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对经济的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一)交易信息对称性
就当前企业融资问题来看,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始终未得到有效解决,导致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金融机构本身获取企业主体信息的不对称性。在对主体信息获取的过程中,金融机构更容易全面掌握大型企业的信息,且所花费的成分通常更少,但处于起步阶段的小企业,金融机构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来获取他们的主体信息,加之,小微企业所需要的资金往往较少,这使得不少金融机构均逐渐丧失了对小微企业的服务热情。但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通过互联网技术,金融机构更容易掌握各企业的主体信息,这使得以往的不对称性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二)市场信息虚拟化
互联网金融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其本质主要为货币和资金的虚拟化和信息化,最早的市场经济活动,人们在进行交易时,均是通过货币和资金来完成的。但伴随着现代信息网络的逐步普及,交易双方之间的距离和交易金额有了明显变化,再运用现实货币来进行交易,这无疑是非常不现实的。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推广,互联网交易的本质主要是指货币或者资金的所有权的交易,而在这些活动中,实体资金仍然储存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但因起所有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货币的使用功能与其实体功能被剥离,而这种趋势也是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经济运行高效化
因受到信息、技术以及安全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限制,传统金融模式在进行单笔资金交易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这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活动的运行。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应用,金融活动形式也更加的便捷,同时自动化水平也显著提升,从客观层面来说,这使得经济运营效率有了显著提升。
二、互联网金融对现代经济的影响
(一) 互联网金融给现代经济带来的促进作用
1、以网络理财为主要形式的互联网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因成本因素使得传统货币市场基金的认购起点额通常较高,这使得中低收入群体无法参与投资。在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下,以网络理财为主的金融模式较好的实现了对线下理财投资、低成本聚焦资金等的充分结合,这给传统金融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而网络理财产品则不仅能够根据企业的生产需要为其量身定做融资产品,同时还可提供小份额的投资理财产品。互联网金融可通过客户资源以及网络平台等优势实现对成本的控制,同时还可经由网络来完成对理财产品的发行,通过人口聚集化和低成本的优势,使得中低收入人群的投资愿望得到实现。互联网金融通过对社会上各种闲散资金进行聚集,为企业资金筹集创造了更好的融资环境,可以说将闲散小额资金转变为了生产资金,这就为市场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的有效发展提供了资金来源,对促进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意义。
2、互联网金融倒逼金融市场加快发展,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由于我国长时间处在“金融压抑”的状态下,利率长期以来受到控制,且资金主要是由银行体系来进行配置,这导致我国表现出较为严重的资金沉积现象。伴随着经济逐渐进入到下行通道的过程中,长时间除于受压状态下的金融体系,将对货币流通速度进行调控,这就极易出现经济通缩现象。互联网金融可加速货币的流通速度,全面提升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并对小额闲散资金进行吸收,更好的推动货币的快速流通。与此同时,经由互联网直接进行有效的金融资源交易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这就不在经过金融中介,充分展现了去中介化的特点。通过互联网,人们可根据个人喜好、资金数量以及时间的安排来实现资金的交换,这样一来就能够最大程度上,实现对资金使用率的全面提升。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银行存款的分流速度得到了增加,这给垄断的资金体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根据调查数据了解到,到2014年2月14日,余额宝的规模已经达到了4000亿元。在这种局势的影响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受到了极易的影响,只有通过加速利率市场化的方式来促使市场竞争力得到提升。
(二) 互联网金融给现代经济带来的风险
随着互联网理财产品逐渐成为现代经济的一种新的盈利方式,互联网金融企业经由网络更容易获得各种低成本资金,而投资者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逐渐将银行中的存款转移到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中,这使得不少商业银行不得不向互联网金融企业获取资金。在这样的背景下,致使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不减反增,而商业银行为了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不得不进行高风险操作。而互联网理财所具备的及时赎回的特点,致使商业银行只能够进行短期的投资,在两种模式的共同影响,导致信贷资金的风险因此增加。
关键词:国有经济;民营经济,通货膨胀:失业
一、引言
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不得不追溯到2008年那场世界金融危机。2007年由于美国房地美、房利美两家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申请破产保护起,美国金融市场发生次级贷款危机。我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也受到严峻的考验。广东地区大批出口企业破产倒闭,大批工人失业,致使成都现农民工“返乡潮”。同时全国工资性收人大幅回落,国内出现降薪潮。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面临这种局面,我国政府采取果断措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问题。中国人民银行从2008年10月30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下调至3.6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6.93%下调至6,66%。随后人民银行又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国务院出台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以增加总需求保证国民经济以8%增长率增长。
首先,我国4万亿的财政政策确实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实现了保8的目标。但是据《望》新闻周刊了解,今年上半年,四川等一些省市民间投资占社会投资的比例尚不及去年同期水平;广东1~8月民营经济投资仅增长4.7%,远低于国有经济62.9%的投资增速。国有企业承担着全国范围内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项目。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只是对国有经济起到了拉动作用,但是占国民经济70%的民营经济却没有受益。
其次,积极的货币政策使得2009年第一季度银行新增贷款达到4.6万亿人民币,比2007年全年还多20%。一季度银行新增贷款中大约三分之一是短期商业票据,其他贷款大部分是中长期贷款,主要流向了经济刺激政策相关的或其他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项日和投资。国有企业得到了绝大部分的新增贷款,而中小企业和出口部门融资状况并没有多大改善。
现在的经济形势就是可以说是经济复苏下潜藏着危机。首先是经济复苏,我国经济从2009年的下半年开始走出低谷。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成功“保8”,另一方面世界经济的复苏则为我国经济注入一股强心剂。10月份当月我国外贸出口总值为1107.6亿美元,同比下降13.8%,进口867.75亿美元,同比下降6.4%,数据显示外贸加速回暖,外贸顺差有所增加。
其次是面临着潜在的危机,我国经济可能陷入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进行选择的两难境地。这种危机在我国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后才开始凸显,即民营经济并没有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中受益。同样面临着金融危机的威胁,国有经济依靠国家财政和银行体系的支撑,而民营经济只能自生自灭。其中的原因是:虽然国家一直强调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但是金融危机导致实体经济衰退,银行要求保证自身资产的安全,中小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银行从资产安全性的角度出发不会轻易给民营企业贷款。相反,国有企业贷款相对安全,如果亏损,国有企业自身资产能够抵偿贷款,同时国家财政也会弥补亏空,因此给国有企业贷款在金融危机下是银行的最优选择。因此,民营企业面临资金供给短缺的困境。再者积极的财政政策由国有企业受益,从需求的角度看,民营企业的产品滞销,给民营经济走出困境设置了障碍。另一方面,国有经济带动了经济中的投资总量,不仅抵消了经济危机所带来的总需求的下降,而且扩大了总需求;另外,信贷规模的扩大可能导致流动性过剩。这样,生产资料价格先于产品价格上涨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贷款受限,成本上升,加之产品价格不变,民营经济只能是减少生产规模,产量下降、裁员就会随之而来,这样国民经济就会再次陷入失业的困扰。如果现在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这样银行利率必然提高,这样会影响到国有经济,国民经济有可能再度陷入衰退。
三、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本文认为国民经济在未来可能面临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选择,那么应当采取什么措施能够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复苏?
第一,应当控制大宗商品特别是生产资料的价格。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国家应当对钢铁、石油等大宗商品实行价格补贴,如果这些商品价格上升,难免会波及其他商品生产成本的上涨。实行价格补贴可以从源头上抑制生产领域的成本上升,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通货膨胀。
第二,扩大生产资料的生产,实现供给的增长。国家可以对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企业实行暂时性的税收减免政策,即对生产规模超过一定程度的生产资料生产企业实行暂时性的部分税收的减免,这样不仅可以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而且还可以在市场上形成供给增加的趋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
文章通过评估国际金融危机对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影响发现,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之下,国家的进出口增速变缓,进出口企业的经济增长同步下滑,外向型经济发展形势变得非常恶劣。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外市场需求减弱,贸易保护主义丛生,对外贸易环境恶劣。针对此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政府以及企业要增强对金融危机的防范意识,政府层面积极扩大内需,不能过度依赖对外经济;企业应不断开拓市场,提高产品质量,调整国际结算方式,降低金融危机对企业自身的打击。
[关键词]
金融危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含义和成因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概念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者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等)急剧、短暂、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多种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往往是呈现更为复杂的形式出现。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金融危机往往由一个国家或地区开始爆发,并且迅速波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联系越密切,则受到的影响就越大。危机影响范围具有国际性,称之为国际金融危机,具体指一国持续性的货币贬值、金融机构倒闭、金融市场动荡、借贷资金枯竭而引起的经济衰退并通过多种渠道传导到周边和与之经济联系紧密的国家,造成区域性和全局性的经济和金融指标恶化。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其显著特点是对角型流动性、支付系统与偿付能力的沉重打击而导致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衰弱;二是在存款人和投资人的市场预期改变和信心下降的情况下,使银行体系的运作面临更严峻的形势,进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相关经济体运行发生危机。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国际金融危机的特征普遍表现为整个区域的货币币值出现了幅度较大的波动与贬值,经济增长受到严重打击,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比较大的损失。综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四点。1.经济制度存在缺陷。一方面,政府要通过支出的增减来对国际收支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利用汇率进行调整时,会对开放经济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的难度加大。2.国际资本流动加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仅在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国际资本流动的速度和规模也都大大提高。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速度的变化促使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资本流入的规模已经远远大于经常账户的赤字。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又无力保障外汇收入的稳定,这部分额外的外汇储备往往又以各种形式流回资本输出国。3.宏观经济政策上的失误。假设一国政府在制定宏观经济发展政策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本国的实际情况,政策制定得不够全面或者是制定了错误的经济政策就有可能导致危机的发生,而这种政策性错误可能会带来包括利率和汇率政策制定上的失误。比如政府决策,当收益小于成本时,放弃固定汇率,危机爆发(如图-1所示)。4.金融市场上政府监管不力。对于资本市场的开放,必须谨慎行事。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过早开放,会大大增加转轨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复杂程度。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要同时维持内外均衡,往往使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处于两难境地。综合以上分析总结,现代金融危机生成的根源是金融的脆弱性,而泡沫经济正是埋下的金融危机的种子,酝酿危机,在泡沫爆裂时金融危机爆发;金融自由化则使脆弱的金融雪上加霜,催生现代金融危机;僵化的不当的汇率制度为投机攻击提供了“靶子”,导致现代金融危机一般率先从货币危机开始。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外向型经济的影响——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为例
(一)金融危机导致我国进出口增速变缓改革开放以来,扩大出口一直是对外开放战略中最重要的目标。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出口竞争力进一步强化,6年中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4.42%。与此同时,中国出口结构大幅改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改革开放之初的46%上升到2007年的95%,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了57%和29%。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国,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的近10%,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我国出口总额为100394.9亿元,出口增长率为7.43%;进口总额为79526.5亿元,进口增长率为8.52%,创下了自2001年以来的最低增速。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10年的进出口总额出现了负增长,之后几年虽然有所回升,但是增长速度迟缓,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家的对外贸易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造成巨大冲击1.对出口企业的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出口影响逐月增加,从11月开始首次出现了负增长。(1)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到的冲击较大,高新技术型企业受到的影响较小。从出口统计数据来看,中国、钢铁行业以及家具、卫浴、五金、电子等产品的出口企业受到严重影响。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出口增长速度低于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2)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贸易额减少幅度较大。首先,欧盟、美国和日本是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我国向这三个市场的出口明显回落。在危机爆发后,由于美国国内消费需求明显下降,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不断减少;同时,危机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加速了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过程,给中国出口行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其次,间接影响中国对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双边贸易。中国对日本、德国、韩国、荷兰、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的出口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3)出口依赖型地区出口明显回落。据海关统计,广东、江苏、上海继续位列各省区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前三名。2008年,广东省进出口总值6832.6亿美元,增长7.7%,进出口规模位列全国各省区市之首。同期,江苏、上海进出口总值分别为3922.7亿美元和3221亿美元,分别增长12.2%和13.9%。扣除物价因素以及人民币升值因素,广东的实际增长为负增长,江苏和上海的实际增长幅度也很小。2.对进口企业的影响。当前,金融危机不仅给我国的出口带来了明显的影响,还对进口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从统计数据来看,自2008年7月以来,进口与出口出现同步下滑,且下滑速度要快于出口。造成进口大幅下降的原因主要基于三个方面:一是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是导致我国外贸进口下降的重要原因;二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欧美市场的影响日益加深,加上近年来人民币对欧元大幅升值,导致境外市场对我国商品需求出现萎缩,从而影响了加工贸易的进口需求;三是由于在国内经济下滑的过程中,许多国内企业对进口产品需求减少,这进一步给进口企业的业务造成了负面影响,使得我国进口下跌的幅度在短期内显著高于出口。从金融危机对进口的影响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台湾、韩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美国等地进口明显减少;二是三大行业进口均大幅下降,进口价格不同程度下跌;三是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进口均出现大幅下降。
(三)金融危机使我国外部市场需求不足金融危机使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经济和贸易受到了较大影响,导致我国外部市场需求不足,从而影响了我国的出口。就美国而言,我国对美国的贸易依存度不断上升,由2001年的4.1%上升到2007年的6.89%,2006年高达7.56%,不过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09—2013年的中国对外经济出现了很大的波动。由此可见,美国的经济衰退势必将影响到中国出口。
(四)国际金融危机使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外贸条件恶化金融危机使美欧经济增长前景担忧,企业销售下降、利润下降、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反倾销、技术性、标准性、绿色的贸易保护手段会更加频繁出现。在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和美国贸易逆差高居不下的情况下,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将更加频繁。虽然美国一直倡导自由贸易,但当其利益受损时,往往就会违反自由贸易的规则,以公平贸易代替自由贸易。这样各种名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将纷纷出笼。同时,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经济放缓,导致美国需求内部化的微观要求不断增强,这也使得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可能持续抬头,对中国设立更多的贸易壁垒,这一切便构成我国食品、机电产品、纺织品和服装以及玩具鞋类对美出口的障碍。比如,美国曾炒作我国玩具、牙膏、水产品、轮胎、宠物食品等产品的安全问题,限制对我国有关产品的进口,严重损害了我国产品的国际声誉和相关出口企业的利益。一些国家除了压价之外,还通过抬高技术测试标准等非价格手段极力将市场风险转嫁给我国纺织出口企业,如故意提高产品测试标准,有些标准明显超出我国企业能力范围,从而制造出大量“不合格”产品,客户先勉强接受,一旦日后因产品品质问题而滞销、退货,就将全部责任推给我国出口企业,这种技术性软条款,给我国纺织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和订单风险。这些都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例证。
(五)我国出口的信用机制不健全,金融危机加大了收汇风险近年来,迫于国际市场竞争压力,我国出口企业从传统的信用证结算方式,改为赊销结算方式。这种结算方式,使企业直接面对海外买家的商业风险,收汇风险较大。特别是金融危机时期,信贷紧缩,导致了部分高度依赖银行资金运转的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增加,而且融资的额度也难以满足正常经营的需要,同时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在整体销售趋势下降的情况下,企业难以维持销售量和盈利水平,造成资金周转困难。他们把债务负担转嫁给我国企业,造成企业无法收回货款,坏账数量急剧增加,外贸信用风险增大。据国际信用保险机构科法斯的统计显示,2009年前4个月美国企业欠款指数上升了35%。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数据表明,2008年上半年,该公司收到来自企业出口美国的报损案件及报损金额比上年同期增长了几倍,全国范围内已有5200多户海外买家因拖欠我国出口企业货款或因破产而丧失偿付能力。来自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辽宁分公司的数据也显示,2009年进入10月份以来,外贸风险呈爆发趋势,10月10日至11月18日,该公司共接到报损案19起,平均每2天一起,同比激增375%;案值1091万美元,同比激增1898%。
三、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应对举措
(一)政府的应对策略1.加快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经济的转变,加快产业升级,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降低国家经济的外贸依存度。由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我国出口的打击可以看出,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经济的转变的紧迫性。从长远来看,走扩大内需之路,才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首选,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2.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出口企业试点工作。由于欧元持续走弱,汇率波动给出口贸易造成风险,人民币跨境结算可降低汇兑与交易的成本,一定程度上减少风险。因此,打破国际货币垄断,建立人民币国际优势显得非常必要。3.进一步开发多元化的出口市场。长久以来,我国出口大都集中在欧美等少数发达国家,成为诱发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抗风险能力差。政府应通过引导调整出口市场结构,积极开拓南美市场、中东市场、东欧市场和东北亚市场,鼓励跨境电商等新型对外贸易模式,为国内企业快速走向世界奠定良好的通道,这样可以通过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来分散风险。4.政府应切实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管理,灵活运用WTO机制,加强与各大经济体在贸易方面的谈判与对话。同时,对于反倾销和反补贴,应加强指导和引导,帮助企业积极和更有效地应诉。
(二)企业的应对策略1.积极拓展市场。在紧紧抓住现有的欧美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东盟、美洲等新兴市场,建立多元化的海外市场。同时,规避贸易壁垒:一方面,以危机为契机,充分利用一些欧美国家宽松的投资政策,变贸易为直接投资,通过海外设厂或直接参与海外并购重组等方式来规避贸易壁垒;另一方面,努力加强合作,力争与商务部、地方主管部门、联合商会建立联动机制,灵活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应对贸易摩擦。2.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转变企业发展方式。要进一步加强研发,不断创新,积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安全标准,努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创立自主品牌,提升竞争力。3.扩大业务拓展模式。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平台,高效利用网络销售模式来降低交易成本。通过网络平台,可减少参展、商旅、谈判等成本,扩展利润空间,增强抗风险能力。4.调整结算办法。在结算时争取多用英镑、美元或人民币等硬币来结算,结算方式尽量用安全的前T/T或L/C并尽早收回贷款,灵活利用出口信用保险,进一步降低结算风险(冯芙蓉、崔娜,2015)。
四、结语
当前,国际经济危机由于影响范围大,持续性强,冲击力较大,对外向型企业的影响也将更加明显,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较多,要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和发展的压力也在增大。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了巨大的冲击和压力,同时也为我国经济走出去创造了机遇,我们需要从中寻找机遇,把危机作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转折点。充分利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推动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创造优势条件,做好应对困难与挑战的各项准备。危机为我们提供了重新思考和资源重组的空间,我们需要更多从不同角度的探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既要适度进行市场创新,也必须有风险的监管,追求稳健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戴良整.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外向型企业的对策探析[J].中国商贸,2010,(14):192-193.
[2]冯芙蓉,崔娜.汇率不完全传导、宏观经济波动与货币政策关系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5,(29):66-69.
[3]刘赛力.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影响及中国的和平发展[J].东北亚论坛,2012,(2):81-88.
(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兰溪 321109)
摘 要:我国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已经在很大的程度上成为了世界工厂,随着外贸的程度越来越高,也使得我国的经济与世界的经济之间联系的更为的紧密了。自从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经济承受着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峻的局面,使得我国的经济也陷入到危险的境地,但是危机并不全是坏的一面,借着这个机会我们也可以做出一些积极地调整,比如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方面也都是绝好的机会。本文对于我国在金融危机中所受到的冲击,还有如何来有效地缓解和应对外界的冲击进行相应的讨论,并且也都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意见。
关键词 :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影响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5-0266-02
在2007年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在美国的本土爆发后不久,就演变成为对于全球经济都产生显著影响的经济危机事件,使得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也在全球多个国家发生的较高的失业率还有各种政府的巨额的财政赤字的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希腊,冰岛政府破产,之后从发达国家也开始向着发展中国家、实体经济发展,这样的全球经济环境使得我国经受着非常严重地金融冲击,最为直观的表现就是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在不断地下滑。所以对于经济危机对我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最大的来保障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社会的稳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金融危机的定义
金融危机主要是指的在一个国家或者多个国家的大部分的金融指标都呈现急剧的,非正常的恶化的局面,随着全球的一体化,世界已经变成平的,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也有可能会导致金融市场的急剧动荡还有相关的影响的范围也在不断地加深,金融的风险波及他国的速度也都在不断地增快,大量的研究调查表明,现在的金融危机的爆发的频率在增加,时间间隔在缩短。金融危机以及其发生的根源不一样大体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和次贷危机这几大类型,而且近些年来金融危机也是越来越呈现出多种形式的综合作用影响了。发生金融危机之后的特点就是在发生危机的地区人们对于未来的情况普遍呈现出悲观的预期,而且整个危机区域内的主要使用货币会出现大幅贬值,经济的总量以及经济的规模也都会出现很大的缩减,往往伴随着企业的倒闭,社会上的失业率增加,社会经济普遍呈现萧条的态势,更加严重的话往往还会伴随着社会动乱的出现。
虽然美元已经与黄金之间脱钩了,各国的货币与美金之间的汇率也都脱钩了,但是这样的情况对于美元世界货币的角色没有任何的影响,而且世界各国也都在很大的程度上持有美国的美元国债。但是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又往往是贸易逆差的情况居多,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为了可以维持其经济继续增长,所以会往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这样一来也就使得市场上的流动性过剩,在一定的程度上形成了经济泡沫,泡沫的越来越大到必须破灭的时候也就会变成经济危机。所以这场开始于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爆发主要可以归结于是美国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不力,而世界各国也在往不可持续的美国的经济增长吹入了大量的泡沫。
二、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的影响
1.国际金融危机对于我国投资的影响
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世界经济就开始进入到下行的轨道上,而且这种下降的趋势也是非常难逆转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经济所面临的经济增速下降的矛盾也都越来越突出。大多数的企业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还有外部市场的潜在风险加大,普遍对于经济的增长缺乏信心,而且这个时候银行的流动性趋紧以及市场上的流动性明显不足,这样的情况也都使得更多的企业在固定资产的投资上趋于谨慎,相关的投资趋势呈现下滑之势。
2.对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我国在加入WTO之后就基本上成为了世界工厂的角色,所以我国的生产出口行业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需要与外界的经济体之间保持非常高的相互之间的关联度,国民生产总值中有七成是来源于国际贸易的进出口总额的影响,在金融危机之后,欧洲还有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外的需求持续降低,进出口贸易也在呈现萎缩之势,这样一来我国的主要出口国家都处于国家经济走向的衰退以及对外界的需求降低的趋势下,进出口的数量也呈现萎缩之势,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增幅出现明显回落,而且由于国内的消费需求不振以及居民对于预期收入降低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使得我国的国内进口数量也是大幅度萎缩,这样的局面也就使得我国在对外贸易交易中的出口总值增速呈下降趋势,进出口形势急转直下。
3.对于我国的消费的影响
驱动经济发展的也就三驾马车:投资、消费与出口,消费与其他的两个因素也是密切相关的。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内外的的经济环境都不景气,大部分的企业也都在举步维艰,而且中国股市的低迷套入股民大量的现金,经过多年的房地产上涨之后,实体制造业经济也是困难重重,再加上居民的失业率有所增加,这样的情况也就使得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地降低,国内的消费水平也在放缓,消费的各种指数也都在向下走。
4.对于我国的制造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之后各国为了可以自保纷纷设置贸易壁垒,对各种的反倾销进行调查来保护本身国内的市场。我国的制造业出口的主要国家就是欧盟还有美国这些发达国家,他们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对外的贸易需求降低,进口的数量也是持续的出现萎缩,这样就使得我国的很多工厂陷入停工的境地,而且一些在以前拿到大量贷款进行急速扩张的企业,比如我国的太阳能厂商无锡尚德,如今已经风光不再。欧美国家的需求降低,我国的经济又在进行调整,这些原因都使得我国的外贸出口的增幅有明显下降,导致我国的工业生产的增速直接呈现回落之势,全国的制造业也都不景气。
三、对于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建议
1.大力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扩大内需
在这个时间的节点上,我们要认识到以往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未来是难以为继的,所以趁着这个机会我们国家需要经常产业升级,国家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来支持重点产业的发展,加大对于高科技领域的投入以及大力支持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最快的来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且与此同时也要进一步的优化相应的投资结构,扩大相关领域的投资规模,在巩固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的同时来大力的开展环保、水利建设还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的工作,以便来满足新的市场消费增长需求,提高居民的整体的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
2.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随着当前的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多元化的投资也成为了企业规避市场风险的有效措施,所以我国也需要出台相应的规定与措施来鼓励企业最快的进行结构上的调整,对于产品结构进行优化,加快加工贸易方面的产业升级,从而来加强我国的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升我国的企业的自主创新的能力来转变我国的外贸经济增长方式。除此之外也需要有关部门可以加快我国的金融体制的改革,加大对于金融安全的监管力度,通过建立相关的风险预警系统来降低企业的风险,提高相关的资产质量。
3.加强对于房地产市场的监管
在我国经过多年的房地产市场的增长之后,如今商品房已经不仅仅是一套用于居住的商品而已,由于有大量的资金在这其中所以如今的商品房基本上已经成为了金融产品,为了有效地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管理而降低房地产对于我国经济带来的不确定性,有关部门需要可以积极地建设房地产行业的风险预警机制、与此同时也要强化对于房地产的按揭业务的风险管理、对于房地产的各项经济指标也都要保持密切的注意,采取各种的手段和措施来帮助房地产可以软着陆。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目前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的越来越紧密,面对金融危机也不要惊慌失措,为了最大的降低金融危机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的有关部门需要可以来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着眼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在有效的缓解我国现存的突出问题的同时来积极地推动经济的转型,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而来提高我国的对于金融危机的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郑建红徐少华.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田金融与济,2011.
[2] 卢永明.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构,2012.
[关键词] 金融风暴 进出口 金融市场
由美国房屋价格大跌、贷款和其它与房屋相关资产价值的损失引起的金融风暴必将带来国际上一场大规模的金融调整。逐渐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仍偏外向,进出口总值超过GDP的60%。在美国国民借钱消费模式终结的情况下,“中国制造”随之受到影响。华尔街危机将从外部环境和金融市场两个方面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
一、外部环境
1.对出口的影响。美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28%,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此次危机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全球经济,从而引发金融市场动荡,这将直接影响中国经济的出口,加剧中国经济的下滑速度和深度。根据央行资料显示,我国对美出口与美消费数据变化高度相关,美经济增长放慢1个百分点,我国出口会下降6个百分点。很明显,美国经济下滑和美元贬值对中国出口需求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目前这种负面效应已经显示。另外,此次金融动荡会影响美国投资、消费、就业、居民收入。由于失业增加导致其国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下降,而另一方面投资支出将增加,这对中国的外贸出口不利,如果美国国民的消费需求减少而制造业因投资增加而逐渐恢复活力,那么势必减少从中国进口商品的数量。
2.对进口的影响。进口方面,由金融风暴带来的冲击则与美元汇率密切相关。
二、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影响
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表现在两个层面上,第一是市场信心;第二是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直接损失。
1.重创国内金融市场信心。据资料显示,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使沪深两市银行板块全线暴跌,其中,工商银行(3.44,0.02,0.58%)跌9.95%,建设银行(3.81,-0.02,-0.52%)跌9.94%,中国银行跌9.17%。在多方利空消息的垂直打击之下,沪深两市银行股全天放量大跌超过9.0%,多达8家银行股跌停。这些因素将给中国的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2.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直接损失。此次金融风暴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的直接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我国的金融机构、投资者持有较多的次级债券,形成实际损失;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经济衰退,它会传导到中国来。这场危机对中国金融机构会带来直接损失。中国大型银行所持有的美国次债原有100多亿美元,经过减持和运作已经大大减少,估计损失可能在20%~30%。而中国金融机构所持有的“两房”债券数额约为3400亿美元,商业银行约为200亿美元。另外,“涉雷”(持有雷曼债券、股票、投资基金等业务)的中资银行有9家,它们所持金额不等,总数可能达到数亿美元,其损失的比例可能会更高。
综合以上情况,金融风暴在很大程度上会减缓中国的经济增长。奥运会之后,中国经济增长步伐已然放慢,美国此次的金融风暴只会使这个问题更加严重。
三、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由于我国参与全球化的步伐较为谨慎,因此较大程度地避免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但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些方面却值得我们思考,从而得出一些有益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1.进出口方面,要做好调整准备,如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出口一些高附加值、受金融波动影响少的产品,有效的降低进出口商品的成本。特别要避免恶性出口竞争,迫切需要从数量竞争转型到品牌竞争。在出口结算货币选择方面,需要避免汇率风险。
2.从金融市场来讲,一是要加强风险管理,加强规避风险手段、工具的使用。我国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在美国投资,投资规模也越来越大。以前投资选择的都是保守的金融产品,但是现在即便购买美国国债,到期后虽然能够获得本金和利息,但一旦美元贬值,投资也会发生缩水。现在风险已经发生新的变化,原来信用风险是主要风险,现在金融创新越来越多,风险类型越来越复杂。二是要加强国内投资者的能力建设、心理引导,避免受到外部环境影响,重新树立投资者的投资信心,能够对金融投资进行理性判断。
3.货币政策要寻找平衡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寻找平衡点,而不是去迁就旧的发展模式。政府应该在产业政策,财政税收、商贸服务政策等方面帮助企业完成从粗放式经营向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转变。而不是因为企业困难就降低要求,走回头路。货币政策要推动企业积极求变,而不是维持现状。
中央银行在适当时机还可以出台更加灵活的货币政策,如对国有大型银行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同时也要正确评估宏观调控措施对经济金融所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其二,坚持进一步落实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分红比例要逐步扩大,使广大投资者更多地从企业红利中得到好处,而不是从投机溢价中获得收益。其三,可以设立一个稳定基金,适时推出股指期货,这对稳定我国资本市场运行和完善资本市场将起到积极作用。其四,加强监管和预警系统的建设,防范危机的扩大和造成更严重的损失。
4.刺激内需,积极寻求新的增长点。美国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如果美国经济出现持续衰退,对于中国尤其对于东部沿海出口导向型的地区来说,国外需求的下降将会影响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进而影响宏观经济增长。从内部来看,受国内成品油、电力及初级能源价格的价格扭曲、工资上涨、高位运行的PPI和CPI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面临着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内在压力。如何应对外部金融风暴和内部不利因素的双重压力,确保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和成功转型,内需的启动等将成为关键因素。
总之,针对此次金融风暴中国应该做好美国经济长期低迷、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的准备。要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应对外部金融风暴和内部不利因素的双重压力,确保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和成功转型,促进中国宏观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学宁:警惕和正式中国面临的金融战争.《银行家》2007年7期
一、金融危机的原因概述
2007年2月1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 汇丰控股为在美次级房贷业务增加18亿美元坏账准备。 美国的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紧跟着,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各大投行纷纷宣告严重亏损,及破产保护。由于次贷危机迅速蔓延,世界各国央行立即着手向金融市场注资,但收效甚微,仍无法在短期内控制金融危机,只能不断的加大注资力度,降低银行利息。
金融危机的发生总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这次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是由美国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的问题引起的,其根本是美国金融业发展过热,严重偏离实体经济导致的。
“9?11”事件之后,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不断地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复苏。低息资金,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免费资金迅速就进入了房地产业。美国住房市场的高度繁荣使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快速发展,大量的高息资金发放给信用不好,甚至无还款能力的用户。在2004年至2006年6月的两年时间里,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美国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正是导致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
美国金融危机不仅仅是金融监管失控,次贷危机中所表现出的社会信用恶化、监管缺失、市场混乱、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正是金融环境出现问题的重要表现。美国金融危机的另一原因还在于美国经济基本面出现了问题。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美国经济增长和国内市场需求超出其供给:一方面,美国金融市场严重泡沫,虚假繁荣;另一方面,美国把巨额的贸易逆差和财政支出通过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和资本市场的价值传导机制分摊到全世界。长期的巨额负债,美元的地位动摇是必不可免的。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一)对我国金融的影响。我国对美国的投资主要表现为购买美国债券,截止2011年3月末,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30446.74万亿美元 。同时伴随着美元的持续贬值,我国持有的大量美元债券在不断地缩水,以牺牲资源和廉价劳动力赚来的外汇也在不断地缩水,这不仅是我国外汇储备的巨大损失,同时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劳动成果的巨大损失。
(二)对我国外贸的影响。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是美国消费市场的萎靡。美国的消费市场需求巨大,一直是拉动全球经济的主要动力。作为我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美国国内需求的减少直接影响我国的贸易出口。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的欧盟、日本、韩国也因对经济发展信心不足而减少市场需求。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25610亿美元;2009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2207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3.9%;其中,我国对日本的进出口总额累计同比减低了14.2%,对韩国同比降低16%,对欧盟同比降低21%。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深度影响
从目前来看,我国存在着经济结构转型缓慢,外汇储备仍居高不下,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同时,国内物价不断上涨,房地产价格有增无减等一系列问题。这并不是我国制定的经济政策方针不正确,而是这次金融危机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冲击,也使我国近二十年来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问题都显现了出来。我国长期以来,GDP的高增长率毋庸置疑是房地产的高速发展在拉动的,这点从股市和房价上可以反映出来。在房地产的带动下,我国的钢铁业、水泥业逐渐产能过剩,而对外贸易的发展是以牺牲资源和消耗廉价劳动力为代价的加工业、轻工业为主导产业。相对的,我国的医疗、交通、信息通讯等基础行业发展滞后,相关的国家政策、经济金融制度及法律法规还有许多需要健全的地方。我国的金融市场也亟待完善,期货、债券等金融衍生品市场不发达,新股发行制度不健全,新股发行的三高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此金融危机也促使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折点,加快改革完善经济发展战略的速度,建立健全经济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对此,以下提出几点建议:
(一)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为我国新型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快速稳步的完成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国际贸易逐渐不能拉动我国经济的高度发展,需要新的空间提供动力,可以通过财税、法律等国家宏观调控给与支持。
(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下的经济结构,保证经济平衡发展。我国自1994年至2008年,经济一直以两位数的发展速度前进,但交通运输、信息通讯等服务产业和农业发展相对滞后。以完善经济结构为目标,将发展中心定位在现代化农业和服务业上,可使三大产业得到平衡发展。
(三)加强国内的民生建设。一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二是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四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五是大力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实施,六是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发展。
(四)创建和谐社会,使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现代化物质文明建设;还要进行以培训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和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素质为内容的精神文明。两股力量同时作用,推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国经济 影响 启示
一、引言
2007年4月,以美国“新世界金融公司”宣告濒临破产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该危机发端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信用违约,并迅速扩散到整个美国金融市场,2008年3月,摩根大通以2.4亿美元收购贝尔斯登;7月,美国政府宣布救助“房利美”和“房地美”(以下简称“两房”);9月,在“两房”被政府接管之后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也申请了破产。以此为标志,由次级贷款所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美国的道琼斯指数大幅下挫,引发全球股市强烈震荡。危机不仅在金融层面扩散,并且在实体经济层面延伸传导开来。2008年下半年美国破产企业数量大幅攀升,美国实体经济大幅下滑,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危机蔓延至全球。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破坏力大,传染性强。短时间内就蔓延到了全球,中国经济也收到了不小的影响。
(一)中国在美国资本市场上的直接损失
在危机爆发之前,中国持有了大量的美国债券。危机爆发之后,中国面临大量的坏账无法收回,损失严重。2004年到2012年,中国持有的国际债务证券分别为920亿美元、1167亿美元、2637亿美元、2650亿美元、2311亿美元、1882亿美元、1941亿美元、1180亿美元、1108亿美元(中国外汇总局,2013)。从这些数字上看,中国从2008年开始对外的债务投资规模兑减,这些减少的数量有一部分是由当局主动减持造成,也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在美国债券市场上的坏账损失。仅以中国商业银行业为例,2007年11月,中国商业银行业持有的次级抵押贷款总额为182亿美元,到2008年1月,这一数额却减少到了159亿美元。作为此次金融危机中损失比较惨重的中国银行在2007年底的持有次级贷款的数量大约为49亿美元,但是到2008年8月的时候已经冲销了2亿美元,坏账率达到了40.0%。如果以此坏账率来推算中国商业银行业仅2008年一年的坏账就超过了72.8亿美元。
(二)中国对外贸易环境恶化
此次金融危机给欧盟,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带来了不利影响,导致了这些国家的经济衰退和世界的消费疲软,进而减少了对中国的进口总需求,使得中国出口贸易受到了较大影响。2008年11月中国的出口总额1149.9亿美元,下降2.2%,这是十年首次出现负增长,12月份出口总额1111.6亿美元,下降2.8%,2009年的情况更为严重,一整年的出口贸易总额只有13302.6亿美元,相对2008年下降了15.5%(中国统计年鉴,2010)。另外,金融危机所引发通货膨胀,原材料价格水平上涨,增加了中国出口产品的成本,使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压缩得更小。加之美国为了缓解次贷危机的影响,加速美元贬值,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加大,使得中国的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不断失去价格上的竞争优势,恶化了出口的贸易条件。全球经济下滑导致贸易摩擦增多,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欧盟、印度等国家纷纷对中国发起各种贸易壁垒,反倾销,反补贴,技术贸易壁垒等各种贸易保护形式,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国出口贸易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
(三)中国的外汇储备双重损失
美元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借贷中的使用量最大,流动性强,且美国的证券市场极其发达,因此美元资产成为了中国、日本等国外汇投资的首选产品。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7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量为15282.5亿美元,其中美元资产的比例达到70.0%,而这些美元资产中约有60.0%购买了美国国债和金融机构债券。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中国外汇储备面临了双重损失。第一,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采取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美元大幅贬值,美元兑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从2007年的7.6:1逐年下跌,2008年为6.9:1,2009年为6.8:1,2010年为6.7:1,2011年为6.5:1,2012年为6.3:1,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相对购买力严重缩水,仅以2008年看,美元对人民币贬值5.6%,若按中国在此阶段持续持有7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计算,则仅仅因此所造成的损失就有391亿美元。第二,美国为了解决赤字问题,大量发放国债,2009年美国政府密集发放国债,使美国国债价格快速下跌,中国外汇储备的原本不高的收益率变得更低。
(四)中国股票市场的震荡
由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联系紧密,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很多权重股甚至在两地或者多地上市,中国股市和国际股市的相关性已经很强。实际上,在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之后,中国股市开始受到冲击。随着危机的演变,上证综合指数显示出前期的大幅下降,后期振动式的上升,但是后力不足,整个股市呈现震荡不定的局面,如下图1所示。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资料显示,上证综合指数由2007年10月的5210.7点跌破1531.8点,2009年上证指数虽然持续反弹,最终收盘价超过3000点,但是在当年1月5日跌破两千点,出现的当年最低点1844.1。(KP-开盘价,ZG-最高价,ZD-最低价,SP-收盘价)
图1 上证综合指数变动图
数据来源:上海证券交易所。
(五)中国国内就业下滑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的出口订单大量减少,并且国外进口商拖欠账款的形势更加严峻,导致中国国内亏损企业数量急剧增加。2007年,全中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年营业收入达到500万的工业法人企业)亏损数为45648个,亏损总额为1970.7亿元,2008年却急剧恶化,企业亏损数量达到了65393个,增长了43.1%,亏损总额达到5295.6亿元,增长了168.7%,2009年略有下降,亏损数依然高达59868个,亏损总额达到3281.1亿元(中国统计年鉴,2010)。接连的亏损让很多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不堪重负,一夜之间纷纷破产,这使得就业岗位大大减少,市场用工需求锐减,失业人口数便急剧上升。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在2007年为4%,2008年达到4.2%,2009年更加严峻,达到了4.3%(中国统计年鉴,2010),这仅仅只是城镇登记的失业率,实际的失业率应该远远不止这些。
(六)中国国内消费预期下降
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悲观情绪不仅仅对境外市场带来消费预期下降的影响,对国内消费市场具有同样的作用。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股市的震荡导致国内消费者当期的个人财富收入减少,同时经济的下滑也会给消费者带来未来经济持续下降、个人收入减少的预期。代表着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生活评价的满意指数在2008年第三季度降至90.3低于年初0.5个百分点,而作为消费者对未来经济生活变化预测的预期指数,则回落更为明显,从2008年一季度的97.5降至二季度的96.7再到三季度的96.2(中国统计年鉴,2009)。显然,中国消费者目前在对收入、生活质量、宏观经济、消费支出、就业状况、购买耐用消费品和储蓄的满意程度出现了下降,这显示出中国消费者对于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还是比较敏感的,这种敏感将直接导致消费者增加储蓄,减少消费。
三、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一)处理好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
中国金融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加入WTO以后,为了尽快的和世界金融市场接轨,中国政府一度大力提倡金融创新,特别是对基础特别薄弱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但是,由于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成熟,没有人意识到衍生金融产品潜在的巨大风险和监管的重要性,所以,没有实行同步的监管措施,更盲目的热衷于金融创新。一旦支撑衍生产品的基础产品出现问题,风险就会在各相关机构之间无限蔓延,使衍生产品运行的各相关方猝不及防、损失惨重。
汲取本次金融危机的教训,不能只沉迷于金融创新带来的客观的暂时性的财富,更要理性的、谨慎的看待金融创新,加强各个监管当局间的协调配合,把监管工作做到位。目前,中国金融市场采取的是机构性监管模式,针对不同的机构设置不同的监管当局,这种监管方式很容易产生“三不管”地带,造成监管真空。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可以考虑根据金融业务的特征和功能来设置专门的监管机构,这样可以明确各自的责任,避免监管真空以及多重监管的现象。稳妥的处理好监管与创新的关系,积极引导银行业进行金融创新,同时注重防范创新风险,坚持“风险可控、成本可算、信息充分披露”的监管理念。
(二)处理好金融全球化与资本开放的关系
世界经济处于全球化时代,一国经济的发展不能离开世界这个市场,金融业也不例外。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方面的直接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商业银行持有的美国金融机构的债券;二是中国的外汇储备。据各家商业银行披露的信息来看,中国有多家商业银行持有雷曼兄弟公司的债券。上述五家公布具体数据的中资银行,共计持有的雷曼债券超过5.3亿美元。由于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发行的债券不能正常偿还甚至不能偿还,势必会导致这些持有雷曼兄弟公司债券的银行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从中国的外汇储备来看,主要以美元为主(不仅中国的外汇储备以美元为主,全球外汇储备的60%以上为美元资产),并且连年增加。2006年约1万亿美元,2007年为1.53万亿美元,2008年为1.95万亿美元,2009年为2.4万亿美元。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导致美元贬值的情况下,中国外汇储备缩水在所难免。
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为了兑现加入WTO时的承诺,中国必须要逐步放开资本市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时期,中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防止了短期债券和游资进入中国市场。而现在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放开,大量的短期游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进入了房地产市场。所以,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很有可能对中国的金融体系带来巨大冲击,这样一来,中国的资本市场处于两难境地。
要想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的参与和努力。一是中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打下牢固的基础。实体经济强大了,承受各种打击的能力也大了。二是加强对金融市场进入者的监管,只让合格的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市场。监督机构监督金融机构的活动,发现问题进行整改,对风险进行控制。三是各商业银行在进行境外投资时要审慎,密切注意投资风险,适时调整投资品种。四是分散持有外汇储备,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持有外汇储备种类以及比例,分散外汇过于集中带来的风险。
(三)处理好对外贸易与扩大内需的关系
据海关每年统计的数据,2011年及之前的年份,中国的外贸依存度都在50%以上,2012年虽然下降到47%,但仍然是同等经济规模的大国中比例最高的,如此高的外贸依存度导致了中国经济较易受到国际市场经济波动的影响。中国是出口大国,国际消费市场的萎靡,对中国出口加工企业的创伤很大。从2007年底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出口加工企业大省广东省出现了两次倒闭潮:第一次是东莞企业倒闭潮,2007年底,东莞虎门一个镇就倒闭了200家企业,2008年以后,工厂的倒闭和迁移逐渐加速;第二次是“珠三角代工企业订单惨淡”,从2008年底开始,珠三角依靠订单的纯代工企业基本难以维持。
2009年以来,在经济形势逐渐好转的情况下,中国出口企业的处境并没有多少好转,原来的经营模式已不再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出口加工业务逐渐转出中国,大规模的依靠出口已经不能带动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必须转变观念,寻求一条比较稳定的发展道路,扩大内需能解决危机中的困境,但也是最难做到的。
中国的消费水平之所以这么低,主要是因为居民对未来较高的预期支出信心不足,所以居民的收入大部分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要鼓励居民消费,就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居民有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这样公众就敢于减少“预防性”储蓄,增加当前的消费。另外,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农村人口没增长1元消费支出,将为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农村人口对任何家电产品的普及多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增加238万台(件)的消费需求。所以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是促进内需增长的重要途径。但目前中国农民普遍收入低,而且受金融危机影响,外出务工的返乡农民增多,使得农民务工收入有所减少,加之家庭中的教育、医疗、养老负担仍然较重,所以扩大农村内需的关键在于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关键在于普遍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缩小城乡差距。
参考文献
[1]王波.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和机遇[J].经济研究,2008(6):70-73.
[2]陈继勇,盛杨怿,周琪.解读美国金融危机-基于实体经济的视角[J].经济评论,2009(2):73-85.
[3]孙东琪,朱传耿,周礼.“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与影响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迪[J].经济地理,2009(5):722-725.
[4]谢杰,张海森.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9(7):3-10.
一、当前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概况
根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777亿美元,同比增长37.3%;新签合同额1262亿美元,同比增长20.7%。截至2009年底,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3407亿美元,签订合同额5603亿美元。2009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22个国家和地区的228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其中非金融类对外投资433亿美元,同比增长6.5%。截止2009年末,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2200多亿美元。
2009年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89.1亿美元,同比增长10.6%;新签合同额74.7亿美元,同比下降1.2%;我国境内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达到48.7亿美元,同比增长26.5%,占我国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的比重则上升到54.69%;而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国外项目营业额开始下降,达到40.38亿美元,比2008年减少了1.67亿美元,同比减少3.98%。2009年,全年派出各类劳务人员39.5万人,同比下降7.5%。2009年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77.8万人,同比增加3.8万人。截至2009年底,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648亿美元;合同额674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502万人。
二、当前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对外承包工程以亚非市场为主的传统格局继续巩固
2009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以亚非市场为主的传统格局继续巩固。从完成营业额的情况来看,亚洲和非洲地区分别占51.2%和36.2%,两大洲营业额占全国营业总额的比重由2008年的86%上升到87.4%。此外,拉丁美洲市场完成营业额36.4亿美元,同比增长21.3%,占营业总额的比重4.7%;欧洲市场占4.1%;大洋洲市场占2.6%、北美洲市场占1.2%。
(二)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国别市场进一步呈现多元化
2009年,我国与36个国家新签合同额超过10亿美元,较2008年增加了10个国家,其中伊朗114亿美元、委内瑞拉以96亿美元的业绩位居前两位。新签合同额排名前十位国家的累积合同额为604.1亿美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47.9%。完成营业额超过10亿美元的国家21个,同比增加了8个,其中在阿尔及利亚和印度两国完成营业额均接近60亿美元。
(三)对外承包工程项目规模不断提升,大项目继续增加
2009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新签合同金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440个,较2008年增加了93个,合计金额1017亿美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1%。其中上亿美元的项目240个,同比增加了45个。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承接的第纳科一阿纳科铁路项目和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承接的Hormuz炼厂EPC项目,合同额均超过了70亿美元;山东电力基本建设总公司签下的印度WCPL6x 600MW燃煤电站和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海上采油钻井平台等项目,合同额突破20亿美元。
(四)对外承包工程项目由传统的施工承包向高端的业务模式发展
为应对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企业积极转变传统的施工承包业务模式,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在不断提高施工承包水平的基础上,向高端业务领域迈进。2009年,企业承揽的EPC(设计一采购一施工)项目明显增多,合同额较大的项目,尤其是上亿美元的大项目,几乎都是EPC总承包的形式。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抓住市场调整的机会,积极尝试BOT(建设一经营一转让)、PPP(公私合作关系)等带有投资性质的业务模式,探索产业升级道路。
(五)对外承包工程项目的专业领域多元化发展
从2009年新签合同额分布来看,中国对外承包专业领域分布更为多元化,交通运输为298.2亿美元,占比23.6%;房屋建筑业,达248.6亿美元,占比19.7%;电力工业达231.9亿美元,占比18.4%;石油化工业达171.6亿美元,占比13.6%;电子通讯业为92.6亿美元,占比7.3%;制造业及加工业为91.3亿美元,占比7.2%;供排水业为32.3亿美元,占比2.6%;矿山建设为14.7亿美元,占比1.2%;其他行业为80.4亿美元,占比6.4%。
(六)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实力大大提高
中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继续提升,海外业绩进一步增长。2009年,我国50家内地企业入选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225家最大国际承包商行列,虽然今年入选企业较2008年少了1家,但企业平均营业额达到7.14亿美元。50家企业合计完成海外工程营业额357.14亿美元,同2008年相比增长57.4%,占225强总营业额的比重为9.15%,同比增加1.8%,国家综合排名从2008年的第七位上升至2009年的第四位。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新签合同额75亿美元高居“2009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前五十名的企业”榜首。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65.42亿美元成为“2009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最多的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环保、公益事业的发展和相关方利益,更加重视社会责任,努力促进东道国经济长远发展,从而塑造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七)对外劳务合作地区市场受到不同影响
2009年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在亚洲和非洲市场完成营业额有所增加,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在欧洲和北美市场出现大幅下滑。亚洲是我国最大的对外劳务合作市场,由于亚洲市场经济复苏的带动,2009年市场年营业额33.6亿美元,同2008年相比略有增长,占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国外业务营业额比重的83.21%。2009年由于我国对非洲工程承包完成项目大幅增加,对非洲工程项下劳务合作业务迅速增长,非洲成为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的第二大市场,2009非洲市场营业额同比增长37.93%,达到3.37亿美元,占比为8.35%。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欧洲和北美劳动力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劳务进入壁垒普遍提高。受此影响,2009年我国在欧洲市场的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同2008年相比下降55.13%,仅为
2.32亿美元,占比为5.75%。北美市场继续呈现下滑趋势,2009年营业额0.42亿美元,同比减少0.11亿美元,占比1.04%。美国市场2009年营业额为0.29亿美元,同比减少23%,占比0.72%;加拿大市场2009年营业额为0.1 3亿美元,同比降16.9%,占比0.32%。
受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的影响,我国向对外劳务合作主要市场的派出人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据日本国际研修协力机构有关资料显示,2009年经由该机构统计接收的中国研修生共40861人,同比减少14028人,同比F降25.56%;接收中国技能实习生共47539人,同比减少2432人,同比下降4.87%。韩国市场除渔工合作外基本限于停滞,雇佣许可制下劳务合作尚未启动。新加坡市场也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滑。德国厨师仅派出400余人。外派海员也呈下降趋势,2009年末在船人数39247人,同比减少4333人,降幅10%。
(八)工程项下劳务派出大幅增加
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外派各类劳务人员394833人次,其中工程项下外派各类劳务人员214208人次,占全部外派劳务的54.25%。工程项下劳务外派人员仅包括我对外承包工程项下外派劳务人员,未包括以纯劳务形式外派的建筑劳务,如包括这部分建筑劳务,工程项下外派劳务占整个劳务外派的比重还将上升。
(九)对外投资:并购类投资为主要方式,资源类投资为主要内容
2009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境外进行的直接投资中,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433亿美元。其中,并购类投资累计175亿美元,占同期投资总额的40.4%。据韩国最大的市场咨询和会汁公司森贞KPMG集团发表的国际企业并购(M&A)市场调研报告分析,中国企业同外并购投资规模逐年迅速扩大,为企业今后快速发展和高速增长创造了条件,同时为扩大国外市场打下了良好基础。为了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能源和矿产品的进口渠道,中国企业加人了对能源和矿产品企业并购,如中石化以72.4亿美元收购瑞士石油企业Ad-dax,是迄今为止中国公司进行海外油气资产收购的最大一笔成功交易;中国石油成功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股权;中国2009年在矿业和金属业方而的并购交易额为161亿美元,占全球该行业交易总额比重为27%。
三、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发展环境日趋复杂,我国工程承包企业的国际工程管理和运营的能力较低,将面临许多新的课题和挑战
尽管经历了金融危机并保持较快的发展,但中国承包工程企业在施工环节中参与规划、投资、运营、管理的能力还较低;融资困难仍然是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瓶颈,政策性、商业性融资机构的机制尚不健全,中小企业很难得到资金支持。随着我国工程企业参与国际化项目的增多,我国企业已成为各利益集团关注的焦点,企业的经营越来越受到国家间利益的博弈、国力的角逐、资源和市场的争夺、文化和观念的差异等种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面临的发展环境日趋复杂,这将不断给企业提出新的课题和挑战。
(二)境外劳务纠纷问题依然明显
据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统计,2009年共发生境外纠纷事件111起,涉及劳务人员7322人。其中规模较大的是罗马尼亚劳务纠纷事件,2000多名建筑工人因雇主拖欠工资等原因罢工并多次向我驻罗使馆请愿。境外劳务纠纷事件的原因复杂、使用法律难以界定,往往需要动用大量行政、外交资源等措施加以解决。在这些劳务纠纷中,工程项下劳务纠纷占相当大的比重,应引起高度重视。
(三)对外投资缺乏长远规划。有待进一步法制化管理
虽然制定了对外投资的相关鼓励政策,但缺乏对外投资长远规划和政府支持。对外投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是企业的市场行为,又是国家利益的体现,它不仅仅是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的事情,它需要国家的统筹规划及有关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四)企业管理人才短缺影响对外投资
在我国对外投资中,高素质、熟悉市场、精通外语和管理的国际化人才越来越成为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制约,这些人才将在未来成为影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活动进展的重要因素。找不到合适的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进程中面临的一大新问题,正在影响公司海外业务的发展。
(五)缺乏完善的咨询服务体系
由于政府各部门各自为政、疏于交流合作,政府相关部门向企业提供的海外市场信息零星过时,不具完整性、时效性和权威性,很难满足企业的要求。中介机构缺失,能对企业的海外业务进行政治环境、社会文化、法律、经济、财务和安全等方面提供咨询的机构更是严重不足。企业获取有效信息十分困难,亦很难做出迅速正确的投资决策,甚至会因投资失误而蒙受巨大损失。
四、对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建议
(一)提高我国工程承包企业的国际工程管理和运营的能力
我国工程承包企业在做好现有的施工承包业务同时,应该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承揽EPC(设计-采购-施工)项目,BOT(建设-经营-转让)及PPP(公私合作关系)等带有投资性质的业务。探索产业升级之路,向高端业务及高附加值领域迈进。中国企业应当深入到规划、投资、运营、管理等领域,提高国际工程管理和运营能力。同时要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努力促进东道国经济长远发展,展现国际化高水平企业的良好形象。
(二)合理解决境外劳务纠纷问题
应当引导我国劳务人员增强法律意识,采取正确的途径来解决纠纷问题,坚决抵制国际的引诱和煽动,维护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各相关部门应该帮助我国劳务人员鉴别境外雇主资质,明确签订合同需要注意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规范中介机构,并且加强监督管理,以达到减少境外劳务纠纷的目的。
(三)加强对外投资长远规划与法制化管理
应当充分利用对外投资的各项鼓励政策,充分利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行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做出对外投资的长远规划。政府要不断完善法制建设,管理和规范企业的对外投资。
关键词: 金融危机;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2007 年底以来,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逐步演变为金融危机并向国外扩散。特别是2008 年9 月份以来,国际金融形势急剧变化,迅速演变成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并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全球性经济衰退的风险越来越大。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遭受的最严重的外部经济冲击,经济增速下滑已经成为中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因此,笔者在阐述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机制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这次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据此提出了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传染机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纵观金融危机发生的历史,从1636 - 1637 年荷兰郁金香泡沫破灭一直到目前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和力度都在不断加深,对世界经济的危害日益严重。尤其在目前金融自由化、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金融市场也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因此,金融危机很容易由一国传染到另一国,而且还会造成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连锁反应,即“金融危机传染”。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涉及金融系统、投资和消费、实体经济部门、社会信用等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是一种多方面的综合效应。总结分析历次金融危机,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传染机制。
(一) 贸易传染机制
贸易传染机制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贸易,恶化另一个与其贸易关系密切的国家的国际收支以及经济基础运行状况。贸易传染机制主要是通过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得以实现的,即一国发生危机通常会造成货币贬值,这既增强了对直接或间接贸易国家市场的价格竞争优势,又使得国内经济(国民收入) 相对减少,从而减少了国外的进口。具体可分为“贸易伙伴型传染”与“竞争对手型传染”两种。前者是指货币贬值使得危机国出口竞争力增强,对其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增加而进口减少,导致贸易伙伴国的贸易赤字增加, 外汇储备减少, 使得其贸易伙伴国的经济情况恶化,产生金融危机。后者是指使得与其有着共同出口市场或共同出口产品的贸易竞争国的产品竞争力相对减弱,引发金融危机。更为严重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其贸易竞争国的货币会竞相贬值,导致金融危机进一步扩散和加剧。
(二) 金融传染机制
金融传染机制是指因一国金融市场上的流动性缺乏,导致另一个与其有密切金融关系的国家的市场流动性缺乏,从而引发该国的金融危机。其传染渠道主要通过直接投资、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等来实现的。具体可分为直接金融危机传染和间接金融危机传染两种。前者是指一个国家发生投机性冲击导致本国市场流动性不足,通过金融中介清算其在有直接金融联系的另一国的资产,从而使得对方也产生流动性不足的压力。而后者则是通过第三国来实现的。第三国在两个资本市场无联系的国家都有投资,但由于其中一方产生了金融危机,会促使第三国重新估价自己的投资策略并从这两个国家同时撤资,导致另外一个国家产生流动性不足。
(三) 预期传染机制
预期传染机制是指即使国家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贸易、金融联系,金融危机也可能会传染。这是由于一个国家发生危机,另一些类似国家的市场预期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投机者的信心与预期,进而导致投机者对这些国家的货币冲击,最终实现金融危机的蔓延与扩散。这种“类似”范围非常之微妙,或经济基础相似,或政治与经济政策相似,甚至或是文化背景的相似。预期传染机制主要是通过货币投机的示范效应和“羊群行为”来实现的。前者是指当一国发生货币危机时,投机者获得了这样一个重要信息:与发生危机国家具有相似政策和宏观环境的国家,在受到冲击时,也会放弃固定汇率制。因此,投机者在这种情况下会加强对另一个环境相似国家的货币的冲击,从而实现危机的国际传染。后者是指市场上存在那些没有形成自己的预期或没有获得第一手信息的投资者,他们将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为改变自己的行为。这种羊群行为被货币攻击性投机者利用时,将在国际货币危机传染中发生乘数性的放大作用。
(四) 产业联动的传染机制
产业联动的传染机制是指世界各国的产业政策与产业结构虽不尽相同,但在鼓励本国出口产业发展方面是相似的,其结果是各国的出口产业和全球的生产能力都在急速扩大, 出口产业把各国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一国出现的金融危机也会沿着产业联动效应的渠道传向其他国家。其传导机制主要是通过“存货的加速原理”和产业的“结构性震荡”两条途径发生作用的。前者是指当出现经济衰退和消费需求下降时,生产企业的库存会大量增加,为了使存货降低到企业所能承受的水平,企业在短期内会大幅度减少生产,解雇工人,减少对供应商的原料采购。对供应商来说,意味着存货超过正常水平,需要缩减生产,这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减少消费需求。如此循环反复,会把更多的产业和行业卷入危机,并由此引发社会上信贷链条的断裂和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与蔓延。后者是指某些国家在产业结构方面与危机发生国十分相似,产业的碰撞使这些国家也出现了结构失衡状态,从而引发国际资本对这些国家的资本和货币市场进行类似的投机性冲击和规避性撤离,导致它们也出现严重的金融动荡。 [ hi138\Com]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金融学的相关理论认为,一国受金融危机传染的程度,往往与一国的经济实力、市场开放程度、金融体系稳健程度、汇率制度灵活性等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就中国经济而言,这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随着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加深,特别是2008 年下半年以来,通过贸易、金融、预期和产业联动等多种传染机制影响我国,对经济增长、三大需求、工业生产、行业和企业效益等方面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并不断加重。可以说,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遭受的最严重的外部经济冲击。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充裕的居民储蓄、巨大的内需市场、相对独立的金融体系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等有利因素,这次金融危机不仅未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还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挑战
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负面影响超出了原来的预期。
1.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下,我国经济下行风险比预想的要严重,经济增速下滑已经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而且可能会越来越突出。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08 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 0 % ,为2003 年以来最低水平。分季度看,一至四季度增速分别为10. 6 %、10. 1 %、9. 0 %和6. 8 % ,其中第四季度增速创近六年来新低。
2. 对投资的影响。受金融传染机制和预期传染机制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下滑。面对当前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的经济形势,企业对经济增长信心普遍不足,加上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明显不足和国内银行放贷更趋谨慎等因素,企业投资的意愿和能力减弱。2008 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累计增长15. 1 %(扣除物价因素) ,同比回落5. 7 个百分点。10 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 4 % ,比前三季度下降3. 2 个百分点。
3. 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受贸易传染机制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的影响,外贸出口增幅明显回落。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相当高,进出口总额已相当于GDP 的2/ 3 左右,其中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对象。这次金融危机使这些国家经济走向衰退或增速放缓,从而对外需求降低,进口萎缩。同时,国内需求不旺和预期收入降低等因素超过了价格效应的影响,国内进口也开始下降。2008 年11 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形势急转直下,月度进出口总值增速由上个月的增长17. 5 %逆转为下降9 % ,是自2001 年10 月份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月度进、出口增速则为1998 年10 月来首次同时呈现下降走势(除春节影响的月份之外) 。出口方面, 11 月出口增速由上个月增长19. 1 %逆转为下降2. 2 %; 进口增速由上个月增长15. 5 %逆转为下降17. 9 %。
4. 对消费的影响。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不景气、股市低迷、企业效益下滑、失业增加等因素,降低了居民收入预期,消费增速开始放缓,一些消费热点明显降温,消费者信心逐渐下降。2008 年9~12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了23. 2 %、22 %、20. 8 %和19 % ,呈逐月下滑态势。汽车和住房等消费热点销售额大幅降低。2008 年,国内汽车销量同比增长6. 7 % ,比2007 年增幅回落15. 1 个百分点。1~11 月,全国商品房销售呈现负增长态势,商品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累计增幅分别下降18. 3 %和19. 8 %,住房消费处于2000 年以来最为低迷的时期。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走低。前三个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分别为94. 8 、94. 1 和93. 8 , 10 月和11 月份又连创新低,分别为92. 4 和90. 2 。
5. 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受贸易传染机制、产业联动传染机制及预期传染机制的影响,加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全国工业生产增速迅速回落,2008 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 9 % ,增速比上年回落5. 6 个百分点。分季度看,工业增速呈阶梯状下降, 一至四季度增速分别为16. 4 %、15. 9 %、12. 9 %和6. 4 %。其中11 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 4 %,比2007 年同期回落11. 9个百分点,增速是为1998 年公布该指标以来月度增速最低值(剔除春节因素) 。从对不同地区的传染程度来看,对沿海地区影响时间早,对中西部地区影响速度快。下半年以来,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连续6 个月下滑,平均每个月回落1. 3 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四季度才出现明显回落,平均每个月下滑3. 5个和2. 8 个百分点。
6. 对主要行业和企业的影响。2008 年下半年以来,受产业联动传染机制影响,受金融危机影响的领域由外向型行业正在向内向型行业扩散,多数工业行业的生产增速开始放缓,特别是一些产能过剩行业受到的冲击更大。1~11 月份,电力、石化、冶金、有色、建材、机械、电子、纺织、轻工、医药和烟草等11 个大类的工业行业增加值增速均低于上年同期。从企业层面来看,受国际国内需求萎缩、原材料市场价格大幅下降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不少企业订单明显减少,库存大幅增加,资金严重短缺,一些企业不得不限产半停产或停产。1~11 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同比增长4. 9 %。增幅比1~8 月回落14. 5 个百分点,同比回落31. 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1. 8 倍。
(二)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这次金融危机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长期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的高速增长来拉动的,而国内消费比例呈下降趋势。在目前国外需求疲软和国内投资周期步入下行阶段的形势下,这种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迫使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从主要靠出口和投资拉动转变到投资、消费、出口三者共同拉动,特别是要重点促进国内消费增长,从而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机遇。随着国内经济环境的日趋严峻,我国产业总体上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低端,竞争力弱的问题更加突出,一批产品科技含量低、服务水平弱和管理水平差的企业难以立足。在市场的倒逼机制下,政府和企业不得不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技术创新和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业层次。同时,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发达国家经济整体面临衰退或衰退的边缘,迫于利润与生存的压力,一些产业将势必向发展中国加速转移以对冲本土经济的不景气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为中国相关产业的成长和升级带来机遇。
3. 促进企业购并、做大做强的机遇。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海外许多股市大幅缩水,资产价格大幅下降,一些公司股票估值已居历史低位。为了渡过目前的难关,一些国家大幅降低外资进入门槛,一些公司贱卖公司资产或控股权,这些都为我国相关企业、机构进行海外投资和收购国外优良资产创造了机会。同样,在国内,经济下行和实体经济“消肿”的过程中,很多行业会出现一大批资产质量尚好,但由于种种原因经营困难,难以生存的企业,从而为优势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4. 加快体制、机制改革的机遇。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对于经济的健康发展更加迫切。由于金融危机促使全球经济衰退,许多重要资源的国际价格大幅度回落,大大缓解了全球及我国的通胀压力,这为我国加快和完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提供了契机。中央出台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将会直接推动和深化公共财税体制、社会保障体系、投资体制、国有企业等领域的改革。
三、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分析
综上所述,要有效应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们应当汲取以前“短期波动冲击发展战略”的历史教训,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既要注重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努力将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传染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从而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又要着眼长远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经济转型,从而为我国经济提高金融危机防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积极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重点在农林水利、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积极开拓消费市场。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培育消费热点,完善消费鼓励政策,优化消费环境,努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
二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积极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三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银行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资产质量。按照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应与我国实际相适应的原则,逐步有序的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积极稳妥的开拓国际金融市场。金融衍生工具创新时要全面考虑风险因素,确定合理的风险规避方式。加强金融安全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和系统。
四是转变外贸出口增长方式。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减少和分散市场风险。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支持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的产品及农轻纺等优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和稀有战略资源的出口。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企业进行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加强对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出口企业在税收和融资方面的支持力度。
五是引导企业和公众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金融危机。政府和媒体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金融危机,对各种负面报道要正确疏导和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公共恐慌。政府应保持经济金融政策的一贯性,使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有一定的确定性。加强对国内投资者的心理引导和能力建设,避免其受到外部环境影响,使其能理智判断市场形势。
六是加快推进关键领域的改革。建立健全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继续推进投资体制、公共财税体制、垄断行业等方面的改革,重点加强以改善民生为中心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特别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hi138/Com]
参考文献
[1 ] 高辉清,熊亦智,胡少维. 世界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 ] . 国际金融研究, 2008 (11) : 20226.
[ 2 ] 徐明棋.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我们的对策[J ] . 新金融,2008 (11) : 20226.
[ 3 ] 林璐,万玉琳. 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综述[J ] . 金融经济, 2008(10) : 5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