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地开发利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市土地利用现状
(一)土地资源总量及结构
2012年市土地总面积145470公顷,其中农用地94597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65.03%;建设用地29865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20.53%;未利用地面积21009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14.44%。
1、农用地现状
2012年市农用地9459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7598.87公顷(40.0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9.68%,主要分布在本岛的平原沿海地区;园地面积2115.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1%,主要分布在本岛的丘陵平原交接处;林地面积50950.9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33%,在全市各大陆岛均有广泛分布,其中主要集中在本岛、岱山岛、泗礁岛、衢山岛的丘陵地带;其他农用地8505.0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06%,以坑塘水面为主。
2、建设用地现状
2012年市建设用地29865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14605.3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42%;交通水利用地3975.4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83%;其他建设用地5490.4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92%。
城乡建设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8450.55公顷,人均140平方米;农居点用地面积6154.79公顷,人均146平方米。交通水利用地中,交通用地2130.47公顷,主要依托本岛公路网和各大港口分布;水利设施用地1844.97公顷,主要为在本岛的水库。其他建设用地中,风景名胜设施用地140.23公顷,集中分布在各风景名胜区;特殊用地1234.64公顷,主要分布在本岛沿海地区;盐田面积4115.59公顷,各县区沿海地区均有分布。
3、未利用地现状
2012年,市未利用地面积26991.5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9.24%。其中水域面积769.46公顷,滩涂沼泽12308.09公顷,自然保留地13914.02公顷。
(二)海岛土地资源的特殊性
1、土地类型多样,可开发利用土地分散并且数量有限。群岛由天台山、四明山余脉入海而成,全市1390个岛屿,地貌基本以丘陵为主,平原较为狭窄。从地貌类型统计看,高丘占9%,低丘占61%,平原仅占30%。市内较大的岛屿有较高山峰、丘岗,分层次构成以本岛为典型的高丘、低丘、平原、滩涂(潮间带)以及海域地貌的环状结构。较小岛屿往往是“一山一岛”或“一丘一岛”,以低丘地貌为主。群岛环境导致市可开发利用土地面积分散、狭小,开发成本高;丘陵面积在全部土地面积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导致可开发利用土地的更加有限,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地开发利用的难度。
2、土地开发利用模式与大陆迥异。市人多地少、淡水资源短缺、陆地生态系统脆弱,农业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劣势。另一方面,市依海而存,也必将依海而兴,其海洋优势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消费观的变化而不断显现,市土地开发利用模式与大陆存在显著差异。市土地开发利用要转变对农用地的认识,农用地存在的意义与大陆有很大差别,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市农业产值中90%以上为渔业产值,耕地主要以提供蔬菜、水果为主,粮食中的大米基本是外调,而林地主要以生态功能为主。也就是说,发展现代渔业应当成为市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农业用地面积减少不会影响市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3、滩涂资源开发难度加大,投资成本提高。至2005年底,全市共围成滩涂356处,总面积132.8平方公里。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我市农业生产、海水养殖、盐业生产、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土地资源。与此同时,滩涂围垦的成本不断提高。2006年至2012年,全市围垦面积37平方公里,完成投资29.58亿元,滩涂围垦成本在5万元每亩左右;从目前正在实施的滩涂围垦项目来看,钓梁围垦三期、六横小郭巨围垦二期工程成本在7万元每亩左右,金塘北部围垦成本在15万元每亩左右。滩涂围垦成本大幅提高,以及对围填海管理越来越严格,导致通过滩涂围垦来解决用地需求的路越来越难走。
(三)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1、土地资源有限,供需矛盾突出。2012年,市土地总面积14547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7598.87公顷,按照户籍人口96.77万人计算,人口密度为665人/平方公里,人均土地面积2.25亩,人均耕地面积0.43亩。与浙江省相比,人口密度为全省的148%,人均土地面积约为全省的65%,人均耕地面积约为全省的59%。与全国相比,人口密度为全国的495%,人均土地面积为全国的20%,人均耕地面积为全国的29%。市目前正处于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经济建设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城市建设用地需求猛增,人多地少的矛盾严重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
2、经济社会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矛盾较大。市1390个岛屿基本是由天台山、四明山余脉入海而成,各个岛屿的地形基本上是中央为山、山的四周为平地。按照平原面积为总面积的30%计算,全市平原面积约为42070公顷,而全市耕地面积为40.05万亩,占平原面积的63%;耕地面积中又有36.43万亩为基本农田,约占耕地面积的91%。市发展海洋经济,建设现代化临港工业体系,必定需要大量开发岸线资源和土地资源,由于地形原因和历史原因,大部分项目建设所需的岸线和土地包含耕地,甚至包含基本农田,经济社会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矛盾突出。
3、海岛保护法实施后,无居民小岛审批周期拉长,使用难度加大。市是全国唯一的以群岛立市的城市,全市1390个岛屿,住人岛屿仅有140个,无人岛屿1250个,占全市岛屿总数的90%。无人岛屿虽然比较分散,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但是蕴含着丰富的岸线资源、旅游资源。近年来市海洋经济发展迅猛,开发利用无人岛屿也是推动力之一。市要建设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大力发展的港航产业、临港工业、海洋旅游业,也有大量的项目需要布局到无人岛屿上。随着海岛法的颁布实施,无人岛屿的开发利用审批权上收,审批程序更加复杂,审批周期拉长,必然对开发利用无人岛屿发展海洋经济带来影响。
4、农业生产受水资源短缺制约。市地处海岛,与大陆分隔,且岛屿分散,径流短促,水资源时空地域分布不均,目前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700立方米左右,是一个资源型缺水的地区。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市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大陆引水一、二期工程和海水淡化项目,淡水生产供应成本急剧上升,大陆引水成本每立方米达到1.86元,海水淡化成本每立方米6元。农业生产是高耗水行业,农业灌溉用水占的比例较高,全市农田灌溉用水占全市用水量比重的30%左右。根据农业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水稻种植亩均成本625元,按照大陆引水成本每立方米1.86元计算,水稻亩均耗水成本高达1268元,在种植水稻仅耗水成本是水稻平均种植成本的2倍,是国家水稻收购价格的1.36倍,在种植水稻和发展农业严重的不经济和不适宜。高昂的淡水价格、难以开展规模农业和农业生产相对较低的产出,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5、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不高。一是集约用地观念不强,政府、企业、社会各界集约用地观念普遍还不强。二是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不高,土地价格没有真正反映市场价格。三是土地供应管理制度还停留在“重审批轻监管”的传统管理模式,各级地方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土地管理中,一贯将工作重点放在用地报批和土地供应上,而对后续的土地开发利用过程的监管往往缺位,对低效利用、闲置土地缺乏有效的处置措施及有效利用的激励机制。
(四)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作法与成效
1、科学有序实施一批滩涂围垦项目,增加可用土地面积,提升土地及岸线价值。1951年-2005年,全市共围成滩涂356处,围涂总面积达132.8平方公里,为人均增加用地0.20亩,现已开发利用125.4。2006年-2012年,全市围垦成陆40处,面积37平方公里。滩涂围垦项目不仅增加了土地面积,而且大幅度提升了土地及岸线价值,一大批临港工业项目依托围垦区域建设起来,推动全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如钓梁围垦区域扩展了本岛北部的工业区块面积,也充分挖掘出北部深水岸线的价值;东港围垦区域建设起一座新城;目前正在实施的小洋山北部围垦、金塘北部围垦、小郭巨围垦,将布局港口物流、临港工业、石化工业等项目。
2、科学利用岸线资源,合理布局产业项目,充分发挥沿海土地价值。2007年9月,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市港口岸线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对全市范围内港口岸线的规划、利用、管理、监督等活动进行了规范,并成立了市港口岸线资源管理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港口岸线开发管理与项目布局方面的重大事项和问题。通过几年的实施,岸线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建设了一大批船舶修造、港口物流、海洋机械、临港石化的大项目,如中远六横修造船基地、欧华造船、和邦化学、金塘大浦口集装箱码头等项目,极大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3、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减少耗水作物种植面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水稻是我市传统种植品种,耗水量大,遇到干旱年份或者降水时空不均衡的年份,容易遭受灾害,产出大幅度下降。为提高农业产出率,同时为科学合理配置水资源,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减少水稻等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同时大力发展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同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建设大棚、滴灌等现代化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4、加强土地管理,确保土地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在土地供应上,坚持从严从紧的建设用地供应政策,严格执行国家《限制用地目录》和《禁止用地目录》;在具体建设项目审批中,严格执行《浙江省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对建设项目用地实施严格的定量管理;坚持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严格执行《划拨用地目录》、《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正确界定划拨、协议、招拍挂供地界限。在土地使用中,建立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动态监管体系,建立违约追究责任制度。在项目竣工后,建立用地复核验收制度。
5、推进产业集聚,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土地使用效益。产业集聚可以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共享程度、缩短产业链上企业的空间距离和实现规模效应,从而增加产出,提高土地使用效益。近年来,市通过科学规划、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出台优惠扶持政策等手段,大力推进产业向开发区集聚,向经济大岛集聚,取得明显成效。如经济开发区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6.21亿元、工业性投入13.48亿元、利税总额3.07亿元,每平方公里工业产值为1.6亿元;市六横岛2008年社会总产值131.8亿元,每平方公里产出1.1亿元。
二、市建设用地需求测算与缺口推算
(一)方法一:建设用地需求回归测算
2、预测
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约为600亿元,按照海洋综合试验区建设GDP目标,2015年实现GDP约为1100亿元,2020年约为1700亿元,代入模型,可得2010年全市建设用地28274.5公顷,2015年全市建设用地34822.5公顷,2020年全市建设用地42680.1公顷。
(二)方法二:根据重点项目用地缺口推算
根据《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2005年建设用地面积24071.23公顷,到2020年为32237.75公顷,期间可使用量为8166.52公顷。而根据方法一推算,到2020年,全市建设用地42680.1公顷,比2005年新增建设用地18608.87公顷,建设用地缺口为10442.35公顷。
根据《市要求列入省“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建议表(征求意见稿)》,“十二五”期间,市重大建设项目新增建设用地需要6200公顷,其中实施类项目2236公顷,预备类项目1013公顷,研究类项目2951公顷。按照《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2005年至2020年之间市建设用地使用量为8166.52公顷,2005年至2012年已经使用了4084公顷,2010年至2020年之间建设用地仅剩4082.52公顷。两项数据相比较,可以得出结论:规划到2020年的建设用地,到“十二五”末,光重大建设项目用地需求就出现缺口2117.48公顷,而重大建设项目从历年投资额来看,只占全市总投资的30%左右,也就是说“十二五”期间占全市总投资70%的非重大建设项目无地可用。“十二五”期间建设用地已经出现较大缺口,“十三五”更是无地可用。
三、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根据建设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的需要,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的措施,加强对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为促进市海洋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和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要素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广开源路,因地制宜,向海洋要地,向滩涂要地,向低丘缓坡要地,向无人海岛要地,特别是向农业要建设用地;另一方面要节约用地,发展不占地工业,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现代服务业,加强土地使用各环节的管理,推进土地流转。
2、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根据需要开发利用各种土地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开发的同时,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生态保护、环境保护、土地可持续利用性保护。
3、外部和内部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向上争取各项用地优惠政策,重点是突破现行用地政策,争取保障海洋综合开发实验区建设需要的特殊用地政策;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潜力挖掘,多途径节约用地,合力保障土地要素。
四、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措施
(一)发展“海上农业”和“现代农业”。“海上农业”和“现代农业”是市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发展方向,可以确保在农业用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发展“海上农业”,一是要稳定发展捕捞业,在保持捕捞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不断减少捕捞船只;二是要大力发展远洋渔业,拓展渔业作业空间,打造远洋渔业基地;三是要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将有条件的港湾及近海开发成“蓝色耕地”,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发展“现代农业”,要根据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划定若干面积较大、连接成片、基础设施较好地区域为农业发展区,编制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规划,建设若干现代农业综合区、农业主导产业园区、精品农业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蔬菜、水果的需求。不断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扶持力度,建立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平台,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实现规模效应。
(二)发展“节地工业”。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和土地资源的日趋紧张,向地下和地上发展的“节地工业”是大势所趋,也是提高工业土地产出率的重要途径。对于新建的工业项目,要鼓励引导企业建设多层厂房,给予建造两层及两层以上厂房的企业相关优惠政策。对利用现有厂房、土地或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施“零增地”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的,要安排相关扶持资金。要鼓励工业企业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来布置非生产性设施。
(三)培育发展“海上主导产业”。市区域总面积2.22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占总面积的94%,发展空间广阔。建设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就是要通过多年努力,把发展空间从陆地向海洋拓展。现阶段,要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港航产业,不断提高海运运力和发展物流贸易服务业,加快港航服务集聚区和物流园区建设,重点打造铁矿砂中转贸易、煤炭中转加工配送、油品中转贸易储存、粮食中转加工配送、化工品中转储运加工、集装箱中转运输等六大基地,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化大宗散货枢纽港和重点物流节点城市。同时要大力发展临港大宗物资加工产业,重点布局煤炭、矿砂、石化、粮油、木材、有色金属等加工项目。
(四)发展“立体交通”。随着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有交通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一批交通道路正在建设之中。随着土地资源的紧张,向空中和向地下拓展、发展“立体交通”也是势在必行的。近期来看,要实施好定海区文化路立交桥、普陀区东港立交桥项目,一定程度上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建设更多的立交桥、高架桥,甚至发展地铁、轻轨,也是建设城市“畅通工程”的重要途径。
(五)向“坡地”要地。选择一些坡度较缓、环境优美的地段作为山地住宅开发的重点。逐步推广“山地住宅”的新概念,以引领开发商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山地住宅建设。其次,可以将某些工业项目搬上低丘缓坡,扩展用地外延空间。但需要强调的是,山地住宅和工业项目开发要综合考虑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因素,实现科学有序开发。
五、推进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政策建议
(一)核减耕地保有量,取消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市农用地来源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各岛屿自然港湾淤积围垦而形成的小块平地,经捍卤蓄淡后改造为水田,二是在岛屿山坡上开垦出来的旱地,包括年代在15度以上坡地开垦的零星农地。在1992年全国土地详查时,虽有很多山顶、山坡地块已经退耕还林,但由于当时土地详查政策的规定,仍然统计在耕地总量之内。市基本农田面积则是以耕地面积为基数,按照国家国土部核定给浙江省的基本农田保护率核定的,没有考虑到市陆域面积零星离散、耕地总量少、人口密度高的实际,耕地面积保有量指标偏大,基本农田保护率偏高,保护率达到91%。受地形因素影响,市耕地和基本农田大多数划定在紧靠港口岸线的区位,致使一些临港产业开发项目因涉及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而无法实施,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促进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的建设,建议核减耕地保有量,取消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二)增加建设用地指标以及年度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长期以来,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于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然而近年来市经济发展速度却处于长三角的领先地位。经济的后发性带来了新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矛盾。在90年代末期,国家对建设用地的规模控制不严,但由于自身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上级分配的建设用地尚使用不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速,市建设用地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在国家严格保护耕地的政策背景下,进一步激化了土地供需矛盾,建设用地短缺严重制约了市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根据建设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的实际需要,相应增加市的建设用地总量指标以及年度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三)保证用海指标,享受省级海域使用审批权限。市土地资源短缺,海域面积宽阔,发展海洋经济,必定要利用海域。国家从2010年开始对用海实行指标管理,指标下达到省一级,计划单列市单列。此政策对市临港产业、滩涂围垦等影响较大。建议将的围填海计划指标实施计划单列,由国家直接下达计划指标,并适当放宽指标限额。同时海域使用金全额留在当地,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用于海域使用管理和海洋生态保护。
――土地开发利用要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发力。讲话强调,推进黑龙江全面振兴,要全面深化改革,主要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土地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大要素之一,必须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多种手段,实现土地要素配置市场化,提高土地的供给效率和产出效率,全力服务和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常态下国土资源利用管理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一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在实施总量和强度的“双控制”下,逐步实现土地资源在市场上的平等交换,让多种所有制性质参与土地公平竞争,使其权益得到有效保护,价值得到合理体现,土地得到科学配置,资源效益实现最大化。二要充分发挥土地的杠杆作用,在化解产能过剩环节严把土地关。要严格执行国家《禁止供地目录》和《限制供地目录》,切实做到守土有责。三要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调控作用,全面落实去库存政策措施。针对我省房地产市场现状,采取积极的调控手段,对于在建商品房项目,在不改变用地性质和容积率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调整套型结构,满足合理的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对未开发的房地产用地,研究制订用途转换方案,用于国家支持新产业新业态项目用途的开发建设;鼓励支持将符合条件的商品住房作为棚改安置和公共租赁房房源,适当调整规划建设条件,优化户型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四要充分利用国家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契机,积极稳妥地推进安达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试点。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我省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试点,安达市作为试点地区,今年是试点的第二年,也是关键之年,要加大指导和推进力度,力争上半年实施实质性土地入市交易,在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入市程序、制度、利益分配等方面取得成功经验,为全省乃至全国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土地开发利用要向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聚焦发力。2015年,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围绕全省发展大局,全力保障水利、铁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需求,为稳增长调结构做出了积极努力。今年更要加大力度,继续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发力。一是坚持计划优先保障,充分发挥土地计划、规划的调节作用,全面开展省、市、县三级规划调整完善工作,重点解决重大项目用地布局与现行规划不匹配问题;强化用地计划指标保障,为促进和保障项目尽快开工建设,预先下达用地计划,保障各地用地需求,完善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生成机制,争取最大限度地获得国家支持;同时,积极向国家争取新增用地计划指标,确保供需平衡,做到应保尽保;积极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棚户区改造等民生建设用地措施,实行计划单列、单独组卷、随报随批。二是坚持跟踪服务保障,对水利、高铁、机场等建设项目,实行全程跟踪,点对点服务;畅通用地审批渠道,对需报国家审批的用地预审、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项目,提供专业化业务指导,及时帮助协调解决存在问题,确保项目尽早落地;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实行并联快速审查,严格执行集中会审,确保用地报卷在规定时限内及时办结,坚决杜绝因用地审批影响项目落地。三是坚持政策措施保障,实施跨市域耕地占补平衡,有效解决后备资源匮乏县(市)用地矛盾;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未利用地开发利用、工矿废弃地复垦等三项试点,拓宽城乡建设用地空间。
――土地开发利用要向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双创”聚焦发力。新产业、新业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的关键,是引领创新发展的动力。总书记的讲话强调,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放手支持群众大胆实践,大胆探索,大胆创新。为我省经济发展准确把脉,切中要害。省委、省政府已做出部署,正致力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作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必须紧跟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整合土地政策措施,支持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和“双创”活动。一是加大新供用地保障力度,重点保障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新产业用地,以“先存量、后增量”的原则,优先安排用地供应。对新产业发展快、用地集约且需求大的地区,可适度增加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二是对新产业中小企业多、起步阶段竞争力弱、用地期限不确定及在不同发展时期用地规模差别大等特征,鼓励以租赁方式或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方式供应土地,减轻中小企业一次性缴纳土地出让价款的资金压力。三是差别化保障新业态用地,引导光伏、风力发电等产业项目使用未利用土地;对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移动通信基站等用地面积小、需多点分布的新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用地,可以通过用地企业与现有土地使用权人协商设立地役权来解决。四是对传统工业转为先进制造业或与生产业融合发展、工业企业和科研机构整体或部分转型为生产业、兴办创客空间、发展“互联网+”业务的,给予其使用的现有土地用途和权利一定的转换过渡期,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平稳过渡,达到去库存与提效率的双赢。五是推动单一生产功能开发区、产业集聚区走向产城融合,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营造便利、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土地开发利用要向提升产业园区牵动力聚焦发力。近几年,随着产业的提升和发展,我省各类开发区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在稳增长调结构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年,要进一步加大园区用地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开发区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发展,为壮大园区载体和引擎作用注入新动力。一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按照规模合理、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在严格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开发区发展阶段和实际,适当调整开发区用地结构和功能布局,支撑开发区由单一功能向城市功能转型。加强开发区用地功能改造,健全土地功能调整转换机制,提高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二是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强化对开发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土地投资强度、人均用地指标的管控和综合效益评价,鼓励对现有工业用地追加投资、转型改造。对新兴产业发展快、用地节约且需求大的开发区,可在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时给予适度倾斜。三是深化探索功能混合布局和复合开发。在符合规划建设要求基础上,因地制宜推动土地功能混合布局和复合开发。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交通枢纽等公共空间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和供地方式。按照用途相近、功能兼容、控制比例的原则探索引入综合用地类型。
【关键词】 土地开发;新病媒;传染病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event the new vector-borne infectious disease in the land develop.Methods The causes of unceasing occurrence of the new vector-borne infectious diseases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unreaso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use of the land by the human being was one of the primary factors that caused the imbalance of the ecological equilibrium and the occurrence and epidemic of the new vector-borne infectious diseases.ConclusionIn order to prevent the vector-borne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especially the unceasing occurrence the new vector-borne infectious diseases in development of the land, th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as follows:①To set up the idea for developing the land reasonably. ②To establish monitoring system for the vector-borne infectious disease.③To implement the hygiene pre-appraisal system for developing the land.④To make up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hich destroy was carried on.⑤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oop for controlling and preventing the vector-borne infectious disease.⑥To enhance the consciousness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vector-borne infectious disease prevention in the inhabitants by the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 Land development;New vector;Infectious disease
病媒生物性传染病是指各种动物携带的病原体,通过自然环境传播给人类而发生和流行的传染性疾病。近年来,非典型性肺炎(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海绵状脑病(疯牛病)、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O157、H7感染性腹泻、O139霍乱、东方斑点热、家鼠型出血热、莱姆病、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等多种新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动物源性传染病)不断肆虐人类而成为人间新的传染病[1,2]。
新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不断出现,究其原因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导致生态平衡失调从而引发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在人间的发生和流行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因素[3,4]。因此,在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的过程中,务必要注意开展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特别是新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新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对人类社会的挑战
1.1人类对新病媒生物性传染病普遍缺乏特异性的免疫力病媒生物性传染病本来只存在于动物之中,人类一般对这些新出现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通常感染后难以控制,容易造成流行和蔓延。
1.2新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对人体的病理造成严重的损伤人类感染这些新的病原体的抗原后,机体发生了强烈的免疫反应,强烈的免疫反应就可能给机体带来严重的病理损伤。例如2003年SARS流行时,SARS病人的临床表现非常凶险,几乎在每个新疫区都出现有一些危重病例。
1.3新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大凡人间每出现一种新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流行,都给当时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据亚洲开发银行介绍,2003年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让亚洲经济遭受高达28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其中我国内地、香港和台湾以及韩国的经济损失达200亿美元。
1.4新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给人类社会带来恐慌由于人类对新出现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认识滞后,还没有掌握其发生和流行等规律,更没有很好的治疗和预防的方法和措施,疫苗也未能及时研制出,一旦新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出现,人类往往束手无策,不知所措,容易引发社会的恐慌。
2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是导致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在人间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之一
有关资料显示,在目前已知200种动物传染病和150多种寄生虫病中,至少有200种以上可以传染给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和利用,可以造成自然环境的改变,引起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在土地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人们可能接触到某些动物,使一些本来在动物间传播的病原微生物传给人类,进而在人间造成传播。其次,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如砍伐森林或破坏植被),导致动物食物链被严重破坏,使得野生动物的食物日渐减少以至匮乏,它们不得不从森林深处迁移到森林边缘的农田、果园甚至农家,而且凡是见到能吃的东西都吃了,如此一来,它们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可能会不断地增加,并且更容易将其身上的病原微生物传染给家禽、家畜,一旦人类吃了这些家禽、家畜或接触到这些动物后,便感染上这些病原微生物[5]。
3在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过程中如何预防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
在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过程中,要做好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特别是新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从而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1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观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荣誉教授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用 “微寄生”(Microparasite) 的理论,解释了自然社会环境―人类―微生物之间的生态平衡。作者将人类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比作“微寄生”的关系,认为人类的活动和致病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共生互动的,人类小范围的活动如衣食住行,大范围的活动如跨洲战争等不但能够影响到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而且传染病反过来也能影响到人的各种活动[6]。国内外有关学者和专家认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观包括社会观、经济观和自然观三个方面。其中的自然观认为,人类应正确认识人与宏观自然、人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而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不可能去征服一切,人类应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等行为可使自然环境质量恶化,使生态失去平衡。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应是纯经济的利用,而应是生态经济的利用, 是生态过程的综合统一。人类的疾病特别是病媒生物性传染病与生态环境的性质及演变息息相关,在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性传染病时,只有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才能获得持久有效的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土地资源得以持续的发展。
3.2建立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监测体系病媒生物是指能传播疾病的生物,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鼠类;无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昆虫纲的蚊、蟑螂、蚤、蝇等和蛛形纲的螨、蜱等。
病媒生物监测是疾病预防控制中一项重要的系统性基础工作,而且也应该成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的辅助工程。因此要求我们有关部门采取科学的方法,长期、连续、系统地开展病媒生物监测,掌握监测鼠类、蚊类、蟑螂和蝇类等病媒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并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的结论提供给卫生行政等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制定、实施、评价和调整病媒生物控制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更好地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服务。
病媒生物监测工作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单依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难以全面完成,因此,建议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核心,建立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农林畜牧兽医机构、口岸检验检疫机构等部门组成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监测体系,实行联防联控。
3.3实施土地资源开发的卫生学预评价制度建议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项目在进行可行性研究阶段,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农林畜牧兽医机构和口岸检验检疫机构要参与其病媒生物防控的卫生学预评价,没有通过卫生学预评价的项目,建设部门一律不准其动工。
3.4对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弥补在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应尽可能采取各种办法弥补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例如,在建筑垃圾上植被、造林等。
3.5加强病媒生物防控队伍建设当前,大多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病媒生物防控队伍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人员业务素质普遍较低,病媒生物监测设施设备较为落后,监测经费匮乏。因此,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积极争取财政部门的支持,配备必要的病媒生物监测设施设备,此外,要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在职的病媒生物防控人员,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同时要引进一批病媒生物防控高级人才,合理、科学地构建病媒生物防控队伍。
3.6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生态环境保护和病媒生物传染病的预防意识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农林畜牧兽医机构、口岸检验检疫机构要采取多种形式,联合开展对广大居民生态环境保护和病媒生物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倡导生态文明,引导科学的消费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做到不盲目开荒、不滥砍伐森林、不破坏植被、不滥捕滥杀野生生物、不滥丢废弃物、不滥用农药化肥等,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同时指导居民一旦发现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自然环境中各种生物的异常现象或人群中出现不明原因疾病,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参考文献
1WHO.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7-A safer future:globalpublic health security inthe 21st.century[EB/OL].,2007-08-29/2007-09-28
2梁万年.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传染病防治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
3张雪峰.杨永钦.为何动物疫源性疾病不断威胁人类健康.[EB/OL].省略/wsxx5/y60.htm,2006-02-23/2007-01-10
4田玲,李冬梅,汪楠,等.加强传染病防治战略研究的思考[J].医学研究杂志,2007,36(1):11-13
5吕元聪,谭春梅.新发现的传染病与应急对策[J].中国热带医学,2005,5(2):379-381
关键词:土地测绘;土地开发整理;应用
1 土地测绘与土地开发整理
土地测绘是指应用测量仪器,利用3S技术、RS技术与影响遥感等测绘技术,根据土地的特点,对土地及附属物进行调查、测量,并向土地登记部门等提供精确的数据信息的一种测量方式。因此,土地测绘是土地开发管理的基础,并能为土地开发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土地测绘作为快速发展的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耕地动态的跟踪调查、土地详查与地籍调查等方面,已成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实施的基础,因此,在土地开发管理当中,实施土地测绘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我国的土地资源因其自身的属性特性,成为国土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当前土地资源的开发管理是我国国土部门密切关注的问题,土地的分配、土地的利用,都需要进行精确的土地测量,这就需要精准的测绘技术,因此,土地测绘技术的发展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土地开发整理的角度来看,土地开发整理中一个主要的步骤就是土地资源调查,其调查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土地面积、土地资源沙漠化和盐渍化、土壤侵蚀等。利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土地资源调查,不仅会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得到的结果并不准确,不能切实满足调查人员的需要。而且近年来,由于规划不当、管理不严、环境污染等原因导致土地资源日益减少,因此,科学地应用测绘技术以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和效率管理,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缓解我国现存土地问题,进一步推进土地管理现代化发展的关键。
2 土地开发整理测绘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测绘中比例尺选择不合理
土地测绘是土地开发整理的关键所在,土里开发整理需要精准的测绘数据,而土地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在于测绘工作的精准进行,这就需要在土地测绘工作中选择合理的测图比例尺,以保证测绘工作的质量。然而,往往在进行土地测绘时,工程师在选择比例尺方面一般普遍过于笼统单一,未能做到根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特殊要求选择合理科学的比例尺,对于起伏大、地势崎岖等复杂区域等未能区别对待,从而出现测绘数据不精细的情况,直接降低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影响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没有足够重视关键点测量
土地测绘的关键点是指包括高程趋势变化点、标高,窑等比高及量注面积和坎脚、坎顶线的位置等在内的变化点。在进行测绘时,应该充分具体地全面考虑上述元素,从整体逐步
延深到局部,其他点应用内插的方法绘制。测绘图上,除了反映基本的居民点、农田、园林、沟渠等信息外,还应该反映旧城改造和旧村复垦地区的林地树木种类和面积以及居民住房面积、人口密度、建筑面积等信息,以及一些复杂地形区域。完成测绘以后应该用标石标注坐标和高程,为后续工程项目的实施提供基础。但是,在实际测绘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了特殊地势,没能合理选择关键点,从而造成等高线勾绘不精细,网格线规划比较单一,大小不合理,从而影响测绘数据精准性。
(三)环境因素影响也比较大
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遥感(RS)、“3S”等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土地测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改善了土地开发管理的工作,提高了对土地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水平,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和持续利用。但是,这些信息技术往往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大,环境因素一般包括技术环境、作业环境和生产管理环境,当这些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测绘技术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会给土地测绘工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影响最终的测绘质量。在施工中要事前对环境进行相关的检查,把环境中对测绘不利的因素在事前处理好,使对测量质量的影响降到最低,在工作过程中也要时刻关注环境的变化,及时发现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以免测绘作业成果。
3 土地开发整理测绘改进建议
为了使测绘工作准确有序进行,应制定土地整理测绘工作统一技术标准,使测绘数据质量得到保证,测绘过程要作到全面、细致、精确,最大限度保证测绘工作效率。
(一)选择合理恬当的比例尺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一般主要测绘地形地貌图,在进行具体测绘时,应根据不同的地形选择不同的测图比例尺,因此,土地测绘工作对测图比例尺的要求相当严谨,当面积少于5000亩时,建议选择 1:1000 比例尺绘图;当面积大于10000 亩时,建议采用 1:2000 比例尺绘制图纸;对地形复杂,起伏度较大的地形可适当缩小比例尺,如采用 1:500 比例尺绘图,以便更好的了解地形地貌。具体而言,在航空测绘时,对于地形调绘可将航片放大后进行,放大比例尺通常在 1:4000 以上较合适。
(二)合理选择关键点
关键点指的是高程趋势的变化点,如坡项、边坎边。旧村复垦的测量关键点尤为重要。关键点的测量不可少,测量方式多种多样。通常地形测量中,一般是先整体、后局部式的测量,为了追求效率,一般是画成网格式测量,根据不同的比例要求布置高程测点,由整体到局部展开,测量预先画定的点,其他的点基本采用内插的方式。在成图后,依据测点,勾绘出等高线,在这中间,就已经存在了一个假设,就是点与点之间的变化必须是平缓的,不能有较大的起伏,但际中这种情况很少,为了追求精度,往往可取的措施是画密网格。对于特殊地形地势,如沟、坎、渠和肩等位置高程趋势变化点要进行加测,在坎上坎下均应测量,注明坎位置和坎高;在细部标注,提高精准度。另外,在测绘区域埋设足量标石,以便后期合理控制土地整理施工。土地开发整理前期准备工作中的测量也采取这种方式,它主要是测量关键点,不事先画定网格。
(三)提高测绘技术的信息化水平
地形测绘技术随着现代遥感、卫星、图像及计算机水平提高不断发展,技术水平日新月异。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对地形地貌测绘应多采用现代高新技术,采用网络化、数字化和高度自动化的方法,最大程度减少测绘误差,提高测绘效率,使得测绘数据更加符合土地整理工作的要求。土地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了土地开发管理的水平,促进了土地资源的持续和合理利用,在土地开发管理的应用领域中土地测绘技术的信息化,成为了其应用的最高形式,为土地的开发管理创造了定量、定性以及可视化的工作条件。土地测绘的信息化提高了土地开发管理的水平,还系统地辅的解决了土地开发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促进了土地方面的科学决策,保证了土地开发管理的工作质量,促进了土地管理部门公正、公平的执法。
4 总结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土地供应矛盾日益复杂,为开发整理工作带来了挑战,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者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土地测绘技术的应用及的不断发展,使得土地信息数据更加精准、土地管理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不断提高了土地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还确保了土地开发管理的质量,促进了土地开发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在土地开发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土地开发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与详细的数据资料,确保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高了土地资源开发管理的系统化、信息化和规范化,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甲龙,马彦芳.土地测绘在土地资源开发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5(18):118~119.
[2]文江龙.浅议土地测绘技术及在土地开发管理中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3,01(31):27~28.
[3]李玉宝.大比例尺数字化测图技术[M].四川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Abstract: the land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land use is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goal,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to land fo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ut we need to experience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important process, so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must cause our highly, this article mainly aims at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land resource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problems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hope can land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o contribute. Keywords: land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Methods;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 F30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合理的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是我们社会发展和改革的可持续战略目标,土地资源就是我们生存下来的生命线,但是我们长期的开发和利用,已经给土地资源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水土流失情况日益加重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和影响,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了当前我们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一、土地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退化情况严重
在土地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土地退化的情况在工作中时常会遇见,由于现在对于土地耕地面积的需求非常的大,土地被复垦和重复利用的情况比较多,耕地的需求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充分的粮食,在农业适宜和中度适宜的土地面积几乎全部都被开垦和复垦过,都用于种植业,其土地的生态环境条件非常的差,由于没有采用相应的办法,土地退化的情况也非常的严重,在对土地进行土地开发和利用过程之中土地退化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工作中创新和完善出,相应的办法对土地退化情况进行整治和处理。
(二)对土地没有进行控制和管理,浪费情况发生
即便是我国颁布和实施了相关的土地管理法,但是由于执法的力度不明显,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被一些人钻了空挡,大部分人都只是局限于眼前的利益从眼前的利益出发对土地进行开发和利用,由于对土地缺乏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滥占滥用土地,使土地浪费的情况十分的严重,再加上执法力度的不够,很多人使用土地,很有很多建筑项目单位不申报就直接先占用。
二、对于土地开发和利用相应解决办法
合理的对土地进行开发和利用就是我们自己的生活创造条件,我们在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标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和使用,为我们的下一代考虑,不要只局限于眼前的利益,下面我们就通过几个方面对如何做好土地开发利用进行分析:
1、针对不同的土地环境采用不同的开发和利用方式,因为我国的地理环境位置非常的复杂,在开发和利用方面不能单一的运用同样的手法,对土地进行开发和利用,必须针对其区域土地实际情况,然后实行相应的对策,对其土地进行开发和利用。
2、建筑行业对土地进行开发和利用,是一定要本着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开发和利用,主要前提是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对土地进行开发和利用,不要过分的对土地进行开发和利用,避免造成土地流失和生态不平衡的情况发生。
3.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政策。对于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需要进行详细的规划和设计,尤其是对土地年度计划管理以及加强宏观调控等方面,需要使其能够与城市的发展向适应,与城市发展规划相一致。同时,将市场经济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引导城市中规模性开发,将标准引导语保证质量作为土地开发和管理的基本原则,严格执行土地规划制度。 4.加强法制的建设以及执法的力度。应当将土地市场的规划作为一项严格的法律行为来执行,对于任何破坏土地市场的行为,都需要对其进行制止,并且相应的责任人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以此来提高违规成本,不断完善土地市场的健康运转。5.加强对审批制度的管理。针对各种由于违规或者是不符合国家规定的项目用地,需要将其进行全部收回;另外对于一切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的审批也要严格的禁止。对于国家建设用地备案的管理和审批需要经过严格的手续,建立起土地利用的信用评价机制,加强对土地审批制度的完善。 6.不断完善供地政策和标准。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减少对耕地的占用,需要建立和健全针对供地的政策和标准。
结语:
土地资源是我们生产和生活重要的保障,更是我们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为我国的区域面积相对来说比较大,不同的区域就要应用不同的开发和利用的方式,针对不同的情况实行不同的开发对策,争取将土地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奋斗,在土地开发和利用的实践中不断的创新手段和方式。
参考文献:
[1]. 戴先杰. 徐连低山丘陵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J]. 自然资源. 2003.(04).
关键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利用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027-2
吉林省地处亚洲黑土带,土地肥沃,是国家粮食主产区和最大的玉米产区,拥有商品粮基地县(市)25个,全省粮食产量达到500亿斤阶段性水平。以全国1/25的耕地,生产出占全国1/18的粮食,提供占全国1/10的商品粮,最高年份为国家储存1/2的专储粮,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吉林省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呈阶梯式下降,东部分布长白山地原始森林,西部分布草原湿地,是吉林省重要的生态屏障;中部为松辽平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和畜产品生产基地。山地、丘陵、平原分别占36%、58%和6%。
1 吉林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1 吉林省土地资源规模与结构
根据吉林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到2005年底,吉林省土地总面积187400平方公里,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2%。土地利用率达94.3%,后备潜力小。建设用地面积104.9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49%。其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73.42万公顷、交通水利用地面积22万公顷、其他建设用地面积9.56万公顷。未利用地面积166.5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72%。土地利用结构以农用地为主体,表现为“三多一少”:农用地多、耕地多、后备土地资源多、建设用地少。
全省土地自然类型划分为15类104种。按综合自然因素可将全省土地资源划分为4个类型:
1.1.1 东部长白山地宜林类型 地处东部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2%,地处东部山地,海拔800~1800米,在该地带中适宜林木生长,是吉林省的林业基地。
1.1.2 东部低山丘陵宜林宜农类型 地处吉林省中部,大黑山以东,东部中山低山以西,约占总土地面积20%,海拔250~800米,河网密集水利工程好,水热条件优越,土壤肥力高,是发展林业和农业生产的基地。
1.1.3 中部台地平原宜农类型 地处中西部台地和冲积平原,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7%,海拔160~200米,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土壤肥沃,温度略高,降水量在500毫米左右,水、热、土资源丰富。是主要的粮食、畜产品产地。
1.1.4 西部平原宜牧宜农类型 该区域约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1%,该区除西北角为大兴安岭东麓低山丘陵外,绝大部分地区海拔200米以下,地势平坦。光热条件好,是发展牧业生产最好的地区。
1.2 吉林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特点
1.2.1 吉林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一般而言,土地的利用是土地资源规模的具体体现。截止到2010年底,吉林省土地利用可以划分为8类。主要包括可利用荒地和难利用荒地。如荒草地、重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岩、石砾地、田坎及其他高寒苔原地等,共有面积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5.7%,其中可垦农用荒地有2.2万公顷。
1.2.2 吉林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1)自然条件优越。地貌、植被、土壤类型多样,农林牧副渔各业土地资源丰富,为土地资源的全方位开发利用提供了优越条件。
(2)地域差异显著。东部是长白山区,中部是松辽平原(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西部是科尔沁草原,大致呈现东林、中农、西牧的土地利用格局。
(3)各类用地相对集中。农用地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建设用地集中在中部,未利用地在西部分布较为广泛。各地类在东部、中部、西部的分布比例为农用地4:4:2,建设用地2:6:2,未利用地2:3:5。
(4)后备土地资源丰富。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未利用地开发、农用地整理和工矿废弃地复垦潜力较大,大规模推进土地整治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 吉林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吉林省东、中、西部土地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土地利用条件也各不相同,应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合理高效地安排土地利用计划,做到地尽其力。但目前从调研的结果来看,吉林省东、中、西部仍未能因地制宜形成相适应的土地利用结构,严重影响了分区域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以及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
2.2 中部地区人地矛盾突出
吉林省中部地区主要包括长春、吉林、四平、辽源等29个县(市),土地总面积677.52万hm2,占吉林省土地总面积的35.45%。吉林省主要城市都集中在这个区域,工业产值占吉林省总量的80%以上, 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工业生产、城镇建设、现代服务业的土地利用功能突出。该区城镇建设用地数量占吉林省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52.41%,因此,该区保护耕地和发展经济的矛盾比较突出。
2.3 建设用地统筹不够
吉林省农村居民点用地比例过大,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优化任务比较繁重;基础设施水平较为落后,下水、垃圾、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很好地满足城镇发展需要。改建、扩建、新建项目迫在眉睫。
2.4 部分地区土地生态功能降低
吉林省东部区域包括延边、白山、通化3个地市,共21个县(市、区),总土地面积765.91万hm2,占吉林省土地面积的40.07%。从调研结果来看,吉林省东部地区林地结构单一,林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差,耕地主要以中低产田为主,土壤养分含量较低,陡坡耕地占有较大比重。林木采育失调,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3 吉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3.1 严格耕地保护,优化农地利用
3.1.1 严格基本农田保护 认真落实耕地保护的基本国策,服从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利益,保障完成《全国纲要》下达的耕地保护任务。对于基本农田的保护应该严格执行占用基本农田审批制度、占补平衡制度、定期监督检查制度、保护责任制度、地力建设和环境保护制度,同时应该健全完善建设占用基本农田听证和公告制度,加强对基本农田保护的社会监督。
3.1.2 积极开展土地整理 吉林省应该实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确保耕地质量和生产能力的提高、确保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同时,应该稳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加大农村废弃土地和闲置宅基地整理力度,逐步开展迁村并点、退宅还田,形成补充耕地的新途径。
3.1.3 合理安排土地开发 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确定重点区域、开发规模和使用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宜农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加强土地开发的调查评价,深化土地开发的可行性研究,规范土地开发的后续管理,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提高节约用地水平
从严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特别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3.3 依托区域资源优势,统筹优化利用土地
吉林省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区域土地利用的统筹和管控。应该依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用途,有针对性地开展土得利用规划。例如,吉林省东部山地丘陵地区,要加强生态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等重点林业工程,保障必要的基础设施用地,合理有序开发耕地后备资源。
参考文献
[1] 刘平辉,郝晋珉,李博文,李旭霖.城市边缘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02:101-105.
[2] 涂小松,濮励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自然观刍议[J].生态经济,2008,06:40-43+65.
[3] 余海鹏,孙娅范,黄适富.重庆市农业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02:27-30.
[4] 朱晓芸.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08.
[5] 张长凤.沈阳经济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10:14-17.
[6] 张长凤,郎馥萌.辽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取向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09:57-61.
[7] 邹健,龙花楼,胡智超.国际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初探[J].资源科学,2010,05:1006-1013.
[8] 胡忠永.中国古代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9] 杨林芳.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探讨[J].自然资源,1992,01:5-12.
[10] 李淑杰,窦森.吉林省土地利用综合分区及调控政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46-847.
关键词:我国;土地资源保护;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0.071
1 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违规占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近年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加上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对于土地的需求一直处于旺盛状态,城市的扩大必然需求大量的土地资源,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规划不科学、土地利用不合理的情况。土地占用不按规定执行,甚至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违规圈地,导致耕地资源数量不断减少,耕地保护形势十分严峻。耕地面积的减少势必会影响到农业的生产及粮食的安全,给社会稳定带来威胁。
1.2 土地沙漠化趋势严重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为对自然植被的破坏,直接导致我国土地沙漠化严重,原有的耕地沙漠化日趋严重,也导致耕地面积不断萎缩,据统计,我国的土地沙漠化速度呈不断加快的趋势,目前耕地基本上以每年2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逐年减少。
1.3 土地质量不断下降
乱砍滥伐、过度垦殖、无序开发导致我国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而且工业的无序发展导致水资源恶化,农药、化肥的使用也给土地的质量带来威胁,土地质量不断下降,这对于农业生产来讲影响至深。近年来常见报道一些金属大米、毒大米事件,都是土地被污染后质量下降而产生的后果。
2 土地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相关对策
2.1 对经济增长及土地利用方式进行调整
在经济增长上,要加快产业政策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样更能集约利用土地,避免对土地资源的占用过多;在产业布局上,要向资源集约型产业的方面转化;在农业生产上,要向土地集约化耕作的方式和种植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土地节约技术产业。
2.2 科学进行城市发展规化,提高土地利用率
一是要确定土地利用的主体规划地位,总体规划利用土地应当占主导地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对土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以可持续利用与开发为着眼点,保证耕地红线,还要努力寻求发展;二是对建设用地的控制,要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率,对于中小城市的发展要在加速发展进程的同时,控制城市的发展规模,对于有限的土地进行集约利用,避免无序开发,更要杜绝摆大摊子、“烙大饼”式的城市发展,一定要控制城市外延的无限扩展;三是挖掘城市土地潜力,提高利用率与产出率。调整区域城市结构、城市用地结构和用地布局,考虑城市、集镇相互协作,取消重复设置,减少城市化过程中不必要的耕地浪费。
2.3 对土地的使用方式进行管理
在土地的管理中,耕地资源的数量对于稳定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所以在土地的使用方式上,要加强管理,确保耕地红线不被突破。另外在土地开发上,要注重生态平衡,以不影响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要把耕地总量指标不变作为动态平衡的目标,实施有弹性的耕地总量的动态稳定政策。在用地方面要严格把关,严格审批,加强审批后的监管,不得违规改变用途,对重点地区、城市、项目要特别强化管理,落实用地备案和批后的检查工作。国土资源管理要实行听证制度,推进国土资源管理的依法行政。
2.4 要在土地资源的质量保护上下功夫
土地资源只有规模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土地的质量,近年来我国的工业农业生产的发展给土地的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导致土地的质量下降,土地资源流失严重,所以今后为了确保土地资源稳定,要加强对土地资源质量的保护,在保护提高土地质量上下功夫,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休耕等。休耕就是将容易发生侵蚀的地区的耕地转化利用方式为林地、草地或者休耕,用于更好地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另外对于中低产田进行改造,挖掘耕地生产能力,进行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中心、荒地开垦和废弃地复垦的经济性研究。
2.5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
在农业生产中,大量的化肥及农药的使用,虽然达到了省工省力,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目的,但这都是短期行为,从长远来看,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是影响生态农业的主要障碍之一。化学长期投入到耕地中,多年后土壤中的微生物越来越少,土壤的理化特性发生改变,板结严重、不保水、不保温,通透性变差,这对于作物生长十分不利,肥料的增加不仅对粮食的增长作用不明显,而且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农药的使用也同样会带来不利的影响,长期使用将导致病虫害的抗药性增强,而不得不加大药量,从而污染环境。另外大量农药的投入对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也产生重要影响,致使一些害虫的天敌被杀死,产生连锁反应,比如害虫死后,被天敌所食最终也中毒死亡,破坏了天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3结语
关键词:“南北共建”开发区;土地利用;空间配置;宿迁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8—0164—04
“南北共建”开发区是在江苏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在苏北地区设立的省级以上开发区中,划出一定面积的土地作为“区中园”,由苏南地区的开发区负责规划、投资开发、招商引资和经营管理等工作。作为一项新生的开发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以自然地域来划分经济区域的管理和开发模式,开创了政府间合作的新形式。然而,在该模式的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却值得关注。
开发区土地资源利用研究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首批14个沿海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当时较多的关注开发区的经济效益[1]和规划建设[2—3];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着们对开发区土地利用集中在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少量涉及开发区土地闲置以及欠发达地区的土地成熟化利用[4~7];吴郁玲,曲福田(2006年)通过对江苏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进行定量化评价[8];何书金、苏光全(2001年)阐述了中国开发区闲置土地划分为规划控制型、区位不理想型、经济实力欠佳型、开发效益较低型和技术支撑不够型等五种类型[4];学术界的研究对苏北欠发达地区土地开发利用具有理论方法和实践上的前瞻性的指导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不适宜性。本文通过对地处江苏省区域发展洼地的宿迁市的苏州(宿迁)工业园、吴中(宿城)工业园、张家港(宿豫)工业园、昆山(沭阳)工业园区、吴江(泗阳)工业园区、常熟(泗洪)工业园区等六个南北共建开发区的走访和调查,从开发区所在地区的宏观视角上分析了在宿迁市不同县区内推行的“南北共建”模式对苏北地区城市化进程、苏北地区开发区土地开发方式和开发强度以及对开发区周边农村土地利用的积极影响,接着着重分析了南北共建开发区土地利用率较低、存在严重的区域“孤岛”现象和园区道路规划建设及交通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一、“南北共建”开发区模式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积极影响
当前南北共建开发区中正处于初期发展建设阶段,虽然各项配套设施尚不完备、园区功能体系还不完整,但已在部分区域内呈现出该开发模式对苏北土地利用带来的积极影响:
1.推动苏北城市化进程。苏北地区原有的开发区的工业基础和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单一的经济功能区定位促使其更注重于开发区的经济功能,生产、生活的配套服务设施相对滞后,造成了苏北开发区长期的区域功能单一,常住人口难以满足开发区工业发展的人口门槛等问题[9]。苏北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大多通过开发区内的城市地域范围的扩展、基础设施建设和非农产业发展水平来推动的。
宿迁的“南北共建”开发区,吸收了苏南地区的开发区的经验和教训,一方面安排开发区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和生产、生活服务设施用地,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另一方面通过一些大企业的引进和集聚,促使其周边地区的人口(尤其是农村中具有一定技术经验的外出务工人口)转向园区内集聚。园区生活的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城市化,而区域内单位土地产出中工业产值比重的快速提高则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直接体现。
2.提升苏北开发区土地利用强度。“南北共建”开发区充分利用苏南开发区在招商引资、资本、人才等方面的优势,进而推动苏北地区开发区土地开发方式的改进和强度的增强,所以该模式可看作是一个特殊的“通道”,在这一“通道扩张”的过程中“传输”着对土地开发利用水平极为相关的经过苏南地区实践检验的管理方法、规划理念,以及企业的高质量和高速度地引进与集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部分苏北地区土地的高效利用[10]。
在管理方法上“共建”开发区的运作以苏南为主,主要依托苏南对口开发区实施开发、建设、管理。“共建”开发区组建了相对独立的具有开发区功能与权益的管理机构(“共建园区”管委会)和具备市场运作功能、能进行独立投融资的开发主体(“共建园区”开发公司),实施分期滚动开发。通过具有企业性质的开发公司进行开发运作,有效地缩短了土地开发周期和企业从签约到投产的时间差,有助于减少开发区土地闲置现象的发生。
“共建”开发区的规划理念上借鉴苏南开发区规划建设中的成功经验,结合苏北当地实际进行规划布局,使苏北地区出现全新的开发区土地开发方式。例如:苏州(宿迁)工业园区的规划借鉴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的经验和规划理念,在生产区域集中布置员工集宿用地,满足企业需要,方便员工生活。又通过分等级设置商业布局,规划建设一个商业中心和四个邻里中心。商业中心为共建开发区和周边区域服务,邻里中心为社区服务;居住小区以邻里中心为圆心展开,小区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机组合,既有助于公共环境的设计,又尽量做到节约用地。
关键词: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广州市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 A
一、 引言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区是广州市最早成立的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已成为推动广州城市发展、增加就业、聚集企业的重要载体,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其作为广州改革开放的“试验区”,积极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和建立集约高效的开发区用地模式,它的示范作用和意义更为重大[1-2]。为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土地资源持续保障能力,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在新型城市化的发展背景下,广州国家级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需求,承担更加重要的任务,建立集约高效的开发区用地模式[3]。
近年来,在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实践过程中,大都是对单个开发区进行评价,而通过对各开发区之间的比较研究较少[4-7]。本文以主成分分析法作为确定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权重的方法,以广州市七个国家级开发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和比较研究,以期对研究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作出一个客观合理的判断,并分析问题,找出差距,为开发区建设和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二、评价指标及数据来源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依据广州市开发区土地利用实际情况,参照国土资源部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试行)》以及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模型,从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管理绩效三个方面13个指标对广州市国家级开发区土地利用进行集约评价对比。指标确定原则为:(1)综合性原则,评价工作应全面考察广州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从多方面评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2)主导性原则,评价指标选取应体现土地集约利用主导影响因素,选取了对广州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影响较大的、主要的、有代表性的因素作为评价指标,避免不分主次,指标过多过杂;(3)因地制宜原则,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时空差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标准;(4)客观处理原则,指标按照客观化原则进行标准化处理,减少了人为的主观化[8]。具体评价指标见表1。
表1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二)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主要是查阅《广州开发区历年报建数据》、《广州开发区发展报告》、《广州市统计年鉴》等文件,通过整理分析和统计计算,最后得出广州市七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土地利用集约指标现状值。
三、评价方法
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广州市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水平进行对比。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将多个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即主成分),其中每个主成分都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各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从而这些主成分能够反映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且所含的信息互不重叠[9]。 本论文使用 SPSS17.0的因子分析功能对有关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处理,具体步骤如下:
1.将指标的现状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既指将原始数据变换为均值为0, 极差为1的另一组数据。标准化变换公式为:
式中:为第i年第j项指标值。
2.检验数据是否适合做主成分分析
SPSS软件里的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可以观察出所选的因子是否适合做主成分分析。KMO检验用于研究变量之间的偏相关性,计算偏相关时由于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比简单相关系数小。一般KMO统计量大于0.9时效果最佳,0.7以上可以接受,0.5以下不宜作因子分析,从输出结果看,KMO值等于0.794,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为拒绝原假设,即认为各变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因此所选的13个广州市国家级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评价指标适合做主成分分析。
3.变量的相关关系矩阵
利用有关参数设置得到变量相关矩阵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并确定主成分的个数。主成分判定方法有两种方法:①取特征值大于1的所有成分作为主成分[10];②据累积贡献率达到85%来确定[11]。本文根据累积贡献率达到85%来确定,一共提取了4个主成分,其包含的信息占原始变量包含的总信息的91.93%,是可以接受的(表2)。
表2相关关系矩阵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
4.求主成分荷载矩阵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得分
通过主成分荷载矩阵(表3)可以得到每个主成分的表达式,再根据每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可以确定每个主成分F1-F4的系数,最终得到广州市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得分的表达式。
F=0.3032*F1+0.2697*F2 +0.2018*F3+0.1445*F4
依据上述表达式就可以算出广州市七个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每个主成分的得分以及综合得分(表4)。
表3主成分荷载矩阵
表4广州市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得分与排序
四、评价结果分析
(一)土地集约状况可分为两个等级
依据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开发区土地集约平均的综合得分,可将7个开发区可分为两个等级。F>0的为集约利用土地开发区,一共有3个开发区,分别为广州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保税区、广州保税物流园区;F
(二)各开发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情况存在明显的差异。
从主成分得分以及主成分荷载矩阵来看,土地利用状况得分排序依次为:广州保税区>广州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保税物流园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用地效益情况排序依次为:广州保税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保税物流园区;管理绩效上排序依次为:广州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保税物流园区>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保税区。
综上可以发现:广州保税区和广州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得分较高,说明开发区具有较高的土地利用强度和较为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值低于平均水平,但其用地效益居于第二,说明该区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益都很高;广州保税物流园区除了用地效益以外所有的得分都处于居中水平,究其原因保税物流园区成立较晚,较少企业投产,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强度均具有较大提升空间;广州出口加工区无论从综合容积率、建筑密度,还是工业用地的容积率、建筑密度上看,此水平均属于较低水平;从用地效益上看,土地产出大约是投入的2倍有余,企业尚未达到成熟生产阶段,其产出潜力巨大,因此,提高土地的综合容积率,就成为今后出口加工区提升建设用地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着力点。广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及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处于七个开发区最低水平,应加大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科技创新、扩大出口、改革试点等方面的力度,较好地发挥了对外窗口作用和对内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宗超.广州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41-45.
[2]李郇.新型城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探讨[J].热带地理,2001, 21(1):11-76.
[3]陈凯敏,曾刚.广东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其时空变异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1(01):181-184.
[4]季凯文.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分析与评价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8:20-21.
[5]曹建海.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基本思路[J].中国土地,2005,10(l): l1-14.
[6]秦晓燕.魅力来自集约―从上海阂行开发区看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和趋势[J].中国土地科学,2005,(7):5-7.
[7]甄江红.包头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初步研究闭[J].经济地理,2004,24(2):250-253.
[8]彭浩,曾刚.上海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经济地理,2009,29(7):1177-1181.
[9]张文霖.主成分分析在SPSS中的操作应用[J].市场研究,2005,(12):31-34.
[10]刘柯.基于主成分分析的BP神经网络在城市建成区面积预测中的应用―以北京市为例[J].理科学进展,2007,26(6):129-137.
[11]李雪铭,李婉娜. 1990 年以来大连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定量分析[J].经济地理,2005,25 (3): 383-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