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族学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民族学 少数民族教育 问题 探究
【项目基金】 本文系宁夏大学新华学院院级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关于民族学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教育问题的若干探究”(项目编号:14XHXY1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王宏涛,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教师,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系教学办主任,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是民族学、高等教育管理;章治宁,宁夏大学讲师,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2013级博士,研究方向是民族史学理论及西夏历史与文化等。
【中图分类号】 G7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1-0044-02
自古以来,我国都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国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民族已经实现了地位的平等,并且进一步实现了民族的团结与融合。在这种背景下,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能够推动民族教育的发展,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国民教育水平,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民族学视角,对少数民族教育问题进行若干研究,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促进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并推动我国国民教育的进一步建设。
一、民族学视角下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
从实践调查的研究显示,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导致其不愿意主动积极的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不愿意在学习中付出足够的努力,最终使得少数民族教育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始终无法达到预期理想的效果。首先,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的族群相对较小,其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并不高。在这种背景下,这部分少数民族对知识的重要性没有明确的概念,对学习也就没有足够高的认识。其次,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少数民族家庭还不能承担相对高昂的教学费用。基于此,学生家长通常对学生的教育不够支持,而部分学生也从主观上认为学习是家庭的负担,也就不愿意主动积极的学习。最后,从宏观上说,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导致当地政府更加重视经济的发展,从主观上忽视教育的发展与建设,同时也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到教育领域。在这种背景下,少数民族教育得不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无法在当地起到有效的宣传作用。因此,少数民族居民的观念始终得不到改善,始终无法使其认真对待教育工作。可以说,少数民族教育始终难以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的不支持,这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有极大关系。正因为经济和教育的欠发达,导致大部分少数民族家长不愿意支持学生的教育,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
2. 辍学率较高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辍学率远高于汉族地区。简单地说,少数民族学生更容易在学习过程中放弃自己的学业,部分学生甚至没有接受完整的初中教育就走上了就业岗位。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家庭难以承担较高的教育费用,只能让学生被迫放弃学业。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教育相对落后,办学的质量也相对较差。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看不到希望,从主观上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对学习失去信心,无法在学习的道路上坚持下去,最终只能半途放弃学业。
3. 教材的不合用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使用的教材并不适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特文化,也无法迎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基础与能力。具体地说,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一直以来都是由国家统一管理制定的,虽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所改变,但现行的教材内容和课程设计适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还存在诸多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现行的教材内容和课程设计大多数是以发达地区和以主流文化――汉族文化为主,没有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民族学生对有些脱离生活实际的课程内容难以理解。课程内容没有考虑到民族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影响了教学效果,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对课程和教材的学习兴趣不浓。其次是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背景下,相当多的民族地区采用将汉语教材翻译为民族语言文字的教材教学,这样的教材不但受语言表达方式和翻译水平的影响难以保证质量,而且形式单调,内容陈旧,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不能调动民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材更新速度慢,不能与时俱进,不受师生欢迎。在这种背景下,少数民族教育没有合适的教材进行有力支撑,进一步降低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信心,使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看不到学习的前途,而只能放弃学业走上工作岗位。
4. 教学资源的匮乏
从资源角度来说。少数民族教育相比于主流的交流而言,其拥有的教学资源明显更加匮乏,远远无法与城镇中学校所拥有的教学资源相比。首先,少数民族教育缺乏优秀的师资力量。因为经济的落后,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很难招收到优秀的教师,也就无法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其次,教育经费短缺也一直是少数民族学校头疼的问题。虽然在我国教育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国家在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但这种措施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经费短缺的问题。具体地说,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难以配备完善的硬件设施,无法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环境。最后,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落后,当地政府无力为贫困学生承担学杂费,导致家庭困难的学生无法进入学校学习,使得教育公平的机制受到进一步挑战,也成为少数民族教育的一大问题。
二、解决少数民族教育问题的策略
1. 加大投入,转变认识
要解决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政府首先要做的是进一步加大财政的投入,要通过更强有力的宣传,使少数民族家庭和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随着宣传工作的开展,少数民族家庭和学生才能够意识到自身思想的局限性,才会产生“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基于此,少数民族家庭才会更支持学生进入学校参加学习,而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进而在教学中更加努力获得更大的成就。
2. 要因地制宜发展少数民族职业教育
为了进一步转变少数民族家庭以及学生的意识,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因地制宜的观念,要在特定的地区发展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换言之,政府应该通过因地制宜的职业教育,使少数民族学生能够成为被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问题,将教育的成效突显出来。随着职业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少数民族家庭与学生才能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够进一步转变认识,从抵触到支持。这就需要政府充分考虑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应该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需要制定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专业,才能够培养被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显现出教育的巨大力量。
3. 对教材进行改革
同时,政府需要对少数民族教育现行的教材进行改革与创新。一方面,少数民族教育的教材应该具有民族语言的版本,特别是在中小学中,教材是否具有民族语言版本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具体地说,当前少数民族的教材往往是对汉族教材的直接翻译,这就导致部分教材在翻译过程中的表述不正确,使少数民族学生难以领会真实的意思,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教育的教材应该能够融入少数民族的文化与历史,要能够切合各个民族不同的历史背景,要在提高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进一步继承与宣扬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换言之,少数民族使用的教材不但要包括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该囊括各个少数民族独有的文化风俗、工艺等知识。这样的教材更能体现出少数民族教育的特色,也更能迎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4. 取得家庭教育的配合
要解决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达到切实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目的,少数民族学校就应该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取得家庭教育的配合。从调查研究显示,少数民族教育成效不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家长对学习的不重视和不支持,以及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逐步降低,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少数民族学校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要改变家长错误的观念,使教育得到家长的支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家庭教育应该包括对学生家长的教育,要不断提高学生家长的素质和意识,使其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也要培养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
总的来说,少数民族教育关系到国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也关系到民族的团结与融合。这就需要政府部分正确分析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促进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切实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 雷明珠.民族学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教育问题探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01).
【关键词】中国民族学;研究方法;研究现状;体系构建;系统化
【作 者】郝亚明,社会学博士,南开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天津 ,300071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4-454X(2008)04-0066-007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ethodology System of Chinese Ethnology
Hao Yaming
Abstract: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of Chinese ethnolo gy is worrisome.One of the main problems is the lack of theoretical integrationbetween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which leads to the loss of systematization.T his greatflaw on methodology system is pretty disadvantageous to teaching and scientificresearch.This paper neatens the ordinary research methods of ethnology firstly ,and then clarifies the problems of systematization of methodology system of Ch inese ethnology.At last,the author tries to construct the main frame of method ology system of Chinese ethnology
Key words:Chineseethnology;researchmethods;research sit uation;construction of methodology system;systemization
一、民族学研究方法的现状
民族学是以民族及其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①在中国这样一个民族众多、历史 悠久、文化丰富多彩的国度,民族学的发展获得了充分的养料,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理论 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在对西方理论进行引进、译介和阐释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的民族实 际,开展理论的反思与重构工作。在经验研究方面,中国学者通过大量的田野工作,无论是 早期还是当代都有一批民族志成果令西方同行瞩目。然而,相对于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而言 ,民族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则乏善可陈,与社会学等邻近学科相比更是存在非常明显的差距。 民族学研究方法的停滞不前已经成为困扰民族学学科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从研究现状来 看,民族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发展相当令人担忧。
第一,民族学研究方法在民族学学科体系中居于边缘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作为 学科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却很少有学者以民族学研究方法作为专业兴趣或研究领域;民族学 研究方法类的专著或教材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令人满意;专业学术期刊中研究方法探 讨类文章的比例非常小,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学者对个体田野经验的总结、反思及感悟,是 经验研究的一种“副产品”。
第二,民族学研究方法长期停滞不前,方法陈旧,更新缓慢。由于研究力量的不足,加 之重视程度不够,国内民族学界对“新分析方法的介绍、评论并不积极,有意识地运用到自 己的研究中就更为少见。”②尽管有学者不断呼吁民族学研究中要重视对其他学科研究方 法 的借鉴,③但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这一趋势尚不明显。同时从其他学科引进的研究方法由 于 适用性的问题或与民族学学科的整合不够导致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经常尚未推广就遭 到学界广泛的批评与反思。如定量研究与数理统计方法在民族学人类学界长期处境尴尬, ④未能发挥其应用的作用。民族学研究方法有出现固步自封的倾向。
第三,民族学研究方法缺乏系统性与体系化。在民族学科中,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论之 间展现了一种互动发展的密切关系。⑤各个流派在开创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同时,也相应形 成 了自己的方法论与研究方法。当前国内民族学界所应用的研究方法主体上属于各个理论流派 研究方法的简单累加与堆砌。对于这些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缺乏一种理论上的整合及体系化 的建构,导致杂乱无章局面的出现。民族学研究方法系统性与体系化的缺失,无论是对于指 导经验研究,抑或是进行研究方法的教学工作都是非常不利的。
推动民族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步进行 :第一步是加强对研究方法的重视程度,开展对现有研究方法系统化与体系化整理工作,初 步构建民族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基本框架;第二步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查漏补缺,通过对西方研 究方法的引进以及对相关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对民族学研究方法体系进行完善与重构。基 于这样一种思考,本文力图在整理归纳民族学常用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尝试厘清我国民族学 研究方法在系统性与体系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据此进行民族学研究方法体系基本框架的初 步构建工作。
二、民族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初步构建
通过对民族学常用教材和学术文章的整理分析不难看出,民族学研究方法存在术语繁杂 、理解各异、层次不清、表述混乱的缺点,给民族学的教学工作和学术探讨带来了一定的困 难。造成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民族学研究方法缺乏统一的体系构建,民族学研究 者忽视了民族学研究方法的体系化与理论化问题。
(一)民族学常用研究方法归纳
为了进行民族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初步构建,我们必须将当前国内民族学常用研究方法术 语进行整理分析。现尝试列举一些代表性文献中涉及的研究方法术语:
1.在宋蜀华与白振声主编的《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提及的民族学研究方法术语 有实地调查法、观察与参与观察法、个别访问法、调查会法、问卷法、谱系调查法、自传调 查法、定点跟踪调查法、文物文献搜集法、跨文化比较研究法、历史文献研究法、跨 学科综合研究法、数理统计方法。⑥
2.杨在《民族学调查方法》一书中提及的民族学研究方法术语有宏观与微观相结 合的调查方法、开调查会的调查方法、个别访问和观察法、亲属称谓的调查方法、自传的调 查方法、地图调查法、居住调查法、历史溯源法、统计调查法、综合调查法。⑦
3.施琳在《论西方民族学方法论发展的历史轨迹》一文中提及的民族学研究方法术语 有比较研究法、文化残存研究法、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文化亲缘关系法、系 谱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功能分析法、历时研究法与共时研究法、整体分析法、归纳法、田 野调查法、影视记录法、结构主义方法、“群体一格栅”分析法、跨文化比较研究法、“主 位方法”与“客位方法”、地理分析法、社区研究法、个案调查法。⑧
4.施正一在《广义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一文中提及的民族学研究方法术语有马克思主 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田野调查法、直接观察法、比较研究法、历史叙述 法、阶级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分析方法、综合方法、归纳方法、演绎方法、逻辑方法、历 史方法、从简单到复杂的方法、从低级到高级的方法、跨学科研究方法。⑨
以上四篇文献基本囊括了国内民族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术语。其中有部分研究方法存在名 称不同而所指一致的现象,如谱系调查法、系谱调查法与亲属称谓调查法,实地调查法与田 野调查法,居住调查法与参与观察法,定点跟踪调查法与历史溯源法等。通过合并相同相似 方法,并适当考虑方法的重要性和常用性,民族学常用研究方法术语可以大致归纳如下:唯 物辩证法、实地调查法、跨文化比较研究法、历史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综合研究法、观察与 参与观察法、个别访问法、调查会法、问卷调查法、谱系调查法、自传调查法、定点跟踪调 查法、文物文献搜集法、数理统计法、历史分析法、文化残存研究法、阶级分析法、功能分 析法、结构分析法、历时研究法与共时研究法、主位研究法与客位研究法、归纳方法与演 绎方法、社区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影视记录法。
(二)民族学研究方法的区分
上文通过文献整理的方式,列举了近三十种常用的民族学研究方法。如果再考虑一些不 太常用或不太重要的研究方法,总量可能会达到五十种之多。民族学研究方法之所以名目繁 多、体系混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把众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方法糅杂在一起。主要表现在: 研究方法的层次混杂、理论研究方法与经验研究方法的混杂、资料收集方法与资料分析方法 的混杂、专题研究方法与一般研究方法的混杂。这种混杂局面一方面混淆了方法之间的内在 关系,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民族学研究方法学习和理解的难度。因此在进行民族学研究方法的 体系构建之前必须对方法之间的关系予以厘清,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方法进行大致划分和整 理。
1.研究方法的层次区分
民族学研究方法是一个有着不同层次和方面的综合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很多的内容,它 的各个部分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我们通常将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体系划分为三个不同 的层次和部分,即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和技术。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研究过程的 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针对具体学科而言,它就是规范一门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 系。研究方式指的是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具体方法和技术指的是在研 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种特定的程序和技术。⑩国 内 一些学者已经认识到民族学研究方法的层次性问题。如施正一认为民族学方法可以分为三类 ,即“指导方法(或理论思维方法)、基本方法(或本科学的主要方法)和具体的应用方法(或 通常应用的一般方法与有关科学的一些特有方法)等”;B11何星亮认为民族学方法包 括两个层面,“一是方法论的层面,二是研究法和调查法的层面”;B12王建民将民 族学方法分为理论层面、策略层面和具体操作层面三个层次。B13但国内很少有学者 利用研究方法的层 次性问题来彻底厘清不同民族学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或进行方法体系的构建。沿袭这种思路 ,本文将民族学常用研究方法进行划分,结果如表1所示。
民族学研究方法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虽然它们之间有层次上的差别,但是 各种方法论、研究方式以及具体方法技术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方法论影响研究方式,研究 方式直接决定具体方法技术,不同层次方法之间存在着包含关系或对应关系。以实地调查研 究方式为例,具体方法技术层次中的观察与参与观察法、个别访问与调查会法、问卷调查法 、谱系调查法与自传调查法、文物文献搜集法、影视记录法等都是实地调查法的具体实施方 式。同样,个案研究和社区研究也可以视作实地调查法的实践形态。
2.经验研究方法与理论研究方法的区分
学术研究通常可以分为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与之相对应研究方法也可以分为经验研 究方法和理论研究方法。狭义的研究方法指的是经验研究的方法。B14由于民族学学 科的传 统,民族学研究方法体系通常将理论研究方法也包含其中,因此常见方法中有很大一部分属 于在理论构建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对二者进行简单的区分可以降低民族学研究方法的复杂 性,有助于民族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构建。经验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指资料的收集与资料分析的 方法;理论研究的方法指的则是“透过抽象概念探讨建立概念体系”或“透过抽象理论分析 以解释某种社会现象”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根据概念上的区分,可以将民族学研究方法 进行如下划分,结果如表2所示。
3.资料收集方法与资料分析方法的区分
资料的收集方法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模式与程序从调查对象那里收集研究材料的过程;资 料的分析方法指的是根据所收集材料的特点采取特定方式进行处理分析并得出研究结论的过 程。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将民族学研究方法进行如下划分,结果如表3所示。
4.专题研究方法与一般研究方法的区分
所谓一般研究方法指的就是通常所言的资料收集与资料分析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与方法 。在民族学研究方法体系中,有一些研究方法并不属于通常意义上的资料收集方法与资料分 析方法的范畴。如自传调查法与谱系调查法,这两个方法是由于生命史和亲属制度作为民族 学研究中重要的分析素材,因而以调查内容来对研究方法命名。无论是自传调查法还是谱系 调查法都是在实地调查过程中依靠深度访谈法来进行的,其自身与研究方法并无太大关联。 此外,个案研究法与社区研究法也属于此类。个案研究是实地调查法的主要特征之一,当所 研究的个案是社区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区研究。B15个案研究和社区研究都属 于以研 究对象的特征来命名的方法。这些研究方法的核心特征与关注点在于调查对象或调查内容, 类似于进行专题研究,故本文以专题研究方法来归纳其特征B16。专题研究方法就是 运用一般研究方法针对某个特定的研究主题或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并进行集中分析的研究方法 。专题研究方法的“方法性”不够明显,是否应当作为研究方法体系的构成部分 值得商榷。按照这一标准,可以将民族学研究方法进行如下划分,结果如表4所示。
(三)民族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初步构建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从四个方面对民族学研究方法进行了分类整理,对相互之间的关 系进行了大致厘清。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进行民族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初步构建。基本框架如 图1所示。下边对这一体系框架进行简单的阐释与说明。
1.方法论与认识论层面
中国的民族学学科是在指导下建立与发展的,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并把唯物辩 证法作为民族学的哲学基础和根本指导思想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在一定意义上属于一门文化学科,研究对象的性质决定了民族学具 有强烈的人文主义倾向。就学科传统而言,民族学侧重于实地调查的研究方式,强调深入到 研究对象的生活之中,通过参与观察的方法,用体验的方式去深入理解研究对象及其文化。 这一传统显然是属于人文主义的范畴。但是民族学并非反实证主义的学科,如在研究材料的 客观性、研究方法的程序性以及研究成果的有效性等方面民族学就倾向于认同实证主义。因 此从方法论上可以将民族学定位为具有实证主义色彩的人文主义学科。
在研究范式上,民族学以定性研究为主,这是由学科人文主义性质决定的。随着社会科 学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的不断成熟,同时民族学研究对象的变化及研究范围的扩展也形成了 一种客观需要,一批民族学者开始大力提倡定量研究方法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应用。坚持定性 研究与定量研究综合发展已经成为民族学较为理想的研究范式。
在民族学的研究过程中,以什么眼光来看问题是个重要的前提问题,也即是认识论的问 题。民族学的研究发端于对异文化异民族的研究,在这样的过程中自然涉及到研究视角的选 择问题,即“用本地人的观点来努力理解文化”,还是“从人类学家所利用的观点出发去研 究文化”。B17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主位研究和客位研究问题。民族学研究中非 常强调主位研究视角。主位研究与客位研究是互补的两种研究视角,并不是相互排斥的。
时间维度也是学科方法论中重要的问题。民族学研究历来重视历史的方法,注重时间因 素对学科研究解释力的影响,我们通常所言的定点跟踪调查法(历史溯源法、追踪研究)就是 将时间因素加入到研究设计中的典型方法。民族学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将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 紧密结合。“前者主要考察文化的历史变迁,比较的是同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差异的 原因和过程;后者则是专取某一历史时期的文化进行研究,比较处于同期的不同文化系统之 间的异同。”B18
社会研究中研究者普遍使用两种逻辑推理方式: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归纳方法的过程 是从特殊到一般,即从一组具体的观察结果推导出一般性的规律和法则;演绎方法的过程是 从一般到特殊,即从理论出发,通过现实中收集的资料来对一般性理论进行检验。民族学研 究重视实地调查,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得到研究资料,通过对有限资料的分析来得出研究结 论并进行理论建构。这种研究思路属于典型的归纳方法。但也有部分民族学研究是以“理论 检验”为目的的,如一些“再研究”或“反思性研究”也带有一定演绎性质。
2.研究方式层面
民族学的研究方式可以归纳为四个:即实地调查法、历史文献研究法、跨文化比较研究 法、跨学科综合研究法。其中前两者属于通常意义上的经验研究方式,后两者属于理论建构 方式。在这些研究方式中,实地调查法是最主要的研究方式,很多教科书中将其作为唯一的 研究方式进行介绍。要说明的一点是,之所以把历史文献研究法作为经验研究方式,是因为 历史文献与实地调查一样提供研究素材供研究者进行分析,不同的只是两者一个提供的是历 史素材,一个提供的是近期的素材而已。而跨文化比较研究法与跨学科综合研究法都是提供 了一种思路与构想,以指导研究者对研究资料进行处理分析或理论建构。
3.具体方法技术层面
民族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技术种类繁多,可以大致划分为资料收集方法与资料分析方法。 资料收集方法有观察与参与观察法、个别访问法、调查会法、问卷调查法、抽样方法、专题 调查法、文物文献搜集法以及影视记录法等。民族学资料分析方法有可以细分为定性资料分 析方法和定量资料分析方法两种。定性资料分析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功能分析法、文化残 余分析法、阶级分析法等;定量资料分析方法有数理统计法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
三、关于本文的补充说明
在学习民族学研究方法及阅读民族学方法类学术文章时,深感我国民族学研究方法在体 系化方面存在的着重大缺陷。本文即是对这方面思考的一个初步成果。民族学研究方法的体 系化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好处:有利于民族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工作,提高民族学专业学生的方 法水平;有利于厘清方法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理论关系,有效指导民族学经验研究工作;有利 于民族学研究方法的进一步发展,为民族学方法的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一个对话平台。
民族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构建绝非一时一日之功,也绝非个体能力所能及。方法的整理、 创新及体系的构建需要整个民族学研究群体的长期努力才能完成。由于理论素养的不足,作 者对一些研究方法的内涵未能充分把握,对方法体系的整体构想也有待完善,因而在本文写 作过程中可能出现方法划分不当或基本框架构建不合理等各种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其中找到兴趣,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边疆少数民族学生的直观思维与内地学生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对新知识同样也有很强的好奇心。激发边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魅力,培养高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且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利用好实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各项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多开设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从中获得知识并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有趣生动的实验,可以诱发学生的灵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2)改变教学模式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好奇、勇于探索的个性,乐意接受新事物,容易吸收新知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改变多年来使用粉笔和教鞭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软件中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视频图像,优美动听的音乐,色彩鲜艳的图片,生动活泼的模拟动画,都能吸引学生听、看、动手和思考问题的兴奋点,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3)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培养高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高中化学教学中可利用课余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开展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开讲座,介绍化学发展史上的名人;利用多媒体教室,放映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影视作品;开展猜化学谜语、化学魔术等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趣味性的课外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增长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学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化学基础普遍薄弱,也不敢提出问题,学习效率很低。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其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和探究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尤为重要。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思维。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单纯的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学生会没有兴趣和激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多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解答,通过问题来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课堂教学,并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与探究时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让他们在问题中学习,在问题中感受成功,增强自信,这样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在选修四第四章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的教学中,教师在上课时把课前准备的一把因铁芯锈蚀膨胀使木制刀柄开裂而不能使用的菜刀,一个因锈蚀穿孔的铜壶,一口锈渍斑斑的铁锅,一个半截锈蚀的锌皮电池发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讨论。学生就会自然地产生许多感慨和疑问“:锈蚀的破坏作用这么大!为什么会发生锈蚀呢?怎样才能防止金属锈蚀呢?”这就为学生创设了探究“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原理”的问题情境。又例如,在选修四第三章第三节中“盐类水解”的教学中,教师先提出:“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铵溶液能否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色呢?”学生会用已有的知识判断回答“不会”,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演示实验证明他们的结论是错误的,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发现问题,产生探究的欲望。同样是这个内容,也可以设计成教师在盛有碳酸钠溶液、氯化铵溶液和氯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分别滴入石蕊试液,试液的颜色分别为蓝色、红色和紫色,学生对这样的实验事实产生了强烈的思维冲突“:为什么有些盐溶液呈现中性,有些却呈现酸性或碱性?”这些实验的“奇怪”现象,为学生创设了很好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设计多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告诉我们:拥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具有更强烈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更高的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习惯普遍较差,学习比较懒惰,学习比较被动,如何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个关键问题。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学习习惯就是要逐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课堂参与形式是课堂组织形式的表现,也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关键点,边疆地区的化学教学应该加以重视。常见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形式有师生交流、分组讨论、实践活动和独立探究等,师生谈话是一种师生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形式,一问一答或讨论或启发,相互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思维的习惯,了解思维的过程。分组讨论,这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活动形式,活动中教师巡视并给予必要指导,学生参与的机会大,这种形式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而且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学科能力和协助能力。实践活动,这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习、实践、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形式,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把学生所有的感官都调动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独立探究,这是学生通过阅读、独立思考、操作、练习等活动进行参与的形式,这种形式以学生为主,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总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突破了课堂教学具体内容的限制,只要与课堂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都可以作为课题参与,教师要有计划地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保证每个学生的参与要求和愿望得以实现,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过程。在丰富多样的教学参与形式中,学生为了在参与中展示自己,锻炼自己,培养能力,就会纷纷查阅资料,就会尝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可调动学生边听课、边思维、边参与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的观察、动口、动脑、动手、质疑、总结反思等科学的学习习惯得以培养,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一定会更好。
四、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方法的指导更重于知识的传授,学习方法是学习效率提高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习事半功倍,而落后的学习方法则会让学习变得事倍功半。边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方法一般比较死板,很多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靠死记硬背,学习过分依赖教师,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不会归纳和总结学过的知识点,经常出现刚学就忘的情况,学习效率很低。因此,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途径,比如,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加以指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
1.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方法
在高中化学的预习过程中,并不是看一遍书就可以,也不是只看书就可以,而应该在看书的过程中边看边想,边想边写,做好相应的勾画与批注,大体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找出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尝试做好预习笔记。
2.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听课的方法
听课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预习笔记来听,还要跟着教师的思路来听,养成边听课、边总结、边做笔记的习惯,还要在有问题的时候大胆提问,发表自己的见解等。
3.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做实验前应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观察的重点,明确观察的要素和程序,全面、有序地进行实验的观察。实验现象的观察,往往不仅仅依靠眼睛观察来完成,还需要借助手、鼻等感官,只要这样,才能全面获得感性的材料。实验现象的观察过程中,还要克服下列不良习惯:(1)只注意强烈刺激作用的现象,而忽视其他现象;(2)由于不能高度集中注意力,忽略了稍纵即逝的现象;(3)只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而忽略对实验操作顺序、装置特点的观察;(4)只观察不思考等。
4.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要求学生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和自己选做的作业,认真思考,认真书写,一丝不苟,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寻找解决的办法。作业写完后,要想一下它的主要特征和要点,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5.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高效复习方法
关键词公安院校 少数民族 学生 培养
1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特点
由于受到公安院校特有培养目标的影响,其在相应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方面有着一定程度的特殊性。从公安院校上千人学生招收工作的开展规模可以分析出,其与其他院校在招生培养方向上有一定的区别。公安院校更多的培养方向设定为面向我国西部地区的定点招收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招收数量与其他类型的教育院校相比所占比例较高,部分公安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数量甚至可以占据全校总体在读学生人数的近十个百分点左右。
在当今社会教育工作的发展进程当中,政治思想方面无微不至的关心、生活方面体贴入微的照顾、学习教育方面不懈的坚持以及校园纪律方面的严格要求等,是公安院校在培养工作开展过程中最主要的管理理念。在社会大众化新型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部分公安院校的在职授课教师为提升其在学生培养方面的工作能力不断革新自身的管理理念,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入地应用到学生培养工作当中。但由于我国公安院校相关工作人员在学生培养工作方面积累的实践管理经验尚浅,导致在具体培养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和弊端现象。
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较低以及学习能力的不足是公安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特征,有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内容的学习成为其最主要的学习阻碍因素。汉语言的教学用语以及汉民族文化的生活环境也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起到了消极的影响作用。有部分授课教师存在忽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弱势的现象,也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对学生个人民族生活习俗以及的尊重和重视也是公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需要重点注意的教学内容,只有相关工作人员在掌握就读学生民族分配特点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才能最终实现其培养工作的有序开展。
2公安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存在的培养问题
2.1学生基础知识淡薄
受历史原因影响,公安院校内的少数民族学生多数来源于经济水平欠发达的地区,由于学生生源地的地理位置远离城市中心,并且交通不发达,再加上自然环境较恶劣,该地区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教育基础不够雄厚。该地区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是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不够强大;学生虽然具有活跃的思想,但是学生的知识视野较狭窄。因此,这类学生在公安院校学习中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2.2学习要求较低
少数民族学生在公安院校的实际学习中,会受生活习俗、价值观念、校园环境、民族文化以及社会关系等多种因素影响。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培养时,公安院校要明确培养目标,在结合公安工作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现如今,部分公安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标准设置较低,少数民族学生在低标准的培养模式下,逐渐弱化了学习素质,降低了学习能力,并且学生的知识储备严重缺乏。
2.3忽视了双语教学
在公安院校接受教育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新的校园环境中,需要运用汉语进行学习和交流,由于学生在本民族区域中习惯用民族语言或者混合语言进行交流,因此,在公安院校中,少数民族学生的交际范围被大大缩小,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交流优势,并且,这相应地加大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当学生不能更好地适应汉语学习时,学生将不能与公安院校教的教学速度相同步,并且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学习问题,长此以往,学生会降低学习兴趣。
2.4生活习俗差异性明显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在本民族学习中,已经养成了相对固定的学习模式,并且,学生的价值观念、文化模式等己基本形成。当学生进入公安院校这一新学习环境中时,学生会在各方面表现出不适应。少数民族学生相对来说,性格更加爽快、更加热情,同时,学生的自尊心也较强、敏感度也较高。再加上,公安院校实施统一化管理,少数民族学生在早期阶段会难以适应,并且会出现各种烦躁、不安。
3优化公安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培养的措施
3.1强化教育培养特殊性
在以往的传统教育教学中,公安院校经常忽视学生发展差异性,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发展,特别是在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时。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逐渐加快,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行,公安院校教师在实施教育活动时,不仅要充分尊重学生,还要在课前全面了解本班学生,在此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如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注重学生发展差异性,那么少数民族学生则失去了教育均等性,同时,这也不符合新课改的教学需要。教师设计教育教学活动时,首先要了解教学对象,并且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深入了解,为其制定针对性的学习方法。少数民族学生之所以会在校表现的特立独行,主要是因为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为此,教师可以进行细致分析学生个性,还可以在认识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为其提供适合的学习途径和学习方法。
3.2丰富教学内容
要想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少数民族学生,首先,要为学生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目标,与此同时,使学生的培养标准与统一化的公安院校保持高度一致性;其次,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薄弱,学生实践学习能力较低,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坚持“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原则。并且将班级内学生按照等级进行针对性培养,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要适当减少课程类别以及教学内容,但是,已有的课程可以适当延长课时时间,同时,进行双语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教师为了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通过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循序渐进”即有方向、有重点、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在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后,逐渐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
3.3营造学习环境
公安院校为了更好地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在课堂教学、课后实践以及校园环境等方面要充分体现民族多样化。具体表现为:增设具有公安特色,能够挖掘学生潜力的新型课程,以此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将零散的课后时间整体化,即利用课后时间成立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主要包括摄影小组、绘画小组、文艺小组、朗诵小组以及拳击小组等,以此发挥学生特长。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不仅能够有效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在公安院校这个整体的校园环境中,少数民族学生能够互相帮助,互相鼓励,这有利于学生问、师生间建立良好的友谊。
3.4加强“六观”教育
公安院校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时,要强化“六观”教育。即在政党观、祖国观、社会主义观、人民观、宗教观以及民族观等六个方面进行一致性教育。其中宗教观和民族观是重点。科学的民族观,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客观认识民族关系,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科学的宗教观,能够确保学生针对宗教问题形成科学认识,这有利于促进公安工作顺利开展。
3.5提高学生素质
为了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教会学生做人。即学生在校期间做合格学生,学生毕业之后做合格民警,对公安事业持续追求。其次,教会学生学习。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以及工作任务,巩固学习基本功,增强主观能动性。然后,教会学生健体。身体是一切工作的本钱,少数民族学生在平常要积极进行身体锻炼,尝试完成恶劣环境下的公安任务,勇于接受挑战。最后,教会学生团结合作。单打独斗时代早己被合作共赢时代所取代,因此,要加强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关键词: 少数民族学生 英语听力教学 教学现状 教学策略
1.引言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新疆少数民族英语教学有了一定进步,少数民族英语教学日趋健全与完备。受传统英语教学的影响,重视读写教学,忽视听说教学;重视听力材料的灌输,忽视听力技能的培养的现象仍然存在。长此以往,听力技能欠缺,不利于英语专业的学习,不利于少数民族英语人才的培养。
2.新疆南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听力教学现状
2.1学生听力基础薄弱,学习动机不强。
南疆地区地处偏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学设施有限;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水平有限,教育质量较低。很多学生来自边远州县,硬件设施不够,中学时代几乎没有接触过正规听力教育;大多数学生词汇量偏小,不注重日常词汇量积累,导致听力词汇量不够,严重影响了听力效果;少数民族学生长期受母语语音负迁移的影响,语音训练偏少,导致听力练习时听不出标准音标,更不用说重音、弱读、爆破、意群断句等;南疆地区很多少数民族学生中学时上的是以民族语言为主的双语班或是民族语言班,大学时才转到汉族班,必须从零起点开始学英语[1]。英语听力基础非常薄弱,进入高校后,一些学生英语学习负担过重,思想压力过大。这种自卑因素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心理负担过重,只要上课或者考试就会紧张。尤其是听力材料往往一遍即过,整个听力过程就会恶性循环。另外,学生学习英语听力的动机不够强烈,一些学生上听力课仅是为了通过期末考试或者专业四级,缺乏求知欲与主动性,养成不良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2.2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水平滞后。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由来已久,教与学位置错乱,听力教学尤为严重。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在听力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中心,部分学校缺乏语音室及多媒体设备,学生在普通教室上听力课,内容仅限于听力教材及磁带放音,采取单一的“放音—对答案—讲解”模式,教学成为单向的信息输出[2],无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听力活动,内容单调,气氛沉闷,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一些学生上课开小差,或是交头接耳,甚至昏昏欲睡。另外,教师听力课堂的讲解“以汉语为主,英语为辅”,没有良好的英语听力环境,不利于英语听力教学的开展。
课堂输入是课堂进行的第一步,因此教材的选择至关重要,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目前,大多数发行的英语听力教材均针对普通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编写和设计,没有专门针对“零起点”学生的教材,因此不符合南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很多听力教材内容过深,满足不了教学需要,不具民族特色新颖性。另外,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关乎教学的成败。近年来,国家和新疆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成效的措施,使新疆南疆地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英语专业教师特别是听力教师的建设仍需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尽合理,缺乏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较多;少数民族师资缺乏。
3.关于新疆南疆地区少数民族英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3.1转变教学理念,修订教学内容。
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不断转化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3]。听力教学一定要打破灌输的教学模式,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活动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促进学生掌握个性化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具体英语听力水平,制订不同的教学大纲及培养方案,对不同地域、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开展个性化教学。培养听力学习兴趣,使少数民族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把听力作为一种专业基本技能,成为复合型人才,为少数民族发展作出贡献。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精心挑选适合边疆少数民族听力能力的教材,或者尝试编写适合南疆地区少数民族英语专业学生的听力教材。系部可以设立专门的听力教研小组,实施小组讨论形式的任务型教学法,分类教学,因材施教。按学生的听力能力分班,甚至零起点的少数民族学生可以单独开班。不同的班级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开设不同的课时。另外,教师应注重授课内容和形式,包括小组讨论或者活动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形式上,教师应该利用现代教育设备,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比如视频、幻灯等。选择课外材料时可以选取一些语速适中的电影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基于课堂时间有限的现状,还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成立听力兴趣活动小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此外,听力效果的检验需要学生的客观反馈,教师可以定时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听取学生的建议,依照学生的反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3.2建设教师队伍,优化教学环境。
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合格的听力教师是南疆地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关键和保障。教师应重视教学理念的学习,摆脱传统灌输者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课堂的主导者。学院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加大青年教师进修学习的力度,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和教学管理水平[4]。比如,组建听力教研组,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演示示范课,传授听力教学技巧;教研组长积极组织教研活动,组织年轻教师进行说课或者微课比赛,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开展新老教师结对子活动,老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5次,将课堂上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新老师;邀请计算机老师讲授幻灯等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多种授课形式,提高课堂管理、协调及现代设备使用等能力。总之,听力教师要积极探索,发挥创造性,针对南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做调研,积极探索更合适的教学模式教。此外,学校应配备现代化的语音教学设备,建立多媒体自学区及听力学习资料中心,为听力教改的实施提供有利的环境。
4.结语
中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新疆南疆地区少数民族的英语教育关系到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和南疆地区的发展。一定要认清听力教学现状,针对南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总结探索新方法新思路,切实提高听力教学水平,在学院及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使新疆南疆地区少数民族的英语听力教学踏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张志伟,严兆府.新疆高校零起点英语专业教材建设研究[J].语文学刊,2011(12).
[2]张丽.独立学院学生特点与英语教学改革探索[J].新西部,2011(6).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 德育工作 家庭教育 心理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026-02
百色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面积最大的市,地处广西西部,全市包括12个县(市),183个乡镇,是多个少数民族聚集居住地。有壮、苗、瑶、彝、仡佬、回等少数民族,其中壮族人数最多,约占总人口的80%,而瑶族、回族、苗族、仡佬族、彝族约占总人口的6%。我校是市里的中职学校,吸引着各县(市)的初中毕业生来校就读。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少数民族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有着相同的特点:他们积极向上,要求进步,渴望成长,关心集体,注重思想品德修养。这些充满时代感的特征,是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的主流。同时,我们也发现,少数民族学生来自边远的大石山区,这些地区经济落后,信息不畅通,交通不发达,文化生活相对贫乏,汉语水平较差,使这些少数民族学生融入集体存在一些障碍,导致学校的德育工作出现一定的困难。
一、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德育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的德育工作与民族学生家庭教育未能很好地结合
学校的德育一向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从来都不可能孤立存在。一些家长特别是农村少数民族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只要交了学费,教育就交给学校来完成,成龙成虫都是学校的责任。学校是教育的机构,但学校更偏重于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即智商培养。而家庭教育是爱的教育,即情商培养。有部分家长却常对孩子说“你不好好读书,将来做什么?是扫大街还是放牛?”认为高学历就是成才,只关心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学生心理生理上的变化,从而导致学生情商较低。其实家庭对于孩子的培养特有的影响力是其他教育不可能替代的,它甚至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成效。学校与家庭如果配合得好,教育效果会事半功倍,反之会抵销甚至摧毁学校的教育效力。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还未能很好地与民族家庭教育相结合,未能与家庭教育建立起沟通交流的长效机制,从而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效果的发挥。
(二)教师自身德育的观念跟不上时代,教育手段比较匮乏
首先,学校的德育课程存在专门化知识化的倾向。如法律、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上,内容单一,课堂上出现单纯的说教模式。把德育与学生的生活分开,显然这种模式的德育课是无效的甚至是起负作用的。德育内容和素材选择上还需要教师用心去挖掘。然而有部分老师却已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一个例子一讲就是几年甚至是十几年,严重脱离实际。再加上今天的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很广泛,一般的德育内容很难打动他们。其次,在德育的形式上,语言苍白,缺乏美感,没有真情实感,学生参与度低。再次,除了德育老师和班主任,其他老师未能在课堂上、课后针对学生的民族特点展开德育工作。
(三)网络影响学校的德育效果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无时无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网络信息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影响非常巨大。网络是一把双韧剑,可以传播社会的正能量,但同时有的人利用网络传播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网络中的暴力游戏、网络中的黄色网页等,这些网络信息随时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相对比较滞后,学生对网络垃圾缺乏免疫力,容易被网络的不良信息俘虏,严重影响着正常的学习和身心健康。这是学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德育工作的措施
地处广西西部的百色市是多民族居住的城市,学校的生源大多来自少数民族,由于民族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德育工作就要利用好他们的特点,坚持公平公正及照顾的原则,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和谐发展。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德育工作的特点隐性化
在德育课上,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上网看视频的特点,下载具有教育意义的视频,播放一些促进民族团结的视频、红、红色电视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在校园的论坛中,教师把一些德育问题摆出由师生共同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一吐为快。在论坛中留下的学生“足迹”,可以发现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能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掌握思想动向,并把发现的问题借助论坛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放松了心情又得到了教育。学校还可在网上开设网上咨询室,让学生隐姓埋名进行咨询,说出心中的困惑,满足了自尊的需求。教师要认真倾听,从而深入他们的心灵世界,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求,收集各方面信息,进行诊断,以师长加朋友的身份提出参考的建议,帮助他们渡过思想迷茫期。
(二)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以抓大石山区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动向为工作重点之一
学生的管理工作要抓好细节,学校利用信息网络建立少数民族学生信息系统平台,形成一套规范、科学的工作体系,通过信息系统平台从而提高教育管理服务的质量,使学校的管理精益求精。在管理模式上,对班主任和辅导员进行民族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的培训,加深对少数民族学生特点的认识和了解,进一步重视和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引导他们树立爱国爱校意识,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管理部门通过对学生的走访、调研和座谈的方式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深入细致地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地总结探索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中国民族心理学研究现状
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学界在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方面,逐渐摆脱了前苏联有关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影响,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作为民族心理学的一个层次进行研究,同时构建中国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则、内容,逐渐将中国民族心理学纳入心理学的范畴。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这一概念受到了普遍关注。建国以来,民族学界受前苏联民族学研究的影响,把主要目标投向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研究。斯大林在《和民族问题》一文中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在这个定义中,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作为民族四个特征之一,受到了异乎寻常的关注,许多学者著书立学,(注:参见熊锡元:《略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研究》1983年第4期;吴团英:《试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吴团英:《民族心理素质是民族最具普遍性的特征》,《求是学刊》1982年第2期;顾学津:《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在民族识别中的作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徐杰舜:《也谈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质》,《民族研究》1990年第3期;贺国安:《刘克甫谈共同心理素质与民族自我意识》,《民族研究》1989年第4期;修世华:《关于“共同心理素质”的思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内涵、外延进行了概括。其中以熊锡元和吴团英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进行的概括最具代表性。熊锡元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的特点在该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其特征为通过本民族的语言、文学艺术、社会风尚、生活风俗、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乡土的眷恋,表现出自己的爱好、兴趣、能力、气质、性格、情操和民族自豪感。”吴团英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就是民族的共同心理特点,它由民族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及民族自我意识等诸种要素构成。”(注:吴团英:《试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在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特点理解方面,学者们大多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和渐变性;但在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名称方面,分歧很大。民族性格、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意识以及民族自我意识均成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代名词。甚至《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在对民族性格、民族意识、民族感情等词条的解释中,均写着参见民族共同心理素质。
第二,民族心理研究方兴未艾。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一些学者逐渐注意到对民族心理的研究受到了斯大林关于民族定义四个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限制,于是开始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纳入心理学分支民族心理学的研究范畴。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作者从不同角度对民族心理作了研究。(注:参见周星:《民族心理论》,《宁夏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童列春:《中国民族心理形成的四个历史时期》,《理论月刊》1991年第4期;李尚凯:《民族心理研究概论》,《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90年第3期;熊锡元:《民族心理与民族意识理论问题补遗》,《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6期;戴庆渲:《民族心理及其结构层次刍议》,《学术论坛》1990年第2期。)戴桂斌认为民族心理由民族心理素质(包括民族的性格与能力)和民族心态(如民族朴素的社会信念、价值观念及民族情趣等)两个部分组成。(注:参见戴桂斌:《略论民族心理》,《青海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秦殿才认为民族心理分为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体系、思维方式三个要素。(注:参见秦殿才:《改革开放与民族心理结构的调整》,《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荣·苏赫认为,民族心理划分为四个层次八个要素:(1)民族群体价值观念及其指导下的民族群体规范,包括价值观念和规范意识以及同时产生的民族情感、民族意志三个因素;(2)民族个性心理特征,即民族气质、民族能力(后天的熟练技能)、民族性格;(3)民族思维方式;(4)民族自我意识。(注:参见荣·苏赫:《简论民族心理和阶级心理的辩证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戴庆渲认为民族心理结构应该由四个层次八个要素组成:第一层次,民族自识性及同时产生的民族情感、民族意志;第二层次,民族思维方式;第三层次,民族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民族性格、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三个要素;第四层次,在价值观念指导下包括价值观在内的民族群体规范意识,如民族朴素的社会信念、道德观念、民族审美情趣等。(注:参见戴庆渲:《民族心理及其结构层次刍议》,《学术论坛》1990年第2期。)李尚凯认为: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民族心理,它是各民族在一系列共同历史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共同性格、情感、爱好、习俗、成见、信念、心理状态等等精神素质的总和。民族心理的内部结构是多侧面、多层次的。可将民族心理分为民族心理素质、民族心理状态和民族自我意识三大组成部分。民族心理素质是该民族在人类种系发展过程中所达到的心理水平,是民族心理中较为稳定的部分,包括民族认知特点、民族思维方式、民族气质、民族性格、民族能力等等;民族心理状态是该民族对社会面貌、社会变化的反映程度,是民族心理中较为不稳定的部分,包括民族朴素的社会信念、价值观念、民族情绪和情感、民族兴趣和爱好等等;民族自我意识是对本民族所处社会地位、所具身心特点的自我认识和评价以及对本民族利益的理解和维护,表现着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包括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民族气节、民族中心主义等等。民族心理是民族心理素质、民族心理状态和民族自我意识的统一整体,其中以民族心理素质为基础。(注:参见李尚凯:《论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韩忠太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与民族心理是两个本质不同的概念。在内涵和外延方面:民族心理的内涵是一个民族的成员以先天的神经系统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作用、教育影响、文化熏陶下,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而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除了具有民族心理内涵的一般属性外,还具有“共同”和“素质”两个根本属性。从外延看,民族心理可以包含一个民族成员发生的各种心理现象,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外延只能包含一个民族全体成员普遍具有的共同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在学科归属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归属于民族理论学,民族心理则归属于心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民族心理学的范畴。在研究课题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学研究工作者的理论问题之一,他们的研究具有宏观性;民族心理研究者则通常以心理现象为单位,具有微观性。在研究方法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作为民族理论研究的一部分,没有专门的研究方法;民族心理的研究方法则是运用心理学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实验法、跨文化分析法等。在研究目的方面:民族理论工作者研究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为了解释斯大林有关民族定义四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而民族心理研究者一开始就把自己的研究目的与整个心理学的研究目的联系起来,即研究民族心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因此,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和民族心理是分属两个不同学科的概念。(注:参见韩忠太:《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与民族心理的区别》,《云南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从以上作者对民族心理的理解来看,分歧很大,有些作者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归纳为民族心理的一个层面,有的作者则认为两个概念在含义上大相径庭。另外,作者们对民族心理包含的内容持不同意见。
第三,个体民族心理研究逐渐兴起。如熊锡元对回族、傣族、汉族的共同心理素质进行研究,(注:参见熊锡元:《试论回回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思想战线》1986年第6期;熊锡元:《傣族共同心理素质探微》,《思想战线》1990年第4期;熊锡元:《汉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特征论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其中在分析回族共同心理素质时,他认为由于回族的其他三个民族特征并不明显,故共同心理素质在其形成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从强烈的民族意识、开拓与进取精神、心理状态和与风俗习惯的交织、保族与卫国——在逆境中求生存等四个方面来分析回族的优秀心理素质,同时也指出回族应该防止和克服民族狭隘性、排它性等有害的心理素质。”(注:徐黎丽:《试论我国民族心理研究》,《兰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荣丽贞则以蒙古人特有的祭神为例,认为祭祀风俗属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故祭祀风俗与民族心理的关系也是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关系。(注:参见荣丽贞:《蒙古族祭祀风俗与民族心理浅述》,《内蒙古社会科学》1987年第6期。)苏世同认为苗族主体心理深受以农耕为基础的苗族文化的影响,表现出许多优良的心理素质,也保留了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质,这在文化风俗上有所反映。(注:参见苏世同:《论苗文化与苗族主体心理结构》,《吉首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伊力合木·克力木则认为敢于冒险、敢于出家门、不怕吃苦、具有流通观念和坚韧不拔的性格、不轻商等是维吾尔人经商心理的特征,而造成这种特征的历史根源为城市生活方式、地理环境及宗教。(注:参见伊力合木·克力木:《维吾尔族的经商心理及其历史根源》,《社会学研究》1989年第4期。)还有其他一些学者也对一些民族的心理素质进行了研究。如周兴茂论述了苗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注:参见周兴茂:《论苗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那顺呼吁重视对蒙古族心理的研究,(注:参见那顺:《重视对蒙古族心理的研究》,《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闫丽娟、钟福国论述了裕固族心理素质,(注:参见闫丽娟、钟福国:《裕固族心理素质透视》,《西北史地》1998年第1期。)南文渊则综述了几个世纪以来对回族民族心理的研究概况,(注:参见南文渊:《几个世纪以来对回族民族心理的评说综述》,《青海民族研究》1997第3期。)石国义论述了水族传统文化心理,(注:参见石国义:《水族传统文化心理思辨》,《贵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崔英锦论证了朝鲜族文化心理特点,(注:参见崔英锦:《略论朝鲜族文化心理特点》,《黑龙江民族丛刊》1996年第4期。)马丽华论述了云南通海蒙古族生存发展的心理素质,(注:参见马丽华:《云南通海蒙古族生存发展的心理素质》,《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云公保太探讨了欧拉藏族尚武心理,(注:参见云公保太:《欧拉藏族尚武心理初探》,《青海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银军和杨顺清论述侗族民族心理素质,(注:参见银军:《试论侗族共同心理素质》,《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杨顺清:《侗族共同心理素质初探》,《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施建业论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注:参见施建业:《论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戴小明则对如何改善民族心理素质进行了对策性研究。(注:参见戴小明:《关于改善民族心理素质的思考》,《新疆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以上文章均从民族发展和繁荣的角度探讨某一特定民族心理对民族本身发展的影响,旨在帮助少数民族建立健康的心理特点,消除与民族发展有害的心理特点。但由于受民族学界有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讨论的影响,许多作者对民族心理及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概念理解不同,因此在研究个体民族心理时总是冠以某某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其实,从研究的特定民族心理的内容来看,均属于民族心理特点的范畴。
第四,与民族心理相关的问题也成为一些学者的研究课题。如钟元俊对民族传统文化心理与民族教育的关系进行了论证;(注:参见钟元俊:《试论民族传统文化心理与民族教育》,《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2期。)郭建荣、郭广瑛探讨了我国民族的心理和传统对科技文化发展的影响;(注:参见郭建荣、郭广瑛:《论我国民族的心理和传统对科技文化发展影响》,《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张践认为改造经济心理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环节;(注:参见张践:《改造经济心理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环节》,《民族研究》1985年第4期。)郭大烈论述了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与民族心理的社会化的关系;(注:参见郭大烈:《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与民族心理的社会化》,《民族研究》1987年第3期。)秦殿才认为民族地区要改革开放,必须对民族心理结构方面的不良因素进行调整;(注:参见秦殿才:《改革开放与民族心理结构的调整》,《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荣·苏赫则认为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的相互作用,经过民族和阶级交织在一起的微观环境中介,经过民族心理构成因素和阶级心理构成因素叠加渗透在一起的个人心理素质和自我观念的中介,必然形成阶级心理对民族心理的决定性制约和民族心理对阶级心理的反作用,必然表现在既属于民族又属于阶级的主体行为中;(注:参见荣·苏赫:《简论民族心理和阶级心理的辩证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李景春讨论了民族心理素质与国民素质教育的关系;(注:参见李景春:《论民族心理素质与国民素质教育》,《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李尚武则比较了中西两大民族精神心理结构的异同点;(注:参见李尚武:《中西两大民族精神心理结构比较》,《中国国情国力》2000年第4期。)卜鼎焕论述了民族心理素质与现代化的关系。(注:参见卜鼎焕:《民族心理素质与现代化》,《哲学动态》1994年第12期。)另外,还有学者对“拓展中华民族精神的中介环节,提高民族的心理素质,适应现代化的需要”进行了探讨。(注:参见施国光:《拓展中华民族精神的中介环节,提高民族的心理素质,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浙江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以上文章虽然重点不同,但讨论的均是与民族心理有关的问题,其最终目标还是希望通过学术探讨,改善不良的民族心理素质对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心理学界也从改革开放以来开始注意到不同民族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但从20世纪80-90年表的有关论文来看,以研究个体民族心理和个体民族成员的心理为主。如汉族和裕固族儿童心理发展比较研究、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克木人和基诺族德育心理调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拉祜族和哈尼族的青少年品德形成的调查研究、北方少数民族罪犯心理初探等等。李尚凯将其总结为六类:各民族儿童认知发展的比较研究,各民族个性和品德形成发展的比较研究,民族社会心理行为的比较研究,民族心理卫生和精神病研究,民族心理基本理论研究,跨国的不同民族心理的比较研究。(注:李尚凯:《论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由于李尚凯对20世纪以来的民族心理学研究已经进行了详细的概述,本文不再重复。
二、民族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族心理学研究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这并不是说我国在民族心理学研究方面无懈可击。笔者认为,民族心理学研究在定位、概念、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着缺陷。第一,在学科定位方面,目前民族心理学的定位不正确,即民族心理学应该属于哪个学科没有解决。多少年来,心理学研究者总认为民族心理学虽然是以民族为研究对象,但它在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便决定了它属于心理学科范畴;民族学研究者则一直认为民族心理学虽然偏重心理学研究内容,但其研究对象又是以民族为基础,因此民族心理学应该属于民族学研究范畴。其实,这两种看法均存在缺陷。理由是,从心理学方面来说,心理学是一门独特的学科,但心理学的基础是个体心理学或普通心理学,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许多心理学分支均属交叉性的学科,如政治心理学、伦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均涉及到政治学、伦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的内容。民族心理学虽然偏重对民族心理的研究,但它是以民族作为研究对象,因此民族心理学应该是一门集民族学和心理学为一身的交叉性的学科。再从民族学角度来说,民族学虽然是以民族作为研究对象,但它研究内容涉及民族历史、文化、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方面,它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如果民族学研究民族心理,必须具备心理学和民族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民族学基础上产生的民族心理学无疑属于综合性和交叉性的学科,即民族心理学与民族学和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同时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任务就是研究民族心理发展的轨迹,总结民族心理发展规律。民族心理研究是民族心理学的根本使命。
第二,在概念方面,关于“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认识分歧很大。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有关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辩论来看,有关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概念多达数十种。这些概念均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无论从外延和内涵来看,均缺乏普遍意义上的规定性和概括性。首先在“民族心理”概念研究方面,有的学者将民族心理概括为四个层次和八个要素。这样虽然能够全面表达作者对民族心理这一概念的理解,但内涵过于膨胀,外延势必缩小,而且作为概念,在文字表述方面缺乏精炼性。有的学者则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包含在民族心理之中,但对民族心理的本质理解方面缺乏概括性和普遍性。笔者认为,民族心理属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因此必须采用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遵循普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它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即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其中心理过程是一个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它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等三种过程。人们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想像和思维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并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同时,会对客观事物表示自己的态度,如满意、喜欢、爱慕、厌恶、憎恨、妒忌、惧怕、愤怒、悲伤等,这就是情感过程。由于人们在进行心理活动时经常会遇到环境的影响,而人不肯屈服于环境,就要立志,拟定计划和步骤,坚持不懈地执行,这就是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又称个性差异,它表现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能力包括人的智能、知识和技能等;气质则是高级神经活动在人的行动上的表现,是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之一,如直爽、活泼、沉静、浮躁等;性格是人对别人和事物的态度和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如刚直不阿与弄虚作假等。也就是说,人们的心理现象就是能力、气质、性格之间的差异性和认识、情感、意志之间统一性的结合。民族心理学作为普通心理学的分支,是研究民族心理现象的科学,它也包括民族心理过程和民族个性心理特征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民族心理过程则是指特定民族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民族个性心理特征则是指特定民族能力、气质和性格上的差异。由于民族是由不同年龄、性别、经历的人结合起来的共同体,因此民族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上存在着差异。民族心理就是特定的民族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结合体。(注:参见徐黎丽:《论“民族心理”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其次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概念研究方面,有的作者将其与民族心理概念等同使用,有的作者则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就是民族自我意识或民族意识,还有一些作者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就是指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等等。笔者认为,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这一概念中,素质特指民族心理素质,即与民族心理有关的素质,而素质这一词汇在心理学上则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注: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096页。)由此可见,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则是指特定民族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共同特点。所谓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和自动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两部分,脑有头盖骨保护,避免外界的损害;脊髓是脑的延长,深藏在脊髓骨的管内。神经由中枢系统分支遍布全身,对行为具有整体统一的效能。感觉神经趋向脊髓,而运动神经则远离脊髓,两者构成外周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则包括周身、躯干、内脏等器官的神经系统。(注:参见陈孝禅:《普通心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3页。)自动神经系统则专管营养生长过程,如胃的消化、血的循环、肺的呼吸之类,它的机能自动进行,不受意志的指使,故称自动神经系统,又称植物性神经系统。以上所说的神经系统,则是心理产生的条件,一般来说,神经系统越简单,则心理活动越简单;神经系统越复杂,心理活动则越复杂。另外,除了这些神经系统以外,感觉器官也是心理产生的条件,如身体外部的眼、耳、鼻、舌、皮肤,身体内部的动觉、静觉、触摸觉及机体觉(如消化器官的饱、饿、渴,呼吸器官的顺畅、喘逆等)。(注:参见陈孝禅:《普通心理学》,第115页。)有了以上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心理现象也能够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民族心理素质实际上是指民族心理产生的生理条件,即民族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则是指特定民族共同拥有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注:参见徐黎丽:《论“民族心理”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由此可见,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心理产生的物质性条件,两者不能同等看待。
第三,在内容方面,民族学界重视民族心理的宏观研究,心理学界则重视民族心理的微观研究。多年来民族学研究者一直投身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研究,近年许多学者开始将其纳入民族心理的研究范畴内,并且构建中国民族心理研究的理论框架,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仍是许多研究者热衷探讨的问题,即使在研究个体民族心理时,也要贯以“某某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名称。关于此点,本文第一部分已有详细论述,这里不再重复。但由此可见,斯大林关于民族四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在民族学界仍有巨大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者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绝大多数成果仍属于个体民族心理或个体民族成员的心理领域,如民族儿童心理特征研究、民族心理卫生和精神病研究、跨国的不同民族心理的比较研究。(注:参见李尚凯:《论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有关民族心理基本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可以说,民族学界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主要重视对民族心理理论的研究,而对一些个体民族心理的研究,也遵循民族心理理论的指导;心理学界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主要重视对个体民族心理现象和个体民族成员心理现象的探讨。这种状况的存在,虽然表明我国民族心理研究在宏观和微观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同时也说明民族学和心理学在民族心理研究内容方面存在着差异。如果双方不及时沟通,差异会逐渐扩大,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得不到有机地结合,民族心理学的发展将受到极大的限制。
第四,在研究方法方面,民族学界和心理学界各行其是,互不借鉴。我国民族学经过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方法论体系和具体的研究方法,这就是实地调查法,它是民族学研究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方法。所谓实地调查,是经过专门训练的民族学工作者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注:参见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29页。)它包括许多具体的调查方法,如观察与参与观察、个别访问、调查会、问卷法、谱系调查法、自传调查法、定点跟踪调查法、文物文献搜集法等等。除此之外,跨文化比较研究法、历史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综合研究法、数理统计方法也成为民族学研究的方法。(注:参见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1-342页。)但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民族学进行的心理研究问题来看,由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这一概念一直束缚着研究者们的头脑,因此有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研究一直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一些研究个体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学者也并非全部遵循民族学的实地调查法(亲自到民族地区体验和考察),即使有一些研究个体民族心理的研究者为本民族成员,但要研究本民族心理发展中的共同规律,不深入到本民族中间去,也很难得出客观和公正的结论,因为民族个体的心理现象千差万别。一般的学者在研究个体民族心理时,总是依靠文字资料,因此熊锡元先生倡导的使用实地调查法进行民族心理研究(注:参见熊锡元:《要加强民族心理的调查与研究——〈民族心理调查与研究:基诺族〉序》,《民族理论研究》1992年第3期。)是非常必要的。心理学的民族心理研究方法和其他心理学研究方法相同,即从选题开始,经过文献综述,形成假设;选择研究类型,对变量进行分类;选择被试,制订研究方案;收集和整理资料,得出结论;最后撰写科研报告。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一般采用非实验法,而非实验法又有五种具体方法,它们分别是调查法、测验法、实地考查法、历史研究法、地域比较法。(注:参见李尚凯:《论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心理学者使用这些比较规范的研究方法,在个体民族成员心理和个体民族心理的研究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对一些不良的民族心理进行了对策研究。但由于心理学在民族心理理论方面内容很分散,很难从这些分散的研究成果中总结某一民族或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发展规律。另外,民族学和心理学在具体研究方法上有许多雷同之处,但由于双方很少交流和合作,致使许多重复的研究项目出现,改变这种状况已迫在眉睫。
三、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前景
民族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的、交叉性的学科,尽管在定位、概念、内容及方法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但随着各民族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提高,各民族的心理研究将受到普遍关注,民族心理学研究前景光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族学和心理学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已势在必行。属于民族心理研究范畴的内容很多,我们目前所接受的民族理论和民族问题无一不与民族心理有关。例如,在处理两个民族关系问题时,如果不了解这两个特定民族的心理现象和心理特点,从而对他们的行为做出预测,就无法制定出解决民族关系问题的对策。笔者在甘宁青地区研究民族关系问题时经常看到民族干部不了解少数民族群众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而采取了不合时宜的方法,致使民族成员之间的纠纷上升为民族关系问题。(注:参见徐黎丽:《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发展趋势》,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0页。)又如在制定民族政策时,如果不考虑各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即使这些政策能够帮助各个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他们也不会接受。在西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尽管从长远角度来看,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利益,但由于各民族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多子多福的心理特征,使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接受这一政策,因此执行难度较大。(注:参见郭正礼主编:《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疆民族关系的对策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6-238页。)另外,诸如民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均与民族的心理活动有关。因此民族学界要深入地进行民族研究,必须与心理学界建立广泛和长期的联系。从心理学界来说,尽管心理学在理论和方法上日趋成熟,但民族心理学作为它的一个分支,还是一个新鲜事物。民族学界长期以来积累的各种实地调查材料和理论研究成果,均可以成为心理学工作者进行民族心理研究的素材,因此民族学和心理学携手研究民族心理问题势在必行。如果合作得当,中国民族心理学研究将结出累累硕果。
第二,个体民族心理研究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民族心理研究的主流。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在某种程度上是西部民族地区的大开发。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进行,国家、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和开发商希望对西部各个民族有个全面的了解。西部各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心理特征,必定在民族区域自治法和自治条例实施过程中以及在民族经济和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其中,民族心理的积极影响将促进西部大开发各项战略决策的实行和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如维吾尔族和回族善于经商的心理特点则有助于这两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消极影响则会阻碍西部大开发的顺利进行和民族地区发展,如一些民族闭关自守的心理特点则不利于该民族的发展和进步。许多从事民族心理研究的学者,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并深入西部民族地区,调查西部各个民族的心理特征,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个体民族心理的研究论文,并积极倡导各个民族发扬优秀的民族心理特征,抛弃与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不相适应的心理特征,使西部各个民族早目走上兴旺发达之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实施,个体民族心理研究会进一步深入发展。因为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和法规的实施需要西部各个民族的配合,各个民族要配合国家的战略决策,首先要在心理方面充分地认识和理解西部大开发对西部各个民族带来的好处,然后才能在行为上支持和拥护国家的决策。
关键词: 中职学校 新疆少数民族 汉语教学
对少数民族而言,进行汉语教学十分重要,通过有效的汉语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汉语语言,而且能够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有助于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少数民族学生更适应社会。因此,研究汉语教学策略,提出思考建议,有助于促进汉语教学的有效实施。
一、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特点
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是一个系统的教育,与短期教育不同,需要进行长期的、系统的教育,以便制定专门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与交际技能,使学生有效应用汉语,提高汉语语言应用能力[1]。传授系统的汉语知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注重人文知识传授,安排专业课程,制定实训任务,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从而提高汉语教学质量。第二,汉语教学较复杂,中职学校学生汉语学习的起点低,汉语学习基础与汉语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致使教学难度较大,教学复杂。第三,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具有显著特色,即汉语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学生已经掌握一门语言且较为熟练,如此已经掌握的语言会阻碍学生其他语言的学习,使学生无法掌握语言规律与语言技巧,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受到已掌握语言的影响,易发生混淆,汉语学习极其不规范,影响学习效果。第四,中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应用性很强,学习汉语的目的是通过汉语学习,提高汉语交际能力,从事一些汉语交际工作,将汉语学以致用,以便学生适应社会,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从而贡献自己的价值。
二、有效进行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措施
(一)编写相应的教材。
编写相应教材是有效进行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主要措施,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教材的实用性与有效性影响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效果,编写相应的具有针对性的教材,提高教材的有效性尤为重要,是有效进行汉语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2]。但是目前,在中职院校并无完全符合要求的教材,教材多是针对外国人学习汉语或以基础较好的新疆北疆地区学生学习使用的,对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而言,不仅学习难度大、实用性也较差,学习的较多汉语知识无法学以致用,无法切实提升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因此,编写少数民族学生能够接受的、实用性强的教材极其重要。编写相应的教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汉语掌握量编写教材,注重教材难度,教材不能太过复杂,也不能太过简单。第二,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一些难度,因此,教材编写需要注重基础内容的编排,提高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使学生学习得更加扎实。第三,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是利用汉语进行交际,因此,教材必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学生学以致用。
(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基础与能力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学生具备较强的汉语学习兴趣,或者处于汉语语言环境之中,学习能力及汉语基础就会较强,汉语学习起来更容易。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可能学习效果较差。因此,因材施教,十分必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根据学生特点与水平科学分层,进行多次测试才能做出准确判断。分层教学时,教师必须经过仔细研究,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不能依靠一次测验成绩就进行分组,以免影响分层的有效性,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或者为学生造成学习压力[3]。第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需要顾及学生的感受,教师不能以好组与坏组进行分组,需要以A、B分组,以免学生有被归类的感觉,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击学生自信心,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新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汉语学习难度大,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很难产生学习兴趣,基于此,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将枯燥的汉语知识趣味化、具体化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创新型教学方法较多,趣味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等都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以多媒体教学法为例,教师在讲解汉语知识时可以合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汉语词汇、句子等,帮助少数民族学生纠正汉语发音,使学生的汉语发音更标准,正确。另一方面,多媒体可以将文字与、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结合起来,提高汉语教学的趣味性,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四)消除语言中介影响。
消除语言中介影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式之一,在掌握一种语言的情况下学习另一种语言,极易受到语言中介的影响,学生会不自觉地将已掌握的语言规律与技巧运用到另一门语言中,发生混淆,影响后一门语言的学习,因此,消除语言中介影响十分重要[4]。消除语言中介影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建立中介资料库,通过建立中介资料库可以将极易对学生造成中介影响的词语、句子及语法归纳起来,使学生对此类内容具有一定了解。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预防,避免学生受到中介影响,另一方面可以在学生受到语言中介影响后,进行有效的分析,以此为戒。第二,对比分析汉语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母语的不同,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差异,发挥积极的正迁移作用,消除语言中介的影响。
(五)改革考核方式。
改革考核方式是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措施,通过改革考核方式,真正锻炼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当前的考核方式主要是考试考核,利用试卷考察一些汉语知识点,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此种考核方式并不能提升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致使学生的应用能力较差,无法较好地应用表达。因此,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考核至关重要,是一种增强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改革考核方式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进行全过程考核,即在学习过程中不定期考核,学生的课堂表现及作业成绩都算入考核成绩,使学生产生紧迫感,督促学生学习,以免学生敷衍了事。第二,多进行情境考核,即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要求学生根据情境回答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与应用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迷路为主题设置情境,你迷路以后需要问路用汉语怎么表达,或者别人向你问路你该如何回答等,通过具体的情境提升学生汉语应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研究提高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质量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等措施,不仅能够增强汉语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还能够锻炼学生汉语表达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总之,通过不断研究总结,对提高汉语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闵江红,韩燕燕.中职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能力特点及对策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4(03).
[2]蒲晓华.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6(02).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辖伊犁、塔城、阿勒泰三个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有13个世居民族,现在双语教育逐步形成了学前、小学、初中、高中齐头并进局面,新源县历来重视的双语教学。本文将以新源县中小学双语教学为例对伊犁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展开研究。
一、新源县中小学双语教学概述
新源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6所,其中小学3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2所、完全高中3所、高中2所。据统计这两年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在校学生的逐年增长,双语教师也在逐渐增长。
小学双语班2012年367个,学生10116 名,占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49%。2013年增至413个,学生10976 名,占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53%;初中双语班2012年41个。2013年初中双语班61个。
少数民族小学专任教师2012年总数1203人,双语教师332人,占28%,2013年教师总数1209人,双语教师345人,占29%。
二、新源县中小学双语教学实施情况
2012年4月新源县选派三名教师参加伊犁州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师新课程优质课评比活动,县中心校的教师分别获得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一等奖并荣获伊犁州直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优秀组织奖。
2013年8月伊犁州教育局组织的高中双语汉语、双语数学、双语语文等学科调讲赛中,新源县参赛选手分别荣获一等奖。
三、新源县中小学双语教学经验
1. 领导重视
县委、县人民政府、教育部门召开专题会议和中小学校长会议,专题研究双语教育教学。2012年县教育局出台《关于深入开展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学习,宣传和教育活动的通知》,传达自治区双语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安排部署双语政策学习、宣传和教育工作。
2. 工作稳步有序推进
严格执行《新源县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办法》,强化双语教学流程管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四精六认真”(“四精”指精选、精讲、精练、精批;“六认真”指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与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考核、认真辅导课外活动),强化教学督查。
2013年确立为“有效教学提升年”,开展“四精”、“六认真”、“常规管理校校行”等活动,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
经常参加小学双语教师数学学科、汉语学科同课异构课堂教学评选活动,组织双语教师参加自治区首届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多媒体课大赛,参加自治区第三届少儿口语大赛。
3. 组织培训,提高素质
2012年8月选派4名双语汉语教师参加自治区普通话培训(国培计划);选派6名双语教师参加自治区农村中小学双语教师教材培训(国培计划);11月选派5名双语教师参加伊犁州双语师资提高班赴南京晓庄学院学习培训。
2013年争取组织实施《国家支援新疆汉语教师工作方案》,2013年有6名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骨干教师赴内地脱产培训一年,国家、自治区双语教师培训项目及重点工程。2013年已培训27人。
4. 发挥模范示范作用
2012年是“有效课堂”推进年,新源县全县召开“有效课堂”展示现场会,举办“有效课堂”研讨和专题讲座,推广有效课堂“三学五环”教学模式。送教下乡,2013上半年组织三次骨干教师送教下乡(连片教研)活动,将优质课送到基层学校,通过集体备课、研讨专题提升活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评选学科带头人。
5. 推广多媒体教学
推广使用“双语畅言智能语音”教具,2012年9月新源县购买了326台智能语音教具。使学生能够更科学、更标准、更规范地的学习语言知识,营造出逼真互动的语言环境。2013年已完成“自治区中小学双语现代远程教育建设计划”。为进一步提高双语远程教育设备的利用率打下基础。
6. 重视校本培训
重视校本培训提升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拓宽教师成长渠道,利用民汉合校的优质资源,积极组织民、汉教师的校本培训,促进了双语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实施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程,提升乡镇中小学校和教学点的管理水平、科研水平、教师素质、教学质量。
四、存在的问题
新源县双语教育稳步发展但双语师资短缺、双语师资水平低等问题,是双语教育发展瓶颈。
1. 双语师资队伍短缺
全县双语师资严重短缺,尤其是理科课程双语教师严重短缺。随着规模的扩大,到2013年,全县中小学需解决双语教师859人双语教师整体素质、师资水平偏低,大部分双语教师属非专业教师。
2. 底子薄
对接受过学前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小学后,全县统一采用模式1实施双语教育;鼓励条件成熟和基本具备条件的学校选用模式2教学,也可以完全保留民语言教学。
目前我县大部分乡镇学校小学班级除了汉语、数学用双语授课之外其它课程均用母语授课,初中和高中理科课程均用双语授课也很难达到。
五、对新源县双语教学的对策、建议
1. 强化师资水平,建设一支合格稳定的双语教师队伍
多渠道补充双语教师有计划招聘教师、对口支教、实习支教等工作的开展,缓解了我县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师资紧缺的突出问题,有力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2. 营造双语教育社会舆论环境
继续举办少儿双语口语大赛、双语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等活动,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关心、支持、参与双语教育的积极性。为推进双语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3. 加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
有效提高双语教育教学质量稳妥做好双语教育衔接工作督查管理。实施推行精致化管理举措,共同发展,推进划区域教研管理机制,做好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工作,关注小学低段各年级的衔接,因地制宜开设起始年段双语班级模式。协调和解决衔接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4. 营造双语学习氛围
组织教师在职自学、校本培训及派外脱产培训等渠道强化双语教师培训力度,开展双语教师培训,利用民汉合校优势,进一步实行“一帮一,结对子”活动。通过远程教育、班班通、智能教具等现代优势资源,营造双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