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英语教学的人文性
(一)人文主义教育教学观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人文主义都作为文化的精髓,作为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思想,备受人们的关注。其在教育活动中以人文关怀为基础,从而力求做到科学、人文及个性化创造的和谐统一,强调教育要具有广博的视野、独立的理性精神及智慧的品格,在思想观念上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主体精神的培养。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得到显现出来,倡导人本主义。目前英语作为教育体系中地重要课程之一,其属于人文学科,所以需要在教学中充分地发挥人文学科知识的特殊功能,从而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二)人文主义教育观
人文主义教育观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英语教学中需要充分地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教育观,将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注重对学生自我实现理念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情感、人格,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英语教学中人文主义教学原则具体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尽量使用与学生个体经验相关的材料,以促进二语(英语)自我与母语自我的结合。
(2)减少或避免批评,以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
(3)导入情感教学,使积极的情感体验与学生的语言学习结合起来。
(4)鼓励素质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我。
(5)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引导二语自我向积极的、建设性的方向发展,成为一个学习者自己愿意做的人。
(6)增加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为英语学习提供更加便捷的、人性化的途径。
二、在英语教学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性
目前,我们的英语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笔者认为,针对目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在英语教学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及实践能力
英语在我国很大一部分高校中都有开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而对于英语专业,则目的是培养专业的英语人才,但在英语学习中,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人文知识,对语言缺乏敏感度,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英语学习具有较多的不利因素。因为在英语学习中会有许多关系到英语国家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如果对这些方面缺乏了解,则会给英语学习带来较大的困难。另外在当前高校中,很大一部分学生都缺乏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能力,英语学习还主要是依靠课堂上教师教授的知识,而且在英语写作及口语学习中由于思维领域较窄,所以其表达的内容较少,每天只能按部就班地进行英语的学习,缺乏创新精神,所以在英语教学中需要教师加强人文主义思想的教育,提升学生自学和实践的能力。
(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传统语言教学思想认为,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英语教学的要求。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许多英语教师都很重视语言教学,重视学生发音的准确性、语法的正确性及语言的流畅性,对学生学习的整体情况则关注很少。比如,在批改学生的写作练习时,多数情况下教师只改正学生拼写中的错误、语法使用上的错误和句型上的错误等,而对学生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内容是否恰当则不予重视。这也就是说,教师只侧重于学生语言基本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必须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必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能促进学校设置相关课程
在目前各院校中,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多偏重对学生进行英语技能的教学,关于中西文化方面的教学仅仅是作为选修课来对待的。学校如此安排,虽然不能说是错误,但这样一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教育的要求却被忽视了。近些年,高等院校都很重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贯彻,但在开展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时,很多活动虽然都强调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对于学生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仍无很大帮助,仍没有有效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强调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能促使学校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相关课程或安排相应的活动。
三、结束语
在英语教学中,其更主要的是人文素质教育,这对于学习能力的培养、语言习惯的养成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塑造其良好的人格,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师生之间需要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教师将人文主义有效地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贯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培养,从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30.
【关键词】人文主义 方法论 教育研究
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人们倾向于以自然科学技术的方法来进行科学研究,教育研究自然也受到影响。“当今严肃对待教育理论学者的主要职责是养成归纳研究的习惯和学习统计学的逻辑”。但同时,许多思想家看到自然科学方法阻碍了教育研究的发展,因为这种方法:只处理与教育有关的技术性问题,听命于现实或经验的统计趋势而无法在符合价值与理想的方向上提出真知灼见,触及不到教育活动的本质性问题及教育中的灵魂和实质。而教育中的智慧、人格、情感、精神这些才是研究的焦点。
对此,我们提出在教育研究中坚持人文主义研究方法论的主张。
首先,人文主义方法论是与人文科学或精神科学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差别在于前者试图解释,后者试图理解。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是当代西方人文科学方法论中最具人文精神,最有影响的派别。社会现象研究和纯科学的区别在于社会现象涉及有意识的行为主体,他们自己赋予行为以意义,所以社会科学家为了描述和说明社会现象就要有理解的概念与实践,即理解、移情作用和直觉,所以人文主义传统坚决反对要求社会科学把人的行为客观化,把行为主体物质化的观点。
其次,人文主义方法论关注的焦点为三方面:
1.关于经验的客观性问题。人文主义者强调社会事实中人的主观性方面,如人的信念、动机、需要和希望等并不完全表达于客观的外表行为中。单纯的外表行为研究,不足以深透主观动机和意向领域,因此,人的行为仅仅部分的由它同外界对象或未来结果的关系构成,它的意义相当大部分在于它表达了某种主观的心理状态。没有同生活于一定社会中的具体个人的直接接触,是不可能完整理解有关的事实的。选择哪些资料作为有意义的事实,在何种深度或层次上挖掘事实本身的意义都与理论的解释有关。
2.关于因果律的有效性。在社会研究中人们往往把各种社会现象的产生归结为原因——结果模式,而人文主义者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在自然世界中,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对于不同的社会或文化都是中立的,对于支配任何一个社会或一种文化的意义都是无关的,但人的行为却由它们对行为主体或对象参与者所具有的意义来辨认,而这些意义的内涵与阐释都是由一种给定文化与行为者本身的意义感受来决定的。众所周知,每一种文化有相应的意义库,不同的人对意义的感受、辨认与理解不一样,即使在同一文化背景里不同人的行为之间,要作出正确的因果概括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当然不能把因果规律固定下来解释人的具体行为,要了解这种渗透着社会意义的范畴之间的联系,只能靠对那个意义系统的深刻体会,而不是外部的机械概括。
3.关于理论或解释的性质问题。人文主义者强调社会科学理论或解释的目的,并不是要推导出经验概括或统计定律,而是要对人的行为和语言的意图和意义的深刻理解。人文科学以人的行为和语言为研究对象,以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的人而不是事物为研究对象,理论解释的目的不是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而是要回答行为的内在依据,包括个人的、社会的、文化的问题。因此,一个好的理论要能提供合理的行为主体有关的规范标准,要理解他的行为规范的标准,并不是提供当作客观事件的行为的演绎说明。以人的行为和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的价值观念不可能是中立的,不能免除意识形态的影响,总是要受到一定文化的规范、预设和偏见的支配。
教育作为使人性完善的最佳方式,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与人文主义的观点有不谋而合之处。所以说,不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到如何无所不能的程度,自然科学方法论被推到如何高的地位,只要教育还是以人为对象的活动,那么它的人文性就一天也改变不了,人文主义方法论也一天不能被抛弃。
再次,教育活动本性特点与教育实践的内在构成决定了方法论的取向。
一般来说,教育活动的特性表现为:教育活动在对象与目的维度上的特殊性;教育活动进行过程的点双边、共时、交互作用性和要素关系的复合性;教育活动具有预测性与活动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教育活动的本质是在特殊的交往活动中有目的的使社会对学习者的发展要求,向学习者的现实发展转化。教育活动是人的科学精神的活动,表现在求真;教育活动是美感经验活动,表现为求美;教育活动是人伦道德活动,表现为求善;教育活动是实在主体探求生命意义的心灵历程,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或灵魂的洗礼,关怀人生或命运问题,不依赖哪一门学科。教育活动是一种人文活动,而且是人文活动的最高境地,虽然达到这种境地的人是凤毛麟角。
说到底,教育活动的生命力在于其精神的、价值的、人文的、意义的一面。完整的理解教育,就是要清晰的认识教育活动的精神性、人文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设备的更新并不代表教育的先进,可能传播的是非科学、伪科学的知识,训导如野兽般争斗的人生哲学,展示一个紧张、无人性的社会,培养出毫无生趣,面孔呆滞的“接班人”。这样的教育显然是失败的。因此,教育活动形式的完美并不代表价值的实现,教育活动表达的是宇宙的真理,人生的真谛,生命的觉悟,包含了对真、善、美等价值的追求及对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寻觅。况且,科学精神本身也是从人文主义传统发展而来的,所以,唯有从人文角度理解科学,才算把握了科学精神的本质。
人类无法将全部教育的意蕴客观化,无法从纯粹客观的角度理解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教育过程无法还原为一个实体或得到严格控制的操作过程,不论历史上的以自然科学方法论研究教育取得多么辉煌的成就,教育活动中较高层面的内涵并非在归纳推理或统计规律的意义上层面的内涵推演而来的。教育中的人文性是历史的生成的,是传统的,同时也依据个人的觉悟和感觉而存在。教育活动搀杂了历史的内省因素,这些因素与文化价值、目的意义等这些人文性经验的范畴联系在一起,教育活动客观上有很强的独特性,因此,教育科学必须对教育活动达成普遍性的因果规律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能用以一种意义标准,一种思想框架或解释尺度来说明全部教育问题,我们能对某一特殊时间、地点、情境的教育发表评论,一旦离开具体场合则可能失效。我们对教育问题的说明或解释常常是暂时的、相对的、主观的。教育中与意义、价值相关的核心问题本质上是约定的,不是外在规定的,教育的历史是一种互为主体性的过程,任何关于教育的思想如果未经主体心灵深处的认同,也是毫无意义的。
参考文献
一、引言
对会计专业技术工作者进行继续教育,是当前会计管理环节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会计队伍提高素质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就目前而言,会计法制建设不系统,会计基础工作不完善,会计信息综合利用率较低,会计信息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尚未完全覆盖;会计人员队伍结构存在差池,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会计人才还未满足时尚发展的需求;会计信息化管理体系有待完善,信息化服务会计改革亟待提高;笔者认为,要想全面实现上述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建设、提高素质是必由之路,而要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主要渠道,仍然是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笔者认为,如何真正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实现市场与会计业务的同步跟进,必须强化会计人员培训。但是,以往对会计人员的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极有必要引起我们对此项工作加以理顺和重视。
二、继续教育过程中会计人员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继续教育的行政管理与会计培训机构的市场化运作要求之间矛盾突出
以往的会计培训,是长期计划经济形式下的召集式会计培训方式,会计培训机构的形成多数以由财政部门办学的方式进行。现在,对会计人员的培训要求完全市场化,培训机构凸显不足,迫使培训工作有形无实。至此,可以清晰地看出,现在的会计人员培训机制,只有通过市场化竞争才能使会计培训工作有的放矢,实现效果最大化。但是作为财政部门的会计从业管理机构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压力来自财政系统本身的双重角色。笔者认为,财政部门的会计培训机构需要完全实现机制转型,实行民营企业的转制,才能克服会计培训工作的种种羁绊,实现会计人员培训的理想效果。
(二)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多层次性与培训机构培训能力之间矛盾突出
会计人员按能力来分类大致有四种类型:刚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取得初级职称的会计人员;取得会计中级职称的人员;取得会计高级职称的人员(财务总监)或注册会计师。纵观四类会计专技人员,对其管理模式应该是区别对待的,应该区别级别,区别知识涵盖量,进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但现在的问题是县级会计人员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的“一刀齐”。这就限制了培训机构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培训,是无能为力的。当前存在的主要障碍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全部会计人员按不同的级别进行分层培训,无法确定不同层次的培训教材,也无法启用不同层次的会计培训的师资力量。
(三)培训内容的前瞻性与师资培训的滞后矛盾突出
现在,会计管理系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会计考试制度,会计资格考试从见习、初、中级、高级会计职称考试,从实务会计考试到具有资质的注册会计师考试,考试教材内容也随着财政部新会计制度的建立更新,所以会计人员的培训教材更应该将当年度财政部新的会计制度内容安排出来。如此,无非有三个问题出现:一是基层财政部门的主要教材范围跟不上财政部制度更新的变化。二是如果基层财政部门不用财政部当年出台的新规定,则无法按照财政部要求时间范围里执行新的会计制度。国家在2004年度先后出台的《小企业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就本属于此。三是会计人员教育师资力量的充实尚无办法加以解决。如果会计培训的师资尚未接受新的教育内容,又怎么会去进行新型内容的教学实践,我们基层当年开展的贯彻新制度的培训也就难以达到理想的层次。
(四)基层会计管理机构集矛盾于一身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是个大问题且不容忽视,没有系统完整的大纲,没有完整的、指导性的培训计划与教材下达,而各地会计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又特别的高,实施继续教育培训的空间是众人可观的。因此无非形成了一个矛盾,而矛盾的交叉点又毫不客气地落在了县级会计管理部门。县一级财政部门不实施培训,在管理上就是不作为的行为,但若要开展培训,现实版的会计培训内容又老生常谈,会计人员出现厌学的现象必然会发生;如果用新颁布的会计培训内容,则又出现了新旧难以正常对接的情况。
(五)会计管理机构对继续教育质量考核和控制矛盾增大
会计从业管理机构的业务层面不高,有的地方会计管理机构人员结构层次彰显不尽合理,高素质的会计专业的人员难以充实,近年来国家新的会计准则、制度变换较急,会计管理人员自身的知识难以适应,工作人员又缺乏知识更新的自主性,加之地市级会计管理机构现在考试事务管理太多,已经有3种国家级会计考试和1种省级会计考试在手上,还有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事务管理,没有更多的精力抓制度建设;另一方面,持证会计人员队伍庞大,就朝阳地区而言,持证人员已达有3.2万名,如若严格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主要培训内容进行管理,从培训教材的使用、组织考试,会计管理部门的主要投资和压力就会加大。继续教育考试的形式也值得探讨和商榷,开卷还是闭卷,还是形成题库上机考?又如上条所述这与培训教材的设计、出版时间、版权等都相关,是个系统的复杂问题。
(六)对接受继续教育后的会计人员信息管理系统与对不接受继续教育的会计人员约束系统有待强化
如果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与会计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制证、发证系统)不相衔接的话,我们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情况就难以跟踪掌控,而对于未参加继续教育的会计人员有没有惩戒的办法及惩戒的依据。对不接受继续教育的会计人员既没有惩戒措施,也没有惩戒依据。《行政许可法》颁布以来,国家对与《行政许可法》撞车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系统的清理,对拒不参加继续教育的会计人员的惩戒也就没有了具体的规章。最新颁布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在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年检制度上已经取消,而新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尚未颁布,目前会计相关法规形如真空,地级以上财政管理部门制定出台行之有效实施意见刻不容缓。
三、解决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的策略
(一)整章建制完善继续教育制度
财政部应该及时制定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大纲,省级财政管理部门也应据此制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预案,并积极开展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明确教材的应用、师资培训计划、继续教育的主要模式、收费、继续教育市场化等规则,以有利于材教学,稳妥有序的组织实施,也便于基层会计管理部门及时安排好参加系统培训的培训工作。
(二)积极构建高素质的会计管理机构,使会计管理工作进入常规化状态
有关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会计管理机构高素质人员的配置,把德才兼备、德技双馨的会计专业管理人才配置到会计管理岗位上来,真正体现“严师出高徒”。同时,就会计管理部门本身而言,要牢记“有人有事干,有位有人干”的新型理念,努力进取,用自身的过硬本领争取存在的价值、赢得社会、上级的人可与赞同。要把发现人才、举荐人才作为考核各地财政部门的重要环节和目标之一,使一大批专技人员通过竞争上岗,吸收到管理部门来。目前,财政队伍的技术与水平存在着整体下降的不良趋向:不思进取之风、安于现状之态,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畏难情绪较多,对于更新知识的认识度还不足,满足自我良好,会计工作实践中,缺乏主动性与原则性,惰性、拖性占据主导;从事企财、会计管理工作部门实施基层调研、深入一线实践的机会和契机不多,不仅如此,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前大背景下从事财政企财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的结构比例下降趋势极为明显;财政部门对财政稽查工作力度与水平彰显不足,在财务稽查过程中,聘用中介机构的审计力量异常为常规状态;基层财政门会计管理人员和企事业财务负责人外出交流学习、增进知识、开拓知识的渠道几近全无,更新知识已成为一种奢望。
(三)与时俱进,联系实际,制定出台本地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实施意见》,以弥补法规变更带来的空缺
在当前,对于省一级没有具体实施措施的背景下,要根据《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制定实施相应的配套措施,以提高继续教育培训率。(1)可把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晋升与继续教育完成情况相挂勾,两个不同的管理程序可以在同一时间配套进行考察。(2)通过软件将会计培训记录转移到《会计人员信息系统》(发证系统)之中,二至三年为一个周期进行公告,对于尚未参加继续培训的会计人员进行监督。(3)对应届的大学毕业生的会计人员、非应届毕业生通过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参加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考试取得中初级资格的会计人员、参加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全科合格的人员等四种情形的继续教育可进行当年抵免,体现人性化的管理,同时鼓励广大会计主动提升、更新会计专业技术水平。
(四)健全会计继续教育考试制度
继续教育工作的考试问题,目前争议不休,多年的会计培训实践足以说明,继续教育效果是增强会计人员素质不可替代的关键环节之一,应予以充分的肯定和坚持。考试和考核两种形式是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两种必不可少的方式,多年的实践说明,面对高级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考核,最佳的方式是宜采用以提高业务为主体的考试考核;对于初级、中级会计人员宜采用以绝对提高业务技能为主的考试考核,严肃认真对待,目的是为了提高技能,打造业务素质高的专技人员。现在有的培训单位的考试说是严肃考核,但是在执行时,却是有名无实。多年的试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情况及其成绩管理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年检两者结合在一起,捆绑在一起,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效果最佳的方式之一,今后应予大力提倡,并坚持执行。
关键词:人才;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当前,有的理工科院校中,人文教育缺失较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成才。本文阐述了人文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意义,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实际困难。通过在理工科院校开展中医文化教育的探索,希望对致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师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学科是以观察、分析及批判来探讨人类情感、道德和理智的各门学科(哲学、文学、艺术、历史、语言等)和知识的总称。
陈平原说:“在今天这个时代,需要理解我们的真实处境和发展路向,有所坚持,也有所创新。我坚信,当眼下五光十色浮华侈靡的大幕退去,学术重归平静,人文学科应该是最能站得住的。大学作为一个知识共同体,需要专业技能,也需要文化理想。对于营建校园氛围、塑造大学风貌、体现精神价值,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文学科。”
十年来,通过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增加了,而相应的教育措施、内容及方法有时没有跟上,本已捉襟见肘的人文教育,更加难以为继。从泼熊事件到马加爵案,一个个事件,激起一波又一波的讨论。这些个案,无不反映出部分学生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水准的低下,人文教育缺位,信仰缺失。社会大环境中,一部分人笃信唯科学论,有时忽视人文学科对人精神信仰方面的塑造作用,忽视了“只有人文学,才能帮助我们面对和克服现代化社会的精神危机”。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困境
目前,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有些理工科院校存在人文教育较为缺失的问题。这与当时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有一定关系。比如清华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过程中,清华大学人文学科被拆分,成为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以清华大学为例,清华国学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一批文史哲大师先后汇聚清华大学。曾经实力雄厚的人文学科,经过调整,变得默默无闻。1978年后,清华大学重建文科。重建这么多年,暂时也难以重振雄风。2012年10月,即院系调整60年后,人文学院才正式重新揭牌。实力超群的清华,恢复起来尚且如此之难,可以想象其他院校的实际困难。
也是从彼时开始,社会上“重理工、轻人文”的意识逐渐浓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影响甚广,也甚深远。以致目前,学文科的学生多被认为是那些学不好数理化的“笨学生”。同时,除了高考这根指挥棒之外,就业导向也加重了这种状况。文科学生不好就业,文史哲专业的学生有的改行,否则难以找到工作。人文科学在现实社会中成了花瓶和摆设。经济大潮中,不能直接带来经济利益的人文学科,有的或被束之高阁,或偏于一隅,勉强生存。人文学科的一度衰落,直接造成了高校中的困境,影响了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借助传统中医药文化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尝试和探索
人文一词的中文,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医易同源,中医药理论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当时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反映了其他文化的成果,反过来也为其他文化提供营养物质。传统中医药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哲学思想又有临床与生活实践相依托,一直伴随着中国文化不断前行,尽管有时踌躇踯躅,但是从没有脱节。不同于西方现代医学,中医既能用来诊断、治疗疾病,又能起到维护肌体健康的作用。同时,也是生活方式,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渗透到生活各个方面中。运用得当,不仅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而且能够起到调节心理,指导人们社会活动的作用。
中医药文化适合作为一个突破口,成为进行传统文化、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伤寒论・序》中提出,每个人都应该学习一些医学知识,以便“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懂得一定的健康常识对家人、对社会、对自己都是有重要意义的。中医强调“天人合一”、注重整体,补泻兼顾、注重病人感受和外在症状表现。中医学以重视道德品质的修养为前提,提倡清心寡欲,慈悲为怀,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以蓄养身心之浩然正气,达到健体延年之目的;中医学以阴阳为核心,教人守持中庸之道,饮食有节,起居有时,不可过分,诸如此类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均能在学习中医相关知识过程中得到体现。因此,中医类课程的设置,不仅能够教导学生熟悉中医、理解中医,还能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
从2010年开始,笔者在电子科技大学先后开设了《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概览》与《中医基础理论与养生》两门课。截止2013年6月,共开课4次,选课人数三百多人,每次都是满额甚至超过人数限制。这两门课,通过对中医药学的概要性介绍,使得选修学生能够短时间内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代表人物、主要贡献等内容。
另外,社团协会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进行素质实践的重要介质。在中医素质教育课的基础上,笔者指导成立了电子科技大学中医与养生协会,以协会作为依托,广泛开辟各类健康素质教育相关渠道,针对学生兴趣、爱好设置相关教育内容,与校医院中医科联合开展中医宣传活动,积极开展学生喜爱的讲座、义诊等活动,在实践中达到教育目的,实现人文素质的提升,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黄冲.陈平原教授谈中文教育在当代中国的地位和价值[N].中
国青年报,2010-12-17.
[2]陈来.人文学科存在危机吗[N].中华读书报,2011-6-15.
(1.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
2.电子科技大学校医院中医康复科,中医学博士;
3.电子科技大学微固学院,学生,电子科技大学中医与养生协
会技术部部长;
调查表明,体育运动学校学生语文素质普遍偏低。从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知晓和阅读情况看,大都仅限于语文课本上的内容,此外的作品就知之甚少;从他们的文学欣赏水平看,大都只停留在感性认识上,随意发挥多,无序性知识多,对文学作品缺乏真知灼见;从语言文字表达的情况看,首先是逻辑性差,没有层次,没有中心意思,有的前后矛盾,有的不知所云。其次是文字水平差、语法错误、句子不通、词不达意,而且错别字较多,标点符号随意乱用。
二、教学对策
1、摆正语文课的位置,高度重视语文学习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教师担负着特殊的使命。语文学科,语文是所有其它学科、其它种类学习的基础,属奠基工程,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思想性、工具性等属性,使语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承担着更重要的职责。正确地认识语文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清醒地看到语文教学担负的责任及任务,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很有意义的。
语文教师一定要把学好语文课的重要意义向学生阐明,这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前提条件。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是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而它们也成为评判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依据之一。阐述学好语文课重要意义时,要把学习语文课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认识到文化课学习与体育训练是相辅相成的,学好文化课,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能更好地促进体育素质的提高。在民主、平和的气氛中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存在的疑虑、困惑,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引导他们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语文的学习,正确处理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朝着读训并重的方向健康发展。
2、创造兴趣
体校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他们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有效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和教学成绩。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轻松、愉悦、主动、有效地学习,关键就是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体校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肩负着双重任务。学生既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任务、又要完成训练任务。而学生们大都能够坚持训练的过程,但很少能坚持文化课学习的过程。语文教学毕竟不是体育教学,学生的兴趣不会天然的转到语文课堂上,针对实际就需要教师在导语和课堂中关注学生的爱好和生活,让学生能够在熟知的环境下接受和吸收语文的固有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分层阶段教学
教无定法,学无定式。首先针对体育运动学校学生的语文水平,将课本细化,进行整本教材的备课计划,分类整合,调配不同的教学模式。并将每堂课的教学计划进行弹性规划,制定最高要求和最低要求和替代要求,采取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使具不同语文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语文基础上有所收获,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语文为体,体育为用,将课本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专长特长相结合。如把学生语文的写作与阅读抛开课本,直接与体育挂钩,将体育传记体育评价体育专著引入课堂,取代课本中的某些内容,又如作文教学可以改为对某位运动员的传记改写,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4、和谐合作教学
大胆改革教法,能因人、因文、因时而异,创造出符合自己的教学个性和教学实际的操作方法,把继承与革新,观念与方法和谐统一起来。针对体育生精力充沛,好动、好奇、好强、求胜的特点设计“教学悬念”,将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所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所收获。每节课要进行情景教学,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提出者,成为问题的分析者,成为问题的实践者,成为问题的成功者,使他们获得情感上的真正体验。
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是以学生的学为主,老师的教为辅。开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去学、去探索、去实践,而教师在其中只是“向导”、“路标”,起着“引路”、“架桥”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渗透
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本土文化的载体,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我国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历史,有着无比深厚的底蕴,有着无比丰富的知识资源让我们去开采、去发展;而小学生正处于对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年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和责任感,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天空中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渗透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
在最新推行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以看出,小学语文已经成为重要的渗透传统文化的工具,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具w而言,这种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增添教学的艺术美,并且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艺术底蕴,如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天人合一”等有助于学生积极价值观形成,并且已经成为规范学生言行的重要手段[1]。其次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抵抗外来文化的侵袭。在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今天,外来文化渗透到了学生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学生吃洋快餐、看日本动漫、观美国大片,却与中国文化走得越来越远,很多优良的传统文化正在消失递减。为此,在北师大进行调研的时候,着重提出了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作用。因此,在外来文化侵袭如此严重的今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在诗词教学中渗透
传统文化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载体与形式,通过诗词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独特的神韵美与意境美,在恢宏的意志想象之中,理解古人的高洁志趣。如在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词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其作者予以了解:陆游是我国诗词文人中一个少见人物,他不仅有着极高的文学才华,而且是一个可以跨马扛枪的英雄人物。因此,该作品之中就会透漏出作者的爱国热情和坚定的理想抱负。为了能够更好地加深学生对于本首诗词的理解,同时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其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其他与辛弃疾本首词作相近的作品,在作品的对比中,让学生了解文化的传承,感受浓浓的爱国之情[2]。除此之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积极拓展一些课外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在识字教学中渗透
传统文化汉字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且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汉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中国汉字的魅力,同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3]。中国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因此在进行文字造字的过程中,蕴含着很多的传统文化故事,如“鲜”,这个汉字的由来与春秋五霸齐桓公有关,因为齐桓公的御厨易牙为齐桓公制作了一道“鱼腹藏羊”的美食,所以就有了“鲜”字的创造,这也表明了古人对于“鱼”与“羊”的一种特殊感情,当汉字配上了这样的传统文化故事,识字教学也变得别有一番风味。再如“心”字,在古人的眼中,思考与思维都源于心,因此,会发现中国汉字几乎所有与思想感情有关的文字都会有“心”这个偏旁部首,如“愁”“怨”“恼”等。由此可以看出,从传统文化入手,通过一个汉字,就可以学习到一连串的汉字,这也是教学效率提升的一种体现[4]。除此之外,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要求学生除了会认,还应该会写,中华文化倡导汉字的书写应该“横平竖直、附有神韵”,这其实也是做人做事的一种道理,这就是识字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体现[5]。
三、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前人留给后人最重要的文化瑰宝,而在外来文化不断侵袭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因此,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从而更好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李华英.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14):120.
[2]童一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思考[J].求知导刊,2015(23):121.
[3]刘玉斌.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践行[J].亚太教育,2015(21):32.
首先,当前大学中文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讲授,未突出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这十分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施大学中文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与了解更多的文学知识,而是通过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去领悟文学中所蕴含的高尚的人文精神,并在不断的学习中将这种人文精神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品质。从而使中文专业学生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能提升中文学生综合素质。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人才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中文学生渴望实现其个性化发展目标,因此,在大学中文教育实践中,教师要注意文学作品与大学生个体的有机结合,注重大学生个体教育,从而使他们具有明显的个体特征。其次,大学中文教学模式应用性较差,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中文教学课程内容的安排。在大学中文教学中,中文课程主要针对的是中文专业,而对于其他专业的中文教学课程内容安排明显不足,缺少重点内容的教学,不管是从广度还是深度上来讲,并未起到拓展学生知识面的作用,也未对学生的写作与应用能力的提升起到应用的作用,造成大学生中文学习的茫然感,这对于大学生成才与就业的影响是十分不利的。部分教师由于教学方式选择不当,未能全面的介绍文学作品背景,忽视了文学作品蕴含的深厚的历史文化精髓,导致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不够深刻,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就造成学生无法真正领悟文学内涵,不能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内在精神的情况,不利于培养学生中文实际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
2我国大学中文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2.1大学中文教学模式应融入的相关要素
第一,创新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中文教学模式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既涉及师生知识探究能力的创新,又涉及教师教学方法与工具的创新。信息技术为教学注入了新的力量,中文教师应当在熟练掌握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而充实中文教学内容,有效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综合素质。第二,情感教育要素。大学中文教学并不是盲目的向学生传授中文知识,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性学科,还应当通过中文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入情感教育要素,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交流,引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共鸣,使学生从心灵深处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与认识。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将抽象的文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内在情感与认识,并在潜移默化中丰富自身文学素养,形成写作与交际的个人魅力。第三,感知要素。通过大学中文教学培养学生感知能力,对于学生更好的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对中文能力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感知要素,不断丰富学生的认知经验,并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得到中文思维的锻炼,提升学生中文素养。具体来讲,教师可以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以视频或音频的方式将中文知识更加直观的传授给学生,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
2.2我国大学中文教学模式的未来走向
关于我国大学中文教学模式的未来走向,笔者结合当前中文大学教学实际及社会需求,将其总结为以下两个趋势。第一,向培养学生的中文应用能力方向发展。首先,大学中文教学作为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中文理论知识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发展的精髓,大学中文教学要通过对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领略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并将其发展成为一种存在于当代大学生身上的内在品质。其次,从大学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来看,中文课程的学习是为了具体的应用,因此,大学中文教学要提升学生对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结合当今社会及企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第二,形成与完善中文教学模式管理监督体系。为保障大学中文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保障师生能够真正的受益于新的教学模式,就要建立完善的教学模式管理监督体系,它对教师运用与实施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具备人文素养,提升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是优化大学中文教学模式的有力保障。
3.结论
【关键词】班主任;校园生活;人文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中,人文底蕴这一素养是文化基础的重要内容,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特级教师、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杨振峰认为,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所得的,而是需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笔者认为,班主任对人文底蕴的习得、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班主任必须把人文教育嵌入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在班级工作中善于突出人文教育的主题。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把人文素养的培养作为工作的一个最重要部分,从更广阔、更深远的核心素养层次上为人生观的树立奠定基础,在不断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人文教育的理论支撑是什么?在小学高段校园生活中如何进行人文教育?如何嵌入日常生活?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理论依据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产生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代表人物有马斯洛(Maslow)、罗杰斯(Rogers)、康布斯(Combs)和阿莫德(Amold)等。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育理念、师生关系、学习理论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进行了较为具体的描述。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要让学生成为世界公民;在教育过程中要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人性的完美和人格的完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用真实、对个人的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的态度,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情感教学理论
于20世纪初将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和教育思想传入中国,引起国内教育人士对相关问题不断深入的研究。情感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观和人生观,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和情感教学理论都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不仅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为自信、勇敢、主动、学习动机等积极的因素会对语言学习产生直接的或潜在的影响。因此,教师除了传授知识,还应注重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品格、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够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
二、嵌入学生校园生活情景的人文素养的策略
(一)聆听人文讲座
人文讲座,每周一次,分为中国文学史、西方文学史和特约专家文化讲座。内容以中西文明史为序,进行经典阅读,中国文学从《诗经》《论语》到《红楼梦》,西方文学文化则从古希腊神话到现代主义兴起,形成中西方文学文化100讲,中西文学交叉对应。人文讲座关键词:(1)人文、立意所在,包括自己在内现代人可能特别欠缺的;(2)阅读,阅读伴随的人生才是立体的、丰富的,也才会使讲座构成时代、作品、作者、读者(师生)间的多重对话关系,构成动态的永远未完成的状态——人生的戏剧呈现状态,这本身就是一种无以言说的美;(3)“人类文明文化视野”,文学作品是主体,但不是全部。讲座立足在中西文化视野中,使我们的阅读有更高的品位,直至人文的积淀。
(二)实践人文行走
人文行走,分为视频人文行走、本土人文行走和外省人文行走。视频人文行走,配合讲座进行。例如配合文学作品,讲到《红楼梦》,可以组织学生,实际观看电视剧红楼梦,让学生更形象的理解。本土、外省人文行走,家长协助,假期组织。例如重庆特殊的抗战文化、码头文化、巴渝文化,利用暑假,家长陪同,一一游览。
(三)开展人文体验活动
语言和文化学习贵在多接触、多实践,文化品格的形成需要长过程、大量度的文化活动。(1)可以创建中外文化节,根据课程标准提供的主题和相关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开展阅读,开展文化主题演讲、经典作品朗诵比赛、英语课本剧演出活动等,让学生通过自主准备和参与的过程感受和体验中外文化的丰富内涵。(2)根据条件开展中外学校、学生之间的联系和联谊活动,从中外交流中直接体验文化异同,促进语言技能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发展,传播中国故事。(3)适当开展节日、纪念日文化体验活动。启发学生正确理解这些节日或事件背后的思想观念。人文修养能提升一个人发现问题的洞察力,并给人以感想、敢做的勇气。而这些正是核心素养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结语
学习学的是知识技能,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技能是终身受益而且可以应用在各个地方的。这样的人文教育实质上打破四个限制:学科、空间、角色和学龄。人文讲座,人文行走,人文活动,人文布置,知识是载体,知识的背后,是接纳,是思考,是感悟。那些富有价值含义的人文素养的传递,不仅是客观陈述的、说明性的,也是叙事性的、人文解释性的,富有个人感彩,特别吸引人。
参考文献
[1]何志武.人本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及其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
[2]夏苇.构建充满人文素养的英语课堂[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5).
一、 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人文,主要是指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各种文化现象,主要包括政治学文化现象、经济学文化现象、历史学文化现象、哲学文化现象、文学文化现象、法学文化现象等;素养,主要是指由人的“精神要素”和“能力要素”共同组成的基本素质。宋代哲学家和教育学家程颐在《伊川易传》中曾说:“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由此可知,人文素养主要是指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科学现象、文化现象以人为对象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和能力,即人的内在精神和品质。
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人文精神和人文能力两方面,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是人文精神,即以人为对象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其本质内容是对人类发展和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和理解,主要包括一个人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等。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是指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的内在价值,深刻理解人类社会所表现出的各种文化科学现象,同时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提升学生的幸福感知能力。
二、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因此,初中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重要时期。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人生观、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明确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即初中语文教学应该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主要包括学习热情、爱的能力和基本审美情趣等;其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素养教育的极其重要的任务之一,应该得到所有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显著提升人类生存的幸福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各种健康向上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养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在以后的人生中可以用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主要包括向上的学习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知足的生活态度、勇于承担的社会责任意识等。
三、人文素养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
人文素养教育是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因此,在我国全面实行新课改、促进素质教育的大浪潮下,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素质教育的本质宗旨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二,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时期,生理、心理上并不完全成熟,此时极易受到外界物质环境的影响,养成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因此,初中时期往往被教育学家看作是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过渡期”,此时是学生形成各种人生态度的重要时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向上的生活态度,从而帮助学生平稳地度过“过渡期”,为以后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人文素养教育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人文素养教育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经济环境,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学生群体的人文素养水平会直接影响整个国家的人文素养水平,人文素养的缺失会严重阻碍一个国家的健康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将人文素养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相结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二,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物质环境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诱惑。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看待生活中各种诱惑,促进健康社会氛围的形成,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其三,道德水平的缺失是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观,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五、 强化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学意识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应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但目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并没有进行过较大的革新,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学意识相对较弱。初中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学意识相对较弱是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我国全面实行新课改,推进素质教育的大浪潮下,强化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学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将人文素养的培养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强化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学意识是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首要培养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应该给初中语文教师提供更多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教师在学习和培训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把握机会,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道德修养、知识素养和情感素养,深刻理解人文素养的深刻内涵,积极掌握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塑造一个健康向上的人文学习氛围,将教学内容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人文精神给学生进行详细分析,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人文素养教学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六、 改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教育部和广大教育学专家都深刻认识到了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相关的理论研究文献很多,但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方法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不断探索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初中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创新人文素养教育教学方法,探索最佳的教学方法,致力于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改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是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培养策略。首先,应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阅读优秀的历史文学作品。历史文学作品往往融入了作者价值取向、人文精神和生活态度,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可以与作者产生共鸣,感知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历史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同时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语文文字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其次,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获得应有的成就感,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最后,在写作练习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写作是学生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情感态度的过程,教师在写作训练中可以适当给学生提供一些有深度的写作话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应该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认真批改,聆听学生的心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七、 改进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改进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内容是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培养策略。首先,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应该贴近生活实际。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引入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辨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分辨出生活中的各种善恶美丑现象;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加相互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人文话题,组织学生积极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教育氛围,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对学生进行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最后,应该增加课外实践活动。学校和教师应该组织各种人文教育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达到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