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法医学的认识范文

对法医学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法医学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对法医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法医学专业;医学课程;法学课程;公检法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7-0140-02

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及司法鉴定改革的逐渐深入,在司法实践中,法医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除了公检法系统的案件侦查和审判等需要法医学提供支持之外,社会鉴定、医疗纠纷、重大自然灾害等也需要法医学提供相关帮助。

一、我国高校法医学本科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过多

在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法医学培养方案里,一般是大学一年级接受通识课程的教育,大学二到四年级,需要完成的医学课程几乎包含了所有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虽然在部分医学课程上,法医专业的培养方案做出了一些课时和难度上的调整,但是涉及到相关专业的众多领域,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法医学专业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同时隐藏了法医学的专业特点,导致所培养的人才难以达到专业培养目标,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可能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法学课程设置不足

法医学鉴定是应用法医学的知识和技能对诉讼案件涉及的活体或尸体及生物物证等进行检验鉴定工作,其鉴定结论是三大诉讼法的重要特殊证据。因此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具备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熟悉必要的法律程序,是一个法医本科毕业生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社会和我国的法制建设对法医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應该将法学课程在法医学大学五年的本科教育中进行延续甚至贯穿,并体现在大学五年级的实习安排中。自2018年起,非法律学专业的学生无法参加司法考试。这意味着,从2014级法医本科生起,已经失去了参加司法考试的机会,那么法医专业的学生在需要兼顾医学、法学和本专业课程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会不会降低对法学课程的重视,减少对法学课程投入的精力,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难以聘请公检法系统人员为法医学本科生授课

法医学本科生会在本科培养期间逐渐接触法医学的相关课程,比如《法医现场学》、《刑事技术》等,顾名思义,这些课程与公检法领域的工作关系十分密切。此类课程设立的初衷,是为学生建立向实习过渡的桥梁,并积极联系有丰富法医学实践经验的公安系统人员为学生授课。然而,因为教学、考试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通过课程所获得知识的系统性,所以授课人员的职称、授课时间、授课课时以及课程学分都需要详细规划和严格管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公检法系统人员的职称与高校教师的职称不同,较难对应。于是聘请公检法系统人员为法医学本科生授课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高校法医学专业教育引入公检法专家授课的必要性

(一)我国法医学教育情况的要求

法医学要求学生具备运用医学、法学知识的综合素质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能力,只学习理论是达不到这一标准的。我国的法医学人才培养现在还以本科教育为主,大部分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所以法医学本科教育的质量应得到足够的重视。本科法医学生尽早向公检法系统的法医专家学习,益于建立起对专业较为全面的认识,更好地将理论学习与未来的实习、工作相融合。

(二)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

公检法专家授课,可以适度提供最鲜明的案例,拉近法医本科生与未来工作的距离,发掘学生的兴趣、求知欲与自学能力。以《法医物证学》这门课为例,院校老师更多的实践经验源于民事案件,而引入公检法系统的专业人士授课,能够进一步渗透学生对刑事案件的认识,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刑事案件思维方式。

三、关于高校法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适当减少临床医学专业必修课程设置

临床医学等重视的是活体医学,而法医教学则更注重对死亡医学与活体医学两类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对更加复杂[3],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注重法医学的特点和法医工作的要求。在医学课程发面,应重点设置与法医学专业关联更加密切的课程。

(二)增加法学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

应该将法学课程在大学五年的本科教育中进行延续甚至贯穿,并体现在大学五年级的实习安排中。教、考、学三者同时抓。

(三)将公检法系统人员引入高校法医学教学活动

1.以转换职称解决难以聘请校外法医学专家教学的问题。将公检法系统老师的职称与高校教师的职称进行转换,以受聘的兼职教授或副教授的身份为法医专业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和专题讲座,完成诸如损伤致伤工具推断、死亡时间推断、命案现场分析、枪弹爆炸案的法医学鉴定等内容的讲授。

2.以丰富授课形式来调节课时和学分。以《医疗纠纷的处理与防范》为例,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共16个课时,1个学分。那么可以将其中一部分课时内容以“讲座”的课程形式体现。比如,前8个课时内容由我校法医学专业老师讲授,帮助学生构建基本思维、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8个课时内容由公安系统的法医以“讲座”、“案例讨论”的形式展示,或者两种授课形式穿行,通过多种多样的授课形式解决课时和学分的问题。

3.引入公安高等院校“双师型”专任教师。有专家认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公安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目标。公安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分为教师队伍和专任教师队伍两个部分,“双师型”专任教师是指具有人民警察身份,政治立场坚定,具备扎实专业理论功底,取得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拥有培养合格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能够从事理论课程讲授和公安应用理论研究,同时取得人民警察基本级及以上执法资格证书,拥有服务公安一线的实践能力,能够对公安实战及实践教学予以指导的专职教师。所以,高校法医学专业教育引入公安高等院校“双师型”专任教师,对学生有着积极的职业启发作用。

四、结语

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和司法改革的逐渐深入,对法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结合具体情况,加强与教务处和法医学专家的合作,制定出更加成熟、高效的法医学培养方案,聘请公检法系统人员为法医学本科生授课等方法才能够为我国法医事业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适用型的人才,为我国的法治化建设奠定基础,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木尔扯尔,张丽华,章丽霞.论医学院校法医学新专业的建设与思考[J].医学信息,2008,21(9):1555-1557. 

[2]任立品,郭亚东,蔡继峰,等.国际化视野下我国法医学本科生教育培养模式初探[J].高教学刊,2016,(10):29-30. 

第2篇:对法医学的认识范文

一、听课的方法

听政治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以吸收有价值的信息。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

二、阅读的方法

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文字含义,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不仅要搞清楚“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探讨“为什么”的问题。阅读的方式,有泛读和精读之分,要求也不一样。此外,要熟悉教材,就要把教材精读数遍,一般是逐字逐句地读,不放过课文的注释和插图。

三、记忆的方法

学习政治对学生的记忆力、分析力、理解力、及对社会的感知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具体的记忆方法有很多,如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逻辑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等。由于记忆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其间伴随着遗忘,所以在进行下一步的时候,有必要再对前边的内容简略地重复一下,记忆就是这样在迂回中不断前进的。

四、练习的方法

在练习的方法上,要学会审题,特别是明确题干的含义及要求;要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规则,按照要求进行解题;要把握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于是在无数单选、解析、问答的磨练中,你日渐熟悉的知识点终于织成了一张网,将每一道考题牢牢地揽在其中,而不放过一条“漏网之鱼”。

第3篇:对法医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发展观Abstract: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of the thought of using the principle of the identity and struggle of interconnec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human and nature from the unity to the opposition, this causes the ecological crisis. Therefor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we must face up to the value of nature, understanding nature, change our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gradually improve the benefit in harmony with the natural ecological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ulture better, to build a harmonious environment for human and nature. 

Keywords: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B028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正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顺应了自然发展规律,已经到了任何生物都无法企及的高度。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过大量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由于不能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我们也体悟到了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惩罚,“生存环境恶劣、健康质量下降、生命长度难以达到自然天寿”,这些其实都是因为人类没有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所带来的结果。具体来说,"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状态。其中,生态良好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前提和保证,能够从根本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人与自然的关系古人早已有所认识。我国传统哲学中有不少关于人与自然的论述,教育人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影响较小的情况下,古人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使古人与自然形成了亲近和谐的关系。当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提出,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创新,也是实践上的创新。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策。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重新审视并确实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走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化道路,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必须懂得"和谐则发展,不和谐则变异"这一千古不变的真理,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翻开人类的文明史册,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就像一根红线贯穿始终。大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则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前进。当自然界创造人类的时候,人类对自然曾经充满敬畏。然而,人类毕竟是地球上拥有知识自我积累与更新能力的高级生物。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类越来越希望摆脱自然的束缚,获取更大的身心自由,也慢慢丧失了对自然的敬畏。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被打破,人类有组织的行动对自然的塑造,远远超过其自身的演化。自然有其固有的规律,它不会容许人类的肆无忌弹,便毫不留情地对人类实施了一次又一次的报复。有数不清的例子都充分证明了人类在不断吞噬自然的躯体,同时也在品尝自己所酿造的苦酒。有数据显示,全球气温自1800年以来一直缓慢上升,20世纪是过去600年间最热的一个世纪。如果我们再不改变自己的行为,在自然界面前依然我行我素,那么,数百年后,巨大的热浪将会席卷地球每一个角落,海洋中漂浮的冰山将会融化得无影无踪。到那个时候,严重的全球性的悲剧将会不期而至。

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能领略到自然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在2008年初,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特大低温雨雪及冰冻灾害天气。据专家分析,这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出现的极端灾害天气。极端灾害天气的出现,是人类过度活动破坏大自然生态平衡造成的恶果。我的家乡在前些年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通过几年铁矿的开采,虽然地方财政收入增加了,个别人提前致富了,也滋生出了一些令人吃惊的大款。但是山上的松林、果树和草坪没有了,各种野生动物不见了,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去了,所见的山被翻了个底朝天,下雨时山上流下来的是泥水,刮风时山里人也体会到了"沙尘暴"的滋味。庆幸的是地方政府已预测到并着眼于解决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的问题,以"百矿披绿"工程为重点,集中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此举措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和赞扬。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面,某些动物做得比人类要睿智得多。我看过一部名为《狼图腾》的小说,描述的是有关蒙古草原狼的生活景况。作家姜戎在小说中描写关于狼捕食的细节着实值得人们感念:以狍子肉为美食的狼在发现一窝狍子时,它们即使没有吃饱也不会将狍子"赶尽杀绝",总是留着几只小狍子让其存活下来。或许狼已经意识到:如果食物链不再延续下去,等待它们的将是生存的危机。为了自己的明天依然过着足实的生活,狼群努力维系着与自然生物的和谐关系。狼且如此,何况人乎!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大自然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也并非简单单一的,大自然就像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人类也生存于这张网中,从这张网中吸取营养同时也受制于此。在人类对自然规律掌握仍然有限的情况下,需要慎重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以良知、远见和气魄,采取果断的行动,来弥补我们的前人以及我们自己对自然所犯下的过错,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的调节者,从而与自然达到和谐的境界。"风物长宜放眼量",保护了整个自然界,归根到底还是保护了人类自身。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和谐社会各种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关系。只有人与自然和谐了,才能从根本上带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由之路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对于我国显得尤其重要。相对于13亿人口,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的占有是十分短缺的。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存在着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之间的矛盾、自然资源的生产价值与生态价值之间的背离、对环境容量的无偿占有与对环境质量的自觉养护之间的失衡、追求数量和速度与质量和效益之间的不协调。总体上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造成我国消耗的水泥、钢铁和煤炭分别占到全世界的55%、26%和30%,而创造的GDP只占全球的4%.我国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可以用“局部好转、总体恶化”来形容。酸雨面积已占全国的1/3,水土流失面积达38%,海港化面积扩大到18%以上,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严重污染, 农村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2003年已经占到GDP的15%.还有健康问题,目前我国75%的慢性病与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污染有关,癌症患者的70~80%与环境污染有关。统计表明,2002年我国的环境可持续指数(ESI),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排位是倒数第14名。如果再不重视人与环境建设,我国的现代化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将难以实现。为此,需要更新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4篇:对法医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国际化视野;法医学本科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0-0029-02

法医学的社会性、特殊性等特征决定了它是一种对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都较高的行业[1],而法医学教育质量的高低更是影响行业水平的关键因素。鉴于我国的现代法医学起步较晚,整体教育水平与国外较发达国家相比又有一定的差距,也就导致了国内外法医学培养模式的不同。如在丹麦的法医学教研活动主要以大学法医研究所为中心,研究所的设置使法医学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也使法医学成为取得学位的毕业考试课程之一。因此丹麦医学教育的最后一年,法医学成为必修课和毕业考试科目,而法医学与社会医学、卫生学等又构成了社区(公众)医学的主干课程。同时新法规要求国家执业医师的获得必须拥有博士学位并经过法医学、卫生学等4个月的学习培训;法医病理医师资格的获得比执业医师要求更为严格,除拥有博士学位外,在病理科至少全勤工作3年,取得授权病理医师资格,再到大学法医研究所全勤进修数年方可獲得法医病理医师资格,最后由司法部任命是否合格[2]。同时美国也要在普通大学进行4年工科的学习,再经4年医学专业学习,而后2~4年普通病理学专业培训,最后经7年的法医学专业培训后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法医病理学专业人员。德国的法医学人才培养对象主要是法律专业和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当前我国的法医学人才培养仍处于本科教育阶段,毕业后大都直接去工作,因此我国的本科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国内各大医学院法医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该专业课程均大致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法医专业课程等五大部分。公共基础课程是国家明确规定的必修课程,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也与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极其相似,只是在部分课程和学时安排上稍有更改,这些课程在大学的1-4学年均已完成,法医学专业课程如《法医病理学》、《法医物证学》、《法医临床学》、《法医毒理学》等课程仅仅只有第四学年下半学期和第五学年上半学期的时间学习,第五学年半学期为实践培养阶段。通过以上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对高水平法医学人才的培养与国外较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通过对国内外法医学领域专业人才的比较分析,作者认为目前在我国现有体制下培养出的法医学本科生存在不足之处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我国的法医学人才招生模式及教育模式存在些许弊端

如今我国法医学本科生招生模式仍是通过高考选拔,学生毕业后大都直接进入用人单位工作;而西方国家的医学本科生教育为一种通科教育,学生综合能力较强,对以三级学科为基础的专业化学习,原则上放在后期转化、毕业后接受再教育去完成[3]。目前我国法医学本科生教育模式为大学五年级才进行法医学专业课学习并实习,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学生被灌输大量专业课程,同时实验课的安排多为验证性,缺乏实用性及专业性,学生的实习时间也相对较短,这种教育模式不利于培养实践型人才,因此会导致法医学人才的综合能力欠佳。

(二)教学环境较差,各项设施相对落后

由于法医学是一门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均较高的学科,加大教学的各项投资力度以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实验室配套硬件设施及各种仪器、设备和实验耗材等对满足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需要更是不可或缺的。而目前我国对教育的人力物力投入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在部分院校内部,法医学科重视力度不够,影响法医学本科教育的资源分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导致了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相对不足。因此,目前高等医学院校提供给法医教学的硬件设施及实习条件还远远不能满足现有教学的需要,也就影响了教学质量与法医学教育的发展。

(三)现行的教学模式不够完善且课程设置单一

目前,我国的法医学专业本科生在大学一至四年级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和临床专业的教育模式基本一致,授课老师也均是从事临床医学工作的教师去完成,课程安排及教师授课方式易将学生的思维模式从一开始就定位于救死扶伤,医治病人,是一种自然发展的“顺序”的概念,而法医学更加侧重于由后往前的逻辑推理思维培养,长时期的基础及临床医学思维模式易导致法医学专业课学习思维方式的僵化及脱节。再加上法医学教材更新速度较慢,如目前全国法医学统编教材才第4版,而相比临床医学教材已有第8版或者7年制教材等。并且除文字教材外,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材、多媒体课件、形象教学和实物标本均较欠缺,远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国际化环境。

二、作者结合当前国际化视野下国内外法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现对我国法医学本科生培养模式的建议总结如下

(一)改革招生体制

虽然我国法医学人才招生模式与国外差别很大,但鉴于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作者建议我国的法医学招生体制既不保持现况,也不完全照搬国外的通识教育后期转化的培养模式,而应综合考虑、相得益彰。一方面,部分院校继续通过高考招收法医学专业本科生,以维持当前社会法医学人才的平衡;另一方面重点高校可借鉴国外法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从医学本科毕业生中招收后期转化学生学习法医学,以培养一批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水平较高的综合型法医学人才成为法医学领域的核心骨干。这两种招生模式相结合即能满足我国当前基本国情的需要又能为我国法医学人才的培养开辟新的前景。

(二)调整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多数高校的法医学专业大都未开设法学专业课,培养出的本科生在解决相关专业问题需要用法律专业知识时就显得力不从心[4]。因此,需要在课程安排方面增加法学专业课的学习,旨在培养出秉承法医法学理念,按照法律要求,科学、公正地为公检法系统工作的法医学专业人才。同时为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现场勘查知识的学习也应该作为一门法医学本科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与法医学专业课程同期进行。

(三)强化人文科学知识体系的再教育

法医学相关工作原则性强、社会效应较大,在医疗纠纷及刑事案件等的审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过去只偏重某一专业知识学习的培养模式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已暴露诸多不足之处。国外医学院校的课程安排涵盖了社会人文科学、医学及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其中医学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在美国和德国达20%~25%,在英国和日本约占10%~15%[5]。因此要调整法医学专业知识结构,加大通识教育的力度[6],重视和加强自然科学及社会人文科学等知识体系的再教育,力争培养出科学严谨、公平公正,成为新一代专业能力强、职业道德高尚的综合型法医学专业人才。

(四)重视教学实习单位的规划与建设

法医学是一门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应用学科,仅靠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整体规划教学实习單位的建设,对各实习单位要相互沟通,加强合作,提高实习单位带教老师的积极性及增强老师们的责任感,力争对学生在实习阶段的学习认真负责,保质保量。建议在大学第四学年之前就学习法医学概论,第四学年利用暑期时间去实习单位见习,第五学年第一学期学习法医学专业课,第二学期再去实习。及早接触法医学课程可以让学生对法医学专业有较早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以后法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在理论学习中的疑难杂症可以通过在实习单位的学习得到解决和强化。

(五)加强国际化教育与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也日益突现。以美国大学为例,为了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培养出占绝对优势的综合型人才,就非常重视在本科生教育中灌输国际化的思想。一是开设国际化课程,让学生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中学习多方位的国际化知识,如哈佛大学通过开设很多国际化课程及举办一些文化交流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二是互派留学生等以加强学生间的国际交流和学习;宾夕法尼亚大学派送本校学生外出留学的比例和招收留学生的比例都是较高的,宾大国际项目办公室(OIP)每年都会选派数名优秀生外出留学,同时与各学院委员会合作在德国、英国、法国和中国等国家开办了多个校方资助的教学项目,优秀生可获得不同程度的资助。因此我国可以借鉴美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议与国外法医学教育水平较高的国家签订互通协议,在合适时段互派优秀的学生交换学习等;同时也要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比如聘请外教,或者选派教师外出深造,即强化了教师队伍的建设,也能了解国际上法医学领域的新动向,为我国法医学本科生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三、结束语

在当前的国际化视野下,建议对现行法医学专业本科教育模式从招生模式、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实习单位规划及国际化合作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创建以招生模式为导向、以课程设置为基础、以教学管理为手段、以实习单位规划为保障、以国际化合作为突破及以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能力全面提高为强大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出综合能力较强的法医学本科生。

参考文献 

[1]张奎,刘莉,余舰,等.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法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5):944-946. 

[2]贾静涛.世界法医学与法科学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梅人朗,龚幼龙.中外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比较和调整我国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的思考[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0,21(1):1. 

[4]倪志宇,马春玲,丛斌,等.法医学本科生教育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9,24(2):143-144. 

[5]李鲁,郭永松,施卫星,等.以医学人文课程为基础的全程医德教育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6:25. 

第5篇:对法医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痛风性关节炎;现代医学;发病机制;认识分析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6.103

痛风性关节炎是当前较多见的无菌性炎症的类型, 有着剧烈疼痛和自限性的特点。当前在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实施临床治疗时, 由于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的特点, 往往难以对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1-3]。因此分析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非常重要。而现代医学对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较多, 并对发病机制进行了较多的研究[4, 5]。本次研究中分析了对痛风性关节炎对现代医学分析后的发病机制认知情况。现报告如下。

1 尿酸含量过高

导致痛风性关节炎最为主要的因素就是尿酸含量过高。尿酸是嘌呤代谢后的最终产物, 而痛风是因为长期性的嘌呤代谢障碍而导致的疾病类型。患者一般不会发病, 但血液中的血尿酸浓度明显的高于常规血尿酸数值, 此时患者属于高尿酸血症患者[6]。尿酸的含量过高是导致痛风性关节炎的最主要因素。

2 炎症细胞

2. 1 多形核中性粒细胞 在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发病时, 多形核中性粒胞表面的受体极有可能会参与到其自身和单钠尿酸盐(MSU)的反应过程中, 这极有可能导致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发病[2, 7-9]。尤其是通过多形核中性粒细胞表面受体的相关作用, 会导致相关趋化因子以及一系列的介质出现, 而这些介质会导致患者关节滑膜的通透性提升, 最终导致关节炎急性发作以及关节红肿的出现, 这会导致患者最终出现痛风性关节炎[10]。

2. 2 单核和巨噬细胞 单核和巨噬细胞也是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发病的一类重要因素, 单核和巨噬细胞会合成以及分泌诸多的炎性因子, 例如肿瘤坏死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白细胞介素(IL)-1等。这些物质能激活中性粒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中诸多的一氧化氮合酶以及磷酸酯酶A2等物质, 这些物质能够导致患者发生炎症, 并会对其身体组织造成破坏[3, 11]。尤其是单核和巨噬细胞能够抑制炎症细胞的凋亡, 最终导致这种炎症症状持续性进行。另外在近些年来的研究中也能够显示, 有无症状出现的患者均会在关节液内部发现吞噬尿酸盐结晶的单核巨噬细胞, 通过这些细胞能够和患者病灶内的相关物质发生反应, 导致患者出现痛风性关节炎的很多症状。

2. 3 肥大细胞 肥大细胞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一类导致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发病的机制和因素。肥大细胞和单核以及巨噬细胞的活化主要是发生在患者发病的炎症早期, 并且相比中性粒细胞的活化, 肥大细胞的起源往往会更早[4, 12-15]。肥大细胞经过抗原的刺激会在肥大细胞膜上出现抗原-抗体反应, 最终导致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织胺、肝素、5羟色胺、前列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趋化因子和慢反应物质等, 会导致患者出现腺体分泌、细胞聚集和平滑肌收缩等诸多情况, 最终导致患者腺体分泌、细胞聚集、血凝状态等诸多的症状。

3 细胞因子和痛风的关系

3. 1 常见细胞因子和痛风的关系 常见的细胞因子即IL-8、IL-1β、IL-1Ra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物质, 在以往的研究中显示, 这些物质实际上和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发病有着非常巨大的关系[16]。尤其是有较多的细胞因子和患者发病中的的症状有着较大关系。当前有研究显示, 当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发病时, 会导致更加严重的无菌炎性症状, 同时尽可能将炎症时间进行延长, 导致患者在经过相关治疗后也无法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对患者造成更大痛苦。

3. 2 转化因子β1和痛风的关系 实际上转化因子β1也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抗炎症细胞的因子, 主要是通过分化成熟的巨噬细胞进行分泌并且产生的, 会在急性炎症发生的过程中, 不断的对内皮细胞的激活造成阻断, 最终导致白细胞无法进行聚集和黏附, 导致前炎症细胞因子的出现受到抑制[5, 17]。另外在诸多的研究中均能够显示, 转化因子β1能够对和痛风性关节炎相关的病理生理过程进行调节, 例如抑制巨噬细胞凋亡和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刺激等, 但在此过程中转化因子β1的作用必不可少, 因此转化因子β1的出现也和痛风有着较大关系。一旦在对患者的关节液中检查发现了转化因子β1, 则说明患者在此期间的炎症症状有所缓解。

4 炎性体和细胞蛋白受体的关系

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发病和单核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 主要是需要通过2个步骤来完成的, 首先会通过相关途径对细胞吞噬反应和释放炎性介质等诸多行为起到抑制效果, 并导致炎症介质得到释放。而另一方面, 炎性体的出现也会导致患者的症状更加严重, 但炎性体出现后并感受到来自体内体外的危险信号, 则会和衔接蛋白以及半胱氨酸蛋白酶-1进行连接处理, 并形成共同存在于细胞质中的最终物质[18]。由于炎性体的特点, 能够对Caspase-1的出现起到介导效果, 同时也能够分泌成为活性成分, 导致其出现诸多的生物学效果。另外炎性体的作用也让体现在了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诊治和治疗中, 通过炎性体起效相关效果, 能够明显抑制住细胞微管的生成和减少, 最终导致患者发生痛风性关节炎的诸多症状。

5 小结

痛风性关节炎是当前临床的常见病以及多发病, 对患者的伤害也比较巨大。本次研究中, 分析了对痛风性关节炎在临床诊治时的现代医学发病机制情况, 以期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治疗时使用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蒋莉, 周京国, 青玉凤, 等. Toll样受体2和Toll样受体4及其信号通路在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1, 15(5):300-304.

[2] 杨虹, 杨小红, 钟晓武, 等.辅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平衡在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6, 20(8):520-525.

[3] 周琦, 刘树民, 董婉茹, 等.“TLR2/4-NF-κB”信号转导通路在痛风性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机制.中国药师, 2016, 19(9): 1733-1736.

[4] 韩玉生, 刘永武, 朴成玉, 等.丹溪痛风胶囊对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PGE2和VCAM-1表达的影响.中医药学报, 2012, 40(4):50-51.

[5] 姜楠.中医复方对尿酸钠诱导的大鼠痛风性关节炎模型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中医药导报, 2011, 17(4):128-130.

[6] 周蜜, 张明. 中医对痛风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概况. 辽宁中医杂志, 2012(9):1732-1733.

[7] 桑莉. 贺氏温通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机理探讨. 光明中医, 2011, 26(12):2499-2500.

[8] 池继敏, 邹明, 张峰. 关节液中尿酸检测对痛风性关节炎的重要意义.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11, 26(6):145-146.

[9] 丑小月, 周忠光, 费洪新, 等.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研究. 中国医学装备, 2014(B08):31-32.

[10] 杨平. 痛风性关节炎诊治的新认识.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3(22):84.

[11] 王林. 痛风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的临床观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12] 梁爽, 黄凯裕, 许岳亭, 等. 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选穴规律分析.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4(12):2598-2604.

[13] 谢蓓蓓, 苏厚恒, 李光文, 等. 痛风性关节炎与骨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 14(24):4727-4730.

[14] 郭敏, 成志锋, 胡玉华, 等. 依托考昔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应用中的疗效观察.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 14(29):5747-5750.

[15] 洪渌, 陈亚慧. 痛L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现代实用医学, 2014, 26(8):1014-1015.

[16] 李鑫浩, 赵树森.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黑龙江医学, 2014(11):1235-1236.

[17] 刘吉琴, 陈雄, 曾玉琴, 等. 针刀结合药物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25):2755-2757.

第6篇:对法医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主治医师;卫生法;认知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强、要求严格的职业,临床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合格医师的重要途径。与美国相比我国还存在相当差距[1]。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种以培养专业化做事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这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根本所在,即培养具有专业化做事品格和能力的专门人才[2]。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目前已成为临床、科研的主力军,是医学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我国试行医学专业学位虽然已有10多年,但是目前仍然没能正确把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内在要求[3]。本课题选择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主治医师对卫生法律认知的比较作为研究题目,依据规定结合实际情况,了解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医患沟通技巧、医疗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知情况。从而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卫生法的内容,相关规定、医院与科室的相关规定,提高相关的临床能力,确保患者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某校在读临床研究生及某三级甲等医院主治医师,采用目的抽样,抽取研二专业学位研究生139名,主治医生146例。

入选标准:2014年5月二年级各二级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认知正常。2014年5月具有主治医师资格,认知正常。

1.2方法

1.2.1量表的形成 在参考了首都医科大学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岗前培训模式的研究[4],该问卷包括8个维度,分别是医德医风教育、医院规章制度学习、医患沟通技巧、病历书写、体格检查、心电图、内科系统基本操作、外科系统基本操作等八个方面对临床研究生期中考核要点进行调查,每个条目分三个等级选项,即很需要、需要和不需要。由于条目繁多,一次性完成研究有难度,故其抽出中医院规章制度学习、医患沟通技巧两个条目。再此基础上对两个维度的条目进行修改,邀请7位医院管理、教育和临床的专家对问卷进行咨询。最终形成《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卫生法律认知》问卷,它包括2部分,①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住院科室、工作年限。②卫生法规和沟通认知条目。抽取20例研究生和临床医生进行预调查。测得Cronbach`sα系数为0.890,内容效度指数(CVI)为0.864。

1.2.2调查方法 分别对泰山医学院在读临床专业研究生和和某三级甲等医院主治医师发放《临床研究生期中考核能力问卷》285份,收回283份,回收率99%,有效率98%。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

对研究生与临床医师调查结果的比较,通过χ2检验,研究生与主治医师对临床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医患沟通认知存在差异。对各个条目的两两比较,发现8个条目中,有6个条目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医患沟通能力 研究生与主治医师医患沟通技巧认知方面有差异,P

3.2法律法规知识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必要性的条目,研究生和主治医师认知有统计学意义,P

3.3规章制度知识 医院与科室的相关规定研究中两者存在差异,P

4 结论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主治医师对医疗告知、临床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认知方面,存在差异,说明临床的培养是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经之路,并随时间的增加法律法规的认知能力提高,此能力是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

参考文献:

[1]李奇志.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生临床实践医疗安全的思考和管理[J].西北医学教育,2012.

[2]别敦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性及其质量标准的学理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

[3]胡伟力,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难点及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

[4]首都医科大学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岗前培训模式的研究[EB/O].

[5]马凌.医学研究生导师评价量表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8.

第7篇:对法医学的认识范文

本案中对于医院是否存在医疗过错,是否需要承担侵权赔偿责任,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出具了认定结论,省内某权威医疗机构也出具了鉴定结果,这两个鉴定结果都有效吗?哪一个更具有权威性?本文就将侵权责任法实施后医疗损害鉴定这一最关键的技术环节作一初步探讨。

医疗损害责任案件因诊疗行为的专业性,临床的科学性,医疗技术水平快速更新,使得判断诊疗过程是否有过错,与损害结果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对大多数法官来说并不具有这个判断能力,只有具有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的专家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专家做出医疗损害鉴定结论就往往成为决定案件处理结果的关键性证据材料。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参照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定,医疗损害鉴定分为两种,其一是委托医学会组织的医疗事故鉴定;其二是委托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的司法鉴定,因此我国现行的医疗侵权责任鉴定制度可以形象的称之为“双轨制”,即医疗事故鉴定和医疗过错鉴定。

首先,医疗事故鉴定和医疗过错鉴定是分别与我国现行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相匹配,但是双轨制究竟是优势还是无奈之举,这个还值得商榷。至少从本人的经历和了解的情况,双轨制既有历史遗留的因素,也有为了便于实际解决纠纷之要求的结果:

1.从规则性质上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是行政性质的,其追究的也多是行政责任甚至于刑事责任,而对于民事纠纷的解决上,明显不够充分,而《民法通则》中虽然也没有详细的规定关于医疗纠纷的问题,但是基于其本质,更有利于解决民事纠纷。

2.其实从实际操作中看,表面上二者都在应用,“双轨制”的形式依然存在,但是实际上名存实亡,甚至连一轨也不足。据本人了解,和前文中所举出的案例一样,大多数基层的医疗纠纷,在经过医疗事故鉴定的时候都认定为非医疗事故,其中原因多种多样,当然,医学会和被鉴定的医疗机构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其中重要因素,无论是从业务上往来的关照,或者是业内同行业之间留的“面子”来说,真正被侵权的病患想拿到为医疗事故的鉴定结果,相对于是比较难的,即使认定为医疗事故,其赔付也较低,所以很多人都愿意选择医疗过错鉴定,但选择鉴定的毕竟还是少数,很大一部分人在医疗事故鉴定之后都选择了找医疗机构或者聚众向医疗机构索赔的方式来获得赔付。

如上所述,似乎看起来虽然双轨制多是无奈之举,但是仅从医疗过错鉴定这一条途径也能获得满意的损害赔偿,其实不然。基于本人了解的基层医疗纠纷状况,虽然医疗事故鉴定为非医疗事故之后,患者或者说受害人可以选择做医疗过错鉴定而请求民事上的损害赔偿,但是在实际中,作为司法鉴定的医疗过错鉴定,也很少医疗事故鉴定的鉴定结果,理由大致有以下因素:首先,法院法医水平的不足,基本基层法院的法医水平都很一般,而且更倾向于法医向,对于临床医学的知识不足。其次对于权威的医学会鉴定,司法鉴定一般也不会做出不同的鉴定,以至于江西一场司法鉴定否定三级医疗鉴定的官司轰动全国。其实从立法目的上来看,医疗过错鉴定其实并非需要和医疗事故鉴定一致,不属于医疗事故并不代表医疗机构在诊疗过程中不存在过错,然而在实际中,尤其是纠纷大量存在的基层,是很难得到保障的,以至于本人在上文中提到的案例中,病方家属会找到省级某权威医疗机构做鉴定。

由以上文叙述以及案例中出现的现象,不难想到以下几个问题:

1.医疗事故鉴定和医疗过错鉴定是否需要统一,或者说合并。对于此问题,本人持支持态度,既然已经名存实亡,何不顺应潮流,其实在事实中,大多案件也在追求着二者的统一(从鉴定结果上看,除了某些医疗事故鉴定显失公正的案件,大部分的鉴定结论还是较统一的),而且法院一般也会让当事人慎重考虑是否做医疗过错鉴定。

2.医疗侵权责任的鉴定到底由谁来做?这是一个关键问题,从本人认识的几个基层医疗机构的领导那里了解到,现在病人医疗纠纷很多都不走诉讼途径,而是采取“围,追,堵,截”的方式来通过与医院之间的“协调”而达到从医院拿到损害赔偿,当然这也许也会成为一个医疗成本提高的因素,毕竟在于自收自支制度下的医院赔付出去的金额必然最终会落到患者头上。但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问题是什么,病人素质和法律意识的淡薄自然是一方面,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通过司法途径无法达到他们满意而效率的结果,对于和医疗机构有着联系的医学会的鉴定,也持怀疑态度。因此,医疗纠纷的鉴定由谁做才能信任,成为一个问题,当然最理想的结果是成立统一的医疗鉴定机构和鉴定制度,但是可操作性不强,至少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我认为在医疗鉴定中引入回避制度可以尝试,类似于法院之间的回避的指定异地管辖一样,由和当地医疗机构无利害关系的异地医学会做出鉴定,似乎是目前很经济的一种做法,当然这只是本人的一种设想。

3.从文章开头举出的案例看到,病方家属找省内权威医疗机构做出鉴定,其后院方也是由同一家机构作出的鉴定予以反驳,那么第三方机构由当事人自己进行的鉴定是否可以得到法院的采信(在上述案例中医疗机构取得鉴定的时候有法院的人员随行而取得较为公正的结果)那么由当事人自己联系的鉴定机构是否有效,我认为如果该机构的影响力达到一般人认可的程度,则其鉴定结论应该具有采信价值,但法院应当派人一同取证,而费用则可以由申请鉴定的当事人承担。当然我认为更关键的是,做出鉴定,不应当以某一机构为单位,应当由作出鉴定的人或者几人自己承担责任,应当面对法院的质询,从而保障第三方鉴定的公正性。

第8篇:对法医学的认识范文

论文摘要: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文首先阐述了汇编语言课程特点,在此基础上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结合工作实践就如何提高汇编语言的教学质量,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对策分析。

汇编语言是计算机及电子信息类专业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学好徽机原理、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的知识准备。它能充分发挥和利用计算机硬件特性的语言,能够完成高级语言难以胜任甚至无法完成的任务。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及教学方法做以下探讨。

一、汇编语言课程的特点[1]

汇编语言是计算机能提供给用户的最快而又最有效的语言,同时能够利用计算机所有硬件特性并能直接控制硬件。所以高级语言简单、易学且开发效率高,而汇编语言复杂、难懂、开发效率低。对汇编语言的课程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汇编语言的优点

主要变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用汇编语言容易得到高时空效率的程序。由于汇编语言本质上就是机器语言,可直接、有效地控制计算机硬件,因而与高级语言相比,容易得到运行速度快、执行代码短、占用内存空间少的高时空效的目标程序。

第二,用汇编语言能设计出高级语言无法实现的程序。正是由于与机器的密切相关性,使得汇编语言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硬件特性,编写出与硬件紧密相关而高级语言又无法实现的程序来。

(二)汇编语言的缺点

主要表现在两点:第一,汇编语言难学、难理解、难调试难维护等。第二,汇编语言程序可移植性差。

二、对汇编语言课程教学内容认识

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对汇编语言教学内容的安排与经验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于十六进制的加减法运算、有符号数的补码计算要充分了解学生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复习巩固。

第二,对处理器中寄存器的介绍,存储器的组织结构,操作数有关的寻址方式这一版块的内容,建议不要介绍与转移地址有关的寻址方式,因为相关知识还比较少,学生很难理解。

第三,就传送指令、算术运算指令和逻辑指令、系统功能调用简介来说,应该重点介绍这些指令,而其他指令分散到后面章节中或者舍去。而且每种指令也是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指令进行介绍,如传送指令中只介绍mov、xchg、push、pop、lea、lds和les指令,力争讲过的内容精通,课堂没有介绍的可以触类旁通。

第四,伪指令用于辅助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不作为重点,使学生可以理解汇编语言程序的格式即可,不引申不常用到的伪指令和不必要的细节。

第五,分支、循环和子程序设计版块的内容,介绍用到的一些指令及程序设计方法,采用短小精悍的程序训练学生,培养汇编程序设计的基本功能。

第六,输入输出程序设计、模块化程序设计、混合编程等高级汇编语言技术内容,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扎实的汇编语言基础知识,能够进行程序设计,引出实用技术,可以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提高汇编语言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思考

(一)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汇编语言由于其基础性,而又它不同其他基础课一样以实践操作为主,体现着它的比较抽象性,理论性较强的特征。如在寻址方式和指令系统以及源程序结构都比较抽象、复杂、难于理解。为了使学生能够较好的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些内容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从如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计算机科学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它的最初愿望和最终目标都是模拟和实现人的思维过程,体现出计算机系统成为人的思维的延伸。因而它的许多理论与算法本质上是在人的思维基础上获得创建与发展。基于这一特点,我们教师就可以将课程中有关难于讲解和难于理解的原理、算法,和人的思维方式和对事物的处理方法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联起来,结合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列对原理与算法进行讲解。

第二,要利用功能程序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指令系统。微机的指令系统的指令多达上百条。进行机械地记忆会很枯操,学生往往难以掌握和运用。但程序设计又需要熟练掌握其中的部分指令。所以,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指令系统,可借助各种程序范例来理解相应的指令。这样不但使学生能够知道如何在程序中具体应用指令,而且对以后的程序设计也有帮助。

(二)强实脸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计算机专业的两个最基本教学目标是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文化。计算机科学主要是传授学生计算机有关的专业知识,对计算机系统要进行深人了解,强调计算机的学术价值。这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对理论及算法的学习和研究。而计算机文化,它的含义是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操作和程序设计的能力,它十分强调实践,即上机操作。对于任何一门程序设计语言来说,上机实验操作环节都是不可或缺重要环节。

(三)发挥现代教学媒介的优势

按照任的认知规律,人的认知活动是人们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和筛选的过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把汇编语言的基础知识以直观形象、灵活多样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促使学生短时间内准确理解。我们应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介,使教师脱离繁琐的推理、论证、讲解,使学生在适中的教学时间内理解、掌握和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从而提高教学效质量。

四、结束语

教学质量是对教师劳动成果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而课程特点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因而对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改革,对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与丰富,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第9篇:对法医学的认识范文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1)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观能动性是水电建设企业各项工作的精髓。随着后水电时期的到来,水电建设行业的工程开发、建设的重点,由以前较单一的水电站建设,逐步向公路、铁路、机场、基础设施等多领域拓展,人才储备和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各项工程建设的作用尤为重要,同时也是推动水电建设企业各项工作和新时期各水电建设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在当今多领域项目施工中,水电建设企业作为工程承包商,在各项目的投标、合同洽谈、项目施工过程中,都离不开“人”这一最基本的要素。这就要求水电建设企业在工程项目投标及施工管理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理解和支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基层作业人员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在项目施工中,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以业主为中心,在提高工作效率、尊重甲方业主的同时,坚持原则、及时有效维护企业利益,干好在建项目。

(2)以人为本尊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基层作业人员是做好项目施工管理工作的前提。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与理解,水电建设企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基层作业人员同样也需要尊重与理解,尤其是管理者的理解和关爱。水电建设企业有着野外作业的特点和现有项目参建时间短的现实,需要水电建设企业各项目的施工人员,随项目点的完工而随时搬迁工作地点。职工的父母、家属日常生活的照顾、子女的教育等关系职工后顾之忧等问题的解决,这关系到水电建设企业各项目参建人员的稳定和其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这就需要水电建设企业各级管理者要及时地力所能及地解决职工后顾之忧、与参与各项目施工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基层作业人员之间形成互相理解和互相关爱的良好氛围,才能促使水电建设企业包括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基层作业人员在内的全体职工安心前方工作,更好更优质的干好全局各在建项目。

(3)以人为本增强职工自身素质是提高项目管理的基础。科学发展观归根结底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增强责任,挖掘潜力,加强学习,更新知识,开阔视野,勇于创新,从全方位、广渠道开发人力资源,培养一支精干的、强大的、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施工队伍,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也是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人才竞争的实质是素质竞争,高素质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基层作业人员是满足业主需要,提高项目施工质量的重要保证。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良好工作氛围

(1)确立团队目标: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水电建设行业多领域项目施工的拓展,市场竞争更为激烈。项目施工是群体协同作业,必须互相协作、密切配合,所产生的功效才能超出个人能力的界限。各级管理者要在整体协调、积极引导、鼓励认同上多投入精力。通过年度工作会、季度分析会等形式,布置、考核、总结各时期的工作计划及计划的落实与效益,确立项目施工团队共同的目标,增强使命感,使全体职工将自我实现融于项目施工整体目标的实现中,自觉自愿地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2)创建和谐氛围:经常组织有益健康的活动,促进职工相互间的友谊和团结协作精神,努力创建一种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使职工舒畅、愉快地工作,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要从团结和谐的角度促发展,打造高绩效施工团队,使其保持竞争力、学习力、创新力,产生强大合力,力争成为最富凝聚力,技术服务一流的施工团队,并在良好和谐的氛围中协同工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发挥群体效应:效应是泛指某种事物发生、发展在社会上所引起的反应和效果。项目施工是24小时不间断的、一班接一班、一环扣一环循环反复的工作,因此必须发挥群体的智慧和力量,离开了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主体力量,发展就没有动力,科学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健全科学管理机制,做到以理服人,克服偏见,奖罚分明,注意维护人的尊严,关心人的需求,引导人的目标,时刻把握人才要素的动态,实现全员参与,注重运用双向沟通、分析指导的管理方法,加大其价值的开发和运用力度,以科学的发展观整合人意、凝聚人心,实现以人为本的整体效应。

三、发挥以人为本的创新发展优势

(1)创新思维:只有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创新发展优势,才能提升项目施工团队的战斗力,同时也是加强各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因此,应在职工中倡导不断审视自己的业务水平、工作流程和工作质量,结合项目施工工作特点,人本地创新思维、创新工作,才能实现创新发展,从而产生特色效应,使项目管理与施工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力争在同行中领先。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