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导则范文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导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导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导则

第1篇: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导则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 社区 公共空间 设计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6-01-01

一、何谓社区、公共空间

(一)社区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意是亲密的关系和共同的东西。英文community一词含有公社、团体、社会、公众,以及共同体、共同性等多种含义。

(二)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public space)的概念在社会学层面被界定为社会内部业已存在着的一些具有某种公共性且以特定空间相对固定下来的社会关联形式和人际交往结构方式。社区公共空间是社区或社区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社区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存在的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

(三)可持续社区公共空间

“可持续社区公共空间”是指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健康、综合平衡发展的人文地理区位,是其地域意义和实际社会功能的公共领域能够长久保持活力的社区公共区域。

二、当下社区公共空间现状

全球信息和经济活动的密集及快速发展,我国的社区公共空间规划和设计工作也面临着飞速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而社区公共空间的活力持续和健康发展则尚在探索之中。

(一) 围墙中的内向社区公共空间

社区公共空间营造,在当下的楼盘设计中被设计师们天真的想象成限定出来。当然这个与中国的“围墙文化”历史相关,但凡是公共空间,上至皇家园林,下至农家院落,处处皆有围墙。使得空间变成根据所有权划分出的斑块、孤岛,也使得社区公共空间丧失了一定的公共性。而当下高层建筑围合之中的中心花园,则更成为了围城之中的封闭区域。

(二) 节约适用型社区公共空间

低端的楼盘产品,开发商严格控制产品成本,为追求利益,忽略社区中公共空间的人的使用感受。无论从规划布局、建筑朝向、景观植物绿化、硬质元素、配套小品、施工等等均粗制滥造、生搬硬套,导致公共空间的效果和感受不佳。

(三) 风情化社区公共空间

快速的城市化,设计的粗制滥造,对异域风情的顶礼膜拜,使得城市景观被大量、快速地制造、复制。英式、法式、巴厘岛、地中海、加州、岭南、泰式、新中式等风情社区遍地开花。

(四) 缺乏保障的社区公共空间

一方面缺乏对人性化的关照,另一方面缺乏基本的生态性;缺乏公共空间以及公共资源配置的保障体制。利益的驱使下,社区居民的权益变得越来越微乎其微,社区公共空间也一而再而三地缩减,无法保障。

三、北京当代Moma和广州光大花园E区公共空间分析

本文从社区公共空间现状出发,结合对北京当代MOMA和广州光大花园等几个楼盘的公共空间的实地调研,展开对社区公共空间设计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旨在通过分析找到真正的社区公共空间设计和发展的方向。

(一) 北京当代Moma公共空间

设计师Steven Holl提出建立一个开放的、“城市中的城市”式社区方案,尝试一种有社会意识的公共空间设计、步行社区的氛围和可持续性社区策略。

社区的使用者大多是白领及高薪阶层,在实际使用中,居民们仍然生活在围墙的包围之内;非小区居民不被允许进入当代Moma社区,社区中心的公共空间,则被物业租赁给香港公司来作为电影院来经营管理;整个场地北侧的景观区域也没有成为公共空间和社会服务设施。原本设计师构想,这是一个充满着高新技术、可持续,并考虑公共功能和经营的项目,居民在整个设计和决定过程中,对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并无发言权、决定权。最终选择性开放的社区空间和独特建筑语言未像设计师想象的那样具有包容性,成为积极的社区公共空间案例。

(二) 广州光大花园E区公共空间

广州光大花园E区景观项目是一个大型房地产景观项目,四周是多栋33层超高层住宅。此处社区公共空间设计极易陷入堆砌的、平视套路之中。在这个项目中,设计师试图用创造力和想象力,融合地域性与生态性,营造一个丰富亲和的社区公共空间。

抽取萌生于岭南大地的图案――榕根,交织成若干榕桥步道,并立足于周边高楼视角,用大地艺术的景观语言来形成场所感,描摹土地自有的肌理和节奏,而非惯常微观视角的园林小品语言。中庭与若干带状广场强调了人的参与,以空间来生长出社区文化。

为保证最大植物量,在项目早期调整了部分车位来留出榕树种植位。让植根土地深处的榕树蔓延在空间的空隙。榕桥周围大量密集的乡土水生植物也构建了凉爽的微气候系统。葱茏翳闭的植物既构成了岭南空间意向,又提供了舒适的荫凉环境。

四、社区公共空间设计和发展的方向

(一)延展社区公共空间的视野角度

社区公共空间不仅仅是放置公共活动的容器。社区公共空间本身应是与环境结合紧密的空间艺术品,应致力改善都市生活的质量。当代社区公共空间发展应已突破“空间”的概念,强调公共环境、公共艺术、城市文化的介入,注重社区公共空间背后的文化属性,而不仅仅是空间营造和美化。

(二)注重社区公共空间的“公共意识”

社区公共空间不仅仅是环境问题,公共性亦是重点。它是公众参与程度很高的区域,牵涉到空间意义、社会价值、都市更新、产业经济等诸多问题。公共空间特性取决于公众的参与度,需要需要不断审视社区公共空间与城市文化、城市空间关系,着眼于提升公民的权利。

(三)注重社区公共空间的“环境意识”

注重社区公共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意识。以有活力的社区空间的介入改变公众的价值观,和以空间为媒介建构或反省人与环境的关系。

(四)注重社区公共空间的“地域性”

社区公共空间需要对城市和区域学习、聆听和解读,在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域表现出不同的特质。对地域特点、历史文脉、大众文化、城市及社区的文化精神给予了更多关注。强烈的社区归属感是建设社区公共空间的关键,公共交往空间营造是城市社区整体营造的核心工作。需提高居住者对社区的认同、强化社区意识,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五)建立可行的公共空间运作机制

需要确立社区公共空间的决定权。建立基金管理机构,相关领域的咨询机构,和合法的民主的监督制度。

(六)注重社区公共空间的“社会性”

社区公共空间经过宏大尺度和堆砌发展阶段,在中国高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需要逐渐放弃盲目对华丽和奢华社区公共空间的追求。需要开始在设计上考量城市学、社会学更多层次的意义。其研究的意义已经超越了设计本身。

五、结 语

本文探讨全球化这种无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和骤然开放的格局下的社区公共空间设计和可持续发展所面临巨大的问题和机遇。对北京当代MOMA和广州光大花园等几个楼盘的公共空间进行实地调研、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反思。

社区公共空间其实并不是被设计师所设计出来的,它是与居民的“公共参与”密切相关的。一个好的社区公共空间的活力带给空间的生命不仅仅是对空间进行高科技、新技术的应用,而是更高意义上的地域意义和实际社会功能的公共领域活力健康持续的营造和人文关怀。在中国这个设计师进行设计实践的最为丰饶的区域,希冀设计师们创新力的爆发。

参考文献:

[1] 建设部. 外交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年.

[2]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 俞孔坚,孙鹏,王志芳,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第2篇: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导则范文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 开放空间 安全规划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city public open space square, park, waterfront space of the existing unsafe factors were analyzed, and then the safety planning theory to the to the design of the public open space. Finally put forward some security planning design method, and strive to eliminate from the source of urban public space not safety factor.

Keywords: urban public space of open space security pla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广场、公园及滨水公共空间等可以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活品质,提升周边土地价值,同时也是市民社会交往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城市设计者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时,大都只考虑功能要求和美学原则,而忽视公共空间的安全性。而城市的这些公共空间却时常存在着碰撞,擦伤,溺水等意外事故,甚至常常同犯罪问题联系在一起。因而将安全规划理念引入到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来,迫切的需要得到我国城市规划人员以及管理者的重视。

公共开放空间现状安全问题分析

1.1规划设计不合理

由于设计时欠缺对公共空间安全性的考虑,常常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步行空间由于出入口及相应交通设施设置不当,易与城市交通产生较大的交叉,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另外,景观区域由于单一道路设计的不合理,也常造成拥挤、踩踏事故。水景元素引入公共空间本来是令公共空间更具吸引力,愈加充满活力,但如果水景深度设计不当,防护措施设置不周,就可能引起溺水事故。造景植被的选择也是同样的,如果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游客就有可能被植物刺伤、刮伤,或者被植物遗落的果实砸伤,甚至误食有毒果实。除此之外,空间与建筑高低差距太大或无序,使空间界定感不强或凌乱,也会给游客带来排斥感和恐惧感。

1.2设施安全隐患

人们在公共空间除了享受设计师为其营造的空间之外,也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因此公共设施的安全就变得十分重要。设施隐患成为城市公共空间安全问题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光面铺装在雨雪天气非常容易使居民摔倒;易攀爬的雕塑上缺乏防护设施,易发生儿童坠落、摔伤事故,有时游人会被雕塑尖锐部位刮伤,甚至被不稳定、易损的雕塑砸伤;地形有高差处踏步设置没有考虑防滑措施,雨天易滑倒;水景元素设计时电线漏电,造成触电事故;排污系统排水沟设置不当、设施不全,造成游人跌落排水沟事件等等。

1.3管理维护不足

在公共空间中由于管理维护不足导致出现安全隐患的情况也很常见,如污水没有及时排除,造成游人跌倒;下水井盖丢失,或者下陷,造成游人绊倒,跌落;公共设施损坏没有及时维修造成的游人受伤;在具有安全隐患的位置没有明显的警示标志等等。

1.4犯罪防控

公共空间是为市民创造娱乐休闲活动的场所,一旦设计不当就会滋生出犯罪。在我们的公共空间中常存在以下状况会埋下犯罪隐患:景观死角的形成;景观视线轴不够通透;冬季公共空间活动不景气、空间冷清;公共空间夜晚无充足的照明等。

2.安全规划策略分析

2.1完善设计方案

设计阶段完善方案,减少公共空间的安全隐患。当广场被车行道路围合,或有车行道路与之相邻时,应避免穿越车流可能造成事故的发生,广场周围应限制车辆交通,当无法避免时,步行流线应严格执行人车分流的原则。

人流密度大的公共空间,宜设计成多方位的人流分散通道、或者,减少人流的交叉,避免造成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

在引入水景时,根据深度不同宜设置相应的防护措施;戏水区域注意防滑处理,如选用防滑的铺装材料等;水景边缘或驳岸设计避免造型新奇独特或存在尖锐棱角而引起摔倒、落水、擦伤、碰撞类事故。

植物的选择不仅要考虑美观,更要从安全角度出发。植物种植尽量不要选用带刺或尖锐枝叶或容易引起过敏的种类。另外选择植被时,不宜选择易招致病虫害的植物,防止病虫伤害观赏者,并且不宜布置易落浆果的植物,防止砸伤游客。

为获得舒适、宜人的、能满足人心理需求的空间,空间的围合宜符合人的视域规律,按照最佳视域要求确定空间的组织。围合空间的建筑群高低差距不易过大,色彩避免“消极、抑郁”,并具备可识别的空间标志物,并能形成空间的标志性特色。

2.2保证设施安全

公共空间设施的安全直接决定了人们在公共空间的活动的安全,因此必须保证公共空间设施能够满足人们正常安全的使用。

设施的安全,首先必须注重儿童活动空间的设施。儿童活动设施要具备相应的防护设施,避免儿童攀爬可能造成的坠落、摔伤类事故。儿童用设施不应出现棱角等尖锐凸出部分,造成擦伤、碰撞类事故。

当地形出现高差需要设置踏步时,踏步考虑雨雪季防滑问题,材料应选用强度大、质地粗糙、透水性好、易于施工、维护的砌块类材料。踏步的尺寸设计应参照建筑类标准, 防止踢面过高造成人误判而出现绊倒、碰撞类事故。踏面的尺寸应适当增大,防止因快速运动造成的踏空、滑倒。踏步踢面高度应保持统一,距离长的坡道,一定距离内,踏步的变化应有提示。踏步材料出现损坏、破裂等问题时,应及时进行维护修理。

排水沟不宜选用明沟排水,以免造成儿童老人的跌倒等危险。下水井盖应该选择具有一定公共空间特色的井盖,并且具有绝对的安全系数,既保证井盖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又添加了公共空间的丰富性。

2.3犯罪行为的规避

为了避免在公共空间的犯罪行为发生,在设计时尽量减少公园与周边街道分隔的围墙、篱笆、灌木及地形变化,保证公共空间的视线开敞。组织公共空间内部交通时,尽可能设计出显性的视线轴和畅通的交通方式以实现视线的通达性和交通的通畅性,同时园内还应提供多种出入口与可选择的多条路线,以缓解单一出入的危险,还可以减少犯罪者藏匿的机会,并可以增加受害人逃脱的可能性。另外整个区域要提供清晰的标识系统,帮助空间使用者清楚明确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将要去的区域,使得整个区域处于一个被控制的状态,对于公园的边远地区,尽可能地设计新颖的景致和醒目的入口。公共空间的管理者,为了避免公共空间由于使用者稀少造成自然监视不足,要尽可能举办有组织的活动吸引人气,还要保证夜间要有充足的照明系统,提高维护水平,提供安全巡逻和报警途径。

结语:城市公共空间安全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不仅需要规划设计人员的有意识的判断,同时也需要政府、社区及居民的广泛参与,使城市的公共空间真正成为市民趋向的积极的室外空间。

参考文献:

[1]陈维信.环境设施设计方案[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

[2]夏祖华,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

[3]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第3篇: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导则范文

关键词:口袋公园;城市开放空间;规划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ed process of urbanization,the urban centers of the building density,needs of building some small public spaces of people become extremely urgent.On the basis of studying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vest-pocket parks at home and abroad,this paper analysis the characters of vest-pocket park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layout of vest-pocket parks.Finally,this paper gives a summar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est-pocket park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vest-pocket parks ; urban open space ; layout

中图分类号: TU-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5-40(5)

引言

现代都市人生活在钢筋混凝土丛林中,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倍增,因此渴望亲近自然,逃离喧嚣,而城市公园正是缓解繁忙拥挤的都市生活对人造成不良影响的重要场所。只是普遍存在的城市公园专注于大型、综合性,服务于全市人民,结合可达性、出行方式等考虑,它更加适合作为休息日的活动场所。真正能够对日常生活作出贡献的公园系统,必须是触手可及、随处可见的,这就是口袋公园的优势所在,它微小、便捷、贴近生活,可以成为城市公园的良好补充。

1 口袋公园的现状概述

1.1 口袋公园的兴起

口袋公园的概念是由风景园林师罗伯特・宰恩(Robert Zion,1921-2000)的布润联合公司(Zion & Breen Associates)于1963年在纽约公司协会组织的展览会上提出的“为纽约服务的新公园”的提议,它的原型是建立散布在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呈斑块状分布的小公园(Midtown),或称口袋公园系统(Vest-pocket Park)。它是为了解决高密度的城市中心区紧张的休息环境诞生的便捷和触手可及的绿地。在调查时发现,街头绿地特别是高容积率的城市中心城区的绿地建设往往更重视装饰形象,轻功能的使用,常常看到不少街旁绿地被不可践踏的草坪、地被和灌木装饰成形状各异的模纹,尤其是重大节日的时候。无可否认,这种做法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城市绿地率,但是这样也是使绿地变成了可远观而不可亲近的装饰品,从而使它失去了他的使用功能[1]。直至1967 年5 月23 日, 美国纽约53 号大街的佩雷(Parlay Park) 公园正式开园, 这一新形式的城市公共空间的问世, 标志着口袋公园的正式诞生。

1.2 口袋公园的含义

口袋公园是将Vest-pocket Park直接翻译过来的说法,不同的学者对它有不同的定义,下面是经过查阅资料对它不同含义的总结。

张文英教授在《口袋公园――躲避城市喧嚣的绿洲》一文中如此定义口袋公园:口袋公园,是一种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它们常呈斑块状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2]。

口袋公园也可以称为袖珍公园或迷你公园。口袋公园实质上是一种小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Open Space),具有提供人们都市生活中公共休闲、娱乐的场所,起到平衡城市发展,调节土地使用密度,美化环境,净化污染等作用。

克莱尔・库伯・马库斯的《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一书中提到了小型公园和袖珍公园,作者认为小型公园的概念是相对的,小型公园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公园周围的任何因素都会决定公园的用途、使用者的类型、使用时间和活动内容。公园只有位于潜在使用者密集的地点,它才能服务于大量的使用者,这些地点包括高密度居住区附近、活动中心、商店以及交通枢纽。

1.3 口袋公园在国内外发展状况

1.3.1 国外发展现状

国外的口袋公园开始发展较早,在中国的口袋公园发展较为落后的情况下,了解国外发展历史和现状对于我国的口袋公园建设也很有意义。

美国是口袋公园最早发展起来的地方,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针对当时费城面临的城市空心化、城市中心被废弃的严峻状况,宾西法尼亚大学风景园林系的师生在麦克哈格教授的带领下,调查了费城废弃的场地和后院,开始实施“邻里共有”的计划,为市民和低收入的家庭创造由社区拥有、使用和管理的花园、休憩处和活动场地[3]。许多口袋公园是社区为了在都市中增加更多的开放空间,利用闲置地或停车场而建的。在1961~1967年间,共建立了60 多个口袋公园,面积从800-8000 m2不等,以关注儿童和老年人的使用为主,弥补城市有限的公共设施,常由色彩鲜艳的攀登架、篮球架、花卉和蔬菜园组成。

英国的口袋公园计划,目的是改善城市绿色空间,提出“ 乡村在门外”(Countryside in the Doorstep)的概念,这些公园面积在0.04~35 hm2之间。任何可以利用的空间都可以成为口袋公园――所有项目既得到政府也得到公众的支持。相比而言,其概念更为广泛,或大或小,或在城市或在乡村,它们帮助保护和保存当地野生动物、遗产和景观资源,具有众多的社会或环境价值。

日本大量的公园绿地在二次大战中被摧毁,二战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日本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小公园为主体,按规模、服务半径配置的现代都市公园体系。为了缓解城市中的环境污染、为都市人提供可以呼吸到清新空气的绿色空间,日本政府规定在高层建筑的脚下必须按照行政指令修建袖珍公园作为都市人的室外公共空间。这些公园在人们“贴身”的生活圈内,设置任何人都可以方便使用的“休闲设施”。而这种“设施”并不一定是构筑物,它也许是草地、空场、河滩或洼地,把休闲内容有机地组合于绿地内,将吸氧与运动结合在一起[4]。

1.3.2 国内现状

目前我国口袋公园的规划与建设,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我国现行的城市绿地分类规范中,最小的公园类型是服务半径为0.3~0.5 km2的小区游园。这类小型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中场地意识淡薄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缺乏“提供足够舒适的活动场地”来满足人们游憩行为这一景观设计的基本目标。场地设计和设施配置往往不能满足周边使用者的休闲游憩需求。随着城市密度的增大、工作方式的变化、精神压力的加剧,我国的城市居民将越来越需要这种可以天天享受、伸手可及的小型公园绿地来进行放松和休闲。

2 口袋公园的特点

2.1 占地面积小

口袋公园是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常常只占几百平方米的空间,如以美国的几个有名的口袋公园为例,佩雷公园(Paley Park)占地只有390 m2(见图1);绿亩公园(Greenacre Park)占地面积为590.8 m2 (见图2);而位于曼哈顿西侧的高线公园(High Line Park)全长也只有1.6 km(见图3)。在这样充满绿色的小空间内,人们会有一种亲切感和安全感。

2.2 分布随机

口袋公园的选址灵活,随意性高,分布趋向于离散型,不受过多的因素限制。它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的边角废地,见缝插绿,一个地区的几个口袋公园的建设也可以经过精心规划,体现整体性[5]。口袋公园的应用范围广,服务面积大,受益人口多。

2.3 功能较简单

口袋公园的功能简单主要是指其使用功能较大型公园来说较为简单,因为口袋公园主要承担使用者日常简单而短暂的休息功能,再者其场地有限,设计上依据其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更有针对性,如适合儿童游玩的游戏场地和人们饭后散步的场地等。

2.4 使用频率高

据资料显示,粗略估算,纽约中央公园每1平方米的面积每年接待游客4人;而位于美国的小面积的佩雷公园每年每平方米接待的游客量为128人,比面积是它的8000多倍的中央公园高得多,原因是相比中央公园而言,佩雷公园更容易到达,对于工作日需要短暂休憩的人们体现的功能性更强[6]。

3 口袋公园规划设计

3.1 口袋公园的基址选择

可以说口袋公园是城市中的一片绿洲,给钢筋水泥森林的城市带来一抹清新,也可以使疲劳的城市人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得到片刻的安宁。所以,笔者认为口袋公园与组团绿地,校区小游园等小型绿地还是有区别的。笔者对国内外口袋公园的优秀案例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口袋公园更适合建立在以下几种地方:

1)商业区。商业区寸土寸金,在这里建立小型的口袋公园作为城市绿色开放空间,可以缓解这里的工作者的工作压力,也可以作为大家的一个休闲交流平台。

2)城乡结合区。城乡结合区往往是多数城市低收入阶层聚集的地方,比如农村到城市打工的人、刚毕业收入低的蚁族以及长期在此居住的低收入居民等。这些地区往往人口多且人口结构复杂,人们对环境要求不高,这里的环境绿化率与绿化覆盖率也极低[7]。在这里利用边角废地建设口袋公园,可以提高城市绿地率,改善城市整体环境,为这里低收入的人们提供一处释放生活压力的休闲场所,加大城市公园的可达性。

3) 老城区。城市老城区的特点是拥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可能还存在一些需要保护的古建筑、街道等。这些地方不能大拆大建,但是有时候由于多年习俗流传下来,老城区的环境也存在一些脏、乱、差的情况[8]。口袋公园的小巧、实用在这些地方比大型公园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3.2 关于口袋公园在街区中的常见位置分析

口袋公园的分布具有随机性,在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和卡罗琳・弗朗西斯的著作《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的第三章中,作者将袖珍公园与街区的关系总结为以下三种[9]:见作者自绘图(34页)

3.3 关于口袋公园的设计元素

目前,关于口袋公园的理论研究很少,也没有固定的设计模式和标准。不过,笔者在总结国内外口袋公园的优秀案例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一般口袋公园中存在的设计元素有以下几种类型:

1)植被绿化。花草树木是一个公园必不可少的元素,也是创造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环境必备的元素。植物的种类需要更具场地的大小、基址以及使用人群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的选择。

2)休憩设施。主要是指凳子、亭子等为人们提供休息的设施。口袋公园一般为人们提供的是短暂停留和休憩的功能,所以休息设施是必不可少的。此外,设计师在设计时还需注意休息设施的尺寸和材料设计,注意人性化设计。

3)儿童游乐设施。儿童也是口袋公园的主要使用人群之一,他们对公园和这类区域的向往甚至比大人还要强烈。因此,可以更具场地的大小决定是不是要在园中设立一些沙坑之类的儿童游乐设施。

4)识别性强的标志物。指的是雕塑、壁画、浮雕等标志物。此类标志物可以用来对该口袋公园甚至该地区进行标志作用。

4 实例分析――郑州市莲湖湿地口袋公园

4.1 口袋湿地的含义

口袋湿地是美国雨水最佳管理措施范式之一。它以占地面积小,应用灵活,可以在城市密集区各种地理条件下因地制宜建设的优点,利用植物、微生物与水资源,人为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圈结构,发挥着减少和净化城市污染,调节局部小气候和维持生态平衡的功能。

4.2 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郑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莲湖街西侧,里面有南北两个人工湖。人工湖南部面积约为1.4万m2,分为南北两部分,一条450米的河道将其连接,河道宽4~8米。莲湖口袋湿地位于莲湖公园北半部,面积2300m2(见图4)。

4.3 项目原理

该项目通过鱼、水、草这个食物链,使这方湿地形成一个自我循环互动的“微环境”。

4.4 项目规划

这个项目是中国与UNDP合作的水资源管理方案子项目,也是UNDP在全球实施的第一个“城市口袋湿地项目”。水源利用的是郑州市太古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提供的能达到景观用水的中水,目的是利用一系列的人工措施,造一个能够实现自身良好循环的生态小环境。

该项目主要分为两个区,包括宽4-8米的河道区和近1万平方米的湖面区两部分。河道区由填料床和水生动植物组成,水在填料层里水平渗流,可以充分利用填料表面和植物根系的生物膜来继续处理水体中的污染物质,采用湿生或挺水景观植物作为湿地植物;而湖面区取莲湖公园的立意,以莲花为主景,局部湖岸种植千屈菜、香蒲、水葱、菖蒲、水烛、茭白等挺水植物,形成自然湖滨带生态景观。莲花、香蒲等挺水植物,伊乐藻、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草鱼、花鲢等滤食性鱼类,螺狮、河蚌等底栖动物共同构成水生食物链,实现良性循环,同时满足休闲、观赏、垂钓的功能。

4.5 项目意义

郑州市莲湖公园虽然面积相比很多其他公园来说比较小,但是它旨在构建一个完整的城市湿地生态系统、高效湿地水处理系统,来实现当地景观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在实现它的生态价值的同时,莲湖公园还为附近的居民提供了一个茶余饭后休闲散步的好去处(见图5),充分体现了口袋公园的特点,发挥了口袋公园的作用。

5 口袋公园的重要性及研究意义

现在城市绿地建设多是为了使更多普通人能够接触到绿地,强调绿地对于普通人的可达性(accessible),但是现实是多数绿地建设都是开发商和政府具有目的性的产物,绿地的建设会提高绿地周围的房价,普通人会因为绿地周围房价的提高而对该地区望而却步,这样其实绿地原本的可达性依然没有实现,能够接触到这种绿地的还是社会少数经济条件好的人[10]。而口袋公园的建设基本不需要考虑购地建设的问题,所需投入的资金较少,离人们较近,更能实现公园的可达性,发挥它的使用功能。

此外,口袋公园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口袋公园的植物群落可以发挥其生态功能,对于城市空气、噪音等污染的缓解发挥一定作用[11];口袋公园一般位于道路的交叉口处或者城区的方便居民出入的地方,良好的景观设计可以提高该区域和城市的形象,体现其景观功能;口袋公园的建设有利于人们工作生活之余进行更好的休闲和交流,有利于人们身心和社会秩序的健康发展,体现了其社会功能。

概括来说,口袋公园对城市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有以下几点:1)可以适应高密度城市中心区土地资源稀缺的现状;2)形成绿色斑块状城市公园系统;3)加强政府和社区邻里之间的联系;4)支持绿色开放空间的环保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5)支持城市衰败区域的再生和重建。

6 总结及展望

口袋公园是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精神生活要求提高的产物,也是繁忙都市中的一个庇护所一个户外的“家”,为人们提供一个触手可及的休憩放松的场所。口袋公园的选地就是基于城市结构中无处不见的甚至可以算是边角废地的地方, 某种意义上说是场地的利用和再生, 是旧城改建的重要手段。它在缓解城市中心区过度拥挤的状况的同时, 对旧城改造中解决中心区衰退问题, 对恢复和再生城市中心区的活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口袋公园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美学上的,更多的而是它小小的能量所带来的社会上经济上、文化上、哲学上甚至政治上的意义,它让我们重新思考人与场所,人与城市,自然与城市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彭h.口袋公园设计初探[D].无锡:江南大学,2009.

[2]张文英.口袋公园――躲避城市喧嚣的绿洲[J].中国园林,2007,23,(4):47-53

[3]柯鑫.寒地城市口袋公园人性化设计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1.

[4]吴必虎,董莉娜等.公共游憩空间分类与属性研究[J].中国园林,2003(5):48-50

[5]王进.城市口袋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

[6]赖秋红.浅析美国袖珍公园典型代表-佩雷公园[J].广东园林,2011(3):40-43

[7]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M].王求是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8]岩下肇.藤本信义,杨利铭.袖珍公园――一个“憩”与“用”的场所[J].新建筑.1991(4):61-62.

[9]克莱尔・库拍・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第二版)[M]. 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第4篇: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导则范文

关键词:公共空间公共与私密混合使用与密度 环境设计

Public space -- the function dimension of city landscape

Xiongsheng

(Hunan City university Art and Art design department ,Hunan Yiyang4130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ncerns the city landscape design in the function dimension -- public space,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city landscape and how to play a role, as well as the landscape designers how to create the" better" landscape place and other issues, and from public and private junction, mixed with densit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are described.

Key words: Public spacepublic and privateMixed use and density environment design

关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功能维度――公共空间,它不单应该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可以让人们把空间、个人生活以及更大的世界有力地联系起来)、“民主的”(保护使用群体的权利,对所有使用人群是可通达的,以及提供使用活动的自由),而且应该是“共鸣的”――也就是被设计与管理成服务于使用者的需求。

公共与私密的交界

成功的场所能够使得活动得到支持与促进,所以在设计城市景观空间时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人们会如何使用它们。成熟的城市景观设计者一般都基于其第一手的经验发展出了详尽的有关城市景观空间以及空间与环境的知识。如Bcon宣称只有通过“无尽的行走”,设计者才能把对城市的真实体验“吸收进他们的生命”。很多其他城市公共领域的使用最好的评论都是建立在第一手观察的基础之上的,诸如William H. Whyte的《城市小空间的社会生活》、Jane Jacobs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等论著。

公共空间的边界提供了公共领域和私密领域之间的交界面。交界面不但要能够实现交互又要保护私密性,在城市行为――开发过程中所表达出来的一切积极效应都应该基于此点。公共空间的设计和使用可以依据“中心”和“边界”得到有效的考虑。Alexander等认为,一个没有中心的公共空间极有可能一直停留在冷清状态。他们建议,在穿过一个城市景观内部路径之间,选择性安排某些东西立于公共空间的中央:一个喷泉、一个雕塑、一个小舞台,甚至于就是一棵树。

私密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一般有定义为“选择性地控制接近(个人或群体)”和“选择性地控制交往(特别是与不喜欢的)”。考虑到个人的性格、生活状态等,对“私密性”与相互交往的需要再不同人之间是千变万化的,并且跨越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在很多东方文化重,对私密性的考虑往往成为了城市景观区域中得结构性元素。

对于一个成功的城市景观场所来说,公共与私密形成的边界无疑成为了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一个公共广场的生命力在于它的边界接近自然,人群更多地被边界吸引而不是逗留在开敞的地方。应该把边界看作一个重要的所在、一个场所、一个“溶积”的领域,而不是把边界处理成一条线或是一个没有厚度的交界面。

混合使用与密度开发

足够的人群和活动密度常常被认为是有活力的先决条件,也是创造与维持可行的混合使用的先决条件。混合使用设计如果所有潜在的“混合用途的元素”都位于开发区的边界上,那么城市功能分区了得到的城市中心作用就被破坏了。通过不同用途复杂的相互交织以及模糊不同用途之间的区别来形成更加活泼与可持续的相邻关系,是形成有利的城市景观空间的重要条件之一。

混合使用会通过城市行为作用自发形成,但是恰当地供给有活力的城市景观与开发手段会在长时间内提升混合出现的可能性。在现存的区域重创造混合用途常常涉及到把城市景观公共空间引入居住区域、商业区域,或者引导城市景观与城郊景观相结合等。这对设计而言,无疑是挑战。城市景观设计者如何取得混合用途的协和作用与好处,避免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劣势影响,亟待解决。

密度开发带来了一系列的好处,其中包括社会的、经济的、交通的和环境的。密度开发鼓励良性的互动和多样性,增进社区服务的活力和利用,提升开发的经济活力并为城市基础设施提供经济驱动力。同时,也能支持城市公共交通,减少对小汽车行驶与停泊的需求,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产生更少的污染,对公共空间的维持提供财政帮助与支持。

但密度开发的同时,不容忽略的问题在于极有可能产生环境质量较低的后果。因而好的城市环境设计必须把握密度开发的一个准绳和度量,尽可能实现密度开发下的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

3.环境设计

城市景观环境设计的一个本质部分就是要在公共空间中提供一个舒适的空间条件:如果空间不舒适,环境不友好,就可能不会被利用,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日照程度、阴影、温湿度、雨雪、风以及噪声影响着我们体验和使用城市景观。很多设计手法可以使得环境条件更容易被接受,这包括了空间的配置,利用建筑、墙、树木、天棚、拱廊等提供阴影与遮蔽。城市景观中的环境条件随季节、发生的活动而变化。

在城市景观环境设计中,微气候常常容易被忽略。除了在非常大的地点或重要项目之外,设计者们可能对总体宏观气候无能为力,对于在宏观尺度上影响气候的一些特征上,他们常常也只能起到非常有限的作用。这些特征包括周围的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比如影响风的山丘、低谷等。不过,设计在调节微气候的作用使空间更加怡人方面有重要的影响。在这个尺度上有关因素概括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被提议的开发项目的结构,以及它对周边城市环境的影响和联系和对地块边界的其他影响。还包括车道和人行道的位置,树木和其他植被、地面构筑物等。其次,也基地环境如主入口和其他起内外部空间转换的开口位置等也起到重要作用。最后,还包括风环境、日照环境、地形场地环境、噪声和污染等因素。这些微气候,都对城市景观环境设计产生着影响。

4.结语

本文讨论了城市景观设计的功能维度――公共空间,加强连它作为一个设计过程的观念。正如传统意义上所说的,“坚固”、“实用”、“美观”和“经济”也必须同时满足。在任何设计过程中都存在狭隘地排列一个特殊维度的危险――美学的、功能的、技术的或者是经济的――和一个把该特殊维度从它的语境和对更大得整体贡献中孤立出来的危险。而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公共空间,正是为此提供创造性的解决方法和产生增值效应。

参考文献:

[1]扬・盖尔[丹麦]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 美] 克莱尔∀ 库珀∀马库斯, 卡罗琳∀弗朗西斯.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第二版) [M ] . 俞孔坚, 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10.

[3]高鑫,熊圣.对话城市――以亳州文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福建建筑,2011(3): 7-8

[4]蔡永洁著.城市广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5]张成考. 基于生态学理论的生态工业园系统模型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2006,25(3) :84 87

第5篇: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导则范文

关键词:老城区;公共空间;景观风貌更新;有机更新;传统风貌保护文献标识码:A

1项目简介

玉溪市华宁县位于北纬23°59′~24°34′、东经102°49′~103°09′之间,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县域内有汉、彝、苗、回、哈尼等21个民族约23万人,建筑主要以云南传统民居“一颗印”为主,有文字可证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战国时期。太平街片区在元代时被称作甸尾城,为当时平定战乱有功的么些蛮统治,史称宁部。到明清两朝,实行流官与土官并治制度,是华宁一道独特的历史奇观。文章以华宁县城市更新规划设计项目(2016年政府采购项目)中太平街片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由城市快速建设引起的景观风貌物质化问题和由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的景观风貌变化的非物质化问题的研究,制定了公共空间平面设置与布局和公共空间活力的塑造和老城区公共空间的更新措施及技术方案,为类似项目及老城区有机更新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现状调研分析方法

2.1归纳总结法根据文献、理论进行归纳研究,对现有理论的归纳总结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本文参考相关国内外公共空间景观风貌塑造的研究文献和资料并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及研究从而找到问题研究的切入点。2.2调查研究法实地走访调研:通过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掌握丰富的资料;访问当地居民:通过与居民的沟通交流,了解太平街片区的历史沿革和他们的基本需求,以设计出满足功能需求的公共建筑。2.3问卷调查法以所在区域内配套设施、环境卫生、公共服务设施、开敞及绿化空间、住房质量及满意度为主要切入点对实地调研地居民进行问卷抽样调查。

3老城区景观风貌问题研究

经过对调研收集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研究后发现华宁县城太平街老城片区中由城市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所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分为两类:(1)城市建设的物质化的问题和矛盾;(2)社会发展的非物质化的问题和矛盾。

3.1城市建设的物质化的问题和矛盾3.1.1传统风貌整体感逐渐散失。传统旧城区街边建筑物的风格及新旧程度基本是统一的,但由于城市的发展新建筑逐渐代替了旧建筑导致临街建筑参差不齐,传统的历史风貌遭到破坏。既丧失了原有的街道特色,又不能形成新的现代化街道,大部分公共建筑采用现代建筑风格,与原来老城传统景观风貌格格不入。3.1.2内部公共空间逐步消失。在旧城区中当地居民为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见缝插针的建造新房屋(主要以砖混结构为主),这使得太平街片区公共开敞空间逐渐减少,老城区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住宅建筑质量和生活质量下降,区域内绿化面积减少、市民交往活动场所日益消亡、街道氛围逐渐变差。3.1.3区域内各空间功能定位模糊,街道活性丧失。由于文化层面活性目标不明确,导致物质层面的活性也随之丧失,街区环境的各种实体元素(包括建筑立面、装饰、绿化、小品、铺装、座椅等)不能与街道文化层面活性的目标相吻合。3.1.4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较差。因无统一规划,居民私自加建、扩建房屋后导致部分公共空间与周边的建筑交通联系发生变化,由于没有建成绿色空间的廊道,公共空间被建筑包围,阻碍了绿化景观与街道的联通,使居民的可达性降低。且原有的步行街道和供人休闲的活动场所逐渐消失,减少了邻里之间的交往从而导致公共开敞空间缺少活力。3.1.5功能单一,人性化不足,舒适性较差。老城区长期得不到更新改造,公共空间逐渐被侵占,人性化场地逐渐减少,加上城市化的发展,传统的城市文化氛围被忽视,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且老城区内的标示性雕塑、绿化设计等规划不到位,无法保证和满足老人、儿童等非工作人员的日常休憩及人身安全需要。

3.2社会发展的非物质化的问题和矛盾3.2.1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和矛盾。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人口数量、年龄占比、性别比例等结构变化,传统居住模式和邻里交往模式被城市化改变,新的社区人文环境模式和传统文化氛围很难再被建立起来,由此导致的街区氛围衰败,原有街区稳定性消失。3.2.2当地传统文化习俗传承的问题和矛盾。传统民俗民风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它是一个地区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显著特征,也是当地居民重要的精神财富。民俗民风的聚成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空间载体,而这些空间载体也是通过一定时间的历史累积发展而形成的。旧城区如盲目无序的加建、扩建将对这些空间载体和氛围产生无法恢复的破坏,最终导致传统民风、民俗不能在城市中延续和发展。3.2.3社会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协调发展的问题和矛盾。保护发展与新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城市老城区和传统街区可以为旅游等服务业带来收益,但仅仅将老城区和传统街区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将得不偿失,这样其实是错误理解了保护与发展的概念,并且在实际操作中也会产生不恰当的做法。

4老城区公共空间的更新措施

4.1公共空间平面设置与布局在城市更新之前要统筹考虑开放空间的布局,其应以人的需要为前提,从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城市产业发展、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出发,着重考虑当地居民生活需求以动态的眼光结合一定时期来综合考虑。4.1.1增加公共开放空间数量和面积。结合当地景观与地貌,对公共开放空间的数量和面积进行增加。为当地居民及游客提供多样的休闲机会。4.1.2优化公共空间结构与布局,均衡发展。大量建设城市公园、广场,确保城市开放空间平等地呈现给所有居民,与绿地连接成完整的系统,以发挥开放空间最大效用,从而为大众服务,提高城市满意度与幸福感。4.1.3提高公共空间可达性,完善步行系统。为了提高开放空间的可达性,要解决建筑与景观的对立关系,将两者相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空间布局,再结合地形、地貌进行绿化设计,以完善各个公共空间的步行系统,提高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将开放空间融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4.2公共空间活力的塑造4.2.1营造适于步行的空间。提高空间舒适性:在公共步行空间中栽种树冠较大的乔木、建筑外立面做骑楼,为使用者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创造凉爽环境,同时冲破了居家单门独户的束缚,变成顾客的共享空间,并体现相互尊重的现代意识。营造安全的空间环境:在老城区的边界处设置隔离缓冲带,限制机动车、电动车和自行车在内部随意穿行,同时在公共空间使用的高峰时段禁止公共交通车辆通行;不栽植带刺、有毒的植物,城市家具、灯具、垃圾箱等容易对人造成伤害的带棱角或钩刺的部件进行安全设计;铺地采用防滑和亚光型地砖,避免雨天滑倒,晴天眩光,同时对场地高差处以缓坡设计为主。4.2.2空间功能多样性。合理布置商业和服务设施:商业设施以售货亭和摊点为主,为当地居民提供日常所需的生活物品如百货、医药、服装小吃等,为外来游客提供旅游性商铺,如当地手工艺品、当地土特产、纪念品和传统小吃等,不同类型的商业布置于街道两侧保证街道的活力同时结合设置行人休憩设施,为当地居民及外地游客提供人性化的空间场所,同时定期对公共空间中的服务设施进行检修和保养以确保各种设施良好运行。4.2.3设计尺度宜人的空间环境。根据公共空间周边建筑体量、道路宽度及形式等,制定适宜的街道宽度/建筑高度(D/H)比值;创造富有文化氛围的空间环境:把当地传统习俗、典故、历史名人、地方节庆活动等地域性文化元素融入到公共空间设计和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中,通过环境体验向居民及游客传递当地独有的历史文化氛围,增强公共空间人文关怀,使公共空间变为人民喜闻乐见和向往的空间。

5结语

华宁太平街片区旧城区的居民因长期居住于此,对现有住房、周边环境等有归属感和认同感,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城市化建设,当地居民也希望拥有更好的、符合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居住环境,如住房面积、所在区域景观环境质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通过对该城区进行科学严谨的调查,结合其城市建设及景观风貌问题进而提出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可以为今后类似城镇旧城区更新提供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1]李保华.旧城区街区空间改造方法分析[D].郑州大学,2007.

[2]李旖旎.旧城区街道景观改造设计——以长沙市三一大道和长沙大道街道景观提质改造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徐国良,甘萌雨.历史街区内部开放空间建设研究——以福州市三坊七巷为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6(3).

[4]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俞孔坚,孙鹏,王志芳.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蔡军,张健,玄峰.现代大空间公共建筑与传统文化表达[J].建筑师,2006,(4).

第6篇: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导则范文

1.1城市设计的涵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给城市设计(Urbandesign)下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形体环境所进行的设计。一般指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为近期开发地段的建设项目进行的详细规划和具体设计。城市设计的任务是为人们各种活动创造出有一定空间形式的物质环境,内容包括各种建筑、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方面,必须综合体现社会、经济、城市功能、审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因此也称为综合环境设计。”城市设计是介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但是它又不等同于具体的建筑设计,它的研究范畴仅局限于城市形体环境的层面。城市设计的目的在于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城市景观和城市整体形象的艺术水平,创造和谐宜人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1.2城市设计的具体内容

城市设计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城市总体空间设计;城市典型要素空间设计(中心广场,商业街道,居住区,滨水区等);旧城保护与更新空间设计;城市交通设计;城市环境保护设计;城市生态防护圈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城市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设计等。

2现代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

1)创作性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特征。城市设计要实现具体的三维形态框架的建构,它必然是一个创作过程的产物。城市设计的创作过程是设计者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与创作灵感交织,而形象思维则是城市设计的主要思维。城市设计的创作需要有城市设计的基本技巧,精通城市职能、形体及三维空间关系的处理。2)强调以人为本。即以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为根本出发点,满足人的需求,以人的心理与生理行为为依据,关注城市空间设计的场所感、归属感,追求舒适和有人情味的空间环境。3)以城市意象为依据。城市设计中强调对城市历史、地理、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对其提供有生命力的城市机理延续;要求分析城市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城市地理位置的优劣势,与周围交通系统的联系。城市意象空间正是人对以上各类客观因素的综合反映。4)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建

筑学密切关联,而且还涉及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心理学、法学和城市管理学等学科。城市设计是这些相关学科在城市物质环境设置、使用和体验这一结合点上的综合体现。借助多学科知识,城市设计追求空间形式上的统一与完美,综合效益上的最佳与优化,社会生活上的和谐与协调。5)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只有空间而没有时间的环境是没有活力的。现代城市设计在使环境美达到具体化与视觉化的设计中,除了使用传统的三维环境视觉理论外,还在大范围内把人的时间运动与空间环境视为统一系统,将时间和空间概念从建筑范畴运用到城市环境设计中。

3城市设计的原则

1)表现的原则。即城市设计要反映城市的本质和内涵,要强化城市区别其他城市的地方特色,要形成有个性特色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景观,使它们成为城市的典型识别标记。2)相互协调的原则。即城市和自然之间、城市各部分之间、城市建筑群之间要相互协调。另外,要协调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保证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协调保护与建设、景观与生态、投入与产出的多重关系。3)有机秩序的原则。这是“宇宙结构的真正原则”,生物是这样,城市也是这样。城市设计要为城市社区建立一种有机的秩序,包括物质秩序和社会秩序;城市设计必须在城市规划指导下进行设计,要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规。

4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区别和联系

4.1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区别

1)追求效益不同。城市设计主要追求环境效益。城市规划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平衡发展。

2)出发点和关注点不同。城市设计强调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人的生理和心理行为为依据,关注具体的城市生活与工作环境。而城市规划是以物质环境为出发点,作为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而制定的硬性控制指标,关注是城市整体的协调发展,它较少涉及与人的感性和活动相关的环境场所问题。可以说关注人还是关注物是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分水岭。

3)形态维度不同。城市设计是城市三维空间的环境设计(如建筑群体空间布局、开放空间和环境设计、建筑小品空间布置和设计等)。而城市规划是城市二维空间的总体安排(如用地规划、道路两侧平面安排等)。因此二者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维度。

4)工作属性不同。城市设计工作属性属于艺术创作,强调环境人文因素,容纳历史积淀,铺垫地区文化,表现时代精神,并结合人的感知经验建立起具有整体结构性特征、易于识别的城市意象和氛围(如城市意象、室外空间、街墙界面、整体材质色彩等)。而城市规划工作属于技术经济规划,以城市建设法规为指导,注重各类技术经济因素(例如交通容量、功能分区、用地开发强度、建筑高度、密度、容积率等数据)。

5)工作成果不同。城市设计工作成果图文并茂,图纸、文本、导则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且具有一定的实施操作弹性,并附有具有三维直观效果的表现图纸。城市规划工作成果偏重文字性的法律条款、政策、方案,图纸是次要的。

6)参与人员不同。城市设计主要由建筑师和城市设计专家承担。城市规划是各种专家(如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规划学家、地理学家等)共同合作的结果。

4.2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联系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密不可分。城市设计的三维空间景观的塑造与城市规划的平面布局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规划在涉及城市的用地布局、路网结构、市政设施等诸方面的同时,必然包含了对城市空间特征塑造的思考,没有“纯二维”的规划,而且规划的思想观念和意图也必须最终反映在城市三维空间中才能得以实现。

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所要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们所处的城市,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它们都以创造一种良好的、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的,都要综合协调各项城市功能,安排城市各项用地,组织好交通和安排好各类工程设施,都要研究城市的社会发展,考虑城市的历史文脉等。可见,它们之间交叉、重叠的领域涵盖了城市建设系统各个方面,两者统一于一个完整的规划过程之中。规划的平面布局图,也是城市设计进行城市三维空间环境塑造的基础依据和前提。另一方面,对城市空间的塑造与安排,又可反馈回来对平面布局进行完善、补充和调整,从而使两者都趋于更加合理化。

5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区别和联系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是整体环境与个体形象的关系。两者在设计的规模、尺度和层次上是不同的。城市设计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它属于城市整体环境设计。建筑设计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的问题(单体、群体建筑在城市都是一个点),它属于城市个体元素设计。建筑设计虽然也要考虑环境效果,但一个良好的城市形态环境更多地取决于城市设计的效果而不是建筑设计的效果。城市设计以多重委托人和整个城市人民作为服务对象,更多反映公众利益和意志。建筑设计一般以单个委托人作为服务对象(大型公共建筑除外),主要取决设计者本人和委托人的目标价值取向。

美国城市规划师伊·沙里宁曾经说过:“通常做设计是要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这段话清楚地说明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的有机联系。这种有机联系体现了城市空间形态(城市设计解决的问题)和建筑空间形态(建筑设计解决的问题)的连续性。

摘要:介绍了城市设计的涵义、内容、特征以及原则与要求,分析了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区别与联系,对城市的具体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从而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设计

参考文献:

第7篇: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导则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分异;联系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the city today, and city design and planning issues concerned by the people. In the city to create a new situation of city has also brought many problems to the city, this is contact separating city design and city planning caused b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wo differentiation and hierarchy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planning and city design, and to "detailed planning" control of Chencang District of Baoji city as an example, guiding role clarity two on city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Keywords: city planning; city design; differentiation; contac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引言

“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两个概念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也因此有些人认为“城市设计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这种说法是把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等同列为两个领域。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重视城市设计的思想正日益深人人心,这对提高我国城市规划设计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无疑是十分有益的;然而另一方面,片面强调城市设计独立于城市规划之外,夸大城市设计的独立性,破坏了城市规划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完善,从而使城市设计失去根基,最终也使得城市设计犹如镜中花水中月,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1]。本文以《宝鸡市陈仓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明晰了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其发挥的作用。

2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认知

2.1城市规划的认知

城市规划脱胎于建筑学,一直以来都被广泛地当作一门技术学科来看,但现代城市规划是为了应对工业革命以来城市所面临的危机,为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而发展起来的[2]。工业革命后,人口在急剧的增长,城市在迅速的发展,建筑被大量的建造,相应产生了一些城市问题:人口的拥挤、居住环境的恶劣、建筑的杂乱无序建造、污染严重等。让人们再度意识到城市是他们生活的基本环境,城市的环境应该是有序的、无污染的、较为宽松的、舒适美好的居住环境。人们需要有一种手段对城市的物质空间进行合理有序的安排,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同时为人们创造美好舒适的生活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规划应运而生。

2.2城市设计的认知

城市设计兴盛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是针对二三十年代的现代建筑运动影响下的物质空间决定论、城市规划的主流思想—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影响下的秩序性、城市区域特色缺失等,力求从审美、社会文化的角度加以批判[3]。

3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分异与统一

要想深刻的理解城市设计的概念与内涵,就应该了解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区别与联系,明确其层次关系,方能良好的运用规划与设计来正确指导城市的发展与建设。

3.1规划范围的分异

在城市空间规划设计实践上,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虽然都处理城市空间问题,但是,两个领域在实践中所产生的效能差异非常大。

城市规划所处理的空间范围较城市设计为大。城市计划工作的空间尺度,不仅超越城市中的分区,还涉及整个城市的整体构成、城市与周边其他都市乡村的关连。城市计划工作经常需要考虑都市在更大范围中的定位,此处所指更大范围,可以指涉都市群、“区域”(以区域计划专业角度所认定的区域)、省、邦、国家,甚至国际政经网络,而这些往往是都市设计较少着墨的问题。

当代城市设计的主要处理对象是“城市的一部份”。非常常见的情形则是,城市设计工作被镶嵌在更大范围、更长期的城市规划工作之中。当城市计划将城市区域中的各种主要机能区域(商业区、住宅区、文教区、自然或历史保存区等等)予以选址之后,城市设计专业便得以接手城市规划未能更为详细处理的工作,即在各个特定区块之中,建立其空间组织与其所属建筑量体的整体形构。

3.2空间塑造层面的分异

《中国大百科全书(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卷)》中“城市设计”条目称“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环境所进行的设计“。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对城市设计的解释是:“城市设计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芬兰著名建筑师沙里宁在《论城市》一书中对城市设计含义归纳为“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而城市规划是二维空间,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于是很多人接受了“城市规划是一个二维空间的综合安排,而城市设计是一个三维空间的环境设计”。

3.3设计偏重点的分异

城市规划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协调各种活动提供空间结构。从平面布局上入手,为城市设计所设计到的细节部分构造一个框架;而城市设计在三维空间的塑造与安排的同时,又可反馈回来对城市规划的平面布局进行完善、补充和调整,从而使两者都趋于更加合理化。反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脱节,其交叉的部分必不能取得统一,出现设计和规划之间改动很大的现象,造成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多方面的浪费。因此,成功的城市设计必须先明确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的关系。

3.4二者的统一契合

应该说,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直都有着难舍难分的渊源关系,从实际的操作层面上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是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的。虽然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城市三维空间景观的塑造与城市平面布局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规划在设计城市的用地布局、路网结构、市政设施等诸方面的同时,必然包含了对城市空间特征塑造的思考,没有“纯二维”的规划,而且规划的思想观念和意图也必须最终投映在土地和空间中才能得以实现[4]。

在整个城市规划体系之中,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手段对城市进行设计。其目的是为了彰显出城市个性,突出城市性格,来达到人文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统一,完成城市规划的任务。

4案例分析—宝鸡市陈仓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4.1陈仓区概况

陈仓区为宝鸡市中心城市的东部组团,是宝鸡市的东门户。作为城市重要的物流中心以及生态工业示范区,将是未来宝鸡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陈仓物流园与科技园和其他城市建设的不断进行,城市战略地位必将不断增加,城市发展急待在有效控制下理性进行。

陈仓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共1243.08公顷,建设用地结构不合理,公用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化用地指标偏低。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及规模都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除此之外,城市外部交通和内部交通也都存在较大的压力,交通系统有待改善。不过,通过开发强度分区建模分析,规划区范围内的除了老城和新城西侧开发强度稍高,其它地区的开发强度普遍较低,对于城市未来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会带来太大压力。下文着重以老城区的规划控制与城市设计来阐述规划与设计的关系。

4.2规划内容

规划将老城区管理单元编号为CC04。规划强度区划将CC04管理单元列为强度三区,其中居住用地基准容积率为1.8,商业金融用地基准容积率为2.5,办公用地基准容积率为2.0,公共设施用地基准容积率为1.2,工业用地基准容积率为1.3。(如表1)

控规对管理单元进行总量控制。管理单元法定文件控制内容主要为五线与公共设施控制,具体内容为:确定了老城区为城市主中心的战略地位,兼顾商贸购物、行政办公和生活居住功能;对管理单元内的五线设施个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不同等级的控制,确保区内在总量上的平衡(见图1)。

指导文件控制内容主要为用地控制和设计引导(见图2),具体内容为:对管理单元内的建筑高度、后退红线,环境设计和建筑物布局提出了相应的规定和引导,对城市色彩和风貌给出了建议。城市设计应在规划的控制和引导下进行合理的空间设计,指导城市合理建设。

表1 管理单元基准容积率

图1 控规导则法定文件

图2 控规导则指导文件

4.3城市设计内容

根据控规控制内容和指导内容,在规划城市设计层面对老城区空间进行了详细设计(见图3)。规划以“环状”片区从老城中心城区向分区,形成“四核,三轴,四片区”的功能结构,根据规划内容完成了城市空间布局(见图4)。其中“四核”为老城中心、民俗文化中心、虢镇中心广场、关中文化广场。“三轴”为东西向陈仓大道轴、南北向北大街轴、南北给向权家巷轴。“四片区”从内向外依次是:中心民俗特色商业片区、关中传统院落居住片区、“绿环”片区、周边现代居住片区。

图3 老城区城市设计总平面图 图4 空间结构规划图

区内道路系统承接规划内容,以高密度方格网道路与环路相结合的方式落实了规划对于红线的控制,并明确了各级道路断面;规划采用“绿核、绿廊、绿斑”相结合的方式对区内绿地系统进行了布置,落实了规划对绿线的控制;对于各类公共设施,城市设计以合理的服务半径进行服务点的配置,落实规划内容的公共设施控制内容。

城市设计对于规划内容在空间上进行了落实,并结合陈仓区的文化特色和老城区在陈仓区的战略定位,彰显出了一定的空间特色,在三维空间层面对城市进行了详细设计,在规划过程中,因为城市设计的反馈,又进一步的完善了规划控制内容,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互为依据,达到和谐统一。

5结语

城市规划是城市设计的骨骼,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血液。城市规划指导城市设计的展开,城市设计在空间上将城市规划的内容进行落实呈现,二者相互依存,共同为城市发展与建设进行控制和指导,完成规划内容。所以,为了防止城市设计成为镜花水月,不能将其脱离出城市规划体系,须将城市设计融入到其中,城市规划指导城市设计内容,城市设计明确城市规划内容,并在空间上进行落实。

参考文献

[1]宋雅春. 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历史文化三位一体[J].大众文艺,2011(24).

[2]林燕海.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J].中国建设信息,2006(11):43-44.

第8篇: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导则范文

关键词: 构建;人性化;高校校园;户外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7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学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不同的高校校园规划风格,校园的规划无论如何设计,其都是对建筑群体之间进行的某种空间组织。在进行校区设计的时候,设计师们可能会认为建筑的造型分重要,但是却忽略了人眼高度上和人们平时穿过建筑之间空间时的感受。在校园中,教师们、学生们都可以进行非常规的即兴交流。研究发现,几乎所有人受教育的机会往往发生在户外,这与他所就读的专业和选修的课程关系不大。因此,只有当校园的户外设计具有人性化,具备能够激发好奇心、促进随意交流谈话的特质时,它所营造出的校园氛围才具有真正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

1中国高校校园空间发展现状

如今中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高校的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增多,校园面貌正在发生着快速地变化。受特定的地形、气候、学校性质规模和校园精神的影响,出现了许多风格不同的校园规划。但是校园户外空间却常常被忽视,这种忽视首先表现在规划阶段,过多注意户外空间和建筑实体之间的构图关系,如虚实、开合对比等;接着是后继景观设计阶段的片面注重视觉效果的“唯美主义”和热衷于创造所谓校园文化。而校园户外空间的主要活动,即交通、交流、学习、运动和休闲等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校园的特色、文化、生态也都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上,这样的户外空间设计阻碍了高校户外空间独特魅力的形成。

不同于欧美国家的一些“自然生成”的以一个大学为主的大型大学城,我国的校园建设是以一种“主动构建”的模式,大部分是放弃老校区,在城市的郊区重新规划建设大规模的新校区。这些校园的规模扩大了,可以容纳的人数也多了,但是校园的设计上却任然是陈旧的、机械的功能分区思想,一味地强调分区的明确,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如:通行距离增大,机动车交通比例上升,校园内车流、人流的交叉干扰。

校园里没有了下课后边走边讨论的情景,老师和学生都是匆忙离开。这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校园原来拥有的人性化学术、生活氛围。

2成都师范学院户外空间设计的整体结构

成都师范学院校区的户外空间主要结构体系是一种线形样式呈现的,是由校园中主要的交通系统、绿化景观带和空间发展轴构件而成的。从整个校区的规模上来看,成都师范学院属于中等规模的校园。但是任何规模的校园,也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必要性活动:上下课、就餐、学习等,这些活动是大学户外空间里发生的基本功能活动,对空间的要求各不相同。总体而言,大学校园的户外空间基本是交通、学习、交流和运动空间的组合;

自发性活动:散步、观望、沉思等,这些随机性很强的活动对空间要求有某种模糊和不确定性,可以在任何形式的空间内出现;

社会性活动:社团聚会、球类运动、展示、交友等,是在户外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加才能产生的活动,是有上述两类活动发展来的,因此和户外空间品质有联系。

3成都师范学院户外空间评析

3. 1图书馆

作为学院核心建筑的图书馆位于校园规划的主轴线上,正对北校门隔四、五百米相望,与南校门距离二百米,空间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关键场所。整个图书馆的设计新颖独特、风格优雅,对全局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图书馆的设计不要使现有规划建筑密度较高的校园更加拥塞,而其让它在北校门出也能展现出完整的形象,达到整个中轴线空间视觉景观的完整效果,从而体现特定建筑在特定场合中的真实表达。

3.2教学楼前院

前院通常作为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的绿色软质的过渡带或缓冲带。学院里面的这个地带是一片大的绿色空间,师生可以在这里与朋友聊天、晒太阳、睡觉、进餐、学习,或者在开班会之类的,所以这个地带对人的精神健康和紧张程度都很重要的意义。

(1)合理安排草坪,植物和道路以暗示(而不是强化)前院的存在;

(2)草坪最好能有全露天,半露天和全遮阴的不同区域;

(3)树木的布置和树种应考虑各自的特点,避免对使用者造成危险或限制;

(4)在适于草坪上休息以及必须灌溉的季节里,浇水应该在傍晚或夜间进行,这样到午餐时间草坪就会变干。

3.3教学楼后院

就像每家通常都有一个路人可以看到的半开放前院一样,大多数住家也有一个全部或部分封闭的后院,用于私人休闲和其他实用功能。一些校园建筑同样应设有后院――与建筑相连或被建筑部分围合的空间,师生会比在前院感受到更强烈的领域感,他们可以在此进行一些半私密的院系活动。

3.4 校园广场空间

几乎所有的校园里都存在某种形式的中心广场或者集会场所。这个地方人们可以进行聚会、开办展览、举行集会等。广场提供了整个校园文化与校园空间结构的机会。

(1)中心广场周围应该是一些全天都被高度利用的场所,包括学生中心或学生会,图书馆,剧院,体育馆,食堂,行政中心,书店及邮局;

(2)中心广场还必须位于主要步行人流经过的地方,这样许多人都可以熟悉该空间,在不同季节里以不同的心情看到它,并逐步有意识的欣赏它;

(3)中心广场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心理和视觉上的方向标识,道路都自然地向这里汇聚,并导致许多人聚集到广场上来;

(4)因为使用者的不同,相应的,中心广场上座位的实际形式也各不相同,从带靠背或不带靠背的长凳,到台阶和护墙,以及喷泉的边沿等等;

(5) 在气候适宜的地方,主广场空间中建造一座可以接触的漂亮的喷泉会增色许多。

4 总 结

校园是教育学生成才的环境,是培育精神的场所。这就要求校园户外空间环境为学生提供进行文化活动的条件,以增加学生的人际交往与社会活动能力,养成高尚的品格和具有创新合作的精神。高校校园是产生知识和文化的场所,师生在校园中进行交流,这就对大学校园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为本,真正做到人性化,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的教育提供更优美的环境和更浓厚的文化气息。

参考文献

[1]《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2]朱东风,郑瑞山; 大学校园非正式场所精神探究[J]; 规划师;2005年01期

第9篇: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导则范文

城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内涵相当丰富。中国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经济发展相当不平衡,各方面差异较大,因此,各地城镇化进程、成果、政策、模式也会不一样。所以中国的城镇化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农民变市民、农村变城镇的过程。而这其中城市设计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必须强化它的权威作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专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郭恩章提出:城市建设应当贯彻科学发展观,遵循人性化设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确定为主导方向,通过城市设计,达到方便市民生活、适居的目的,并有力的支撑特色城镇化的发展。与此同时,自主创新是城市设计的永恒主题[2]。

1城市设计的角色

1.1.城市设计与城市经济

由于工业发展,使城市经济效益提高,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发展,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活动随之增多,为城市带来的外部效益也越大。城市设计对于促进城市开发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至少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由于工业开发需要建造大量的厂房和提供工人住房,不仅刺激了设计需求的产生,而且城市开发成为一项资本积累的必需过程;第二、建筑业可以成为主要的经济支柱,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间接经济效益也十分巨大。当然,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能为城市开发提供良好的条件,如城市有能力投入资金建造基础设施、交通设施和公用事业设施,然后,这一切又促进了城市设计的进一步发展,这样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设计构成了良性循环。在英国伯明翰(Birmingham)城,历史性主题的提出表明对传统的保护,对于缓解从工业化城市经济向后工业化城市经济转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还为城市不断注入生机活力[3]。

1.2.城市设计与城市文化

文化可以看作是一个很复杂的实体,一个过程,一个产物,一种生活方式,一件艺术品,一种生产模式,一种消费模式(Montgomery,1990)。文化是某种方式和价值的表达,不仅仅是艺术和学问,还包括普通的和法律的行为(Williams,1981)。通过文化来展示城镇,在场所营销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更好地表明了城市的质量,从而能更好地吸引投资和增强市民自豪感。许多城市只有强调自身与众不同,突出比其他城市更具优势,更有特色,才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资,争取到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是主要面临的问题,也是城镇化的关键。[4]笔者认为高品质的城市环境的改善是刺激和吸引投资的关键。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重视城市生存品质,重视城市文化内涵和历史魅力的前提下,城市设计是连接两种主体的一个比较好的技术方法,由此,融入了文化因素的城市设计对城市建设的干涉更为有效。

2、现阶段我国城市设计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完整体系

一个设计究竟是一般意义上的建筑外部空间设计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设计,有无一个相对明确的城市设计大纲的引导是一个关键环节,而我国相当一部分建筑师从事的“城市设计”实践恰恰是在大纲欠缺或大纲的内容尚不十分明确的情况下进行的。在实践中,规划和设计往往融合在一起,在大多数的详细规划中,或多或少地包含了城市设计的某些内容,如控规中制定的关于建筑形体的一些指导性指标,而总体规划中的一些分项,如城市景观、城市风貌的规划也类似于城市设计,但始终是局部的、缺乏系统性的规划。

2.2、注重物质规划,轻实质内容

在大规模特色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传统规划的工作方法显现出弊端,城市设计因三维整体形态的模型或图纸展示易使人产生直观感和新鲜感而受到推崇。但是将来一块块分而开发的基地如何与漂亮的设计模型取得一致,规划管理如何实施等核心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对具体规划建设指导意义不大。

2.3、无法律效力

城市设计至今未进入我国城市规划法定体系,仍属非法定规划范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法定程序的缺失,因此造成规划成果无法律效力、难以融入城市规划体系的局面。其编制审批程序也由各城市自行确定,有的城市报市政府人大、有的报当地城市规划委员会或城市规划部门审批。各地方的标准、要求和运作机制五花八门,深浅不一,影响了城市设计的品质,并难以有效推进城市建设。上述问题是我国现代城市设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很多,克服和纠正的难度也比较大,但笔者对它的未来前景是充满信心的。

3、对策及建议

做好城市设计就等于给城市建设定了一个调,提供了决策和建设的依据。在现行规划体制下,当务之急是确立城市设计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体系,根据城市规划的不同层面内容,相应地开展总体城市设计、分区(组团)城市设计、详细(重点街道、地段)城市设计等不同层次的工作,并从各个层次对单体建筑设计进行引导和调控。

3.1、城市设计层次的划分

3.1.1第一层次:总体城市设计城市规划资料集中将城市设计定义为:在对城市自然现状特点以及城市历史文化传统深入挖掘提炼的基础上,更具城市性质规模,对城市形态和总体空间布局所做的整体构思和安排。构成城市的物质要素形式纷繁复杂,有街道、桥梁、河流、厂房、住宅、商场、公园、雕塑、办公楼、教学楼等,在同一时刻城市中还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行为活动,有工业生产、商业贸易、家居生活、休闲游憩等,这些要素并不独立,它们同处于一个时空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形成城市这个复杂的巨大系统。而事实上,这些大量的建筑和景观都有着各自特殊的功能要求和形象要求,并分别进行设计和实施的过程,无法保证最终的城市整体效果。这就需要总体城市设计来加以整合,确保这些建筑和景观符合城市的需要,使各要素、各建筑景观融为一体,共同形成和谐统一的城市整体形态和风貌。3.1.2、第二层次:分区(组团)城市设计分区(组团)城市设计是根据城市局部地段的不同性质设计的。按照规划对区块的功能要求,对土地使用、空间布局、建筑体块、绿化、交通、市政设施等从设计的角度提出要求和具体方案,保证分区内的具体建筑和景观能够符合该组团整体形态的需要,使这一局部地段(块)的各建筑协调一致,并能融于这个城市整体环境之中。如旧城区,一般历史文化积淀多,社会结构稳定,人口密集,商业繁荣。要尽量保持传统风格,不要轻易破坏城市肌理,拆改中要精心设计,在改善提升功能的同时,努力保持原有的文化气息;新区建设中,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格局,在注重社会结构建立的同时,着力体现民族文化传统、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融合。3.1.3、第三层次:详细(重点街道、地段)城市设计重点街道、地段的城市设计是当前城市设计的当务之急,也是现实可行的。重点街道、地段是城市标志性开放空间,是展现一个城市形象的重要风景。一个城市中的建筑数量庞大、功能形式多种多样,城市中一条街、一个标志性地段它所包含的建筑数量、形态和功能也不一样,这是城市功能和文化多元的表现,也是城市开放包容的表现。因此,详细城市设计对城市重点街道、地段的空间环境进行维护整合,并融入城市生活的新的功能与要求,通过对街道、地段的空间,包括街道(地段)建筑形式、空间尺度、颜色与符号以及生活方式的人性化设计,为居民提供使用方便、视觉舒适、层次丰富的街道环境和地段风景,唤起市民对城市历史的共鸣和对城市文化的认同。

3.2、规范引导设计内容

在现阶段城市设计注重物质规划、轻实质内容的普遍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点作为控制要素来作考虑:基于城市整体风貌控制目标的城市风貌分区,包含建筑风貌分区、建立色彩分区;基于城市整体空间形态控制目标的城市竖向分区控制,包含城市地标形态;建筑高度和密度分区,城市轮廓线控制等;基于公共资源分配和组织目标的城市公共空间网络建构;基于城市自然生态格局保护目标的城市绿地、水系、景观系统;为更好的落实上述内容的要求,应以导则的形式作为设计成果的主要形式。导则应清晰、简单和明确给参与建设的各方以明确的导向性。[5]上述几点应自上而下地指导各分区建设,同时城市内部各要素之间,也通过同类或不同类要素之间互相协调整合,完善各层面各要素系统的整体建构,避免出现只注重漂亮模型或图纸而忽视自身特色及在城市中地位的现象。

3.3、确定城市设计法律地位

针对城市设计无法律效力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实施城市设计过程中,应以立法形式确立其法律地位,完善制度建设。强化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将城市设计实施成为准立法和执法的过程,最大有效地发挥城市设计的作用。通过对城市开发执行、开发控制及对各类设计执行设计控制的操作,以此作为公共利益的开发预期并控制城市开发因素,这些开发预期的设定必须以一定的制度作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