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林业方案范文

智慧林业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林业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林业方案

第1篇:智慧林业方案范文

智慧”改变生活

NEC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涉及安心安全、交通物流、节能环保、养老医疗四大领域。NEC信息系统(中国)物联网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李华表示:“NEC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与物联网紧密相关。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物联网应用逐渐落地,NEC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也将有更多用武之地。依托先进的通信、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NEC可以提供包括智慧港湾、智慧机场、智慧防灾消防、智慧监测、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楼宇等在内的多种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扶持与推动,另一方面也是用户需求使然。李华表示:“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利用信息技术将各类信息与服务进行整合,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许多便利。比如,我们综合利用RFID、温度传感器、通信等技术,在食品安全、药品运输安全以及防灾应急等方面拥有了许多成功的案例。”

安全 安心

樟子松以其特有的防沙固沙、抗旱和耐贫瘠等生物学特性被列为珍稀濒危二级保护植物。内蒙古红花尔基樟子松自然保护区内的樟子松林带长约150公里,分布在低山和隆起的沙丘上。红花尔基林场原来采用了可视化的森林防火设备,也配备了消防队,但是在一些特殊天气情况下,比如光照强烈、着火点太远或刮风天,着火点还是不容易被发现。为防患于未然,红花尔基林场采用了NEC的森林火灾监控自动报警系统。该系统采用先进的热感应芯片和热红外林火成像灰度模型,提高了红外热成像系统的林火识别精准度,可以全天候使用,能够解决一般烟火识别系统出现的漏报、误报问题。此外,该系统还能与地理信息系统实现有效对接,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李华介绍说:“经过一年多的测试和使用,NEC森林火灾监控自动报警系统为红花尔基林场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同时减少了人为疏忽导致的火灾漏报等情况。”

第2篇:智慧林业方案范文

一、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我县是重点山区县,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要围绕生态立县,发挥森林资源的碳汇功能,加快林业经济和林业产业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建设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科学合理地编制好规划是制定各项林业政策,决定林业重大项目安排,争取政府投资的主要依据。规划的编制要集中多方智慧,力争做到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要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全县改革发展和稳定,统筹林业中长期发展,统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经济的发展。

二、规划的主要指标

1、森林覆盖率;2、林木绿化率;3活立木蓄积;4、有林地面积;5、人工造林及森林经营面积;6、林业总产值(一、二、三产业);7、林业固定资产投资;8、其它相关指标。

三、规划时限

“十二五”规划期限从20__年到2015年,要提出分年度实施规划,远期展望到2020年。

四、分项规划内容及编制责任单位

1、人工造林(重点工程项目造林、用材林、工业原料林、工业油料林、木本油料林),森林经营及森林质量提升(项目办)。

2、竹林的发展及利用(项目办)。

3、林业科技(科技兴林及林业科技推广应用)(项目办)。

4、国有林场、苗圃、联营林场的发展(产业股)。

5、经济果木林、苗木花卉、林木种质基地、林下种养殖业的发展(产业股)。

6、森林旅游观光发展(产业股)。

7、木竹加工及林产品综合开发利用(产业股、林政股)。

8、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林权制度改革及配套措施、森林采伐利用、公益林保护管理、木竹检查管理、保护区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利用、林地征占用占补平衡)(林政股)。

9、森林健康、森防检疫及病虫害防治(森防站)。

10、名木古树保护,绿色长廊建设,集镇、村庄及全民绿化(绿化办)。

11、森林公安体系建设(公安分局)。

12、森林防火(生物防火林带、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森林防火扑救队伍建设)。

13、林业基础设施建设(计财股)。

14、林业队伍建设及人才保障(人事股)。

五、规划编制总体安排

1、成立组织,为切实加强对“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县局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相关股室负责人参加的领导组织。

2、征求意见(2月1日至3月15日),将编制方案分送局班子成员及相关职能股室,并在局门户网站上,听取林业系统广大职工及社会方方面面意见。扩大规划编制的民主参与度,集思广益,增强规划的科学新和社会的认可度。

3、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和基础数据收集(3月15日至3月31日)。

第3篇:智慧林业方案范文

政企联合促发展

据了解,目前农村信息化项目中,田园广播、平安联防是组织实施最好、覆盖面最广的项目,在各乡(镇)村、企业的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范围较广。从2012年起,该县逐渐为四乡三镇6000余户村民均开通了田园广播、平安联防项目,部分乡(镇)村委会的日常文件均使用田园广播传达。其中1个乡(镇)开通了综合办公,改用更加环保的电子流程办公。家校互动户数达到1500余户,全县已有7所学校开通,使用率达80%以上,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家长了解孩子在校和出入校的情况。

青河县农村信息化建设,充分行使农业部门主管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职能,把整合气象、电信、科技、教育、卫生等部门的网络、媒体、技术方面的信息资源通过田园广播、平安联防设施传播到农牧民身边,为乡村老百姓提供安全可靠的信息,解决了以往农村信息闭塞的难题,使老百姓走上了以现代信息促发展的“高速路”。

近几年,青河县依据地方特色,大力发展沙棘种植,不仅使防沙治沙综合效益逐步显现,生态明显好转,如今也成了青河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金豆子”,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赢。

种植户马合赞说:“今年,我们家种了350亩的沙棘,现在是沙棘采摘的旺季,大概能卖50吨的沙棘果,预计可以挣15万元左右。自己村和别的村的人都过来摘沙棘,大概有300多人,采得多的人一天可以挣到500多元,少的也在100多元,这样大家也可以贴补家用。”

沙棘种植不仅给种植户带来经济效益,也为当地农牧民创造了赚钱的好机会。家住阿热勒乡达巴特村的巴合提带着两个孩子在马合赞的沙棘地里采摘沙棘果,她每天光沙棘剪枝果就可以达到100公斤,按照剪枝果每公斤1.5元计算,她一天的收入也非常可观。

如今马合赞家里的沙棘林里已经种植了300多亩沙棘,现在除国家退耕还林每亩补助的90元外,每年卖沙棘叶子和果就能增收10多万元。

为了今年青河县沙棘收购工作顺利进行,确保沙棘种植户有个好的收成,青河县各单位也提前协调各单位部门、沙棘企业,多次召开沙棘协调会,提前确定沙棘收购价格。

青河县林业局副局长刘德坤说:“年初以来,为了做好沙棘产业发展工作,林业局主要督促各乡镇政府、沙棘种植户对沙棘林地进行了水肥管理,保证今年有个丰收的前景,在8月中旬,沙棘果成熟之后,林业局协同各乡镇政府以及沙棘各企业老总召开会议,对今年沙棘收购进行片区划分,并且最终确定今年的净果收购价格每公斤5元钱,剪枝果达到4元,预计今年沙棘产量在4000吨左右。”

新疆恩利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哈米提说:“为了做好我们2014年沙棘收购工作,我们公司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对我们大型冻库、设备进行了调试、维护,2014年8月开始正式收购,本年度收购初步计划在800吨,截止目前我们收购了将近90吨。”

随着11月7日新疆林业业务内部专网一期工程公示的结束,标志着新疆林业信息化以贯彻第三届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正式由大规模计算机应用阶段进入大规模网络化建设阶段。

加大信息化建设

今年8月27日,第三届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后,新疆林业厅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对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孙扎根的讲话、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中国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进行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新疆林业信息化目前仍处于大规模计算机应用阶段,已与国家林业局提出的智慧林业相差三个发展阶段,应立即着手启动新疆林业业务内部专网建设,使新疆林业信息尽早进入大规模网络化阶段和数字化阶段。为此,新疆林业厅大力贯彻国家林业局指导意见精神,决定从现有新疆林业建设资金当中筹集林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截至目前,新疆林业厅相继启动了120平方米、达到国家A级标准新机房建设、林业厅门户网站改版、专网内网网站建设、林业厅协同办公系统全面升级改造、新疆林业业务内部专网一期工程等项目,累积投入955万元。

新疆林业业务内部专网工程,又称为新疆林业信息化“高速公路”工程,项目规划筹备始于2008年,在新疆林业厅完成机关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后,通过参观考察、软件、硬件设备测试,在2008年12月,形成了新疆林业业务内部专网建设规划。在全国首次林业信息工作会议后,根据“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和“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进行了修改,2010年,经过专家前期和后期论证,形成了新疆林业业务内部专网建设实施方案并立项。2011年,根据第二届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制式、统一平台、统一管理”要求,为整合资源,终止了当年已即将开标的新疆林业业务内部专网一期工程。该项目计划依托新疆电子政务内网,建立起覆盖14个地州市林业局、87个县市林业局、844个乡镇林业站,以及林业厅9个直属单位、25个林场的林业业务专网硬件基础平台,初步实现网上对公众服务、文件传输、签证审批、信息交流等基本办公功能。目前,新疆林业业务专网一期工程项目已完成招标,工程建设已进入实施阶段。一期工程涉及14个地州市、8个林业厅直属单位,工程完成后,林业厅与22个地州、林业厅直属单位实现网络连接和电子公文传输。

与此同时,为落实第三届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平台上移,应用下移”的精神,新疆林业厅按照国家A级机房建设标准,新建了120平方米中心机房。同时对林业厅协同办公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对林业厅门户网站进行了改版,新建了专网网站、内网网站。正式开始运行虚拟化管理软件,将林业厅服务器、存储及安全设备联接成一大的虚拟平台,为将来云计算服务和智慧林业,进行了基础性建设尝试。

第4篇:智慧林业方案范文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陕西省将加快推进“数字陕西”向“智慧陕西”迈进,在智慧政府、智慧民生、智慧产业三大领域,与合作方开展深层次战略合作,推进全省各市建设“智慧城市”,陕西省在智慧城市领域建设已经全面进入备战阶段。

搭建平台基础

从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信息化推进处获悉,按照《国家“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和《陕西省电子政务基础资源共享实施办法》要求,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以“两网四库两中心一平台”为主要内容,以“网络覆盖到村、基础资源共享、业务与承载分离、三级平台五级服务”为目标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和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互联互通、基础资源共享、条块协同发展。部门业务应用建设与承载平台分离已成为电子政务创新发展的新模式。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体系在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承接纵向应用落地、减少投资、避免重复建设等方面正发挥重要作用

据介绍,“数字陕西·智慧城市”是以信息化公共平台和宽带网络的广泛覆盖为支撑,全省城乡以网络互联互通、信息传递顺畅、网上办事高效便捷、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为目标,推进“数字陕西”建设;中心城市以智慧化发展为目标,推进以全面感知、广泛互联、灵活互动、科学管控、智能应用、内生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建设,引领全省社会信息化梯度发展。

通过开放政务信息资源、政务服务市场和信息化公共平台,在信息服务领域形成具备产业支撑能力的增长点和发展方向,培育一批初具规模信息资源增值服务商;实施一批面向政务、民生、社会管理的智慧应用;建立政务、民生需求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商业模式清晰可持续的智慧城市建设产业支撑和市场环境。

通过持续推进“数字陕西·智慧城市”建设,使得陕西城乡在经济上健康合理可持续,生活上和谐安全更舒适,管理上科学、智慧、信息化。

省级公共平台是支撑全省各级各部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公共性基础资源平台。承担全省信息化基础资源的共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交换、信息安全保障、容灾备份和运维监控等功能。

市级公共平台是支撑社会服务、城市管理、政务服务的基础支撑平台。服务定位是面向市民和企业提供公共服务。

县级统一平台是省、市两级公共平台的接入平台,承载省市平台的各项业务应用和服务在县域的落地,开展本地化业务应用。服务定位是面向城镇居民和农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数字陕西·智慧城市”基本框架是以信息化公共平台为支撑,以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感知互联为核心,以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组织领导为保障,建设智慧应用和服务体系,实现信息技术与城市综合管理、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与市民生活的有机融合。

布局重点工程

在总体平台框架下,按照全省各城市自身条件,有重点地建设优势智慧应用项目,将在建设模式、推进思路、技术方案、软件功能、应用系统和管理方式等不同层面取得示范应用成果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和共享,形成具有区域发展特色的智慧应用建设机制和模式。重点工程包括公共支撑工程、省级重点智慧应用工程、省市共建重点智慧应用工程、市级重点智慧服务工程、智慧产业示范工程和重要行业智慧应用工程。

其中,公共支撑工程包括信息化公共平台、基础性公共服务、宽带陕西、基础信息资源建设、智慧门户等建设项目。公共支撑工程涉及基础性、公共性和全局性的建设项目,由省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规范和建设要求,按职能权属由相关部门牵头实施。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项目包括省、市两级信息化公共平台;基础性公共服务项目包括社会公共服务一卡通示范项目、政务一号通应用项目、网络社情民意服务中心、省级智慧门户项目。

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项目由省、市公共平台主管部门负责建设;宽带陕西建设项目由省通信管理局牵头,各电信运营商和省广电网络公司实施;社会公共服务一卡通建设项目,由省卫生厅负责业务应用实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相关业务部门配合;政务一号通应用项目,由省纪检委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办配合业务应用实施;其它建设项目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实施。工程建成后面向全省各领域提供智慧城市业务应用支撑服务。

省级重点智慧应用工程包括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社保、智慧环保、智慧食品药品监管等建设项目。省市共建重点智慧应用工程包括智慧信用、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安监等建设项目。省市共建重点智慧应用工程由省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架构和互联互通要求,依托市信息化公共平台,由省级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省、市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建设实施,市公共平台主管部门配合基于公共平台的部署。

市级重点智慧服务工程包括智慧城管、公共事业消费一卡通、市级智慧门户、共享信息资源建设、智慧社区、城市应急、智慧治安、智慧旅游、智慧商贸等建设项目。市级重点智慧服务工程由省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规划、统一技术规范和建设要求,依托市级信息化公共平台,由省级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市级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牵头实施,市级公共平台主管部门配合基于公共平台的部署,市级相关部门配合业务实施。

第5篇:智慧林业方案范文

最近,鹰潭市再次成了全国瞩目的焦点――依托华为基础ICT设施开展的智慧政务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从足不出户的“一站式”网上办事服务到15分钟便民服务圈,从社保统一征缴到市民安全感的全面提升,从政务水平优化到以景区无线为代表的智慧产业拉动,一座信息强政、信息兴业、信息惠民的城市已现雏形。

满意:让智慧城市在心中生长

今天的鹰潭,感受最深的是:办事儿比想象得还要容易!无论是找政府、找社区,还是找工商、找派出所,市民都可以足不出户的在网上办事大厅享受“一站式”的线上政务服务――网上预约、一窗受理、联审联批、一单缴费、限时办结。

据了解,目前鹰潭市支持“即来即办”的事项已经占到公共事务总量的80%,“一站式”办事比例也超过了60%。除了PC端外,微博、微信、市民主页APP等也已成为百姓手边必不可少的工具。也就是说,过去那种“进多个门、找多个人、跑多趟路”的窘境已经成为了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不用出门、一个平台,多种工具”的信息化生活。

政务水平的提升,只是鹰潭市打造智慧城市的开始。2014年以来,鹰潭市以整合公共信息资源为开端,以华为基础ICT设施为基础,不断完善保障体系和基础设施,搭建智慧城市公共平台,提升智慧管理与服务水平,圆满完成了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国家批复方案的年度目标任务,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当不少大城市居民还在感叹“看病就医难”时,鹰潭市已经为市民建立了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全市包括42个乡村医院在内的每一家医院,都可以查询到病人的实时健康档案和就诊记录。与此同时,医疗行为、合理用药、价格政策执行的全过程,也都逃不开网上监察平台“阳光医药”的严格监控。一年来,全市卫生医疗机构药占比从52.7%下降到47.3%,抗生素使用率从30.1%下降到20%以下,基本药物使用率从13.4%上升到28.3%,每年为患者节省的诊疗药费超过500万元。

至于民生大事社保问题,作为全省“多险合一”信息系统的首个试点,鹰潭率先实现了五险统一征缴、参保人员“同人同城同库”管理和省市互联。而在打通核心业务、医疗机构、社保卡和财务等系统接口基础上,还实现了公共平台社保数据共享利用。其中社保信息支持热线、电脑、智能手机和自助终端等多种模式查询;社保缴费可实现银行代缴;市内跨区异地就医,可即时结算;省内跨设区市异地就医,可实现与南昌等城市即时结算。

漫步鹰潭,街头巷陌随处可见社区便民服务站和民事代办点,正是有了它们,网上办事大厅政务服务直达基层,市民服务中心窗口通办联办,实现了全市100%乡镇、村(社区)服务延伸、网络延伸、窗口延伸,初步实现就近办理和同城通办,基本形成15分钟便民服务圈。

如果你问鹰潭老百姓,智慧城市是什么,他们可能还说不清楚。但如果让他们形容一下现在的生活,他们一定会骄傲地说:满意!越来越满意了!鹰潭市舆论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在出行、就医、办事、养老等领域便捷和安全方面的满意率达到99.36%。信息惠民工程给这座城市带来的种种改变,不仅写在人们的生活方式里,更写进了鹰潭人民的心里。

开放:让信息孤岛在云端相连

乘着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和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的东风,2014年,鹰潭市开始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智慧城市建设路径,并决定将政务服务、医疗、社保、就业、教育、养老等百姓最关心的领域,打造成信息惠民的“先头部队”。

为了让一个个数据真正为智慧城市所用,首要任务就是要让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汇集成为“大数据”体系,实现城市层面的采集整合和信息共享,规范数据的开放环境。这其中,华为领先的ICT技术为鹰潭打开智慧城市之门提供了强大后盾――凭借着华为在云计算、大数据、SDN等技术领域优秀的技术实力和开放能力,智慧城市的种子在鹰潭市迅速扎实地植下了根。

鹰潭政务云运行在新落成的鹰潭云计算中心之中,该数据中心以华为云平台技术为基础建设而成,为党政机关在政务外网上运行的信息系统提供云计算服务。目前,卫生、财政、审计、国土、林业、农业、水利、教育等领域的37个信息化系统已全部整合到云计算中心机房;同时鹰潭市电子政务综合办公平台、公共资源交易系统、政府信息公开平台、鹰潭市人民政府网站群等10多个业务系统正在智慧鹰潭政务云上顺利运行。

而基于政务云打造的公共信息平台,同样让市民真正尝到了智慧城市信息化的甜头。

一方面,它完成了信息资源目录系统、数据共享交换系统、信息安全管理平台建设,实现了全市各部门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为跨层级、跨系统、跨网络和跨平台的业务协同提供平台支持;另一方面,它整合了全市各类便民服务资源,升级改造了网上审批系统、电子政务统一监察平台,可以提供集便民信息查询、办事服务、咨询投诉等于一体的智慧便民服务。

目前,鹰潭市已经梳理出政务服务事项400项,其中行政职权事项360项,便民服务事项40项,行政处罚事项1282项,并将其全部纳入鹰潭市网上办事大厅、政务服务网等线上服务,营造了全新的政务服务环境。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鹰潭市还建设了覆盖市、县、乡三级党政机关的协同办公系统,打造了集智能办公、智能监管、智能服务、智能决策四位一体的电子政务综合办公平台,其同样部署在华为云平台上。综合来看,政务云切实让鹰潭提高了行政效能,降低了行政成本。

惠民:让科技带来更多红利

一年多来,信息化不断“刷新”着政府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价值,市民的满意率也大幅度提高,然而“互网+”所引发的效应还远远不止于此。

正如鹰潭市信息办副主任潘伟华说,鹰潭市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是让百姓可以享有越来越多的“改革+科技”的红利。

以信息化造福一老一小。目前,鹰潭市就业信息化体系已经实现了市、区、街(学校)三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100%覆盖,先后投入1400余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居家养老服务热线和平台也已经覆盖了99%以上城市社区养老对象和50%以上县域村镇养老对象,为老人们提供精神慰藉、生活照料和医疗保健等20多种线上线下服务。

以信息化维护公共安全。社会治安视频监控“天网工程”的推进,确保了全市重点要害部位视频监控安装率达到100%,全市可防性案件逐年下降;食品药品协同监管体系,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信息平台等信息系统资源,为公众提供了食品药品溯源查询、检验检测、投诉赔等服务。让百姓的安全感有了保障。

以信息化促进产业发展。龙虎山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下,使旅游产业呈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龙虎山成为全省首个提供免费无线上网服务的景区,为游客提供微信、微博和手机客户端的便捷服务,在对游客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的基础上,主动、定向为游客推送周边住宿、交通、餐饮、购物、娱乐等信息,实现了线上、线下资源导入,使游客旅游体验更加便捷,同时积极带动了本地就业创业和居民增收,惠民成效明显。

不仅如此,根据鹰潭市信息惠民工程的发展规划,预计到2017年,还将初步形成智慧鹰潭的基本框架,实现物联网、云计算、3G/4G、下一代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基础设施能力的明显提升,建成一批成熟的智慧应用系统,形成一定规模的智慧产业,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以电子政务为基础的服务型政府基本建成,两化融合有力促进鹰潭工业由大变强,信息化对社会事业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成为国内中小城市智慧化建设的典范。

第6篇:智慧林业方案范文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林业发展的产权不清、权责不明问题,变革、调整了林业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了林业生产力,使修文县的林业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1.社会投资造林持续升温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了林业经营主体的法律地位,使林业经营者对林木享有充分的经营自,“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解除了林农发展林业的后顾之忧。通过林木林地流转,盘活了林木林地资产,解决了森林资源经营周期长、效益兑现慢、生产风险大的问题,提高了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也实现了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林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经营,提高了林业经营效益。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林业税费、林政资源管理、林木种苗等配套改革,优化了林业发展环境。所有这些变化,进一步增强了社会各界发展林业的信心,刺激了林业的快速发展。实践证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发展活力大大增强,社会投资造林持续升温。各地造林营林投入逐步由过去的集体为主、国家补助,向外资、个体、联合体等多种经济成份并举的多元化格局转变。全县新造林中非公有制比重已超过50%。

2.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过去的“干部林”如今变成了农民的“自家林”,林农对林业的经营管理更加关心,森林资源保护责任感明显增强。改革后,各地森林资源管护力量大大增强,管护面积大大扩展,盗砍滥伐林木现象得到较好遏制;林农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投入也明显增加,群众自发开展森林防火积极性显著提高。一些长期从事林业管理工作的干部深有 体会 地说,过去森林资源是少数人在看管,现在则是千家万户在监督。过去森林火灾是“老人放火、干部打火、群众观火、 领导 恼火”,现在是群众一见山火,就主动往山上冲。群众自发成立了护林防火协会,每年每亩按0.2元交纳联防费,专项用于森林火灾的扑救开支。修文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森林案件呈逐年下降趋势。

3.林农收入稳步增加

改革后,广大林农对林业有了经营自、产品处置权和收益权,许多林农“把山当地耕,把竹当菜种”,林农耕山有责、务林有利、致富有门,既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了林区不安定因素,而且进一步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林农收入稳步增加。通过林木林地流转,一些不善和不愿经营林业的农户,通过转让山林经营获得资金,干起了种养业、运输业、服务业等,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林业对解决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4.村集体收入有了保证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林地所有权在经济意义上得到了体现。通过收取林地使用费,分成部分林木产品收益,使村集体有了长期、稳定的收入,既维持了日常管理的必要开支,而且解决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公益事业,保障了农村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推动了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5.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得到新的发展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催生了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一些传统的林业行政管理方式逐步被社会中介服务组织所取代。修文县成立了林权登记管理中心,集林权登记、产权交易、市场信息服务于一体,与市林业局人、财、物脱钩,自负盈亏,有效提高了服务质量,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使林权管理与产权交易实现了规范有序运作。改革也使林权证的内在价值得到了体现。同时我还县成立了森林保险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目前,已受理林木抵押担保贷款56笔,发放贷款5600万元,为扩大林业经营规模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能在贵阳市健康、稳步、有序推进,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是修文县坚持“举改革旗,走创新路,千方百计激活修文林业”的成功举措,也是修文县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成果。综合修文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主要有以下一些成功经验:

1.加强组织领导,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取得成效的关键

集体林权制度是一项涉及多方利益再调整的复杂工程,需要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积极参与。修文县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列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县主要领导亲自参加动员部署会议,分管领导亲自部署安排改革工作,并多次专题听取汇报,研究推进改革的方法。各乡(镇)党政领导都多次深入基层调研改革工作,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并抽调懂法律、懂政策、懂技术、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同志充实到改革第一线,加强相关政策、法律和业务培训,加大改革经费的投入和监管,保证了改革质量和进度,确保了改革成效。

2.明晰林业产权,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取得成效的根本

一“权”激起千层浪。修文县以明晰产权为纽带引发整个林业的改革,抓住了林业的核心,找到了林业发展的突破口,带动了整个农村经济的大发展。明晰林业产权,是修文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取得成效的根本。从林业发展历史来看,长期以来,集体林区林业产权关系不明,农民并不能从村集体林业经营中得到收益,林业生产经营粗放,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林业经营效益低下。林业产权关系不清,已成为制约集体林区林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要加快集体林区林业发展,必须明晰林业产权,明确林业经营的权责利关系。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是从明晰林业产权这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入手,抓住了林业产权这个牛鼻子,从而牵出了整个林业改革的“牛身子”,实现了林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3.充分依靠群众,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取得成效的基础

群众是改革的主体。修文县在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时,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强调各地要严格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级改革方案、招投标方案、收入分配方案等各项重大改革事项必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实施。在具体操作时,要求各地要保证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定权,做到改革程序、方法、内容三公开,严禁暗箱操作。对各地在改革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允许在不违反法律法规政策的前提下,从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集体智慧,探讨多种解决途径。充分依靠群众,既增进了广大群众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的了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来,推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展,而且保证了群众的利益,确保了改革质量,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4.坚持分类指导,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

修文县各乡镇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对林业的依赖程度也不同。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修文县并未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而是本着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的原则,始终坚持分类指导。在群众对山地依赖性强的地方,坚持做到实物意义上的“耕者有其山”,原则上进行均山,解决群众就业和收入问题;在群众对山地依赖性一般,集体又有一定面积山地的地方,则采取多种形式,本着先村内、后村外的原则,在保证有耕山意愿的农民有山可耕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内部或外村能人、经济组织参与承包山林;在群众对山地依赖性不强,或没有什么依赖性的地方,则允许由企业或大户采取承包、租赁等形式实行规模经营,明晰林权,一步到位,实现货币形式的“耕者有其山”。

5.依法登记发证,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取得成效的后盾

作为确认林木林地权属的唯一法律凭证,修文县将开展林权登记,发换林权证作为检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的主要标志,要求及时对权属明晰的林木林地进行林权登记,发换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维护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实践证明,依法登记发证,将林木林地权属用法律的形式予以体现,使集体林经营管理纳入了法制化轨道,让群众吃下了“定心丸”,减少了涉林纠纷。同时,林权证到户后,农民更加爱惜自己的林子,把山林当作命根子,把看管林子看作是自己的事,自觉维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大大增强,营林造林积极性普遍提高。依法登记发证,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取得成效的坚强后盾,维护了林业经营者的权益,坚定了广大群众参与改革、发展林业的信心,确保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取得明显成效。

第7篇:智慧林业方案范文

关键词:智慧社区认识体制;资源开发;人才培养;宣传推广对策

“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建设方兴未艾,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自古以齐家治国方能平天下,建设智慧城市必先从智慧社区开始,并且铁杵尚未磨成针,推进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克服。

一、智慧社区问题的提出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总理“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具体体现,指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智慧社区立足于智慧城市建设细部,让互联网与家务、政务、商务聚合,解决社区居民衣食住行的难题,避免办事难、手续繁、跑断腿、磨破嘴、门难进、脸难看的实务办理,让生活方式更简单、更快捷,打造幸福生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建设智慧社区的问题

中国的南海之滨——茂名,是著名的南方油城、果菜之乡,是广东经济强市,经济总量位居前位,陆地总面积达11459平方公里,下辖茂南区、电白区,代管高州市、化州市、信宜市,全市户籍人口757.7万人。2012年就已开始启动建设滨海新区,打造智慧型、生态型、集约型现代化的宜居宜业城市,时过5年,成效甚微,是什么制约了其发展?主要问题如下:

1.认识问题

在茂名施行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不论是干部还是群众都可能存在对智慧社区内涵认识的错误和不足。干部层面会存在在总体认识不够准确,定位出现错误,单一的把智慧社区的建设当做表面的简单升级,或者脱离了社区,没有树立服务意识忽视了居民主观性,一味地发展技术。群众层面,容易对领导阶层传达的信息理解有误,把智慧社区建设理解为政府的工作,离自己很远不相干的事情,而忽视了自己的建设主体地位。茂名随着2017年深茂铁路的等重大交通项目的建成开通,即将融入珠三角2.5小时生活圈,与此同时随着智慧城市的逐步试点推广,茂名智慧社区建设的条件日趋成熟,建设趋势愈渐明显,但茂名还没有相关的系统具体的规划方案,缺少科学的指导规划。茂名本身的社区管理体制还存在很多滞后的问题,办事效率低下,存在权责不清缺位、错位的问题。社区建设不足,公共服务得不到满足,社区居民参与度不够,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不能适应智慧社区的管理模式,制约智慧社区建设。据调查,以茂南区官渡街道为例,居民对本社区公共服务的提供来源不了解,当地户籍居民和当地非户籍居民的比例分别是39%和58%。在“居民参加社区活动情况”的调查中,没有参加过社区活动的本地户籍居民和非本地户籍居民分别占33%和49%,居民对社区建设情况不了解参与冷漠,社区管理出现脱节,与受众主体脱离,与建设自发力量脱离。此外,茂名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问题也很突出,据官渡街道的情况了解,居民对社区的需求已经由生存阶段上升到发展阶段,对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的需求很迫切,培训咨询、网络社交、社区养老、幼教服务等发展型服务越来越符合居民生活的发展趋势。要全面满足居民需求,必须发展数字信息化的社区。茂名的社区建设存在较大的差距,高州市、化州市、信宜市位于茂名中部和西部,养殖业、种植业、林业较发达,社区建设整体相对较落后,一些山区交通十分落后,镇级公路穿街而过,缺乏管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茂南区、茂港区、电白县位于茂名市中南部,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心,产业相对集中,社区建设较发达。但也存在新老城区并存的状况,茂南官渡街道拥有湖泊环境幽美的高等豪华小区有国际花城、碧桂园等,海印集团•茂名“森邻四季”是在茂名布局的第一个地产项目,但也存在很多基础设施老旧、医疗卫生落后的单位社区和聚集大量外来务工居民的城中村。

2.资源问题

据快报数字,2011年茂名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6.12亿元,据快报数字,比上年增长27.3%,在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支出为11.47亿元,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不够;茂名缺乏集成智慧社区建设的商企,企业投资不足,智慧社区建设资金不足。茂名本土化企业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弱,很多技术依靠外来,技术引入和技术运行过程中存在安全风险。

3.人才问题

智慧社区建设将会产生一大批相关的就业岗位,就业要求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能、科技创新力和应用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以便于更好地开展社区服务工作。茂名市产业主要以石化、对外贸易为主,人才培养主要针对专业技能和对外交流,不能适应智慧社区建设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需求。

4.宣传问题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010年,茂名市常住人口5817494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759686人,65岁及以上人口550522人,分别占常住人口的13.06%和9.46%,分别比国际认可的老龄化标准高出3.06%、2.46%。茂名已经步入老龄化阶段,老年人比重大,不利于智慧社区的宣传推广。茂名拥有移动电话用户数约为341万,人均拥有量约为0.586,移动电话普及率较低,不便于智慧社区手机端服务。茂名新媒体宣传手段在社区宣传的运用较少,宣传效率低、方式单一,不能满足智慧社区建设推广宣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36元,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704元,增长12.6%。茂名居民可支配收入虽有增长但是仍然不高,且农村城市差距较大,居民收入还有待提高。人均受教育程度也较低,居民收入不高,综合素质普遍偏低,思想意识不到位,传统不固有的思想观念不易改变。

三、建设智慧社区的对策

2011年,茂名提出滨海新区发展战略,构建现代产业和城市发展新格局,以片区规划为单元,形成“一核双轴五带,多节点放射状”的城市发展模式。像市民片区,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公共活动、时尚居住、生态居住、观赏旅游等。公共设施占12.11%,绿地占28.91%,道路广场占10.71%。配置小学3个,中学、综合医院、体育中心、邮政局等各1个,垃圾中转站2个。而站南片区,居民地较集中,绿化较少,脏乱现象较明显;7所中小学,学校规模小分布散,宿舍紧缺,班额超编;医疗设施数量水平都存在不足,没有卫生监督所,未成立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河东主城区的联系道路集中在天桥路,主次干道贯通性不够,时常拥挤造成公路损坏,停车位预留不足,严重影响交通和居民出行。此外也有具体规划建设一批新社区,如牛岭小区、福地小区、粤华小区、吉祥小区等等。现基于茂名社区建设规划情况,以茂名市为例分析智慧社区建设解决的解决对策:

1.认识上,提高到战略地位,科学规划

领导干部阶层要起好带头作用,深刻领悟智慧社区建设要领。从建设大局出发,做好系统全面的上层建筑理念设计工作,总体与阶段现结合,完善好相关的标准条例、评价体系、规划目标。建设智慧社区不仅重视科技互联网的运用,也要关注社区管理的新理念,为居民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智慧社区是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新模式。必须明确社区职能,分工明确,职责划分清晰,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主动服务群众。同时做好茂名市居民相关概念普及工作,让居民认识到自己的定位,发挥主体的作用。更新社区管理制度,充分考虑居民主体地位,利用移动互联网更方便快捷的方式让居民参与到社区管理中,让社区管理融入适应居民的生活方式。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增设新的体育健身器材、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充分保证基本的公共服务供给。通过管理模式的创新克服原有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引进互联网技术,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实现居民生活的智能化信息化,实现物流信息、家具维修、外出旅行、政务办理、社区养老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服务的数字化、智慧化、人性化。重视社区文化建设,融合方便快速的信息传播方式,发展居民喜闻乐见的社区文化活动,形成专业的社区文化工作室、文化站,以现代化手段满足居民发展需求,拓宽公共服务供给广度和深度。协调体制,发展社区建设。一方面继续扎实推进较发达的市区的经济建设,对老旧社区进行翻新改造,进行综合治理,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如茂名官渡二路官渡北社区。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视茂名欠发达地区信宜、高州等地的社区建设,给予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各方面的倾斜支持,先从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入手,在基础设施完善成熟后加强信息网络应用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推进智慧社区建设。

2.资源上,政策支持优安排,落实到位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无论在政策上还是财政资金上都给予倾斜优惠,一方面,加大改善社区基础建设、公共设施、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为智慧社区的建设打好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对于社会上发展智慧社区的企业组织,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一切有利因素发展智慧社区,采用政府+社会+商企协同驱动模式,既要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也要引入市场机制,积极培育非营利性社区服务组织,营造全民融入智慧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加大技术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重点发展移动互联网、通讯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尽量自主掌握核心技术,减少技术上对外的依赖,同时积极引进外来先进的技术,在学习外来技术的基础上,创新技术,实现技术的升级和换代,从而更快更好地自主掌握核心科技。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的维护,制定信息安全条例,保证技术引进和运行中的信息安全,对边界管理、访问权限、安全监控、云服务安全事件等技术环节都要加强安全维护。

3.人才上,外引内培促催化,以人为本

加大教育投入,注重对学生技术水平、管理才能和人文素养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引导大学生就业适应到智慧社区建设当中来。制定定期的人才培养计划,对已经掌握信息技术的人员进行相关的管理技能的训练和人文知识的普及,对于管理阶层的工作人员加强信息技术的技能培训,了解跟多的专业知识从而更好地进行智慧社区建设的管理指导工作。制定适当的奖励机制,从外部引进智慧人才,产学研结合,与高校、科研机构等进行合作,满足社区建设进步对于人才的需求,利用他们的成果技术实践经验更好地推进智慧社区建设。

4.宣传上,线上线下造舆论,营造环境

创新多种宣传方式,注意运用现代新媒体手段,采用符合社会发展、大众潮流的宣传方式。线上,利用论坛、博客、社交、SEO等手段推广,普及相关概念知识,营造智慧环境。线下,针对从老人到小孩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服务方案,如老人的养老服务、小孩的幼教服务等,重点对青壮年进行推广,再由青壮年作为主力辐射连带家庭,以家庭为单位推进智慧社区的服务推广;宣传的同时推进移动手机等设备的普及,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加强思想宣传教育,促进居民传统思想观念转变。

作者:吴莺莺 梁家维 梁沛 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第8篇:智慧林业方案范文

福建省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各地认真落实“县直接领导,乡镇组织,村具体操作,部门搞好服务”的工作机制,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顺利推进改革。截至7月底,全省已有6693个村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占有改革任务村总数的57.7%;完成改革面积5077万亩,占集体商品林应改革面积的65.8%;完成集体商品林林权登记3006.1万亩。在前期集体林经营体制改革基础上,南平、三明两市积极开展林改“回头看”,不断完善改革成果,巩固改革成效,共完成“回头看”面积2413万亩。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林业发展的产权不清、权责不明问题,变革、调整了林业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了林业生产力,使福建省的林业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一是社会投资造林持续升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了林业经营主体的法律地位,使林业经营者对林木享有充分的经营自,“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解除了林农发展林业的后顾之忧。通过林木林地流转,盘活了林木林地资产,解决了森林资源经营周期长、效益兑现慢、生产风险大的问题,提高了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也实现了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林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经营,提高了林业经营效益。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林业税费、林政资源管理、林木种苗等配套改革,优化了林业发展环境。所有这些变化,进一步增强了社会各界发展林业的信心,刺激了林业的快速发展。实践证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发展活力大大增强,社会投资造林持续升温。各地造林营林投入逐步由过去的集体为主、国家补助,向外资、个体、联合体等多种经济成份并举的多元化格局转变。全省新造林中非公有制比重已超过50%。南平市个人造林比重从1998年的不足25%提高到去年的65.6%。龙岩市新罗区和漳州市南靖县今春造林个人的比重都在90%以上。

二是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过去的“干部林”如今变成了农民的“自家林”,林农对林业的经营管理更加关心,森林资源保护责任感明显增强。改革后,各地森林资源管护力量大大增强,管护面积大大扩展,盗砍滥伐林木现象得到较好遏制;林农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投入也明显增加,群众自发开展森林防火积极性显著提高。一些长期从事林业管理工作的干部深有体会地说,过去森林资源是少数人在看管,现在则是千家万户在监督。过去森林火灾是“老人放火、干部打火、群众观火、领导恼火”,现在是群众一见山火,就主动往山上冲。如尤溪县,群众自发成立了护林防火协会,每年每亩按0.2元交纳联防费,专项用于森林火灾的扑救开支。永安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森林案件呈逐年下降趋势。2002年全市林政案件为1251起,刑事案件64起;2003年林政案件下降到920起,刑事案件下降到48起;2004年前6个月,林政案件仅260起,刑事案件21起。

三是林农收入稳步增加。改革后,广大林农对林业有了经营自、产品处置权和收益权,许多竹产区农民“把山当地耕,把竹当菜种”,林农耕山有责、务林有利、致富有门,既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了林区不安定因素,而且进一步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林农收入稳步增加。通过林木林地流转,一些不善和不愿经营林业的农户,通过转让山林经营获得资金,干起了种养业、运输业、服务业等,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据永安市统计,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从林业中获得收入1913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7.6%。永安市洪田村赖兰亭等联户经营组对达到主伐年龄的150亩马尾松、273亩杉木林流转给他人,获得收入43万元,除留下必要的造林费用外,人均分得6130元。林业对解决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是村集体收入有了保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林地所有权在经济意义上得到了体现。通过收取林地使用费,分成部分林木产品收益,使村集体有了长期、稳定的收入,既维持了日常管理的必要开支,而且解决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公益事业,保障了农村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推动了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武平县捷文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前,村里每年林业的收入不足4000元,农民对林业的分红想都不敢想。现在一年村集体林业收入可达58万元。村里3个五保户,每年都得到定量口粮供应和生活、看病等补助,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林权制度改革,为解决“三农”问题找到了途径和抓手,为农村社会经济的长效发展找到了出路。

五是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得到新的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催生了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一些传统的林业行政管理方式逐步被社会中介服务组织所取代。永安市成立了林权登记管理中心,集林权登记、产权交易、市场信息服务于一体,与市林业局人、财、物脱钩,自负盈亏,有效提高了服务质量,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使林权管理与产权交易实现了规范有序运作。改革也使林权证的内在价值得到了体现。尤溪县成立了森信林业担保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目前,已受理林木抵押担保贷款24笔,发放贷款470万元,为扩大林业经营规模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能在福建省健康、稳步、有序推进,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是福建省坚持“举改革旗,走创新路,千方百计激活福建林业”的成功实践,也是福建省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成果。综合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主要有以下一些成功经验:

(一)加强组织领导,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取得成效的关键。集体林权制度是一项涉及多方利益再调整的复杂工程,需要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积极参与。福建省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列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省主要领导亲自参加动员部署会议,分管领导亲自部署安排改革工作,并多次专题听取汇报,研究推进改革的方法。各市、县(区)、乡(镇)党政领导都多次深入基层调研改革工作,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并抽调懂法律、懂政策、懂技术、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同志充实到改革第一线,加强相关政策、法律和业务培训,加大改革经费的投入和监管,保证了改革质量和进度,确保了改革成效。

(二)明晰林业产权,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取得成效的根本。一“权”激起千层浪。福建省以明晰产权为纽带引发整个林业的改革,抓住了林业的核心,找到了林业发展的突破口,带动了整个农村经济的大发展。明晰林业产权,是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取得成效的根本。从林业发展历史来看,长期以来,南方集体林区林业产权关系不明,农民并不能从村集体林业经营中得到收益,林业生产经营粗放,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林业经营效益低下。林业产权关系不清,已成为制约集体林区林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要加快集体林区林业发展,必须明晰林业产权,明确林业经营的权责利关系。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是从明晰林业产权这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入手,抓住了林业产权这个牛鼻子,从而牵出了整个林业改革的“牛身子”,实现了林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三)充分依靠群众,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取得成效的基础。群众是改革的主体。福建省在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时,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强调各地要严格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级改革方案、招投标方案、收入分配方案等各项重大改革事项必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实施。在具体操作时,要求各地要保证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定权,做到改革程序、方法、内容三公开,严禁暗箱操作。对各地在改革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允许在不违反法律法规政策的前提下,从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集体智慧,探讨多种解决途径。充分依靠群众,既增进了广大群众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的了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来,推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展,而且保证了群众的利益,确保了改革质量,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四)坚持分类指导,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福建省各地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对林业的依赖程度也不同。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福建省并未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而是本着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的原则,始终坚持分类指导。在群众对山地依赖性强的地方,坚持做到实物意义上的“耕者有其山”,原则上进行均山,解决群众就业和收入问题;在群众对山地依赖性一般,集体又有一定面积山地的地方,则采取多种形式,本着先村内、后村外的原则,在保证有耕山意愿的农民有山可耕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内部或外村能人、经济组织参与承包山林;在群众对山地依赖性不强,或没有什么依赖性的地方,则允许由企业或大户采取承包、租赁等形式实行规模经营,明晰林权,一步到位,实现货币形式的“耕者有其山”。

第9篇:智慧林业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家庭、服务于社会为目标,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立足于更好的实现家校合作,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锻造优良品质、生成个性智慧、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二、活动主题 参与科技实践,探究身边科学,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三、活动时间 四、参加对象 小学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 五、活动内容及要求 (一)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1、发明创造类——寻找生活中所用器具、物品的缺陷或不方便的地方,加以改进;还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将不同的物品进行组合,制作出新型实用的作品,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2、科学研究论文类——从农业、林业生产、大自然、日常生活实际中寻找发现不寻常的现象,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运用查阅资料、实地调查、实验等形式解决问题,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科技实践活动类——以节约水电、能源、粮食、环保等为主题,开展系列科技实践活动,或者是自然观察类科技活动——天文、天象观察、地质、地貌考察、生态、环境调查。 4、科学幻想绘画。通过对未来科学发展的畅想和展望,利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未来人类生产、生活情景(纸张大小8开纸)。 5、社会调查类——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生活状况、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等。 学生材料要求:

1、科技实践活动类:要有完整的实施过程,即在活动实施时,要有系统完整的活动计划、进度安排、组织方法、实施步骤和活动总结。该项是活动的重点,一定要围绕主题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 2、完整的原始材料。包括研究记录、照片或录像、新闻报道材料等,用以反映该项活动的真实性。 3、确切的实施结果。以文字的形式,将活动结果叙述清楚,主要包括选题目的、研究过程、研究结果、收获体会等方面。 4、本次寒假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将作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果进行评价,记入个人档案。 (二)感恩体验活动 1、开展“家务劳动周”活动,要求家长写出劳动表现鉴定。 要求学生在假期一周内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父母做饭、扫地、洗衣服等家务劳动,主动关心父母及长辈,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争做一个有孝心、善于感恩的小学生。要求家长写出劳动表现鉴定。 (要求:一至六年级学生都参加) (三) “除夕日记”征文活动 引导4—6年级学生将农历“除夕”这一天的所见所闻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日记,加深学生对民族节日的感情。要求一律用16k稿纸书写。 六、注意事项 1、高度重视。各班要以学校方案为依托,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制订出本班的活动方案。同时要以本次实践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深化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寒假生活。 2、注意安全。各班根据活动安排,合理划分小组,同时教育学生,参加小组活动时,不得骑自行车,外出乘车时必须有家长陪同。 七、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以学校主要领导任组长,各年级班主任及其他相关人员为成员的暑假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策划、实施。要制定详细的学校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及安全预案,保证活动的顺利实施,并在暑假结束后及时报送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