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医结合的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改革
中西医临床专业的培养多以“两个基础-一个桥梁-一个临床”的“A字型”模式,即中医学基础、西医学基础;中西医结合导论;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习。在此教育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中医内科学承担了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内科理论与实践技能等教学任务,占有主导地位,起关键性作用。诠释中医内科学在中西医临床学科的教学任务中包含了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双重教学工作即“两个桥梁”与“一个临床”。如果中医内科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与目标不明确,甚至不注重处理好“两个桥梁”与“一个临床”的相互关系,势必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在临床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强调发挥其中医内科学的两个桥梁作用,并指导临床实践教学,从而将中西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进行教学管理,对于中西医结合的教与学具有现实意义。
1 中医内科学的两个桥梁作用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计划是承接两个基础(中医、西医)课程率先进入临床教学,开始中医内科理论与临床实践教学,因此具有中医基础与临床衔接的桥梁课程,将中医基础理论融入中医临床实践诊治疾病,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教会学生掌握中医内科课程的普遍规律(病因病机、基本证型、辨证规律)、各系统疾病的辨证规律(各系统常见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等)、各病证的特点(各病证的特点及辨治的重点难点)、诊治特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在从事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教会学生以中医精髓(辨证论治、整体观)分析处理临床疾病,起到中医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桥梁作用,视为临床课之首。此教学段用一学期的教学时间完成,学生应具备一个中医师诊治疾病的能力,树立中医专业思想。中医内科学科的第二个桥梁作用是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疾病能力的桥梁作用,学生掌握中医内科临床诊治疾病的能力,在西医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完成西医诊断学,进入西医内科学的学习,中医、西医内科课程同步进行,正是引导学生进入中西医结合方法与手段认识、分析与诊治疾病的大好时机,逐渐学会中西医结合思维模式,引导学生深层次地认识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学与科学研究,理解中西医结合的真正含义在于应用现代医学的先进科学研究手段将祖国医学发扬光大。在此,中医内科学具有的第二个桥梁作用更具深远意义,此教学任务是永恒的,贯穿临床教学的全过程,是中医内科临床教学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
2 中医内科学在“一个临床”的重要任务
“一个临床”即”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教学”,包含中医内科学课间见习、临床实习,占据学生的三年临床学习时间,近年由于学生数量增加,基础教学的实践见习随着教学模具研制的不断增多,模拟教学不断完善,多数院校的基础课程见习教学多在实验室完成,大多数学生对临床实践的实质是空白的,学医两年“患者”概念是模糊的,临床见习实习中医、西医查体手法、顺序不规范、定位不准确、把脉手法错误以及汇报病史不流利等不在少数。所以,中医内科学临床实践见习课程首先是重复与强化中医诊断学的临床见习教学内容,教会学生临床诊视病情、搜集病史及其查体、病历书写规范等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再进入中医内科课程的见习教学任务,进一步教会学生如何运用中西医基础理论认识、思考、分析临床上纷繁复杂的各种案例,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完成中医内科学见习教学任务,这是中医内科学需要完成的“一个临床”的一部分。其次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带教,这部分临床技能培养中医临床内科的教学任务占据主导地位,是本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中医内科学》课程的理论与临床实践教学定位于本专业的桥梁课程,具备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学科的桥梁课程,又是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理论与临床学科的桥梁课程,具有传授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教学、科研能力培养等教学工作的责任和义务。纵观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进度,中医内科教学与临床实践课程,占据本专业教学近2年半时间,对学生完成中西医结合的临床专业课程,系统掌握中、西医两套理论的结合方法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科研创新思维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培养意义。
3 如何处理好中医内科学课程的双重桥梁作用
3.1 强化中医内科理论教学 中医内科学理论课程是中医学的主干课程,上好中医内科学课程是培养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科研人才的前提,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涵盖七大系统,有60个专业示范病种,内容多,教学任务重。如果就书讲书、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讲课,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难懂,抓不住重点、难点,更不会举一反三,真正学懂并掌握辨证论治的精髓。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注重强调内科疾病病因病机的基本规律,如情志致病、饮食所伤、感受外邪等病因在内科各论中是最多见的,掌握其病因导致疾病的演变规律,基本的临床表现,结合疾病的基本特点进行分析归纳,举一反三,灵活变通。辨证论治强调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的重要性,结合伤寒、温病、金匮等经典著作条文讲述,治法方药注重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为基本点,强调方与证合一的内在联系规律,讲述共性;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是特点,讲述其个性,譬如具备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食少纳差,舌淡,脉细弱等症属于心脾两虚(气血亏虚),归脾汤证的定义,即可用此方治疗,在中医内科疾病中,既有39个疾病选用本方(心悸、不寐、眩晕、郁证、血证、癫证、痴呆等),但在药物加减中则以各病症的特点选用相应的药物,如郁证则加用郁金、香附、柴胡等。病因病机亦是如此,情志致病的病因与病机见于36个病症,同时又有郁证专篇讲述,但发生的病症却不一样,如不寐、癫证、狂证、郁证等都与情志致病有密切关系,而且女性为多,分析病因与先天禀赋(遗传基因)、性格暴躁有关,病机落实到气机郁滞,治疗除了解郁疏肝理气,还要注重移情易性,心理治疗。
3.2 增加临床实践教学是保障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临床学科教学离不开实践教学,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课堂教学是从疾病的病名定义开始讲述,由此展开其病因病机、因临床表现、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证型分类及治疗等的讨论;实践教学则是针对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资料齐备后再进行分析诊断,再确定治疗方案。因临床表现与书本知识存在偏差,且学生临床经历太少,出现只会按图索骥,刻舟求剑的现象,这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譬如一次考试病案水肿病机分析,证属脾肾阳虚,水湿内停,但教材对水肿分型为脾阳虚、肾阳虚而无脾肾阳(气)虚,有不少学生就提出教材上没有此证型,应如何诊断,再如心脾两虚与气血亏虚二者的联系,心脾两虚是主要矛盾,在此基础上导致气血生化乏源所致,属因果关系,治疗应补益心脾,健脾益气恢复气血生化之源以达治疗目的。如果学生临床实践见习机会多了,临床思维开阔了,则可逐渐适应临床诊治疾病的规律与特点,缩短临床与理论的差距。应对增加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机会可利用课外辅导、导师制管理、班科固定的带教、科技兴趣小组等多种形式实现多临床、早临床的目的,给学生更多的实践见习、技能操作与训练的机会, 对巩固理论知识大有好处。
3.3 强化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教育 中西医结合学科以“诊断和疗效评价的规范化,医药并重和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相结合”的模式涉及临床医学各学科领域,国内外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陈可冀、沈自尹、吴咸中等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教授的针刺镇痛原理研究、陈竺教授等对中药砒霜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研究、胡之璧教授中药生物工程研究、黎磊石教授治疗肾病研究、肖培根教授的中药研究及刘耕陶教授的中药研究等。中西医结合已引起世界医学界的重视,在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纷纷成立中医学院及其各种团体,所以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已逐渐形成世界潮流。
目前,中西医结合研究学术动态已经形成以流行病学的调查、“证”实质的深入研究、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三方面;形成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疾病的分期分型辨证论治与微观辨证论治相结合、同病异证异治、异病同证同治等的”病证结合”治疗模式。研究成果:(1)活血化瘀理论:活血化瘀疗法的基础、临床与药物实验研究内容广泛涉及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方面。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2)清热解毒学说:清热解毒药物具有解毒、抗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调节交感神经、肾上腺功能,保护实质器官功能的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中西医结合各科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治疗;(3)补益药物的研究:注重脾虚-肾虚-脾肾两虚的研究,根据“肾主骨、藏精、生髓”、“血为精所化、精足则旺血,精亏则血亏”的理论,诊治各种虚弱性疾病研究取得显著成绩。将中医科学化、现代化,建立一种适应中国国情的、新型的民族医学。因此,中西医理论教学必须将这些成果灌输给学生,了解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和科学性、可行性,开设中西医结合内科课程,讲述中西医结合治疗经典案例、科研成果、诊治特色优势,强化中西医结合治疗技能、树立中西医结合学科的专业思想。
关键词:脑梗塞血栓中西医结合脑软化中风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499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37-02
1中西医治疗脑梗塞现状分析
脑梗塞的病理病机在中医(血瘀阻脉)和西医(血栓栓塞)上具有一致性。近年来,随着现代新型先进诊疗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对脑梗塞的临床诊断更为精确。但与之相比,治疗研究进展相对缓慢[2]。主要是没有能被确认为行之有效而又安全可靠的药物和方法。目前我国中西医在治疗脑梗塞方面各有其特点和优势,也各自存在局限和弊端。单纯中医药在急性期见效慢,往往耽误抢救时间;西医技术存在严重的颅内出血并发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和不同程度的药物副作用。在我国,中西医结合、多手段、多方法,应成为研究治疗脑梗塞的最佳途径,而减少急性脑梗塞的致残率、病死率应成为主攻方向。众医家在积极探求有效方法和药物的同时,已经认识到中西医在治疗脑梗塞的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挈合点,并有广阔前景。中山医科大学的苏镇培救授提出的诊治脑梗塞的策略[3]辨证论治的观点和华西医科大学的刘鸣教授从循证医学的观点,主持针剌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课题[4],可以充分说明中西医从理论和方法上可以找到某种契合点。为此,现就脑梗塞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方面进行如下探讨。
2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思路探讨
2.1溶栓加中药益气活血加针灸醒脑开窍治疗脑梗塞“超早期”。脑梗塞发病前6小时这一时间窗称为“超早期”[1],而根据西医对脑梗塞的病理生理认识和众中医医家的临床实践证实,此期的治疗是重点,是关键。笔者认为脑梗塞是局部脑血栓形成为标,整体体虚为本,溶栓、介入治疗直接溶解栓子,使血管再通,力专而猛,是治其标;用中药益气活血,补虚乃是治其本,破瘀与益气,标本兼顾,可减少出血之弊,并促使体虚康复,方选如温胆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温胆汤合复脉汤加减、血府逐瘀汤加减、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针灸早期介入治疗既可配合溶栓又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避免不良后果的出现,针刺取穴有辨证取穴,也有独特取穴,如醒脑开窍法、颞三针疗法等。针刺如百会、人中、四神聪穴等。但仍需辨证论治、个体选择,对于有溶栓、介入禁忌症或不在时间窗者,应加强中药祛瘀力度,结合针刺醒脑开窍。
2.2补阳还五汤加减结合细胞途径治疗策略贯穿治疗脑梗塞急性期。急性期治疗是否积极直接关系到脑梗塞的预后。祖国医学认为,脑梗塞多为气虚血滞,脉络淤阻所致。由于气虚不能运血,血不能荣,以致气血淤滞于脉络,致使肢体偏瘫。因此,必须采用补气活血的原则进行治疗。补阳还五汤是补气活血的代表方,药物组成包括黄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勺和地龙等。几百年来该方一直用于中风偏瘫恢复期的治疗,疗效确切可靠。现代医家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发现用于脑梗塞急性期也有较好效果,总有效率为88.3%[5]。过去的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的药理基础包括:①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液黏滞性:②扩张脑血管,增加脑的血流量,改善脑的血液循环:③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抑制血栓形成,促进血栓溶解;④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枝循环;⑤减轻脂质过氧化物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改善脑组织神经细胞的缺血缺氧状态;⑥调节脑缺血所造成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的紊乱,提高免疫系统功能[6-10]。因此结合细胞途径治疗策略,如甘露醇、甘油果糖或―t叶皂甙钠等脱水,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或(和)氯吡格雷等抗凝、降纤,结合胞二磷胆碱、纳络酮、极化液保护脑组织等,将提高临床疗效。
2.3针灸理疗加补气活血药贯穿治疗恢复期和后遗症期。针灸理疗、补气活血药具有协同作用。根据经络学说,六经辨证,临床上施以各种各样的针灸理疗,如电针、水针疗法、头针、体针、眼针、耳针、舌针、子午流注针刺疗法、透刺法、针刺意象疗法、针剌易化疗法等结合补气活血药包括中药和抗凝降纤的西药,能有效的防止肌肉萎缩和促进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而发挥它神奇的魅力,能培养患者在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自理能力,提高生存质量。
3结论
对脑梗塞的治疗,中西医各有所长,现代医学的溶栓、介入、抗凝溶纤扩容、抗血小板聚集、抗自由基损伤、降颅压、脑保护剂和支持疗法等是最快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中医学强调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以及中药作用的多途径性也占相当优势。
中西医结合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有机结合的产物,它的发展为治疗急性脑梗塞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充分运用西医的急救处理和对症支持疗法,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然后结合中医的整体观念,因时、因地、因人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中药的不同剂型和不同疗法早期介入,利用中医药多组成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整体调节优势和特点对提高脑梗塞患者的存活率,降低病残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溶栓、介入疗法是现代医学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最为有效、最有希望的疗法,而补气活血法则为祖国医学治疗脑梗塞最为确切的方法,因此采取优选组合原则,中西医相结合,优势互补,可能提高临床疗效,且无明显的副作用,二者的联合应用极可能为脑梗塞的治疗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
针灸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的一部分其前景是光明的。如果能从机理着手更加深入地研究针灸对血流变学、血脂、组织的供血供氧、神经传导系统以及脑电波、脑血流的作用和影响,将能使针灸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中发挥它更加重要的作用和独特魅力。
总而言之,研究脑梗塞的治疗应视其为系统工程,中西医研究者需克服各自的狭隘与局限,扬长避短,携手奋斗。
参考文献
[1]王维冶.岁祖明.神经病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0
[2]孟家眉.神经内科临床新进展.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3]苏镇培.脑卒中的辨证论治,当前脑卒中谚治策略第三届国际临床神经病学学术研讨台论文集2000.(q).20
[4]刘鸣.实践循证脑卒中学:提高脑卒中临床治疗研究的质量.第三届国际临床神经病学学术研讨尝论文集.2000.(9).17
[5]张道杰,吴玉生,彭立义,等.SOD、MDA测定对补阳还五汤治疗早期缺血性中风疗效评估[J].新中医,1996,28(5):59~60
[6]程禾森,张伟龙,郭海平.补阳还五汤的药理研究进展[J].天津药学,1999,11(2):40-41
[7]李泓,郑有顺,李先浩.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临床和药理研究进展[J].中医药,1996,18(3):42~43
[8]卢明,刘茂才.补阳还五汤对脑梗塞作用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近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6):17-19
康复医学是为了康复的目的而应用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医学学科[1]。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划分,则把它列为第四类医学[2]。中医康复学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针对残疾者、老年病、慢性病及急性病后期者,通过采用各种中医药特有的康复方法及其它有用的措施,以减轻功能障碍带来的影响和使之重返社会[3,4]。
1 中西医康复医学的特点
1.1 现代康复医学 康复医学是以残疾者为中心着眼于功能和能力的恢复,致力于残疾者生活素质的提高,并以促成残疾者重新成为社会中自立的一员作为其最终目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各种有效的功能训练,以及应用康复工程进行代偿和重建等方法,辅以药物、手术、饮食疗法及其它。所以它的治疗目的不只是疾病的痊愈,而是最大限度的使其身心功能,从生理上、心理上、职业上和社会生活上进行全面的、整体的康复[1]。其特点如下:①以躯体残疾者以及伴有功能障碍的慢性病人与老年病人为主要服务对象; ②按照功能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三项重要原则指导康复工作;③重视从社会医学的角度组织作业-职业-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康复治疗,帮助患者重返社会;④重视以专业协作组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综合、协调的康复治疗;⑤重视康复治疗与康复工程相结合,以工程技术辅助功能评估和康复治疗,以提高诊疗质量[4~6];⑥重视功能评估和分析是现代康复医学的特点,它为康复治疗提供客观的准确的评估依据。目前国际康复医学界使用的功能评估方法正向专业化、规范化、定向化方向发展,有一套科学的评估方法。
1.2 中医康复学 中医康复学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调适情志、娱乐、传统体育、沐浴、食疗、针灸推拿、药物等多种方法,针对病残、伤残诸证、老年病证、恶性肿瘤及热病瘥后诸证等的病理特点,进行辨证康复的综合应用学科[7]。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在强调整体康复的同时,主张辨证康复,创造出中药、针灸、按摩、熏洗、气功、导引、食疗等行之有效的方法[8],中医康复学在观念和方法上的特点,一方面来自中医、中药的优势,同时也与中国的社会传统文化有关,这些特点也是中医康复学的优势[4]:①整体康复与辨证康复相结合,强调个体化的综合治疗;②预防康复与临床康复相结合;③形体康复与精神康复相结合;④自然康复与药物康复相结合;⑤食疗康复与药疗康复相结合;⑥内治康复与外治康复相结合。中医康复学既重整体的协调,又重个体的纠偏,这是中医康复学最根本的特色与优势,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9]。
1.3 走中医康复与西医康复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康复之路 中医康复学和现代康复学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中医康复学应引进现代康复学的功能评估和分析的方法,规范诊断与疗效评估的量化标准——客观的评价标准。
中医康复评价首先是中医诊断领域内的辨证,但康复医学的作用对象是功能障碍,而通过四诊进行一般辨证所得证候很难反映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康复中评价的过程是对外在形体及行为等功能障碍的量化过程,如对于两个同是中风偏瘫,中医辨证同为气虚血瘀的患者,很难用气虚血瘀这一证候反映偏瘫功能障碍的程度,以及仅用气虚血瘀的变化来评定(衡量)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因此,对偏瘫功能障碍来说还需要现代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在中医古籍中,对功能障碍的评价尚无明确记载,因此建立中医康复学障碍评定观点是中医康复学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近年在研究中医康复疗法的疗效时,多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康复医学功能评估和分析的方法,评价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及观察康复疗效。这是中医康复学的一种发展趋势。
在心脏康复方面,也应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利用心电图(12导联、24h动态)、心脏超声波检查等评估心脏功能情况,进而根据患者心功能、心脏能承受的负荷及心理应激制定适当的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项目、运动持续的时间等,并选择患者感兴趣且易于坚持的运动,量力而行,以身心舒适为度。中医康复学的运动形式具有动作和缓、形神和谐的特点;它通过精神意识驾驭形体运动,身心交融和高度统一,增强人体潜在机能,达到自我身心锻炼的目的,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在药物(参麦注射液)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康复锻炼治疗可显著改善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及运动耐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实践中,对冠心病人施行运动疗法的同时,再配合以中药治疗,取得了更佳的效果[10]。提示中药配合康复运动锻炼是解决心脏病后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
2 中西医结合康复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健康保健意识也在增强,康复保健事业亟待发展,就目前而言,其主要服务对象包括6000万残疾人,1.77亿老年人以及大量慢性病人[9]。人们已经认识到,在健康和疾病之间,还有一个中间的临界状态——“亚健康”,不少人常常处于这样的状态之中。对于亚健康的研究和防治,从今天的学科领域来讲,就是养生学的热点问题。以慢性疲劳综合征为例,它是身心性疾病变化的心理、生理、病理的综合反映,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在这方面,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有更为广阔的天地[10]。
中医康复专业在国外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外康复医学已经与临床医学一样,形成了非常规范的诊疗制度和服务网络。然而,全世界6亿残疾人中能够得到康复治疗的仅为20%,由于多种原因,大多数残疾人得不到很好的康复服务;另一方面,当前在健康或亚健康人群中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进行保健和健康消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已投入巨资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有的国家甚至已经立法承认中医、针灸疗法的合法性,并在医疗保险方面给与支持[11]。
总之,康复医学在促进残疾者的全面康复,促进中老年人延年益寿,促进全民保健,促进残疾预防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石随枝. 发展中的现代康复医学[J]. 宁夏医学杂志,1995,17(1): 60-61.
2 陈耀华. 康复医学的兴起和发展[J]. 锦州医学院学报,1997, 18(2): 30-32.
3 岳旭东. 略论中医康复学[J]. 国医论坛, 2003, 18(2): 14-15.
4 卓大宏. 康复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渠道和发展前景[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4,9(4): 146-148.
5 母晓明,郭洪科,许学杰. 康复医学在市级综合医院的发展与思考[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 11(5): 412.
6 卓大宏. 中西医结合的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3):101-103.
7 关骅. 康复医学与治疗学关系的探讨[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9):552-554.
8 张雅萍. 略论中医康复学的优势[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 25(6): 48-49.
9 袁嘉丽,李庆生. 中西医结合养生学及康复医学在21世纪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思考[J]. 中医药学报,2003,31(2):1-2.
10 张东坡. 心脏康复中运动计划配中药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探微[J]. 现代康复,2001,5(8): 121.
1.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吉林通化 134000;2. 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人民医院脑血管康复科,吉林通化 134000
[摘要] 目的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难治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老年难治性高血压患者12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进行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和实验组治疗后的血压同治疗前相比较而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之后实验组患者血压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老年难治性高血压效果显著,因而值得推广和应用。
[
关键词 ] 中西医;老年难治性高血压;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b)-0186-02
[作者简介] 丁现琴(1973-),女,吉林省,本科,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糖尿病、老年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
老年难治性高血压对患者生活质量高低产生了重要影响作用,使用三种以上降压药物治疗后,血压仍未降到标准水平。当前,老年难治性高血压患病率在全部高血压病中占到了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左右[1]。本文选择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老年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后取得了较好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120例患者均是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56~73岁,平均年龄为(62.8±2.9)岁;病程3~14年,平均病程为(6.8±1.4)年;血压平均为(168±7.8/98±4.1) mmHg;合并症:高脂血症14例,心电图异常31例,糖尿病15例;实验组60例,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57~75岁,平均年龄为(63.1±2.7)岁;病程4~15年,平均病程为(7.1±1.7)年,血压平均为(170±8.1/101±3.7)mmHg;合并症:高脂血症17例,心电图异常29例,糖尿病1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方面、性别方面、合并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方式开展治疗,服用的药物为:甲磺酸氨氯地平片,每天5 mg,每天两次;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每次12.5 mg,2次/d;厄贝沙坦氢氯塞嗪片,每天1片,2次/d[2]。
实验组患者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再进行中医治疗,主要药方包括:黄芪30 g,葛根15 g、赤芍10 g、当归15 g、枳壳6 g、钩藤15 g、川穹10 g、甘草6 g、牛膝15 g、红花10 g、桃仁15 g。水煎后早晚两次服用,一天一剂。心悸患者添加郁金香;痰浊患者添加胆南星和半夏;严重失眠的患者添加夜交藤、炒枣仁等药物;脾虚患者添加白术;眼睛干涩以及腰酸患者添加龟板胶、山萸肉。如果是气虚患者,应当添加30 g黄芪;如果是血瘀比较明显的患者,应当添加适量红花、大丹参[3]。药方水煎后服用,2次/d,7 d为一个疗程。上述症状患者需要服用2~3个疗程,同时,需要每天对患者血压进行检查,进而分析临床治疗效果。
1.3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效果根据相关规定对血压值进行分析研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舒张压下降≥1.33 kPa意为达到规定标准水平,头痛症状、心悸症状、失眠症状以及头晕症状等消失,血压降到了正常水平或舒张压尽管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达到了20 mmHg为显效;患者舒张压下降<1.33 kPa,未能够达到规定标准水平,头痛症状、心悸症状、失眠症状以及头晕症状等基本缓解,血压降低的幅度>10 mmHg,并且没有达到规定标准,或者是舒张压尽管没有降到正常水平,但是,与治疗前期阶段疗效对比分析发现,下降的幅度大于20 mmHg为有效;患者在血压方面、临床症状方面未达到上述标准,各项指标未达到规定标准为无效[4]。显效率同有效率的和就是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对有效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应地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x±s)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使用χ2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血压变化情况分析
对比两组患者血压变压情况,P<0.05差异为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老年患者治疗后血压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为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2.2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比分析
对比两组临床效果,对照组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是81.7%;实验组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是95%,两组对比P<0.05为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如表2所示。
3讨论
本次研究中对选择的120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并结合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总结发现,难治性高血压发病大多源自于高血压,高血压主要特征就是体循环动脉压呈上升趋势,并且全身的代谢性发生了改变,并且常常伴随着心脏肥大、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并发症,严重的甚至影响了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实验组患者采用高效健康治疗方式进行血压降低处理工作,从而使得患者临床症状往好的方向发展。相关研究资料表明[5],老年高血压患者舒张压大于且等于90 mmHg,如果收缩压大于且等于140 mmHg,舒张压就小于90 mmHg。还有研究资料称,若是老年难治性高血压患者采用了三种药物后血压仍旧没有下降趋势,就称为RH;如果采用多于四种药物进行治疗血压仍旧高于规定标准,这种情况也是RH[6]。通过本次研究发现,高血压治疗具有一定难度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食物方面,老年患者在饮食搭配上不够科学,喜欢饮酒,摄入的盐量并未进行有效控制、食用了脂肪类较多食物等;其次,在用药方面,患者未遵医嘱,用药方式存在问题,比如,用药频繁,在服药阶段中并没有戒除烟酒;最后,在心情方面,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会存在复杂情绪,比如,恐惧心理、紧张心理、焦虑心理等。老年人存在着基本疾病,再加上受到肾脏病变影响,危险因素也就增多,多种药物一起服用之后使得降压的药物作用逐渐下降进而对治疗效果产生了一定影响,因而,治疗过程非常困难。高血压在中医治疗中属于眩晕范畴,病因大多是内伤:有的是由于脑髓失痒、气血不足、肾精亏虚导致;有的是由于刚阳偏亢、肝肾阴虚导致;有的是由于痰浊导致[7]。
本次研究中所选择的120例老年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临床表现大多有着头晕头痛症状、耳鸣症状、乏力症状、失眠多梦症状、心悸症状、情绪极易产生波动以及腰酸腿软等。中医辨证主要是肝肾阴虚,因而,需要采用具有滋阴潜阳、活血化瘀药物开展对症治疗。而具备滋阴潜阳、活血化瘀、安神、平肝补肾功能的中药有钩藤、丹参等。本文依据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中医辨证特点,采用钩藤,钩藤具有清热平肝之功效;丹参、葛根具有滋养阴液之功效;牛膝具有引血下行之功效;红花、当归、赤芍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采用的药材能够较好遏制由于高血压导致的身体指标变差的现象,在西药配合之下纠正患者血压,西药主要有氢氯噻嗪、康宝得维等。欧华军表明:中药能够从根本上遏制病症,西药的采用对治疗效果速度快慢有着重要影响,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降低血压工作的开展具有持久平稳作用,对脉压减少有一定益处,从而改善老年患者临床症状,最终达到标本兼治[8]。改善老年患者临床症状,使得老年患者总外周血管阻力大大降低,改善动脉的弹性,做好肾脏保护工作,对脂质代谢不构成影响,同样,可以运用于冠心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心衰患者,使得心脑血管并发症能够有所减少,对患者未构成不好影响。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实验组患者使用中药药效较为平缓,从而能够减少单纯运用西药治疗方式时所引发的并发症现象,大大减轻老年患者痛苦,使得患者在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明显的改善。与对照组治疗手段相比,采用中西医治疗手段治疗的实验组患者在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方面以及降压效果方面都有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老年患者在服用西药基础之上以滋阴潜阳、活血化瘀中药进行辅助治疗[9]。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效果有了显著提高:对照组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是81.7%;实验组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是95%,两组对比P<0.05为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血压变压情况,P<0.05差异为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老年患者治疗后血压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为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总而言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老年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具有一定发展前景,临床效果显著。因而,值得更加广泛的推广和运用。
[
参考文献]
[1]李八统.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难治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评价[J].当代医学,2013(36):143-144.
[2]黄波.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难治性高血压的疗效[J].当代医药论丛,2014(3):302-303.
[3]张立群.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难治性高血压的效果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6):123-124.
[4]曹曙波.中西医结合对老年难治性高血压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12):83-84.
[5]樊光辉.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7):861-863.
[6]曹爱华.联合用药治疗98例老年难治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8):28-29.
[7]颜永平.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难治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维吾尔医药(上半月),2013(7):121-122.
[8]欧华军.活血化瘀法治疗老年人难治性高血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9):48-49.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益髓祛邪汤;中西医结合;疗效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恶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特点为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或其中任何一系或二系血细胞减少,骨髓多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三系血细胞有明显的病态造血现象,原始粒细胞或早幼粒细胞稍增加,偶尔还出现于血循环中,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白血病,用铁剂或各种生血素治疗均不易生效,病程较长,部分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可以转化为急性白血病[1]。由于该病病因不明,高危组预后差,极易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是目前临床急需解决的难题。我院和省人民医院在临床上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MDS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及省人民医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就诊的经WHO诊断标准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6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与治疗组,给予不同方案治疗以对比疗效。其中,对照组32例患者,有女性19人,男性13人,年龄范围为48~83岁,中位年龄为61.3岁。病程为1~5年;治疗组32例患者,有15人为女性,有17人为男性,年龄范围为39-76岁,平均年龄为57.6 岁。病程为1~5年。两组患者之间的临床资料均无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及分型
参照最新修订的 WHO 标准对病者诊断分型,临床表证为有血象中血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增生不正常,造血细胞发生特异变化;参照 WHO 修订的 IPSS 积分系统诊断,积分均≥2.5,表示均为高危组。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采用西药联合化疗,即CsA联合CAG方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阿糖胞苷(Ara-C)+阿克拉霉素(Acla)]诱导治疗。CsA 3~5mg/kg.d,根据CsA血药浓度、血清肌酐及转氨酶水平调整剂量,连续服用至少16周以上;Ara-C 10mg/m2.d,12小时1次,第1~14天皮下注射;Acla 14mg/m2,第1~4天静脉注射;G-CSF 200μg/m2.d,第1次注射Ara-C之前12小时开始使用,最后1次注射Ara-C前12小时停用,连续皮下注射14天,若中性粒细胞绝对值>5×109/L或白细胞计数>20×109/L时,暂减少或停用G-CSF。1个疗程后评估疗效。如有效,则继续进行治疗。如无效,则只进行第 2 疗程治疗,依然无效者停止该方案而选择别的治疗方法,但不再评定疗效。
1.3.2治疗组使用益髓祛邪汤联合西药化疗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西药化疗方法同对照组患者。益髓祛邪汤的组成:人参15g、鹿角胶10g、何首乌15g、枸杞子20g、青黛15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20g、夏枯草20g、三棱15g、莪术10g、猪苓20g、甘草6g(中药用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酌情加减)。中药用传统方法水煎服。每日三次,每日一剂。
1.3.3疗效评定标准[2]
①完全缓解(CR):临床症状消失;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血红蛋白≥100g/L,血小板计数≥100×109/L,脱离输血;骨髓增生正常或接近正常,原幼稚细胞≤5%;②部分缓解(PR):5%≤骨髓原幼稚细胞≤20%;或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资料进行整理,组间比较选用单因素方差检验,组内比较为t检验,P
2.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46.9%,两组相比较,*P=0.000
3.讨论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以难治性全血细胞减少和易转化为急性白血病为特征。对于高危组 MDS的治疗,目前没有标准方案,所以对于其临床疗效的研究、探索发现新的高效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病发生率近年来日益增高,多累及中老年人,但青少年发病率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已成为最常见的恶性血液病。治疗策略经常以支持治疗为主,包括造血细胞生成因子,输注红细胞和血小板以及抗感染治疗。另外诱导分化、免疫抑制治疗、刺激造血、去甲基化治疗、化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应用。患者的预后、并发症、年龄和经济状况是决定治疗策略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这些年来国内外对诊治MDS进行了大量研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仍是目前唯一可以治愈的手段,但对于老年患者难以实施。
目前对于MDS的中医病机已取得基本共识,多责之于脾、肾,脾肾亏虚为本,邪毒阻络为标。在精气内虚、情志失调、气血失和、阴阳失调、肝气郁结等基础上再感热毒、湿毒、瘟毒、温病之邪所致[3]。故我们选用益髓祛邪汤辅以治疗。
从本次试验研究中我们发现,对于高危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采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化疗治疗。益髓祛邪汤可明显提高环孢素A联合CAG 方案在高危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可明显改善病人病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益髓祛邪汤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MDS中。
【参考文献】
[1]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57-163.
【关键词】
米非司酮;桂枝茯苓胶囊;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发病率10%~15% [1],且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中青年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如何治疗内异症成为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我院采用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85例内异症确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年龄25~44岁,平均33.2岁,病程10个月至13年,其中合并不孕9例。治疗组44例,年龄24~42岁,平均32.6岁,病程1~12年,其中合并不孕11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痛经和/或非经期腹痛、痛,无用药禁忌,无心、肝、肾脏疾病,近3个月未用激素或手术治疗本病者。两组患者年龄、症状和体征、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修订的西医诊断标准[2]。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月经第一天开始服用米非司酮(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每次12.5 mg,1次/d, 连续6个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桂枝茯苓胶囊(江苏康缘药业有限公司)每次3粒(0.93 g),3次/d,连续6个月。
1.4 观察和随访 用药期间每月详细记录病情变化和用药副作用,复查肝功能、彩超。停药后3、6、12、18、24个月各随访一次。随访内容为:症状改善情况、月经复潮时间、彩超、妇科检查、受孕及复发等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的修订标准[2]:①痊愈:症状全部消失,盆腔包块等局部体征基本消失。②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盆腔包块缩小。③有效:症状减轻,盆腔包块无增大或略缩小。④无效:主要症状无变化或加重,局部病变有加重趋势。⑤复发[3]:经手术和规范的药物治疗,病灶缩小或消失及症状缓解后,再次出现临床症状且恢复至治疗前水平或加重,或再次出现内异症病灶。
2.2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用药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18%和75.61%,χ25.509,P
2.3 两组副作用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均较少。治疗组和对照组用药后的副作用发生情况分别为:阴道点滴出血1例、3例,轻微恶心2例、2例,轻度潮热、乏力3例、2例,症状轻微能忍耐,均无停药。无痤疮及肝功能损害。两组均与停药后1~2个月恢复月经。
3 讨论
3.1 内异症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西医认为与经血逆流种植、体腔上皮化生、内分泌、免疫失常、外界环境污染等多种
作者单位:457001濮阳,中原油田妇幼保健院妇产科
因素有关,而新近的研究证明,在位内膜的特质起决定作用[4]。中医认为内异症多由气滞血瘀,寒凝痰阻、肝肾亏损、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异位组织出血是离经之血,积聚日久而为症瘕,本病见于中医的“痛经”、“症瘕”、“月经不调”、“不孕”等病中。
3.2 孕三烯酮是治疗内异症的指证用药,临床上应用较多,但不良反应大,患者往往不能坚持全程治疗,何社红[5]等报道个别患者因肝功能损害严重而停药。GnRH-a昂贵的价格及低雌激素症状和骨质丢失等副作用使其很难广泛用于临床。米非司酮是近年来研究较多颇有前景的治疗性药物,米非司酮作为孕激素受体拮抗剂,通过和子宫内膜上的孕酮受体结合,使子宫内膜失去向分泌期转化的能力而使其凋亡;通过阻断LH峰值而抑制E2的正反馈效应,使血E2水平下降,从而降低子宫内膜的增生效应。总之,米非司酮通过直接或间接影响E2、0、FSH、LH的值达到抑制排卵,诱发闭经的目的,从而改善内异症症状。本报告显示,短期口服米非司酮治疗内异症具有疗效肯定、价格低廉、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等特点。
3.3 桂枝茯苓胶囊方中桂枝具有温通血脉,辛散瘀血、行气畅血之功;茯苓消痰利水、渗湿建脾、以助消瘀之力;白芍,柔肝养肝,缓急止痛;桃仁、丹皮,活血化瘀、消散结。诸药合用,共奏通阳行水,畅通血脉、活血化瘀、散结止痛、缓消症块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具有抗炎、解痉、镇痛、消除粘连、调节内分泌及机体免疫等作用[6]。长期用药无明显毒副作用,彰显了中医药的优势[7]。
3.4 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内异症是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标本兼治。米非司酮可使异位内膜萎缩,异位结节、包块及巧克力囊肿缩小,但因其内部血液粘稠,很难将其清除已尽,配合桂枝茯苓胶囊一是通过其活血化瘀、破瘀散结之功,使异位病灶溶解、液化、吸收、消散,从根本上消除异位结节,从而降低了复发率。二是通过其改变血液的粘滞性、畅通血脉,改善微循环,消炎防止粘连及调节内分泌和免疫功能来促进卵泡发育、排卵和改善生殖微环境而增加受孕率。经过我们临床应用观察,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内异症优于单用米非司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程明军,徐丛剑.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理论和学说.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 23(7):561-562.
[2]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子宫内膜异位症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女性不孕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6):376.
[3]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协作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规范.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42(9):647.
[4] 郎景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的任务与展望.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41(5):289.
[5] 何社红,孙继芬,郭萍,等. 重度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应用米非司酮与内美通的临床比较.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22(3):211-212.
1 病因与分型
1.1中医病因与分型
1.1.1湿热胎黄
常见于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及新生儿感染伴黄疸的患儿。症见阳黄,黄色鲜明,呕吐腹胀,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腻,指纹紫滞。
1.1.2寒湿胎黄
常见于黄疸持续较久者,早产儿黄疸或由阳黄转为阴黄。症见面色晦暗,精神差,吮乳少,四肢欠温,腹胀便溏或大便灰白,舌淡苔白腻,指纹淡。
1.1.3瘀血胎黄
主要见于伴有肝脾肿大较明显的黄疸患儿,表现偏于阴黄,常见腹部膨隆,青筋怒张,胁肋下有痞块,或有衄血,瘀斑等,舌质暗红或有瘀斑,指纹紫滞。
1.1.4胎黄动风
见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所致的核黄疸,临床表现偏于阳黄。症见身黄、目黄如金,逐日加重,神萎嗜睡,阵阵尖叫,两眼凝视,口角抽动或全身抽搐,舌质红或紫红,苔黄,指纹青滞。
1.2西医病因与分型
1.2.1生理性黄疸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于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到3~4周。既往沿用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上限值,足月儿<205.2μmol/L(12mg/dl),早产儿<205.2μmol/L(12mg/dl),而较小的早产儿即使胆红素<171μmol/L(10mg/dl),也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核黄疸)。
1.2.2病理性黄疸
1.2.2.1感染性
可又分为新生儿肝炎及新生儿败血症。
1.2.2.2非感染性
可又分为新生儿溶血病、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遗传性疾病及药物性黄疸。
本文着重讨论病理性黄疸
2 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特点
病理性黄疸常有以下特点:①黄疸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②重症黄疸,血清胆红素>205.2~256.5μmol/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③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26μmol/L(1.5mg/dl)。
3 治疗
3.1中医治疗
3.1.1湿热胎黄
方用茵陈蒿汤加味:茵陈蒿4~6g,枙子2~3g,制大黄1~3g,车前草、白茅根各4~6g,茯苓3~4g。每日1剂,水煎服。
3.1.2寒湿胎黄
方用茵陈理中汤加减:茵陈4~9g,人参、白术各1.5~3g,干姜0.5~1g,炙甘草1~2g,茯苓3~4g,黄芪2~3g,每日1剂,水煎服。
3.1.3瘀血胎黄
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赤芍、牡丹皮、五灵脂、当归、川芎、元胡素、乌药、香附、枳壳各1~2g,茵陈4~9g。每日1剂,水煎服。
3.1.4胎黄动风
方用羚羊钩藤汤合茵陈蒿汤加减:羚羊角0.2g(冲服)或0.6g(另煎),钩藤3~9g,茵陈6~10g,枙子3~4g,大黄1.5~3g,白茅根15g,每日1剂,水煎服。
3.2西医治疗
3.2.1西药
3.2.1.1降低血清胆红素
可选用酶诱导剂、减少肠壁对未结合胆红素的吸收及抑制溶血的药物。常用的酶诱导剂是苯巴比妥5mg/kg·d,分2~3次口服,尼可剂米100mg/kg·d分3次口服,一般用药2~3天后显效,少于2天无效。活性炭能吸收肠内胆红素,以减少其再吸收。可用10%水溶液5ml/次,每2小时1次内服。强的松能抑制溶血过程2mg/kg·d。
3.2.1.2保护肝脏酶活性
使用控制感染的药物,甲状腺功能低下者,可服甲状腺片,并应注意避免使用对肝酶活性有抑制的药物(如新生霉素)
3.2.1.3减少游离的未结合胆红素
白蛋白能结合游离的胆红素,减少核黄疸发生,1g白蛋白可与16g胆红素结合。临床常辅以碳酸氢钠以纠正酸中毒。但白蛋白注入后,可增加血容量,对有心力衰竭、严重贫血者慎用或不用。
3.2.1.4其他药物
针对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给予病因治疗的各种药物。
3.2.1.5光照疗法
未结合胆红素不溶于水而能吸收光线,胆红素经光照后可发生光照异构作用,而变为水溶性的异构体,从胆汁或尿液排出,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目前认为光疗仍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光疗所需的时间取决于黄疸的程度,即程度高,所需的时间长。[5]蓝光的波长主峰在425~475nm之间,对胆红素的作用最强,一般光照时间为24~48小时,黄疸较重者可延长时间。
3.2.1.6其他方法
如换血疗法,不仅能移去过多的胆红素,防止核黄疸的发生,同时能纠正贫血,改善带氧,防止严重缺氧及心力衰竭,且可移去附着有抗体的红细胞及存在血液中的游离抗体,减少继续溶血。可按150~180ml/kg计算。手术疗法:对于胆道闭锁(即中医“瘀血胎黄”)有根治作用。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临床实践中,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以血清胆红素数值及黄疸临床特点为诊断的主要指标。在治疗过程中应结合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辩证论治及分型,强调个体的差异性,宏观与微观结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领域中,中西医结合,发挥祖国医学的独有优势,将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开拓更广阔的前景!
参 考 文 献
[1]王慕逖主编,儿科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余孝良主编,儿科诊疗精粹,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1.1调查对象
我校2009级、2010级、2011级、2013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校本科生以及我校2012届、2013届、2014届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
1.2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采取针对毕业生和在校生设置不同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在校生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择业意向及就业指导需求3个方面的内容,毕业生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求职过程基本情况、工作情况等内容。
1.3调查方法
于2013年9月至2015年5月期间,同时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和在校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中,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在2009级、2010级、2011级、2013级中随机抽取18个班级,按照大二年级、大三年级、实习中、实习结束后四个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分层后,每个班级中随机选择部分学生进行在校生调查。在校生采取现场发放问卷现场作答的方式进行。毕业生采取现场发放现场作答、网络作答、电话作答等方式进行。
2结果
2.1在校生调查结果
2.1.1基本情况
在校生调查问卷共计发放720份,回收合格问卷690份,合格率为95.83%。
2.1.2调查结果
2.1.2.1个人基本情况调查
在个人基本情况调查中主要针对学生选择学习本专业的原因、对所学专业今后的工作性质和去向是否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时候开始把就业纳入议程、对就业影响最大的因素、对所学专业未来就业前景等方面的认识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入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对本专业今后的工作性质和去向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不了解的只有8.26%;对自己适合的工作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非常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的占40.87%,这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选择明确的就业方向有很大帮助。但是,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规划开展比较滞后,被调查者中只有19.85%的学生在大四年级之前将就业纳入议程,50.68%的学生是在实习过程中或实习结束后才开始为就业做准备,因此也导致了学生对本专业就业前景认识与现实差距较大,被调查者中52.17%的同学感到就业前景迷茫,但也有44.93%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
2.1.2.2就业意向调查
就业意向是毕业生在正确认识自身现状的基础上,对毕业后是否就业及如何就业的安排和打算。本次调查在就业意向方面主要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类别、希望到哪一级别的医院工作、就业地的选择、毕业初期理想薪酬等方面做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62.75%的被调查者中毕业后打算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在医疗机构等级及工作地的选择上,70.87%的被调查者选择在二级以上医院工作,97.4%的被调查者选择在县级城镇及以上的城市工作,只有2.6%的被调查者选择到县级以下乡镇工作。结果表明,该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地的选择上期望值太高,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模式相违背。在选择就业地点时,有43.62%的调查者将“个人发展机会”作为首要的考虑对象,其次才会考虑工作、生活环境以及经济收入、人事编制等因素,这一点也反映出,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理性、成熟的一面。
2.2毕业生调查结果
2.2.1基本情况
毕业生调查问卷共发放150份,其中回收合格问卷134份,合格率89.33%。其中2012届41份,占30.6%,2013届45份,占33.58%,2014届48份,占35.82%。
2.2.2调查结果
我院从1995年开始招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已毕业学生数千人,本课题中对近三年已毕业参加工作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个人基本情况、工作情况、求职过程、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有73.95%的毕业生在县级及以下乡镇工作;被调查者中普遍认为,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及早进行职业规划,在学生就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中,有41.18%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的适用性不强是影响其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在对学校就业服务工作的建议中,有57.14%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在实践环节中的教学指导。被调查者中71.42%的是在进入临床系部以后才开始考虑就业事宜,这一点也体现出了,本专业学生就业规划比较滞后。
3建议
3.1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帮助本专业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方向
目前,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急需大批卫生人才,于此同时大中城市各级医院大批接受本科毕业生的情况已不复存在,因此,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已成为本科医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我国独有的一门特色专业,相比于单纯的中医学、西医学来说,其特色在于:该专业学生在五年时间里,既要系统学习中医理论、也要学习西医理论,还要学习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学生经过4年理论教育后,同样需要完成一年的毕业实习,这些经过系统学习、基本掌握中医、西医学知识的学生将是我国今后中西医结合学科的主力军和高级人才,他们将更加适合农村和基层医疗的医疗卫生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现代中医学专业人才。因此,在学生五年的学习过程中,从专业教师、辅导员以及就业指导教师出发,从入学之初就教育鼓励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将就业目的地指向基层。
3.2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全程化、全面化,帮助学生尽早将就业工作纳入议程
医生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不仅在学识上有较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医疗工作者还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出色的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充沛的精力和较强的心理接受能力。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在校生中对自己所学专业今后工作的性质和去向非常清楚的同学只有17.1%。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我校学生大多在大四进入临床学院学习后,才开始考虑就业相关事宜。我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分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两个部分,该专业的职业规划课程多开设在大三学年级,就业指导课程开设在大五下学期。对职业性质不了解、自我认识不够充分、就业工作准备不充分,盲目就业是影响该专业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开设一些相关课程,使学生尽早认识自我、认识职业生涯,及早做好职业规划。
3.3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弃台来沪 只为心中中医梦
黄宗瀚祖籍福建,台湾省彰化人。1994年。因为对中医研究的热爱,黄宗瀚放下台北贵族医院中心诊所的医疗工作,决定要到中医学科的发源地一一大陆发展。在一番考察之后。他决定赴上海中医药大学就读深造,而且是从大学一年级读起,虽然那时他已经28岁了。
“十年磨一剑”,黄宗瀚终于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上海中医科大学之后,又取得国家基金全额奖学金,专门研究子宫肌瘤。他说当时自己有两个选择,一是返台考取中医师检定考及特考,以便取得在台湾执业的资格:二是继续在上海读硕士、博士。考虑到要想把中医学好,大陆是个庞大医疗基地,所以他放弃了回台。并取得硕士转博士的资格念完博士。随着台商辰新医院进入上海,2003年,黄宗瀚协助辰新医院设立中医门诊部,并从中医科扩大到中医部。
黄宗瀚说,大陆和台湾不同,大陆的体制分为医院、门诊部、诊所3级,但开放台湾医师营业的只有医院及门诊部,且规定严格。门诊部的营业面积至少需300平方米,没开放台湾医师的诊所面积只要40平方米,且由一位医师出诊即可,也因此,对台湾医师来说成本比较高。而两岸中西医的传统理念,也有很大的不同。台湾中医专科性不强,大陆中医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分科很细。大陆中医分科就像台湾的西医,比如去曙光医院看中医,你要看的是甲状腺。就要挂内分泌科,内分泌科又是在其中医内科下再分出的次专科。且其专家从教学、治院到内部组织都在研究同样的东西。
为了要实现自己全科问诊、把中医家医化的理想,黄宗瀚决定自己创业。2002年,在考取上海中医师证照后,黄宗瀚经过上海市卫生局注册取得行医资格。2008年6月,学成后的黄宗瀚花费了人民币上百万元,终于在上海开了一家私人诊所,成为首位在沪开业的台籍中医师。这在上海中医大的台生求学史上史无前例。
“那时我是台湾人的首例,刚开始碰到不少问题。”黄宗瀚忆起当初艰难创业的岁月,心中难免多有感触,“可能是贵人相助吧。念硕士时就到台湾人开设的辰新台商医院工作,之后又协助辰新设立中医部,再加上大陆中医老师的协助,才有今天的发展。”
说到为何与中医结缘,黄宗瀚也感触颇多。原本在台北中心诊所放射科工作的黄宗瀚发现。许多骨刺、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因为怕痛、怕开刀,转而求治中医,他也因此才注意到这门古老的医学。他笑说。其实爷爷早年就开中药房,从小就是看着黑压压的药材、闻着浓浓的中药味长大的,但是,是长大后才知道那碗乌黑的汤水,原来是药。
扬长补短 展现精湛医术
对于岛内因法规限制,造成中西医的壁垒分明,黄宗瀚也有自己的看法:中医只能开中药,西医只能开西药,中医连化验单、检验报告单、光(超音波扫描)都不能开,要转给西医。这是很不合理的。他进一步举例说明。假设一位更年期妇女来看妇科疾病,诊断后发现她患了“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骨质疏松及妇科肌瘤,那么看西医的话,肯定是只治妇科,不管三高:治了三高,又漏掉骨质疏松。
而“鼎瀚中医诊所”则是全方位的。黄宗瀚解释说,比如更年期或妇女疾病,若肝出了问题,就可能产生头痛、眼睛干涩、干燥症、甲亢、乳腺小叶增生或纤维瘤、子宫肌瘤或内膜异位。西医治疗中,子宫方面要看妇科,头痛看神经科,甲状腺看内分泌,胁肋痛看神经科,看外科……西医要看很多科,甚至大陆中医也要看很多科。但在我们这边就是全科帮忙看。这也是我们诊所扬长避短,综合中西的一大特点。
经过大陆西化中医洗礼后,黄宗瀚看到了更多中医传统的优点,他认为,大陆的中医是全科式问诊,医生经过望闻问切后,能够全面地了解病人的体质情况,然后再依照病情转到各科,这样的医病关系会更好。现在我招聘中医生,一定要求应征者扎实地从大学开始念起,半路出家的中医我不用。回忆起在大陆求学的经历,黄宗瀚说,大陆中医大学教育很扎实,而且中西医要一起念,5年修300多个学允连晚上都要上课,还要实习,比在台湾念书还累,但是却是学医路途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过程。医学是不分中西的,尤其是对病家而言,什么方案对病情最好是最重要的。我们的团队都是中西医结合的专家,我们希望给予大家的是中医的治本及中西医结合全面性的好处。治本或许需要一定的疗程,但减少了复发及长期反复服药的成本,而中西医结合诊断和治疗缩短了疗程成本,这些都是我们的理念和坚持,也是真正的降低病家医疗开支。我们需要大家的支持,让我们“鼎瀚新中医”的理念和照护开花结果!
精致中医获得青睐
交谈中,黄宗瀚对目前有些中医的职业道德有些隐忧,“大陆不少医院的中医部门煎煮药材时,根本都不泡不煮,或是丢下去就捞上来,如此这样药材的有效成分根本出不来。”“但是你放心啦,我们诊所严格执行浸泡45分钟、煎煮45分钟,且用高压萃取药材成分。病患透过鼎瀚中医门诊部二楼煎煮室的窗口,煎药的过程可以一目了然。”黄医师认真地说。
在大陆待了这么多年,黄宗瀚最大的感触就是随着两岸各种交流、交往政策的实施,两岸间不再陌生。黄宗瀚现在的病人中,大陆病人占了三分之一。他说:“大陆新医改措施的推行,让我的诊所未来有望逐步享受到公营医疗机构的待遇。我非常看好两岸中医资源整合的前景。”
作为上海首家精致的中医门诊开创者,黄宗瀚表示,可能因为受过两岸医学教育,让他兼具了两岸中医的优势。“我们会做传统药丸、传统经络治疗,这些在大陆都没有,我们把台湾的中医精华带了过来,上海很多高端或台商都觉得新奇。这大概就是鼎瀚中医门诊部能获得青睐的主要原因。”
台湾游诗三首
胡儒钗
台北观海
遥看海天一线连,浪花飞处月如弦。
欲行万里波涛路,不问几时明月圆。
阿里山
西风入水浪不平,一片孤云锁山中。
忽见曙光开世界,层林深处已黎明。
宝岛抒怀
小小孤岛,四海怀抱。暮,临风清月朗,日放异彩多娇,好个自在逍遥。碧波涌两岸,飞浪走千帆,风也潇潇,路也迢迢。
遥想当年,云雾遮,风雨摇,倭寇辱同胞,雷击海啸。还有那,兄弟争,姐妹吵,天地怨,海浪喧嚣。六十年恩仇,何日相逢一笑。手挽手,弃干戈,共一统,做直下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