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对实体经济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引言
如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程度不断加深,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出现了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现象,尽管程度各不相同,但已毋庸置疑地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并成为引发世界范围内金融危机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加入WTO至今,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变得更加密切。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问题,在我国也存在,并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平稳、持续运行。尽管在学界早就有学者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截止目前,尚未有实质性的解决对策被提出。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步伐都变得滞缓,基于此,在这个“后金融危机”时代,本文研究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特点及原因,并探讨解决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将能为世界各国走出经济阴霾,促进世界经济健康、良性地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特征
总体来看,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并非是朝夕即成的,而是有一个逐渐累积、形成的过程,其导致的结果之一,便是金融危机的产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就开始出现了失衡现象,其明显的表现,就是二者的数量比例不均衡,与实体经济部门数量相比,金融经济部门的数量增多迅速,并且在在资产、规模上也更大。这种现象的出现,意味着实体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缺失,而原本处于辅助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地位的金融经济,已经超越实体经济而占据了主导位置,并逐渐开始脱离实体经济,实现独立发展。金融资产系数、金融资产与金融交易量比率等,是衡量二者之间分离程度的指标。如果这些指标上升的幅度越大,说明二者之间的分离问题也就越严重。步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兼并行为导致经济体过度集中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使得国际贸易更加频繁,在实现优化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竞争的程度,带来了极大的市场风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多大型金融机构依靠自身强大的资源与竞争实力,逐渐开始兼并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机构,这种优胜劣汰导致的规模较大的兼并行为,使资源与资产逐渐集中到少数较大的金融机构受众,这就使得全球经济体分布过于集中,从长远来看,将对经济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从层面来说,过于集中的经济体,将使金融机构中的高层管理人员,产生功利性心理,过度追求更高薪资。如果大型的金融机构发生破产,那么,为了维持经济稳定,政府就不得不伸出援手,出于这种考虑,大型金融机构对破产的顾虑更加忽视,甚至做出很多与正常经营及自身发展目标相悖的风险经营行为。
2.经济活动过多地出现在金融经济中
与实体经济相比,金融经济无论在规模、资金,还是发展实力上,都有着显著的优势。基于这种优势,很多经济活动都趋向于在金融经济领域进行,其导致的结果,便是实体经济遭受金融经济的挤压日益严重,制约了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并使二者比例逐步失去均衡,从而发生分离。在这种背景下,一些纯粹投机行为,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金融经济领域,进一步加剧了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离。
3.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衡
金融经济的片面强大,以及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制约,直接导致了二者在数量上出现比例失衡,而且,在金融经济中,还存在大量的投机因素,这些投机因素影响了经济指标的真实性、准确性,导致很大一部分的价格指数,均无法得到客观、真实的反映,从而也无法准确地反映实体经济的运行现状,价格指数丧失了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反映与指导作用。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其原因在于,由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比例不均衡,使实体经济受到了金融经济的严重损害,社会资本不断地从实体经济中流失,并注入金融经济领域中,不仅使金融领域中的投机行为更频繁,也使经济发展呈现出虚假繁荣的现象。这种虚假繁荣的现象,掩盖了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降低了国家宏观指导策略的科学性、正确性,甚至会导致宏观指导错误,进而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可逆的消极影响。
三、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利弊分析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金融经济的独大及片面过度发展,使金融经济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并占据了主导。而实体经济发展速度,却因为金融经济的强盛而日益降低,世界经济结构由此发生了转变。整体上看,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出现这种现象有利也有弊。从有利方面来看,随着金融经济地位不断提升、重要性日益凸显,大量的社会资本及资源流入金融经济领域中,使得金融经济在整体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同时,由于资本及资源的强力整合,金融经济对社会资本及资源的大规模流动与优化配置,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中介与配合作用,从根本上来说,金融经济的主要职能,就是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服务,促进实体经济良性发展。如果二者发生比例失衡或分离,不管对金融经济来说,还是对实体经济来说,都将带来空前的破坏性。因此,如何对二者之间的比例,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促进二者之间协调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而探究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背后深层次原因,将有助于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来控制二者的分离。
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的表面原因,主要是金融经济在规模、数量、地位等方面,极大地超越实体经济。但是,其深层次原因则远不止这些。通过综合分析,可以得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金融资产增多加剧了分离风险
从出现的时间顺序上来看,显然,实体经济是先于金融经济出现的,金融经济是在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而在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贡献上,实体经济也是起着根本的作用的。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金融经济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和依托,进行自身发展。同时,实体经济在世界贸易中,也需要金融经济的支持,可以说,金融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中介与桥梁作用。由于在经济发展实践中,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要相对滞后于金融经济的增长速度,适当的金融资产比率增加,对于实体经济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技术因素与制度因素对二者分离的影响
从技术角度看,科技就是生产力,技术的创新程度会极大地影响着实体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实体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比如,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进步,现在全球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具有国际性的。金融经济的发展,也收到技术的影响,但是技术的创新发展,在提升金融经济发展速度及金融资产比率方面,显然更易见成效。从制度角度看,因为制度的相对不完善,对于金融经济的发展缺少有效的制约,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缺少有效的支持,导致金融经济发展强于实体经济,出现分离。
3.金融管制自由化与弱化的影响
金融管制的自由化与弱化,是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不可否认的直接直接因素之一。由于国际上解除了金融管制,这就使得国际资本的流动性越来越强,同时,有的国家内部,对于金融管制未加重视,甚至解除了金融管制,导致金融交易的数量不断增加,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4.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出现分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根本上来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速度的失衡、地位的颠倒,是导致二者分离的最重要的深层原因。金融经济的发展,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而单独发展,它需要基于实体经济并服务于实体经济。尽管金融危机是存在于金融经济领域,其实质却是金融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发展导致的后果。金融机构自我强大趋势过于强化,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干扰,并使二者产生了分离。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金融经济发展必须要以实体经济作为发展支撑,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才能有效解决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现象,实现二者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一、虚拟经济下的金融风险因素分析
虚拟经济是一种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经济形势,能够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快速扩张的资本经济又会增加经济金融风险系数。对于虚拟经济而言,实体经济是其产生的基础,虚拟经济是在实体经济取得发展和进步的时候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了实体经济的相应发展。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改革的深化,社会经济中的各种资源配置以及使用效率都获得了较大的提升。另外,证券化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等虚拟经济的组成部分提供的套期保值等服务,给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发展环境,使实体经济经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成本、价格、汇率等风险因素得到很大程度上的降低。
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是,虚拟经济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的同时,还造成了金融风险的急剧上升,其中经济泡沫风险是一种危害较大的风险形式。
按照正常的虚拟经济发展来看,正常的虚拟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在与实体经济发展规模相适应的前提下,但是,现在虚拟经济正在朝着一个相对独立的方向发展。金融泡沫一直伴随着虚拟经济的发展,是金融资产与实体资产在价值角度上背离的表现,从金融泡沫的实质上来看,虚拟金融泡沫根本无法实现真正的市场价值。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各种金融机构如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等迅速发展,这些机构之间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各自的金融服务项目逐渐增多,从而使得金融资产不断扩大,而相应的金融工具并没有相应的得到提升,致使各种金融投机行为日益严重,金融泡沫风险不断增加,在金融市场中,各种不良资产以及债券是最重要的金融泡沫产生形式。
在现实中利用资产的扩张这种方式来实现财富增长的形式,只是对经济中实际资源的价格进行了改变,使资源的真实价值被过分的夸张,而资源的实际使用效率却在逐渐变小。考虑开放经济条件下,一些非贸易品因供给弹性较低,价格也会较快上涨。非贸易品对贸易品比价的上升,意味着实际汇率的升值,出口竞争力随之被削弱。因此价格泡沫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资金的流向,破坏了实际经济活动。当然经济过热和价格泡沫都不会无限制的持续下去,增长的速度终会因某些瓶颈而趋于放缓。泡沫破裂也有一定的必然性,因为经济体系当中可以投入该资产市场的资金是有限的。何况,泡沫对实质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消费和投资的财富效应都将进一步降低资金的供给。
二、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金融风险管理
(一)对实体经济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
我国正处在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是自身的工业化水平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发展,同时还需要面对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各种挑战和机遇。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实体经济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根据实际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首先,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形式进行有效的转变,逐渐朝着内涵式的方向发展,增加科技、教育以及设施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从而为集约式的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其次,加大对我国经济结构以及产品结构的调整,对科研成果尽快实施产业化生产,以发展技术性商品为重点,不断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不断进行实体经济的创新,增加实体经济的竞争力;最后,逐步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法人智力结构的建设,在企业中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及责任约束机制,不断引导企业朝着创造财富、避免投机的方向发展,从而增强实体经济,限制金融泡沫的产生。
(二)调整现有的金融结构
对当前我国金融结构的调整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对银行中的各种不良资产进行必要的处理,在进行不良资产处理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存量和增量的问题,前者主要是针对于过去而言,而后者的处理主要关系到当前和未来。所以说,在进行金融结构调整时,应该尽量降低不良资产的增量,从而保证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当前,我国主要实施的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因此,银行应该将信贷服务主要的提供给那些快速增长、效益突出的企业,进而有效的降低呆账、坏账的发生比例,这就要求在进行信贷服务时,消除一些不平等的规定,减少政府的干预,使银行在公平、合理的条件下选择信贷客户。
在进行我国金融结构的调整时,另外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完善我国金融体系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当前我国金融体系中存在的最大缺陷和不足就是对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也就是所谓的风险投资。开展风险投资可以有效促进资本与科技的结合,提升我国产业的技术含量,使科技更好地转换成经济效益。
总之,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泡沫经济是一个重要的金融问题,同时也和实体经济以及虚拟经济之间的制度有着重要的联系。因此,想要达到消除金融泡沫,遏制金融危机的目的,就必须从实体经济结构以及金融结构两个方面入手,从而保证我国金融的安全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瑶.金融风险与防范对策探究[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01).
[2]梁丽红.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与金融风险[J].科学之友,2009(33).
一、充分认识发展金融事业的必要性,用足用好金融
工业在临桂实体经济和新区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毋庸置疑,而临桂通过加快工业发展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决策也是非常正确的。然而,临桂要真正实现工业的腾飞,还必须依靠金融的支持和支撑,因为金融的活跃程度,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繁荣能力的重要标志。
(一)转变观念,正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金融是实体经济发展的血脉,是产业发展的催化剂,产业要发展,金融必须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正如经济学家所论述的那样“:正是由于金融是高端服务业,是其他产业的支撑,所以对金融的地位必须高看一眼;正是由于金融是资源的资源,是城市间竞争的制高点,所以对金融的布局必须适度超前。”基于上述理论以及一些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临桂在今后的发展中,也必须高度重视金融业的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好金融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益。
(二)学会利用多种金融手段促进临桂实体经济的发展。
融资并非只有银行贷款这一种方式,它是直接、间接、多层次、多样化的业态。作为新区建设的主战场,临桂必须开阔视野,树立大金融观,尝试通过做实投融资平台、信托融资、资产证券化、债券融资、项目融资、上市融资、私募股权融资、引入保险资金以及融资租赁等多种途径,促使政府资源金融化。为此,临桂在“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强金融协调服务,引导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扩大信贷投入,同时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加大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大力发展保险业。
(三)深化金融业与工业的合作,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金融固然属于虚拟经济,工业固然属于实体经济,但二者却是“隔行不隔山”:一方面,工业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础和平台,金融业的发展必须有实体经济的支撑;另一方面,金融是工业发展的催化剂,没有金融的支持,工业也发展不起来。因此,临桂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要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手抓工业等实体经济的发展不放松,一手抓金融业的发展不动摇,并建立起长效稳定的合作机制,使二者相连互动、协调发展,共同服从并服务于加快新区建设这个主题。
二、切实增强做好金融工作的主动性,履行政府职能
在推动金融促进工业等实体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地方政府不仅要高度重视,而且要有所作为。因此,临桂县委、县政府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加强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进一步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配合,支持金融监管部门加强监管,依法管理好地方性的金融机构,并维护金融秩序和金融稳定,切实履行好自己应尽的职责。
(一)切实加强和改进对金融工作的领导。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金融办等服务、协调、办事机构,将金融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根据上级的有关精神,结合实际地制订出本地区的金融发展规划,并在年度工作报告中具体部署,明确任务;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金融知识的学习与培训,提高对金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培养出一批专兼职的金融人才队伍。
(二)逐步完善政府管理金融的体制机制。
通过完善相关法规,制订好本地的金融政策,进一步明确有关部门的职责,依法规避风险,发展本地的金融市场,引导各类金融活动的有序开展,并进一步强化政府的风险处置责任,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
虚拟经济实际上是对传统经济的一种异化。虚拟经济在国外一般有三种叫法:一是fictitiouseconomy,是指虚拟资本,比如证券、期货、期权等等的交易活动;二为virtualeconomy,也译作虚拟经济,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所进行的经济活动。三是visualeconomy,是指用机模拟的可视化经济活动,即用计算机模拟市场来进行经济政策的模拟等等。而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而当今的交易是离不开信息技术这个工具,尤其是在金融领域,正确地看待虚拟经济,合理的运用虚拟资本往往会对经济的整体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经济模式与虚拟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传统的经济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实体经济,主要用于描述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虚拟经济逐渐独立于实体经济,形成其特有的对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相对于人的需要的无限性而言,现实所能提供的满足是永远也不够的;虚拟经济作为一种有效的弥补现实不足的手段,经历了五个阶段最终确立了其不可撼动的地位。第一个阶段为虚拟货币的资本化,即使用闲置资本成为生息资本,这是产生虚拟经济的第一个最初级的发展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生息资本的化,即通过银行起搜集闲置货币,使它们更好的成为生息资本;第三个阶段是有价证券的市场化,就是银行发行的有价证券最后发展为的有价证券进行市场交易,建立金融市场;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最后一个阶段是国际金融的集成化,虚拟经济的总规模已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余地。
虽然在传统经济在某些领域呈现出弱化的趋势,但是虚拟经济的产生和不断发展源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无论虚拟经济发展多快、规模多大,其根本是为实体经济服务,没有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将无从谈起,即实体经济是第一性的,虚拟经济是第二性的。同时,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无法脱离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中各种金融工具及其衍生物已经渗透到实体经济的各个环节,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转,必须借助虚拟经济的支持。忽视虚拟经济,会给快速发展的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障碍。
不可否认,虚拟经济制造出空前庞大的金融财富体系,对实体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提高整体经济协调、健康地运行效率。凭借发行股票、债券,并购等多种方式,为企业规模扩大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推动了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建立和完善,带动了相关产业的优化重组,对劳动力、技术、资金,资源等在实体经济部门之间合理调配,保证正常的经济发展需要。二是,有助于优化全社会资本的配置。虚拟资本通过市场发行并交易,并调节资金流向,促进优势企业快速发展;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形式,实现存量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再次优化配置。三是,有助于将低企业经营风险。各种全新的贷款模式以及最具代表性的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ABS(资产担保证券)、期权交易等对企业资金分配、投资方向选择及调整具有重要,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四是,虚拟资本节省了交易所需要的时间,充分的发挥了其作为货币数字化代表的作用。五是,虚拟经济的扩张,不仅增加GDP的规模,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了大多数国家普遍面临的就业压力问题。
在虚拟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其规模已经超过实体经济,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然而,虚拟经济存在着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的正常运行依赖于对虚拟资本的最优化利用。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单方面地强调虚拟经济的发展而忽视实体经济的进步。因为虚拟经济的超前发展,不但不能带动实体经济的超速发展,反而会引发泡沫经济,甚至诱发金融危机。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东南亚爆发的经济危机就是由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所导致的,一度对该地区的实体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并且波及到欧洲和美国,震荡了全球的金融市场,上千亿的资产在这次危机中流失。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这些金融危机的发生的几率会不断提高,通过国际贸易、汇率变动以及资本流动等渠道,蔓延到周边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金融危机。价值,不同行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金融危机扩展着自己的危害范围,房地产业,业,以及相关的服务行业都成为了危机延伸的范围,贷款呆帐、坏账,不良资产的数量已指数的速度增长。所谓的“东亚模式”,“主办银行制”,经济计划与产业政策,追求企业规模,多样化经营的大企业集团等等,曾经是人引以为荣的名字,也随着这场空前的浩劫灰飞烟灭。
虚拟经济的现实困境以及人们的预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提到“虚拟”,人们通常会习惯性的将之于“虚假”联系起来,这其实是个误区。实际虚拟是现实存在的一种活动或一个过程,其活动产生的结果,尽管有些具有“无形”的特征,但是却都是现实存在的。
然而,经济危机的出现令许多人对虚拟经济开始望而却步了,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对传统的实体经济的关注和支持上,导致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一度减慢,并出现了短暂的局部停滞和失控状态。2000年开始,由于日本放松了对金融等虚拟资本的控制,造成了一段时间内日元升值的巨大压力,严重的影响了当时正在经历泡沫冲击的国内经济,加剧着已经恶化的日本“两头在外型”的经济。但是这并未唤起人们对于虚拟资本的重视,而是回避它转而将创造财富和分割财富的方式和范围限制在传统经济的范畴之内,将“虚拟”等同于“虚假”,认为虚拟经济只是一系列虚假经济行为的美妙的变体。
虽然在所谓的传统经济中,正常的经济活动也处处需要有与其的支持,但是与其对于虚拟经济,则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简单的说,预期之所以重要,是由于人的行为动机中,最有力的动力就是对自己有利的预期,所以,预期就成为了人们进行各种选择判断的基础,必须先行做出。在虚拟经济模式中,因为其所使用的手段是虚拟的,源于人的思维活动,于是其重要性就一目了然了。
预期的形成过程比较的复杂,是建立在对大量相关信息的综合处理的基础上,经过对相关的信用、制度以及技术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之后,从而做出相应的反映。
预期维系着现存的所谓“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反之,一种社会制度安排缺乏足够的约束或稳定性,就会造成人们预期的波动,干扰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降低人们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效率。因而,具有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寄生和周期性的虚拟经济就会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态的形势,从而人们对于它的预期自然不会高。毋庸置疑,这是虚拟经济经常被冷落的原因之一,不过人类的认识能力会不断的提高,对于它的把握也会更加客观,公正。
我国改革过程中虚拟带来的挑战
在虚拟经济的重要金融领域,出现了许多按照传统金融难以解答的,对我国的金融制度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全球经济、、技术急速变化,尤其是政府管制的放松,全球金融正在经历着一个持续的字优化和一体化的过程,从而导致金融制度的风险已指数方式增长,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创新,新型的货币形式或者交易方式的出现,促进了多元化货币体系的形成和交易空间的扩展。虚拟经济的快速该宏观经济也提出了挑战。比如,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金融资产,开辟了多种的资金创造的途径,从而改变了国家对货币供给量等的宏观调控的相关政策,表现在股票市场就是对股价的宏观干预。而传统意义上所讲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发行增多,已经不会必然引发通货膨胀了。在虚拟经济的耗散结构的自组织弱混沌系统中,政府的作用渐渐弱化,市场的逐步扩大。
除了给市场带来的挑战之外,虚拟经济在各个行业间的不断渗透给的经营,发展也新的问题。原来被市场看好的上市公司在年报或者季报中显示严重亏损,而退出金融市场,并表现为短期内国际投机资本的撤出和巨额外债的归还,新进入市场的企业又缺乏足够的能力扭转该经济体外汇储备减少,甚至出现汇率贬值的现象。企业为偿付外币债务而出现的流动性危机,可能被迫降低转让未来的收益,而当转让价低于债务总额时,流动性缺乏将导致借款人失去清偿力,并通过债权人使得金融市场无法为有清偿力,并且缺乏流动性的借款人提供新资金,从而流动性危机变为债务危机,导致许多企业停业甚至破产。这使得追求虚拟价值增值的游资游离到其他领域,并通过金融传染作用引起可待资本的减少,从而引发货币危机,甚至形成金融危机。
然而,一些已经有一定经验的企业来说,虚拟的经营方式使企业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特别是在知识、技术等方面,虚拟化的形式,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促进产品快速扩张,发挥市场竞争优势,充分利用了虚拟资本追求盈利的特性,扩大了市场的占有率。北京真维斯公司就是国内成功运用虚拟经营策略的典型企业之一。这家创立于80年代末、以生产休闲系列服饰为主的企业,目前已拥有上千个品种、年产销量达500多万件。而这样一个颇具规模的企业走的主要是外包加工的路子,借助外包给广东、江苏等地的多家企业加工制造的方式,节约了上亿元的生产基建投资和设备购置费用。在销售上,公司也主要采取了在全国各大主要城市特许连锁经营的方式。其店铺已经覆盖了全国30几个城市和乡镇,与各地的其他相关企业相互之间以协同竞争为基础,资源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建立了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
由此可见,虚拟经济的发展,虽然来势汹汹,大有让人应接不暇之势,不过,这只不过是暂时的现象,大可不必“草木皆兵”。这正如在沙堆累积的过程中,偶尔会有一颗沙粒引起一个小的崩塌,随着沙堆越来越大,稳定性也就会越来越强。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相脱离实际上是一个异化的过程。最初为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各种资源而出现的虚拟经济最终会异化为彻底独立的运动过程,人们对财富的追求便异化为对并不增加财富真正的虚拟利润的追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林顿·拉鲁什指出,现在全球每天的金融交易中,仅有2%与实体经济有关,而世界衍生工具交易总量已突破40兆亿。国际外汇市场上每天约有2万亿的交易额大多与实际贸易活动无关。这种倒金字塔结构图就清楚地说明了金融上层和实物经济的巨大反差。可见,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的过度背离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成为货币危机爆发前所潜伏的最典型的特征。
金融的创新过程总是伴随着技术的革新,特别是的出现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媒介。网络是一个系统,网络经济是通过系统提供信息的一种经济活动。网络经济的存在为虚拟经济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以网络为条件构建商务活动,形成虚拟企业,则网络产生的活动就成为虚拟经济。在信息爆炸的,对于信息的掌握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比如IT产业,它是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从IT业的变迁中可以窥见到经济的总体走势,经济的发展因此而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整个世界经济的不确定因素随之增多。
21世纪——虚拟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经过20世纪的快速发展,人类已经踏入更加光明的21世纪。在新的经济领域中,虚拟经济将全面展开,并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全面渗透,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信用意识的增强,进入虚拟经济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冲击下,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必须超越一国范围之外、在实际范围内确保资源自由流动,淘汰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将虚拟经济发展作为时代的主旋律。
关键词: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 金融市场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说明虚拟经济在我国已经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并且在将来一段时期内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正确地界定虚拟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探索虚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经济在加入wto后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虚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分析
虚拟经济是一个现实,是总体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个现象。马克思关于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初级阶段的论述非常精辟。货币的功能主要是价值尺度、流通和支付手段;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支付环节和实物环节发生了分离,货币经历了信用化、资本化的进程。从实质上讲,其属性利功能己发生了变化,它具有与实物或实体经济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两重性。实体经济突然成了货币信用的天然载体。
两者一旦分离,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就逐步超越实体经济的限制形成了全新的状态和运作体系。虚拟经济的发展便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到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后,资本积累和生产集中成了生产力的内在需求,资本市场便以资金集中的体系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货币转换为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它是货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信用化,使以资金利资本流动为代表的金融业对与实体经济超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航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化金融市场形成提供了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战以后,世界货币体系几经变动,使得金融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日趋扩大。
该体系的发展源于实体经济,但己大大地超出了后者,并且,体系的运作规律也部分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限制,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认识这种背离,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也许是我们对虚拟经济最本质和最具实践意义的理解。
二、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会后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是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
以上的阶段论客观地描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对人们把握虚拟经济的运行趋势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何为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虚拟经济
当前,在西方“虚拟经济”一词往往是指电子商务等“网上经济”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也赞同这一概念,以有形、无形来确定和划分实物和虚拟两种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的兴起作为一种新的重大的经济现象,其本质也是经济活动信用化的表现。
十六大以来,我国学界关于虚拟经济的争论很多,大多集中在虚拟经济的界定上。关于虚拟经济代表性的论述围绕着信用制度展开,认为虚拟经济的内涵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不能将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视为虚拟经济。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信用膨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中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交易活动。上述界定本身并没有经济学理论上的含义,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经济现象的描述,这种观点比较接近主流观点。国内还有一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划分,把非物质生产活动统统视为虚拟经济。这一划分引出了关于价值和财富创造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在认识虚拟经济的本质上很有帮助,但是并未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论及虚拟经济的具体运用。关于虚拟经济,我国的资本市场运作体系不完善,社会闲散资金投资渠道缺乏,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架构尚未具雏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必要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中介服务组织极度不发达。只有以这些事实为基础出发点,才能论及虚拟经济的实质和其重要性。
四、关于我国发展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良性运行的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要发展的虚拟经济内容和功能应该区别于世界上虚拟经济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虚拟经济的一些发展经验,笔者认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建设、有力的法律保证、适时的政策调整是成功的关键。
1.尽快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推动民间资本运营的良性扩展。我国产业的结构还未实现高级化,集中表现在产品的附加值特别是科技含量不高,体现在产业发展上就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制约其成长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渠道的不畅。美国的硅谷产业群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进版本,它的成功应该归功于风险投资体系的完善。我国的创业资本投资已经起步,但普遍面临资本金严重不足的困难(平均资本金不足100万元)。为此,我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以拓展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的资金渠道,特别是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问题。
实现这个目标,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二板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二是要有效利用民间资本,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我国的居民储蓄已经突破10万亿,没有多样化的投资方式,既会造成社会范围内资金利用的低效率,也会对银行的经营形成巨大的压力。
2.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增强社会的风险意识,严格控制泡沫经济的过度膨胀。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各类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审计机构、证券分析机构、咨询机构等数量比较少,并且相比较国外相关机构水平也比较落后。
我认为发展我国中介组织,要明确三个方向:一是增强中介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在美国有安达信事件的教训。建议采取审计评估轮换制,规定每个审计机构对同一公司审计的员工连续年限,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显然审计成本会微有增加,但其社会效益是巨大的。二是延伸中介机构的服务范围。将更多有潜力的个小企业、高新企业纳入中介机构的服务体系,为风险投资等行为创造更好的外在环境。三是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经济分析和咨询机构,同时,将大学研究界学者和社会体机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界的人力资源是宝贵的财富,内部的争鸣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清某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我国在这一方面确实有待提高。
3.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近期著名的“蓝田”事件竟然由一个业外的研究人员来引发,从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了我国证券市场上信息批露制度的不完备性,也对我国的行政性监管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严禁违规资金入市场,防范新信贷风险的政策具有长期性。
参照国外先进经验,我国要大力推进以下措施:首先,要严格股票交易实名制,每个投资者对自己的交易行为负责,打击市场内的恶意勾结,防上机构投资者或其他人户联合炒作。其次,要加大对市场操纵者的处罚力度,切实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要调动社会闲散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保障中小股东的权益是个关键,另一方面,越来越成熟的中小股东也会成为市场上有力的监督力量和影响力量。第三,要加强交易信息、重大决策信息的透明程度,监管部门应当定期及时公布上市公司的股东户数的相关资料,对公司的重大信息披露要实行负责制,严厉处罚散布虚假信息的公司和个人。第四,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增强中小股东、特别是社会资金的投资积极性。
4.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金融创新是虚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金融创新涵盖内容较广,包括货币和信用形式的创新、金融机构组织和经营管理上的创新、金融工具、交易方式和操作技术等技术上的创新、交易范围的扩大等。
严格地说,由于市场体系仍未完备,新经济尚不发达,国内金融创新大发展的条件还未完全具备。但是,我们可以依托上海、深圳等经济金融中心大力培育和发展在小范围内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如期货期权、外汇保值等。
5.积极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金融工具,强化竞争意识。外资金融机构资金的进入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并且已经对我国的金融业经营带来了巨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合作与学习是明智的。
内容摘要: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虚拟经济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体经济的增长至关重要,但虚拟经济的负面影响也不应忽视。本文叙述了虚拟经济对现代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分析了虚拟经济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从而正确认识虚拟经济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使虚拟经济发展能够趋利避害。文章最后从历史的角度提出要正确把握虚拟经济规律,加强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危机的发生。
关键词: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 经济增长 经济政策 经济规律
虚拟经济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立的概念,是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派生物。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虚拟经济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甚至整个经济的增长至关重要,但虚拟经济的负面影响也不应忽视。虚拟经济研究可追溯到马克思对虚拟资本的研究,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时指出,股份公司一方面以厂房、机器、原材料等实物形式存在,另一方面又以股票的虚拟形式存在,股票被认为是虚拟资本。
具体来说虚拟经济就是不必经过生产领域就能够实现“钱生钱”的经济活动,例如一切与股票、证券、银行、期货等有关的经营活动或经济活动都可被称为虚拟经济,所有这些活动能够把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完成单个资本难以完成的事业。例如,公司为了扩大经营就需要集中资金,公司集中资金的方式可以是贷款,也可以发行股票,入股者买入了股票是不能退的,要想抽回资金只能在股市上出售股票,这样就出现了专门经营股票的证券投资公司和股票交易所,如此就形成了虚拟经济活动,虚拟经济当然也就促进了实体经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现代经济的发展。
古典经济时代,重商主义者认为经济增长在于货币财富的积累,他们强调生产劳动和外贸份额的重要性,重农主义者则强调农业生产对社会财富的重要性。经济自由主义者反对重商主义者所主张的对社会经济的过度干预,主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自动调节作用,强调货币、资本的自由流动,认为劳动分工、生产率、技术以及资本积累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以往的经济理论之所以较多注重资本、劳动、技术等实体经济因素发展的贡献,主要原因还在于虚拟经济因素在经济增长中还没有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现代经济则具有发达的虚拟经济体系,银行、债券、股票、基金等虚拟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当今社会的虚拟财富已超过实体性财富,虚拟资本以超过实体资本的流量运行,全世界每天的虚拟经济交易量高达98%,而实体经济交易量只占2%,仅仅依靠实体经济已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财富的分配很大程度上依靠虚拟经济的流量,目前世界各国已经把虚拟经济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
从历史的发展过程看,虚拟经济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是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股票、债券等产生于企业的融资行为,其价格也取决于企业的未来收益和社会货币信用状况。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货币化程度不断加深,虚拟经济的规模已超过实体经济,并日益向实体经济渗透,促进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信贷、证券、股票等能使社会资金流向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或行业,动员全社会管理和监督企业,防止“内部人”控制企业的局面;二是加快资金的循环流通,提高实体经济的资金融通能力和实体资本的形成;三是有利于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和创新,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科技企业的融资需借助于虚拟资本的大力支持,单靠自身经济增长或普通的融资渠道获得的资金远远不能适应此类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全社会、甚至全球的力量发展此类高科技企业或产业;四是有效揭示实体经济资源的稀缺、流向等信息,预知实体经济的运行情况,通过价格信息判断企业经营状况和投资环境等;五是股权激励措施有利于激励企业员工、管理者、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贡献。
虚拟经济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人类最初的活动虽不表现为经济活动,但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关系,因为单个人无法对付险恶的外部自然,也无法获取生活的必需品,个人之间的合作最初表现为以自然为基础的自然分工,后来发展为社会分工。有了分工就会出现交换,最初出现的劳动产品之间的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在物物交换时代,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一致的,此时的需求和供给并不会出现脱节现象,也不会出现经济上的危机,但物物交换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对方的物品不一定就是自己需要的,并且往往不能实现等价交换。这样就需要一种凌驾于所有商品物之上的一般等价物出现,货币因此就应运而生。
把货币作为一般的等价物,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是人类为解决物物交换的困境而实行的措施,货币能和一切实物相交换,在观念上代表实际需要的实物,纸化的货币就是对实物的虚拟。当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出现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之中时,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就出现了分离,商品的生产和价值的实现就有中断和危机的可能。在信用体系下,延期支付中的任何一个链条出现了问题,都可能造成连锁反应形成金融危机。当货币成为衡量一切的价值尺度时,就会出现片面追求货币这种符号性财富而盲目扩大生产的现象,从而形成生产过剩的危机。
虚拟经济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产性的投资不足。当社会的大部分资金投资于股票、证券、银行等虚拟经济领域时,虚拟经济领域的投资由于风险因素有时会本利无归;同时虚拟投资获得的收入用于消费时,大量的虚拟投资造成了生产性领域的投资不足,进而就会造成大量失业、社会财富减少、物价上涨等,甚至会形成泡沫经济,加之人们预期的逆转,社会经济运行就会出现混乱局面。
二是投机活动。例如,有些地方地价在市场炒作下飞涨,并非土地经营效益的反应,而是市场投机炒作的结果,同样,有些地方股票价格的巨额膨胀并非实体经济发展的反映,而股市的跌落会使上万亿的资产消失,使货币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严重的就会造成经济动荡。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一方面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投机因素,一些国际金融炒家不断携带巨资袭击金融市场,采取声东击西、谣言惑众等手法牟取暴利,由于投机因素具有不可预测性,连各国政府都无法对付国际游资的冲击。
三是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落后的经济形态中,不确定因素相对较少,人们的心里因素相对稳定,心理因素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就会相对少些,而在由股票、债券、信用等为基础的发达经济形态中,人们的心理预期对经济的影响有时成了决定因素,例如人们对于储蓄、投资或消费的动机和偏好会对经济的增长水平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些也加重了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虚拟资本价格的决定不像实体经济产品那样受价值规律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公众的主观预期,价格的波动较为剧烈。
四是“政府失灵”。国际之间的资本流动很大程度上已经凌驾于各国政府调控范围之外,各国货币比价剧烈波动、变幻莫测,在各国货币自由兑换、汇率自由浮动的时代,电讯网络技术使资金流动像光速一样,各国的普通公民即使不直接参与商品、货币的经营,但手中的货币同另一种货币兑换时,也会在无形中增值或者贬值,这些无疑加大了人们的心理负担以及投机因素的猖獗,造成物价不稳,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
因此,现代经济体制下需要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监管,防止市场炒作;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维护投资者信心,正确引导人们的投资消费心理,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二者的关系。既要充分利用虚拟经济对现代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为虚拟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又要防止其消极作用,使虚拟经济发展趋利避害。
对虚拟经济的宏观认识和历史把握
历史地看,虚拟经济发展至今是人类社会需要的产物,也是经济力量内部扩张的结果。在历史发展的一定时期,是政治生活决定一切的,甚至决定经济生活,表现为经济活动要为政治服务。但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经济生活主导一切,政治要为经济服务,这是因为经济生活以及经济内部的矛盾和问题已经凸显出来。
重商主义强调国家政治干预经济生活,正是因为经济自身的系统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经济生活还没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导,经济决定政治的规律还没有凸现出来,而是还处在潜在自发的状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因素的扩张,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已不能完全为人类所控制,国家政府的盲目干预反而造成人们经济生活的不利,在没有完全掌握经济运行规律之前,政治干预经济只能造成经济、甚至社会发展的不利。
于是后来的经济自由主义者提出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完全靠经济内部的力量这只市场“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和完善自身,但后来频繁的经济危机暴露了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误。经济危机也为人们认识经济内部的规律性提供了素材和契机,“市场失灵”的弊端遭到空想社会主义者、者、社会主义政权国家,甚至资本主义国家的批判,包括凯恩斯在内的经济学家都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措施,主张政府利用税收、利率、财政、货币、金融等政策干预国家的经济运行,在西欧一些国家还进行了福利制度的改革,说明人们对经济市场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看见了那只“看不见的手”,并对它进行了调节和控制。
然而,经济活动的内部规律永远在不断的“发展”着,总有人意想不到的空间和领域在延伸,人类社会从最初的物物交换发展至今,经济生活领域出现了完全不受人主观意志操纵的外部力量,可以说经济生活已经凌驾于政治强制的范围之外,人类创造了自己的经济生活,也就“创造”了经济规律,而且这种规律在某种程度上已不完全受人类的控制,人们所要做的只能是发现、利用和引导它。
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失误以及所造成的经济增长的缓慢,说明行政盲目干预经济的荒谬。欧美社会出现了经济“滞涨”现象,欧洲福利国家的过度福利、过度消费造成了债务、效率、投资、责任等的危机都证明凯恩斯式的政府干预体制的破产。所有这一切都说明经济自身的力量在不断的发展着,而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过去经验指挥的,所以就出现了“盲目”,人们只有认清各种看不见的东西即“虚拟”的东西,才能正确地把握它、利用它。同样,虚拟资本、虚拟经济是人类自身需要的产物,也是经济力量自身发展的产物,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自不必说,历史已经和正在证明它的巨大威力,然而,当人们尚不能完全掌握虚拟经济自身各种潜在的矛盾和风险时,其消极影响也在同时生长着。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运用贸易逆差方式用美元换取别国商品、劳务等资源,又通过债券方式使美元回流,金融市场上利用炒作、投机等手段赚取差价等等行为刺激了美国虚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虚拟资本不断膨胀,股市、债市、房地产市场等越来越决定美国经济的兴衰,导致金融市场的风险性、脆弱性加大,经济的过度虚拟化使美国的工业实体经济衰落和经济的泡沫性增大,给美国的整个经济带来了风险和危机。近年欧美经济危机正是金融市场经济过度虚拟的危机,并且进一步蔓延扩张至全球实体性经济的危机,这对全球性的宏观调控提出了要求。
参考文献:
1.晏智杰,王志伟,杜丽群.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史[M].商务印书馆,1999
2.刘力臻.市场经济“现代体制”与“东亚模式”[M].商务印书馆,2000
3.胡郑利.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研究[J].当代经济,2008(5)
4.霍艳斌.虚拟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模式研究[J].北方经济,2008(2)
5.王爱俭.关于虚拟经济几个重要问题的再讨论[J].现代财经,2008(2)
正确地界定虚拟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探索虚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经济在加入WTO后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虚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分析
虚拟经济是一个现实,是总体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个现象。马克思关于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初级阶段的论述非常精辟。货币的功能主要是价值尺度、流通和支付手段;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支付环节和实物环节发生了分离,货币经历了信用化、资本化的进程。从实质上讲,其属性利功能己发生了变化,它具有与实物或实体经济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两重性。实体经济突然成了货币信用的天然载体。
两者一旦分离,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就逐步超越实体经济的限制形成了全新的状态和运作体系。虚拟经济的发展便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到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后,资本积累和生产集中成了生产力的内在需求,资本市场便以资金集中的体系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货币转换为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它是货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信用化,使以资金利资本流动为代表的金融业对与实体经济超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航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化金融市场形成提供了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战以后,世界货币体系几经变动,使得金融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日趋扩大。
该体系的发展源于实体经济,但己大大地超出了后者,并且,体系的运作规律也部分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限制,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认识这种背离,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也许是我们对虚拟经济最本质和最具实践意义的理解。
二、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会后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是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
以上的阶段论客观地描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对人们把握虚拟经济的运行趋势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何为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虚拟经济
当前,在西方“虚拟经济”一词往往是指电子商务等“网上经济”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也赞同这一概念,以有形、无形来确定和划分实物和虚拟两种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的兴起作为一种新的重大的经济现象,其本质也是经济活动信用化的表现。
十六大以来,我国学界关于虚拟经济的争论很多,大多集中在虚拟经济的界定上。关于虚拟经济代表性的论述围绕着信用制度展开,认为虚拟经济的内涵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不能将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视为虚拟经济。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信用膨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中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交易活动。上述界定本身并没有经济学理论上的含义,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经济现象的描述,这种观点比较接近主流观点。国内还有一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划分,把非物质生产活动统统视为虚拟经济。这一划分引出了关于价值和财富创造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在认识虚拟经济的本质上很有帮助,但是并未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论及虚拟经济的具体运用。关于虚拟经济,我国的资本市场运作体系不完善,社会闲散资金投资渠道缺乏,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架构尚未具雏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必要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中介服务组织极度不发达。只有以这些事实为基础出发点,才能论及虚拟经济的实质和其重要性。
四、关于我国发展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良性运行的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要发展的虚拟经济内容和功能应该区别于世界上虚拟经济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虚拟经济的一些发展经验,笔者认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建设、有力的法律保证、适时的政策调整是成功的关键。
1.尽快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推动民间资本运营的良性扩展。我国产业的结构还未实现高级化,集中表现在产品的附加值特别是科技含量不高,体现在产业发展上就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制约其成长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渠道的不畅。美国的硅谷产业群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进版本,它的成功应该归功于风险投资体系的完善。我国的创业资本投资已经起步,但普遍面临资本金严重不足的困难(平均资本金不足100万元)。为此,我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以拓展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的资金渠道,特别是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问题。
实现这个目标,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二板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二是要有效利用民间资本,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我国的居民储蓄已经突破10万亿,没有多样化的投资方式,既会造成社会范围内资金利用的低效率,也会对银行的经营形成巨大的压力。
2.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增强社会的风险意识,严格控制泡沫经济的过度膨胀。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各类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审计机构、证券分析机构、咨询机构等数量比较少,并且相比较国外相关机构水平也比较落后。
我认为发展我国中介组织,要明确三个方向:一是增强中介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在美国有安达信事件的教训。建议采取审计评估轮换制,规定每个审计机构对同一公司审计的员工连续年限,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显然审计成本会微有增加,但其社会效益是巨大的。二是延伸中介机构的服务范围。将更多有潜力的个小企业、高新企业纳入中介机构的服务体系,为风险投资等行为创造更好的外在环境。三是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经济分析和咨询机构,同时,将大学研究界学者和社会体机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界的人力资源是宝贵的财富,内部的争鸣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清某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我国在这一方面确实有待提高。
3.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近期著名的“蓝田”事件竟然由一个业外的研究人员来引发,从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了我国证券市场上信息批露制度的不完备性,也对我国的行政性监管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严禁违规资金入市场,防范新信贷风险的政策具有长期性。
参照国外先进经验,我国要大力推进以下措施:首先,要严格股票交易实名制,每个投资者对自己的交易行为负责,打击市场内的恶意勾结,防上机构投资者或其他人户联合炒作。其次,要加大对市场操纵者的处罚力度,切实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要调动社会闲散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保障中小股东的权益是个关键,另一方面,越来越成熟的中小股东也会成为市场上有力的监督力量和影响力量。第三,要加强交易信息、重大决策信息的透明程度,监管部门应当定期及时公布上市公司的股东户数的相关资料,对公司的重大信息披露要实行负责制,严厉处罚散布虚假信息的公司和个人。第四,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增强中小股东、特别是社会资金的投资积极性。
4.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金融创新是虚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金融创新涵盖内容较广,包括货币和信用形式的创新、金融机构组织和经营管理上的创新、金融工具、交易方式和操作技术等技术上的创新、交易范围的扩大等。
严格地说,由于市场体系仍未完备,新经济尚不发达,国内金融创新大发展的条件还未完全具备。但是,我们可以依托上海、深圳等经济金融中心大力培育和发展在小范围内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如期货期权、外汇保值等。
5.积极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金融工具,强化竞争意识。外资金融机构资金的进入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并且已经对我国的金融业经营带来了巨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合作与学习是明智的。
当前,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及其影响不断加深和蔓延,经济的全面复苏尚需时日,而且日益显著地影响着世界贸易流动。根据WTO的预测,世界贸易将在2009年出现急剧紧缩,实际下降幅度将达到二战以来创纪录的百分之九的规模①。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长期内需不足的事实使出口在经济增长中的战略地位不容忽视。金融危机不仅使主要出口市场需求萎缩,更为重要的是诱发了我国对外开放的一系列环境变迁。因而,系统深刻地认识新型金融经济的发展与运行及其对全球经济和世界贸易的复杂影响
尤其是对以我国为代表的新型经济体的国际贸易的影响(Dooleyetal,2009),而不是沿用原有囿于实体经济的分析路径,判断我国外贸发展的国际环境发生了何种质的变化是当务之急,有利于推进出口产品和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为后危机时代出口贸易管理的战略调整提供准确的依据。
一、金融危机改变了我国外贸宏观管理的全球环境
国际贸易正面临着源于金融危机的全球环境变化,具有丰富的贸易政策含义,并对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挑战。
1.来自需求面的分析I:金融经济对实体经济新的影响机制本次的全球经济危机表明,金融经济对实体经济新的影响机制已初显端倪。众所周知,1929-1933年首次全球性经济大萧条爆发时,国际经济活动中的物质内容十分单一,仅限于商品市场和商品贸易,因而采取的措施也全部针对实体经济。战后的国际经济活动日益丰富,不仅经常项目中的服务贸易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迅速崛起,而且还拓展至资本项目,这是工业国工业化高级阶段一个相对于实体经济的新兴部门,即金融经济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必然延伸,其必然结果就是金融经济开始在各个层面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以有形商品为基本物质内容的国际贸易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来自金融经济的影响。
第一,全球性不平衡获得了新的稳定的地区分布。主流宏观经济学理论揭示的商品市场均衡规律表明,一国商品市场均衡状况及其决定要素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就业水平具有较高的储蓄倾向和较大规律的储蓄数量;尽管边际消费倾向趋于下降,但较大规模消费数量的支持可以保证较高水平的商品市场均衡。然而,战后以弥补有效需求不足为己任的典型的“凯恩斯政策组合”,推动发达国家长期实施低利率和刺激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以至于在商品市场上最终出现了消费大于储蓄的失衡的长期趋势。
与此同时,以若干新型经济体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高速经济增长中积累了大规模的储蓄。它们在提高自身商品市场均衡水平的同时,仍出现了超过本地投资的储蓄余额,并通过货币和资本市场流入发达国家,矫正发达国家商品市场中主要表现为投资大于储蓄的失衡,从而建立新的全球商品市场均衡。新型全球商品市场均衡的重建对于世界贸易流动产生了深刻影响,最为突出的是将货币市场的因素引入世界市场均衡的构造,从而促使贸易政策和贸易流动同货币市场联结起来。这将为后危机时代我国贸易政策和贸易战略的调整提供更为广阔的运作空间。
第二,商品贸易在继续保持供给刚性的同时,而需求和价格更易于波动。在提高市场效率的同时,金融经济以资产价格变化为主要杠杆、以极其灵活的方式和手段创造财富和需求,并在实体和金融经济间灵活地转移需求,这就不可避免地加大了世界贸易发展所面对的需求条件的微妙影响;与此同时,金融经济日益渗透到商品市场的交易,提供了以金融衍生工具为代表的新型交易手段,加剧了商品市场价格的波动性。最为典型的是石油等大宗商品通过期货交易显示出价格易于波动的特性,这些大宗商品的行情和价格的波动往往通过商品生产和贸易的价值链实现全球传播。在实体经济提供的商品供给依然保持显著刚性的条件下,我国出口贸易的宏观管理必将面对外部需求较强的波动性,构造出从根本上有别于传统经济运行的需求波动机制。
2.来自需求面的分析II:金融经济导致宏观需求和货币流动性管理更趋复杂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经济通过部门创新和工具创新构造出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庞大金融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除了银行部门传统业务外,还有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加上花样繁多的金融衍生工具,以及银行部门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使得金融经济的结构与运行变得异常复杂。一方面,生产、货币和商品资本通过信用关系和其他金融或公司财务手段延伸为金融经济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公司治理结构的多样性使得社会再生产过程吸收了更多的金融经济成分,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与此同时,金融等服务部门创造财富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债券及股票的承销、二级市场经纪及自营业务、资产管理、投融资咨询及财务顾问等金融创新业务,加剧了金融经济对实体经济失衡的放大作用。根据IMF的估算,本次金融危机造成的资产损失首次扩大到非银行金融部门,其份额高达40%②。著名学者埃德斯坦认为:“金融经济具有异乎寻常的获取资本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却是建立在未来现金流现值的先验估算基础上的,已不再依据过去已有的财富”③。金融经济创造财富的核心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实体经济占绝对优势比重的国际经济的风险生成、承载和规避机制。
金融经济的深化使得宏观层面的流动性管理面对更加复杂的环境。金融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导致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失衡经常出现,着眼于消除流动性不确定因素的宏观管理政策具有依托公营部门的便利,却又难以确保产生与私营部门相同的政策反映和市场预期,加之在金融系统内部信息传递的复杂性,导致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开始发生变异,寻求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的努力面临新的挑战(Ca-balleroetal,2009)需求管理效力的不确定性在整体上影响全球贸易流动。与此同时,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一旦生成,结算银行经常整体降低对外开放度,增加贸易融资的困难,妨碍国际贸易的正常开展,以至于如何增加贸易融资业已成为今年四月召开的G20伦敦峰会的议题之一。上金融经济发展的伴生物,使得国际贸易显现的新风险甚至远远高于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回款失败,而不管其是源于国家层面的国际收支失衡,抑或是企业层面的信用证欺诈行为。
3.来自供给面的分析:全球化新趋势的微观景象
全球化在继续加快商品、资本和其他要素国际流动的同时,还全面介入以致广泛分解企业价值链。国际学术界的学者和部分政策制定者已经注意到这一新趋势,并着手研究这一新趋势及其对本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新影响。首先,全球化新趋势使厂商价值链被众多经济体和单独关税区不断分割。过去世界经历的国际分工大多限于水平分工,即便是垂直分工,也多数表现为中间产品或大部件生产的国际分工。不同的国家都在从事自己产品的发展,最后参与分工的依然是具有相对独立的物化形态的产品,而当今全球化已经向企业价值链广泛渗透,推动供应商价值链在研发、生产工艺、营销和人力资源等环节全球动态配置资源。
其次,供应链不同环节价值增值活动的生产率水平和市场衔接程度差异明显,增值边际的配置比例也随之发生变化,只要国际市场行情出现波动,就有可能使企业盈亏平衡表(BalanceSheet)进入以至突破临界状态,迫使企业退出国际市场,从而导致贸易流动的变化和贸易流向的改变。当前全球性衰退中,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降幅显著地低于新兴经济体,并有明显的收窄现象,而新型经济体的出口贸易波动幅度显著地高于发达国家就是明证。
再次,全球化新趋势使国际贸易流量的科学预测复杂化。缘于贸易流动中与日俱增的全球供应链的出现和能动介入,贸易量的紧缩和扩张不再是一个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的贸易流动变化的问题。在全球供应链广泛介入的条件下,任何一种经过生产过程的产成品和最终产品中的零部件都在每次跨界流动后获得了计算。避免这一现象的惟一办法,就是以生产过程每一具体阶段的增加值为对象检测世界贸易流量;可实际上,贸易流量的观测和统计不可能具备全面系统的信息条件。这样一来,因全球供应链介入导致的贸易流量变化,并非直接表现为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的收入和就业,而且就业和收入的连带和乘数效应也远比基于统计意义的直接测算来得间接和复杂。因此,全球化新趋势的微观景象不仅反映了贸易流量检测中的新困难,而且还隐含着国际贸易对国民收入的决定机制出现了尚未获得广泛认知和充分揭示的新规律和新现象。
二、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宏观管理的调整方向
关注金融经济对外贸发展的内生性,适时加强金融经济监管
可以预测,金融经济发展进程中所暴露的弊端和全球加强金融监管的呼声,必然推动后危机时代以美国为首的工业国调整金融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运行方式,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也会根据本次金融危机暴露的种种矛盾,规划本国新兴金融经济的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金融经济在世界经济的深度介入及其与实体经济间的互动所强化的长期趋势难以逆转。尽管新兴经济体在利用多年来出口规模扩大形成的庞大外汇资产积淀,参与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解决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时,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包括增持危机策源地的债权和增大相关国际组织的运行头寸,扩大和提升了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参与度和地位,但在相当时期内,新兴经济体参与全球金融经济发展仍将局限于市场调控活动。只要新兴经济体民间资本的金融经济活动未能上升至优势比重,金融活动的国际化未能同伙伴国的私人部门相对接,金融经济就不可能替代实体经济成为其参与全球分工的新的优势部门。因此,依据比较优势定律,囿于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定结构,我国仍将主要立足于实体经济参加全球分工,尤其是同发达国家分工的格局在短期内难以改变,而早已深度介入国民经济的金融经济将成为我国未来出口贸易发展环境的内生变量。
2.适应经济周期性的阶段性特征,相机实施外贸宏观调控
较之传统的经济萧条,由金融经济驱动的世界经济周期,在整体上和周期的不同阶段上均具有明显差异。在传统经济中,实体经济是经济的主体,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主要来自实体经济本身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失衡。当金融经济深度融入国民经济后,金融经济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金融衍生工具、银行部门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等形式,增强了企业融资能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财富创造方式,但同时又造成流动性失衡、流通及支付手段失衡,当这种失衡超出临界承受范围时,便形成金融经济诱发的金融危机,进而扩散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虚拟经济体从低迷到高涨形成泡沫,再到泡沫的破灭,每个阶段都将通过资金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流动而对实体经济形成冲击,通过影响居民的收入总量、收入分配方式和预期作用于社会需求。金融经济融资功能影响着企业的融资能力、资产价值和扩大再生产能力,进而影响着社会供给。因此,应当重点分析和把握新兴经济体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变化的一般规律,分析宏观调控在新兴经济中的传导路径和作用方式,把握金融经济诱发的经济周期性迥异于传统经济周期的特征,建立和实施灵活的、相机抉择的外贸调控机制,实现经济的内外部均衡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3.把握各地区和部门均质开放的机遇,建立国内外需求的统筹调节机制
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对外开放进程,本质上构成了我国整体经济转型实践的一部分。为了满足渐进式经济转型的整体战略部署,我国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事实上践行梯度开放战略。部分地区和行业率先开放,开创了一个相对独立于国内经济的“贸易品部门”,与原有体制和未开放的“非贸易品部门”相对应。这使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呈现出完全不同于“林达假设”④的特定语境,即一国的生产首先用来满足国内需求,形成核心竞争力和潜在的全球品牌后再推向世界市场,体现在国内部门和地区间的外贸发展则显示出明显的均质性。美国等发达工业国的全球化进程,就是一条“林达模式”的开放道路。我国已进入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阶段,这一重要战略转型表明我国已进入依据比较优势,在不同部门和地区,多个层面全面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基于地区和部门两大层面的均质性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条件业已成熟。国际经济学意义上的“林达模式”在提供均质性开放型经济发展条件的同时,必然赋予厂商和政府统筹协调内部和外部需求的重要功能,从而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动态均衡。为应对金融危机所呈现的全球化新趋势,统筹国内和国际需求应不再局限于政府决策层面,还应扩大到厂商管理架构、渠道建设和全球价值链的互补配置。尽管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固有消费模式,使国内市场需求在诸多方面不同于其他国家,但仍应整合价值链的功能,包括研发、制造、分销和公司治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的这一重大转变,为调整外贸发展战略、企业组织及治理结构提出了新的工作任务。
三、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管理的政策建议
1.统筹运用金融、货币、信用等手段,创造良好的对外开放环境
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衰退和需求骤降,其引发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大有泛滥之势,金融危机策源地尤甚。即便是后危机时期,针对实体经济的贸易保护主义也不会销声匿迹。因此,立足于发挥我国比较优势,进一步扩大出口,应当认真研究金融经济同实体经济的相互依存机制,从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新的平衡视角,调整我国同主要伙伴国经贸关系的新思路,改善我国的出口贸易环境。事实上,尽管当前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国内需求萎缩,失业率上升,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情绪日甚,但主要工业国尚未将贸易保护主义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究其原因,就是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持有的危机国家政府债券的任何异动,都有可能影响以至决定该国治理金融危机的效果和经济复苏的趋势。因此,可以利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巩固的国际收支地位和物质基础,灵活和统筹运用金融和货币特别是信用手段,通过国际商务谈判中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间的综合补偿,谋求长期宽松和协调的出口贸易环境。
2.整合全球分销网络,建立动态配置和调节需求的新机制
全球分销实践表明,一个遍布世界的跨国供应链和营销网络,可以在不同经济体间调剂加工需求和终端需求,从而最大限度地缓解大部分产业和产品的销售约束。例如:沃尔玛的全球配送体系既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灵活地选择供应商,又可以在不同经济体之间相机配置终端销售。因金融危机的冲击,今年一季度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大幅度的出口下降,但大部分主要商品在出口市场上的销售份额并未下降,不少商品甚至有所上升,凸显出经济危机时期,大多数消费者将购买力转向低成本零售商的“沃尔玛效应”。这表明,我国比较优势决定的出口竞争力仍然存在,构建一个能够全球动态配置需求的分销网络,将有助于实现和保持出口竞争力,继续发挥出口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引擎功能。然而,在这一点上,我国企业做得并不好。虽然我国企业已从单方面引进外资转向实施“走出去”战略,但大多数企业境外投资仅限于单一的资产保值增值目标。尽管部分大型中央国有企业着眼于世界市场,制定并实施了海外战略投资计划,但主要是为了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大宗资源供应(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尚未针对全球经济新格局和我国出口形势的新变化,制定全球分销网络的境外战略投资计划。
构建全球分销网络,需要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企业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实现在世界范围内灵活动态的配置需求和终端销售,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全球分销网络的重要性,将其上升到对外投资的长期战略目标;其次,企业只有分清在全球分销网络中,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实现的价值链活动特征和环节差别,分别确定各自的重点,才能依托全球分销网络的桥梁作用,实现内需和外需、国内各地市场需求、全球不同经济体的进口和零售需求的动态调剂;再次,要充分发挥全球分销网络广泛的市场渗透和零售连接功能,将获取订单、品牌管理、销售营运与管理等活动融为一体。从政府层面看,构建全球分销网络需要商务部等相关管理部门认真分析我国制造业和大型零售企业物流和配送网络建设的现状,制定政策,分类指导,循序渐进,建立起由我国企业主导、主要经营我国出口产品的全球分销网络。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 金融市场渠道 金融危机 新兴市场经济体
对于新兴市场经济体(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以下简称EMEs)来说,全球因素对国内金融市场越来越重要。金融市场渠道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更为复杂,而且更加广阔。伴随着金融全球化,金融系统的结构和对外部冲击的反应模式有所改变。防止新兴市场的系统风险,防止危机迅速蔓延到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还要做很多的努力,因此必须提高金融市场渠道、金融和实体领域的相互依存关系和金融失衡这些变化的透明度。
金融全球化的基本发展趋势
金融全球化近年来势头迅猛,这与全球资本流动的增加紧密联系。然而,金融全球化包括的内容很多,其性质和结构上的变化意义更大。全球金融传导渠道的变化及金融体系的结构由基本趋势驱动。
储蓄的制度化是金融全球化的主要驱动力。由于大型跨国机构投资者流入的快速增长,投资收益研究,甚至分散风险的方式迫使投资组合经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工作,引导更多的资金进入与其相关性较低的周边市场。除了银行,机构投资者是金融全球化的决定性驱动力。他们不仅集中利用金融市场,还进行新的更复杂的金融工具的创新。这些机构投资者创造的营业额占总营业额的百分比已经上升。更好地了解这些投资者的投资组合策略,能够提供对市场动态和蔓延及溢出的深入了解,提供对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变化的深入了解。
深入了解和分析机构投资者行为很关键,可以为监测全球金融稳定性以减少透明度差距创造重要基础。简单地说,如果无法理解全球主要市场参与者的行为,那也不可能理解金融全球化进程,或者在分析金融危机的原因和影响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也是不可能的。这不是为了研究个人投资者的投资战略,而是为了研究主要投资者群体和评估市场动态,以达到更好、更及时的监控。
金融市场化和金融创新与上述趋势密切相关。贷款和储蓄活动正越来越多地通过金融市场日益复杂的金融工具的使用而进行。这个过程由于借贷关系的证券化和风险再分配的需要进一步加剧。
金融市场全球化的特征
(一)全球资本流动形势迅猛
过去的二十年里,许多工业国家金融和房地产的财富增长是GDP的许多倍,并且金融财富越来越多地集中在数量相对较少的跨境机构投资者手中,因此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比以前更大。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金融危机之前国际资本流入EMEs显著增加,而且资本流动的结构有显著变化。这些发展尤其体现在2007年资金大量流向EMEs。特别是2005-2007年,资本流入和流出的量已经急剧上升,流入美国的资金有1921亿美元,大约是2005年的2.5倍。
这一时期国际资本流动出现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化。这体现在证券投资有显著上升,在报告期内增长约120%。EMEs成为国际化运作的机构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对投资收益及多元化投资的追求,使资金更多地投资到相对的市场,这些市场与主要工业国家资本市场的价格及收益率走势相关性不大。国际化运作的投资者在扩大和深化EMEs的金融市场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反过来,他们也使EMEs更容易受到投资者情绪和预期突然变化的影响。
(二)一国金融市场受全球性因素的影响
一国金融市场发展受全球性因素的影响正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对EMEs影响的程度是出乎意料的。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全球性因素对国家金融市场指标的发展具有更大的影响。不仅没有因为金融危机的发生而结束,反而增加了。EMEs仍然容易受到突然变化的全球金融状况,尤其是风险厌恶程度的影响,但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基本面改善对减少收益差异作出了贡献。
与以前相比,市场结构、投资组合战略的改变,较高的市场流动性意味着金融市场发展较少地取决于国内的实体或基础因素。相反,它们越来越受到全球投资组合再调整的驱动,越来越少地取决于基本面,全球金融因素越来越多地取代特定国家的实体因素。这可能是宏观经济条件稳定的国家也卷入金融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EMEs中外国银行的活动日益活跃
与外资银行的合作伙伴关系不仅提高了信贷和资本的国际分配,也提高了银行监管和承诺的国际标准。然而,这种发展掩盖了对EMEs风险的关注,在一些国家,外资银行贷款占未偿还贷款总额的比例显著。在新兴东南欧,70%的银行资产被11家外国银行集团持有。融资区域的集中增加了风险传染效应。在全球范围内经营的大银行,依靠其国外子公司的内部资本市场来缓和国内的流动性冲击,这对于流动性和资本金危机尤其如此,国际经营的银行被迫限制或收回贷款。国际杠杆化过程连同资产价格的急剧崩溃已经把这些EMEs放置在信贷紧缩的风险上。
国际化运作的银行敞口可能是金融市场危机传导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一些EMEs中母银行是“共同贷款人”。 在一些EMEs活动的国际银行构成国内银行活动的很大比例。外资银行巨大的敞口帮助传导工业化国家的紧张情绪。
(四)实体经济和金融领域的相互依存关系更紧密
金融全球化的中心含义是提高美元利率变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对此至少有四种解释:合同多以美元计价的,甚至非美元交易的双方也以美元计价;许多国家的货币钉住美元;在美国金融市场发展中外国投资者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实体经济部门,美国国债收益率和利率作为投资者预期的决定因素已经发挥更大的作用。
息差水平的变化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全球经济活动的领先指标。不断发展的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预测正变得越来越有益。例如,利差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领先指标,这反映了金融和实体经济部门相互依存关系的强化。
随着金融全球化及金融和房地产财富的快速增长,财富效应对EMEs的总需求也日益重要。从1990年1月到2008年2月来自14个EMEs的数据显示,EMEs的财富效应大幅上升。房价上升10%导致消费上升0.25%到0.49%;股票价格上升10%导致消费上升0.29 %到0.39%;金融财富增加10%,消费上升0.41%到0.50%(T.A.Peltonen et al.,2009)。另外,企业被重要的国际股票市场指数的波动显著引导,尤其是美国股市,形成自己的商业预期。这些商业预期对机械和设备投资有直接影响,许多国家对此的反应非常快速和强烈,因此使经济实际推动力长期靠边站,虽然在一些国家有很强的投资活动。
对EMEs不限制的杠杆化过程和动态的贷款过程,不仅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有力地推动了实体经济部门的发展。
所有上述方面说明了金融市场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强度。
(五)强劲的信贷增长是金融危机的预兆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信贷增长已经很迅猛,达到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金融危机之前的平均增长率。经验表明,强劲的信贷扩张经常为随后的金融危机埋下了种子。在过去的十年中,几乎多数国家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都有过度借贷的现象。在一些EMEs,尤其是那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借款的国家,细致地分析这些关系是很重要的。
EMEs贷款导致实体经济相对高度的波动。信贷繁荣的风险在实行固定汇率制或者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EMEs尤其高,其繁荣之前已经有大量资本流入。EMEs经历的超过50%的信贷繁荣之前有大量的资本流入,它们和股票及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与萧条周期的风险齐头并进。他们还经常伴随着货币危机(68%)、银行危机(55%)和“经济突然停止”(32%)(E.G.Mendoza,M.E,2008)。
金融市场渠道的重要性
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如此强大的效果如此快的速度在不同国家和市场传导。目前的证据反映这是通过金融市场渠道运作的结果。一个很新的因素是一些新兴市场银行对外国大规模资金的依赖有显著上升,在过去的几年中大型国际活跃银行迅速扩大其美元计价的负债,它们通过在美元区的分支机构进行再融资。当这些市场的流动性干涸,来自这些市场的紧张局势非常迅速通过全球金融网络转移到其他金融市场。
许多新兴市场的银行体系为境外资金提供信贷扩张。本地及外资银行用短期美元或欧元投资本地货币资产。当全球银行同业拆息市场美元借贷的成本增长时,由于受到严重的压力,导致严重的贷款延期。
世界银行的数据说明更密切的跨境关系正影响EMEs,EMEs和发展中国家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紧张情绪严重影响贷款行为。因此,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或隔夜指数掉期息差10个基点的提高导致给发展中国家的贷款下降3%,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或隔夜指数掉期10个百分点的提高抑制了发展中国家的信贷增长约1%。
因此,要加强对跨境贷款区域内特别活跃的银行集团整体行为的分析。然后,当一国家出现危机的苗头,才能对外资银行将从稳定的EMEs收回贷款的程度做出更可靠的估计。
未来的挑战
跨境联系和溢出效应是否已经增加已不再是关键问题。这些仅仅是迅速推进更广泛的有益的金融全球化所伴随的状况,即为了使EMEs和发展中国家获得更广泛的长期资本,从而提高它们的生产力。即使现在成本大于利益,这个过程应该不会也不能逆转。相反,找到以下两个挑战的解决方案是非常重要的:一是金融体系如何才能作为一个整体,面对冲击,工业化国家、EMEs和发展中国家独立的系统如何能更有弹性?二是这个过程将对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意义?一国如何应付日益提高的灵活性调整的需求,这源于全球化,不仅通过贸易渠道,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渠道。
因此需要加强金融市场的能力以便更迅速地返回到平衡。这不仅需要更高的透明度,也需增强责任规则等激励结构,这些规则也适用于实体经济部门。另外,需要一个更强有力的监管和监督框架。尽管外资银行进入可以伴随着当地监管能力的改善,但全球银行业规模和复杂性的显著增加给地方当局提出很大的挑战。东道国监管者必须仔细评估自己的责任,不能仅仅依靠外资银行所保证的风险被适当的管理这样的说法,需要对外资银行及其附属公司有更强的资本和流动性要求,这意味着东道国监管具有更多的责任。
全球动态变化传导渠道的监测是将来重要的挑战。应该提高此传导渠道变化的灵敏度。在此背景下,对国际化经营的机构投资者和全球活跃银行的战略行为的监管很重要。
因此,金融领域越来越重要,全球金融因素正越来越多地影响一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跨境金融关系变得更紧密、更复杂,通过金融市场渠道,全球金融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正变得越来越强。最近几年,投资组合再平衡的效应和全球信贷活动的增加,已经很少是基于各自国家基本的发展,但对国家有持续的影响,其作用日益重要。因此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更多的国家受影响,包括宏观经济稳定的国家。如果金融稳健指标的早期预警在危机中不能证明其可靠性,不能预先精确地显示金融扭曲的情况,那么,这表明多大程度上包括太少或不相关的金融市场指标呢?因此,在现有的程序中,应该考虑跨境金融联系及其影响的程度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学术峰会暨2012年《国际金融研究》论坛(秋季)—改革与发展: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金融战略.国际金融研究,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