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看法范文

对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看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看法

第1篇:对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生态保护;卫拉特蒙古;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C95-05:Q9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4-0074-02

一、新疆卫拉特蒙古简介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生活的地区。新疆蒙古族主要是卫拉特蒙古的后裔。卫拉特是Oyirad的汉语音译。元朝将Oyirad译作“斡亦剌惕”、“斡亦剌”、“外剌”、“外剌歹”等。明朝译作“瓦剌”。清朝至今,汉文史籍中常译写作“卫拉特”,也有 “额鲁特”、“厄鲁特”或 “西蒙古”之称。①关于卫拉特一词的语源,研究者们存在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其有“亲近者”、“联盟者”之意,也有人认为有“林木中的百姓”之意。目前在学术界,人们普遍认为后一种说法比较可信。

二、蒙古人的生态保护观

环保意识是草原文化的核心,新疆卫拉特蒙古人自古就有环保意识并且生态文化相当丰富,它的生态文化具体体现在对动植物的保护、生活习俗的方方面面以及宗教习俗禁忌等领域。

(一)对植物的保护

《蒙古秘史》称卫拉特为林木中百姓,当时的卫拉特百姓的生活就是以采集和狩猎为主的。符拉基米尔佐夫在他的《蒙古社会制度史》中描述11~12世纪蒙古“森林”部落的生活情景时说:“‘森林’居民主要从事狩猎,但也没有放弃渔捞。他们住在用桦树皮和其他木料搭成的简便的棚子里……‘森林’居民驯养野生动物,特别是西伯利亚鹿和小鹿,吃它们的肉和乳。虽然他们在森林里游动时是用西伯利亚鹿来驼载日用器具,但他们也知道用马;‘森林’的蒙古部落缝兽皮做衣服,使用滑雪板、喝树汁。”这段话说明牲畜即是卫拉特牧民的生活资料又是生产资料。其肉和奶是他们的食物,皮毛可以制作日用品,生活用品也是木制品,没有任何化学成分,很环保。

新疆森林资源丰富,广阔的森林具有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调节气候、保护自然生态的作用。据老人们说卫拉特蒙古族先民们自古就有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他们从不滥砍乱伐,生活中使用的木材都是枯树残枝。由于受萨满教“万物有灵”观的影响,他们认为神山圣水树木中都有神灵居住,不能惊动神灵。

在游牧生活中也形成了保护草原的一系列措施及习俗。草原畜牧业是新疆畜牧业的传统特色。依托天山、乌孙山及周围山脉的优越草场资源,自古就有发达的畜牧业。拥有牧草资源的草原不仅是畜牧业的基础,同时也是生态保护链的重要一环。在新疆游牧的卫拉特蒙古人对草原的保护措施主要是实行草场分区轮牧、分区休牧制度,大体分为冬牧场和夏牧场以便草场得到恢复避免了草原沙化、退化。蝗虫和田鼠也可能造成草原的破坏。他们在生活过程中总结出了一些对付它们的方法。例如养草原牧鸡、牧鹅等治蝗的方法和驯鹰、养狗的生物灭鼠方法。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正体现着草原民族对草原的爱戴与保护。

(二)对动物的保护

生态多样性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之一。新疆生态资源相当丰富,天山的野生动物,特有植物繁多。当地卫拉特蒙古人认为山里的动物有灵性、是神灵的化身,并且他们有些人自发地无偿协助当地有关部门参与到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中。听老人们讲,即使在古代打猎时,他们也不会射杀怀孕的和幼小的动物,在动物的繁殖期及哺乳期他们会停止一切打猎活动。

众所周知,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 ,马对于蒙古族而言,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它既是生活资料也是生产资料。因此马的重要性逐渐发展成为崇马习俗,深入到意识形态领域最后形成了“马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牧人不会打骂马匹,很注意保护它。有时牧人喝醉酒意识模糊时只要他骑上马,马就会自动把牧人驮回家,非常通人性。马对牧民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马比一切更受重视, 马群是古代蒙古人的主要财富, 没有马, 草原经济便无法经营”。所以在祭祀、文学艺术等很多方面,蒙古人都展示了他们对马的崇拜。

(三)关于生态文化的生活习俗

卫拉特蒙古人的生态文化也体现在其风俗习惯中。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指一个特定民族在衣、食、住、行、生产劳动、婚姻、丧葬、节庆、礼仪等方面的风尚和习俗。“风俗习惯作为民族社会心理的表现形式,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直接反映并影响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和社会面貌。”卫拉特蒙古人的习俗在最早还是遵循着《卫拉特法典》,但该法典不是简单的历史遗存,它的思想内容已经在卫拉特人们的代代相传中内化为精神的东西,因为“个体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与行为”。《卫拉特法典》关于习俗文化的内容已变为传统习俗法从而继续指导着卫拉特人们的习俗生活及习俗内容。

蒙古人的游牧生活是逐水草而居的。所以,自然条件尤其是水成为重要的环节。有名的1640年蒙古、卫拉特王公会盟会议上通过的托忒文《蒙古――卫拉特法典》中就有关于、社会生活、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内容,在卫拉特人中得到长期有效地实施。由于水的重要性,卫拉特先民在生活过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对水资源的保护及节俭的观念,并逐渐成为不成文的法则普遍被牧民们所接受,形成不能污染水,不能在河里洗衣服、大小便,不浪费水资源等良好的习俗,这些禁忌甚至在当今的卫拉特蒙古人中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即使当今人们都住进了固定的居所,但当他们在外一旦遇到河流、湖泊时都能做到不污染水、不往河水里倒垃圾等,仍然遵循着先人们制定的不成文法则。每年春天卫拉特蒙古人会在山上有泉水的地方请一些大喇嘛在那里念经、祈福,祈求水神灵保佑卫拉特蒙古人风调雨顺、万物复苏。

卫拉特先民认为,蒙古族的起源与许多动植物有密切的联系,认为河流湖泊、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是有生命的。所以在其日常生活中很注意保护它们。这一点也体现在人名上,如其其格――花朵、乌日更达赖――辽阔海洋、娜仁托娅――霞光、那日松――青松、阿尔斯楞――狮子、宝力德――水泉、腾格尔――天空、额日敦巴日――神虎、博日格德――雕、哈达――山峰等。

三、小结

曾经驰骋于草原的马背民族的游牧文化将渐渐隐退为历史。生产生活方式、生存环境的变异,导致了草原民俗、生活习俗及民族心理、生态文化的变异。卫拉特蒙古人的生态文化是他们在长期的生存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知识,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他们的生存环境早已发生了改变,传统的生态文化也在发生着变化,物质形态的东西变了,其价值取向也会慢慢随之改变并最终导致思想意识的变异。后辈们只有靠仪式来保存他们先民留下的已不适于当今这个时代的文化,仪式生活及口耳相传起着古代与现代黏合剂的作用,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目前,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祖先们在长期与自然界的朝夕相处中创造了很多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当然,这与他们敬畏大自然、崇拜大自然的思想意识是分不开的,然而如今的人们没有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于是滥砍滥伐、污染水资源、污染环境……并最终导致了生态恶化。人类正面临着生存危机。2009年12月7日,丹麦时间10:40(北京时间17:40左右),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于哥本哈根正式开幕。联合国气候专家委员会(IPCC)的气候评估报告证实了气候变化是人为造成的。所以,人类有必要学习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生态文化也应该重新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1]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概况[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9.

[2]王克之.伊犁地名史话[M]. 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2.

[3]马大正,成崇德.卫拉特蒙古史纲[M].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4]符拉基米尔佐夫著,刘荣峻译.蒙古社会制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