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中医养生学的意见和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__区占地面积272.3平方公里,辖6个街道办事处,2个管理区,1个开发区,38个居委会,211个行政村,全区共有人口35.8万人,其中农村居民16.88万人。现有街道医疗卫生机构7家,村卫生室233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9家,包括4个中心,15个站。街道医疗卫生机构共有执业医师339人,其中中医执业医师98位,占医师总数的28%;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有执业医师128人,其中中医执业医师32位,占医师总数的25%,其中已有12位中医执业医师接受了中医全科医师岗位培训,4位正在参加岗位培训;全区共有注册乡医380人。
二、主要工作
随着各项医改工作的全面启动,随着广大居民对传统医学的认可,为了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促进中医药文化建设,推动中医药事业“六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区卫生局领导以全面贯彻市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意见》为契机,实施中医药特色建设工程,年内重点建设3-5处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5处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全力完成市卫生局规定的中医药特色建设任务。
以创建全国中医药示范区为契机,以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为重点,积极将中医药服务融入基层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各个环节中,满足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卫生服务需求。目前,全区所有的医疗服务机构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有自己的中医专科特色。
为更好的为广大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在上级各项政策的引导帮扶下,我区把推行中医药特色服务建设作为基层卫生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开展起来,自此项工作广泛开展以来,深受居民的欢迎,在医疗卫生服务功能扩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贵就医难问题。
基层卫生服务是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主要服务对象,以解决基层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所以能否提供方便的服务就成为衡量基层卫生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何能让居民实实在在享受到经济、实惠、便利、有效的服务,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
现在多半医疗机构都有中药房,均备有各种中(成)药400多种,有电麻仪、神灯、红外线考灯、离子导入仪、腰椎牵引床、针灸、拔罐等设备,基本满足居民对中医药的需求。我区近几年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从适宜技术推广以来,病人越来越多,老百姓对中医的需求非常大,现在各服务站日均门诊量提高20%,其中约40%的人是寻求中医药的治疗保健或者康复训练而来的。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都觉得煎汤药太麻烦,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有条件的单位还开展代煎中药免费送上门的服务,也得到了广大居民的认可。许多居民都说“以前不爱吃中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麻烦,现在吃中药也很方便了,有人送上门。”
为了不耽误患者的工作时间,我们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成立伊始就设立假日门诊和夜间门诊。周六、日也不休息,随时都有值班人员。一些平时上班比较忙的患者可以下班以后就近接受针灸按摩或治疗。因为针灸、按摩需要疗程,所以大部分上班族不可能经常请假去按摩,通过开设夜间门诊,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看病与工作相冲突的矛盾,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他们的支出。
我们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都设立了留观室和家庭病床,主要针对老人及慢性病人或由医院转回来调养的病人,我们可以上门服务,为他们免费查体和治疗,为行动不便病人解决了后顾之忧,这种服务受到很多家庭的欢迎。
三、目前中医药特色建设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原因
我国中医药历史发展源远流长,在养生保健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但目前中医药服务功能发展不平衡,医疗、康复等功能发挥的较好,预防、保健等功能相对薄弱,“治末病”等中医预防保健理念,由于缺乏足够的宣传,未能得到大众认同;当代年轻人对中医药的功能没有充分的认识,致使一有小毛病就乐于服用西药,这不仅无益于“中西医并重”方针的贯彻落实,更会影响中医药服务事业的发展。
四、在基层卫生中推广普及中医药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课程是一门面向我校本科生开设的人文通识类选修课,以探寻中医学产生、发展历史进程中的文化动因为背景,是贯通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理论的交叉型课程。本课程的目标不仅要开拓中医学生文化视野,更要领会到中医药文化之真精神,提升中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中医学生独立的思想、求新的激情、进取的灵气,进而为复合型和创新型的中医药人才的养成奠定基础。但是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基本仍偏重于扩展学生知识面,停留在对知识的一般了解,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再造过程,从而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塑造。这种局面的造成,是与长期比较单一的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因此,笔者希翼通过"两线并行"教学方法的探索,弥补传统方法的缺憾,在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后,教学效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得以明显加强,在此作一分享。
1 "两线并行"教学方法
"两线并行"即教师知识传授线与学生自主创造线并重,共同运用于教学实践。传统的授课方式只有一条线,即知识传授线,教师将教材内容传授灌输给学生,这种方法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缺乏深入探究,不利于知识内化以及能力的养成。因此,需要增加一条线,即自主创造线,在第一条线的展开过程中,教师通过诸如"成果导向"等教学模式的构建,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研究基础上达到知识的内化和创造,这一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以及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2 "知识传授"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课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对于传统文化及中医学的一些基本理论的介绍是必不可少的,必要的"灌输"也是需要的,这样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进而为深入研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但这种"灌输"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才能使学生将知识铭刻于心。
2.1教材语言转换为教学语言 由于教材语言文言色彩较浓,专业术语、引经据典颇多,理论性强,照本宣科显然不适合本科生教学。因此,教师需要经过内化后,深入浅出,转变成通俗的、简单易懂的教学语言,以学生能最大限度的理解为宗旨。同时可用案例、图象及影视资料播放等教学方法作为理解的辅助手段。
2.2形象案例教学 收集与课程相关的各种人物传记、逸闻趣事、医事典故、历史文化小故事等,一方面作为教学内容的有力支撑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案例教学使教学内容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易于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目前,本课程已收集到了诸如《中国历代名医传》、《中医药趣闻》、《冷庐医话》、《肯堂医论》、《先哲医话集》、《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临证指南医案》、《古今医案按选》、《叶天士医案精华》、《扫叶庄医案》等十多种文献资料中的案例。在此基础上争取进一步加以扩充,构建材料更为丰富并与课程具有密切相关性的案例类资料库,进而使教材抽象的思想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与直观化。
2.3艺术感染教学 通过播放影视视频资料,使学生内心受到震撼。在《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课程中,已经收集到的视频资料,如《跨越时空的文明--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纪录》、《江南贡院》、《孔子万世师表》、《黄帝内经:中医医史文化、医理文化、养生文化》、《乱世郎中》、《医痴叶天士》等近20部,下一步的工作即对这些资料进一步整理、筛选,提炼出适合向学生展示的视听资料,不断地推陈出新,寻找和收集使学生易于接受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并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视频资料,构建视听资料库。
2.4文化体验教学 主要有两种形式:①组织观摩,即针对相关授课内容,选择中医文化景点组织观摩,使学生更为感性的掌握授课内容。比如可依托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有利条件(此馆即设在我校内,免费对外开放),把教学地点迁移到馆内,针对授课内容带领学生参观各个相关区域,并做重点讲解,如讲到〈道文化--养生文化〉这一内容时,就带领学生走进养生康复馆。②学生自行体验。由于课时有限、经费紧张等现实问题,教师推荐一些反映中医文化的民间博物馆、民间中医诊所等让学生自行前往,直觉体验中医文化的力量。
2.5重视互动教学 在知识传授中要注意的是,这种"灌输"不是一言堂,在讲课期间,教师应根据学生思维活跃、乐于互动的特点,不断通过穿插提问、讨论甚至辩论、表演等丰富多彩的互动形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与此同时更能加深对授课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 "自主创造"教学方法的设计
随着第一条线的展开,学生对新知识已初步掌握,而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通过人际协作与互动实现意义建构与生成的过程。"[1]因此,学生需要通过协作探究来提升认知的层次,达到对新知识的迁移、应用和创造水平,实现知识的内化,这是教学的真谛。基于此,笔者通过设计"成果导向"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进行知识的自主创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1"成果导向"教学 William Spady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一个教育学领域的新理念,随后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高校实施,取得了明显效果,得到了广泛好评。成果导向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出发点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相比,成果导向教学不是以学生必须学什么为出发点,而是以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做什么,能够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技能等竞争力[2],即在知识内化同时,培养各种能力。知识成果是形式,能力技能是实质。因此,它是一种强调能力培养、能力训练的教育系统。[3]笔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课程中注重贯彻"成果导向"理念,取得一些有益经验。
3.2"成果导向"教学方法的实施
3.2.1 学习成果的设定 如笔者在讲授到"儒文化与中医学"这一单元时,在讲解儒文化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先秦、两汉、宋明)及其基本思想后,即提出"儒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这一课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研究,撰写研究论文,作为学习成果,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3.2.2 开展协作探究活动 上述课题可以分解成儒学三大发展阶段的每个阶段对中医学发展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六个子课题展开论证。因此,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知识构
构成、能力倾向与认知水平,自行选择研究方向并组成小组,通过收集资料、交流协作、探索研究共同完成研究论文的初稿。
3.2.3学习成果的研讨与提交 学生在完成研究论文初稿后,在课堂中进行汇报与展示,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评论,同时教师进行辅导,提出完善建议,并说明理由。在多方意见的指导下,研究论文加以改进,并提交终稿。
3.2.4学习成果的评价 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对学习成果的评价打分,对于能在高质量的论文期刊上得以发表的论文、获得学校"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经费支持的研究论文等优秀学习成果,还要追加分数并发放小礼品。总之,有了成果,学生体会到了求知的快乐、收获的喜悦、激励他们取得更多成功。
3.3成果导向教学体现的独特价值 在小组协作探究,撰写研究论文,获得研究成果同时,更是培养了学生诸多能力。
3.3.1迁移运用能力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自觉地运用古代思想精华引导当今社会的发展。如在宋明儒学对中医学影响的研究中,学生发现自宋以降,在儒学影响下形成的儒医群体,其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技,是推进宋代医药繁荣、医患和谐的重要力量。而在医患纠纷不断、医生道德价值受到严重质疑的当下,如何培育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成为日益关注的问题。学生认为可以撷取儒医仁爱济世、刻苦习业、求实不欺、人际和谐等思想精髓,有的放矢地融入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氛围中,进而使医学生价值观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这种思想不仅表现出较强的迁移运用能力,而且具有创新意义。
3.3.2分析批判能力 在对先秦儒学"仁爱思想"的深入分析过程中,学生发现儒家的仁爱思想存有差等,而这一思想也渗透进不少医家的思想观念和行医活动。如张仲景主张医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把患者区分为上中下三等,有明显的差等思想,对患者不能一视同仁。因此,学生认为对两千多年前形成的儒家仁爱思想,不能全盘接受,对其糟粕,我们应坚决予以批判,这样才能体现"医乃仁术"的精神实质,进而构筑和谐的医患关系。
3.3.3开拓创新能力 通过协作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关注当下老龄化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作为医学生希望在老年医学的养生保健和疾病证治方面有所贡献。在研究成果中,学生开创性的发掘出儒家所倡导的仁孝之伦理道德观,天人合一、形神兼备之整体和谐观以及注重日常生活之世俗观念等对传统老年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推动了传统老年医学的发展。这种发现另人振奋,为现代老年医学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与探索。因此,我们决不能低估学生的开拓性,只要教法得当,创造力就会迸发。
3.3.4交流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 探究活动是以小组协作方式展开,学习成果也是以小组团队形式体现的,因此在探究过程中组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必不可少,精诚合作相当重要。在整个成果获得过程中,师生之间、协作组内、协作组间交流沟通非常频繁,学生表达沟通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为日后踏上医务岗位,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奠定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组员间相互信任、相互扶持、相互帮助的团队协作和团队荣誉精神亦处处得以体现,这也是中医药科研事业谋求更好发展的重要保证。
4 结语
"教师传授知识"使学生了解知识,"学生自主创造"使学生内化知识并培养能力,两线并行运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课程中,能真正体现课程教学目标和宗旨。笔者的教学实践也证明,运用两线并行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所提高,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但因为实施时间不长,特别是成果导向教学这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还在进一步探索中,需要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两微一端;中医药文化;发展
1 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意义与必要性
拥有3500年发展历史的中医药也叫汉族医药,是吸收了我国汉族及藏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优秀医药学理论,在结合中医预防治疗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东方医学体系。它拥有世界传统医学上最系统的理论体系、最丰富的内涵以及最广泛的应用,曾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重大贡献。在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医药运用阴阳互动的平衡观、脏腑经络的整体观、三因治宜的辩证观领悟出了现代生命科学的真谛,不仅在疾病的预防控制上,而且在提高人类健康指数上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药从未停止其探索的步伐,在糖尿病、冠心病等现代生活疾病,中医运用其独特的治疗手段 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2“两微一端”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现状
2.1“两微一端”环境下中医药发展现状
“两微一端”下中医药文化的宣传主要有三大载体――微博、微信、新闻头条客户端,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三种媒介发展迅猛,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根据官方的数据,截止2016年一季度末,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2.61亿,而微信的活跃用户达到5.49亿,附带面超过200多个国家,同时使用语言超过了20多种。而新闻客户端的发展也不错,其中今日头条客户端,目前用户已超过5亿,同时单用户使用时长超过65分钟。三大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有力的技术支持。“两微一端”独特的发展优势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与转型带来了希望与生机。
借助新媒体这个“两微一端”平台,我国的中医药产业也得到了新的发展。一方面企业发展了新的产业模式,形成了新的产业结构。如康美药业近年率先结合“互联网+”,以中药饮片生产为核心,全面打造“大健康+大平台+大数据+大服务”体系的“互联网+中医药全产业链”,成功地在全国多个省份推行网络医院等多形式的网络销售平台,走出了一条新型企业发展之路[1]。另一方面,在对外宣传方面也有了更广阔的平台,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作为我国最大的民营医药企业的九州通医药集团在我国医药行业排名第四,同时也是湖北省最大的民营企业。从2016年开设电商平台,并且开设了“药急送”业务的微信平台轻资产模式,优秀的产品搭载“两微一端”技术,企业不但扩大了知名度,而且迎来市场的再次发展。但是最需要也是最适合中医药文化产业的传播,没有搭上这个快速的列车。
2.2“两微一端”下中医药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两微一端”同时兼备了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传播功能,打破了传统媒体技术物理上的障碍,以其强大的交互性,广阔的传播性和及时的互动性,起到了拓宽中医文化的传播渠道、扩大中医文化传播的受众面和提升中医文化传播效果的作用。然而,中医药文化“两微一端”环境下的传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以微信公众号为例,这次调查了十家知名中医药企业的中医药文化推广公众号,他们存在的问题如下:
1.受众人群定位不准确,传播过于盲目
在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上尤其是在微博与新闻客户端上,确实存在一些关于中医药文化的信息,但是其消息的推送过于盲目,未能根据人群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作出有意义的消息推送,结果就是对中医药文化化感兴趣的人群看不到,而不感兴趣的人整日被推送的中医药文化知识所烦扰,消息的推送没意义也没价值。除了千金药业这个专注做女性健康产品的企业外,访问其他企业官方公众号并未发现什么针对不同人群需求的消息的分类。
2.中医药信息良莠不齐[2]
“两微一端”上出现的中医药信息来源千差万别,有的来源于专业的医师,中医药产品销售人员,但是有不少来自病患,这种现象在新闻客户端上尤为凸显,这些消息鱼龙混杂,权威性不足,可信度较低,不能满足人群对专业的中医文化需要。如在微博和新闻客户端上的“每天八杯水”的问题,同一平台出现的不同文章对这个八杯水的定义就不尽相同。
3.传播力度不够,未能形成完整的传播体系
新媒体下的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往往体现了分散性、偶然性的特点,大多数是消息者心血来潮的产物,在传播形式内容上不固定,更别提完整的传播体系。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或者成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传播方式,很难有长远的发展。
4.传播形式过于局限,未能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
新媒体结合了音频、视频,是多元化的传播媒介[3]。但在中医文化的传播上,未能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多元化,绝大多数都还是利用“两微一端”平台,依然采用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采用文字的传播方式,如在调查中的10家企业的官方公众号,只有华润三九一家公司引入视频元素介绍中医药知识,占总数的十分之一,新媒体下延续传统媒体的宣传模式这是相当落后的,也是对“两微一端”的极大浪费。
5.互动性不足
新媒体以其强大的互动性著称,然而“两微一端”下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过程中,真正体现到互动性的也仅仅是对文章的转发、点赞以及极少数的评论,关注有余,互动不足。而在这10家中医药公司中,在微信公众号的模块上体现“互动”两字或是体现出互动意味的有7家公司,但是他们所谓的互动要么是像修正制药的企业宣传,要么是像同仁堂健康频道的产品或门店介绍,真正做到开设中医药治疗及中医药功效探讨区域,实现人群线上讨论的一个也没有,结果不尽人意。
3“两微一端”为中医药文化传播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建议
3.1“两微一端”为中医药文化传播带来的机遇
“两微一端”技术给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一方面,“两微一端”技术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微博微信,以及各种各样的新闻客户端占据了人们娱乐生活的大部分,其中今日头条客户端的单用户每日平均浏览时间就达到了65分钟,这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极其广阔的传播环境及极其庞大的受众范围[4]。其二,“两微一端”多元化的传播是高效的,共享的。这些特点大大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相比之下,同等时间内信息传播的范围会更广,覆盖面机会更大,那么传播效果就会越好。其三,“两微一端”在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带来了更多的互动性。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下,大众获得信息都是被动的,而在“两微一端”下信息的流向是双向的,大众具有选择权和主动权,这大大加强了公民的参与感。
3.2“两微一端”为中医药文化传播带来的挑战
“两微一端”在带来巨大的传播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两微一端”虽然不能遍布全球各个角落,但他的传播范围相对传统媒介来说,根本不是问题。其传播中的最大缺陷就是信息传播的严密问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传播的来源――新媒体下的信息传播者科学素养参差不齐。二传播内容中伪科学现象,如虚假的科技报道与夸大的产品疗效。三传播信息的监管体系不健全。三个方面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这必然导致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科学性、权威性得不到保证,连中医药文化的正确性都得不到保证,那何谈弘扬。
3.3“两微一端”在中医药文化传播中的建议
以微信公众号为例,基于对白云山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知名中医药公司的以中医药知识传播为目的的官方公众号,对“两微一端”下中医药文化传播提出如下的一些建议与意见:
1.信息来源准确性
中医药文化产业要想在“两微一端”环境下得到长远发展,就必须完善其传播体系,建立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医药文化传播体系。源头信息的把握是中医药文化能否弘扬,中医药产业能否发展的基础。针对新媒体下中医药文化知识鱼龙混杂的情况,我们必须做好信息来源这第一步。新媒体信息工作人员经验不足这是事实,但我们不乏高中医药文化素养的人员、各大经方验方研究机构的工作人员、各个中医院的医疗卫生工作人员,以及各大中医药高校的中医学教师与学生,他们都具有专业的中医学文化素养,发动起他们,建立像传统媒体的报纸书刊的网上征文体系,征集中医药话题的视频、文字等,这就自然而然的保证了信息来源的科学性,权威性。这一点,中国中药杂志和千金药业的官方公众平台做得就不错,他们开展了微信投稿功能,一旦征用就有相等的回报,这大大激发了大家写作的积极性,同时也保障了中医药素材信息的来源。
2.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
发掘“两微一端”文化传播特点与中医药文化传播需求的相通点,寻求中医药文化“两微一端”环境下的传播渠道。新媒体下信息传播为碎片化,注重舆论炒作,这与中医药文化的严谨性相悖,用哲学思想考虑事物之间的联系,寻求二者相适应的部分,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两微一端”中医药文化发展之路。例如,白云山潘高寿公司就在其官方微信平台上推出了一款战霾小游戏,以跑酷的游戏方式引入最新的雾霾话题,在游戏跑道中加入口罩、梨、咽喉糖、枇杷膏等防霾必需品,达到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同时达到了寓教于乐的宣传效果。
3.信息展示模块化
打破常规,走创新型文化传播之路。纵观当下,不管是“两微一端”平台下还是在各大中医药网站上,体现出创新的极少,很多都未能建有体现中医的特色板块,即便是做得比较好的《养生堂》公众号也是按照媒体传播模式仅仅分为视频、文字板块,而不是按照中医特色诊断方式开设模块,如开设针灸模块、刮痧模块、日常中医妙用模块等。用新媒体的思想发展中医药文化事业,融入新媒体元素,如可以在一个中药公司的官方公众号上开发中医药小游戏,寓教于乐,在欢乐中潜移默化的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如中医与开心消消乐的结合。
4.信息精准投放人群
准确定位文化消费人群,针对性的加强互动性。利用数据分析技术,根据网络搜索数据按需求向搜索人群推送不同中医药信息,而不是采用无差别的信息推送方式。针对互动性不足的情况,可以根据年龄、中医药文化素养的高低开设不同的讨论交流平台,允许大家讨论,增加中医药的话题性。千金药业一直致力于保护女性健康,这点在其微信平台上也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在其“闺蜜课堂”的小模块中,引入了“情感说说”、“健康咨询”、“职场技能”、“生活知识”四个子模块,从情感、职场、健康等方面全面呵护女性健康,精准的定位,很能讨得女性欢心。千金药业在人群定位上为行业树立起一块模板。
4 总结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2.11.048
中图分类号:R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11-0097-02
为提升临床药物的治疗水平,促进合理用药,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和药源性损害发生率,本院在门诊中药房设立用药咨询窗口,由经验丰富的主管以上职称中药师主持,向医师、护士、患者提供有关药物使用咨询服务,宣传合理用药知识以及配伍禁忌和可能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等,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对本院2011年用药咨询窗口记录880份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统计
统计资料来源于本院2011年中药房咨询窗口记录表,共计880份。对表中记录的咨询者身份、年龄及咨询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
2 结果
2.1 咨询者身份与年龄
身份包括患者859例(97.6%),医生21人(2.4%);年龄包括20岁以下39人 (4.1%),20~40岁198人(22.5%),40岁以上643人(73.4%)。来本院中药房咨询的以40岁以上患者居多,这些患者因大多患有慢性病,病程较长,对个人健康非常关注,对中医中药较认可,希望多了解中医中药相关知识,所以咨询的内容也比较详细。
2.2 咨询内容分类统计(见表1)
2.2.1 汤剂煎煮方法 药材的煎煮是否得当是影响临床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环节。虽然本院对每位患者提供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说明书,对煎药的用具、用水、时间等有较为详细的说明,对有些需特殊处理的药材,如先煎、后下、包煎、打碎、烊化、冲服等单独另包并注明煎服方法,外用的药物在发药时特别交待,但这类问题仍然是咨询内容中最多的。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读不懂说明书,如不理解“文火”和“武火”的概念;对阿胶、鹿角胶、龟甲胶等需烊化后服用的,烊化工序如何操作弄不明白。对此,我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患者讲解,并根据药物的不同告知不同煎煮时间的重要性。
2.2.2 服药方法 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我们告知中药有温服、热服、顿服、频服和含服等许多不同的服药方法,并注意服药时间,机体有两个吸收药物的“黄金时间”,即8-10时和14-15时,在该时间内服用可提高药物的吸收度。
另外,汤剂是中医临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剂型,但因味苦难以入口,使不少患者望而生畏,尤其对初次服用的年轻人及久病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来讲,是一件痛苦不堪的事情。对此,我们给患者介绍一些减轻中药汤剂苦味的技巧:首先消除畏惧心理,正视汤剂的苦味;其次,注意汤药的温度,服用中药汤剂味觉最好的温度,在初春、深秋或冬季时为42 ℃左右(人感到药液稍温热),暮春、早秋或夏季时为34 ℃左右(人感到药液稍清凉)为宜。服用温度掌握得当,既可防止药液烫嘴,又可解决汤剂苦味艰涩之偏;第三,药液在口中停留的时间越长,感觉味道越苦,且舌根部对苦味最敏感,因而服用苦味汤剂时,不能象喝茶那样慢慢品用。服药时要先深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尽快喝入咽下,力求干净利落以减少药汁在舌根部停留的时间,随后用清水漱口。
2.2.3 药价与医保 按我国现行医保政策规定,一些滋补类中药必须是复方配伍时才能报销,我们耐心地向患者解释这一政策,尽可能取得患者的理解和支持。2009以来,由于气候原因及游资炒作,中药材经历几番暴涨,这引起一些老患者的埋怨。我们详细解释药价昂贵背后的原因,并及时与医生沟通,告知一些药品的市场供求紧张、价格异常波动的情况,建议医生尽量用同类功效药品替代,以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
2.2.4 用药禁忌 中药的用药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忌、证候禁忌、妊娠禁忌和饮食禁忌。其中患者咨询居多是服药的饮食禁忌。在服药期间,一般应忌食生冷、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根据病情的不同,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寒性疾病应忌食生冷寒性食物,热性病应忌食辛热助阳之品。如服人参时不宜喝茶和吃萝卜,以免影响药力;皮肤病患者应忌海鲜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其次,随着人们养生保健意识的增强,自服滋补类中药现象常见。对此,我们告诫要辨证使用,千万不可盲目滋补。如鹿茸及鹿角制品有补精填髓之功,但阴虚火旺、血分有热、胃火盛或肺热有痰以及外感热病者忌服,否则可能发生吐血、衄血、尿血、目赤头晕等不良后果。
2.2.5 使用剂量 一般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可以随意加大剂量和长期服用,但同一种中药,不同剂量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如大黄粉口服0.39 g以下有止泻作用,1~5 g有致泻作用[1]。近年来,有报道大剂量单味中药和长期用药后引起的毒性反应,如何首乌致肝脏损害[2-3]。因此,我们告诫患者“是药三分毒”,服用中药也需要控制其用量和疗程,对长期服用某种中药的患者,特别是有用药过敏史、脏器功能不全者,以及老人、儿童、体质较弱患者更应该注意药量,要注意其毒性成分蓄积中毒发生的可能性。
2.2.6 储存 中药贮藏保管要求很高。外界因素主要有温度、湿度、阳光和空气等,内在因素主要是饮片或辅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等,均会引起中药的质量改变而致变质。向患者介绍常温、阴凉、冷藏的不同概念和一些药品的储存要求。如冬虫夏草常温下极易虫蛀和特有香气的走散,一定要冷藏密闭保存;花类品种在受日光照射后,不仅色泽渐渐变暗,发黄,发蔫,特有的香气走散,而且变脆,出现散瓣,因此要避光、密闭储存;而水丸和蜜丸开瓶后,容易吸湿发霉,特别在梅雨季节,所以一定要密封阴凉保存。
2.2.7 不良反应 中药汤剂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相对安全,但也可引起不良反应。如一些虫类中药蝉蜕、僵蚕、蜈蚣、全蝎、斑蝥因含异性蛋白,常对免疫系统造成损害,易诱发引起皮疹、荨麻疹、红斑,严重者出现剥脱性皮炎、过敏性休克[4]。对含有这类药物的处方,我们提前告知患者,若用药后发生异常情况,一定要及时来医院处理。另据刘氏[5]报道,非中医背景医生处方使用中成药约占97%,且无中医诊断者占大多数。中西药不合理联用后,在药理或理化方面产生相互作用可能引起种种不良反应。因此,中西药物联用时切不可忽略配伍禁忌。
我们参阅和收集了相关资料,建立和不断补充临床常用的中西药物配伍禁忌表。如丹参及其制剂是临床常用药,丹参活性成分丹参酮、隐丹参酮等可与抗酸药物中的金属离子产生结合效应形成螯合物,而使丹参的生物利用度降低,影响疗效,故不宜与抗酸药物,如三硅酸镁、氧化镁、复方氧化镁、胃舒平、胃得乐、胃铋镁等配伍。丹参及其制剂与维生素C类合用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二者的作用减退或消失;若与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抗凝血药物合用,则由于其作用增强,从而导致出血现象[6]。
2.2.8 剂型 对一些传统中成药的改进剂型,患者也经常询问。如复方丹参片与丹参滴丸,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胶囊及六味地黄软胶囊的区别。对此,我们运用药剂学的知识,结合药品说明书,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
2.2.9 药名 由于历代药学家对药物命名的依据不同,因此形成了一药多名的特点,并沿用至今,加之我国幅员辽阔,风土各异,在长期用药中,各个地区又出现了许多地方别名,如千张纸(木蝴蝶)、毛姜(骨碎补)、斑根(虎杖)、蛇六谷(天南星)、双花(金银花)。对此,我们在窗口配备了《中药别名大全》,方便这类咨询。
另外,一些中医师为了书写的公正美观,习惯用3个字的药名和药对。如潞党参、岷当归、建泽泻、杭白芷、怀山药、春柴胡等,以及苍白术、焦三仙、茯苓神、谷麦芽等药对出现在同在一张处方上,造成药房提供给患者的处方清单上的药味数似乎多于患者病历本上的数量,引起患者的误解。对此,我们耐心地解释这种中医特有的现象,以消除患者的疑虑。
3 讨论
我国现行《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指出:“药学部门要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管理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参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提供药学技术服务,提高医疗质量。”这表明,医院药学的工作模式由供应主导型向技术服务型转变,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已成为医院药学改革发展的方向。2010年2月,卫生部等五部委在《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合理调整医药价格,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同时,“对公立医院由此而减少的合理收入,采取增设药事服务费……等措施,予以补偿”。这赋予了药事服务的重大历史使命。笔者认为,作为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的主体,医院应当充实药事服务的内涵,让患者欣然接受药事服务,并乐意为此“买单”。药物咨询服务是医院药事服务的重要尝试。
自本院中药房开设药物咨询窗口以来,中药师在咨询窗口综合应用中药专业知识,加强了医患之间的交流,促进合理用药,增加患者对医疗的依从度,配合医生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另外,通过中药师与患者面对面的接触,彼此增进了理解,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避免医患冲突,从而提升社会对医院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为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和深化作了有效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邦明,李勇.15种中药剂量与疗效关系简述[J].时珍国医国药,2000, 1l(1):87.
[2] 戴淑琴,李永梅.何首乌片致肝损害1例[J].宁夏医学杂志,2002,24(8):501.
[3] 马爱莲.何首乌新用及不良反应与防治[J].河南中医,1997,17(4):255.
[4] 李国锐,马凤彩.几种虫类中药不良反应浅析[J].药物与临床,2001, 16(1):48.
[5] 刘佩坚.2009年某院门诊处方使用中成药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9,9(11):833.
[6] 刘恩广.浅谈中西药相互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5):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