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的盈利模式范文

金融的盈利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的盈利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的盈利模式

第1篇:金融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现金流管理;模式;协同

一、 引言

现金流,作为企业的血液,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我国,很多企业一直为融资难问题所困扰,特别是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很多企业的资金链断裂。针对企业融资难问题,学术界、实务界及政府提出并尝试了一系列解决办法和措施。在这其中,基于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这一融资模式目前在我国的应用还不十分广泛,同时有关这一模式下企业现金流管理研究还不充分。因此,本文对于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进行了梳理,并对这一模式下的现金流管理提出了优化措施,期望能为我国企业融资难及现金流管理方面问题的解决做出一定贡献。

二、 供应链金融与现金流管理的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

1. 关于现金流的研究。西方国家对于现金流量及其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较早,FASB在其1984年公布的SFAC NO.5中就曾指出完整的财务报表体系中应报告期间内的现金流量。同时,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现金流影响因素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丹尼森(Denison)的关于销售增长和通货膨胀压力对“现金短缺”的诱导效应研究;二是以瓦尔特(Walter)等为代表的学者对于现金流量指标在企业财务分析评价中应用的研究;三是从投融资角度对现金流与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及股利支付行为间的关系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詹森(Jensen)的自由现金流理论,以及梅耶斯(Myers)、麦吉拉夫(Majluf)的啄食顺序理论;四是以尤金·法玛(Eugen Fama)、詹森(Jensen)等人为代表,从信息有用性视角考察了现金流信息对外部市场有效性影响,提出了具有开创性的有效性市场假设理论。国内学者关于现金流的研究多偏重于其在企业实践管理中的应用。陈志斌和韩飞畴(2002)从战略管理和战术管理两个层面分别探讨了企业如何实现对现金流的流向、流量、流程、流速、结构等方面的有效管理,以及如何通过流程的改造提高资金的运转效率和效益。

2. 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对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不同的学者侧重点不尽相同。以Santomero(2000)为代表的研究从银行等金融中介出发,认为供应链与金融中介服务的结合使得金融中介能够通过降低成本或者拓展服务品种等途径获得巨大的增值空间;Michael Lamoureux(2008)则强调核心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的作用,提出供应链金融是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对资金的成本和可得性系统优化的过程;Aberdeen(2007)认为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关注嵌入供应链的融资成本和结算成本,并构造出供应链成本流程的优化方案。国内学者中夏泰凤(2011)则通过构建数理模型,从模式收益分析、弱化信息不对称、降低信贷风险、提高资金利用率等方面阐述了供应链金融在加强企业现金流管理问题上所具有的优势,并以此框架为蓝本提出了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的金融仓储服务模式。

3. 关于供应链金融与现金流管理关系的研究。有关供应链金融与现金流管理关系的研究,Gonzalo Guillen等(2006)提出,合理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能够通过对企业的运作、现金流融通与管理的作用以增加整体收益。该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Wesley S. Randall和M. Theodore Farris II(2009)基于案例演示的研究,表明强化的供应链金融管理能够通过现金流量和共享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以减少财务成本的供应链。国内学者冉辉(2009)认为供应链金融与现金流管理间存在着互相促进的关系。全流程的供应链融资在满足不同企业多样化需求同时,更有助于企业物流和现金流的高效管理,从而实现企业融资业务的良性循环以及整个供应链的良性循环。

4. 国际国内研究现状的总结。从上述文献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供应链金融、现金流管理方面的研究已认识到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已经离不开供应链金融的应用以及现金流的有效管理,并从企业及银行等不同角度讨论了具体的应用模式和管理方法。然而以往学者特别是国内学者在供应链金融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多是孤立的看待供应链金融与现金流量管理,在对供应链金融基础上的现金流管理的研究还不充分和深入。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于供应链金融基础上的现金流管理的研究以弥补上述不足,为供应链金融以及相关现金流管理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三、 供应链金融视角下企业现金流管理的模式梳理

1.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处于上游的企业将赊销过程中产生的对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而获得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贷款的融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适用对象是那些在商品销售阶段存在资金短缺的企业,这些企业资信水平通常不高,因而很难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传统授信渠道获得贷款。而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通过对核心企业的债权的转让,银行因获得应收账款作为质押担保物而降低了信贷风险,也就愿意提供短期信贷给企业,这样一来企业面临的资金缺口就可以得到弥补。应收账款融资模式避免了上游企业因应收账款未收产生资金占用,提高其现金流的管理效率,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和价值最大化进程。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中,各参与主体,包括债权企业(上游企业)、债务企业(下游企业)及银行间联接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债务企业以对下游企业应收账款的债权作为抵押物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了授信;上游企业向银行等及金融机构还款的资金来源是应收账款的变现,因而当上游企业在还款方面出现问题时,下游企业需要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这部分损失承担责任,在整个体系中扮演反担保人的角色;银行等金融机构有着借款人及下游企业作为双重还款保障,其最大的坏账风险不再是传统授信业务中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和财务状况,而是下游企业产品的销售情况和盈利能力,换而言之,也就是整个供应链体系的竞争力。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企业对于现金流的管理需要从整个供应链角度考虑应收账款这一重要因素的影响。上游企业在赊销过程中,需要考虑下游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及往来关系,关注对于其对下游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债权能否作为抵押通过这一融资模式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短期信贷。同时,通过这一融资模式获得信贷的上游企业要提前做好信贷偿还的资金准备,以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才能更好的维持与下游核心企业的关系。下游核心企业同样需要关于应收账款因素对于现金流的管理的影响,避免因上游企业不能及时偿还信贷被银行等金融机构追索责任,而给企业现金流造成冲击。

2. 保兑仓融资模式。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保兑仓融资模式,是指在销售方(上游核心企业)同意回购的条件下,银行等金融机构以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担保,在取得提货权前提下,向下游企业授信的业务模式。这一融资模式主要适用于那些需要向销售商垫付账款,同时又存在资金短缺的下游企业。在该模式下,下游企业通过支付预付账款的形式从上游大企业购买原材料,然后将原料质押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并逐笔缴纳保证金分批提取原材料。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按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求负责质押物的监管和运输工作。

在保兑仓融资模式下,下游企业通过核心企业的回购担保获得了信用增级,提升了融资能力。另一方面,分批付款的模式也减轻了下游企业因订货而面临的巨大资金压力。上游核心企业也能够从这一模式下获得诸如提高销量、扩展市场、降低存货占用成本等好处。同时,物流企业通过参与这一模式可以扩展其业务范围增加收益。因而,在保兑仓融资模式下,除了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扩大客户资源增加收益,其他几个参与主体也能从中各取所需,获得好处。

在保兑仓融资模式下,企业对于现金流的管理需要从整个供应链角度考虑存货这一重要因素的影响。上游生产企业应当从供应链整体竞争力出发,通过增强经销商的销售能力加速存货的周转,降低存货对于资金的占用。这样一方面避免了过多依赖于银行信贷,降低资金成本;同时,应收账款的减少也将保障的资金的回笼。对于下游企业来说,则应当充分利用这一融资便利盘活现金流,集中订货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更易获得银行信贷解决资金短缺;另外,对于销售存在季节性差异的产品,可以通过反季订货,在避免旺季资金紧张的同时可以提高企业利润。

3. 融通仓融资模式。基于供应链金融的融通仓融资模式,是指生产企业以流动资产作为质押存入第三方物流企业,并以此作为担保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短期信贷的融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那些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大量存货或半成品的企业。在供应链的背景下,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担保降低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因而生产企业能够以流动资产作为质押品获得生产经营所需资金,以避免生产中断的窘境。在这一融资模式中,第三方物流公司扮演着融资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相互融通中介的重要角色,负责存货存储、价值评估和监管等职责。

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服务模式,融通仓融资在使企业获得短期信贷缓解资金压力的同时减少了存货对于现金流的挤压,实现资金的周转和产品的再生产,提高现金流管理的效率。此外,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赢得了客户资源,扩大的经营规模能够使得仓库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和配置,这将进一步增加其经营利润。融通仓融资模式下,企业对于现金流的管理要立足于资金流与物流相互拉动、盘活这一核心理念。企业(特别是对于产品附加值大、发货频率高的企业)在协调管理好融资、流通、仓储三者关系下,能加速货物的流动、减少资金占用成本、提高营运资金使用效率,从而提升供应链整体绩效,增加整个供应链竞争力。

四、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企业现金流管理的优化对策探讨

1. 转变各参与主体思维,形成互利共赢的经营理念。供应链金融各参与主体应当认识到,随着社会化生产方式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已经从单一客户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同一供应链内部各方相互依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而,供应链金融业务下的各参与主体首先要转变过去单一主体的经营思维,学会从整个供应链角度去思考和寻求解决现金流缺口、提高现金管理效率和效益的办法。各参与主体中,核心企业观念的转变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受到过去传统经营理念和文化的影响,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可能认为供应链金融业务下,企业往往需要为其他企业提供偿债担保,这无疑会增加自身的风险和责任,因此核心企业对于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意愿并不强烈。这种保守和不积极的心态正是基于单一经营主体角度,忽视了当下企业间的竞争已逐步转变为供应链间的竞争,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的一环,仅通过自身努力孤军奋战已经很难取得竞争优势;相反,依托于供应链体系,核心企业以身作则盘活整个体系,其自身必将能从整个供应链的优化提升中获得巨大收益。其次,供应链上其他企业在理解应用供应链融资业务,成为直接受益者同时,应当认识到环环相扣的业务模式下,只有规范化的经营和管理才能赢得核心大企业的信任,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从供应链服务者角度出发开展业务,并积极拓展新模式才能赢得客户和市场。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经营理念不应局限于传统的仓储运输业务,而应当寻求与企业及银行等主体合作拓展诸如估值、担保、监督等业务。

2. 构建供应链金融下规范化的现金流管理体系。尽管供应链金融业务在我国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然而由于其引入的时间较短、各参与主体对其缺乏正确的认识,目前基于这一模式下的现金流管理缺乏规范性,因而导致了企业对于现金流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并不理想。专业化、规范化的现金流管理体系的构建无疑将为上述问题的解决以及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而这一规范化体系构建需要建立在各参与主体积极协作的基础上。银行等金融机构针对业务办理过程中存在问题,可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意见,为现金流管理体系的逐步规范化起到牵头引导作用;核心大企业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系统化的改进方案,在完善自身管理体系的同时督促其他企业积极整改;供应链上各企业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出的问题以及核心企业的整改意见,需要积极配合,结合自身实际规范企业现金流管理;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应当积极参与其中,协助供应链金融下现金流量管理体系的规范化进程。即按照银行金融机构牵头、核心大企业主导、其他企业积极配合、第三方物流企业协助的思路构建规范化的供应链金融下的现金流管理体系。

3. 做好控制措施,共同防范风险。供应链金融改变了过去单一主体的信贷融资模式,会涉及上下游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的多个主体。而较多的参与主体及较长的信贷链条无疑会使得传统业务中即存在的信用风险、法律风险等会进一步被放大,一旦其中的一环出现问题,必将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转。因此,对于供应链金融下的现金流管理的风险防范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核心企业以及其他企业首先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完善企业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切实贯彻到日常经营管理实践中去,以降低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然而,单个主体的风险控制措施是无法应对整个供应链体系的风险。企业在做好自身风险控制的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加强与其他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物流公司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优化风险控制流程和措施以提高风险防范工作的效益和效果;第三方物流公司需要积极配合银行等金融机构,严格执行质押物的验收、价值评估、监控等工作;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从供应链营运状况、交易质量等多方面综合评价信贷风险、严把准入机制,避免不合理的业务给自身及供应链其他主体造成负面冲击。

4. 政府主导,建立供应链金融现代化信息管理平台。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供应链金融下的现金流的管理自然离不开信息化工作的支持。供应链金融业务下,各主体紧密关联、业务环环相扣,经营管理活动越是一体化越需要及时相关的高质量信息。然而,目前各主体信息标准不统一、配备设施不完善、协调能力差等问题的存在,却严重制约了各主体的决策效率和效果。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一个集成的现代化供应链金融信息平台的建立,但考虑到平台的研发建立成本高、风险大,单凭企业难以实现。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破解离不开政府和政策的支持,相关部门有必要成立专门的项目小组,积极寻求高校、科研机构的帮助,提供资金支持,开发出适合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借助于这一现代化平台,供应链上的各参与主体能够及时实现信息共享,这无疑将有效促进整个供应链现金流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志斌,吴玲玲.中国企业现金流运转状况分析——基于金融危机的冲击.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3):58-66.

2. 鲁其辉,曾利飞,周伟华.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的决策分析与价值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12,(5):10-18.

3. 王婵.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7.

4. 谢世清,何彬.国际供应链金融三种典型模式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4):80-86.

5. 夏泰凤.基于中小企业融资视角的供应链金融研究.浙江大学,20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现金流价值创造与风险显现嬗变机理研究”(项目号:70972039);全国统计科研计划项目“基于GFS与政府会计体系融合的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价统计研究”(项目号:2012LY176)

第2篇:金融的盈利模式范文

要组成部分。在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要素相比线下模式发生了很大变

化,因此对风险的管理不容忽视。文章主要运用理论研究和对比研究等方法,对线上供应链金融

的模式演进与风险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发现:虽然线上供应链金融在协同运作和服务效率

上有很大提升,但是针对网商的特性和线上化的特点,其风险发生了诸多变化,银行面临的风险

整体有所增加。据此,从严格准入条件、明晰权责界定、提高操作水平、加强监控预警、完善补偿机

制等五个方面对银行的风险管控提出了参考建议。

关键词:B2B;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演进;风险要素提取;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14)01-0013-10

一、引言

为了应对大数据时代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挑战,中国建设银行于2012年6月正式上线“善融

商务”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被称为国内银行业搭建并运营电商平台的首次尝试。“善融商务”依托建行

品牌及庞大的客户群体、完善的资金结算体系、优惠的入驻政策与全国性的分支机构支持等诸多优势,吸

引了大量商户,淘宝、天猫的不少优质商户也纷纷主动加盟,不到一年,商户数已超3万,成交额接近90亿

元。截止2013年7月底,“善融商务企业商城”累计发放贷款客户数70家,累计发放贷款金额3.42亿元。

实际上,在自营电商平台“善融商务”上线之前,建设银行已与阿里巴巴、金银岛、敦煌网等多家第三

方B2B电子商务企业合作,提供“网络联保贷款”、“网络/电子仓单融资”、“网络/电子订单融资’’等服务,

且业务模式已趋于成熟。以“电子仓单融资”和“电子订单融资”为主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可以将银行、

第三方B2B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等多方系统对接,实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高效协同,为广大线

上中小企业客户带来融资便利。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线上供应链融资为改善中小企业生存现状,促进经

济复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将围绕基于第三方B2B的线上供应链金融展开研究,通过分析其运

作机理与模式演进路径,探究线上供应链金融相比于传统供应链金融在特征和风险要素等方面发生的变

化,以期为理论及业界提供参考。

二、研究依据与问题描述

(一)研究依据

1.现实依据。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00ec.eom)资料显示,截止2012年底,阿里巴巴的注册

用户数量达到8000万,企业商铺1030万个,付费会员近100万。另外,慧聪网、敦煌网、金银岛等B2B网站的

注册用户也快速增加,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网络平台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交易选择。相比于线

下的中小企业,基于B2B平台的中小企业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规模更小,财务不规范现象更严重;多为

纯贸易型企业,通过中间买卖获得贸易差价,资金需求具有“金额小、频率高、时效性强”的特征。这些特点

进一步增加了线上企业获得银行融资的难度。探索便捷高效、风险可控的融资模式,改善B2B中小企业贸

易融资现状,促进B2B电子商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已经逐步成为政府、金融机构、第三方B2B电子商务

企业的共识和努力方向。

2012年3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指出要鼓励中小企业应用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在线销售、采购等活动,提高生产经营和流通效率,并在专栏2中列举了发展中

小企业电子商务的诸多措施,其中包括: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品牌化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商务、

融资担保、仓储物流等服务。同年6月,建设银行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善融商务”正式上线,作为国内商

业银行试水电商的领军者,建行的这一举动引起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在此之前,建设银行已与多家第三方

B2B电子商务企业合

作,提供“网络联保贷

款”、“网络/电子仓单

融资”、“网络/电子订

单融资”等服务,具体

情况如表1所示。由此可

见,发展基于第三方

B2B电子商务平台的线

上供应链金融业务已是

大势所趋,必将被越来

越多的商业银行借鉴。

2.理论依据。国外文献对基于B2B的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研究起步较早。Cronin(1997)很早在《互联网

上的银行和金融服务》一书中就谈到,随着科技发展和电子技术的成熟,电子商务将成为金融服务的一个

重要领域。在概括全球领先电商企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Cronin总结了基于Web的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的

关键问题及面临的挑战。Kaplan(2000)提出E-hub(电子中心)的概念,并在供应链聚合模型中介绍了电

子中心可为买卖双方提供融资服务。Heng(2001)认为电子商务有潜力影响银行和金融系统,并介绍了

电子商务与金融系统在三方面存在互动关系。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互动则为:电子商务给银行提供了一个

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商业机会,并说明了电子商务融资的可能性。Corning(2001)提出B2B电子商务交易

为开展即时融资创造了条件,B2B交易参与方应与金融服务机构结成联盟,发展速成授信、融资及纠纷处

理等服务。Basu(2012)探讨了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指出通过预付融资订货可有效解决物流的滞后性,并

建立了随机动态规划模型对融资的价值和可行性进行分析。

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较少,但学者提出的符合国情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模式和

发展思路同样具有积极意义。李明锐(2007)总结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并指出第三方平台背景

下的供应链融资是解决该问题的较好渠道。张强(2007)最早提出将电子商务和仓单质押相结合的融资

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动因、运营和收益做了初步探讨。吴樯(2011)在分析基于B2B电子商务平台的网商

融资服务难点的基础上,提出在现有环境下支持网商融资服务应加强综合配套机制建设。吴晓光

(2011)指出网络融资业务是网络金融创新的典型实例,并分析了商业银行网络融资业务的主要模式、积

极意义和发展思路,并对业务的潜在风险和控制做了简要说明。李卫娇(2011)对基于B2B的供应链金

融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将供应链融资模式应用到B2B电子商务中,可以有效地提升融资业务利益相关者

的综合经济效益,并且有效地降低融资风险。何娟(2012)对供应链金融创新服务“云仓”的运作模式进

行了初探,其中,“云平台”的典型应用即为现货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文章提出的“云仓”融资模式与电子

仓单融资稍有差异,增加了“云市场”、“云撮合”等元素。陶强(2012)对基于第三方B2B电子商务平台

的物流金融模式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建立了风险评价指标,利用模糊评价法对该业务中银行的风险进行了

综合评价。

综上,国内对基于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多集中于模式

探讨、作用分析等基础层面,系统性的深入研究较少。尤其是在从线下到线上的发展过程中,供应链金融服

务的模式演进、风险演变方面缺乏研究,本文将重点从这两个研究的薄弱点人手,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动态

比较,从模式演进、风险演变过程中提取风险要素,得出风险控制措施,使分析结果更细致、更具指导性。

(二)问题描述

线上化、跨界搭建电商将是未来一个时间段内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发展方向,对相应模式和风险管控的

研究也是时代的迫切要求。依托现实与理论依据,本文将分四部分重点讨论以下问题:一、什么是线上供应

链金融,它有哪些分类,由传统线下供应链融资的演进路径是怎样的。二、基于第三方B2B的线上供应链

金融有哪几种主要的融资模式,每个操作环节中银行面临的风险要素是什么,这些风险要素哪些是与传统

线下融资类同的,哪些是线上所派生出的新风险。三、基于第三方B2B的线上供应链金融相比传统线下供

应链金融的特征发生了哪些变化,风险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四、针对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特征和风险变化,从

银行视角来看,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应对和防范风险。

三、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划分与模式演进

(一)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划分

线上供应链金融是指金融业与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实体产业之间,通过信息化协同合作的供应链金融

的新趋势和高级阶段,包含电子商务交易、在线支付、交易融资和物流管理等多个环节,是复杂性金融创新

产品。它是一个极其宽泛的概念,结合业界实践

情况,本文对线上供应链金融进行了划分,如图1所

示。首先,根据业务中是否结合B2B电商,可将“线

上供应链金融”分为“基于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

融”和“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的电子化/线上化”;根据

B2B平台是否自营,可再将“基于B2B平台的线上供

应链金融”划分为“基于自营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

金融”(如建行的善融商务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和

“基于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如建行

与第三方B2B平台合作推出的e单通、e贷通等)。

当然,“基于自营/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还可根据银行是否介入贸易过程,划分为“封

闭式”和“开放式”两类。其中,“封闭式”电子商务融资指银行、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企业实现

系统对接,使银行可以介入到B2B平台上企业间贸易的关键环节。银行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情

况实施监视和控制,在提高融资效率的同时,提高风险控制的标准化和自动化水平;“开放式”电子商务融

资指银行不介入企业的贸易过程,也没有“核心企业”、“物流企业”等参与方,如阿里贷款主推的“网络联

保贷款”模式。本文的研究以“基于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封闭式”融资为主。

(二)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模式演进

基于第三方B2B的线上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一般包括:银行、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B2B中小企业、

物流企业和核心企业。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基于其掌握的中小企业的交易信息、供应链信息,及对交易产

品市场风险的预测能力,为银行提供风险管控的新手段。线上供应链金融将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信用作为

其金融信用的补充,从而降低了银行对中小企业主体授信的考察,并通过信息化管理和网络信息披露等方

式控制贷款风险,缓解了B2B电子商务平台会员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其运作机理如图2所示。线上供

应链金融的模式由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演进而来,模式演进示意图如图3。

四、基于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及风险要素提取

(一)电子仓单融资模式及风险要素提取

1.电子仓单融资模式业务流程分析。电子仓单融资指借款企业(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贸易的

企业)持商业银行认可的专业仓储公司出具的电子仓单进行质押,向商业银行申请融资的信贷业务。电子

仓单融资业务能够有效解决借款人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临时性资金周转需求。其操作流程如图4所示。

主要流程包括:①借款企业在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平台上进行在线报名申请,并按照要求提交所需授信材

料;②商业银行对借款企业实施在线授信;③借款企业在线提交货物入库申请,并将货物送达指定仓库;④

借款企业在线选择货物种类、数量,生成电子仓单,提出质押申请;⑤物流企业审核电子仓单,进行电子签

章后发送给银行;⑥借款企业登陆银行融资平台提出贷款支用申请;⑦商业银行发放贷款;⑧借款企业取

得还款资金后,进行在线还款,申请质押货物解押;⑨商业银行将货物解押指令传送给物流企业;⑩借款企

业凭借电子提货单和提货密码在物流企业仓库提取货物。

电子仓单融资模式的几点说明。一、借款企业需为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的注册会员。第三方电子商务

企业与商业银行共享平台数据信息,为商业银行对借款企业的授信提供参考。二、在目前的业界操作中,商

业银行对借款企业的授信多未实现完全意义的在线授信,仍需让借款企业提供主体授信所需要的各种证

明材料。三、在实际操作中,电子仓单的审核、传递可以由物流企业完成、第三方电子商务平成或两者

合作完成。四、在实际操作中,银行对借款企业发放贷款的额度一般不超过质押仓单所对应货物市场估价

的70%,并将贷款放入专用账户进行监管。

2.电子仓单融资模式风险要素提取。通过对电子仓单融资模式的操作流程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及业界

实践,对该模式的风险要素进行了提取,结果如表2所示。

其他风险要素提取:

监控故障、人员失误等因素导致风险预警的滞后和缺失;网络系统安全风险;业务人员素质、能力风险;质押物价格波动风

险:借款企业经营风险和产业风险。

(二)电子订单融资模式及风险要素提取

1.电子订单融资模式业务流程分析。B2B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交易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赊销现象,通

过对信誉较好的企业(一般为核心企业)的订单实施授信,可以为其买方或卖方提供融资。电子订单融资

指借款企业凭借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确认的电子订单向商业银行申请融资的信贷业务。电子订单融资业

务可以解决上游供应商企业开展生产性活动的资金短缺问题,也可以缓解下游分销商企业临时性购货的

资金压力,实现“上游——贷款生产”、“下游——贷款买货”。

上游:“贷款生产”模式的操作流程如图5所示。主要流程包括:①借款企业在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平

台上进行在线报名申请,并按照要求提交所需授信材料;②商业银行对借款企业实施在线授信;③买卖双

方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上生成电子订单;④双方在电子订单上进行电子签章,电子订单经第三方电子商

务企业传送给银行;⑤银行为借款企业发放贷款;⑥借款企业取得资金后,及时安排生产,按合同约定期限

交货于买方;⑦买方支付货款给借款企业(卖方);⑧借款企业用货款偿还贷款本息。

下游:“贷款买货”模式的操作流程如图6所示。主要流程包括:①借款企业在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平

台上进行在线报名申请,并按照要求提交所需授信材料;②商业银行对借款企业实施在线授信;③买卖双

方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上生成电子订单;④双方在电子订单上签章,电子订单经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传

送给银行;⑤卖方按约定订单合同给买方发货;⑥银行代替买家支付货款;⑦贷款企业按合同约定日期支

付银行贷款本息。

电子仓单融资模式的几点说明。一、在操作中,“先款后货”还是“先货后款”由各方协商确定,上面操

作流程中以“先货后款”为例。二、在操作中,银行为了降低操作风险,往往结合“电子仓单模式”,对融资过

程中的物流加以控制。即,卖方不直接给借款企业发货,而是发货至指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生成电子仓单

背书转让给银行。此外,为了降低质押货物价格变动带来的风险,银行往往事先要求借款企业缴纳一定额

度的保证金。三、上游的“贷款生产”模式,一般买方为信用水平较高的供应链核心企业,确保对融资方生

产货物的如期采购。在实际操作中,银行还应采用合同条款严格约束融资方行为和界定违约责任及补偿

措施。

2.电子订单融资模式风险要素提取。通过对电子订单融资模式的操作流程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及业界

实践,对该模式的风险要素进行了提取,结果如表3、表4所示。

其他风险要素提取:

供应链的整体授信风险,如:对核心企业实地走访的缺失等;监控故障、人员失误等因素导致风险预警的滞后和缺失;网络

系统安全风险;业务人员素质、能力风险;借款企业经营风险和产业风险。

五、线上、线下供应链金融的特征比较与风险演变

(一)线上、线下供应链金融的特征比较

线上供应链金融进一步弥补了线下供应链金融在对融资企业授信方面的不足,把企业的电子商务信

用合理转化为金融信用,为更多中小型网络贸易的企业提供了融资机会。线上供应链金融全程电子化的特

性进一步提高了融资效率,降低了融资成本,为银行实施监控和预警创造了新条件,也给中小企业带来更

高的客户价值。从多方面对线上、线下供应链金融的特征做对比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二)线上、线下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演变

根据线上、线下供应链金融的演进路径,对线上、线下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演变进行了分析。

1.仓单/存货质押融资一电子仓单融资。减少的风险:①信用风险:电子仓单融资采用线上授信,将

“电子信用”作为“金融信用”的补充,双重授信有利于降低授信风险;②操作风险:电子仓单融资整个过程

在线操作,大大提高了融资效率,也有利于银行实现及时化、规范化管理及对融资企业的监控和风险预警;

③市场风险:线上融资企业涉及行业较多,可一定程度上分散行业的系统性风险,电子商务平台也可有效

增加质押物的处置渠道。

增加的风险:①信用风险:线上企业地域分散度高,给银行的实地走访带来很大障碍。相比线下企业,

线上融资企业规模小,融资频率高、额度小,供应链稳定性程度低,违约风险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参与方更

加复杂,银行不仅面临融资企业的道德风险,还面临物流企业、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的道德风险;②操作风

险:电子化操作对银行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业务要求,加上“快速融资、高频融资”的特点,人员的操作

风险增加。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银行多方系统互通,增加了网络安全风险。此外,电子仓单属权

力质押,银行对货物实际控制力减弱,电子仓单、电子签名、电子签章的技术和法律风险也应高度重视;③

市场风险:电子仓单融资中质押物更加复杂多样,对“质押物价格风险的防范”以及“质物处置能力”都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线上融资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交易不稳定等特点,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面

临的市场风险较大。

2.应收/预付账款融资一电子订单融资。减少的风险:一、电子订单卖方融资。同电子仓单融资的信用

风险、操作风险的变化。二、电子订单买方融资。同电子仓单融资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的变化。

增加的风险:一、电子订单卖方融资。①同电子仓单融资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变化;②还增加了以

下主要风险:存在买卖双方进行虚假交易,利用虚假订单骗取变相融资的风险;贷款时间发生在买卖双方

发生货物交易之前,银行难以对物流、资金流进行控制,也面临借款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因

素,所以风险相对较大,银行需采取充分的合同条款进行权责界定。二、电子订单买方融资;①同电子仓单

融资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的变化;②还增加了以下主要风险:存在买卖双方进行虚假交易,利

用虚假订单骗取变相融资,并与物流企业进行联合欺诈的风险;监管不利带来的风险。电子商务平台上的

企业具有地域分散性的特点,交易双方往往处于异地,银行对质押物出入库、质押物审查等操作的监管难

度较大,很大程度上只能完全认可并依赖于物流企业。此外,此业务中银行需要和不同地区的诸多物流仓

储企业合作,给银行的走访、监管带来很大挑战。

六、结论与建议

线上化与跨界搭建电商作为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前沿领域,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依据现实与理论

研究,对线上供应链金融进行划分,并分析了其模式演进路径,发现电子仓单融资由传统的存货/仓单质押

融资发展而来,电子订单上游卖方融资和下游买方融资分别由传统的应收、预付账款融资发展而来。通过

对电子仓单和电子订单两种主要的线上供应链融资模式进行流程分析,提取了每个操作环节中银行所面

临的风险要素,并与传统线下供应链融资进行对比,结果发现:虽然线上供应链金融在协同运作和服务效

率上有很大提升,但是针对网商的特性和线上化的特点,其风险发生了诸多变化,银行面临的风险整体有

所增加,但不能一概而论,主要取决于银行对线上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控水平。因此,针对线上供应链金融

业务,银行应转变传统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思想,充分利用线上的特点和优势,把“以数据为核心的管理”放

在突出位置,探索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管控新手段,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线上中小企业。根据本文对基于

B2B的线上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要素提取和风险演变分析,从银行监管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1.严格准入条件。第三方B2B电子商务平台上的企业良莠不齐,银行应在控制贷款总量的前提下,通

过贷款企业电子信用水平、交易频度和额度、所在供应链稳定性和整体实力等指标综合考量和评价企业的

信用等级,对达到准入条件的企业实施贷款操作。另外,电子仓单质押业务中,还应将贷款企业所提供的质

押物属性纳入考量体系,一般优先选择标准化、易变现的大宗商品,也可适当放宽信用水平等级较高的贷

款企业的质押物种类范畴。

2.明晰权责界定。线上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较多,操作流程复杂且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责任方不

明确则容易给银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如电子订单上游供应商融资中,在货物生产、在途运输、仓储保管等

环节中一旦发生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延时交货或货物损失,极易影响银行贷款的按期回收。因此,银行应

全面考虑业务流程中可能存在的权责界定不清的事项,并通过合同条款加以澄清和约束。

3.提高操作水平。进一步提高操作水平,防范操作风险。线上供应链金融实现全程电子化,对业务人员

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银行应加强队伍建设,通过技术培训、业务能力考核等方式不断提高业务

人员的操作水平,并通过健全内部制度、完善业务流程、设置操作权限等手段进一步规范操作,提高效率。

此外,银行应不断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同时政府部门应根据金融业务的发展进一步完善网络银行、电子签

名等方面的立法且尽快出台其他配套的法规、条例,一旦发生网络安全事件能够做到“有法可依”,切实保

障银行及相关参与方的利益。

4.加强监控预警。在贷后管理中,银行应将重点放在风险的监控预警上。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参

与方较多,银行既要对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进行监控,防止联合欺诈或变相融资的发生,也要对

贷款企业经营状况、行业发展态势及质押物价格变动进行监控,以便及时发现企业本身或市场变化带来的

风险,这些都对银行的监管水平提出很大挑战。因此,银行在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应主动寻求与第三方

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的合作,通过设计合理的契约,在共赢的基础上,共享各方信息,实现更高效、更专

业的贷后监控,对网络平台上的投机者和违规者及时发现、披露或清退,以此来减少和降低银行的精力投

入和管理成本。

5.完善补偿机制。贷款利率的设定是银行风险补偿的最直接手段。2013年7月20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

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意味着商业银行拥有更大的自主定价权。重要的

是,银行应探索合理有效的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贷款企业信用评价模型和方法,完善定价管理体系,提高

定价能力和风险管控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引入担保机构分散银行风险。在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应发挥

第3篇:金融的盈利模式范文

摘 要 利率市场化步伐不断临近,国内商业银行在盈利模式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主要以传统型业务和非传统型业务为主,其中非传统型业务以零售银行业务、中间业务以及私人银行业务为主。当然,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还存在着业务结构单一化、资金运用结构不合理以及业务创新步伐缓慢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最后纷纷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与建议,也指出了未来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

关键词 商业银行 盈利模式 传统型业务 非传统型业务

随着国债期货推出步伐不断临近,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也已不远。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将不断缩小,银行原先依靠利差收益为主要盈利来源的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关于商业银行未来盈利模式的战略思考成为了业内关注和热议的焦点,而且探讨商业银行盈利新模式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目前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现状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是指在既定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的财务收支结构状况。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两块,即传统型业务和非传统型业务。

(一)传统型业务盈利模式

商业银行传统型业务指的就是利差业务,也就是以净利差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盈利模式。在传统型业务盈利模式下,商业银行依靠的是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差额获取收入与利润。在先前存贷款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传统型业务的盈利模式非常简单,不存在利率风险,且收入与利润来源稳定。然而,利率市场化对传统型业务将造成严重的冲击。目前,国际银行业存贷款利率的差额维持在0.5%左右,反观国内存贷款利率差额,基本上在5%-6%,如此高的存贷款利差才造就了国内商业银行庞大的利润规模。若利率市场化,那么国内存贷利差必将缩小,这势必会对商业银行传统型业务盈利模式形成冲击。

(二)非传统型业务盈利模式

非传统业务是指除利差业务以外,商业银行所具备的其他业务。目前,国内商业银行非传统型业务盈利模式以零售银行业务、中间业务以及私人银行业务为主。

第一,零售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根据客户类型的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不同种类金融产品的业务模式。零售银行业务的理念来自于国外金融超市,其所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以中产阶级的工薪阶层为主,结合客户的财务状况与风险承受能力,根据其投资和理财需求,为其推荐和量身定做理财规划,配置相应的金融产品。零售银行业务风险分散且利润稳定,但其对银行销售网点的要求较高。

第二,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利用其在网点、支付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企事业单位承办收付委托事项,以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业务模式。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近年来兴起的业务之一,目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有信托业务、代收业务、租赁业务、信息咨询业务以及结算业务等五种。相比较传统型业务和零售银行业务,中间业务不需要银行动用自身的资金,其仅仅只是替企事业单位收付,因此,中间业务基本上不存在风险,而且收入和利润较为稳定。

第三,私人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对客户类别进行划分后,为重要客户群体提供个性化与差别化的全方面服务业务模式。私人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的高端业务,其所面向的客户群体主要是拥有高净值财务的个人或者机构。目前,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主要是为富裕或高收入的私人客户,量身定做投资、信贷以及信托等方面的资产管理服务。因此,私人银行业务也是以资产管理业务为基础的非传统型业务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银行业盈利水平不断提高,成为服务业中的领头羊。当然,商业银行高盈利水平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系列的问题,这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第一,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过于单一化。尽管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盈利来源于传统型业务和非传统型业务,但银行的盈利模式仍旧依靠传统型业务的利差收入作为主要来源,且银行将更多的资源投放于存贷款业务上,而对中间业务、零售银行业务以及私人银行业务的投入相对较少,这也从客观上引起了银行盈利模式过于单一化的弊端。纵观国外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单一化的盈利模式对银行利润的影响幅度过大。现阶段,国内商业银行还未实现全面开放,这使得银行单一化的盈利模式还能实现较高的利润规模,若利率市场化加上银行业的全面开放,那么目前商业银行单一化的盈利模式将难以为继。

第二,资金运用结构不尽科学合理。单一化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国内商业银行在资金运用结构上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目前,商业银行主要是依靠利差收入作为利润增长点,这使得银行将大量的资金用于存贷款业务。在当前贷款利率不断下调和存款利率上调的背景下,存贷款业务的利润空间不断缩小,这使得银行资金回报率也随之下降。因此,这势必也造成了银行资金运用结构不科学合理的问题。

第三,业务盈利模式急需创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就已经将期货、期权等业务作为利润增长点之一。在几十年的发展后,这些金融衍生产品业务为商业银行创造了巨大的利润。而国内商业银行在分业经营的背景下对期货、期权等业务基本上是避而远之,这也造成了商业银行依赖于利差收入的不平衡现象。与此同时,国外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也非常发达,这为商业银行实现了大量的利润。而国内商业银行由于监管部门的限制,资产证券化业务规模非常小。

三、商业银行未来盈利模式及建议

银行是金融行业的主体,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渠道。当然,商业银行是以利润和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其必须要寻找自身的盈利模式。针对目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所存在的问题,结合金融创新趋势,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扎实做好存贷款业务,控制贷款坏账率。尽管利率市场化步伐避无可避,但在未来的几年里,存贷款业务仍然是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务必扎实做好存贷款业务。当然,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存贷利率差将逐渐缩小,也就意味着商业银行存贷款利润空间将减小。因此,商业银行要从控制坏账率角度入手,透过控制和降低商业银行的贷款坏账率而间接提高存贷款业务的利润空间,以弥补因存贷利率差缩小而造成的利润减少问题。

第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扩大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中的比重。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业务模式。相比较零售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中间业务仅仅只是帮助企事业单位收付事项,这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小菜一碟”。因此,在未来的盈利模式中,商业银行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增加中间业务的新型产品与服务,透过与更多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提高中间业务的收入规模和其在银行总盈利中的比重水平。同时,加强对中间业务的管理,整合资源,节约成本,促使中间业务的利润最大化。

第三,推进金融业务创新,发展资产证券化、期权期货等新型产品。金融创新是近年来也是未来的市场发展趋势。商业银行未来的盈利模式离不开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近日,中国证监会对资产证券化采取了重新开放的监管措施,这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带来了极大的福音。金融业务的创新有助于拓展商业银行的利润渠道,规避与防范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提升整体市场竞争力。未来,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创新主要集中于银团贷款、并购贷款、贷款资产证券化、期货期权等等。同时,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还包括了表外业务的创新,即开展回租租赁、经营租赁、杠杆租赁业务等服务种类,扩展业务范围,增加利润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张国柱.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分析.现代经济信息.2011(4).

[2]张银仓.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问题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6).

[3]张伟.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科技经济市场(经济研究版).2010(4).

第4篇:金融的盈利模式范文

金融垂直搜索是专门针对金融行业信息的专业搜索引擎,其特点就是“专、精、深”,明显具有金融行业色彩。目前国内信用体系并不健全,传统引擎不能满足用户金融信息领域的专业化搜索需求,同时金融产品不断涌现,其搜素比价成为人们普遍习惯。

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趋势愈加明显,出现了一批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互联网垂直搜索网站,包括融360、好贷网、财经道等众多企业。其中融360以金融产品搜索和申请为切入口,以金融领域的垂直搜索和智能推荐服务为主要盈利模式,并逐步向金融电商发展。上线一年半的时间已经集成了2000余种贷款、入驻近千家银行,用户月申请贷款金额过百亿元。由于互联网金融垂直搜索网站基本盈利模式和组织机构大同小异,所以本文选取融360作为金融垂直搜索网站的典型代表,通过对融360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于我国互联网金融垂直搜索网站发展策略做出建议。

二、融360盈利模式分析

融360的主要盈利模式有:一是垂直搜索模式,消费者在网站上输入金额、期限、用途、自身收入等信息,即可得到相应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借贷方案。消费者在比对各方案后自主选择方案并一键提交申请,无需前往线下物理网点办理。

二是智能推荐模式。融360基于搜索和交易记录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可靠的贷款产品推荐服务,同时也为各大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智能化金融创新定制服务。

三是O2O在线申请平台。用户搜索比对确定方案以后,可以在线填写申请材料贷款。申请完成后,信贷经理会与申请人进行联系,确认之后就可以去申请贷款。并且融360并没有单纯的照搬线下模式,而是结合网上申请优势和特点,优化了金融产品销售环节和流程,提升客户体验和界面友好感。

三、融360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金融百度盈利模式问题

融360其实扮演的是金融领域的“百度”,在商业模式上融360上游汇集数百家银行,下游对接用户。由于金融垂直搜索公司大都处于培育市场习惯和增加流量的阶段,为大量保持已有客户和增加新入流量,搜索平台暂时对消费者和中小企业实行补贴策略,而对于上游具有大规模客户的银行进驻搜索平台也实行免费策略,所以融360等网站仍然处于初期低盈利或者负盈利的阶段。

(二)银行等金融机构缺乏重视

尽管融360定位是为银行高效的寻找优质借款客户,但目前并没有受到银行的重视。银行对于网上借贷客户资信存在疑问,对于金融产品线上申请和销售反应并不积极,同时用户在搜索比较后在线申请时与信贷经理联系沟通也存在一定的交流障碍。

(三)客户缺少网上搜索比价习惯

虽然国内金融市场潜力巨大,然而现在通过互联网搜索消费信贷产品的人数只20%左右,与欧美发达市场相差较远。地域方面国内大城市所占比例不到30%,中小城市比例则更低。此外国内客户网上搜索比价的习惯仍有待培养,目前整个中国通过互联网去搜索信贷产品等金融产品的人还不到10%。金融搜索平台的商业模式建立在人们成熟的在线比价行为上,但目前国内用户的比价习惯还未养成。

四、融360盈利模式发展策略分析

(一)延伸产业链整合盈利模式

360不是过去意义上的信息型垂直搜索,更多的具有电商化特征。目前融360应该扩展产业价值链,打造在线金融平台,依托传统的金融机构丰富金融产品、建立高质量风险控制体系。继续深化与传统金融机构深化合作,打造金融销售平台,这能够真正使融360避免与金融大鳄直接竞争,成为传统金融机构产业价值链上重要的环节和银行销售渠道的重要补充。

(二)大数据技术平台应用

融360应该构建大数据平台,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发出更加适合个性化、小众化的金融产品,抢先占领个性化金融需求的蓝海,集聚先发优势和客户流量。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能够根据消费者和中小企业的信用记录和其自身条件,预先为金融机构筛选高质量的客户,并且通过历史比对信息对于客户投资和信贷做出初步风险控制和预测,致力于打造一个财富管理平台。

第5篇:金融的盈利模式范文

一、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现状

截至2012年末,我国共有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总计23.44万亿元人民币,净资产1.31万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和净资产分别为1.95万亿元人民币和1094.67亿元人民币(根据公开资源整理而成)。截至目前,根据已披露的六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年报显示,2012年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994.64亿元人民币。其中,6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共计754.19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的均值为15.10%(数据来源于数据来源中证网数据中心)。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传统的利差业务依然是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所占比重高达到收入总额的80%以上。

二、与国外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比较

国外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相比,从业务结构来看,对公、对私以及大中小客户业务均衡发展;从收入来源看,国际先进银行非利差收入占到总收入3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50%。而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业务集中在对公的大型顾客上,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维持在15%左右(如表1所示)。

三、现阶段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面临的核心问题

1 高储蓄率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

受历史、文化及经济状况影响,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储蓄率,与高储蓄相对应的是低消费水平。虽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收入的不断增加和投资市场的逐步完善,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居民投资于股市、债市的支出日渐增加,但高储蓄的根本格局依旧没有改变。

由于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使得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充分享受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能够保持高速的贷款扩张。近十几年来,我国银行业的贷款平均增速都以两倍于GDP的增速在增长。

高储蓄率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为我国商业银行提供了一个成本低廉、稳定性高的资金来源和收入来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能够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2 监管手段、监管政策过于严格

过于严格的监管手段、监管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拓展新业务来拓宽收入来源渠道和改善盈利结构的积极性。

监管机构的监督决定着金融市场大的发展方向和人力、资源投向,进而也影响着股份制商业银行对新业务的拓展态度、效率以及盈利模式。由于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手段过于严格,重监管而轻业务,使得商业银行自主活动空间范围很窄,导致商业银行抵触新业务,更怕在业务拓展中因受主观或非主观因素导致失败或触及监管红线而受到行政制裁或处罚,使商业银行安于维持现状,通过存贷利差维持现有的盈利模式。

四、推动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变动的因素

(一)国家金融政策的引导与鼓励

国家近些年来一定程度上国家出台的一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将对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起到推进作用。例如,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业“十二五”规划》对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的经营模式持支持态度。规划表示:要引导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在明确综合经营试点,提高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引导试点金融机构根据自身风险掌控能力和比较优势选择金融业综合经营模式,这将引导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往全能银行方向发展。

(二)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的内部条件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监事会各司其职、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架构已经确立,其经营效率逐步提高。

五、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应采取的对策

作为服务行业的商业银行,笔者认为,服务竞争力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最根本和最直接的体现,它主要体现在银行为顾客提品的能力和银行内部的管理能力这两方面。

(_一)提高为顾客提品的能力

1 大力发展零售业务。随着大型公司顾客的融资渠道增多,议价能力提高,银行能从其身上赚取的利差越来越有限,这就迫使股份制商业银行改变对打公司顾客的过度依赖,将目标顾客下沉,快速提高零售业务在银行总业务中的比重,促使银行稳健发展。

2 丰富产品体系,主动适应顾客需求变动。扩宽银行并购贷款、财务顾问、理财咨询、网上银行等业务的发展空间,为顾客提供多元化、创新性、全方位、快捷性、人性化的服务。

3 强化品牌意识,提高客户对银行的认知度、认可度。股份制商业银行只有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保证产品的质量,才能凸显其与其他商业银行的优势,拉近与顾客的距离,从而增强品牌产品的生命力,给银行的发展带来长期的利益。

(二)加强银行的内部管理能力

1 大力引进创新人才,同时加强对现有的从业人员的培训。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本身就是创新,而创新又离不开人才,人才能够为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这就要求商业银行不仅要引进高级的金融业经营管理人才,特别要重点引进精通国际金融产品的专门人才、电子网络专家、市场营销专家和精通多种金融业务技能的人才。而且要培养大量的金融产品研发和风险管理的专门性人才。同时,还应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以提高员工专业素养,这些举措都将能够为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 提高资产结构调整的主动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实施资产组合管理,优化负债结构。合理的资产负债组合不仅有利于银行降低整体风险,而且有利于银行提升盈利性和安全性,进而形成合理的收入结构。

3 提升战略规划能力,推进发展战略转型。战略规划,说到底就是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银行的比较优势,并形成持续而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例如,为了鼓励做大做强中小企业金融业务,银行的经济资本金应向这些业务倾斜,从而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

六、结语

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若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

不败之地,就必须要做到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调整相应的经营策略,推出行销对路的理财产品和行之有效的服务手段,以拓展收入来源,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的盈利模式。在此过程中,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始终坚持自身是服务中介商的基本属性,仅仅围绕服务实体的基本导向,在符合股份制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同时,坚持业务发展与内控管理的和谐统一,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龚明华,现代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何自云。商业银行的边界:经济功能与制度成本[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乔桂明,吴刘杰,多维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2013,(1)

[4]李仁杰,是该变一变的时候了——个关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话题[J],银行家,2004,(5)

[5]颜婧宇,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探析[J],经济师,2011,(8)

[6]郑晓玲,俞雪华,金融机构新思维[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7]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s]。2012,(9)

第6篇:金融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盈利模式 联盟经济 轻资产运营 新利润增长点

盈利模式是企业发展根本,企业盈利模式变化直接体现行业发展变化,不同国家企业盈利模式的差异也就直接反映了不同国家物流行业发展阶段不同。所以,研究物流企业盈利模式变化对于物流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确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物流企业盈利模式内在变化动因分析

熟悉商业发展史的人都知道,一些商业领域的经营者,即使受教育水平极低,但是在商业经营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初级的商业竞争思维,比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经营思路,这一朴实的商业思维实际上也揭示一个最浅显的道理,那就是随着行业的发展,竞争加剧,企业同质化会不断加剧和重复,对于企业而言,不断的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新的盈利模式成为避免恶性竞争、始终保持行业领先地位不二法门。在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盈利模式也就是新的利润增长点会有很大不同。比如物流行业发展初期,仓储主要是提供最基本的仓储服务,运输也主要是提供最基本的运输服务,企业盈利主要靠收取一些基本的仓储费、运输费来实现,但是这种盈利模式由于进入门槛较低,大量竞争者迅速涌入,行业利润迅速摊薄,传统储存业务微利甚至亏损,一些精明的仓储企业经营者就开始转变思路,在提供仓储服务同时,提供比如检验、包装等其他增值服务,并努力提高自身业务处理能力,通过这些服务,又迅速占据行业领先地位。

二、中国物流行业盈利模式发展现状、特点

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中国物流行业也得到大幅度的发展,但是中国物流行业盈利模式仍然存在以下特点:

1.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转变盈利模式动力

经济高速发展也带来行业高速发展,但是行业发展过程中“数量扩张的高速增长”特征明显,市场无序竞争严重,物流企业“多、小、散、弱”问题突出,超载超限屡禁不止。物流行业组织整合作用很大,但是组织整合是以规模、资源为前提的,没有好的规模和资源,组织就无从谈起。企业规模偏小、资源有限,使得多数物流企业缺乏规范运作、明晰战略、合理组合人力资源的动力,企业竞争能力很难迅速提高。

2.服务仍然以初级服务为主,盈利模式层次较低

本人在生活实践中和物流行业朋友聊天时候经常讲,物流行业从业人员通常都是抱着金矿哭穷。为什么呢?因为物流行业上承接大量资源,下具有太多网络,可以了解和延伸的服务较多,这都是未来企业可能利润增长点出现领域,如此众多信息却没有被好好利用,岂不是抱着金矿哭穷?现在很多物流公司实际上不能称之为完整意义上物流公司,其业务仍然以初级服务为主,仍然处于靠传统仓储、运输业务盈利阶段,盈利模式急需快速转变。

3.企业竞争以单打独斗为主, 盈利策略雷同化严重

目前物流公司竞争策略仍然以壮大企业规模、单打独斗为主,联盟意识,共赢意识不强,企业竞争策略雷同严重。实际上这也是行业发展阶段原因,中国物流行业目前仍然处于粗放型发展期,这个阶段主要以壮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资产、资金利用率、优化现有管理水平为主阶段,所以企业创新能力动力不足,或者缺乏足够资源、资金和知识能力去创新。

三、未来我国物流企业盈利模式发展方向

从国外目前成熟企业发展的盈利模式来看,未来中国物流企业盈利模式大致方向可能有以下几种:

1.轻资产运营,依靠知识管理盈利模式

轻资产经营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主要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科学配置各种资源,以最少投入的商业模式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轻资产是知识经济时代奠定企业竞争基础的各种资产,包括企业的品牌、企业的经验、规范的流程管理、治理制度、与各方的关系资源、客户关系、人力资源等等。

轻资产经营的核心是知识管理,是对智力资本的良好管理。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香港的利丰集团,这是一家在全球闻名的著名创新者,这家公司没有机器厂房、只拥有人力和信息资源,通过知识管理轻资产运营。

2.强调联盟经济,以创新联盟方式盈利模式

据统计,目前企业创造的价值曲线,1/3源于企业内部,2/3源于企业之间。新的商业模式不再是企业的孤军奋战,必须以联盟为载体,发展联盟经济。比如日本的三井集团的综合商社模式,就是利用产业资本通过投资和控股方式来打通商业、工业、金融通道,实现商业、工业和金融的协同发展的模式。通过合作,聚合彼此价值链上的核心能力,创造更大的规模优势、价值优势和形成更强的群体竞争力是这种模式核心价值所在。由于物流行业在整体产业中的地位,物流领域的联盟经济可以拓展的空间和范围更广、更大,以物流产业为主体,不仅可以在产业内部联盟,还可以在产业外部实现联盟,比如与制造、地产、金融、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创新联盟,是未来物流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模式,也有可能会成为一个主要的发展模式。

第7篇:金融的盈利模式范文

就拿我本人来讲,我在金融管理机构从业已经十多年了。按理说,像我这样的人是最能够接受银行卡的。但是,我第一次申领并开始使用贷记卡,还是从2007年我知道银行卡盈利模式时开始的。所谓贷记卡是指发卡银行给予持卡人一定的信用额度,持卡人可在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的信用卡。可以说,贷记卡是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具有信用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功能,它的特点是先消费后还款,享有免息还款期(最长可达56天),并设有最低还款额,客户出现透支可自主分期还款。而且几乎所有的银行都规定,只要一年内刷卡超过6次就可以免收信用卡年费。说到这里,我们一定会想,只要持卡人每年刷卡达到规定次数,并且每次刷卡消费后都能在免息期内把资金足额还上,银行是分钱利息也收不到的。这样一来,银行不仅不能盈利,还要搭上制卡成本以及支付系统的建设与维护费用等。银行机构普及银行卡费力又亏本,完全不符合“银行是盈利性企业”的常理。于是我们开始怀疑这其中一定有什么“陷阱”。这也是我一直不申领和使用贷记卡的根本原因。

直到2007年,由于工作需要,我在研究如何规避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无成本套现风险时,有幸与中国银联,交通银行的银行卡支付管理人员接触,才真正了解了银行卡的盈利模式,使自己走上了彻底接受并广泛使用银行卡的现代化信用消费之路。

事实上,贷记卡采用的是多方共赢的盈利模式,商家,持卡人,发卡银行,支付银行、中国银联都是有利可图的。具体利益分配情况如下:持卡人在商家刷卡消费100元,商家只收入99元,剩下的1元钱(一般商户为销售额的1%,超市为销售额的0.5%)由发卡银行收单银行和中国银联按比例分成。其中,发卡银行得到0.7元(1元钱的70%),收单银行得到0.2元(1元钱的20%),中国银联得到0.1元(1元钱的10%)。对于商家,尽管在销售活动中少拿了1%的收入,但为客户提供了支付便利,从而刺激了消费额的增长,最终还是实现了薄利多销。对于发卡银行,尽管自己的资金被免费使用了数天,但是却得到了商家销售额0.7%的让利,而且通过银行卡的普及还能沉淀一部分客户资金,综合算账还是赚钱的。对于收单银行,盈利方式同发卡银行。对于中国银联,在支付清算系统建设与维护成本的同时,通过收取服务费也可以实现自身盈利。对于消费者,在价格一致的情况下,使用信用卡购物比现金更安全、更便利,而且还可以免息获得银行信贷,何乐而不为?这就是银行贷记卡各方都有参与动力的生存机制。

第8篇:金融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6-0056-05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一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并逐渐向全球漫延,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为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所罕见。这场危机引发了我们对国际金融市场的重新认识,也迫使我们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重新予以思考。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和国际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对比分析,结合我国转轨阶段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在转轨经济条件下,既能有效避免国内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又能快速提升我国金融业的战略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一、全球金融危机及对我国银行业的战略思考

(一)此次金融危机暴露出的美国金融业的主要弊端

1.金融过度创新并脱离实体经济。大量的次级贷款通过证券化过程,派生出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MBS)。在MBS.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证券化,又衍生出大量资产支持证券(Asset Backed Securities,ABS),其中,包括大量个性化的担保债务凭证(CollateralizedDebt Ob~gation,CDO)、信贷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Swap,CDS)等。金融机构在CDO和CDS等衍生品交易中,还往往运用高杠杆比率进行融资。于是基于1万多亿美元的次级贷款,创造出了超过2万亿美元的次级债(MBS),并进一步衍生和创造出超万亿美元的CDO和数十万亿美元的CDS,金融创新的规模呈几何级数膨胀,而这一切均建立在质量根本无法保证的次级贷款上,从而将整个金融市场暴露在一个前所未有和无法估量的系统性风险之下。

2、金融监管失控。出于对自由经济的推崇,长期以来,国际金融监管对一些金融创新总是听之任之,对部门庞大而迅速扩张的“非正式机构”(包括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内)――有时被称为“隐形的银行业”、如CDS和CDO等金融衍生工具完全通过场外交易市场(0TC)在各机构间进行交易,没有任何政府监管,没有集中交易的报价和清算系统,金融市场和监管当局根本无法做出全面监督和风险预警。同时对一些商业银行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也未做出及时必要的限制,致使风险在整个金融业内得到积聚和迅速放大。

(二)对我国银行业的战略思考

1、我国银行业要不要继续推进金融创新?美国发生了金融危机,使得人们一提到金融创新就谈虎色变。对此我们必须看到,在金融创新上我国与美国的问题正好相反,美国是金融创新过剩而金融资源不足,而我国问题的症结在于金融市场发育滞后,金融创新严重不足,从而造成了金融资源的大量闲置及配置不当。这种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严重不适配的状况,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质量改进的瓶颈制约。显然,积极推动金融创新,依然是我们推动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

2、要不要推进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有人认为,综合化经营在本次金融危机中起到了明显的放大效应。我们认为,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综观在此次危机的金融业,损失最惨重的是独立的投资银行如五大投行以及固守基础银行业务、规模较小的银行,因为它们没有足够的规模和多样化的业务,来消化抵押贷款和公司债券违约不断增加所带来的损失,而真正实行综合化经营的大银行相对稳健得多。综观汇丰、瑞银、渣打、三菱日联、摩根大通、苏格兰皇家银行、德意志银行等等,这些国际大型银行大多具有上百年的悠久历史,其间经历了无数次经济周期和数次金融危机,但他们一直屹立不倒,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这与他们的综合化经营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不无关系(美国花旗银行最近股价暴跌,濒临破产的边缘,是其对金融衍生品的过度投机所致)。无可讳言,从经营管理、风险控制、产品创新、国际化水平等方面比较,我们仍与国际一流银行存在较大差距,国际竞争能力总体有待提高。尤其是在最近十多年的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大潮中,国际大银行主要是通过强强联合、大规模的兼并收购加快“跑马圈地”的步伐,迅速成为业务网络遍及全球并覆盖所有金融领域的综合化金融巨擘。高速成长中的中国自然成为其全球化布局中的一个重要战略阵地。如何与这些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同台共舞是国内每一家银行都在思考的问题。我们不能由于金融业的分业经营而侥幸地躲避了本次金融风暴就沾沾自喜,如何摒弃骄傲心态、树立危机意识、在成功模仿的背后进行原生态的创新、寻找新的盈利模式不能不说是摆在中国金融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中国银行业盈利模式的现状与差距

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经济与市场环境下,以一定资产和负债结构为基础的主导财务结构。从利润结构的角度划分,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可分为利差主导型和非利差主导型两种。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与西方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

(一)经营范围和业务品种较少,盈利模式比较单一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经营范围和业务种类比较繁多,尤其是实行混业经营以来,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如素有“金融百货公司”之称的美国银行业,其中间业务的范围涵盖传统的银行业务、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以美洲银行为例,其非利差收入构成主要有以下11项内容:存款账户服务费、银行卡服务费、信托服务费、其他服务费、交易收入、私有权益投资服务费、贷款销售服务费、证券销售服务费、其他收入、分支机构及业务销售收入、投资银行费等。目前,世界银行业开发出来的中间业务有3000多种,而我国中间业务品种仅有260多种。这些中间业务产品中实际经常运用的还不多,且主要经营的业务大都还停留在筹资功能强、操作简单的劳务型、低收益业务上,服务质量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

(二)业务规模和收入水平较低,盈利模式再造任重道远

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中间业务收入一般会占到商业银行全部业务收入的40%以上,欧美等国家更是高达50%左右。如美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平均在50%以上,其中花旗集团中间业务收入平均占比为61.85%,属于同行业最高,

中间业务收入占据了它们总收入的半壁江山。而我国中间业务开展得比较早、业务较大的中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平均水平也才13.99,与国外水平相差近三四倍。从表1、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与不同地区的商业银行相比,还是与不同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无论与金融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是与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金融业相比,中国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均是最高的。中国商业银行要想摆脱单一的利差主导型的盈利模式,成功实现盈利模式的再造可以说还任重道远。

(三)技术含量不高,盈利模式的创新性不够

从整体上看,西方国家中间业务的品种及技术含量明显优于我国,尤其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国家创新出大量的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而我国目前的金融衍生产品仍比较缺乏,只有少数的几种衍生产品,以智力投入为主,技术含量高、盈利潜力大的中间业务如信息咨询、资产评估、租赁、各类担保贷款、投标承诺、个人理财业务等还不足,高收益且具有避险功能的金融衍生工具业务刚刚起步,有的甚至是一片空白。从表3中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大多数商业银行咨询顾问类、担保承诺类等业务收入明显偏少。

(四)重规模,轻效益,规模扩张式的盈利模式十分明显

我国商业银行非利差业务发展长期处于从属地位,各商业银行开展非利差业务的主要目的很大程度上为了推进存贷款等传统业务的发展,只是把非利差业务当成了吸收存款、稳定客户的一种获取间接收益的手段。此外,伴随着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非利差业务竞争日益激烈,部分商业银行为争夺客户、抢占市场,不惜血本参与市场竞争,形成整个市场收费过低或干脆不收费,最终造成片面追求扩大规模,抢占市场份额,出现了业务量增长与收入增长不同步的怪现象。在资本高度密集的上海,2006年上半年中间业务量达54.74万亿元,而收入却仅为29.97亿元,业务量与收入之比高达18265:1,即平均18265元的业务量才能有1元钱的中间收入。在别的地区,单位业务量的创收能力更是低下。

三、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因素分析

(一)转轨经济与内部治理结构

我国的转轨经济特征十分明显。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经营机制和增长方式、分析管控和业务创新能力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一是所有者实际缺位,委托机制效率低。二是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如银行经理人员的任免、升迁等问题。正是由于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难以成为法律上的内部人控制,即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严重不匹配,很容易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甚至“合谋”现象。三是缺乏有效的制衡与激励机制。

(二)规模效应与内部管理

银行规模效应是指随着银行业务规模、人员数量、机构网点的扩大而发生单位运营成本的下降以及收益上升的现象,它反映了银行经营规模与成本、收益的变动关系。但规模效应与银行的内部管理高度相关,科学合理的管理水平有利于规模效应的发挥,否则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由于体制和自身经营管理的原因,我国商业银行走的是一条粗放型经营之路。主要表现在盲目扩张,只讲业务数量,不注重业务质量,从而出现高投入低产出,高速度低效益。如图1所示,我国银行总资产收益率(ROA)水平普遍低于美国主要银行。

(三)成长经济与创新机制

商业银行的成长经济是指商业银行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开展研究和开展活动,有能力、有条件以较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创新性的系列化金融产品,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经济。成长经济的核心是业务创新。近年来,现代商业银行在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上面临着很多问题,像“千行一面”的产品同质化问题、“现金+酒精”的恶性营销问题、“复杂理财产品卖给非专业投资者”的误导销售问题等等。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对多元化、多偏好的市场需求理解得不细、不深、不积极,金融创新在某些方面甚至偏离了实际需求,没有取得明显的竞争优势。

(四)范围经济与监管模式

范围经济要求商业银行必须进行综合化经营,分业经营势必影响范围效应的发挥。我国目前仍执行着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路子,这种目前相对较严的分业监管体系使许多金融产品面市比较困难。例如利率衍生品,由于涉及多个市场,不同的监管部门需要进行事先协调,在相关政策未出台之前,商业银行便无法尝试。再如QDII,由于政策规定只能投资风险较低品种,在人民币已经进入长期升值通道的背景下,其收益率较低,投资者缺乏认同,商业银行积极性不高。相反,市场最需要的一些人民币衍生产品还要继续等待有关政策的出炉。

(五)政策效应与制度偏差

政策效应是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引导效应。良好的政策可以发挥有效的政策效应,反之则会起到抑制和阻碍作用。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一直较低,这与我们的制度设计偏差不无关系。以利率政策为例,一方面1993年以来,通过多次的存贷款利率调整,我国的存贷款利差逐步拉大(见图2);另一方面我国放开金融机构信贷利率上浮空间,但同时限制存款利率上浮,结果使存贷利差持续保持在高位,使得商业银行能够坐享丰厚利润。持续实行较大的存贷利差,不仅不利于推动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同时也将保护银行垄断,不利于银行改革和效率提高,也不利于从根本上提高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六)短缺效应与信贷扩张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的效应将长期存在。由于资金的稀缺性,经济高增长必然形成了对商业银行信贷的高需求,我国的市场融资结构一直延续着银行主导型的融资模式。如表4所示,2007年9月底,我国银行信贷资产仍占全部金融资产的63%,远高于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这种间接融资模式为主的融资方式,使得个人和企业的资金需求主要通过银行信贷的方式来解决,这也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银行谋取存贷利差的积极件。

(七)协同效应与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作为一个系统,对商业银行的业务互补和产品交叉及风险规避非常重要,一个健全的金融市场可以对商业银行产生明显的协同效应。总体上来说,与西方主要金融市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非银行中介发展水平较低。如国外的保险公司、互助储蓄银行、储蓄贷款协会、信用合作社、养老基金会、财务公司、投资基金、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租赁公司、消费信贷机构和邮政储金局等等,非银行中介种繁多,功能齐全,它们的产生,既推动了金融创新,也带动了融资机构、渠道及形式和品种日益多样化,给金融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二是货币市场起步晚、发展慢。主要表现

在:规模较小,市场参与主体较少。票据市场建立较早,但一直未形成规模,仍以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市场为主;各个子市场之间、同一子市场在区域间严重分割,二级市场缺位,相应减少了其为非金融部门提供贷款的能力,同时也降低了银行自身的赢利。三是我国在资本市场发展上也存在先天不足和后天发育不良问题。这都使得商业银行难以开发有效的市场避险金融创新产品,制约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

四、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政策建议

(一)必须继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要充分考虑我国的文化传统、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各种因素,形成独具特色的公司治理结构。当前要特别注重建立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改变经营管理层权力过分集中的现状;要落实董事会成员的培训制度和议事规则,充分发挥董事会在商业银行治理中的关键作用;要优化对职业经理群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防止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错位等等。

(二)必须注重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建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要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体制,加快推进机构扁平化和业务垂直化管理,建立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实施审慎的财务和会计政策,严格信息披露制度。

(三)必须构建和完善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政策法律体系

当前,要逐步取消严格分业的法律限制;其次要加快我国利率化市场建设,迫使商业银行在经营指导思想、资金管理、利率风险管理等方面做相应的转变和创新,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自我控制约束能力、防范风险能力能与利率市场化进程相适应,通过金融服务产品创新,增加盈利能力。

(四)必须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模式

在目前情况下,应考虑建立在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三足鼎立格局上的牵头监管人制度。牵头监管人的作用是:1、从整体上对全能银行集团的风险进行监管;2、在不同的监管部门之间收集和监管信息;3、组织跨机制的监管活动,通过组织现场监管、联合检查、听证会等形式,发挥必要的沟通和协调作用,避免对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监管疏漏和重叠。

(五)必须大力发展金融市场

在发展思路上,要积极引进新的债券发行主体、新的债券品种,如资产抵押或担保的债券。应扩大金融债券的发行范围,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要适时推出债券衍生产品工具,应对利率市场化进程,在为投资者提供规避风险的投资品种的同时为全能银行奠定基础条件。

(六)必须营造有利于金融创新的环境

要加强对现有法规制度的检讨和更新。监管部门充分听取市场的呼声,及时进行梳理和调整,消除制度对创新的不合理束缚,加速培育制度健全,运行透明,健康而富有活力的金融市场基础环境。同时,增强市场中的金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制度建设,增强自主创新的制度保障,形成鼓励创新、保护创新、持续创新的良好氛围。要增进公众对现代金融的理解,培育金融消费者成熟的风险意识、合规意识和商品意识。

第9篇:金融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1.4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1-107-02

近年来,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金融脱媒程度的加深对我国商业银行既有的经营管理方式、业务发展模式、盈利能力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顺势而为的转型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机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路径进行了分析。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转型压力

我国商业银行此前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改革、经济增长、人口红利和银行自身的改革与努力,但高增长的盈利模式当前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挑战。

(一)经济下行对银行经营效益、资产质量形成双重挑战

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7.6%,接近年度目标下限;7月汇丰PMI降至47.7,创近11个月新低。数据表明,GDP增幅高度与银行业利润增长正相关。中国经济下行进入“中速”发展时代,在减少银行增长动力的同时,也对其资产质量产生较大压力。银行未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须同时面临“稳增长”、“保质量”的双重压力。

(二)利率市场化加速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当前盈利模式带来冲击

2012年,我国银行业利润总额由2002年的364亿元增至1.51万亿元,增长42倍。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深,这种高息差和以信贷为主的盈利模式终将难以持续。2012年以来,中国银行业NIM已连续下滑3个季度,未来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将进一步影响银行的定价地位。此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将使得间接融资比例不断降低。2012年我国企业债筹资额是2002年的74倍,达2.25万亿元;银行理财余额达到7.1万亿元,与保险业、信托业的资产总额相当。

(三)同业和跨界竞争全方位展开

“超级网银”、跨行资金归集等功能的推出,淡化了银行的边界,使银行的传统渠道优势不断弱化。保险、证券等非银金融机构,也不断蚕食银行传统业务。此外,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如浦发银行提出了移动金融战略,中信银行推出了“异度支付”等。金融脱媒的步伐不断加快,互联网金融创新更是不断争夺银行传统的存款、贷款和支付业务。支付结算领域的竞争更为突出,有约61.3%的中国网民通过第三方支付渠道进行付款。第三方支付当前已成长为排名第二的电子支付方式。

(四)经济结构调整及监管政策规定提出了新要求

2013年6月底的“钱荒”,虽有季节性及偶发性因素,但同时也暴露了金融泡沫化、资金空转套利及金融结构失衡的问题。近两年来,银监会陆续出台资本管理、“腕骨指标”等一系列监管政策,提出了银行理财、银行收费、外汇业务等监管要求,并重拳整顿银行间债券交易和同业交易,大力治理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这都对银行当前业务发展模式、盈利能力形成挑战,对加快银行业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商业银行未来盈利机会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在面临多重压力的同时也存在诸多机遇:信息技术的进步助力银行精准营销、灵活创新、渠道智能和集中运营;经济结构的转型催生了消费金融、新型城镇化、商品市场等巨大需求;经济全球化开拓了新的价值来源渠道;银行间竞争的加剧,将促使市场格局进一步分化,领先者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扩大。面对新的竞争环境,我国商业银行需要通过转型来创造新的盈利点,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一)公司金融

1.大型企业。大型企业依然是银行最大的客户群体,预计到2015年我国银行从大企业客户获得的收益将超1万亿①。大企业在传统银行业务、新兴投资银行业务等领域具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需求,且对产业链上下游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未来,大型企业依然是银行经营和盈利的重点,但应避免只采取单一的信贷营销模式。为大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是银行未来转型的方向,具体为:在营销模式方面,重在为其提供个性化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在产品服务方面,更加重视为企业提供投资银行与资本市场领域的服务;在协作方式方面,实现四个领域的联动,即传统公司业务与新兴投行业务联动、大企业与小微企业和对私客户联动、银行母公司与子公司联动、境内外分行联动。

2.中型企业。到2015年我国银行从中型企业客户获得的收益将超过9000亿元②。与大型企业相比,银行在对中型企业定价时具有明显的优势。当前,银行在经营和服务中型企业过程中,转型的难点主要在风险控制方面,中型企业的信贷审批和风险政策以往基本与大企业一致。因此,需根据中型企业的特点,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与工具,而不只是套用大企业的风险政策、工具与方法。与此同时,在中型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的过程中,银行要加强对企业的引导,避免企业自身的转型风险。

3.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金融对实体经济的重点支持领域。富国银行的经验显示,该行100万美元以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约占其企业贷款总额的17%,平均利率在8%到10%之间,远高于其他类型贷款利率。

银行在经营和服务小微企业过程中,首先要培育小微企业零售化经营能力,采取批量处理的零售模式;其次要加强风险控制能力,建立适用于小微企业的风险政策、工具与方法;再次是对小微企业提供全程服务。在小微企业成长为中型企业后,银行要采取“同一客户、同一银行”方针,避免因客户类型变化后,因内部管理原因导致的客户流失。

(二)零售金融

1.互联网金融与移动金融。新技术将对银行服务渠道与服务模式产生变革,银行在互联网金融与移动金融方面转型的难点在于:首先要创新商业模式,把握互联网与移动技术发展趋势,创造新的盈利机会;运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提升精准营销能力;其次是培育以客户需求为驱动力的高效迭代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快速反应机制;再次是实现渠道的同步性与用户体验的一致性,使在不同渠道上的客户拥有一致的体验;最后是加速传播,充分发挥社交媒体和网络商圈的作用。

2.私人银行。福布斯统计显示,我国亿万富翁已超过6万人,私人银行客户因其高收益将成为银行新的盈利增长点。据调查,私营企业家与企业高管在我国私人银行客户中的占比为83%,这些客户都与企业经营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在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服务时,不只是向其销售高收益理财产品或提供高端私人银行服务,更重要的是建立高效的服务平台与运行机制,提高产品和服务方案设计能力,重视财富规划,满足财富管理和传承、海外投资等高端金融需求等。

3.消费金融。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消费金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众多的消费金额种类中,个人住房信贷仍占主导地位,信用卡分期等消费贷款也快速上升。发展消费金融,需不断提升消费信贷比重。这既是消费金融需求不断增长的需要,是优化存量信贷资源的手段,亦是在资本约束条件下提高盈利能力的必然。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应准确定位细分市场,完善风险控制措施,实现风险与收益二者间的平衡。

(三)金融市场业务

1.资产管理与金融机构业务。资产管理已成长为一个庞大的市场。2012年我国理财产品余额达7.1万亿,保险、证券、信托资产总额分别达到7.35万亿、13.76万亿和7.47万亿。搭建资产管理平台,对有效衔接供给与需求,提升资产配置能力,发挥商业银行母子公司联动作用,防控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机构业务包括为小型银行与海外银行提供清算、拆借、交易、托管、支付、现金管理、跨境贸易融资等服务。到2015年,金融机构业务将贡献45%的金融市场与投资银行收入。因此,需将金融机构客户业务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整合相关资源与流程,满足频繁交易及高效运作等需求。

2.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的国际化将催生多个人民币金融服务与交易市场,为我国银行带来巨大盈利机会。首先是支付结算市场。预计2015年人民币贸易和投资相关的结算金额将达到9万亿。其次是人民币清算服务。将来海外人民币必然在境内进行最终清算。再次是人民币交易。资本项目的放开将催生海量交易人民币在岸市场,我国银行应加强研究与分析,创新产品与服务,充分把握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盈利机会。

三、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步伐的不断加快,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和第三方支付等新兴业务的发展正不断侵蚀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领域。我国商业银行只有顺势而为,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勇于创新与突破,不断开拓业务领域的蓝海,才能在未来的经济大潮中取得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注释:

① 引自麦肯锡报告,大型企业为年收入在1.25亿美元以上的企业。

② 引自麦肯锡报告,指年收入在6000万美元到1.25亿美元之间的企业。

参考文献:

[1] 魏振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商业银行转型[J].区域金融研究,2013,(03).

[2] 朱宣宣.中国商业银行转型的内涵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3,(07).

[3] 尹纪秀.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转型分析[J].商业经济,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