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文地理的重要性范文

人文地理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文地理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文地理的重要性

第1篇:人文地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人文地理;案例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全局观

一、学习人文地理的重要性

地理学科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具有一定的文理科交叉性。人文地理也可以具体的包括历史人文地理、文化人文地理以及社会人文地理。随着近些年来国家对社会科学方面的越来越重视,人文地理也越来也受重视,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政策,东北老工业区振兴的政策,还有中部地区崛起政策无不联系着人文地理,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无不穿插着人文地理知识。在高考中主要反映在人文地理的考题数量在逐年增加,占文综总分的比重也是逐年增长,尤其是近两年来,高考中人文地理考题分数已经占到地理学科的60%强。所以我们必须加大对人文地理这块的关注度,引导学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培养出地理全局观,在这基础上能够更好的运用人文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起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

二、人文地理教学的困惑和难点

目前,高中地理教材中人文地理的内容主要涉及到行政区划、人口、经济、聚落、文化、种族和民族、宗教、法律、语言区划以及区域经济等内容。这就决定了高中人文地理的特点:内容多,学科知识体系不明显,以区域特征的形式表述,不易建成体系化学习模式,也不利于教师进行体系化教学。但是,针对人文地理的复杂性,笔者认为,人文地理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区域的人文地理因素都与自然地理各要素有着紧密的相连关系,都是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对自然地理知识的熟练掌握是学好人文地理的基础。与此同时,人文地理各要素也有着相互依存和制约的关系。

对于高中人文地理的这些特点,高中地理教师面临着很多的困惑和教学误区,例如对教学内容、教学难度、教学方法等方面有些教师就不好掌握;再有有些教师(以新教师为主)认为人文地理知识没有什么可讲的,学生们自己看看就行了,这是一种不够负责任的态度;还有些教师对教材就是以照本宣科的手段将教材给学生们复述一遍,缺少必要的分析和讲解;或者还有一种教学方式就是对教材给的案例内容进行孤立的讲解,不进行全局性掌握和对自然地理知识的链接。以上这些教学方式对于知识量庞大的人文地理来说肯定是不行的,这只会让学生更多的陷入一知半解之中。

三、人文地理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一)建立人文地理教学新模式

传统的教育观念总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现代化的教育把学生发展看作是教育的一个基本内容和理念。这种教育目标,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其根本目的是要实施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更好地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身需要,并使之得以充分的发展和展现,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过去的教学是一种单向的灌输学习行为,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学生思维的培养,学生在此教学模式下大多表现为对知识理解不灵活,不会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教学模式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创新思维,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说和中国学生创新性较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人文地理的教学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要在传授知识的情况下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操控”课堂。

(二)提高学生人文地理知识的全局观

对于人文地理的教学,我们不能孤立的去学习每个章节,一个区域一个区域的学习,而应该从整体上去把握知识的宏观性,从而做到点-线-面的结合,进而形成全局的人文地理学习思维。地理教育要培养高尚的人文素养,涵养人文精神,关注人的生命祈向和价值取向,使学生理顺科学、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关系,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给自然多一份人文关怀。所以,对人文地理的全局观点培养就尤为重要。人文地理教学目的在某些方面来说是运用策略就区域性问题可以给出不破坏全局性的针对解决措施。这就对全局观的掌握有一定的要求,对此给出的区域解决措施不可以破坏全局性。

(三)重视案例教学的作用

在人文地理教学中,教材一般喜欢以案例的形式展开对区域问题的分析。教师不应当就教材进行复述式讲解,而应该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进而对相关性问题进行举一反三,从而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例如,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学习本章工业区位选择时,笔者利用该案例采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式,注意培养学生的区位分析能力在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中有如下问题:(1)你能分析出鞍山工业基地的区位因素吗?该基地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2)从环境资源水源角度考虑,上海宝钢为什么布局在城市的北部,且濒临长江?从市场资源这两个区位因素考虑,你认为宝钢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对于此类问题提出的同时,还可以引出“新首钢迁址曹妃甸,主导区位因素有什么变化?”这一个最近比较有新闻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关于国家宏观调控对人文地理因素的重视之类问题的关注。要知道案例是实现三维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借助的一个载体或者切入点,其本身并不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应该是案例所诠释的原理,以及运用案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中的开放性问题设计,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工业区位选择的决策能力,解决现实的鞍钢宝钢到新首钢区位选择问题选择学生熟悉的案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而让学生更好的联系实际,解决人文地理区域性相关因素的问题。

第2篇:人文地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毕业论文(设计)是对本科生大学期间最重要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综合素质和教学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平台,是大学生创造性完成科研或工程问题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如何提高对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是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概况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涉及地理科学、人文科学、城乡建设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其目标是培养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接受过严格科学思维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立足于宏观、中观区域规划和土地管理,能够从事城乡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在我国处于资源环境问题空前严重、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下,应发挥本专业的强大优势和积极作用,培养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论文(设计)作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但可以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而且可以针对社会问题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为即将走入工作岗位的学生提供专业实战训练的平台,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

以重庆工商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虽然历年毕业论文(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经验,但还有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

1.面对就业压力和专业技能的欠缺,学生降低了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自我要求

由于毕业论文(设计)在时间安排上与学生求职时间冲突,加之当前颇大的就业压力,使得学生无法全身心地投入毕业论文(设计)的准备中。同时,由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要求具有较高的制图软件使用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部分学生由于缺乏专业技能而降低了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自我要求。

2.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过程中不够重视

由于高校教师具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压力,没有太多精力关注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一些具有博导、硕导资格的教师,更是由于研究生的培养任务过程以及较多的科研课题,完全淡化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工作中的地位;个别专业教师由于专业水平有限,不能够有效地进行指导。同时,由于毕业论文(设计)没有与教师的职称晋级、评奖评优等挂钩,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教师对毕业论文(设计)不够重视。

3.由于选题的问题,毕业论文(设计)中理论与实践脱节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具有较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问题,但在选题中,部分题目与实践相脱节,使得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大打折扣。

4.管理上存在漏洞,机制上不够健全

学校及学院虽然制订了诸多规章制度,但大都是对阅读文献、格式等方面的要求,而忽视了对毕业论文(设计)起关键作用的指标和标准,严重影响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三、新形势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高的途径

1.加强师生对毕业论文(设计)重要性的高度认识

思想上的高度认识和统一是毕业论文(设计)顺利完成的前提。应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培训会、宣讲会等方式,使师生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大学四年所学理论与专业技能综合运用的关键环节,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即将走入社会、与行业对接前的重要实战训练。因此,指导教师不但要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对于应用性极强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而且也要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是专业培养当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而言,要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不但是顺利毕业的重要条件,更重要的是专业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环节,同时,也要认识到,优秀的毕业论文(设计)作品可以作为求职材料中的亮点,是反映一个毕业生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的缩影。

2.夯实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基础性工作

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是大学四年积累的一个过程。(1)在大一新生入学阶段,要对学生深入开展专业认识教育,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前景,让学生知道如何学好本专业,树立对专业的信心;(2)大二、大三阶段要重点培养学生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思维,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等理论课程,同时,要加强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课程实验实训和规划综合实习等实践教学,以及专业技术手段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诸如,3S技术、规划制图以及3D技术的教学实践;(3)大三、大四阶段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查阅文献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只有大学各个阶段不断地积累,才能为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

3.提高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质量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是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重要保障。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尤其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要结合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新型城镇化以及乡村发展等问题进行选题,这样不但问题针对性强,更重要的是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综合的专业思维能力。在选题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求教师能够认真负责,并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为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2)在选题的支撑上,要尽可能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在校学生创新科研基金项目、规划策划大赛以及暑期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3)在研究尺度上,以小尺度为主,一方面要通过大量调查问卷的一手数据和官方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找出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另一方面收集研究区域的基础数据,对区域进行规划设计,制订研究区域的发展规划方案。总之,通过对选题质量的把关,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4.制订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制度

规范科学的制度是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基础。针对目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制度存在空白或漏洞的问题,应该积极完善各项有利于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高的制度或机制。(1)适当调整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针对目前毕业论文(设计)与毕业生求职时间严重冲突的问题,建议对论文写作的时间期限进行适当地调整,可以考虑在大四上学期的后半学期进行题目选定、开题等工作,寒假前完成初稿;(2)组织专家对选题进行把关。在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征集后,邀请学院内部专家进行题目筛选,方可允许学生进行选题;(3)严格实施二辩制度。对于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必须实施严格的二辩制度;(4)实施指导教师奖惩制度。建立指导教师评价标准和指标,评价结果作为指导教师的晋级和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欣.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3):99-101.

第3篇:人文地理的重要性范文

1.高等地理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1.1高等地理教育面向应用领域扩大

高等地理教育的改革发展最显著的一点变化就是面向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由于地理学科的周边学科不断发展,与地理学科的关系也在进一步的密切。如今的高等地理教育发展,已不仅仅把局限于地理学的专业课程,相关的其他专业,如土地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城市规划专业等专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些专业虽在目录上并不属于地理学,但学习过程中却都需要开设地理学课程[1]。这些时下热门专业得到追捧的同时,地理学的应用领域也进一步的拓展开来。于是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高等地理教育发展的问题,地理专业课程的体系也愈发完善起来。

1.2高等地理教育中人文地理比重增加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是地理教育的两大组成部分。相对于自然地理注重的是对于地理环境的研究,人文地理更侧重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在人们为了我国经济飞速增长而感到欢欣鼓舞时,自然环境的恶化也令人们感到忧心忡忡。环境污染、臭氧空洞、全球变暖、土地荒漠化以及水资源短缺等各种环境问题的接踵而至引起了国际性的广泛关注,可持续发展概念应运而生并且迅速占领了地理科学的教科书。人文地理重在关注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地提出促进了地理教育解放思想,在更新观念提高学科知识素质方面高等地理教育更是责无旁贷。人文地理比重增加体现在高等地理教育的课堂上,一方面提高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吸收,建立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对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环境意识,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对于社会大环境的适应能力。

1.3高等地理教育与信息技术结合加强

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深化着身边事物的概念。鉴于地理学科的教学是要从地理现象入手来认识其发展规律,既要求学生注重时间空间的变化又要注重自然和人文的影响。将信息技术应用在高等地理教育中可以说是中国高等地理教育改革必然要做出的选择。首先,从课堂而言,多媒体信息技术使学生摆脱了枯燥的黑板教学,图形文字与影像声音并茂,更加生动形象的将地理环境与地貌变迁呈现出来,动态模拟也更易于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其次,从教学而言,信息化教学升级了教学工具,将更多的数据二维条件下无法呈现的数据在三维数据中体现出来,更加直观清晰的让学生了解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最后,从地理学科而言,信息技术丰富了高等地理科学的内容。尤其对于实地探测试验部分来讲,GPS、GIS等信息技术提供了更多的即时数据和高精度定位,更是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地理这门学科的特点和性质,加深对于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理解。

2.中国高等地理教育改革发展的问题

2.1学科设置不合理

我国高等地理教育发展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学科设置的不合理。很多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都设立了地理学专业,但这些专业的目的性和应用性却并不鲜明。以本科生为例,就目前的专业定位来看,学生首先要学量的地理学科基础知识,这其中既包括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中国地理等几大领域的知识内容,也涵盖了资源、环境、旅游、景观等各个小方向的内容[2]。这就导致了地理学科根基被削弱,结构混乱难成体系。这个问题的出现,要求各大高校在进行高等地理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于学科基础的强化,将重点放在突出专业特色上。

2.2教学内容难跟发展节奏

我国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进步当中,各领域的急速发展不断更新着我们对于事物的理解。经济、政治、人文变化,这些因素都在影响着地理学的思想、认识和方法。但是由于许多原因的综合影响,我国的高等地理教育很难及时吸收这些内容并加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不但如此,教材的更新也比较缓慢,这就导致了我国高等地理教育的教学内容很难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当今社会,每分每秒都在发生变化,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节奏就意味着落后,这对于一门专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高等地理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注意密切关注学科进展和社会需求,及时对教学与教材内容进行更新,保证知识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结束语

第4篇:人文地理的重要性范文

丰富多彩的知识课堂,谁都会喜欢。高中课程中,地理学与其它各门学科比较,其中一个最突出特就是要文理兼融。它既具有理科上的逻辑与严密性,同时又兼容文科中生动形象的灵活性。在高中地理课中,其主要部分是自然地理,它包含宇宙、陆地、大气、海洋等,主要内容偏属理科。特别是关于地球的运动和时间上的计算、太阳的高度角计算、以及各种的日照图、洋流、气候、各种的等值图线等内容,其理科特征极其鲜明,需要具有较强逻辑推理能力。学习时,老师应强调理解的重要性,以会运用为目标,侧重对地理中的原理、地理的规律加以理解与运用,联系现状分析问题加以解决。老师要让学生们日常还需多做些练习,要重视答题的思路,特别是要多画一些图,以增加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和理解。在高中所学地理中,人文地理(主要体现在必修二与必修三)主要归属文科范涛,因此学习时要在以理解为前提以此来增强强记忆是很必要的。叫学生们学习的时候要认真看书,熟悉掌握要点知识;要会看书,对教材的主观思想和脉络要有有一定的把握;还要善于思考、时常总结,形成个人的想法。人文地理的学习侧重在观点和方法的使用,结合一定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和评价。学生们接受老师的任务多了,基础自然就会打牢,教师的上课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2地理教师讲课要做到图文并茂,思路清晰

教师的对地图的灵活运用能力,直接影响学生们学习积极性。地图是学好地理这门课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在记忆地理中的许多知识时,最有效最好的方法就是借助于地图进行记忆。地理中的大部分内容很繁杂,但基本上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相关图的相关位置上。因此,要求学生们学习的时候要学会看书的同时,一定要看图,把其结合起来学习,把文字知识在相关图上逐一查找并落实熟记;平时也要多看些地图(或是自己做一些绘图填图),把地图深记于脑海中,并且可以使知识再现在图上。这样,我们在解决地理问题的时候,脑海中就可以浮现出来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地图:“地球的运动”、“分层的大气”、“洋流的流向”、“山河的分布”、“国家的地域位置”、“铁路公路干线”,“工农业中心位置”......于是,学生们就能从中有效并且准确的提取相关的知识信息,从容应对。因此地理这门课的学习就是要学会看图。

3地理老师讲课要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学以致用

第5篇:人文地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人文地理;道教;道教地理学;古代科技

宗教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新兴的学科,一向被视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虽然有其十分悠久的历史,但并未形成地理学研究的主流。道教与地理学联系之广、结合程度之密切在其他宗教极为罕见,可形成一门称之为道教地理的学科,其概念可从道教的地理学、地理学的道教、道教与地理学三个角度出发进行辨析。关于道教地理学命题的提出及其研究视角、道教地理学概念界定的原则和步骤、从道教的地理学辨析道教地理学概念等内容,可参见笔者前期成果①,本文从地理学的道教、道教与地理学这两个视角对道教地理学概念作进一步辨析。

一、地理学的道教

如果说人文地理学是:“探索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结构的一门近代科学”②,那么地理学的道教就是采用地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宗教的道教这一种人文现象加以研究。台湾黄志弘指出:“宗教研究向来专注于研究其社会功能、祭祀活动、社会关系、变迁发展等面向,当这些研究面加入了‘站在空间立场’的元素后,即与其他人文科学区别,成了宗教的地理研究。”③也就是说,当宗教这一人文现象的研究加入了“空间”元素后就成了宗教地理研究。

此种定义的最大合理因素在于目前关于宗教地理学研究的范畴主要集中在把宗教作为一种人文对象给予研究。Sopher在《宗教地理学》第一章开头就提到宗教地理学的研究范畴:一是文化和复杂地球环境间的交换作用;另一种是不同文化间的空间交互作用。宗教地理学研究这些关系,并集中焦点在文化中宗教组成部分。因此,宗教地理学可从四个文化地理学主题框架进行研究:(1)环境背景对宗教体系以及特定宗教制度发展的重要性。(2)宗教体系以及制度对环境的作用。(3)宗教体系以及制度的空间秩序和空间框架的组织方式。(4)宗教的地理分布和宗教体系的扩散,以及彼此间的交互影响。④Kong针对九十年代地理学研究方向进行探索,提出了新的宗教地理学研究方向:(1)宗教仪式过程所蕴含的意义。(2)不同的历史背景、地缘与特定宗教的关系。(3)针对不同的宗教所形成的历史背景进行文献分析。(4)宗教人口特点、变化与生活环境、地理环境间的变迁的关系。(5)在不同的宗教道德观念下,宗教对地理环境所带来的影响。⑤李远国认为:它(笔者按:宗教地理学)是以研究各种宗教的地理分布、宗教起源、扩散以及教义、习俗同自然和人文环境各要素的关系,以及宗教对文化景观的影响的一门学科”。⑥从上面可以看出,目前宗教地理学的研究主流仍然集中在把宗教作为一种客观人文对象给予研究,即研究其起源地、分布、宗教景观、宗教制度体系及其制度、以及这种宗教现象与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再次,历史上的许多宗教,都披着宗教的外衣来看待和探索周围世界,形成了带有一定科学性的地理观念或地理知识。关于此类知识,是否属于宗教地理学存在争议。以撒(E.Isaac)称古希腊时代因宗教原理所显示的空间秩序之学问可以称之宗教地理学,然而美国宗教地理学学者史坦普(R.W.Stump)认为此等学问,充其量仅属于地理诡辩学,不可称为宗教地理学。⑦此种定义方法,仅仅把道教作为一种人文对象加以研究,可顺利避开此种争议。

从这一角度上讲,道教地理学是作为社会科学分支的宗教学与作为科学的地理学的交叉学科,是采用地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作为地球表面人文现象的道教所呈现出来的空间特征以及与其他环境要素关系的学问,是一门研究道教起源、分布、传播等所呈现出的空间次序、空间框架以及道教和环境互动的学问。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道教组织的空间特征以及与其他环境要素的关系。(2)道教礼仪的空间特征以及与其他环境要素的关系。(3)道教圣地空间特征以及与其他环境要素的关系。

虽然地理学的道教这一角度充分体现道教地理学的空间地理特征,这点是道教与其他科学交叉学科(如:道教医学、道教物理学等)所不具备的,但最大的不足在于未能充分体现道教与科学的地理学的密切关系。道门中人,在长期的宗教实践活动中,对地理学做出贡献是突出的。例如道门中人长期巡游四海,记载极其丰富的地理知识,根据李远国在《列仙传》所载神仙七十一人和《神仙传》所载神仙九十二人中所涉及的名山八十多座、植物矿物类四十多种⑧,道门人士对地理学贡献可见一斑;又如:被李约瑟称为中国制图学史上关键人物的朱思本对地图学的贡献⑨。诸如此类的地理学知识,未囊括到道教地理学范畴里,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二、道教与地理学

道教与地理学,两者之间不存在着主次关系,既可以包含道教的地理学,也可以是地理学的道教。虽然,此视角之道教地理学有内容过于广泛之嫌,但却有其内在的合理因素。

首先,充分考虑到道教地理学的特殊性,有效的弥补了地理学的道教和道教中的地理这两个角度的缺陷。定义道教地理学应充分考虑到其特殊性⑩,一方面道教地理学具有自身的地理空间特征,这点是道教与其他科学交叉学科所没有的;另一方面,道教地理学与作为科学的地理学紧密关系,这点跟其他宗教地理学有所不同的。地理学的道教和道教的地理学这两个角度各执一端、各有利弊。从道教与地理学这一角度出发,在充分体现两者优点的同时,弥补了两者各自的缺陷。

其次,在一定条件下,宗教与地理的互动可以转换为宗教与地理学的互动。

宗教与地理的互动,是人文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内容。英国著名人文地理学者RJ约翰斯顿认为:“人文地理学者只是研究某些关系,而把另一些关系留给自然地理学者,在垂直课题方向上,人文地理学者们研究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在水平课题方向,他们研究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把重点放在遍布地球表面的人类创造物和人类的流动上”B11。在宗教地理学领域里,地球表面的人类创造物和人类的流动上,表现为宗教(景观、教徒)流动上;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表现为宗教与地理的互动。宗教与地理的互动,既可以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宗教与地理的互动,也可以是作为宗教人士与地理的互动。在道教地理学领域里,这种互动结果,一方面地理环境对道教的分布、扩散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道教对地理环境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通过道教的地理观、道教人士的地理学成就表现出来。从这个角度上讲,道教与地理互动结果实际上体现了地理学的道教和道教的地理学这两方面的内容。

最后,有学者对宗教地理学的界定既有地理学的宗教方面的内容也包含了宗教的地理学的内容。台湾潘朝阳认为地理学可以依其本质的研究进路从事宗教现的探讨:地理学的研究路线有其多元面向。依据空间理论,可对民俗宗教的空间结构、传播扩散等现象进行研究;依人地理论,可以从民俗宗教中探讨其所蕴含的环境识觉或认知;以区域理论,可以研讨区域内民俗宗教的独特性及其在区域内和其他现象之间的关系。B12约翰斯顿所指的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在潘朝阳宗教地理学表现为“环境识觉或认知”,所谓认知:“认知与认识是同义词,泛指全部认识过程的总称。包含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心理活动”。B13认知是经过知觉、注意、想象、思维得出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讲,道教对环境的认知结果就是科学或类科学的地理知识。因此,按照潘朝阳宗教地理学的定义,宗教地理学研究的范畴,实际上也包含了宗教的地理学和地理学的宗教两个部分。

从道教与地理学这一角度出发,道教地理学是作为社会科学分支的宗教学与作为科学的地理学的交叉学科,是研究道门中人基于创教、布道、信仰等需要,在“长生久视”愿望驱动下、在“上观天文,下察地理”等道教神圣观念指导下,在宗教外衣的形式下,在有意或无意的从事属于地理学范畴内的科技探索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地理知识或类科学地理知识的学问;以及采用地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作为地球表面人文现象的道教所呈现出来的空间特征以及与其他环境要素关系的学问。研究内容主要有:(1)道教经典所蕴含的科学地理思想或类科学地理思想。(2)道教人士在有意或无意从事科技探索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地理学方面的成就。(3)道教组织的空间特征以及与其他环境因素的关系。如:研究道教起源、分布、传播等所呈现出的空间次序、空间框架以及与其他环境因素的关系,宗教体系以及制度的空间秩序和空间框架的组织方式以及与其他环境因素的关系。(4)道教礼仪的空间特征以及与其他环境要素的关系。(5)道教圣地空间特征以及与其他环境因素的关系,如:道教名山、道教景观的分布、变化以及与环境要素关系的研究。

三、结论

基于国内外学者关于宗教地理学研究存在着地理学的宗教、宗教的地理学、宗教与地理学的不同理解,可从地理学的道教、道教的地理学、道教与地理学三个角度出发,辨析道教地理学概念,认为:从地理学的道教角度界定道教地理学符合目前宗教地理学研究的一般做法,因此,此角度颇有可取之处,可称为严格上、狭义上的道教地理学;目前道教与其他科学交叉学科主要是从道教与科学的关系进行的,这也是道教的地理学所侧重的,从这一角度出发也是有其可行之处,也可称之为狭义上的道教地理学;但由于前两个角度各执一端、各有利弊,没有完全兼顾到道教地理学与其他宗教地理学、道教与其他科学交叉学科的共性和特殊性,从道教与地理学这一角度出发,取前两者之长,补两者之短,是笔者所推崇道教地理学,也不妨称之为广义上的道教地理学。(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

本文受西南民族大学2015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道教景观的地理时空分布及其生态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015NZYQN57)资助。

注解:

①李海林:《道教地理学概念辨析》,《宗教学研究》,2012年第4期。

②李旭旦等:《人文地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③黄志弘:《宗教地理学研究趋势之探讨》,台湾:《社会科教育研究》,第十期,序言。

④E.Sopher(1967).Geography of Religions,Englewood Cliffs,N.J.p1~2。

⑤Lily Kong.(2001).Mapping ‘new’ geographies of religion:politics and poetics in modernity.Pregoess in Human geography,25(2),p211~233。

⑥李远国:《论汉晋之际道教地理学的成就》,《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3期,第1页。

⑦参见蔡主恩:《宗教地理学的过去发展与未来研究趋势》,台湾:《人文及社会学科教学通讯》,五卷一期,第165页。

⑧参见李远国:《论汉晋之际道教地理学的成就》,《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3期,第3~4页。

⑨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地学》第一分册,成都:科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144页。

⑩李海林:《道教地理学概念辨析》,《宗教学研究》,2012年第4期,第78页。

B11[英]R.J.约翰斯顿:《哲学与人文地理学》,蔡运龙,江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0页。

第6篇:人文地理的重要性范文

湘教版地理教材是由湖南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这套教材的编写是以课程理论为指导,目的是实现素质教育,通过全面、综合地分析高中学生身心发展及地理学科发展水平特点和社会所需人,才为基础而选择、组织和精心编写的教材。

湘教版地理教材必修II是在以必修I为自然地理的基础上过渡到人文地理部分,又为必修III区域地理部分作了铺垫,充当着承前继后至关重要的角色。

1、编排结构

由上图所示,是湘教版地理教材必修II的编排结构图。每一章章首是章名,章名下面是一段文字导语,这段导语用于介绍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然后该章节按内容被分为几个小节,每小节的课文包括文字、插图、阅读材料和活动题,插图是与学习主题有关的景观图、示意图、专题地图或者统计图。每节学习内容结尾编排有可供选学的“双语学习”部分,这是湘教版地理教材的特色之处,这部分一般配有精美的图片以及活动设计,“双语学习”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2、内容选择

《地理II》所选内容有人口、城市、区域产业活动、人与地联系。主要突出了人与地的密切联系和贯彻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性,以促进学生知、能、情全面发展为目的,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人地协调观等可持续发展观,。其知识结构图如下:

最终以人类应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与自然和谐共处收笔。

二、湘教版《地理II》的特点

1、区域化

区域地理研究是人文地理的主题内容之一,教材引导学生对区域进行整体研究。例如某一区域的人口、城市布局、城市化水平、工农交通运输业等综合分析,以及某一方面的深入研究,以揭示机制、过程和规律性。

2、生态化

人地关系作为人文地理教材研究的主线,《地理II》的教材编写紧绕这一主题。如,人口数量和空间变化、城市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活动,工农交通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最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每章节无不体现着人地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

三、湘教版《地理II》突出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可持续发展观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文、资源、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观念, 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需求的发展理念。 此教材很重视培养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运用图表、地图、资料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

教材挑选的大量图表,如:世界人口“10亿”人口年表,世界城市化的推进,环境问题的类型等;地图如:世界人口迁移流动图,深圳区位示意,我国100万人口城市和主要交通线路分布等;资料如: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汽车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联系,连锁超市和商业步行街等 。通过图表地图资料的选入,在教师引导下加以讲解分析,不但提高了学生地理信息加工能力,更从形象的具体的案例中形成关于人口、城市、工农交通布局的可持续发展观。

2、通过地理知识迁移,加强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

《地理II》通过现象让学生掌握某一原理,然后分析、归纳、总结引起现象的因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找出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的能力,在这一系列知识迁移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组建事物之间的联系,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如教材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中,教材罗列人口流向是向发达地区环境优越就业率高等的地域,而引出美国学者李(E.S.Lee)提出的系统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尔后教材安排为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意图是让学生们根据推拉理论原理找出各个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3、教材编排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完成认知,充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影响某一自然现象的存在往往并非由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由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的。例如,《地理II》教材中先安排学习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有水分、热量、地形、土壤、劳动力、技术、市场、种植历史、耕作制度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活动探究――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形成条件。这种由零碎知识点学习最终重组解决大问题的学习策略模式,充分培养了学生形成生态资源环境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第7篇:人文地理的重要性范文

1.小组合作学习的涵义和基本要素:

涵义: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以小组活动为核心,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包括五个基本要素:积极的相互依赖、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个人责任、社交技能、小组过程评价。

2.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应用: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3.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环节可归纳为:

目标呈现教师精讲小组合作活动全班交流反馈与补救达标测评。

4.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以下几种小组合作形式在地理课堂上运用的效果很好。

(1)讨论式

小组讨论的形式在合作学习中应用最广泛,因为设计简单,容易操作,而且场面热闹。地理教材内容如果是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的建议采用讨论式。

例如《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节,可以安排两个学生的讨论活动:

活动一: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P40课文和图6.31,回答下列问题:

①描述新疆在中国的位置特点,找出与新疆相邻的国家有哪几个。

②找出横亘于新疆北部、中部和南部的三列山脉,说出它们的走向。

③找出新疆的两大盆地及其分界山地。

④将上述山地和盆地在P41页新疆轮廓图中画出。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目的明确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既各抒己见,又可以集百家之长,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老师也不再是信息的唯一来源。通过这样的活动,就可以把新疆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地理环境等清晰的呈现给学生。

(2)互助式

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使用是经常化的,在地图中要寻找某一地理要素,如果采取同桌互助,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不同的页面中,寻找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时,组内的六位同学分别翻到不同的页面,进行对照,可以减少页面的翻动,而且直观明了,还方便同桌之间讨论学习。例如:讲《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显著》一节就可以经常利用互助式了,在讲了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接着讲授温度带的划分、降水量的分布、干湿地区等知识都可以利用互助式,同桌之间一个翻开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同桌的另一个同学翻开正讲到的《温度带的划分图》或《降水量的分布图》或《干湿地区图》,比较着来看,从而轻易直观地找出秦岭-淮河这条重要的地理界线是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的地区,是亚热带与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这种方式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广泛利用,效果相当不错。

(3)竞赛式

地理课堂上经常要求将地理事物落实在图上,特别是中国的山脉、大洲和大洋、中国的铁路分布等内容。这些内容单一,要求记忆量大,单单是老师讲,学生听,肯定非常枯燥。在讲授《地形复杂多样》这节课时,课前老师准备好空白的《中国山脉分布图》和剪好的中国山脉的名称,在课堂上,在把中国各种走向的山脉落实在图上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竞赛式来完成。先明确告诉学生活动的目的,就是将不同走向的山脉粘贴在空白的《中国山脉分布图》,以前后两张桌子六个同学组成的小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准确。活动完成之后,由老师和同学共同选出表现最佳的小组。就这样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既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加深记忆,又激起了学生主动学习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

(4)辩论式

在课改前,对于人文地理部分,教师大多采用讲授法进行,考试时学生背一背了事。而初中人文地理的学科地位,重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对人文地理部分的掌握,教材也相应增加了篇幅,因此如何加强学生对人文地理的掌握是摆在地理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辩论式在地理课堂的应用是很有效的。对学生分组,根据不同的观点,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上进行辩论,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如:人口的增长问题、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问题、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问题等都是很好的辩论题目。

5.开展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学生角色转换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限。

(2)竞争存在有时会对合作起相反的作用。

(3)教会学生与他人相处,有时比教会他们学习需付出更多劳动。

(4)对组所作贡献不均,会导致新型同学关系出现。

第8篇:人文地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地理国情普查 基本要素 意义 内容

[中图分类号] K909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186-1

1前言

地理国情是我国重要国情之一,它充分地体现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同自然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它们之间的演变历史与规律。对地理国情进行普查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一项对资金、技术、人力等多方面要求都较高的复杂工作。在进行普查之前,需要对普查意义、普查流程以及普查范围等基本的要素内容进行了解和规划,以期圆满完成地理国情普查,并获得最为科学、准确、详尽的普查数据。

2地理国情普查的重要意义

在词典中对“地理”一词的解释包括五方面的内容:首先,地理指“土地、山川的环境形势,今指全世界或一个地区的山川、气候等自然环境以及物产、交通、居民点等社会经济因素的总的情况”;其次,地理还指研究地理的学科,即“地理学”;第三个意义指的是区域和区划;第四个意思指地址;第五个意思指风水。而在我们地理国情普查中,所涉及到的主要就是指地理的第一个意思,也就是说,地理国情普查的对象是研究地表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在空间分布、相互关系以及自身情况上的一些特点。

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这是了解我国国情所不能遗漏的重要方面。就像是一个人如果不对自己的庭院有着比较清晰的了解,那么他就不知道哪处院墙比较薄弱,容易给小偷可乘之机,也不知道哪个位置适合栽树,哪个位置适合养鱼,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国家对本国的地理国情缺乏必要的了解,那么不仅会影响到国家发展的规划,更会给国家安全造成极大的隐患。地理国情普查能够帮助人们充分了解我国地理国情信息,帮助我们掌握我国的地表自然、生态与人类活动的一些基本情况。其次,这是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只有在对我国的自然与人文方面地理要素情况有所了解的情况下,才能够正确地开展一些常态化的地理检测,也才能够使我们掌握的地理信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政府、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同时,也能够帮助国家制定一些发展战略与发展规划,并充分优化我国国土空间的开发格局与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3地理国情普查的主要对象与普查内容

进行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工作,普查前应尽量详尽地确定普查对象以及普查内容。一般来说,可以将我国国土范围中地表自然与人文地理方面的要素作为普查的基本对象。而普查的内容则可以具体到一定类别。比如,首先可以对自然状态地理要素进行勘察,具体应涉及到地形地貌状况、植被覆盖情形,以及水域、地和荒漠等在面积、位置、范围与类别方面的基本情况,并对其空间分布的情况进行掌握。其次,需将人文地理要素情况进行勘察和统计,诸如人类活动中涉及到的交通网络、设施、居民地等的位置、类别与范围。一般来说,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要素基本上就能囊括地理国情普查应包括的内容范围。如有其它特殊需求,也可针对具体要求有重点地安排普查的内容。

4地理国情普查的主要流程

地理国情普查涉及到几个主要的工作步骤,分别包括普查的前期工作、基础数据与专业资料提取、外业核查与相关技术要求、对勘察数据质量的控制等方面。

4.1普查前期应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俗语有云,磨刀不误砍柴工,讲的就是事前准备的重要性。只有将普查过程中所需要的一些必要支持事先预备好,就可以保障普查进程可以按计划顺利展开。

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首先应做好的一项基础工作就是资料的收集。资料也包括多方面的内容,要对与主题相关的、准确的数据进行甄别和筛选。比如全色与多波段的正射影像和不同比的DLG数据以及一些相应的专题资料[1]。另外,也包括一些来自于互联网、出版社等其他途径的准确信息,诸如民政部于2012年出版的我国行政区划的简册等。再如,以专题资料为例,我国的地理资料在国土部、水利部、旅游部、交通部、民政部、林业部和规划部等都应有保存,另外在一些医疗和教育部门也有相应的医院及小学的分布资料。在获取资料时,应到以上的国家部门进行规范的采集,并将所获得的资料分门别类做好保存。

4.2做好基础地理数据和专业资料提取工作

地理数据提取主要涉及到对数据的分析与整合。一般来说,需要对一比一万与一比五万的两份不同数据进行坐标系的转换和数据的组织重构等处理工作,并按照分析和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做好提取工作[2]。另外,如果一比一万与一比五万所显示的数据若差别不大,可适当使用一比一万的数据对实体信息与要素进行提取,将一比五万的资料作为参考。另外,对于一些要素的更新,如果影像采集的误差大于十个像素时则不应采用,如果采集误差小于等于五个像素时就可以按照采集的影响进行数据更新。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注意事项,林林总总比较复杂,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4.3外业的核查

外业核查也是地理国情普查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并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核查内容主要包括工作底图的绘制、部分区域的实地核实与补调、新要素的补增、以及属性项的填补等。应按照国家规定做好外业核查工作,并根据铁路、公路以及城市道路以及水系、构筑物、地理单元等国家规定的指示标准做好相应整理、标示等工作。

5质量控制与成果呈报

做好质量控制工作就是要认真审查并核实数据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科学性,数据的分幅、坐标和格式等的正确性,以及要素关系的合理性以及接边情况等。另外也要对外业核查等的结果进行相应的审查,应包括底图数据、技术小结、补测数据等多项内容。

6结语

地理国情普查作业范围十分广泛,同时又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协调工作,此外在资金和技术方面也具有相当高的要求,一般来说,只有在日常的工作中注重对技术手段的提升与技术设备的操作水平的提升,并经过一定的实践后,才能够做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从而以科学、准确、先进的数据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的繁荣富强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第9篇:人文地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新课程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该课程内容具有广泛性、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等特征,它是基础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延伸。而地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内容既涉及自然科学,又涉及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既有全球性的、全国性的,也有区域性的,而且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高中地理必修课所选地理内容属于最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最基本的人类活动范畴。

一、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探究性学习的前提保证

(一)观念转变

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强调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实施了几十年,现在探究性学习要打破传统、突破教材、突破课堂、实现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必须要做好宣传和动员工作。现阶段要做到老师主动实施、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热心支持、家长大力配合。

(二)时间保证

学生做课题、搞研究、观察实践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在目前学生课业负担很重,时间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如何精打细算,合理支配时间值得好好研究。老师课前精心策划是节约时间、提高利用率的重要环节。

(三)设施开放

地理探究性学习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因此要求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社会要为学生的实践和研究提供实习研究基地、资料查询基地、科学研究基地。学校也要极力开放图书馆、阅读室、电子阅览室、建设校园网、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探究性学习的基础

新高中地理教材,加大了人文地理知识的比重,充实了人文地理内容,特别是人口地理、城市地理、政治地理、旅游地理、交通、商业地理等内容大大增加,在大量人文地理素材面前,要学生能把握好当代人地关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就必须培养学生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习惯;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基础。而提出地理问题能力的提高,又有助于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培养,探究式教学法的坚实基础才会得到落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明白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并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

三、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探究性学习的形式

(一)教师引导的探究性学习

教师引导的研究性学习,其基本过程可分解为:讲解+讨论+练习。例如: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中,教师通过系统地讲述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及大气的水平运动,阐述讲解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的具体情况和现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为什么在城市和郊区之间会产生热岛效应;为什么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从找原因、看现象等方面着手探求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的重点知识,然后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巩固知识,如让学生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用所学的知识,理解记忆热力环流的特点。

(二)小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

新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丰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高,在探究式教学中,组织学生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一方面更有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精神。例如在《全球气候变化》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关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讨论。讨论分小组进行,每个研究小组主研一种气候变化的原因,小组内学生自行分工搜集有关的事实材料,然后每小组派代表发言,共同探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其他同学提出质疑,交流探究成果,从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三)开放式的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