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中西医临床医学的认识范文

对中西医临床医学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中西医临床医学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中西医临床医学的认识

第1篇:对中西医临床医学的认识范文

人文教育是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重要内容,但目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本文针对中西医结合教育模式中人文教育存在的人文课程设置不足、中国传统人文意识薄弱、临床实习重业务轻人文、师资力量有待加强等问题,提出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加大临床实习中人文素质培养力度、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从教育模式中改变人文教育的现状、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等解决途径。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人文教育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西医的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是认识论的互参,是方法论的互补。中西医结合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中西医结合医学以及中医和西医所涉及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的传授和教育。广义的中西医结合教育是与社会文化相联系的,是对中西医学及两种不同文化、精神的教化与培育。中西医结合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与时俱进、符合时代需要和中国社会特点的医学人才。但是,现在中西医结合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无论是从学科建设上还是培养人才模式上都需要积极探索和完善[1]。随着科技的巨大进步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更加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在医学模式发展上的重要作用[2]。因此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亟需加强人文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1人文教育在中西医结合教育中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又称为人性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其本身就是医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国内医患关系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人文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的特色医学,尤其是中医的尊重自然、天人合一思想,赋予了中西医结合医学特殊的人文精神。

1.1人文精神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特色之一

中医是在人文文化的土壤中诞生成长的,这种人文文化决定了中医理论是与自然、人文哲学分不开的。中医崇尚整体观念,强调“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人文从来都是中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中医的历史性和传统性太明显,反而使这种人文精神变得不容易理解传承。西医的人文精神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中西医结合医学充分吸收中医和西医的优势,又互相弥补不足,在人文内涵上进行补充和结合,正切合了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反映出个体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顺应自然、尊重生命发展规律是中西医结合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以往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认识停留在对疾病的诊治方面,却没有从人文精神的层面进行结合。其实,人文精神是体现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虽然现代医学对中医扶正疗法还有偏见和怀疑,但事实证明其对肿瘤化疗患者的疗效是值得肯定的,一方面归功于中医扶正疗法的确切疗效,另一方面扶正疗法对肿瘤患者自信心的树立有很重要的作用,是对肿瘤患者的人文关怀。这种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人文意义和临床意义同等重要,而且人文精神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单纯西医无法实现的。再者,在中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中西医结合本身就给患者带来了对抗疾病的信念,其人文属性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在中国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西医要用实验去解释并证实,从基因、细胞等微观现象去推论人体、疾病等宏观表现,这种思维的局限使西医的发展摆脱不了现代技术的束缚,并且西医把人文精神与医德联系起来,把它作为一种道德约束。而中医理论恰恰相反,它以人为核心,把与人相关的自然、社会、环境、疾病都结合起来,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把人文属性结合到中医理论中,是人文精神更高层次的体现[3]。中西医结合的过程就是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是人文与科学融合走向科学人文主义的必然。因此,人文精神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重要特色,这一人文内涵符合人类社会对医学的要求,是医学进步和发展不可或缺的。

1.2人文教育是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重要内容

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是继承和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重要保障。长久以来,在中西医结合教育中对专业知识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被忽视。但是中西医结合医学与人文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人文教育应成为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中西医结合人才需要认识到中西医结合的医学人文属性,理解和把握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和外延,而不是简单地在西医基础上加上中医,也不是用现代医学的技术手段去验证中医的真伪,而是将中西医结合上升到人文思想理论层次,认可这门医学学科的存在;另一方面在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加强人文课程设置,培养人文精神,使其在临床实践中能够给患者提供身心上的帮助,使患者从疾病的煎熬中解放出来,提高生活质量,真正体现医生的社会价值。

1.3满足社会对中西结合医学的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医学模式的改变,社会对于医学的要求不再局限于驱除疾病,而是更加关注生活质量的提高,更加需求人文主义的关怀[4]。根据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强化人文精神,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改善医疗现状。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在西医冰冷的仪器检查基础上加上中医的望闻问切,改变技术至上的诊治模式,真正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社会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需求要求诊疗过程的人性化,把人文精神贯穿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充分体现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特色,缓解医患矛盾,是满足社会对医学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

2中西医结合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现状

2.1课程体系中人文课程设置不足

目前,中西医结合的培养模式主要是“两个基础和一个临床”或“两个基础和两个临床”这两种模式,但无论哪种模式,都只是注重医学基础和临床实践,人文课程设置不足,人文精神教育被忽视或是缺失[5]。人文课程主要是指文学、史学、哲学等,各个院校课程稍有差异,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文化》、《诗词欣赏》、《西方文化》、《中国古典名著赏析》、《公共关系学》、《医患沟通学》、《医学美学》、《医学人文》、《儒家思想》、《老子思想》、《医古文》、《周易》、《医学与哲学》、《医学与法律》、《医学伦理学》等都是可选择的人文课程。各个学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人文课程比重都比较小。河南中医学院、内蒙古医科大学该专业开设《医古文》、《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海中医药该专业人文课程设置有《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医学伦理学》;北京中医药大学设有《医古文》、《中医古典医籍》。总体而言,在我国医学院校课程设置中,人文课程设置较少,学时较短,占总学时的比例大多数院校在7%-8%之间,平均约为7.45%[6],与国际水平相比严重偏低,如哈佛医学院的人文课程占总学时20%以上[7]。这些课程的教育方式和效果也不容乐观,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一直重视医学知识的记忆,对人文素质培养方面不重视;在教育方式上,往往以说教为主,形式陈旧;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节,一般无法应用到医学实践上;中西医结合专业中、西医学都要学习,学生们在沉重的专业学习压力下,对医学人文课程更是无暇顾及。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是教育实践活动,更是教育工作者的认识问题,涉及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教务处等对人文教育重要性和紧迫性的理解和认识,在学校发展规划、重大决策、人事调配、课程设置、资金预算等方面对人文教育给予支持,才能使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8]。

2.2中国传统人文教育意识薄弱

应尽量减少西医学的思维模式对中医思维模式的影响,加强中医传统文化的渗透,在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的头两年强化中医教育及古汉语教育,并把传统中国文化如书法、国画、国学等纳入教学计划中[9]。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中医科学价值的精髓,也是实现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在中西医结合的教育中,西方的文化教育冲淡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片面追求应试教育和技能的提高。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中国传统人文意识淡薄,导致不能很好地领悟人文精神在中西医结合医学中的真谛。这也是中西医结合教育现状中最易忽视却又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

2.3临床实习重业务轻人文

在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实习中,因为专业原因,可能一些慢性病、内科病的比例会更大,长期面对满脸病容的患者,实习医生已经变得麻木,只想如何提高诊疗技能,怎样应付患者提问,忽视了应有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现在的实习医生都是85后或90后,在面对陌生患者的时候,不能表现出应有人文关怀,这不仅是中西医结合教育的问题,更是社会教育的问题。

2.4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虽然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已经越来越高,但是教师的人文素养依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也有待提高。医学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两者缺一不可,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要为人师表,把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言传身教地去影响和教育学生。

3加强中西医结合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探讨

3.1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提高人文教育的根本途径

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比如包含医患沟通、医护关怀和心理治疗等在内的系列课程。课程设置要以临床实际需求为指导,以解决病患需求为目的。在教育方式上,避免说教式的理论灌输,注重教、学、用的实际效果,可采用诸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研讨会等多样化的方式。比如,在医患沟通课程中,前期可以让学生分组模拟临床医患沟通案例,尝试与病患交流沟通,分析讨论并给出报告,切实感受和学习处理过程;后期可在教学医院中进行与真实病患及其家属的沟通实践。在学习中医学的同时注重传统中医人文教育,学习诸如著名医家事迹及其著作,树立崇高的价值观,塑造大医精神。另外,人文课程在课时上也要适度增加,并以不同形式贯穿在各个学期中。

3.2在中医与西医结合过程中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医传统人文教育

中医传统人文教育塑造了我国传统医学的灵魂,融于整个中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因此,继承和发扬中医传统人文教育也是中西医结合人文教育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还是深层次认识中医学、实现中医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3.3临床实习是加强人文教育的直接方式

临床实习是中西医结合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医学生践行人文关怀的直接机会。在实习中,感受医者仁心,不仅学习专业知识,还要以高尚的人文精神严格要求自己。这就要求临床实践中医务工作者言传身教,树立良好的表率。因此,教学医院要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这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具有直接而现实的意义。在实习医院定期开展系列人文教育活动,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包含从病人入院接待、了解病人情况和感受、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交流、与病人建立良好关系和临终关怀等,到文化、隐私、伦理和法律问题等一系列人文教育课程和活动,这些都应作为医学生的基本课程,让学生切身体会并学习。在临床实习中加大人文素质的考核力度,可以通过带教老师打分和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做一个综合评价。

3.4提高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

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因为职业的原因,需要进一步提高。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师的人文教育,如举行人文素养培训班和学术会议、增加人文素养课程设置、把发表与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作为晋级的考核指标之一、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等[10],从思想方面对教师人文素养进行教育。同时国家应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对人文素养高的从业人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人文的力量。

作者:孙杰 于涛 宋丹 吴英杰 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重大疾病基因工程模式动物研究所

参考文献

[1]中西医临床医学高等本科教育临床培养模式的探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4(2):55-56.

[2]张伟.生物———心理———环境———人文医学模式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1,24(3):62-64.

[3]邸宏杰,徐家华.科学人文主义与中西医结合[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1):7-9.

[4]倪建俐,金立伦,阎秀菊.中医教学与人文精神[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436-437.

[5]张玉龙,李一鸣.传统医学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对策[J].医学与哲学,2002,23(4):10-13.

[6]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2009,30(10):66-68.

[7]萧婷,刘涛,汪爱勤.美国哈佛医学院教学模式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启示[J].医学与社会,2012,25(5):91-93.

[8]申宁.南京某中医药大学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调查与启示[J].医学与社会,2013,26(12):94-95.

第2篇:对中西医临床医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本科生 基本素质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国中西医并存的产物,其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和观察方法,比较二者的异同点,吸取二者之长,融会贯通,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体医学,所以中西医结合是促使中医药现代化和丰富西医学的一支重要力量,其推动整体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50年代就开始以西医离职学习中医和中医学习西医等形式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时至今日,全国的中西医结合形势有了很大发展,并取得显著成绩。要使中西医结合取得成功,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而一支具备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生,对于本学科的发展壮大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学生应以发扬中西医结合专业为目标,着力锻炼以下素质。

一、个人修养及身体素质

首先,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学生在大学之始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塑造良好的从医人员精神风貌,在仪表上要典雅、庄重、大方;在气质上温文尔雅,不卑不亢,豁达大度富有活力;在对待患者态度上要认真负责,面带微笑给患者以战胜病魔的勇气和信心,同时要做到尊重接触的任何一位患者;在对待工作的态度上,以任劳任怨的献身精神和负责尽职、满腔热忱的工作态度,赢得信任和尊重。

其次,要有严肃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在学习中做到专心专注,在实习中做到手勤、脚勤、眼勤和口勤,充分学习和利用现有的医疗设备和条件,做到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而且要认识到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不仅要加深对中医传统文化的学习,而且要夯实现代西医学科的各类知识,在校期间能够做到认真学习,博览群书。

再次,要具备主动与人沟通的意愿与技巧。一方面,现代的医疗是团队的医疗,医护人员要通力合作,才能照顾好病人,另一方面,医生必须与患者沟通,与家属沟通,在治疗过程中通过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等传统中医方式治疗,要利用有效的沟通获得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学生需要进行自我充实,磨炼沟通能力,做到在适当的时机,能使用适当的言语清楚表明立场,以满足沟通交流的需要。

最后,要有充沛的体力。一方面患者需要救助的情况在时间上是随机的,医生必须有二十四小时备战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医生若上一台大手术可能连续耗时几小时,必须有过人的体力、毅力与修养。因此,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学生在入学后,要将健身计划纳入大学日程,经常运动,利用课余时间训练自己的体力。

二、道德素质

医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指医生的个人道德修养和医疗作风。一个缺乏高尚职业道德的医生,即使医术再高,也不是一名好医生。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学生,第一要敬业乐群,愿意花费较多时间在工作上,具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恒心。第二要操守把持,一个人再有学识,再有能力,倘若在品行操守上不能把持住分寸,则极有可能会对自己的成长道路产生阻碍作用,甚至给医院造成莫大损害。在学习和工作中,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坚持正义,主动抵制各种存在于医疗行为中的损害广大患者及家属利益的行为。

三、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是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学生入学后首先要学习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进入临床后首先要下工夫苦练的实践本领。只有把这些基本功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生的业务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本理论:如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脏象经络学说等,以及西医的解剖、生理、生化、病理、药理等。二是基本知识:如医院的常规制度、各项操作规程、正确询问病史、病历及各项医疗文件的书写、中医的望闻问切与西医的望触叩听等基本检查的步骤与方法、常规检验与常用功能检查的项目及临床意义、药物作用适应证及禁忌证。三是基本技能:危重病人的急救技术及各项诊疗技术的操作、各种常用检查器械的操作技术、中医的针灸、按摩等操作手法。

四、法律素养

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学生在临床实习及执业中,要注意:第一,在病历书写上要将自己书写、制作的医疗执业依据“病案”视为法律上的证据,将来既要为自己维权用,又可以为患者、其他法律部门作为诉讼证据用。第二,无论是开具处方,还是给病人开诊断证明、病假证明等,都要以自己执业诊查中了解到的医学信息和相关理论知识为依据。第三,对于患者病情和诊疗措施中存在的风险,要恰当、适时地予以告知,必要时应当由患方签字,或者记录有关情况。第四,如果患者病情特殊,自己难以判断,则要及时申请辅助检查,要求有关科室或者上级医师会诊。第五,在临床学习及执业中遇到特殊情况,要善于发现证据,留存证据。第六,依法行医,依法执业。医师的执业范围和医疗技术,要符合法律和相关诊疗规范、常规,任何执业行为和要求都要以规范性法律文件为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恩.中西医结合医学在未来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学中国人,2011(4).

[2]黄绍烈.中西医结合人才应具备的素质[J].中医药管理,2005(2).

第3篇:对中西医临床医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中医;现代化;中西医对比

医学模式是人们对疾病和健康总的特点和本质的概括,它集中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医学研究的方法和水平,传统中医学的模式是“思维-哲学”模式,认为是脏腑、经络、肢体、孔窍等气血调和、阴平阳秘的状态,及机体整体的和谐,而疾病是阴阳失调或这一整体的和谐被破坏,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相统一的整体的人,是通过临床观察运用理论思维方法而获得的关于人的生理、病理、诊治及预防理论的认识,是侧重于关于医学的科学层性和哲学科学属性的认识。体现在哲学模和思维模两个方面,哲学观念、科学理论和操作技术在中医学中分别处于不同层次。中医学于2000年前,时间上造就了中医陈述方式等落后于时代,但空间上又赋予了其众多西医学所不具备的很有价值的很有科学启迪意义和实用性内容[1]。

1中西医临床思维过程有异

1.1临床认知思维比较中医临床认知主要采用直接观察和以象测藏的黑箱方法,感官不足依赖思维补偿,以形象思维为基本形式;西医临床认知材料除外在信息外,主要还有病理改变、致病因素、精密确认,以抽象思维为主导。

1.2临床诊断比较关于推理形式,中西医诊断思维活动都应用了概率估计,类型辩认和因果推论三种推理方式,但各有侧重。中医临床诊断中往往不受概率估计大小的限制,医生凭直觉类型辩认,舍其枝节,求其根本,或凭处方反馈;西医概率估计应用普遍,以概率估计最大或最小损失原则来定诊断。关于病因诊断:中医着眼于病邪作用后病变反应状态,非常重视机体病变的反应趋向性分析以及正邪双方消长、相争、进退等相互关系变化,审证求因;西医则病因与疾病间一一对应的前因后果关系,病因为疾病本质的决定因素,以直接发现为主要方法;关于临床思维对比:中医病位判断是在宏观层次上扩展,强调整体性,动态性的特点,西医以病理解剖上特异性机械唯物主义思维特色;关于临床疾病分类对比:中医分类以病名分类和证分类有机结合为显著特点;西医分类方法精确、客观,易于掌握,有交叉重叠逻辑局限性。

1.3临床处方思维比较关于处方常规思维方式,中医临床处方思维有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与辩证论治对病治疗有机结合为常规模式;西医主要围绕病名展开,对因治疗、对症治病、支持疗法是西医治疗的思维模式;关于临床处方指导思想比较,中医受整体观、动态观指导,强调综合认识,知常达变,动态决策;西医处方抓基本矛盾,只要病因相同,即使病理改变不同,临床表现大异,处方用药都可以相同,至于个体差异、环境条件完全可以不顾;关于治疗验证比较:中医有一定的笼统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有必要向客观化发展;西医具体性、客观性,但仪器观察有局限性。

2中医证候体系的重新建构和规范化

中医证候体系形式的超稳定性来源于其方法论上的非实质性和古代中医为了超越当时有限的认识手段去把握世界,而通过先验性概念体系,机械性统一理念,形而上学的方法使中医实质上零碎的经验形成虚假的、形式上的统一体系,缺乏可检验性和具有不受检验性,违反了现代科学必须遵循的实证性原理。体系形式本身不存在信息量,只是一种纯粹的形式,任何证候发展均可纳入这一体系,而具有封闭性。中医证候体系形式须完全去掉而代之以从证候临床实际归纳出来的体系形式,进而这个体系形成须根据证候临床实际的不断发展而更新,即实证化,这不亚于一场革命,在近现代,中医证侯体系形式已成为“中医特色”的代表,并因此而受维护。必须明确,真正的中医证候特色存在于具体的证候临床经验之中,证候体系形式只是一件与其毫不相干,并扭曲妨碍其发展的外壳,这一外壳的去除只会有利于证候实质的发展。现代证候研究中发现许多新现象如证病关系、潜证、生理性证候、急性虚证、证候实质研究结果都具有使证候学科出现突破性进展的可能,但都由于未想到要冲破现有证候体系形式而未能充分展示其意义,而证候临床实际是重新建构证候体系形式的唯一依据,形成开放的并与现代医学同步的体系。历代医学家对证候的分类规范可认为是证候规范化的第一阶段,特征是宏观认识阶段;在此基础上加入中医现代化的研究内容,包括:验证工作即用现代科学手段验证中医理论以揭示其客观内容;新的发现,以中医理论为线索进行研究,对生物医学理论提供新的内容;药物研究,根据历代医家经验,运用现代药理学、毒理学研究方法,研制提取现代中药;证病结合研究,是当代中医临床实践主要途径,这阶段特征就是客观性指标及部分定量化指标采用,已进入微观认识阶段。这不是最终阶段,随着中医现代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证候规范化也会不断填充新的内容,进而实现辩证微观化、规范化[2]。

3中医辩证论治理论体系客观规范化

关键是辩证的客观标准化指标,辩证与论治是中医诊疗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基本步骤。中医与患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描述和判断总受一定条件的制约,如医者的知识水平、理论基础和经验长短,患者的病情诉述、精神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影响等,都有可能对中医宏观病理信息的反映和判断带有意向性、随意性和不定性,产生对正确性的偏移,偏离程度越大误诊越多。中医学界名老中医经验就在于能准确抓住证的诊断关键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有效的治疗,我们须一方面从临床上深刻研究,探索证诊断的客观标准化指标包括名老中医的经验,制定系统的客观诊断指标,一方面需要加速发展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现代化检测手段,如脉象仪、舌象仪等的研制开发和普及,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不断加以完善和提高,并进行中医证型的动物系列实验,从动物造模探索证诊断的客观指标及进行发病机制等各种研究,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分析研究中医的实质,探讨特异性表现及其演变规律。中医的证可产生于各种疾病,临床上应仔细研究与鉴别病与证之间关系,探讨产生证的客观规律,应用病证结合及互参方法,制定最佳治疗方案。临床中病证分离,不去研究产生证的客观规律,容易产生见证用药的简单方法,必然影响疗效。现代医学模式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包含病因、病机、病生、病理、临床症状和体征、转变、预后、治疗和预防的全过程。而证是疾病发展的某一阶段的特征性反映,事物内部本质属性和内在变化规律可通过证而显示出来,但是认识客观事物首先应在总体上加以深刻掌握才能有正确的结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把握事物各个侧面和具体环节,认识事物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和转化,并清醒地认识到事物各个侧面和环节应处的恰当位置,才能恰如其分地显示出中医辩证论治的独特作用和效能。当代中医辩证论治体系面临许多新的课题,诸如先天遗传病、代谢系统病、老年退行性病、结缔组织病,药物毒副反应和过敏反应,严重环境污染给人类生命造成的损害,严重平衡失调对人类生命的危害,有病无证的情况、心功能代偿期、深部肿瘤、隐匿性肾炎等,需要不断加深研究,扩大辩证范围[3]。

4中西医科研的形式差异及互补比较

当基础医学未从临床医学具体分化出来以前,整个临床医疗是经验性的,盲目探索和反复试探是唯一方式,20世纪后半叶,随着基础医学对疾病本质认识的突飞猛进,诊治疾病把握度迅速提高,以至于没有科学依据在患者身上采取治疗措施已成为错误,但还有许多病理、药理机制并没有得到揭示,经验方式和理性方式终将互补,现代医学的理性方式是相对的;西医在医学领域引进数理统计方法是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其随机、对照、盲法三大原则,设计、衍量、评价三大功用,收集、整理、分析资料三大步骤在总结经验,排除干扰,发现规律,提高客观真实性方面已有长足进步,但具有从样本到总体的刻舟求剑之嫌,具有局限性,而运用于心理社会现象时其严格性和实际意义几乎变为不确定,必须探索其他方法,而中医学对此几乎是完全空白,没有群体调查及其资料分析,病因学主要靠臆测和猜想来填补,个案经验偶然性无法排除,缺乏临床指导的可靠性;现代医学进入分子水平,而中医物化技术相对简陋,能力化技术有运用差异、传递困难和内在封闭性的特点。中西医差别与科研形式不无关系,在当代中西医学交流交融也形成必然趋势,在研究方式上现代中医并不满足“黑箱”调控,而西医也并非一味追求“白箱”,在研究途径上,现代中医不满足于个案总结,大样本前瞻性观察已成为衡量评价重要前提,西医也并不一味排斥偶然因素和个体差异,在研究手段上,现代中医大量引进精密仪器并提出微观辩证和指标调控,同时西医也借鉴中医诊疗和思路方法[4]。总之,中医现代化是科学问题的目标规定,是科学问题的方法论规定,有开放性和协作性原则,它既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实践课题。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实践,在经典中医药学的科学构成、学术水平方面实现向现代科技的提高与转化,在经典中医药学的临床医疗技术、技术效益方面实现向现代技术的齐同与赶超。实际上,医学应该是一门自然与社会科学间的边缘学科,在医学这门槛边缘,如果没有稠密的突触伸向科学技术文化大系统,那么就意味着医学学科新陈代谢的停滞。

【参考文献】

[1]何裕民.怎样评价中医学[J].医学与哲学,1993,1.

[2]吕爱平.论证候规范化与中医现代化[J].医学与哲学,1993,10.

第4篇:对中西医临床医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中西结合;骨伤科学;教学方式;教学质量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6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16-02

在众多临床医学人才从学校踏入临床实际工作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即临床实习,这一阶段是对医学人员在学校所学医学知识的回顾、巩固和提升,直接关系着医学人员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的技能水平、职业素养等等。随着教学改革的推广应用,传统的临床教学方式逐渐的不适应现代教学需要,这就迫切的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培养和输送人才。

1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队伍是临床实习人员的指导人员,直接决定了临床实习人员的水平高低。这不仅仅是说教师的专业水平,还包括了职业道德素养。为此,我科成立了专门的临床教学小组,通过和院领导协商选调医院中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的医师担任教学老师,并详细的对临床教学工作的总体规划、责临床带教工作的具体任务及考核的负责人员和权利范围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将教学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创建了一支具备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知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1];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引入了多种教学实际案例以及先进的教学手段,在日常教学中,安排一部分时间作为交流时间,让教师和学员自由的进行自由交流、解答疑问等等,从教学架构的全面规划到细节处理,综合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2 加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教学

如今,很多的检查诊断尤其是在骨科中都依赖于仪器及其他影像学检查手段,虽然这些仪器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诊断的效率和准确率,但是过度的依赖辅助检查就会降低临床医师的物理检查能力和思维能力。鉴于此,我院在进行中西医结合骨科科学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大量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教学内容,意图让实习人员熟练的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这样就可以避免在没有仪器或者仪器损坏的情况也能够进行诊断,防止在实际工作中耽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其中基本的操作技能主要包括换药、拆线、牵引、清创、石膏、骨折手法复位的原则[2],让实习医生熟悉操作的具体步骤及技巧。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理论与操作结合起来,既巩固学员的理论知识,又能强化学员的操作技能。

3 加强中西医结合教学

中西医结合教学是我院开展临床教学中的重点部分,而在同步进行两种医学教学的时候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很容易给学员产生很大的压力。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掌握教学技巧,将两种医疗科学的优势发挥出来,对比分析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通过对比以加强学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鉴于此,在临床教学中,我们坚持“中西医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经典与现代相结合”,要求实习医生掌握骨伤科常见疾病的中西医诊疗技术和优缺点。既学习日常包扎、石膏等操作技能,又进行中医手法整复、小夹板技术闭合复位穿针等基础治疗手段教学。在讲授中西医治疗方法的时候容易中医发展的教学,并通过一些实例来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3]。

4 加强教学查房

查房是教学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在本次教学中,我们对教学查房进行了深入的改进,将传统的查房方式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将学员的被动思考地位转为主动思考地位,让学员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并结合着自身的知识对患者的病因、诊断等相关信息进行思考和总结,再由带教老师进行评判和就诊;同时重点介绍有关诊疗方面的前沿知识,影像技术的诊断,实验室等辅助检查的意义等。在查房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员自主思考、灵活应变,最后再结合自身的经典案例进行统一的归纳总结,帮助学员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吸取教训,开阔眼界,提高实习医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5 加强学员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教育

俗话说,一个医生最重要的不是医术,而是医德。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一个小小的疏忽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渡期。也是医学生医德医风、职业素养初步形成的最重要阶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是要培养学员小心、谨慎的工作态度,不能以为自己的技能很熟练,居高自傲;另外是要树立良好的责任心,视患者为自己的家人,急患者之所急,真诚的关心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6 小 结

临床实习是医学人员迈向实际临床诊治岗位的最后学习阶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阶段的学习直接关系着学员对医学的认识和医学技能的掌握情况。这就需要带教老师提高重视度,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为祖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输送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军,李郑,林马坚,等.骨伤康复医院放射科临床教学管理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上旬刊),2012,03(3):47-48.

第5篇:对中西医临床医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评选; 名中医; 效应

1  正确分析名中医在中医事业发展中的效应

1.1  古代名医在中医药发展中的作用在中医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名医,他们在中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将中医理论和实践不断地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度。不同的理论学说,丰富了中医的理论,推动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正是这些名医及其理论、经验,支撑着中医事业发展。名中医辈出的年代,是中医发展的兴盛阶段。

1.2  当代名中医的历史责任

1.2.1  从中医面临的危机冷静思考名中医的责任从1927年美国洛克菲勒集团提出对中医实现“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这一消灭中医的计划开始,中医至今一直面对着危机。1929年,南京政府的“废止中医案”,民间的中西医之争上升到了用行政手段对中医进行废止。1950年的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成了以消灭中医为主题的会议。1958年提出中西医结合,1980年提出西医、中西医结合、中医三支力量并存。实际上,西医已实现了在中国医药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前几年由个别人提出的反对中医的言论,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激起众多国人的反对,政府也作出了相应反应。虽然事件得以平息,但是这个反对声音是群体现象、社会现象,应给每一个中医人敲起警钟。摆在每个中医工作者面前的是中医发展和消亡的两条道路。

1.2.2  从中医医院现状思考名中医的责任有关资料统计,1949年,全国中医医生27.6万人,到2004年还是27万人,55年零增长。相比之下,西医从8.7万人增加到157万人。2005年初全国有医务人员558万人,中医药工作人员约40万人。西医院1.68万个,中医院0.62万个。现有的中医院基本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完全采用中医医治者少之又少。中医现状令人堪忧。

1.2.3  从中医教育思考名中医的责任现在全国有中医药大学或中医学院23所,还有一些西医院校开设中医学专业。但是从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已受到社会质疑,尤其是被一些中医专业人才质疑。现有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模式能不能培养出真正高水平的中医继承者也成为近几年来社会上讨论的热门话题。中医教育令人担忧。十七大报告关于坚持“中西医并重”和“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和要求,充分反应了党和国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让中医医务工作者非常振奋。但是,在众多现实面前,中医处境窘迫。作为名中医,在历史与现实面前,要摆正自身位置,担当起责任,从行业名人角度,从行业权威角度为中医事业撑起一片天空,成为中医发展的坚强力量,中医事业的守护人。

2  正确认识名中医内涵的两个方面

   

名中医之所以能被社会认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医术,一是医德。

   

在医学学术方面,作为名中医,首先要能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医治疾病,即以中医的四诊八纲、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医疗,在医疗活动中体现出中医传统理论体系的特点;第二要取得医疗效果,缓解或治愈疾病;第三要成为中医学术的推广人,发挥传帮带作用,在师承中发挥作用。

   

在医德方面,中医发展史上,好的医德事例不胜枚举。德,指品德和道德,是个人和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也可以说是我们每个人为人做事的行为规范。医德,即是从事医药行业的人员所应该有的行为规范,简单地说是指医药工作者及其相关企事业单位对待患者的态度和责任心问题。“医,仁道也,而必智以先之,勇以副之,仁以成之。”“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是为延安中国医大的题词。2007年医院管理年暨全国医政工作会议上确定,医院管理年活动要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在继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把整顿和改善医疗执业环境、和谐医患关系作为重点。作为名中医,要在医德方面成为社会和业内的楷模,世人的典范。

3  名中医在医院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3.1  促进中医整体知名度的提升名院、名科、名医是众多医院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办院措施,通过名医带动名科,通过名科造就名院。很多医院通过打造名医。推动了医院的整体建设,医院的整体知名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3.2  促进医院经济效益的提高 通过调查,名医的存在对医院的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名医所在科室患者的就诊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包括名医本人的就诊率和科室其他医生的就诊率,科室经济效益有了很大提高。由于名医带动医院整体知名度的提高,医院的其他科室的就诊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医院的整体经济效益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3.3  促进医院医疗水平的提高 名医造就了名科,科室的医疗水平在名医的带动下,有显著提高,专科专病水平在本地区会处于前列。在名科的带动下,医院形成一种学赶超的氛围,医院的学术氛围也得到了提升,钻研业务的良好氛围使得医院的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3.4  带动医院的人才队伍建设在名医带领下,所在科室的人才得以茁壮成长。对于有名医的科室,医院重视其学术传承和科室建设,不断加大科室人才队伍建设,其年龄结构、学历结构都相对合理。在名医、名科的促动下,医院会考虑整体的人才队伍建设。

第6篇:对中西医临床医学的认识范文

西医院校学生是未来医师的主要来源,在西医院校开设中医课程,让他们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中医学知识与技能,是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途径之一,符合我国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潮流。本文结合本校中医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讨论,希望以此推进探讨解决中医教学矛盾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中医,提高中医教学效果。

1.本校中医教学现状分析

1.1 学时少,内容多,任务重。

根据教育部对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精神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校中医课程面向全日制本科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等多个专业的学生,学时为考试科70学时,考查科48学时。据粗略统计,中医学教研室07-08年共承担了全校3000多学生近800学时课程,平均每学期约200学时,教学内容包括绪论、阴阳五行、脏腑生理、经络针灸、治法治则、病因证治药、诊法、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每一个专题只有几个学时,可教师却要把在中医院校学习几十个学时的内容讲清楚,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1.2 生源特点-缺乏中医背景知识

中医学一般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此时的学生已经比较全面地接受了西医理论,形成了相当稳定的现代医学思维模式,这与中医学直觉意向思维模式的学习方法截然不同,而且由于缺乏传统文化或哲学思想的熏陶,造成学生对中医知识感到理解困难,学习热情不高。现时还存在不少社会学者对中医科学性持否定怀疑态度的观点,这也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认知态度。

1.3 学习目的不明确

有的同学对于中医学习动机不纯,认为反正以后不会从事中医工作,所以缺乏中医学习热情和兴趣,力求老师少“讲”少“考”,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最终导致考过即忘或考而不过,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4 师本文由收集整理资困难

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为了体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教师应该对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进行权衡比较,突出本学科的特色和重点内容。但医学院校的中医教师大多数同时从事医教结合的双重工作,每位教师精力有限、而且资历不同、各有所长,有时难免落入传统中医课堂的模式,或满堂灌,或照本宣科(照powerpoint宣科),以致课堂气氛枯燥呆板, 缺乏教学互动,对学生形成单调刺激,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教“难”和学“难”容易成为恶性循环,教师产生敷衍了事的心态,学生则经常抱怨中医“玄”、“难”,故敬而远之,其结果是学生对中医知识囫囵吞枣,不能把握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和重点内容,更谈不上运用其中的辨证方法,有效地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了。

2.教学对策及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对高等医学院中医教学的调查显示,中医的科学性、文化特征、临床疗效三个问题是学生最为关注的【1】。这些问题虽然不属于教学内容,但它们对于优化中医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地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下面就中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几点建议:

2.1 客观认识和评价中医

在课堂上,教师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习兴趣的建立。对于接受西医逻辑思维教育的学生,教师应该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客观评价中医,让学生认识到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长于宏观,西医深入微观,两者各具优势和不足,不可相互取代,更不可随意否定任何一方。避免夸大神化中医的诊治范围和临床疗效,反而助长西学中者的抵制心理。

2.2精选准备,注重知识更新

科学是日新月异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那种认为备一次课就可以一劳永逸的想法是不能适应时展的。教师必须认真充分备好每一堂课。教案要有明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表达方式及时间分配。在此基础上,关注医学发展的新动态、新进展、新观点,结合学科的兼容性及学生的喜好,恰当地融入课堂之中,做到授课既源于教材,又活于教材、高于教材;既保持中医特色,又体现发展动态。

此外,中医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该加强临床实践,把临床经验不断补充到授课内容中去,通过讲解临床病例,使授课更加生动活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讲授的内容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均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2.3突出重点,授之以渔

由于教材和学时配备不成比例的矛盾,为了顺应课时的缩减调整,如何突出重点是每个中医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针对临床专业学生日后的从业趋势,除着重讲解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突出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基本特点以外,尚需侧重讲解富有中医特色的舌诊、脉诊,中药方剂和辨证论治原则,让学生了解从中医学角度诊疗疾病的互补或优势。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更能体现教育的意义。教师在给学生打好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应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教会学生梳理知识链,特别是章节之间、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有时间多参与临床见习或门诊侍诊,改善远期教学效果。为师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短期学会什么知识、得到多少高分,更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技能,是否具备远期应用的实际能力。

2.4 开展中医第二课堂,营造中医文化氛围

中医是以直觉意象思维为主的整体观辨证思维模式,如果不转变西医的逻辑思维模式是很难理解和学好的。适当开展中医第二课堂活动,宣扬中医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国学氛围,提升他们学习中医的兴趣。建议根据师资力量情况,开设中医学相关选修课程或讲座,如“古代哲学思想与中医理论”、“循证医学与中医”、“中医食疗与养生”等。通过开展选修课或讲座,拓展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环境,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激发学生对中医学的学习热情。

第7篇:对中西医临床医学的认识范文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在医学教学中,它是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病理生理学研究范围很广,其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变化和机制,从而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中医院校《病理生理学》教学工作由病理教研室承担,教学内容在绝大多数院校及绝大多数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都没有使用单独的《病理生理学》教材,而是与形态学内容一起编成《病理学》,因此中医院校的病理学教材实际包含了西医院校的《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两门课程的内容。

1.中医院校《病理生理学》教学现状

广州中医药大学病理教研室使用的《病理学》教材由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玉芳教授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这本书融汇了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大理论体系,教材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另中药专业现在只讲授病理生理学内容,未涉及到病理形态学内容,现使用的教材为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病理生理学》第7版,由金惠铭、王建枝主编。本校开设的病理生理学内容包括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水肿、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应激与疾病、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缺血-再灌注损伤、心功能不全、呼吸衰竭、肝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实验课内容包括热射病实验、中毒性肺水肿实验、失血性休克实验、设计性实验等。

1.1开设《病理生理学》课程内容的专业

目前我校开设病理生理学课程的专业较广泛,如中医专业(包括五年制和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五年制)、护理专业(四年制)、针推专业(五年制)、中医境外(五年制)、中药专业(四年制)、非医攻博专业(五年制)、其中中药专业只开设病理生理学,未开设病理解剖学。

1.2不同专业《病理生理学》课时数

以2005-2010年课程设置为例,来探讨以下我校不同专业的病理生理学课时数,中医专业五年制共20学时(其中理论课18学时、实验课2学时);非医攻博和中西医结合专业与中医五年制专业课程设置相同;中医专业七年制共22学时(其中理论课18学时、实验课4学时);针推专业七年制病理生理学课程设置同中医七年制业;中医境外共时,全为理论课,无开设实验课内容;针推专业五年制共16学时(其中理论课14学时、实验课2学时):护理学专业共16学时(其中理论课14学时、实验课2学时);康复治疗学专业共14学时,全为理论课,中药专业共54学时(其中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时)。

1.3不同专业《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

在中医院校教学中,不同的专业《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如表1)。

从表1所见,我校开设《病理生理学》课程的专业比较广泛,除了中药专业内容较全面,学时较多外,其他专业,学时相对偏少,内容也不够全面,使得一些较重要的内容,如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等没有安排。

2.中医院校《病理生理学》教学特点

2.1内容多课时数少

在中医院校的教学中,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往往合为一门学科,章节多,课时相对偏少。举例而言,中医学专业五年制的病理学为61学时,病理生理学为20学时,病理生理学主要讲述机体功能、代谢改变,内容深入,抽象,内容繁多,课时偏少,例如讲述“肾功能不全”一章,西医院校有可能讲授5个学时,而中医院校最多3个学时,甚至1.5-2个学时,这么少的学时,老师在讲课时不由自主地加快了速度,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既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1]。

2.2前期课程基础相对薄弱

病理生理学是以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为基础的一门学科,要学好病理生理学,首先要把这些基础学科学扎实,但在中医院校,这些基础学科的学时相对西医院校偏少,内容繁多,故有些内容就得舍弃,或一带而过,学生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复习,造成前期课程基础相对薄弱。特别是组织胚胎学和免疫学,在中医院校大多做为选修课,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以为选修课学不学都可以,有些学校是开卷考试,既使是闭卷考试,学生也重视不起来,往往是临时磨枪,突击过关,实际上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3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病理生理学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紧密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学科,在整个医学学科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掌握疾病病理生理学知识是正确诊治疾病的基本前提。一个内科医生诊疗水平的高低,与其对疾病发生机制的理解和对病理生理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密切相关。例如,在临床治疗一个诊断为低钾血症的病人时,若医生对血钾对病人心肌兴奋性、收缩性、传导性、自律性的影响的病理生理机制不是十分清楚,医生可能会错误治疗,快速大剂量静脉补钾,最终会导致病人心跳骤停和死亡[2]。

但在中医院校,许多学生对病理生理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只是把它作为一门孤立的学科来学习,并且用死记硬背的来方法,缺乏从局部到整体、从宏观到微观,将人体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思路。这需要我们教师在病理生理学课堂上,就应该对学生强调病理生理学科的重要性,让学生足够的重视起这门课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3]。

3.对中医院校《病理生理学》教学的思考

3.1将病理形态学内容与病理生理学内容有机地结合

在病理学的理论体系中,病理解剖学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改变;病理生理学着重研究机体的功能代谢改变。两者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方法研究疾病的本质,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应融为一体进行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紧密结合在病理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而且形态的研究与功能的研究相结合也已成为病理学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有文献报道[4]大鼠烧伤后1小时ALT明显升高,AST于伤后6小时开始升高,ALT,AST升高是肝实质损害的必然结果,尤其是肝细胞的变性、坏死,线粒体退变及内质网扩张,将直接影响肝细胞的正常功能,削弱烧伤肝脏的解毒功能,严重者可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并构成烧伤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结果显示,早期肝脏的病理损伤可加重肝功能障碍。另有研究表明[5]2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活检结果均提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细胞肥大、变性、肌原纤维稀疏、排列紊乱以及心肌间质纤维化,核素心脏血池显像结果显示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收缩力下降及心功能障碍。心肌病变半定量分析表明间质纤维化、肌原纤维稀疏化及心肌细胞肥大。心肌活检光镜形态测量指标与心功能之间两者高度相关。故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间质纤维化,肌原纤维减少是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损害的主要病理基础。以上研究结果足以说明病理形态学与病理生理学之间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教学中应将病理形态学内容与病理生理学内容有机地结合。

3.2采用现代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易理解

笔者所在教研室自1999年以来就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了授课偿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多媒体教学不但减轻了教师劳动强度,又丰富了教学内容,使一些学科相关的新进展得以给同学们展示,同时多媒体课件又有很强的随机修改性,每次授课都可随时补充或修改,特别方便,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病理生理学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利用图片、录像、声音等结合在一起,把书本知识转换为直观形象、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取代以往呆板的教学形式如挂图,胶片等。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探索,本室全体教师根据本校教学大纲要求,参考已有的教学媒体以及网上搜索到的国内外优秀的教学课件,已制作出一整套病理生理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经过10年左右的补充与修改,不断完善,清晰的文字、优美的背景图案、形象生动的动画等,得到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6]。

3.3结合临床病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病理生理学作为连接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桥梁学科,结合临床病例教学法越来越来受到医学院校教师和学生们的欢迎,在病例中,既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又有实验室检查,通过讨论分析,学生能理论知识与临床症状有机地结合起来[7]。在讲述“缺氧”一章的教学内容时,为学生描述了一个“血液性缺氧”的临床病例:2006年1月3日新浪网的新闻中心报道了一侧新闻,北京武警医院接收了21名误食亚硝盐中毒的民工五六分钟后,开始出现恶心呕吐,心跳加快,头晕等症状,皮肤发绀,呈咖啡色或青石板色,严重的两人还出现了心律失常,“亚硝酸盐是怎样引起中毒的呢?”究其原因,大量的亚硝酸盐进入体内引起的是血液性缺氧,其实质即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在氧化剂的作用下,形成高铁血红蛋白(HbFe3+OH),其三价铁与羟基(-OH)牢固结合而丧失携氧的能力,使组织缺氧。含多量高铁血红蛋白的血液呈咖啡色或青石板色,如食用大量含有硝酸盐的腌菜时,肠道细菌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吸收后形成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又称为“肠源性紫绀”。在课堂上先举出临床病例,趁学生还在集中精力回味着“故事”中的情节时,马上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来讨论,然后教师再把这个案例再进一步分析,从病因,到症状、体征等然后到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的解释,这样的临床病例用于课堂教学,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讲清楚了病因及发病机制以及临床的表现和治疗,基础与临床紧密联系,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和印象,并培养了学生们主动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学生课后的复习也很有帮助,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4结合中医理论突显《病理生理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中医理论是以天人合一的三个哲学观的整体理念与辨证论治、相似观的循证观点为最大特色的祖国传统医学体系的基础与核心。中医基础理论的学说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藏象五系统学说(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五运六气学说,气血精津液神学说(气:信息-能量-物质学三元-多元说),体质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及养生学说、分形经络说等,其中以藏象学说为核心,信息-能量-物质学说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用于指导临床诊疗活动。而病理生理学着重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变化和机制,从而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病理生理学与中医学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系统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二者关系密切,不可分割。二者均有各自的优越性,在临床上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去诊断和治疗疾病。沈皓等[8]研究发现滋补肾阴中药可显著抑制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合成与释放,而温肾填精药则显著促进下丘脑GnRH合成与释放,提示下丘脑GnRH分泌水平异常增高与肾阴虚证密切相关,而其功能异常降低则与肾阳虚证相关。在现代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中医药研究与病理生理学的发病机制研究紧密结合,系系相关,有着巨大的潜能,二者的结合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中医院校《病理生理学》所涉及的专业广泛,内容多课时少、前期课程基础相对薄弱、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应将病理形态学与病理生理学有机结合、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临床病例、突显病理生理学与中医学的关系,不断提高中医院校《病理生理学》教学水平,改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郝华.中医院校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体会.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11(2):115-116.

[2]姚小梅,李敏,刘欣,等.建立与临床和实验结合的病理生理学教学模式,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4):100,101.

[3]秦迎松,徐明,刘超侠,等.病理生理学教学方法心得.继续医学教育,2007,21(34):61-63.

[4]周萍,黄宏,陈林.烧伤后大鼠肝脏的病理形态学变化与肝功能的关系.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4):201-203.

[5]王连生,吴翔,黄峻.扩张型心肌病病理形态学变化与心功能的关系.中国临床康复,2004,8(3):580-581.

[6]李菁.多媒体手段与病理生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4):348-350.

第8篇:对中西医临床医学的认识范文

论文摘要:高等中医药教育要取得长足进步,必须加强时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时中医药发展的信心和正确的中医药科学观;遵从中医药的理论体系,科学设五课程;适应医学发展趋势,走多学科发展之路;改变教育模式,强调创新,草重学术个性,不把中医药理论视为完美无缺的理论体系,善于或勇于抛弃中医药理论中不合理或欠科学的成分,汲取西医药分析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在与现代科技结合、与西医药取长补短和相互渗透中求创新。

随着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市场将全面开放,我国的经济将真正进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高等中医药教育和其他行业一样,将面对加入WTO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需要迎接新的挑战。我国的高等中医教育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雨,发展到今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在这种背景下,高等中医教育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中医人才,中医学科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1加强思想教育.树立对中医的信心和正确的中医科学观

目前中医发展的政策导向是强调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实际上是要把中医“提高到西医水平”。其实西医是科学,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中医也是科学,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法:应该看到中医是一种宽泛意义上的科学,是一种模糊论科学,是一种传统科学。传统科学是人类知识发展的早期,是从整体出发来认识世界而构建的“知识系统”,中医学是其典型的代表。从整体出发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集中地体现在濡家的典藉《周易》之中。只有肯定中医是科学的,按照中医的本来面目,评价并确定中医的价值,才能让人们认识到中医是民族和世界宝贵文化遗产,值得发扬光大,才会有更多的人关心中医,投入到中医的复兴事业中来。

如何引导学子树立对中医的牢固信心,是中医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衡量中医教育成败的标准。加强中医院校在校生的思想教育,通过医学伦理课,各种讲座等方式,明确学习目的,使之产生紧迫感和责任感,从而以满腔热情投入到中医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学好中医对于大多数学生是有相当难度的,通过医学史、思想道德修养、医学伦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和其他辅助手段让学生深切体会中医的价值,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学习韧劲和敢于迎难而上的精神至关重要。

2遵从中医的理论体系.科学设置课程

几十年来中医教育上的问题,主要是课程设置没有严格遵照中医药学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医知识结构包括4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以中国春秋一秦汉之际的文、史、哲和其它学科知识为基础而形成的文化观念与思维方式。第二,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及以温病学为代表的经典医著,确立了中医药学的概念、范畴体系,奠定了中医药学辨证论治的原则和范式第三,《伤寒杂病论》、温病学以及出于历代临床医家之手的代表性医著,是中医临床医学的核心第四,以中药治疗为主体,包括针灸、推拿、按摩、导引等等疗法。

课程设置是实施教学的基本要素,课程设置要完整、准确地体现中医药学的知识结构体系,教师才可能依据教材并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培养出合格的高级中医人才。当然,西医的课程不是不要,而是应当安排在中医高等教育的高年级阶段。中医的知识比较抽象,西医的知识比较直观当学生牢牢地把握了中医理论基础的辨证论治体系以后,再学习必要的西医西药知识,才是科学、明智的安排。 3适应医学的发展趋势.走多学科发展之路

高等中医教育要适应医学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关键要在中医教育、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中医诊治疾病等方面取得创造性的成果。现代科技呈现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很多新理论的产生和技术创新都是学科交叉碰撞的结果。由此,在注重专业培养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视,这已成为国际专业教育改革的新潮流:作为高等中医教育,很有必要开设中国古代哲学、社会关系学、地理生态学、医药管理学、高等数学、高等物理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数学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广泛的应用性及辩证性,它不但对于培养中医专业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及临床应变的敏捷性和准确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在培养和赋予学生的科研能力上是其它任何科学都不能替代的:作为中医药科学研究基础的高等中医教育,只有走多学科发展之路,才能为中医的继承和发展造就高素质人才。

4改变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中医人才

高等中医教育一直沿用基础课一临床课一毕业实习三部曲培养模式,但中医人才成长缓慢及毕业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社会适应能力下降已成为目前高等中医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因此转变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科学的教育方法,提倡开放、创造、科学、民主、多样的教育理念,建立恰当的教学评估标准,建立“课堂实践同步,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重点,提高科研动手能力为目的”的高等中医教育模式,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化中医专门人才是当务之急:

5强调创新.尊重学术个性.推广多媒体教学.推进中医高等教育

中医学的特征是具有个性的,历史上许多名医就具有各自人格的魅力和独特的视角以及诊疗风格,要培养造就新世纪的名中医,就必须重视对学生学术个性的培养

第9篇:对中西医临床医学的认识范文

西医学与中医学是当今“双峰对峙、二水分流”于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两大医学体系,一齐效力于我国的卫生医药事业,共同服务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疾病诊疗。临床实践已经证明,一些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在服用西药对症治疗时,配合中医辨证治疗,疗效比单纯用西药或单纯用中药更佳[1]。是以不论是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还是西医医院,目前都在广泛使用各种中成药和中医特色疗法。因此,对医学院校中的西医专业学生开展中医基础知识的教学,是非常必要和有现实意义的。我院中医科成立“中医学教研室”已有4年,承担首都医科大学定向生西医专业学生的《中医学》课程授课任务,通过课堂授课以及临床见习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中医课程知识,并通过问卷调查、个人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对2007级学生进行的教学质量评估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一共33名,其中男性14例,占42.4%;女性19例,占57.6%。年龄20-23岁,平均(20.8±0.8)岁。文化程度为大学本科生33例,占100%。专业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33例,占100%。生源地为大陆学生33例,占100%。被调查对象在接受《中医学》课程授课以及本次调查之前已经系统学习了三年半的西医课程,具备一定的西医理论知识基础,且均在同一班级学习,均由我院中医学教研室的相同5名教师进行《中医学》课程授课,便于调查的组织与实施,具备一定的针对性与代表性。

1.2调查内容依据首都医科大学的教学要求和相关规定,针对我院中医学教研室5名授课教师的教学态度、内容和方法设计教学质量调查问卷,一共10项指标:①严格守时,仪表端庄,以德育人;②准备充分,态度认真,作风严谨;③讲课有热情,精神饱满,有感染力;④内容完整,概念准确,层次清楚,重点突出;⑤内容充实,信息量大,能适当介绍学科的新进展;⑥恰当运用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际;⑦能写读专业英文词汇短句,或可适当使用英文讲解;⑧内容娴熟,运用自如,对难点问题的讲解深入浅出,易于理解;⑨用语规范,语言生动,启发诱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性好;⑩能有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具。

1.3调查方法及统计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表中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依据5-Likertscale[2]进行量化赋值:学生对该指标的满意程度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5个等级,对应赋值分别是1.0,0.8,0.6,0.4,0.2分,让被调查对象根据此赋值方法对指标进行评分。问卷由调查人员向被调查对象发放并讲解问卷内容、填表要求,请被调查对象填写问卷后统一收回。统计人员采用Excel2003对问卷进行数据录入与管理,个别数据有缺失时,从统计和专业角度决定补缺方式;使用SPSS13.0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每项指标的平均分以及全体指标的平均分。授课教师、调查人员、统计人员为不同人员。

2结果与分析

2.1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一共发放问卷165份,回收140份,有效问卷140份。问卷回收率84.8%,问卷有效率100%,反映接受调查的学生参与调查的积极性较高、调查质量好。

2.2问卷统计结果(见表1)计算各指标平均分,将其从小到大排序,统计结果(表略)全体指标平均分0.972,表明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整体满意程度较高。单项指标平均分越小,表明学生对该指标的满意程度越低;单项指标平均分越大,表明学生对该指标的满意程度越高。指标平均分<全体指标平均分0.972者,提示这项指标平均分低于平均水平,反映学生对该指标的满意程度较低,因此该指标即是教学工作的薄弱环节。本次调查统计,以下5项指标平均分较低:①能写读专业英文词汇短句,或可适当使用英文讲解;②内容充实,信息量大,能适当介绍学科的新进展;③内容完整,概念准确,层次清楚,重点突出;④讲课有热情,精神饱满,有感染力;⑤用语规范,语言生动,启发诱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性好。反映学生对这5项指标的满意程度较低,我院中医教研室的教学工作在这5项指标上存在问题,需要引起重视,注意改进。

3问题与对策

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中医学和西医学的交汇融合点不断被探索发掘,尤其各种中成药物在临床上获得了广泛使用。对西医专业的医学生来说,不论将来就职或继续深造的单位是西医医院还是中医医院,他们都将或多或少地与中医产生交集,在今后的工作中接触中医、使用中成药物等中医治疗手段的机会并非屈指可数;所以增进他们对中医的兴趣和了解,将有利于他们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中成药物的规范合理应用,意义较大。我院中医学教研室承担西医专业学生的《中医学》课程授课任务已有4年,具备了一定的教学经历和经验,学生整体满意程度较高,但教学工作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现将这些问题与对策逐一具体分析如下。

3.1能写读专业英文词汇短句,或可适当使用英文讲解中医教学课程中的英文教学是容易被教师忽视的薄弱环节。中医学凝聚了中医医家几千年实践总结的经验智慧,《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古籍至今仍是令人景仰的丰碑。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了解中医知识和研究进展就只能通过查阅中文资料才得以获取相关信息。如中医学传播至日本衍生的汉方医学就有许多日文的医学经典论著,在舌诊、腹诊及用药等方面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当今中医学不仅仅在东亚地区的中日韩枝繁叶茂,还远播欧美,尤其是针灸技术颇受认可和青睐,每年都有不少外国人士接受中医治疗或教育,每年都有不少中医临床和基础方面研究的英语。所以,中医专业英语教育并非毫无意义。对于西医学生的中医专业英语教育,应该结合教学大纲进行。但单纯罗列英语词汇的教法显然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而且教学效果可能欠佳。建议教师在授课时讲解中医专业英文词汇、读写专业英文词汇短句的同时,还可以用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让学生分小组协作翻译小段简单易懂的中医英文病历或中医英文文献,活学活用,从而加强学生的记忆理解,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3.2内容充实,信息量大,能适当介绍学科的新进展中医学并非一个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的封闭体系,现代科技和统计学的发展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工具手段,从而为中医学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催生出各种新见解与新进展,而这些内容往往是篇幅有限的教材所不能够充分提及的。为此,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可结合授课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现代中医学的新进展,以充实教学内容。例如,介绍证候时,可适当介绍现代中医学界对证候的客观化和标准化研究进展,以及讲述中医动物试验中一些证候的动物模型建立方法;介绍瘀血概念时,可适当结合当前对血瘀证的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研究内容;介绍中医“未病先防”的治则时,可以介绍“治未病”思想在现代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进展;介绍中药时,可适当介绍现代药理学研究对中药的新认识和应用,如从“清热、除蒸、截疟”的青蒿中提取的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等。通过充实教学内容,提供崭新的学科信息,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开拓其视野,加深其对中医知识点的理解。

3.3内容完整,概念准确,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中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对西医学生的中医教学规定学时有限,所以教师对授课内容的把握是一个难题。对此,教师应该立足于教学大纲,精选教学内容,将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的知识点、常用的知识点、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方面,且讲述时要深入浅出、层次清楚,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对专业术语的使用和解释要根据教材内容来发挥,而不能“天马行空,信手发挥”,导致学生的理解混乱和理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