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范文

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

第1篇: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肿瘤 中西医结合

在日常生活中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随着人类生活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以及人口老龄化,肿瘤的发病率也日益增加。经过现在医学科研的发展,祖国的医学研究已经突破旧的治疗模式,研究出一种全新的中西医相结合治疗肿瘤的新模式。

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是通过中西医的相互结合,扬长避短,融会贯通,以增强治疗效果,是目前医学界采用量最大的治疗模式。中西医结合的过程是对传统中医学的发掘、整理、和提高。

1.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时代特性

1.1 从发病机制中看中西医相结合治疗肿瘤的必要性:中西医学二者之间的根本差异就体现在发病机制上,中医在发病机制上市宏观的,就是自然界中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如饮食,作息方式、结构等,尽管是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依旧没有改变;西医对病因的认知是微观的,表现是病毒,细菌,生物,基因等,但是它并没有随着科技进步向更高领域发展。在发病机制方面将中医的宏观学与西医的微观学结合起来会有很好的成果。中西医结合的理念是借助现在医学对病因,思维方法等研究成果以及先进的医学仪器来丰富中医对发病机制,治疗方式等方面的认知,努力从饮食结构,作息规律等方面拓展到体质,地域方面的研究,使中医对发病机制的研究更加丰富。

1.2 从诊断方式看中西医相结合治疗肿瘤的可行性:中医是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方式来诊断。比如说舌诊,舌诊有一定的适用价值,可以作为判断病情和指导治疗的重要指标。肿瘤患者青紫舌、暗红舌的比例较高。西医在肿瘤诊断方面主要采用视、触、叩、听结合现代化仪器如CT等设备进行的。

中医是在没有任何仪器的情况下,单纯的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式进行的,进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加以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但是单纯的依靠中医诊断是非常困难的,例如有的疾病都不能早期发现,在发现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如胃癌的早期症状经常与胃部的其他良性疾病相似,等到确诊时已到疾病晚期,再做手术也无法治愈。尽管西医采用了癌的特异性抗原的研究,如CEA、SCC等也会有假阳性假阴性的存在。如果在肿瘤的初筛、确证、观察等阶段将中医的望、闻问、切四种手段结合西医的现代仪器共同诊断将会事半功倍。

1.3 从治疗学看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优越性

中医的侧重点是证动态变化的,而西医的侧重点是病是相对恒定的。病症结合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最有效模式之一,是对同一疾病从不同侧面的认识,从而决定了中医和西医在治疗方式上有着根本的不同点。应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辨证论治、脏腑辨证的框框中走出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应该在中医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以西医学领域的现代化科技为载体,使中医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治疗上,在卫气营血、经络、三焦辨证中寻找突破,在外治法、针灸、气功等治疗方法上发挥中医治疗肿瘤的优势。

2.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中医的治疗应该是依据病人病情的进展、机体正邪消长的状态来采取不同的阶段性的治疗方法;什么时候以扶正为主,什么时候以祛邪为主都应该依据具体情况来定。合理的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结合起来可以明显的提高疗效,减轻痛苦,延长患者的寿命。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中医肿瘤临床研究的难度极大,被重视的程度也不够,很多医师都没有经过肿瘤的专业学习或培训,治疗肿瘤的中医师的医术水平参差不齐,不能全面的了解西医的治疗方法所带来的效果以及毒副作用,从而不能合理的应用中药并恰当的将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有机的结合起来,不能做到取长补短。另外一些医师往往是一味的攻下或者一味的补养,而不能进行合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再者一些缺乏西医肿瘤专业知识的中医师,往往过分的强调中医药的治疗效果而忽视西医治疗的选用,或者是不能把握住患者西医治疗的情况而导致不恰当的中医治疗。还有许多中医肿瘤科的医生对中医临床的忽略,不能很好的应用中医理论来指导临床,导致中医整体水平呈现下降的趋势。同样的道理对于西医医师也存在同类的问题:一些医师由于不了解中医药对肿瘤的治疗效果,不知如何选择或者何时选择而拒绝中医治疗,从而影响了患者的最终的治疗效果。基于以上种种问题,国家“十五”、“十一五”攻关课题把肿瘤的临床研究放在了第一位。

因此,肿瘤治疗方案的研究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一个系统的的中西医结合肿瘤诊疗指南,能够作为中医肿瘤的临床、科研、教学和对外交流的参照的依据。方案的制定需要有它独特的灵活性,不能固定为一个模式,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研究,已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制定方案的同时要注重权威性、可操作性、可重复性和科学性,重点要突出中医的特色,要开展随机的大量的临床研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提供更科学的理论依据。最后还要制定一套符合中医特点的临床疗效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现代医学对于治疗肿瘤的疗效评价,多注重于瘤体的缩小以及患者的生存时间的延长,特别是瘤体的缩小。但是许多肿瘤患者经过了中医药治疗之后,可能并没有看出瘤体有明显的缩小,但是明显的改善了肿瘤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如果用西医的评价标准去衡量中医治疗肿瘤的疗效不仅是不可取的,其最终结果还会阻碍中医的长远发展。虽然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模式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得到了国内外同道和广大患者的极大认同,但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临床研究依然是任重道远。因此只有建立了规范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临床应用指南和规范,才能避免临床盲目应用中医药。

参考文献:

[1]朱红,申良方,涂青松.参附注射液辅助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对提高生活质量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6):39-41.

[2]刘永叶,谢晓冬,刘大为,等.补中益气汤改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48例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2):7242-7243.

第2篇: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范文

【摘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临床护理观察。方法 将98例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中医护理:病情评估、情志护理、中药复方大承气汤入胃管80ml,2次/d,复方大承气汤保留灌肠200ml,2次/d。按摩针刺足三里、大肠俞、小肠俞、内关、合谷等穴位,腹部热敷,饮食护理。西医护理:、胃肠减压、补液、抗菌药的应用等。结果98例接受中西医治疗的患者中治愈82例,好转10例,因无效而采用手术治疗6例。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肠梗阻治疗中疗效显著。

【关键词】 护理;中西医结合;肠梗阻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或通过发生障碍。其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对护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98例病例均为1999年3月—2009年1月本院住院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中男67 例,女31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 82大岁,平均38 岁;不完全性肠梗阻16例,麻痹性肠梗阻18例,粘连性肠梗阻54例,机械性肠梗阻10例。

1.2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便排气。体征:腹部膨隆,可有胃、肠型,腹部有不同程度的压痛、反跳痛或轻度肌紧张,听诊可闻及气过水声、高亢的肠鸣音或肠鸣音消失。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一般在11.0×109/L以上,绞窄性肠梗阻常在15.0×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增加。血清CO2结合率降低,出现代谢性酸中毒以及低钾、低氯、低钠引起的酸碱平衡紊乱。X线检查:腹部透视或拍片可见多个气液平面及胀气肠绊。

2护理

2.1中医护理

2.1.1病情评估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生命体征、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腹部膨隆、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情况。有无早期休克症状。准确记出入量、监测血常规、电解质。

2.1.2情志护理患者疼痛不适往往产生焦虑不安,担心治疗效果,经济负担。针对以上心理问题,耐心倾听患者提问,多与其交谈。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解释各种护理措施的目的和必要性。使之消除恐惧、顾虑,树立信心,更好地配合护理治疗。

2.1.3中药复方大承气汤入胃管药物组成:厚朴15g,炒莱菔子30g,枳实9~15g,芒硝(冲)9~15g,桃仁9g,赤芍15g,生大黄(后下)15~24g。加水煎至600ml左右备用,其中80ml经胃管注入,夹管1 h开放,每天2次。

2.1.4中药复方大承气汤保留灌肠复方大承气汤200ml保留灌肠,每天2次。

2.1.5穴位按摩或针刺麻痹性肠梗阻可针刺足三里、大肠俞、小肠俞、内关、合谷。

2.1.6腹部芒硝热敷麻痹性肠梗阻、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可在腹部芒硝热敷。

2.1.7饮食一般禁食、禁水,待病情好转,梗阻缓解后方可进少量流食,宜少食多餐,宜消化,营养丰富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逐步过渡到半流食、普食。忌甜食、牛奶,辛辣刺激、肥甘厚腻,以免肠胀气。饮食应有规律,餐后不宜剧烈运动。

2.2一般护理[1]

2.2.1取平卧位,以减轻腹痛、腹胀,使膈肌下降,利于改善呼吸和循环功能。

2.2.2胃肠减压的护理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以判断梗阻的性质、程度。并记出入量,同时做好口腔护理。

2.2.3补液的护理根据病情、年龄、出量多少,结合血气分析和血清电解质结果补充液体及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2.4抗菌药物的应用防止细菌感染,减少毒素吸收,减轻中毒症状。同时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疗效的观察。保守治疗12~48 h后若出现下列情况时,考虑手术治疗:(1)出现明显腹膜炎症状;(2)腹痛、腹胀加重, 频繁剧烈呕吐;(3)出现休克症状;(4)呕吐物、排泄物为血性;(5)腹胀不对称,腹部压痛固定,X线可见胀大肠袢。

3结果

患者治愈82例,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恢复排便排气,腹部X线正常。好转10例,症状、体征均减轻,偶有排气、排便,腹部X线可见少量气液平面。无效6例,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加重,未排便排气。腹部膨隆,压痛、反跳痛或肌肌紧张;X线显示多个气液平面及胀气肠绊。

4讨论

复方大承气汤具有广谱抗菌,抗溃疡作用,能够改善肠壁血液循环, 降低肠管壁血管的通透性, 促进肠蠕动,排出肠道粪便和毒素的作用[2]。因此在肠梗阻护理中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免除了手术痛苦,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第3篇: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2-0147-01

1 中医现代化的含义

中医现代化是中医药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医是重视内因,强调个体差异和辨证论治的医学;是重视整体、循人治病,强调局部与整体相统一、局部与局部相协调的医学;是重视天(自然)人相应、心身合一,融生物、自然、社会、心理的防病治病思想与方法于一体的医学;是完整运用自然疗法,以中药为主体,融针灸、推拿、按摩、导引等综合性疗法于一体的医疗体系[1]。所谓的中医现代化就是以现代科学和技术为工具,以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医学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张伯礼院士的定义,中医现代化按照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满足时展的需求,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使中医学从理论到实践,都产生新的变革与升华,成为具有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

2 中医现代化面临的问题

2.1 认识方面模糊不清

有人把中医看成是一个古老封闭的体系,不敢变革创新,认为创新就要走样,走样就不是中医。思想僵化,以偏概全,讲特色必言辨证论治,而忽略疾病的特异,讲处方必言君臣佐使,而忽略病有专治,其思维定式和理论框架使新的研究成果难以吸纳。研究思路不清,对如何着眼于中医基础理论自身的发展提高,如何处理好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保持中医特色的关系等缺乏清晰的研究思路。

2.2 缺少对中医基础理论内在固有规律的深入探索

缺少哲学层次的理性提炼,理论内涵出现萎缩,诸如病机学只剩几条筋,病因学不外七情与六,有些丰满的论述,未能系统准确而被割裂肢解,或压缩异变。

2.3 缺乏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统一规划

一方面投入不足,难以集中力量攻关,另一方面自发分散,出现低水平重复,形成资源浪费。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基础差、底子薄、经费短缺、设备落后,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医院,处境十分艰难。据统计,我国卫生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2.23%,而在这么少的经费分配中,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仅占8.7%(相当国家财政支出的0.2%),却承担着1/3的农村医疗和1/4城市住院病人的医疗任务。一个中医院的经费仅是综合医院的18%[2]。

3 实现中医现代化的对策

3.1 加强创新、发展

创新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中医学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优秀遗产,伟大宝库,应该努力发掘,认真继承;另一方面,中医学又是治病救人的应用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部分。因此,需要不断发展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3.2 中药的现代化

中药的现代化问题,也是中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是传统中药饮片的现代化问题,中医处方是针对某个患者开的特定的临时组方,包括古方、经方、时方、验方(偏方)、秘方等等,这是传统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传统中药饮片的质量是临床疗效的基础,发展传统医药首先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使传统中药饮片现代化。主要从名称的统一、加工炮制的规范化与中药剂型现代化几个方面着手。

3.3 加速立法,健全管理体制,加快中医现代化的进程

中医立法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是不言而喻的,中医界热切希望加速立法进程。目前已有16个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颁布了地方的中医法;泰国和澳大利亚有的州也颁布了中医法,而我国的中医法至今尚未出台[3]。2001年全国政协曾组织专题调研,到三省六市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条例》,应该说立法的条件已经成熟,早日颁布执行对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健康发展将有重大影响。此外,加强中医药管理工作,健全管理体制,理顺关系,规范行业行为,维护中医药及民族医药的合法权益,打击假医、假药,打击伪科学,也是十分重要的[2]。

4 中医现代化的实现应走中西医结合道路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无论从理论还是临床实践,中医和西医都各具特色。中医注重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它主要从疾病当前的病因、病位、病性、发生发展过程和转归五个方面来整体分析疾病,因而,在临床上出现了“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这就是因为中医强调的是证,以证来论治,而西医只注重病因、病位,具有片面性,有些疾病只治标而未治本,中医则标本兼治,当然西医在急救等方面具有它的优势,因此,中西医结合要“有的放矢”。中西医结合应在发挥中医优势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如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病证结合扩大了治疗范围,丰富了辨证论治在临床中的应用。2003年5月18日,新任卫生部部长高强在中国中医研究院探望“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的临床研究”项目组时发表讲话:“非典”是一个全新的疾病,现在还没有特别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手段,西医与中医都在摸索,希望通过这次工作,摸索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规律,这是对中西医结合极为慎重、清醒的提法。人们的生活方式、生存环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病因结构、疾病发展规律随之变化,心脑血管病、癌症等慢性病、退行性病、老年病正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的主导疾病,其形成中的社会因素、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七情心理等非常重要,而这些因素正是中医理论非常重视的,如何利用中医之优势,找到更好的治疗、预防手段应是21世纪中西医结合的任务与焦点。综上所述,中医是传统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交相融会而成,具有丰富的内涵:既包含我国古代哲学、文学、美学等人文学科,也吸取了地理学、天文学、气象学、数学等成就,它是人文和自然科学中多学科的融合体,但在现代层次上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相互融合,还需我们这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使中医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罗雄,凌湘力.从“中医研究”与“研究中医”谈中医现代化[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5,27(2):7-8.

[2] 李习平,刘薇薇,杨娇.浅析中小医药企业GMP综合症及应对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6(34):152.

第4篇: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Pilon骨折中西医结合腓骨重建

Pilon骨折是因轴向应力而造成的经关节面不同程度的爆裂性骨折兼有腓骨骨折。年1月~11年8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Pilon骨折患者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6例男例女1例;年龄1~66岁。骨折原因:因高处坠落受伤1例因车祸受伤1例其他原因5例。均为闭合性骨折。

方法:软组织损伤较轻的急诊手术。软组织损伤重重度肿胀伴有张力性水疱则行跟骨结节牵引超踝小夹板外固定并抬高患肢置于布朗氏架上应用甘露醇脱水治疗及活血化瘀中药待肿胀减轻皮肤出现皱褶后手术。伤后至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小时~1天平均8天。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若合并腓骨骨折先进行外侧切口而后在踝关节的内侧进行弧形切口Ⅰ、Ⅱ型Pilon骨折在直视的情况下可直接进行复位。Ⅲ型Pilon骨折胫骨关节面的复位常较困难在复位后胫骨缺损的部分用自体髂骨填充型臂线机透视胫骨骨折复位好后用一T型或苜蓿叶型的支撑钢板或者锁定加压的钢板固定。

术后处理:术后后采用石膏托于9°位固定骨折的踝关节使用抗生素1周左右。所有病例在术后第天给予中药内服按骨折期用药原则辨证施治。早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治则药用黄芪g当归16g桃仁8g红花9g赤芍8g牛膝1g泽兰1g蒲公英1g牡丹皮1g炒延胡索8g三七粉5g。中后期以舒筋活络、接骨续筋为治则药用熟地g山药15g杜仲1g狗脊1g络石藤15g伸筋草16g丹参1g炒穿山甲6g僵蚕g山茱萸1g僵蚕5g广地龙6g日1剂药时间1~5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每个月摄踝关节正侧位片石膏托固定8周后祛除。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5~9分钟平均65分钟。所有病例切口Ⅰ/甲愈合术后随访~1个月平均9个月。骨折无延迟愈合及不愈合无畸形愈合。一般15个月后骨折线已变模糊骨折愈合时间1~周平均临床愈合时间16周。根据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优例良11例可例差例优良率861。

讨论

手术治疗的必要性:Pilon骨折是波及负重关节面和干骺端的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通常会扩展到踝部关节踝部软组织挫伤一般较严重。非手术治疗不能保证肢体的长度和关节面的完整性且在治疗中患者的肢体愈合出现畸形或者出现创伤性的关节炎骨萎缩高发因此临床逐渐放弃保守治疗转变为手术治疗。

时机的选择:Pilon骨折通常会有软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是评估软组织的状况选择正确的手术时机最大程度保护软组织。软组织损伤一般具有滞后性在伤后6天内软组织肿胀和缺血状况通常会进一步加重谨慎的方法是创伤后7~1天再行手术治疗。

骨折的复位与固定:患者若有腓骨骨折首先重建腓骨。在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中最重要也是首先应做的步骤即是恢复腓骨的长度及纠正其旋转。余洋等报道例因外踝复位不满意固定不牢固因而发生不同程度的踝关节退变和创伤性关节炎。术中为使腓骨下端适应正常的生理弧度可将钢板向外预弯1°在腓骨复位成功后可自动复位下胫腓骨的联合分离。手术强调有限切开复位暴露及内固定对于Ⅲ型Pilon骨折使用距骨的关节面做为重建胫骨关节面的模板。可以结合骨片间螺丝钉克氏针胫骨采用解剖型钢板或锁定加压钢板固定避免使用厚的钢板。

植骨:将塌陷的关节面复位后如Pilon骨折胫骨干骺端有骨缺损现象目前认为在首次进行手术时应采取植骨的方法。用自体髂骨进行取骨植骨来充填骨的缺损增加骨折端的稳定性提高骨折的愈合度避免术后胫骨远端关节面再次塌陷减少畸形及骨不相连的发生。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骨折是中医骨伤科的特色伤后按骨折三期用药原则辨证施治给予中药内服能改善患肢血液循环促进肿胀消退缩短手术准备时间促进伤口及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早期活动和晚期负重:早期加强踝关节的锻炼能减轻肿胀的程度防止关节出现强直。本试验术后即进行患足背伸锻炼定期复查线片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踝关节屈伸活动逐渐加大活动量。

参考文献

1苟立怀,贾连顺,高志伟.踝关节开放性骨折脱位的内固定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199,1():76.

陈雁西,俞光荣.踝关节骨折的治疗策略与数字化临床路径[J].中华骨科杂志,11,1():75-8.

第5篇: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范文

1.中医护理在现代医学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养生、疾病的预防、治疗疾病用药的副作用愈来愈重视。而祖国医学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和护养病人的经验,在这些方面有独到之处,从古到今重视整体观念、天人合一、治未病的思想,许多中药经研究能调节人体免疫系统,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还有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例如中医针灸、推拿、拔火罐、刮痧、耳穴等护理具有现代护理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尤其是目前社区护理正在蓬勃发展,众多老年人迫切要求了解传统的中医护理知识。许多传染性疾病正在危害人类健康,例如甲流、手足口等疾病,这些传染性疾病重在预防,而中药在这些方面发挥了较为明显的优势。因此,中医护理在现代医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为人类疾病的预防及护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课程设置的体会

一般本科护理专业培养的目标是能在各级医院、基层、农村医疗单位从事临床护理及预防保健、社区护理等工作。而中医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在疾病的临床治疗、护理、预防保健、社区护理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现代高等医学教育培养出的护理人才,应该在掌握现代护理观的基础上,掌握最基本的中医护理知识,更好地将现代的护理观与中医的基本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以满足社会对中医的渴望,适应当前社会医学的形势。然而目前很多医学院校本科护理专业将中医护理学设置为考查课、选修课、甚至不开设这门课程,那么培养出的护理专业的学生连最基本的中国传统医学知识都不懂,或者了解的很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该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的缺乏或缺陷,就很难适应目前社会医学的形势。建议医学院校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本专业师资状况水平,逐步开设这门课程,并逐步将中医护理学列为选修课、考查课、考试课课程体系。

3.中医护理学教学体会

3.1 加强中医传统治疗与护理方法的教学与实践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预防保健及社区护理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护理工作的一方面,同时也是用人单位看重的重要知识领域。然而在预防保健及社区护理方面,中医传统治疗及护理方法例如针灸、推拿、刮痧等,疗效较好,较西医预防及治疗无明显的副作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社区的喜欢,已经成为康复保健治疗的重要部分。鉴于此医疗护理人员就需要掌握中西医结合的知识理论体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在课程中就应突出对中医传统治疗与护理方法的学习,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并且加大针灸、推拿、刮痧等方法的实践力度,可以到实习医院进行见习观摩。

3.2 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即PBL教学,是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基于本科生思维能力较好,反应较为敏捷,自学能力较强的特点,可以将中医内科疾病的护理采取此方法的教学。具体是提前选出病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将病案及讨论的问题告诉学生,让学生进行自我收集资料。几天之后进行病案分析与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患者病因病性、辨证分型、邪正盛衰、治疗的原则,从而提出该病人护理对策、健康指导等内容,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对问题进行补充或纠正。

3.3 提到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  大多西医院校将中医护理学设在西医基础医学之后,学生学习了解剖学、生理学等实证科学之后,将会不适应中医的思维模式,认为中医难学、较为枯燥乏味、甚至认为中医是唯心的,缺乏科学性,对中医的学习缺乏兴趣。鉴于以上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教学方法的得当及灵活性。一方面例如在导论章节强调中医存在的必要性,中医及西医在治疗疾病上的区别及各具的特长,阴阳学说的科学性、甚至国外医学专家潜心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现状,还可适当介绍现代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成果,来激发对未知领域探索的好奇心以及自发的对中医产生热爱,让学生了解中医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起到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及对祖国医学的认同感。一方面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上要下功夫,多穿插图片,视频等进行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加深理解。例如在阴阳学说章节加入阴阳太极图,五行学说章节插入现实生活中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四诊章节中插入不同病人的舌苔、面容以及脉象的图片,中药插入讲中药的彩色图谱,方剂插入方剂中每一味中药的图片,以上这样就更加简单、直观的容易被学生所掌握与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在中医护理整个教学环节中,最好将西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6篇: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范文

咳嗽的正反面意义和作用

为什么分明是哮喘却表现为咳嗽呢?我们知道,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防御性呼吸反射。咳嗽时,先出现短促而深的吸气,然后声门紧闭,并发生强烈的呼气动作,使胸内压和肺内压均迅速上升。此后声门突然开放,由于压力差极大,肺泡内气体以极高的速度喷出,将存在于气道内的异物或分泌物随之排出体外。这是咳嗽的正面意义和作用。

从学术角度分类,急性咳嗽是指病程在3周以内;亚急性咳嗽是3~8周;病程超过8周则为慢性咳嗽。慢性咳嗽可使胸内压显著上升,减少静脉血的回流,可能对机体造成不利影响,如气压伤、晕厥、血管破裂、骨折,尿失禁及精神痛苦等。长期的慢性咳嗽可因肺内压持续升高而使肺组织弹性下降,并引起肺循环阻力加大,是形成肺气肿和肺心病的重要原因。这就是慢性咳嗽必须及时正确治疗的原因。而正确治疗的前提便是明确病因。

如何判断咳嗽症状表象下的疾病本质

慢性咳嗽缠绵难愈而使用常规止咳治疗效果不佳时,一般遵循这样的思路:首先看胸部X片。如果胸片发现有阳性则分别进行对因治疗(女口消炎、抗痨、抗肿瘤等)或酌情进一步检查;如胸片等检查为“阴性”,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辨治问题。

首先应该考虑到咳嗽变异型哮喘(CVA)的可能。由于长期的慢性炎症存在而引起气道高反应,故以咳嗽为主要表现。但此“喘”非彼“喘”,具有喘的实质而无喘的典型表现。如果此病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极有可能会逐渐演变为典型哮喘,那时将给治疗带来更大的困难。临床上CVA最易被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因为两者均以咳嗽为唯一或主要症状,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且都有自行缓解期。前者常有荨麻疹、皮肤湿疹,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过敏原皮肤试验常对一种或数种抗原呈阳性反应。其咳嗽性质不同,前者异常剧烈,持续不解,以阵发性痉挛性干咳为主,偶有少量黏痰,夜间或展起发作,影响睡眠,冷空气或运动诱发加重,抗炎、化痰止咳药无效。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舒张试验阳性。

除CVA外,还有其他几种易被忽视的情况也应注意。一是感冒后咳嗽(也称感染后咳嗽)。其特点多是在发热等急性期症状消失后,咳嗽仍迁延不愈,经长期或反复应用抗生素治疗仍不见好转,患者多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我们将这种外感热病之后的咳嗽归纳为“因热致咳”。二是鼻后滴流综合征(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它的特点是发作性或持续性咳嗽,以白天咳嗽为主,入睡后较少咳嗽;鼻后滴流和(或)咽后壁黏液附着感;有鼻炎、鼻窦炎、鼻息肉或慢性咽喉炎等病史;检查发现咽后壁有黏液附着,鹅卵石样观。近年来随着气候变迁,大气污染加重,患者叠进感冒药、滥用抗生素等,使本病发病日趋增多。给予扑尔敏麻黄素合剂或激素类滴鼻后咳嗽会减轻或消失。三是胃一食管反流。本病占慢性咳嗽的40%左右。常伴胃灼热、反酸及胸痛、恶心等消化系统症状。24小时食管pH监测可以诊断。其机理不清,可能与咽、喉、气管的咳嗽受体受反流物刺激有关。使用制酸剂或促胃肠动力药(如吗丁啉)或H2受体阻止剂、质子泵抑制剂可迅速减轻,但明显改善需5个月。

总之,临床对于咳嗽的辨识应该视野更宽泛些,而不是仅局限于呼吸道。其实《黄帝内经》早在2000年前就告诉我们:“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非典型”哮喘的序贯治疗

慢性咳嗽的治疗本身就十分棘手。清代名医徐灵胎说:“余以此证考求40余年,而后方能措手。”虽有谦逊成分,也在一定程度说明了其难治性。相对于典型哮喘的治疗,CVA正确及时的治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中医辨证治疗

根据咳嗽变异型哮喘的临床表现,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进展,中医治疗一般从三个方面入手。

1 疏风宣肺法 大多患者属于肺气失宣,肺管不利、气道挛急所引起的“风咳”,故治疗当疏风宣肺、降气缓急。常用炙麻黄、杏仁、蝉衣,地龙、紫菀、冬花等药,方剂可用通宣理肺丸加减。

2 肝肺同治法 部分患者表现为少阳枢机不利的顽固咳嗽,夜间尤甚。治疗可按疏肝平肺、和解少阳的思路。常用药有前胡、柴胡、白芍、赤芍等,方剂可用左金丸合金铃子散加减。

3 鼻肺同治法 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现代医学也证实哮喘患者约80%伴有鼻炎。所以对于部分患者采用鼻肺同治的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常用药有辛夷、苍耳子、路路通、藿香等,方剂可用苍耳子散加减。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临床观察一般患者服用中药2周左右可以见效。但也有部分患者中药治疗效果不佳,建议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即通过规范使用含有激素成分的吸入剂治疗。临床发现不少患者因对激素的忌惮而拒绝使用。这种情况下充分的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应该让患者了解使用西药的必要性并打消其顾虑,以增加其依从性。

第7篇: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范文

探索中医学英语教学模式,对2013级3个中医学专业班级的学生采用不同模式进行中医学英语教学,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中医专业学生中开展医学英语术语和中医术语英语翻译相结合的教学是切实可行的,医学英语术语的讲授可以为中医学英语的学习奠定基础,提升中医学英语翻译的水平。

关键词:

中医学;英语教学;教学模式

中医国际化的发展需要培养既精通中医学专业知识又能熟练应用英语进行表达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如何开展中医学英语教学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中医学英语教学包括听、说、读、写多个方面,其中医学英语术语是中医学英语的重要基础。大多数中医院校的中医学英语教学侧重于中医理论术语翻译的教学,而忽略对医学英语术语的学习,教学模式比较单一,造成很多中医知识的翻译都是中文式英语,而中医和西医的交流与传播必然首先体现在专业术语上,术语成为概念沟通的唯一途径[1]。针对这一现象,本研究在中医学英语教学中加入对医学英语术语的介绍,在学生了解和掌握医学英语术语的基础上,力求寻找一种科学有效的中医学英语教学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掌握医学英语术语基础知识的同时,熟悉一些常用的中医学英语词汇及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中医学英语水平,为国内其他中医院校的中医学英语教学实践及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现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本校2013级(三年级下学期)中医学专业3个班级(A1班、A2班、A3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计171人,其中A1班57人、A2班56人、A3班58人。

1.2教学内容及方法

1.2.1教学内容

医学英语术语教学和中医英语理论教学。

1.2.2授课模式

A1班采用模式一:传统只教授中医术语英语翻译的教学模式;A2班采用模式二:传统只教授医学英语术语的教学模式;A3班采用模式三:医学英语术语与中医术语英语翻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1.2.3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1)期末成绩评价方法。按照形成性评价方法,设置平时成绩(30%)和期末卷面成绩(70%)两部分。3个班级同时进行期末理论考试,考试内容相同,按照同一标准,由同一教师批阅同一题型。(2)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学生的英语水平、对医学英语术语教学的认可情况、对医学英语术语教学效果的评价及学生结合自身体会对不同教学模式的建议与需求。共发放问卷171份,回收有效问卷17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2结果

2.1中医学英语期末考试成绩各分数段人数分布情况

2.2问卷调查结果

大部分学生公共英语基础较好,具备一定的西医基础知识、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知识,并认为很有必要进行医学英语术语教学。医学英语术语教学增强了学生中医学英语阅读和翻译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医学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讨论

中医学英语教学有助于提高中医学专业学生掌握全球医学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助于提升学生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有助于扩大现代中医学在全球的影响力。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医院校意识到中医学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来越多的中医院校在中医学专业中开设了中医学英语课程。但是,中医学英语教学模式仍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医学英语术语学是一门以医学英语词汇的构词法为基础,以人体各个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和诊断及治疗为主要内容的医学英语基础课程[2],是国内外西医院校的基础学科,英国、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医学英语术语学的研究[3]。医学英语术语中,大约70%来源于古希腊语,25%来源于拉丁语[4],现代医学术语受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影响最大,大量的希腊语和拉丁语词素与英语相结合,创造出新的医学术语,使医学英语术语的数量随着医学的发展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大致有1500多个新的医学英语术语产生,了解掌握这些术语有利于医学英语的学习。本研究在本校中医学专业3个不同班级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中医学英语教学。研究发现,2013级(三年级下学期)学生的公共英语基础总体上较好,已经学习了解剖、生理、病理、生物化学等西医基础课程,已经形成了西医学知识体系的基本构架,能够很好地理解西医相关学科基础知识方面的词汇,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很适合开展医学英语术语教学和中医英语理论的教学。本研究在中医学英语教学中加入对医学英语术语的介绍,对医学英语术语的语言起源、语言形成、结构调整、语义演变、词素合成、应用方式、认知变异、多语同源和多源同义等方面进行讲解,结合西医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按照人体系统解剖、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讲授,让学生学习了人体各系统的重要词汇。医学英语术语中大部分词汇较长,构词方法与现代英语不同,词汇量大、复杂,单词记忆困难,学生往往表现出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本研究侧重于介绍医学英语术语的构词方法和词汇归纳记忆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讲授模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课堂角色扮演、词缀接龙、猜词抢答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中医学英语术语的讲授提高了学生学习中医学英语的兴趣,锻炼了学生英语口语、听力和理解能力,为学习中医学英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学习医学英语术语的基础上,再讲授中医术语英语翻译,让学生熟悉中医术语的英文表达,更好地理解中医英语的翻译方法,尤其在涉及疾病名词的英文翻译时,应用“意译法”,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中医术语的英文表达,还能够使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翻译理论知识和方法进行有关中医翻译的实践,教学效果显著。调查结果显示,A3班的期末考试成绩优于A1班和A2班(P<0.05),大部分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医学英语术语教学。

综上所述,中医学英语教学模式还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与发展。作为中医学英语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对比、分析和了解西医及中医两种术语体系之间的异同点,将传统中医文化、现代医学知识和英语语言相结合,促进中西医文化交流,使有限的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培养出勇于创新、精通英语的高质量中医药复合型人才。

作者:杨畅 李雪菲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兰凤利.论中西医学语言文化差异与中医英译[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4):368-370.

[2]牟剑.医学术语学对医学生专业英语综合能力提高的作用[J].吉林医学,2009(23):3064-3065.

第8篇: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尹常健;肝硬化腹水;治疗;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4-0696-02

Brief Introduction of Professor YIN Chang-jian Treating Ascites Due to Cirrhosis

ZHANG Yong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CM,Jinan 250011,Shandong,China)

Abstract:Professor YIN Chang-jian, who is a specialist of TCM of Shandong province ,is quite experienced in treating liver dieases, his experiences of medicine and academic thought of treating ascites due to cirrhosis can be summerized as five aspects:①Advocating combination of TCM with Western medicine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etiological treatment.②Herbs with hepatotoxicity should be given cautiously and contracted prescriptions are advocated.③Grasping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of pathogenesis, and exploiting theholistic advantages.④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ascites due to cirrhosis charactered by the yin- deficiency type.⑤Respecting for the former worthies's experiences of treatment, making careful on using herbs with warm or hot nature.

Key words:YIN Chang-jian ascites due to cirrhosis treatment experiences

收稿日期:2010-10-10

作者简介:张永(1971-)男,山东济南人,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研究方向:肝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

尹常健教授是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著名肝病专家,现任山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2008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第4批全国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他长期从事肝病中医临床研究,在中医药防治常见肝脏疾病的许多领域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些独到的学术见解,尤其在临床用药方面更是匠心独运,别具一格。笔者有幸跟随尹教授学习,获益匪浅,现将其辨证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用药经验与学术思想选介于后,与同道分享。

出现腹水是肝炎病毒、酒精等原因所致的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的常见临床表现,标志着肝病久治不愈、持续加重,进入终末期阶段,失代偿期肝硬化的5年生存率仅有14%,预后恶劣,死亡率高。本病可归属于祖国医学“臌胀”范畴,属“风、痨、臌、膈”四大难症之一。古代医家治疗本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进步,人们认识到仅凭纯中医的方法治疗本病是远远不够的,而单靠西医的手段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明确中西医在本病治疗中各自的优势所在,特别是发挥好中医药的主导、辅助和善后治疗的不同作用,充分体现中医药整体调控的优势,对于切实改善肝硬化腹水的总体预后意义重大。

1 提倡中西结合,注重病因治疗

尹教授指出,中西药物治疗本病各有优势,不可偏废,中医西医应摒弃门户之见,互相学习,彼此借鉴,共同提高。人血白蛋白、抗生素、利尿剂等西药配合使用,可通过纠正低蛋白血症、控制腹腔感染、拮抗醛固酮、增加水钠排出等机制使多数患者的腹水得以控制,针对性强,安全性高,疗效确切;而中药复方可改善全身症状,调节消化吸收功能,又能针对患者的不同体质和症状进行个体化施治。对于上述西药,中医不应排斥,要尝试在常规应用的基础上联合中药辨证论治,以期提高整体疗效。病因学研究的进展进一步显示了本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必要性,尹教授非常重视病因治疗,强调辨证调护,治养结合。对于酒精性肝硬化,要求患者坚决戒酒;对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积极提倡抗病毒治疗,强力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通过控制肝脏炎症,促使肝功能复常并保持稳定,对防止病情加重或复发疗效肯定。生活调养方面,要求患者充分休息,生活规律,饮食易消化,营养均衡,限水限钠,情绪放松,按时用药,定期复查。季节变换时还要注意严防感冒,外感发热往往会加重肝脏负担,造成腹水增加或反复。

2 慎用肝毒药物,提倡处方简约

临床药理学和药效学研究的结果也为本病的中医治疗提供了有益的信息和明确的指导,使辨证用药更加准确。肝硬化腹水病人需要长期用药,肝脏功能已经严重受损,药物的肝脏毒性不容忽视,对存在确切或可疑肝脏毒性的中药,如泽泻、川楝子、何首乌、半夏、天花粉、桑寄生、贯众等,均应避免长期或过量使用。

处方用药时,尹教授特别强调抓主要矛盾,用药力求精简,反对杂药乱投,面面俱到。他常说,中药成分复杂,一些药物的毒性作用尚不为我们所知,多种药物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可能会产生有毒、有害的物质,加重肝脏损伤。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中药复方治疗本病的作用优势和疗效定位,盲目自大,实不可取。病人肝脏功能差,用药不宜过多,剂量不宜过大,应注意选用“一专多能”的中药,在精简的同时保证疗效。如选择既能利水又能活血的水红花子、泽兰、王不留行;兼具健脾利水的生黄芪、生白术、生山药、茯苓;既能宣肺又能利水的芦根、白茅根;既能补肾又能利水的楮实子等等。中药有白茅根、冬瓜皮、猪苓、玉米须等“利水而不伤阴”之品,但不伤阴只是相对的,长期利水(尿),必然损耗真阴,出现口干咽燥,形体消瘦,五心烦热,舌体瘦小,舌质红绛,苔少或无,脉细数等证。如果患者已经在使用呋塞米、双氢克尿噻、螺内酯等西药,且尿量增加,则利水的中药宜酌减(包括药味数和剂量),以免重复用药,可在调理脾胃的基础上酌增生地、女贞子、旱莲草、当归等滋阴生津、柔肝养血之品,以防治阴伤。

3 抓住病机主线,发挥整体优势

中医辨证治疗肝硬化腹水常采用气、血、水三臌分型法或以八纲、脏腑辨证为总原则的全面辨证分型法。前者从宏观与总体上归类,后者从八纲与脏腑病理机转上认识,二者虽方法不同,但都可较为全面地反映出腹水病变的病因病机和证候规律,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则与方药,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辨证类型。尹教授指出,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坚持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在认清西医的疾病自然发展规律和掌握中医的病机演变规律的双重基础上精析辨证,准确用药,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在慢性肝病从浅入深、由轻到重的演变过程中,具有初在肝,先传脾,后及肾,最终导致正虚邪实,气血逆乱,水湿泛滥的演变规律。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涉及肝(肝血亏虚、肝阴不足)、脾(脾气虚弱、脾阳不振)、肾(肾阴虚、肾阳虚、肾精不足),标实涵盖气滞、水饮、湿热、瘀血等。本病后期证候复杂多变,本虚与标实可相兼或同时出现,给临床辨证带来困难,甚至会感到无从下手。尹教授强调,脾虚水停是病机主线,健脾利水是治疗大法,气臌、水臌、血臌因病程、体质、兼证的不同而表现各异,然脾虚不运却是其基本病机。鼓胀日久,累及肝肾,肝肾阴虚证甚为常见,此时脾虚非但未除,反而更重。脾胃运化有力,气血畅旺,方能化水谷为,这是滋补肝肾获效的前提,因此,健脾利水是大法,是其它治法的基础,尹教授运用健脾法时常配用宣肺药(桔梗9g,芦根30g)、开窍药(通草6g,砂仁6g),针对兼证再加用理气活血,清热化湿、柔肝养阴等品,综合调理,获效快捷。

4 重视对阴虚型肝硬化腹水的研究

尹教授指出,阴虚型肝硬化腹水病位更深,病情更重,预后恶劣,最为难治。失代偿期肝硬化的基本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涉及肝脾肾气血阴阳不足,病至后期,损及肝肾,肝肾阴虚是本虚的主要方面;“标实”主要指气滞、湿热、血瘀、水饮等病邪胶结为患,其中以湿热、水饮尤为突出。治疗应标本兼顾,对湿热、水饮所致的黄疸、腹水要清、要利;对同益加剧的肝肾阴虚要滋、要补,即滋阴清利并用。然而,滋阴与清利又存在矛盾,清利太过势必更伤阴分;滋阴不当又会助湿恋邪。因此,对于阴虚型肝硬化腹水,要区分标本缓急,恰当处理好滋阴与清利的关系。著名肝病专家邹良材自拟兰豆枫楮汤(泽兰、黑豆、路路通、楮实子)治疗阴虚型肝硬化腹水,切中病机,体现了滋阴清利,活血通经的治法,值得借鉴。慢性肝炎发展至肝硬化腹水阶段,形成肝肾阴虚证有其必然性,成因如下:(1)肝火伤阴;(2)湿热伤阴;(3)苦寒伤阴;(4)利水伤阴;(5)血去阴伤【sup】[1]【/sup】;(6)素体阴虚。

阴虚型肝硬化腹水可分为“阴虚水聚”和“阴虚湿热”两个基本类型。阴伤的证候也有轻重之别,轻者仅有口咽干燥,肝区隐痛,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象弦细;重者可出现形体消瘦,面色黧黑,头晕目眩,失眠多梦,梦遗滑精,两胁隐痛,劳累加重,五心烦热,饮不解渴,低热盗汗,下肢烦乱,舌体瘦小,舌质红绛或有裂纹或干红无苔,脉细数或弦细而涩。舌、脉的变化可作为判断阴伤程度的客观依据。阴虚水聚型可见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小便短少,兼有肝肾阴虚证候,治宜养阴利水,方选猪苓汤合三子养肝汤【sup】[2]【/sup】加减(猪苓,赤茯苓,滑石,阿胶(烊化),通草,白茅根,女贞子,楮实子,枸杞子,生白术等)。阴伤不著者,可选用兰豆枫楮汤,随证加味。亦可选择一贯煎或六味地黄汤之类以滋养肝阴,再辅以白茅根、鲜芦根、冬瓜皮、玉米须、猪苓、茯苓、通草等淡渗利湿。阴虚湿热型常见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身目俱黄,小便短少,色黄或黄赤,再兼有肝肾阴虚证候。治宜滋阴清利并用,根据阴伤的轻重,可选择一贯煎、二至丸或三子养肝汤,六味地黄汤等,常用药物如女贞子、旱莲草、楮实子、菟丝子、炒生地、沙参、天冬、麦冬、枸杞、阿胶等;再根据黄疸和腹水的偏重,配伍茵陈、栀子、田基黄、赤小豆、车前子、大黄、紫草、小蓟、牡丹皮、赤芍、白茅根、芦根、冬瓜皮、玉米须、猪苓、茯苓等品。

5 尊重前贤经验,慎用温热之药

古人有“肝病忌桂”之说,强调治疗肝病时,应慎用温热药物,桂枝、干姜、肉桂、附子、细辛等药物容易助热伤阴,这与肝硬化腹水病人肝肾阴虚的病机相左,且生理上肝气易郁,郁则化火,肝火易炽,温热药物使用不当,容易加重肝热,伤阴动血,导致黄疸、血证或肝功能异常,进而使原有病情恶化,因此,出于安全考虑,尹教授治疗本病较少使用温热药物。病情需要时,温热药并非绝对禁用,但宜格外慎重,权衡利弊,少量开始,合理配伍,防止引动肝热。肝硬化腹水迁延同久,阴损及阳,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脾肾阳虚证,治疗更加棘手,在滋阴与清利之外,滋阴与温阳又形成一对矛盾。肾阳虚衰,不能蒸腾气化,于腹水消退不利;而温阳药物应用不当又可能伤阴动血,加重病情。此时的治疗应恰当选择滋阴与温阳药物,合理配伍,用量适中,避免大辛大热。阴虚血热或兼有湿热发黄者,温阳更宜谨慎。水饮内聚辨证属阴阳俱虚,以阴虚为主时,可在补阴的方药中稍佐肉桂,一般3~6g,以温通肾阳,化气行水;在阴虚的前提下,既使阳虚较重,也不应大剂温阳,附、桂、姜用量宜小,阴中求阳。

临床疗效是中医药学的生命,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更加客观、深入和全面,治疗也更有针对性,使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较之以往有了大幅提高,在很多方面中医药仍可通过发挥辨证优势而有所作为。尹常健教授治疗本病的经验和学术思想给我们以启迪,实现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其永葆青春和活力,必须走规范自身、洋为中用、科学提高的道路,当前只有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注重现代药理研究,中西药物合理并用等原则,处方用药才能更准确,针对性才更强,疗效才可能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第9篇: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范文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性科常见病,是一种病因复杂而又常见的临床疾病,发病率高,以青壮年居多,近年来中老年患者发病亦有上升趋势。本病属中医“淋证”、“癃闭”范畴。因其病因复杂、症状多样,传统的内服药物治疗效果不令人满意,而且容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精神负担。本科在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上,加用中药制剂灌肠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年龄30~80岁,病程6个月~20年,诊断标准:(1)临床症状以会、腰骶部及耻骨上憋胀不适与疼痛,有时胀痛部位走窜不固定,伴有尿频、尿急、尿道灼热痒痛、尿白等其中一项者;(2)前列腺液常规化验结果显示:卵磷脂小体减少;(3)前列腺液细菌培养多数无细菌;(4)排尿及大便前后,尿道溢出白色粘性分泌物,镜下血尿或有白细胞;(5)直肠内指诊前列腺有饱满感,质软或软硬不均、囊样感、略压痛,前列腺变小、质韧[1]。中医辨证要点包括尿频、尿急、尿痛、尿流滴沥或尿后余沥不尽;腰骶部耻骨上区疼痛,会沉重、下坠样疼痛,部分患者有直肠刺激症状;排便后或大便用力时尿流白浊;下腹压痛、直肠指诊可触及肿大、光滑、有触痛的前列腺体。

1.2 治疗方法 中药灌肠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解痉镇痛、消肿开结为治疗原则,根据临床症状轻重酌情加减。方以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白花蛇舌草30g,石韦20g,皂角刺12g,穿山甲9g,土茯苓30g,上药每日1剂,加水800ml,浓煎成150ml,温度为39℃~41℃为宜。每晚睡前进行保留灌肠,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卧床取左侧卧位,垫高臀部10cm,按静脉输液法排气后,接18号导尿管,将导尿管前端及上涂液态石蜡油少许,再次排气,然后将导尿管轻轻插入10~15cm,胶布固定,打开调节夹,滴速控制在40~50滴左右。30min滴完,拔管,嘱患者尽量保留。每晚灌肠1次,14天为1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前列腺液检查正常。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前列腺液检查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前列腺液常规化验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治疗前后基本无改善,前列腺液常规化验无明显改善[2]。

2 护理

2.1 心理调护 慢性前列腺炎是一种慢性病,对患者造成的不适和痛苦往往大而持久,致使患者长期心神不宁。故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调护,耐心做好患者思想工作,介绍疾病的发病机制、诱发因素,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由于保留灌肠治疗方法比较繁琐,有些患者对灌肠方法不了解,担心疼痛、疗效等,应详细介绍灌肠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药物作用等,消除顾虑,使患者密切配合治疗。

2.2 灌肠注意事项 操作前嘱患者排空大便,操作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询问有何不适,动作轻柔,用石蜡油充分导尿管,不可硬插,以免引起疼痛。操作时如患者感觉腹胀或有便意感,嘱其深呼吸。若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腹痛、心慌气促、烦躁不安等表现,应立即停止操作,拔除尿管,通知医生,遵医嘱处理。滴注过程中,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刺激肠蠕动而引起药液随大便排出,达不到治疗效果。拔管后,嘱患者用卫生纸轻按,促进括约肌收缩,静卧1~2h,并尽可能长时间保留。患者依次取右侧卧位、平卧位、坐位、半卧位,视具体病情调整卧位。灌肠液的温度,严格掌握,确定在38℃~41℃之间方可灌肠。温度过低(低于38℃),肠道受冷刺激发生紧张性收缩,导致药液不能成功保留;温度过高(高于41℃),肠道充血,也会刺激肠道平滑肌,蠕动加重,同样也不利于灌肠液的保留。

2.3 饮食调护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尽量戒烟戒酒,不可过食刺激性的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2.4 健康教育 为了有效地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并预防或减少复发,护理人员还要向患者介绍该病的诱发因素及其预防措施。除了调节情志,养成良好的饮食外,还要注意正确服药,避免自行用药。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强调多饮水的必要性,认识到预防和保健的重要性。

3 结果

治疗组用中药液灌肠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用药物治疗。20例患者中,痊愈9例,显效5例,有效4例,无效2例。

4 讨论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性生殖系统常见的一种疾病,多与过量饮酒,过食刺激性食物,久坐鞍椅、便秘等因素有关,少数是由急性前列腺炎未彻底治愈而来。中医的主要病机是外伤湿热、饮酒、辛辣过度、劳伤精气、脉管不畅、气滞血瘀所致,使湿热粘滞,气血瘀阻,肾气不足,相互交结,分别或相融致病[3],由于多数无明显的致病菌,西医疗效较差。中药口服效果慢,中药保留灌肠从药理学来讲,给药吸收较口服快,且能避免中药苦寒伤胃,这种方法是一种无创性的治疗方法,不但具有给药准确、迅速、药物保留时间较长等优点,而且还安全可靠,副作用小,加上合理正确的操作方法及护理,疗效更好。

参考文献

1 吴孟超.新编外科临床手册.北京:金盾出版社,1989: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