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城中村;农民安置房;外来务工人员公寓房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1-0042-02
1 城中村现象及其较难改造的主要原因
城中村现象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个棘手城市问题。它不仅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随着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城中村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在城市化进程方面关注的头等大事之一。 城中村对城市的危害很大,它不仅脏乱差、与优雅的城市环境极其不符,而且人口成分复杂、赌博及现象猖獗、严重影响社会的治安,还导致土地利用不经济、土地本身的价格大打折扣。 虽然城中村带来各种负面问题,但改造措施一直是各地政府头痛的问题。主要因为:一是,城中村一般占地面积较大,如果按照城市商业开发用地的价格购买,政府必须支付农民巨额资金,政府一般承受不起;二是,占据城中村土地的农民利用城中村土地和住所,能够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如果不能弥补这些好处,他们一般不会出让城中村土地。总之,收购城中村土地所需巨额的资金以及来自城中村农民巨大的压力是城中村问题之所以较难解决的两个主要方面。
农民之所以迟迟不肯出让土地的原因在于:一是,等待土地升值,以期卖个好价钱;二是,利用城中村的地理优势,靠出租房屋能够得到不错的租金;三是,由于城中村农民已无耕地,因此他们希望出售土地后能够得到政府的各项保障,尤其是工作方面的保障。
2 城中村改造的出路及其解决措施
2.1 农民安置房的规划
当农民交付土地后,政府要根据户数或宅基地数分配给农民住房,以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但政府传统的方法就是简单的给农民两套中型(一般约60-90平方米)住房。这不仅让一些人口较多家庭因住房面积太小无法居住,而且让那些想靠出租住房得到租金补偿的农民因住房面积太大无法出租其住房。因此,政府应该对城中村里的居民情况做出合理的调查,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对住宅小区的住房面积做出合理的设计和规划,以满足不同家庭的不同需要。政府尤其要对小户型住宅的开发给予重视,因为小户型的住宅能够满足农民出租其住房的要求,弥补其租金方面的损失。
2.2 农民的工作保障
农民不仅希望能够卖出土地获得较高的价钱,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希望获得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保障。因此,政府应该在其管辖的各种工作的安排上充分考虑城中村农民的安置,比如,城市绿化工作、道路清洁工作、办公大楼的安保工作等。此外,政府应该划拨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城中村农民的就业培训,同时和当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安排这些人群在各企业从事一些低技能的工作。这不仅能够稳定社会治安,而且能够调动农民出让土地的积极性。
2.3 外来务工人员公寓房的建设
由于城市的发展需要很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因此城中村农民就依靠低廉的房价来吸引这部分人群在城中村居住,以收取租金,维持生计。所以,减少外来务工人员在城中村居住,将切断城中村农民的租金来源,增加他们出售土地的可能性。可采取的有效措施就是加大外来务工人员公寓房的建设。
建设公寓房的理论基础来自经济学。传统经济学把商品分成替代品和互补品。如果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或下降)会导致另外一种商品的销售增加(或减少),则这两种商品就是替代晶。而公寓房和城中村里的出租房正好互为替代品。当公寓房的价格下降时,由于公寓房的居住环境要好于城中村出租房,因此,就会有一部分追求优雅环境的外来务工人员去租用公寓房,使得城中村里的出租房的出租率下降,农民就只能降低租金去吸引租房者。租金的降低也降低了农民出售土地的门槛,减少了政府收购城中村土地的资金压力,加快政府的收购工作。过程见图2。
理想的情况是,如果公寓房的租金和城中村出租房的租金相等,且公寓房数量很多,能够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的需求,则会导致没有人租用城中村出租房,农民也就没有了租金收入,农民就只有靠低价出售土地这一条道路来维持生计。从这个角度上说,大力兴建外来务工人员公寓将会成为解决城中村问题的良策。
政府在具体实施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公寓房的数量问题。由于公寓房的建设主要就是安置外来务工人员,因此政府应该首先做好对外来务工人员的预测和调查,比如人数、流动率、收入以及主要聚集地等方面的工作,然后根据这些基础数据对公寓房的建设数量做出合理的预测和规划。如果建设的数量不足,则当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人城市时,得不到及时的安置,又会导致这些人群去城中村里寻找低价住所,抬高城中村里的住房的租金,增加政府收购难度;而如果建设的数量太多,不仅会增加政府以及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压力,还会造成本来就及其紧张的城市用地的浪费。
(2)公寓房的价格和建设问题。由于公寓房和城中村里的出租房互为替代晶,所以公寓房的价格不能太高,否则没有人会租用公寓房。但租金不能太高会损害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益,使他们得不到建设的回报,甚至导致房地产开发商都不愿承担建设任务。因此,充分调动房地产开发商去建设低租金的公寓房成为问题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和公寓房的建设相比,城中村土地及其将来的开发和建设更是各大房地产开发商格外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拿城中村土地未来的开发和建设权作为刺激物,将能极大提高房地产开发商建设外来务工人员公寓的积极性。因此,必须是那些在未来作为商业开发用地的城中村才能保证此措施的顺利实施。如果政府急切想收回某块城中村土地,而此块土地的规划不能满足上述条件,还可以通过合理修改土地规划和城市规划,以加快收回城中村土地的工作。
(3)公寓房的其他问题。
虽然数量和价格是建设公寓房首要的因素,但其他因素也要考虑。首先,公寓房和城中村中的出租房的最大区别在于公寓房的较为优越的环境,如果政府不能在环境方面让租房者满意,那么即使政府极大调动了房地产开发商的积极性,兴建的公寓房也不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其次,公寓房的整体规划也很重要,公寓房最好建在大型工业区附近或者某些大型工业园内部,以满足外来务工人员方便、快捷的上下班;最后,公寓房也应当有物业和管理等措施,以满足租用公寓人员的生活、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3 小结
主要论述了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尤其以公寓房的建设为重点。国家及其各地政府都有建设外来务工人员公寓的各种文件,但在实际操作中,各级政府在房地产业上的重点却都放在商品房的开发和房价的控制上,公寓房的建设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但本文通过较为详细的讨论得出公寓房的建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困扰各地政府以久的城中村问题的结论,以期各地政府能够加强市场的调查、统计和分析工作,加大对公寓房开发和建设的重视,为解决城中村问题开辟一条崭新而光明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汪东梅.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关键词】旧城改造;历史文化保护;解决对策
1. 引言
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使得城镇新区建设和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也导致旧城老化问题日益突出。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旧城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水平落后,土地利用率低,布局零乱,环境恶劣,城镇功能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旧城改造应运而生。
改造旧城一方面可以使旧城区适应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另一方面也能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旧城改造逐渐得到各级政府的的重视,将旧城改造和城市建设视为同等重要。但由于缺乏经验以及政策机制的不健全,目前旧城改造的模式尚未得到规范的统一,许多城市在旧城改造时都会遇到某些问题。其中,旧城改造对城市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的破坏问题日趋严重,解决之势迫在眉睫。
2. 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2.1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旧城区的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政府部门往往过度专注于经济效益,没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忽略旧城区改造中应尽量平衡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单纯通过对旧城区中某些黄金地段的改造所获取的利润来解决部分旧城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而许多地块由于改造开发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对其的规划改造则一再推迟,导致了严重的“城中村”现象。
2.2重视局部改造,忽视全局的统筹协调。
目前的旧城改造,通常都以局部的某个单体旧城改造项目为中心来进行规划设计,从改造质量和改造水平等多个环节出发,力争使每个项目成为旧城改造项目的典范,但是对旧城改造的全局统筹性和协调融合性普遍没有重视。
2.3重视城市景观,忽视城市特色和个性。
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政府部门为了追求华丽铺张的城市景观,塑造现代化的城市风貌,在规划过程中完全没有根据自身城市的特色和形态进行改造和建设,而是模仿国内外著名城市的规划建设,甚至对外地的建筑、景观照搬照抄,导致了“千城一面”的现状,造成改造中的新建单体建筑造型虽然独具匠心,但表现的风格却与城市自身的特色形态格格不入,建筑的风格没有整体协调性,极大地削弱了城市个性,造成了旧城改造的水准缺失。
2.4重视土地利用,忽视生态环境的建设。
由于旧城区城市用地紧张、人口密度大、住房紧张,因此在旧城改造的时候,通常采用提高建筑密度和增加建筑高度的方法来解决此类问题。高密度化和高层化的城市居住空间虽然提高了城市土地的利用率,缓解了城市居民住房紧张的状况,但同时引起了该部分地区人口和产业的过度集中,公共绿地等生态环境建设相对落后,旧城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2.5重视改造开发,忽视旧城修复和保护。
目前的旧城改造中还存在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开发与保护两者的矛盾。当下旧城改造的现状是:强大的商业利益的推动,使得许多城市在具体的改造工作中采取了不分良莠,一律大面积拆迁,整平土地重新建设的做法。这样的方式不仅直接瓦解了城市原来的社会结构、文化脉络、地方风情和薪火相传的生活方式;同时市场化运作对高回报率的追求,屡屡突破城市规划对建设控制的各项规定,导致城市历史格局、肌理的破坏和传统风貌的丧失。城市的记忆和历史岁月的痕迹已不复存在,眼观当下的中国城市,几乎找不到中华文明存活过的完整证据,几代人在毁城灭迹的同时令每一座城市都成了受伤的城市。
3. 解决旧城改造中开发与保护的问题
当下的旧城改造,大部分采取大拆大迁、整体重建的规划改建模式,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保存价值的古建筑和遗迹在此过程中黯然消逝。如何在城市进行旧城改造发展的同时采取保护性的开发,达到旧城改头换面与历史文化保存延续双赢的局面,是目前值得我们城市规划者们潜心钻研的问题。
3.1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由于旧城改造旨在解决城市老化问题,完善健全城市的功能结构体系,改善城市居民生活条件,繁荣城市经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因此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环境舒适这三大效益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若要在旧城改造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则此三者必须相互平衡,达到利益化的最优解。要达到此最优解,一方面是要在旧城改造规划时对改造区域的各种现状、文化底蕴和潜在价值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正确划分拆迁、改建、保护的区域,从经济、政治、历史、人文等整体局势的角度出发,拟定各分区域的开发规模、强度和保护措施,合理统筹安排工程时间、资源和资金,避免超负荷的改造建设。另一方面是应时刻坚守“以人为本的”的方针,以改善公民的生活质量为最重要的目标,尽最大努力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此外,旧城改造中需要大刀阔斧改建的区域应尽量避开古建筑群所在的范围,规划好旧城改造的蓝图,保护具有城市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和遗迹,保持城市文化底蕴,突显城市特色。
3.2坚持新旧协调发展原则。
在对旧城区进行改造的同时,也要兼顾新城区的发展,将改造中的旧城区与发展中的新城区结合起来,把两者的功能结构和经济结构密切联系,使二者形成一个互相协调发展的整体性空间城市布局。旧城区改造应将三大利益的最优化格局放在首要地位,而新城区的建设发展较旧城区而言则以直接的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以新城区的经济优先发展建设模式创造更多就业、创业机会,以此从经济上来带动旧城区的城市化体系完善进程,并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旧城区改建时期的人口膨胀、环境拥挤和就业困难的压力。因此,城市旧城改造的重点应着眼于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的协调发展,进行旧城改造的规划时要先充分评估其对新区开发的影响,新区开发也要结合旧城改造,及时调整两者的关系,使旧城区与新城区真正成为一个整体的城市空间体。
3.3坚持改造面与保护点协调的原则。
旧城改造与历史文化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是面与点的关系,在整个城市范围内实施旧城改造,而在旧城改造区域的某一范围内实行保护政策,两者如何相互协调并存,这即是整个改造面与重点保护点之间的关系应如何妥善处理的问题。众所周知,建筑所处的特定的环境是建筑内涵存在的依托,离开此环境则建筑无法独立存在。同时中国传统建筑以群体的形式存在,其独特的魅力主要是靠相互之间无限的视觉通廊来体现。因此,在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点周围的新建建筑要与它们的风格特色相协调,要尽量保持原建筑、原遗迹的整体性;同时,新创造的环境空间要与之协调,达到氛围的统一融合。
3.4坚持保护和再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对于旧城区中无重大特殊意义,但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采取保护为主,改造为辅,保护再利用的原则。在具体操作时,尽可能保持其原有风貌,重点保护好古建筑周围环境风貌和建筑外立面的特色风格;再利用的关键是对建筑内部的改造,根据古建筑的现有结构和新的使用需求,对古建筑的内部功能分区进行适当的调整。将古建筑的平面布局按实际需要进行改动,并修缮破损危险的部分后,再重新安装内部的水电管网等设施,真正达到保护性再利用的目的。
4. 结语
旧城改造历来是城市建设中最复杂、涉及面最广的系统性社会工程,它涉及到政府、社会、经济和公众等多个方面,同时也是群众最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简单总结了城市旧城改造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对策。旧城改造工作不能操之过急,要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树立集体观,从全局整体的角度出发,合理规划旧城改造方案,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关系,保护好历史文化建筑和遗迹,实现社会、环境、经济三大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建平.常州市旧城改造模式及实证研究.厦门:东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
[2]赵兰.旧城改造若干问题之我见.城市开发.2003.
[3]刘祥生,安旭东.旧城改造与可持续发展战略[J].长江建设.2000.
关键词:旧城 ;改造;问题;对策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hanxi in Fenyang city the old city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the old city reconstruc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4
一、引言
我国幅员辽阔,全国面积内共有1000多座县一级的城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冲击,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出现了规模大、速度快的城市建设。诚然,改革带动了县城的经济发展,也在原有旧城中造就了日新月异的新建筑城市失去了原有的独特面貌,不少历史街区遭到“建设性”破坏。
笔者认为旧城改造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能够有效传承其地域文化,传承历史文脉。本文试图通过对山西省汾阳市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对其规划进行合理性建议。通过城市设计中的“关联耦合、行为场所”两大理论来改善其城市中的场所精神,使历史城市的肌理突出鲜明,建筑群体的组合方式和谐,城市中人的活动与感受得到充分注重。
二、项目的历史背景及现状
1、汾阳市的历史沿革
汾阳市位于山西省腹地偏西,太原盆地西缘,吕梁山东麓。因位于汾河之阳(西)而得名。汾阳,历史悠久。周为古兹国,县置春秋属晋,为瓜衍县地,战国属赵,为兹氏县。以后历朝,名字为西河与汾州、汾阳并用。沿革至明,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汾州为直隶州,州治仍设西河,兼领平遥、介休、孝义三县。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五月,升汾州为汾州府,依郭设汾阳县。又置冀南道,府、道治均驻县城。清代沿用朝制,建置未变。民国元年废府,民国19年废道。1949年,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设汾阳专区,行署驻县。1951年,撤汾阳专区,隶属榆次(晋中)专区。1971年划归吕梁地区。1996年,汾阳撤县设市。
2、汾阳市旧城现状
如今的汾阳旧城是在明代筑城以来,经清代的建设传至今天。在解放初期,基本旧城内道路网路未变,州府城墙巍峨,城内官署、文庙、寺庙皆在。后,尤其是八十年代的建设步伐加大,城墙遭到彻底毁灭,陆陆续续的新楼在城中拔地而起,夹杂在拥有数百年历史的院落之间。1996年的鼓楼西大街拓宽改造建设,撕碎了城市肌理。
2.1 历史街区现状
汾阳老城中的古迹已经很少。豆腐巷、卫巷、鼓楼北街、旧北门街四条连线构成的城内西北区,其历史面貌相对保持完好。城内现存最早的元代报恩寺、最大的西洋古建筑群汾阳中学、基督教堂及塔楼均位于此,这里的古民居保留也较多。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和隐患:
①、汾阳中学与基督教堂周边新建有三座六层住宅楼,打破原有的天际线,使宗教和学术氛围缺失。
②、报恩寺前拥挤不堪,环境恶劣急需改善。
③、交通混乱,缺少有效管制
④、整体的区域肌理有待科学改善
2.2 旧城交通系统现状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的数量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旧城的承载力在减弱,具体表现为:停车区域减少、道路窄巷出行受限制、历史建筑的周边环境遭到破坏、旧城道路交叉口堵车严重。
2.3 鼓楼大街街景现状
由于拓宽改造的缘故,汾阳城内鼓楼西、南大街原先街道已经于1997年拆毁,受到严重的破坏。新建的商住六层楼,沿着路边拔地而起,形成一种与周边环境部协调的街景。无停车位,无公共厕所,且阻挡楼后层传统民居的采光。鼓楼南大街在拓宽过程中,强制性地拆毁了关帝庙藏经楼,使原有庙宇格局受到损坏,并在山门前拆毁影壁,以饭店代之。
三、旧城改造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及规划建议
城市设计多注重城市的肌理,注重建筑群体的组合方式,注重城市中人的活动与感受。在对汾阳市旧城的改造规划中,笔者试图运用“关系耦合理论”、“行为场所理论”来对现有的问题提出些许解决对策,以其更好地控制目前的建设步伐,创造城市良好的空间形态。
1、关联耦合理论的应用及实际操作
关联耦合理论重在分析城市诸要素之间联系的“线”(交通线、视线、线性公共空间——交通干道、人行道、序列空间和视廊等),旨在组织关联系统或一种网络,从而为有序的空间建立一个结构。运动系统和基础设施对驾驭外部空间格局具有先决作用。 桢文彦在“集合形态研究”中认为耦合性是外部空间的主要特征,通过连接,各要素才能成为庞大的整体。“耦合性简言之就是城市的线索,它是统一城市中各种活动和物质形态诸层面的法则,城市设计涉及各种彼此无关事物之间的综合练习问题。”
在旧城改造中,我们应当借鉴传统的城市设计思维及空间序列。在我国汉族居住的县城中,往往以鼓楼为中心的“十字”大街为城市的主干道,如何在新时代去继承而不是打破其原有空间序列尤为重要。
在汾阳市的鼓楼南大街改造中,具体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1、新旧建筑的协调
南大街中部为明代关帝庙,临街是藏经楼,红墙构成了这一地段的街景。在拓宽中,应当保留这段红墙,其周边新建建筑的尺度、基调及层数应与红墙有所呼应。建筑本身不应当为娱乐等嘈杂的场所,要切实维护其传统氛围。
1.2、空间序列及底景的处理
南大街正对“南熏楼”,从城中心十字路口望去,是一处具有文化性的底景。城市改造中应当加强此轴线,形成步移景异的空间序列。首先,道路两侧的新建楼房高度不应超过六层;色调以砖色为主,明亮则容易喧宾夺主,弱化楼阁的底景效果;其次,街道两侧门面统一广告牌的风格、尺寸,拆除临时房屋;另外,在街道的设计中,一定距离内设计小品标识,体现文化性。
1.3、交通的改善
南大街宽度有限,建议采用单行线的交通模式。
应当强调的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强化序列空间的方法是植树,形成树廊。
2、行为场所理论对历史建筑环境的保护行为场所理论描述了人与场所之间的抽象关系,城市设计师的任务是将这些抽象关系具体化,即用空间与实体的元素清晰、具体的表现出来,并且赋予不同的场所以不同的建筑环境特征。人是活动的主体,空间是活动的承载体,即人——活动——空间。活动起到了纽带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空间塑造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活动的质量和数量,即人们认为到某空间从事活动舒适方便,愿意到该空间活动。正是由于社会的、文化的和感知的因素被渗透到对空间的界定和围合中来,这些内外的因素有机结合,那么对一般的场地赋予了场所的意义。形象、关联和行为是开放场所的基本构成要素。成功的场所设计应该是使社会和物质环境达到最小冲突,而不是一种激进的转化,其目标实现应遵守一种生态的准则,即去发现特定地域中的背景条件,并与其协同行动。场所之所以有意义,还与人的行为分不开。从形式上说,场所是依据中心和包围它的边界两个要素而成立,定位、行为图式、向心性、闭合性等同时其作用,即形成场所概念;没有人在其中的作用,就谈不上场所。
场所精神的意义在于发现特定地域的背景条件,协同进行改造。笔者建议,拆除以建的新住房,尤其是高度在三层以上的楼座;严格禁止塔楼周边增建任何设施;保障基督教正常的宗教活动。改造中,有必要用砖石重铺街巷路面;必要的旅游开发可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建议整修周边民居院落,推动居民参与,用家庭旅社的模式保护性开发。
四、结语
【关键词】工程造价;问题;措施与对策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Fang Ying-yao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 Ltd. Guangxi Branch Sales Nanning Guangxi 530000)
【Abstract】How will the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to a new level, it will be a lot of people think about, talk about their views on my own experience of project management for reference purposes only.
【Key words】Project cost;Problems;Measures and countermeasures
1. 前言
(1)工程造价管理一直是广大建筑工作者关注的问题和工作的核心内容。基于我国现阶段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弊端,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临淄为主题,紧紧围绕工作实际,为了更好地对工程造价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需要建立一套健全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
(2)在近几年的时间里,各个企业的发展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在总投资中占有很大的一部分份额,所以工程造价的管理就显得很重要。另外在近几年,我国的建筑市场面临计价方式的转变,这就更加大了工程造价管理的难度。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如何将工程造价管理上一个新的台阶,将是很多人思考的问题,我就自己对工程的管理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
2. 目前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弊端
工程造价管理的地位与作用在建筑市场和建筑业发展中越来越重要,但这项工作目前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使建设工程能求得一个合理的造价,是摆在工程造价管理部门面前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和任务。从当前建筑市场情况看,工程造价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 工程造价管理体制不健全,存在多头管理。
就工程定额而言,按主编单位和管理权限分为:全国统一定额、行业统一定额、地区统一定额、企业定额、补充定额等,地区省定额是由省定额站编制颁发在全省统一执行的,政府投资的市政工程又由政府颁发了市政定额,由于两部门的要求和掌握尺度不同,在执行过程中常常发生矛盾,致使定额使用单位无所适从,有关主管部门难以仲裁。
2.2 计价方式落后,不适应建筑市场经济的发展。
当前,我国的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中所采用的工程造价计算模式仍然是以定额计价为主的计划经济模式。定额总想包罗万象,却总是不可能面面俱到,因为社会在进步,技术在发展,定额越是追求全面,越是事与愿违,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时间上的滞后性和内容的呆板常常会使人在使用定额时处于进退两难、十分尴尬的境地。另外我国现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工程预算定额消耗量和有关费用以及相应价格是按照社会平均水平编制的,以此为依据形成的工程造价基本
上属于社会平均价格。这种平均价格可作为市场竞争的参考价格,但不能充分反映参与竞争企业的实际消耗和技术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公平竞争。
2.3 缺乏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全过程监控。
当前建筑市场交易中不正当竞争仍十分严重,不按规律办事,盲目压低造价、压缩工期、不按质论价、垫资施工、拖欠工程款现象相当普遍,造成许多建设项目质量差、工期长、超预算、效益低、浪费人等现象,甚至有甲方、乙方、咨询中介机构三方串通一气,有意加大工程造价,来牟取利益,后果十分恶劣。
3. 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措施与对策
3.1 建立一套健全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
(1)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强化工程造价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健全工程造价管理的制度和办法,加快法规建设,规范建筑市场,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2)理顺各种工程造价管理主管部门的关系,建立各部门定期的协调联系制度,使工程造价管理的标准和指标能够更好地衔接、配套。工作重点放到制定有关法规、政策,搞好协调,理顺关系,提供信息服务上。
3.2 改革现行的工程计价方式,实施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
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是由业主和招标单位根据统一的工程量清单项目设置规则编制工程量清单,投标人根据企业水平填报综合单价,它体现了企业的整体实力,满足了平等竞争的需要,有利于获得最合理的工程造价,有利于控制投资。另外,当发生工程变更时,工程量清单计价也是合同价格调整或索赔的重要参考标准。
在实施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对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本身的认识。工程量清单计价是与定额计价法相并列的一种计价模式,其核心是为了配合工程价格的管理制度改革。而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法推广后,工程造价管理部门需要新的观念和新的造价管理模式,适应这项改革工作。
(2)加强企业自主报价的能力。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的实施关键在于企业的自主报价。这就要求大多数施工企业形成自己的企业定额,在制定综合单价时,不再沿用了定额计价模式去处理,而是应该建立企业定额体系。
(3)建立与工程量清单计价相配套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施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必须配套有详细明确的工程合同管理办法。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法推广实施后应该就新的计价办法配合相应的合同管理模式,使得招投标所确定的工程合同价在实施过程中有相应的合同管理措施。
3.3 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的造价管理。
(1)加强设计阶段对造价的控制工作。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和竣工验收时,应注意同设计方案对照检查,对工程造价有较大影响的设计变更,须经原项目批准机关审核认可,未经批准同意,擅自追加投资、改变设计、提高标准、扩大建筑面积的,审查造价时不予承认,有关部门还应追究责任。
(2)加强工程招投标管理,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造价管理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推行和完善招投标制,利用市场竞争达到优胜劣汰、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目的。一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原则,加强对投标的监督;二是工程造价管理部门要确定一套有效的工程造价和材料价格信息机制,提高评标专家的业务素质,对合理确定标底价及成本价等相关造价指标加强监控;三是在批准项目招标申请时应认真审查招标项目的资金落实情况,施工企业也应加强自我保护,不要盲目投标,谨慎择标;四是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标底和合同价的审查把关,一方面不干预交易各方的市场竞争,一方面保证价格竞争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依法维护建筑市场主体各方的合法权益。
(3)加强工程预决算环节的监督管理。针对工程预决算环节较混乱的情况,除加强对编审从业人员的工作管理外,还应将此作为建设工程项目执法监察的重点,组织一次工程预决算的检查。工程决算后上交审计部门审查,多方面对工程建设造价进行监督。
(4)加强工程造价咨询业管理。一方面要加大管理力度。理顺管理体制,通过有效的监督管理,保证咨询工作的科学性、技术性和公正性。另一方面要认真做好工程造价咨询执业人员的培训和资质管理工作,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其在咨询服务和市场中介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4 建立工程造价管理的良好竞争秩序。
要做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必须提高该领域各级管理者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使他们能够廉洁奉公,严格执法,从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开始,直到项目竣工决算阶段为止,做好全过程、全方位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
3.5 加强工程造价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 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工程;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3-0221-02
在农村区域,有线电视网络的改造格局是沿袭了城镇改造的模式和技术方案,主要是依照HFC+CMTS技术,并结合国家广电总局的NGB电缆接入技术需求白皮书,来进行推进,在改造过程中,规划要求遵循光机直带的原则,放大器的使用率降低等。通过上述的改造方案,能够有效地将光缆覆盖农村小组等行政区域,光机直带的优点是避免了电缆网络的双向调试、查噪,这对于后续网络的维护和故障消除起到积极作用,并有利于在信息网络化发展的时代下,农村区域的光纤入户的实现[1]。
但是,上述的方案也存在不足之处,表现为农村区域的范围广,涉及到的行政村多,处于分散格局状态来应用光机直带方案,必然耗费更多的通信设备和器材,工作量也加大,直接造成了网络双向改造的成本。因此,这对于农村区域需要大量的基站和新通信设备来满足区域需求,确实在现有的条件下存在一定的困难。
1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的入网技术问题
为克服农村区域成本高、技术难等问题,我们逐步应用光分路器下放至二级交接箱的方案,采用这样的办法来控制主干光缆的占用。同时,应该加大对新技术的实验与应用,拓展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后的技术难题。
1.1 RFOG技术
RFOG技术针对HFC网络基于DOCSIS标准的CMTS数据双向传输方案,可以在基本不改变现有HFC双向网络构造的情况下,实现双向网改造和新建FTTX接入网。在对农村进行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中,CMTS技术要求在光站和反向光接收机这两者之间建立一对一的反向通道,因此,在资源消耗方面,将极大地增加了光纤和反向光接收机的投入使用,相反,应用RFOG技术,可以保证在使用光分路器中,直接达到一台反向光接收机对应接收多台光站的反向信号,这样一来的话,就能大大减少主干光缆及反向光接收机的占用。该技术应用到农村区域,有利于后续的维护和服务质量的保证。
1.2 EPON+EOC技术
EPON+EOC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在国家广电总局NGB电缆接入的技术目录中,无论是城区还是农村区域的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工程,均推荐使用该技术,与DOCSIS技术相比较而言,表现出的特点是:不用对HFC网络架构进行大框架的变动和设计,于此同时,却可以较好地提升宽带的接入能力。因此,在农村应用该技术来完成双向改造,可以增强数字电视、宽带等信息服务的水平,能够较好地满足当前技术条件和后续发展的需求。相比较而言,若CMTS网络设备在应用DOCSIS技术,则可能造成整个系统的昂贵费用,且无法难以提升接入能力。
2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中工程管理的问题
2.1农村网改施工存在架空线路多、施工阻力大的问题
在有线电视网络改造中,投入的成本因为通货膨胀,市场上的物价上涨,劳动力的成本加大,推高了网络改造的总成本,项目的盈利空间被挤压,于此同时,也加大了项目完成的风险。因此,需要找到盈利的平衡点,促使网络改造所有的参与方均有利益收获,而需要通过项目的高效管理,通过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提高施工效率,克服网络改造中的困难,进一步实现目标,并获取正常的利润。
2.2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中工程管理体系构建的问题
首先,通过年度招标的计划,将全年的工程进行计划和分解,选取的中标单位,能够获得施工标段,详细和公开的工程项目数、投资规模和建设要求,促使施工单位能够明确要求,招标内容和要求可以给施工单位信心,提前做好施工的准备,方便调配人力物力,制定可行的施工计划和目标。通过年度招标和合同管理,有助于改造工程的质量保证,通过考核和激励,来正向激励施工单位争取好的评价,并获得更多的工程项目,实现一个双赢的局面,推动农村有线电视网络改造项目的目标实现;
其次,做好施工现场管理的有效指挥和安全施工。整个施工队伍的管理需要在良好的管理体系下来实现,一是通过合理的人员安排来做好任务的下达,对于新进队伍,需要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的带领和指导下来完成工作,对于良好的施工队伍而言,人员技术和知识结构的搭配是高效、高质量完成任务的关键之一。二是通过合理的安排工作时间来跟进任务完成的进度。农村领域的作息时间规律和天气变化的因素,均需要施工队伍的认真分析和对待,避免夜间施工影响休息和不安全的施工环境下强制施工。三是根据施工的指导方案,做好编制和规划,对于施工的步骤和完整的体系在任务完成中的地位,需要明确要求施工的各个环节的要求;
最后,是通过大力的宣传和全民的支持与配合。把握好农村区域的施工协调工作,在农村地区需要让农民认识网络改造的优势特点,对提供良好服务起到积极作用,网络铺设的过程中,可以合理利用已有的有线电视设备。改造工程施工前,需要与村委、村民协调好,通过沟通和协调得到村委、村民的支持与理解;同时,农村地区有线电视网络改造的成本和工作量加大,需要做好工程材料采购的工作,保证良好质量的器材设备应用到农村地区,严惩劣质工程的出现。
3结论
随着三网融合的发展步伐不断推进,农村领域的有线电视网络市场是重要市场之一,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尽快完成农村有线电视的双向改造,提前启动和推进,都将有利于拓宽有线电视网络的服务[2]。
通过结合适合农村区域条件的网络改造方案,积极采取工程管理的措施,在三网融合的发展要求下,希望集思广益,共同探讨与分析,积极推动有线数字电视网络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一、全南县城中村的现状
全南县地处江西省最南端,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总面积1535平方公里,总人口21万,辖9个乡(镇)86个行政村,1057个村民小组。大部分城中村集中在县城周边规划区内的金龙镇、城厢镇等两个乡镇。
(一)主要特点
一是城中村面积大人口多。全南县城中村共涉及金龙镇河背村等9个行政村,93个自然村。其中:处于县城建成区,已经完全没有农业耕地的一类村庄有46个村小组,村民约1745户,人口约6280人;处于县城建成区周边,还有少量农业耕地的二类村庄有10个村小组,村民约376户,人口约1456人;处于县城建成区郊区,还有较多农业耕地的三类村庄有37个村小组,村民约1546户,人口5772人。
二是经济发展基础弱。目前,县城建成区内的许多城中村,为了县城的发展,已将大部分赖以生存的土地奉献给了县城建设,由此也产生了许多失地农民。这就使得这些村委既没有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又失掉了土地这一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和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导致集体经济发展乏力,失地农民没有就业保障,群众生活水平日益下降。
三是社会保障待遇低。县城建成区内的村民大部分仍然为农业户籍,由于大部分农用地已被征收,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边缘群体,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处于社会保障的真空地带,已影响到城乡社会稳定。
四是群众生存环境差。城中村范围的市政基础设施不完善,致使生活污水横流、垃圾随意堆放、道路交通不畅。城中村范围内的房屋建筑建设年代久远,大多数已成为危房,严重危及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城中村范围缺少公建或公益设施,给群众的居住、出行、休闲带来较大不便,居民的生存居住环境与党的“十”提出的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要求不相符。
(二)存在问题
一是土地“瓶颈”问题难以突破。土地问题事关规划、拆迁和安置补偿等问题,涉及村民的根本利益,是城中村改造工作中公认的“瓶颈”问题。因“城中村”现有村落的房屋建筑密度大,道路体系凌乱且宽度小仅容人行通过,城中村改造必然需增加村庄建设用地,一方面由于村庄周围少部分空地均为村民个人所有,村集体基本上无自留地,新增建设用地必须从村民之中征收,相当多的村民对失去自留地后的就业、经济收入等问题十分担忧,在实际土地征收中存在一定难度;另一方面村民原宅基地占地面积大小不一,如对城中村进行整体拆迁改造,部分村民不愿腾让宅基地,要求拆一补一予以安置,使得原本就不足的建设用地难以满足安置要求。
二是农村传统的居住理念阻碍居住方式的转变。许多村民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把“单家独院、有天有地”视为理想居家。他们对新颖、集约化的多层住宅怀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害怕在新的居住环境和社会关系中生活不能适应。
三是城中村改造中的违章建筑处理问题。由于村庄内的违章建筑大多为乱搭乱建,对村庄原有布局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如对城中村整体改造,必定涉及到违章建筑的拆除和补偿问题;对一部分保留的违章建筑户在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后,按照“一户一宅”宅基地的规定必须收回原老宅基地,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原老宅基地难以收回,造成土地资源分配不公平,对城中村整体改造工作造成较大的阻碍。
二、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
实行城中村改造是贯彻落实党的十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举措,也是抢抓政策机遇、借势城市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更是推动城镇化建设提质的一个重要载体,对于提高县城城市化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行城中村改造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一个县的对外窗口。而城中村的存在直接影响县城形象,影响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又直接影响着全县的形象,影响着全县经济的发展。所以积极稳妥地解决城中村问题,促其经济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向现代化城市管理体制和方式转变,使城中村直接融入城市,对于加快城市化进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实行城中村改造有利于高效利用土地,提升城市承载能力。目前国家实行严格的土地政策,地方土地资源日益紧缺,而县城建设又需要大量的建设用地,城市的发展正逐渐从粗放的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集约发展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改造城中村,盘活效益低下的城中村土地,腾出更多建设用地,缓解土地供求紧张矛盾,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因此科学合理的城中村改造,将会大大促进城市土地潜力的提高,拓展县城发展空间,提升城市的承载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
(三)实行城中村改造有利于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生活质量。通过高标准的规划设计和改造,会使原来的城中村融入县城,从根本上解决原来城中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建筑密度大,居住环境脏、乱、差,生产生活质量低劣等问题,改造后配套绿化、休闲、健身、环卫、物业等基础设施,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村民居住生活质量,让他们更好地共享县城发展带来的成果。
(四)实行城中村改造有利于提升县城形象,促进招商引资。城中村改造不是简单的拆旧村建新村,拆平房建楼房,更不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是通过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将落后的村庄建设成为凸现城市现代化气息的文明社区,将会变成县城一道独特的风景扮靓县城,提升县城品位,使县城容貌得到显著改观,城市形象得到显著提升,城市现代魅力进一步显现。这样以来,县城环境质量的改善,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必将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五)实行城中村改造有利于城中村自身发展。加快城中村改造是城中村自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城市化发展也需要城中村在环境卫生、城建、治安等方面向社会化转变,需要村民向市民转变。对城中村改造,将其城市化,是城中村经济社会发展难得的一次机遇,也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无论是从城市整体发展还是从城中村自身发展来看,目前的存在形式都有其严重弊端,如果不加以改造,必然对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发展带来严重制约。
三、城中村改造模式探讨
在调研过程中,由于各“城中村”地理位置、经济实力、房屋状况等情况不同,经听取较大多数村民及有关乡镇的意见建议,建议采取以下几种模式进行改造较为合理。
(一)拆旧建新型。即在政府引导下,由村委会组织,由村民自行筹资建设,完成原有旧房拆除,在原宅基地上回迁建设的全部工作。拆旧建新改造模式的优点有:一是不需增加村庄建设用地,村民按原有宅基地面积进行重建;二是不改变村民原有的“生存、生产、生活”模式;三是该改造村民普遍较愿意接受,实施难度相对较小。存在的缺点有:一是由于保持村庄原有建筑布局,村庄道路、排水等设施用地维持原貌,对于布局凌乱的村庄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村民居住环境,出现仅有新村没有新貌;二是部分宅基地面积小的村民,由于满足不了新建宅基地的需求,对改造缺乏积极性。拆旧建新改造模式仅适用于村庄建筑布局较为整齐,原有村庄道路满足要求的村落。
(二)原址重建型。即由村委会统一组织,对原有村落进行整体拆除,在不严重违反规划的前提下,对原有宅基地重新合理分配给村民自行进行房屋建设。其优点有:一是对村庄布局进行科学合理规划,能够从根本上改善村民居住和生活条件;二是不改变村民原有“生存、生产、生活”模式。存在的缺点有:一是需要得到全体村民的积极支持,同意全面拆除;二是对村庄无房户、多房户的宅基地合理分配存在一定的难度。此模式适用于村庄规模小,原有村庄用地面积满足村庄整体新建规划用地需求的村庄。
(三)原址商业开发型。即由村委会统一组织,对原有村落进行整体拆除,在不严重违反规划的前提下,对原有宅基地在满足规划条件下进行多层住宅或专业市场建设,由村民按原房屋面积比例进行分配。其优点有:一是对村庄布局进行科学合理规划,能够从根本上改善村民居住和生活条件;二是对有条件的村庄,可利用地理优势,开发商品住宅或商业店面,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失地村民的经济来源问题。存在的缺点有:一是需要得到全体村民的积极支持,同意房屋全面拆除;二是所建房屋为多层住宅或专业市场,为确保工程质量,必须严格执行工程建设程序。此模式适用于原有村民接受居住多层住宅方式的转变,村庄位于县城中心区域或靠近主要道路附近,具有一定商业价值的路段。
(四)异地新建型。即在原有村庄附近另行征收一定规模的建设用地,用于城中村改造用地。其优点有:对村庄布局进行科学合理规划,能够从根本上改善村民居住和生活条件。存在的缺点是:必须解决新建村庄建设用地问题。此模式适用于:一是户数较少的村庄进行整体搬迁,将其并入附近较大规模的村庄进行改造;二是对原有村庄建筑密度大,实行拆旧建新、原址重建等改造模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村民居住和生活条件的村庄,对一部分村民进行易地建设,腾让出的宅基地由国土部门收回,用于安置另一部分村民的改建和公共设施建设用地。
(五)新征预留型。即政府在征收集体土地中,按照所征农用地面积的10%左右留做村庄建设用地,其余征为国有。块内土地除优先安置原“城中村”范围内村民,剩余土地按照规划确定的用地性质进行商品房开发,办理土地证和房屋产权证。其优点有:对有条件的村庄,可利用地理优势,建设商业店面,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失地村民的经济来源问题;存在的缺点是:已完成土地征用的村庄村民意见较大,可能要求政府按相同条件解决。此模式适用于目前还保留有较多农业耕作的村庄。
四、推进城中村改造的对策与建议
对县城城中村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是县城建设扩容提质的重要方面,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对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做美做精县城,提高城镇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推进城中村改造重点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提高认识,深化理念。城中村改造表面上是一个城市建设问题,实质上是社会组织变革问题。城中村改造的本质是经济耕作方式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身份的变更,建筑形态的变化是这种经济形式变化带来的一种表象而已。实践中由于对城中村改造问题的这种艰巨性和关联性认识不足,往往简单地着眼于建筑形式的变化而忽视了对经济耕作方式的变革,结果改造工作总是遇到这样那样的阻力,旧的问题一边在解决,新的问题又随之产生,政府规划在执行中往往走样,致使改造效果有时不理想,有时一改再改,造成很大的浪费。城中村改造的实质就是要改掉城中村,让村庄与城市融为一体。城中村改造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农民变居民、村庄变社区、集体土地变国有土地、集体经济转为混合经济”。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城市规划、土地制度、组织形式、社会保障等方面同时努力,需要民政、劳动、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等各个部门协同做好相关工作。
(二)加强领导,高位推动。城中村改造涉及社会各个方面,要加强对城中村改造组织领导,成立县级层面的城中村改造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城中村改造调查研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和措施,协调解决城中村改造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推动改造工作顺利有序地进行。
(三)拓宽思路,探索模式。城中村改造是一项艰巨任务,要根据城中村不同实际确立合理的改造模式,坚持从实际出发,分步实施改造,争取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做到条件成熟一个,审批改造一个,真正成为民心工程,保证城中村改造的顺利进行与社会和谐稳定。城中村改造应从实际出发,统筹考虑,合理调配,兼顾中长期发展,实行“一村一案”。政府要加强引导,鼓励有条件的、城郊结合部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改造和自行改造。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改造现状;天津市
"城中村"是各地区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按建设用地占总用地比例可把城中村发展的具体形态分为三类,即"典型城中村、转型城中村、边远城中村"。因此,城中村大多分布在城市边缘、城乡结合部,被城市完全包围或半包围形态。这种形态直接形成"边外城市化,边内脏乱差"的鲜明对比,这也发映出城中村急需治理的现实。
一、天津市城中村改造现状分析
天津市城中村改造从2004年开始,到2010年6月底,天津市中心城区涉及的66个城中村已经陆续改造完成20个,还有46个村中城有待改造。这46个村全部坐落在环城四区,涉及21万人口,6.5万户。城中村改造的主要内容就是将城中村危陋、平旧的房屋拆除,集中建设现代化小区,节约出来的土地征为国家所有,用于城市建设的再发展。故这46个村需拆迁房屋达80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有的村落确定了投资单位,有的因缺乏资金支持无法启动改造,再加上在拆迁问题上的重重困难,因此,天津市城中村改造任重道远。
二、天津市城中村改造问题分析
天津市城中村改造问题与我国其他地区有很多共性,但以下三点在天津市城中村改造中都比较突出。
1、公共服务设施欠缺,环境质量差与现代城市发展不同步
大部分城中村的道路曲折不通,不能满足消防、急救、环卫等车辆通行。房屋高度无序,水、电管线混乱,煤气管道不通,在消防、抗震等方面存在隐患。此外城中村建筑间距过小,采光、通风不足.建筑质量不高。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城中村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不足,加之村民的生活方式并未根本改变,使得生活性和生产性污水就近排入河道或农田,固体废弃物无序堆放,环境质量差。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城市整体服务功能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社会治安混乱,管理难度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现代化形象。
2、城中村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管理混乱,权属界定不清
城中村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地带或次中心地带,占用了大量城市建设用地,是丰富的土地储备资源,但是这部分土地一般涉及若干集体土地所有权单位,而由于现行法律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概念设定模糊,在行使具体权利时,作为所有权人的农民集体的真实意愿难以得到真正体现,造成了农民集体在收益分配上的不均。这些权属不清的土地使得土地在流转的时候更加混乱。
3、土地利用效益低,违法违章建筑严重
城中村大多以独门独户的传统家庭模式建筑为主,房屋建筑占地面积大,建筑密度高,容易率低,造成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低下。由于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不完善,导致村民因利益驱动住宅往往尽可能占用公共空间,余留的公共空间狭窄,在城中村形成"一线天"等独特"风景"。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低廉的城中村住房有了巨大的需求市场,所以农民不顾一切的进行违法建设,任意侵占公共空间和道路,市政设施无人顾及,致使潜在的土地资源流失。
三、天津市城中村改造成因分析
城中村形成的客观原因是我国城市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是城中村形成的主要外动力,然而城中村很多负面现象还是有其潜在的原因。
1、法律法规实施力度和监察措施不强
法律制度的滞后性是现实生活中出现"先发生后管理"问题的根本原因。而相应的监察制度是使法律等规章制度有效实施的保证措施。监察措施不及时,涉及到的相关问题就不能及时得到解决,这也是城中村改造问题难以有效实施的重要原因。
2、农民的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在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保护中,群众一直是直接的实施者与受益者。良好的环境和充分的土地后备资源是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足的重要基础,但是这样的意识并没有深入到每个人群众的心中。小民经济的自私性与集体利益冲突时,大多数人首要考虑的还是自身的利益,公益性参与只存在于少数具有高文化层次的人群中,但是在具体做的时候还是要再打折扣。城中村改造是利国利民的一项长远事业,以利导之、以利趋之除了提高群众自身文化素养外,政府的奖励机制也应大力实施。
四、天津市城中村改造对策分析
1、明晰土地产权关系,制定有针对性的土地管理制度
土地产权关系是城中村改造问题顺利解决的基础因素,明晰的产权归属可以化解很多现实问题,所以制度一部专门专门关于城中村改造问题的土地制度迫在眉睫,只要有法可依,一切关于权属的纷争才可迎刃而解。
2、处理好"城中村"三方关系是治理"城中村"问题的保障
城中村改造问题涉及到的主要利益主体有:政府、城市开发商、城中村居民,而城中村改造的实质是通过解决产权、规划、地价及拆迁补偿安置四方面问题来平衡政府、业主与改造单位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抓住利益三方的主要矛盾,分析各利益主体最关注的问题才能妥善处理好城中村改造问题。
3、因地制宜,挖掘不同城中村的特色,勇于创新
"城中村"改造应深入了解本地区的现状特征和改造的市场条件,综合协调各方利益,根据各地区、各类型"城中村"的不同特点,多方论证改造方案的经济可行性与空间可行性,提出操作性强、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改造方案。
个性化是城市发展重要的内在动力,是城市发展永恒的话题。因此,应首先继承传统建筑,体现地方特色,深入研究,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地理、社会、人文等各方面因素,挖掘城市特色,利用先进的规划设计手法,编制富有地方特色、个性鲜明的改造规划。做到"一村一策、一区一策",把天津市打造具有活力的现代大都市。
参考文献:
[1]郭振维.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问题改造研究--以天津市为例[D].天津师范大学,2006.
[2]胡明杰.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以天津市西青区为例[D].天津师范大学,2012.
[3]陈柳钦.关于天津市"城中村"改造问题的几点建议[EB/OL].http:///newsdisplay.php?id=1417129&sib=1.
[4]周森.城中村改制和改造的思路与对策[J]南方经济,2002,(2).
[5]郭春娥,谢水木.浅谈天津"城中村"改造[J]城市,2006,(6).
关键词:城中村 问题 解决措施
城中村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和系统的问题,既有宏观上的制度问题,又有具体的政策问题,还有因所处地域、发展水平之别而带来的特殊性。近年来,国内各界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对城中村问题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方法上还是在深度度上和广度上都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一、国内关于城中村的定义
国内关于城中村的定义有很多种,有从外部形态描述性定义的,有从成因定义的。有从关键特征定义的等等。杨安在城乡建设杂志(1996)文中描述道,繁华的闹市里,纵横的道路边排列着一幢幢漂亮气派的新现代建筑,在现代建的背后却往往有一大群坐落无序、高低不齐、新旧不一的农舍。有的只是抓住了城中村的外部特征,而未揭示其本质,所以并不能称为定义,更恰当的应该称其为概念。而有的则从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出发对城中村进行定义,也只有这样才抓住了城中村问题的本质。
二、城中村的形成原因
1、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和政策。
城中村的形成焦点在土地,原因在规划管理,症结在体制。城中村是城乡土地所有制矛盾、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制度真空以及法律法规滞后和不健全、村落社会关系网络的顽强存续、城市管理疏漏的结果。城市空间演化的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政府趋利型的土地征用政策是导致城中村形成的主要原因;城市二元社会保障政策刺激了对城中村的空间需求;城市就业结构滞涨促进了城中村非正规就业环境的发展;二元化的市政与行政体制加剧了城中村的孤岛效应。从深层次角度看,城市化农民的利益机制、生存和发展机制及其相关行动逻辑才是形成城中村现象的根本原因。
2、客观原因在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城市的快速发展、空间的急剧膨胀导致农村的耕地被征收,而当地的农民仍然留在原居住地,并且保有一部分供他们建房居住的宅基地。形成一种城市包围农村的态势。原有村庄不能得到及时的改造升级,进而形成了“城中村”。
三、城中村存在的问题
1、产业畸形,没有整体竞争力。
城中村的经济一般以房屋出租为主。各种发廊、餐馆、药铺、杂货铺等充满了城中村的主要街道。村民单纯的依靠租金收入生活,故惰性不断滋生。另外。由于缺乏监管,城中村中“黄赌毒”泛滥,危害了城市治安与社会风气。如此下去,无论是村集体还是村民个体。其发展都很有局限性。
2、缺乏合理规划,村容、村貌差,安全隐患多。
由于历史原因,城中村在发展中缺乏统一规划,整体建筑非常混乱,村内建筑密度高,建筑距离小,建筑环境是“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村对外交通极不发达,各种市政建设极不规范,随意拉线铺管,留下不少隐患。又由于村中道路窄,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救护车无法进入,势必造成严重后果。
3、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在城乡分割的二元政策体制下,土地是国家赋予农民社会保障的载体,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征地权的滥用(主要是没有严格区分公共利益和非公共利益),以及没有妥善处理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等,导致失地农民既丧失了拥有土地所带来的社会保障权利,同时又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
四、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城中村改造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涉及到村民、政府、开发商、外来租房者等各个方面。肖秀玲(2008)认为,城中村改造是一场典型的利益博弈。参加的主体主要有三方:政府、开发商和村民。刘毅华(2007)认为。文化整合是城中村改造的核心。
1、农民的工作保障。
农民不仅希望能够卖出土地获得较高的价钱,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希望获得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保障。因此,政府应该在其管辖的各种工作的安排上充分考虑城中村农民的安置,比如,超市饭馆的经营工作、城市绿化工作等。
2、农民安置房的规划。
当农民交付土地后,政府要根据户数或宅基地数分配给农民住房,以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但政府传统的方法就是简单的给农民两套中型(一般约60-90平方米)住房。这不仅让一些人口较多家庭因住房面积太小无法居住,而且让那些想靠出租住房得到租金补偿的农民因住房面积太大无法出租其住房。因此。政府应该对城中村里的居民情况做出合理的调查,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对住宅小区的住房面积做出合理的设计和规划,以满足不同家庭的不同需要。政府尤其要对小户型住宅的开发给予重视,因为小户型的住宅能够满足农民出租其住房的要求,弥补其租金方面的损失。
3、外来务工人员公寓房的建设。
由于城市的发展需要很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因此城中村农民就依靠低廉的房价来吸引这部分人群在城中村居住,以收取租金,维持生计。傅晨(2008)认为,向城市低收入人群提供廉租屋本是政府的职责,然而政府职责缺位,由“城中村”村民自发提供了,政府不花分文。照此推理,在进行改造城中村的时候,政府就应该承担起其本该承担的职责。为进城打工的农民提供廉租屋,而不应把他们置之度外。如果农村发展了,农村劳动力需求和收入都会相应提高,需要出来打工的农民减少了,这就会给城中村租房市场降温。可见,缩小城乡差距之后,再来改造城中村会容易很多,可以说那时将会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傅晨,刘梦琴,城中村及其改造:一个三农的视角,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8期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调查;新市区
现实“城中村”存在着诸多问题,“城中村”的管理体制与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不适应,许多管理关系不清、责任不明,遮掩在城市角落里的村庄成为城市管理上的“盲点”[1~2]。如何解决“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问题。客观需要认真研究不同区域“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深入剖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对策。
一、研究区城中村现状调查分析
乌鲁木齐是新疆首府城市,全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全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引擎,起着示范和标杆的作用。高新区(新市区)(以下简称“新区”)的城中村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新市区包括南区、中区和北区两个城中村分布片区。
南区城中村分布点多、总建筑面积大、容积率高。南区是城中村分布点最多、最散乱、建筑密度最高、和城市交织的最为紧密的区域。中区城中村分布相对较少、较集中,总体规模不大。主要分布在河北东路北侧、四平路两侧、长春路西侧、鲤鱼山路东侧。北区城中村分布点多、单片规模巨大。主要分布在长春路两侧、城北主干道南侧、安宁渠路两侧、迎宾路两侧、中亚北路两侧。城中村市政基础设施比较差。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与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不均衡。城市基础设施管网未能够全面覆盖,特别是城中村、撤村建居区域的市政基础设施、环卫设施等受用地现状局限。
二、城中村改造的关键问题
1.城中村改造要与城市总体功能定位协调的问题。城中村改造是主城区城市综合功能提升迫切。需要城中村的形成与我国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是分不开的,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有些村庄从界址范围来看已经在城区范畴之内,还是行政村的行政管理模式。因而村庄和外界形成了独立的区域,纯粹以经济利益为主导,偏离了城市化进程的目标和要求。城中村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北扩发展一直缺乏长远有效的规划,在于长期专注于解决眼前问题、谋求短期利益,回避了困难、堆积了问题,城中村问题只是后遗症之一。
2.村民合理安置补偿和生活可持续改善的问题。房屋补偿面积认定问题。补偿面积认定是制定补偿标准、达成补偿协议的关键。国务院2011年1月颁布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规定:补偿协议包括:“补偿方式、补偿金额和支付期限、用于产权调换房屋的地点和面积、搬迁费、临时安置费或者周转用房、停产停业损失、搬迁期限、过渡方式和过渡期限等事项。”村民生产、生活可持续改善能力有待提高。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缺少职业培训,就业能力低、门路少;部分村民主要靠出租房屋、开店铺维持生计,害怕失去房屋后,自身收益受到影响,因而难免会提出过高的拆迁补偿要求。
3.改造可利用土地空间不足与管理体制不顺的矛盾。公建配套占用大,缺少安置开发用地。南区城中村内房屋建筑密度高、间距小,被称为“握手楼”“一线天”;周边已和城市相互交织,银川北路东侧尚有小块土地,四平路东侧空地也已被圈占。房屋征收与补偿由政府部门组织实施,先补偿、后搬迁,禁止建设单位参与搬迁活动等。面对由此带来的巨额房屋征收补偿费用与新区有限财力矛盾的困境,如何运作市场化改造,如何实现和谐拆迁,缺少可借鉴的经验,需要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和路径。
4.城中村改造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进行风险控制的问题。严防突击迁户、抢建违建、钉子户等问题。城中村改造项目前期补偿安置投入大、改造周期长,出现钉子户必然影响改造项目的实施进程,增大项目的财务成本和风险。城中村改造项目一旦实施,大量房源上市,产品结构、供应量与市场需求、容量的协调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积极研究应对与城中村改造相关政策,增大改造项目招商引资的难度,需要认真分析研究对策。
5.改造模式选择的问题。城中村改造模式主要有村民自主改造模式、政府直接投资模式、市场化改造模式三种。采用村民自主改造模式,即村集体、村民通过集资、引资自主进行改造,需要村集体、村民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改造也须满足发展规划,这与现状不符,基本不具备可行性。采用政府直接投资模式改造,即由政府直接出资进行改造,无论是采用实物补偿还是货币补偿方式改造,都需要直接投入大量资金,安置补偿资金筹集是最大难题[3]。采用市场化模式改造,即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开发商参与改造[4],需要进行项目经济平衡测算,涉及到安置成本,开发商的收益保证,政府在土地、税收、费用等方面的政策配套,以及房地产市场情况等;需要解决好项目筹划、运作、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三、对策建议
1.加强地方农民的宣传教育及相关单位协调工作。城中村改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各方诉求不同、利益关系复杂,故必须首先应地方政府应做好农民的宣传教育工作,同时也需要加强相关单位的协调工作,理清利益关系、统筹各方资源、兼顾各方利益,要把握好各利益方的重点,共同推动城中村改造工作的进程[5]。地方政府在进行城中村改造中,首先应对当地农民进行宣传:改造工作首先是立足保障村民的利益为第一前提,主要体现在安置补偿标准和方式上;其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将是对村民生活水平改善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同时区政府力促地方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和提高,市政府要将新区内的国有储备用地予以配套供给,为改造提供政策支持[6~8]。
2.在城中村改造工程中逐渐引入市场化机制。城中村改造工作,首先是政府为了城市发展、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等方面考虑,提出的政策性工程,政府是主导者[9~10];其次就是改造过程是需要企业和相关部门参加的,在这项系统工作中,需要更多的企业参与,这就需要对改造工程提出市场化运作。政府作为城中村改造主体,在整个改造工作中做好管理者角色。实时给予企业参与扶持政策,政府做到让利、配套土地,逐渐降低项目的启动成本。新市区政府对于土地出让金政府应先征后返,税收地方留成部分政策返还,比照棚户区改造工程优惠各项费用[11]。同时,协调乌鲁木齐市政府将国有储备用地划拨新区为城中村改造配套,土地出让金的征收、返还,交由新区支配。
3.完善改造规划,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政府主导、规划先行。新市区将城中村改造作为一项长期重点工程纳入新区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并组织领导小组,完善城中村改造规划。同时新区设立专业部门统一负责拆迁工作,统一规划、规划先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改造。将规划、经济、产业等相关部门共同协调配合参与改造规划的编修工作,实施过程要确保规划科学性和实施有效性。特别是对于各乡镇、城中村禁止批准新的宅基地和房屋建设项目,应及时给予协调处理,避免新建问题出现。同时对于项目区各乡镇、城中村冻结新的户籍迁入,避免引起对集体经济相关问题[12~13]。
四、小结
本文对新市区主城区的城中村改造进行调查研究,对中区、北区和南区城中村的特点和改造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加大力度调查研究,为下一步改造方案打下基础。需要针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及时找出应对对策。在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城中村的改造已经是势在必行,面对改造过程中的诸多困难和问题。新市区城中村改造工作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参考文献:
[1] 姜崇洲.试论促进产权明晰的规划管制改革[J].城市规划,2002,(12):23-31.
[2] 王先文.城中村的亚文化性探讨[J].安徽建筑,2002,(2):53-61.
[3] 胡莹.城中村的文化冲融――以广州市石牌村为例[J].城市问题,2002,(2):73-81.
[4] 周锐波.城中村的文化透视[J].规划师,2004,(5):43-49.
[5] 闰晓培.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关系协调研究[J].城市规划,2004,(3):23-45.
[6] 龚兆先.利用城中村自然优势完善城市生态景观体系[J].城市问题,2004,(2):73-75.
[7] 张鹏程.西安市“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8] 胡长海.重庆市“城中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造对策研究――以Z村为个案[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9] 上海复旦地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乌鲁木齐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乌鲁木齐新市区、高新区部分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Z].2010.
[10] 上海复旦地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乌鲁木齐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乌鲁木齐新市区、高新区部分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题
研究报告[R].2010.
[11] 高新区(新市区)解决撤村建居遗留问题领导小组.高新区(新市区)解决撤村建居遗留问题工作汇报[R].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