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族学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民族教育学 学科建设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007-03
[作者简介]贾月明,琼州学院教科院讲师;陈宇明,琼州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海南三亚572000)
一、民族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民族教育的概念
关于民族教育概念的探讨和争议至今仍在持续,笔者截取中国知网近20年的研究成果予以整理。蔡宝来于1993年提出:“广义的民族教育,指在少数民族地区对民族成员进行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狭义的民族教育,指在民族地区对民族学生进行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王铁志在1996年指出:“少数民族教育简称民族教育,指在多民族国家里实施的,以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成员为专门或主要培养对象,在教育内容、方式等方面带有民族特征的教育。”滕星在1998年指出:“广义的民族教育是对作为有着共同文化的民族进行的文化传承和培养该民族的成员,一方面适应现代主流社会,以求得个人更好的生存与发展,一方面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民族教育称少数民族教育,是对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人口居少数的民族的成员实施的复合民族教育。”他在2001年与哈经雄合著的《民族教育学通论》中指出:“民族教育重点是以少数民族地区和民族散杂居地区的少数民族成员为对象,所实施的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级各类教育。”此后,关于民族教育概念的研究一度中断,仅有金志远发表文章对民族教育进行了定义辨析及判断标准的研究。直到2011年,有学者提出:“我国的民族教育是在少数民族中实施的以民族文化传承为主要内容的跨文化教育。”以上对民族教育概念的界定,主要是从民族教育的培养对象、特征及功能等方面进行阐述的。笔者认为,在学科建设中,民族教育的概念只应侧重于教育对象及特征的界定,且应特指少数民族教育,因此应将其界定为:在多民族国家里,以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成员或居住在少数民族区域的人为教育对象,在教育内容、方式等方面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地影响其民族成员身心发展,且带有民族特征(如民族意识、民族语言、民族区域)的活动。
2.民族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学科归属
民族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民族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是民族教育学科建设必须首先弄清的问题。蔡宝来认为:“民族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民族教育事实为基础的民族教育中的一般问题。”王鉴认为:“民族教育学是专门研究民族社会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人们对民族教育现象认识的概括和总结。”陈・巴特尔的最新研究认为:“民族教育的研究对象是少数民族教育存在……,可把民族教育研究分为民族教育活动研究、民族教育观念研究和民族教育研究之研究。”笔者认为,这些提法要么不够全面,要么哲学意味较浓,用作学科建设用语显得难以理解。综合考究之下,倾向于认为民族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少数民族教育现象、是一切培养民族教育受教育者活动的外在表现和表面特征;民族教育学则是研究少数民族教育现象,揭示少数民族教育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判定民族教育学科性质的最重要也是唯一的标准是其研究对象。从内容上看,民族教育现象亦即民族教育活动,它既是一种社会活动,也是一种认识活动,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又以人的心理为独特的研究对象,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烙印;从结构上看,民族教育现象划分为宏观民族教育现象和微观民族教育现象,研究民族教育事业(宏观民族教育现象)的宏观民族教育学的学科属性为社会科学,研究民族教育活动(微观民族教育现象)的微观民族教育学的学科属性为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据此,民族教育学应归属为人文社会科学。
二、民族教育学的研究领域
关于民族教育学的研究领域,王鉴综述了1990年以来国内的研究成果,它包括部门民族教育研究领域:民族幼儿教育、民族初等教育、民族中等教育、民族高等教育;交叉边缘学科:民族教育政治学、民族教育经济学、民族教育心理学、民族教育社会学等;分支领域:民族教育基本理论、民族双语教学理论、民族多元文化课程理论、民族教育事业管理理论等。哈经雄、腾星倾向于认为民族教育学还应包括移民教育、跨文化教育比较研究等领域。陈・巴特尔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根据我国教育学元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成果提出,“民族教育学从整体性观念性存在分为民族教育概论、民族教育原理和民族教育哲学三个类别;部分类别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他对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了详细划分,并进一步指出“最高层级上的民族教育反思性存在主要包括民族教育研究论、民族教育学和民族教育学科发展史三个部分”。而王鉴、哈经雄等人对民族教育学的划分显得有些笼统,且不能完全周延民族教育的研究领域,陈・巴特尔的划分则比较细致,但略显凌乱。笔者在总结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参照石佩臣教授对教育学科的分类对民族教育学进行划分。民族教育学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亦是一门应用科学,没有理论的支撑,它便不能称为科学;若不用来指导实践,它便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显然,民族教育学可划分为理论学科、应用学科两大类,因其发展还需进行元研究及技术支持,故民族教育技术学科必不可少。具体来说,理论学科包含通论和各论两大类。通论指民族教育基础理论。各论分为分类学科和交叉学科。分类学科如民族学前教育、民族初等教育、民族中等教育、民族高等教育、民族成人教育、民族特殊教育、民族比较教育、民族家庭教育、民族农村教育、民族职业技术教育、民族社区教育、外国民族教育、世界民族教育、民族教育史、民族教育学科发展史、民族师范教育等;交叉学科如民族教育哲学、民族教育社会学、民族教育政治学、民族教育经济学、民族教育人类学、民族教育伦理学、民族教育法学、民族教育统计学、民族教育测量学、民族教育卫生学、民族教育科学学、民族教育未来学、民族教育生态学、民族教育文化学、民族教育心理学、民族教育工程学、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教育与宗教等。应用学科具体包括民族教学论(如民族学校课程论、民族双语教学论、民族多元文化教学论、民族教育教学论、民族学校课外活动论等)、民族学校德育论、民族学校智育论、民族学校体育论、民族学校美育论、民族学校技术教育论、民族教育管理论(如民族学校管理论、民族学校行政学)等几个部分。民族教育技术学科具体包括民族教育研究法、民族教育各科教学法、民族教育元研究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这样,繁杂的民族教育领域便井然有序了。
三、民族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民族教育学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这决定了不能完全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它进行研究。民族教育研究方法应是一种普遍有效的方法,除了运用一般科学所用的调查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外,还需形成其独特的研究方式,而这些方式绝不能忽视民族教育科学的显著特点,即客观与主观、事实与价值、描述与规范的融合等,绝不能忽视鲜活的民族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活动中的个人。
1.民族志田野研究
民族志研究法主要包括确定民族志的研究对象、民族志中的‘参与观察’与民族志报告的撰写(叙述结构、叙述方法、叙述者角色定位)三个环节。田野调查指“研究者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学研究方式”,包括调查课题的选择、调查方案和调查提纲的拟定、调查前的准备工作、调查报告的撰写等几个环节。田野调查是所有民族志研究设计中最具特色的要素,有助于衔接好理论与实践,指导民族教育学者。在这里,田野具有民族生活区域这一特定的时空边界,有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特定的立场蕴意。因此,田野调查不只是具体的研究方法,也是实践和行为。整体性分析租比较分析是对田野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理解和解释的方式,是构建民族志的重要手段。民族志田野调查强调整体性和参与研究,最大优势在于它的直观性、可靠性。民族教育研究采用民族志田野研究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思路。然而,民族志田野研究有其自身的不足,它不能解决诸如民族教育的本质、民族教育的规律、民族教育属性、民族教育功能等问题。此外,田野研究因强调个案研究,过度关注微观层面的教育问题而导致结论难以推广;存在忽视文献,缺乏逻辑、效度和信度等问题,在本质上属于实证研究,经过概率逻辑和数理统计的结论与样本的选择有关,往往不具有普遍性。因此,民族教育研究只采用一种研究方式是远远不够的,通常需同时交叉运用几种方式进行研究,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更具普适性和说服力。
(二)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在教育背景中包含任何类型叙事素材的分析研究”。这种研究是一种质的研究设计,重在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直观再现揭示教育现象的“质”并对教育行为进行“意义解释”,主要包括发现一个值得探究的教育现象、有目的地选取一个或几个研究参与者、从所选取的研究参与者身上搜集故事、按一定逻辑顺序重新叙说其故事、撰写教育叙事研究报告、检验研究报告的效度等几个程序。此研究方式与民族志研究的重要不同在于它关注人的个体性经历,关注个体的内在世界与价值理性,注重体验、凸显意义,关注微观分析,并反思教育价值,是一种质的研究。民族教育研究既需从宏观上分析民族教育现象,亦需从微观上考察民族教育活动,因此,教育叙事研究是民族教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教育叙事研究亦有不足之处,如缺乏科学的思维和论证严密的理性分析,强调个案研究,难以推广;叙事素材的可靠性会因研究参与者的自我保护和防御而降低,研究者在重新叙说素材时也会带有主观色彩,其带有的个人判断使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受到质疑。因此,运用此研究方式时需注意鉴别材料的可靠性,全面、准确地引用研究参与者的话语,加强教育叙事自身方法的建设和学术规范的训练。当然,对教育叙事研究不能以自然科学定量研究的标准来衡量。
(三)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是辨别事物之间相似性与差异性的方法,它是教育研究中的一种基本方法。我国学者将比较研究分为同类比较与异类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等几类。加里多提出了一套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阶段理论:“确立问题与提出前期假设;限定研究,包括限定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描述研究(分析阶段);提出比较性假设;比较研究(综合阶段);跨学科比较研究;撰写比较研究报告。”其中的分析阶段是关键。民族教育研究因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我们对它进行的分析研究既可采用定量分析,也可进行定性分析。前者一般包括问卷调查、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后者一般包括逻辑推理、历史比较、文献分析、经验描述等。比较研究法融合了民族志田野调查、叙事研究的优势,它们互为补充,通过长期深入的现场观察、材料叙述为民族教育研究提供丰富的材料,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研究可得出科学严谨的结论。我们可在民族教育学科交叉领域及民族教育史、民族教学论等领域运用比较研究法对民族教育进行定性和定量比较研究。使用比较研究法,在方法上需坚持本质的比较,通过大量典型的材料分析其内在关系;在材料选择上,需尽力做到客观、全面、准确、真实、高质,使比较材料之间有可比性;在过程上,需尽量依程序进行,才能保持结论的科学性。
传统的实验评价体系,虽然强调了平时实验表现的重要性,但由于实际实验教学中,教师担当了保姆的角色,常忙于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的小问题,无法真正仔细观察学生实验表现。同时对于每个具体实验没有细化的考核指标,因此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根据实验报告及实验笔试成绩。
2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物理化学实验作为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常出现与实践课程不符的情况。首先,由于教学内容主要为基础性验证实验,所以存在照方抓药、照葫芦画瓢的问题:实验在教师精心安排下进行,即实验内容有指定的教材,实验仪器设备经过调试,实验试剂及药品提前配好。上课时,先由指导老师详细讲解实验原理、步骤以及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才由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其次,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充当保姆的角色,学生往往疏于思考,为实验而实验,甚至出现由于仪器插头没插上,仪器无法运行,学生找不出原因,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最后,由于仪器有限,学生通常被分成小组,分组进行实验,由此出现部分学生不参与实验,只是进行实验记录等简单工作,因而出现不会操作实验仪器设备,更无法提高实验技能。
3结合实际在民族地区师范院校进行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进行物理化学实验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为了提高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效果,实验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充实教学内容
在基础性验证实验基础上增加开放式物理化学实验。开放式物理化学实验带有综合性和设计型实验的特点,以学生自学、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只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范类高校,由于学生知识储备、动手能力都不能和其他地方师范类院校相比,加之现有实验仪器又和综合性大学存在差异。本着创新即为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调动学生实验热情、培养和发展创造能力,在实验内容上应更多关注能对未来教学工作提供教学信息的实验内容,如: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包括洗衣粉表面活性的测定、牛奶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柴油燃烧值的测定,环境保护相关的话题如含酒精汽油的燃烧性能、蔬菜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等。这些实验内容虽不具有研究的创新性,但对学生却是更具吸引力。
3.2采取灵活自主的实验设计
对于开放性实验部分取消具体实验安排,由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提出所需仪器、药品。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易做实验做出新意,可附加要求:如牛奶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要求学生利用现有的不同仪器提出至少两种实验方案;在固体燃烧值的测定基础上要求学生测定液体燃烧值,如添加二茂铁对柴油燃烧值的影响。实验过程完全由学生自行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老师只是帮助分析原因,把问题的最终解决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到实验的乐趣。总之,整个实验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到设计实验方案、测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小到查阅资料、组装实验仪器、配制实验溶液均由学生自行完成。在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安排、自由发挥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3.3健全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改变传统评价体系,实验指导教师摆脱保姆角色,成为评判者。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学生实验情况,并细化每个实验的得分点,提高课堂表现及开放实验的得分百分比,使实验成绩与学生的实际表现紧密联系,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4民族地区师范院校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实施的思考
通过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可以加强学生的独立性,培养自信心,锻炼意志力。但由于民族地区学生自身的特点,在实验教学改革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学生总体素质的实际情况,注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创造能力的发挥,而不应过多强调实验内容是否具有最新的科学研究价值。因为实验教学改革的主体是民族地区师范类学生,生源大多来自欠发达地区,总体素质无法与发达地区相比,所以应注重于创新理念的传达,过多强调科研价值势必打击学生实验热情,更难激发其创新信心。(2)开放性实验的时间安排上,应放在基础实验结束后,时间安排上应更宽松,让学生可以充分拓展自己的潜能。开放性实验个数上不应过多,应该少而精。(3)在实验改革中要强调实验过程的团队精神,使学生在实践环节培养团队意识,为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5结语
1、民族唱法
从广义上来看,我国的民族声乐相关艺术,主要囊括了曲艺说唱、民歌说唱和戏曲说唱这三种不同风格的演唱艺术,从这点上来看,我国的民族唱法指的就是在进行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的歌曲和演唱民歌时所运用到的一些声乐的技巧,主要涵盖了不同种类别的歌唱形式。在对传统的民歌和戏曲等之中精髓进行继承和发展的同时,又对西方美学唱法中比较先进的优秀的技巧加以和借鉴,这有效地集二者于一身。这样的唱法其特点就是在演唱时音色清脆明亮,语言准确,因此,深受人们群众的欢迎。
2、美声唱法
美声的唱法主要是从西欧中比较专业的且具有古典声乐特色的传统唱法中不断演变而来的,是在文艺复兴展开之后渐渐才形成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比较完备的歌唱体系,它对喉咙和气息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音域比较开阔,同时各个声区之间的连接也比较自如灵活,在转音中也十分流畅且能够精准的协调发声器官,在此过程中,很多比较高难度的技巧都可以完成,进而使音色得到美化,因此,这种唱法普遍被认为是比较科学的一种歌唱方法。
二、民族声乐的传统韵味
我国地域十分辽阔,且有着56个民族,每个民族因所在的地理环境不一样,语言和风俗习惯等也都大不相同,因此各个地域的民歌都有着不一样的民族特色。有人曾说,韵味指的就是在演唱时存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民族色彩。由此可知,在民族声乐当中,韵味充分体现了民族声乐中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它是声乐作品的魅力所在。因此,在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中一般都是把演唱者在演唱时是否有“韵味”来判断其演唱水平。而润腔这一技巧就是充分地将“韵味”给表现出来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就是让演唱的曲目更富有表现力,让作者更有自身的感染力。润腔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说运用哭腔,注重字的缓慢轻重等,也就是说,在演唱中加入润腔能充分的将韵味给体现出来,而韵味就相当于一部作品的灵魂,我们必须将其保留下来。
三、借鉴美声唱法中的科学理论
1、声部划分
这一理论在美声唱法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每个人具有的声音是不一样的,这种差异不只是因为演唱者声带宽厚度不同,也主要受到演唱者共鸣腔大小和体积胖瘦等因素的左右,这样每名演唱者都具有不一样的音域和音色。而美声唱法关于声部划分这一理论就是经过划分不同的人的声部,确定其各自的类型,再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也就是注重“因材施教”,让演唱者将自己的嗓音发挥到最好,因此说这一理论在美声唱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我们的民族声乐中缺乏这一方面的理论,所以我们可以借鉴美声唱法这一理论来提升和完善我国的民族唱法。
2、科学且合理的发声体系
在美声唱法中其发声体系主要起着将演唱者的唱歌能力加以提高的作用,在这种体系中不但包涵了怎样训练声乐的方式方法,而且这也跟“由浅入深”这一原则相吻合。在进行声乐教学中将这一手段运用其中,可以使教学模式变得更加的丰富,同时利于将教学质量加以提高。在我国的民族唱法中同样也缺少这一理论的引用,因此我们借鉴这一理论在民族唱法中,就提高教学质量来讲无疑是十分有利的,与此同时,在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中其基本原理还有相通的地方,我们可以使二者互相学习各自的方法,进而将我国的民族唱法的理论体系不断地加以完善。
四、结语
(一)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环境特殊性的需要少数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要求不仅是加快发展经济文化,更要重视少数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应有的平等地位和权利,维护边疆地区的和谐与稳定。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大量的社会事务中夹杂着民族习俗、宗教禁忌的因素,地区经济活动、社会交往及文化生活都带有强烈的民族、宗教特性。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公共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依法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社会事务管理,调整和规范少数民族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维护其合法权益。从而,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工作对公共管理人才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对民族、宗教知识的扎实掌握;对民族、宗教政策把握的灵活性;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等。民族地区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应立足区域发展实际需求,培养出高素质,能够胜任新时期公共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公共管理人才,能够兼顾少数民族同胞的民族情感和发展经济的需要。
(二)解决公共管理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需要目前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民族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使得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类毕业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现状。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只有突出以区域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特色,树立“民族特色,服务地方,辐射周边”的办学理念,以区域社会需求为导向,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公共管理事务的特殊性,调整教学方案,增加民族事务管理内容,将民族特色理论知识与先进的管理技术结合起来。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调动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心,增强学生服务地方、服务民族的学习动力,凸显少数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增强地区性高校的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类专业特色化发展路径
基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特殊性及其对公共管理工作的特殊要求,少数民族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应该力求保障少数民族权利,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地区高校应从现实出发,致力于培养符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少数民族管理特色的,能够适应复杂的管理环境的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
(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机制,凸显民族特色在人才培养机制上,民族地区高校应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和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环境的特殊需求,以适应地区社会发展需求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调整教学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完善培养过程的管理制度;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增设民族特色课程,如民俗学、民族发展史、国内外同源民族关系、边疆地区发展历史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处理民族发展权利与经济、社会变迁中出现的新问题的判断、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设民族特色经济、民族宗教事务管理等专业方向,尝试拓展民族文化产业管理学科方向,发挥民族地区高校服务地方的特色优势。
(二)适应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需要,强调实践教学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应从少数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环境的特殊性出发,案例教学应体现地方特色,培养学生处理民族地区公共事务的实践能力,正确认识民族矛盾及民族权利保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因素,激发学生思考、创新能力[5]。同时,通过观摩社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社区管理工作现场及少数民族的节日及宗教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将所学公共管理知识同实际中的民族地区公共事务特殊性结合起来。在民族文化节日活动期间,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策划、实施,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能力。将多种形式的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溶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人才的日常培养当中。通过强化实践教学,摆脱传统公共管理专业“纸上谈兵”的教学弊端,通过实践活动的历练,使得民族地区高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真正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拓展师生学习空间各高校应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将各类院校原有的建设成熟,硬件设施、实验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研究成果丰硕的强势学科整合起来,为公共管理类学生的跨学科、全方面发展提供高层次,多角度的理论和实践平台。邀请在管理一线的工作人员做专题报告并参与编撰具有民族地方特色、反映民族地区区情、民族地区公共事业管理规律的案例教材、著作,让学生在身边发生的例子中学习、总结民族地区公共管理工作的实战经验。同时,为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创造在公共管理、服务部门特别是民族事务部门挂职锻炼的机会,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与学拓展实习空间。
贵阳号称是“避暑之都”,可如今全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却是热浪朝天。“多彩贵州”应势而生,是贵州省为了发展扩大文化旅游业而极力打造的品牌。2007年的“黄果树杯”多彩贵州舞蹈大赛是成功之作,堪称一时的舞会盛事,报名参加大赛的人数有数十万之多、决赛之前在全省各地的海选就有数百场,将贵州多民族的风情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多彩贵州”之所以会如此成功、越办越火红,少不了一大功臣:“鼓吹手”大众传播媒介。《贵州日报》、《贵阳晚报》、贵州电视台、“多彩贵州印象”网站等媒体对其及时又精彩的报道使“多彩贵州”和丰富独特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走进了千家万户、大大提升了贵州的知名度并推进了其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尤为一提的是2007年4月18日“多彩贵州印象”网站的开通,是由省长林树森新自为网站授牌、省委书记石宗源亲自点通该网站。由此可见,大众传媒和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在贵州省文化旅游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与贵州省大众传媒和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相配合,贵州省应大力发展民族新闻传播学,这也是与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势头相互助长的。
一、大力发展民族新闻传播学是贵州省文化旅游业的直接呼唤
贵州省之所以能将其文化旅游业做得象芝麻开花节节高一样,是因为其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具有丰富多彩、神秘独特的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依托这些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贵州省不断推出精彩缤纷的文化节,慕名前来旅游的海内外朋友们络绎不绝。例如:全国苗族侗族原生态文化中心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于2007年7月23日--8月3日成功举办了“中国·贵州·凯里原生态艺术节”,成了黄金暑期海内外游客关注的焦点。多元民族文化风情得到了绚烂的展示——凯里民族饮食文化节、施秉杉木河漂流节、雷山西江、郎德苗族吃新节、镇远古城文化节、黎平侗族喊天节、锦屏隆里古城舞龙节等文化旅游产品既展示了多姿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又大大推动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尽快转化成为经济优势。
但这种经济优势的实现离不开大众传媒的巨大作用。倘若没有大众传媒的报道和宣传,贵州各少数民族及其原生态民族文化就失去了向大众展现自我风采的平台,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这些丰富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跟以往的封闭状态一样,“藏在深闺人未识”,这样的话,文化旅游业又从何谈起!由此可见,大众传播媒介为贵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搭建了一座通往市场的桥梁、也为海内外广大游客认识贵州打开了一扇窗户。通过大众传媒及时、精彩、有效的信息传播,可让国内外的受众们尽情感受贵州各民族风采,从而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走进贵州。例如:在7月23日-8月3日的“中国·贵州·凯里原生态艺术节”中,海内外媒体100余家、记者400余名前来采访报道,其中中央电视台、日本《朝日新闻》、香港《大公报》等均是受众面广、影响力大、权威性高的知名媒体,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记录和报道这一大众狂欢的民族文化艺术盛况,势必让更多的海内外人们欣赏到贵州黔东南独特的生态风光和民间文化,“原生态文化中心”的形象也会因此而大名远播。
依靠“民族文化→大众传媒报道→游客被吸引前来旅游”这一运转模式,贵州省成功地提高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旅游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贵州在全国知晓度排位已经从2004年底的26位上升到第10位,慕名到贵州旅游者络绎不绝。”
大众传媒在贵州省文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中功不可没,而为了更好地发挥其巨大的宣传作用,从而进一步扩大贵州民族文化旅游的影响力,我们非得下大功夫研究民族新闻传播学不可。只有把那些新近发生的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有关的新闻报道的规律掌握了,我们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为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业“呐喊”、最大限度地让它们发挥威力,从而让贵州经济尽块地“飞”起来。一句话,现实呼唤着贵州去大力加强其民族新闻传播学研究。
二、大力发展民族新闻传播学是改变贵州省新闻传播学研究力量薄弱的迫切需要
目前贵州省新闻传播学研究力量相当薄弱。主是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 研究机构缺乏。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身为贵州省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致力于探讨富民兴黔事业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可到目前为止竟未设置新闻研究所,这与当前新闻传播事业在贵州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来说,根本不般配。就贵州省内高校而言,据粗略统计,目前只有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学院和贵州师范大学3所高校设有新闻学专业,其中贵州民族学院相关专业办得最多、最齐全,在“文学与传播学院”中办有4个新闻学相关专业: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学,贵州师范大学次之,在“文学院”中办有2个新闻学相关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贵州大学仅办有一个新闻学专业,归属于“人文学院”。这些新闻学专业均不“独立”,归并在其他学院之中,所以我们希望贵州省的高校有“新闻传播学院”出现。除此之外,省内三所高校的新闻学专业还有一个特点:创办历史较短,是新专业。例如,贵州民族学院的新闻学创办于2002年、广播电视新闻学创办于2001年,贵州师范大学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创办于2006年--是最新的专业。新闻研究机构过少,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形势的需要;新闻研究机构过新,又只能说明研究力量尚在起步、还不够成熟。2. 研究人员匮乏。贵州省新闻传播学研究机构少且新的一个重大原因便是这方面的研究人员太少。目前,贵州省尚无一位新闻学界的知名学者,这是我们要努力解决的问题。让人欣喜的是,贵州大学成功申办了新闻学硕士点,于2007年开始招生,可硕士生导师只有2位,在国内的新闻学界尚无太大影响力,所以说研究力量仍是十分薄弱。贵州民族学院虽然新闻学相关专业办得最多,发展最快,拟创办“新闻与传播学院”,但这个学科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太少,师资力量还待加强,所以说引进人才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3. 研究成果太少。由于上述2点原因,造成了新闻传播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太少。国内的新闻学核心期刊,如《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等很难见到我们贵州学者的文章。在贵州省新闻学研究队伍中,发表的文章涉及到贵州民族新闻传播的又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但这方面的成果又非常重要--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新闻传播的巨大帮助。
贵州省目前正在打造旅游大省,依靠文化旅游业拉动全省经济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对其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旅游优势的报道和宣传至关重要,可目前全省新闻传播学研究力量如此匮乏,远远跟不上贵州省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民族新闻传播学方面的研究更是奇缺,这对于贵州民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所以说贵州省要扭转这一局面,必须大力发展民族新闻传播学。
关键词:民族院校;大学英语;自主学习
为适应知识经济全球化,教育信息化,学习终身化等社会发展趋势,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遇到了机遇和巨大的挑战,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再适应知识社会的发展趋势,针对这一情况,2007年7月,教育部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国际交流的需要。“《课程要求》为今后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在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转变。”因此,了解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意义
自主学习源自20世纪60年代西方教育界掀起的关于培养学习者“终身学习技能”和“独立思考”的大讨论,是指人们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从而实现自主发展的习得活动;它的宗旨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意识,教会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学会自学、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动手、让学习伴随终生、受用终生;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实践上是指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教师参与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它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是一种教学模式的新的尝试,这就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在调整自己角色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民族高校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延边大学是一所以朝鲜族为主的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占很大比例,加之近年来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学生个体差异很大,因此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也不尽相同,加之由于地域封闭,经济文化发展不是很发达,同时由于受母语的干扰,汉语是朝鲜族学生接触的第二语言,英语学习则成为第三语言的习得问题,很多汉族学生也受本地民族语言的影响,朝语-汉语-英语互译式的语言学习,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思维转换上会产生一些语言信息的转换障碍,反应时间延长等问题,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特殊的民族语言和思维方式,使得学生的英语水平很难提高,学生四六级过级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与发达地区高校同类学生相差甚远,这使得学生很难适应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更难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因此,民族高校教师应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结合学生受地理环境,不同语言文化背景影响的客观实际,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掌握和正确运用自主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
3.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兴趣是学习最持久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尽量利用课堂内外的时间,有意识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其学习热情,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实质性转变,作为激励兴趣的手段,可以通过开展游戏、辩论、演讲、朗诵、歌咏比赛、戏剧表演、英语角和文化讲座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些兴趣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况下,亲身经历如何选择题材、如何合作和决策,在兴趣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熟练运用英语水平的能力,同时要针对民族高校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兴趣小组活动中,满足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渴望,使英语水平各不相同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激发学习动机。
3.2重新定位师生角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深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的束缚,只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开辟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之路的过程中,首先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自主学习的核心角色,教师的角色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挑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课程学习的引导者、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资源库、研究者和指导者等多种角色,教师应根据民族高校学生参差不齐的英语水平,引导学生科学制定适合个人水平学习计划,制定的计划要尽量详细且操作性强,学生要随着学习计划的不断深入,不断对自己进行评价和监督,学会协作学习,教师也应当利用自己较高的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客观公正地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决策、自我管理,自我评估,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3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营造自主学习环境
英语学习对环境有很大的依赖作用,良好的语言环境对学生学习英语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自主学习另一个关键是如何创造满足学习者学习的语境,大学英语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很难满足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渴望,多媒体英语辅助教学光盘图文并茂、课件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人机交流、真实的语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语言环境下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有选择、有目的进行自主学习,有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有效解决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迁移问题,同时学生还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巨大的信息交流平台,随时和教师、学生交流学习心得,答疑解惑,这样的学习比传统枯燥的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获得了学习的自信和成就感,让他们对自主学习更有信心。
自主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民族高校更应立足自己本校特色,开辟出适合自身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之路,自主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能力培养的目标,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尝试与探索,不仅赋予了学生新的学习理念,还能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民族高校具有自己的特点,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创建自主学习的特色模式和策略,这对民族高校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和能力具有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民族高校应结合自己特点培养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英语人才,并让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儒平,左伟.论民族边远地区高校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Sep.,2005
(2) 练丽娟,李亮. 新疆民考民(MKM)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一体化”培养策略研究.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1Jul.,34(7)
(3) 秦为民. 少数民族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现状分析与对策.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Aug.2006
(4) 张萌. 析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现状及对策.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0年第4期
(5) 靳松,卫炜. 探析民族院校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社会纵横. Nov,2009
(6) 刘英爽. 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8,8
关键词: 心理应激;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 2012 02-0063-04
A Research on the Employment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Stress Theory
WANG Lu
Abstract: By investigating and analyzing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from 5 universities in Guangxi, the paper indicates that the source of the psychological stress for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is affected by four respects, i.e. social factors, family factors, school factors and personal factors. As for the same source of the psychological stress,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are different from Han students. Therefore, career guidance for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place great emphasis on the psychological stress in all directions and be well-targeted.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stress;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心理应激,是指个体觉察或认识到自己正面对着至关重要的环境要求时,所产生的一种通过各式各样心理和生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身心紧张状态。在通常状况下,心理应激是由个体生理和心理共同起作用的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将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较为重大,社会、家庭对其的期待也更为殷切,要求更为全面和严格,导致其就业压力的增大;这使得其在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功利思想、自卑、依赖、抑郁、恐惧与焦虑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这些就业心理问题相对于汉族大学生较为明显。然而,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又与大学生在就业中的应激源密切相关。本文运用心理应激理论,对广西5所本科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寻找其应激源,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
一、研究方法及分析
(一)研究工具
本次研究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 ( CCSPSS) ”[1]作为调查工具,将5点量表做成问卷的形式:认为该表述与你的真实情况“完全不符合”,就选择“1”;如果认为“比较不符合”就选择“2”;依此类推,如果认为“完全符合”就选择“5”,要求调查对象对问卷中的各个题项进行评定。为防止被调查者产生某种固定的反应倾向与避免连续出现意义相同的几个题项,问卷的题项为随机排列的顺序。问卷采取统一发放和统一回收的程序进行,调查问卷取得后,得到的相关数据将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
(二)研究对象
将广西5所本科高校(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工学院、桂林理工大学)随机抽取的汉族大学生和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量表1200份(汉族大学生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各占600份),回收 1112份(汉族大学生571份,少数民族大学生541份,回收有效问卷中调查对象的具体情况如表1),回收率为 92.60 %。其中汉族大学生回收率为 95.10 %;少数民族大学生回收率90.10%。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民族大学生就业心理应激源的确定
用SPSS15.0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极大方差正交旋转方法和信度分析,对量表进行考察,将多个题项变量X1,X2,……,Xp(可以观测的随机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因子F1,F2,……,Fm(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以得到最终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心理应激源。根据因子分析理论,经过正交旋转分析后发现,符合相关标准。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四个,解释率为43.62%。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见表2所示。
摘要:本文主要从民族观念的形成、民族音乐学实践、民族音乐学理论、巴托克的历史地位及影响四个方面论述了匈牙利音乐家巴托克在民族音乐学领域所做的大量鲜为人知的工作及其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后人的影响。
关键词:巴托克 民族音乐 实践 理论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在19世纪到20世纪的历史长河中,有众多的音乐家,他们的作品或多或少地打下民族的烙印。而音乐作品中真正的“民族性”则是由民族乐派来实现的,民族乐派作曲家的创作,一方面是受浪漫主义时期追求主观个人风格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民族解放运动或民族文化复兴运动的影响。与欧洲的其他国家相比,匈牙利的专业音乐起步较晚,在浪漫乐派中享誉盛名的只有李斯特和埃凯尔。其中,李斯特因长期生活在国外,虽作品中不乏有关民族音乐的创作,但因其创作风格丰富、多样而无法划归到典型的民族乐派;而埃凯尔的作品也未流传于世界。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既是20世纪早期民族音乐学的先驱又是20世纪民族乐派代表的巴托克将匈牙利的专业音乐创作提高到了可以与西欧及世界水平相当的程度。笔者认为,作为民族乐派代表的巴托克,其音乐创作的成功与他长期从事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是有着紧密联系的。而创作背后的艰苦研究则往往是被忽略的,本文将对此做深入的探讨。
一 巴托克民族观念的形成
在走向多元化的20世纪西方音乐发展史中,民族主义音乐占有一席之地,而匈牙利的音乐家巴托克是民族主义的鲜明代表。
1 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
“民族主义”这个词总是与“侵略和压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巴托克的祖国匈牙利就有着长期被侵略的历史。位于欧洲中部的匈牙利有着悠久的历史,9世纪末,这一来自东方亚洲的民族就已迁徙到现在的匈牙利国家境内。从14、15世纪开始,土耳其入侵匈牙利并对其进行奴隶统治,17世纪又占领了这个国家。因此,多年以来,匈牙利的民族史始终是和反侵略、反压迫的独立斗争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巴托克来说,他最初选择“民族音乐”作为自己的事业,主要原因就是被当时国内民族解放运动的热潮所激励和鼓舞,决心肩负起弘扬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重任。虽然巴托克后来逐渐摆脱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圈子,成为一名具有国际观念的民族工作者,但究其初衷,民族解放运动的确带给这位后来的民族主义音乐家很大的影响和推动。
历史的复杂性与多种可能性使“侵略与反抗”、“闭塞与隔离”、“贵族与平民”在一位音乐家的生涯中产生了无法预想的相对积极的作用,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些因素对巴托克这位从事民族音乐研究的工作者来说起到了关键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由于长期的外族统治与压迫,加之匈牙利城市贵族和部分市民盲目的优越感而导致城乡音乐难以交流、融合,这却使匈牙利这一民族的民间音乐由于与其他国家和本国城市音乐的相对隔绝而未受到过多侵扰,而十分完整地保存于乡间,因此,巴托克才能够收集到真正的、传统的、质朴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音乐。
2 柯达伊的影响
对巴托克的民族音乐学研究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音乐家,也是匈牙利民族一位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家――柯达伊・佐尔坦。在民歌研究领域,柯达伊要先行于巴托克。巴托克认为,凭着柯达伊清晰的洞察力和深刻的判断力,他能够在音乐的各个方面给予自己宝贵的忠告、建议和帮助。而事实证明,在巴托克整体的关于民间音乐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及最初开始接触农民音乐的方方面面的实践中都得到了柯达伊的影响与帮助。也是在这两位伟大的音乐家的共同努力下,匈牙利的音乐学学科才得以正式建立并发展,他们的团结、协作所取得的成绩也使民族音乐学的群体工作价值得到了良好的体现。
二 巴托克在民族音乐学领域中的理论与实践
巴托克在从事民族音乐研究的过程中,一直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用实践去充实理论,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笔者将从两个方面探讨巴托克的研究创作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其一,其文章中所表述的他在从事这项工作时所体现的目的、构想以及对此的客观评价,为后人留下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理论依据;其二,他在民族音乐学领域中所得到的经验、成果对其音乐创作的重要作用。
1 理论研究成果和指导思想
作为一名匈牙利人,巴托克的研究领域主要在东欧,他的研究工作很自然地从本国开始,并逐渐涉猎到邻国,比如:乌克兰、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偶尔也会到更远的北非或小亚细亚拓展他的视野。因此,从收集这个角度来讲,巴托克的工作是具有国际性的。
在理论研究方面,巴托克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有意义的文字,比如在《为什么和怎样采集民歌》一文中,巴托克从研究目的和准备工作开始,十分详尽地论述了采集工作的步骤和范围、工具的准备与使用、研究者本人应具备的素质与知识水准,以及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应该严格杜绝的错误倾向等问题,对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形成的一套较为完备的研究体系进行了总结。这篇文章在当时民歌研究领域的创新价值和指导作用可以说是无人可及,而且其中大部分观点和方法在今天的田野采风中仍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比如论文《农民音乐对现代专业音乐的影响》、《匈牙利新艺术音乐的基础》,等等;比如著作《匈牙利民歌》、《罗马尼亚民间舞曲》等巨著是当时音乐学研究领域的典范。巴托克论文、著作的最大特点是观点鲜明而语言平实,虽然文中论述的内容比较专业,但文章整体行文简洁又不乏幽默和质朴的修辞,显示出一种努力让读者尽可能读懂笔者思想的明确意图,这与某些是非尚未探明而专以词句令人费解为特点的音乐理论文章相比,让人有耳清目明之感。
对农民音乐和整体民间音乐的认识构成了巴托克全部音乐学以及创作工作的基础根源和指导思想。首先,在旋律、节奏、音阶、调式上,民间音乐为人们展示出一个崭新而丰富的世界;在风格上,民间音乐大多单纯而质朴,因而表现的感情真挚、自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其次,与当时浪漫主义晚期日趋冗长的作品相比,民间音乐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更为精巧而严谨的结构。在巴托克的心中,民间音乐作品经过漫长的岁月和无数人的千锤百炼,已经成为完美的杰作和典范。
巴托克在田野工作中常强调的思想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客观性。一般的研究工作,共同的民族和文化背景能够使调查者和被调查者之间相互信任、了解,从而促进彼此的合作。而从另一个角度讲,非本民族的研究者往往会持有更客观的态度。而无论作为哪种身份的研究者,巴托克都在他的研究中始终保持着清醒冷静的头脑,以辨认作品的价值和真伪,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做到全面、深入和准确地完成每一项工作,而这其中的尺度往往很难把握。与之相应,他也特别注意音乐学与其他文化门类的联系和结合,以便能够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为民歌工作者提出了包括大量学科在内的全面的知识范围。
2 民间音乐研究对其音乐创作的影响
匈牙利著名的音乐学家和教育家萨波奇・本采(1899-1973)在他的《巴托克与民间音乐》中曾写到:“巴托克和他的艺术发展之所以与他同时代大多数的欧洲艺术家如此不同,在于他和民间音乐的一贯联系……在巴托克那永无休止、朝许多方向进行而有时曲曲折折的发展道路上,它(巴托克和民间音乐的联系)自始至终是概括一切的统一的因素。”这段话含蓄而又清晰地阐明了作为20世纪上半叶民族乐派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巴托克的伟大之处,那就是他在研究现代作曲技法并发展个人的现代作曲风格的同时,将本民族和其他诸多民族的优秀民间音乐语汇和西方艺术音乐创作技巧的最高成就相结合,并使作品达到了与西欧音乐相媲美的水准。
巴托克在从事繁忙的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同时,也是一位勤于创作的作曲家,他的创作体裁涉猎声乐、钢琴、室内乐、舞台剧和管弦乐,等等。代表作有交响诗《科树特》,舞台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木雕王子》、《神奇的满大人》,钢琴作品《小宇宙》、《献给孩子们》、《匈牙利地区的罗马尼亚舞曲》、《十五首匈牙利农民歌曲》,管弦乐曲《舞蹈组曲》,等等,这些作品无不体现了巴托克心灵深处的民族烙印。对巴托克来说,民间音乐的优势在于它所具有的特殊的音阶、动人的旋律、丰富的节奏、简洁的表达以及精巧的结构,而在他的创作中,这些因素也都逐一得到渗透和体现。在具体的创作技法上,他一方面从民间音乐中吸取了大批的五声音阶、民族调式、新鲜而富有张力的不对称节奏、与传统和声走向不同的和声进行、交替节拍等多方面的民间音乐元素,同时尝试和采用20世纪新出现的创作技法;在内容题材方面,他喜欢采用像“科树特”这样的民族性题材,有创作像“蓝胡子”一类直到现在还略显怪诞的内容为蓝本,显示出创作的民族性和多样性。在民间音乐的影响下,巴托克在传统音乐创作技法和思想上都有很大的突破,民间音乐素材在他的创作中被广阔而深入地应用,民间音乐的精神气质和风格内涵已深深融入到其丰富的音乐作品中。
三 巴托克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巴托克的名字在音乐史书上出现,在其名字前面最常见的、排序第一的定语是――作曲家。但是,如果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出发,巴托克首先应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学家,原因如下:首先,民族音乐学的工作在巴托克整个音乐生涯中的地位毋庸置疑;其次,即使是他的另一个出色的工作领域――音乐创作,也在创作技法和整体气质、内涵方面很大程度上根植于他的民族音乐学工作。笔者无意探讨关于巴托克的称谓,只是希望明确,一位伟大作曲家的背后,有着多么丰富的“内涵”,而这个“内涵”又有着至深的“民族”的烙印。
如果再进一步探究的话,作为一位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先行者,大量的、多民族地区的民歌收集和出版,探究科学而细致的工作方法,以及总结丰富的理论成果,都包含在他一个人的工作中,更何况这些工作也仅是他音乐生涯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巴托克还要从事大量的音乐创作,在音乐学学科内部,能够在民族音乐学理论研究和音乐创作两方面都卓有成就的人几乎很难找。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巴托克的思想及为人,我们会发现,他愿意总结出经验和方法与其他学者共享,并愿将自己的收集成果介绍给大家以期对需要它的人有所帮助,这种在个人资料广泛交流和使用上毫无保留的无私学术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
在近些年民族音乐研究领域中,曾有过一场关于“局内人”和“局外人”的讨论,即从事民族音乐学的学者究竟应该深入民间内部的、本国的“局内人”,还是保持客观态度的、外国的“局外人”;如果二者兼有之,那么又该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分寸和尺度。一时间,关于“局内人”和“局外人”的讨论成为很多论文的主题。如果对巴托克深入了解之后,我们会发现,“局内人”和“局外人”的身份,他都兼而有之,并能够在研究中很好地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关于深入被研究地区内部以及保持客观冷静头脑的观点在他的文章中也早有论述。另外,关于对民族音乐学学者的知识层次要求方面、关于音乐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问题,以及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国际合作问题,巴托克在他的文章中均有所阐述。而这些问题,也正是民族音乐学学术领域长期普遍需要关注的问题。因此,在民族音乐学领域,巴托克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先行者。
在巴托克自传的结尾,他曾不无伤感地写下这样一段话:“现在在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任何地方对音乐学的这一领域感到真正的兴趣,也可能它根本不具有那样的重要性,根本不像为它而狂热的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重要!”在音乐学各个门类都蓬勃发展的今天,学者们的努力应该让巴托克感到欣慰,虽然对于我们来说他的话以及他本人都已经成为历史,但那依然是我们努力的动力和源泉,给我们方向与力量。
参考文献:
[1] 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选:《巴托克论文书信选》,音乐出版社,1961年版。
[2] 许勇三主编:《论巴托克的音乐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版。
[3] 拉约什・莱斯瑙伊:《巴托克传》,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
作者简介:
关键词民族文化创新能力效果
前言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重要品质.这已为越来越多的人十所认知。“谁掌握了面向2I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l世纪中处于战略领先地位”、“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志在全国科技火会上的讲话,成为国内高等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动力。
机械设计是理工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凝聚了从认知机械到设计机械的创造性思维过程。目前,我国许多院校对机械设计教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从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手段、实践性教学环节、考试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取得可喜的成绩,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改革的发展。
但是.创新能力不是先天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F.通过教育培养、制度促进、实践锻炼以及个人和群体的勤奋努力等形成的。而在教育培养因素中,民族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冈索之一。笔者曾在日本山形人学学习工作过几年,有一点浅显的体会,想与各位前辈同行讨论。
一、民族文化的差异对学生能力的影响
(1)教育模式对学生畿力的影响我国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考试,_人学生在进入高等学校之前,基本上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著名学者杨振宁将中世方教育模式概括成一句话:“中国教育给了我严谨,美国教育给了我创新。”这句话概括了两种教育模式的特点,反映了一定的实际,中国教育比较严谨,比较按部就班:两方的教育可能比较自由,自由就是说不像我们教学那样死,可能比较鼓励学生敢说、敢想。考试的确能反映山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经过火大小小若干次考场的检验,造就了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很强的运算能力,但是,考试反映的只是分数,并不代表J二程实践能力。从某种程度来说,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实践性环节上的投入相对减少,在青少年时期的许多兴趣与爱好难以发挥出来。日本实行以素质教育为主的全面综合教育,在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同样要考试.但考试的压力远不及我国学生大,而且。学校为学生创造了大量的接触实践的条件和机会,因此,在进入大学时,日本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与我国学生有所不同。
(2)生活方式对学生能力的影响日本人向来阻蝴头工作、细致整洁、做事弗井有条而闻名,从小注重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日本学生上课纪律非常好,在公众场合安静、沉默,学生对家庭的依赖心理较轻,学校只负责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由学生自己安排。学生对于布置的作业、实验、设计埋头钻研,特别是对一些细节问题处理得细致周到。相对而言,我国学生思想活跃,计算机运用能力强,易于接受新知识,似乎自立能力显现得晚一些。
一定的活动方式与创新习惯的养成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在坚持继承良好传统与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基础上,注意综合运不同的教育方式爿∈培养学生发展不同的心理需求利活动样式,可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刨新质。
(3)学习环境对学生能力的影响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也要有一定的内在因素。外在条什主要有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适宜的群体心理氛围、有效的激励措施等。创新能力的形成,最主要的条件是有一种宽松的社会生态环境。这种环境是指已有学者所认为的那种“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的宽松境况。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学生的精神可以经常处在“不逾矩”的状况中。
宽松的学习环境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不是老的概念,世界上优秀的学校一直把它作为非常重要的一条来考虑的。“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用来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待点燃的火种”每个人的火种是不一样的,需要靠同学的力量、靠家长的力量、靠教师的力量一起把不同的火种点燃。“学校的任务就是发挥学生的天才”。就学籍管理而言,日本的高校的政策相当宽松,工科类学制为四年,不能按时毕业还可以继续读。作者所在的研究室有一个八年生,虽然他?|5读得马虎,汽车联轴器却研究得很好.老师就发挥他的氏处,对他进行鼓励,并不因此限制他。一个学生八年投有毕业还能继续保留学籍,令人难以想象,这就是环境给他的宽容1不仅如此。山形大学在实践环节的管理上也非常宽松,学校没有为某门课程设专用的实验室,课程的实验基本上在教授的实验室进行。但有一个专用的机械工厂,工厂实行开放式管理,学生在工厂的实习自主性很强,在约定的时闻内进入工厂后几乎无人指导。工厂的设备可随意使用,材料任学生选用,测试工具非常齐备。这种宽松的实习环境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大方便。
(4)课程设置为能力培养所创造的条件日本的机械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机械设计类课稗有机构学、机械运动论、机械设计学等。机构学主要讲常用机构如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和传动机构等的基本知识,类似丁国内的机械设计基础课,但内容较浅,方法基本上采用解析法,周学时1.5,总学时30~40左右。机械运动论主要讲平面连杆机构和空间连杆机构的分析与综合。机械设计学主要讲齿轮机构的啮合原理、加r方法等内容。但课程内容也与授课教授有关,教授们往往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来上课。总的感觉是国内的课程内容多而广,而日本的机械运动论和机械设计学课程内容少而细,学生学习负担较轻。课后有更多的自主时间。我校的“机电创新训练”分集中进行和分散进行两种形式,学生们对此训练很感兴趣,但由于学习任务较重.用在训I练上的时间有限,所以,还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这正是我们目前急待改进的问题。
(5)高校内部结构对学生培养结果的影响高校的内部结构差异导致了学生培养方法上的根本不同。任何高等院校的内部结构都是纵横交错的,纵的方向是本科教学,横的方向是科学研究。不同的学校其内部结构是不一样的。国外的研究型大学纵向简洁。横向丰富;但一流的高等职业学校纵向丰富.而横向简洁。我国的高校却趋丁二雷同。我国的高中生考入高校,往往被分入几十个不同的系、院。世界上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都把广博教育放在培养本科生的首位,把专业培训放在次要位置。日本学生入学厉,第一年都要学文化、逻辑、修辞、几何、天文、数学、音乐等课程,而学生分专业是_人学二年级之后的事情。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可以具各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明确的判断能力以及能够识别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这种宽基础、宽专业的培养方式带来了与专业分得太细的培养方式全然不同的结果。可喜地看到国内有些学校已开始试行,部分新生入校不分专业,进入“元培计划班”,获得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在一年半后再选择专业。这无疑是一个好腔开端。
(6)师资素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导向作用我国高校的师资大多是学术型的,从学校到学校,不少是在同一学校里从助教做到教授。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较少。国外一流大学的教授很少“近亲繁殖”。日本高校的教师有一部分是从企业或其他部门来的,他们丰富的经历、与社会各界广泛的联系,为大学的教学、科研带来了非常珍贵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是关键的因素之一。在创新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作为学生学习和创新实践的顾问。因此,要做好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提高教师对创新教育工作的认识,创新教育从理念到方法都是新的,每个人都有一个重新学习的问题,教师应不断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这是创新教育对教师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