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范文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第1篇:圆的周长教学设计范文

一、发现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思想

(一)发现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根据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培养人才的需要,国外在提出改革传统教材的同时,相应地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倡导发现的学习方法,强调要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创造知识.布鲁纳更是完整地提出了发现学习的理论,他强调学习是发现知识、理解一个学科的基本认识结构、运用直观和分析推理以及依靠内在动机的过程.基于这一理论的教育观点认为:教学是提供各种问题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发现学习;教学是学生主动求知和学习,帮助学生学习解答的各种策略,将认知数据转换为更有用;教学是一种过程,不是一种结果.人们常把基于这一理论的教学方法称之为发现教学法.

(二)以发现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优点

发现教学法本质上是以所讲授内容的发现动机和进程(这里的动机和进程不一定要完全忠实于历史) 为主线,通过合理的分析、切近的设问,使发现的本源显露出来.其教学优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基于发现学习理论进行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他们的智力;二是发现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较深地理解知识,并且较好地保持在记忆中;三是发现教学法通过发现学习,学生更容易迁移,并且提高学习和研究较难的教材和问题的兴趣和信心;四是发现教学法通过发现,让学生获得探究知识的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三)基于发现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思路

着眼于发现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一方面要充分遵循发现教学法的基本教学原则,主要包括:动机原则――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结构原则――让学生把握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序列原则――螺旋序进提供三种表征(即动作、影像、符号表征)系统,多种表征交互;强化原则――通过错误和正确反馈强化,养成自主学习.另一方面,依据发现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程序是(1)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产生积极要求解决问题的欲望;(2)学生利用教师和课本提供的材料,对所解决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3)学生发表看法,不同观点可以展开讨论或辩论;(4)教师总结,得出结论.当然,这一程序并不需要教条化理解,而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加以裁定.

二、基于发现学习理论的“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圆的周长是小学里常讲常新的一节课,为许多老师所讲授评点.结合教学实践,在参阅上述发现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圆的周长”这节课教学作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萌发概念

多媒体演示两只米老鼠在草地上跑步,黄老鼠沿着正方形路线跑,蓝老鼠沿着圆形路线跑.通过提问,让学生明了正方形与圆的周长的概念,并适时提问如何去求正方形和圆的周长呢?

(二)实物演示,引发思考

教师拿出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演示并提问学生可否用直尺直接测量圆的周长?方便吗?为什么?有办法把这条曲线变直吗?让学生发现方法,在此基础上,多媒体演示“化曲为直”的过程,再让学生同桌间合作用这种方法测量出几个圆片的周长,结果精确到0.1厘米,并把它记录在表格中.提问:学生周长与什么有关系呢?

(三)动手动脑,探索发现

指派一名学生上台用绕线或滚动的方法测量出黑板上一个圆的周长.然后转向思考方向,让学生思考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同桌之间相互分工,每名同学测量出一个圆片的直径,并计算出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得数保留两位数,并把相应的数据填在表格中.让学生观察、计算并思考圆的直径的长短与它的周长之间的关联,把握机会让学生猜想并在实践中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数量关系.

(四)讨论交流,发散思维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概括: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接着教师讲授圆周率的概念及相关历史知识.在此基础上,提问学生要得到黑板上这个圆的周长,我们只要测量出它的什么就可以计算出来了?已知一个圆的直径,该怎样计算它的周长?为什么?

(五)小结巩固,发展能力

引导学生小结今天学了什么新知识?圆周率的意义是什么?怎样求圆的周长?求圆的周长需要哪些条件?是采用什么方法得到这一结论的.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三、几点思考

(一)让学生亲自去发现是学习数学的最好途径

英国教育家里希廷贝尔格对亲自发现情有独钟,他强调“亲自发现的东西能在你的脑际里留下一条小路,今后一旦需要,你便可再次利用它.”亲自发现是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最佳途径,这就好比学习侦破最好是加入专案组去案发现场,学习耕种最好伴农民去地头田间,学习游泳最好去江河湖川,而要欲识庐山真面目只须身在此山中是一样的道理,学好数学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亲自发现.上述“圆的周长”的教学设计正是充分体现了让学生亲自发现的意义和价值.

(二)理解和熟练掌握教学内容,是教师运用发现学习理论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

吃透教材内容是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熟悉本课程发展史则有助于我们从大局上把握发现的主线,而明晰发现的本源既是发现式教学的关键,也是发现式教学的难点.在本节课中,教者显然充分理解了课程标准对“圆的周长”的教学要求,熟悉教材,对重点难点以及“圆的周长”的相关数学史知识了然于胸,因而采用发现法进行教学得心应手.

(三)具有厚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是教师运用发现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必备要求

从本质上讲,发现式教学法应属于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范畴,因此,发现法教学在遵从发现进程这条主线的同时,教师是否善于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又一个关键所在.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循序善诱,尤其要重视分析和设问这两个重要环节,掌握分析和设问的技巧.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一教学要求,在分析时,要力求自然、合理、跨度适中、层次清楚;在设问时,则应力求切近,让设问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成为学生迷茫时、思索中点亮学生思维的明灯.

第2篇:圆的周长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一位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基于这一目标,教学中教师先课件演示,带领学生认识了横轴、纵轴,初步理解在一个二维空间确定位置的方法,而后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写有第几列、第几行的卡片,让学生手拿卡片到前边站好,然后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位置。我认为:从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认知性教学目标是主体,教学设计质朴,并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学生能达成上述教学目标。但却造成了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而缺失良好的情感体验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尝试。

另一位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该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用最简捷的数学方法描述班级中某一名同学的位置,然后把同学们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特点──(比如)都是用“第2组、第6个”描述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的。此时教师指出,其实这名同学的位置还可以用(2,6)来表示,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就叫“数对”。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对”确定物置的简捷性、唯一性,同时还体会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快乐。

二、针对学情的全面了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应着重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知识背景和技能及学习者的思维状况,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等。

至于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学习者知识背景的分析,各位老师在教学设计时肯定做的比我好,我就不赘述了。我就学习者的思维状况和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谈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说说学习者的思维状况。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也许,我们只是自以为了解了他们。”的确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了解学生,其实不然。如教五年级下册“圆的周长”一课,在设计“如何测量圆的周长”这一问题时,根据经验我预计学生最多会想到这几种实验方法:绳子围;直尺上滚;或者把圆纸片多次对折,量出扇形的弧长后计算出圆的周长。哪知在教学中,一个平日里一向少言寡语,成绩平平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能用剪刀剪出圆的周长。”同学们哄堂大笑:“什么,用剪刀剪出圆的周长?哈哈……”说实话,我也很诧异,正想脱口:胡说八道。我猛然想起:不是也有一位木匠出身的教授称出了中国版图的大小吗?或许……看着我们迟疑的目光,他却不慌不忙地拿起一把略作加工的剪刀,“这是一把特制的剪刀,在剪刀的刀刃上贴了一张标有刻度的小纸条,用这把带刻度的剪刀剪圆时,只要每剪一次,记下剪刀剪过的距离,最后再相加,就可以求出整个圆的周长了。这不剪出圆的周长了吗?”……太妙了,我差点扼杀掉一个“爱因斯坦”,或许他就是未来诺贝尔奖获得者。所以数学老师们,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关注预设,更要关注知识的生成,少一点主观臆断,多一点民主空间,有时孩子的聪明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啊。

三、教学内容的合理重组

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凭借,实际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情况,创造性对教材进行加工、改造、重组。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业务学习时,我们组就这一单元的编排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一致认为这样编排有两点值得商榷。①把探索由小数点位置的右移和左移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分开教学,尽管看似降低了难度,提高了眼前单一知识的正确率,但实际上不利于学生从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中理解和掌握知识,一旦综合运用两个知识点时,知识的混淆再所难免;②教学例1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以及例4探索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时,学生不能明白为什么小数乘法最后“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和“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真正原因。

因此,大家在深刻领会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了重组,具体是:第一课时教学例2和例5 探索由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第二课时教学例3和例6应用以上规律进行单位间的互化,第三课时教学例1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第四课时教学例4探索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第五课时综合练习。

四、教学方法的精心选择

第3篇:圆的周长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作用

要知道: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重要活动经验。

二、小组合作交流的概念

1.内涵的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是基本特征。小组作为一个组织单位,在课堂上,通过小组组长组织的活动实现组员之间的合作交流。前提条件是在自主探索基础上,针对小组探讨的问题,展开合作交流,进行小组学习。

2.外延的理解

小组合作交流有以下几个基本要求:其一,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其成员可以相对固定,也可以不固定。但相对固定更好一些。其原因是:合作交流相对配合默契。其二,互动合作交流作为动力资源的一种教学活动,要求小组成员掌握一定的合作技巧。其三,小组合作是一种目标方向的教学活动,这就必须要求每个成员都有责任心,共同探讨,解决给定的问题,最终完成小组合作的预定目标。

三、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模式的基本教育过程是:诱导探

索交流反馈

1.诱导阶段:激情切入是前提;

2.探索阶段:发现问题是基础;

3.交流阶段:解决问题是核心;

4.反阶段:统一认识是宗旨。

四、小组合作交流的前提条件

分组: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按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及学习成绩合理搭配。4~5人为一组,设组长一名,做到优势与劣势的整合。

一般来说,采用异质合作,是因为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的目标需要全员掌握,有的则针对高层次学生的进一步提高,有的是需要照顾较低层次的学生。因此,异质合作小组的组成,可以在一些问题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五、教师引导与合作交流在教学中的大胆尝试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节课中,需要重点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本人依据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精心设计了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程序。同时利用智能一体机,形象、生动地实施这一节教学。其教学设计实施过程的片段如下:

(一)教师引导,激情切入本节课题

“同学们好!本节老师带你们去数学王国遨游,你们愿意吗?”“愿意”,学生异口同声。于是,我打开一体机,屏幕上出现熊大熊二合拢抱着一棵大树树干的画面。它们争吵着,发愁不知道怎么测量树干有多粗。于是教师因势利导引出圆周长的概念。

(二)教师引导,寓于合作交流教学中

1.探讨测量圆周长的方法

教师首先给每个学习小组发放适量的圆纸硬片,并启发学生用自己带有刻度的直尺测量圆片的周长。按照探索与交流阶段的要求进行活动。其活动方法是:在直尺上滚动圆片一周测周长,用线绕圆片一周测周长。

2.探究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

(1)让学生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教师给每个学习小组再次发放直径分别是1分米、0.8分米、0.6分米的圆片,让学生采用圆片滚动一周的方法,测量每个圆片的周长,每组得出的结论都是: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直径越大,圆的周长越长。

(2)引导学生观察智能一体机,再演示上述过程来加以验证。确认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

3.探究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

(1)尝试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我们知道:正方形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固定的倍数关系。即,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这也可以联想一下,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着固定的倍数关系。如果这种关系得到证实,就可以用直径计算出圆的周长。

(2)学生分组实验操作,分别测量出3个大小不同圆片的周长和直径,并填表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表,然后回答数据中商的值是多少,说明了什么。

(商是一个固定的数,说明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智能一体机,验证以上结论。

①通过观察指定的三个圆,用直径与圆的周长比较,进行验证。

②让学生确定任意一个圆,用直径与圆的周长比较,进行验证。

(5)介绍圆周率

指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用π表示。计算时通常取3.14。

(6)小结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通过史料的介绍和同学们的反复验证,谁能说说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什么是固定的?

第4篇:圆的周长教学设计范文

一、要重视发现课、探究课

在数学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发现课、探究课,这些课型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收获有价值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思想情感。如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推导、圆周长面积公式的推导、鸡兔同笼等都是很好的探究课内容。这些数学问题本身就充满挑战性、趣味性,教学时突出这些材料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追求和积极的探索精神。以圆的面积教学为例,为了增加神秘感,让学生完整地经历公式的发现过程,我和学生约定课前不看这个章节的内容,一上课,我出示一个很大的教具圆,让学生拿出他们的学具圆,问:“谁的圆面积大?”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出老师的圆大。“大多少?”使学生产生计算圆面积的需求。然后用事先剪好的面积单位平方分米去量教具,使学生发现因为面积单位是平面上的直线图形,而圆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无法直接量出教具圆的面积,从而使学生产生把圆转化成学过的直线图形的思路。

怎么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呢?这是一个很陡的台阶,也是在数学思想方法上有大收获的一个台阶,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吃西瓜的场景,使学生想到可以把圆面像切西瓜一样,当学生走上这个台阶时,再让学生利用第127页附页一上的图进行剪拼,从以下几个问题思考:圆面可以剪拼成学过的什么图形?剪拼前后,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剪拼出的图形的边与圆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认真思考,自己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参与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拥有强烈的成就感。在圆的周长一节课,在学生知道圆的周长意义后,让学生动手测量出自己学具圆的周长,在这个环节,使学生意识到直接测量圆的周长既麻烦又不准确,还要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直径大的圆周长大,直径小的周长小,然后引导学生计算学具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全班交流发现,任何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都是固定不变的数,从而得出圆的周长公式。这些探究课,因为它们既是现实的,又是有意义的,还是富有挑战性的,学生会主动地观察、交流,看着学生有所发现兴奋地和人交流时,当我的一句点拨语起到作用时,我觉得这时的我似乎才有价值。研究证明,一个人在校所学的知识走上工作岗位时真正用到的不到百分之十,有用的是在学习知识过程中习得的思想方法。探究课正是使学生收获有价值数学的课型,把握好这种课型,学生一定会喜欢数学。

二、适时安排自学课

对于比较容易的内容、零碎概念比较多的内容,我通常安排成自学课。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摆脱繁琐的讲解。如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由四个例题组成,但方法很简单,采用自学的方式,学生可以按自己的进度学习,学得快的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和练习成果后,可以省出时间帮助小组中的其他同学,这样的自学、互帮互学的教学效果有时比老师亲自教还要好。又如圆的认识,这节课有很多细碎的概念,如果老师领着学生一个步调走下去,势必造成有的学生跟不上,有的学生不耐烦。这节课我就安排课前自学,课堂上我通过几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检验自学情况,深化自学成果。挑战一:篮球是圆吗?这个问题通过学生的争论,使他们意识到篮球、排球等都是球体,是立体图形,不是圆,而圆是一种平面图形。圆旋转可以得到球体,球体的切面是圆。挑战二:圆和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意识到以前所学的三角形、四边形是平面上的直线图形,而圆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挑战三:怎样画出半径是2厘米的圆?怎样画出直径是3厘米的圆?通过这个问题,强化学生对圆心、半径、直径概念的理解,并认识半径直径之间的关系。挑战四:在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在长为3厘米、宽为2厘米的长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环节可以加深学生对圆的认识,并发现圆的直径与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关系。有了自学的基础,课堂上就可以大步走,摆脱繁琐的概念讲解和辨析,提高教学效率。又如,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比的应用,六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中数与代数之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空间与图形中的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认识以及公式的整理也都是细碎的知识,也可以使用课前自学整理、课堂强化辨析的教学方法。

三、适时安排数学活动课,调剂数学教学

用老教材的那几年,分数乘除混合运算非常枯燥无味,我就安排拆项抵消法等方法发现规律,对应用规律的内容、新定义运算等内容进行调剂。圆柱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圆锥体积的计算部分虽然在公式的探究阶段学生兴趣盎然,但繁难的计算也让学生有些厌倦,在这种情况下,我安排数学活动课进行调剂。我安排学生探讨圆柱表面积巧算法,包括有盖、无盖两种情况如何巧算。先引导他们利用图形的剪拼得出巧算法,再通过字母公式变形验证,然后出示实际问题,一半学生用普通方法、一半学生用巧算法解决问题,验证巧算法的正误,体验巧算法的巧妙。这样的活动课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内容,这些内容是教材内容的延伸,以它特有的趣味性有效调节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现在教材中增加的数学广角、统计、可能性等内容就是重要的趣味性教学内容。

第5篇:圆的周长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以人为本 ; 发展性 ; 积极主动 ;启迪思维 ; 人文交融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鼓励算法多样化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表明,课堂教学必须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也就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所以“发展性”的教学恰恰符合了这一教学改革的要求,因为它的课堂教学主要形式,就是要求学生参与多向思维,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并在参与的全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方式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1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营造自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环境是课堂内各种因素的集合。“它是由课堂空间,课堂师生人际关系,课堂生活质量和课堂社会气氛因素构成的课堂生活情境”。教学自由是创新的灵魂,“活动、体验、建构”是一次次再创造的学习过程。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创设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认识。在"圆的周长"这节课的课前谈话时,我让学生复习正方形的周长知识,接着引导学生动手摸一摸、找一找身边圆形物体的周长,再揭示圆的周长概念,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在这基础上提出问题: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我没有发出指令性的操作任务,而是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各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通过计算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再让学生总结出测量圆的周长方法时,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绳测法、滚动法、软皮测法、归分法和化曲为直等。交流之后,使学生发现这些方法并不能适用任何圆的周长测量,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明白只有通过实践操作,亲身体验,才能找出更简便的方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自由的,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体验学习过程,而教师只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这种教法非常巧妙地创设了开放性的引入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从自己的不同想法中自觉地进入了新知的探索。

新的教育理念倡导关注学生的三维目标,其中“过程性目标”强调的是感受、体验、探索这三个层次的要求,而实现这三个层次的目标很重要的前提是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新的教育历年呼唤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学生才敢想敢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爱,教态自然、亲切,眼神机敏、宽容,语言和蔼幽默,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作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放弃师道尊严,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这样学生才对老师有感情,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采用“谁来当小老师帮同学们解答问题”、“试试看,你能行”,“回答得真行,请继续说吧?”等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大胆创新,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为了满足学生想“说”的要求,及时组织了小组议论和全班讨论:“究竟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谁能试着用白己的话说一说?” “请你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究竟圆周长与直径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要求圆周长,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请举例证明你的想法。”放手让学生探索创造,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有自由的活动空间,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更有了一份创造的信心。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升放宽松的课堂环境,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自由;恰到好处的鼓舞激励,可以给予学生强烈的人文尊严;各抒己见的思想交锋,可以培养学生民主的人文作风;标准严密的知识表达,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人文精神,课堂生活的亲生经历,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人文道德。这些探索过程都是人文交融的真实体现。

2提供探索材料 把握教学内容的多向性

探索材料的提供,首先要遵循的一条原则是:能使学生投入多向思维,达到问题解决。也就是说教师给学生的学习材料既要使学生感兴趣,能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要做到材料与内容相吻合,还要使学生展开积极思维,同时在多向参与的过程中,寻求规律,掌握知识。

长期以来,为什么我们的一些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感到教学枯燥无味,抽象难学,有些学生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的心理?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等。设计学生喜欢的情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事物中再现数学知识,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好地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切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生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我在教学“圆的周长”这课时,设计了这样的习题如:一个钟面的分针长为8厘米,针端一小时走过的路程是多少?那半小时呢?这样能更好地启迪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

3学会审题,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要提高作业正确率,必须下功夫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每教一新课例题,教师都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练审题,在学新课的同时学会审题方法,养成审题习惯。解题时要认真书写,教学生解题时要书写整洁,格式规范。算草要象正式答案一样,一律写在作业本上,做到算草不草,竖式排列有序,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解题时还要边做边验。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验算,养成解题时必有验算的习惯。验算首先是验算理,验方法,其次是验计算。提倡边算边查边验,一步一“回头”,争取一次做对,防止无效劳动。引导学生解题时要自觉地灵活运用已学知识,使其形成这样的习惯:解四则式题,不管是否要求简算,只要有一步能简算就简算,并画出标记,注明依据,解多步应用题,一般至少用两种方法,并从中选出最佳方法,注上标记。

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主要靠课内教学的指导和训练。家庭作业题要认真设计,数量要少,质量要好,解题的要求要高。由于题量少,学生不感到负担,就乐于开动脑筋认真完成。这样安排作业,学生负担轻,积极性高,不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而且有利于思

维的发展。

同时要培养自我评价的习惯,能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评价,是一种高水平的学习。善于从错误中学习也是一种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判断正误,自我检验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如口算的家庭作业,可由教师指定范围和数量,由学生自己选题,自己计时,自己口算,自己用笔算检查订正。指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的错题分析并登记错因,认真改错,是培养学生自我检验和自我评价能力,提高作业正确率的有效方式。每学完一个单元,学生可根据错题情况评价自己该单元学习的成绩和问题,确定自己复习的重点。要求学生做题时认真仔细,独立完成,不依赖别人,不弄虚作假,做错了也要错个明白,学会真本事。但老师批改后,找错题原因,改错时可以互相研究,这样促使同学们课下互相研究,养成求甚解和对自己工作负责任的习惯。再做题时就细心多了,错题率大大降低。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充实大脑,“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当前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最迫切的要求,尤其是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学,更应该坚守“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勇于提问、勇于探索、勇于争论与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的良好学习环境,创造性的使用好教材,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人才。

参与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第6篇:圆的周长教学设计范文

一、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1.直观性的优势。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图形与几何知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从新知识的导入到新概念的建立;从新概念的建立到新知识的巩固,均借助计算机的直观演示,为学生创设和谐优美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充分感知。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意义时,学生回答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三角形物体后,计算机将红领巾、三角板的颜色去掉,只留下其外框,教师指着这些外框让学生数一数这些三角形有几条线段围成,这样抽象出三角形的特征。随后计算机屏幕上三条边依然闪动并发出声音,对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围成的这一意义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对新概念建立起到了教师用语言描述而达不到的作用。

2.趣味性优势。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改过去课堂上尽是静态信息辐射的局面,使原本呆板的东西动起来。例如,在三角形意义这一概念建立时,在屏幕上出现三条线段,然后通过画面移动三条线段围成一个封闭的图形。再如,在建立三角形高这一概念时,屏幕中的三角形一个顶点及它的对边闪过后,由这个顶点慢慢下来一条垂线,垂足落在它的对边上,并且随着打出“高”、“底”的字。这样通过对屏幕上图形移动的变化,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意义和高的意义这两个概念的理解,而且吸引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3.形象性优势。在教学时有些概念的建立只靠教师语言传递,学生往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能弥补这一缺陷。如三角形的特性是“不变形,稳定性”,当问及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应用三角形这一特性时,学生一下就能说出电线杆、凳子及自行车等,但是,当具体问及这些物体的哪个部位利用三角形稳定性原理时,学生则露出无奈的神情。可见,三角形稳定性在学生头脑中仍然是非常抽象的。现在计算机只要在其有关部位闪示几下,学生就会一目了然,为什么要在这些部位应用三角形这一特性,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4.深刻性优势。在三角形中作高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通过软件设计,让计算机演示在锐角三角形内作高,显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为高及直角所对斜边的高,演示作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其中两条在外)。在演示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作高的过程和方法,了解了每一种三角形都有三条高,而且加深了对高的概念的深刻理解。

5.艺术性优势。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在“声”“形”“色”“体”的结合上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将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学习心态结合到一块。它通过“声”传递师生心灵深处的语言,通过“形”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通过“色”描绘师生所要描绘的五彩图。

二、及时有效地把握时机

虽然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环节,严格及时地把握好应用的时机。

1.辅助于建立清晰表象之时。表象是思维想象的依据,能否在学生的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在几何知识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掌握一些作图的方法,教师常用三角板、圆规等教具在黑板上的板演,但由于受到教师的手、粉笔或视角的不同而形成视觉阻碍。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将这部分内容用计算机模拟演示,使模拟作图过程或其它知识点的讲授,既不受视觉阻碍,又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为教学过程的进一步深入埋下伏笔。

2.辅助于渗透数学思想及方法之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在教学中要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有一些公式的推导往往涉及到一些中学才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只可让学生意会,不可言传,这在常规教学中往往是令教师头痛的一件事,而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化难为易。课件《圆的周长》中,周长公式C=2πr的推导涉及到不完全归纳法,教师在课件中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直径分别为8cm、12cm、14cm的圆,然后令其依次在一线段上滚动,在滚动直径的1倍、2倍、3倍距离时依次出现记号,滚完后显示其滚过路程的距离。演示完后,老师让学生观察圆滚过的路程既周长与圆的直径关系,学生有这三个圆环滚动的动画作为依据,很容易归纳出圆的周长是圆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的结论。

3.辅助于概念阐明之时。在几何知识教学中,涉及周长、面积、体积、高、棱等概念,由于这些概念带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以接触感性知识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往往易混淆圆的周长及面积的概念,弄不清体积与表面积的区别,不能正确理解高与底的对应关系等,而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后,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课件《圆的面积》的复习模块中,为了帮助学生分清周长与面积的概念,教师设计了两幅动画,第一幅是一只小猫绕圆一圈,跑过的地方同步改变颜色;第二幅是将圆的平面部分从上到下涂上黄颜色。配合师生的问答,学生很快理清了周长与面积的关系。

4.辅助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之时。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学习“体”部分知识的困难性,而采取常规教学手段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情况,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软件中,教师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三维动画的功能。如圆柱体的表面积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在该课件中,教师运用了三维动画的变形功能,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变为一个长方形。学生看了动画后就很容易明白圆柱体的表面积是二个圆形面积加上以圆的周长为长、圆柱体高度为宽的长方形面积之和。这里三维动画软件中所制作的动画,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弄清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特点及其表面积公式的由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7篇:圆的周长教学设计范文

首先,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预习习惯的养成,预习方法的掌握,对于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具体预习时可采取以下的几个步骤:

1.“读”是预习的第一步。数学课本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读课本的过程就是一个感知新知识的过程。如在预习《圆的周长》这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1)数学书全部上交,回家自己画出几个大小不同的圆。

(2)观察这几个圆的周长,思考:圆的周长可能会和什么有关系?

(3)想办法测量出这几个圆的周长,再分别量出它们的直径,完成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4)质疑:预习中你还遇到了什么问题?

这样学生就有充足的思考时间,自主学习的时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动手又动脑”是预习数学的一大法宝。在预习的过程中,要在充分理解知识,而不要去死记定律,硬背公式。遇到定律、公式时可以先推导一遍,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制作一些工具进行尝试实验。

其次,在“自主”课堂里自由翱翔

教师要从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做起。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养成勤奋刻苦,求实创新的精神。《礼记•学记》上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事实上,善与不善,是自主还是被动,不仅检测着学生,更检测着老师。我们老师要为孩子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要为自主课堂保驾护航。比如:我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

1.求一个整体的1/4是多少。

课件呈现:小兔急着问妈妈,我分得这盘红萝卜的1/4是几根呀?兔妈妈揭开覆盖在红萝卜上的薄膜,课件隐去4只小兔,凸显出8根红萝卜。

提出问题:你知道8根红萝卜的1/4是多少吗?先用小棒分一分,并求出结果。

提出要求:你会列式计算吗?

追问:为什么可以用8除以4?让孩子进一步明确:要求这盘红萝卜的1/4是多少根,就是8根红萝卜平均分成4份,求一份是多少?

问题继续延伸:一盘青菜有4棵,一盘蘑菇有12个。这盘青菜的1/4是几棵?这盘蘑菇的1/4有几个?

2.求一个整体的1/2、1/8、1/6是多少。

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要求这盘青菜的1/2是多少棵,应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问题延伸:如果要求一盘青菜的1/8是多少棵?求一盘蘑菇的1/6是多少个?又应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

这样的教学设计尊重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在自主积极思考中不断调节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从而把新知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最后,在自主练习中系统建构。

练习,是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数学学科问题,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促进心理能力发展的过程。新课程下,数学练习的功能除了传统的功能外更应注重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如在学习按比例分配内容后,我设计了如下练习:小刚制作了一幅长方形图画,把它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这幅图画四周绘上了美丽的花边,花边的长是104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8∶5,这幅画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请同学们也画一幅画送给家长。这道练习题涉及周长的意义、周长的计算、面积的计算、按比例分配这些知识点,相当得棒。因为只有熟知这些知识点,并理清楚知识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选择信息进行组合,确定好解题步骤,逐步完成解答。有利于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本质特征,能从一题一点走向了一个集合,感悟到了一类知识的存在。同时,由于需要综合多少个知识点灵活运用,其思考价值也得到了提升,各个知识点也复活了,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促进了学生知识网络的建构,使学生的终身受益。

第8篇:圆的周长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学习 能力

一、构建和谐教学平台,让学生愿意学――这是基础

教学实践证明:在愉悦轻松、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得到激活,敏锐地把握机会、果敢地付之探索的行为的精神状态处于最佳的境界;反之,紧张、严肃、压抑的课堂气氛,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得不到激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构筑一个师生关系融洽、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平台”,让学生愿意学习数学,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

如“乘法分配律”新知教学时的课堂实录是这样的:

1.出示:102×153=、99×145=,让学生各自计算,待到快的学生近完成时我报出了答案,并特意表露出神气的样子

有位学生很不服气,说题目是我出的速度自然快些,并要求由他出题。我提了出题要求:一个因数应接近整百的数。

2.学生A出题:98×46,让学生各自计算,我的速度比刚才又快了些。

3.学生B出题:998×637,让学生各自计算,我的速度比刚才又快了些。

这时已有学生议论开了,都想探个究竟。

4.出示三个算式:100×153+2×153,(100+2)×153,102×153,让学生比较异同。学生此时才恍然大悟,还信心百倍地向我挑战。

5.让学生出4道题师生进行比赛,我有意识地逐步放慢计算速度,让学生们尝到胜利的喜悦。

纵观上述过程,师生关系平等民主,教学氛围愉悦和谐。新知教学在游戏中进行,寓教于乐,学生非常愿意学。再加之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相信自己也能够学好数学,学习数学的热情会更高,主动性会更强。

二、开放教学时间空间,让学生积极学――这是保障

学生知识的掌握、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实现的,而更多地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过程的教学,充分展示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努力创设各种条件,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时间和空间,让其积极学习数学,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保障。具体教师应做到三不:学生能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表述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完成的教师不帮助。

如“梯形的面积”新知教学时的课堂实录是这样的:

1.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采用合作的方式,把梯形转化成面积已学过的平面图形。

3.学生探索结果交流,结果如下:

4.让学生根据原梯形与新拼成图形间的关系,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5.学生推导结果交流: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公式S=( a + b )× h÷2

纵观上述过程,学生有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参与学习活动很积极,思维很活跃,在许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再加之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思路很广,方法很多,效果很好。

三、改变模式转变形式,让学生自己学――这是重点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讲授新课、巩固新知、布置作业”五段式教学模式,或是更为简练的“复习、新授、作业”三段式教学模式。这种以“知识为核心”和“教师为本位”观念指导下“开会式”的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主体性参与和个性的发展,显然不适合“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如“圆的周长”新知教学时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1.小组合作:请你利用身边的工具、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测出所带圆的周长。

2.全班交流: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测圆周长的?你怎样评价同学的方法?

3.全班讨论: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为什么这么认为?

4.个人活动:请你自选一种方法测出一个圆的周长。

5.全班交流:你测的圆的直径是多少?周长呢?教师选6位学生的结果绘成一张研究圆周长与直径关系的表。

6.全班讨论:圆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7.教师介绍圆周率,让学生总结圆周长公式。

纵观上述过程,教学活动回归学生主体、教学程序具有灵活性、教学形式趋向个别化,学生始终在用自己的思路和方式学习数学,在个人活动、小组合作和集体讨论的过程中,不但掌握了新知,而且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四、拓宽渠道联系生活,让学生灵活学――这是目的

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已把解决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四大教学目标之一,具体内容有4方面,其中的2方面是: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数学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优化教学内容,尽量把那些与新知有关的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地学习数学,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第9篇:圆的周长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激发兴趣;提供空间;鼓励质疑;增强自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311-01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颠覆了以往以师为本的教学,由师本转向生本,课堂成了学生合作交流的场所,成了他们展示自我、展示自信的舞台。走进“生本”课堂,我们被学生的精彩表现所吸引――他们思维活跃、知识广博、语言畅达、友爱合群、自信大方、积极向上。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感觉到的是课堂40分钟的短暂,生本教育下的学生是活泼的、是自信的、是幸福的。在生本课堂中,可爱的生命在发芽,在用尽全力向上生长,学生们在课堂上活跃的思维,敢于创造的精神,让我们忘却了考试的桎梏,看到了诺贝尔奖的希望。

郭思乐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课堂是学堂,是学生个性智慧张扬的舞台,是学生的身心放飞的蓝天。心理学上讲,主动的行为,灵动的思维,潜能无限,能迸发出最耀眼的光芒。俗语说得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多个小组,群体孩子,当鲜活的投入时,思维产生碰撞,观点形成交汇,该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看了《圆的认识》一课后,就见到了答案。

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邹涛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可以看到此情此景。说是“执教”不如说是“支教”,这节课看不到老师高高在上的身姿,看不到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意识,而是走下“知识神坛”,让出这一片天由学生自由奔放。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一节课,蕴含着老师培植学生素养的纵深力度。一是爱孩子。从亲切的称谓上,从商量的语气上,从师生幸福的笑容与淡定上得以充分体现。二是把握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想学,乐学,会学,学会,然后进行积极的展示推销,每个学生的表现力跃然眼前。三是先学后教的思想转变。怎么前置学习,学什么,通过任务驱动精心设计。课上做什么,怎样教,教师只是助手,学生在教,在交流,在集思广益,课堂氛围轻松愉悦。

同样,生本课堂不容忽视一点,教学的效度如何把握呢?

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简单的“领地转让”,而是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毕竟是学生,暂时还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一节课,如此之小的“单位时间”,“群体参与”的层次,“大容量”的内容,都需要教师的“周密部署”、“即时点拨”,以及“临场应变”、“即兴发挥”都至关重要。这样,老师“满堂灌”的授课形式不复存在,尽全力为学生搭建好各种平台,让他们尽情舒展英姿,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可喜成果!

有的课,形似生本课堂。学生说出了很多,学生好像在到处挖坑找水,但很少见到在一个点上深入挖下去,浅尝辄止,相信上课的教师内心都非常纠结,教师只得频频出来调控交流的方向。面对这样的“生本”课堂问题出在哪里?

1、生本教育同样需要层次性。认识事物需要层次,教学有层次,才能有效。只有全体学生到达同一个平台,才有互相交流自己想法的可能。需要教师在准确把握学情和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突出教学设计的层次性。学生对于圆的直径和半径没有准确的认识,如何能达到对于圆的对称轴的深入认识和准确表述?因此,本节课在“前置性小研究”的第三个问题“通过画圆并观察圆,你发现圆有哪些特点,看谁写的多”这之前邹老师增加了一个问题,“请在你画出的圆中,想办法找到它的圆心,并标出半径和直径。”在课上交流时,先交流增加的这个问题,再交流后一个问题。层次分明,因势利导。

2、生本教育要“顺学而教”。“顺学而教”当然并不是学生说出什么就研究什么。当学生有独特的想法,教师如何对待?教师要正确分析学生这个想法是否贴近大多数学生的学情,如果处在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要抓住这个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果不在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要暂时放下。如,在上面的实录中,一名学生说到直径决定圆的周长,想必有些老师觉得这是下节课探究的内容,往往会被忽视。而邹老师是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圆的周长,并告诉学生关于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人就有关于圆的直径和周长关系的研究,这位同学认为圆的直径决定圆的周长是很了不起的想法,请大家课下选取一个圆形的物体,探索一下圆的直径与周长之间的关系。这样处理,既保护了这位同学的自尊心,又为下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这节课展示了生本课堂的基本流程:一是课前学习,精心设计前置性作业,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二是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共学。三是班级展示交流。小组成员给全班展讲,配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四是教师引导点拨,教师在引导学生补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点拨,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最后巩固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