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植物保护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作物种种质资源 保护 利用 合作
一、我国作物种种质资源概述
作物种种质资源对我们的农业健康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一种宝贵的地球公共资源。合理有效的保护、开发、利用作物种种质资源有利于更好的维护生物多样性,对提供安全的优良作物做出重要贡献。合作在保护和利用作物种种质资源上显得尤为重要。作物种质资源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关系到我们的衣、食等各个方面。优质的作物种质能够为人类提供食品和药物的原材料,同时还为当今社会日益发展的生物科学源源不断的基因。保护、研究、利用作物种种质资源是国家农业发展的必要保证,也是提高国际地位有力竞争的筹码。作物种种质资源有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值得我们开发利用,更好的造福人类。当前作物种种质资源已经成为国际上热门的关注点,成为体现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作物种种质资源数据库的建立已经成为一种必要选择。它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它对国家农业持续性健康发展,加强农业基础、提高r业、增强农业科技的发展具有全局性持久性的重要意义。作物种种质资源实际上就是物种基因资源,私营部门、公共部门和非盈利部门以及整个社会共同合作都有利于作物育种事业的发展。当前我国作物种质资源丰富,通过建立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为作物种种质资源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建立保护库、保护点,以及完善相关立法,构建了良好的物种种质资源系统和相应的法律保护体系,是我国管理利用作物种种质资源的基础。
二、我国当前在作物种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上存在的问题
(一)作物种种质资源缺乏一定的分享体系,使得作物种种质资源信息得不到有效的共享,科研进展缓慢。保护者不能够及时的分享信息,使用者用于科研发展也进展缓慢,严重的阻碍了作物种种质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二)作物种种质资源的商业价值难以快速实现。由于公益性的研究落实不到位,无法使作物种种质资源的价值得以体现,这使作物种种质资源利用存在缺陷。
(三)对作物种种质资源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使得我国在作物种种质资源上一些成果进展缓慢。研究不系统不全面,导致能够用于科研项目的信息也尤为有限,难以提供针对性的实质有效的信息资源。
(四)我国作物种种质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因为作物种种质资源研究起步较晚,在作物种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保护、创新发展上采用的模式都较为陈旧,缺乏新思维,导致我国与世界上有关方面的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很多物种在没有充分保护,用于研究的时候就已经绝种了,这也成为作物种种质资源研究上的一大遗憾。
三、合作对于作物种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要性
合作就是“多方共同从事一项事业,来达到共赢的目的。保护作物种种质资源需要多方的合作,这样才能达到高效利用、合理开发、创新发展的目的。我国在合作保护利用作物种种质资源方面可以借鉴的新思路:
(一)凭借合作关系促进作物种种质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共享利用。通过建立完善的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平台。各方共同利用信息、交换信息。前期考察,收集保存作物种种质资源的相关信息,由专业的人员进行评估,后期的录入,共享以及保护信息。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作物种种质资源得到多方充分利用。建立一个有效的平台机制,在明确权益关系的前提下进行作物种种质资源的共享交流,录入者和使用者都能够共享信息用于研究。共享平台的日益完善和权益分享的明确,能够在公平利用的大框架下各方公平使用平台上的信息。合法有效的共享信息,避免资源浪费。比如世界范围内建立的一些特定作物的协作机构及其信息网络。各国之间能够对特定作物的信息交互使用,用于各自的开发和保护。这些科学信息的有效利用,在提高农作物产量、改良农作物品种、新兴农作物推广上都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小麦、玉米。通过全球范围内作物种遗传资源的共享,人类已经在提高物种抗性,培育良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共同的遗传资源,共同的作物种成果,更高的产量,有效的解决饥饿问题、贫困问题,更好的造福人类。
(二)跨组织跨部门的协作也利于作物种种质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作物的培育、开发、保护并不是单一部门的职能,而是需要全社会不同职能部门的通力协作。私营企业的主要目的是盈利,可以研究能够带来更多经济效益的物种。而专业的公共部门则善于研究特定作物的生长环境、生长条件,以此来开发出良株,最终用于更大范围内的生产,最终产生效益。种子公司开创多样化的作物产品市场,非盈利的育种部门则来进行作物育种。这中间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来保障育种工作的顺利进行。这是一个不同部门不同职能通力合作的过程。这样各自都能在擅长的领域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设置专利,保护信息资源,使物种种质资源信息流通更加广泛。增加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私人投资,有利于作物种种质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运用。人们可以利用有专利的作物种种质资源进行杂交,培育出更加优质的作物用于生产生活。这样没有降低门槛的运用受专利保护的作物种种质资源有助于推广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
四、结束语
通过对作物种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进行了浅要的分析,我们能够明确作物种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必要性,认识到当前作物种种质资源利用保护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而合作能够有效解决作物种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所遇到的难题。正所谓一加一大于二,通力合作不仅可以满足各方的需求,最终还能达到对作物种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造福人类。因此,我们要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这样才能实现对作物种种质资源的保护及高效利用,为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1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也是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原因。一直以来,我国传统农业的生产都不够重视农业中植物的保护,这跟农业自身的特点有关。不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农业的发展受天气的影响很大,这也使人们一直有靠天吃饭的观点。在环境面前,一般人们感觉到的是能力不足,所以,在遇到植物被破坏的情况时,人们也只能够听之任之,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
1.2相关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农业虽然起步很早,但是在植物保护方面起步却比较晚,因此,在植物保护方面的立法和执法都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显得比较落后。在植物受到破坏之后,很多相关部门才开始采取措施,这种做大大降低了植物的产量,最终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2设施农业植物保护常用技术分析
2.1加强领导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在进行农业植物保护的过程中领导力度非常重要,因为植物保护需要很多部门的共同作用。对此,领导应该重视农业植物的保护,尽快健全植物保护制度。在具体的植物保护过程中,领导者应担负起农业中植物保护的主要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植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实际上,领导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如果在进行植物保护的过程中强化领导的带头作用,那么就能够有效促进植物保护相关工作的进展。此外,建立完善的相关制度也是植物保护阶段必须要做到的。我国现在正处于法制社会,法制代替人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在进行农业植物保护时,要加强制度的建设。实际上,这对于很多相关工作的开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农业中植物保护的相关制度,应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下来。对于植物保护各个阶段的主体都用法律形式做出相关的规定,以便之后出现重大事故时能够做到赏罚分明。
2.2运用科技手段对植物进行保护
现代社会,科技对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在很多领域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当然,在植物保护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的植物都已经可以借助农药的方式进行控制,但是,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农药滥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从而植物生产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因此,利用高科技手段,能够改善农业中植物保护的措施,大大提高植物保护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2.3加大植物保护的投入
植物的保护工作关系到我国的民生,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国家应加大农业植物保护的支持力度,增强涉农基金的投入。增加在农业植物保护方面的投入,对我国农业生产具有深远的意义。此外,还应健全各地植物保护站的硬件设施,因为我国的植物保护站历史悠久,条件比较简陋,实验设备极度缺乏,很多设施都不能够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植物保护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中对于植物的保护工作。由于植保站硬件设施落后,导致植物保护站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农业社会的发展,这也是我国农业植物保护工作现在正面临的瓶颈。所以,加大对于植物保护的投入,将会对植物保护工作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3结语
1我国粮食生产现状
1.1产量情况存在很大隐患:对于我国的粮食产量问题而言,仍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从2000年开始,我国就出现了粮食生产不能满足需求的状况。同时,有限耕地资源的逐年锐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粮食生产的规模。其次,粮食的产量与生产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的生产不能随着需求的增加而增加,这一问题将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粮食产量安全。
1.2粮食质量形势下滑:对于粮食的质量问题而言,所涉及到的方面较为广泛,贯穿于粮食生产的整个过程,每一生产环节的影响因素都有可能对粮食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土壤资源的污染、农药与肥料的非常规使用以及加工环节添加剂的滥用等因素都将直接影响到粮食的质量安全。同时,近年来,我国粮食质量安全问题与面粉中漂白剂的超量使用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粮食质量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1.3粮食的生态因素面临严重考验:因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以及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等问题的存在,使我国农业生产环境恶化,对农业资源的超负荷使用以及与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了土壤的荒漠化与水土流失,从而导致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元素大量流失,造成土壤贫瘠,土壤肥力严重下降,直接导致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能力严重下降,粮食的生态安全问题也受到了严重威胁。
2植物保护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植物病害的存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因此植物保护也成了人们关注粮食生产安全的重点。所以,以下是植物保护对粮食生产所造成的影响:
2.1正面影响
2.1.1植物农业确保了粮食产量:对于现阶段病虫害的治理而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喷洒农药。我国粮食种植面积较大,当出现虫害、病菌害等问题时,会造成大面积的植物损害。使用植物农药不仅可以进行大面积喷洒,而且取得的效果也是较为明显的。在短期时间内将病害解除能有效减少因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从而确保粮食生产。因此,农药喷洒的植物保护方式是确保粮食产量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2.1.2研发转基因物质,提升粮食产量:随着我国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转基因植物得到了较快发展,并已成为植物保护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使粮食产量得到较大程度提升,如转基因技术能使土豆的个头变大,营养价值提升等,同时还能有效减少粮食作物的病害,从而减低粮食生产成本,提升粮食的产量与质量安全可靠性。对于粮食的生产而言,是一个较大的发展与进步。
2.1.3进行粮食保护的其它方法:除了以上植物保护方法以外,在农业的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治理等方面也有所体现。这些植物保护方法的运用对提升粮食安全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
2.2植物保护对粮食生产安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2.2.1农药对粮食安全造成负面影响:上文已经提到,为了保证粮食产量,植物农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农药中所含有的大量有害化学物质被直接喷洒在植物表面,被植物吸收之后会形成一定的化学药物残留,当这些残留物质被人体吸收之后会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应对药物技术的使用不合理以及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等因素的存在也导致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粮食安全的发展。
2.2.2转基因技术对粮食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虽然转基因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仍然未发展成熟,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因此对于该项技术的使用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从而制约了粮食的安全发展。对于转基因技术而言,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转基因粮食中有可能含有不确定的毒素,从而使人或动物出现慢性中毒或突变等不确定情况。其次,转基因粮食营养成分有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转基因粮食中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可能会对粮食的安全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3加强植物保护,促进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
3.1改进与完善植物保护技术:对于现阶段植物保护技术而言,仍然局限于植物农药与转基因技术两个方面,还有很多生物技术没有被充分开发利用,使植物保护方法与途径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不利于粮食的安全发展。因此,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应对新型的植物保护技术进行不断完善与创新,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可持续植物保护技术,确保粮食的质量安全,并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粮食生产环境。
3.2强化EPM策略的运用,对管理模式进行不断发展:对于粮食的安全发展而言,需要一个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生态环境,对于植物病虫害的预防与治理也需要一个生态、可持续的治理模式。在此过程中应多采用综合治理的方式进行综合调控,以实现物种的多样化发展。同时,在确保生态稳定性的基础上降低植物病害,EPM策略便是一种进行综合治理的策略,是现阶段确保粮食安全发展的关键途径,能确保植物保护管理模式得到良好发展,以顺利实现对于粮食生产的安全保护。
3.3强化对可持续质保的教育培训:虽然大部分植物保护思想已被大多数国家的植保工作者所接受,但该理论体系还未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因此,有必要以教育培训的方式加强可持续植物保护观点与技术的宣传,以从根本上提升植保水平,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可持续植物保护的重要性,确保粮食的安全生产。
结语:综上所述,粮食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我国发展的方方面面,而植物保护是影响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应慎重对待植物保护工作,并不断开发新型的植物保护技术与措施,以从根本上确保粮食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 王述民, 张宗文. 世界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1, 12(3): 325-338.
[关键词]植物保护 粮食安全 思考与对策
一、基本情况
临夏县位于甘肃省中西部,地处陇中黄土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交汇地带,是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贫困大县,全县总面积1212.4平方公里,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具有大陆性、季风性山地气候特点,海拔1735-4636米之间,年平均气温6.8℃,无霜期150d左右,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在625mm左右,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份,属一年一熟农作区。全县现辖19个乡、6个镇,219个行政村,2101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3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06万人;全县耕地37.55万亩,耕地多为山旱地,有效灌溉面积达19.5万亩。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洋芋、蚕豆、油菜、蔬菜六大类,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达45万亩左右,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8万亩。
二、植物保护与粮食安全生产现状
植物保护(简称植保)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科学和经济的方法,保护人类的目标植物免受有害生物的危害,提高生产投入的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作为农业技术措施,它是根据人类社会的需要,按照有害生物(病、虫、草、鼠)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和技术及管理的可能性,所进行的农事管理活动的一部分。随着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植物保护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粮食安全是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植物保护与粮食安全之间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关系。由于临夏县自然生态条件复杂多样,病虫草鼠害等有害生物的危害是临夏县粮食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近年来,尤其2012年,在临夏县境内小麦锈病、玉米粘虫、蚕豆象、马铃薯晚疫病等病虫危害中度偏重发生,表现出了生物灾害具有种类多,发生较重,危害较大的特点,对临夏县粮食生产安全带来了很大威胁。对此,县委、县政府对植保和粮食安全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植保部门把加强以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为主的植物保护作为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粮食稳产增产、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生产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措施来抓,同时通过狠抓良种供应、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推广,大力实施良种补贴项目、IFAD农村综合发展项目、旱作农业项目、高产创建项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高效农田节水灌溉项目、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植保工程项目等一批农业项目,开展人工高炮防雹和开小麦锈病、玉米粘虫、马铃薯晚疫病、蚕豆象等为主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为主防灾减灾等各项有效措施的落实,有效减轻了病虫草鼠害等有害生物对粮食安全生产的危害,确保了粮食安全,使全县粮食安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全县完成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50.3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39.7万亩,全县粮食总产达到14.4万吨,比上年粮食总产13.48万吨增加0.92万吨,增长幅度达6.8%。
三、植物保护与粮食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县在植物保护和粮食安全生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不足,一是对植物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存在重防治轻预防的现象。二是植保专业人才缺乏,激励机制不健全,专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三是植物保护检测体系不健全,缺乏及时有效的检测和预报。四是植保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植保工作的正常顺利进行。五是在粮食安全生产中灾害性天气发生比较频繁,抗灾减灾能力不强。六是粮食安全生产中农资价格上涨过快、长幅较大,导致粮食生产投入高、产出低、加之粮食价格低,市场管理机制不健全,粮食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高。七是近年来,由于农民工外出务工工资增长幅度较大,存在一些农民因外出搞劳务而弃耕的现象。
四、思路与对策
植物保护与粮食安全生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加强植物保护来促进粮食安全生产,达到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为此,今后在植物保护和粮食安全工作中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通过多种方法,加强国家关于粮食安全政策的宣传,提高农民对政策的知晓度,进一步提高农民对粮食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生产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让广大种粮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2.加强管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严格控制化肥、农膜、柴油等农资价格,努力解决农资价格上涨过快、涨幅较大而导致粮食生产中投入大、成本高、效益低的问题,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继续实行国家粮食保护价制度,切实解决部分商贩对粮食实行的低价收购、高价出售和欺行霸市的问题,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3.加强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管理
引导广大农民合理流转土地,走集约化生产的道路,尽快解决部分农民因外出务工而弃耕的问题。
4.调整结构,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稳定粮播面积;积极引进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使良种良法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新品种、新技术的增产作用,提高粮食产量和效益。
5.健全和完善植物保护体系
加强植物保护,强化病虫草鼠害对粮食作物等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及防控工作;认真开展人工高炮防雹等灾害性天气的应对工作和抗旱工作,努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促进粮食安全生产。
6.加大投入
上级业务部门要加大对植保工作的扶持力度,在项目、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切实解决植物保护专项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确保植物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一、公园植保人员的素质有待加强
目前,城市公园的植保人员多数是临时工,其流动性非常大,而这些植保人员普遍缺乏植物保护的相关知识,不懂得如何在栽培与养护的过程中对不同种类的植物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同时当病虫害发生时,也不注意观察其发生的时间,不能够把握病虫害发生的规律,特别是在农药使用方面,多数凭借的是经验,不能够科学、合理的选择农药种类,而且喷洒的手法也比较落后,这不但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对资源也构成了浪费。
二、加强城市公园植物保护管理的对策
1.合理配置城市公园内的植物种类
我们在对城市公园植物种类进行设计时,必须要统筹规划、权衡利弊,对每一种植物的特性进行认真分析。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不同植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如此才能够在保证植物的观赏价值的同时,遵循植物的生长规律,使每一种类的植物都能够健康成长。比如有些城市公园主要是依靠翠柏、龙柏以及桧柏等树木,这些柏类树木虽然是比较优良的树种,但是我们还要注意到这些柏类树木同时也是苹果锈病、梨锈病的转主寄主。所以公园规划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种植间距控制在0.5m,这样有利于对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
2.提高对对外来物种的认识程度
外来物种的破坏力是惊人的,不但能够破坏生态平衡,还能够对地当的经济带来一定损失,因此,公园植保人员必须要提高对外来物种的认识程度。公园管理层必须要给予外来物种更多的认识,可以利用宣传栏、公园网站等媒介提高公园工作人员对外来物种的认识程度。当公园需要进行苗木调运,或者是引入新品种植物时,必须要上报给主管部门,并且经过专业的检疫机构审核完毕,确定该物种可种植之后,才能够在公园内部进行栽培,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外来物种对本地物种的侵害。
3.提高检疫意识
检疫是防止有害生物进入公园的一项重要手段,公园的全体工作人员都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必须将这种意识渗透到工作中去。一是城市公园可以成立相应的检疫机构,负责对调运与引入的植物进行检疫,对检疫的植物拥有一票否决权,即:如果发现引入植物有病虫害的嫌疑,有权对该批次的苗木进行罚没与销毁。二是要健全检疫制度,要规定凡是没有经过检疫机构检疫的苗木,绝对不允许栽植,对于擅自栽植的人员必须要进行严肃处理。
4.加强公园植保队伍的素质建设
任何一项工作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因此,加强公园植保队伍的素质建设,对于提高公园植物保护管理水平,促进我国绿化事业发展,维护城市生态平衡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一是城市公园可以招聘高素质的植保人员进入植保队伍,从而为公园的植保队伍提供新鲜的血液。二是定期开展培训教育工作,以增加植保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检疫相关知识、病虫害的防治、农药的选择与使用以及相关设备的使用方法等等。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将培训成果与植保人员的工资待遇挂钩,从而提高植保人员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可以聘请专家、学者到公园进行现场指导,为植保人员提供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
三、结语
1当前铁路林业绿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环境绿化和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局对林业绿化在铁路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也有了新的充分认识,林业绿化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配套设施,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建设工程中的靓点。另外,随着路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民心住宅工程战略的实施、铁路沿线绿色通道建设和打造流动的绿色走廊的实施,铁路林业绿化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无论是铁路居住环境绿化和铁路沿线绿化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取得成效的同时,相应的林业绿化的植物保护工作并没有跟上,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
1.1绿化设计时忽视了树种的合理栽培近几年,几乎所有的新建小区绿化都是下面铺设草坪,上面零星点缀一些乔、灌木,造成植物品种单一,乔、灌、地被植物搭配不合理,出现了重视绿地数量忽视绿地质量,以草代木、以小灌木代替小乔木的现象,造成先天设计不足。
1.2只重视建成速度而忽视了质量施工中,为了赶工期和经济效益,不严格按要求进行科学整地,树穴不规范,树木土球不标准,基肥很少施入,使用下房土和垃圾土,造成植物成活后营养供给较少,树势弱,生长不良。
1.3养护管理不当常言说的好,三分种七分养,栽是一时,养是长期。每种植物都需要根据其生长规律进行合理的施肥、浇水、修剪。现在很多地方只重视水分的供应,而忽视了浇水时间和施肥问题。
1.4没有重视绿化苗木的检疫每年春秋季绿化过程中,由于专业技术力量薄弱,或时间紧任务重,忽视了检疫,致使不少危害性病虫、杂草得以传入。
1.5只重视使用化学药剂而忽视了其他有效方法一旦发现了病虫害,为了防止其蔓延,马上用速效或剧毒的药物喷施,造成对土壤和空气的污染,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很多其他防治方法,如黑光灯诱杀、利用天敌、生物制剂等,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2对策
2.1建立合理的铁路林业绿化设计格局,从根本上杜绝病虫害的发生制定一个高起点、高水平的规划设计,注重生态意识与艺术效果的结合,扭转铁路林业绿地安排的随意性,逐步调整不合理的树种配置。林业绿化应根据各地气候、地理位置、人文景观等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绿化规划,不能依葫芦画瓢,拘泥于其他地方的模式,更不能盲目追风,要活学活用,充分展示自己的地方特色。选择树种时要以乡土树种为主,形成本地的特色、个性和风格。绿化植物配置要因地制宜,植物种类要多样化,种植结构要有层次。
2.2建立科学的林业绿化施工程序,严格按铁路林业技术规范施工绿化施工应严格按林业绿化植物生长的客观规律,科学施工。严格按2009年1月1日铁道部出版的《铁路林业技术管理规则》规定的要求施工,林业绿化施工最好选在适宜苗木移栽的春、秋季节进行,以最大限度的提高苗木的成活率。不要片面要求工期,整地时要尽量避免使用下房土和垃圾土,特别是表层要使用熟土,并注意施入基肥。
2.3合理养护合理养护是抑制和消灭病虫害发生的有效方法,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根本措施。
2.4加强病虫害的检疫工作植物检疫是植物保护的组成部分。建议铁路林业部门加强植物检疫工作,对林业绿化苗木实行严格检疫,发现有害生物要及时进行除害处理,减少外来病虫害的入侵。
2.5拓展其他防治措施由于铁路林业绿化植物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必然要求其在病虫害防治的时候,以不污染环境为前提,且要兼顾绿化效果,所以不能生搬硬套生态特点不同的农林害虫的防治方法,应利用植物之间相生相克的原理进行防治。
为规范活立木移植管理,保护和培育活立木资源,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建设生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省林业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关于禁止大树古树移植进城的通知》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县活立木移植管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强化宣传教育,树立保护意识。
活立木资源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活立木资源对保护生态环境、传播历史文化、发展旅游经济具有重要作用。各单位要大力宣传依法从事活立木移植的重要性和非法移植的危害性,提高全社会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形成广大人民群众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二、严格控制古树名木和大树的移植。
凡在本局绿化办登记在册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或胸径在100厘米或树龄在100年以上的古树,一律严禁移植。对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的树木、自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内的树木、天然林木、防护林、风景林、母树林以及名胜古迹、革命纪念地、其他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树木等,禁止移植。因古树的生长危及村民房屋安全、重点工程建设等原因确需进行保护性移植的,必须由古树所有者提出申请,经古树生长地周围(本组或村民代表)的村民签字同意,古树生长地村委会、乡镇政府签字同意并盖章,经林业主管部门现场勘查(具备相片资料),报局长审批后,按相关程序办理手续。
三、规范经营行为,依法有序管理。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国家林业局关于规范树木采挖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省林业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树木采挖管理的通知》、《省林业厅关于加强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通知》文件要求,规范活立木移植管理。
(一)经营资格。凡在县境内从事活立木移植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持有林业主管部门核发的《木竹经营加工许可证》(其经营范围有活立木移植许可的)。经营国家、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还必须办理《省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经营许可证》。
(二)采挖管理。采挖胸径5㎝以上树木(人工培育繁殖的除外),必须经县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按采伐证规定采挖并纳入森林采伐限额和木材生产计划;农村居民采挖自留地和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树木(非保护树种或非古树名木),必须办理采伐(挖)实地勘验证明;采挖国家一、二级和省重点保护野生树木,必须向县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报省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办理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采集证和林木采伐许可证。
(三)经营管理。经营活立木必须办理木竹经营加工许可证(其经营范围有活立木移植许可的);经营国家二级和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树木(人工培育繁殖和林农自家种植的除外)还应当办理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经营许可证;经营人工培育繁殖苗木必须办理林木种子经营许可证;销售人工培育繁殖和林农自家种植胸径5㎝以上的大苗,必须经种苗机构或林调队现场勘验并出具《销售人工培育苗木现场勘验书》;其中已纳入国家、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树种,不论是人工林还是天然林,必须经野保部门进行鉴定,经鉴定,属人工栽植的,由野保部门出具《县人工培育苗木现场勘验书》,属于野生的,由野保部门申报办理《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采集证》,并凭《县人工培育苗木现场勘验书》及《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采集证》到省林业厅野保处办理野生动植物产品证明书。
(四)运输管理。运输胸径5㎝以上的活立木,必须取得木材运输证。木材运输证凭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林木采伐许可证或零星林木采伐(挖)实地勘验证明及检疫合格手续办理。运输国家一、二级和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树木的,还必须同时提供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经营许可证和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采集证。运输人工培育、繁殖非国家和非省重点保护树种的,凭现场勘验书和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及检疫合格手续办理运输证或林政部门现场勘验意见和林政分管领导的批准意见及检疫合格手续办理运输证。运输人工培育、繁殖国家和省重点保护树种的,凭野生动植物产品证明书和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及检疫合格手续办理运输证。销售人工培育的已纳入国家和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树种(包括以前培育的),无论径级大小,由种苗管理机构或者有资质的林调队勘验并出具《销售人工培育苗木现场勘验书》,野保部门在办理《省野生动植物产地证明书》时都可以认定为有效依据。对已进入圃地的已纳入国家和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树种,经营单位或者个人不能提供人工培育的有效证明,按野生植物保护管理有关法规进行管理,办理了《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采集证》并交纳了“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费”的,再次移植出圃时,凭原始依据免征“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费”。
近几年植物保护工作的发展状况,不但体现在防治技术的改进,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从而深刻认识了植保工作的方向。在农业生产中如何控制农药污染、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农业工作者需要认真面对的重要课题。
针对环境的日趋恶化,人们对有害生物的认识逐渐发生了转变,植物保护的策略从对有害生物的“斩尽杀绝”转变为“适度容忍”,在防治过程中通过对害虫天敌的研究、引进、释放和保护,发挥天敌的控制作用,应用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方法治理有害生物,综合利用各种措施,将其危害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的合理水平之下,才能取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生物防治法是经实践证明了的,顺应时代潮流的,最安全有效的控制病虫害的方法,通过生物防治法来防治病虫害不污染环境,病虫害也不容易产生抗性,而且还具有经常、持续控制病虫害的优点,这种防治方法非常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是一项值得提倡并有很大发展前途的防治措施,是病虫害综合防治最重要的一环。
应该说化学农药的长期持续使用,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本身及环境带来许多严重问题,主要表现为防效降低、农药残留超标、自然控制力减弱及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了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中,应以农业防治措施为基础,创造一个适合作物生长、不利于病虫发生危害的生态环境;优先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加强农用抗生素、微生物杀虫杀菌剂的开发利用,保护利用各种天敌昆虫,充分发挥其它防治措施,科学、安全地使用农药,防止农药对农产品及环境造成污染。
而改变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概念,则为更好地解决植保问题创造了条件。人们曾想寻找一种单一手段以达到控制和消灭害虫的目的。自从50多年前有机氯农药发明后,以它空前的杀虫效力,有人就盲目认为彻底解决害虫问题已为时不远。多年来有机氯农药的连续大量施用,固然在生产上起了很大作用,但害虫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有些害虫反而更加严重。越防范越多,越多越加药量,可越加药量,病虫害的抗药性就越强,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农药引起的副作用也更显突出。单靠一项技术措施如利用天敌防治,也无法令人满意。所以在今天综合防治的概念已经更加丰富了。
综合防治是通过有机地协调应用各种防治措施,相辅相成,把病虫压低到经济危害水平下,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将对农业生态系内外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限度。所以说病虫害防治是一个生态学问题。
笔者认为综合防治的新概念,它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错综复杂的动植物、农作物的耕种和周边环境构成一个生态体系。这里面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变支,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整体体系的稳定,在关键因素上甚至可一发而动全身,进而影响病虫害种群的消长。
2、综合防治的目的是控制种群数量,使害虫密度保持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所以不要求进行不必要的防治工作。通常不是使害虫绝灭,有时为使天敌能继续生活繁殖,在今后抑制虫害中发挥作用,在防治时还要有计划留下一部分害虫。
3、各种防治手段如化学防治、天敌利用、抗虫品种、农技措施或昆虫绝育,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限制,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采用多种防治手段,将其有机联系,互相协调补充,才能起到最好的防治效果。所以必须全面考虑,使其对于生态系内外的副作用减至最低。不但要注意它们对防治对象,作物和人畜的影响,还必须考虑到和其它害虫、天敌、益虫和其它生物的关系,同时还要注意环境保护问题。
综合防治的配套技术是:根据综合防治的原则和当地生态的特点,以作物及新的防治技术进行组装和协调运用。其内容包括:
1、保护利用有益生物,结合农事操作为天敌提供栖息场所,注意合理用药,减少天敌杀伤,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
2、以农业防治为主的预防系统,如有利控制的高产耕种、轮作制度,种植抗(耐)性强的优良品种及其合理的品种布局;培育无病虫的种苗,针对性的种子消毒、土壤处理。
论文摘要 论述了沼肥在农业植保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阐述了沼肥在培肥地力和植保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指出沼气的普及和推广,既解决了农村生活用能不足,又改善了农业植保生态环境。
1沼肥在农业植保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农村发展沼气有利于统筹解决并协调燃料、饲料、肥料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大量的作物秸秆、人畜粪便和杂草落叶等原料经过沼气发酵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它不仅能生产出廉价的沼气,发酵后的残留物还是一种无菌、无污染的有机肥料。实践证明,发展沼气既开辟了有机能源,促进了农作物生长发育和氮素的保存,又防止了环境污染及肥料的流失。反过来,沼气肥的增加又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沼气肥能为农作物提供氮、磷、钾、钙、镁、硫及微量元素,其丰富的有机质既能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又能起到改良土壤、提高植物保护的作用。土壤中80%~90%的氮素是以有机形态存在并保存在土壤中,土壤有机胶体与矿质胶体复合形成稳定的团粒结构,改善a土壤水肥气热状况和耕作性能,所以土壤有机质含量常作为衡量土壤肥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可见施用有机质肥料,经常补充土壤中有机质和养分的消耗,对改良土壤和提高肥力、增强植物保护、夺取丰收都起到重要作用。通过3年来“生态农业”试点证明:用沼肥作基肥的地块,小麦白穗率为1.97%,减产1.3%,不用沼肥作基肥的地块,小麦白穗率为6.5%,减产5.5%。由此可知,沼肥既是优质肥料,又是良好的土壤改良剂,还是植物的保护神。若连续使用,可使土壤疏松、结构改良、色泽加深、保水、肥力增强,提高农作物抗病害能力,可见农业要上新台阶必须注重培肥地力,发展沼气,开辟有机肥源,走有机与无机相结合的道路。
2沼肥在培肥地力和植保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1供给作物有机和无机营养,增强作物抗病能力
一是给农作物提供有机营养。农作物能直接吸收利用某些有机质,如玉米可以吸收各种氨基酸、酰酸以及核糖核酸等,小麦能吸收赖氨酸及各种磷酸己糖和磷酸甘油酸。沼气肥中都含有此种养分可供给作物吸收利用。此外,施用沼肥后由于促进了微生物活动,产生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维生素B和沼酸、叶酸以及生长素等,可促进植物根系发育、健壮、增强作物抗病能力,减轻病虫害。二是给农作物提供无机营养。沼气肥中含植物所需的各种大量微量营养元素。沼肥中的无机养分,有的是呈游离状态可直接被农作物吸收利用,如秸秆中的钾即可被农作物直接吸收,其有效性约相当于氯化钾的85%;有的则需经过微生物分解释放出来后,才能被农作物所利用。
2.2提高土壤养分积累及供肥能力
一是沼肥养分在土壤中的积储,使土壤形成“养分库”。沼肥施入土壤后矿化速度较慢,可供当季作物利用的养分较低、残留在土壤中的养分较多,据“生态农业”试点可知,农作物的有机氮可为当季作物利用的只有30%,其中60%则残留在土壤中。二是沼肥降低化肥的损失率。施用沼肥能使化肥氮很快转成有机氮,这是因为施用沼气肥后为微生物捉供了丰富的能源,促进微生物对无机游离态氮的同化,从而减少了化肥氮的损失。在红壤田上的试验表明:化肥配合沼肥施用,虽然化肥氮的当季利用率下降,但在土壤中的残留量显著提高,化肥氮净损失率降低。三是沼肥促进土壤中生物固氮活性。施用沼肥可以促进细菌固氮活性,从而增加生物氮源。沼肥中的某些成分及降解产物也可以通过间接途径,促进蓝藻及其他光合固氮细菌的固氮活动。在试验中表明,在施用化肥的基础上施用沼气肥,一季小麦的固氮效应分别比对照增加80%和70%,土壤生物固氮能力几乎与沼气肥施用成正比。
2.3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更新土壤腐殖质组成
施用沼肥可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改善有机质组成。沼肥施入土壤后提高了真菌的活性,而真菌同化碳的能力(同化率60%~80%)显著大于细菌(同化率仅20%~40%),因而提高了有机质在土壤中的滞留量。施用沼肥还能更新土壤有机质组成,提高土壤有机质的质量。据试验,施用沼肥土壤中活性有机质提高25%,总腐殖质含量提高11.1%,有机复合度提高60.1%,病虫害减少60%以上,长期施用沼肥的红壤土,不仅有机质总量提高,其易氧化有机碳也比对照高30%~90%,而氧化稳定系数则比对照降低10%~14%,易氧化有机碳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氧化稳定系数则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2.4改良土壤理化性状
长期施用沼肥对土壤理化性状有良好影响,如增加团聚体的稳定性。沼肥施入土壤后在腐解过程中能产生羧基一类的配位体与土壤粒状表面或氢氧聚合物表面的多价金属离子相结合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通过其表面的有机胶膜使土粒相互结合而形成团聚体,经脱水后逐渐稳定。在沼肥参与下的土粒团聚作用,可以形成疏松多孔的水稳性团聚体。用沼肥培肥红壤土,其中0.5~2.0mm的微团聚体分别比对照增加8.5%~20.5%。
2.5改良被污染土壤及植保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
施用沼肥可增加土壤腐殖质含量,土壤中的腐殖质与
金属离子可形成水溶性或水溶性的络合物及螯合物,从而控制金属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及毒害,更重要的是秸秆、家畜人粪尿经过充分的厌氧发酵后变成了无毒、无菌、无污染的优质速效肥料,适宜的pH值有效充分地抑制了各种细菌的繁殖,还直接影响和控制了农药在土壤中的持留、降解、生物有效性、流失、挥发等。因此,作物秸秆和人畜粪便填入沼气池,通过发酵产出沼气用于生活,沼气肥施入土壤增加了有机含量及各种微量元素,防止了环境污染,提高了作物产量。据生态点证明:小麦施沼肥22.5t/hm2,病虫害减少60%,小麦增产1 500kg/hm2,玉米增产904.5kg/hm2。
3沼肥发展的前景
3.1通过沼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增强植保观念
沼肥虽然具有养分齐全、稳肥性好、后效长等优点,但养分浓度低、肥效慢,单独施用不能满足作物迅速生长和当季作物夺高产的需要。而化肥虽具有养分浓度高、肥效快的优点,但稳定性差,易流失,难于满足作物持续需肥的特点。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则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在以低品位有机肥为主的地方,施用有机肥的目的应以培肥地力为主,以化肥促当季高产。应大力发展养分较高的沼气肥,使沼肥能部分代替化肥及农药施用,降低生产成本,达到农业高产稳产,优质低耗的目的。
3.2开辟沼气肥源,培肥地力,增强植保,提高经济效益
农村种植业中生产的秸秆、绿肥等有机物质,虽然可以经堆沤处理直接还田,但效益较低、病菌严重,还浪费了大量宝贵有机肥料使环境恶化。通过沼气厌氧发酵,既解决了生活用能,又增加大量有机质肥源,施入土壤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