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骨科和骨伤科的区别范文

中医骨科和骨伤科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骨科和骨伤科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骨科和骨伤科的区别

第1篇:中医骨科和骨伤科的区别范文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3-0-01

近年来,中西医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报道逐渐增多,现将近年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发生率[1]

Liew 等报道,1996-2002 年亚洲人骨科术后 DVT 发生率为10%-63%。2003 年英国伯明翰举行的国际血栓与止血学(ISTH) 第21 次会议上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亚洲包括中国骨科大手术病人的DVT 发生率为43.2%(120/278)。其中,髋、膝关节置换或髋部手术40%-60%; 严重创伤为40%-80%;脊髓损伤为60%-80%。国内报道的发生率为18.1%-40%,近端DVT 形成发生率为15%-25%,致命性肺栓塞发生率为0.2%-5%。

2 中药防治

闵文等[2]在髋膝置换术后应用活血Ⅰ号方(增液汤加丹参、川牛膝、鸡血藤、红花、赤芍、白芍、血竭、全当归等)口服,与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DVT发病率23%,对照组25%,认为活血Ⅰ号方与低分子肝素预防效果相当。杨维和[3]采用益气活血、祛瘀通络治法,运用中药汤剂(黄芪、当归、桃仁、红花、川芎、制乳香、制没药、柴胡、制香附、赤芍、地龙)预防 78 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结果发生深静脉血栓者7例,无肺栓塞发生。滕居赞等[4]运用桃红四物汤加减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与华法林对照组比较,DVT 发生率分别为6.0%、20.0%。焦玉爽[5]在术后第1天除术后常规性用药之外,给予自拟中药益气通络方(黄芪30g、当归尾15g、地龙12g、泽泻9g、三七粉6g)口服,1剂/d,早晚2次服,术后DVT发生率3.33%低于西医对照组。杨子函[6]等选择符合极高危标准骨科大手术后病人,自拟“通络散” (黄芪、当归尾、地龙、厚朴、酒大黄、红花、桃仁、三七、公英、丹参、泽漆、丹皮等,浓煎后干燥、研粉、装胶囊)防治总有效率89.1 %。蒋科卫[7]等采用益气活血中药(黄芪、水蛭、三七粉)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70例,未发生1例DVT。沈素红[8]等采用活血灵(当归、赤芍、红花、生地、柴胡、续断、牛膝、羌活、威灵仙、甘草)预防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 形成,术后下肢 DVT 发生率为 8.8%,可有效预防骨科大手术后下肢 DVT 形成,预防效果与低分子肝素钙相当。

3 西药防治

田华[9]等研究发现, 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口服阿司匹林联合机械性预防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机械性预防相比,无论总 DVT 发生率、近端 DVT 发生率还是 PE 发生率均无明显区别。王少山[10]等初步证明奥扎格雷可特异性地预防骨科患者DVT。

4 中西医结合防治

李文若等[11]对50例全髋置换术后术后应用川芎嗪以及血液循环泵进行治疗,对照组53例术后以主动功能练习为主。结果治疗组发生DVT发生率为12.0%;对照组发生DVT发生率为22.6%。姜晓锐等[12]应用消肿活血汤(赤芍、当归尾、蟅虫、黄柏、人中白、薏苡仁)术后内服并结合应用低分子肝素钠和CPM机功能锻炼预防髋部术后DVT,彩超证实术后DVT发生率为9.23%。陈联源等[13]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应用消肿活血汤(赤芍、当归尾、土鳖虫、忍冬藤、黄柏、人中白、薏苡仁等),配合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对照组仅给予低分子肝素钠。中药组DVT发生率为10%,对照组为16.67%,在血小板计数、改善下肢大腿肿胀、改善血流变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5 结语

从以上文献可以发现,中医药对于术后下肢DVT的防治不仅可以达到与西药相同的预防效果,且较为安全。但不同的治疗方法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疗效,且样本量较小。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应积极采用多中心、盲法、大样本研究,并从中筛选出期中医药在防治骨科术后DVT发生最有效的药物及疗法[14]。

参考文献

[1] 刘丽,焦玉爽,王庆周.骨科深静脉血栓形成中西医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

[2] 闵文,沈计荣,闵正等.活血Ⅰ号方预防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7,15.

[3] 杨维和.中医药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J].四川中医,2007,25.

[4] 滕居赞,朱江龙,陈跃平,等.髋关节置换术后中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7,15.

[5] 焦玉爽,秦长杰.中西医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

[6] 杨子函,张惠平,刘章,等.通络散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0,18.

[7] 蒋科卫,温建民,毕春强,等.益气活血中药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

[8] 沈素红,郭艳幸,席占国,等.活血灵预防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

[9] 田华,宋飞,张克,等.阿司匹林预防关节置换术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7,87.

[10] 王少山,邱洪明.奥扎格雷钠注射液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0.

[11] 李文若,王海彬.川芎嗪、血液循环泵预防全髋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50例[J].新中医,2006,38.

[12] 姜晓锐,陈联源.消肿活血汤配合低分子肝素钠预防髋部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65例[J].福建中医药,2006,37(5)27-28.

第2篇:中医骨科和骨伤科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近关节部位骨折 关节僵硬 防治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11-02

四肢特别是近关节部位骨折后关节僵硬是常见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如何有效的治疗和防止其并发症、后遗症的产生,是近年来创伤骨科中比较棘手的问题,也是中、西医骨科同道共同关心和研究的热点。我们通过临床治疗,就其成因及防治简述如下:

1 关节僵硬的成因

骨折后引起不同程度的关节功能障碍,一般有如下几种因素:

1.1 外伤。

1.1.1 关节内骨折。因关节的软骨面遭到破坏,若复位不良,直接影响关节的活动功能。

1.1.2 关节囊内(或波及关节面)或近关节部位的骨折。由于关节囊、滑膜、肌腱或韧带的损伤修复,以及血肿、水肿的极化,在关节内或关节周围形成瘢痕和粘连,均可影响关节的运动。

1.1.3 损伤及移位严重的骨折。因骨折局部及周围软组织损伤严重,与断端的粘连机会亦较多,既造成肌肉的运动受限,也影响关节的活动范围。

1.2 治疗。

1.2.1 骨折移位没有得到及时的整复和有效的固定,致肌肉和关节丧失了正常的运行条件,使患肢不能早期运行功能活动。

1.2.2 伤肢被长期或广泛的固定或固定位置不当使关节运动受到限制,造成组织粘连,肌肉废用萎缩或骨愈迟缓而难以进行活动。

1.2.3 多次整复或粗暴的手法操作,或强力的被动活动,使骨折及周围软组织重复损伤,以致血肿扩大,加重粘连而影响关节的运动。

1.2.4 治疗中缺乏对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的具体指导和适当的辅助活动手法。

1.3 其他。

1.3.1 部分患者尤其老年患者,因肝肾虚损,气血不足,筋骨萎弱而难以进行运动,故常并发关节僵硬。

1.3.2 由于解剖特点而致血运欠佳的部分骨折,因骨愈迟缓,固定较多或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者因炎症侵袭骨愈缓慢,肢体制动等因素,均常导致关节僵硬。

1.3.3 也有部分患者因个体差异,受伤关节不同及药物应用、气候影响等原因而致关节僵硬情况,尚待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造成关节僵硬的原因主要是:

①骨折复位不良或施治欠妥。

②长时间及不恰当的固定,或关节长期不运动。

③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后炎症侵袭及肢体制动。

④对伤肢在既保持骨折相对稳定,又不影响骨折愈合的前提下,早期进行恰当的功能锻炼注意不够或认识不足。

祖国医学对此早有论述,如《灵枢.贼风》篇指出:“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是其因之一。唐代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强调,“手足久损,筋骨差艾”可造成关节功能障碍。现代医学认为由于肢肌肉关节没有进行正常运行,则伤肢静脉和淋巴郁滞,循环缓慢,组织水肿,渗出的浆液纤维蛋白在关节囊皱襞和滑膜反折处以及肌肉间形成粘连增生,从而影响关节活动,导致僵硬形成。

2 关节僵硬的预防

早期正确的整复、局部有效的固定、恰当的功能锻炼、合理应用药物是治疗骨折的基本原则,也是预防关节僵硬的根本方法。尤其是恰当的功能锻炼,能促使患处气血流通,各种病理产物得到及早的吸收和排除,是目前加速骨折愈合,恢复关节功能、防治关节僵硬的最好办法。

如《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记载:“凡曲转,如手腕脚凹手指之类,要转动,要药贴,将绢片包之。后时时运动,盖曲则得伸,得伸则不得屈,或屈或伸,时时为之方可。”张介宾说:“导引,谓摇筋骨、动肢节以行气血也,……病在肢节,用此法。”前人的精辟论述,都是我们临床中的指南。

骨骼是人体的支架,而关节则为运动的枢纽,在神经的支配下,通过肌肉收缩的动力,进行着一系列运动。因此,骨折后,必须首先进行正确的整复和有效的固定。骨折复位后便有了功能锻炼的基础,而有效固定后则为肌肉关节的活动创造了条件。在既是骨折局部保持最大限度的稳定,又允许肌肉关节有较大运动范围的情况下进行锻炼,关节僵硬可避免形成。临床上很多患者在正确指导下进行适当适时的关节运动,使患肢逐渐肿消痛止,肌力增强,当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拆除外固定时,患肢功能亦恢同时恢复,有些关节内骨折患者,早期通过恰当适当适时的功能锻炼,使已被破坏的关节面通过运动的模造而得到塑形,并减轻了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粘连,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进行功能锻炼的时机和方法,一般认为从骨折整复固定妥当起至治愈后均可进行恰当的功能练习。只是不同时期,不同部位,所选择的练功方式及方法不同而已。临床上常采用主动练习和被动辅助活动相结合,以主动练习为主的方法。尤其是骨折整复固定妥当后即鼓励伤员主动屈伸指(趾)关节,可起到“筋脉归原”的作用。骨折初期以练习肌肉的收缩为主,尽量用力屈伸指(趾)关节,每日30-50次以上。如主动活动有困难时可适当辅以被动活动。当肿痛逐渐消减时可在不影响骨折稳定及愈合的基础上适当进行骨折邻近关节及受伤关节的活动,如提肩、伸屈肘腕、膝踝等关节,关节内骨折患者尤应抓紧此期进行适当锻炼。当骨折端基本稳定患肢活动亦无明显痛感时,既可酌情加大活动范围及程度,如上肢的旋转屈伸,下肢适当的承重用力等活动,此阶段以练肌力,恢复肢体功能为主,并应适当参与力所能及的日常动作,以促进主动锻炼。

3 关节僵硬的治疗

关节的活动功能是评定骨折疗效的其中一个重要标准。如果在骨折治疗过程中,只注意恢复骨折的对位对线,为保持断端相对稳定而强调长期广泛的固定,甚至把固定和活动对立起来,以致骨折愈合后,关节功能得不到预期的恢复,给患者在生活和工作上带来困难。因此,恢复关节功能是治疗四肢骨折,特别是近关节部位骨折必须注意的问题。中医骨伤科在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的治疗原则指导下,采取综合疗法,对关节僵硬的治疗有较理想的效果。

临床上,根据关节僵硬的成因,采用药物治疗和手法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3.1 药物治疗。《正体类要》指出:“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普济方》折伤门中有“凡伤折者有轻重浅深久新之异,治法亦有服食淋熨贴之殊”。故药物治疗仍为伤证治疗之必需,又有内服外用之区别。

3.1.1 内服治疗。由于关节僵硬都是在受伤中后期出现,而损伤后期,肢体由于长时期的活动受限,局部气血虚弱,经脉痹阻,或因患者体质年龄之差异,又有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袭入,客于经络之不同,故药物内服可根据局部和全身症状辩证施治。常用治法有如下三种。

补气养血:“久伤多虚”而见患部关节僵硬,隐痛痠重,或有肢体麻木,肌肤不仁,伴面色苍白,头晕目眩,乏力自汗,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治宜益气养血,调和营卫为主,辅以通经活络。方选八珍汤加伸筋草、淮牛膝、制乳没等。

补养脾胃:损伤后期,常因气血亏损导致脾胃气虚,运化失职,肌肉筋脉失养而见受损关节僵硬,或微肿隐痛,周围肌肉萎缩,患部皮肤粗糙脱屑,伴倦怠乏力,纳差便溏,舌苔薄白,脉细,治宜健脾益胃,化湿和中。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当归、鸡血藤等。

补益肝肾:肝主筋,肾主骨,年高肾亏或病久伤肾,而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患肢关节僵硬疼痛,遇寒痛增,不可屈伸,腰膝痠冷,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宜补益肝肾,强壮筋骨,通络上痛。方选补骨壮筋汤加骨碎补,制川草乌等。

3.1.2 外敷熏洗。药物外敷熏洗,可使药力直达病所,通经活络,宣痹散结,又有热熨作用,促使局部循环和代谢增强,各种病理产物得到吸收排泄,损伤组织得以修复。

常用方剂如旧伤洗剂(经验方)其药物组成: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乌药、边桂、归尾、泽兰、生川乌、生草乌、伸筋草、透骨草、生山楂、川椒、羌活、独活、上肢加桑枝、荆芥、防风、下肢加牛膝、木瓜、五加皮等。

用法:上药一剂,用清水3000毫升,盛入脸盆内煎煮半小时。先将患肢用热气熏蒸,等温度适宜后用毛巾蘸药液热敷,或将患部浸入药液内浸洗。每次40分钟,每日三次,每剂可用3—5天。

3.2 手法治疗。在药物内服、薰洗的同时,可配合手法理筋。手法视患病部位的不同而选择应用。即在关节周围作推、摩、揉、捏等手法,边推拿边做关节屈伸、收展等动作,尤其是注意做与畸形方向相反的活动,逐渐增加运动幅度。每次30分钟,隔日一次。

上述仅就个人粗浅的认识加以整理,不妥之处,望各位同仁斧正。

参考文献

[1] 王和鸣.主编.中国骨伤科学、卷九、骨关节痹痿病学,广西科技出版社

第3篇:中医骨科和骨伤科的区别范文

莫主任:导致椎间盘突出的原因很多,椎间盘在脊柱中起到缓冲作用,并有维持脊柱的高度和曲度等作用。到一定的年龄,椎间盘都会出现退变,不良的学习、工作姿势、生活习惯都会加重椎间盘退变。在退变的基础上逐渐引起突出或者周围韧带的退化、骨质增生,突出的间盘、增厚的韧带、增生的骨质影响到神经、血管,就会出现疼痛等症状。

就腰椎间盘突出症而言,好发的年龄段就是20 ~40岁的青壮年,如长期久坐的办公室白领、长途车司机、重体力劳动者等都是好发人群,而老年人的腰痛往往以椎管狭窄为主。反之,颈椎间盘突出以往是中老年人比较多见,现在由于电脑、手机、空调的频繁使用,也开始出现年轻化趋势。

《科学生活》:现在很多白领说自己腰酸、疼,这和椎间盘突出有怎样的关系?椎间盘突出患者有怎样症

状呢?

莫主任:当然,并不是说单纯的、局部的腰酸、疼和脖子疼就一定是椎间盘突出症,要将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相结合才能下结论。比如,很多青少年出现腰酸、疼、脖子疼,并不是椎间盘突出,更多的情况是筋膜、肌肉的病变引起的症状。反之,约有20%~30%的人脊柱有退变、有突出,但是在临床上可以没有任何症状。

椎间盘突出就诊主诉症状最常见的是局部的疼痛,还有肢体的放射痛或称为牵涉痛,就是“一根筋吊着”的感觉,甚至局部肢体的麻木。腰椎间盘突出产生的疼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压迫神经,如果神经压迫发生在腰椎,会引起下肢的症状:腰腿痛;如果神经压迫发生在颈椎,会引起上肢的症状:痛、酸、麻,包括肩部症状。颈部椎间盘突出不仅会影响到神经还会影响到脊髓、交感神经:如果压迫到脊髓还会引起下肢的症状、大小便问题等;如果影响到交感神经的话,会引起很多复杂的症状:头晕、心脏不舒服、胃肠道症状等。

《科学生活》:椎间盘突出应该做哪些检查呢?

莫主任:首先,医生会根据疼痛的部位,进行体格检查:压痛在哪里、是否有放射痛、是否为椎间盘容易突出的地方等。

有需要的话,再进行影像学检查。最基本的影像学检查就是X线,可以拍摄不同的部位,提供医生很多内容:颈椎、腰椎的稳定性如何、生理弧度有没有改变,有没有增生等骨头改变的疾病,但无法直接看出椎间盘退变,只能发现间接的征象。直接发现椎间盘退变的最好方法就是核磁共振,可以看到椎间盘的信号有没有改变:有没有突出、是否压迫神经、压迫神经的哪一个部位、程度如何等。对一些神经症状比较明显的患者,我们还要安排进行肌电图的检查,来确定是哪根神经受压,与引起类似症状的其他疾病做鉴别,如走路受到影响,就要将颈椎病与神经内科一些疾病相区别。当然,检查是一步一步来的,医生会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整体考虑,进行不同的检查。

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有的患者影像片子表现很严重,症状不一定严重,有的患者片子表现似乎不是很严重,症状却不一定轻。所以,要判断如何治疗就要将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合起来看。

《科学生活》:一旦检查出患了椎间盘突出,按照不同的病情程度,是否应该进行不同的治疗呢?

莫主任:总体而言,椎间盘突出引起的颈椎、腰椎症状,绝大部分患者可以通过保守治疗的方式来缓解病情。颈椎间盘突出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大约在5%~10%左右,腰椎间盘突出症需要手术的患者大约在20%-30%左右。保守治疗有效,就尽量不要手术;如果保守治疗无效,那也还可以通过手术治疗。目前,手术有很多方法,包括一些微创的技术,运用得好,患者痛苦少、恢

复快。

大家需要了解,每一种治疗方法――保守治疗、微创手术、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都有其适应症,没有一种治疗方法是万能的,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不同的阶段,综合分析,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方法进行治疗。很多患者害怕手术,其实手术也是众多治疗方法中的一种,如神经损害明显的患者必须进行手术,这需要医生综合考虑。

《科学生活》:您常给需要保守治疗的患者开汤剂,反映特别好,汤剂是怎么起到作用的,中医调理的理论是什么呢?

莫主任:为什么服药可以缓解呢?椎间盘突出不一定有症状,是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引起了炎症反应、水肿、血液供应问题、自身免疫问题等造成了疼痛。服药的作用是将水肿、炎症等消褪来缓解症状,但椎间盘突出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的。

在治疗上,中医与西医的理念不同。西医治疗一定要找到病因再治疗,要彻底解决椎间盘突出,就要把椎间盘手术拿掉。古代中医虽然也解剖,但并不像西医研究那么深入,对于椎间盘突出了解得也不确切。中医根据患者的症状,结合舌苔、脉象的变化,辨证诊断,可能是腰痛、痹症、痿症等。同时,还要进行分型:如风湿、寒湿、痰湿;气血方面如气滞、气虚、血瘀、血虚;脏腑方面如肝肾不足、脾肾不足等。医生要将患者分型,针对不同类型进行辨证施治,使用不同的处方来治疗。我们医院主要传承石氏伤科的气血理论,从气血的角度理解椎间盘突出,并从气血的角度进行治疗,也兼顾到痰湿、肝脾肾。

可见,中医从整体出发、针对性治疗,以治疗症状为主,虽然患者依旧有椎间盘突出,但症状得到了改善,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患者感觉有效。现在,我们通过现代医学技术探究中药的作用机理,发现在动物实验中,使用中药的确可以延缓椎间盘的退变。

《科学生活》:现在,中医的治疗方式有哪些呢?

莫主任:西医医院一般是康复科对患者进行保守治疗,骨科一般考虑手术治疗。中医骨伤科在保守治疗方面的手段要多一点,如内服的药物、外敷的膏药、针灸、推拿,还有中药的熏蒸、中药通过仪器透入等新方法。同样,这些治疗方法也不是用的越多越好的。所以,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3~5种方法相结合治疗。

中医治疗方面,汤剂保守治疗占了大部分比重。大量的基础研究发现,有一些中药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对延缓椎间盘退变也有一定的好处。有些椎间盘退变引起症状以后,局部的肌肉、筋膜都会有疼痛、痉挛,局部外敷中药膏药以后,症状也可以得到缓解。

中医治疗同样有其适应症,要根据患者的症状、突出的部位、压迫神经的程度以及禁忌综合考虑,不能一概而论。治疗过程中,也要根据患者的反馈进行修正,如果达不到治疗预期的,必要的时候还是要考虑手术治疗。

《科学生活》:有些患者症状比较重,但是心里比较抗拒手术治疗。在您看来,手术治疗对哪些患者是必

须的?

莫主任: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而言:如果疼痛剧烈,用药无法缓解的患者;神经功能损害明显,出现肌肉力量明显下降的患者,比如足下垂;出现大小便功能异常的患者;还有就是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没有效果的患者,都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因为研究发现神经压迫6个月以上后再手术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对于颈椎间盘而言,要根据颈椎椎间盘突出的不同分型而决定。神经根型颈椎病,出现上肢酸、痛、麻的情况,包括交感神经、血管的椎动脉(出现眩晕)甚至压迫到脊髓,疼痛严重或是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要考虑手术;脊髓型颈椎病,出现下肢没有力气等,大多数要考虑尽早手术。

手术方式有很多,要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病情进行个性化的手术,譬如单纯的髓核摘除手术对于椎间盘有突出、脊柱不稳程度严重的患者就不合适,还要进行椎体间的固定融合,才能根本解决问题,减少复发的可能。

《科学生活》:在您看来,中医治疗椎间盘突出的优势是什么呢?

莫主任:并不能说中医治疗椎间盘突出有极大的优势,但中医治疗椎间盘突出一定是有用武之地的。

无论是颈椎椎间盘突出还是腰椎椎间盘突出,绝大部分的患者是不需要手术治疗的。没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可以进行3~6个月保守治疗来缓解症状,达到效果就不用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毕竟是有创治疗,而人体内的各个部位都是有用的,能不切除最好不要手术。中医保守治疗的手段比较多,加之结合了现代治疗手段,治疗效果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增加了患者保守治疗的效果。即使保守治疗效果不好,再进行手术治疗,也不会延误治疗。

《科学生活》:椎间盘突出患者是不是应该多锻炼背部肌肉呢?

莫主任:脊椎的稳定对于维护椎间盘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我们的研究,提出了“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的理论。动力失衡就是指椎体以外的肌肉系统失衡;静力就是指椎体-椎间盘-韧带系统,静力失衡时病情就会出现比较明显的症状了。我们不手术没有办法改变骨骼系统,所以我们只能考虑加强肌肉等动力结构,增加脊柱的稳定,减缓疾病的发展。锻炼时,要注意不仅仅要锻炼维持脊柱稳定的骶棘肌,还要对腹肌进行锻炼,一前一后对脊柱的稳定性大有好处。锻炼的方法我们比较推荐游泳,游泳是一个全身都能得到锻炼的方式,而且不容易受伤,对椎间盘突出患者非常有

好处。

中医的“五禽戏”“八段锦”都是锻炼的好方法。我的老师施杞教授开发的“施式十二字养生功”,通过简单的动作,配合气息,不但能调整肢体,还能调心,达到更好的效果。当然,锻炼的效果要一段时间才能看出来,贵在坚持。

不同的疾病,锻炼的方法不同,强度、幅度也不同,不要勉为其难,以免引起运动损伤。单纯的突出,增生不是很厉害、韧带骨化钙化也不是很厉害的,那么基本锻炼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增生的情况严重、韧带骨化钙化严重,或有椎管狭窄问题的患者就要由医生指导如何锻炼。

不良的生活习惯、工作习惯,如躺在床上看书看电视等,这种不良姿势、习惯的纠正和改变,对椎间盘突出的预防和康复非常重要。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腰椎间盘退化的患者不建议弯腰搬重的东西。弯腰时,椎间盘受到的压力很大,再加上重物的刺激,很有可能会造成椎间盘突出。要先蹲下,再借助腿部的力量起身来搬东西。

《科学生活》:我们平时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呢?

莫主任:从中医理论而言,究其椎间盘突出的原因,“风、寒、湿”肯定是影响因素。我们在实验室模拟风、寒、湿的条件进行的动物实验中,经过128天的刺激后,发现试验兔子的椎间盘与正常兔子相比明显退变。所以,平时生活中建议患者注意不要受凉,空调温度也不要调得太低。在空调环境下,尽量穿有领子的衣服,保护颈椎不受凉。

在工作中,尽量遵循脊柱的生理弧度,可将屏幕抬高,使颈部在一个正常的角度上;腰椎也是一样,希望患者给自己放一个靠垫。坐着工作一到一个半小时就要起身活动一会儿,因为肌肉长期处于负荷状态会产生疲劳,可能引起脊柱不稳定。

在起居上,注意枕头的高度,不能太高,也不能不用枕头,要适合颈椎的生理弧度。同时,希望睡硬一些的床,能让脊椎保持正常的生理弧度。

第4篇:中医骨科和骨伤科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针刀;闭合性手术;开放性手术

[中图分类号] R2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11(c)-0161-05

A simple comment on needle-knife closed operation

ZHANG Tianmin DU Yanjun

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Osteology and Traumatology,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65,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concept of needle-knife closed operation,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osed operation and open operation, introduces closed surgical instruments, action principle, 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of closed opera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understanding of clinical medical workers for the theory of needle-knife closed oper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acupotomology theory, needle-knife closed operation is using needle-knife instruments to cut or separate the soft tissue around the joint, to relieve the pain of patients,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reatment. The indications of needle-knife closed operation have developed from orthopedic diseases to many clinical difficult miscellaneous diseases of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surgery, gynecology, pediatrics, dermatology, ophthalmology and otorhinolaryngology, and plastic and aesthetic surgery. The future development space of needle-knife closed operation will be very broad, which has owned the conditions of developing clinical sub-discipline of acupotomology.

[Key words] Needle-knife; Closed operation; Open operation

西医手术在治疗疾病中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西医专家们也在研究如何减少开放性手术的并发症及后遗症,但传统手术具有切口较大、创伤大、需要切除部分人体组织器官、术后需要缝合伤口等缺点。找到一种以不切除人体组织器官的外科手术是医学的进步,针刀闭合性手术就是这样一种外科手术,其以针刀医学理论和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为理论基础,在非直视条件下进行手术,切口小,创伤小,不切除人体的任何解剖结构,术后无需缝合。本文通过了解针刀闭合性手术的基本概念和针刀操作过程,阐述针刀闭合性手术的特点与优势,规范针刀临床技术操作,保障针刀操作安全性,提高针刀疗效,促进针刀技术操作的标准化、规范化进展。

1 闭合性手术的基本概念

1.1 定义

针刀闭合性手术是在针刀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应用针刀器械对骨关节周围软组织进行切割、分离、减压,以解除患者痛苦、达到治疗目的的外科手术方法[1]。

1.2 特点

]合性手术的特点有二:一是切口小,不切除人体任何组织器官,不需要缝合;二是非直视手术。首先,切口小是指针刀刀刃在1~3 mm,所以针刀刺入皮肤及各层次解剖结构,到达病变部位完成刀法操作后,拔出针刀所留下的创口很小,不需要缝合,针刀口可自行愈合。其次,针刀闭合性手术不切除任何人体组织器官,这与西医手术的性质截然不同,针刀手术是通过切开病变部位的粘连、瘢痕,调节人体生物力学平衡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最后,非直视手术是指针刀闭合性手术相对于西医开放性手术而言,由于针刀切口很小,针刀在人体内的操作过程不是在肉眼直视下进行,而是在非直视的条件下操作。非直视手术的基础是针刀医学理论和弓弦力学解剖系统。

2 闭合性手术与开放性手术之间的关系

西医手术是指在西医学理论指导下,应用各种器械和仪器,在直视条件下,对机体组织或器官进行切除、修补、重建或移植的方法。它需要切开人体正常的组织后到达病变部位,由于切口大,所以手术操作完成以后需要缝合才能闭合切口,故又称为开放性手术、直视手术等。随着新技术的运用,微小切口技术、腔镜手术等也成为西医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称为微创手术。虽然微创手术的切口变小了,但是它的目的和开放性手术是一样的。闭合性手术是在针刀医学理论指导下,应用针刀对骨关节周围软组织进行切割、分离、减压,达到治疗目的的外科技术[2]。开放性手术和闭合性手术既有联系又有分别,以下从两个方面阐述它们的关系:

2.1 联系

开放性手术和闭合性手术都是以诊疗疾病为目的,以解剖为基础,进行严格的术前消毒、麻醉,以金属器械对人体进行干预,都需要通过切开或者刺入人体组织,达到治疗的目的。

2.2 区别

针刀闭合性手术与传统西医开放性手术在指导思想、理论基础、操作部位、方法、切口、后遗症及并发症等方面均存在着本质的分别。

2.2.1 指导思想不同 开放性手术的指导思想是机械唯物主义,哪里有病变,就将哪里打开,将病变组织完全切除,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是这种思想忽视了人体的生命性和自我修复潜能,也没有认识到病变组织的出F是人体自我代偿的自我修复的结果,是不能一味切除的。而针刀闭合性手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重视人体的生命性和自我修复潜能,粘连瘢痕组织是人体对异常应力代偿的结果,治疗疾病不需要切除,只需要切开、分离一部分粘连瘢痕组织,达到调解异常应力、恢复人体力学平衡的目的。

2.2.2 理论基础不同 开放性手术有其自身一整套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术,如麻醉技术、止血技术、复苏技术、无菌技术和比较完整的生理学、解剖学基础理论。这些技术和基础理论是适应于开放性手术的,而闭合性手术以这些理论和技术作为基础则是不能实现的。

2.2.3 操作部位不同 西医开放性手术重视局部,哪里有病变就针对那里进行治疗,也就是临床上常用的压痛点治疗方法。而针刀医学研究认为疾病是人体弓弦力学系统力平衡失调所导致的软组织粘连瘢痕所致,而且这些粘连瘢痕挛缩不是一个点的问题,而是以点成线、以线成面、以面成体的立体网络状病理构架,应用针刀对关键节点的粘连瘢痕进行松解,从而恢复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力平衡。

2.2.4 操作方法不同 西医开放性手术强调切开,对病变组织完全切除。如椎间盘突出症,就将突出的椎间盘摘除。而针刀闭合性手术根据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和网眼理论认为突出的椎间盘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而不是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治愈,但是不能被摘除。应用针刀松解腰段软组织的粘连瘢痕,恢复腰段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力平衡,即可治愈该病。

2.2.5 对人体的创伤大小、并发症和后遗症不同 虽然两者都是应用金属器械对人体进行创伤性治疗,都是治疗疾病的手段,但两者造成的人体创伤大小是完全不同的。西医开放性手术是以切开方式进入人体,是长线切口,而且需要切除病变组织,造成术后瘢痕、再粘连等一系列并发症,而针刀以刺入方式进入人体,针刀刃宽度只有1 mm,而且不需要切除病变组织,不遗留手术瘢痕,不会引起手术切口再粘连等并发症。

3 闭合性手术的器械――针刀

3.1 针刀的形态结构

针刀由针刀柄、针刀体、针刀刃3部分组成。根据针刀体的直径不同分为Ⅰ型针刀、Ⅱ型针刀和Ⅲ型针刀。根据针刀体的形状不同分为直形针刀(图1)和弧形针刀(图2)。Ⅰ型直形针刀主要用于软组织行经路线(如肌腹部)粘连、瘢痕和挛缩的松解,Ⅰ型弧形针刀主要用于软组织起止点的松解;Ⅱ型直型针刀及Ⅱ型弧型针刀主要用于强直性脊柱炎、关节强直、脑瘫等疑难疾病的针刀松解;Ⅲ型直型针刀及Ⅲ型弧型针刀主要用于股骨头坏死的针刀松解。

3.2 针刀的作用原理

3.2.1 针刀机械原理 针刀作为一种金属刀具,本身具备了刀的功能。针刀刀刃具有切、割、削和分离作用,而针刀体前部参与了针刀分离的功能。

3.2.2 针刀治疗原理 针刀医学研究发现,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及骨质增生是由于人体弓弦力学系统的力平衡失调引起的,人体失代偿后产生粘连、瘢痕、挛缩和堵塞,形成立体网络状的病理构架。针刀的治疗原理主要是通过在非直视条件下进行闭合性松解术,应用针刀的切、割、削和分离功能,切开软组织的瘢痕、分离粘连与挛缩、疏通堵塞,从而破坏疾病的病理构架,恢复软组织和骨关节的力平衡,使疾病得以治愈。

4 闭合性手术的理论基础

4.1 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

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是以骨骼为弓,以连接骨骼的关节囊、韧带、肌肉、筋膜为弦,完成人体运动功能的力学解剖系统。它由5个部分组成,即单关节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四肢弓弦力学解剖系统、脊柱弓弦力学解剖系统、脊-肢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及内脏弓弦力学解剖系统[3]。针刀医学研究发现,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的力平衡失调是导致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及骨质增生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其力平衡失调后,就会在弓弦结合部及弦的应力集中部位产生粘连、瘢痕和挛缩,形成立体网络状的病理构架,在解剖层面确定了病变部位,为针刀手术提供了准确的定位,即针刀的施术部位明确了。针刀闭合性手术不需要长形切口,是在非直视下松解粘连、瘢痕和挛缩,破坏疾病的病理构架,所以,掌握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结构是完成针刀闭合性手术的基础,也是针刀闭合性手术安全和有效的根本保证。

4.2 人体表面解剖

人体表面解剖是指人体表面的各种体表标志以及体表投影。体表标志主要包括人体的骨性标志、肌性标志及皮肤标志,体表投影主要包括人体重要的神经、血管及脏器在人体表面的投影[4]。针刀闭合性手术是非直视手术,在针刀手术过程中,术者无法看到针刀在体内的操作步骤。所以,掌握了人体表面解剖对于针刀手术入路、针刀在体内的操作以及避开人体重要神经、血管及脏器均具有重要的作用[5]。

4.3 应用解剖

应用解剖是指人体因肢体畸形或处于某种强迫状态下的非标准的解剖结构。当疾病造成患者的肢体畸形或处于某种强迫时,他们内部的解剖结构和体表定位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此时,标准下的体表定位则无法指导完成针刀闭合性手术。所以,掌握应用解剖就能有效避开在病理条件下重要的神经、血管及脏器,对保证在非标准下完成针刀闭合性手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

5 闭合性手术基本操作的特点和要求

5.1 操作特点

针刀闭合性手术是在熟练掌握人体解剖结构的基础上,在非直视条件下进行的闭合性软组织松解术。避开人体重要的神经、血管组织,切开瘢痕、分离粘连与挛缩、疏通堵塞,破坏疾病的病理构架,恢复软组织和骨关节的力平衡,使疾病得以治愈。

5.2 操作要求

针刀松解是闭合性手术,针刀多在组织的深部切割松解,有时甚至要深入关节腔、椎管进行操作,对病变部位局部内环境的破坏或影响比针灸针要大,所以对针刀操作的无菌要求比对针刺操作的要求要严格,一旦手术部位感染,会造成深部脓肿、关节腔脓肿等。因此,在施术过程中,必须符合外科手术的无菌要求。在关节腔内、椎管内治疗时,须符合骨科手术的无菌要求[7]。

针刀操作必在麻醉基础上进行操作。绝大部分针刀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大关节疾病的针刀松解需要在神经阻滞或者全麻下进行。

6 针刀手术入路

6.1 四步进针刀规程

四步进针刀规程包括以下四个步骤:定点、定向、加压分离、刺入。

6.1.1 定点 在确定病变部位和精确掌握该处的解剖结构后,在进针刀部位用记号笔做标记,局部碘酒消毒后再用酒精脱碘,然后覆盖无菌洞巾。

6.1.2 定向 使刀口线与大血管、神经及肌腱走向平行,将刀口压在进针刀点上。

6.1.3 加压分离 在完成第二步后,右手拇、示指捏住针刀柄,其余3指托住针刀体,稍加压力不使刺破皮肤,使进针刀部位形成一个长形凹陷,刀口线和重要血管、神经以及肌腱走向平行,浅表细小的神经和血管就会被分离在刀刃两侧。

6.1.4 刺入 当继续加压,感到一种坚硬感时,说明刀口下皮肤已被推挤到接近骨质,再稍加压即刺入皮肤。此时进针刀点处凹陷基本消失,浅表细小的神经和血管即可避开刀刃的切割,完成进针刀过程。

6.2 针刀手术入路

6.2.1 按骨性标志的手术入路(包括以骨突为标志的手术入路、以横突为标志的手术入路) 骨性标志用手在人体体表可以精确触知或者用针刀在体内精确触知,如喙突、桡骨茎突、关节突、横突、肋骨等。这些骨性标志,除了具有定位意义外,也是进针刀的重要参考。以骨性标志为依据,进针刀方法的原则是针刀刃不离骨面以保证安全操作。

6.2.2 以腱性标志为依据的手术入路 此种手术入路用于松解浅表的韧带及筋膜,以直接减低其张力来达到治疗目的。进针刀时根据治疗目的,按照解剖部位,确定筋膜或韧带的位置。进针刀时,刺入皮肤直达筋膜或韧带表面,此时手下有坚韧的阻力感,然后按照治疗目的进行针刀刀法操作。

6.2.3 以条索、硬节为依据的手术入路 此种手术入路用于局部的条索、硬结和压痛点,通过直接对局部粘连瘢痕挛缩等高应力点进行松解,释放局部异常应力达到治疗的目的。进针刀时以局部条索、硬结和压痛点为标志,严格按照四步进针刀规程,将针刀刺入局部条索硬结及压痛点处,然后按照相应治疗目的进行针刀刀法操作。

以上叙述了三种基本的手术入路,涵盖了绝大多数疾病的针刀治疗的手术入路。当然,随着针刀技术的发展,将来还会有更多的针刀手术入路。

7 针刀刀法

针刀刀法是指针刀手术操作过程中,针刀的针刀刃和针刀体作用于病灶组织,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采用不同的刀法进行治疗。因此,它是针刀基本操作技术的核心部分,也是保证安全和取得疗效的根本手段。常用的操作方法有:

7.1 纵行疏通法

针刀刀口线与重要神经血管肌腱走行方向一致,针刀体以皮肤为圆心,刀刃端在体内做纵向的弧形运动,主要以刀刃及接近刀锋的部分刀体为作用部位,其运动距离以厘米为单位,范围根据病情而定,一般为1~2 cm,主要用于肌肉粘连瘢痕的针刀松解。

7.2 横行剥离法

横行剥离法是在纵行疏通法的基础上进行的,针刀刀口线与重要神经血管肌腱走行方向一致,针刀体以皮肤为圆心,刀刃端在体内做横向的弧形运动。横行剥离使粘连、瘢痕等组织在纵向松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其松解度,其运动距离以厘米为单位,范围一般为1~2 cm。

纵行疏通法与横行剥离法是针刀手术操作的最基本和最常用的刀法。临床上常将纵行疏通法与横行剥离法相结合使用,简称纵疏横剥法,纵疏横剥1次为1刀。

7.3 提插切割法

刀口线与重要神经血管肌腱行进方向一致,刀刃到达病变部位后,切割第1刀,然后退针刀至病变组织外,再向下切第2刀,一般提插3~5刀为宜。适用于筋膜、韧带、关节囊病变的针刀松解。

7.4 骨面铲剥法

针刀到达骨面,刀刃沿骨面或者骨嵴切开与分离骨面软组织的方法称为铲剥法,铲剥法适用于软组织起止点病变的针刀松解,如肩周炎喙突点、肱骨外上髁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等。

7.5 通透剥离法

针刀刀刃先刺穿一侧囊壁,通过囊腔,再刺穿另一侧囊壁,适用于囊腔性疾病的针刀松解,如腱鞘囊肿、滑囊积液、肩峰下滑囊炎等疾病。

8 针刀术后处理

取出针刀碘伏针刀孔再次消毒后,创可贴覆盖创口。术后患者不能起立,必须由手术车推出,一般治疗的患者平卧1 h,未见明显不适方可起身。

9 小结

针刀医学吸收西医注重解剖和中医注重整体观念的优点,将西医开放手术变为针刀闭合性手术。中医针刺治疗是用金属做的针刺入人体进行治病,无需切开皮肤就可以达到人体的深层部位而不损伤人体的组织形态,但是它对人体内的病变组织不能进行切开、剥离、松解等手术治疗;而西医的外科手术虽然可以对人体内部病变组织进行切开、剥离、松解甚至摘除等治疗,但同时也要切开正常皮肤及相关的组织才能进行,这是西医开放性手术无法避免的,同时西医外科手术给人体所带来的后遗症和并发症也是较为严重的[21]。针刀治疗既可达到切割、松解、剥离、切开病灶的目的,又无需大范围切开皮肤和相关组织,也就避免了外科手术的后遗症和并发症的产生,而掌握人体解剖结构位置,熟悉重要神经、血管的体表投影,严格按照四步进针刀规程和针刀手术入路进针刀,是针刀闭合性手术安全性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天民.针刀医学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21-125.

[2] 张义,权伍成,尹萍,等.针刀疗法的适应证和优势病种分析[J].中国针灸,2010,6(30):525-528.

[3] 张天民,吴绪平.人体弓弦力学系统力平衡失调与疾病发生发展及针刀治疗的关系[J].中国针灸,2010,S1(1):121-124.

[4] 张义,郭长青.针刀医学:针灸学的复古与创新[J].中国针灸,2011,12(31):1111-1113.

[5] 张天民.慢性软组织损伤的力学病理机制及针刀治疗学原理[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10,3(4):46-47.

[6] 蒋菊娣.浅谈实习生在手术室的带教管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24(24):177-178.

[7] 王华,陈瑶,钱南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8(36):90-93.

[8] 张东红,吴芙,周如聪,等.优质服务干预在预防手术室患者感染的效果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4(24):1020-1026.

[9] 张永华,袁明艳.手术中护理道德要求的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1996,5(48):316.

[10] 李黎明,成华,孙岚.手术麻醉信息系统的临床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08,2(3):51-53,71.

[11] 李戬,继光.松解神经根管外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机理的实验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33(12):6-7.

[12] 莫彩鲜.老年人微创手术麻醉并发症临床分析[J].微创医学,2010,5(5):475-477.

[13] 段玉婷,王超.晕针的处理及疗效体会[J].上海针灸杂志,2015,10(34):1004-1005.

[14] 俞倩.晕针的原因预防及处理[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1,1(1):25-27.

[15] 丁荣珍.晕针的预防和处理[J].蚌埠医药,1995,2(13):21.

[16] 王晶,王令习.对针刀医学安全问题的思考[J].世界中医药,2013,7(8):793-795.

[17] 范小涛.针刀治疗股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安全径路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

[18] 李飞,姜天鑫,杨骏.针刀结合隔三七饼灸治疗血瘀型膝原发性骨关节炎: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6, 8(36):799-802.

[19] 王海松,任小珊,田井亮.针刀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 23(11):107-108.

[20] 朱中书,孙钦然,张丽瑾,等.针刀治疗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的研究[J].河北中医,2016,7(38):1034-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