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学习心得范文

经济学习心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学习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学习心得

第1篇:经济学习心得范文

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并产生了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产业,使工业的发达国家转变为信息经济的行列,从生产型转向服务型、从物质资转向人才资源、从劳动密集型转向“硅谷”智力型,从此可见,当代社会对智力、技术、创新及专业知识的迫切需求。从微观经济学的供需模型来分析,当需求大于供求时,一些新型产业的出现是个必然的趋势,因此信息技术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滋长。

任何一个大规模企业都需要一个以人为本、利用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通讯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支持组织高层决策、中层管理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人机系统,即管理信息系统。它对是一个企业的影响犹如革命对社会一样,也可以说MIS就是一个企业的战略资源,一个没有运用信息科学与技术结合而产生的管理信息系统,面对一个有管理信息系统战略优势的企业,简直是不堪一击的。而当一个企业制定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到外部的机会和威胁,还要考虑信息科学与技术产生的系统所带来的战略潜力,更加不可越级的是: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和原有的资源等等一系列的影响因子,但让你不可不得不信的是: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信息系统,会给你一个无可比拟的战略目标。21世纪是一个信息科学与技术为主要力的推动时代,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是从企业这一方面来表现其影响力的大小,就对企业的运营管理来分析:首先,是对生产管理产生的影响,其主要的目标是:提高效率而提高效率主要体现在减少人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利用信息技术,这个目标是很容易达到的,好比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对财务部门实行BPR,结果把原有的500人减到125人,劳动生产率差不多提高了4倍。其次,是用于管理提高效益。随着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机的应用,使得管理层对于方案及计划的实施有了明显的提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人力从而提高了工作的效益。提高效率和提高效益合在一起,就是我国提出的“减人增效”,是提高生产力的一种手段,也可以说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对一个企业来说这些正是使利润最大化的走势。由此可见,对于一个企业,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同时也是不可替代的。

目前,信息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强劲的引擎,中国经济增长也依赖于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表明,当今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之一是信息,越来越多的人们担心因信息不灵而处于与世隔绝的孤立状态,担心因信息系统失灵而造成巨大损失。传统经济增长的源泉包括:资本、劳动、技术进步等生产要素上,而技术进步在经济的增长作用上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相反,它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的,并且原有意义上的劳动力概念也应为人力资本。内生增长理论中利用索洛模型来假设经济的长期增长来自于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会引起人均产出的持续增长,此模型认为:在超长经济中,只有技术进步才能解释持续增长和生活水平的长期上升。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为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经济增长用GDP的变化有表现,在信息产业中,尤其是通讯信息产业对中国GDP的贡献份额比重比较大,可能它对GDP的拉动,实际上有二个效能,一个效能是信息产业自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新的增长点,所以我国经济中的发展必须有它。第二,通信产业在经济部门和其他少有几个部门有很强的相关产业链带动作用,比如房地产、汽车、通讯。最近几年风靡全球的电子信息产业是电子商务,阿里巴巴是一个相对成功的案例,电子购物和邮政局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邮政局的50%的业务都是由各个网店来支撑的,所以信息化对经济拉动的作用是非常直接,也是非常明显的。而且,中国信息技术产品的市场还是相当大。不仅用户对信息技术的需求还是很大,而且传统企业对信息技术产品的改造的需求也很大。比如,信息产业在商业应用中运用就很不够,现在制造业在信息技术市场规模中占的份额不到10%,要提高竞争力也将会引入信息技术方面有重大进展。中国西部大开发、电子商务的开拓、产品渠道的销售等都表明了信息技术产业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上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信息科学与技术所带动的信息技术产业大大地优化了服务行业的发展,并使其行业不断的延伸和扩展如:计算机软件设计、网络编辑、计算机处理系统、软件批发产业等等;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结构,运用信息技术大大改善了生产的模式并提高了生产效率,如电子厂中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生产高端的电子产品,减少了劳动力的需求、并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变了原有的单一的贸易方式,现在人们利用网络在家购物,并不仅仅是在实体商店里进行交易,大大地服务于各种用户,将其市场扩宽,推向市场,商品的流通渠道也更加的流畅,资金的运行速度加快从而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第2篇:经济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科学课 学习情境

如今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式,在教育教学中就表现为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课程整合的深入开展。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小学科学课教学工具和手段,为促进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一、小学科学课中创设学习情境的必要性

我国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出科学课程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改变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发展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关注学习内容与生活体验的联系,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在现实生活中会生存的人为学习目标。这种回归生活、回归社会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表现为重视学习的情境化设计,让学生在一种比较贴近自然的、社会生活的情境中去体验、获取、理解知识。然而,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每种科学知识都能到真实的自然或社会情境中去体验,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虚拟的学习情境就给科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来源于真实情境,而高于真实情境,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的热情,对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有力的保证。

科学课程主要是以探究的方法让小学生认识世界,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小学科学学科是儿童最初接触科学的启蒙课程。儿童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取决于其对事物的情感、兴趣,科学课中有丰富多彩的自然事物,奥妙无穷的自然现象,千奇百怪的动植物和各种有趣的实验,这些都是学生喜欢的。所以我们在科学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拥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耐心引导、恰当点拨下,逐步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情境创设是目前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关注点,一个优化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学习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科学课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方法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情境创设主要是通过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手段呈现一些学生课堂上接触不到的事物,给学生多感官刺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具体而言,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创设。

1.展示日常生活中不易见到的事物,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某种动物或植物,在本地不适宜生存或生长,这时用图片展示可以便于学生观察,了解这种动物或植物的特征。学习“太阳钟”时出示日晷及日晷面图,解释古代人们是如何计时的。当学习地球与宇宙时,由于知识内容比较抽象,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而运用视频资料展示,可给学生呈现多感官刺激,使学生印象深刻,且可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直观型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坐在教室里认识各种客观事物,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展现运动过程或长期变化不易观察的现象,使学生印象深刻。对于一些学生不能亲眼所见,或变化缓慢不易觉察的学习内容,可通过媒体的再现知觉到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如微观世界、事物的变化规律等。在学习动植物一生的成长时,虽然同学们能分阶段感知动植物生长的某个阶段,但不能系统地了解动植物整个一生的发展变化过程,这时出示动植物一生的资料图片或者以视频展示的方式创设情境,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3.展示无法完成或有危险的实验,直观安全、易于记忆。探究是科学课的一大特色,所以实验内容比较多,但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或安全的考虑,有一些实验无法完成,这时用视频或动画演示实验来代替真实实验效果更佳,直观安全且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例如“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物体的热胀冷缩”中用视频演示实验表现清楚、直观且安全,并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展现用语言难于描述的原理,便于学生理解。科学世界里有一些抽象的原理,仅靠教师的语言是难以描述的,这时如果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直观情境,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原理也容易讲清楚。比如在解释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原理和一年四季的产生时,用语言很难解释清楚,这时用动画模拟地球自转与围绕太阳公转,学生对这些原理会一目了然,并容易理解。

5.展示科技史知识,陶冶学生情操。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图片,通过语言讲述一些科技发展史或名人轶事,唤起学生的情感,陶冶情操、鼓舞斗志、树立远大的理想。例如,讲到“电”这一单元时,出示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的相关图片,讲述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的故事,培养学生不怕挫折、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再比如讲“指南针”时,出示古代司南、指南车、指南鱼、各种各样的罗盘及各式各样的指南针的图片,以及使用指南针的视频、动画,讲述指南针的历史,说明指南针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

三、结语

小学科学课中的情境丰富多样,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合适的情境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科学知识的传达。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应该让学生观察的简单且和日常生活相关的实验,只有应用真实情境,亲自体验,在真实中去体验、探究,实验才能理解深刻,并且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以致用。所以说不能用信息技术手段代替真实实验,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不要为了情境而情境。只有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才能有效促进教学,有效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高智英.促进知识建构的网络课程学习情境创设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7,(5):11-12.

[2]耿莉莉,吴俊明.深化对情境的认识,改进化学情境教学[EB/OL].http://etc.省略/articledigest26/shenhua.htm.

[3]乔翠兰.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5):20-21.

[4]杨建国,于跃.建构主义与多媒体课件情境的创设[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1999.10:94-96.

第3篇:经济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 信息不对称 不完全信息博弈

一、逆向选择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在买卖双方掌握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上,卖方可以利用“隐藏信息”对买方进行欺骗。隐藏信息将导致“逆向选择”,即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利用对方对信息的无知而隐瞒相关信息获取额外利益,使对方遭受损失,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即质量好的产品被挤出市场,而质量差的产品却留在市场。公司和投资者在环保投资、环境受益的信息上同样会因信息不对称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当公司和投资者或政府、社会公众在公司环境绩效状况信息上存在不对称现象时,公司了解自身的环境绩效,但投资者无法知道每个公司的实际环境绩效,只能根据经验知悉全体公司的环境绩效状况分布概率,并推知平均环境绩效状况。即使公司在污染控制、资源节约方面的投入会带来未来收益,但是如果企业不对外披露投资情况,投资者就无从得知企业的实际环保投入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只愿意根据全体企业的平均环保投入状况和平均环境绩效状况来对公司所作的环保贡献进行回报。结果是许多实际环保投入和环境绩效状况高于平均水平的企业得不到应有的高回报,他们就有可能因为所得的回报不能补偿支出而削减在这方面的支出,将资金投向高回报的投资渠道,真正得到回报的公司其实际环境绩效状况往往低于平均水平甚至是那些污染严重、缺少环保设施的企业,反而导致公司盲目扩大生产,带来更多潜在的环境污染、环境破坏问题,由此导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更大损失。而投资者在得知这一环境绩效状况分布概率变更后,会相应调低自己所愿意付出的回报减少投资,从而使更多相对环境绩效状况较高的公司削减投入,形成恶性循环。这一过程持续下去,最终在均衡的情况下,全体公司在环境保护的投入上只能产生很少的环境绩效,极端时产生负环境绩效,使得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陷入破产的境地。这种不合理的社会资源配置机制就是所谓的逆向选择问题,其违背了人类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进行环境会计研究的目标。

要解决“逆向选择”问题,需要引入信号理论――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可以选择某种信号作为媒介,向不知情的另一方传递关于交易的某种信息,消除信息非对称的状况,从而规避逆向选择风险。因此,要消除逆向选择问题在环保投入中优汰劣胜的不良现象,需要通过环境信息披露来改变信息不对称状况。这种信号发送的行为可以纠正、缓解信息不对称性,纠正投资者对公司机会主义行为的预期,防止市场失灵。为了显示与环境业绩差的公司的区别,树立良好的环境形象,环境业绩好的公司就会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从而以较小的代价获得所需要的资金及其他资源和支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争取政府和公众的信任,换取政策的扶持和公众的回报。那些环境绩效中等的公司自然不愿意使自身混同于劣等公司而按两者平均环境绩效状况确定回报,并承担负的外部效应,因此这些公司也会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从理论上讲,这一良性循环将不断持续下去,直至只剩一家环境绩效状况最差的公司为止。在上述过程中,环境信息披露无疑有助于环境绩效状况相对较好的公司消除市场上由于信息受到阻隔而带来的负外部效应,从而相继确立获取回报能力的相对优势,这将构成公司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根本动力。事实上,这种披露减少了政府和公众为获取这种信息而支付的成本,并将直接转化为对拥有较高环境绩效公司的超额收益,提高了企业的透明度,增进企业与投资者、政府监管部门、社会公众等的相互信任,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交易费用观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交易费用即运用市场机制的费用,包括人们在市场上搜寻有关价格信号、为了达到交易进行谈判和签约、监督合约执行等活动所花费的成本。我国很多上市公司没有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恰当合理的披露,使得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产生了为使其投资风险最小化而不得不收集环境信息的交易费用。随着新审计准则的出台,上市公司不披露或不充分披露其环境会计信息不仅不能带来预期效益,反而要承担披露不充分或重大错报的风险。因此,随着社会各界对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需要的增加,审计准则对环境信息披露要求的提高,上市公司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合理恰当的披露能减少信息需求者因搜寻信息所产生的交易费用,提高整个社会的外部利润。

首先,投资者花费一定的人力、财力收集上市公司相关环保投入和环境绩效信息,造成社会资源浪费、社会经济福利损失,公司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恰好可以避免这一点,公司也会从履行社会责任中受益。其次,委托人为了监督人会发生契约成本,而监督成本和担保成本最终由人承担,从而有可能降低经理的奖金、分红和其他报酬,因此人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就有使关系中利益冲突的成本(成本)保持最低的动机。人为了使成本最低化,便会通过环境信息披露向委托方报告。成本越高,人披露环境信息的动机就越强烈,由此产生了一种人向委托人积极进行相关信息披露的激励机制。从企业经营角度来看,充分披露环境信息还依赖于企业完善的环境预防措施和内部控制程序,尽管这会增加企业的防止监控成本,但相对于环境事件爆发所带来的巨大治理成本和企业生产经营风险以及政府、投资者和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从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来看,应该是最优的。

三、委托理论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委托关系下,委托人聘用人代表他们履行某些服务,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人。在资源所有权与资源经营权分离的背景之下,资源经营管理当局有对受托运用管理的资源进行管理并妥善地向委托人说明和报告职责的完成情况的责任,即环境受托责任――公司作为环境资源的使用者必须对受托运用管理的资源承担起良好的经管之责,并妥善地向委托人说明和报告职责的完成情况。

环境受托责任从需求者的角度分析了公司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动因。环境受托责任的直接关系人包括委托人和受托人,委托关系中资源的所有者(委托人)将环境资源交付公司(受托人)使用,并要求公司承担起管好用好并做出报告的责任;公司财务资源的提供者基于投资目的,要求公司在环境方面应该有良好的表现。委托受托关系的建立,客观上产生了对公司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

四、不完全信息博弈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在这里将决策主体的互动关系置于存有不确定性以及信息不对称背景之下,即进行贝叶斯纳什均衡和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的博弈分析。每一决策主体除需面对人和随机自然状态所产生的不确定性以及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之外,还要面对其他决策主体的不确定。每一决策主体的行为选择往往取决于其对其他决策主体所采取行为的合理预期。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博弈主体包括投资者、经营者、债权人、政府和其他与企业利益相关的个体等。可以将环境会计博弈分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合作博弈(主要是指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的博弈)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非合作博弈(主要是指经营者与投资者之间的博弈)。仅就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非合作博弈来说,即经理人员与投资者之间的非合作博弈:投资者需要经营者披露真实、充分的环境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环境保护投入和环境绩效的情况,以作出是否对企业进行投资的最终决策;经营者是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者,有独特的信息优势。信息不对称会引起经营者“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即经营者和投资者从其自身利益考虑,环境信息披露与否及其质量应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要求。正是由于他们存在不同的利益驱动,围绕企业应当怎样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这个问题,博弈双方出现了利益冲突,由此产生不同的行为选择。

根据“海萨尼转换”理论,将“不完全信息博弈”转化为“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博弈”――由自然作出选择,但其他参与人并不知道具体选择是什么,仅知道各种选择的概率分布。在静态不完全信息博弈中,参与人同时行动,无法观察到别人的选择。由于每个参与人仅知道其他参与人的类型的概率分布而不知道真实情况及战略选择,但可以正确预测其他参与人的选择概率,并且据此制定自己的策略,从而最大化自己的期望效用。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贝叶斯纳什均衡分析过程如下。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假设经营者有两种策略选择:其一为真实全面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信息(以T表示),其二为未披露或隐瞒环境会计信息(以F表示)。同时假设投资者亦有两种策略选择:购买公司股票投资(以I表示)或拒绝投资(以R表示),给定他们之间这一博弈的收益支付矩阵如表1、表2所示。

表1环境信息披露博弈:环保投入大、

环境绩效好的污染性企

表2环境信息披露博弈:环保投入少、

环境绩效差的污染性企业

分析对象主要是污染性行业中的企业,假设投资者偏好于环保投入大且环境绩效好的污染性行业企业作投资决策,投资者是否投资取决于对企业环保绩效的判断。假定投资者准确知道对方企业环保投入大、环境绩效良好,就会选择投资,反之则不投资。此时的决策取决于投资者在多大程度上相信对方企业环保投入大且环境绩效良好。表1、表2分别列出了两种情况下的支付矩阵。假设不论对方企业环保投入和环境绩效如何,只要其经营者真实全面地披露相关环境信息,得到投资者认可并进行投资,则企业经营者就得到100;但投资一个环境绩效好的企业使投资者得100,投资环境绩效差的企业使投资者损失100。在经营者真实披露相关环境信息且投资者拒绝投资时,经营者损失60。

现在假设投资者认为对方企业环境投入大且环境绩效较好的污染性企业占全部该污染性行业的概率为x。经营者清楚x是多少,那么经营者披露相关环境会计信息时,投资者的期望效用为100x+(-100)(1-x),投资者不投资时经营者的期望效用为0。当x>1/2时,贝叶斯纳什均衡是:经营者真实披露环境信息,投资者投资;当x

下面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如果先行动者知道自己的行为有传递信息的作用,便会有意识地选择某种行为来揭示或掩盖自己的真实面目。这个模型中,假设投资者是否投资取决于对方企业的环保投入和环境绩效。同时,企业的环保投入和环境绩效可能高可能低,经营者知道但投资者不知道;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本身不改进企业的环保投入和环境绩效,却可以传递有关这种能力的信息,原因在于环境信息披露成本很高,而具有高环保投入和高环境绩效的企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相对成本和带来的潜在竞争优势的丧失程度相对于低环保投入和环境绩效的企业要低很多。这样,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就成为具有较高环保投入和环境绩效的象征,尽管能够充分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未必都是环保投入和环境绩效高的企业,但高环保投入和高环境绩效的企业要把自己与低环保投入和低环境绩效的企业区分开,就会自愿地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偏好环保的投资者会因此而偏好环境信息披露充分的企业进行投资。

环境会计信息还具有公共品的特征,公共品是指一种个人消费而不影响他人消费的物品。现在来讨论不完全信息下公共产品即环境会计信息的自愿披露问题。假设两个参与人为两家同属于某污染性行业中的企业,他们需要同时决定是否提供环境会计信息这种公共产品,每家企业面临的是0―1决策问题,即提供(ai=1)或不提供(ai=0),如果至少有一家企业提供,每家得到的支付设为R;如果没有企业提供,每家得到0支付。每个参与企业I提供环境会计信息成本是C,这个博弈的支付矩阵见表3。

表3 会计信息博弈支付矩阵

设两家参与企业都是R的支付(期望效用或期望报酬)市场共有信息,但各自信息提供成本C1,C2只有企业自己知道,但其概率分布为共有信息。用符号描述,假定C1和C2具有相同的独立定义在[C,C]上的分布函数P(・),其中C

如果按照完全信息情况分析,当企业1选择提供,企业2在比较提供的期望效用值R-C2和不提供的期望效用值R后,一定会选择较高的R,即不提供;当企业1选择不提供,企业2比较提供的期望效用值R-C2和不提供的期望效用值0后,一定会选择较高的R-C2,即提供。依此类推,我们可以得到贝叶斯均衡点,即要么只有企业1提供,要么只有企业2提供。但在不完全信息情况下,结果将大不相同,我们需要考虑“信息不完美”的概率,因此不完全信息下的公共产品供给区域会小于完全信息下公共产品供给区域。

此外,环境会计信息作为公共品还具有外部性和“搭便车”现象。外部性是指某些经济主体在其生产、消费过程中不以市场为媒介对其他经济主体所产生的附加效应。从环境会计学的角度来看,外部性是指一家公司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能传导影响其他公司的现象,外部性使得会计信息的私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发生背离。而“搭便车”则是指经济主体从外部性中所获取的利益。就环境会计信息而言,一个投资者使用年度报告中的环境会计信息并不损害其他投资者的使用,因此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存在收费上的困难,我们无法阻止一套年报在许多用户之间流通,这就是所谓的“搭便车”现象。这就要求政府通过立法或制定会计准则等形式进行干预。由此看来,外部性与“搭便车”也从一个层面上解释了公司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公司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经济学尤其是信息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为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环境会计作为一门较新的学科,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将经济学中的基本思想应用于其中,不仅可以拓展环境信息披露的相关研究,而且还有助于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行为的改进,为进一步优化环境信息披露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 罗颖: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形成的研究[D].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06.

第4篇:经济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产品 公共物品 需求缺口

一、会计信息产品的内涵、分类及作用

(一)会计信息产品的界定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其主要功能是提供企业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价值信息,以供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会计作为信息系统,是将企业经济活动的各种数据转换为货币化的会计信息,这些信息是企业内部管理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做出经济决策的主要依据。会计信息(Accounting Information)是在一定时期内,由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生成的,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能够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信息,是企业财务人员和财务机构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信息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进而提供的能够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所有者权益变化方面的经济信息。会计信息生产的程序形式包括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外部审计等一系列程序或环节,它们各自带着独特的目标构成一个有机的组合,在信息生产过程中,跟踪着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捕捉应由会计系统处理的数据,通过加工转换,使之成为可用于评估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和效益、反映企业的经济与财务实力、可用货币予以量化的信息。如果把会计系统视为一个“生产”系统,那么,这个系统输入的是经济数据,产出的是一种特殊“产品”一一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会计信息产品是会计信息在商品经济下的物化形态,属于经济范畴。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物品,是具有价值、使用价值的,因而具有经济学中产品的属性。从会计信息产品的生产过程来看,会计信息产品是由企业会计人员通过采用一系列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将企业经济活动信息加工成为某种特定的专业会计信息,这一过程凝结了会计人员的无差别劳动力,因而会计信息产品具有价值。会计信息产品的使用价值,则表现在众多方面:可以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决策提供依据;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制定经济政策和开展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信息;为企业管理者加强内部管理提供参考等。

(二)会计信息产品的分类 根据企业产权性质的区别,企业会计信息产品也表现出不同的物品属性。企业按照所有权组织形式分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各种企业产权关系不同,导致会计的目标和责任不同,因此会计信息表现出独有的产权特性,即权属性。个人独资企的产权结构单一,投资者拥有全部资本的产权,企业的业主既是企业的投资者又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业主个人完全地享有企业的收益并承担企业的风险。独资企业中的会计目标体现为反映,会计信息产品表现为核算业主收益和成本的报告。会计信息产品是由业主自身劳动或者是支付会计人员工资而获得,仅供业主个人使用,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属于私人物品。合伙企业的产权归多个出资注册企业的合伙人所有,共同拥有企业的资产权、收益权及经营管理权。合伙制企业的会计信息由企业管理者雇用会计人员提供,在合伙人范围内使用,在合伙人范围内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因此属于缩小范围的公共物品,即俱乐部物品。公司制企业的产权分散,并且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它是一种以法人财产制度为核心,以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为基础的经济组织。公司制企业中的会计信息应当是真实的、准确的、相关的和可靠的,以便于资本提供者包括股东、债权人进行决策。对于股东人数较少的公司,会计信息在股东和企业利益相关方之间可以非排他、非竞争性的使用,属于公共物品性质。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其股东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其会计信息是被强制性的予以披露,其质量、数量、时效性要求较高,并公开流动,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即所有公众都可以无偿的享用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产品,因此属于公共物品性质。

(三)会计信息产品的作用 对于作为私人物品使用的会计信息产品,其主要用于企业内控的实现及各种要素投入者分配利益的标准。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企业是各种要素资本的一个不完全契约组合,作为企业各要素投入者,不论是企业投资者、债权人还是管理当局和职工,都是通过把自己拥有的资源投入企业来谋取自身利益的增值,并使自身利益尽可能最大化。这样,如何正确计量利益相关者投入的各项资源对企业整体产生的经济利益,并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合理分配经济利益,是企业合约能够缔结和有效履行的关键。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河以为企业契约的缔结方提供客观、适当的会计信息,并且这种信息是各个要素投入者,如投资者、债权人、管理当局、职工等进行企业价值计量和分配的依据。作为公共物品使用的会计信息,其作用一方面是为了吸纳资本市场上更多的资本流人到企业。企业由于自身资源的限制,需要在资本市场上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企业,而资本所有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需要企业的财务情况、经营状况作为决策的依据。会计信息可以反映一个企业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净流量和所有者权益变化情况,能够满足投资者做出决策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会计信息产品使企业的投资者能够了解和评价企业的“委托一”关系的履行情况。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实质上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契合和法律虚构。在企业合约中,投资方代表委托方,企业管理者则位于方的角色,投资者与企业经营管理者是一种“委托一”关系,方保证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本能够保值增值。由于委托方和方之间效用函数的差异,并不能够排除方在某些统情况下以牺牲委托方的利益为代价来追求个人私利的道德风险行为。为了防止这种行为的发生,企业投资者就需要会计信息产品来衡量“委托-”关系的实现情况及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

二、会计信息产品的价值补偿及成本收益分析

(一)会计信息产品的价值补偿分析会计信息产品作为一种商品,根据产品属性和用途不同,其价值的补偿渠道也不同。对于作为私人物品使用的会计信息产品,主要用于企业内控的实现,属于企业自产自用的产品,其价值转移到了企业所生产的现实产品和企业价值中。一方面,企业通过会计信息产品,实现更好的内控,也就是说会计信息产品的价值转移到了企业所生产出来的有形商品上,并通过商品的消费而实现会计信息产品的价值。比如说成本控制系统,通过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了产品价值和竞争力,在企业产品实现销售时,也就实现了会计信息产品的价值。另一方面,企业通过会计信息产品增加企业的价值。在企业利益相关者使用会计信息的过程中,会利用会计信息而做出增加企业价值的决策:企业管理者使用会计信息,提高管理水平;债权人使用会计信息,可能实现企业的融资计划;政府使用会计信息,可能会做出有利于企业的决策等,这些行为都会增加企业的价值,会计信息产品就是通过企业价值的增加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补偿。一般的公共物品都是由政府来提供或政府参与提供,通过政府由全体公民实现公共物品的价值补偿。但会计信息产品在当前现实经济社会中,却是由企业自身提供,也就是说该公共物品的价值补偿完全是由市场

供给主体实现,这是由于会计信息产品的供给是由政府严格管制的结果。在没有管制的情况下,企业是否对外披露会计信息及披露多少会计信息,要取决于企业自身对披露会计信息成本与收益的衡量,根据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设,只有当企业认为提供会计信息产品的收益大于成本时,才会提供一定数量的会计信息产品。而在存在管制的情况下,即使提供会计信息产品的成本大于收益,为了获得进入资本市场的“入场券”,企业也必须要按照管制要求的质量和数量对会计信息进行披露。此外,按照管制披露的会计信息量,仅仅是一个最低的数量要求,并不一定是一个最优的数量,因此经常存在着信息过载或信息不足的情况。

(二)会计信息产品的成本收益分析会计信息产品的成本可以分为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在收集会计信息产品时直接发生的,可以归集到会计信息产品上的费用,包括从会计系统的建立到会计信息产品生产的完成所花费的相关费用,及企业对外披露会计信息所发生的各项费用。会计信息产品的间接成本,则较难进行归集和计量,具体包括法律成本、约束成本、竞争劣势成本、政治成本、筹资成本、企业形象成本等。法律成本是指会计信息的披露可能使企业陷入诉讼或者受到法律惩罚所带来的支出,这大多是由违规披露会计信息带来的。约束成本,指的是在对外披露会计信息的约束下,企业的某些行为会受到公众预期的影响。如为了达到公众的预期,企业可能产生一些短期行为,从而牺牲了企业长远利益,如管理者为了营造当期利润所做出的短期行为。竞争劣势成本是指企业在披露会计信息之后,竞争对手可能会掌握自己的经营计划、财务状况、管理手段等,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政治成本是指企业披露会计信息可能导致政府在税收、行政收费、产业政策等方面采取对企业不利的行为。筹资成本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可能会在企业筹融资时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反映出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不佳,则会影响企业发行新股和增发配股,还可能令企业以较高的成本进行举债。会计信息产品的收益,可分为内部收益和外部收益。内部收益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产品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及指导企业做出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而获得的收益。外部收益是指,企业在对外披露会计信息后,所获得的筹资收益、政治收益、形象收益等。其中,筹资收益是指,企业披露的财务信息可以使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吸纳更多的闲散资金,及以较低的成本举债等。政治收益是指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可能会使企业在税收、行政收费、产业政策等方面享受到政府给予的政策扶持优惠。形象收益指企业披露会计信息可能有助于企业在公众面前树立一个诚实守信、稳健发展的良好形象。而众多的收益中,政治收益、形象收益等属于隐性收益,较难给出精确的衡量模式。筹资收益是会计信息披露所产生众多收益中可以量化、最为显性和重要的收益,然而对其进行量化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影响潜在投资者做出对企业做出投资决策的因素较复杂且涉及面较广,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所需数据难以准确计量。本文从资本市场上所有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的投资概率及其所拥有资本占份额比率入手,给出公开资本市场上企业披露会计信息所取得筹资收益的概念模型。将企业提供会计信息产品的筹资收益设为W,Pi为第i个投资者根据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而决定将自有资本投入到企业的概率,Ai为整个资本市场中第i个投资者拥有资本所占的比率,L为当前资本市场上所拥有的投资流动性,则企业披露会计信息所产生的筹资W可以表示为:W=(P1*A1+P2*A2+P3*A3…Pn*A)*L

其中,n-∽,Pi表示潜在投资者对企业进行投资的概率,对Pi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包括:投资者对风险的偏好、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企业的信用水平、企业的财务状况、管理水平、人力资源配置状况、发展前景、整个宏观经济环境等等诸多因素。在现实中,不存在完全理性的人,企业管理当局也不可能完全地掌握自己的效用函数,关于会计信息供给的许多成本和收益都是难以归集和计量的。

三、会计信息产品的供求市场分析

(一)初始会计信息产品市场 该市场的产品主要是企业自身所产生的初级会计信息,属于广义上的会计信息,包含影响企业价值的各种信息资源。这部分信息产品没有经过再加工,供给主体主要是企业自身。需求主体包括:企业的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中介服务机构、政府等。这个市场是由市场供给主体即企业自身垄断的市场,这种垄断是自然垄断,是由于会计信息产品一手资料获得的垄断性所致。会计信息产品的使用价值在于它能够真实准确地标识企业,而其价值则包含在它所标识的企业的价值之中,离开了所标识的企业,会计信息也就没有任何使用价值,其价值也就无从实现。因此,会计信息产品的生产、加工必然要求依附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论其生产加工过程是在企业内部还是外部,离开了企业,会计信息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因此,企业的会计信息,只能由该企业自身提供,具有很强的垄断性。这个市场上,企业提供会计信息产品的意愿是根据成本与收益的衡量,及会计信息市场的价格来决定的,只要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有需求,就会有相应的供给,这个市场可以根据供需自身协调达到市场出清,如(图1)所示,纵轴代表初始会计信息市场的产品价格,横轴代表会计信息产品的数量与质量。

(二)公开会计信息产品市场 该市场的产品主要是资本市场上企业公开的会计信息产品。产品的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与第一类市场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这个市场的供给是由政府管制的,即政府强制上市企业公开一定数量的会计信息,并且提供的会计信息产品是公共物品属性,公众可以无偿享受,或者是支付较低的成本即可以得到企业的会计信息,如(图2)所示,这个市场上企业供给标准化的会计信息产品,由于会计信息产品的供给垄断,其供给曲线以S代表,表示在企业可以要求以任何价格提供标准化Q1数量的会计信息产品,但政府对其定价进行了管制,要求在一个较低的价格水平P1来供给Ql数量的会计信息产品,这时市场就出现了供求的失衡,即需求量Q2大于Q1,市场存在需求缺口,表现为会计信息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越来越不能满足投资者和潜在的投资者的信息需求。该会计信息产品市场存在的需求缺口表现在现实中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非透明性、私利性和模糊性。非透明性意味着上市公司信息在信息使用者与信息提供者之间是非对称的。2005年统计资料显示,大部分受到证监会行政处罚或立案调查的上市公司存在未及时披露信息或披露虚假信息等行为。这些被拖延、隐瞒或篡改的信息包括公司业绩、对外借款、贷款、质押担保、对外投资或重大合同等,其最直接的表现是在财务报表中虚增利润,欺骗投资者。私利性是由于证券市场上的参与者包括券商、投资者、上市公司本质上都是为了经济利益。而上市企业提供会计信息产品是为了吸引投资者和保持良好的市场形象,具有天然的追逐利益倾向。如很多上市公司因募集到的资金没有好的投资项目,违

规相互拆借资金给母公司或其他不纳入合并报表的关联方,并按约定的高额利率收取资金占用费,以此虚增利润;许多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争夺客户,违规操作,出具虚假审计报告、验资报告;在不正当竞争环境下,审计人员在外勤工作中,不得不减少审计程序,以降低审计成本。模糊性表现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会计规范体系无法与日趋复杂的财务问题保持同步,会计标准本身滞后于经济业务发展所。如许多公司重组所涉及的无开资产、融资业务和金融衍生产品变得越来越复杂,而现行的会计报表不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这些业务的本质。

第5篇:经济学习心得范文

一、创设故事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巧妙地创设一个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故事情节的展开中想象和探索,主动地参与学习。

如在学习《复制与粘贴》一课时,笔者创设了一个“迪士尼的奇妙旅程”的故事情境:星期天,米奇想邀请好朋友到迪士尼乐园去游玩,可是怎么能只和米妮一个人玩呢?引出本课第一个任务:复制与粘贴。接着教师演示,学生尝试操作,结合自己独有的想象力,设计了很多卡通人物在迪士尼乐园的“睡公主城堡”前合影的画面。可是,卡通人物背景为什么会是白色的?怎么才能达到合影留念的理想效果呢?激发学生进一步想象与创作的愿望,从而引出本课的第二个任务:“透明背景”和“不透明背景”的操作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同组交流、动手实践等形式,最终在趣味性和智慧性的故事情景中掌握了操作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境,启迪思维,发展认知能力

“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是培养、发展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创设一个能激活学生思维、唤起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活动。

如学习《走进PowerPoint(幻灯片)》一课时,笔者先告诉学生PowerPoint和Word 软件是一对亲兄弟,它们都是属于Office 系列办公软件。无论是窗口还是操作都有很多相似之处。接着设置一个个问题,用问题把他们逐步带入情景之中:①PowerPoint和Word,它们的窗口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②如何在PowerPoint中插入文本?③如何在PowerPoint 中插入图片和艺术字?④怎样修饰幻灯片使它们更美观,更吸引人?⑤精美的“幻灯片”做好后,怎么放映给观众欣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问题上机摸索,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三、创设任务情境,主动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极富创造性的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操作性任务,将信息技术知识融于每个任务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完成一个个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

如学习《美化文章》一课时,笔者就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争当小导游、介绍家乡景点等任务来实现教学目的:①人人争当小导游———做一份图文并茂的导游手册来为游客介绍自己的家乡;②分组讨论———选择自己熟悉、喜欢的地方来做介绍;③收集信息———上网搜索制作导游词所需的图片和文字资料;④处理信息———组内同学共同设计,完成作品;⑤成果展示———汇报设计成果,讲述设计的意图等。这样的任务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而且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与学习的快乐。

四、创设生活情境,强化体验,促进知识运用

信息技术是以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创作与他们学习和生活相关信息的能力为宗旨的,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赋予课程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探究生活化的问题,体验信息技术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第6篇:经济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 不完美信息;博弈论;委托;教学质量

一、学校与教师的委托关系

委托关系是指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行为关系,学校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显然是一种委托关系。学校作为委托方不能直接控制教师作为方的行为选择,甚至对教师日常教学工作无法全面监督,在委托关系中,学校作为委托方只能通过外部刺激机制间接地影响方,希望借此来使自身得到收益的最大化。学校很难直接观察到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努力程度,于是教师就可以利用这样的信息优势,损害学校教学质量和整体利益。

由于教师的努力程度与工资回报不完全相关,例如教师的教师水平评价不仅取决与教师自身,与学生的素质也有关,此外科研成果也是教师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加上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一系列不确定因素,教师的目标就是追求个人效益最大化,即追求工资报酬、科研津贴、社会地位和个人名誉等。学校的目标则是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以此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很显然两者的目标有所冲突,因此,教师对学校的信息优势,必然会造成道德风险问题,即教师在被聘用以后会根据个人的目标做侵害或损害学校利益的行为选择。所以,学校要确保教师履行职责、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教学创新、帮助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采取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监督的机制。

二、教学监督机制的博弈模型分析

教师有两种策略供选择,即“努力”、“不努力”;学校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监督”和“不监督”两种策略选择。为简化教师追求的个人效益,这里用学校支付的按学时均摊的工资W进行衡量,学校对教师教学进行监督所产生的费用也可按学时均摊,用单位学时的监督成本S衡量。教师的努力也需消耗成本,单位学时的成本用E来表示,学校发现教师努力或不努力,都能够给学校带来一定的收益,这个收益主要源自于对教师真实教学情况的了解,以及之后保障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都会提高学校的相关收益,用单位学时收益R表示。然而,涉及到一个问题,即学校如果不监督教师的教学,给予教师较高的工资Wh,学校如果监督教师教学,则会根据教师“努力”和“不努力”的情况分别给予教师较高和较低的工资,即Wh和Wl。以此建立一个学校教师博弈模型(见表1)。其中的变量均大于零,且Wh-E>Wl,R-S>0。

表1学校教师博弈模型

分析该模型可知,学校“监督”则教师“努力”,学校“不监督”则教师“不努力”;当教师“努力”时,学校的最优策略就是“不监督”,教师若“不努力”,则学校的最优策略是“监督”。该模型没有一个纯策略的纳什均衡,但存在一个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假设教师“努力”的概率为p,“不努力”的概率就是1-p;学校“监督”的概率为q,“不监督”的概率就是1-q。

则,教师:E(努力)=q(Wh-E)+(1-q)(Wh-E),E(不努力)= qWl +(1-q)Wh,当E(努力)=E(不努力)时,得到q=E/(Wh-Wl);学校:E(监督)=p(R-S)+(1-p)(R-S),E(不监督)= pR+(1-p)0,当E(监督)=E(不监督)时,得到p=(R-S)/R;于是,该博弈的混合均衡结果为{[(R-S)/R,S/R],[ E/(Wh-Wl),1-E/(Wh-Wl)]}。教师努力的水平取决于R和S,当S足够小时,监督成本降低,监督工作更利于开展,于是教师更加倾向于“努力”;学校的监督力度取决于E及高低工资差Wh-Wl,当教师努力付出E增大时,教师由动机不努力,高低工资差的减小也同样增加了教师不努力的可能。

三、改善教学监督机制的对策

学校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合理的监督、奖惩机制等手段和措施改进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1)从观念上重视教学质量对整个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突出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重要性,将教学工作摆在第一位。(2)设置科学合理的薪酬及奖金制度,与监督机制相结合,对教学不努力的教师在薪资上进行一定的控制,对努力的教师进行额外的奖励。(3)研究和引导教师采取科学合理的备课手段和方法,降低备课成本。(4)引进先进的监督设备或方法,降低监督成本。

参考文献

第7篇:经济学习心得范文

一、新古典综合派的逻辑矛盾和完整理论体系的建立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古典主义)和宏观经济学(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马歇尔在英国学派、奥国学派和洛桑学派基础上创立的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坚持“经济人”假设和“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主张自由竞争能够达到市场出清、实现充分就业,反对国家干预。在宏观层次上反对国家干预的经济学说(派)主要包括现代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但真正能与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相衔接的宏观经济学乃是理性预期学派,现代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虽然在政策主张上与新古典主义不谋而合,但其理论内核则是完全相背或不完全等同的。

二、新古典主义理论宏观体系的发展过程

1.货币学派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坚持经济自由原则,认为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制度是理想的经济制度,他们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干预政策但也并不主张完全放任的无政府主义,因为货币主义者强调“惟有货币要紧”(only money matters),而凯恩斯主义者则强调“货币也要紧”(money matters too),两句话不过一字之差而已。托宾就认为,现在几乎没有人会主张:“货币不要紧,货币政策同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形成过程没有关系。”

虽然货币主义是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同凯恩斯主义在理论观点、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分歧甚至是相背的,但两派都坚持“需求创造供给”,都属于西方宏观经济学需求管理的范畴,这与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供给创造需求”是不相容的;并且以friedman为代表的现代货币学派更注重于经验数据的统计检验,在逻辑和内容上仍然缺乏微观基础,所以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不能看作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宏观扩展。

2.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是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失败的产物,反映了美国各阶层对现实经济不满的情绪(高通货膨胀、高财政赤字和高税收),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早期从事于演艺的里根总统在1946年收入已达17万美元,当时最高边际所得税税率高达82%~91%,里根以后常说,只要再拍四部片子收入就达到最高税率等级,再拍就等于白干。这使得他对高税率深怀不满,供给学派的减税主张更合他意思,所以里根总统的推动成为供应学派走红的关键。

供给学派在财政方面主张包括对富人在内的全面减税,特别是削减边际税率,同时根据“李嘉图-巴罗等价”政府减税的同时必须减少政府开支包括社会福利开支,所以供应学派政策也被人称为具有“劫富济贫”性质。在货币政策方面,核心是重视货币质量,稳定币值,认为货币政策不应该成为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手段,应减少国家对货币经济的过多干预。供给学派与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出发点上虽有重合也有根本区别(否认市场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也不可能称作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

3.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经济学流派,试图弥补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缺陷:资源始终能够得到充分利用,不存在经济周期问题。理性预期学派恢复了新古典主义的理性原则和均衡分析方法,重新解释了周期性波动的原因:假设政府在人们没有预期到的情况下,突然增加货币供给量,这时生产者可能会把一部分未预期到的一般价格水平误以为是他们生产产品的相对价格的上升,从而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经济进入繁荣时期;由于“人们认识到真理,就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当他们这样做时,就抵消了政策所期望达到的效果”,一旦生产者掌握了更充分的信息,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就会立刻调整理,结果导致繁荣走向萧条,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

理性预期学派在坚持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的前提假设和分析方法基础上,解释了经济周期爆发的原因,并提出:为了保持经济稳定,惟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这与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一脉相承,是对新古典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与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在宏观层次上很好的衔接起来,名副其实的被称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至此,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此框架内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在逻辑结构上完美的结合起来。

三、辨证地认识两套理论体系

第8篇:经济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新经济环境;双率齐动;经济学效应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1-0077-03

一、双率齐动的经济背景

近年来,我国经济稳健快速发展,GDP持续增长,尤其2005、2006年GDP增长非常迅速,7月19日,国家统计局数据称:2007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06 768亿元,同比增长11.5%,比上年同期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季度增长11.1%,第二季度增长11.9%。

而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特点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企业价格指数提高

回顾2007年上半年,企业商品价格指数较上年同期都有较大幅度的上升。通胀压力抬头的结论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数据支撑,除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数据略微上升外,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已经连续五个月创出新高。

(二)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升

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断上涨,6月份总水平同比上涨4.4%,其中城市价格上涨4.1%,农村价格上涨5.0%;食品价格上涨11.3%,非食品价格上涨1.0%;消费品价格上涨5.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7%,居民承受的消费价格压力不断增加。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

投资增速继续在高位运行,中西部地区投资保持快速增长。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 168亿元,同比增长25.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比第一季度加快2.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46 078亿元,增长26.7%,比上年同期回落4.6个百分点,比第一季度加快1.4个百分点;农村投资8 090亿元,增长21.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7.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9.0%,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4.6%。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9 887亿元,同比增长28.5%,比上年同期加快4.3个百分点,比第一季度加快1.6个百分点。各个行业各个地区都表现出投资增长的态势。

(四)信贷投放偏快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外债余额达到了2 662亿美元,其中短期外债占比首次迈过50%的门槛。短期外债占比过高的局面不但没有得以改善,反而首次超过了中长期外债数量。官方数据显示,中长期外债余额为1 248亿美元,占比46.9%,而短期外债余额为1 413.47亿美元,占比高达53.1%。按照这样的贷款增长势头,全年的新增贷款将远远超过预定的新增贷款调控目标,超出了央行的预计,并引起央行的高度关注。

(五)房地产泡沫现象突出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07年6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1%,涨幅比上月高0.7个百分点,各类型的房屋都有不同程度的价格上涨。

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4%,涨幅比上月高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0%,涨幅比上月高0.2个百分点。二手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8%,涨幅比上月高1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0%,涨幅比上月低0.3个百分点。非住宅商品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4%,涨幅比上月高0.1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9%,涨幅与上月持平。办公楼、商业娱乐用房、工业仓储用房和其他用房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7.8%、6.2%、1.2%和4.4%。

二、双率齐动政策的经济学效应

(一)利率和利息税对国民消费储蓄的影响

实物形式的资本称为资本品,主要包括机器厂房建筑,设备以及投入产出的存货,货币资本来自人们的储蓄,人们储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资金的报酬,也就是所谓的利息。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投资增长较快,物价指数有一定的上涨,个人储蓄存款呈现负利率,收益相对减少,在整个消费者均衡的天平倾向投资消费,而减少了储蓄。而减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有利于增加个人储蓄存款收益,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促进了国民投资银行,增加储蓄,缓解经济过热局面。

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假设只有两个时期:今年和明年。某消费者今年的收入为30 000元,明年的收入为11 000元,如果消费者能够以10%的利率把钱贷出去或者借入,那么他将怎么安排他的收支或者说是消费呢?我们这里采用一个消费行为模型(见图1)来分析消费者在今年明年的消费选择,就像他在两个商品中有一个偏好,只是把今年消费和明年消费作为选择的对象,表中的预算线一定通过今明两年收入组合所对应的点B,沿着预算线向右下方移动意味着借入,向右上方移动意味着借出(储蓄),在利率为10%的假定下,今年每减少1元的消费,明年可增加1.1元的消费,故预算线的斜率为-1.1,假设该消费者的收入组合不变,此次利率上升至15%,这意味着预算线绕着点B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至新的位置,消费者新的消费组合选择对应均衡点D。利率提高刺激了消费者增加储蓄,相当于提高今年的消费价格,降低明年的消费价格。我们把利率变动的效应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利率上升,替代效应促使消费者减少今年消费,增加明年消费,增加鼓励储蓄;另一方面,收入效应促使消费者减少储蓄,减少明年消费,即利率上升时,收入效应促使减少储蓄。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征收利息税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消费的刺激作用是不同的?熏这也验证了上述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变化趋势。

而今年以来国家连续调整利率,对消费者储蓄消费决策起了重要影响,具体看到今年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14.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5%;狭义货币(M1)余额为5.4万亿元,增长11.9%;月末流通中现金余额为1.4万亿元,增长7%。其中,企业存款月末余额为4.6万亿元,增长1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月末余额为6.97万亿元,增长10.9%,增幅比去年底高3个百分点。7月份储蓄存款增加49亿元,比去年同月多增50亿元。年累计储蓄存款增加5 373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 887亿元。其中,活期储蓄增加1 997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121亿元;定期储蓄增加3 376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 008亿元。

由以上分析可知,调整利率对居民储蓄和消费行为的影响是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之和,各人根据自己收入水平的不同,P指数值不同,选择不同的存储数额,调整利息税率也起到相似的作用,但是总体反映利率提高的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鼓励了国民储蓄,有效控制的过度消费。

(二)利率对投资的影响

同消费储蓄决策一样,投资的行为很大程度都依赖于对未来经济前景的预期,投资本身就是涉及今天和未来之间的替代关系,是企业放弃今天的利润试图增加未来的利润,其中利率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投资决策。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今年企业投资信心不错,都比上年同期有大幅增长,确实有必要通过调节利率控制投资过热行为。

在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之下,我们引入边际效应模型,假设一个计划投资某种设备以生产一种完全竞争品的企业

A每单位资本价格PK=100元

B资本品的每年折旧率为D=10%

C该企业进行决策时的市场利率为r=预期实际利率r=8%,在这个利率上企业可以向银行贷款来购买计划中的资本品,而每年企业向银行缴纳的利息是企业经营者关心的问题。

以下是企业总成本函数(用C表示总成本,X表示资本品数量,r表示银行利率,PK表示产品单价,D表示资本品折旧):

C=PKX+rPKX-(1-D)PKX

a)化简后得C=rPKX+DPKX

b)为了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应根据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即为MCK=MRKf(MRKf为预期边际收益,MCK为边际成本)

c)MCK=rPK+DPK

据上述该企业

如图2所示边际成本函数就是通过A?点的水平实线MCK,而预期的边际产出函数是通过A?斜线MRKf,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该企业选择的合意资本存量应该为MCK和MRKf线的交点A?所代表的资本数量,数值上等于OK2。

而引起企业合意资本存量变化的最重要的外生因素是实际银行利率,其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当实际利率升高后,企业偿还贷款利息的数量将增加,资金的机会成本增加。如图3(合意资本变化量),MACK边际成本函数线水平上升到MCK2,那么与MCK2交于C?点,如果按照原投资资本数量K2不变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这是企业不想发生的事。故此时,企业减少投资,数量上从K2到K4.那么增加银行利率有效地控制了企业及消费者的投资过热行为,起到了良好的宏观调控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这次政府打出的降低利息税,调高利息的双货币政策,主要体现在对居民和企业的消费和投资储蓄决策的影响。从总体上来说,人民币的存贷款利率的上调,对宏观经济而言有效地控制了经济偏快到过热转变,有利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利率市场化程度加强,克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我国宏观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章辉.利息税对我国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分析[J].财经论坛,2006,(2).

[2] 邬关荣.从税法原则解析利息税.[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1,(11).

第9篇:经济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信息技术教与学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明确了普通高中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与评价。新课程标准突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传递了人与技术和谐共融的现念。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认真学习新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教学目标,去不断地探索、研究,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

一、信息技术新课改的特点:

1、新课改强调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课是必修课,管理上要重视起来。其次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现在许多老师认为非高考科目不重要,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到学生,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得尽快转变观念,给信息技术教育以应有重视。

2、新课改不是对原有的信息技术教育方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技能的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形成学生以后终身学习的能力。

3、新课改的信息技术不是忽视技能、技术的培养,而是培养学生达到某一相同目的多元化技术。例如:一段程序用VB编制而成,至少要让学生知道除了VB之外,还有很多的软件都能完成,编辑文档同样有多种方法可以完成。

4、新课改的信息技术课程更关注学生知识面的扩展,设计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为以后的学习及不同的发展方向以及个人信息素养的形成有很大的推动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二、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新课改中,要求师生之间积极交流、合作,在互动中进行创造性学习。但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学生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因此,学生在新课改中有点不适应,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互动的积极性不够。

2、信息素质差异很大。山区中学由于受经济、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班上的同学信息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还不懂,有的懂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有的经常接触计算机,甚至是高手。这样,在教学活动中有时会出现有的同学不知问什么、做什么,不知从何学起,有的同学对本节内容不感兴趣、不耐烦。

3、信息技术不重视。信息技术暂没有列入高考科目,学校、教师、学生不重视。对高中学校来说,信息技术只在高一年开课,高中阶段的其它年段学生就没有课了,大家知道:“需要――动机 ――学习”,由于“需要”的诱因力度不够,因此,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深度、广度就有限了。

4、教学条件落后。山区中学由于教学观念、教学设备、教学手段落后和教学资源匮乏,造成创设的学习情境不够良好,互动、合作的教学活动不够活跃,特别是对个别无心上课的学生来说,难以调动他们参与到交流、合作的学习活动中去。

三、新课改中信息技术的教与学:

新课改,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和探索。我认为:教师的课讲得生动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否给学生亲身参与教学活动过程,能否让学生自主求索、创造性的学习,能否为学生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做好准备。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如下的教学体会:

1、不可忽视理论学习。有些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只是为了让学生对计算机产生兴趣,不用介绍计算机的原理,原理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一笔带过,甚至是根本不讲。诚然,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上机操作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并不能因此而忽略理论的学习。如果忽视了必要的理论学习,那么计算机永远只能是学生的玩具,而不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

2、树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样的教学模式的最大缺陷是抹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学科特点最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调学生的主动性。 新课改强调从“知识的传授者”轨道上转到“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轨道上来,课堂教学教师起到组织、指导、帮助的作用,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3、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上课时先给出本课任务,然后让学生自己摸索,完成任务,最后老师根据大家的情况进行总结讲解。使用任务驱动教学需要注意的是:要强调让学生在有意义“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使用中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要有不同的任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目标。

4、逐点消化学习法。把一节课的内容分为知识讲解和上机实践两部分,老师在讲一个知识点或一类操作后,就马上给学生一段时间练习。事实表明,这种方法的效果要比讲一节课练一节课的效果好得多。中学阶段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能让学生学一点、会一点、消化一点就最好了。

5、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法。在网络环境下,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利用因特网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文明使用因特网的基本信息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建立专题学习主页,并进行网上管理,还可在专题学习网站中学生的作品,让学生体检学习成功的喜悦。

6、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非常有利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在传统的教学课堂,由于课堂纪律问题,同学之间很少相互协作互助,再加上当今班级人数众多,教师很难逐个指导,因此,在新课改的教学中,变更传统教学课堂,开展小组模式学习就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新课改的春风已经吹遍了教育领域的每个角落,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怎样促进和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是值得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去不断探究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严明

2:《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

3:《新课程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刍议》田馨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