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关团结的谚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3、一个人像一块砖砌在大礼堂的墙里,是谁也动不得的;但是丢在路上,挡人走路是 要被人一脚踢开的。——艾思奇
?4、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俗语
?5、二人同心,其力断金。——《易经》
?6、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吕氏春秋》
?7、民齐者强。——荀况
?8、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薛宣
?9、聪明人与朋友同行,步调总是齐一的。——法国谚语
?10、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伊索
?11、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拉封丹
?12、上下同欲者胜。——孙武
?13、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奥斯特 洛夫斯基
?14、人心齐,泰山移。——中国谚语
?15、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三国.孙 权
?16、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邓中夏
?17、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 起,几乎是万能的。——美.韦伯斯特
?18、凡是经过考验的朋友,就应该把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你的周围。——英.莎士比亚
不怕巨浪高,只怕桨不齐。
柴多火旺,水涨船高。
柴多火焰高,人多办法好。
船载千斤,掌舵一人。
聪明人与朋友同行,步调总是齐一的。——法国谚语
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德.叔本华
稻多打出米来,人多讲出理来。
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
独脚难行,孤掌难鸣。
多一个铃铛多一声响,多一枝蜡烛多一分光。
二人同心,其力断金。——《易经》
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奥斯特洛夫斯基
孤雁难飞,孤掌难鸣。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集体是力量的源泉,众人是智慧的摇篮。
民齐者强。——荀况
莫学篾箩千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
莫学蜘蛛各结网,要学蜜蜂共酿蜜。
土帮土成墙,人帮人成城。
团结加智慧,弱者胜强者。 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则存,分裂则亡。 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广。
雁怕离群,人怕掉队。
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
一根线容易断,万根线能拉船。
一人踏不倒地上草,众人能踩出阳关道。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一人难唱一台戏。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
一颗星星布不满天,一块石头垒不成山。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二、山东考试说明(与课标要求一致)
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三、课标解读(教学目标)
1.通过【知识重温】回顾已学乙醇的化学反应,从而总结乙醇的部分化学性质。
2.通过分析醇的结构,结合前面的复习知道其化学反应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键、氢氧键和碳氢键的断裂,根据醇的结构特点分析并总结乙醇的化学性质并能够熟练写出相关方程式和反应类型。
3.结合前面的学习,能够写出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4.结合甲醇、乙醇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体会醇对环境和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体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
(一)课标评价
根据课标要求设计出4个教学任务,可以看出本节课的重点是醇的化学性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侧重醇的化学性质的探讨,设计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理解醇反应的断键规律,并加强对应练习,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
(二)历年考试试题评价
几乎每年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都体现了乙醇的知识,重点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与金属钠、与羧酸的酯化反应、醇分子间的脱水反应)、消去反应、催化氧化。具体体现学业水平考试试题:
2010(山东省)
22.(8分)现有下列四种有机物:
分析:考察消去反应。
2008(山东省)
6.下列物质中加入金属钠不产生氢气的是
A.乙醇B.乙酸
C.水D.苯
分析:考察与金属钠的反应
23.(9分)乳酸是酸奶的成分之一,乳酸可以用化学方法合成,也可以由淀粉通过生物发酵法制备,利用乳酸可以合成多种具有生物兼容性和环保型的高分子材料。乳酸已成为近年来人们的研究热点之一。乳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H(OH)COOH,以下是采用化学方法对乳酸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请根据乳酸的性质和上述信息填写以下空白:
(1)写出乳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写出乳酸与浓硫酸共热生成C6H8O4的化学方程式:
;
(3)(II)的反应类型是。
分析:考察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
(2)高考试题
(2010山东)
1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乙烯和苯都使溴水褪色,褪色的原因相同
B.淀粉、油脂、蛋白质都能水解,但水解产物不同
C.煤油可由石油分馏获得,可用作燃料和保存少量金属钠
D.乙醇、乙酸、乙酸乙酯都能发生取代反应,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可用饱和Na2CO3溶液除去
分析:考察取代反应
(2012山东)
10.下列与有机物的结构、性质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苯、油脂均不能使酸性KMnO,溶液褪色
B.甲烷和Cl2的反应与乙烯和Br2的反应属于同一类型的反应
C.葡萄糖、果糖的分子式均为C6H12O6,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休
D.乙醇、乙酸均能与Na反应放出H2,二者分子中官能团相同
分析:考察取代反应
2009(山东卷)
33.(8分)(化学-有机化学基础)
下图中X是一种具有水果香味的合成香料,A是有直链有机物,E与FeCl3溶液作用显紫色。
请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H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BI的反应类型为。
(2)只用一种试剂鉴别D、E、H,该试剂是。
(3)H与J互为同分异构体,J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有乙酸生成,J的结构简式为。
(4)D和F反应生成X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考察与羧酸反应酯化反应、催化氧化反应。
(2012山东)
10.下列与有机物的结构、性质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苯、油脂均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B.甲烷和Cl2的反应与乙烯和Br2的反应属于同一类型的反应
C.葡萄糖、果糖的分子式均为C6H12O6,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D.乙醇、乙酸均能与Na反应放出H2,二者分子中官能团相同
分析:考察官能团和取代反应
五、学习目标
1.通过知识回顾,结合分析醇的结构特点总结醇的化学性质,能够熟练写出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相互转化的方程式。
2.结合资料介绍和生活实际能够列举醇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六、教材分析
(一)教材位置
本节在有机反应类型及反应规律的学习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根据一定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推测可能与什么样的试剂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生成什么样的物质的思路和意识。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运用所学规律推测一类物质可能发生的反应,让他们用演绎法学习醇的性质并发展这种思路和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处理
对于醇的化学性质,通过回顾乙醇的化学性质推测醇的化学性质,从断键的角度推测产物,从而总结出醇消去、催化氧化反应的规律。
(三)与人教版教材的比较
编排的位置:
两个版本都是在介绍了烷烃、烯烃、苯及其同系物、卤代烃的基础上引入的,都是把醇作为烃的衍生物的第一种代表物进行介绍的,呈现的位置基本相同。
知识上的比较:
人教版对于醇的介绍从整体上分析比鲁科版相对简单,具体体现:
1.几种常见醇:人教版主要介绍了乙二醇和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共性之处,对于甲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没有介绍。
2.饱和一元醇:两个版本都对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沸点以及水溶性做了详细的介绍,通过表格数据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但两个版本的切入点不同,鲁科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人教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3.醇的化学性质:两个版本都介绍了醇与金属钠、浓氢卤酸、消去反应、氧化反应,但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同,人教版注重实验的探究作用,对于醇分子间脱水的反应只是在资料卡片上出现,鲁科版则注重从官能团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断键上分析规律,帮助学生理解。
结论:通过两个版本的比较,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重点知识):
1.乙二醇与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2.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水溶性的规律、沸点的规律
3.醇与金属钠、浓氢卤酸的反应以及醇的消去反应、氧化反应的规律。
七、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内容及前面章节内容的学习中,已经对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有所了解,并且能够从结构上简单区分醇和酚,但是从结构上对性质进行推测方面的能力还不太熟练,尤其对断键位置与反应类型间的关系上不能很熟练区分。
八、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醇的结构推测醇的性质,掌握醇的化学性质
九、教学策略:
课前准备:(学案导学)
根据已有知识和教材资料总结醇的化学性质,能够写出乙醇与金属钠的取代反应、乙醇的消去反应、乙醇的氧化反应的方程式。
课堂探究:(交流、检测、讲解、练习相结合)
通过课堂小测和交流订正检查学生对乙醇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乙醇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结构对于有机物性质的重要性,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同时由乙醇的性质引导学生分别探讨1-丙醇或2-丙醇的性质,知识得到提升;结合对应训练巩固本节知识,体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十、教学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1.重点要突出。
2.注意课本知识的整合。课本上是从吸引电子能力的强弱角度入手分析醇的结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分析,可以把此环节变为知识的总结来处理,学生掌握了醇的反应之后,再来看键的极性以及断键就更好理解了。
十一、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组织小组内交流预习内容,完成学习目标的1、2
【投影】学习目标1、2
1.醇、酚的区别;认识几种常见的醇
2.总结饱和一元醇的通式、物理性质
【学生活动】小组内交流预习作业,订正答案,提出质疑。
【教师活动】【投影】【目标1评价】
1.醇酚的区别(填序号)
下列物质属于醇类的是 属于酚类的是
【目标2评价】
2.饱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质
下列每组物质的沸点高低比较不正确的是()
A.乙二醇高于2-丙醇B.丁烷高于丙烷
C.乙醇高于甲醇D.乙醇低于丁烷
3.【学业水平考试试题】2010(山东省)
4.若从溴水中把溴萃取出来,可选用的萃取剂是
A.水 B.无水酒精 C.四氯化碳D.氢氧化钠溶液
【教师活动】学习目标3分析醇的结构特点掌握醇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明确下一个学习任务。
【教师活动】
二、醇的化学性质
小组结合57页的【交流研讨】及以前的知识基础,以乙醇为例,预测醇能发生哪些类型的反应,反应时生成何种产物。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举出相应的实例,填写58页表格。
【学生活动】通过讨论分析,总结出醇在不同部位断键发生反应的类型:
⑴与金属钠发生取代反应
⑵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
⑶消去反应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羟基中的取代反应:引导学生从反应进行的条件和反应过程中断键的角度来区分分子内脱水和分子间脱水的联系和区别。
【练习巩固】写出1—丙醇发生反应的方程式
1.羟基的反应:
一、采取得力措施,构建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源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采取的措施是否得力,即看教师是否从根本上找到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构建高效课堂。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七种措施来构建高效课堂:第一,抓好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第二,开展以学课标、研课本、研方法、课后反思等为主要形式的校本培训。第三,抓好教师备课中的备学生问题。第四,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第五,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第六,积极实施小组互助学习制。第七,推行作业分层布置制度。
当然,这些措施在使用的时候,还要求教师能够因地制宜,不可机械生硬地套用,要考虑到班级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情,这样作用会更加明显。
二、研究课堂教学导入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把握了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理念,紧贴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验和反思,提高了对学生思想、情感、智慧的挑战性和吸引力。教材选取了具有深厚生活底蕴、很强感染力、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素材,并以美的方式呈现,使其可读性、趣味性、灵活性、针对性都很强。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学校和学生的生活背景等实际情况的不同,教师应精心筛选教材中的素材、案例,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并巧妙利用,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使其感受到愉悦,体验到成功,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课堂导入方面,我曾经尝试过下列方法:
1.巧用名人名言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悟、明理。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有不少的名人名言,教师应有选择地利用,还可进行补充。例如,我发动学生利用网络查询、收集有关挫折的励志名言。结果,学生在课堂上高兴地展示、朗读名人名言,效果显著。学生共收集了几十句有关挫折的名人名言,如“不经历风雨,哪会见彩虹”“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苦难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等等。这不仅帮助了学生感悟明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还让学生积极参与了教学,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2.谚语或俗语通俗易懂,最易让学生理解、接受。例如,我让学生收集有关团结合作的谚语,学生收集了如“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人心齐,泰山移”“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人难唱独板腔”“柴多火好,人多计巧”“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一只蜂酿不成蜜,一颗米熬不成粥”“团结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等谚语。这样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谚语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学生理解、感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又如,在《走进法律》的教学中,我利用“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失足成千古恨”“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等俗语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基础知识,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明白了道理。
3.巧用歌曲创设情境,渲染气氛,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歌曲作为一种艺术,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而喜欢唱歌、听歌又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利用歌曲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陶冶情操,是常见的一种好方式。例如,在《团结就是力量》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欣赏《三个和尚》这首动画歌曲,学生兴致盎然,并跟着唱了起来。“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你说这是为什么?”歌曲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思维。课中,我又让学生欣赏《团结就是力量》这首雄壮、高昂的合唱歌曲,学生激情飞扬,齐声高歌《团结就是力量》,创造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地升华了情感。这样,少了说教的成分,多了情感的渗透。
4.巧用学生身边的榜样、小故事等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且身边的榜样最具说服力,也最能够起到影响、感染作用。在新课堂的教学中,只要教师用心挖掘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并进行有益的探索,一定会有收获的。
三、注重写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因此,我特别重视写教学反思。
我从事了多年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工作,我一直在思考: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处于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之中;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予以帮助才能收到实效。同时,我还思考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究竟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我认为面对现在的学生,教师需要投入和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精力和脑力,还要付出更多的爱。爱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学生需要教师的抚慰,盼望教师的理解和宽容,因此,教师的言行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在和学生相处时,教师必须用真心去接纳学生,用真情去投入,并且要面向全体学生。我相信,教师扎实的基本功、高尚的敬业精神和自身的人格魅力,一定会被学生所承认,一定会受到学生的爱戴。我相信,只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就能在反思中逐步成长并走向成熟。
【案例背景】
本节课所选内容为Unit 5“Together We Are Stronger”的“reading and writing”,旨在让学生知道成为良好的团队合作者是职场必备的软技能。该单元的warm up,reading,writing,real life skills 和further reading 都是紧扣主题,可为这堂课所使用。于是,我把整单元进行适当重组,以“导入―读写”为主要内容,融合real life skills和further reading,以职场中团队合作能力作为重要软实力为契机展开,围绕团队合作的典故成语、探讨团队合作的内涵,进行团队合作能力测试、参与团队合作游戏等组织教学,旨在营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体验什么是团队合作的精神本质,学习如何成为一个良好的团队合作者,落实“做中学”的人本教育思想。然而,我自认为内容生动、设计巧妙的一堂课却依然给我留下了不少遗憾。
【案例呈现】
教学片段
在导入部分,我设计了三步:第一步,用多媒体展示学生耳熟能详的《西游记》和《三个和尚》的典故,引起学生对团队合作话题讨论的兴趣,并利用句型进行词汇的训练和观点的表达。第二步,让学生展示他们课前预习时从网上搜到的与团队合作相关的英语谚语。第三步,让学生用一句话总结“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过渡到读写部分。第一步时学生凭借对两个典故的理解和我给出的句型“In my opinion,I think_____ is a successful team,because_____.”顺利地、正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意识到处处存在团队合作,达到目标。
但是在让学生展示他们从网上搜到的谚语时,却没我想象的那么顺利。在教学设计时,我就在展示的方式上举棋不定,是让学生口述,还是让学生写到黑板上呢?口述可以节省时间,但其他学生可能不一定听得懂;黑板板书更直观些,一目了然,如果有不懂的我解释起来也方便很多,但不足的地方是很耗时。考虑良久,决定还是要保证学生的理解,我选择了让学生板书,而且为了节约时间,我还规定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只写两句。但即便如此,学生写字很慢,两句话写到完还是用了较长时间,而且还出现了我没预想到的情况:有两组写了“Everybody hits a man who is down.”(墙倒众人推)。我当时愣住了,这是有关“团结”的谚语吗?还两组都写了。幸好在略作解释后学生都认同这与“团结”无关。其实课后想想,展示学生的成果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有实物投影仪是最好的,在没有的情况下,也可以把学生的成果拍成照或输入电脑用多媒体展示,这样可以省时不少。
【案例评析】
一、课堂总结
(一)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课堂延伸
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
1.布置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在internet上查找相关teamwork的英文习语,并在课堂上展示成果,帮助他们成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探索者,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训练学生收集信息、查阅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把阅读和表达结合起来。另外,这个活动还有利于把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文化背景的学习融合在一起。
2.以电视访谈节目的形式,由六位学生再现了课文内容,让学生深刻理解“团队合作”的意义及如何做到“团队合作”。以此作为阅读后的一个拓展和升华,把阅读与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先进行有效地“输入”,为进行有效地“输出”打好基础。
3.从导入部分的图片展示后用一句话总结“teamwork”的重要性,到写作前句型的归纳总结,再到总结时回答“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团队合作者”,整堂课各个环节都有适当的升华和有效的“输出”,体现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思想;同时,重点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述个人观点的能力。另外,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发表观点,因而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二)以方法为载体,注重课堂效率
本节课中,我主要使用了下列几种教学方法:
1.任务教学法
现代教育者认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必须使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因此,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任务,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学习。
2.激趣法
在导入部分通过PPT课件播放不同图片,帮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认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通过团队合作能力测试,激发学生养成合作精神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快速进入下个环节的学习。
3.小组合作学习法
以六人为一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实现人人参与学习,个个互动补充,用集体的智慧,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寻找在探究中的乐趣。
二、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避免教学手段使用僵硬化
用课件上课使课上不能出现“变数”,必须按部就班地按照预设的步骤走到完,不能根据课上情况进行取舍或调整顺序。比如说这堂课中习语的展示,在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成果后,我已经没有必要再补充,但是已经做在课件里了,不得不展示。
(二)避免教学内容设置表面化
本节课课文难度不大,易于学生理解,但活动较多。一是为了能用多次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实践感知“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二是想把好的活动、好的点子都用到课上,使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都得到锻炼。
(三)避免教学过程实施功利化
语篇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注重向学生传授各方面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具体说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教材中语言难点的分析和训练,而要善于挖掘教材中那些含有民族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内容的语言现象,并结合这些语言现象,广泛地向学生传授文化、语用、认知、文体等方面的知识。
总之,这堂课的“遗憾”告诉我:预设重要,课上的生成更重要。我要选择最佳方式组织好各个环节的活动,课前的“计划”应当服务于课上的“变化”,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我要继续这堂课的“优点”,让以后的教学少些“遗憾”。
那么,客家学研究如何才能向纵深发展呢?哪里是它的突破口呢?我认为这突破口应放在客家文化研究上。为什么?因为民系指的就是在共同的环境、共同的经济生活中形成的共同语言与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共同语言与共同心理素质即文化。所以,区别民系最重要的标志是文化。作为南迁汉民族的客家民系、广州民系、潮州民系等等都是炎黄子孙,在血缘上是没有区别的,只能从语言上、风俗习惯上、认同感加上区别。因此,客家文化研究是客家学研究的中心与重点。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在许多矛盾中其中必有一个主要矛盾,抓住这个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矛盾,其它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客家文化研究如果能得到深化,客家其它问题的研究也就容易带动起来。
二
客家文化内涵是什么?目前客家文化研究究竟达到了什么水平?我随手从几本有关论著中摘录如下:
讲求实际,刻苦勤俭,艰苦奋斗的美德;坚贞、刚强,不屈不挠,富于反抗的精神;念祖恩,爱国爱乡的美德;团结奋斗的精神。
崇文尚武的精神,乐善好施的风尚,艰苦卓绝,开拓进取,勇于冒险,团结奋进,独立自强的精神。
开拓,崇文,爱国,刻苦务实;自立更生,艰苦创业;尊师重教,热爱知识;勤劳实干,开拓进取;重视家庭,夫妇互助,弟兄和睦;爱国爱乡,不忘祖宗。
坚忍卓绝,刻苦耐劳,冒险犯难,团结奋进;崇尚忠义,反抗压迫,义不帝秦,同仇敌忾,爱国爱乡,注重武术;讲礼节,重伦理,好学问,尚教育,敦亲族,敬祖先,隆师道。
从上面摘录中可以看出,这些论著对客家文化内涵的阐述,存在一个通病,就是共性阐述多,个性阐述少。因为这些内涵是和客家文化一样以中原文化为主
体的其它南迁民系文化所共有的,是南迁汉族各民族的共性。世间万物之所以有千差万别,就在于它们的个性各自不同。个性是具体的,最丰富多彩的。一个民系文化的个性是这个民系文化最突出的特点。研究这个民系文化的个性,不仅是把握这个民系特色的需求,而且更是发扬这个民系优秀文化的需要。不善于区别客家文化的个性,客家文化研究只能停留在一般化水平上。
三
有许多民系文化或地域文化研究成果,可供客家文化研究借鉴。
作为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地域文化——巴蜀文化,因为巴蜀山川奇绝秀丽的环境,造就了它的独具异彩。《华阳国志·蜀志》,对蜀人特征作了精彩的概括:
一,多斑采文章;二,尚滋味;三,好辛香;四,君子精敏,小人鬼黠;五,多悍勇。这就是巴蜀文化的特质,是巴蜀文化区别于其它地域文化或民系文化最突出的个性。
至于燕赵文化,送别荆轲的一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可以概括为燕赵文化的个性。“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燕赵之士那种不畏、重信义与气节的燕赵之风,乃燕赵文化最鲜明的特色。它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
再说与客家比邻的潮州文化,潮人研究学者是怎样概括其内涵的呢?他们认为:潮州文化的主体是中原文化,但又不是一般的中原文化,它是作为移民文化进入潮汕地区的。而在汉人入主之前,潮汕地区早就存在了一个百越文化。入主潮汕的汉人,面对陌生的环境,不能不产生一种入乡随俗的心理。百越文化由于长期处于自治与半自治的状态,有较强的“山高皇帝远”的边陲意识。这边陲意识在被汉化之后,转移到潮人身上,就成了潮州文化的一个内核,因此,赋予了潮人对正统中心保持某种较自由的心态和独立取向,即使是读书人,虽然也有凡事讲究正宗,以遵古法制为荣者,但也未成为潮人普遍心理。
客家文化研究鲜见如此鲜明的个性概括!
四
客家文化内涵的研究停留在一般化的原因是什么?我想恐怕是研究者没有从罗香林大师因历史局限而产生的对客家研究欠缺中走出来。
罗香林等大师当时为了批驳对客家民系的污蔑,在正本清源上下了很大功夫,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真理往往往前一步就成了谬误。由于过于追求正本清源,力图求证客家人是纯粹的汉民族、客家文化是纯粹的中原文化,这就自觉不自觉忽略客家先民在迁移过程中,观念与习惯不得不受到新环境的挑战,因而不得不有许多变通与修改。特别是客家先民在长江流域停留了几百年时间,楚文化、江淮文化不可能不影响到客家人的观念和习惯。因此,入主闽粤赣三角地区之前的客家先民已经不是中州本土的汉人,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客家先民文化也不是中州本土的原生文化了。由于过于追求正本清源,力图求证客家人是纯粹的汉民族,客家文化是纯粹的中原文化,这就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当客家先民进入闽粤赣三角地区后与早已存在于这个地区的百越文化的融合。融合后的客家人已大大不同于中原本土的汉人了,融合后的客家文化已大大不同于中州本土的原生文化了。
这种忽略而造成的欠缺,影响了后来许多客家学研究者,使他们在研究客家文化中也自觉不自觉地搞“直接瞄准”,把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直接对应,把论证客家文化就是中原文化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点,甚至于把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完全等同起来。中原文化是南迁各民系的母体文化,中原文化的特点自然就成为各民系文化的共同属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因此,要善于从共性把握中去把握个性,也要善于从个性把握中去把握共性。
怎样把握客家文化的个性呢?我认为,一是要从源上去研究,即从作为客家文化的母体——中原文化上去研究,看看客家文化中那些是仍保留着中原文化基因的,哪些是这些基因的变异与发展,这些经过历史考验仍保留在客家文化中的中原文化,就是客家文化的个性。二是从流上去研究,即从客家迁移过程中的当地文化中去研究,看看客家文化中哪些是从异质文化中吸收过来的,哪些是与异质文化混合而派生的,这些吸收与混合的东西,往往就是客家文化的个性。三是与兄弟民系进行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中容易找出不同点,这不同点就是客家文化的个性。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应用这种以文带理的形式有以下好处:
一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面。通过采用猜谜语,编顺口溜,分析生活谚语,欣赏歌曲片断,收集对联、诗歌等形式进行教学,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是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多种教学形式的结合或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开拓他们思维的深度、广度。
三是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进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如通过谚语、顺口溜、诗词、对联、成语、格言警句等的鉴赏,不仅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成才观,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文学艺术的文字美、结构美、意境美和科学美,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作了一些总结:
一、顺口溜,风趣幽默,活跃课堂气氛
1.在教初二年级第八章《力的图示》时,笔者编了这样一个顺口溜:一点,二线,三比,四截,五尖,六标边。这一个顺口溜节奏感强,易理解易记忆,学生们听后兴趣盎然,作图变得规范、严谨,很快掌握了作图方法。
2.教初三年级第十章第一节《家庭电路》时,为了让学生记住三孔插座的正确接法,笔者编了这样一句顺口溜:左零,右火,上地(帝)。学生看了哈哈大笑,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在解释了接地能防止漏电的好处后,特别又加了一句“如果没有接地,我们很容易见上帝”的笑话,更使学生们笑得前俯后仰,印象深刻。
二、巧引诗词,由文及理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瓢泼大雨中,笔者教完了初三年级第一章《机械能》,望着窗外屋檐下的落水,突然吟出了这句李白的诗句,把学生的思绪又带回了课堂,然后,让他们分析其中包含的物理知识,这样由文用理,触景生情,既能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学习兴趣之火,又趁机复习了机械能的有关物理知识,一举两得。
三、谚语生动,引人入胜
在物理教学中适时地引入学生耳熟能详的谚语,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将物理知识渗透于其中,开拓了学生思维。如在讲初二年级第八章第一节《什么是力》时,用一句“一个巴掌拍不响”使学生们深刻地理解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又如教初二年级第八章的《力的合成》时,一句“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使学生们懂得了合力的作用,又教育了学生团结互助的道理。
四、成语简洁,意境动人
在物理教学中,还需注意训练学生鉴赏成语,并挖掘其内在的物理知识的能力。如“叶落归根”中包含“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海市蜃楼”中包含“光的折射”,“眼观六路”中包含“光的直线传播”的物理知识。由此及彼,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谜语引入,开阔思维
猜谜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形式,在物理教学中使用猜谜的形式,既能训练学生们的思维,又能加深他们对所学物理知识的印象。如:“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打一物理现象),“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打一物理名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打一物理名词),等等。这样,寓物理知识于活动之中,大大促进和提高了物理教学的效果。
六、格言警句,拨动心弦
在物理教学中,笔者还常常在课前课后在黑板上写下一两句格言警句,针对学生近期的思想动态进行教育,指导和激励学生努力进取,如告诫学生立志的有:少年心事当弩云(李贺)。士不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壮心欲填海,若胆为忧天(文天祥)。又如要求学生奋发努力的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锲而舍之,朽木不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再如训诫学生谦虚谨慎的有: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受益,满招损(《尚书》)。如果说我曾经看得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牛顿)。与其夸大胡说,不如宣布那个聪明的智巧谦虚的警句:“我不知道”(伽利略)。
七、歌曲熏陶,寓教于“乐”
一曲动人的旋律,往往能使人陶醉于其中,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也能挖掘出所包含的物理知识。如在讲解参照物时,播放歌曲《闪闪的红星》:“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一句加深了学生对参照物的理解,又如《山不转水转》《雾里看花》等歌曲。这样,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学习物理知识,学生兴趣昂然,有效地提高了物理的教学效率。
八、幅幅楹联,激励学力
在刚开始接触物理时,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很高。因此,第一章的考试成绩比较理想,于是有些学生开始自满自足,骄傲起来,习题也不去动脑筋思考,就等着老师评讲。针对学生的这种心态,笔者摘抄了一幅对联在黑板上:
学科刚开始,哪能自鸣得意?学业难成,况成才路上处处风雨阻;
先生请放心,何必事事包办。同窗共进,且困难面前个个勇争先。
对联贴出后,学生们感触很深,慢慢开始改变原来的学习态度,学习变得积极主动了,班级里也形成了刻苦钻研、讨论问题的风气。
九、故事动人,发人深醒
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只考虑认识过程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班会或团队活动向同学们正面宣传提倡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是需要的,但抓住时机,创设自然融洽环境,努力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应力”与道德情感则是另一回事。在校内、教室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在这儿,有的通过别开生面的班会活动,有的挖掘学科自身的教育因素,有的则根据学生个性与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达到各种教育预期目的。但也应看到,由于对学生“主体需求是内化的原动力”这一点认识不足,在如何把社会首先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质方面研究得不够,我们的某些方面教育就显得脆弱与生硬。学生在那种正面教育场合,有时很难放开自己,他们经常只是首先意识的被动接受者,即使安排有学生在活动中发言,所说的也常是此刻我应该说此什么,而非内心真实所感,不能期望这种形成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其实,真能触到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它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因此,进行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者打开学生心灵的启动器,是“知”与“行”的中介和“催化剂”。
(一)以情育情,以情动人
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新组建的98级公关班,有两位女同学因小事发生口角,继而恶言相向,在班上掀起轩然大波。事后,我不是武断地各挨五十板,而是找当事人心平气各地了解情况,并打算抓住这个时机,召开一个主题班会。班会以小组为竞赛单位,安排了学生喜闻乐道的歌曲、典故、谚语、名人名言等项目,围绕着“团结、友情、亲情”进行了紧张的比赛,学生们情绪高涨,竟相参与。当活动进行到时,我在黑板上写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几个大字,紧着录音机里传出了《相亲相爱》的歌曲,再一次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情感共鸣。随着如潮般的掌声,那两个同学不约而同地走上讲台,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通过这次班会,同学们认识到同学间,要互相“包容”,只有团结一心,班级这条“大船”才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而且,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风。
(二)以知育情,以情促知我们知道,单纯地对学生说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同样单纯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说理,也难以使学生产生有原则、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知之深,爱之切”正是这个道理,因此,班主任应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年五月份,发生在美国轰炸南联盟中国大使馆的血腥事件,引起了全世界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我趁此机会让学生观看电视,收集有关新闻报道,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发出了“中国人民不可欺”的强烈心声。同时,又让他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励他们“为中华崛起读书”以实际行动来声讨美国的暴行。这样,无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有血有肉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就是说,认知越丰富,明理越深刻,情感就会越深厚。
(三)以行育情,以情导行情感的另一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摇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所以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在实践中,以行育情,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
在以“爱心献功臣”的活动中,我班学生纷纷捐款,奉献了自己的一片爱心。钱虽不多,但却体现了中国青少年对那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出生入死的功臣的崇敬之情和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
思想品德教育只考虑认识过程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班会或团队活动向同学们正面宣传提倡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是需要的,但抓住时机,创设自然融洽环境,努力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应力”与道德情感则是另一回事。在校内、教室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在这儿,有的通过别开生面的班队活动,有的挖掘学科自身的教育因素,有的则根据学生个性与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达到各种教育预期目的。但也应看到,由于对学生“主体需求是内化的原动力”这一点认识不足,在如何把社会首先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质方面研究得不够,我们的某些方面教育就显得脆弱与生硬。学生在那种正面教育场合,有时很难放开自己,他们经常只是首先意识的被动接受者,即使安排有学生在活动中发言,所说的也常是此刻我应该说此什么,而非内心真实所感,不能期望这种形成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其实,真能触到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它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因此,进行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者打开学生心灵的启动器,是“知”与“行”的中介和“催化剂”。
(一)爱心换真情,尽力感化学生
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刚接手班级,有两位女同学因小事发生口角,继而恶言相向,在班上掀起轩然大波。事后,我不是武断地各挨五十板,而是找当事人心平气各地了解情况,并打算抓住这个时机,召开一个主题班会。班会以小组为竞赛单位,安排了学生喜闻乐道的歌曲、典故、谚语、名人名言等项目,围绕着“团结、友情、亲情”进行了紧张的比赛,学生们情绪高涨,竟相参与。当活动进行到时,我在黑板上写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几个大字,紧着录音机里传出了《相亲相爱》的歌曲,再一次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情感共鸣。随着如潮般的掌声,那两个同学不约而同地走上讲台,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通过这次班会,同学们认识到同学间,要互相“包容”,只有团结一心,班级这条“大船”才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而且,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风。
(二)激励中促动真情
我们知道,单纯地对学生说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同样单纯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说理,也难以使学生产生有原则、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知之深,爱之切”正是这个道理,因此,班主任应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我经常让学生观看电视,收集有关新闻报道,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发出了“中国人民不可欺”的强烈心声。同时,又让他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励他们“为中华崛起读书”的意志品质行。这样,对学生进行一次次有血有肉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就是说,认知越丰富,明理越深刻,情感就会越深厚。
(三)身体力行,真情落实到行动中
情感的另一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摇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所以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在实践中,以行育情,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
在以“爱心献功臣”的活动中,我班学生纷纷捐款,奉献了自己的一片爱心。钱虽不多,但却体现了中国青少年对那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出生入死的功臣的崇敬之情和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