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能建造方案范文

智能建造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能建造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能建造方案

第1篇:智能建造方案范文

【关键词】成套电器一次方案设计;设计;专家系统

成套电器生产企业通过对用户提供的一次原理图的分析,确定成套电器一次方案的产品设计。此文以一种知识推理和实例推理相结合,进行成套电器一次方案的设计,运用实例推理改进系统原理图设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专家系统的应用,能够在专家协助下更新知识库和实例库,实现了成套电器一次方案的分布式智能设计。同时,将用户需要的配电方案整理归档,成为与企业标准方案相类似的方案组,用排列图传递给企业的其他部门,进行元件采购、库存调度、框架结构加工以及财务资金调拨等工作。由于成套电器一次方案的排列图设计的速度和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企业供货时间和产品合格率的高低,并最终影响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非常重视排列图设计工作。

1 专家系统在成套电器一次方案设计中应用的概述

专家系统应用到成套电器一次方案设计中是现代电器行业的一种智能程序系统,是一个具有大量的专门知识与经验的程序系统,应用于人工智能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根据某领域的专家提供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模拟人类专家的思维来解决问题,代替了人类专家来处理复杂问题。

研究专家系统在成套电器一次方案设计领域中的应用。阐述该系统的基本结构和设计思想 ,并利用优化目标的设计模型。应用本专家系统可大大缩短产品的设计周期,所设计的产品能够满足技术要求。

2 专家系统和设计模板技术

2.1 成套电器一次方案智能化设计的优点

专家系统在成套电器一次方案系统中的应用主要结合高、低压的原理、结构、性能和运行等方面的问题,对近年来出现的智能化电器进行了阐述;同时,对成套配电装置的各种电器元器件,合理的应用所使用的元器件性能及主要技术参数,准确得出电力系统的计算。

成套电器一次方案要实现排列图的智能化设计需要实现:设计功能模板技术和基于专家系统的设计向导。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主要由推理机、知识库、知识获取和结果解释几部分组成。它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不精确推理。它能在不确定、不完备的领域知识条件下演绎。

知识获取。可从外部世界获取知识,也可以从内部的演绎过程中机械地学习知识。

结果解释,它能对问题求解过程给出解释,使结构令人信服。比如:用户对电能的需要不是一个定值,功率随时间有高低起伏的变化,专家系统在成套电器一次方案技术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加大系统的备用容量,通过措施控制,使得用户不会在一个时间内都向电源侧取得负荷,使得负荷曲线变得平滑。当电源发出的功率低于负荷要求的功率时,系统频率下降,不能满足50+-0.5Hz的要求,此时需要切除一部分负荷,增加发电机出力。

组成设计的专家系统是一种分类型专家系统,它最重要的两个部分是专家知识库和推理机。

2.2 专家系统设计技术

运用专家系统在网上资源及其教学方式,在成套电器一次方案设计的专家知识库技术的基础上,将复杂的的大量数据与专家知识有机地结合。使用专家系统的知识库,有强大的工程数据库为支撑,在工程数据的建立过程中就考虑到专家系统知识要求的事实描述,将构成专家知识的合集,在工程数据库中,避开操作大量图形数据,将对数据库数据的查询,将整个专家系统的知识系统理解为一个有向图,用结论等知识事实作为网络的结点,专家知识中,弧的起点是推理知识的条件,由弧和结点共同构成专家知识。采用这种方式,将一个复杂的专家知识数据对应一个语义网络图。图1是本文使用的语义网络图其中的一个部分,主要描述的是几个专家系统的规则:

(1)存在两段母线时,需要有联络柜。

(2)存在两段母线时,需要有母联柜。

()两段母线时,需要在两段母线上分别加装一台PT柜。

图1 成套电器方案设计的语义网络示意图

专家系统拥有某一特定领域的大量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在设计技术的问题上,电器专家系统通常有一套独特的思维方式,成功的解决困难问题,或向用户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专家系统程序有一个具有智能特点的计算机程序,它的智能化主要表现为能够在特定的领域内模仿人类专家思维来求解复杂问题。

3 专家系统在成套电器一次方案的资源与应用

以往,大部分的专家系统都是做为咨询工具来应用,回答疑难问题,提建议,并展现出一个合理的分析思路。但是现在随着专家系统技术的成熟,作为电器行业的重要指引来运用,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开始被人们所重视,例如,如何利用专家系统进行教学,关于专家系统的教学设计研究等。目前被大多数人认可的专家系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专家系统应用,使人们充分体验到人类专家问题求解的思路和推理,这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分析、判断和反思能力;另一种是让人们利用专家系统工具自行建造专家系统,包括知识库的构建。专家系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将原本零碎的知识条理化,并对其进行深层思考,在电器行业也得到深入的理解和一个学习建造自己的现实,至少是基于以往的经验来解释现实的。因此,一个人的知识是在个人经验、思维结构以及对事物的不断摸索的基础上形成的,建造自己的专家系统和有效的探究方式。电器成套系统的排列图设计采用数据库技术存储的方式,模板的设计非常简单,顺序给出标准方案的参数,形成数据库查询语句,在实现标准方案的自动选择上,将查询过程结果记录下来,可形成本软件的模板。

4 结论

一次方案排列图设计软件将智能化设计技术应用于成套电器一次方案排列图设计中,在模板等技术上提高了设计的速度,保证设计的准确性,这为企业实现快速设计和敏捷制造技术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也为企业现代化生产的数据和信息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第2篇:智能建造方案范文

【关键词】铁路隧道;协同管理;智能化设备

1BIM模型设计

1.1建立隧道模型

在传统的二维图纸设计中,发现有不合理不协调的状况很难进行修改,对工程整体施工进度产生影响。随着BIM技术的普及,在隧道工程设计中实现了设计的可视化,在对隧道工程进行整体施工建造前,建造一个模型,直观展示工程中的过轨管分布、接触网槽道预埋、钢筋安装等施工工作。采用CSD软件分段建立隧道BIM设计模型,再按施工要求对设计模型自动切分、自动生成和绑定编码,最终形成隧道施工BIM模型(见图1)。

1.2BIM可视化管理

三维模型精细呈现设计细节。通过三维建模首先使技术人员在建模过程中更加深刻理解工程内容,通过三维模型进行技术交流和探讨。基于BIM模型的成果和设计数据,通过基于GIS的管理平台,全面整合各项数据,如里程桩号、地形地貌、环水保线、穿既有线等各种场景的信息,以更加清晰逼真的形式体现工程实景。同时,通过三维展示方式可以任意角度查看,在主体模型与既有地形模型相结合后,方便施工方案的制定和审核[1]。

2协同管理

BIM管理体系以BIM模型为管理载体,将BIM技术与信息化管理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对工程项目三维可视化、信息化、精细化的综合管理,打通各个业务、各个参与单位之间的数据联系,搭建“数字工地”。全员参与,建立起项目的高效协同。以BIM技术搭建的三维模型为基础,以协同管理为手段,在施工过程的管理中建立全员参与的协同管理体系,实现各项信息共享,按照不同的权限、角色建立起职责履行清单。以工序为纽带加强现场把控,实现建造过程痕迹保留,建立以工序过程为核心的过程控制体系。工序作为施工过程的重要环节,实现了基于工序的自动关联进度。工序开始,反映到模型上:显示结构物正在施工,进行到关键工序时自动关联检、验、批,必须验收合格以后才允许进入下道工序。同时,基于工序建造过程的时间节点、责任人、现场影像资料同步自动生成,形成了完整的建造过程的痕迹保留。基于BIM技术,推动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体系。BIM技术的本质是以信息化为驱动。在建设BIM体系的过程中要求管理体系标准化,同时结合规范化的措施和精细化的管理要求,确保所有信息有序流动,最终关联到模型。在检、验、批现场填报,现场确认时,结合手机端GPS定位,实时现场确认,落实规范标准的管理体系。

3隧道智能化施工设备

3.1ZYS113全智能三臂凿岩台车

3.1.1超前地质预报的应用采用ZYS113全智能三臂凿岩台车进行超前地质预报,结合超前钻孔及加深炮孔法等方法,实现快速预报。钻孔时,钻孔深度30m~50m,实时监测推进速度、冲击压力、推进压力、回转压力、水压力和水流量等参数,并通过MWD软件分析复原地质情况,形成地质报告。对掌子面前方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科学判定前方地质情况;对掌子面稳定性做出分类,为现场施工提供准确的依据,并基于此在BIM模型上建立隧道大数据地质库,指导现场施工。

3.1.2钻爆开挖及初期支护智能化建造的应用导入作业面爆破设计图,与隧道坐标结合,在凿岩台车电脑上生成开挖循环的隧道轮廓与爆破图,不需要测量人员标注隧道轮廓和钻孔孔位,将断面图及炮孔图显示在凿岩台车电脑上,操作人员完全按照电脑显示,控制炮孔的角度和深度,根据电脑指示摆臂架的角度。系统锚杆施工前,台车预先输入锚杆设计参数以及断面数据,进而确定锚杆位置信息,台车依据系统预设实现自动移臂对孔定位、自动钻孔。

3.2SCDZ133智能型多功能作业台车

SCDZ133智能型多功能作业台车配套设施有底盘行走系统、发动机系统、臂架系统、定位系统、扫描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等。①智能型多功能作业台车装有定位系统,通过系统换算将大地2000坐标系转换为系统内部可识别坐标,实现台车在隧道坐标系下的精准定位。②台车车前装有扫描系统,对断面进行扫描,同时采集数据,车内设有设备对采集数据进行处理,形成三维隧道断面点云模型,通过与BIM模型相连,在模型上与设计断面对比分析出隧道超欠挖情况。③改变传统拱架安装方式,在台车上安装有智能控制系统,在地面链接中间3节拱架,举升至拱顶,再抓取左右两侧拱架,举升至安装位置,安装连接螺栓,调整拱架姿态,焊接网片与连接筋,扫描拱架安装位置尺寸,并实时采集数据上传至BIM模型,将其与设计位置进行对比,实现按照设计数据进行拱架自动安装作业。

3.3HPSZ3016S湿喷台车

HPSZ3016S湿喷台车是在HPS3016S的基础上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的产品,其配套设施有底盘行走系统、发动机系统、臂架系统、泵送系统、定位系统、扫描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等。①湿喷台车车前安装扫描系统,对断面进行扫描采集数据,车内设有设备对数据进行处理,形成三维隧道断面点云模型,自动精确计算各处超欠挖值。通过对隧道轮廓的三维建模与计算,施工中指导喷射方式并评估喷射质量。电脑图像实时指示各区域喷射厚度,对喷射厚度进行精准量化控制。通过三维扫描提前预估喷射方量,喷射完成后计算实喷方量、回弹率,评估喷射质量。②湿喷台车安装有智能控制系统,通过对隧道轮廓的三维建模与计算,进行设计喷射数据处理,控制臂架系统、泵送系统、扫描系统进行自动喷射。

3.4数字化衬砌台车

数字化衬砌台车配套装置有滑移轨道系统、发动机系统、双灌注系统、电气控制系统、高频气动振动系统、软搭接系统、定位系统、压力传感系统、参数观测系统、实时监控系统、全自动打磨涂脱模剂系统、信息化系统等。①衬砌台车装有定位系统,通过前端架设扫描仪,后端架设全站仪,分别对隧道内的三个激光靶标进行半自动和自动照准;获取的台车中轴定位坐标,可通过台车控制系统与油缸自动调节至与隧道中轴线重合,实现台车自动定位功能。②衬砌台车具备参数观测系统,可进行混凝土灌注方量测量、灌注压力监测、拱顶饱满度测量、入模温度记录等功能。对实时灌注流量及总量,通过混凝土流量计进行测量统计,混凝土的预浇筑方量可通过车载式3D自动扫描仪或激光断面仪测量。③改变传统振捣方式,在台车模板上加装高频气动振动系统引进欧洲台车的主流振动技术,减少拱顶局部堵塞,解决混凝土密实问题。④采用双灌注系统,下灌注系统采用机械手分窗分层自然流下浇筑,上灌注系统采用“拱顶部水平压入浇筑工法”实现带压浇筑。提高了混凝土质量,减少气泡产生。⑤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通过实时采集数据,关联至BIM模型,展示出混凝土的状态,可及时检查衬砌混凝土是否饱满、混凝土入模温度能否达到要求、振捣是否到位等问题。

第3篇:智能建造方案范文

烟台港集团副总裁张全成称,烟台至东南亚汽车滚装运输航线是继南美、北非、中东、北美线之后,烟台港开通的第五条外贸滚装航线。该航线的开通开启了中国滚装外贸自营航线的先河。

该航线开通后,烟台港发往东南亚地区的商品车将不再经日本、韩国等国家转港,降低了客户物流成本和货损风险,并提升烟台港在中国北方商品车物流滚装运输市场的影响力。

烟台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与60余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贸易往来。近年来烟台港不断拓展海外物流业务,化肥运输等航线。烟台港龙口港区中非班轮航线目前已覆盖安哥拉、尼日利亚、几内亚、阿尔及利亚等近30个非洲国家,并陆续开通了南美、中东等地的国际商品车滚装运输航线。烟台港是中国沿海地区主要港口之一,已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个港口通航,逐渐发展成为连接海内外的重要枢纽港。

国家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智能交通方案

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日前印发了《推进“互联网+”便捷交通促进智能交通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要实施智慧港口示范工程、打造“畅行中国”信息服务、实现“一站式”票务支付、推进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ETC)系统拓展应用、推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方案提出具体的实施目标。在智能港航和船舶技术方面,要在航海领域推广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高船舶定位精度。在国际 E-航海战略规划下,研发下一代星基、陆基甚高频数据交换系统(VDES)和新型海上安全信息数字广播系统(NAVDAT),开发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S100标准和应用需求的电子海图和电子航道图应用船载终端,建设航海公共服务平台,提高中远海船舶保障能力。出台技术标准,加快船舶交通管理系统的国产化进程,促进船舶交通管理系统的区域和全国互联,实现海上智能交通管理。

方案还列出了27个“互联网+”便捷交通重点示范项目,其中在智慧港口示范工程方面,选取沿海或内河重点港口,建设完善港口全面智能感知体系,促进港口物流服务电子化、网络化、无纸化和自动化,通过信息集成和共享,实现港口与相关物流企业的信息共享,依托智能监管、智能服务、自动装卸,优化港口物流流程和生产组织,全面提高港口物流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江南造船交付世界最大乙烯船首制船

8月2日,江南造船为Navigator Gas建造的37,500立方米乙烯运输船首制船H2561签字交船。Navigator Gas在江南造船共订造了4艘37500立方米乙烯运输船,该型船为江南造船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世界最大舱容的乙烯运输船,入级ABS。

该型船是江南造船提前应对美国页岩气运输需求,自主研发设计的新型液化气运输船,乙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石化行业基础原料,美国页岩气革命带来的页岩气产量激增,应用页岩气中的乙烷裂解生产乙烯能大幅降低其生产成本,市场前景看好,极大刺激了乙烷海运量的增长,同时也给乙烷专用运输船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首批83家企业参与《广州港航绿色公约》行动

第4篇:智能建造方案范文

关键词:楼宇建筑;电气节能;电气设计;节能原则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的主要内容

楼宇建筑在施工建造前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就是工程设计。这是建筑施工的基础工作,施工质量的好坏因设计文件的质量好坏而定,所以设计工作一定要提前做好。要想建造电气节能型楼宇首先要设计好节能安排,贯彻节能原则,根据本身的电气承载力用电设备特点,电路走向等进行综合设计,以达到节能低耗的目的,同时还要减少建造的成本。

1、高层楼宇供电设备选择

城市高层建筑首要的特点就是层数较多,分布密集。所以要保证供电安全必须是高层建筑拥有不止一个独立型电源,电源之间彼此互为备用且供电独立。目前很多大城市建筑还有自己的燃料发电装备,以保证在停电时可以马上解决供电问题。保证一些不能停电的设备诸如电梯、消防设备等的正常使用,确保居民及其他使用者的安全。我国的高层建筑的标压等级均为10kV。电气设备人员要根据楼层作用进行详细计算审核,以确保施工正确和楼层使用安全。

2、配电系统的设计

我国高层建筑的供电系统使用同步进行,互不干扰,需要分压时采用的是单母线法,电压之间可互相切换。关于计费,其配电系统采用高供高计的方法,在配电系统旁安装电表进行流量式计费。另外单个电源电容一般会超过1000kVA,可以适当对变压器数量进行控制。在各个变压器之间安放闸刀,避免低压短路现象发生。而且,我国的电源系统不管是高压还是低压一律采用放射式系统,但高层楼宇配电则一直采用混合式系统,其竖井大多是插接式母线槽而水平干线则采全塑电缆,两者不可用混,以确保高层建筑供电安全。

3、电气设备的类型选择

高层建筑中的电气设备繁杂多样,其中包括低压配电屏、应急发电组、电力变压器、照明系统等,高层建筑中低压配电屏最好都设成抽屉式,以便方便使用管理,其中手车式的大容量出线,非油浸电力变压器运用,这些都是为了保证建筑安全,防止火灾发生。对于建筑中应急发电机组的配置,最好使用燃气轮式发电机,照明系统要根据楼层需要进行配置限压等等的布局都要遵循节能原则,保证能源的利用效率足够充分,以达到电气节能设计目的。

二、高层楼宇建筑电气节能设计方案的提出原则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大量民众不断地涌进城市,城市人口的增多加重了高层建筑的建设负担和资源的利用,因此应将节能意识融入建筑,这也将成为现代城市建筑的主流方向。这就要求高层建筑电气的设计人员在设计楼宇电气的同时,要注意将节能思想融入到电气设计里。首先电气节能设计要保证楼栋用电功率的最大使用额,满足用电高峰期的需要。 另外电气装置的设计按安装还要考虑到别的因素诸如经济限制。要保证所实施的设备的电压额和节能协调存在并保证建筑运行整体利润是正值。节能方法主要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突破口应该是能源消耗方面。要对电气设备的选用把好关,使用性价比高的电气设备,用高科技来解决能选浪费问题是建筑设计的节能方针,以顺应节能减排的宗旨。

三、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与节能措施

1、优化设计高层建筑电气系统

在设计高层楼宇电气节能系统中,要准确计算各电气负荷以进行合理的节能编排,这是因为每个电气设备都是有差别的。作业者要综合建筑所处地的实际情况,住户的需要、环境、资源充足量等等因素进行综合构思设计,遵循方案合理可用、高效节能等原则,确定最优方案。整个过程中作业人员要时刻了解最新的节能思想,掌握高新技术,可越理性的进行楼宇电气节能规划,同时保证建造的质量。

2、合理选择高层楼宇变压器类型

上文已经提出,高层楼宇的变压器选择要本着高功率,低损耗的原则。要保证其运行效率有所提高,总耗能降低。要结合建筑投资本金选用性价比最合适的变压器,达到节能的功效。所以在运行侧,变压器应当使用并联式而在配电侧应则采用环形式机构,以应对楼宇使用电荷季节周期变换。而且还要适当在用电周期性方面进行节能设置,以减少电力损耗。最后还要根据楼栋电荷负载进行设置,实际上变压器在负载率75%-85%时能量损耗最少,收益最好。既达到节能目的,同时在变压器的投入上也不会浪费。最好还要使用容量较大的变压器,因为只有提高变压器容量,才能使运行负荷最佳,从而提高变压器经济效益,达到节能的目的。

3、适当提高配电系统的功率因数

提高了配电功率就等价于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有用功比重增加,才等于实现了电气节能。首先要提高的是自然功率系数,选择三相异步电机、改善设备性能、从而实现自然功率的提高;其次是人为的补偿无功功率,无功功率补偿设备即指像并联电容器这样的装置,工作人员在设计的可以就高低压集柜式和分散式进行补偿,根据楼宇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设计。最后还要进行电动机的节能改造,要想减少电能损耗有很多方法可以实施,比如适当提高电机功率因数,提高工作效率等。重点是将电机节能设备贯穿到电气工作中,提高效率,降低损耗,节能减排。

4、减少线路中的电能损耗

电路损耗是高层建筑电能损失的关键,所以作业者必须加强对这一方面的重视。根据电路负压,电气做工时长进行材料选择,重点是减少电路热损耗。对于功率使用大的建筑要使用电阻率小的材质,对于远距离输电也要选用这一种,比如铜线、铝线。当然在施工时要尽量减少输电线长度以免造成过多不必要损失,其中最好保证变压器挨近负荷中心,及节能又节约成本。此外,还要注意应用较粗的导线,减少发热,降低因线路发热引起的安全隐患,同时达到节能目的。

综上所述,高层楼宇的电气节能设计将越来越受到居民亲睐,将成为城市建筑的主流。所以做好高层楼宇建筑电气节能方面的工作不仅仅是在满足大家的需要,也是呼应节能减排的可执行措施,值得政府和企业的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白永生.灯光控制系统介绍及设计思路[J].建筑电气,2013,5

[2]何 静.浅谈住宅小区电气规划设计要点[J].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12,6

[3]曹 涛.浅谈居住建筑光环境及电气照明设计[J].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12,6

[4]符长青.智能建筑绿色节能技术分析[J].智能建筑,2010,6

第5篇:智能建造方案范文

关键词:BIM技术 绿色建筑 生态城市

作为项目管理者,学习项目管理的前沿知识、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国内外的建筑领域的法律法规、建筑工程技术等变得十分必要。学习建筑领域的先进理念,尤其是BIM建筑信息模型、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方面,就这三点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1 BIM建筑信息模型

1.1 BIM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是建筑领域的一次革命。它颠覆了传统的建筑设计模式、工程造价模式和施工模式。它通过对项目的各种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表达,获得知识资源的共享,为各种决策提供依据。它的核心是通过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利用数字化技术提供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工程信息库。

1.2 BIM建筑信息模型将成为项目管理强有力的工具。它不同于传统的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一维、二维到三维的顺序思维模式,是由施工人员通过平面、立面和剖面图来想象建成后的设施应该是个什么样的,是由具体的图纸到抽象的建筑物的一个过程。而BIM建筑信息模型恰恰相反,它是由一个三维的立体模型表述,它涵盖了工程的所有信息,让施工人员先看到建成后是个什么样子,然后根据需要,从模型里抽取不同的信息。比如:施工图中的结构图纸、给排水图纸、装修图纸等等,这是一个从具体到具体的过程,它直观、形象,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是一次质的提升和飞跃。

1.3 BIM建筑信息模型适用于项目建设的各阶段。它应用于项目全寿命周期的不同领域。从项目决策阶段的策划到方案论证,投资方可以使用BIM来评估方案的布局、视野、照明、安全、人体工程学、声学、色彩及规范的情况。迅速分析设计和施工可能需要应对的问题。BIM提供低成本的、便捷的不同解决方案,供项目投资方选择。通过数据对比和模拟分析,找出不同解决方案的优缺点,从而确定方案。它弥补了业主及最终用户因缺乏对传统建筑图纸的理解能力而造成的与设计师之间的交流鸿沟。

在可视化设计和协同设计方面,更是大显身手。对于设计师而言,大量的设计工作还是基于传统的CAD平台,使用平、立、剖等三视图的方式表达和展现设计成果。BIM做为设计工具,所见即所得,使设计师用三维的思考方式来完成建筑设计。

竣工模型的交付及资产管理。当建筑完成建造过程,准备投入使用时,首先要进行必要的测试与调整。项目完成后的移交环节,设施管理部门需要的不仅仅是常规的设计图纸、竣工图纸,还需要能正确反映真实的设备状态、安装使用情况等与运营维护相关的文档和资料。一套有序的资产管理系统将有效提升资产管理水平,但由于建筑施工和运营的信息割裂,使得这些资产信息需要在运营初期领先大量的人工操作来录入,而且很容易出现录入错误。BIM中包含的大量建筑信息能够顺利导入资产管理系统,大大减少了系统初始化在数据准备方面的时间及人力投入。

1.4 掌握BIM技术,才能在建筑行业更好地发展。就象CAD软件当初刚刚推广时,好多的建筑设计师无法摒弃传统的手工制图的习惯,认为学一个新东西费时费力,不知道会怎样。现在回头来看看,还有哪一个设计师不会用CAD?体会到了新技术的方便、快捷与准确,自动就舍弃了传统过时的东西。BIM也一样,只有及早、快速地掌握这个技术,才能走在建筑领域的前列,引领方向。

2 绿色建筑

2.1 建造绿色建筑是每一个从业者的使命。绿色建筑就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短短三十年里,出现了大量制售假冒伪劣的现象,此类生产者已经人性泯灭、良心尽丧。我们做为建筑从业者,生产绿色建筑,将是我们对人类和对社会的巨大贡献。

2.2 建造绿色建筑是建筑行业的责任。建造绿色建筑就要进行绿色施工。为了实现四节一环保,节约能源,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对传统施工技术进行审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准备、施工运行、设备维修和工程竣工后的施工场地的生态复原。在这方面有些企业走在了前列。中建八局2008年颁布了企业标准,,为公司差异化、持续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企业推出自己的绿色建筑产品。

2.3 政府主导、大力推进、推广绿色建筑。国家提倡绿色建筑,并为此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早在2007年,国家颁布《绿色施工导则》又相继出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等。

2.4 绿色建筑在身边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已经出现了很多的绿色建筑,尤其是南方城市更为突出。石家庄做为中部内陆城市,也有不少的项目获得绿色建筑称号。如:河北燕都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开发的住宅小区《春江花月》,曾经荣获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奖》,是一个立足于以人为本的高智能绿色人文居住社区。实现了立体绿化、智能门禁系统、无机房电梯、太阳能热水系统、中水回收利用系统、外墙保温体系、节能外窗等。成为了我们身边的住宅典范。

3 生态城市

3.1 生态城市是每一位市民的理想向往。天蓝、水清、空气清新,楼高、路宽、和谐共处,是我们的共同愿望。一个宜居的生态城市,硬件方面是由一个个绿色建筑组成。在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中,如何有效合理利用我们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等等环境资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考虑安全、耐久、经济、美观就是一个大课题。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要做到保护。

3.2 建设生态城市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上的统一。社会上各色人等,不一而足,思想状态千变万化,差异较大,但向往美好的愿望是一致的,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才能达成行动上的一致。其次是建立服务意识。服务人民,服务企业,服务社会,通过大家共同努力,让人们看到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身边的变化。最后,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不能急躁冒进,要遵循科学发展的建设理念,尊重科学技术,广开言路,多加听证与论证。在规划设计阶段尽求完美与完善,实施阶段精益求精,要一步一个脚印进行下去。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座座生态城市将傲然屹立在地球的东方,昭示着东方古老民族的现代文明。

参考文献:

第6篇:智能建造方案范文

一、BIM应用的总体规划

1.BIM应用需求通吕运河水利枢纽工程BIM应用需满足:施工部署及施工工艺事先虚拟建造,为项目科学、高效组织实施提供保障;利用BIM+智慧工地系统数字化管控,实现项目施工精细化管理;通过模型建立以发现图纸遗漏、矛盾或错误,通过碰撞检查找出具体问题后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等。2.BIM应用流程引进BIM+智慧建造关键技术,通过将BIM、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管理,构建水利枢纽工程智慧建造关键技术,加强施工过程中对进度、质量、安全、环境等要素全方位实时监控,着力打造水利工程建设精细化、标准化、智能化管理模式。

二、BIM技术的具体应用

1.设计阶段模型建立根据设计图纸并严格按照BIM标准体系搭建水工结构、金结、建筑、MEP、幕墙各专业基础模型,并由BIM工程师组织各专业工程师进行检查、分析,核对模型准确性、完整性等。2.施工过程部署(1)虚拟仿真。前期BIM策划先行。项目部入场之初,通过BIM规划,高效利用场地,建设标准化园林式工地。(2)临建布置。通过虚拟布置确定场区内加工厂等临时设施,合理布置临建系统装置,响应绿色节能施工要求。(3)大型机械管理。通过建筑模型与场地位置关系,方便确定塔吊等大型机械的布置方案,检查群塔高度关系与碰撞情况,对现场布置有更直观的把控。3.图纸会审及优化在构建模型过程中,利用BIM技术三维可视化并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提前将图纸存在的问题向设计单位反馈,及时优化调整施工图,有效缩短设计变更时间,加快施工实施进度。4.沉浸式可视化技术交底为解决常规平面化施工技术交底不够直观、被交底人对交底内容理解和认识不到位等问题,利用BIM模型的直观特点,进行沉浸式可视化施工技术交底,以提高交底内容直观性和精确度,提升施工技术交底效果。5.基于BIM施工模拟优化应用BIM模型深度优化模板设计,指导施工生产,提高成品质量检测合格率。在施工中提前运用BIM技术对工程实体进行精准建模,并虚拟施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施工安排,如对基础和防渗三轴水泥搅拌桩进行三维精细化桩位放样,模拟现场施工,用于指导现场实施以消除空间误差。6.碰撞检测利用BIM建模技术,预先对设计图中的机电管线进行三维立体排布,消除位置矛盾或不合理布置方式等,优化设计使其布局更加科学合理。进行三维可视化交底,在虚拟建筑物内部漫游,了解各个构件信息、设备位置关系、空间关系、施工顺序等,提高施工人员对图纸的理解。7.工程实体准确算量BIM模型建立后,可根据模型参数准确快速计算及统计工程量,提升工程计量的准确度与工作效率。与传统的根据图纸计算工程量的方式,在异形构件工程量计量中尤为突出。8.安全配置模型对施工用外排脚手架配置安全模型,明确步距、立杆间距、剪刀撑配置等关键参数并进行脚手架稳定性验算。9.模型安全分析交底运用专业软件对施工模型涉及的如“四口五临边”等较大危险源进行分析和测评,生成分析及测评报告并利用建模技术进行三维可视化安全技术交底,提高作业人员安全防范意识。10.传统施工工艺优化本工程利用BIM+3D打印技术,指导泵站流道异形钢模板设计、加工及安装,并利用三维模型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交底。该施工技术有效解决了常规木模施工可能带来的流道断面结构尺寸精度不够、流道表面平整度差、现场配模工作量大、施工效率低等不利影响。

三、BIM管理应用

1.BIM+智慧建造管理平台本项目自开工之初就搭建了BIM云端管理平台,通过分配项目管理人员权限,以终端BIM模型等信息共享互通为核心,实现施工进度实时可视化管理、质量安全管控信息云平台同步、设计图纸及施工规范等信息云端实时共享查询等,改变以往传统项目管理模式,使数字化管理深入项目常态化管理。2.完成水利工程标准化构件库项目部BIM工程师前期与软件研发人员进行了深入对接,在平台使用及管理过程中根据水利工程特点不断对平台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与功能细化提升,并基于通吕运河水利枢纽工程不断完善水利工程专用构件库,使之初步适应水利工程建设。在项目部及公司的推动和支持下,现已根据本工程应用情况推出了BIM5D水利专版。3.生产进度精细化管理基于平台可实现进度信息的互联互通,实时读取进度信息,与BIM模型建立关联实现进度信息三维可视化,施工管理人员可详细看到施工任务完成情况、延期情况、延期原因、任务负责人等信息,而实现施工进度动态控制。4.质量管理可追溯性使用BIM5D平台质量问题追踪及处理功能,现场管理人员利用智能化终端设备(手机等)将现场发现的质量问题予以记录并在BIM模型中相应位置予以标注后反馈到平台云端,相应责任人能够第一时间收到问题信息并及时处理问题。5.安全管控应用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可以使用手机客户端等智能终端设备将现场安全问题予以记录并在BIM模型中予以标注位置、问题级别、责任区域等信息,并反馈到平台云端从而第一时间推送给相关责任人,使其能够及时处理问题。6.VR沉浸式虚拟安全教育依托BIM+智慧工地云管理平台,引进BIM-VR安全体验系统,通过结合项目BIM模型设置虚拟危险源并模拟事故发生过程,让体验者走进较为真实的虚拟现实场景中,并通过沉浸式、互动式切身体验使其得到更直观、深刻的安全风险防范教育,以提升全员安全意识水平和安全操作技能。7.劳务实名制管理结合BIM技术、可穿戴智能安全帽、人员进出口闸道机和GIS系统,建立基于物联网的劳务实名制系统,可以实时统计工人的出工情况,并对施工人员进行实时定位,进行实时管控和科学调配。劳务实名制系统还可以直观地展示出施工现场各工种、各承包队伍工人的年龄分布等信息,便于进行社会化数据分析管理。8.建筑物位移沉降观测BIM模型建立过程中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布设沉降位移观测点,导入现场实际监测数据并设置报警值,定期生成监测曲线及监测管理报告,有利于掌握建筑物位移情况,超过阈值时自动报警提醒,保证工程建设安全。9.高支模支架安全监测通过高支模监测系统,实现对高大模板立杆轴力、立杆倾斜、模板沉降、立杆位移受力状态的实时远程监控,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10.塔吊监控引进塔吊监控系统,主要包括风速超限报警、防倾斜报警、禁行区域设置保护及预警、多塔吊的防碰撞预警、智能化制动控制、增加塔吊黑匣子等多种功能实现。11.环境监测系统本项目在施工现场专门设置有环境检测仪,实时监测空气质量、温度湿度和噪音音量,同时项目平台用图表方式直观展示环境监测状况,并且对历史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

参考文献:

[1]朱洪波,等.物联网技术进展与应用[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2]严文武,等.宁波市智慧水利的建设与发展[J].水利发展研究,2017(11).

第7篇:智能建造方案范文

后工业时代对建筑设计人才提出的要求

人类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社会责任感及对人性的尊重人类为了满足生存需要和自己的欲望,创造生产、生活空间的时候不断地向大自然摄取资源;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转化的能力,同时增强了人类破坏自然生态的能力。建筑的营造与建筑相关活动所消耗的资源在人类总资源消耗中一直占极高的比例,在中国现有建筑面积400多万亿m2,只有不到1%的建筑为节能型建筑,建筑能源消耗占总消耗的27%。由于能耗的不断上升,出现了很多生态问题,如地球温度不断上升,城市出现热岛效应,部分地区全年大部分时间受沙尘暴的袭击,酸雨范围扩大[5]。由于过度开采矿产资源,导致地质灾害频繁发生,高层和超高层勘察设计和施工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规范,出现地基严重沉降,影响周边建筑物和居民的安全。建筑材料中有毒物质的超标,致使建筑空间成为致命的杀手。建筑设计中没有按相关规范设计,出现严重的地震灾害和火灾。这些问题都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努力来解决,而建筑师承担的责任也进一步增大。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物质交换的便捷,互联网沟通交流方式的普及,亲人、邻里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逐步减弱,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淡漠,为人类创造舒适人居生存空间的建筑师,除了解决建筑的物理环境问题外,还要积极投身到解决人居环境的心理问题,通过对空间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情感需要;关注老建筑和老社区保护的意义,开发温馨舒适的公共交流空间。这一切都将成为建筑空间设计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当代和未来的建筑师必须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在学习和设计实践中始终将人的可持续发展放在第一位。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能力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关于建筑是如何将不同的可用来建造使用空间的材料连接在一起的论述,说明了构筑的本质就是将不同的建筑材料通过技术手段连接起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材料、新技术的发明和突破都会引来造物活动的创新。工业时代建筑的主要材料以钢材、混凝土、玻璃为主,由于这些材料的特性决定了建筑的样式造型和施工工艺。后工业时代表现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数字技术为主的个性化加工技术得到较大发展,新型的人造材料将不断被创造出来,为建筑的创新提供了条件。作为新时代的建筑师,在了解建筑材料及施工工艺的基础上如何学习和认识新材料,并将这些新型材料组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坚固、适用、美观的建筑将成为一大课题。后工业时代对建筑师的要求除了能使用新型材料,还要能将自动化控制技术、数字技术等新技术应用于建筑中,使其与建筑融为一体,实现对建筑的遮光、恒温控制,防盗报警系统及建筑设备故障自动检测和修复等功能。工程技术与审美多样性并重在工业时代机器大生产的基础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继续得到不断发展,物质财富的巨大丰富为人类提供多种多样的选择,为满足精神需求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障。

随着现代人对经济效益和物质享受的理性追求,在此文化基础上建立的生存空间使人产生陌生、无趣、冰冷的感觉。当这一种感觉阻碍了人类所追求幸福的目标,对建筑的审美与文脉追求将成为人类久违了的目标,建筑空间所表现出的文化艺术氛围将成为物质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的共同需求。对建筑师的要求也就产生新的要求,不仅需要掌握新的工程技术,还要对审美和用户、受众的审美需求进行研究和学习,这也将是建筑设计在工业时代对工程技术要求较高之后,对人文艺术的一个理性回归。后工业时代建筑师在设计和建造时不只是考虑技术、材料、设备等物质技术和物理性能,还要着重考虑社会文化及人们的审美需求。国际视野与地域观念20世纪7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了全球流行的“国际主义风格”,世界各地随处可看到使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为主要建筑材料建造的方方正正的盒子式建筑,建筑艺术提前实现了全球化。建筑艺术的公共造型艺术特征使其具备了跨国界的通用视觉元素,使得造型简洁、开放、挺拔的现代主义建筑充分展示了高效、节约、使用方便的优势。其开放的建筑理念使得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应用于建筑设计和营造中。在“国际主义风格”在全球推广的同时,人们也对其不考虑区域环境特征、历史文脉、人们的审美习惯等问题作出反思,提出了地域建筑观在解决生存和生活空间给人们情感带来冷漠和断裂方面的作用;同时对建筑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在关注人们物质享受的同时重视人的精神感受,主流和多元共存的需求将成为时展的趋势。建筑师要在关注世界建筑文化和技术发展动态的同时关注不同地域、民族、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建筑文化的多样化需求。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整个建筑历史的发展可以看成是一部创造史,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建筑的变革都会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以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为代表的后工业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建筑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建筑师的角色必须转型,不管建筑设计人员是被动还是主动选择,都要在人类创造的丰富知识文化和科学技术中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独立的思考,不能像前工业时代缺乏知识、主要依靠技术经验。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和不断出现的新知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中,有选择地学习和利用建筑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术、材料、设备等,寻找最优解决方案将成为建筑师的困惑。新的科学技术要求建筑师要能利用并进行创新,不然建筑将会落后于时展的要求,由此对建筑师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出高要求。创新能力的提高首先要解决创新意识,这是创新的原动力,有了创新意识后才能不断开发和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对于建筑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就是创新方法的掌握和应用。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的具备要求设计人员具有思辨能力,能进行独立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高校建筑设计人才培养重点

第8篇:智能建造方案范文

于是乎,慧典先锋计划落地中国。“慧典先锋计划旨在通过整合全球可复用的最佳实践模型,以及适用于不同行业和信息化水平的IBM智能运营中心,智能交通、智能水管理、和谐城市、应急等解决方案,全面促进中国建设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智慧城市。”伴随着IBM的宣言,中国智慧城市典范呼之欲出。

三重保障

和中国一样,巴西也是新兴市场里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者。2010年4月,巴西第二大城市里约热内卢发生特大洪水与泥石流灾害,785人死亡,13830人被迫逃离家园。“这暴露了城市运营中的巨大缺陷——没有灾难和危机管理的统一指挥视图,导致资源可见性和全局视图缺失,缺少全面的灾害管理计划,因而难以组织和分发执行任务。” 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智慧城市行业产品总经理孙崇腾直指要害,“这种惨痛的教训值得任何一个城市借鉴。”

里约热内卢成功申办2016年奥运会反映其城市运营水平已大幅提升——“IBM协助洪水防治、泥石流防治和整体运营。收集水文、地质、人口、天气的资讯,通过建模分析,产生智能响应,协调城市资源,把应急时间从数个小时缩短到几分钟。”

IBM的整体规划设计、关键技术和实施保证是里约热内卢成功的三个必要条件。“智慧城市市场显现巨大潜力,很多公司磨拳擦掌。我想强调的是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旅程。”夏然娓娓道来,“在出发前,要注意三点,这恰好是IBM的优势——整体规划设计、关键技术和实施保证。”

整体规划设计需要强大的专家团队,需要长时间的技术沉淀,“智慧城市的市场上有很多噪音,IBM希望与真正务实的合作伙伴一起,给决策者指引方向”。夏然发出了“邀请函”。

IBM软件集团解决方案部全球开发总经理沈丽琴从技术角度说明了如何才能建造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有三项基本特征: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对应信息的采集和汇聚、数据的分析和预测、决策和协调。” 从2008年提出智慧城市开始,IBM投入大量研发力量,成功承担超过2000个案例,在2011年对案例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可移植的经验,包含在解决方案中,并建立行业资源库。

战斗在智慧城市建设的一线的孙崇腾则直接摆出了美国迈阿密SunLife体育场智能运营、两个月减少6.6%水资源消耗的美国Dubuque市水资源管理、荷兰洪水管理、镇江公交系统等成功实践,“IBM的实施能力不言自明”。

一体智慧

“从‘智慧的地球’和‘智慧城市’的理念,到‘慧典先锋计划’,IBM传达的是在中国建设全球典范智慧城市的决心和信心。” 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战略及市场总监吴立东言简意赅。

第9篇:智能建造方案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互联网;发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在进行施工建设时,许多高新技术被运用于施工作业之中。建筑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正在加快本行业向知识密集型进行转型。在建筑行业进行产业升级过程中,互联网技术会给予建筑行业翻天覆地变化,整个建筑行业在运用互联网发展基础之上实现了智慧建造。在建筑过程中,建筑机器人、智能设备、智能终端、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促进了建筑业大规模技术升级,而大数据与建筑业相结合,有效的促进了建筑企业智能化[1]。

1智慧建造施工技术互联网应用发展趋势

1.1智能穿戴设备将成为智慧建筑重要装备

可穿戴式设备是指可以直接穿在身上或者在人衣服上配置的便携式设备。穿戴式设备不仅硬件技术过硬,软件技术也非常发达,其可以通过数据交换、云端交换的方式实现大数据转换,给建筑工人和建筑施工带来极大便利。在现在建筑业过程中,可穿戴设备主要应用于以下几方面:第一,通过智能手环加强人员的跟踪定位,使得管理人员可以实时知晓功能的具体工作状态。第二,通过智能眼镜可以模拟画面,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予以纠正。第三,通过智能口罩监控施工状态的空气质量,将信息传递到分享系统中,为区域空气质量做好统计分析。第四,穿戴运动摄影装备,全程记录施工现场。通过以上技术运用,智能穿戴设备已经在建筑工地上被广泛结合,与建筑环境非常融合。

1.2智能移动终端将成为智慧建造重要工具

智能移动终端拥有接入互联网技术,通过信息分析为用户定制个性化需求。在我们传统生活中,车载智能终端、智能电视等等都是智能终端表现。在建筑领域,移动智能终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表现。第一,配合相应管理系统。通过智能移动设备可以检查施工方案,CAD图纸等现场不便检查的问题。第二,利用移动终端增强过程质量,可以对施工现场的安全进行实时监控,确保施工可以安全有效的进行。第三,通过对施工质量状况进行现场检查和现场拍照,将所存在问题汇总之后下发到责任人,责令其定期整改。第四,基于bim技术模拟功能,可以使用移动终端模拟手动漫游。

1.3建筑机器人将成为智慧建造辅助工具

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工成本正在成为各个企业成本中最重要组成部分,而机器人技术的快速介入可以有效降低人工成本,尤其对于劳动密集型建筑施工行业而言,焊接机器人、喷涂机器人、切砖机器人的出现可以使得人工成本大大下降。机器人在建筑施工领域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第一,全方位焊接机器人可以保证焊接的质量,使得施工更加安全,同时也极大的减轻了焊接的劳动强度。第二,喷涂机器人出现不仅可以解决高层作业的安全问题,还可以提供高层作业速度,使得高层作业更加便捷高效。第三,大芯板采集系统出现可以根据室内大小放置板材,以满足大型场馆、火车站、机场等地的安装需求[2]。目前,许多机器人都是遥控操作,可以通过预先设置方式让机器人进行工作。正是由于这种操作方法,在进行施工时,如果机器人的零部件出现故障,很可能会导致工期延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云机器人孕育而生。云机器人顾名思义是将云计算与机器人相结合的产物,他也是一个网络终端,机器人本身并不储备任何信息资料,只通过互联网方式将云端的信息发送给机器人,使机器人可以更好的进行工作。例如在施工过程中,机器人可以将周边环境拍摄之后上传至服务器云端,服务器云端根据类似环境下达指令给机器人,使机器人可以避免障碍物,方便机器人进行工作。所有建筑基本都可以共享一个数据库,这也同样减少了施工人员在设计程序时间,通过云计算实现自我飞跃。相信在不久未来,建筑机器人将成为建筑施工的主力。通过智能穿戴设备、智能移动终端、建筑机器人,我们可以实现整个工程可以与互联网+相结合,促进建筑行业的飞跃。

2智慧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互联网应用发展趋势

2.1物联网将在施工全过程中得到应用

早在2013年,我国中央政府就出台了发展物联网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指出需要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产业升级,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产业生产效率,达到节能减排、提高生产技术、创新生产模式的目的。在建筑行业,由于大数据的广泛应用需要物联网技术支持,所以物联网对于建筑业发展非常重要。在建筑过程中,通过利用安装在施工现场的各种传感设备收集当地信息数据,如视频数据、粉尘数据、升降机数据人员信息等其他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制作,从而提升施工现场的管理效能[3]。在健康监测方面,物联网技术可以用于无损检测和各种传感技术检测,以保证检测安全性和整体性。笔者发现,国外许多城市建筑中都含有大量物联网技术应用,一些已经成熟模式可以运用于我国建筑物建设之中。随着信息技术不断飞跃,物联网技术的潜力将会被进一步激发,这也会促使建筑行业进一步更新换代,顺应建筑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浪潮,以便更好的推动物联网为行业作出贡献。第一,可以实现建筑设施自动化控制。在许多建筑设施之中,智能设备被广泛运用,例如供电设施,通风设施,供水设施,消防设施等等设施都与物联网技术广泛相关。通过对室内温度和湿度的监控可以调节空调设施,并使空调设施的效能发挥到最大化。第二,实现建筑的安全监控。通过在大型建筑物室内安装传感器,可以保证大型建筑内的数据可以实时采集,并在专业软件的辅助之下分析大型建筑存在安全状况,做好预警控制。第三,可以加强大型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在施工现场,塔吊施工楼梯等大型设备非常多,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对这些大型设备的安全状况进行实时监管,保障这些大型设备可以顺利的发挥作用。第四,可以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对于现场施工的人员来说,其佩戴的卡片可以在附近五十米内被读卡器读到,这就使得监控人员可以实时的知道工作人员的动态。在施工人员安全帽中往往会设置标签,这些标签既可以作为人员考勤重要来源,也可以将其信息数据及时反映给劳务管理部门,有利于加强人员管理。第五,有利于加强进场设施和材料的管理。在进行建筑时,建筑单位往往会向工厂预定大量建筑材料,而这些建筑材料往往可以通过标识进行读取,这就有利于在施工现场做好建筑材料管理,对建筑材料储存、运输、安装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跟踪,保证建筑质量。第六,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环境管理。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建筑物安全质量进行全程监控,例如钢结构的应力应变、地基等等数据进行全程监控,以保证建设的安全高效。

2.2云计算将成为建筑施工企业改造现有信息系统的基础平台

云计算是一种各种资源按需分配技术,通过庞大网络计算处理能力将信息技术传给需要人员。通过该项技术,网络可以为所有人员提供个性化服务。在2015年,我国国务院专门了促进云计算方法意见,意见强调要进一步加强云计算的开发运用,使得云计算可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目前,关于建筑行业的云计算企业并不多,一些企业往往只是简单的将数据运用,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大数据分析,也就没有真正的云计算。建筑业企业和单位需要利用云计算改造提升现有信息系统,降低信息化投入成本,挖掘云计算生产、管理方面的应用价值。

2.3大数据将成为建筑施工企业提升管理效益的重要手段

在互联网+时代,数据的价值被逐步发现,在进行项目建设时,材料价格、人工成本、设备数据、工程质量评估等数据非常庞大,这就需要建筑企业拥有大数据处理能力,通过大数据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一,通过大数据可以实现企业的决策科学化。通过大数据分析,企业可以获取有效价值,可以预测未来市场需求,并作出正确决策。第二,可以实现劳务人员大数据分析。通过对劳务人员的大数据分析,可以使管理者随时了解工人的工作状态,以保证聘用合格的工人进行工作。第三,实现工程质量大数据分析。通过在建设过程中采取工程数据,可以有效的了解真实准确的数据,挖掘出存在的问题,对异常数据进行分析。在建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使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三种新型技术,通过物联网将各种生产元素聚集在一起,通过云计算实现管理的现代化,通过大数据提升建筑效率,这些都促进建筑行业的实现智能化和科技化,使得整个工程建设可以更加体现未来的发展方向[4]。

3结语

在我国国家制造业发展规划中,建筑业与互联网相结合是未来发展的主题,通过建筑业以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可以有效促进建筑业的发展。

作者:武士炯 单位:上海通用金属结构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姜涌.产业化—从房地产业、家装设计业的现在看建筑设计组织的未来[J].建筑学报,2016(6):90-93.

[2]姜涌,卜一秋,张立全,马跃.建筑设计企业的知识管理架构研究.中国建筑学,2014,年会论文集,2014:20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