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旅游景区概念范文

智慧旅游景区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旅游景区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旅游景区概念

第1篇:智慧旅游景区概念范文

一、引言

近年来,古村落旅游日益兴起,古村落旅游吸引力不断提升,古村落旅游景区接待的游客量日益增长。然而,一方面古村落景区本身的容量有限,另一方面古村落景区与社区叠置、既是遗产又是生活场所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古村落旅游发展路径的复杂性。在凤凰古城进城费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风波、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大火和丽江束河古镇大火事件之后,更凸显了古村落旅游景区开发管理的复杂性。“智慧旅游”概念的提出适应了古村落旅游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希望在智慧旅游背景下,通过构建古村落旅游智慧管理系统为实现古村落旅游景区开发管理提供有效的借鉴,从而为古村落旅游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二、古村落旅游景区智慧管理的必要性

由于古村落旅游景区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景区,而随着古村落旅游的不断发展,古村落景区开发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更加凸显,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旅游服务设施滞后

就大多数古村落旅游服务设施而言,难以满足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基本需求。一方面,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村落环境大多较为封闭。这种封闭性使得古村落的现代化进程较慢,现有基础实施落后且不完善;另一方面,由于古村落旅游发展起步晚、投资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一些古村落旅游景区没能根据市场的发展及时的更新旅游设施。

(二)景区重开发轻保护

关于如何处理古村落旅游景区开发过程中的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寻找二者之间的折点,一直是学者比较关心的问题。景区的开发得到了较多的关注,相反关于村落遗产,包括古建、民居、街区、村落风貌乃至非物质文化如民俗、节庆等,如防火、方针、洪涝等设施不足或者管理不善。

(三)针对景区内社区居民管理不善

在不少实行全封闭式的古村落旅游景区,当地居民往往假借亲戚拜访把一些游客带入景区,并在自家院落开展以农家乐为主题的旅游。这无疑是钻了古村落旅游景区管理的空子,对于景区门票收入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即使是在一些实行半封闭式的古村落旅游景区,在实地调查中,一些古村落的居民会对地板、门窗、屋顶等处作令人痛心的翻修工作,严重破坏了古村落的原真性。

三、古村落旅游景区智慧管理系统

古村落旅游景区智慧管理系统主要是通过一定系统的构建,使得古村落旅游景区能够满足社区与景区互动、实现遗产保护着发展和发展中传承,从而古村落旅游景区的管理更加智慧,这些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景区指挥调度中心

景区指挥调度中心就是要借助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讯网络等技术,通过一定软件系统的应用,协调古村落旅游景区的资源、环境、客流量、交通、安全等方面,从而实现古村落旅游景区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社区居民数据中心

社区居民数据中心就是建立和完善以古村落原住民的姓名、性别、年龄、家庭成员、照片等基本信息为主的数据中心,并实行一卡通的管理。避免了社区居民假借亲戚拜访而将游客带入景区等情况,从而对古村落社区居民的生活与出入行使有效地控制。

(三)商业化程度监测系统

商业化程度监测系统就是对古村落旅游景区内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旅游企业数量(主要表现为旅游纪念用品、传统手工艺品等旅游商店数量)和可供参观和体验的吸引性事物数量建立完备的档案,对二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实施动态监测,并借助于景区门户网站、景区游览客户端软件和书面等形式对来访游客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洞察、分析游客对于该古村落旅游景区的商业化程度感知,以便旅游景区管理部门作出相应调整。

(四)公安消防系统

公安消防系统就是借助人民公安系统、景区的电子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实现古村落旅游景区的安保和消防全方位监测和一体化管理,使景区内出现的突发事件和火灾等得到公正和快速的处理。

(五)景区电子监控系统

景区电子监控管理系统就是针对古村落景区内的重要景点、人流拥挤的路段、重要的文物等地区实行全面的智能视频覆盖,并对监控视频信息实施有效的储存。

(六)景区交通管理系统

景区交通管理系统具体而言就是借助于GPS定位系统等技术对景区内游览车实施集中调度和统一管理;完善景区停车场内的私家车和旅游大巴的停车管理,实现停车一卡通自动化管理,避免旅游高峰期旅游停车位难等的问题。

(七)景区资源管理系统

景区的管理部门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资源管理系统,加强技术措施、宣传保护以及制度规范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对于重要的文物古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完备的电子档案,借助于景区的电子监控系统,落实的监管人员定期检查来实施实时的监管。

(八)游客服务系统

游客服务系统就是借助于景区电子门票、游客服务中心、电子导览系统、游客投诉互动平台、景区自助导购等平台,为旅游者提供更加便捷和全面的服务,使得旅游服务更加的人性化和个性化,减少古村落旅游景区因设施不便而带给旅游者的不适感。

(九)景区营销推广系统

第2篇:智慧旅游景区概念范文

关键词:旅游景区 复合型人才 培养

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体系中引起旅游者出游动机的直接触发因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旅游业中居于核心地位。然而目前大多数景区现状令人担忧,"圈起地来坐收门票"是当前一些景区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景区里,游客感受不到精细管理与人文关怀,常常高兴而来,扫兴而归。我国旅游景区经过30年的发展,在硬件上已获得了极大的改善,但在软件上却仍然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同旅游饭店和旅行社等兄弟行业相比显得较为滞后,这与旅游景区人才的匮乏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

一个景区光有"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能使"景"不断产生新的吸引力的"人"、目前,旅游景区最为紧缺的人才主要有4类:一是旅游景区经营管理高端人才;二是随着旅游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一些技术人才;三是公关人才;四是国际化人才。因此旅游景区的发展需要培养一大批既善于经营管理,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且能进行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关于景区人才的培养,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在CNKI中国期刊网上以关键词"景区+人才"进行搜索只得到15条记录,其中对"景区复合型人才"的论述更是空白。针对旅游景区目前相关人才的紧缺现状,本文认为可将这几类人才进行整合培养,提出"旅游景区复合型人才",即具有一定概念能力、技术能力和人际能力的国际化综合性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人才。其中,概念能力是对复杂情况进行抽象和概念化的能力;技术能力是使用某一专业领域的有关程序、技术、知识和方法完成任务的能力;人际能力是与处理人际关系有关的能力;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视野以及知识结构的人才。另外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本文的复合型人才有个前提,即专业性,"复合"与"专业"并不矛盾,即对旅游业尤其是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必须有一定的学习和实践,在此基础上同时复合以上多种能力。

一、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对旅游景区的重要性

1、对景区而言人才资源比旅游资源更重要。行业发展,人才是关键。人才是旅游景区最核心的资源,是景区建设、经营、管理的中流砥柱。我国的中西部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景区管理人才的缺乏,资源的垄断性优势在缺乏科学、人性管理的情况下逐渐被削弱,景区运营达不到理想的境界。与此相反,东部地区资源稀少,但人才济济,管理方法的先进性弥补了其资源的不足性。深圳属于旅游资源非优区,但华侨城集团公司非常重视对管理人员的要求,重视管理制度的规范,业务流程的重组,最终创造了骄人业绩,培育出一批知名品牌的旅游主题公园。可见,旅游资源可以创造,旅游人才却不可多得。一个景区无论其先天优势多么突出,若缺乏专业人才,不能够辅以良好的经营和管理,其生命力和吸引力必然会下降甚至消失。

2、复合型人才更符合旅游景区的需要。相比饭店等行业,旅游景区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其对技术、设备和高水准的管理理念的依赖程度更高。例如,信息化的智慧型景区是大势所趋,全国首个"智慧景区"九寨沟已实行景区管理智能化,通过移动道路测量、网格化管理、全球定位、遥感、地理信息、视频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来解决旅游旺季景区景点资源电子化、门票智能化、游客行为追溯、智能化引导和时空分流、景点负荷监控等问题。可见,旅游景区对人才的要求是"质量"大于"数量",目前最缺乏的是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也是当前制约景区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旅游景区人才现状

旅游景区正面临着严峻的人才问题。

1、景区人才数量不足。据初步估计,目前全国旅游业从业人员600 万,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达800 万人,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人,今后还将以每年20万的速度递增。而且旅游人才分布主要集中在饭店和旅行社,占全行业人才总数的近九成。旅游景区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具备多种复合能力的优秀管理人才。然而,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旅游景区人才培养远远落后于景区需求。

2、景区人才质量总体偏低。不少景区管理层人员文化水平偏低,对现代旅游经营管理理论和技术知之不多,导致盲目上项目、经营不科学、管理不到位,给景区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同时由于国际化人才的缺失,景区接待国际旅游者能力偏低,制约了国际旅游市场的发展。景区人才的职业培训在内容、形式、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等方面均落后于酒店和旅行社等旅游企业。

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最核心的子行业,复合型旅游景区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这样的情况在一些中小城市的旅游景区尤其严重。

三、旅游景区人才问题原因分析

第3篇:智慧旅游景区概念范文

关键词 智慧旅游 智慧化客流管控 建设智慧旅游城市

我国研究智慧旅游问题的时间较短,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旅游支出在国民支出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学者们对智慧旅游的关注大大提升。总体来说,在对智慧旅游进行研究的这几年时间里,国内的学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国内的智慧旅游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尤其缺乏对于旅游旺季景区拥堵现象的研究及解决方案,针对智慧旅游景区管理的调研及研究甚少。

一、国内部分景区智慧化旅游应用

(一)西安

智慧临潼――二维码:在旅游高峰期来临之际,临潼区在区内的主要景点、公交车体等位置摆放了旅游吉祥娃娃,游客可以用手机扫上面的二维码,进入“智慧临潼”旅游咨询平台,这是临潼推出的一个智慧旅游平台,其中包括吃、住、行、游等各种旅游信息,信息准确度高,给游客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二)九寨沟

第一,景区外交通管制。九寨沟景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通向景区的只有一条狭长的路口。随着自驾旅游的流行,游客还未到景区就已经开始拥堵。因此,九寨沟景区方面通过线上在旅游主干线及主要路口增设路况探头对车辆进行实时监测;线下在旅游高峰时,由交警在现场进行车辆分流,包括禁止车辆掉头、停车载客、单行道前进等。

第二,门禁票务管理。实行分时售票、分时进沟的办法,景区每日售票共4万张,也是景区可承载的最大游客量。其中,线上售票需至少提前一天用身份证号进行购买,每日2万张;而线下,在到达景区门口时,会有一面大型LED屏实时更新公布已售票数和剩余票数,方便游客选择规划旅游安排。游客接待高峰期会有分时错峰售票进沟,如分为7时~8时、8时~9时、9时~10时、10时~11时、11时以后等时间段售票。

(三)济南

第一,在人流量比较大的路口设有智慧化信息亭,它设有“智慧旅游”查询、免费手机充电、无线WIFI上网、公交换乘信息查询和ATM银行服务功能。

第二,停车公告牌,同步停车场车位信息。在游客爆棚的景点周围设挂停车告示牌,一个牌子上面有附近4~5个大型停车场的实时车位信息,以方便自驾游的游客及旅游巴士不再为停车难而苦恼。

二、关于智慧旅游在部分地区应用的设想及建议

(一)景区智能票务系统

横向观察国内一些大型旅游景点提高游客办理门票手续效率的重要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智能化的T禁系统。通过调查,总结其表现有二:

第一,为解决游客单方面信息不通畅而引起的游客景区排队买票滞留问题,可以在售票区或景区入口处设置LED显示屏实时更新当日的门票信息。信息透明、同步,解决了游客和景区沟通不良的问题,有效降低了游客因不满情绪而与景区发生矛盾的情况。

第二,智能化门禁系统。传统的人工检票或门票刷码都会增加进入景点的时间。电子票刷码的方法是目前通过调研发现的比较高效率的方式。游客操作简单,景区管理也高效,一举两得。同时,纸质门票的数量减少也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二)景区强制分流及无线覆盖,线上导览

较大的景区常常会出现个别景点大规模拥堵的情况,除去对景区的游览路线及景点不熟悉之外,还有对各个景点的游览人数不清楚的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有两种处理方法:

第一,针对占地面积较大的景区,可借鉴九寨沟等地的做法。首先对游客进行强制分流,进行建议游览路线的安排说明。游船和游览电瓶车由调度中心通过人流监控对入岛和游岛路线进行安排,同时还可以和第三方平台,如百度地图或高德地图合作,通过线上景区内部热力图显示各景点的人流情况,以供游客参考。为降低安全隐患,可以采用摄像头实时监控和人员巡逻结合的方式,通过实时监控,告知巡逻人员重点检查的景区景点。

第二,小景区可参考乌镇与高德地图的合作项目“无纸化导览”的做法,实现全景区无线覆盖,线上路线说明及语音导览。景区还包括语音导览、扫二维码获取景点介绍等,使游客游览的独立性更强,也增加了对景区知识的获取。这样也可以明显提高游客体验的满意度。

(三)针对整个城市的App及微信平台的信息整合

做好以云计算为基础,以移动终端应用为核心,以感知互动等高效信息服务为特征的旅游信息化发展新模式。通常旅游高峰期大量游客的涌入,不仅造成景区拥堵,甚至引起整个城市的交通瘫痪,而且市民日常出行的个别路口及公交站点都会出现拥堵的问题。为方便游客更快、更直观地了解城市及城市的旅游景点,可以借鉴西安等地的做法,研制开发App及开通微信公众号,以更新和完善平台信息。目前很多景点都有相关软件,以此为基础加大信息的整合力度,与各景区及交通部门合作,对城市文化、景区进行介绍,对方位进行标注,实现公交智能化。对“附近”资源等方面进行整合,以实现信息的同步,做好线上线下一把抓,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利,迅速玩儿转景区,隐形推广城市旅游,提高旅游景点的声誉。

(四)安全问题

可以利用遥感技术、GIS技术、MIS技术等高科技手段,通过针对大气、水质、地质、森林等方面的其他在线监控手段,建立完善的资源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评价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灾害,为风景区的开发和保护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为了防止类似于“上海踩踏事件”的发生,要加强对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及游客自救及急救的知识培训,必要时在客流量较大的地方购置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将事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三、结语

随着支撑智慧旅游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完善,全面建设和应用智慧旅游将是大势所趋。传统旅游模式下的诸多问题和弊病也将迎刃而解,其中就包括黄金周“旅游井喷”问题。智慧旅游是解决假日旅游矛盾问题的可行之道,但智慧旅游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相关旅游企业凭借单方能力在短时间内所能完成的。我们期待着一个站在建设智慧城市的高度,以政府为主导统筹各方面资源,以“为游客服务”为宗旨的完善的智慧旅游应用服务体系的建成。

(作者单位为江苏大学)

参考文献

[1] 黎忠文,唐建兵.“数据流动”视角下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基本理论问题探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01).

[2] 许金如.论旅游城市转变旅游增长方式的智慧化路径[J].开发研究,2014(06).

[3] 陈文华,黄俭.我国智慧旅游研究综述[J].商,2014(40).

第4篇:智慧旅游景区概念范文

关键词:织金洞;智慧旅游资源条件;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1-0109-05

1 引言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我国旅游行业信息化正式进入“智慧旅游”阶段。“智慧旅游”阶段从2011年开始,是我国旅游信息化的第四阶段,以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提出用10年时间实现我国旅游产业智慧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为标志[1]。智慧旅游资源条件评价是科学合理构建智慧旅游框架的基础,科学的评价旅游目的地智慧旅游资源条件是决策层及相关机构更好的把握“智慧旅游”的发展水平及构建智慧旅游系统的必要前提。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和消费习惯的改变,各旅游目的地智慧旅游信息化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然而,由于各个智慧旅游系统开发团队进行智慧旅游系统研发前尚少对旅游目的地现有智慧旅游资源条件进行分析评价,一方面导致同一区域旅游信息门户网站、APP等种类繁多,且建设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用户体验较差,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开发成本加大与现有资源的浪费。

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贵州高原西部乌江两大源流六冲河与三岔河交汇处,地跨织金、黔西两县,大部分位于织金境内,总面积170 km2,有织金洞景区、东风湖景区、绮结河景区三个景区组成。公园距织金县城22 km,距黔西县城45 km,距毕节市120 km,距省会贵阳市146 km;地理坐标范围东经105°44′42″~106°11′38″、北纬26°38′31″~26°52′35″。织金洞作为贵州省第一个世界地质公园,“中国最美六大旅游洞穴”之首,虽已有人领先研发了织金洞智慧旅游系统、APP等应用,但由于经费和精力的问题,各个智慧旅游系统建设的实际效果欠佳,用户体验较差,且存在已有功能重复开发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智慧旅游框架设计之初,尚未对织金洞现有智慧旅游条件进行评价分析。

针对织金洞现有智慧旅游系统、APP等应用部分功能重复开发、不同功能模块未能整合、用户体验较差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发展织金洞“智慧旅游”,从而更好地为织金洞智慧旅游框架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提出了对织金洞现有智慧旅游资源条件的评价研究。

2 智慧旅游资源条件定量评价指标

2.1 评价指标确定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2]。智慧旅游是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并结合现代企业管理、人文科学、经济学等综合性学科,通过应用创新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经营能力、服务创新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促使生态、文化、社会和经济的综合价值最大化,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3]。智慧旅游的最终目的是提升用户体验。综上概念所述,本文将智慧旅游资源定义为能为智慧旅游的构建提供基础条件的各类资源,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资源、景区信息化资源与景区管理资源等四类。因此,本文智慧旅游资源条件的评价主要从自然资源条件、基础设施与服务接待条件、景区信息化程度和景区管理条件四方面进行。其中,景区自然资源条件和景区基础设施与服务接待条件是智慧旅游资源的根本条件,景区自然资源条件是旅游景区吸引游客和游客最直观的体验来源,良好的景区自然资源条件是景区构建智慧旅游的先决条件,景区基础设施与服务接待条件是提升游客体验的必要辅助设施;景区信息化条件是智慧旅游资源的必要条件,可以提供给游客一个便捷的门户平台,为游客提前做好旅游攻略及了解旅游目的地状况提供便捷;景区管理条件则是智慧旅游资源的重要条件,景区管理有利于更好的景区资源规划,是提升景区工作人员规范化、旅游产品产业化、景区整体形象提升的前提。

2.2 评价指标解读

2.2.1 自然资源条件

(1)资源要素价值。观赏游憩价值,指旅游资源单体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游憩价值和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指旅游资源单体具有世界或全国或一定区域意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指旅游资源中具有珍稀物种,或景观奇特的多少。规模、丰度与几率,指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规模、体量及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疏密度、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周期性发生或频率的概况。完整性,指旅游资源单体的形态与结构完整性概况。

(2)资源影响力。知名度和影响力,指旅游资源单体在一定区域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或构成区域承认的名牌。适游期和使用范围,指旅游景区适宜游览的日期或适宜于游客使用和参与的日期。

2.2.2 基础设施与服务接待条件

(1)基础设施条件。交通,是影响旅客出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交通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旅行者旅行时的心情,便捷的交通条件有助于旅游目的地的易达性,直接影响景点的客流量。医疗,是保障游客出行过程中能够得到及时求治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医疗条件有助于旅游景点应对突发状况、给予及时求助并减少伤亡人数。卫生,一个城市的公共卫生状况是城市最直观面貌之一,直接影响游客对于这个城市的印象。通信设备,指景区出入口及游人集中场所设有公用电话,移动基站等通信设备,且通信设备布局应合理。其中,公用电话应具备国际、国内直拨功能,手机信号覆盖主要景点,通信方便,线路畅通。电子信息设备,主要指景区主要路段设立的LED显示屏、触摸屏等多种电子信息设备。电子信息设备显示的信息内容主要通过有线或者无线通信网络传输方式,由后台统一更新到前端显示设备。

(2)服务接待条件。服务接待是指通过智能化的移动终端(智能手机或定制导览终端)等基础设施,配合二维码、GPS定位等技术手段,为游客提供全程式的游览服务、丰富的旅游体验、互动的游览方式和拓展的消费形式。游客中心,景区游客中心内一般设置信息触摸屏,提供电子信息与信息查询服务。同时专门设置设备发放点,提供自助导览设备租借服务、咨询服务、旅游消费卡发放等服务。食宿条件,景区周围一般会设置不同级别的酒店和餐馆,用于提供游客休息和餐食服务。旅游产品种类和数量,景区设置基于景区资源和文化的游戏产品,旅游产品种类和数量丰富,并可实现实体店面购买后网购等方式。保障及应急机制,指针对突发事件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信息化保障机制和应急响应机制,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自动获知和告警,同时开展相关部门的联动救援。服务质量,指服务能够满足规定和潜在需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或指服务工作能够满足被服务者需求的程度。良好的服务质量是提升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整体印象及评价的有效途径。

2.2.3 景区信息化程度

(1)信息门户。景区设置专门的信息门户网站,且具备电子商务、景区信息实时播报、在线交流、紧急帮助等功能,支持手机、电脑、信息触摸屏等终端设备访问。有利于景区更好的向外宣传和提高游客自由购换票的便捷度及满意度。电子商务,即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实现景区门票、住宿、景区内交通、旅游线路等旅游产品的网上预订和网上交易。支持多种支付手段,包括网上支付、手机支付、银行转账、电汇、前台POS机刷卡、现金支付等。景区信息实时播报,为游客提供景区当前景区客流量、交通压力、停车场场地状况、环境质量以及旅游专用交通工具空闲情况等实时信息。在线交流,指可以利用在线咨询与投诉、论坛、征文活动等形式增强在线的互动交流,及时了解游客需求,提供优质服务,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手机客户端软件 ,指可以在手机端下载安装的手机客户端软件,并能够提供景区信息及酒店预订、在线帮助等功能的软件,此外,还具备提供附近区域的消费引导信息。紧急帮助,紧急帮助是指当景区内有突发状况发生时,游客可以通过固定按钮或拨打固定电话号码或手机客户端软件请求救援的一种方式,提供安全呼救功能,帮助游客在紧急情况下一键联系公安、医疗单位。安全呼救功能可以自动提供游客当前的位置。紧急帮助警示牌或按钮应设置合理。

(2)导游。电子信息资料,指经过数字化的纸质资料,该信息可以用在游客中心、导览设备及电子信息设备上展示,其内容丰富、特色突出、文字醒目、制作精美并适时更新,展示方式能体现游客互动、便捷或环保的特点。电子导游,指游客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自助导览移动终端或固定导览终端等设备为游客提供导游服务的能力。手机和导览移动终端能为游客提供基于位置的电子导览服务,具备游客和景点定位、游览路线规划指引、自动讲解(文字、图片、音频)、多媒体资料点播等基本功能。

(3)导航。导航是指基于移动导览终端或手机客户端为游客提供的电子导航服务,能帮助游客了解景区内部及周边的交通、餐饮、购物、娱乐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和简要情况,便于游客进行游览路线规划和时间管理。电子地图,景区导航地图能正确标注景区内部主要景点、内部及周边交通道路、服务网点、公厕等游客常用基础设施的位置。

(4)导购。电子支付,景区中的旅游设施和旅游商铺具备为游客提供刷卡消费(银行卡、旅游一卡通)、支付宝、微信等支付的能力,大型旅游场所(饭店、会所、酒店等)能够支持在线电子支付和手机支付两种支付方式。商户在线推广与销售,指景区内商户具备网上交易平台,且该平台能够为其产品提供在线的信息与销售渠道。

2.2.4 景区管理条件

(1)规划和制度管理。“智慧景区”规划,指经过具备专业规划资格证书的规划单位的实地考察、因地制宜地制定智慧化建设规划,且正式通过相关部门批准,开发建设项目符合规划要求。电子档案,指定期监督检查,对游客客源及数量统计、旅游投诉建议、旅游安全等记录并进行电子档案备案。

(2)资产安全管理。设备管理,指景区内用于消防、防盗、救护、交通、游览、娱乐等设备能够有效通过信息与通信系统进行管理,保障设备齐全、完好、运行正常,无安全隐患。视频管理,景区内重要景点、客流密集地段、事故多发地等重点区域实现视频监控设备覆盖。前端实时视频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网络传输至监控后台,由后台进行视频存储,并实时监控。可以采用智能视频技术对视频中的预设目标进行分析(如越界、进入/离开、移走等),为游客疏导、重要物品监控、灾害预防、应急预案制定实施、指挥调度提供保障。能够对景区安保人员进行远程管理和调度。可通过手机、集群通信等设备实现远程通信。火情管理,具有有效的火灾防范和自动报警机制,相关设备运行正常。对于拥有大面积林区的景区,建设有专门的森林火灾监控系统。利用视频监控技术对林区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险情并统一指挥调度。系统具备最高温自动追踪、自动设定温度报警值等功能。车船管理,利用GPS定位技术、电子地图技术,提供对景区内车辆、船只等旅游专线交通工具的监控、调度、导航和防盗功能。车船消费支持旅游一卡通、手机支付、现金等支付方式。利用GPS获得车船位置坐标,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发送到后台,后台存储数据,完成坐标信息获取并在电子地图中显示车辆位置。具备增加反向通信功能,由后台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向目标车辆发送调度信息,完成指挥调度。对进出景区的车辆能通过信息屏进行指引和疏导,有效保障景区内部交通畅通。

(3)资源和环境保护。环境监测,指景区通过信息化手段获取天气、空气、水质、噪声等环境信息。水质和空气监测能够利用相应的数据自动采集系统定期采集样本,通过分析仪器获取监测指标情况,并作出环境变化情况的评价。环境监测信息,景区能够提供环境信息功能,将前端环境监测数据通过有线或者无线通信方式上传至后台,并在网上和信息屏上进行,信息能够适时更新。

(4)游客管理。购物点管理,对景区管辖范围内的购物场所进行集中规范化管理,并建立电子档案。游客统计分析,指利用景区电子门禁、智能视频监控、电子门票预订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景区系统自动收集、全面统计、及时上传和智能分析。对超过限度的情况能够自动报警,协助景区管理者进行人员分流。客源统计分析,指利用游客进行电子门票预订是预留的电话号码、IP地址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自动收集、全面统计分析客源来源。手机客户端使用情况统计,手机客户端软件或导览移动终端能够自动记录游客对各种不同功能的使用情况。

(5)系统管理。景区系统管理,对于“智慧景区”下辖的各个信息系统能够进行统一指挥与调度,实现信息的及时感知、数据的及时更新、系统间的全面互联互通、旅游管理和服务应用的深度开发,最终为游客和管理部门提供集需求、效果反馈于一体的“智慧化”景区服务管理新模式。景区数据管理,景区管理中涉及的管理系统均可开放接口给上级旅游管理部门的管理平台,为其自动提供各个信息系统的运行数据,实现数据的自动更新与汇总。

综上所述,织金洞智慧旅游评价分为4个方向,13个二级指标,43个三级指标。具体指标详见表1。

3 评价方法

基于参评指标的确定以及旅游目的地实际调研数据的收集,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确定各参评指标权重值,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能有效地处理智慧旅游资源评价中那些难以完全用定量方法来解决的问题[4]。其原理是通过把各个参评指标间两两进行比较和判断得到模糊判别矩阵,计算得到判断矩阵的特征值,过程中必须保持参评指标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即CR

在各参评指标权重值确定的前提下,采用“加权求和法”,即利用参评指标权重和指标的得分值,采用线性加权求和方法计算出织金县智慧旅游资源条件评价分值。目的是定量反映织金洞智慧旅游资源条件的成熟程度。

加权求和公式:

4 结果与讨论

通过AHP方法,建立织金洞智慧旅游资源的评价模型,根据加权求和计算得到,织金洞智慧旅游条件评价得分6.963分。评价结果表明,织金洞智慧旅游资源总体条件较好,具备发展智慧旅游的良好条件。具体情况结果如下。

(1)自然资源条件中资源要素价值和资源影响力较好,基础设施与服务接待设施中交通、通信设备、电子信息设备、游客中心、食宿条件和旅游产品种类和数量建设条件良好,手机客户端软件和紧急帮助设置方面客户体验整体较差,有待提高。

(2)旅游服务设施空间信息调查与数字化方面,通信设施和电子信息设备较完善,游客中心建设较好,但是导航功能和购物宣传强度功能方面则需提升,电子支付类型有待多样化。

(3)游管管理与服务功能信息化调查方面,手机客户端游客使用情况统计及停车管理、购物点管理和商户在线推广销售等服务有待进一步提高。

本评价指标的构建与评价可为后期智慧旅游系统构建给出更具针对性且有效的建议。例如,针对评价指标值中得分值较高的指标,如视频管理等已有功能,在后期构建智慧旅游系统时可以通过相关功能模块所预留接口,进行功能调用,避免重复开发,缩短开发周期;此外,针对评价指标值中得分值较低的指标,如电子支付类型单一、APP应用用户体验较差等功能,在后期进行智慧旅游系统开发时,有利于开发人员有针对性的对此部分功能进行重新开发。

参考文献:

[1]李云鹏,胡中州,黄 超,等.旅游信息服务视阈下的智慧旅游概念探讨[J].旅游学刊,2014,29(5):106~115.

[2]邓贤峰,李 霞.“智慧景区”评价标准体系研究[J].电子政务,2012(9):100~106.

[3]李云鹏,晁 夕,沈华玉,等.智慧旅游―从旅游信息化到旅游智慧花[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

[4]鲁小波,陈晓颖.基于AHP方法的森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J].林业科技开发,2010,24(5):136~138.

[5]郑耀星.旅游资源评价与自然环境影响的关系[J].资源科学,2000,22(6):62~66.

[6]张结魁.区域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想与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2003,25(3):90~97.

[7]张凌云,黎 j,刘 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27(5):66~73.

[8]李 伟,李慧凤,杨 洁.基于智慧旅游视角的景区网站服务功能及其评价――以华北地区10家5A级旅游景区网站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31(9):1149~1152.

[9]吴 晶,马耀峰,高 军.基于游客感知的古都类城市旅游资源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2):186~191.

[10]汪 侠,甄 峰,吴小根.基于游客视角的智慧景区评价体系及实证分析――以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4):448~456.

[11]刘利宁.智慧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6):67~71.

[12]黎忠文,唐建兵,刘龙蛟.智慧旅游公共服务评价指标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11):1299~1304.

[13]张结魁.区域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想与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2003,25(3):90~97.

第5篇:智慧旅游景区概念范文

关键词:“智慧景区”、梅里雪山国家公园;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研究背景: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信息化已成为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快旅游信息化、智慧化进程对于一个城市或地区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智慧景区”对于推进智慧旅游整体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旅游业的融合,加快旅游业管理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对于实现整个旅游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智慧景区”发展历程及概念界定

旅游信息化经历了从旅游数字化到旅游智能化再到旅游智慧化的发展,三者一脉相承。第一阶段是信息化,以1996年国家旅游局成立信息中心为标志;第二阶段从2000年开始,以国家旅游局“金旅工程”启动为标志;第三阶段从2006年开始,以科技部启动“数字旅游”为标志;第四阶段从2011年开始,以国家旅游局提出“智慧旅游未来十年目标”为标志。自2009年9月14日,IBM总裁彭明盛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后,我国学者在对“智慧”的理解上,提出了“智慧城市”、“智慧旅游”。从宏观角度来看,智慧旅游的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

“智慧景区”指景区能够通过智能网络对景区地理事物、自然资源、旅游者行为、景区工作人员行迹、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行全面、透彻、及时的感知,对游客、景区工作人员实现可视化管理,优化再造景区业务流程和智能化运营管理,同旅游产业上下游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实现有效保护遗产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高对旅游者的服务质量,实现景区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狭义的“智慧景区”是“数字景区”的完善和升级,指能够实现可视化管理和智能化运营,能对环境、社会、经济三大方面进行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的景区。狭义的“智慧景区”强调技术因素,广义的“智慧景区”不仅强调技术因素,还强调管理因素。广义的“智慧景区”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通过互联网对景区全面、透彻、及时地感知;对景区实现可视化管理;利用科学管理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完善景区的组织机构,优化景区业务流程;发展低碳旅游,实现景区环境、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

2.研究区现状及典型性分析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处于世界闻名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地区。“三江并流”地区是中国境内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也是世界上蕴藏最丰富的地质地貌博物馆。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库”,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植物学界称其为“天然高山花园”。梅里雪山以其巍峨壮丽、神秘莫测而闻名于世,早在30年代美国学者就称赞卡瓦格博峰是“世界最美之山”。卡瓦格博峰下,冰斗、冰川连绵,犹如玉龙伸延,冰雪耀眼夺目,是世界稀有的海洋性现代冰川。山下的取登贡寺、衮玛顶寺是藏民朝拜神山的寺宇。每年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的藏民都要前来朝拜,有浓郁的藏族习俗,是人们登临探险的旅游圣地。

为适应“智慧城市”和“智慧旅游”的建设和发展要求,云南省 “智慧景区”的建设和发展,必须要结合云南省自身的情况,合理选择发展模式与方法,确确实实将云南省的“智慧景区”建设起来、发展起来,实现云南省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因此,以云南省最独特的被称为世界自然遗地的三江并流地区中梅里雪山国家公园为例,探讨智慧景区的建设研究,其能对云南省其他景区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借鉴作用。

3.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智慧景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管理者面对的问题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景区主要包括了:飞来寺、雨崩村、b永村、金沙江大湾、雾浓顶等景点。由于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景区内部各个景点之间的距离较远,并且被一条国道214贯穿其中。飞来寺的“日照金山”作为景区中主要的吸引景点之一,游客直接可以再国道上看到此奇景,并不需要买票进入到景区飞来寺,因此影响到景区的门票收益,同样受到影响的还有金沙江大湾景点。由于景区本身存在这一的特殊情况,景点门票收入并不能满足景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建设资金的来源成为了景区管理者的一个重要问题。景区管理者在面对景区发展时所需要的资金来源、内部各方利益的协调、景区发展与企业效益平衡这三个问题上能以科学发展的角度去解决这三个问题。

3.2 游客面对的问题

2014年6月19日至6月25日,在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内对游客满意度进行实践调查,发放问卷85份,回收问卷80份。经问卷的分析整理发现,游客对于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的景区道路、基础设施和解说系统的不满意度较高。对景区医疗设施设置不满意度达到75%,对景区交通道路不满意度达到55%,对于景区的游览设施、解说系统不满意度到达35%。造成原因主要还是由于传统的门票收入不能满足景区的基础设施建的需要,从而造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特别由于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是高原山岳型景区,自身的建设难度大,景区内部的游步道由于山路坡度较大,地形复杂,机械无法到达,只能由人工铺设道路,建设比较困难,很多上山的徒步路段还是土路。b永村和雨崩村的徒步道路,马道和徒步道是一条道路,道路上马的粪便也会对游客产生影响,特别是在转弯地段,由于道路狭窄险要,游客需要让着马走,也影响到徒步游客的体验。

景区内部解说系统不完善,游客除了在游览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的时候也希望能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习俗。国家公园本身也应该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而解说系统正能体现其教育意义。景区中标示系统、休息座椅、公共厕所等基础的服务设施缺乏,医疗设施的缺乏,也引起了部分游客的不满。

3.3社区面对的问题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景区内社区由于经济发展和现代社会文化的影响,社区内传统的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社区居民生活和生产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社区内养马牵马、商店和酒店等形式的旅游服务的出现,使得居民传统只依靠农耕的生活方式多样起来,而且景区服务的经济收入已经成为其收入的主要部分,景区内大部分社区居民都积极投入到旅游业服务中。景区社区的发展使得社区的环境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社区范围不断扩大,新建的旅店不断出现,而游客所期望看到的是社区传统的环境和景观。社区的发展需要一定程度上的指导和规划,社区内利益矛盾和利益分配也需要相应的调节。

4.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智慧景区”建设思路

“智慧景区”规划和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国家旅游局对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为指导,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依托,结合景区的具体情况,建立以智慧管理中心为核心的管理服务、营销、生态保护三大体系,初步建立景区资源管理系统、景区电子自助导览系统、景区监控管理系统、门禁与安防系统、电子巡更系统五大系统;将景区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变为智慧化的管理模式,变分散管理为协同、变多级管理为扁平化管理、变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实现“资源保护智慧化、经营管理智能化、产业整合网络化”,实现管理和营销新的突破,树立先进的管理和科技旅游品牌。

具体的思路是:第一,以建设部、国家信息产业部、国家旅游局、国土资源部等关于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为指导,听取建设部相关专家对智慧景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并将这些规定、意见和建议融合到“智慧景区”的总体规划中。第二,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为依托。“智慧景区”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所采用的技术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管理和服务理念上。在深入了解景区管理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形成“智慧景区”总体规划。第三,以景区的具体实际为基础。“智慧景区”最终是景区经营管理服务的。总体规划必须从景区的具体实际出发,对管理服务、生态保护、数字营销等方面的智慧化需求进行细致深入的调研,反复讨论,总体规划方案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第四,以国内相关景区的智慧化建设经验为参考。“智慧景区”的总体规划需要消化吸收国内外相关景区已有的智慧建设管理经验,取其精华,结合景区的实际,为己所用。[2]第五,以运营智能化为核心,建设自然资源保护智慧化、产业整合网络化为目标,建立符合自身管理的“智慧景区”。

5.建议及措施

根据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的实际情况与“智慧景区”的建设思路相结合,提出以下建议及措施:一、打造网站平台,建立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官方网站,可以与其他旅游网站平台合作的形式推出,提供限时抢票、限时打折等优惠活动;形象提升:宣传片和形象片的制作3D影片的展示,借此让海内外更多的游客了解梅里,并增加吸引力;提供网络服务:如网络解答、网络评价反馈网络订票、售票网络游线设计等;提供解说系统:智能解说系统、智能感应系统,提供重点景点提供无线wifi的覆盖、安全定位服务。二、建设现代化的游客服务中心,售票、取票、退票、一卡通充值、购物、咨询、宣传等等功能与一体的综合场所。为增加游客舒适度和满意度,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三、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商业与公益服务并重、注重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在重要景点提供如自动售货机、投币式咖啡机等商品贩售机,并且配套24小时自助银行提供中、藏、英、法、德日等多语言的自动解说系统的租售服务;科学合理的确定休息座椅、公共厕所等设施的分布。四、建设景区内外形美观、统一的国际化标识系统、宣传设施的配套与完善提升景区的吸引力,在经济条件达到的情况下建设文化馆或者博物馆,依托对当地宗教的宣传加大对当地藏族文化的感染力影响。五、环境保护及教育:通过网络网站与解说系统介绍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景区内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当前环境保护情况,让旅客在旅行的过程中对景区能有更层次的了解与体验,从而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6.参考文献

[1].邓贵平. 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地学景观成因与保护研究[D] 成都理工.2011;

[2].崔怡林. 大型博览会信息化建设与服务研究 [D] 西安理工大学.2013;

[3]. 高琳. 旅游景区智能化系统研究 [D].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5-01;

[4]. 徐波林.智慧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趋势――基于现有研究成果的综述《资源开发与市场》 [J]. 2013-07-20; [5]. 邓贤峰.“智慧景区”评价标准体系研究《电子政务》[J]. 2012-09-20 ;[6]. 张丽娜.“智慧旅游”带给游客的全新体验《旅游时代》[J]. 2012-05-15 ;

作者简介:徐之雄 籍贯:武汉 单位:云南大学 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

第6篇:智慧旅游景区概念范文

关键词:智慧旅游 信息系统 南京

在信息、网络、通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业开始由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型,智慧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一、智慧旅游的概念与功能

智慧旅游是一种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并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的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旅游形态(如图1所示)。智慧旅游以融合的通信与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以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以激励产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特色,其核心是游客为本、网络支撑、感知互动和高效服务。

智慧旅游系统作为信息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对于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旅游者来说,智慧旅游系统可以让他们在旅游前全面了解目的地旅游信息,预订产品和进行结算;旅游过程中能够动态了解旅游信息并获得帮助;旅游结束后通过该系统进行有效的信息反馈。游客在旅游信息获取、旅游计划决策、旅游产品预订支付、享受旅游和回顾评价旅游的整个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智慧旅游带来的全新服务体验。

智慧旅游体系的建成,将改变游客的行为模式、企业的经营模式和行政部门的管理模式,引领旅游进入“触摸时代”、“定制时代”和“互动时代”,从而逐步改变整个产业的运营模式,提高旅游业的现代服务水平。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

2005 年,美国科罗拉多州 Steamboat 滑雪场推出为游客配置的 RFID定位装置反馈系统 Mountain Watch,能够实时监测游客的位置、推荐滑雪路线、反馈游客消费情况,为游客提供安全便捷的科技化服务,该装置的推出成为智慧旅游的发端。英国伦敦基于3G通信系统,推出了伦敦智能导游系统,使自助游客能够轻松地游玩娱乐。韩国针对自助游客推出了“I Tour Seoul”智慧旅游系统,为游客提供低价手机租赁服务,游客可以通过固定网络或手机网站来进行旅游咨询服务,查询观光信息、网上预约和网上淘宝服务,还可以通过“trip planner”订制私人旅游线路,合理安排个人旅游日程。

在我国,为顺应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不少省份和城市也在积极研发和构建智慧旅游系统。江苏省镇江市于2010年在全国率先创造性提出“智慧旅游”概念,开展智慧旅游项目建设,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设立全国智慧旅游服务中心。南京市于2011年4月启动智慧旅游建设,将重点突出为来宁游客提供更便捷、智能化的旅游体验;为政府管理提供更高效、智能化的信息平台;促进旅游资源活化为旅游产品、放大资源效益这三大核心目标,采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运作模式,联合社会各方优势资源共同推进智慧旅游建设。

三、智慧旅游的发展目标

(一)全面物联

智能传感设备将旅游景点、文物古迹、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对旅游产业链上下游运行的核心系统实时感测。以云计算、物联网、高速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使旅游业的信息化水平超前于服务业整体的信息化水平,与工业信息化水平同步发展。

(二)充分整合

智慧旅游战略不仅包括智慧旅游景区的建设,还包括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酒店、智慧餐饮等。智慧旅游的目标在于实现城市景区、景点、酒店、交通等设施的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旅游资源核心数据库,提供智慧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为游客提供更高阶的信息服务,从而提升旅游互动体验质量。智慧旅游用网络、信息通讯等技术把涉及旅游的各个要素联系起来,有利于有效地整合区内资源,加强城市间旅游合作。

(三)协同运作

基于智慧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能够实现旅游产业链上下游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地协作,达到城市旅游系统运行的最佳状态。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游客的旅游活动信息,实现行业监管的动态化、适时化;通过与公安、工商、卫生、质检等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协作,实现对旅游投诉以及旅游质量问题的有效处理,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依托信息技术,全面了解游客的需求变化、意见建议以及旅游企业的相关信息,实现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

(四)引领发展

鼓励政府、旅游企业和旅游者在智慧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业务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应用,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动力。国家旅游局提出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 在我国初步实现智慧旅游的战略目标,这必将使我国在世界旅游竞争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成为引领世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南京智慧旅游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一)规划起点高,行业涵盖面宽

南京智慧旅游建设在各级部门的政策支持下,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依据《智慧旅游总体设计方案》的要求,建设范围除涵盖政府部门、景区、旅行社、酒店等相关旅游产业环节,还将交通、安全等城市配备保障体系有机整合,行业涵盖面宽,建设应用面广,为搭建整体、完善的智慧旅游应用体系,全面实施项目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整合资源模式,调动各方积极参与

南京市预计每年将从旅游发展经费中安排不低于4%的专项经费用于智慧旅游建设,同时通过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共同建设智慧旅游体系。2011年4月,南京市成立了由相关机关、团体、企业等组成的南京智慧旅游联盟,首批南京智慧旅游联盟包含信息化规划设计单位、三大通讯运营商、市民卡公司、旅游专业网站、旅游企业等近30家成员单位,为加快推进智慧旅游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第7篇:智慧旅游景区概念范文

关键词:智慧景区; IT能力; 服务感知; 游客服务

收稿日期: 2013-03-18; 修订日期: 2013-11-13

基金项目: 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 “基于Web 2.0的首都高新技术产业决策机制研究与应用”(SZ201311417001)

作者简介: 陈建斌(1970-),男,博士,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商务智能等。郑丽(1966-),女,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电子商务。张凌云(1960-),男,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旅游地理与旅游管理。2008年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概念提出了“智慧地球”战略①后,得到全球产业界的热烈响应和快速推广,从而引发了“智慧城市”、“智慧旅游”等系列概念的诞生。2009年11月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决定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我国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景区作为旅游产业的核心要素,它的智慧水平决定了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并极大地影响着产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一般认为,智慧景区就是结合景区特点,将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集成起来构建信息与决策网络,增强人类感知、控制和管理的能力,更加精细和动态地管理景区,达到“智慧”状态(李洪鹏,等,2011) 。智慧景区受到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及各地景区的重视,在国内掀起了建设热潮。但是,由于智慧景区的研究刚刚兴起,其权威性阐释尚未树立,建设理论尚未完善,并且这些关键问题尚未引起人们的充分关注,导致实践层面的形式化和无序化。本文从“智慧”的本质出发,首先探讨智慧景区的实质内涵;然后以企业IT能力理论为指导,构建智慧景区的IT能力系统框架;最后,提出智慧景区建设的核心系统,用于支持智慧目标的实现。本文力图在理论层面阐释智慧景区的概念和能力建设的本质要求,为景区信息化建设和向智慧状态的演进提供指导。1智慧景区研究现状关于智慧景区的研究尚不多。国外与“智慧景区(Smart Famous Scenic Sites)”相关的研究主要是探讨景区的智能服务系统,如为旅游景区提供决策支持、行程规划和解说服务的专家系统(Venturini,Ricci,2006;Kramer,et al.,2007) 、目的地的推荐系统和基于上下文感知的移动式旅游服务系统(Fesenmaier,et al.,2006;Martin,et al.,2011)等。从中国知网检索到的智慧景区论文仅有数篇,主要是探讨智慧景区的内涵与总体框架(邵振峰,等,2010;党安荣,等,2011)、从数字景区向智慧景区的转型探索(李洪鹏,等,2011)等。关于智慧景区的内涵,党安荣等(2011)认识到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景区全面、系统、及时的感知与可视化管理;李洪鹏等(2011)进一步明确智慧景区是利用最新技术“增强人类感知、控制和管理的能力,实现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景区,达到智慧状态”。显然,这些理解已经注意到了“智慧”的实质是能力的增强。张凌云等(2012)进一步围绕能力建设,提出了智慧旅游的CAA框架:智慧旅游的能力(Capabilities) 、属性(Attributes) 以及应用(Applications),定义了智慧旅游的核心能力模型。该文虽然明确提出智慧建设是能力建设,但对核心能力的讨论并未深入。

从相关文献来看,多数智慧景区的理解存在着技术驱动的偏好,少数文献涉及IT内化为能力建设的必要性。智慧景区建设,并不仅仅是技术及其系统的堆砌,而是需要从技术到人到企业运营管理的全面的变革,特别需要强调人的重要地位以及流程变革的关键作用。2智慧景区建设理论

2.1智慧景区的内涵阐释所谓智慧,是指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新华字典》第10版,商务印书馆)。智慧景区,当然强调的是景区具备了对旅游资源和游客及其活动等要素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因此,本文认为,智慧景区是指能够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景区资源,在游客感知、决策支持和游客服务方面具备了独特的企业能力,从而提升景区竞争优势、实现景区战略的高度信息化的景区,是基于数据集成、流程优化后实现了“以游客为中心”管理模式的景区。智慧景区的实现路径必须遵循信息化建设理论与方法。利用IT整合组织资源,建立竞争优势,这是基于资源观的企业IT能力理论核心思想。

2.2企业IT能力理论基于资源理论提出的“IT能力理论”认为,每个企业的IT资源和IT能力应该是独特的、复杂的、难以模仿的。并且,已有学者提出,信息技术发挥效能的关键在于集成(彭赓,霍国庆,2004)。单一IT能力成分,可以轻易被竞争对手获取、模仿,不符合战略性企业资源的特性。相比企业的其他能力,IT能力更强调各成分的协同效应,更强调IT资源和能力作为一个紧密的系统被使用。因此,“企业IT能力系统”是企业IT资源与能力的集成体,反映了企业IT能力的个性特征和竞争力特性(陈建斌,等,2010)。根据Bharadwaj(2000)的分类,IT能力系统的基本构成包括IT基础设施、人机综合资源和无形资源。(1)IT基础设施(IT Infrastructure)属于有形资源,包括计算机、通讯产品与其它共享技术平台以及数据库。(2)人机综合资源(Human IT Resources)包括技术性的信息技术技能(Technical IT Skills)与管理性的信息科技技能(Managerial IT Skills),前者是指系统分析设计、编写程序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后者指企业信息部门的管理能力、统合最终用户需求的能力,以及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必备的管理与领导技巧。(3)无形资源是指信息技术内嵌的无形资源与能力(ITEnabled Intangibles),可分为顾客导向、知识资产、协同效应等3个维度。协同效应(也称“综效”)指的是企业内资源与功能能够实现跨部门的共享,知识与信息的共享使企业能够更迅速地响应顾客需求。相应地,IT能力系统可以包括3个层次的能力:IT基础设施能力、IT人本能力和IT驱动的无形能力。其中,IT基础设施能力更可细分为共享能力、服务能力和柔性能力(张嵩,等,2004)。

2.3智慧景区IT能力系统企业IT能力理论为智慧景区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一方面,信息化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必须与业务紧密融合和集成,才能发挥其技术优势,铸造企业竞争能力;另一方面,智慧景区本身需要管理和服务能力的提高,而不仅仅是技术装备性能的提高。在技术采纳和效能的浸延过程中,人作为能动要素发挥关键作用,所以,在IT能力系统中,有专门的人本能力体现。智慧景区强调景区在履行各项职能过程中表现出足够的“智慧”。因此,景区信息化的过程,就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景区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实现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和智慧化,从而实现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实现服务模式和业态创新。其中,智能化强调景区结构化、程序性决策的自动化;智慧化强调决策的柔性、灵活性和主动性。景区信息化的过程,是景区IT能力不断培育和成长的过程;智慧景区的形成,是景区IT能力成为一种体系、对景区管理和服务实现高效支持的结果。

2.3.1智慧景区的IT能力及其系统框架智慧景区的IT能力主要包括以下3种能力。(1) IT基础设施能力 IT基础设施能力是智慧景区的IT能力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也是景区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基础条件。IT基础设施能力包括以下3个层面。第一,共享能力,反映IT基础设施覆盖的物理区域和信息范围。覆盖区域由计算机和传感器网络的配置和布设范围决定,反映景区能否实现部门内部、部门之间、景区与游客、景区与供应商、景区与政府和其他合作者的连接;信息范围反映能够处理的信息类型,如门票信息、办公文档、设施实时状态信息等,反映业务信息的数字化、结构化程度。第二,服务能力,反映IT 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表现为服务的数量和深度。从服务数量来看,一般包括业务系统管理、通信管理、数据管理、IT培训与教育、IT研发与管理、安全管理、体系结构与标准管理、渠道管理等IT治理层面的内容;从服务深度来看,表现为选择性提供和广泛性提供,即某种服务是所有部门都需要的,还是部分部门选择性使用的,反映了这种服务的需求强度。第三,柔性能力,反映IT基础设施应用层面的灵活性,与业务流程紧密相关,也是某个景区具有个性和竞争力的IT应用层。其中应用逻辑(业务逻辑) 的组件化及其之间接口的标准化是关键。IT基础设施柔性的程度依赖于每一项IT基础设施应用所包含的业务流程的特征。(2) IT人力资源能力 景区的IT人力资源能力包括IT的技术技能和管理技能两个方面。IT的技术技能是指景区信息技术部门或业务部门的信息化岗位员工所掌握的IT技能,主要包括技术人员的软硬件技术方面的能力,如数据库管理能力、程序编写和修改能力、(网络)操作系统的使用和维护能力、服务器及各种网络产品的使用能力等。它体现了景区通过建设业务信息系统或电子商务平台,提高景区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能力。IT的管理技能是指景区规划、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来支持和提高景区服务能力的技能,如景区信息管理部门的战略规划能力,与顾客、供应商互动整合其需求的能力,以及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所具有的管理与领导能力(战略分析能力、技术管理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业务需求识别能力、跨部门协调能力以及各种业务管理能力等)。上述两者,技术能力是基础,管理能力是关键。一般说来,企业信息化与管理标准化是互相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智慧景区的建设,实质上是景区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保护、管理和服务”三大职能持续改善的过程,最终表现为景区管理的高度智能、服务的高度智慧和保护的高度有效。因此,IT人力资源能力中,管理能力是最重要的,体现在管理业务的嵌入性。游离于业务流程之外的人力资源,无法形成企业能力。(3) 基于IT的智慧能力景区基于IT的无形能力可以称为智慧能力,是集中体现景区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层面,也是实现技术应用与流程变革协同效应的层面。基于IT的智慧能力可从3个方面进行考查。第一,客户导向能力。包括对游客偏好的挖掘与跟踪能力、整合各部门信息满足游客需求的能力、IT部门与业务部门合作决策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景区建立客户导向的管理机制,培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并以此为手段来提高景区的获利能力、收入以及游客满意度。第二,知识管理能力。是指衡量信息技术推动景区各种知识的集约、应用、传播和创新的能力。景区的智慧性,更重要的是决策能力的智慧性。决策依赖于对游客行为的准确感知和对游客需求的正确把握,这些都属于游客知识。而游客知识更多地分布在一线员工头脑之中。智慧景区要求建立合理的知识治理机制、高效的知识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并把知识管理融入业务处理,建立知识密集的景区服务与管理流程。第三,景区协同能力。通过信息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及时沟通、跨部门协作,低成本高效率研发新产品/新服务,高度响应游客需求的能力。协同是指系统的各个个体通过协作导致新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功能结构形成的过程或状态(Haken,1978)。基于IT的景区协同,是在景区战略指导下,实现了技术应用创新、流程创新和管理创新后,把景区相关资源全面集成一体,构建成一个以游客需求为驱动力的能力系统,实现了全面的时空和功能重构,表现为高度智慧的经营实体。这种景区协同能力,由诸多IT资源与业务资源全面整合形成,具备了战略竞争资源所需要的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性等特性(陈建斌,等,2007)。

2.3.2智慧景区的IT能力系统框架景区的功能有三大类:资源保护、运营管理、游客服务。景区三大功能决定了它必须具备3个核心能力,即资源保护能力、运营管理能力和游客服务能力。而IT能力则是服务于3个核心能力,并高度嵌入这些核心能力,最终实现景区的高度智慧化。智慧景区的IT驱动的整体能力模型如图1所示。

图1智慧景区IT能力框架

3智慧景区的建设内容智慧景区的建设内容应该遵循能力建设路径,着重于“智慧”能力的培育和加强。智慧是一种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是“迅速、灵活、正确”的理解和解决。那么智慧的景区,就应该具备突出的理解游客、服务游客的能力。理解的前提是敏锐的感知和深邃的思考,服务的前提是快速的反应和有效的实施。因此,本文认为,“游客感知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游客服务系统”是智慧景区的建设核心。

3.1游客感知系统游客感知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灵敏性要求较高的神经网络,既要把“神经末梢”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伸展到游客可能到达的各个接触点,也要把游客信息尽可能全面和及时地传递给数据中心和决策中心。这需要基于位置信息、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和人工智能对游客行为进行详尽分析,并进行全面的信息资源规划和感知网络建设规划。游客感知系统包括由传感器感知旅游资源的ID、属性、状态、位置等各类信息的神经末梢、由无线传感自组网络技术与互联网传递信息的神经网络,以及GIS、商务智能、信息资源整合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再利用的大脑系统组成。景区对游客的感知,可以分为游前、游中和游后3个阶段。游前,游客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查询和预订,能够让景区感知到游客的基本身份信息和游览需求;游中,根据移动通信、GPS、RFID等,可以感知到游客的来源、游览路线、交通工具和关注的景点、游览内容等;游后,可以根据游客反馈获得游览的体验信息和改善信息。

3.2决策支持系统景区的决策支持是景区信息化研究的热点,成果比较多,如景区的专家系统、推荐系统、导览系统等(Venturini,Ricci,2006;Kramer,et al.,2007;Fesenmaier,et al.,2006;Martin,et al.,2011),应用范围主要有旅游监测和预测(杜军平,周亦鹏,2009;江兵,等,2011),也有面向游客的规划系统(李强,等,2008)。其中,人工智能是智慧旅游用来有效处理与使用数据、信息与知识,利用计算机推理技术进行决策支持并解决问题的关键技术(张凌云,等,2012)。智慧景区的决策支持,应该包括景区管理决策和游客个人决策两个方面。这两层决策又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因此,智慧景区的决策支持系统就是集成应用多种决策技术(人工智能、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与OLAP、Agent技术等),基于多种数据(传感器数据、移动通信数据、网络访问数据、景区资源)建立景区游客行为模型和管理决策模型,并根据个性化推荐系统和实时监测系统,动态响应游客的个人决策请求(预订决策、路线决策、购物决策等),并辅助景区管理者做出调度决策(客流控制、资源调配、应急救援等)。智慧景区的决策支持系统是大脑中枢,负责集中处理游客感知系统采集到的大量数据,根据算法和模型进行仿真、挖掘,并驱动游客服务系统实施决策结果,为游客行为决策和景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因此它是智慧景区的核心。

3.3游客服务系统游客服务系统是一个高集成度的信息系统,既包括基于互联网的旅游信息查询、个性化推荐等数字服务,也包括为游客提供实体服务的信息管理系统(如门禁系统、导览系统、解说系统、餐饮管理系统、交通管理系统、住宿管理系统、娱乐设施管理、购物管理系统等)。游客服务系统是游客实际游览过程中食、住、行、游、购、娱等实体服务的神经系统,应具有以下特征。(1)高度集成性。即以“游客”及其行为为主体,通过建构游客全生命周期模型,集中管理和调度景区资源,为游客提供全方位一致性的跟随服务。(2)高度智能性。即由于有了决策支持系统的内核驱动,服务系统具备了一定的“智能”性,能够感知到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并提供相应的个性化服务。(3)高度响应性。即通过广泛分布的游客信息感知单元,能够及时感知和响应游客需求并实现快速调度设施和服务,让游客感受到无所不在的即时服务。4结论与展望智慧景区建设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智慧景区的实现,与信息技术应用效果、面向游客的流程重组、景区信息化的努力程度和科学态度密切相关。智慧景区并不是技术构架起来的物理系统,而是一个由“人、机、物、活动”构建起来的包括制度创新在内的社会系统。智慧景区的建设要点是,IT投入以后的景区智慧能力的培育与增强,以及各种IT资源和能力集成后形成的协同效应,从而构建独有的企业IT能力系统。本文从企业IT能力理论出发,初步探讨了智慧景区的能力内涵和IT能力体系,并提出了围绕智慧能力需要建设的3个核心系统:游客感知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游客服务系统,为智慧景区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关于智慧景区建设能力模型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以及建设内容的细化,或许是智慧景区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陈建斌,方德英,汪惠.企业IT能力系统动态演变的分析模型研究[J].管理评论,2010(3):6368.

[2]陈建斌,方德英,黄爱华.多元化企业IT协同能力的构成及其形成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0):2631.

[3]党安荣,张丹明,陈杨.智慧景区的内涵与总体框架研究[J].中国园林,2011(9):1521.

[4]杜军平,周亦鹏.基于数据的旅游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自动化学报,2009(6):834840.

[5]江兵,刘健康,胡崇德.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监测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1(8):28972900.

[6]李强,卫海燕,王威.面向游客旅游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以西安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J].测绘科学,2008(6):211213.

[7]李洪鹏,高蕴华,赵旭伟.数字景区转型智慧景区的探索[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1(7):112113.

[8]彭赓,霍国庆.企业信息系统进化中的信息集成轨迹[J].管理评论,2004(1):1520,63.

[9]邵振峰,章小平,马军,邓贵平.基于物联网的九寨沟智慧景区管理[J].地理信息世界,2010(5):1217.

[10]张凌云,黎巎,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5):6674.

[11]张嵩,李文立,黄丽华.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IT基础设施能力的构成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4(11):14591465.

[12]Bharadwaj A S(2000).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pa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MIS Quarterly,March,24(1),169196.

[13]Fesenmaier D,Werthner H,Wober K(2006).Destination Recommendation Systems:Behavioral Foundations and Applications[M].Cambridge,MA:CAB International.

[14]Haken H(1978).Synergetics[M].SpringesVerlag,Berling Hoidelberg,NewYork.

[15]Kramer R,Modsching M,Ten Hagen K(2007).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context driven,mobile tourist guid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rvasiv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3(4),378399.

[16]Martin D,Alzua A,Lamsfus C(2011).A contextual geofencing mobile tourism service[C].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tourism:191202.Vienna,Austria:Springer Verlag.

[17]Venturini A,Ricci F(2006).Applying Trip@dvice recommendation technology to [C].4th prestigious applications of intelligent systems(PAIS2006).The 17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Articial Intelligence,Riva del Garda,Italy,Aug 28thSept 1st.

A Study on the IT Capability Model of Smart

Scenic Area and Its Core Components

CHEN Jianbin1, ZHENG Li1, ZHANG Lingyun2

(1.Business Colleg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2.Tourism Institut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5, China)

第8篇:智慧旅游景区概念范文

关键词:智慧旅游高职旅游人才培养

2014年,通过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的《中国智慧旅游城市(镇)建设指标体系》对智慧旅游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智慧旅游是通过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改变提供单向的旅游资讯,实现从旅游前、中、后所有资讯中取得信息,整合设计,让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获得因技术创新带来的便利与独特的旅游体验。智慧旅游的出现改变了旅游消费决策模式,提高了旅游消费正确决策和旅游业良性健康发展的可能性。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引导学生树立与新型服务业匹配的服务意识,为我国智慧旅游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智慧旅游对旅游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在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业的各个领域已被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信息技术渗透,大数据分析、智能终端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对旅游从业人员提出了新要求:

(一)对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要求

智慧旅游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管理和旅游体验中的充分应用。智慧旅游的发展需要加强专业人才对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掌握以微信、微博、论坛为代表的手机媒体、网络媒体等新媒体运用能力,通过便携的移动终端设备,借助通信与信息技术,通过构建微信朋友圈等虚拟社区群,以游客互动、分享旅游体验为核心,传递、感知、甄选相关旅游信息。树立“随时随地营销”理念,为游客提供高效旅游信息服务,提高市场占有率和游客满意度。

(二)跨学科综合知识的要求

智慧旅游是旅游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随着信息化的普及,旅游服务越来越倾向由标准化向个性化方向发展,随着智慧旅游孕育而生的旅游新业态,如养生、研学、探险等旅游产品的出现,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跨学科综合知识提出了新要求,旅游从业人员除应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外,还应掌握生态学、地理学、心理学等跨学科知识,具备智慧的服务理念,提高智慧旅游服务能力,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

(三)对创新能力的要求

创新是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智慧旅游背景下,充分运用旅游大数据对游客需求进行分析,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创新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新的旅游形态,提供相应的服务以及旅游体验。同时,还可以运用旅游大数据对旅游者的旅游偏好和消费习惯进行分析,挖掘旅游者的喜好、需求,利用智慧旅游平台,提升消费模式,开展精准营销,满足旅游者的消费欲望。

二、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智慧旅游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

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这种需求错配、供需失衡严重影响了旅游管理本专业就职率。智慧旅游背景下,这种匹配失衡越发凸显。高职旅游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仍停留在对传统旅游的导游、计调等岗位的培养。据调查分析,旅游行业市场对于传统导游、计调等岗位从业人员的需求已经饱和,而对新型旅游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却日益增多,这种错配直接导致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本专业就职率低的现象。

(二)学生实训实操技能无法与智慧旅游企业人员所需技能对接

第一,由缺乏行业经验的理论课老师担任实训课教学工作,教师缺乏对智慧旅游企业的操作方式的了解,使得实训实习课程趋于形式化,实践教学被作为“辅”的环节。第二,学校缺乏仿真导游实训室、旅行社管理操作系统,导致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不具体。第三,集中实习流于形式,大部分院校因没有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很多学生往往找不到合适的、相对应的实习场所,从而学生们的实习期也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人才特质与市场需求契合度不高,学不致用的现象较为普遍,大多数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时频频碰壁,达不到企业岗位要求。

(三)缺乏与智慧旅游人才培养相匹配的“智慧型”教师

智慧旅游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是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出的要求,懂旅游、懂技术、懂教学的三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急缺的,师资的缺乏,无法实现智慧旅游人才的培养。

三、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策略

随着智慧旅游发展的深入,新型旅游技能型人才和旅游管理类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高职院校作为人才输出的主力军,就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几点建议:

(一)明确培养方向,构建适合智慧旅游发展的课程体系

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可以分两个方向走:(1)保留支撑智慧旅游落地服务为主的导游专业。在导游专业课程体系中除保留必要的考证课程外,增开计算机信息技术、移动终端技术课程,培养导游专业学生善于利用智慧景区服务设施开展对客智慧服务的能力,培养导游专业学生“智慧营销”的意识;选修课增加本土文化知识、本区域旅游景区资源知识、本土民歌鉴赏与演唱、旅游服务心理学等课程,培养导游专业学生智慧旅游服务意识,提升导游专业学生综合素质。(2)增设以线上服务为主的旅游管理类专业,如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旅游网络营销等,此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除了旅游专业基础课,还应加大如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信息化、在线旅游服务商(OTA)管理等信息技术与智慧旅游相关融合课程的比例,同时还可考虑适当增加如信息管理、网站开放与设计等技术性较强的课程,培养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信息化技术运用能力。

(二)加强培养学生在各岗位中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智慧旅游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首先,加大实训实习课程的课时比例,通过实践教学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其次,根据专业需求,建立相应的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行社等校内仿真实训室,利用移动智能终端等信息技术模拟智慧旅游运营,通过“线上”“线下”模拟操作,给学生创造模拟仿真实训学习条件,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此外,还可通过校企合作在学校外部搭建校外实习基地;聘请智慧旅游行业专家、里手担任专兼职教师;与智慧景区、旅行社等签订定向人才培养合同;还可以邀请智慧旅游企业共同开发教学课程,全面提高智慧旅游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

(三)加强智慧型师资队伍建设

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旅游专业教师需紧跟时展。我们可以引进计算机、移动互联网等方面信息技术强的专业教师。旅游基础知识专业教师应吸取智慧旅游的前沿理论,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创造机会深入到智慧旅游企业中,掌握一线旅游资讯。此外,学校可建立相应的人才聘用制度,让业内知名专家和行业经验丰富的老前辈组成兼职教师队伍,成为智慧师资的有益补充。智慧化的师资队伍是对智慧化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有利保证。高职院校作为智慧旅游时代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深刻体会到智慧旅游背景下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紧迫性。通过分析,探讨出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需对路的智慧型旅游人才,为智慧旅游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黄超,李云鹏.“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2011(5).

[2]刘丽华,何军.“互联网+旅游”背景下旅游服务业重构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5(26):134-135.

第9篇:智慧旅游景区概念范文

1引言

对于旅游景区来说,实施游客教育是其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旅游活动中所含的教育功能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本文利用调查问卷对九寨沟的游客教育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加强和完善九寨沟游客教育体系。

2问卷调查和样本概况

课题组于2015年2月7日~2015年2月8日在九寨沟景区向游客发放调查问卷。本调查采取现场问卷的方式,以确保被调查者能够及时、准确的填写问卷,提高问卷的有效率。由于游客教育在我国发展较晚,是一个新兴的名词,一般人对其概念还不是很理解。因此,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的质量,使研究可以顺利进行,本次研究选择18周岁以上、50周岁以下的游客进行调查。本次问卷共发放60份( 针对游客调查的“T问卷”, 50份,针对工作人员调查的 “ S问卷”10份),回收60份,有效问卷58份。其中T问卷有效50份,有效率为100%。S问卷有效8份,有效率为80%。

3调研结果分析

3.1认知分析

通过对比后发现,大部分的游客和工作人员感知到了景区教育功能的存在,分别占58%和87.5%(图1)。可见景区的游客教育技术实施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游客的注意。但是,还是有一定比例的游客不清楚甚至是没有感觉到景区的教育功能,并且工作人员和游客对景区游客教育的感知存在差距。这可能是因为游客教育的研究和应用在我国兴起较晚,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导致不少游客对游客教育的概念不是很理解。

3.2认可度分析

旅游景区是游客进行旅游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游客教育的重要施教主体,承载着发挥旅游教育功能的重

要作用。景区要想使得游客教育收到预期的效果,就要去了解游客需求,选择适合游客的教育手段。因此,本部分对九寨沟景区教育技术方式进行了调查研究,对九寨沟景区目前的游客教育状况进行了评估。

通过统计和计算,在景区游客教育对游客的帮助程度方面,游客的均值是3.1,说明大部分的游客认为九寨沟景区实施的教育对自己是有用的,占到被调查者的80%,只有4%的游客觉得对自己的帮助很小。在本次研究中,选取了九寨沟景区目前存在的六大类教育方式,并分别对其教育效果进行评估。通过数据统计得出表1,可以发现,在各种教育方式中,景区标识牌和文字方面的宣传是在游客中影响范围较为广泛的。这可能是由于景区内部标识牌较多并且外形设计比较引人注目。另外,景区的门票上面印有提示游客文明旅游的文字,游客在拿到门票时会有意或者无意的看到。电子导游和工作人员的宣传劝导也影响到了62%的游客,这证明了九寨沟景区的工作人员的游客教育意识还是比较高的。但是相比较而言,通过娱乐活动和专题培训获得教育的游客相对来说比较少,特别是通过培训和专题研讨会获得教育的游客。因为毕竟景区是以观光游览为主的,进行专门的培训还是比较少见的。

通过调查结果表明,九寨沟目前的游客教育是具有一定成效的,其教育手段主要是通过景区标识牌、文字宣传和工作人员讲解劝导。

3.3需求分析

虽然游客教育技术进入我国相对较晚,并且其发展没有受到重视。但是,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特别是

通过图2的显示可以看到, 工作人员、电子导游及志愿者,互动游戏及娱乐活动,这两项游客教育方式均获得了游客和景区员工半数以上的认可。因为这两个项目参与感比较强,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获得认可度较低的是文字媒体宣传和培训及专题研讨会,原因可能是由于文字媒体互动性不强,不容易引起游客的兴趣。而作为传统的教育方式,景区标识牌和游客服务中心也获得了一定的认可。

通过调查发现,游客最为希望获得的是生态环保教育、文化传承教育和旅游安全教育, 其中文化传承教育和旅游安全教育最为游客看重,分别占总样本数的80%。这应该是由于游客更加注重自身的旅游体验,希望增长见识。另外,游客对自己的旅游安全也是比较看重的。

4研究结论与建议

4.1分析总结

4.1.1旅游者对游客教育的概念认知模糊

旅游活动所具有的社会教育功能是实际存在的,但是通过对游客的认知分析调查可发现,大部分游客对于游客教育的概念没有过了解。经过笔者的讲解后,仍然有游客对景区的游客教育缺乏认识和感知。这种现象对于学历偏低的游客更加明显。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我国的旅游基础理论研究不全面,游客教育技术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和推广有关。

4.1.2景区游客教育得到了游客的普遍认同

九寨沟景区采取了多种游客管理和教育措施,是目前我国在游客教育与管理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景区之一。根据调查,游客对九寨沟景区游客教育的认可度较高,并且觉得对自己有帮助。

4.1.3游客偏爱互动性和参与感强的教育方式

九寨沟景区是目前我国教育技术手段使用较为全面的景区。虽然教育技术手段多种多样,但是游客比较偏爱的是参与感比较高的游客教育方式,例如娱乐活动和人员的宣传讲解。

4.1.4游客的教育需求呈现多样化态势

游客教育的4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而我国传统的研究和应用只注重生态保护方面。调查表明:游客教育内容的其他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需求,特别是文化传承和旅游安全方面,甚至超过了对生态保护方面知识的需求。作为景区的开发和管理者,应该注意到游客对于旅游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4.1.5游客教育市场需求旺盛,有助于景区创收

旅游景区开展游客教育工作,并不仅仅是为了履行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的义务。调查显示,当景区致力于开发新的教育内容时,游客会再度前来或者介绍他人。因此,景区不断开发更新游客教育的技术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特别是一些高素质游客,最终转化为经济效益。

4.1.6采取组合式的教育技术手段能增强教育的效果

游客教育的技术手段包括多个方面,景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组合出不同的游客教育方式。通过实验二的研究可以发现,采取组合教育的方式对游客进行劝导比采用单一的游客教育技术效果更好。

4.2建议与对策

4.2.1将游客教育发展列入景区的整体经营规划

游客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提高人民素质和促进社会精神文明进步的作用。因此,景区在日常经营和管理过程中,要根据景区的特点和现有的资源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游客教育发展战略。九寨沟景区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针对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由于道德弱化而出现的不文明行为采取适当的 教育干预。

4.2.2加强游客教育的宣传

目前,还有好多游客对游客教育的认知感不强。九寨沟景区作为重要的旅游地,应该联合当地政府,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官方旅游网站、社交平台公众账号、电视节目以及各种平面媒体来宣传游客教育的思想和内容,提升旅游教育的社会影响力,使得游客教育理念在民众中普及。例如,美国夏威夷的旅游教育委员会就组织旅游业的退休人员采取散发传单、社会调查、开座谈会等形式,教育全社会成员认识旅游业的作用和意义[1]。

4.2.3开发互动性强的游客教育产品,探索新的游客

教育技术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游客教育的开发利用势在必行。但是就目前我国景区的教育技术手段来看,存在着教育手段单一、内容不够丰富、游客参与性不强等缺陷。对此,景区可以开发与游客教育相关的旅游产品,例如九寨沟景区的骑行游。这些项目不仅能够提升景区的教育效果,还能使景区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可谓是一举两得。另外,根据调查显示,游客对于工作人员和电子导游的讲解提示更感兴趣。因此景区可以在标识牌上安装语音系统,来提示游客注意。目前,九寨沟景区已经在着手构建智慧旅游系统,为帮助游客迅速获取旅游信息、科学开展旅游决策提供了便捷路径[2]。但也有研究发现,这些智能系统对提高旅游互动体验质量和增进游客管理效益等辅助作用不够明显。建议景区增强游客在游览和获得教育时的参与感,让景区智慧系统集景点解说、游客教育、沟通交流于一体。

4.2.4开发游客教育组合产品

游客教育技术的组合可以使教育内容在游客的观念中得到强化,有助于使游客将教育内容转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例如,可以将文字媒体宣传结合影音媒体或者景区员工的宣传讲解。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高教育的强度。景区由于技术力量的限制,可以和相关的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开发更多的游客教育技术。

4.2.5设立九寨沟景区游客教育专项资金

对于游客教育的开发利用,不仅要有技术上的支持,还要有资金上的保障。笔者认为,景区游客教育资金主要来源于门票收入、景区拨款和募捐3个渠道。应该从门票收入中划出一定比例作为游客教育资金,用于景区开展相应的游客教育活动、员工技术培训和教育设施设备的更新维护。

4.2.6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游客教育

当前,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并且日趋成熟,许多传统产业开始同互联网进行融合。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传媒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景区可以考虑使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游客教育工作。例如,可以在景点解说牌上面标上二维码,使感兴趣的游客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对相关信息进行深入了解。同时,可以在景区内应用微信的摇一摇功能,让游客相关问题然后参加抽奖或者抢红包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