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直播的盈利模式范文

网络直播的盈利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直播的盈利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直播的盈利模式

第1篇:网络直播的盈利模式范文

接连败退的市场景象,令人不禁为国内视频网站的命运捏了一把汗!

4月17日,坊间传出华体网即将倒闭的消息。这家由南非传媒巨头MIH(米拉德控股)、上海信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李宁公司共同创办的企业,是国内唯一一家以互动体育社区为架构的专业体育视频网站。自从去年9月推出旗下视频网站――都视网后,华体网的点击率一度攀升,最多时雇有员工200余名。知情者称,都视网高昂的运营成本直接导致了华体网的整体瓦解。截至2007年3月30日,该企业共裁掉了90%的人员,其余员工也只为维持网站的日常运营,等待被人收购或关门时刻的到来。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新传国际、磊客中国和千橡集团在内的一批国内视频网站,自2006年9月后也已相继裁员。尤其是千橡集团,被裁人数竟高达150人之多。此外,长期扭亏无望的国内知名视频网站MySee也在去年底被迫换帅。

尽管2006年土豆网、优酷网和第九频道等视频网站也获得了一些风投资金,但业内人士却告诉《IT时代周刊》,目前这些企业真正盈利的还只是凤毛麟角。随着耐心的逐渐丧失,风险投资商变得越来越谨慎,视频网站正游走在生死边缘。

广告也无能为力

2006年,国内网络视频产业可用“火爆”来形容。

资料显示,2006年初国内视频网站不足30家,但年末时这一数字就剧增为250余家。另外,去年国内观看过网络视频的用户达到6300万,占网民人数的47%。专家预测,该比例到2010年有望达到80%。或许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加上YouTube等视频网站日益受到人们欢迎,有人一度认为,传统电视节目将很快被互联网取代。然而,现状证明了该推测已经失真。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Convergence Consulting的分析师布拉姆・埃利指出,中国网民习惯了免费使用,网站无法以直接收费方式求得生存。在这种情况下,广告便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据统计,2006年国内网络视频行业的广告总收入不足6亿元,而前几大网站一年的投入就超过了1亿元。若再统计其他240多家视频网站开销,广告收入只是杯水车薪。

布拉姆・埃利认为,视频网站广告收入乏力主要源于以下原因:网络广告较传统电视渠道更加昂贵,尤其在中国,企业的带宽成本是美国的4倍;观众数量少也是影响厂商投放广告的重要因素。

作为倍受中国同行推崇的视频网站,YouTube只用一年的时间就让自己的价值升至10亿美元,但鲜有人注意到,每月投入90万到150万美元维持运营的YouTube迟迟没有开展自己的广告业务。其创始人Chad Hurley和SteveChen曾表示,“依赖广告将会让用户疏运,从而引致灭顶之灾。”

如今,即便是新东家Google也不敢越雷池一步:Chad Hurley和SteveChen时代在短片中插入30秒广告的做法,目前证实还处在“试探”阶段。

尝试新模式

离开风投资金后视频网站还能不能活?它会是互联网继博客之后的另一个泡沫吗?当直接收费与广告模式都无能为力,唯一出路就是对新盈利模式进行尝试。

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分析师指出,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分享”概念的网络视频,注定要在盈利模式上走弯路。他认为,“中国的网络视频企业过分强调概念和技术,唯独对直接关系自己存亡的营销关注不够。要寻找新模式,把旧习惯倒过来做未尝不可。”

2006年10月,网络发行商优度宽频全球独家网络播映贺岁片《夜宴》之举赚够了其他同业者的目光。优度宽频CEO 施忠告诉《IT时代周刊》,《夜宴》网络发行分为免费直播和收费点播及下载三种方式。比例较少的免费直播主要是为了吸引更多的用户,以提高节目的收视率。这一营销模式很好地保证了产业链上游内容提供商以及下游发行终端的利益,同时避免了版权纠纷以及单靠网民自传内容的形式单一,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据其透露,此举的收益是投入的两倍以上。虽然略低于预期,但这对于长期受盈利模式困扰的视频网站来说却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同样是注重营销,上海当前最大的视频网站Mofile的做法略有不同。它已在去年12月和美国著名网络游戏供应商美国艺电(EA)签署合作协议。Mofile在开辟的EA专区中为用户提供EA官方授权的视频资料,并为玩家上传游戏片断和交流搭建平台。而对于令人头痛的广告业务,该公司负责人表示,“也与Google合作推出了‘收益分享’的广告模式。”虽然没有透露具体细节,但他却表示,“以上合作已让公司财报大为改观。”

“国内视频网站的经营观念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作为对新盈利模式探索最积极的厂商之一,优酷网总裁古永铿有着自己的理解,“越来越多的网站开始提供视频看房服务,把地产商的楼宇视频搬到网上去,或是通过视频招聘服务来获取收入,这都很令人振奋。”

然而,急于摆脱困境的国内视频网站也极有可能走入误区。

有迹象表明,自从“张钰事件”发生后,某些企业把经营当成了买彩票:不重视长久发展,而押宝一些“炒作”或是恶搞上。不但败坏了行业风气,同时也为企业发展埋下了祸根。

第2篇:网络直播的盈利模式范文

“内容为王”是媒体成长发展的公理和铁律。但从产业的角度看媒体的内容建设与其盈利模式密切相关。没有投入不可能制作出有价值的内容,但有价值的内容并不一定必然盈利(除非不要求盈利),而能否盈利或暴利则取决于媒体盈利模式的建立与选择。同时,媒体盈利模式也决定媒体内容的整合与取向,如电视频道专业化等等。

总之,媒体内容建设与媒体盈利模式之间存在互动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最终决定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内容为王”与媒体盈利模式

尽管遇到重重困难,但网络媒体还在发展,网络的技术服务在不断优化,内容服务更是日益丰富。但是,这就像一个吝啬而饥肠辘辘的食客面对丰富的自助午餐,饭菜可口,选择性强。如果**他可能立刻动手,而如果付钱他也许调头就走。目前网络媒体的内容提供就像这**的自助午餐,食客虽然越来越多(我国网民已达3370万,比上年增长49.8%),但是并不能盈利。虽然餐厅周围也有不少广告牌,这些广告牌甚至有碍观瞻和方便,但食客并不在意,也许看都不看一眼。食客就餐的这种自由方式决定这些广告不可能值钱,因为它们并不能吸引食客的注意。

所以,如果设问人们对网络媒体是否有需求,是否有依赖性等问题,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更不用说未来宽带的诱人前景。但如何收回午餐成本才是网络媒体最头疼的问题,否则**的午餐不可能持久。网络媒体的盈利模式也许确实存在,但至今还没有人能使其付诸实践并产生显著效益。如果这个盈利模式建立不起来,网络媒体在内容上就只能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和整合,而不可能独立,原因是网络媒体目前还无法承担内容独立的成本。网络的文字内容如此,网络的视音频内容更是如此。而一旦网络媒体在内容上不能独立,我们还能称其为独立媒体吗?如果当初与报纸相比广播没有独立的原创内容,电视与广播相比也没有独立的原创节目,那么广播电视还能称其为独立的第二、第三媒体吗?因此网络媒体是新媒体,而且从技术层面说网络媒体确实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诸多优势,但其能否成为独立的第四媒体还是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不仅要视网络媒体在阅读和收视技术上的独立,而且还要视其在内容上能否独立。而独立的前提是网络媒体能否找到适位的盈利模式。

媒体具有经济产业和文化政治的双重属性。经济产业属性是指媒体可以盈利,文化政治属性是指媒体传播的内容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并进而控制社会。如将这种双重属性具体到操作层面就可以看出媒体总是把这两种属性相互作为前提和手段。媒体的性质不同决定各自选择的目的和手段正好相反。例如,美国商业电视媒体关注的是其经济产业属性,以盈利为目的,但必须以节目(文化政治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节目就不可能**。而中国中央电视台作为国有媒体关注的是其文化政治属性,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但又必须以盈利(经济产业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就不可能制作有社会效益的电视节目。

早在网络热还在持续的时候,2001年1月4日,世界传媒巨头——新闻集团就带头“撤离”互联网。同时,默多克斩钉截铁地宣布:新闻集团根本不会考虑收购雅虎。不知默多克作出上述决策是否与其看不到网络媒体的盈利前景有关。

人们常把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联系在一起。这使人想起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速度。为什么十几年前高速公路对我们来说还是一种奢望,而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却已四通八达了呢?原因很简单——设卡收费。否则,如果高速公路都是**使用,高速公路建设不可能快速发展。虽然高速公路边上能看到广告牌,但如果不*收费而是指望这些广告收回建设成本,岂不是天方夜谭。

以此比喻网络媒体似乎恰当。资料表明,在网络媒体的总收入中,广告收入占80%。另据报道,新浪网的广告收入在十大网站中名列前茅,但2001年的广告收入仅为一千万左右。与其巨大的投入相比,商业网站的内容基本是**午餐,离盈利预期还有相当的距离。尽管最近有网络媒体负责人声称其今年将盈利或持平。

网络媒体内容丰富,适位性强,但以什么模式实现盈利仍是目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从网络媒体的第一次销售(销售载体)看,要让网民付费点击还不现实,至少现在如此。而网络媒体以广告模式(媒体的第二次销售)盈利可能也是错位的,原因是在广告方面传统媒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强制性比网络媒体更有优势。

电视频道专业化能走多远

盈利模式问题正困扰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但受困于此的也有传统媒体。就频道专业化而言,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也存在错位问题。

“千台一面”、“专业频道不专业”是业内、甚至观众见怪不怪的一种电视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国2000多家电视台在形态上大同小异,数千个电视频道在节目内容上个性少而共性多呢?尽管一些电视台主观上在按专业频道设计,但客观上是专业频道不专业或专业化程度很低,一些电视台甚至就是名义上是专业频道而实际上是变相的准综合频道。此外,这种趋同性还可以从一些电视台所属各频道之间的栏目形态、内容取向、风格定位等诸多特征上一目了然。例如,“南北笑星火辣辣”、“真情对对碰”等栏目不是出自湖南卫视频道,而是出自湖南经济频道。又例如,许多电视台都设有财经频道,但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财经频道能与CNN的财经频道(CNNFN)相比。相差之处不在于内容的采访制作水平,而在于频道结构的栏目设置和内容的对象性。CNN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是投资者,而我国电视台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却大都是消费者和投资者,且以消费者为主,而几乎每个观众都是消费者。这样的观众定位很难使我们的财经频道专业化。目前欧美,甚至我国港台等地的电视频道专业化程度已经很高,“国家地理”、“科学探索”、“历史”这样的专业频道我们已经不陌生。美国还有“电视指南频道”、“气象频道”、“机场频道”、“宗教频道”等等。

有人认为,中国电视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主观因素造成的,是缺少专业电视人才,是电视策划者和决策者缺少办专业频道的决心和水平,我认为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从客观上说,各个电视台的决策者都明白频道要专业化,对象化,个性化,而且这些决策者大都是业内精英,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影响我国电视频道的专业化进程呢?

主要症结就在于前面提到的媒体盈利模式问题。

媒体盈利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也就是媒体的两次销售。媒体的第一次销售是销售载体。如印刷媒体第一次销售的是报纸或杂志本身,它们都有定价。广播电视第一次销售的是频道或节目,它们也都是有价格的。媒体第二次销售的是读者或观众,也就是发行量或收视率,具体说就是广告。但从历史上看,印刷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一次销售,而电视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二次销售。在国外,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电子媒体,两次销售都是同时存在,有时是合并使用。

我国印刷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基本相同,而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差别很大。这就是,我国的电视媒体只销售广告(收视率)而不销售电视频道(载体)。据统计,目前国内各电视台95%左右的收入来自广告。例如,中央电视台2000年总收入为57.4亿元,其中广告收入为53.6亿元,占总收入的93%以上。

广告收入基本上是与收视率呈正向互动的,而收视率又与大众化密切相关。这就是说广告商投放广告要看收视率,收视率的提高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而大众化与专业化背道而驰。

这就是我国电视频道不能专业化的根源所在。

我们主观上是想办专业频道,但媒体使用的却是大众化(广告)的盈利模式。这种错位而单一的盈利模式导致了一个悖论:要频道专业化就可能影响收视率并降低广告收入,而要增加广告收入就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进而提高收视率。大众化的结果致使各频道都追求综合化或准综合化,频道由此而雷同。

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对大众化电视频道是适位的,而对专业化电视频道却是错位的。例如,当地的电视频道许多都有新闻节目、娱乐节目、影视剧节目、体育节目等等。因为一旦没有这些节目,频道就无法提高收视率,就无法吸引广告。从这一点分析,像“阳光卫视”这样的文化历史频道虽然整体内容不错但即使允许在内地落地,由于其非大众化定位也不可能只依*广告盈利,更何况目前只允许其进入三星涉外宾馆了。所以,除非出现奇迹,否则“阳光卫视”不可能在中国内地**。那么,为什么国外与“阳光卫视”类似的“历史”频道、“国家地理”频道和“科学探索”频道能生存并可以盈利呢?原因是这些频道都不使用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而是使用在销售频道(数字电视)的基础上销售广告的双重盈利模式。在美国1999年有线电视收入结构中,频道付费收入为47.5亿美元,而广告收入则为26.82亿美元。前者是后者的近两倍。

付费系统决定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

在目前的地面电视(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和卫星直播电视三种电视广播中,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选择。美国以有线电视为主,拥有有线电视用户7600万户,是卫星直播用户的七倍。日本则以直播卫星用户为主。但不管选择那种电视广播形式,从经济产业的角度看电视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赖对用户的控制。否则,电视媒体只能*单一的广告或销售节目实现盈利。

要实现对有线电视用户的控制首先必须建立用户管理系统,把用户的需求分为不同层次。用户要得到额外层次的服务就必须支付额外的费用,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数字电视目前分卫星数字电视和有线数字电视。我国的政策取向是发展有线电视。原因是人口密集的特点本身就适合发展有线电视,而更关键的因素是有线电视是今后互动电视的必然载体。资料表明,2000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达8000多万户,而且每年还在以20%的速度增加。按此计算2001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超过1亿户。2005年将超过2.5亿户,约占当时我国电视总户数的70%。这正是目前美国有线电视用户占总家庭户数的比例。而根据目前政策,我国将在2004年后才开始实施直播卫星电视。由此可见,有线电视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最主要的电视广播形式。

频道专业化是国内外电视媒体发展的潮流。这个理念已在我国电视节目制作者、策划者、决策者之间形成广泛共识。但有趣的是目前还没有发现与“专业频道”相对应的英文词汇。境外的中文媒体有称主题频道(THEME)的,但并无“专业频道”之称。特纳国际亚太有限公司的梅燕女士告诉我,她也曾经遇到过如何把中文的“专业频道”翻译为英文的困难。她说“专业”一词英文中只是指学科的门类,用于电视频道会使人产生误解。梅燕女士无能为力最后只好将“专业频道”简化为“频道”。她说,美国只有频道之称,而并不把频道分为综合频道和专业频道。我认为,不管国外如何划分频道类别,我国使用“专业频道”和“频道专业化”这样的概念是准确的。一是“化”本身是一个过程,目前我们正处于这个过程之中。二是用“专业”一词可以更准确地表达电视频道细分的总体状况和形态。这里的“专业”一词不是指科学的门类,而有“专门”、“专用”和“专题”之意。

当明确了“频道专业化”和“专业频道”这两个概念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像美国的“发现”和“历史”等专业频道本身是与有线电视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没有有线电视就不可能有专业(主题)频道。原因是这些专业频道都是有线电视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而我们现在用无线电视办专业频道和在有线电视中**提供专业频道的方式也许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美国的有线电视萌发于50年代初期,而大发展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之所以在这个时期涌现大量的专业频道,是因为有线电视由小镇进入大城市之后在这时具备了大发展的几个前提。一是通信卫星出现后,由卫星发送的信号同时把不同地区的小有线网联成了大的有线网。二是技术上有了巨大突破,可以用一根同轴电缆传送50套以上的电视节目,使得频道资源迅速增加。三是有线电视得到了经营额外数字电视的政府许可。额外数字电视就是,除有线电视的基本业务付费之外,用户如需要另外的频道服务需要额外付费。

由此可见,开办专业频道没有以上三个条件是不可能的。前两个条件我们都不陌生,但后一个条件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和理解。

根据目前国内外电视频道的现状和形态,除地面(无线)电视的综合频道之外,我暂且把电视专业频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大众化专业频道,如新闻、电影、电视剧、娱乐、体育等频道。第二是分众化专业频道,如财经、历史、探索、国家地理等频道。第三是小众化专业频道,如机场、高尔夫等频道。由于这三种专业频道的价值和受众面不一样,其收视率和占有率大致呈依次降低的趋势,广告价格和份额也依次递减,这体现了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经济规律。当然,专业频道的价格也不仅仅取决于广告的多少,它还取决于频道本身的价值,如电影频道的价值就很高,这样的频道在数字电视系统里即使没有广告也有很好的盈利空间。目前,我国能盈利的专业频道都只能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如CCTV—2经济生活服务频道、CCTV—3综艺频道、CCTV—5体育频道、CCTV—6电影频道、CCTV—8电视剧频道等等。这些频道都可以通过广告盈利,至少有盈利的潜力,因为它们都是大众化的。

依据目前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盈利模式的状况,我个人认为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进程将相当缓慢。中国的电视媒体不可能进入像“历史”这样的分众化专业频道,更不可能进入像“机场”这样的小众化专业频道阶段,否则就将步入雷区,付出沉重代价。现在有些电视台开办少儿频道就存在这种危险,除非他们承担起非盈利的公益或公共的义务。

得出这个结论的根据是,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电视频道都是**入户而只采取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但这种盈利模式与专业频道的经营是错位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在此方面,专业频道发展较早的美国已有前车之鉴。

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美国人托马斯P.索斯威克著的《美国有线电视50年》一书非常值得中国电视媒体人士一读。美国电视经历过的许多经验教训可令我们茅塞顿开。托马斯说,80年代初期,美国三大广播网看到有线电视发展红火也想在有线电视系统办自己的频道。

第一个尝试的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于1981年10月开办了有线电视文化频道,而且在开播时还举行了一场特别盛大的晚会。频道内播出的节目也都精致完美。但不到一年,在亏损了大约3000万美元之后就关张了。步其后尘的是全国广播公司,只是其经营时间更短(仅九个月)就以失败而告终。

托马斯得出结论说,“地面(无线)电视网历来是鼓励在节目提供上大量花费,然后完全*广告获得经营收入。这个常规对有线电视来说行不通”。“有线电视的优势在于双重收费模式”。托马斯说的双重收费模式是指,专业电视频道要*用户的额外付费和广告来同时盈利。

这一教训对我国的电视媒体来说应该是相当深刻而耐人寻味。

但托马斯在其著作中也同时告诉我们了一个同样耐人寻味的成功案例。这个成功案例就是专播探险纪录片的“发现频道”。这个频道由亨德理克斯于1984年创办。频道开办初期每况愈下、岌岌可危。但后来在四家有线电视网组成的财团向“发现频道”注资后,奇迹出现了,原因是他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盈利模式。这就是:用户的所付费用可以维持“发现频道”的所有运营开支,广告则体现为利润。而且“发现频道”还做了一个经营发明,按过去的有线电视运营惯例,广告全部由节目提供商所得,而作为节目提供商的“发现频道”却拿出广告的一部分与网络服务商分成。这样可以刺激网络服务商不断扩大用户,扩大用户的反作用就是广告的增加。

目前在我国,有线电视用户管理系统正在建立之中,数字电视几乎是零。全国所有电视台的所有频道几乎全部是**进入各有线电视网,甚至有的上星频道要进入异地有线网不仅不能收费而且还要交费。按目前政策,全国只有中央电视台的3、5、6、8套节目经国家计委批准在进入有线网时允许收费。但各地有线网普遍通过瞒报用户数量的方式只把部分收入付给中央电视台。2000年中央电视台所得收视费只有3亿元,而同期全国有线电视的总收入为118亿元。资料表明,1999年在美国有线电视总收入构成中,基本业务收视费占63.72%,额外业务收视费占13.08%,而广告收入只占7.4%。

由此可见,在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系统看起来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它却关系到中国电视的发展进程,更关系到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走向。

根据美国有线电视专业频道的运作经验和教训来分析我国的频道专业化前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有线电视(包括未来的卫星直播电视)用户管理系统建立和额外数字电视政策出台之前中国的电视频道专业化不可能有长足发展。即使已有的专业频道,如影视剧、体育、娱乐、新闻等频道也是大众化的。分众化,甚至小众化的专业化频道对中国观众来说只能是想象而已。不是观众没有需求,而是电视媒体没有能力只依*广告回收其成本,这是由目前单一的电视盈利模式决定的必然结局。

当然,数字电视系统一旦建立并投入运作,内容提供商或电视台就面临理念和决策方面的变革。以广告盈利就必须追求收视率和大众化,而以用户付费盈利就必须考虑如何才能捕获订户并提供有效的服务,从而满足他们专业的对象性需求。

单一盈利模式制约电视媒体发展

媒体经济学或媒体产业化研究是时下的热门话题,国内外的诸多资本也在关注媒体市场的动向。尤其是一些合资媒体的成功和电视媒体广告效应的巨大诱惑,更使人们认为媒体是暴利的行业。甚至有人断言,“媒体是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不产出”。但近一年多来的实际运作情况并非完全如此,至少电视媒体的情况不是这样。例如,湖南经济频道的“南北笑星火辣辣”销售得不错,但湖南电广传媒号称投入8000万巨资制作的“财富中国”,据说2001年回收资金还不到100万。北京银汉传播公司的起步投资比北京光线制作公司的起步投资大得多,但其经营效果远不如后者。而就光线公司本身而言,几十万元起步经营的“中国娱乐报道”(娱乐现场)曾经红红火火,但其再投入更多资本制作的“中国网络报道”等节目并不能盈利。印刷媒体的情况似乎好一些。去年新创办的《北京娱乐信报》和《京华时报》等都经营不错,前景看好。但我认为,社会资本介入印刷媒体的情况之所以好于电视媒体主要原因是印刷媒体已经打破垄断,而且政策相对宽松,更重要的是印刷媒体不仅仅是依*广告这种单一的模式盈利。有资料表明,在中国期刊的总收入中,87%是发行收入(销售载体),广告收入只占13%。报纸的发行收入比例虽然不可能这么高,但其至少也能回收相当的成本,加上广告就可以盈利。

而电视媒体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无论是媒体自己制作节目,还是社会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都只能依赖广告盈利。从这一点分析,像“财富中国”和“网络报道”这样的非大众化栏目想*广告盈利是错位的,出现经营困难完全在意料之中。

80年代初,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有线电视公司曾合力对特纳有线电视新闻网发起攻击并相继开办了两个新闻频道。他们的想法是利用美国广播公司新闻部的新闻采访能力,会同一批地方地面电视台为这两个24小时有线电视新闻频道制作节目。一个频道每半小时播出不断更新的新闻,另一个频道则把专题节目和深入报道合在一起。这些节目**向全部有线电视系统提供,还按照每个订户50美分给签约的有线电视系统发奖金鼓励。但在特纳的强力竞争下,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在不到两年的运营中亏损了一亿多美元。托马斯说,两个频道都**向有线电视网提供节目,但他们不可能销售出足够量的广告来维持庞大的节目制作费用。特纳则相反,他有每个订户的收视费和广告费两个收入来源,所以他能打败比他强大的对手。梅燕女士说,在CNN各频道的收入中,所有频道都是用户费大于广告费,CNN财经频道更是如此。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CNN财经频道才比我国的财经频道办得更专业,观众对象定位才只是投资者而不是一般消费者。

中国电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对用户接收来说现在已经由无线传播方式进入了有线网络传播时代。在这个时代,美国电视媒体的任何教训都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也就是说,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的盈利模式必然制约电视媒体和电视产业的发展。

首先是单一盈利模式制约了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和电视节目的多样化。这种模式迫使各个电视台和电视频道都追寻大众化路线,最终结果是“千台一面”。在电视台内部则是大众化节目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一个电视台内部不同部门都制作相似内容和形态的节目,如新闻节目、娱乐节目等等,以致出现同一新闻现场有同一家电视台的七八套摄像机。同一部电视剧由于不同频道的竞争使其价格不断提高。而同样是因为频道之间的竞争,广告的价格正好相反。这种“剪刀差”效应使许多地方电视台深受其苦。

其次是制约电视媒体做强做大。一个社会的广告总额是与这个国家的GDP互动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广告总额虽有消长,但它是有规律可寻的,额度是一定的。所不同的只是这个总额在各媒体之间的分配比例。从这一点看,不管电视台的广告额每年增长多少都只能视其为常规发展。电视媒体的大发展必须摆脱这种单一依*广告的常规发展模式,而转变为既要掏企业的腰包,也要掏用户(观众)的腰包。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这是目前除电视广告市场之外的另一个巨大市场,也是电视媒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增长点。当然,要让观众付费看电视并不能是无理的索取,而是要提供可令其自愿付费的节目和服务。按目前我国1亿有线电视用户计算,每个用户每月用10块钱购买一个他所需要的频道,一年就是120亿,两个频道就是240亿。即使按十分之三的用户有此需求计算,效益也相当可观。

再次是制约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的发展。我认为,在真正的电视专业频道形成规模之前,社会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很难有大的作为。具体说就是,在目前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下,各个电视台不可能把黄金频道和黄金时间段交给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同时也不会把容易拉到广告的节目形态交于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而且许多电视台对社会节目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是否在当地经营广告十分敏感,原因是如果这样会冲击当地电视媒体在当地的广告份额。所以,地方电视台与节目制作公司签约时都有类似“不能经营本地广告”的明确条款。据了解,在社会化的电视节目市场中,除电视剧和部分国外进口的专题片之外,大部分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专题或专栏性节目都是以带贴片广告的方式在各级地方电视台播出。这就是说,社会节目制作公司也是在本已你死我活的广告市场领域与电视媒体竞争。如果这样,优势肯定不在制作公司一边,原因是社会制作公司拿到的一般都是下脚料或拾遗补阙的时段。此外,由于社会制作公司使用的盈利模式与电视媒体相同,这必然导致这些公司制作的节目与电视台的节目一样也必须追求大众化,这种节目取向完全重复和趋同的结果就是留给社会制作公司的空间相当有限。现在看,目前经营较好的一些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节目大都是新闻和娱乐类的,这些节目的供应对象基本是一些对此类大众化节目有需求,但又不能自己制作的地市级电视台。根据国家将要出台的撤销此一级电视机构的政策,在整个电视媒体制播分离体制建立之前,社会制作公司的下一步发展空间将更加严峻。

第3篇:网络直播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企业文化;盈利模式;腾讯公司

一、腾讯企业文化以及腾讯公司盈利模式概述

(一)腾讯公司企业文化

(1)从腾讯公司,自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在深圳市成立以来,十多年间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收益最高的网络公司之一。在腾讯公司,以“造就惠及全人类的互联网”为使命;以“正直、进取、合作、创新”作为其经营的理念与核心价值体系。此外,腾讯公司坚持着以实现客户满意为经营理念的目标;同时也关心员工的生活和成长,在以人为本的观念指引下,重视吸纳和培养新型人才,塑造了独特的管理理念。

(2)在腾讯公司,企业硬文化即物质文化包括:腾讯是现阶段我国最大的互联网综合公司,在中国拥有其他公司无法媲美的服务用户。在腾讯公司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工作人员是研发人员。腾讯公司的专利申请遍及各个领域,如电子商务领域、搜索引擎行业、信息安全维护、网络银行在线支付业务、电子游戏和即时通信业务等。腾讯研究院是在深圳、北京和上海二零零七年成立了的三家国内互联网研究院,这个项目耗资十分庞大,而在这之后在这些研究员李自主研发的互联网相关的核心技术,开始使得腾讯公司一步一步走上创新网络及其相关产业自主发展道路。同时,腾讯公司拥有一批以马化腾、陈一丹等中国网络精英组成的领导团队。这一精英领导团队正在带领腾讯公司逐步走向崛起之路。

(二)腾讯公司盈利模式

腾讯公司的盈利模式可以具体为以下2点:

(1)互联网增值服务:腾讯的互联网增值服务种类繁多,且不断有新的服务被提供。如从创立早期就有的QQ会员,和各种颜色不同意义不同的QQ钻系列,也有随着时间增加而出现的QQ钻皇,各种钻和会员的加强版超级会员、超级钻系列;有涉及网络小说行业,与纵横、起点等一线小说网站签订协议的腾讯文学VIP;有与百度云相抗衡的QQ微云会员;有基于各种腾讯游戏而衍生出的极为繁多的会员服务,例如地下城与勇士的黑钻,QQ飞车和炫舞的紫钻,QQ宠物的粉钻;有基于公益出发的QQ公益、爱心企鹅等;有和优酷、爱奇异这种线上视频网站相抗衡的腾讯视频会员;这些增值服务已然变成了腾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以2015年为例,增值服务占据了腾讯公司全年纯收入的75.78%。而在这庞大的数字之中,除了以上提到的各种,在线游戏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腾讯公司推出了腾讯游戏平台TGP,极大的方便了玩家对各种腾讯游戏的选择,下载安装一条龙的人性化服务占领了很大一部分原属于各种插件的市场。此外,腾讯公司不断的推出各种各样的页游,虽然不收取游戏在线的费用,但是通过收买各种各样的道具不断的攫取大量的金钱。而大型的客户端游如地下城与勇士、英雄联盟、怪兽猎人Online则为游戏工作室和游戏装备网站提供了大量的生存空间,人们用在线上线下买卖帐号、装备等,大量的游戏货币流通也给腾讯公司这个经营者带去大量游戏内税收的收入。

(2)网络广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网络广告对于腾讯公司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盈利模式。利用自身庞大且复杂的社交工具使用人群,利用自身经营者的优势,腾讯公司可以轻易的将广告发送到任何使用其产品的潜在客户身边,例如QQ空间、腾讯微博、腾讯视频和微信,到2015年3月,腾讯的网络广告每天可以达到十亿的日均流量,而有广告需求的公司则会为此付出极为高额的报酬以达到市场推广的目的。

二、腾讯公司企业文化对其盈利模式影响总结

(一)卓越的企业文化丰富了腾讯公司的盈利模式

从腾讯公司整体上来看,腾讯公司依靠着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逐渐步入了全产业链盈利模式,以核心文化产品和资源为基础,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打造具有完整产业链的经营模式。如腾讯公司的游戏英雄联盟,通过以一个MOBA类的端游为产业链的起点,进行了深度的文化产业衍生开发,形成了包括了论坛、小说、动漫、网络直播、视频集锦、手办、玩偶、服装等系列衍生产品,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在市场上创造出极为耀眼的业绩。而利润乘数模式则是腾讯公司从企业创立不久后就拥有的基础性的盈利模式,现在通过企业文化的不断传播加强用户对腾讯这一品牌的认同感。对于拥有知名消费娱乐品牌的企业来说,利润乘数模式是一个强有力的盈利武器,腾讯公司是这一模式在中国最早的实践者,从腾讯QQ开始,经过十多年的经营它已经刻入了许多人的日常当中,人们乐意在相同选择情况先优先使用它的周边产品,并将购买增值服务作为一种习惯不断为腾讯公司注入大量资金。

(二)卓越的企业文化促进腾讯公司的盈利模式的创新

创新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首要组成部分,腾讯公司自身一直都是个盈满创造力的公司。腾讯公司认为创新的目的是为企业创造价值,它鼓励每个人都可以创新,和工作相关的任何方面都可以创新。而腾讯司拥有大批兢兢业业,勇于实验,不惧挫折,善于总结的技术员与一大批由精英组成的科研团队。腾讯公司在不断的尝试开发新的应用软件、游戏、项目甚至是拓展除互联网以外的其他方面的业务,与此同时不断的完善优化改进其已有项目的功能和结构,而微信则可以算作是腾讯公司技术创新的典型代表,而微信出现后的微信支付,微信红包,扫码收付款,线上转账等服务,为腾讯公司开创了全新且极富发展意义的移动端支付的盈利模式。

三、结论

近年来,企业文化日益成为关系到企业管理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因素。如今,优秀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关注的重要方面。不言而喻,拥有优秀文化内涵的企业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也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信任,进而提高企业市场份额,增加企业的盈利模式。通过腾讯公司这一实例,说明企业文化对于一个公司新的盈利模式的增加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培养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玉新,杨娜,刘国芳.价值管理的完美演绎——解读苹果公司轻资产商业模式的内在逻辑[J].资本市场.2014(12).

[2]梁欣.中国C2C电子商务网站的盈利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34).

[3]徐向农.企业文化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5).

[4]张旭.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再造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4).

第4篇:网络直播的盈利模式范文

我们的判断

毋庸讳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给传统纸媒带来巨大的冲击,但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一直以来,我们对网络媒介高歌猛进式的发展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缜密深入的思考,先后作出了两个判断:

早在2008年,尽管国内很多的传统纸媒(包括杭州日报在内)依然占据着强势的市场地位,但我们认识到,传统纸媒绝不能对新媒体的发展采取漠视观望的态度。相反,传统纸媒必须以最彻底的方式与网络融合,才有可能在新的发展时期再创辉煌。随后,世界报业的发展态势很快印证了这样的判断:

(1)2009年美国有100多家有着悠久历史的报纸或倒闭,或停止出版纸质版,改为只在网上出版。其中不乏久负盛名的百年大报。

(2)另一个纸媒帝国——日本,几张发行量雄踞世界前茅的大报,也首次出现集体性巨额亏损。令人瞠目的是,曾拥有800万发行量、被誉为世界第二大报的《朝日新闻》不仅在其创立的130年来首次出现赤字,而且这一数字竟高达100亿日元。

(3)据2010年新近公开的数据,美国2009年纸媒的总广告收入只有276亿美元,比2008年大幅下降了102亿美元。这个营收数额已经下滑至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显然,在网络的冲击下,纸媒的生存危机已经迫在眉睫。虽然眼下国内纸媒的日子还比较好过,但如果无视媒介发展的整体趋势,很可能会让自己措手不及,贻误战机。

2009年的上半年,我们又作出了第二个判断:终端移动化将成为互联网发展的最新趋势、必然趋势而且是主流趋势。这是正在向网络转型的传统纸媒必需高度关注的一个趋势。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而手机网民规模为2.77亿,半年新增手机网民4334万。也就是说,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增长速度及增长数量已经超过了用传统方式上网。这也是传统纸媒在制定自己的互联网战略时,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判断。

我们的应对

基于上述两个判断,杭州日报主动应对,推出了以下战略举措:

1. 提出“一报一网,报网合一”战略,兴办杭州日报网。

我们于2008年年底开始筹建杭州日报网,并于2009年3月7日正式上线运营。此前,国内的很多报纸或报业集团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网站。但我们的杭州日报网却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首先,杭州日报网是杭州日报的同品牌网络,只为杭州日报服务。其次,我们并没有另起炉灶,另行招聘一个团队来办杭州日报网,而是通过全员转型,让杭州日报现有的编辑记者同时成为杭州日报网的编辑记者,最终实现以“一个编辑部,一套人马,同时运营两个媒介终端”的战略目标。“一报一网,报网合一”的核心内涵就是:在“杭州日报”整个品牌框架中,杭州日报与杭州日报网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两者共为一体,报即是网,网即是报,两种不同的终端介质形态“比翼齐飞”,共同为“杭州日报”这个品牌服务。而在网络发展初期,报纸的强大影响力给了其很大的扶持助益。

得益于“一报一网,报网合一”的框架优势,杭州日报网上线后,取得了超常规的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杭州日报网的流量快速增长。仅用半年时间,单日最高独立IP访问量就突破了30万,日均独立IP访问量稳定在10万以上。一年后,单日最高独立IP访问量就突破了55万,日均独立IP访问量稳定在20万以上。这样的成长速度,在地方性的综合新闻网站是比较快的。这也说明,杭州日报网在较短的时间内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影响力。

(2)杭州日报网在盈利模式的探索上也初见成效。上线第一年的10个月,营收达到230万。而2010年1—10月,营收就达到了600多万,全年营收可以比2009年翻一番半。根据我们的测算,杭报网年运营成本在500万左右,所以,2010年杭报网已能够实现赢利。更重要的是,通过近两年的运作,网站已经找到了一些有望支撑持续发展的盈利点,这为今后杭州日报网探索成型的、系统的盈利模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2.创办“城市通”,打造“三合一”新型融媒体。

2009年下半年,在杭州日报网上线半年后,我们又注意到,网络终端的移动化即将成为新的主流趋势。所以,我们马不停蹄,开始调研,并积极寻找合作伙伴,提出了我们的移动终端战略。

2010年3月7日,杭州城市通媒体有限公司宣告成立。经过半年多时间的技术开发及内部测试,10月11日,杭州日报手机终端“城市通”正式面世,向社会公测。这标志着杭州日报成为真正意义上纸媒、电脑屏、手机屏“三合一”的新型融媒体。

“城市通”利用目前最新的3G无线技术,向手机用户提供城市生活的各类资讯服务,可以实现新闻实时、资讯实时查询。

这样,杭州日报的纸质终端、电脑终端、手机终端就像三驾马车般实现无缝对接,可以全天候、全时段有效覆盖受众。杭州日报应对新媒体挑战的互联网战略也因之成型。

杭州日报自实施互联网战略以来,已经从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平面媒体,颠覆性地转型成为融报纸、网络、手机为一体的全新媒体。很多报道,可以通过我们的3G直播车,在杭州日报网上以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实现实时播出。我们的手机终端“城市通”也可以进行同步报道,到次日一早,杭州日报的版面上则用传统方式再一次向受众传播报道。

未来的构想

目前,杭州日报的互联网战略正在以与时俱进、只争朝夕、大胆尝试的态势向前铺展。我们的努力方向是:继续探索报纸、网络、手机 “三合一”终端之间的互融、互促,并进而形成全新形态的媒介运营模式。展望未来,我们的重点集中在以下三大方面。

1. 完善“三合一”运行

报纸、网络、手机三者合一的媒介终端,为媒体运营提供了极具想象力的空间。这三者各具特色、各有优势,能够在不同的时点、空间为受众提供最符合其需求的资讯服务。而三者的融合、对接则可以实现最大范围的覆盖。目前,我们对报纸与网络之间的互动共融已经比较熟悉,新的课题就是要继续研究、探索、完善手机终端“城市通”与报纸及网络之间的“三合一”的运作模式。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三合一的报道策划

我们的新闻报道、新闻策划在实施之初,就立足于从三合一的终端来考虑问题。比如,2010年农历八月十八,我们对闻名天下的钱塘江潮水的报道就是一个例子。我们在现场安排了直播车,利用杭州日报网这个终端实时视频。同时,我们在城市通的新闻频道中图文报道。到了晚上,所有的资讯又被重新整合精炼,然后出现在报纸的版面上。

(2)三合一的人才保障

要想实现“三合一”的传播报道模式,就必须具备相应的人力资源。杭州日报有的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采编的精兵强将。而在我们的互联网战略施行了近两年后,通过实施“全员培训”、“全员转型”,我们也拥有了一批可以全天候、全功能“作战”的全媒体人才。杭州日报的记者彻底改变了拿着“一支笔,一个本子”出现在新闻现场的惯常形象,扛着摄像机、举着话筒、拿着无线上网笔记本出现在杭城大街小巷,进行采访报道的场景已经屡见不鲜。目前,杭州日报有三分之一的编辑记者已经成为具备摄像、主持、现场出镜等多种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我们计划再用1—2年的时间,继续推行“全员培训”、“全员转型”,让70%以上的员工实现完美转型。

(3)三合一的机制配套

自“报网合一”后,杭州日报以一个编辑部同时运行两个终端,而这两种介质终端的性质、形态是大相径庭的。所以,经过认真调研、测算和研究,我们果断制定了两套流程和两套量化考评体系。这两套流程和考评体系,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从而在激励机制及考核机制上确保了有机融合,运行流畅。

另外,我们的城市通是以组建市场化公司的形式开展运营的,它的激励机制及考核机制相对独立,并与上述两套考评体系互有关联。

2. 确保技术先进性

技术对网络发展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而对于从传统媒体转型而来的我们来说,技术本是我们的短板,我们必须付出更大的心力与资源来强化投入,保持关注,以确保技术的先进性。

(1)新闻直播车的定制及应用

在初步实现“三合一”终端的无缝对接、全方位覆盖后,我们率先定制购买了全国纸媒中第一辆集卫星、微波、3G三大传播方式于一身的新闻直播车。通过卫星信号,我们的直播地域大大扩展。有了微波,摄像机无须拉线,在方圆1公里内、车辆无法靠近的地方也能采集新闻并传送回直播车;有了3G,在高楼密集、卫星信号被遮挡的地方,也照样可以即时进行热点新闻的滚动播报。比如,在2010杭州西湖国际烟花大会上,我们的直播车大显身手。新闻直播车在钱塘江主会场,全程同步对烟花大会现场进行了图文、视频直播。这次视频直播共有11595人次同时观看,创造了杭州日报网上线以来视频点击量的新高。

新闻直播车的潜力很大,它的应用将使我们“三合一”的终端框架在突破时空限制的新闻运作上有了更大的可能。

(2)微博的开发及应用

微博是当下最火的互联网杀手级应用。我们已经与国内在微博方面做得最好的新浪网开展合作,共同开发杭州日报的微博应用。我们的微博,内嵌于“三合一”的融媒体大框架之中,不但将用作读者网民报料的信息通道,也可以成为记者快速发回现场报道的利器,还可以用来与我们的受众即时、深度的互动交流。

(3)“城市通”适配机型的拓展

目前,正处于公测阶段的“城市通”客户端的适配机型、适配品牌还没有实现全覆盖。接下来,我们要加快开发速度,尽快拓展“城市通”的适配机型,力争全面覆盖苹果、塞班、安卓、Kjava等主流手机操作系统。

(4)iPad应用的开发

iPad的出现及热销,代表着一种新的媒介运营模式。目前,美国的很多知名媒体纷纷致力于搭建基于iPad(包括iPhone)的媒介运营平台。我们也将在这方面紧跟趋势,投入资源,开发应用,以求让“三合一”的终端运作更加完善,更趋完美。

3. 开发盈利模式

对于我们的“三合一”新型融媒体来说,衡量这种模式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指标就是能否持续稳定地盈利。对于我们来说,要想让“三合一”的新型融媒体取得成功,就必须积极探索、开发、完善我们的盈利模式。目前我们的主要做法及思路如下:

(1)广告套餐

用打包套餐的方式来吸引广告投放。套餐不但包括报纸广告,也包括网络广告和手机广告。在具体形式上,不但可以平面广告,也可以视频广告等多种形式。

(2)植入平台

策划举行大量的报网互动活动,将其打造为植入式广告的最佳载体,吸引活动赞助,以广告、冠名、实体活动等多种形式加以展现。

(3)收费模式

我们在“城市通”里提供多项具有较强实用价值的应用及服务,公测结束后,将通过微收费模式提供给广大市民。市民们花了微不足道的一点小钱,就可以得到超值的回报。而这些小钱积少成多,也可以累积成较为可观的收入。

(4)技术服务

通过我们现有的技术力量和技术平台(杭州日报网和城市通),提供收费的技术服务,比如兴建网站,在城市通上定制专业化频道等。

(5)短信平台

利用城市通的平台,开发“短信投票”、“短信竞拍”、“短信点播”等应用,也采取微收费的模式,积少成多。

(6)电子商务

利用杭州日报直营的分布于全市各大区域的旺财超市,在杭州日报网上开设专营网店及淘宝店,并整合城市通资源,开展网络团购业务。

目前,我们的纸媒——杭州日报仍然具有强劲的营收能力,2009年全年的营收达到2.2亿,2010年全年可望达到2.45亿。杭州日报网2010年全年的营收抵扣成本已能够略有盈余。我们的城市通在规划之初就预设了收费模式。但是,我们清醒地知道,新媒体的盈利问题,其实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很多赫赫有名的媒体集团公司面对这个难题,都乏善可陈。我们这两年的运作,虽然初步探索了一些有望持续发展的盈利点,但要形成成熟、稳定、足能反哺纸媒的盈利模式,依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智慧和更大的努力。

第5篇:网络直播的盈利模式范文

随着“中星9号”的成功发射,直播卫星(DirectBroadcastingSatellites,DBS)再次在国内引发热议。几年前人们还在认识直播星的覆盖、成本、容量优势,讨论其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上的意义,如今发展直播卫星是我国广电业发展的必然逐渐成为共识。美国DirecTV、英国BskyB等的大踏步发展,更是或多或少让我们对当初没能抓住时机尽早发展直播卫星感到些许遗憾。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有“迹坚求通,钩深取极”的表述,意即在分析问题的时候,紧紧围绕重点、难点进行深入探求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探求万事万物规律性的一个基本方法。那么我国的直播卫星在未来发展中“迹坚”之处何在,又如何“求通”呢?

一、确定盈利模式

“中星9号”的升空恰逢我国广电、电信领域的数字化浪潮,在有线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IPTV等的重重包围下,为直播卫星的社会角色和业务范围作出定位,是使其能够“盈利”——既收获应有的社会效益,也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的基本前提。

国外直播卫星电视大多为付费的商业频道,我国则不同,目前被定位为公益平台。卫星采购、发射及维护成本全部由国家财政支出,一期48套标清数字节目、48套立体声数字广播和数据广播业务全部免收上星费,购置了终端接收设备的用户可免费接收。换句话说,作为完全出资人,国家对直播星一期建设的要求很明确,即扩大农村地区覆盖,解决全国已通电但广播电视不通达的20户以上自然村收听、收看的问题。

国家“十五”规划要求解决50户以上自然村的广电覆盖,“十一五”规划则把这一要求提高到20户以上自然村。多年来,政府依靠地面推进“村村通”,这一做法初期取得了一定得效果,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形复杂,最后5%左右的人口覆盖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利用直播星传输节目是提高我国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改进信号传输质量、避免与境外节目共星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这也是为什么政府首先把直播卫星定位为公益平台,计划调拨13亿专项资金支持直播星“村村通”的原因。

但细思量,这一定位还有许多值得推敲之处:首先,实现偏远地区人口覆盖意义固然重大,但放弃城市人口显然没能使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巨大的经济投入产生的社会效益最大化;第二,“中星9号”一期运营只使用了22个转发器中的4个,剩下的18个转发器长期闲置,不仅将面临资金压力,也让人对没能充分利用直播星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感到惋惜;第三,仅完成政府要求的“规定动作”并没能充分发挥直播星在大容量、交互、移动等方面的性能,而缺乏真正的直播星业务的广播电视业是不完整的;第四,从带动经济发展、解决就业的角度看,发展直播星及相关产业潜力巨大,如按全国20户以上的71.6万个自然村,每个村以20户、每台接收设备以300元计算,仅“村村通”带来的终端硬件销售额就近43亿元,此外还有卫星制造、发射、维护,节目生产、销售,直播星增值服务等等产业链上巨大的“作为”空间。因此,直播卫星电视显然不能只是作为有线电视覆盖上的补充、解决偏远地区的“村村通”,也应该进入城市,参与数字电视市场的竞争;不能只是作为公益性的平台,而应定位于“公益平台+商业运营”,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皆有所获,从而摆脱依靠“输血”的状态,形成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直播卫星的管理、运营通常分为空间段和地面段两部分。空间段相对简单,主要负责卫星发射及运行测控;地面段负责的内容比较庞杂,包括接收终端、节目内容、用户体系、各类服务等等。空间段和地面段的运营关系构成了直播卫星不同的管理运营模式:合一运营,即卫星的正常运营、用户管理、售后服务各环节都是运营商独立运作,以美国为代表;分段运营,以欧洲为代表,欧洲各国有关卫星的法规不甚相同,因此一般都是各国卫星公司租用国际卫星组织的转发器,然后自行运营地面段。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直播卫星的空间段和地面段将分开运营。根据国家规划,空间段实施公司体制的市场化运营,2007年12月成立的中国直播卫星有限公司是直播星空间段运营的惟一主体(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各占50%股份);地面段则由广电系统负责。借鉴推行付费电视的经验,有关部门必须尽快明确地面段的运营主体和开办条件,并在开办主体、合作主体方面有所突破,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允许各类市场主体进入地面段运营竞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直播卫星电视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从“公益平台+商业运营”的定位出发,地面段也可以分为公益运营和商业运营两类。

目前公益部分采用“专营、专控”的方式运行,还没有涉及内容生产。问题在于,直播卫星电视应该不会永远只是地面频道和节目的上星,有朝一日直播卫星开办新的公益性频道靠什么运行?政府投入?还是广告?法国总统萨科齐今年初提出一项针对广播电视领域的动议,意欲打造可与BBC国际频道和CNN比肩的法语新闻频道。为了提升公共频道品质,禁止其播放广告,由此造成的每年6亿美元广告收入的流失,将通过对法国私营电视台广告收入、手机通信费或互联网接入服务费收税来弥补。公共电视台员工担心广告取消后收入将难以跟上,举行了大规模的罢工。为此,萨科齐已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研究法国公共广播电视取消广告后的资金来源问题。法国公共电视面临的问题中国也迟早要面临。公共广播电视中广告的口子一开,公众利益便难免受到商业的侵蚀,那么拒绝广告如又何生存?我国直播星作为公益平台如何运营的确需要认真研究。

商业运营部分则应按市场规律、行业提点和观众需求出发,实现通过“订制费+增值服务费”发展自身、服务公众。在节目销售方面,卫星直播电视要比有线电视更灵活。前者既可以将若干频道组合在一起打包(Package)付费、也可以选择频道个别签约(Premium)或者按次付费(PPV),价格亦可以依据频道和节目的质量分级;而后者则是捆绑销售,每年必须缴纳固定的收视费,为自己不喜欢的节目掏钱容易导致用户流失。

实现直播卫星电视商营部分“订制费+增值服务费”的盈利模式,更重大的意义在于其对整个电视产业盈利模式的影响。电视的传输模式分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三种,不同的传输模式有不同的盈利模式:无线主要靠广告,有线主要靠收视费,直播星主要靠订制费。我国已有的无线和有线电视基本上属于免费收看(有线电视的收视费只是一种象征性收费),近30年来,媒体依赖垄断性资源在相对封闭的经营环境中靠广告收入维持运行。这种单一结构的盈利模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一是广告市场总量有限,一旦广告市场告别高速发展或有更多的竞争者进入,电视媒体的收入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滑坡;二是媒体经营开拓的重点一旦集中于广告,难免会忽略对内容的挖掘和新技术的探求,我国电视业节目市场迟迟培育不起来和数字技术推进的不尽如人意,不能不说与单一的赢利模式没有关系。国际上成熟的直播卫星产业多数由用户付费支撑,大容量、多样化的内容和互动性的服务使付费电视的现实产出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电视广告。面对不进则退,甚至是进得慢则退的国际媒体竞争态势,中国广电业迫切需要增强自身实力迎接挑战,而寻找新的收入来源是一个有效途径。对于已经习惯于免费或低收费的无线和有线电视来说,改变既有的盈利模式绝非易事,而直播卫星电视作为一个新的领域,如果能在最初定位时恰当地把握好盈利模式,将有可能带来整个产业链条的深刻变革,促成电视业结构更为合理的“广告收入+收视/订制费+增值服务收入”多元盈利模式。

二、处理竞合关系

直播卫星电视必然带来收视市场的重新分割,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有线电视受到的冲击最大。的确,直播卫星电视与有线电视存在不可回避的竞争关系,两者的市场交集明显。长期以来,以一地一网模式发展的有线电视一直没有竞争对手,虽然国家目前把直播星作为有线的延伸和补充,但有线已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按照目前的态势看,广电部门有意借直播星的技术准备和运营磨合,为有线再保留一段发展时间。如果说这是因为有线电视正处于数字化的关键阶段,还可以理解,但若意欲长期通过行政指令规定二者的竞争空间和业务领域,最终会错失产业发展的契机。毕竟,竞争并不仅仅来自广电业内部。

当前,全球有三个较为普及的信息入户终端:电视机、计算机和手机。广电、电信、互联网等行业拓展业务、掌握终端、争夺用户、占领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电信积极调整发展战略,正在由通信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为了能在未来的“三网融合”中取得优势地位,电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利用“村村通”工程的契机,积极推进和完善农村地区的光纤网络建设,开展IPTV实验等等。一旦政策放开,若广电地面网络和卫星只能传输广播电视基本业务,不具有综合数据业务能力,电信网络便能够以“装电信宽带,能打电话、上网、看电视,还能享受综合服务”的优势,将广电用户转化为自己的用户。互联网企业则跃跃欲试,不仅把计算机作为自己的终端,还力图凭借自身内容丰富、数字化程度高的优势把电视机、手机作为自己的终端。

然而,这些依旧不是竞争态势的全部。

英国的经历颇值得借鉴。长期以来,公营的BBC与商营的ITV(英国独立电视台)竞争激烈,并逐渐形成了BBC1台对ITV、BBC2台对第4频道的双头垄断体系。随着有线电视和直播卫星电视的发展,情况发生了变化。1990年天空卫视与BSB合并为BSkyB,默多克成为BSkyB的最大股东,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改变花较少的钱收看公共电视台节目的习惯,愿意花订制费收看BSkyB的节目。BBC和ITV终于意识到他们真正的竞争对手并不是对方,而是那些想尽办法去赢得观众的国际商业媒体,而此时BSkyB已经从他们手中抢走了大量的用户。

英国的经历提醒我们,切不可缺乏战略眼光,人为地压缩自身的发展空间,为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而使整个行业陷入内耗局面。有线网络整合就是一个教训,尽管已经进行了多年且耗资巨大,但目前仍是一张没有互连互通的散网,毫无整体优势;“三网融合”也值得反思,不少国家在天上也初步实现了三网合一,而我们还在因为不同部门的利益难以调和而裹足不前。我国广电业应该一开始就将事业的发展置于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加以考量,既要积极竞争,也应善于合作,要在竞争与合作中增强行业的总体实力。有关部门也考虑到了这一点,试图将卫星与地面的优势结合起来,走联合发展战略。但这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技术上如何将机顶盒做成“地面+卫星”双模产品,或者通过电视一体机实现双模接收?直播星与有线的成本相差甚大,利益如何分配?两者联合,会不会因缺乏竞争丧失活力并伤害公众利益?等等。

直播卫星的发展还需要许多“合作”。节目制作及提供商、节目集成及播出机构之间需要合作,设备与软件的制造商以及网络建造和运营商之间需要合作,广电、电信、互联网也需要合作……,这样才能使产业链条顺畅,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

三、实现政策法规匹配

直播卫星电视发展十余年来,美国、欧洲、日本、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韩国、印度等数十个国家都开展了DTH(Direct-to-Home)业务。各国政府也都适时修改相关法规或出台政策,规范市场行为,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在我国,有线电视在政策法规上得到了很多支持:《广播电视有线数字频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更多体现出支持和鼓励的态度,三部委(发改委、财政部、税务总局)为鼓励有线数字化的积极性,在税收、财政上给予了一定的照顾……而直播卫星电视的发展却首先面临着是否合法的问题。

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129号令)及其《实施细则》,明确指出:未经许可从事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安装和使用均属违法行为,利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接收、传送电视节目,必须取得接收许可证;禁止利用各种传输载体向居民住宅传送境外及港澳台地区的卫星电视广播节目。从该规定出台的背景看,其监管的核心重点主要在“境外频道”,因为当时我国没有上星节目,卫星地面接收设备接收到的都是境外节目。但“个人不得安装和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客观上限制了直播星的发展,致使十几年来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几近于零。因此,有关部门已着手进行129号令的修订,这是直播星正常运营的基本前提。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此次修订有必要为直播星的商业运营预留下发展空间,否则政策滞后将使已经落后一大截的我国直播星事业越落越远。

商业运营部分首先面临着凭借什么吸引用户掏“订制费”的问题。对于包括直播星在内的整个数字电视产业来说,内容是盈利之本。直播卫星电视对节目数量和质量的要求都很高,没有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内容,付费收视就无法实现。这在有线电视数字化的过程中已经得到了验证:有关部门靠付费电视推动有线数字化的设想并没能达到预期效果,其原因说白了就是用户对现有的付费频道的内容不买账,这才有了“青岛模式”、“佛山模式”带有政府色彩的整体置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美等国家直播卫星电视恰恰就是依靠的内容赢得一席之地的。比如BSkyB将市场细分,对200多个频道实施专业化定位,其中,定位于原创节目和剧集的天空1频道、侧重关注重大国际时事的天空新闻的、长于提供赛事直播的天空体育以及天空电影类频道最受用户欢迎。BSkyB丰富而细分的内容获得了回报,上一财年(截至2007年6月)订户接近860万户,成长率约5%,本财年(2007/2008)仅第一季度公司总收入就达11.85亿美元,同比增长11%。

可见,必须大力解决广电业内容市场发育不良,内容生产和发行机制残缺不全,内容管制手段相对僵化,内容经营在经营活动中所占比重不足等问题,否则直播星靠订制费运营的设想就无法实现。其实,有关部门早已意识到了内容的重要性并出台了一系列规定,特别是2004年的《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管理暂行规定》开始允许外资媒体公司入股中国的广电节目制作经营企业,开展节目制作发行业务。但是几年过去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分析原因,与节目平台、传输平台开放程度不配套相关。可见,单纯鼓励内容生产、交易还不够,政策出台还要讲究配套。另外,在制度供给上还应改变以往“鼓励”、“提倡”等偏“虚”特点,通过一些具体的规定加大可执行性。比如英国政府早在1987年出台了一项规定,要求国内两大广电垄断媒体组织BBC和ITV播出的节目中必须有25%来自独立制作公司。几十年来该节目配额政策有效地保证了电视节目在形态、内容、风格等方面的多样化,并有助于BBC和ITV在竞争中保持活力,值得我们在为直播星发展供给制度时借鉴。总之,要尽快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在保证公益平台不受侵害的基础上,打破媒介资源垄断,改变我国电视业传统的“前店后厂”的生产方式和“自产自销”的播出方式,推动社会力量介入直播星的节目制作,打造公开、公平和畅通方便的市场环境,完善节目市场和流通渠道。

直播卫星产业的另一个盈利点是增值服务。在这方面,特别需要通过政策、法规推动技术创新及其应用。因为新技术及其应用直接影响着增值服务的种类与水平,更为重要的是,积极有效的开发利用可以使其转换成巨大的现实效益。2007年美国两大直播星公司DirecTV和EchoStar就通过开展高清电视业务赢得了订户数的迅速增长。目前美国直播星用户已占到电视家庭的1/3,在与有线电视的竞争中已经牢牢地站稳了脚跟。

就我国直播星的发展策略来说,用好节目推动其发展这一国际上普遍的发展思路不一定最快见效,因为在中国,相对稀缺的高质量原创内容集中在开路频道中,因此通过为用户提供包括节目预约、节目背景信息、逛商店、银行、交友、游戏、公共信息、远程教育和电子邮件等增值服务寻找盈利空间未尝不可作为一个发展思路。这就需要用政策推动宽带、移动性、交互、多媒体等数字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新晨

第6篇:网络直播的盈利模式范文

“如果将互联网比成一只会下金蛋的金鸡,那么网络电视就是继门户网站、网络搜索、网络游戏、互联网电子商务之后,互联网的下一颗金蛋。”

11月29日,悠视网()副总裁徐浩宇首度向外界透露自己网站年底将达到盈亏平衡。而这是国内首家宣布将实现盈利的视频网站。

本刊记者获悉,悠视网此前获得了两轮风险投资,总额达到3000多万美元,其背后的风险投资商包括红杉资本、海纳基金、德丰杰创业投资基金、高原资本和思伟投资等。而自第一期融资后,该网站出手阔绰,先后收购了4家公司,包括通过卫星传输向网吧用户提供视频服务的公司,2家SP公司和1家手机视频方面的公司。悠视网日前透露,第二轮融资过后,悠视一直都在加强媒体合作、版权合作的投入。

除悠视网获得多次大规模融资外。11月19日,另一家视频分享网站优酷网亦宣布完成2500万美元第三轮融资。此外,视频分享网站ku6已经获得美国DFJ投资基金的融资,融资总额在千万美元左右。之前,土豆网也宣布获得第三轮融资。

透过投资者向视频网络走近的密集脚步,人们不禁想问,以视频网站为代表的Web2.0的春天真的要来了么?

困惑与出路

日前,百度的《2007视频搜索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网络视频行业发展速度惊人,网民对视频的关注已超过博客,视频行业正在成为网络经济的新增长点。其中,土豆网、我乐网、优酷网三大视频网站占据了视频分享行业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但随着网民对视频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视频网站却面临一个夹缝中求生存与发展的矛盾。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带宽问题、版权问题、投资问题,还有华尔街对Web2.0失望的大环境,以及用户体验上的一些细节,包括:类别重叠严重、缺乏个性化服务等都成为制约网络视频生存的瓶颈。业内称,2008年之后,比较大的视频网站可能也会限制在6家以内。风险投资会越来越集中,并趋向于创新型、商业模式清晰的网站。

长久以来,视频服务初创企业面临的一大问题是视频内容质量普遍不高,从而影响了对商家的广告吸引力。国内视频网络上的内容很多都是从电视节目和电影中截取。盗版内容在几乎所有视频网站所内容中都占有惊人比例,版权问题就成了视频网站的一个软肋。一旦来自风险投资公司的资金用尽,视频服务网站将不得不依赖广告收入来支付服务成本。不少视频网站就正面临这一处境。

此外,中国的所有知名门户网站都在推出网上视频服务。腾讯公司尚未真正开始推介其网络电视播放平台QQ Live,如果该公司发力推广,那么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使其他网站的视频服务相形见绌。新浪、搜狐和猫扑等门户网站推出视频服务的进度也不落后腾讯多少。

专家认为,不管视频的压力如何,其市场的消费潜力不容忽视。网站的最大广告客户希望这些网站能够为它们获利助上一臂之力,因为这些客户都急于获取年轻人的芳心,这些年轻人所蕴藏的消费潜力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而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会更是为商家开发这一消费潜力提供了良机。

再引风投介入

有商机就会有风投。2007年3月,悠视网CEO李竹宣布成功完成总额2350万美元的第二轮融资。这笔投资让一些“先知者”从中嗅出了异样,“连同Web2.0一道被悲观的观察家唱衰的视频网站,在渡尽劫波之后,迎来其漫长时间曲线上的第一个拐点。”一家媒体如此说道。

艾瑞总裁杨伟庆明确表示不看好博客而看好视频。他称,视频的盈利模式更可行,即便新浪、搜狐等也在进军视频领域,而优酷、土豆这类视频网站依然能在门户的眼皮子底下生长。而且,视频在盈利模式上比博客更为灵活,因为博客太多掺杂了博主的相关因素,其广告的覆盖面有限,效果也有限,而视频则不同,视频网站有完全的控制权限。

让投资者看好视频前景的原因就是视频覆盖率的增加,盈利模式的成熟以及客户对视频广告的认可。业界人士告诉《IT时代周刊》,风投界对网络电视的业务和模式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这种兴趣来源于今年以来网络电视媒体正在凸现的投资价值。事实上,随着Web2.0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宽的迅速扩大,网络视频,特别是以直播和点播为主要播放形式的网络电视似乎在2007年一夜之间壮大。同时,随着2007年网络电视在内容上和盈利上的,正对传统电视、互联网新闻门户甚至DVD产业都在造成影响。目前悠视网络电视下载软件的客户端达到了8000多万,有将近1000万的活跃用户经常收看悠视网提供的网络电视内容。

优胜劣汰引领行业复苏

视频网站唯有生存下去,才可能最终实现盈利,而生存下去的首要条件又需要大量的原始资本去做基础设施建设。优酷网总裁古永锵透露,“我们融资的三分之二乃至70%都花在服务器和带宽的拓展上面。”他称,视频网站在运营成本上的高门槛,确实让那些早期投资不足的网站受到极大的限制。视频内容的速度缓慢、画面模糊、内容匮乏等诸多因素限制着我国视频网站的发展,如今加上资金上的压力,2008年视频网站行业的洗牌是不言而喻的事。

据悉,自2006年开始,多数实力较弱的视频网站先后退市――MySee、磊客网等一批呼声甚高的视频网站,皆在第二轮融资计划失败后走入低谷。与悠视网、优酷网、土豆网、酷6网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华体网。华体网日前被爆基本濒临倒闭。有分析称这次裁员可能是高额的运营成本所致。此外,去年以来,MySee、新传国际、光芒国际、千橡互动等视频网站已经纷纷宣布裁员。

业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从2004年至今,中国网络视频行业共获得1.2亿美元的风险投资。除了悠视网等知名网站外,绝大多数网站没有拿到第二轮融资。经过第一轮的试探性投资以后,风险投资商开始把资本向市场领先者和盈利模式创新者集中。来自艾瑞的分析称,2006年以前,视频共享网站属于导入期,竞争者多,淘汰率高,商业模式不清晰。进入2008年后,进入门槛形成,竞争者数量减少,商业模式逐步建立,产业链定位清晰,能够基本实现盈利。

悠视网CEO李竹声称,“2008年视频网站将开始进入营销年。过去的一年里,很多视频网站因为没有资金支持,都已经关掉或者是被收购兼并。现在进行新一轮的融资,拿到钱后能不能很快地把流量变成收入,这都是面临的挑战。”他认为,2008年之后在这里面还能鹤立鸡群的也就是五六家。对于视频分享网站的模式,李竹认为还需要继续探索,它们面临谁来投放广告的问题。

第7篇:网络直播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内容; 渠道; 盈利模式; 创新; 扩张; 集成

  目前城市电视台和中国大多数电视台一样,主要盈利模式是广告。但不同之处则在于,城市台作为非卫星传输的地面频道,无法通过在本地播出节目大举实现广告盈利。覆盖范围的狭小决定了广告份额的有限,所以,创新盈利模式,成为城市台必须研究的课题。笔者试图从渠道运营商向渠道和内容集成商转变的视角,探讨城市电视台创新盈利模式的多种途径。

1 何谓内容?何谓渠道

    电视台最重要的两项工作就是制作和播出,简单地说,制作就是内容,播出就是渠道,内容以节目的形式存在,渠道以频道的形式存在。以往电视台的盈利主要靠渠道即播出来实现,而节目内容本身是免费提供给观众的,电视台是通过把观众对节目内容的注意力和关注度—通常以收视率来表示的影响力卖给广告商,从而实现自己的盈利。创新盈利模式就是要使电视台不仅在播出渠道上赚到广告的费用,而且在制作环节赚到节目内容售卖的版权收益;不仅在传统播出渠道上赚到广告的费用,而且要在多媒体终端上赚到广告的费用,从单纯的渠道运营商向内容和渠道的集成商转变。

2 国外电视台的内容经营给我们的启示

在国外,频道的细分是非常专业化和精细化的。美国直播卫星电视公司拥有285个普通频道和130多个全时高清频道,内容涉及新闻、电影、体育、娱乐、宗教、纪实等多种类型,其中各个类型的电视频道又细分为很多专业频道,如新闻类有世界新闻频道、国内新闻频道、财经新闻频道、各地新闻频道;娱乐类频道有音乐频道、电影频道、纪实频道、表演频道等;但这还只是第一层次的细分,还有更细的划分,如音乐频道又分为摇滚频道、古典频道、流行频道、乡村频道、爵士频道;纪实频道有真实频道、探索发现、国家地理、历史频道等等。这些细分的内容极大地满足了受众对电视节目的个性化需求,也使得它的内容制作者有了自己独特的市场空间。在美国,除了新闻节目是电视台自制自播外,其他娱乐类、生活类、纪实类节目大多是委托独立制片人制作或者在辛迪加购买的,就是说,电视节目不仅是自给自足的产品,而且是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靠出售节目内容的版权也可以实现盈利,而且是节目制作者的主要盈利模式。

3 内容创新的几个着力点

中国目前还是制播合一的电视体制,但国家一直鼓励非新闻类的节目制播分离,这也从制度上保证了渠道和内容的分别经营。在覆盖手段和范围无法与央视和省级卫视竞争的情况下,城市电视台要想走出单纯依赖广告的盈利模式,急需从内容制作入手创新和突破。

3.1 找准定位、高端策划

针对目前城市台频道内容严重同质化的现状,频道定位一定要科学、细分,避开央视和其他同行,形成差异和特色。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做深、做专、做精某一个或几个节目品类。如央视做音乐频道,城市台就可以只做流行音乐或古典音乐,甚至可以像《同一首歌》那样只做活动;央视做生活频道,城市台可以只做家居或美食、服装频道,这样才能在内容上突破,做成精品和品牌,不仅能在本台的频道播出、在各种新媒体终端播出,还能成为其他电视台和新媒体的内容提供商,力争占领全国市场、海外市场,从而走出版权销售加多终端广告的复合盈利模式。但无论制作哪一种节目,都必须瞄准行业最高标准,占领某一细分市场制高点,谋得在整个电视市场和产业链中的独特地位。著名的民营节目制作公司光线传媒就已经占领了娱乐节目中演艺圈这块的细分市场。但目前科技节目、体育节目、动画片还有大片的空地,即便是娱乐节目也只是刚刚兴起。

3.2 精品制作、品牌营销

精品制作不仅是制作手段精良,更是创意、策划的精良。我们都喜欢看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和探索频道的节目,不仅被其中旖旎的风光、刺激的冒险所吸引,而且也为其中独特的哲学、美学视角所折服,而这一切都是依托于一个个好的创意,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一句句经典的旁白构成的。品牌营销是指节目的推广与发行。长期以来,我们的节目一直是自制自播,一次性使用,所以它只是产品不是商品,也无法进入流通环节。但如果电视台把自己定位于渠道和内容集成商,不仅要运营渠道,还要经营内容,则其节目就必须进入推广和营销的通道并获得广泛的市场认同,只有这样才能最终销售出去,取得广告以外的版权收入。目前很多民营电视机构开始在这一领域显示身手,如光线传媒制作的《娱乐现场》、《音乐风云榜》、《最佳现场》等电视节目,已经在全国620多家电视频道播出,覆盖全国所有地区。

城市台在版权推广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努力:1)横向推广、跨区域推广,把节目推广到其他的电视台,立足中国,放眼世界;2)要跨媒体、跨行业推广,把节目的版权推广到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手机电视、IPTV、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等不同的媒体和终端,实现一个产品的多次盈利;3)要纵向推广,依托版权做上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比如,美食、家居节目可以进入品牌授权市场,文艺节目可以进军演艺经纪,少儿节目可以进军动漫制作、以及服装、玩具等衍生品和主题公园的开发,从产业开发角度,拓宽盈利渠道。

4 渠道扩张的着力点

前面我们讲的主要是内容方面的创新。但要做渠道和内容集成商,在渠道方面的运营也不能忽视。城市台在渠道上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渠道扩张战略。

一是多开办电视频道,二是运用新媒体传播。在内容不足,覆盖有限的当下,新开电视频道只能分切本地蛋糕,并不是渠道扩张的良策。利用新媒体倒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其中网络电视不仅可以增加电视节目传播的渠道,还可以提高覆盖范围,使城市电视台超出节目覆盖的区域,成为实际上的全国媒体、世界媒体,而通过移动电视、手机电视则进一步提高了节目覆盖的深度。

第8篇:网络直播的盈利模式范文

摘 要 如今媒介传播高速发达的新媒体时代里,新媒体影响着社会上各类信息的传播与接收,也逐渐成为体育赛事传播市场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的媒介产业、电信产业以及IT产业伴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突破而得以迅猛发展。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依托于以上三大产业的新媒体技术在传播领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体育就是其中之一,其对体育传播的影响尤为明显。体育赛事新媒体的传播通过多种媒介手段实现,使得体育赛事信息在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为体育赛事吸引更多的受众。而且媒体对体育赛事的高关注度以及赛事固有的体育受众也恰好符合商家赞助体育赛事的主要目的。所以,新媒体亦然而然的成为影响体育赛事传播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主要研究以互联网网络转播乐视网为例的新媒体对体育赛事传播的影响

关键词 新媒体发展 体育传播 关系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其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以信息资源为核心价值而得到迅猛发展,飞速发展的数字媒介技术更是加快了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体育运动的信息量大,新闻价值高,对社会的吸引力很强。体育媒体作为当今受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媒体之一,互联网的网络电视传播其社会影响力显而易见。

一、新媒体的定义

传统媒体存在一定局限性,新媒体将成为体育赛事传播的主流当前,体育赛事直播与商业活动是紧密联系的,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以往体育赛事直播主要由广播电视媒体控制,难以形成竞争态势。随着网络媒体介入,这种“垄断”平衡的打破容易造成彼此的利益冲突。如奥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的直播权,是由新闻采访权、集锦制作权、比赛直播权组成的,获得授权责任方有所有、使用、收益、让渡的权利。为获得这种权利,媒体间竞争激烈。传统媒体依托强大的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获取此权利的机会大于其它媒体,容易造成不正当竞争态势,而其它媒体的盈利空间被压缩,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降低,若难以有较好的收益预期,就抑制了其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和进行技术革新的动力。“除NBA以外,英超是国内最容易获得高流量的体育赛事。”这是PPTV聚力体育传媒事业部总经理周亮对英超的评价。在上赛季英超重点场次直播中,“PPTV体育”经常会出现上百万人同时在线的盛况。这就不难理解,世界杯开始之前,PPTV就找到英超中国大陆地区转播权归属方新英体育,希望与后者合作一起直播新赛季的英超比赛,最终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二、新英体育的崛起

“赛季收看英超的渠道会更加集中,网络将是最主要的渠道”。在谈到新英体育近两年的创新经营理念以及与各方伙伴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时,新英体育传媒集团董事李建光表示:“从2010-2011赛季起,新英体育和各媒体合作伙伴真诚合作,在中国广大球迷中重新为英超夺回了最佳足球联赛的地位。”

新英体育植根于中国市场,将打造成一家创新的体育传媒公司,聚焦体育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秉持市场开发理念,为中国各方合作伙伴提供最顶级的体育资源,为企业提供高端的营销平台,真正的契合企业获取国际化影响力的需求。

三、乐视网的成长

乐视网成立于2004年11月北京中关村高科技产业园区,享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资质,2010年8月12日在中国创业板上市乐视网是以影视剧为主导、覆盖多领域内容的专业长视频网站。乐视网还逐渐开拓自制、体育、娱乐、综艺、动漫、音乐、风尚、汽车、财经等频道,打造差异化的内容。

乐视网接连直播了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明星赛和高尔夫球英国公开赛,后者最高峰时有5万多人同时观看。由于观众有限,对广告商吸引力不高,国内电视台很少直播像高尔夫球、棒球、橄榄球等职业赛事。过去两年,“乐视体育”集中引进了足球、篮球、高尔夫球、棒球等在内的知名体育赛事。在与F1的签约仪式上,雷振剑透露,未来乐视体育还将研发与赛事相关的可穿戴设备,给用户更多惊喜。

四、乐视网的新盈利模式

如今的乐视体育已经不再是乐视网下属的一个单一频道,已发展为全产业链的体育生态型公司。据介绍,乐视体育现在的主要业务线有四块:(一)赛事运营;(二)媒体平台(即乐视体育的前身,作为乐视网的体育频道);(三)智能硬件的业务;(四)增值服务相关的业务,如在线的体育彩票、游戏等乐视体育在资本市场也开始有进一步的考虑,并将在海外独立上市作为未来的可能性之一。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体育赛事直播的渠道越来越丰富,电视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渠道。版权所有方一边在抬高价格,吸引更大金主,一边也想着自己通过对用户收费直接变现。“不同的环节大家互相促进,其实这是新的一种生产方式的变化。各项体育赛事的商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直播权只会越来越贵,版权落入到营销手段更为丰富的互联网公司手中,能比传统渠道产生更多价值。”

(二)建议

网络电视转播与体育赛事相结合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盈利模式,企业投广告到体育赛事网络电视进行转播,对于广告商来说,把体育赛事搬到互联网上有更大的吸引力,使网络电视转播与体育传播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 叶书宏.奥运“新闻战”勿忘新媒体[J].新闻采编.2011(4).

[2] 陈志生.奥运会的议程设置和电视体育报道的形态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2(1).

[3] 石晓峰.传播环境演变与新媒体社会发展[J].探索思考.2013(10).

第9篇:网络直播的盈利模式范文

一、产业整合:规制下的有限融合

媒介融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媒体和媒体之间进行合作是一个大趋势。新技术使大众信息和载体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信息与信息载体之间的一些常规联系模式被改变,信息对载体的依赖性越来越小,选择性越来越大,信息和载体的这种关系变化也使业务分割界限被突破。一则新闻信息在一个媒介集团内部可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画、漫画等不同形式呈现出来。报纸可以做视频和音频业务,电视台也可以创办有特色的报纸杂志。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程度越来越高,许多各有针对性的功能被连接到各种不同的媒介身上,在扩展媒体传播能力的同时,也延伸了其价值。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媒介产业的变革步伐变得越来越快。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传统媒体面临着不同的战略选择,要么成功转型,在新产业中发展壮大;要么与相关行业和企业合作,在新的产业中升华自己;要么徘徊在新产业之外。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同时还有促进共同发展的契机。在现有政策环境下,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纷纷“触网”,期望通过新媒体的应用扩大其传播影响力。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对新媒介的借助和运用已成习惯,如用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通过官方微博、公共微信、手机短信等获取新闻线索、利用手机和网站搭建受众参与直播节目的平台等。更进一步,传统媒介通过数字化技术和网络传播途径,直接衍生出了新媒体,如电子报纸、手机报纸、电子杂志、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同时,新产业常常扮演与传统产业竞争的角色,如IPTV与广播电视、电子报纸与纸质报纸等等,从而导致传统产业在新产业面前犹豫徘徊,止步不前。比较明显的例证是,几乎所有国内报纸的网络版内容的出版时间都晚于纸质报纸,究其缘由,无非是报社怕网络版报纸抢了主营纸质报纸的市场,这也使得报纸网络版快速迅捷的特点无法发挥出来。另外,我国平面媒体与广电媒体之间的兼并融合遭遇了体制,这使得同一新闻信息从文字符号向声音、视频符号的扩展性传播遭遇壁垒。在发达国家,多数媒介集团拥有的媒体类型较为齐全,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网站、出版公司、唱片公司等一应俱全,这也使得某一信息内容在集团内部以不同符号进行多重传播、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传播效益成为可能,也使得内容数据库的建立变得更有价值。

二、盈利模式如何突破

各界对于澎湃新闻关注焦点之一是其如何在盈利模式上实现突破。这也是报刊、广电媒体在向新媒体进军中遇到的一个现实难题,新项目上马“叫好不叫座”的情况并不鲜见,项目成功与否,市场是最好的检验者。毕竟,真正促使媒介融合的核心驱动力首先是来自于一种利益组织不断追求经济利益的本能。③就目前而言,澎湃新闻可以观察到的收入来源就是广告,但广告收入在互联网上属于不稳定收益,尤其是对于新闻类网站,因其变动性大、转移性强而遭人诟病。尽管澎湃创办初期的商业压力不是很大,有外部战略投资者的介入,其采编队伍和网络建设可以按部就班地顺利开展,但是盈利模式仍然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从国外的成功案例来看,与媒介融合相伴的往往是盈利渠道的多样化。以美国论坛公司的《芝加哥论坛报》为例,其在1996年创办的“MetroMix”娱乐性网站依靠其独特的定位及内容吸引了大批用户。经调查发现,该网站的用户中竟然有60万人从来不读《芝加哥论坛报》,于是报社想方设法让这个庞大的人群成为报纸的读者,为他们专门创办了新生代小报“红眼”报(RedEye),使得网站的品牌效应和盈利在传统媒体上延续,成功实现了新媒体反哺母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的模式。《芝加哥论坛报》网站的内容与纸质版有很大的不同,信息在网站上会重新经过处理和编辑,有时会做成音频、视频、表格、漫画等更有利于传播的形式。在最新的改版中,网站采用无底部设计,力求使用户停留在网站上的时间更长一些。网站设置了专门的收费墙,对内容进行区别性分类收费,突发性新闻全部是免费的,其他类新闻如调查性报道、数据分析报道在提供5条试阅读后会弹出收费墙进行收费。对于母报的订户,网站进行最优捆绑特惠销售。网站的视频点击带来的收益比重在逐年增加,图书增刊、年度文学盛会、戏剧圈、技术创新网上中心及活动策划也为母报和网站带来新的收益,论坛公司内容数据库的建设和内容互换也使得新闻信息的利用效率最大化,同时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在其收益占比中,广告收益的占比在逐步下降。④澎湃新闻毕竟是诞生不久的新生事物,未来如何发展、能否成为新媒体反哺母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的标杆还有待观察。无论成败,澎湃新闻在媒介融合之路上的探索都会在我国新闻业发展中写下重要的一笔。

作者:罗永雄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