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保护濒危植物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黄山;珍稀;濒危植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S73 文献标识码:A
1.黄山风景区珍稀濒危植物概况
黄山风景区内生态系统平衡稳定,森林覆盖率84.7%,植被覆盖率高达93.6%,为众多的珍稀濒危植物提供了庇护所和生存繁衍的环境,享有“华东动植物宝库”、 “人间仙境”、“人类生态第一山”之美誉。现记载的野生高等植物有1465种[1],是珍贵的绿色植物种资资源宝库。根据实地调查统计[2]~[3]以及1987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第一批)》[4],黄山风景区现有国家珍稀濒危植物27种,隶属于20科,其中属于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9种,属于国家Ⅲ级保护植物有18种;属于国家濒危的有3种,稀有的有10种,渐危的有14种(详见表2-1)。
目前黄山风景区珍稀濒危植物研究现处于摸索阶段,大多数珍稀植物仍处于濒危状态,亟待开展就地、迁地保护等措施进行保护。
2.黄山风景区珍稀濒危植物观赏特性的评价
珍稀濒危植物多是深山老林的奇花异木,通常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其观赏特性主要通过叶、花、果实、茎干等器官的个体或群体表现。
2.1叶叶形奇特,着生位置多样化丰富了植物的景观性,并且叶色因季节性变化引起季相变化。金钱松因叶片而得名,叶片在短枝上簇生如铜钱且秋季呈金黄色;而鹅掌楸的叶则像古代马褂;凹叶厚朴叶先端凹缺,宛如芭蕉扇;鹅掌楸、银鹊树叶片秋季变黄;连香树叶色两季变化,即新叶紫红色,秋后变为美丽的红色;短萼黄连叶片繁茂,色泽葱绿。
2.2花花是植物最具美感的器官,以其姿态优美、芳香怡人、色彩绚丽或典雅、以及着生的部位和方式特殊而成为人们观赏的焦点。早春,天目木兰和黄山木兰的花先于叶开放,婷婷立于枝头,色彩明艳;天目木兰花粉色,黄山木兰花大且色多有白、淡黄、淡红色变异类型,预示着盎然的春意。鹅掌楸杯状的花,单生于枝顶,古雅别致。香果树,花黄色素雅。紫茎,朵朵洁白,在黄色花药的映衬下,更加生气勃勃,艳丽动人。
2.3果 形态各异、色彩丰富的果实,增添了植物的观赏性。南方铁杉和华东黄杉果分别直立于枝头和下垂于叶腋,形似一座座宝塔;银鹊树果熟时,状如悬珠。黄山花楸入秋果红如火,密生于枝顶;领春木,翅果不规则倒卵圆形,且先端一侧凹缺,形似一把缺了口的刀;延龄草紫黑色的浆果着生于茎顶轮生叶之上,俗称头顶一颗珠。
2.4树干紫茎树皮红褐色或黄褐色,平滑,呈片状剥落;天目木姜子,树干通直,树皮灰白色,鳞片状剥落后呈鹿斑状;银鹊树树皮灰褐色,浅纵裂,且具有清香,给人印象深刻。
2.5树形千姿百态的植物,可以配置成风格迥异的植物景观。金钱松大姿平展、树姿优美;连香树树干粗壮,枝叶茂盛;落叶大乔木天目木姜子、香果树、银鹊树树干通直,叶茂荫浓,在园林中用途极广。延龄草等草本适宜于林下类似其原生生境之处,构成地被景观。
表2-1黄山风景区珍稀濒危植物种类及主要观赏特性
3.保护对策和建议
根据黄山风景区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现状和工作实际,提出以下保护对策和建议。
3.1 进一步健全珍稀濒危植物方面的法制法规建设
针对部分游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薄弱等因素,我们可以参照Anju Agrawal[5](2013年)等人提出的观点,借鉴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方法,进一步落实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使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位于风景区内的珍稀濒危植物进行详细调查并建立健全其标示,同时多媒体、多角度、多方式的宣传,让游客充分了解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意义,提高游客保护意识,使游客自觉的约束自身行为,以达到科普教育目的。
3.2 进一步加强珍稀濒危植物方面的科学研究
如今黄山风景区的珍稀濒危植物种类虽已基本摸清,但对其种群数量、生态学特性、濒危机制还有待进一步调查和研究,可参照Jarmila Gabrielová[6](2013年)等人利用生物学特性分辨出珍稀濒危植物的方法、JA Bacone[7]等人(2013年)印第安纳州地区珍稀濒危维管束类植物的初步名单的手段,系统的调查珍稀濒危植物的种类、分布数量、生物状况,观察研究其生态生物学特性,探索其濒危原因,还应建立动态监测系统,以掌握植物资源动态规律,逐步建立起植物资源管理数据库和信息系统,为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3.3进一步加快珍稀濒危植物保护规划
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得益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制定科学合理的珍稀濒危植物保护规划势在必行,结合景区实际情况,优先考虑植物就地和迁地保护等保护规划,确保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3.1就地保护
就地保护是以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方式,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生境,或将植物多样性丰富、具有珍稀濒危植物分布的区域保护起来。结合黄山风景区的实际情况,目前就地保护是最为有效的保护措施。
3.3.2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是指将野生植株从自然分布区迁移种植到保护园圃,或利用野生植株的种子或营养体进行人工繁育,是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重要途径,是对就地保护的必要补充,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等措施使野生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从而充分发挥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实现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胡嘉琪,梁师文.黄山植物[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10.
[2] 傅立国.中国植物红皮书[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3] 安徽植物志协作组.安徽植物志:1-5卷[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992.
[4] 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5] Anju Agrawal, Krishna Gopal.Concept of Rare and Endangered Species and Its Impact as Biodiversity.J Biomonitoring of Water and Waste Water, 2013, pp 71-83.
[6]Jarmila Gabrielová, Zuzana Münzbergová, Oliver Tackenberg, et al.Can We Distinguish Plant Species that are Rare and Endangered from Other Plants Using Their Biological Traits?.J Folia Geobotanica,February 2013.
关键词:珍稀植物;现状调查;植物名录;保护建议;石林县
中图分类号:S757.2X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168(2011)03-0057-04
Rare Plants Survey and Protection Recommendations in Shilin County
DAN Guo-li【sup】1【/sup】,YIN Lu-xi【sup】2【/sup】, LI Zhu【sup】1【/sup】, WANG Kun【sup】1【/sup】, LIU Shuang【sup】1【/sup】
(1.Ecology Branch of Yunnan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Kunming 650031, China
2.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Shilin County is located in karst area, harsh environment is difficulty for variety protection plants growth. Taking measures to protect rare plant species is urgent and have potential value. With methods of looking up relevant information, consulting, visiting, accessing to general and typical investigation, status of rare plants have been surveyed.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total 24 rare plans species in Shilin County, among which 17 species are key protected plants of national lever. Protection recommendations like listing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building nature reserves and rare plant cultivation base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rare plants status survey list of plants protection recommendations Shilin County
收稿日期:2011-03-23.
作者简介:但国丽(1965-),女,云南宾川人,工程师.从事林业调查规划工作.
石林县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是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也是驰名中外的旅游景区,调查县境内的珍稀植物,对保护喀斯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立县以及提高旅游景区地位都具有着重要意义. 1调查目的和意义
生物物种及其基因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植物物种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对于提供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物质至关重要.尤其是要着手保护并研究已经受到严重威胁而又对人类有重大价值的珍贵、稀有、濒危植物,以为人类合理利用野生植物资源创造条件.【sup】[1]【/sup】
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植物物种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在维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中,植物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物种一旦灭绝,就不可复得,人类将永远失去利用它的可能性,而一个物种的消失又常常导致另外10~30种生物的生存危机.特别是珍稀植物,不仅稀少而珍贵,又常常生长在极端环境中,面临着绝种的威胁,而恰恰就是这些能抵御极端环境的物种中存在着人类特别需要的遗传物质.有时候一个基因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个物种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不仅能改善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生存环境,而且还可以使生产和经济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保护住一个物种就保护了其许多基因资源,为今后的竞争多了一分主动.因此,保护珍稀植物物种不仅具有紧迫性,且有着十分重要的潜在价值【sup】[2-3]【/sup】.
石林县属喀斯特地貌区域,多种保护植物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近年来,石林县掀起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美县、创世界一流景区、打造世界旅游胜地等.在此,为公众提供处于濒危状态而有待保护的具体植物种类及其特征的知识,教育公众保护植物,充分理解“没有植物就没有人类”、“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重要性与意义,号召人们共同参与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为保护环境、保护物种和发展生物产业、旅游业等尽一份责任. 2濒危物种保护级别分类
按IUCN地方濒危标准评价,将物种保护级别分为9类,根据数目下降速度、物种总数、地理分布、群族分散程度等准则分类,最高级别是绝灭(EX) ,其次是野外绝灭(EW) ,“极危”(CR)、“濒危”(EN)、 “易危”(VU)、近危(NT)、无危(LC)、数据缺乏(DD)、未评估(NE).其中:“极危”(CR)、“濒危”(EN)、 “易危”(VU)3个级别统称“受威胁”.石林县境内调查到的保护植物全部属“受威胁”.同时,根据国家林业局 农业部令第4号 1999年9月9日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又将其分为Ⅰ、Ⅱ级保护,具体详见表1. 3调查方法 3.1查阅相关资料
首先通过收集二手资料,了解石林县的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基本情况,并查阅以往相关的记载资料,然后从云南省有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单中筛选出与之相适应的物种作为石林县有可能分布的重点名单. 3.2咨询和访问
咨询林业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当地群众、乡土专家,了解一些已知的保护植物信息. 3.3普遍调查与典型重点调查相结合
采用全面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普遍与重点
表1 石林县珍稀植物调查名录
Tab.1 Rare plant survey list in Shilin county
续表1 注:保护级别Ⅰ、Ⅱ指《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国家林业局 农业部 令第4号 1999年9月9日中的国家保护Ⅰ级、Ⅱ级;其它指除国家保护级别外的珍稀植物.
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即在石林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基础上,在小班区划调查的同时对各小班内的珍稀植物先作一个普遍初查,并在各小班备注栏标注有关珍稀植物分布的信息情况等.然后由植物专家带头的专项调查组根据各种资料、踏勘情况以及各调查小组的初查信息,采用典型线路、详细调查等方法进行调查. 4调查结果
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在石林县境内调查到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和其它珍稀植物共24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17种(含Ⅰ级保护植物1种、Ⅱ级保护植物16种);同时,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7个种,虽不在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中,但确属珍贵、稀有的植物,其中有已经匿迹达100年之久的中国苦苣苔科特有单属植物――弥勒苣苔.弥勒苣苔一般生长在海拔2 000~2 600 m的石灰岩林内石壁上,仅分布于滇东南弥勒和石林县,它的再次发现,对于研究云南喀斯特地区物种多样性、中国苦苣苔科植物的起源与分化、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都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调查结果详见表1. 5珍稀植物保护建议
1)深入开展对植物区系和植被的研究,编制濒危的珍贵稀有植物名录,研究其分布区、生物生态学、种群和群落学特性及其生境特点.在此基础上,查明引起它们濒危的具体原因,制定相应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2)在不同自然地带各生物地理范围内,根据遗传基因库的要求建立自然保护区,减少人为干扰,有效保护野生植物的栖息地.
3)在植物园和苗圃引种栽培所在区域内的珍贵稀有植物.对一些比较重要的濒临灭绝的珍贵稀有植物,人工繁殖一定数量的个体后在原产地重新种植,以恢复其天然分布和自然繁衍.
4)对经济价值高、需用量大的珍贵稀有植物建立栽培基地.
5)拍摄有关珍贵稀有植物的电影,出版珍贵稀有植物的宣传画片和画册,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和参与保护的积极性.
6)在法律法规的保障下,坚决打击破坏性的天然林砍伐不法行为,对涉及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建设用地,应严把征占用林地手续关,对涉及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项目应采取避让、移栽等措施.【sup】[4-6]【/sup】
参考文献:
[1]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大纲》[Z].1995.
[2]国家林业局 农业部 令第4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S].1999.
[3]贺善安.中国珍稀植物[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4]郑小江.鄂西南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及特点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学版),2000,18(4):21-25.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1-0129-05
荷叶铁线蕨来源于铁线蕨科铁线蕨属植物荷叶铁线蕨Adiantum reniforme L.var.sinense Y.X.Lin的干燥全草,属多年生常绿草本状蕨类植物,为铁线蕨科植物中在亚洲唯一分布的单叶型植物[1],仅分布于重庆市万州区和石柱县部分地带河谷、低山和丘陵有马尾松、柏木、青枫混交林下植被的岩石、石缝、黄砂石骨子薄土上;其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为长江三峡地区特有的国家珍稀濒危植物[2]。20世纪70年代,万县地区中草药调查队最早发现荷叶铁线蕨[3]。自1980年林氏[4]首次对荷叶铁线蕨进行了详细报道以来,国内外学者在种群分布格局、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自然种群遗传多样性和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研究。近年来,随着其极大的植物学分类价值、潜在的药用价值和奇特的观赏价值不断被挖掘,荷叶铁线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笔者现将已有文献进行归纳与总结,为荷叶铁线蕨资源分布的准确定位、濒危植物的合理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以及潜在药用价值的有效开发等提供参考依据。
1 自然分布特点及群落特征
1.1 地理分布与原生境情况
荷叶铁线蕨主要集中分布在东起重庆万州区(约东经107°50′,北纬30°20′)、西至石柱县(约东经108°21′,北纬30°51′)沿江近100公里长、向两岸纵深3~5 km、海拔80~430 m之间的狭长地段[5],该地区野外分布呈点状或者片状,区域狭窄,数量稀少。因其和肾叶铁线蕨Adiantum reniforme L.(生长于大西洋亚速尔群岛)以及细辛铁线蕨Adiantum reniforme L.var.Asarifolium (Wind.) Sim(生长于非洲中南部)形成间断性分布而被作为第四世纪孑遗植物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对地质变迁及大陆漂移学说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6]。
荷叶铁线蕨的生长对原生境要求特殊。陈氏等[7]调查发现,荷叶铁线蕨在有机质、磷、氮、钾含量丰富,土壤肥沃的地段生长良好。许氏等[8]野外调查发现,荷叶铁线蕨大多生长在缺乏水分、土壤贫瘠的岩石缝,且要求土壤透水性好和湿度不宜过大。沈氏等[9]对荷叶铁线蕨天然生境和迁地保护区生境及其土壤性质进行了调查分析与比较,发现荷叶铁线蕨适宜于温暖湿润且排水良好条件下发育的酸性淋溶土,养分含量高,多为黏土,微量元素含量与荷叶铁线蕨生境土壤有较大的差别。华氏[10]野外调查表明,荷叶铁线蕨在平缓的灌木草丛中呈零星分布,其野外生境基质绝大多数是石灰岩和紫色砂页岩,土壤主要为山地红黄壤以及酸性紫色土,其厚度为5~20 cm内。因此,推断空气湿度和光照条件对荷叶铁线蕨的分布尤为重要。笔者通过野外调查发现,部分荷叶铁线蕨生长在马尾松、柏木、青枫混交林下植被的岩石、石缝、黄砂石骨子薄土上。曾氏等[11]认为,荷叶铁线蕨生长周期长,在孢子萌发、配子体的形成和胚胎的建立等过程中对其生境要求严格并呈依赖性,它只能在一定的孤立区域生栖繁衍。据此,只有全面掌握荷叶铁线蕨地理分布的准确定位以及原生境情况,才能更为合理、有效地对其进行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
1.2 群落结构特征
荷叶铁线蕨植株矮小(株高小于25 cm),繁殖能力弱,在植物生存竞争中多处于被支配地位。该物种在多数样方中呈零星分布,在少数样方中以丛状、块状、片状等方式分布。
史氏等[5]采用随机样方法对该物种生境和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发现荷叶铁线蕨主要在化香-槲栎-芒群落(Ass.Plalycarya strobilacea-Quercus aliena- Miscanthus sinensis)、盐肤木-鸢尾群落(Ass.Rhus chinensis-Iris japonica)、水麻-细穗腹水草群落(Ass. Debregeasia edulis-Veronicastrum stenostachyum)和黄荆条-海金沙群落(Ass.Vitex negundo-Lygodium japonicum)等群落中处于伴生地位,且多为单叶和落叶类型,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为主。许氏等[8]从分析荷叶铁线蕨产地的土壤、气候、植物种类等要素入手,初步阐明了荷叶铁线蕨的分布情况和群落特征。潘氏等[12]通过对濒危植物荷叶铁线蕨的生态群落调查和优势种的种群生态位分析发现,荷叶铁线蕨有3种自然居群结构,具有较高的有性繁殖系数,生物量的垂直分布与植株高度成正比,生态位宽度相对较高,与荩草、鸢尾伴生且有着较大的生态位重叠,在某些生态习性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该研究为正确认识荷叶铁线蕨的生态群落特征和探寻导致其濒危的主要因素提供了可靠依据。周氏等[13]通过相邻格子样方法采集数据,应用点格局分析技术研究了荷叶铁线蕨种群空间格局,发现该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空间关联性与空间尺度、植株大小密切相关:在较小的空间尺度上(4.5 m),荷叶铁线蕨种群趋向于聚集分布,个体间有较强的空间正关联;在较大的空间尺度上(>5 m),荷叶铁线蕨呈随机分布,空间关联性减弱;成熟植株具有更明显的聚集分布趋势;大小级差异越小,植株间的正关联关系越强。这一结果为该物种原生种群的就地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提供了必要基础。
2 生长特性与繁殖技术
荷叶铁线蕨多为须根系,根系分布较浅,无明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11]。一般为早春发芽,每年7月左右形成孢子囊群,2个月后孢子陆续成熟。野外生境下其自然繁殖方式包括无性繁殖(根状茎萌蘖)和有性繁殖(孢子繁殖)两种繁殖方式。除自身繁殖外,随着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已较好地应用于荷叶铁线蕨的研究与保护中。
2.1 孢子繁殖
徐氏等[14]通过对荷叶铁线蕨的孢子繁殖技术研究显示,带叶采收孢子囊群盖刚刚开启还未散出的孢子,随采随播或贮存后次年播种均有良好的萌发力,选用优质腐叶土为培养基质,全年播种繁殖,均能成苗;并首次将孢子繁殖的荷叶铁线蕨幼苗成功地进行了露地畦栽,繁殖后代产生的孢子均具正常生育能力。此外,还发现原叶体的分栽有利于提高孢子体幼苗的产苗量和促使其健壮生长。
潘氏等[15]对荷叶铁线蕨孢子的不同贮藏时间和培养条件对其配子体和孢子体形成的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该物种为不含叶绿体孢子,不同的贮藏时间对配子体和孢子体的形成影响显著。在考察了不同培养条件对荷叶铁线蕨孢子形成的影响因素后,发现在沙基质比腐殖土更有利于孢子体的形成,但在孢子体后期生长阶段,其在腐殖土中生长势比沙中更优。张氏等[16]通过野外采集桫椤与荷叶铁线蕨孢子,在自然环境和无菌的人工环境条件下进行分组繁殖试验。结果表明,在保证水分和土壤条件的情况下,能成功人工繁殖桫椤和荷叶铁线蕨。该研究结果为探寻一条更为理想的孢子繁殖途径奠定了良好基础。
2.2 分株繁殖
陈氏等[17]对荷叶铁线蕨进行了分株繁殖试验,发现不同季节繁殖对其存活率影响不同,繁殖存活率大小为:春季>秋季>夏季。提示春季是荷叶铁线蕨繁殖最佳时机,引种栽培不宜在秋季繁殖。
2.3 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目前,组织培养和离体快速繁殖技术已在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中得到了重视与实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对荷叶铁线蕨的组织培养与离体快速繁殖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黄氏等[18]通过对荷叶铁线蕨成熟孢子进行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认为在通过无性繁殖来回归引种濒危植物的同时,应加强和扩大应用繁殖系数高且能很好保持物种特性的无菌播种和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李氏等[19]以荷叶铁线蕨当年生未成熟孢子为材料,在不同类型的培养基上进行了愈伤组织诱导、抽芽诱导与增殖培养、壮苗培养和生根培养,最后移栽到泥碳中,成活率高达90%。有学者研究了光照、蔗糖和大量营养要素对荷叶铁线蕨孢子萌发与发育的影响,发现适宜的光照条件不仅在荷叶铁线蕨孢子的萌发和配子体的发育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对该物种光形态的建立与发生同样重要;并筛选出了适宜孢子萌发与配子体发育所需的大量营养要素和蔗糖的适宜含量范围[20]。该研究为提高荷叶铁线蕨的组织培养的成活率提供了必要的实验依据。
3 等位酶分析及遗传多样性
等位酶标记作为一种共显性标记,广泛用于野生居群的遗传结构分析、群居的系统、父系分析、探查居群间或亚种间的亲缘关系以及生态遗传学和生物分子生态学的相关方面,尤其在对物种濒危机制的研究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0]。
潘氏等[21]利用等位酶标记探讨了荷叶铁线蕨6个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对荷叶铁线蕨的等位基因频率、居群内的遗传分化、居群间的遗传分化和居群的平衡状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描述,结果显示,该物种居群内和种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均比较低,居群间具有较高的遗传一致性,而大多数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部,因此建议以居群内个体为单位进行就地重点保护;而在此基础上对荷叶铁线蕨的体系与濒危原因分析表明,该物种可能是以配子体间异交为主的混合体系。
王氏等[22]以荷叶铁线蕨等位酶提取液为研究对象,运用超薄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取样部位、可供遗传分析的酶系统及等位酶位点进行了筛选研究,发现荷叶铁线蕨不同制样部位表达的同工酶位点及其活性差异很大,以老叶为部位制样后经电泳技术所得的酶谱最为清晰且宜供遗传学分析,而含叶绿体的部位在某些酶类中表达出一些特殊的酶带。该研究为位点的确定及进一步的遗传学分析提供了便利。
4 药理作用
自荷叶铁线蕨被发现以来,其潜在的药用价值备受国内外关注。由于该物种对自然环境的特殊要求,以及资源急剧减少,因此,迄今的关注焦点集中于荷叶铁线蕨的自然分布特点、群落特征、孢子繁殖、组织培养和资源可持续开发与保护。而对于荷叶铁线蕨的药理活性研究报道极少。现有报道荷叶铁线蕨的药理活性作用主要集中在抑制革兰阴性菌和泌尿系统易感染菌、人胚肝细胞增殖和抗氧化。据《本草纲目》记载,荷叶铁线蕨具有消热解毒、利尿通淋之功。《中华本草》记载荷叶金钱可全株入药,具有清利湿热,主湿热黄疸、热淋、石淋、中耳炎[23]。李氏等[24]利用管碟法和二倍稀释法对荷叶铁线蕨的提取液进行了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荷叶铁线蕨提取液对革兰阴性菌具有一定抑菌作用,尤其表现于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白色念珠菌无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其水提液可促使人胚肝细胞增殖,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并能增强细胞保肝降酶作用[25]。
孙氏等[26]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法对荷叶铁线蕨抗菌水提醇沉液的制备方法进行了4因素3水平试验研究,筛选出抗菌作用的水提醇沉液最佳提取工艺,为有可能将荷叶铁线蕨开发为具有潜在抗泌尿感染的新型制剂提供了一定的科学数据。江氏[27]采用琼脂扩散法判断荷叶铁线蕨提取液对泌尿系统的抑菌的种类,运用二倍稀释法判断荷叶铁线蕨对敏感菌的有效杀菌浓度。结果显示,荷叶铁线蕨提取液对革兰阴性菌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泌尿系统感染及其他部位的感染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华氏[10]以荷叶铁线蕨为原料,在优化提取工艺前提下,对其粗多糖和总黄酮的含量进行测定,在定量前提下采用Feton体系和邻苯三酚自氧化体系测定了不同提取方法所得的荷叶铁线蕨粗多糖和总黄酮的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该物种多糖和总黄酮成分对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作用,清除能力与二者浓度成一定的量效关系;而总黄酮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优于粗多糖。进一步的研究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啤酒酵母菌为对象,采用圆纸片扩散法测定了总黄酮和粗多糖的抑菌效果,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5 濒危原因
5.1 地理分布区域狭窄与独特原生境要求
荷叶铁线蕨为三峡库区特有植物,仅分布于重庆市万州区与石柱县接壤的近百公里的长江沿岸,且大多为零星分布、少数为片区、块区分布。地理分布区域不但狭窄,而且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而逐渐缩小。研究发现,荷叶铁线蕨对光照、土壤、湿度等特殊依赖性决定了它只能在非常狭窄的区域范围内自然分布,且能满足其生长要求的适生环境非常稀少[7-11]。
5.2 有性繁殖的自然更新困难
有性繁殖的自然更新慢且困难也是造成荷叶铁线蕨濒危的主要原因之一。曾氏等[11]调查发现,荷叶铁线蕨在不断的演化过程中,虽然产生了大量的孢子来促进其传播,但由于孢子囊开裂较难和孢子成活率低等因素导致这些孢子并未得到大量繁殖或占领新的区域;再者,荷叶铁线蕨生长周期长,孢子从萌发到形成幼孢子体需要近1年时间;另外,光照、湿度、温度和环境因子的变化等均影响到孢子的生存和发育进程。
5.3 物种间竞争处于劣势
在群落分布中,荷叶铁线蕨常与灌木、乔木、草本和藤本等物种伴生,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与革新,其原有生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同一层被下,进化速度快和适应能力强的单子叶植物占据绝对优势,使本身生长受限的荷叶铁线蕨在物种间竞争中处于劣势,对其规模的扩大造成了极大威胁。史氏等[5]发现,荷叶铁线蕨的平均密度比前人调查下降近一半,认为优势物种的不断变化使荷叶铁线蕨所在群落结构不稳定。零星的乔木层逐渐消失、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的物种的丰富度与高密度不断增加,使本身位于最底层的荷叶铁线蕨摄取不到足够的光照而不利于生长。
5.4 人为因素
由于荷叶铁线蕨处于低海拔区域和对生境的独特依赖,其生长环境需特别保护。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自然灾害的剧增和人类对于环境的肆意破坏,严重损害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使其濒危程度逐年加剧。再者,由于荷叶铁线蕨在治疗黄疸和泌尿系统疾病上药用价值的提升和奇特的观赏价值,导致过度采挖,最为直接地导致了其处于濒危状态。谢氏[28]认为,三峡工程建设严重影响了荷叶铁线蕨的群落分布格局和生态环境的变迁。三峡工程蓄水后使175 m以下的荷叶铁线蕨原生境被淹没,直接破坏了荷叶铁线蕨的野生生境和种质资源;而库区水体大量增长,必然引起气候条件、环境湿度和温度的改变,对荷叶铁线蕨带来进一步的破坏。
6 保护对策
荷叶铁线蕨的群落已迅速缩小甚至处于消失边缘,因此,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在其生态环境、基因源和生物遗传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合理有效的监控与保护,已刻不容缓。
6.1 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相结合
生态环境的破坏往往造成部分区域物种组成发生较大变化,甚至引起植被演替,导致该地区的群落格局发生变化,从而使部分生物无法适应逐渐趋于灭绝。就地保护的原理就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植物种群的完整性,实现珍稀濒危植物的可持续利用。虽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三峡工程的兴建对荷叶铁线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仍有较大的区域存在荷叶铁线蕨。因此建议:①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大其野生资源的调查,进一步明确资源的总量、分布现状和动态变化。综合多方面因素(群落结构、种群密度、生活史和干扰因素等),对相对成熟且利于荷叶铁线蕨生长的生境加强就地保护,制定合理的监管制度和保护措施。②在适宜的生态环境区域,模拟荷叶铁线蕨的生境,对于遭受严重迫害且生境发生较大变化区域的荷叶铁线蕨进行引种移栽。
6.2 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
重庆市专业的植物学技术人才相对稀缺,应注重相关专业人才的孵化培养与引进,在正确识别保护对象和目标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保护计划与措施。在考察研究植物资源管理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注重将人工培养、孢子繁殖、分株繁殖、组织培养等与基因工程相关先进技术应用于荷叶铁线蕨等珍稀濒危植物的繁殖与资源的合理保护。
6.3 构建濒危植物繁殖基地与种植资源库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银杉、珙桐、百山祖冷杉等多种珍稀濒危植物繁育基地,有些物种已具有较大的人工种群繁殖基地,并得到广泛引种栽培,在濒危植物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上作出了积极贡献[29]。笔者认为,重庆资源管理与保护有关部门可借鉴已有的生态资源条件,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要求建立重庆市特有珍稀濒危植物荷叶铁线蕨的繁育基地和种质资源库,为实现合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有机统一打下基础。
6.4 加强宣传,完善管理与法制制度
生物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是决定物种资源的分布与延续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制定与完善相关的管理与法律制度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恢复尤为重要。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民众自觉保护意识,一方面使其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对于自身及生物物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使其懂得珍稀濒危植物不可替代的药用价值而应加强保护的必要性。由于自然空间的开放性和认识水平的差异性,肆意破坏荷叶铁线蕨等珍稀濒危植物的违法事件在所难免,因此,相关部门对于这类事件应严格执法,惩前毖后。
7 展望
目前,对于荷叶铁线蕨的研究多局限于自然分布特点、群落特征、孢子繁殖、组织培养和资源可持续开发与保护等,而对其植物细胞结构特征、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等系统研究鲜见报道。同时,随着三峡库区移民迁建及水位上升,该物种的群落特征和分布状况亦发生了改变,其生态是否变迁尚不得而知,加上几十年来过度开发,该种的分布范围日益狭窄、数量稀少,已处于灭绝的边缘。为更好地保护该物种,对其自然分布格局状况以及种群的自我变迁规律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再者,由于该物种分布区域狭窄、数量急剧减少,应尽快对其植物学特征、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等进行系统研究,为其寻找替代资源提供依据。因此,有必要制定合理的荷叶铁线蕨野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措施,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借鉴植物生态学与中药化学等相关理论技术与研究方法,填补荷叶铁线蕨细胞结构、药效成分、作用机理以及库区水位上升而产生种群生物间变迁规律的研究空白。
参考文献:
[1] 傅立国.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2-3.
[2] 郑重.长江三峡库区种子植物的中国特有分布[J].武汉植物研究, 1994,12(4):341-347.
[3] 四川省万县地区卫生局,四川省万县地区科委《万县中草药》编写组.万县中草药(内部发行)[M].1977:639-640.
[4] 林尤兴.中国铁线蕨属的新分类群[J].植物分类学报,1980,18(1):101-105.
[5] 史红文,黄汉东,江明喜,等.三峡地区特有植物荷叶铁线蕨的群落特征及其保护对策[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5,23(3):262-266.
[6] Lin YX. The sexual propagation and chromosome number of Adiantum renforme L.var.Y.X.Lin[J]. Cathaya,1989,1:143-148.
[7] 陈卓良,金义兴,王诗云.荷叶铁线蕨的引种[J].植物杂志,1987,81(1):5.
[8] 许天全,郑重,金义兴.论荷叶铁线蕨的分布特点[J].武汉植物学研究, 1987,5(3):247-252.
[9] 沈泽昊,金义兴,吴金清,等.三峡库区两种特有植物天然生境与迁地生境土壤特征的比较[J].武汉植物学研究,1999,17(1):46-52.
[10] 华波.重庆特有植物荷叶铁线蕨多糖和黄酮的提取、抗氧化及抑菌特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11] 曾建红,彭正松.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荷叶铁线蕨的生物学特性及保护对策[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2,21(5):34-35.
[12] 潘丽芹,季华,傅强,等.濒危植物荷叶铁线蕨的生态群落调查及生态位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2005,26(4):74-78.
[13] 周赛霞,汪明喜,黄汉东.三峡库区特有植物荷叶铁线蕨种群分布格局研究[J].2008,26(1):59-63.
[14] 徐惠珠,金义兴,江明喜,等.三峡库区珍稀特有植物荷叶铁线蕨的孢子繁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7(3):237-241.
[15] 潘利,叶其刚,黄宏文,等.荷叶铁线蕨孢子的不同贮藏时间与培养条件对配子体和孢子体形成的影响[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7,25(2):173-177.
[16] 张祖荣,张绍彬.桫椤与荷叶铁线蕨的孢子繁殖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007-10009.
[17] 陈卓良,金义兴,郑重,等.珍稀植物荷叶铁线蕨的生境及其引种栽培研究[C].植物引种驯化集刊,1990:129-136.
[18] 黄芳,程治英,龙春林.荷叶铁线蕨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8,44(2):307-308.
[19] 李洪林,高丽,杨波.荷叶铁线蕨孢子的离体繁殖[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8,37(3):67.
[20] Wu H, Liu XQ, Ji H, et al. Effects of light, macronutrients, and sucrose on ger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ndangered fern Adiantum reniformevar.sinense (Adiantaceae)[J]. Sci Hortic,2010, 125:417-421.
[21] 潘丽芹,季华,陈龙清.荷叶铁线蕨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生物多样性,2005,13(2):122-129.
[22] 王传华,黄宏文,许天全,等.荷叶铁线蕨等位酶分析初步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0,18(4):347-350.
[2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19.
[24] 李国利,陈洪源,孙厚良,等.中药荷叶铁线蕨提取液体外抑菌活性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10):2471-2472.
[25] 李国利,陈洪源,孙厚良,等.荷叶铁线蕨对人胚肝细胞增殖和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23):165-167.
[26] 孙厚良,李国利,江秀娟.荷叶铁线蕨抗菌水提醇沉液的制备方法[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29-31.
[27] 江秀娟.荷叶铁线蕨对泌尿系统易感菌抑制作用的研究[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
关键词:珙桐;濒危;研究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 Q94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7-17-03
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又名中国鸽子树,是第四纪冰川幸存下来的古老植物之一,属于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被誉为“活化石”、“植物界的大熊猫”,现为我国一级保护植物[1],具有很高的理论与学术研究价值[2],也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3]和园林绿化应用前景[4]。但是,珙桐的自然分布区十分狭窄[5-6],而且呈现为不连续的、星状的分布[7],再加上在自然条件下珙桐种子出苗率很低,种群更新严重不良[8],逐渐面临灭绝的危险。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珙桐认识的深入,研究报道从宏观到微观领域也逐渐增多,本文旨在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回顾,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可行建议,以期为保护和开发利用该树种提供参考。
1 珙桐研究现状
1.1 在自然分布区域方面 “七五”期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和湖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调查发现珙桐的天然分布区以四川盆地西部、大小梁山和武陵山区分布最为集中,数量也最多;吴刚等也认为,珙桐仅残存于地形复杂的我国西南地区[9];气候变化对珙桐地理分布有着较大的影响,2030年适宜珙桐分布的面积将比现在减少约20%[10];在当前气候变暖的情况下,适宜珙桐分布的范围将缩小,新适宜分布的范围将向西部扩展,目前适应分布的范围将被碎化[11];陈迎辉等研究了珙桐的生物生态特性,认为其垂直分布范围为600~3 200m[4],李凤华则认为是1 300~1 700m[12],而钟小翠等则进一步认为,最适的海拔范围为1 500~1 700m[13]。可见,珙桐的自然分布区主要集中于西南部1 500m左右的山地。
1.2 在自然生态方面 早期学者对珙桐群落生态学的特点进行了讨论,认为群落中植物种类丰富,区系组成复杂,古老植物较多[14-15]。也有人分析了珙桐群落的多样性,认为整个珙桐群落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尤其在海拔1 690~1 700m处最高[16-17]。珙桐群落大多数物种之间关联程度较低,排斥性极大的树种较少,暗示珙桐群落处于较成熟阶段[18]。从珙桐种群年龄结构来看,属中衰类型[19],其种群有下降的趋势,珙桐种群中实生苗极少,表现出严重更新不良[20]。从种群分布格局来看,珙桐种群在天然群落中是典型的集群分布,个体分布极不均匀[21];其他学者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并且认为珙桐分布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受取样大小和海拔的影响[22]。
1.3 在其他基础理论方面 珙桐种子休眠期长,自然条件下萌发率低是其濒危的重要原因[8],其植株的生长在6月份最快,8~9月停止生长[24]。珙桐种子的休眠和萌发主要受ABA和GA的平衡和拮抗来调控[23],这为人工打破种子的休眠、提高萌发率、把握人工条件下的快速生长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离体叶片的试验表明,其叶可以忍耐39℃高温胁迫2~4h,但更长时间的高温会导致功能受损[25];珙桐幼苗对土壤干旱极为敏感,干旱会影响其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26]。这对解释珙桐仅分布于相对潮湿和低温的地区,而在广大的平原和干旱地区不能存活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早在20世纪60年代,Schürmann等分析了珙桐花序苞片在发育成熟过程中叶绿素含量和叶绿体细微结构的变化,解释了花序苞片在发育过程中色彩变化的原因 [27]。近年,也有学者对珙桐树皮和叶中的化合物进行了分离和鉴定[28-30]。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珙桐的微观领域研究越来越多。Li[31]利用珙桐叶片发展出一种快速提取少量DNA的方法,解决了因大量多酚的存在而影响珙桐DNA提取的问题。其他学者在珙桐的一些特殊基因克隆、序列分析[32-33]和核型分析[34]方面做了许多研究。Qi等人研究了从光叶珙桐干种子中制备高质量RNA的方法[35],构建了珙桐种子cDNA文库[36]。季红春等对珙桐的rbcL基因进行了克隆与序列分析[37],研究了珙桐不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结构[38]。
1.4 在人工栽培及应用方面 就目前看来,国内外的科研单位和植物园采用种子育苗技术的较多[39-41]。由于珙桐的种子产量不高,休眠期长,在自然状态下难以萌发[42],因此采用种子育苗所需时间周期较长,再加上种源的限制,因而生产的幼苗十分有限,技术相对还不成熟。珙桐组织培养的成功报道较少[43-45],且重复性差,离真正的规模化生产种苗还要做大量的研究。珙桐的扦插生根较差,甚至有学者报道,用不同激素、不同基质处理,反复多次试验无一生根成苗[46],陈坤荣[47]等的报道也仅有5%的生根率。可见珙桐属于难扦插生根的植物,这可能是其人工育苗较难的原因之一。
2 存在问题及建议
2.1 厚基础、薄应用 目前关于珙桐的研究国内相对较多,而国外相对较少,这可能与珙桐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植物有关。另外,这些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基础理论方面,而在珙桐的栽培育苗等应用方面,研究工作相对较薄弱。珙桐是濒危树种,不管从哪方面入手,最终主要是为了拯救这一珍稀物种,达到保护其种质资源、保护物种多样性的目的。因此,更多地开展人工育苗与种植方面的应用研究,对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一珍稀树种十分必要。
2.2 基础研究目的性不强 现有的基础研究,范围较宽广,内容较庞杂,但针对性不强。与珙桐有关的研究应重点围绕致危原因、最佳生境及规模化育苗上来,尤其是快速的人工育苗,是规模化人工种植的关键,也是今后科学研究应加强的环节。
2.3 栽培实践中地域性考虑还不够合理 随着人们对珙桐认识的逐步深入,不少科研单位和个人开始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之中,进行人工栽培的尝试也越来越多。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高海拔到低海拔都有。但是在科研实践中人们不能忽视一个重要的事实,珙桐的生长是有比较严格的地域性的,要受当地光照、温度、水分、土壤、海拔等生态因子的影响,最佳的因子组合才能有利于珙桐的生长,也只有在适宜的地点进行实验,成功的可能性才大。因此,研究珙桐的自然生长条件,并在实验中自觉地模拟这些条件,才有更大的可能获得成功。而不顾客观条件,盲目投入人力物力,只会事倍功半。
2.4 育苗地点最好选择在原生长地 由于幼苗是栽培试验的关键,因此育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地点最好选择在珙桐的自然生长地,这样成功的可能性更大,特别是通过种子的大规模育苗更应如此。一旦获得较多的幼苗,则人工种植就有了可靠的基础。当然,幼苗和幼树的生长试验地也可选在原生长地以外的各种不同的环境中,这样可以测出珙桐生长的最优条件和极端条件。
2.5 育苗实践中先进手段的运用还不够 在幼苗的育苗实践中,研究人员往往更多地使用传统的手段,如采用播种产生幼苗,或通过压条的方法产生幼苗。虽然传统手段有一定的可靠性,但效率往往较低,速度较慢,很难达到快速育苗的目的。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应更多地使用组织培养或扦插等手段,虽然这些方法技术要求相对较高、难度相对较大,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试验,但一旦成功,在短期内可迅速生产大量幼苗,使规模化种植成为可能,实际上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是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高宝莼.四川省重点保护珍贵树木图志[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6-7.
[2]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珍稀濒危植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236-237.
[3]宋朝枢.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M].北京:北京林业出版社,1989,334-337.
[4]陈迎辉,彭春良,李迪友,等.珙桐的生物生态特性和人工引种促花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0(8):64-67.
[5]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52卷第二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157-159.
[6]《四川植物志》编辑委员会.四川植物志(第一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317-319.
[7]张家勋,李俊清,周宝顺,等.珙桐的天然分布和人工引种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17(1):25-30.
[8]王磊,代勋 汤家鑫,等.2010.三江口自然保护区光叶珙桐的种群特征和保护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30:16738-16741.
[9]吴刚,肖寒,李静,等.珍稀濒危植物珙桐的生存与人为活动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00,11(4):493-496.
10]陶金川,宗世贤,杨志斌.珙桐的地理分布与引种[J].西南林学院学报,1986,6(1):56-59.
[11]吴建国,吕佳佳.气候变化对珙桐分布的潜在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09,22(12):1371-1381.
[12]李凤华.宽阔水林区珙桐的生境分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2,4(3):91-92.
[13]钟小翠,吴庆贵,贺静,等.海拔对珙桐叶片比叶面积和气孔密度的影响[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2):76-78.
[14]杨一川,李体俊.四川峨眉山珙桐群落的初步研究[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89,13(3): 270-276.
[15]李博,袁道凌.鄂西七姊妹山珙桐群落及其保护对策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24(3):323-334.
[16]周良,胡进耀,苏瑞军,等.卧龙自然保护区白泥岗珙桐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04,25(1):31-35.
[17]Song CW,Bao MZ.Genetic diversity of RAPD mark for natural Davidia involucrata populations[J].Frontiers of Forestry in China,2006,1(1): 95-99.
[18]朱利君,胡进耀,苏瑞军,等.珙桐群落种间关系的研究[J].广西植物,2006,26(1):32-37.
[19]杨心兵,刘胜祥,杨福生.湖北省后河自然保护区光叶珙桐种群结构的研究[J].生物学杂志,2000,17(1):15-17.
[20]罗柏青,杜凡,王娟,等.滇东北珙桐群落结构特征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09,34(1):15-20.
[21]沈作奎,艾训儒,徐伟声.星斗山自然保护区珙桐繁殖方式及生长分析[J].湖北林业科技,1998,4:1-3.
[22]张亚爽,苏智先,胡进耀.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珙桐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J].云南植物研究,2005,27(4):395-402.
[23]雷泞菲,彭书明,牛蓓,等.珍稀濒危植物珙桐种子休眠萌发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J].广西植物,29(1):66-69.
[24]徐华,宋晓斌,郭树杰,等.千家坪林区珙桐幼树生长特性及造林技术[J].陕西林业科技,2008,1:64-66.
[25]李月琴,雷泞菲,徐莺,等.高温胁迫对珙桐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6(3):809-813.
[26]王宁宁,胡增辉,沈应柏,等.珙桐苗木叶片光合特性对土壤干旱胁迫的响应[J].西北植物学报,2011,31(1):101-108.
[27]Schürmann P,Villiger W.Changes in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chloroplast fine structure in the bracts of 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J].Planta,1967,76: 335-347.
[28]Wu ZJ,Ouyang MA,Wang SB.Two new phenolic water-soluble constituents from branch bark of Davidia involucrata[J].Natural Product Research,2008,22,483-488.
[29]Ouyang MA.Neolignan and lignan glycosides from branch bark of Davidia involucrate[J].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2007,9:487-492.
[30]Ouyang MA,Huang J.New caffeoyl derivatives from the leaves of Davidia involucrate[J].Natural Product Research,2008,22: 471-476.
[31]Li YX.Rapid extraction of genomic DNA from leaves and bracts of dove tree (Davidia involucrata) [J].Plan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er,2002,20: 185-189.
[32]Li YX.Cloning,sequence analysis,and prokaryotic expression of cDNA encoding a putative non-specific lipid-transfer protein from the bracts of dove tree(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J].Plant Biosystems,2003,137:486-492.
[33]Lei,S.Peng,B.Niu,J,et al.Molecular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microsomal oleate desaturase gene DiFAD2 from 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J].Biologia plantarum,2010,54: 41-46.
[34]He ZC,Li JQ,Wang HC.Karyomorphology of Davidia involucrata and Camptotheca acuminata,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ir systematic positions[J].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2004,144:193198.
[35]Qi G,Li JT,Ruan QP,et al.An optimised,small-scale preparation of high-quality RNA from dry seeds of Davidia involucrata[J].Phytochemical analysis,2008,20: 139142.
[36]齐刚,李劲涛,阮期平,等.休眠期珙桐种子cDNA文库构建及EST分析[J].林业科学,2009,45(10):69-73.
[37]季红春,胡进耀,姜立春,等.珙桐rbcL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8(8):54-59.
[38]Luo SJ,He YH,Ning GG,et al.Genetic diversity and genetic structure of different populations of the endangered species Davidia involucrata in China detected by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analysis.Tree-structure and function,2011,15(6):1063-1071.
[39]张家勋,黄兆义.珍贵观赏树―珙桐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1990,1:15-16.
[40]唐晓军.珙桐育苗技术[J].四川林业科技,2002,23(3):56-57.
[41]陈应保.珙桐育苗方法[J].陕西林业,2010,40(5):40-41.
[42]张家勋,李俊清.珙桐繁殖和栽培技术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17(3):24-29.
[43]杨锋利,杜保国,胡进耀,等.珍稀濒危植物珙桐初代培养影响因素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8,6:83-84.
[44]余阿梅,王立强,方志荣,等.珍稀濒危植物珙桐胚的萌发与快速繁殖[J].植物学报,2009,44(4):491-496.
[45]樊茜雯,徐莺,陈放.珙桐叶片的脱分化和分化诱导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7(5):87-91.
[46]胡一民.珙桐的引种与初步研究,安徽林业科技[J].1986(3):14-16.
[关键词]云南 野生植物 多样性法律
一、云南野生植物多样性概述
生物多样性,按照《生物多样性公约》中所给出的定义,是指所有来源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换句话说,生物多样性是在所有形态、水平和组合中的生命的变异性。它不是所有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资料的总和,而是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材料及它们之间的变异性。顾名思义,植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其中的一种类别,是指植物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材料及它们之间的变异性。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得对它的保护往往处于薄弱的初级阶段,很多法律制度都亟待完善。
云南是中国野生植物种类资源和生态系统类型最为丰富的地区,保存有许多珍稀、特有或古老的野生植物类群,是公认的野生植物重要类群分布最为集中、并具有全球意义的野生植物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与多样化的生境条件,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云南省面积39.4万k,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4.1%。而云南拥有高等植物16577种,占全国总数近50%;在14760多种维管束植物中,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就有171种,占全国总数的44%。因此被称为“植物王国”。研究云南地区的野生植物多样性,对全国范围内的野生植物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了样本。
云南省为保护省内自然保护区和其他地方的珍稀植物,出台了一系列的地方性法规,制定了很多有益的制度,为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作出了很大贡献,然而,近几年来,由于过度采集、不可持续的农业和林业活动、城市化建设、环境污染、土地用途改变以及外来入侵物种的蔓延和气候变化等诸多原因,加之没有专门针对野生植物保护的法律及制度,使野生植物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植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的破坏,急需通过法律及各项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才能更有力的保护云南省野生植物多样性。
二、云南野生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
目前我国对野生植物进行保护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1998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这是野生植物保护的唯一的专门行政法规;1999年8月4日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公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分I、Ⅱ级;1987年实施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198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批准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1994年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对保护区的建设、管理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都作了明确的说明和规定,是自然保护区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据;2008年2月26日,由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国家环保总局合作完成的《中国植物保护战略》正式,以应对植物濒危问题。《中国植物保护战略》后,成为中国野生植物保护管理的纲领性文件。这是在全球的植物种类空前速度消失,生物多样性的维系面临巨大挑战的严峻形势下,为遏止植物的不断灭绝,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组织国际知名专家起草的《全球植物保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省作为我国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省政府为了保护植物资源,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植物资源,也为野生植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参考。一是通过地方性立法加大了植物资源保护。1987年以来,先后颁布实施了《云南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细则》、《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一批地方性法规,公布了《云南省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和《云南省珍贵树种名录》等。二是建立健全和规范了植物资源的管理机构。为更细致的保护省内地州的植物资源,在全省各地州市林业主管部门都设立了专职管理机构,配备了管理人员。三是建立了大量的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了野生植物的生境。其中,普渡河、海子坪等11个自然保护区专门以野生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有106个自然保护区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多年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形成全省较为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使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极大地改善了濒危物种的生存状况。除此之外,省政府和一些组织团体也进行了各种积极的探索,开展调查和科学研究,组织开展了全省范围内大规模的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以及西双版纳、哀牢山、高黎贡山、南滚河等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多学科综合考察和资源调查。为更好的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提供了基础。
但是,目前云南省对野生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制度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现行法律规定的不足,缺少专门针对野生植物资源制定的法规或规章,对野生植物的保护散见于其他法规和规章之中,相关法律法规数量较多,交叉复杂,给司法实践造成了很大困难,必然影响依法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的效果。二是法规或规章之中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更强调野生植物资源的经济价值而非生态价值。由于近年来受经济利益的驱使,野生植物盗伐滥伐现象突出,法律上针对这些现象做了很多规定,而且由于经济价值的不同,对原生天然生长的珍贵野生植物和原生天然生长并具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文化价值的濒危稀有植物的保护比较重视,对具有地方特色的野生植物很少涉及到。这种经济本位的立法目的能短期保护植物资源的存在,却不能有效保护植物的多样性。另外,管理机制比较落后,资金来源不足,管理人员人员不足,还有一些相应的法律制度也没有建立,公共参与不足,缺乏透明度等等问题严重束缚了植物多样性的保护。
三、云南野生植物多样性法律保护的对策
首先,完善云南省野生植物的立法和法制建设。云南省作为最重要的野生植物资源集中区,应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以自身野生植物资源的特点和保护现状为背景,由云南省人大制定《云南省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利用各种媒体、各种方式坚持不懈地普及保护野生植物的法律法规,为依法行政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大执法力度,要认真贯彻执行野生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规章,严格依法行政,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以达到震慑罪犯和教育群众的目的。
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处理好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的关系。
其次,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和保护森林,自然保护区相结合。森林生态系统复杂多样,物种繁多,气候优越,人为干预较少,是野生植物最理想的栖息地,也是各种野生植物的良好生境。人类对森林的开发利用,往往会改变野生植物的生长和栖息,对森林的破坏,就会破坏野生植物的多样性。而自然保护区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它能最大程度上保护野生植物的生境,科学有效的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是保护野生植物的关键所在。因此,在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的同时,就应该与保护野生植物相结合,既要保护珍惜名贵植物,也要加大保护各种野生植物,保护其多样性。
再次,构建野生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项制度。(1)野生植物编目、监测及建立信息系统制度。生物多样性编目和监测最主要的目的是为管理者服务,为他们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问题上提供必要的信息。建立野生植物多样性信息系统,就是将原来分散、零散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可持续利用信息汇总,在保证准确、可靠的前提下以适当的方式电子化,并提供完备的数据检索和查询工具,以适应不同目的的查询需要。(2)审批许可制度。该制度是针对一些珍稀、濒危植物的利用及外来种的人为引进而言的,特别是对外来种的人为引进有重要意义。珍贵、稀有、濒危的生物物种,由于其在生物多样性中的特殊地位,对其进行利用需经特殊的审批许可程序是完全必要的。(3)建立野生植物多样性保护基金制度。各地区的有关部门应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一方面通过接受有关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部门和其他企业自愿捐款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可通过举办各种展览、培训、资源开发和各种服务积累资金,再投入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中去。再者,随着公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认识的加强,还可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款。同时,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资金援助。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制度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重要财力支持。(4)生态系统性管理制度。生态系统多样性并不仅仅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心应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因为世界上现存物种的大多数还不为人知,而生态系统的保护还可以同时保护生态系统内的所有过程和生境,这样也就保护了许多未知物种及其基因。生态系统具有完整性、跨行政区域性和使用的多元性特征,而无论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何种使用都涉及到对资源的保护与管理问题。
最后,强化社会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意识,提高公众参与程度。通过开展环境教育工作,使社会意识到野生植物的重要性,去除公众对野生植物无价值或无人保护可以任意滥用的错误意识,是公众认识到野生植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要提高公众参与,就要先做好向社会公开,既重视管理部门的主导作用,也不容忽视各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力量。早在1996年根据野生植物保护事业发展需要,云南省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野生植物保护协会,为野生植物的保护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实践中我们应当重视这种公益协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使其更好的为公众服务。
参考文献:
[1]郭辉军.切实保护好云南的野生植物,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林业,2003.11.
[2]孙中艳.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的完善.中国发展,2006,(4).
【关键词】古树名木;保护
古树名木珍稀植物源于自然和祖先的栽植,是国宝,是国家特殊的财富,应实行特殊保护。什么样的树龄和树木可称古树名木呢?世界各国根据自然历史和国情不同也不一致。据我国环保部门规定,一般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树即为古树;名木是指树种稀有、名贵或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树木。如北京市规定,柏树类、白皮松、七叶树胸径(距地面1.2米)在60厘米以上,油松胸径柜70砸米以上,银杏、国槐、楸树、榆树等胸径在100厘米以上的古树,树龄大都在300年以上,定为一级古树。柏树类、白皮松、七叶树胸径在30厘米以上,油松胸径40厘米以上的;银杏、楸树、榆树等胸径在50膻米以上的,树龄大都在100年以上,300年以下,定为二级古树。
稀有名贵树木指樱花、大叶黄杨、椴、腊梅、玉兰、柘树、楷树、水香、乌柏等;定植20年以上的,各类常绿树及银杏、水杉等胸径在25厘米以上的,礼品树、友谊树、有纪念意义和具有科研价值的树木,不限规格一律保护。其中,各国家元首亲自种植的定为一级保护,其它定为二级保护。
不同的国家对古树树龄的规定差异较大。在北欧、北美一些国家,树龄在50年以上的就定为占树,100年以下的占树就视为国宝。
我国首都北京历经5个朝代建都,现在仍有3万株占树名木存活。上海市有1300余株古树名木。1996年上海市园林管理局与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签订了《上海市园林古树名木保险协议推出为古树名木进行大批量保险的险种在国际上尚属首创。根据双方协议,上海平安保险公司向1 300棵古树名木提供首期3年的保险。保险期间,上海市的古树名术若遇自然灾害或意外损失,平安保险公司将负责一次性20万元或全年260万元以内的赔偿。延安有古树名水515株,其中树龄千年以上的有72株,300年以上的有199株,百年以上的有222株。庐山有古树名木282株,分属39科,73种。哈尔滨市1999年经主管部门正式建档挂牌的古树名木有178棵,其中80%以上为榆树。树龄最高的老榆树已达308年,胸径154厘米,有五层楼高。罕见的是在哈尔滨游乐园里有1棵山里红已有近60年的历史;太平区宏伟公园有一棵野梨树已有124年树龄,称“梨树王”。
已知各地都将古树名木的分布、数量、种类、生长态势、形态特征、生长环境、经济价值、树龄、史迹以及古树的神奇传说、趣事著书立说记载介绍,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为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科学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史料。
古树珍稀植物源于自然,在地球的历史上,曾有过几次大的冰川期,北美洲和欧洲因地理环境等原因,大部分占老植物遭到了灭顶之灾。东亚地区冰川活动较弱,因而保留了大批古老植物,如银杏,至少已生存了一亿多年。水杉曾被认为全都成了化石,1947年在我国发现后,轰动了世界植物学界。东北的森林在冰川后退的时期虎耳草科、报春花科和莎草科受些影响,针叶树乔木有意气松、朝鲜雪松、东北红松;阔叶树种如蒙古柞、槲、栎、槭、水曲柳、千金榆、黄波罗、榆等;灌木有忍冬、暴马子、卫矛和杜鹃等种。这些活化石,对于研究植物系统和进化、植物区系与古地理都是珍贵材料。黑龙江省的红松、水曲柳、胡桃楸、椴树等珍贵树种由于大面积皆伐,残存甚少。“红松故乡”已名不符实。据估计,天然林每减少11115万亩,就会有一种生物类型消失。据研究,由2.9万种植物得到的l万种提取物中,约有3000种显示对癌症有抑制作用。科学家指出,许多今日微不足道的物种,明日的价值可能不可估量。一旦在技术水平达到可以发现并利用野生珍稀植物物种的潜在价值的时候,而这些物种已经消失,那将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保护珍稀植物和动物,对于地球生物的多样性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古树名木珍稀植物也源于祖先。许多古树名木珍稀植物是我国祖先的宝贵遗产,经数千年培育起来的。黄帝陵1400余亩的古柏林,它以古老、繁茂和奇特驰名中外,据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便成丁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陵园,成了炎黄子孙拜祭始祖的圣地。黄帝,姓公孙,名轩辕,他是华夏第一帝――轩辕黄帝,生活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他生前,曾亲手栽植一柏,即当今黄帝庙内的“黄帝手植柏”、此柏19米多高,树基部周长10米多,7个人都搂不过来。此柏历经5000年仍生机盎然,可以说是黄帝陵古柏树的中国之最了。据统计,在整个桥山8.2万株柏树中,树龄达千年以上者就有三干株,形成全国最大的古柏群。
清西陵的占奇松翠柏。位于河北省易县西陵镇的清西陵栽植的近万亩古奇松翠柏,素有“翠海”之誉。古松龄在200年以上的占相当大比例,有的已达500年,也有的满千岁。万亩“翠海”是清政府在近200年的时期对此苦心经营的成果。道光年间,为栽下这些奇松翠柏曾两次拨银21430两。这些树苗当年每株作价1两,每匹骡子驮两棵从200里外的涞源县“上老荒”村运至西陵,栽植时每棵树苗要施1斗黄米做肥料。这些古松柏实在来之不易,保护好老祖宗的遗产,即上不能愧对祖宗,下不能愧对子孙。黄帝陵古柏、清西陵古松、中山古榕、广安古银杏、扬州古槐等构成了中华文明史和古树名木大家族的洋洋大观,它既是物质文明之树,又是精神文明之树。
古树名木的特殊保护。,应根据国家对古树名木珍稀植物规定的标准进行调查,确定保护对象和保护级别,挂牌写明古树情况,专人保护。在古树名木的临近单位,确定负责人,专人护理;对因自然或人为原冈受到伤害的古树名木,应进行消毒防腐等手术处理;对生长势弱的应进行输营养液;适时预测预报防治病虫害;对易受雷电威胁的古树应加装避雷针。
【关键词】中国 生态环境现状 生态文明建设
一、中国当代生态坏境现状
1.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2.沙漠化迅速发展。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3.草原退化加剧。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4.森林资源锐减。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5.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正式列入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种。
6.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1949年以来,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
7.水体污染明显加重。42%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调查的532条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约有1.7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
8.大气污染严重。中国能源消耗以煤为主,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势头甚于大城市;产煤区重于非产煤区;冬季重于夏季;早晚重于中午。
9.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方向,与此同时给农村带来生态环境更大范围的污染,对农业资源、矿产资源造成更为严重的浪费。1978年以后乡镇企业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
二、正确建设中国当代生态文明
1.生态经济建设。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心任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各产业和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
a.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b.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c.实施清洁生产。要不断进行清洁生产意识教育,使采用清洁能源,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预防和减少污染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d.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坚持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
2.生态政治建设。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是指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a.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任务。
b.加强生态法制建设。建立和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制度,激发和强化各级干部群众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意识,调动人民群众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积极性。
c.推进生态民主建设。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让人民群众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切体会和明确认识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而激发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
3.生态文化建设。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a.树立生态文化意识。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b.注重生态道德教育。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c.强化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研究。在认真发掘、弘扬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赋予其新的科学内涵,增强其生命力,使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基础。
d.正确处理建设生态文明与繁荣文化事业的关系。在发展文化事业中强化生态理念,在保护生态中凸显文化内涵;在文化传播中注入生态内容,在文化场所设计和建设中融人生态理念。
4.生态社会建设。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层面,是指重视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团结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会管理体系,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优化“人居”生活环境,推进生态城市、生态社区、生态村镇建设。实现人口良性发展。继续贯彻优生优育的方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双蕊兰(Diplandrorchis sinica);孑遗植物;菌根真菌;培养条件
中图分类号:S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2-5798-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2.018
Diplandrorchis Sinica Mycorrhizal Fungi Optimization of Culture Conditions
QU Bo1, JIANG Yu-ling1, ZHANG-YI Zi-han1,2, ZHANG Li-jie1
(1.Bio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866, China;
2.College of Life Science,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ohhot 010021,China)
Abstract: The Orchid relict plant Diplandrorchis sinica fungi were used as materials. By separation,purification and cultured, the D. sinica mycorrhizal fungi culture system which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orthogonal design was established, using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method to set culture conditions that include temperature,carbon source,nitrogen source and medium p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hite or pale yellow colonies of D. sinica fungi showed the uniform radial outward growth,growth surface of sloppy or rich aerial hyphae with transparent droplets. Through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colony growth rate,best level of four factors were as following: The carbon source was concentration of 2% galactose; The nitrogen source was concentration of 0.5% ammonium nitrate; pH was 6; The temperature was 25 ℃. Colony growth curve showed downward-trend,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days,and finally tends to a constant value.
Key words: Diplandrorchis sinica; relict plant; mycorrhizal fungi; culture conditions
p蕊兰(Diplandrorchis sinica),兰科双蕊兰属植物,为单属种,腐生兰,是兰科中最原始的植物之一[1],是研究兰科植物起源与系统进化的重要材料。目前双蕊兰仅在辽宁省桓仁县和新宾县有发现,其种群量极少,已被列入国家保护植物名录[2],2012年被评估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CR)物种[3]。双蕊兰生育期极短,通常8月中旬萌发,9月初开花后即凋谢,约20 d。双蕊兰是兰科植物中极其罕见的原始类型,其繁殖方式至今未知。双蕊兰分布区域极其狭窄,种群数量极少,自然繁殖能力较弱,随着生境的改变,分布范围会日益缩减,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有濒临灭绝的危险[4],因此,有必要开展双蕊兰的保育生物学研究,人工促进其种群恢复及扩大。
兰科菌根(Orchidaceous mycorrhizae)是兰科植物与真菌形成的共生联合体,在兰科植物生长和生命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5,6]。菌根真菌促进兰科植物种子萌发,提高繁殖率,加快植株的生长,增强宿主的抗逆性,同时还能促进植物产生许多药用成分和新化合物等[7]。目前国内外对于与双蕊兰共生的真菌研究仍未见报道,从而限制了双蕊兰保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对双蕊兰菌根深入研究,有助于研究共生长发育模式,为人工抚育双蕊兰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索兰科植物的适应机制提供参考[8-10]。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菌种
供试的双蕊兰来自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E124°41′~125°05′,N41°11′~41°21′)。取其根段 2 cm,75%乙醇浸1 min,0.1%升汞表面消毒10 min,切成小段,直接放在PDA培养基上室温下培养。分离纯化后,挑取菌根真菌菌丝,ZESS显微成像系统拍照。同时将其作为本试验的菌种。
1.2 培养条件
1.2.1 培养基 本试验所用培养基为马铃薯培养基(PDA):马铃薯200 g,去离子水1 000 mL,沸水煮熟后过滤得马铃薯汁,加入碳源20 g、氮源5 g、琼脂15 g。
1.2.2 试验条件 确定以温度、碳源、氮源、pH为主要影响因素,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方案,共设置9种处理。根据前期单因素预试验结果,温度分别设置为15、20、25 ℃;碳源为葡萄糖、蔗糖、半乳糖;氮源为氯化铵、硝酸铵、甘氨酸;pH分别设置为5、6、7(表1、表2)。每个处理3个重复,于接种后每天用游标卡尺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并拍照记录。
1.3 数据分析
用Microsoft Excel和SPSS Statistics 19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分析菌株生长速率并比较各条件差异的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双蕊兰菌根菌形态特征
双蕊兰菌根菌接种后,菌落呈均匀辐射状向外生长,菌落先呈白色,第5天时菌落边缘逐渐变为浅黄色;生长面有稀松或较丰富的气生菌丝,带有透明液滴(图1A)。菌丝宽约2~4 μm,有隔;分支略呈直角,分支处缢缩,距菌丝分枝点较近处形成隔膜,隔膜具桶孔(图1C)。分生孢子长椭圆形,长8~12 μm,宽3~5 μm(图1D)。
2.2 正交试验结果
从表3、表4可知,温度间的F=807.641,P=0.000
F检验的结果表明,不同的碳源、氮源、pH和温度都对菌落生长速率有极显著的影响,故应分别考察不同碳源、不同氮源、不同pH和不同温度的多重比较结果,以选出最优组合。
由表5可知,在95%置信区间内,均值越大,对生长速率影响越大。所以通过比较“均值”列,可以发现半乳糖>葡萄糖>蔗糖,碳源最佳水平为半乳糖;硝酸铵>甘氨酸>氯化铵,氮源最佳水平为硝酸铵;pH 6>pH 5>pH 7,pH最佳水平为6;25 ℃>20 ℃>15 ℃,温度最佳水平为25 ℃。
2.3 菌落生长情况
通过观察9种处理的菌落生长状况(图2)发现,前5 d 9种处理菌落直径都以较快的速度稳定增加,类似线性递增。第5天至第11天,处理2、处理3、处理4和处理8的生长速率较快;处理1、处理5、处理6和处理9的生长速率较慢;处理7的生长速率则趋于稳定。第11天至第15天,处理2、处理3、处理4和处理8的生长速度于第11天左右达到最高峰之后便趋于稳定;处理1、处理5、处理6和处理9的生长速度继续增加,未达到峰值;处理7仍以3.5 mm/d的速率增长。
对第1、3、5、7、9、11、13、15天的9种处理的菌落直径作生长曲线(图3),可以得出9种处理的三项拟合的生长曲线公式,如下:
处理1:y=0.003x3-0.146x2+6.218 4x-4.422,R2=0.997 7;
处理2:y=-0.050 7x3+0.922 2x2+2.932 8x+9.484 1,R2=0.995 1;
处理3:y=-0.025 7x3+0.097 7x2+9.715 8x+7.129 6,R2=0.988 9;
处理4:y=-0.028 2x3+0.201 6x2+8.401 9x+12.103,R2=0.986 0;
处理5:y=-0.005 5x3+0.191 9x2+2.82x+4.240 4,R2=0.999 1;
处理6:y=-0.023x3+0.549 6x2+1.174 1x+12.151, R2=0.997 5;
处理7:y=0.031 5x3-1.003 7x2+11.55x+4.890 5,R2=0.997 5;
处理8:y=0.000 3x3-0.586 9x2+14.269x+5.588 5,R2=0.992 7;
处理9:y=-0.031 1x3+0.721 4x2+1.250 1x+7.806 8,R2=0.999 4。
C上所述,生长曲线呈抛物线状,生长公式的R2越大,曲线斜率越小;生长曲线先进行线性增长,达到顶峰再趋于恒定值,最后再逐步减小。生长公式符合真菌生长的规律。
3 小结与讨论
不同的兰科植物的菌根菌生长条件有着显著差异,在自然环境下,菌根菌的生长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1)温度:大部分兰科植物的菌根菌在25 ℃下生长速度较快[11],而本试验双蕊兰菌根菌的最适生长温度恰好为25 ℃。有研究表明,华石斛的菌根菌最适生长温度也为25 ℃,生长温度范围为5~40 ℃之间[12];美花石斛的最适温度为25 ℃或28 ℃[13];但也有例外,美花兰的菌根菌在25 ℃恒温培养下生长缓慢,30 ℃是其最适的生长温度[14]。这说明生活型不同,菌根菌的生长最适温度范围不同。
2)碳源:每种菌根菌对不同的碳源利用率不同,本试验中的双蕊兰的菌根菌对半乳糖利用率最高。有试验曾验证霍山石斛的菌根菌最适碳源为蔗糖[15];而华石斛的菌根菌可利用的碳源范围较广,可利用单糖、双糖、多聚碳水化合物的多种碳源,对麦芽糖、可溶性淀粉、羧甲基纤维素、蔗糖利用效果较好[12]。由此看来,与腐生的双蕊兰共生的菌根菌更适合利用单糖。
3)pH:菌根菌适合在酸性土壤中生长(pH 4.0~6.0),本试验验证了这种说法。但是也有少数菌根真菌在弱碱性条件下生长,例如美花兰的菌根菌在pH 8.0时能够快速生长[14];美花石斛的优势菌根真菌均对碱性环境条件适应性较强[13]。这表明与兰科植物共生的菌根菌对酸碱度的耐受性和兰科植物栖息的环境有直接关系。
4)氮源:不同菌根菌对相同氮源的吸收和利用率存在较大差异,同一菌根菌对不同氮源的吸收效果也不同。如华石斛的菌根菌对酵母膏、蛋白胨、甘氨酸、硝酸钠利用效果较好,对氨态氮利用效果较差[12]。徐超等[16]研究表明,在对兰科植物铁皮石斛进行纯培养氮源的筛选过程中,无机氮源(硝酸铵)为适用于铁皮石斛菌根真菌生长的氮源,与本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
利用SPSS Statistics 19软件进行试验设计,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培养条件,分析试验所选各因素对生长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误差较小,说明依据该培养条件所建立的双蕊兰菌根菌的培养体系稳定,有利于菌丝生长。综上所述,双蕊兰菌根真菌最优培养体系为:碳源为2%半乳糖,氮源为0.5%硝酸铵,pH为6,温度为25 ℃。
参考文献:
[1] 陈心启.中国兰科的一个原始新属[J].植物分类学报,1965,10(3):193-206.
[2] 汪 松,解 焱.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1卷):红色名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OL].http:///,2015.
[4] 陈心启.双蕊兰属――一个极其原始和在系统发育上有重要意义的兰科新属[J].植物分类学报,1979,17(1):1-6.
[5] RODRIGUES A S L,PILGRIM J D,LAMOREUX J F,et al. The value of the IUCN Red List for conservation[J].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2006,21(2):71-76.
[7] 张丽杰,沈海龙,崔健国,等.珍稀濒危植物――双蕊兰[J].辽宁林业科技,2008(6):28,51.
[8] 张丽杰,周 强,鞠文鹏,等.珍稀濒危植物双蕊兰的生境调查[J].北方园艺,2010(16):111-112.
[9] 张丽杰,王强恩,周 强,等.濒危植物双蕊兰生长土壤微生物的探讨[J].北方园艺,2010(21):100-101.
[10] 祝业平,李绍泉,柳永清,等.孑遗植物双蕊兰种群分布区域调查初报[J].|宁林业科技,2004(1):23-24.
[11] 郭顺星,曹文琴,高微微.铁皮石斛及金钗石斛菌根真菌的分离及其生物活性测定[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6):338-341.
[12] 周玉杰.海南特有种华石斛共生真菌筛选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海口:海南大学,2010.
[13] 李瑛婕.美花石斛优势内生菌根真菌生物学特性及其分子鉴定[D].海口:海南大学,2010.
[14] 仲 凯.美花兰(Cymbidium insigne)菌根化培养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关键词】野生植物;保护;现状;问题;不足;对策
我国疆土幅员辽阔,一年四季季节分明,山和湖泊众多,地理条件优越,是各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天堂,这也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野生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植物资源的依赖性也越来越明显,过度的开采成为人们满足私欲的手段,致使野生植物资源急剧下降,加之管理制度不完善,更是加快了野生植物灭绝的速度。为了人类长久发展,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1.我国野生植物保护存在的不足
1.1管理部门间的配合不和谐
野生植物保护是一项比较复杂而繁琐的工作,这需要多个部门互相配合,才能保证这项工作的平稳顺利发展。然而,现在相关的管理部门并未设立良好的配合制度,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导致矛盾冲突的存在和工作配合不谐调,致使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进行举步维艰,令人担忧。在我国很多地区存在有贩卖野生植物的不良现象,如在云南、贵州等地的农贸市场上,有野生兰花、野杨梅、火棘等许多珍贵的野生植物出售。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野生植物管理部门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管理配合出现严重漏洞,才使贩卖野生植物的不法分子如此猖獗。
1.2部分地区文化素质有限,保护野生植物的意识偏低
中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广阔,许多野生植物生长在偏僻的山区,而生活在山区的人们由于所受教育水平有限,加之文化传播交流的阻塞,致使绝大多数的居民对野生植物认识不足,更别提保护意识了。人们往往仅根据自家的需要而随意采摘野生植物,甚至过度开采,这对野生植物资源造成了极度迫害。另外,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木材市场的发展,木材的价格也一路飙升,许多无知的居民为了眼前的一些利益,将许多珍贵的野生树木砍伐变卖,使我国野生植物资源蒙受巨大的损失。导致这一系列现象的原因是科技知识普及不到位,因此加强野生植物保护知识的普及势在必行。
1.3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需要健全法律法规做后盾。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颁布任何一部专门的野生植物保护法,这对于野生植物的保护极其不利。因为没有法律的有效制约,部分人便可有恃无恐,为一己之利而贩卖野生植物的行为屡见不鲜,这不得不给相关部门敲响警钟,颁布一部严格的野生植物保护法律法规已经刻不容缓了。
1.4野生植物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在我国,从事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专家和学者有限,其发挥的作用有限。此外,野生植物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普遍偏低,不能完全胜任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在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研究上,由于国家投入的资金有限,致使研究的基础设施缺乏,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落后,从而导致科研深度达不到要求,许多濒临灭绝的物种无法得到及时的保护而灭绝,这对于我国来说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1.5野生植物生存环境受污染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工业、农业、交通也在飞速发展,而其发展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问题,如三废的不规则排放、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汽车尾气的排放,这些对野生植物的生存环境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保护不好环境就保护不好野生植物的生存环境,保护不好野生植物的生存环境就保护不了野生植物。因此,环境污染程度对于野生植物的保护至关重要。
2.野生植物保护措施
2.1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
野生植物的保护离不开相应法律法规的支持,因此要有一部专门的且具有约束力和强制性的野生植物保护法,以此来限制人们的盲目开采和破坏,使野生植物得到持续性发展。同时务必要加强野生植物保护法的执行力度,做到严格执法违法必究,用法律这一强大的武器打击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提高公民对野生植物的认识,以及全社会公民的法律意识和自觉性,使野生植物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另外,野生植物保护相关的管理机构也要密切合作,加强执法监督力度,还可以组织开展一些专项行动,依照法律规章制度严厉打击破坏野生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对于一些贩卖野生植物的商贩,要严惩不贷,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2.2普及野生植物保护知识
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野生植物与普通的草木没什么本质区别,只是数量上比较少而已,其用途也不见得比普通植物多,保不保护都无所谓。正是这种淡薄的保护意识,致使许多珍贵的野生物种灭绝。因此,相关部门要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教育,如广泛宣传《森林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全社会对野生植物保护的认识,形成人人爱护野生植物的良好社会风气。
2.3加强科研资金的投入,提高保护技术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科技的研发离不开资金,因此要想更好的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加大投入资金于抢救性濒危野生植物的科学研究工作势在必行。有了充足的资金,才能研发出高效的保护技术,如可以利用现代的高科技生物学技术研究野生植物的基因,对于一些濒临灭绝的野生植物可采用建立基因库的办法,永久保存该物种的基因。另外还可以开展野生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及时发现某些野生植物的潜在利用价值,并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合理应用,这样既促进野生植物的持久发展,也为人类的发展提供契机,获得双赢的局面。
2.4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联合应用
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植物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何为就地保护?即把珍贵的濒危植物比较集中的地区建成自然保护区。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保护区的建立要符合动植物的类型、数量以及相互之间生存的关系,确保该自然保护区能长久健康发展。对于一些极度濒危物种就要采用迁地保护措施。由于各种不利因素导致这些物种的原生环境彻底改变,已经不能生存,为了使珍惜的野生物种不灭绝,就要建立该植物的基因库,应用科技手段进行人工培育。这两种保护措施相辅相成,在野生植物保护上意义重大。
2.5合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加强国际间的交流,根据我国国情适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这对我国野生植物保护事业必不可少。我们应该把我国野生植物资源向国际社会开放,并认真学习国外在管理、科研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从而促进我国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3.结束语
我国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还是存在有很多不足,如管理不当、资源利用不合理、法律法规不健全等,这些有待继续加强。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这不仅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更需要广大人群的支持。每一位公民都要从基础做起,为野生植物的长远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蓬涛,李香云.西北干旱区野生植物及野生药材资源保护中的资源法规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2,25(1):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