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养生的优势范文

中医养生的优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养生的优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养生的优势

第1篇:中医养生的优势范文

一、加强游戏中的合作意识

游戏是一种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活动,是学生之间交往:的重要手段。游戏的集体性表现在人们在这种集体活动中,既是个:人休闲、身心松弛、个人情绪的流露和宣泄,也在客观上促进了群一体的团结和谐,增强群体的感情交流和凝聚力。因为社会发展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经济运作的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每个个体都有特长,并有主动与他人融合的动机和行动,形成一种对同伴充分信任、平等交流、容忍失败、立志创新的精神。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是现在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为了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会合作。然而我们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自我中心倾向突出,尤其是在小学低、中阶段(1-4年级),这个时期他们的个性发展特点就是自我意识强烈。所以,要通过体育加强合作意识的提高。

二、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集体游戏可分为比赛力量的拔河,技巧为主的跳绳、踢毽子,力量与技巧相结合的叠罗汉等,比灵敏的《老鹰抓小鸡》与《打野鸭》等等。进行这类富有竞赛性的游戏,群体内各成员相互配合和协同的状态如何,往往是游戏竞赛成败的关键。即使是旁观者也都难以作为局外人冷眼相看,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某个群体成员的角色,为某个群体的竞赛或竞技欢呼雀跃或叹息沮丧。这种将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融为一体的游戏活动,对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游戏的规则要体现团结协作精神

第2篇:中医养生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 初中体育 锻炼意识 有效培养

体育锻炼意识的有效培养是初中生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条件,是指初中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主动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积极科学、合理、有效地坚持体育锻炼的一种心理活动。有效的体育意识是指在没有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下,所具有的自我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心理活动,培养初中生的体育意识就是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也是对他们锻炼目标、锻炼方法和锻炼实效的全面综合的考量。下面我结合近几年初中体育教育教学,从培养初中生体育锻炼意识的重要性、途径和措施,阐述如何有效培养初中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一、培养初中生体育锻炼意识的重要性

1.培养积极有效的体育锻炼意识,对初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具有重大作用。初中生如果树立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意识,就会积极自主地、坚持不懈地参加体育锻炼,还会使初中生真正找到他们喜爱的体育锻炼项目。此外,他们的自觉性会有效应用于自己的学习中,并科学有效地开展学习和思考。特别初中生树立的自我意识将会对他们的自主学习产生深远影响。

2.培养积极有效的体育锻炼意识,对初中生的身体健康和民族未来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初中生身体素质的好坏将影响他们将来事业成就的大小,因此初中生要科学有效地锻炼身体,具有强壮的体魄。孩子们是我们的未来,我们要鼓励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科学有效的锻炼意识,从现在开始积极锻炼,不断积累,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3.培养积极有效的体育锻炼意识,对初中生今后人格的形成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初中体育教育教学应该是一项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有效处理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意识,能够使初中生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有效进行身体锻炼,在自主学习时勤于思考,有效形成独立的人格。因此,培养初中生的自主体育锻炼意识尤为重要和势在必行。

二、有效培养初中生体育锻炼意识的方法和措施

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初中体育教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在自己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不断进取,积极努力地寻找提高初中生身体素质的方法,但是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因为某些体育老师只注重体育课程教学,每节课只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死板地传授知识,根本不重视孩子们的课外锻炼和他们自身爱好及能力的培养,一切只是按部就班,缺乏活力,但教学实效不大。要培养初中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有以下几种方法:

1.加强初中生体育锻炼意识教育,明确他们的锻炼目的。教师在组织体育教学时要经常向初中生告知体育锻炼意识的确立对他们将来学习和生活的重要作用,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并非只是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为孩子们着想,为孩子们身体素质的提高着想,不让孩子们产生反感和厌倦心理。初中体育教师要让孩子们明白,只有身体强健,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进而把新课标的要求转化为初中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让体育锻炼目的深入内心,最终树立体育锻炼意识。

2.加强体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的多样化、先进性。体育教学是对初中生进行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有体育知识的传授外,还要有情感、毅力、爱好等心理因素的指导。因此,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设计要多样化,要更专业,以便学生接受和运用;要实现理论与锻炼项目相结合,体育和文化学科相联系,让孩子们轻松接受体育教学,进而吸引他们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并逐步树立体育锻炼意识。

3.积极组织文体活动,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激发初中生锻炼兴趣。随着初中体育新课改理念越来越深入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之中,体育教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我们要使初中体育课程目标和学生的价值观一致,有效发挥锻炼目标的激励作用,激发初中生的锻炼兴趣。我们要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并做好总结和宣传,有效激发初中生形成竞争意识,从内心喜欢体育锻炼,进而促进体育锻炼意识的树立。

4.增加学校体育设施投入,积极改善教学环境。目前许多初中学校并没有重视初中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教学内容选择只局限于体育中考几个项目,很难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体育设施也是多年鲜有改进,不能与时俱进开展新兴的、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初中生在学校的锻炼方式非常单调,这样的硬件环境不能调动孩子们的锻炼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增加体育设施的投入,提高体育设施的多样性和趣味性,积极改善体育教学环境,让学生向往锻炼,进而促进初中生体育锻炼意识的树立。

第3篇:中医养生的优势范文

论文关键词: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幼儿科学教育

一、生物学素养概念的提出与释义

1987年,Ewing等人在《美国生物学教师》发表研究报告时,使用了生物科学素养(biology literacy)这一概念。此后,又陆续有人发表了关于生物学素养的文章,虽然都使用了生物学素养,但这些文章都是从不同侧面来讨论生物学素养的,而没有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目的来论述。

1993年,美国BSCS出版了名为“发展生物学素养”的生物学课程指南,对生物学素养作了详尽的论述,并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目的。BSCS认为,一个具有生物学素养的学生需要对科学的本质和特点有起码的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对科学的价值、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BSCS还具体的描述了一个有生物学素养的人应能表现的具体特点:他应该能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了解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知道历史上生物概念的发展;他应该对科学探究、生物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样性等问题具有正确的态度,对生物学和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生物学对个人的重要作用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他应该能够对自然界的现象提出不同的问题,具备创造性的思维;知道如何正确地利用科学技术,能够在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上做出个人或社会决策;能够正确应用知识来解决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

我国是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将生物学素养的概念正式引入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并将它作为初中生物课程的主要目的。我国的《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生物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及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幼师生应该掌握的生物学素养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学大纲》提出,要使学生“获得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等方面的应用”。同时,在能力方面也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等仪器和用具,初步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设计自然角的能力”,“自制玩教具的能力”,并对此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最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还提出要求“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养成不断创新进取的科学精神和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合作精神”,“初步学会把所学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活和幼儿教育实际”。从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特点的分析可知,幼儿师范生学习生物学课程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运用语言智能、数理智能与内省智能,还非常需要拥有运用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的能力。

总之,五年制幼师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中应该具备的生物学素养是学生在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能够拥有必需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初步的教学能力。

三、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的不良现状

(一)幼师学生“重文轻理”和性别比例失衡对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

五年制幼儿师范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就表现出“重文轻理”的特点,很多学生甚至认为幼师学生主要是学习音乐、美术、幼教等专业知识,对生物学学习的热情和重视程度自然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我国幼儿师范学校招收的多为无法顺利升入高中或高考无望的初中生,这些学生的分数往往远低于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学习能力及自主性较差,又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其科学素养的难度很大。此外,幼儿园在招聘幼教老师时,容易倾向艺术表现能力强、幼教专业知识比较扎实的毕业生,而对求职者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素养不太重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一现象最直接的后果是幼师生为了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会重视艺术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几乎不会把多余的时间花费在生物学的学习上,据了解,很多学生在钢琴、舞蹈、活动设计等技能技巧课程上花费了绝大部分时间。显然这一现象对幼师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十分严重。

其次,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学生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往往一个班一个男生都没有或有一两个,至多也不会超过四分之一,男性对理科知识的掌握一般较之女性有优势,这种男少女多的招生模式势必大大影响我国幼师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幼师学校生物学课程的设置对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

以某幼儿师范学校为例,按教学大纲要求原本应该一周开设三课时的生物课,减至一周两课时,这样势必带来教师在教学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生物实验教材也很难得到补充和更新;实验经费更是难以落实。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不全,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匮乏,更不要说学生能锻炼出开展生物科学活动的能力。笔者对五年制专科毕业生进行的访谈中了解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没有掌握足量的、实用的生物学知识,这一点从300份问卷调查和历年学生测评成绩中也得到了证实。

由于缺乏重视,最终导致大多数毕业生对从事幼儿科学教育工作信心不足,在幼儿园教学实习中,实习学生一般会避免开展以生物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活动课和探索活动;在毕业论文的设计中,也大多是以语言表达、艺术教育、幼儿心理等为研究课题,鲜少有学生敢于涉及生物学与幼儿科学教育方面的研究,究其原因,与幼师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的薄弱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个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四、幼儿师范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幼儿教师的生物学素养调查分析

笔者在幼儿园教学实习中发现,无论是刚刚走向教学岗位的实习教师,还是已经有多年幼儿园教学经验的幼教老师,在开设对外公开课和评优课时,都很少选择涉及大量生物学知识的科学素养课,其根源就是对自己生物学素养的不自信。同时笔者在旁听幼儿园教师授课过程中,多次发现一些教师出现了明显的生物学常识错误,如“小溪里游过来一条大鲨鱼”、“柳絮就是柳树开花”等,课后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时,也常常提供错误的答案或者用模糊的概念搪塞幼儿,事后也很少去查阅资料寻求正确的解答,如在美术课上,教师指导幼儿完成青蛙简笔画时,幼儿提出的问题“青蛙的前后肢有几个指(趾)头”,教师的回答是随意而不准确的。在室外观察课上,教师对眼前的植物除了名称之外几乎一无所知,却有声有色地引导着孩子们进行观察和探索。有的幼儿园教师在访谈中承认,在准备科学活动时,一般只要把教材熟悉一下就可以了,教材都是按照步骤来,即使孩子提出的问题他回答不出,也不会傻在那儿,仍然知道如何进行下一环节;不管是否真正明白这个科学原理,只要按照教材去讲,一步一步的,就可以掌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节奏。这就直接导致很多幼教老师对教材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不求甚解,自然也不会投入时间精力来提升自己的生物学素养。

幼儿教师所面对的是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却又缺乏经验的幼儿,这就决定了幼儿教师还必须具有高于一般公民的生物学素养,而这些事实说明,目前幼儿教师在对待生物学本质、生物学严谨的实验精神认识上存在缺陷,而这对我国要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下一代是不利的。因此,探究幼儿教师的生物学素养,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也是迫切的。

(二)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的意义

1、生物学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素养的培养得从娃娃抓起,幼儿园是实施幼儿教育的主阵地,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幼儿科学教育的实施,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高的前提和基础。幼儿师范是幼儿教师的母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幼儿园科学课程改革的成败。所以,提高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2、幼儿园保教工作中除了科学课以外,其它学科教学、环节几乎都离不开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作为一位未来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

3、生物科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任何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生物科学素养。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1997年9月18日在杭州浙江大学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如果说20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就是生物学的世纪。生物工程的发展,跟物理学、化学的发展历程相比,不仅花费较少,而且带来的经济效益无法计算。”杨振宁教授大声疾呼:“所以,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人应该组织起来,不惜成本,走入生命工程的第一线,走向世界科技的最前沿”。生命科学要发展,需要较高生物科学素养的人才。因此,培养具有较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幼师学生是生物教育逼在眉捷的任务。

五、提升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对策

(一)重视生物学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科学学习的兴趣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幼师学生的“重文轻理”造成了自然科学认知结构的不良,从而渐渐失去了科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唤起兴趣是幼师学生有效学习生物学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每当我们致力于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便最大限度提高意义学习和保持时,我们就深入到了教育过程的核心。”为此,要注意知识学习的基本性与基础性,有效激活学生认知结构的知识生长点,以保持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内容的选择上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的需要;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要多样化,尽可能运用多媒体和实践操作方法等,开展多种生物兴趣小组和生物知识竞赛,改变因中学阶段过高的学习压力导致的对生物学的枯燥看法和态度,逐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生物学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

在现代教育观下,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观念已经从传授科学知识、经验转向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态度及科学探究能力、思考能力。重视现代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对于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幼儿未来的科学素养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并且对幼儿未来进行科学研究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培养幼儿师范学生生物学素养的时候,应注重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的培养。比如在生物课程设置和成绩考核上都可以做出相应调整以便更好的培养学生生物学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如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课时比例,增加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教学实习活动等。

第4篇:中医养生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人文意识;人文教育;《散步》

一、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

教书育人的重点在于写作,经过写作,学生可以从自己的作品当中找到自己的身影。因此,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全面培养学生形成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能力,从对事物进行观察认识、领悟感受到搜寻信息、提炼素材,然后进行主旨的确定、着手写作,在写作的全过程中,学生会在每一环节体会到自己的真情实感,从中陶冶情操,感悟真理,净化心灵。于此同时,通过进行写作,也能使学生更喜欢观察日常生活,从而进行人文思想的熏陶。以此看来,培养学生的人格紧紧联系着教学中的写作。所以,老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认同学生的发现,让学生发扬他们的个性。学生的选择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作文的题目、选材、主旨、中心等。在学生观察认知方面,一般主要包含他们个人的独到见解以及外界事物所带来的审美观点,从中在促使他们进行憧憬自己的美好未来以及追求个人理想方面都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初中学生具有丰富的人格特征方面也会得以显现。在教学中的写作课上,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练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突然出现个性想法,务必判别其想法的合理性,对其有用的想法进行鼓励,这样学生对其个性思想的状态往往十分活跃,同时他们写出的作品也处处体现着他们所具有的个性特征,通过这种方法,有效的结合人、文两种因素。

二、要全面将人文教育贯穿于课文教学中,陶冶学生的人文意识

第一,教师要全面的分析文章,将全文进行透彻的理解。课本中出现的很多文章将决定着我们进行思想教育,如珍惜情感、珍惜生命、积极向上、发扬个性等一系列个人主义的人生价值观。首先教师应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朗读,让他们去体会文章的境界,同时感悟到文章中所描述的高尚情操。如在《,你在哪里?》一文中,我则要求学生积极学习艰苦朴素、日理万机的精神美德,不断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水平;《散步》所描述的内容虽然只是一家人去散步这一件十分普遍的小事,却让我们体会到祖孙三代人的感情十分深厚,我们从文章中就会受到得到感悟,并进行思考,在家庭、社会中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是什么,重新唤回我们日益淡去亲情。

第二,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鼓励学生去了解与文学相关的知识。打好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进而在阅读与理解文学作品上就会畅通无阻,人类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也就会很好地被学生认识到,同时与文学有关的知识也会被学生得以很好的掌握,在对名著进行阅读与理解方面创造了有利的基础根基与文学前提,这样大大促进学生对作品进行欣赏与感受,还可以学习作品中所描述的内容以及写作形式的观念,奠定了学生学好人文意识的根基。如在的作品《沁园春·雪》一文中,尽管这首词十分简短,然而要想对词中的意义进行深层的品味,品味词中作者的感触,熟读背诵的办法是行不通的,而且务必要了解这写作首词当时的背景,掌握“唐宗宋祖”与“秦皇汉武”的历史背景,这样才可以在品味词中所代表的意义与情感的到进一步的升华。

三、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鼓励学生阅读课外升华其人文素质

第5篇:中医养生的优势范文

一、介绍多种学习方法,让学生选择行之有效的词汇学习法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词汇教学,例如:对于英语初学者可侧重音形结合。学生在基本掌握音素的读法之后,可逐步介绍一些读音规则,让学生认识到音和形的联系,自觉地按音形结合的方法去记忆单词,同时,也让学生懂得在英语中同一字母或字母组合可以有多种读音,不同的字母或字母组合也可发相同的音,记忆时要灵活。也可以采用直观教学法,用图片、实物、幻灯片等一系列辅助教具以及手势、动作、表情开展词汇教学,让学生把具体的事物及事物的特征与相应的英语单词或短语联系起来,使他们养成随时联想的习惯。强调词性的转化,因为词的音、形、义、性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掌握了读音,就容易记住词形;掌握了词义及词性,就容易掌握其基本用法。这样由词构成的句子也就好理解多了。

大多数英语单词有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不同词性的转化形式,如:impress―impression―impressive―impressively;又如:Reith died last week and his death was caused by deadly bite from a snake.His dead body was buried yesterday.及时将所有的同义词、近义词及反义词进行比较辨析,以达到克服混淆和灵活应用的目的。适当了解构词法,可帮助学生加快扩大词汇的步伐,也有助于从句法结构上更深地理解句意或表达意思。英语构词有三个要素:词根(roots)、前缀(prefixes)、后缀(suffixes)。构词法主要有:词缀法:在一个单词或词根上加上前缀或后缀构成一个新词。(1)前缀+词根。如-un:unhappy,unusual;-mis:misinform,misunderstand。(2)词根+后缀。-er:thinker,teacher,employer;-ness:illness,happiness,greatness;-ful:useful,beautiful,mouthful。(3)前缀+词根+后缀。如:-un―success―full。转化法主要有:(1)名词动词。face-to face a difficulty;dust-to dust the desk;(2)动词名词。to rest-to take a rest;(3)形容词和副词动词。slow-to slow down bit;back-to back the car;(4)其他。home(n)-to arrive home合成法主要有:sun+light―sunlight;black+board―blackboard;read-ing+room―readingroom。

二、设置任务驱动型活动,使学生在使用中学习词汇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课程要求,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任务型的课堂活动。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确定实施任务所需要的语言材料,包括词汇等,设计出贴近学生生活和经验的情景和语境。由于任务的完成需要双边或多边的交互式活动,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并且相互间需要合作和帮助。这样有利于注意语言的恰当性、得体性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这种活动对于那些注意力不集中、不能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效的,促使其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调动全部身心,超常规发挥,使精神处于极度亢奋状态。学生不仅能够很好地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及时记住需要记忆的东西。交际化的词汇教学也即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倡导的意义学习(significant learning)。在交际化的词汇教学中,教师要设置具体的活动场景,有具体的人、事、物和情节等,所要学的词汇与学生熟悉的词汇及语法联系成为有意义的整体,并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等融于一体,罗杰斯所说的意义学习指所学材料要与学习者有某种联系,即要有个人意义(personal significance)。如学生花了许多时间记忆单词,可学了新的就忘了旧的,导致词汇量少,看不懂课文,听不懂录音,从而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久而久之他们的词汇量就几乎等于零。

交际化的词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他们正在学习的词汇来谈及他们自己的事,或者是与他们有关的事,或者是他们感兴趣的事。在交谈过程中,这些词汇对他们输入、输出信息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他们来说是有个人意义的,因而他们的大脑对这些词汇便具有主动吸收的倾向。一个被动、排斥,一个主动、吸收,效果当然不一样。交际化的词汇教学实质上是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对词汇所进行的精加工学习。以所要掌握的词汇为话题进行交谈,生词则受到学生更多的关注,因而印象深刻;在交谈过程中,通过思考、想象、回忆促进了生词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或现实生活的联系,充实了所学词汇的意义,能增进学生对生词的理解;在用中学、学中用,学生不只是记住了单词,更重要的是能够积极自如地运用词汇。所以,交际化的词汇教学能帮助学生大大提高词汇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增强学习外语的兴趣和信心。

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记忆规律,开发记忆潜能

学习英语,记忆效率的高低无疑会影响学习效果,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学生如何记单词的方法和技巧很重要。如:(1)通过类比来记忆单词。许多学生容易将lay(放置)和lie(存在)两词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混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告诉他们将lay与say联系起来,两者的词形相似因此可按以下方法记忆:由say,said,said联想到lay,laid,laid,再单独记忆lie,lay,lain。若lie作“说谎”解,则按一般规则记忆lie,lied,lied。(2)通过单词记忆单词等,这里再不详细举例子了。

四、及时归纳总结,帮助学生调整词汇学习策略

第6篇:中医养生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数学问题意识;优化教学体系;数学问题呈现

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得教学方法很盛行,也有由于学生思考时间不足或是思考方向不对而造成不能回答,或是回答与问题无关或与教师所设定的不同,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表扬和鼓励,甚至受到责骂、讽刺、嘲笑、挖苦等,使学生形成等待教师向他们提问、向他质疑,形成害怕回答、提问的心理,越往高年级,学生在课堂上越少举手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也越淡薄,这不仅抑制了对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兴趣,而且不能保护和发展学生得问题意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也得不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现通过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外化”课堂教学的体系,培养数学问题意识

1.营造民主的问题氛围,强化问题意识

情绪心理学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创新的火花.

首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消除心理障碍,让学生想问.教师要培养积极健康的“问题观”的班级舆论,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想“问”营造良好的情景.其次改变教师角色,优化师生关系,让学生敢问.课堂中,真正以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角度出发,多开展一些讨论课、活动课、探究课,教师以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多给时间与空间学生,让他们大胆的思考与创新,才能真正给学生以心理的安全、精神上的鼓舞,让学生都敢想、敢说、敢问,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以强化.

2.辅助灵活的激励手段,催化问题意识

(1)鼓励性的评价,诱发问题意识的内驱力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因此教师对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决定了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与否.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的评价的方式与内容应该是多样的,以鼓励为主,包括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学生对某些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掌握等.有了教师的赏识,学生就会渴望再得到赏识,从内心激发了学生问题意识。

(2)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问题意识的发展

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和欣慰,便会激发起无数次追求成功的愿望和信心”.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问题,为他们成功创造条件和机会,及时的表扬和诱导,使他们积极思考,作答,从而增强信心,走向成功.这样,学生就会用同样的经验去思考和提出新的问题,学生的行为、思想逐步成长和成熟,学会也获得了问题——经验——发展的飞跃.

3.进行合作交流,固化问题意识

实施课程课改的研究性教学中,以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自愿或推荐组长(一般选数学基础较好,并且积极性较高的学生为组长),然后组长自己组长本组成员,一般每组4到6人,课前或上课刚开始时教师先对组长进行知识或方法的简单梳理,课堂上,各组坐在一起,自己思考或几个人一起讨论,途中教师进行指导,不明白的先请教组长,最后教师组织各组提问题、建议和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这样 “兵教兵”等方式达到人人参与,让学生在尝试中、探究中、合作中发现问题,问题意识在这氛围中逐渐升华,形成固有的意识形态.

二、“内化”数学问题的呈现,发展数学问题意识

1.创设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个好得问题情境,往往能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的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教平行四边形时,有一道题: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AB=CD,,试说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注部分被不小心倒上了墨水,你能把它补全并解答此题吗?)这样可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应填什么方面的内容,你会填吗;有多少种不同的填法等.这样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2.遵循数学认知规律,诱发数学问题意识

初中生的数学认知规律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结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设置由易到难、由内到外的螺旋上升的问题链,让学生觉得这些问题能解决、想解决,逐步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3.运用综合-分析法例析题目,深化数学问题意识

对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题目,不少学生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无从下手,如果教师平时教学中注意综合法、分析法渗透,学生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就容易多了.在综合法、分析法的例析过程的逐步推演下,学生从“欲证结论A,只需证条件B,再只需证条件C,只需证条件…,由已知条件知道,结论成立”一系列问题向导中掌握寻找问题方向的一般思路.学生熟练了综合法、分析法的技巧,课堂教学中教师层层提出的问题,学生也就能按其固有思维容易地把问题解决了.课堂中,教师多结合教材的特点,适当的采用综合法、分析法,或“用分析法找思路,用综合法写过程”例析数学题目,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有了定性的发展,从而深化了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4.进行一题多解训练,优化数学问题意识

学生思考问题往往会受定势思维的影响,容易钻到“死胡同”,因此教师平时要多进行一题多解的思维训练。学生从一题多解的训练中熟悉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有不同的解题方法或方案,能找到最好、最简捷的方法.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优化了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综上所述,通过改善课堂教学的体系,“外化”了教学环境,诱发和引领学生逐渐从想思考问题到敢回答问题;通过结合数学本质特点式,“内化” 数学问题的呈现方,使学生发现问题、善提问题,不断加强问题意识,发展问题意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师生共同经历的一个设疑——解疑——质疑的问题的研究过程,进而实现教与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王淑清、柳丽红著,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7篇:中医养生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 有机化学实验;环保意识;绿色化学;微量化

[中图分类号]R―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5―0079―02

有机化学实验绿色化既是实验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崭新的课题。“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又称环境无害化学(Enviromental Be-nignChemistry)。绿色化学中使用的化学品应遵循4R原则:不用危险品(Reject),减少用(Reduce),循环使用(Rre-cycle),回收使用(Reuse)。有机化学实验的特点之一就是产生毒性较大,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三废”。虽然暂时无法将实验全部实行绿色化,但对部分实验进行绿色化设计,采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手段,或采用现代实验技术手段(如微波辐射合成)等也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随着现代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环保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环保意识的高低已成为衡量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标志。当前,大多数环境问题都与化学物质有关,处理好有关的化学物质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在高校,化学是众多专业的主要基础课之一,在化学教学中,将实验教学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在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环护意识。有机化学实验中常用到毒害性大、易挥发的多种有机物及试剂,如果使用时不重视,处理不当,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污染。我们认为,在有机化学实验中,要着眼于减少试剂用量、缩短反应时间以及采取一些相应措施,以期取得满意的实验结果;不仅满足于学生会做有机实验或掌握了实验内容,更要增强学生在有机实验中对环保问题的深刻认识。因此,近几年来,我们将环境保护作为有机实验教学的重点,结合教材,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并加以实施。

1、对有机化学实验的课程进行整合。从实验内容上体现环保意识

我们根据有机化学内容的特点,按照构建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教材体系的要求。有机化学的内容需要结合专业特点挑选授课内容,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入与现代科学关系密切的化学新成果、新技术及方法,将经典有机化学理论与学科前沿发展相结合,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在近几年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内容上联系密切、操作过程相似的实验合并在一次实验课上。例如:我们把纸色谱与薄层色谱两个实验合并为一次实验教学;将蒸馏、分馏、折光率测定三个实验合并为一次实验教学。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课时来完成较多的教学内容,这种低耗高效的教学理念,正是绿色环保意识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的直接体现。

2、改进实验仪器和实验装置,从实验设计上强化环保意识

在保证实验更科学合理、更安全简便的基础上,我们从保护环境人手,本着药品投放量最少、反应时间最短、实验效果最好的原则,设计实验装置,改进实验仪器,实现常量实验的半微量化或微量化,并努力做到零排放和零污染。为此,我们不断结合实际,钻研教材,将原来的实验反复分析改进,以达到更安全可靠、保护环境为主的目的。例如,我们做“制备乙炔并验证其性质”这个实验时,将碳化钙(电石)事先用无水酒精浸润,使反应不形成泡沫,将恒压漏斗中的饱和NaCl换成饱和CuSO4溶液,来制取乙炔气。通过验证,改进后的方法,反应时间短,药品用量少,气体不必经过CuSO4溶液洗涤(几乎不含有H2S等杂质成份),实验现象明显准确,达到了理想的效果。有机实验中的性质实验,常常是一些污染环境及危害健康的VOC。做实验时,尽量做到用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获得比较明显的反应结果和准确的化学信息。这样不但缩短了教学课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巩固了学生在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而且减少了药品使用量,降低了废物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3、用先进的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理论课教学的应用上已经相当背遍,在实验教学中也应该推广使用。将实验原理、操作步骤等制成课件,利用声音与图像的结合,清晰而形象地显示实验过程,且模拟实验软件使学生体会到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实验现象和结果,既形象生动,又节省易耗品。也可以将教学计划之外的有创新性、综合性的实验制成课件放在校园网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课余时间和实验兴趣有选择地学习,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特点。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既使学生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又对学生的环保意识进行了有效渗透。

4、设置绿色化的实验内容

4.1 绿色化革除毒性大的有机制备实验,如由苯和液溴制备溴苯,由苯硝化还原制备苯胺等,选择一些毒性小得多的制备实验来训练上述实验涉及的基本操作。对一些需大量的有毒溶剂参与的反应,也应尽可能的改用毒性小的溶剂替代,或在实验规模上考虑由常量―半微量―微量。

4.2 连续化实验的连续化和系列化可减少实验废弃物的排放量,是化学实验绿色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的合成练习只是从合成反应的类型出发设置试验,这样就使各个实验孤立起来,部分学生注重实验结果,而忽视基本操作,做过的实验印象不深,同时,实验室回收了大量各种产品,大部分成废弃物,污染了环境。因此,最大程度地提高试剂的利用率,且使学生对有机实验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又为保护环境出力是应该探讨的问题。为此,我们在基本操作部分首先做“工业乙醇的蒸馏”,得到的产品留待实验“萘的重结晶”做溶剂,重结晶的母液在第3个实验“简单分馏”中得以分离,回收的产品乙醇用于“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提取咖啡因回收的乙醇由实验室统一保管,留待下一级学生新一轮实验开始时再做“工业乙醇的蒸馏”,从而提高了溶剂的利用率。对于制备实验,在考虑到单元操作训练和反应类型的选择基础上,使一个实验的产品尽量成为下一个实验的原料,其优点还在于,前面实验结果、产品质量会影响后面实验的结果,增加了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多步性和复杂性。

5、实验结束后废液、废渣、废瓶尽可能回收利用,实验始终贯彻加强环保意识

化学实验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如随意排放,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淡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不良的实验习惯。我们将生成的废液统一回收,组织学生利用学过的化学知识来回收处理,既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巩固了学过的知识。合成实验所得产品一律回收利用。例如:我们将合成的“1,2一二溴乙烷”、“1一溴丁烷”、“乙醚”等回收,进行洗涤、蒸馏、干燥,留做性质实验;“乙酰苯胺”、“2一硝基一1,3一苯二酚”回收,留着下一级同学做基本操作“重结晶”时用,得到的纯净的回收品,又可以留做“熔点的测定”用。这样,我们基本上做到了实验室无污染、产品链式利用的良性循环。对实验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根据成分安装气体吸收装置。例如:用碱液吸收HCl、SO2等酸性气体,对于散落的汞,用s粉处理,减少汞蒸汽的污染。

绿色化学已成为当今化学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化学发展的更高层次。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应该肩负自己的职责,只有将绿色化学教育不断地溶入到教学中去,从点滴入手,不断探索和实践化学的绿色化,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和环境保护意识,从根本上切断污染源,才能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有机化学实验中加强环保意识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有益的工作。只要我们在实验中自始至终做到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合理利用,互相监督,就能把化学教学中环境保护的意识传播到每位学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第8篇:中医养生的优势范文

1利用演示实验探究,加深对物理现象的理解

物理课本中有许多的实验都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这些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实验的过程,了解实验的本质,明白书本上的知识.传统的教学是老师先讲解书本上的知识,接着通过一些实验来演示给学生看.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升的帮助较小,因为学生在实验之前都知道了实验的结果,没有科学家们探索的步骤.对于实验的具体理解较为浅薄,然而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看到结果后,自己总结实验.教师在进行指导辅助学生,进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接着再学习书本上的内容,就能够很容易的理解这些知识.例如:在教学“机械能守恒定律”时,教师可以利用实验器材,标出高度,测出末速度.让学生自己去制作表格,通过不断的实验,填写表格,寻找不同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而不是照搬硬套,直接得出结论.又比如在教学“自由落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实验一下,拿一本书与一张纸,同时下落,看看哪个先落地.接着教师再通过专业的器材,将实验演示给学生看,学生在惊讶的同时,会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教师在慢慢的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理论.

2创设探究实验情境,激发学生对实验认同感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提出问题,那么对于学生能够进一步的理解知识有着很大的帮助.然而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提出问题呢?那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与课后练习中,产生疑惑,发现问题.传统教育一般都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实验,[HJ1.7mm]接着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课堂上学生可能因为一些理解有困难,会产生疑惑,提出一些问题.然而这些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要想真正理解所学内容,还要在课后自己去探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后布置作业时,布置能够让学生自主探索的作业.传统教教学中,都是布置一些答案固定的作业,可探究性较小,产生问题的几率较小.所以教师要改良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探究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时,产生疑惑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教师在进行实验的时候,同样可以创设探究实验情境,例如:在教学“超重与失重”时,教师可以利用体重计,让学生站在体重器上,读出当时的体重,接着让学生下蹲,看看体重计的变化.问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呢?还有其他的动作能改变体重器的读数吗?哪些会偏小,哪些会偏大呢?学生在教师提出这些问题后,进行思索,注意力自然而然的就集中到课堂上了,教师在接下来进行实验时,学生就会产生认同感,有利于思维的提升.

3开展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效的提升自身的能力”.学生如果有团队意识,善于团队合作,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这也符合了教育育人的最终目的.物理实验是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物理实验许多都需要同学们共同合作去完成,在合作过程中,学生明白了自身的责任,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例如:在教学“力的合成”这一内容时,教师先将班级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2个人拉两根弹簧,另一个人在对面拉另一根弹簧.通过亲身实践与小组配合,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力的合成相关知识点,而且在合作过程中,学生会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有时是有限的,合作可以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又比如在教学“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时,教师让学生分组去测量,要求学生要分工明确,谁去测量、记录数据,让学生懂得在团队中要明白自身的职责并做好这份任务.通过小组合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因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同的人想法不同,提出的问题也不同,涉及的方面自然也很广阔.

4改进探究实验制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品质

探究实验不仅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我们知道,独立自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学生在生活中必须要拥有独立自主的能力,才能更好的生活.物理实验中,许多是需要小组合作的,但也有实验是可以独立自主操作的.通过那些合作性的实验,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接着通过思考与其他独立自主型的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的能力,达到育人的教学目的.物理实验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理论与实践之间有着一些差距,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那么就要自主思考,去探索问题所在.学生只有自己拥有了自己的观点、思想,在小组讨论时,才有话可说,有理可论.例如:在教学“伏安法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时,就进行了实验操作.教师可以设计探索实验,让学生利用一个电压表来测量,而不是按照书本上的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来测量.这时候不要让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想方法.学生可以利用电路图来大致设计一个方案,接着再通过实践操作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探究性的实验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品质,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要学会多方面多层次去思考问题,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5“上升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修正

所谓上升理论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讨论.按照实验中产生的事实,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得出结论,再来指导实验.这样,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但是,学生由于高考升学的压力而变得解题技能与运算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归纳能力变得很弱.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归纳能力对于物理现象与规律有时可以起到决定性作用.例如实验数据仅仅是实验事实的客观记录,而归纳则是在对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结论.高中学生知识技能与生活经验比较丰富,他们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收集、实验过程的处理都十分的娴熟.而且实验的归纳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提供了条件.因此,在开展探性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在探究式实验过程中,有很多引起读数变化的物理现象.应该在这些数据中发现物理现象的内在本质,但对学生还是比较难的.例如力学现象的实验中,我们记录的是运动学现象.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动力学角度找出几个物理量.然后再进行比较、分析、归纳,这样就能归纳到物体的加速度状态而引发的超重与失重,从而得出正确的理论.

第9篇:中医养生的优势范文

一、问题现状

现在的学生计算能力总体下降,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很顺利地正确运算一道计算题,有些解决问题,学生明明列对了算式,可得出的结果总是不对。我仔细研究后发现,学生在计算中非常欠缺计算的灵活性,只习惯于埋头苦“算”,而缺失的恰恰是最为重要的“计”,即缺失计算的优化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根据题目特征,进行算法意识的优化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成因探寻

1.受计算法则的影响

计算法则是所有计算的根本准则,所有教师上课时都会非常重视,不断强调。从教学“四则混合运算”开始,就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计算法则,同级的怎样算,有两级的或有括号的又该怎样算,学生已形成了计算定式。要打破这种定式,是需要耐心和方法的。因为部分学生心里总是觉得所有计算类题目我能算,从内心深处不愿理解并体会各式各样的优化算法所带来的好处,甚至是不屑一顾,所以根本不可能有优化算法的意识。

2.“算法多样化”与“计算优化”的冲突

新课标对计算教学的明确要求是“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但恰恰对“计算优化意识”的培养没有提及,这就造成了数学教师在计算教学上对“优化意识”培养的弱化,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学生计算中“优化意识”的缺失。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起到了沟通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和构建知识网络的重要作用。“算法优化”是计算的升华,是计算想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所以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是使“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达到和谐统一。

3.各种“要求”的限制和影响

纵观各册教材、各种教辅用书以及各类测试题,其中有关计算题的要求,大致有三种:一是“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计算”,二是“用简便方法计算”,三是“能简算的要用简便方法算”。这样的计算要求,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简算的一种提醒,就是说所给的题目都要想办法简算,而没有这种要求的题目则不用考虑简算。正是由于这样的计算“提醒”和“要求”,看似人性化,实则是对学生思维发展的禁锢,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学生优化计算自觉意识的缺失。

三、解决策略

1.鼓励算法多样,加强算法优化引导

鼓励算法多样化,但并非多多益善。有时一道计算题的算法,学生可以想出七八种,甚至更多。这时需要教师进行有效合理的整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交流,明了各种计算方法的思路。同时可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一两种有代表性的算法,真正理解这种算法的优点所在,逐渐培养学生优化计算的意识。

2.淡化“计算要求”,培养优化计算的自觉意识

(1)培养学生计算的自觉优化意识。针对学生唯有看到“简便计算”这一要求才实施简算的现象,教师要用各种办法使学生认识到所有的计算,不管有无计算优化的要求,都要激活计算的优化意识,选择合理灵活的方法,提高计算的效率与质量。长此以往,学生才能形成计算的自觉优化意识。

(2)培养学生自觉优化计算的能力。能力是意识的支撑,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才能让意识得以实现。而实现这一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便是“口算”,口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计算能力的强弱。在我的课堂中,只要是符合口算条件的题目,我都尽量带领学生一起口算,让口算教学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这样一来,只要触及某个数,学生大脑中就能联想出与之相关的计算。如看到25会想到4,看到125就会想到8,等等。

3.拓展优化意识,优化解题过程

将计算的优化意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其意义远不止使计算更简便、更高效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对解决问题方法的优化,进一步拓展解题思路,使学生对各种问题理解得更透彻、更深刻、更有助于数学优化意识的培养。

总之,培养学生的计算优化意识和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个过程应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学习阶段,最终目的则是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自觉地形成优化思想,逐步地提高计算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春玲.浅析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5(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