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植物保护培养方案范文

植物保护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植物保护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植物保护培养方案

第1篇:植物保护培养方案范文

全书包含14个实验,其中实验1~4是针对植物保护数据的总体分布、计量资料、分类资料和回归方程进行分析,为后期数据处理奠定重要基础;实验5~6主要根据微观领域的信息网络需求,对植物病虫害生物进行鉴定、分类及生物信息分析;实验7~8以加强植保技术信息传播为核心;实验9采用电子表格来建立系统模型,模拟不同治理方案下植物病虫害生物的种群变动规律及其经济生态效益;实验10~11重点阐述了在宏观植物保护中尤为重要的全球定位系统使用方法以及网络植物保护信息技术。

为了顺应信息时代变化趋势,该书的实验12~14要求学生以制作视频、网页或公众号的方式完成结果展示,以提高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锻炼他们对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力。实验是学习植物保护信息技术的重要过程,通过以技术原理为核心的实操训练,让学生主动地探索规律、发现问题,从中理解技术应用的本质,不但有利于学生吸收复杂的原理知识,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该书希望学生通过书本的指导,深刻认识到当前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网络在植物保护领域的实际应用情况与未来发展前景,同时学习理论技术与专业操作,提高对植物保护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为信息技术在植物保护专业的广泛应用打下夯实基础。通读全书,可以看出《现代植物保护信息技术实验》是一本优秀的实验指导教材,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内容丰富,注重基础学习

全书根据“现代植物保护信息技术”的课程内容,在实验中体现出植物保护数据和处理,生物信息分析,数据库技术与专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网络植物保护信息的获取与分析等多项信息技术的应用。其中前三项实验主要包含最基本的植物保护数据和数据库技术,为后期的信息分类、传递和处理起到关键作用。在植物保护工作中,利用信息技术尽可能地实现数据资料保护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无论是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还是对于其发生规律的研究,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意义。

逻辑清晰,结构层次分明

全书围绕课程内容进行展开,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框架。首先,在开篇概括地对“现代植物保护信息技术”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课程要求及学时分配进行阐述,让学生快速对此课程产生一定认识,并了解其学习要点。继而通过14个实验,全面地展现出计算机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具体应用。最后在附录中,准备了部分课程论文参考选题,不但是对课程核心内容的系统性总结,还为学生深入研究植物保护信息技术提供了全新的思考方向与探索思路。

指导性强,强化实践应用

第2篇:植物保护培养方案范文

化学农药防治害虫见效快、成本低,但是如果盲目地使用农药,不仅会使植物过分依赖化学农药,也会使农药残留加重。例如,几种常用药剂连续使用一段时间后,有害生物会不断向高级进化而获得较强的抗药性,从而使所需农药浓度越来越高,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加大了对人体的潜在伤害[6-8]。

2园林植物保护对策

2.1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园林,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在园林设计时,认真权衡和分析植物病虫害的相生、相克的关系,从尊重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出发,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的原则,既保证布局合理化,又保证观赏价值。如以乔木为主,实行乔、灌、藤、花、草多种植物合理混配的林荫型绿化,营造和谐、有序、稳定的园林植物群落,形成一个多品种、多层次、互促共存、遮荫效果好的复层种植结构,从而有效避免植物发生病虫害的隐患。此外,园林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种植密度,防止互相争光、争水、争肥,滋生病虫害,也缩短了植物更新期,导致绿化“时装化”的不利结果。

2.2增强国有部门的宏观调控职能,加强科研人才和科研力量的培养,积极利用新技术依据市场需求,制定长远的苗木生产发展计划,近期与远期发展相结合,使植物保护发展具有后劲。如要把植物保护规划列入城市总体规划,认真实施,严格控制规划的随意性。政府应加大对园林植物管养的投资力度,彻底贯彻专项专管责任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归属。要想保证环境绿化的高质量和植物保护的高效率,必须树立长期发展的战略思想,培养科研人才,人才是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植物保护科研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奖励优秀科技人员,增加科研资金投入。此

外,在城市园林植物保护中,应该促进植物体内、体表以及周围环境中有益生物的增长,调整生态和微生态环境,从而控制园林植物中的有害生物。2.3合理引进外来物种,选育及应用抗性植物品种在引进外来物种时,要遵循植物的分布规律和植物适应性规律,立足本地资源,根据本地特有的生态环境引进一些外域资源,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空间结构资源,同时还可以增加景观的美感,又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此外,在选种时,应以乡土树种为重点,以适应城市生态环境,如抗干旱、耗水少、耐瘠薄和土实、抗污染、抗冻害、抗病虫、耐粗放管理7个方面为树种选择的首要标准。

第3篇:植物保护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植物保护学;教学改革

AbstractThe focus of teaching reform in Plant Prote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was to set a proper target and reform its teaching contents,styles and methods based on students’backgrounds. More emphasis should be put on the practical parts in teaching and the evaluation modes should be changed in order to embo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With the teaching reform,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s could be strengthened,practical skills,self-taught abilities and their innovative awareness could be promoted and teaching effect could be improved.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plant protection;teaching reform

《植物保护学》是种植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主要研究植物病虫害的识别、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学好这门课程对高职学生顺利适应专业岗位是十分重要的,教好这门课程也是植物保护教师不懈的追求。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体现高职教学的特点,培养技能型人才,近几年来,笔者通过对涉农专业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等方面的调查分析,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涉农专业的植物保护课教学进行了探索,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经初步尝试,反映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高职教学的目的。

1立足高职生源现状,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好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制定教学目标。

高职学生是高考最后一批录取的,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尤其是涉农专业的录取分数更低,多数学生是出于无奈的选择。学生理论基础差,自学能力差,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入学成绩参差不齐,教学难度较大。与本科生相比,他们感到自卑,面对“高职”二字他们感到迷惑,心理压力和困惑较大,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1]。

高职学生虽然文化课基础较差,但他们也希望得到老师和社会的认可,希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赞赏[2]。加之植物保护课程为了结合植物生长的季节特点和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多数专业都设在第4学期授课,此时的高职学生入校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逐步适应了高职阶段的学习、生活及学院的管理模式,也脱离了高考的阴影,独立人格基本定型,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对专业开始有了清醒的认识和定位,通过对高年级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了解,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有了一定的预期,也开始感受到未来就业的压力,明白自己应当如何去面对,具备了一定的求知欲望,这对进行植物保护课教学很有好处。且涉农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对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有感性上的认识,植物保护课程实践性强,记忆性、操作性的内容较多,即使理论基础稍差,对学好该门课程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这就为植物保护课教学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针对高职学生的这些特点,结合高职教育的特性,确定较为适宜的教学目标,以够用、实用为原则,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经营第一线高素质的劳动者,技术高超、手艺娴熟的高技能操作人员为目标,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强化学生技能的培养。

2紧扣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教学过程枯燥,教学效果不好。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改进授课形式,讲活每一节课,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听,带着兴趣去学。

2.1结合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实施现场教学

在3—5月不定期带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田间地头,观察识别病虫,采集病虫害标本,老师跟随指导解疑。如针对小麦散黑穗病的发病特点,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黑穗在田间是成丛出现的,为什么非留种田在发病期不进行施药防治。最后让学生明白,小麦散黑穗病是种子带菌,系统侵染,所以发病是成丛的,因为该病只有初侵染,不发生再侵染,所以在非留种田不需要施药防治。通过此过程,学生认识了大量的常见病害和害虫,如小麦的白粉病、小麦锈病、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油菜霜霉病、柑橘炭疽病、水稻烂秧病等,也掌握了常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活跃课堂气氛,穿插讨论式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偏重于老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课堂往往形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则处于被动的“接收”状态。实践证明,这种费时、费力的教学方法是讲累了教师,听烦了学生。讨论式教学是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基础的,通过教师预先设计、组织,启发学生经过自学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就某一问题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相互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动探寻知识的一种互动式学习和思维方式,从而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提高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变“死记”为“活学”。讨论式教学对于学生在学习中活跃思维、拓宽学生学习的思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等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加深对文化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涉农类高职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来自农村,相对表现得比较矜持、拘束,不太敢于表达。在讨论中必须营造宽松的讨论环境,使学生突破心理上的障碍。为了防止冷堂或跑题,在讨论前1周老师给学生安排讨论题目,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等做好准备。在讨论过程中,老师认真倾听,结合学生讨论的实际,做好引导,进行必要的提示、点拨、设疑、答疑等。如在讲授昆虫的习性时,以常见昆虫为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式教学,讨论昆虫之间的形态区别、生活环境、食性等,许多学生根据自己少年时代捕蝉、捉蝈蝈、养蛐蛐等亲身经历分析这些昆虫生活的场所、生活的习性等,勾起同学们对儿时往事的回忆,也弄清了其中的缘由,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讨论式教学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层次,变“学会”为“会学”。课后学生还经常自发进行讨论,邀请老师参加“裁判”。

3改进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

植物保护学是一门非常适合多媒体教学的课程[3],在该课程中要给学生讲授昆虫及天敌的形态、生物学特性、昆虫的分类、植物病害的症状、病原生物等等,涉及大量的挂图、标本和实物,尤其是病原生物属于微生物的范畴,传统板书形式的植物保护教学难以有效表达这些相关的内容,教学效果差。采用课件教学后,把抽象、微观的东西明了化,把书本上静止的插图动态化,使学生轻松理解,牢记在心。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做好课件,老师必须亲自动手搜集素材,使课件的内容丰富,图像逼真。要防止从网上下载别人的课件,生搬硬套,也要防止把课件做成电子版的教案。为了使教学生动直观,笔者对植物保护课程系统地制作了课件,收集了大量的该学科最清晰、最具有代表性的图片600多张,根据课程内容需要用Photoshop等软件进行加工;并利用Allok VideoSplitter 1.4.4软件将收集的专业方面的影视资料分割成小的片段插入课件中,或将分割的视频片段再用Ulead GIF Animator 5软件制作成Gif动态图片,插入课件中,如昆虫的孵化、昆虫的羽化、瓢虫捕食蚜虫、食叶性害虫取食、蝗虫的迁飞、病原菌孢子的形成和传播等等,使课件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其中,“昆虫的生物学特性”课件参加了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并获三等奖。

4组建课外科技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后,针对部分学生对植物保护课有浓厚兴趣这一特点,结合老师承担的的科研课题等。可在班上组建课外科技兴趣小组。由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病虫害发生的特点等拟定2~3个题目,如对校园周边的油菜菌核病的发病规律调查、对当地异色瓢虫色斑变化的调查、蝗霉病发生规律的调查等,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制定调查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由老师具体指导,利用课余时间实施,期末写出总结报告。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共同研究,相互配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4]。也培养了学生的吃苦精神,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增强了自信心,这部分学生毕业后都能顺利地适应新的专业岗位,短期内都能成为技术骨干。

5改进考核方法,强化技能培养

高技能、应用型是高职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典型特征,用人单位的反馈也表明,注重动手能力已经成为企业选择人才的重要指标。动手能力的提高是依靠实践环节教学管理中的训练和培养,而实践环节的考核正是对动手能力的检验,对技能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考试方式以笔试为主要形式,以试卷成绩为主要依据考评学生学习效果,考试方式单一化、考试内容理论化、考试结果分数化,学生考前死记硬背、考后抛之脑后。这种应试观念不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很难检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为根本任务的培育目标格格不入。因此,对原有的考试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结合专业技能鉴定考试要求,采取一系列举措,创新了植物保护课程考试模式。将该门课程的成绩分成3个部分:平时学习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40%,实践技能考核占40%。建立实践技能考核试题库,由学生随机抽签,每人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4个操作项目,每个项目10分。如在10 min内完成等量式波尔多液的配制,在5 min内在显微镜下找到某种病害的病原生物等。使学生对平时的实习实验课更加重视,操作能力明显增强,不少同学都拿到了植物保护高级工证书。

通过对高职《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的改进,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升,受到学生和学校的充分肯定。但《植物保护学》课程涉及面广,又受地域条件的影响和季节条件限制等,教学改革只是一个初步尝试,也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改进的长期过程,为此要不懈努力,以探索出《植物保护学》教学的最好方法。

6参考文献

[1] 冯国凡.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1):26-27.

[2] 曾金强.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特点及其培养[J].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69-71.

第4篇:植物保护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 理实一体化 植物物保护专业 探索与实施

一.编写理实一体化教材

所谓理实一体化教材是指把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的新型教材。从教学内容上讲要具有一定质的规定性,理论和实践的比例不均等,同时要以实践为主,要以理论为辅,要由专任教师和企业一线专家共同编写,是为学生的做而设计,是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教材。因此在遵循“项目任务和要求、项目理论、项目分析、项目路径和步骤、项目预案、项目实施、项目作业、项目拓展”理实一体化教材开发框架结构的基础上,开发植物保护专业理实一体教材。如《植物化学保护》是以先导化合物为起点,按照先导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定――环境安全测定――抗药性测定――剂型研制――农药登记与管理――农药的安全使用为主线。遵循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将理论知识与学生将来在农药行业工作所要求的实践能力交织在理论知识中,并且穿插农药基础知识、绿色农产品生产科学用药、农药中毒抢救等科普知识。

二.修订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按照企业用人要求对现有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进行修订,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授课教案等教学指导文件也要符合理实一体化的要求,开发理实一体化的优质核心课程。从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分布看基础素质平台和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约占总课程时数的55%,应用能力平台课程时数(含毕业设计与实习实践)约占总课程时数的45%。在此基础上,各学科也对原来的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突出了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项目。

三.提高教师应用能力,改革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性与互动性

1.加强双师型教师比例,增强现有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

要保证应用型大学教学中应用性教育特殊性的需要,满足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类型的不同,专业教师中具有应用能力教师应占70%以上,而且要把“行业企业专业实践经历”作为应用型大学教师的入职条件之一。为此学校出台政策,将教师的职称评定与企业基层锻炼挂钩,鼓励青年老师到基层锻炼1-2年,增加自身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聘请行业专家或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一方面提高了在校学生与社会、企业的对接,另一方面为将来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奠定了基础。

2.改革教学方法,教会学生“授人以渔”

在教学中提倡进行传统教学改革如对于不同的学生量体裁衣的教学,自学(Study-independently)、课堂讨论(Seminar)、科学研究(Research)的SSR教学方式或以问题为导向,以科研课题为组织形式,专题研究式和案例分析教学法或者是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贝尔纳的“授人以渔等;将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各种现代教学方法组合在一起,有针对性选择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教学的过程更应突显“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即教师要转变角色,即由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让学生学会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使“教、学、做”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通过项目教学法,学生完成了做和教的角色转变,评价方式也由过去的单一教师评价变成以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互评模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参与的积极性。

四.开发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我国《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形成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的确立成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但还没有真正形成一种校企合作的风气。如何改变高校过去的培养模式,灵活机动地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了解用人需求,培养市场紧缺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一方面解决了用人单位“用工荒”问题,另一方面,学生有工作单位作保障,学习时有了明确的目标,也有了学习动力,势必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建设了秦皇岛领先科技有限公司、花果山昆虫实习基地、河北粮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与承德蔬菜站、植保站建立的病虫测报防控基地和国家玉米新品种推广示范田基地、无公害蔬菜温室生产基地和华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等校外实习基地。

五.以能力为本位,创新评价模式

1.突出过程性考核

对学生评价突出了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和要求,过程性考核成绩以30%的比例计入总分。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征求学生、任课教师、督导组、上级领导和同行的意见和建议,逐步规范细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在制定过程性考核标准时要与技能鉴定工种标准接轨,为学生顺利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创造条件。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协作能力;既强调了操作过程的必要性,又突出了实践结果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和创造性,锻炼学生的韧性和毅力。

2.重视实习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评价与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标准基本相同,在职业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沟通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等方面的考核比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更科学。在毕业生实习期间,学校要着重重视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评价,作为学校对毕业生综合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对用人单位走访调查,用人单位对在生产实践经验、动手操作能力、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对我校植保专业毕业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3.改革考试方法

对现有考试方法进行大胆改革,增设开放式考试课程。逐步建立了理论测试题库和技能考核试题库,并附上答案和操作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开放,学生随时可以去试题库自己测试知识和能力掌握的情况,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带着问题去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高校进一步深造,考研率达到30%以上。

4.设立创新学分,以创新学分顶替其他学分

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利用可与时间、寒暑假参加实践活动,在基地自主创业,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参加专业技能大赛,进入企业顶岗实训,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方式进行选修和实践,制定详细的考核方法,符合要求的,记入创新学分项,实现和其它学分置换。为此我们研究了社会实践、学科建设、教学模式、质量监控与考评体系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相关性,关联度系数分别为0.881、0.870、0.829、0.805和0.799。

5.着眼评价的发展性

以校外实践实训基地为平台,针对学生的个人优势和特点,因材施教,选择不同的考核方式。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参加生产实践,以小组形式承包基地生产项目,与教师共同进行科研等,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课程、学术课程和职业证书课程相结合,可能会使我们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形成一个突破。但政府各有关部门的联合指导,尤其是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的联合指导十分重要。因此,植物保护专业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与农化企业联合办学、与农户签署科技服务协议、公司运作模拟等方面进行改革方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郭静,邢玉升.美、德应用型大学教育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10):51-53.

[2]李志强,匡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J].职业教育研究,2011,3:8-10.

[3]欧阳逸,阳德华.美、英、德合作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启示[J].环球t望,2009,75(7):73-76.

[4]杨黎明.关于理实一体化的教材建设――国家示范院校重点专业建设之四[J].职教论坛,2013(27):1.

[5]滕祥东,任伟宁,杨冰.应用型大学教师队伍结构模式的构建与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83(7):88-90.

[6]裴昌幸,于晓飞,王汉江.提高实践能力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重要手段[C].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120-123.

[7]陶秋燕.澳大利亚应用型大学的课程体系及办学特征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教育教学研究专辑),2006,20(7):23-27.

[8]彭爽.美国、德国、日本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与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 2006.12:177-178.

[9]陈旭辉,张荣胜.项目教学的项目开发教学设计及其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36(8):59-61.

[10]杨敏.简论英国现代学徒制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8):16-18.

[11]余秀琴,荀莉,陈鸿.我国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历史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23-33.

[12]裴昌幸,于晓飞,王汉江.提高实践能力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重要手段[C].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120-123.

[13]毕雪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国际比[J].中国大学教学,2008(8):89-92.

第5篇:植物保护培养方案范文

基于此,资源与环境学院的领导和辅导员一起开展了对近三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收集毕业生对学校的反馈意见,形成书面调查材料;根据学院专业特点,每年组织全体毕业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就业意向调查,并形成书面分析材料;召开毕业生座谈会,收集毕业生对学院的评价和意见;对用人单位进行走访调查,收集用人单位及社会各界对毕业生质量以及对学院的建议,最终形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材料。

根据调研结果,学院开展了以就业为导向的管理和教学改革,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对近三届毕业生跟踪调查以及招聘企业反馈的信息,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及时修订教学计划。根据植物保护专业学生毕业后多从事农药、农资经营的情况,增开了农药市场营销、农药剂型加工等课程,并结合植物保护专业季节性强的特点,把该专业的毕业实习由每年的3∽5月份调整为6∽9月份,大大增加了实习作物的丰富度,提高了实习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实现教育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与社会需求相接轨。

二是加大了实验教学的改革力度。学院重新整合实验教学内容,避免基础验证性实验重复开设的状况,压缩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的比例,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加强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仅以2009年为例,学院委派专业指导教师在低年级成立了多个专业兴趣小组,有120余人参加,不断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培养其对专业的兴趣。在中高年级实施专业技能实训活动,学院每年筹集1.5万元经费,资助30个课题,有150多名学生参与了植物保护专业技能实训,并制定了《植物保护专业技能实训实施管理细则》。针对毕业生,学院充分利用专业师资力量强、教授和博士多的有利条件,对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培养,有180多名学生曾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使学生的科研素养、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大四阶段,实行“毕业实习导师制”,对毕业生开展“一对一”的指导,以保证毕业实习质量和毕业生专业实践技能的有效提升,提高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

四是加强与企业、科研单位的合作力度,建设植物保护专业就业创业实习基地。目前,学院已建立了9个就业创业实习基地,这为学生的就业实习提供了稳定的岗位,为学生积累工作经验和增加就业创业能力创造了条件,也为企事业单位选拔人才搭建了平台。2009届毕业生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有顶岗实习的经历,整体上实现了学生学习和工作的无缝对接,从而实现了100%的就业率。

五是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强化服务职能,为学生就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比如,学院积极收集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建立用人单位的信息资料库,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公布在学院的就业专栏内,以便让毕业生及早做好有针对性的准备;针对学生在面试中表达能力不强的问题,组织开展辩论赛、演讲赛等,使学生在公众场合有锻炼的机会;对考研、考公务员、参加大学生村官选拔考试的学生,学院每年都给予集中辅导培训,及时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信息。同时,在研究生面试和调剂环节中,学院还组织模拟面试,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帮助,以帮助每年“上线”的学生能全部能被录取。

第6篇:植物保护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 植物保护专业课 改革 教师 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8.049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form of Plant

Protection Professional Courses

SU Honghua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Plant Protection,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9)

Abstract In the present days, the quality of the professional personnel in plant protection field has become worse, which can not satisfy the need of the practical talents in enterprises and the public institutions. There are many reasons which cause the decreased basic essence of plant protection personnel. 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es during the personnel training was described and analyzed.Main reasons: (1) school evaluation system for teachers and policy to suppress the teacher's enthusiasm and commitment to teaching; (2) Specialized is set up affects the teaching effect; scarce (3) teacher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impact of their teaching level; and (4) lack of professional enthusiasm of students; (5) the lack of student spirit to endure hardship. Presented against the above problems are ideas and proposals for reform, such as: (1) the urgent need for teacher evaluation reform; (2) changing the hours to arrange professional course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s th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teaching; (3) to enhance the teachers in-depth production capacity, increase experience; (4) Youth League and specialized teachers to unite the students of professional ideological education; (5) students suffer spirit. In short, the culture of plant protection class professionals there is a problem, the urgent need for a series of reforms, and thus for the country to cultivate good plant protection professionals to better serve the community.

Key words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plant protection; reform; teachers; students

众所周知,中国的可耕地面积仅占世界可耕地面积的7%,却养活了占世界总人口23%的中国人口。可见,农业的稳产、增产对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植物保护在确保农业粮食的丰收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国,许多农业院校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的农业本科人才,成为我国植物保护工作的中坚力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以及高校对农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以及就业前景的不容乐观,导致选择植保专业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少。即使选择了植保专业,很多同学不热爱这个专业,不喜欢老师的上课方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丧失,仅仅追求课程的及格,最终导致植保专业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幅滑坡,不能满足用人的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要改变这个现状,涉及到很多个环节的变革,现在主要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主要环节进行讨论,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一,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和政策打压了教师对教学的热情。众所周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当代高校三大职能。但是,高校的教师职称评定体制极其偏重科研,科研的权重远远大于教学。这成为改变教师心态和行为的指挥棒。如果想使个人的职称评定工作顺利,就要按照学校职称评定的政策要求去努力,达到各项指标的要求。其中最难达到的是发表科研文章的数量、档次和申请到科研项目的数量以及获得科研经费的多少。大学的性质与科研院所所从事的工作已经相差无几。而对教学方面的要求就容易得多。仅仅要求没有教学事故发生、教学工作量饱满。这样,就会使教师将主要精力投放在科研上。由于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更多的精力放在申请项目、推进项目的实施、撰写科研论文和专利等,对教学的投入自然随之减少。虽然,这是很多高校、不同专业都在面临的问题,但是对如植保专业这类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影响更大。

另外,不同年龄段的教师,他的专业知识积累与储备也是不同的。当今的年轻专业教师,大体上都是博士毕业,具有研究精神和思想,但是知识面很窄,仅熟悉自己的科研领域的知识。在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基本上没有经过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训练,这方面的知识经验积累非常单薄。但是,高校对新入职的教师并没有针对这个情况进行系统的培养,很多高校采取的仅仅是对教师进行短期的岗前培训,随即“赶鸭子上架”。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新入职的教师教授同一门专业课的效果差异会多么大。由上可见,是体制影响了教师对人才培养这一最重要最光荣的使命的态度。

第二,专业课的设置方式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根据学校对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体系的编排,“农业昆虫学”编排在秋季学期。南方高校一般是9月初开学。对农药学专业的“农业昆虫学”的课时安排,到了11月份才进展到农业昆虫学部分的学习。众所周知,田间害虫的发生会随着季节、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而不同。而这个时期,大多数作物已收获。害虫种类明显变少,此时带领学生进行田间教学实习所能看到害虫的为害状和害虫已经非常有限。我们都知道,在获取知识方面,书本上的信息给予我们的印象和亲眼所见所受到的冲击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另外,现在由于教学方面的不断改革,注重专业知识广度的认知,忽略专业知识的稳扎稳打,每门专业课课时安排大量缩减,导致专业课程的学习都是浅尝辄止。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非常肤浅。

第三,教师的生产实践经验的匮乏严重影响其授课水平。目前,学院在招聘植保专业课教师时,要求应聘者具有博士学位,这对提升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很有帮助。但是,同时也存在着高学历的专业课教师生产经验缺乏的问题。由于在硕士和博士阶段主要从事科学研究,专注于某个研究方向,这就造成知识面狭窄,实际生产经验比较缺乏。另外,年轻教师入职以后,重心就放在科研课题的申请和开展科学研究方面,根本没有心思、没有更多的时间时常走进田间地头了解生产中存在的病、虫、草害的实际问题。课堂教学没有来自田间的第一手信息资料,青年教师上课就是根据教材照本宣科,非常空洞和枯燥。很多学生课后反映某些教师就是课件宣读员。由此,让学生丧失了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教师虽然辛苦备课、认真上课,但就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导致教学效果却是事倍功半。

第四,学生缺乏专业热情是造成植保专业人才素质降低的根源。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不了解专业的情况下盲目选择专业。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的严重脱节,使绝大多数高中生对大学所设置的专业不了解,家长也不了解,老师了解得也不全面,所以在填写高考志愿的时候,有的甚至凭着名字是否好听,自己感觉是否良好来填写,这样导致志愿选择的仓促与茫然。另外,学生来到大学,专业课教师由于忙于对自己职称晋升和个人发展有利的科研和论文撰写,与过去的专业课教师相比,现在的教师和学生沟通显著减少甚至根本没有沟通,导致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仅仅一知半解,甚至会这山望着那山高,会羡慕别的专业,进而产生转专业的想法。即使转专业成功,还是对新的专业也不是特别了解,导致无论选择哪个专业,都不满意,都不喜欢。

第五,学生的吃苦精神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严重下降。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长辈们的加倍呵护使他们没有机会接受生活的磨练,很少参与家务劳动。另外,由于城镇化政策,很多农民失去了土地;很多农民放弃了田地进城工作,这样导致即使出身在农村的孩子,也没有机会参与田间劳动。目前,农业院校来自农村的生源显著降低。这就导致学习农业的孩子对土地、对农田、对农业没有感情,害怕从事农事劳动的辛苦。植物保护专业人才需要服务生产,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经常走入农田、走近农民,恰恰需要具有不畏风吹日晒的吃苦精神。如果中国的农业由一代又一代不喜欢农业、不愿意吃苦的人来发展,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中国的农业还有希望吗?

针对以上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建议。

第一,学校对考评教师的体制必须进行改革。从政策上重视教学。增加教学在职称评聘中的权重才是改变教师对待教学态度的关键点。增加教师的教学工作量。鼓励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对从事研究性教学的教师给予工作量补助及其奖励,激发教师从事教学的积极性。重视学生评教的结果,以及针对评教的结果对相关教师的帮扶和监督。对于青年教师,需要安排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岗前培训。但是,短期的岗前培训是远远不够的。要给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推荐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为其职业生涯的导师,一对一的帮扶,有助于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经常请不同领域的教学名师给青年教师做示范性教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才会激发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为之奋斗的激情!

第二,每一门专业课都要设置一年制,强化和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比如,“农业昆虫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与生产联系非常紧密、并且受季节的影响特别大。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要突破课程设置的学期框架。可以允许教师在一年内上完这门课程。教师可以根据田间的虫情自由安排课程。如,蓟马主要为害在水稻秧田期和本田早期的水稻(在江苏扬州是5月末到6月中旬),在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到田间观察蓟马为害状,并采集蓟马标本回到室内进行种类鉴定。在春季带领学生去麦田采集麦叶蜂的幼虫。又如水稻钻蛀类害虫在水稻不同的生育期会造成不同的为害状。为害的最初症状是枯鞘,在分蘖期为害造成枯心,在孕穗期至抽穗期为害造成枯孕穗和白穗,若转株为害还能形成虫伤株。如果课程仅集中在春季或者秋季学期,那么就会错过很多田间为害状的现场观察。所以,强烈建议农学类的专业课程都要设置成一年,这样会大大利于学生的实践学习。另外,专门设置一门农事操作实践课程。给每个上专业课的班级提供一片农田,从春天的播种到秋天的收获,在整个过程中,会涉及到栽培、病虫草害防治、田间肥水管理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在管理的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实际操作过程中,他们会培养对农业的深刻认识和对植物保护专业的兴趣。

另外,对于专业课程的设置,不要过于注重多和广,而是要把专业基础课掌握得扎实和系统,这样才能够在今后的应用过程中信手拈来,增强学生的自信。

第三,针对青年教师的知识面比较窄、生产实践经验非常少的情况,不要急于给青年教师安排课程。给予其1~2年的成长时间。跟着老教师听课,做老教师实践和实验教学的助手;深入乡下的田间地头进行生产实践的系统学习。如果讲授“普通病理学”和“普通昆虫学”等基础专业课的青年教师,就要给他们时间采集标本和制作标本,狠抓青年教师的基本功;对于讲授“农业病理学”和“农业昆虫学”等专业课的教师就要走出办公室、走出实验室,走到田间,了解、掌握病情、虫情的发生状况,对于生产了如指掌。只有经过这样的培养,一个青年教师才能“上天入地”,讲课才能言之有物,绘声绘色。虽然,在培养上花费了1~2年的时间,但是,绝不会影响几批人才的培养质量。

第四,如果要提升学生的专业热情,目标不要仅仅局限在被专业录取的学生,还要对高中生进行专业宣传。学院可以设置专业咨询接待站,每年举办几次针对高考生家长和学生本人的专业宣传。这样能够录取到真正对专业了解和感兴趣的学生。另外,针对大一新生,刚入学就开始进行引导,这个引导和交流应该贯穿在整个大学阶段,而不是象征性地进行一两次的专业教师和学生对话的活动。每个学院应该在每个学期安排教师讲座,请每个专业课教师介绍自己的研究工作,或者研发的拳头产品、介绍自己本领域的动态。随着学生的逐步成长,他们对自己本专业的老师也越来越熟悉,对他们的研究工作因为老师自己的亲自介绍也越来越清楚。学生总会从老师的各种研究中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另外,团委和专业教师联合,举办专业知识技能大赛。对于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可以进行病虫害识别、病源鉴定和病虫害防治的比赛,这样会促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关注和应用,避免了学习仅仅为了应付期末考试。学院专业课教师应该及时把每年田间发生严重的病虫草害情况反馈给学生,请学生给拿出防治方案。这样,会使学生和生产接近,他们会有解决问题的责任感。另外,应该组织学生走入社区,宣传自己的专业,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加强了社区群众对专业的了解,另一方面给学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提供了机会和舞台。当然,所有的这些活动开展都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和参与。专业课教师如果想参与这个环节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的前提是:老师有参与的热情,学校政策扶持。否则,教师肯定会去从事对自我成长有利的科学研究当中。

第五,对于学生害怕吃苦的问题的解决主要是靠引导,逐渐改变学生的思想。请知名的教授、请从事有机绿色食品生产的实业家、请种田大户来到学生课堂,讲述他们与农业的故事,讲述他们对待农业的看法与感情。让学生了解从事农业工作的前途和美好。激励学生的斗志,一旦学生对农业产生感情,吃苦也是一种快乐和幸福。另外,吃苦的精神是可以培养的。专业课教师多给同学创造实习的机会,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感情,同时培养了他们的专业技能。

第7篇:植物保护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 药用植物栽培学 实验教学 改革

药用植物栽培学是研究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质量构成因素及其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调控途径,以其理论和技术来指导,使药用作物获得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一门科学[1]。药用植物栽培学就是指导药材生产的学科,实践性强,实践教学的过程能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验教学是药用植物栽培学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实验教学作为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2]。

实验教学是大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实验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备从事相关科研的能力,毕业后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4]。

广东药学院中山校区 2004 年建成,并新开设了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和中药资源与开发两个中药学本科专业。药用植物栽培学分别是上述两专业学生的必须课和专业限选课,与之发生关系的学科是很多的,有植物形态解剖、生理生化、生态群落、生物学、农业气象、土壤学、农业化学、农业昆虫学、植物病理学等。上述学科各自从药用植物的某一方面,或者从生活环境的某一侧面研究与药用植物生产有关的问题[4]。然而,我校为历史悠久的药学院校,没有农学背景,该科的实验教学基本上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实验教学看做是验证课堂理论的方法和辅助手段。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体制和内容重在培养学生的基础实验技能,并通过实验验证,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在这些方面无疑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1)实验教学多为验证式、被动式,实践性不强,学生能力培养及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很好体现;(2)学生虽然参加了实验教学中的各项技能学习,但多处于被动地位,该课程在学生简单看来就是“种地”,学生对该学科的认识不够深入和科学,导致学生在这方面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太愿意表现出来;(3)又因校区建设是逐步完善,实验室投入不够多,基础不够坚,学生多为4 至 6 人一组开展实验,独立操作的时间相对较少;(4) 我校开设药用植物栽培学实验整体时间短(32学时),但中药材生长的周期长,个别生产性实验结果不能及时、客观地反映出来,影响实验教学结果。以上这些弊端导致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现就药用植物栽培学实验课的改革谈一些体会。实验教学内容改革要符合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发挥地方优势和专业特色,培养出更多“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高素质人才。

1

优化实验教学课程内容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必须处理好其与理论教学体系及试验方法的关系,对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整体优化,使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我们药用植物栽培学实验内容有实验一:种子活力、发芽率、发芽势测定;实验二:种子含水量、净度、千粒重测定;实验三:种子处理和播种育苗实验;实验四:枸杞扦插实验;实验五:药用植物植株性状考察。其中,有两个是在室内完成的验证性实验,有 3 个是在室外完成综合性实验,但是这些还不足以满足目前的学生培养需求,应对内容进行更新、充实,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部分综合性试验内容。且药用植物栽培学理论课教材是杨继祥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该教材主要偏重于北方药用植物,而对南方药用植物讲述甚少。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尝试把实验一和实验二合并,增加一个广金钱草种子质量标准研究的实验;把枸杞枝条扦插实验,改成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广藿香扦插的设计性实验;将种子处理和播种实验与药用植物植株性状考察这两个实验联系起来,药材种子播种后,学生参与日常的栽培管理,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实验任务自行设计方案,独立进行操作并得出结果。

根据药材生长的周期长,我们把实验内容的顺序按照时节调配。

在春季三月份,即开学初,做扦插实验和播种实验;中间做药材种子质量标准实验;学期末做药用植物植株性状考察。

学生普遍认为设计性实验更具有挑战性,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完成后更具有成就感。我们经过询问和调查对比发现,学生产生了从被动式灌输学习方式到主动寻知求学学习理念的转变。

2 强化实验场所建设

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等是实践教学的物质条件,就其功能而言,不只局限于技能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更大的作用在于成为师生科技创新的基地。因此,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水平,完善实验教学的政策、体制保障,是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作用的前提,也是使之与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相适应的必由之路[5]。

我校以教学评估为契机,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在校内建设药圃占地10 余亩,包括野生药用植物保护区和药用植物栽培实验区。野生药用植物保护区是未经开垦的小山丘,所有植物都是自然生长的,经调查约有 210 种药用植物,可以丰富学生视野,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认识更多的药用植物,为学生调查药用植物生长环境提供场所;药用植物栽培区约 4 亩,由相关专业老师指导,校中药协会实践部负责管理,学生可申请一定面积的土地,在自己申请的“一亩三分地”里耕作种植药材。在教师的指导下定人定区,栽培和管理药用植物,如小驳骨、水茄、广藿香、广金钱草、何首乌等种植面积较大,还有其他药用植物,使学生在劳动中自觉观察比较自己的劳动成果,培养劳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中药协会实践部形成“老”会员对“新”会员进行“传”、“帮”、“带”的格局。在此过程中,教师随时帮助学生解决栽培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为了进一步强化专业技能培养,以便更好地为将来学习,为工作服务,教师还要求学生善于进行知识积累,二年的管理要求有详细的工作记录,这些记录对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有很好的帮助。

3

结合南方特色中药材生产实际,以药材 SOP 操作规程模拟中药材 GAP 种植中药资源是中医药事业和天然药物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彰显中医药国际竞争的优势所在。但长期以来,我国中药资源无序和不加节制的开发利用,导致野生药用植物资源逐年减少,部分资源紧缺,甚至濒临灭绝[6]。种质资源是中药材生产的源头,是优质中药材形成的物质基础,故种质的优劣对中药的质量和产量有决定性作用[7]。

在资源相对较紧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实行中药材GAP种植,对于保证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栽培药材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有着巨大而深远的意义,前景十分广阔,发展也越来越迅速。

而作为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和中药资源与开发两个中药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势必了解、学习和研究中药材GAP种植的相关知识和实践。

我们选定具有一定研究基础和代表性的“十大广药”之一广藿香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学生开展广藿香的GAP 种植实验。

要求学生参照刘大会等(

2009)中药材仿生栽培的基本步骤,做一定的改动完成实验,具体步骤:(1)文献资料调研,全面了解选定药用植物的已研究资料,通过文献资料检索, 写出该种药用植物的综述报告, 作为对该中药材进行GAP 种植的基础背景资料。(2)产地生态环境和物种生物学特性研究,调研选定对象的野生资源分布区及其生长有优势优质种群的原生环境的自然生境条件,并对原生环境中药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调研。在上述调研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为制定药用植物GAP 种植的技术方案提供依据。(3)药用植物的生理学基础研究,对药用植物野外分布的优势优质种群开展定点跟踪调查,并在同前人研究结果比较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进一步为制定药用植物GAP 种植模式提供技术支撑。(4)生产基地的选址,在文献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遵循可操作性原则,进行中药材 GAP 种植基地的选址。(5)制定栽培技术方案,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参阅农作学、园艺学、设施农业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植物保护学、肥料学、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栽培学、植物化学和管理学等各专业学科的相关知识,结合种植基地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因地制宜、注重实效,设计并制定该种药用植物 GAP 种植的具体技术方案与实施方案。(6)基地建设和栽培技术的实施与完善,根据上述药用植物 GAP 种植的技术方案,开展种植基地的建设,建立药材田间复合生态系统,实施各栽培技术方案,验证并记录栽培技术方案各步骤的实施效果,并根据田间实施效果对栽培技术方案进行不断补充、修改和完善。同时,从药材质量、产量及经济和生态等方面进行中药材 GAP 种植的效益分析,制定药材生产的质量标准,并撰写栽培技术总结报告。(7)操作规程(SOP)的制定,根据上述 6 个操作步骤,制定出中药材GAP 种植的标准操作规程(SOP)[8]。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学习和应用成为一个统一的过程。

在学习中,学生更能体会到中药材 GAP 种植是今后中药材生产的主要模式,在掌握实验技术的同时,科研实验能力和论文写作水平也相应提高。开展广藿香的 GAP 种植实验后,学生从试验设计到实验实施直到撰写论文独立完成该课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求心理,培养科学研究意识,同时应用实验技术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总结分析,提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发现的现象,共同讨论和总结,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为今后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这种结合实践的讨论,对于引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求知欲也很有好处。通过开展像广藿香的 GAP 种植这种研究式综合性实验,学生人人都可参与,人人都必须参与,解决在实验室开展实验时,学生“人为满患”的问题,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4

结合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引导学生开展药用植物栽培学科学前沿的研究创新性计划实施的主体是学生,一个创新项目的实施,往往一个人是难以完成的,更多的是依靠集体智慧,需要一个稳定高效的团队[9]。

例如,我们考虑到苦参生长的周期长,在组建科研小团队时,成员一、二、三年级学生都有,经过查阅文献,了解中药栽培学的科学前沿,结合本校实际,在实验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我们选定研究课题为《苦参的引种实验》。实验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进行的每一项工作进行跟踪监控,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定时检查学生项目的完成情况,对于学生取得的结果,要求学生及时地分析数据,讨论实验结果的科学性。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药用植物栽培学实验教学中实验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有更大空间学习和研究药用植物栽培学的科学前沿,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

总之,以上

4 种措施运用于药用植物栽培学实验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学校将继续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紧扣中药材生产的实际和科学前沿,与时俱进地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验条件和平台,以保证实验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出更多“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符合社会生产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巧生.药用植物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2]周亚俊.全面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7):78- 80.

[3] 韩方珍,俞守华.浅谈高校实验教学的改革[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3):78- 80.

[4]李桂芳,杨晓献,孙辉.面向 21 世纪生命科学类实践教学的改革与管理[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882- 10883

[5] 金伊洙,李新江.依托园艺专业实习基地培养创新型人才[J].2010(18):199.

[6]陈士林,肖培根.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导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9.

第8篇:植物保护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普通植物病理学;实践教学;实验课程;教学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12.010

实践性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实践教学形式不仅使学生巩固了理论知识,更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认真的工作态度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综合性人才的培养,这符合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普通植物病理学是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学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随着全面人才培养的需要,日益成为农学、园艺、植物科学等大农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实践性教学在课程体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4]。普通植物病理学实践性教学包括实验课程和教学实习两个方面,实验课程随教学计划开设,与理论课程同步;教学实习为集中性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在野外进行标本采集、制作以及病害发生调查等[5-6]。笔者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学实验室工作期间,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细心观察、认真思考了植物病理学实践性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具体环节,发现尽管目前的教学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于是,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植物病理学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措施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达到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同时也为农业类高等院校相关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1 实验课程教学

1.1 加强开放性实验课程,增加开放性实验比例

目前面向植物保护、园艺、农学等专业开设的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园艺植物病理学实验等实验课程,均以验证性实验为主[7]。验证性实验可以引导学生较快地掌握一些病害的发生症状、机理等,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教学的内容,在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仅仅进行验证性实验教学,学生只是一味照书本按步骤进行实验,十分不利于学生开创性、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实验课中应该加开一些开放性实验,在任课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试着自主设计、自主执行相关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全程操作,这样一个实验周期做下来,学生不但能够更好地掌握实验步骤,而且能够初步了解科研的过程,这样不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开创性、发散性思维,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以及团队意识,为进一步从事科研工作提供基础。

1.2 验证性实验课程应加强学生自主能动性,强化课前预习

验证性实验以教师引导为主,主要是让学生观察病原物玻片和病害标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该病害的症状特点和病原的形态特点[8]。然而很多学生并没有做好课前准备,对于课堂上要观察什么并不清楚,有的即使观察到了,也并不能对观察内容作出正确的判断。更有学生“走马观花”,对教师准备的材料缺乏认真细致的观察,把心思都用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上,参照课本或教师课件画出一幅“漂亮”的形态、症状图,但课后对这些症状的印象很快就模糊了。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做好认真的预习,掌握实验中要观察的主要内容和操作注意事项,力求在不翻看书本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实验过程,而且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增多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教学效果。

1.3 对于不同性质的实验课程,应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践性教学实验性课程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9]。基础性实验以深入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为主,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素质和实验技能,是能力创新的基础。综合性实验涉及一门或多门学科,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多方面知识、多种实验方法手段和技能来解决问题。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能够自选实验内容,拟定实验方案,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实验用仪器药品等,从而能够独立完成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及组织能力,为以后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奠定基础。在基础性实验的教学课程中,要督促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比如在实验课开始前可以提问本次实验中涉及的病害病症特点的理论知识等,课堂上教师要不断来往于学生中间以便随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同时督促那些“走马观花”的同学要用心完成实验。鼓励更多学生参与综合性设计实验,可以从由教师设计实验、学生操作完成的传统教学模式延伸到教师辅助设计实验、学生操作的教学模式,进而还可以发展为学生完全独立设计、独立完成实验的教学模式,这样一个渐进过程,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到田间采集生产上发生的病害标本,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对该植物病害做出诊断。

另外,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还出现学生基本操作不严谨甚至不会的情况。比如显微镜的使用,很多学生不能正确使用粗、细准焦螺旋,高低倍物镜的转换;不会调节光圈;不能运用徒手切片得到适合的薄片样本;甚至更有学生在实验完成后没有把破片从载物台取下,忘记关闭显微镜电源等,这不仅给实验管理人员增添了麻烦,更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谨负责的科研态度。这就要求教师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素质。

2 实验室标本建设

植物病理标本是实践性教学中必备的直观材料,为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提供了原始资料,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植物发病的原因及机理[10]。标本室建设不会因为年度和季节的原因而导致课程教学无法正常进行,而实验室植物病害标本的储备类型、种类及多少会直接影响到植物病理实验教学的质量。

近年来,本实验室在标本的使用和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大量腊叶标本在长期保存过程中易出现虫蛀、变色、损坏,或因查阅、搬运造成标本缺损等;活体浸渍标本长久放置会发生变色、保存液浑浊、性状改变等;玻片标本损坏、丢失等。这些情况的出现势必会对正常的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不同的外部环境条件对植物病害的发生及流行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标本的搜集和补充具有很强的年度差异和季节变化。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进行了以下改进措施,效果良好。

(1)编制数码彩照图谱。由于每种植物发病都有其特定的环境,不同年份可能会采集到不同植物病症标本,为了使学生更加全面认识各主要病害的特征,我们利用数码相机,将每次采集观察到的植物病害的各种典型症状、植物病原物形态结构以及该植物病害采集地、生态环境等做好拍摄记录,这样慢慢积累,将对植物主要病害有一个更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有利于学生对该病害有更全面的了解。

(2)提高标本的制作水平和加强对标本的保存及管理。标本的制作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因此,参与标本制作的实验技术人员应不断加强其制作标本的业务水平,学校应定期选派实验技术人员到相关学校或专门的标本生产企业去进修、参观、学习交流。在加强对标本的保存及管理方面,对于浸制标本应注意避光、控制其保存温度,及时更换保存液和标本瓶等;对于腊叶标本,应分类放于标本橱中,保持通风干燥,并使用钢制樟脑丸等,此外,还定期对标本进行消毒,以延长标本存放时间。

3 教学实习

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是将课堂“搬到”田间,使学生初步学会田间诊断病害的基本技术,掌握重要病害的大田发生发展规律,并深入了解生产中总结积累的、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理论联系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我校教学实习主要是以年级为单位,按班级分组进行。每个班级的带队教师1至2名,而学生却有30人左右,在田间实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只是一味地跟着别人走,并没有对田间植物病害进行细致观察,甚至老师在讲解某一种病害时也无暇去听,还有些学生本人想听,但却因距离教师太远听不清楚,继而失去了兴趣也变成了“走马观花”一族。针对这种情况,应增加带队实习教师数量,减少每组学生数,以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及时与任课带队教师交流。

实习过程中尤其是采集标本整理过程中,很多学生把不同病害的植物标本放于采集夹的同一张采集纸上,这样很容易造成病害间相互污染,同时污染了标本纸。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采集到的标本进行编号和分类,这样既避免了标本间污染,也减少了对标本纸的污染,还有利于学生室内整理。

另外,也要改革实习考核方式,目前教学实习课程考核以上交实习报告为主,很多学生对实习中见到的植物病害并不了解,只是盲目地去抄袭他人实验报告。这就需要在保留原有实习报告成绩的基础上,增加病原物鉴定、技能操作和田间考核的内容。比如,实习结束考核时,教师随机拿出几种学生采集到的标本,让学生指出该病害名称,病害的主要辨识特征等,这样才能真正检验出学生是否掌握了诊断和识别该植物病害症状的要点。通过这些措施提高了学生对实习的重视程度,并促进了学生对实验操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单一上交实习报告改为实习报告和病害辨认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督促学生认真对待实习过程,加深对植物病害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杜娟. 植物病理实验室教学标本的制作、保存和管理[J]. 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8(7): 213-215.

[2] 魏国荣, 王晓杰. 东南窑植物病理实验室管理问题及思考[J].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3(6): 53-55.

[3] 张淑颖. 建立植物病理学开放性实验室的探讨[J].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104(2): 25-26.

[4] 詹刚明, 钮绪燕. 植病研究技术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J]. 科技信息, 2010 (2): 383.

[5] 朱宏建, 周鑫钰, 周倩.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 价值工程, 2013, 20: 303-304.

[6] 台莲梅, 张亚玲, 靳学慧.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 (10): 118-119.

[7] 高峰, 彭小玲, 张伟. 植物病理学课程实验课教学体会[J]. 中国校外教育, 2013 (8): 97.

[8] 高小宁, 黄丽丽, 谢芳琴,等. 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8 (3): 7-10.

第9篇:植物保护培养方案范文

1.1全国高校设施专业课程设置及存在问题对全国所有正在开设或曾经开设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33所高等院校进行了调查(包括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结果如表1所示。调查发现,首先,设施专业课程基本都包括工程类、栽培类、园区类等几类,由于设置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的高校有农业院校,也有工科院校,以农业院校为主,不同性质的高校对课程设置各有侧重,有的高校栽培类课程较多,有些高校工程类课程占很大比重。其次,课程命名随意,名称混乱,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大量同课异名现象,比如,33所高校中内容基本为“设施园艺植物栽培”的课程名称竟达到25个,命名十分混乱。最后,对“设施农业”的理解过于概念化,使课程设置范围过于广泛,比如“设施养殖”、“草坪学”等课程,就其内容而言,笔者认为似乎更适合在其他专业中设置。因此,对课程设置进行整理,对课程名称进行规范势在必行。

1.2全国高校设施专业主要专业课程的开设率对全国开设设施专业的33所高校进行调查,由于各高校课程名称差异很大,课程之间还有涵盖、交叉、重复关系,因此,只能根据课程主要内容,对专业课程进行归类(开设高校少于所调查高校总数10%的课程不计),研究各所高校主要专业课程的开设比率(图1)。结果表明,首先,尽管以园艺设施学、设施工程学等不同的名称出现,但所有高校都开设了以设施工程为内容的课程,说明这一教学内容对本专业来说,其重要性是公认的,而且,有近一半的高校,在此基础上,又开设了温室设计与建造课程作为补充。其次,从开设院校的多少看,设施工程之后,依次是设施环境、设施园艺、植物保护、植物生理、工程制图、植物学、无土栽培、植物育种、生物化学、建造设计、设施蔬菜等课程。再次,设施环境调控、植物保护这类与实际生产联系紧密的课程,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另外,这一排序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设施农业领域栽培面积最大、效益最高的设施蔬菜类课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高校仅在设施园艺类课程中有所涉及;一些与设施专业密切相关的现代农业技术、休闲农业类等课程较少;对于养殖类课程,笔者认为,不宜由设施专业开设,即使设置也应占很小比重。

2行业专家对设施专业课程重要性的评价

根据设施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分别调查了山东潍坊万通食品有限公司蔬菜种植基地、新疆吐鲁番市鑫农种苗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青岛瑞克斯旺(中国)种子有限公司、天津丽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北秦皇岛丰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北京天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21家农业企业,通过问卷和座谈的形式调查这些企业的共130名行业专家。行业专家根据企业对人才的专业要求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从预设的当前全国设施专业开设的28门主要专业课程中,挑选出8门并进行重要性排序。笔者对每位专家选出的8门课程按顺序依次赋值,排在第1位的课程赋值为8,第2位赋值为7,依此类推,未入选课程赋值为0,然后统计计算每门课程的权重(图2)。结果显示,行业专家认为,对农业企业最有价值的前10门课程依次是设施蔬菜栽培、农业园区规划与管理、现代农业技术、设施果树栽培、设施设计与建造、作物病虫害防控、设施花卉栽培、园艺植物育种、设施环境与调控、工厂化育苗,其后依次为无土栽培、设施自动化控制、设施土壤与肥料、食用菌栽培、设施农业经营等。其中,设施蔬菜栽培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其他课程。

3对设施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根据前述对我国各高校设施专业开设课程情况分析,当前农业企业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调查,以及对设施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的前瞻性预测,笔者认为设施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遵循“以设施工程为基础,以环境调控为手段,以植物栽培为核心,以园区建设为形式”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笔者对设施专业课程设置提出如下建议:

3.1规范课程名称建议除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可以命名为“某某学”、“某某法”外,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最好按照职业教育的理念,采用“名词+动词”的命名方式,如“设施蔬菜栽培”、“园艺设施设计与建造”。各高校应根据传统和认知程度,对课程内容进行界定,然后选用已经为大家基本接受的通用名称,避免随意对课程进行组合和命名,减少名称混乱现象。

3.2设置专业核心课程群设施专业具有独特的专业特征,是与园艺、农学、园林不同的综合性新专业。因此,笔者认为,从我国设施农业对人才的需求看,至少应该设置工程、农艺、园区、经营4个专业核心课程群。其中工程群课程的内容包括建筑基本原理,设施设计与建造,光、温、水、气的观测与调控等;农艺群课程的内容包括生物、土壤、肥料,蔬菜、花卉和果树等作物的栽培等;园区群课程内容为园区规划、设计、管理,园区内植物栽培管理等;经营群课程内容包括农业企业管理及农资销售等。

3.3设置核心专业课程在每个课程群内设置多门核心专业课程(表2)。核心专业课程是设施专业特征的体现,是各个高校设施专业都应该设置的课程。在培养方案中,应该以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必修课程或方向限选课程)的形式体现,以此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使之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笔者建议,设施养殖类课程不应作为核心课程,这是因为,虽然广义地讲,设施农业是利用农业工程措施,实习部分人工控制环境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但狭义的设施农业仅指设施种植业,及植物设施栽培,通常所说的设施农业一般指狭义设施农业。同时,养殖类课程在界定上,更接近动物科学类专业范畴。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