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能制造方案范文

智能制造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能制造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能制造方案

第1篇:智能制造方案范文

关键词:淄博至东营铁路 扩能改造 方案研究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zibo to dongying railway traffic volume forecast, combined with the network planning and present situation technical conditions, main research discusses how to transform, and put forward the reasonable and feasible scheme. Its research ideas and capacity of existing commonly used countermeasures and methods, the similar projects for reference, also can be the overall and circuit design personnel design reference.

Keywords: zibo to dongying railway reconstruction plan research capacity

中图分类号:U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项目概况

1.1项目的地理位置和径路

本项目位于山东省淄博、东营、滨州市境内。本线是区域内铁路客货运输主要通道,是连通胶济、德龙烟两大干线的联络线。

1.2研究年度

近期2020年,远期2030年。

1.3既有铁路概况

淄东线自胶济铁路淄博站引出向北经博兴站至东营市,于1970年建成通车。淄东线既有线全长约89.4km,铁路等级为国铁III级,正线数目为单线,限制坡度6‰,内燃牵引,机车类型DF4/DF4C,牵引质量4000t,到发线有效长度850m,最小曲线半径300m,闭塞类型半自动。

现状客运仅开行了2对旅客列车,旅行时间分别为1.95h和3h,旅行速度分别为45.5km/h和30.3km/h,客车运行速度低。淄博至东营客流密度为49万人,其中管内客流38万人。

1.4研究年度运量预测

结合现状完成运量、区域产业布局及综合交通发展分析,预测本项目承担的客货流密度汇总如下表所示。

淄博至东营铁路近远期预测客货运量汇总表 单位:对、104t 表1

2既有铁路存在的问题

既有淄博至东营铁路等级较低,主要技术标准不高,各段牵引质量和机型都尚未完全统一,运输组织效率较低,区间通过能力利用率已达76.3%。随着客货运量的逐年增长,既有淄东线已不能满足沿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根据预测客货运量与现状能力的适应情况,如维持既有现状,淄博~曹王、曹王~博兴、博兴~龙居、龙居~东营各段能力均无法满足近、远期客货运输的要求,因此本线亟需进行扩能改造。

3 研究思路及对策

依据本项目功能定位及初步预测的近、远期客货流密度,既有线扩能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采取技术组织措施挖潜、提高牵引动力、改变信联闭设备。技术组织措施主要是加强运营组织,挖掘既有设备潜力,充分发挥既有设备效率。由于本线能力缺口较大,采取技术组织措施不足以弥补其能力的缺口,需采取技术改造措施。根据本线技术条件和车流特点及其在路网中的地位,结合研究年度相关路网情况,研究了加站、电气化、延长到发线有效长、增建二线以及以上措施组合扩能同时并适当提高速度的方案。

4 扩能方案研究及适应性分析

4.1 既有单线扩能改造方案研究

4.1.1 既有单线内燃扩能改造方案

维持既有标准,增加车站方案:本线最大站间距为博兴~纯化站19.170km,其次为纯化~史口站间距为18.982km,分别在K50+300增加陈户中间站;在K69+100增加方家庄中间站,淄博~东营的平图能力可增加至36对/日,近期需要能力为67对/日,能力缺口为31对/日,因此维持既有标准、增加车站方案提高能力有限,还需采取其它措施。

增加车站,并延长到发线至1050m方案:增加2个站,并延长车站到发线有效长至1050m,货物列车需采用DF4C双机牵引,牵引定数提高到5000t,货物列车需要对数因为牵引定数的提高而减少,但近期淄博~东营需要能力仍然高达49对/日,能力缺口为13对/日,本方案仍不能满足运输的需求。

4.1.2既有单线电化扩能改造方案

增加车站方案:现状电化后,增加陈户、方家庄两个中间站,设计平图能力提高至39对/日,但近期需要能力为67对/日,能力缺口为28对/日,现状电化并加站方案不能满足运输的需求。

加站并延长到发线至1050m方案:根据相关路网的技术标准,本线两端衔接的线路牵引质量均为5000t,作为两线联络作用的本线,在进行扩能改造时,通过延长到发线至1050m后也可以开行牵引质量为5000t的重载列车,将更加方便两线的联络。经分析,电气化并增加陈户、方家庄两个中间站、延长到发线至1050m后,经检算,淄博~曹王段能力不足,近、远期能力缺口分别为4对/日、18对/日,能力缺口较大;曹王~东营段段可以满足要求,因此,本改造方案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全线能力不足的问题。

4.1.3改变闭塞方式为单线自动闭塞

在采用上述扩能方案的基础上,将半自动闭塞改为单线自动闭塞,可将输送能力提高10%~15%左右,也不能满足近期运输需求。

4.1.4 既有单线提速扩能方案

淄东线是德龙烟铁路和胶济铁路的联络线,考虑到目标时速160km/h与所连接的德龙烟铁路和胶济铁路速度相适应,符合路网规划和运量要求,因此按目标时速160km/h进行既有线改造。

既有线提速改造线路分淄博至杜科、杜科至东营两段考虑。淄博至杜科段:该段线路长约2.2km,维持既有线路平、纵面。杜科至东营段:该段线路长约87.2km,按设计时速160km/h标准,对该段曲线半径小于1600m的地段进行改造,该段曲线半径小于1600m共计18个,改线长度共14.4km,既有线利用率为83.89%。提速改造后,淄博至东营段运行时分可缩短至40.7min。

4.2部分双线提速扩能方案

通过前述分析,除了淄博~曹王段外,曹王~东营段能力已可满足要求且有一定的富余。因此,为从根本上解决全线的能力瓶颈,考虑将淄博~曹王段增建二线。经分析,淄博~曹王段区间复线后,平图能力提高到了165对/日,能力满足要求,且有富余。

5 建设方案推荐意见及结论

第2篇:智能制造方案范文

【关键词】 脑卒中;规范化康复方案;认知功能;运动功能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8.187

脑卒中早期的急救和护理对于减少患者死亡率、避免和减轻后遗症的发生、恢复其正常活动十分重要。肢体偏瘫、认知、言语及吞咽功能障碍为卒中早期发生的主要功能障碍[1], 这些障碍伴随的一些并发症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较大阻碍, 病情较严重的, 将会对患者以后的各种身体技能及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 同时给患者的家庭也带来较重的心理及经济负担。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 是患者发生死亡的主要原因[2]。因此, 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急救时, 同样应当对认知、运动等功能进行密切关注和监测, 及时实施针a对性的康复护理方式改善患者相应功能, 使并发症降低。本院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就诊的脑卒中患者, 严格采取规范化康复方案进行康复治疗, 取得满意结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于本院就诊的82例脑卒中患者, 纳入标准:脑卒中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3], 经CT或磁共振成像(MRI)确诊, 患者均为初次发病, 具有稳定的生命体征;研究对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自愿参加研究且存在较好家庭支持。排除标准: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进展性脑卒中者;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和其余脑部器质性病变; 存在颅脑外伤、脑肿瘤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签订知情同意书。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卒中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 2 方法规范 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方案进行康复训练, 观察组根据脑卒中早期规范化康复方案进行康复训练, 具体包括:①入院1~4周:护理人员首先配合主治医生进行临床急救措施, 并向家属宣传相关康复知识, 例如宣讲脑卒中早期康复内容, 宣讲相关注意点, 并指导家属正确的康复护理措施, 如瘫痪肢体关节的被动活动、卧床摆放、按时翻身、调节呼吸、轻拍患者背部排出痰液等, 根据患者评定情况进行相应的神经促通技术等;②入院5~8周, 进行相应的神经促通技术, 指导患者进行具体的康复训练, 如坐位、坐位平衡、站立、站立平衡、单腿站立、行走和上下楼梯练习等来改善患者的行走能力, 2次/d, 每次训练持续0.5 h左右, 5次/周;康复治疗期间, 针对性锻炼患者自己进行进食、穿衣、梳洗等自我照顾的能力, 2次/d, 每次训练持续0.5 h左右, 5次/周;康复指导通过康复治疗师指导患者完成, 同时指导患者的家人及护工如何正确的帮助患者进行训练;一些患者如果在康复治疗时返回社区进行, 则康复治疗师应当每周对患者康复训练进行指导, 在帮助患者训练的期间同时指导患者的家属相关的康复训练内容, 患者在家属的帮助下尽可能完成剩余的康复训练内容;③第8周后(患者出院):在患者出院时应将疾病相关康复要点嘱咐于患者, 对患者及家属的相关联系方式做详尽记录, 保证每隔2周对患者做1次回访, 回访方式尽量采取电脑或手机视频的方法, 或患者回院进行交流, 监督并指导患者按照方案的顺序及内容进行康复训练。

1. 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8周时采取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及生活质量采用卒中影响量表(SIS)对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进行对比。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评分比较 治疗4、8周后, 观察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治疗4、8周后, 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IS评分比较 治疗4、8周后,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 其不仅致残率高, 也是导致患者发生死亡的主要原因, 现阶段已经是在肿瘤、心血管病之后的导致死亡的第三大原因, 认知功能障碍是该病主要的并发症之一, 发生率高达患者总数的50%[4], 现阶段还未明确该并发症的发病原因, 可能因脑卒中患者大脑皮层及皮层下脑细胞出现变性等病理性改变, 导致认知功能出现障碍[5], 脑卒中患者发生的认知及运动功能障碍对患者的康复及正常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同时也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较大的负担。

规范化康复方案能够较好的改良我国目前的康复模式。因脑卒中患者各功能器官恢复往往需花费较长的时间进行康复训练, 而我国现阶段专门康复机构仍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脑卒中患者的需要, 患者出院后, 由于患者及家属缺乏相应专业知识, 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的治疗基本上就宣告停止, 所以指导患者家属及护工科学的康复知识及操作也十分重要, 使陪护人员的监督和协助功能充分发挥, 使康复治疗贯穿在患者的整个日常生活和活动中。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4、8周后, 观察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脑卒中早期规范化康复方案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 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丽. 脑卒中后便秘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及其干预研究.南方医科大学, 2013.

[2] 许年珍, 朱奕, 王彤, 等. 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方案对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作用. 江苏医药, 2010, 36(14):1618-1620.

[3] 张娟. 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4] 商敏, 王玉凤, 杨凤梅, 等. 系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23):6551-6553.

第3篇:智能制造方案范文

由此可以看出,在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并与先进制造技术加速融合的今天,智能制造成为国家重大政策和战略的地位已毋庸置疑,而作为政策落地实践主体的传统制造企业也在寻求依托智能制造国家战略实现自身业务的转型升级。

企业方面,潍柴动力、九江石化、海尔集团、蒙牛乳业等企业建成了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陕鼓动力、沈阳机床、中国商飞、青岛红领、长虹集团等企业积极开展智能制造模式创新。

与此同时,在今年的两会上,身处制造业前线的与会代表也根据亲身的调查研究和业务实践对“智能制造”的实施建言献策。

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表示,他们正在探索以海尔COSMO平台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的模式,这个平台是中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面向智能制造的中国版的工业互联网。希望中国成为世界智能制造第三极。在这个平台上,海尔的制造能力会与全球的资源结合起来,构建三个方面的市场,形成互联工厂的服务、大规模定制、大数据服务、网络化协同制造,以及智能智慧服务、检测与认证等8个大平台的服务板块,成为支持大规模定制的互联网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平台。

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表示,数据是智能制造的核心驱动,要以大数据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落地。针对我国工业软件发展水平、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率、软硬一体化的智能制造整体方案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的问题,他建议,一是要集中突破智能制造支撑软件的核心技术,打造智能制造生态圈;二是要统筹规划工业云平台,推动建设国家工业大数据中心;三是要依托大型制造企业建立大数据创客中心,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四是要培育壮大一批世界级的IT龙头企业,构建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落地提供全面的信息化支撑。

第4篇:智能制造方案范文

而是要求一整套数字化的系统解决方案

2013年9月投产以来,西门子成都工厂每年都要接待几千名的参观者。在这个样板数字工厂里,生产线上繁忙依旧,只有少数几名工人对着数字化看板在操作。一个总共480人的工厂,成果不可小觑:每10秒生产一件产品;缺陷率少于百万分之十;同一条生产线能混合生产100多种产品…… 西门子成都工厂内景

这背后,是从订单、财务、产品设计到生产、物流和质量管理的全数字化管理,软件和硬件实现了互联互通,而整个生产线都运行在同一个数据平台Teamcenter上。

“通过这个系统平台,从产品设计,到处理订单、进行排产,再与底层自动化、生产制造联动起来了。”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门子)执行副总裁、数字化工厂集团总经理王海滨告诉《t望东方周刊》。

而这也是一个简化版的“硬件+软件”的智能制造体系的模型。

从自动化到工业4.0再到智能制造,在概念变化的背后,反映了中国制造业本身诉求的转变。

“现在谈智能制造升级转型,许多中国企业已不满足于买几个机器人、几台自动化设备了,而是要求一整套数字化的系统解决方案。” 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松)总裁曲道奎告诉《t望东方周刊》。

软件系统是关键

有人说,软件才是先进工业的未来。

这使得一些做设备起家的公司,正在往“硬件设备+软件系统”这种方向转型。

曲道奎告诉本刊记者,大约从2013年开始,新松就开始整合自己的仓储系统、物流系统、智能制造生产线等三部分,通过软件平台实现系统化管理。

“只做机器人或者智能设备,这种竞争力变得越来越弱。未来谁能打通产业链,谁能提供整体的系统解决方案,才是竞争的关键。”曲道奎说。

而北京兰光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兰光)也正将主营业务由设备物联网转向MES系统(制造执行系统)。

“近年来,我们收到了不少客户的反馈,在执行智能化转型的过程中,相比于硬件设备来说,他们在生产计划、生产调度、协同生产等流程管理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所以我们开始投入更多资金和资源进行软件系统的研发。”兰光总经理朱铎先告诉《t望东方周刊》。

这种面向间层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沟通了上层的计划管理系统与底层的工业控制系统,提高了生产效率。

“比如青岛海尔模具工厂。兰光系统上线前是靠人工录入及核对设备情况,从计划到开工平均准备用时得1小时,而系统上线后实现了程序自动修改、刀具参数自动传输、准备工作现场反馈同步展示等功能,准备用时缩短为半小时,机床利用率提高到75%的高水平。”朱铎先介绍说。

知名跨国公司在这方面更是耕耘已久。

西门子的传统业务是制造现场的全集成自动化,后来则研发了沟通生产制造部门和产品设计部门的MES系统SIMATIC IT,并且通过收购不同领域的工业软件公司,拓展数字化企业软件组合。

王海滨观察到,智能制造已经不仅是指发生在传统生产制造环节的自动化,而是探讨产品研发流程、企业供应链采购流程、质量管理流程乃至排产流程的自动化。

“从研发到制造管理再到生产制造等环节,过去都是割裂的,现在要通过数据的互动联系起来,融为一体,才能实现进一步自动化,甚至智能化。”王海滨说。

实现这种智能化,在他看来,首先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产品、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数字化呈现,再由企业自身归纳梳理流程背后的逻辑关系,写成自动化程序,最后把所有数据放在统一的数据平台上,完成数字工厂的数据互动。

目前,西门子的这套理念已经落地,著名的德国安贝格工厂和其位于中国成都的姊妹工厂,背后运行的就是“硬件+软件”模式。 2016年4月22日,中国家电品牌海尔在俄罗斯投资兴建的冰箱制造基地正式投产运营

“二八”市场

然而,王海滨也观察到,智能制造的实现并不能一蹴而就。

“我们提供的基础自动化的部分占据数字化工厂集团业务量的80%,软件只占了20%。”王海滨告诉本刊记者。

令人欣喜的是,在航空工业、汽车工业、船舶制造等行业,已经看到了这样的“硬件+软件”的智能制造体系的轮廓。而这些行业,都属于离散工业。

“这主要是因为离散工业中产品和制造过程的互动更易进行――系统可以读取到一个零件的条形码进而利用信息进行下一步生产安排,因此更易实现工业智能化。”王海滨解释说。

在朱铎先看来,离散工业的MES系统,是中国工业软件走向世界的唯一机会。

“其他的工业软件发展已经很成熟了,但离散行业信息化起步更晚一些,针对其的MES系统也没有特别成熟的产品,并且它对行业背景知识的要求很高,中国公司参与的机会更大。”他说。

兰光在近年内保持了销售额的高速增长,这也让朱铎先感受到工业软件的春天快到了。他注意到,中国MES软件公司及产品近两年“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目前市场上最少不下几十家,他认为MES公司的增速仅次于机器人行业。

“这里面,有做了十多年的公司,也有刚刚杀入行业的新兴公司;既有做信息化起家的,也有做自动化跨界的,更有做条码等硬件的;即便是做工业软件的,也有各种公司,更有以前与这个行业无关直接跳进来的。”朱铎先说。

当然,这样火热的市场有时也让人无所适从。比如一些公司一味用低价冲击市场,但却根本无法完成项目要求,也破坏了整个行业的名声。

“现在的问题在于,一方面一些客户存在着盲目崇拜国外产品的偏见;另一方面工业软件是高附加价的产品,具有研发周期长、投入大的特点,更需要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才能促进工业软件行业的良性发展。”朱铎先说。

云平台的想象力

而在智能制造的软件体系中,云平台则提供了另一条路径。

不管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开发的Predix平台,还是西门子MindSphere云平台,巨头们的眼光都瞄向了工业物联网云――把机器上的相关数据汇集到云上形成大数据,进而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和预测,诞生更多价值。

工业云平台的这一思路,被诸多业内人士看作是智能制造的下一个竞争高地。

“西门子可以做数据挖掘,设备制造商也可以对设备进行分析,使用这个设备的用户同样可以从中获得价值,我们还提供接口给各式各样App开发者进行数据挖掘,以最大化大数据的价值。”王海滨说。

他举例说,购物中心的升降梯可能多达上百台,这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业主的电梯运维部门或电梯制造商就可以通过数据分析预测趋势并预先维护,其成本是远远小于它故障后的维修。而一些服务公司也可以根据专业知识降低运维电梯的成本,进而产生新的基于云上大数据的不同业务和商业模式。

而做应用软件,则是中国公司的特长。

一个事实是,在云平台应用层面,涌现出越来越多中国公司的身影:机智云、氦氪、司南等创业公司,就提供物联网云平台服务,让智能硬件能被更迅速地开发,帮助企业并发挥物联网和大数据的真正价值。

机智云创始人黄灼告诉《t望东方周刊》,云平台上集中的物联网设备数据,除了可以远程控制外,还可以帮助客户实现监管、报警、收费等智能决策,为客户提供从生产到售后的整个全生命周期的运营管理优化。

“我们提供软件和服务,更多与设备端相连。比如我们的平台可以服务于商用酒店热水器供应商,提高节能效率;也可以给一些有设备租赁业务的客户,帮助他们更好地监管租赁设备的运行情况,确保正常生产服务,并及时收款结算。”黄灼说。

他记得曾经有人说过,软件正在吃掉整个世界,在他看来,这正在发生:“现在的软件开发提倡敏捷开发、快速迭代,这与传统硬件开发讲求稳定性、可靠性的思维方式并不一样,会有更多实现空间。思维的碰撞会激发出更多火花,可以说,我们才刚刚开始。”

国家行动

对于西门子这样的跨国公司而言,更关心的话题是数字工厂实践中产生的焦点问题――比如工业通讯标准和信息安全。

“来自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环节的数据要打通交互,采用哪种通讯标准?这对企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决策之一。此外,企业的数字化数据模型建立后,很大部分的专业知识、工艺流程、图纸等等都数据化了,那么这个数据的信息安全是非常关键的。”王海滨说。

曲道奎也认为信息安全在智能制造中非常重要,但除了产品技术层面的含义,他更看重信息安全的战略意义。

“这已不仅仅是一个产品和技术的竞争,它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数字化工厂的这种物物相连模式,整体系统解决方案有没有安全漏洞?在特殊时期能不能安全进行生产?这是非常重要、需要考虑的问题。”曲道奎说。

2016年12月,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工信部、财政部联合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公布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其中明确提出,要培育40个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规划》还提出,要加快标准制(修)订,在制造业各个领域全面推广。到2020年,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制(修)订智能制造国家标准200项以上,建设试验验证平台100个以上,公共服务平台50个以上。

而几乎在同一时间,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在京成立,该联盟由工信部副部长辛斌担任指导委员会主任,工信部原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担任专家委员会主任,曲道奎任联盟第一届轮值主席。新松、华为、百度、中国电信、阿里云、曙光、海尔、长虹等企业都加入了该联盟。

“联盟的理事长单位由智能制造系统集成领域不同类型的龙头企业担任,理事长单位之间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将带动行业发展。下一步,联盟内部将以产、学、研、用联合体或产业链联合体等形式开展跨领域、跨行业协作,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曲道奎说。

第5篇:智能制造方案范文

在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整合迈向数字化、智能化制造的进程中,“工业4.0”已成为引发商业模式创新甚至商业革命,催生新兴业态的发酵剂。

“工业4.0”纳入“两化融合”路线图

在2011年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工业4.0”理念被首次提出。它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并由此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工业4.0”代表了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通过制造新秩序的重新建立,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可以看出,“工业4.0”与我国力推的“两化融合”战略具有很高的共通性,两化融合是工业4.0实现的基础,中国版的工业4.0某种程度上即等同于两化深度融合。专家指出,互联网正在推动传统产业实现智能化,并将取代传统的机械和人工生产模式。

工业4.0以生产流程为基础,融合“智能工厂”与“智能生产”,实质是聚焦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的高度集成,联动整个制造产业价值链,帮助制造企业提升运营效益,化解生产成本攀升的压力,并以工业智能化推动生产力跃升。

在德国智能工厂典范西门子安贝格工厂,“工业4.0”产生的运作绩效非常显著。分解生产管理指标会发现,在交期承诺上,安贝格已实现100%小量客制化订单以及100%订单24小时内交货;在不扩厂、不加人的基础上,安贝格的生产量提高了8倍,良率高达99.9988%,而同时,安贝格的库存水平接近于0。

将德国提出的“工业4.0”理念纳入中国“两化融合”路线图,消除其水土不服的弊端,无疑更符合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模式。

互联网重新定义制造产业

有专家曾指出:“互联网进一步向制造环节渗透,并彻底改变制造业。过去的制造只是一个环节,但随着互联网和工业的融合加剧,它的含义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从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到营销、服务,构成了闭环,从而彻底改变了工业的生产模式。”

伴随着“工业4.0”浪潮而来的产业互联网时代,迫使制造业必须重新思考经营战略与商业模式,如制造服务化、定制化。

未来的一切产业市场脉动都将扭转到以消费者为中心,这意味着就连最为传统的制造产业也必须接近顾客才能迅速地响应市场。

如今,在C2B(Customer to Business)和C2M(Customer to Manufactory)模式下,消费者在制造厂商自有的营销平台上直接下单的情境已不再只是脑海中的画面而已。个性化订制、按需制造、众包众设、异地协同设计、微电商等互联网与工业融合的创新应用模式不断涌现,“与用户交互、让用户吐槽、最终由用户定义”对制造业的商业模式是一种彻底的颠覆。

对制造业而言,能否为客户量身订制服务解决方案,逐渐成为企业能否成功,甚至能否存活的关键因素。

正如《风口:把握产业互联网带来的创业新机会》一书中所言,通过与产业上下游族群“合谋”,企业的生产及研发方式得以改变;通过物流智能化、去中间环节化,企业的物流及销售方式得以创新;通过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资本获取方式也变得不同。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企业价值的创造方式。

建构“工业4.0”驱动变革模型

作为“工业4.0”的两大主题之一,智能生产是当前相当一部分已用先进的自动化设备武装车间的制造企业非常关注的议题。

自动化并不等同于智能化。应用了自动化设备,建立了无人化工厂,企业就实现了工业4.0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在互联工厂的探索实践中,实现智能化生产,走向智能互联,创造用户全流程最佳体验,是必须恪守的核心。

从工业1.0、2.0、3.0,再到工业4.0,作为服务本土制造业时间最久的ERP厂商,30余年来始终关注中国制造产业的变迁,同时拥有超过5万家的庞大制造客户群体。

在企业信息化领域深耕多年的鼎捷软件认为,在ERP、APS、MES等软件系统支撑下,在自动化设备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化生产,将会带给制造企业更为智慧的运作,催生更大的生产效益。

据鼎捷软件总裁叶子祯介绍,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沙锥模型”原理,将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重点策略划分为不同层次,并对应“工业4.0”理念中的不同驱动变革的类型,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

从最开始阶段的追求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进阶到互联网时代要求的高速度,再到产业领先企业探索创新商业模式,企业必须首先准确定位自身所处发展阶段的关键策略,再找到与“工业4.0”的对接点,才能借用对应的解决方案,准确跨入“工业4.0”的追逐战中。而这也是鼎捷软件现在及未来将要协助制造企业伙伴实现的目标。

在追求“低成本、高质量”的策略指引下,企业可以通过机器自动化转变人工生产实现,这样的策略定位对应“工业4.0”的“智能工厂”驱动类型,可采用设备自动化(FA)的系列解决方案。在实现了设备自动化后,这类企业就具备了智能化的能力。

定位在“高效率、高速度”策略的企业,对应“工业4.0”的“智能生产”驱动类型,在这个阶段,ERP等软件应用成为核心,它能与智能工厂的自动化设备串接起来,很好地连接制造执行系统。

而在最高层次的创新策略阶段,对应“工业4.0”的“智能互联”驱动类型,在这个阶段,“随需而至,随需而制”是核心诉求点。通过互联网的连接,企业实现纵向、横向的全面整合,形成从研发到销售再到售后服务的完整价值链闭环。同时,随着转型为大规模定制化生产,企业的商业模式也从B2C转向C2B。

“智能生产是鼎捷最擅长的领域,也是过去30年一直在钻研的领域。而为了帮助处于不同策略阶段的企业抓住工业4.0的契机,鼎捷的商业模式会相应的向上(智能互联)和向下(智能工厂)延伸,为企业提供创新的价值服务。”叶子祯认为,转型喊了那么多年,这一次对企业而言,真的不一样。

共创智能制造生态圈

在面向“智能工厂”的商业模式拓展上,鼎捷已积极行动,并有所举措。近期,鼎捷与研华科技的战略合作尘埃落定,这意味着鼎捷为企业提供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将贯穿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及智能互联三大驱动环节,未来交付给用户的将是全周期、一体化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作为全球智能系统产业的领导厂商,研华科技在中国台湾上市多年,其分支机构分布在全球21个国家、92个主要城市,拥有超过7000名员工,为客户提供完整的系统集成、硬件、软件、以客户为中心的设计服务和全球物流支持等产品与服务。在设备自动化领域,研华科技更拥有覆盖运动控制、机器视觉、人机界面、工控运算平台、PAC运算平台、数据采集及电机驱动等多个种类的丰富产品系列。

此次战略同盟的达成,鼎捷可借助发达的物理信息系统(CPS),弥补自身在物联网层级解决方案的不足,提供给客户完整的智能制造生态圈。而研华科技将会借助鼎捷ERP、ERPII等全系解决方案,弥补其在“工业4.0”智能制造顶层架构中信息化能力上的不足。

在鼎捷与研华这样的外部智能系统厂商共同构建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中,生产线的物料将会被快速的标识为信息产品,并通过CPS系统快速在物联网中进行交互,同时将信息提交给MES系统和顶层的ERP、PLM等与生产计划、物流、能耗和经营相关的系统。最后指令通过顶层的智能互联网端快速下达,从而实现无人化的敏捷生产,并达到资源利用及生产效能的最大化。

精进管理 实现更智能的生产运作

必须看到,现阶段的制造企业仅仅有自动化的设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为冷冰冰的机器加上更多的手,更多的眼,更发达的脑,实现“智动化”,才是成为“工业4.0”时代互联工厂的核心。

对此,叶子祯举了一个案例,一家企业利用自动化设备的运行,将生产到储运环节所需的时间大大缩短,可以提升总体运营效益的31%。而通过管理自动化,企业可进一步将从研发到订单达交到生产排程到采购备料的制造前置端所需时间再次缩短,还可继续提升总体效益的31%,从而使得对价值链的整体优化效益达62%。

可见,设备自动化与管理智能化的叠加,在提升制造现场作业效能的同时,将进一步提升企业内外部协同运营管理效能,为制造企业带来更为智慧的运作,催生更大的生产效益。

在“智能生产”这一深耕了30余年的领域,鼎捷将智能生产划分为生产管理智能化、产品开发智能化、供应链管理智能化、售后服务智能化、财务服务智能化和经营管理智能化6大主议题,其下又分解成众多子议题。针对每个主议题及关联的子议题,鼎捷都设计了对应的“4.0成熟模型”,从LV1-LV4,代表了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准从低到高。

比如,针对生产管理智能化议题,鼎捷从流程自动化和管理智能化两个维度,设定了LV1准确掌握产出-LV2实时掌握进度-LV3实时监控异常-LV4自适应调控这一成熟模型,鼎捷将协助企业在这一模型中定位现状(处于何层级),并提供如何进阶到下一层次的产品与服务,以帮助企业从全人工的传统作业进入全自动的智能化作业。

转型C2B 迈向场景时代的智能互联

在实现了“智能工厂”与“智能生产”两大主题后,诉求创新商业模式的制造企业将开始构建产业互联网下的“智能互联”情境,从B2C转型C2B,这也成为“工业4.0”驱动类型中的顶层架构。

广州一家名为“尚品宅配”的家居企业,凭借其独特的C2B+O2O定制模式,在受房地产行业低迷影响而增长乏力的家具行业,仍能够实现60%的年复合增长,仅广州的一家体验店在2014年就实现了2亿元营业额。

凭借大数据的设计体系加上柔性的供应链,尚品宅配保证了高周转、低库存的核心竞争力,这也使得其可以满足消费者多样的个性化需求,并高效、快速的完成复杂的家具定制。

可见,以C2B模式为核心的“智能互联”离不开“智能工厂”与“智能生产”的双重支撑。“定制”和“规模化”,从来是站在现代消费的两端,势不两立。前者是一个高端消费的代名词,后者则往往意味着平价、大众和标准化。但“智能工厂”与“智能生产”的实现,为两者间的串联提供了可能,“工业4.0”意味着大规模定制化时代的真正到来。

为了协助已走在产业转型前沿的制造企业实现“智能互联”,鼎捷面对“工业4. 0”与“互联网+”共同构成的Prosumer新场景时代,从微企互联聚合到全渠道零售,同时整合智能制造,融合成跨界合作生态系统。

“简单来说,以消费者为中心,辐射到消费者的朋友圈、家庭、工作,围绕衣食住行各方面,通过全渠道零售,直接面对生产工厂。”叶子祯总裁介绍道。

这个生态系统被鼎捷解读为“企业互联的三环一线”,其中“一线”代表了从人工生产作业到智能化生产作业的管理精进过程,“三环”则指制造业的供应链环、流通零售的销售链环、微企的互联网环,并向外拓展到协同设计、协同服务、协同供应、协同生产、协同商业、协同物流等几朵协同云。

鼎捷将“三环一线”的生态系统架构在自身的服务云平台上,在“一线”的层面协助企业持续精进管理,实现智能生产;在“三环”的层面提供信息服务、运营服务,协助企业形成自己的生意运作。这也将全面改变企业的研发模式、生产模式、销售模式、配送模式,协助企业构成智能互联网。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远远落后于欧美,追赶需要时间和超乎常人的坚忍。

如果说“工业4.0”是德国在面对美国的信息产业和中国的制造成本双重侵袭下,试图摸索未来工业生产的途径、重建产业优势的战略选择。

那么,融入“两化融合”精神的“工业4.0”路线图,则代表了中国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过程中的顶层设计和路径选择。

第6篇:智能制造方案范文

在2016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长飞用展板+实物+沙盘的形式,展示了完整的产品系列和相关多元化的成果,整个展台显得简洁大方。长飞战略中心战略与市场部经理周钦敏表示,今年长飞以集团整体形象参加展会,展示了包括超低损耗光纤、特种光纤、数据中心综合布线等方面的最新产品和解决方案。

显然长飞几乎将旗下一条光通信产链都搬到了展会现场。

下一代通信光纤受捧

当前正处于通信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网络发展对光纤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长飞公司未雨绸缪,在几年前就启动了下一代通信光纤的研发,本次展会,集中亮相了长飞公司在通信光纤领域的最新成果。

在光纤方面,长飞公司集中亮相了下一代通信光纤:超低衰减大有效面积G.654光纤、宽带多模光纤、多芯光纤、少模光纤。其中,远贝?超低衰减大有效面积G.654光纤为400G及以上系统提供了光纤解决方案,已经用于中国联通哈密-巴里坤和济南-青岛干线建设,即将用于中国移动北京-南京干线建设。超贝?宽带多模光纤在850nm-950nm波段范围内都具有高带宽,采用短波长波分复用(SWDM)技术,单根光纤可以进行100G传输,在高速数据中心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特种光纤方面,长飞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光纤陀螺组合是前不久刚刚发射升空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姿态控制系统的关键仪表,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偏光纤便来自长飞公司。在此次展会上,长飞就展示了旗下全系列特种光纤产品。

做解决方案供应商

在光纤光缆这条产业链上,长飞向上和向下都进行了延伸和布局。向上,长飞去年在湖北潜江开工建设了长飞全资光纤和光纤预制棒项目以及四氯化硅原材料合资项目;向下,长飞公司正在向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服务商大步迈进。

在本届展会上,长飞公司展示了数据中心、隐形缆室内布线、分布式基站布线、农村光网、基于全光网的智慧园区等解决方案。

长飞公司iCONEC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为顺应全球特别是中国市场的大数据、云计算、高带宽的全新网络基础链路需求大趋势,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其中最核心的是多模光纤。

据了解,当前运营商数据业务快速增长,特别是数据中心内部存储器、服务器之间数据交换量得到快速提升,而多模光纤恰恰是数据中心内部使用量较大的产品之一,占比至少达到50%。为此,长飞公司副总裁闫长d表示,该公司在多模光纤、数据中心布线等产品和业务都进行了布局。

长飞公司研发中心总经理王瑞春表示,该公司对多模光纤产品的研发和生产C具有较长的时间,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先后推出了OM1、OM2、OM3、OM4多模光纤,而为了应对当前数据中心高速增长的需求,未来长飞还将推出更多采用SWDM技术的新型多模光纤产品。

随着4G建设的推进,通信光缆和设备不断地向用户侧延伸,远端基站,通信机房、用户接入等的设备供电成为棘手问题。光电混合缆直流远供方案有利于网络中电源设备的集中建设、运维,可同时实现高效电能与光信号的共缆传输,并且降低建设与运维成本、提升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长飞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已有所布局。在本届展会上,长飞展示了基于全光网的智慧园区解决方案。据了解,该方案通过绿色云平台实现园区业务和管理智能化,由下及上打造了端、管、云的全面网络构架,以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作为服务,为企业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个性化、专业化互联网服务。

创新背后的技术支撑

长飞公司在本届展会上所展示的产品仅仅是其冰山一角,还有很多是无法用展板简单的展现出来的,比如背后支撑这些产品的技术。

在光纤预制棒产品方面,长飞主要采用有利于精确控制光纤预制棒折射率剖面的PCVD工艺。经过二十多年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长飞公司不仅全面掌握了PCVD核心技术,还自主研发了更大尺寸的预制棒及相关制造装备。同时,通过引进其他制造工艺和PCVD工艺有效结合,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提升光纤预制棒的竞争优势。

就在通信展开幕之前,长飞公司还与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网络技术研究部主任王光全表示,双方的合作将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第一个方面,双方将合作研发光纤光缆产品,特别是面向下一代光通信网络的G.654E光纤产品的研发。第二个方面,则是面向5G、物联网、智能制造等新的方向和领域。

随着NB-IoT的成熟,中国联通将会提供更便捷的管道服务于制造企业,周钦敏表示,这将是长飞与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未来合作的契合点,其中中国联通将提供物联网管道,长飞公司将提供物联网等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

第7篇:智能制造方案范文

目前,造船业国际先进水平正在从工业3.0向4.0过渡,而我国大部分船企仍处于2.0阶段,造船效率仅是日韩水平的30%。从2010年起,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大造船指标已连续6年稳居世界前列。但随着要素成本的上升,中国造船业将面临严峻挑战,迫切需要转型升级。

中船重工董事长胡问鸣表示,在与国际一流强手竞争中建设海洋强国,需要紧紧抓住智能制造的新机遇,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以创新驱动,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将智造技术的开发应用作为持续快速发展的倍增器。

自制机器人“上岗”焊接造船

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研制的我国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船舶制造多功能室焊接机器人,已在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顺利通过“试用期”,正式“上岗”焊接造船。该机器人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国外垄断,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该种先进技术装备的国家。

据介绍,通过配备多种焊接机器人替代人工作业,船厂的车间也越发“智慧”。一线员工只要在信息化电子终端操作机上使用条形码数据采集技术,就可以实时跟踪制造情况、采集数据和信息等。

如今,走进中船重工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的数字化生产车间可以看到,一线员工只要在信息化电子终端操作机上,使用条形码数据采集技术就可以准确获得消耗品使用信息、动态实时跟踪分段制造情况、实时采集现场质量检验数据和生产安全与设备信息等。该项目建成了国内首个船舶分段建造数字化车间,通过配备多种焊接机器人替代分段焊接人工作业,使分段制造接近日韩先进船舶企业水平,分段建造效率提高30%,车间能耗降低10.8%,设备有效利用率提高30%。

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全链条协同

近年来,中船重工抢抓智能制造新机遇,大力实施智能制造技术在船舶和海洋装备制造业的应用研究,引领船舶行业变革,推动我国向海洋强国迈进。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杜刚表示, 船舶行业具有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的离散制造特点,要求生产作业系统具有更高的柔性和智能。杜刚说:“就船舶行业而言,我们认为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全链条协同,即从设计开始,到工艺生成,到物资供应系统,到制造车间,到测试和最终交付。”

围绕全链条协同,中船重工采取“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的策略,通过厂所合作、研用结合的模式,实现了我国船舶智能制造装备国产化和柔性制造新模式;建成了国内先进的高技术船舶分段制造数字化车间,使我国船舶中间产品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及系统解决方案水平步入了国际先进行列;验收通过了3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打破了国外智能制造技术垄断,有力支撑了造船效率和效益。

除了集团内的转型升级,中船重工还为传统船舶企业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引领我国船舶行业变革。据介绍,中船重工以智能信息系统、智能工业机器人、机器人智能工作站等高端定制化的智能制造产品,面向船舶行业内的船舶制造、船舶动力、船舶配套以及部分非船制造型企业,开展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能院所等项目建设,解决传统船舶制造企业对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急迫需求。

下一步,中船重工将实施四项工程,建设一个中心,构建两个体系。四项工程是指船舶重工研发制造一体化协同平台建设工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工程、船舶重工试点示范推进工程、船舶行业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建设工程;一个中心是指大数据中心;两个体系是指制造+服务体系和船舶重工智能制造人才体系。预计到“十三五”末,中船重工将实现生产效率提高20%,成本降低15%,研发周期缩短15%。

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随着智能制造装备发展深度和广度的日益提升,中船重工初步形成以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体系。但要实现制造环节互联互通,消除“语言障碍”,推进跨行业、跨领域的智能制造标准化建设势在必行。

该集团公司根据业务涵盖船舶与海洋装备设计、建造、试验、保障全过程的特点,将面向船舶复杂系统的集成优化设计、一体化并行协同研制、造船模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全生命周期超大规模的系统工程管理,依托第七一四研究所抓总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同时整合全集团力量,构建起由总体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协同标准、专业标准组成的标准框架体系,并建立起标准体系的动态完善机制,逐步为智能制造形成强有力的标准支撑。

目前,中船重工制定了集团公司装备制造2025计划,按照计划,到2018年,中船重工将建设7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突破共性关键技术;提升数字化设计工具、企业资源管理系统普及率和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在智能制造工艺、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生产线和数字化车间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到2020年,基本建成研发、设计、制造、测试、仿真、管理一体化协同平台,形成开放共享的网络数据系统;基于业务流的产品数据管理平台、三维设计软件等基础软件或系统达到高度统一,初步形成数字化基础体系;形成可自定义的标准智能工厂。

相关链接

中船重工智能制造产业园正式开工

近日,中船重工智能制造产业园在重庆市永川区正式开工。同时,中船重工与永川区签订了深化合作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高端动力、智能装备、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发展,进一步促进军工科技和地方经济深度融合。

第8篇:智能制造方案范文

困扰一:物料管理。在客户要报价时,印刷企业往往难以精确测算生产成本。如果不对物料损耗、耗材回收、废品补料等信息进行有效监控,生产成本很难进行准确评估。

困扰二:设备管理。一单活儿生产周期一个半月,到底多少设备才够用?有没有设备在闲置呢?能不能缩短周期?如果不掌控设备的生产能力,不监控设备状态,不做技术改进,就很难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印刷企业管理者对于设备缺乏数字化管理,对设备的使用效率判断缺乏数据。

困扰三:人员管理。人员绩效考核耗时费力,到底需要多少人?如果不准确统计员工每月考勤、每班合格产量,就无法得出准确的绩效考核结果。如果没有考核结果,就无法评定员工是否要培训,就无法判断是否需要增减人员。另外,国内书刊印刷企业生产季节性明显,一年两季教辅教材印刷,平时生产任务并不多,但是到了学生开学旺季,生产任务集中增加,使得书刊印企急需大量临时工,但是印刷厂劳动强度大,对知识文化要求不高,而增加了招工难度,临时工流动性强、敬业度较低、管理难度大,再加上用工成本连年增加,用工难也是印刷企业管理者的痛点之一。

困扰四:仓储管理。物料都放在哪了?库存与在制品到底有多少?还需要准备多少?如果不对物料与库位进行编码,并作有序管理,寻找就只能如大海捞针般的困难。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费力费工效率低,造成普遍的浪费。

困扰五:生产管理,工单管理,流程管理。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计划下发,生产工单下发,生产报表统计汇总都是通过人工参与、分发和处理,生产周期长、效率低下。从印刷到印后到物流,各个环节都是孤立的,孤立的“岛”靠人工低效的管理连接起来。

北人成功推出智能系统解决方案

针对目前印刷企业所面临的以上困扰,10月26日,北人集团以“智能引领未来”为主题在北京召开了2016智能系统解决方案演示会。会上,北人集团公司针对印厂生产中的设备、人员、物料、能源、质量、流程等问题,推出了智能印厂解决方案。据了解,未来的智能印厂能够帮助印厂实现设备高效运营,完成设备数字化升级;印后工序自动化,减少人工,提高效率;能源管理绿色化,建设绿色环保的新型印刷基地;管理系统信息化,实现生产管理智能化;服务网络化,全方位个性化定制服务。在如今的印刷寒冬里,该解决方案能够帮助广大印刷企业提质增效、节能减排、解决发展痛点,一经推出,在业内引起了强烈反响。

谈到推出智能印厂解决方案的初衷,北人集团总经理陈邦设表示:“我们的客户都饱受以上种种的发展和经营困扰,客户和市场需要更好的能够提高效率的方案,我们也需要给客户提供更好服务的机会。如果要让客户买新设备,那旧设备怎么办?买新设备的钱从哪里来?单纯地购置设备并不能解决客户根本性的问题,所以我们帮助客户升级改造原有设备,再加上自动化辅机和软件,就可以让印厂解决目前发展痛点。”

随着印刷市场的不断变幻,北人集团也在近几年走上了转型之路。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接触客户和深入研讨,北人集团制定“十三五”战略时确定了“聚焦出版和包装两大市场”的发展方向,致力于从过去单纯的设备供应商转变成为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和服务商。在这样大战略的设计下,北人明确了任务:规划设计智能工厂解决方案。

提出了任务,那么,第一件事就是升级原来的印刷机。为什么要升级原有印刷机呢?陈邦设给出了答案:“我们整体的解决方案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对接互联网,通过互联网传输数据,实现人机对话,过去生产ERP和生产设备之间没办法连接,说明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水平还不够,需要提高生产设备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这样从机器上获取很多数据,通过MES系统(生产制造执行系统)向机器传输数据,机器也可以反馈数据。所以第一个内容我们要升级印刷装备,同时开发研制自动化辅机。”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和投入,北人集团攻克研发难关,去国外先进印厂考察学习,把国外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拿回来消化吸收,不断地与客户对接,终于成功推出书刊智能印刷工厂解决方案并向业内人士现场演示。陈邦设表示,北人在智能工厂方面不仅是重视,而是真刀真枪配给了资源。“为了让我们这两方面的工作能够有序推进,从组织上给予了保障,在陕西北人成立了面向包装的事业部,专门开展包装领域智能工厂解决方案的研究工作;而在北京成立了智能系统分公司,组织了精兵强将专攻书刊智能工厂解决方案。”从这些方面来看,北人对于这件事情的态度是很坚定的。另外,北人今年在北京建立了一个面对出版的智能工厂研发和演示中心。未来也将在陕西建立面对包装的智能工厂研发和演示中心。“北人在研发中心对升级后的印刷设备,开发出来的自动化辅机、MES软件、自动化仓储物流系统等进行不断地完善和调试。通过向客户演示能够反馈客户的改进意见和建议,让我们的方案发挥更好的作用。以往我们去印厂,更多地是与客户讨论设备如何,而如今我们在客户那里,谈的都是怎样提升整个印刷厂的状态。经过我们近两年的实践,结果告诉我们,客户非常乐于接受提升效率和管理的方案。”

此次面向出版行业推出的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以减少人工、精益管理、节能减排为目标。针对不同规模和生产能力的印刷企业量身定做个性化技术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生产经营全部都要实现数字化管理,包括生产运行数字化、设备管理数字化、采购仓储数字化、物流销售数字化。而智能工厂正是建立在数字化工厂的基础上,利用物联网技术和监控技术加强信息管理服务,最终达到最优生产、无人干预、效益最佳、动态平衡的目标。但陈邦设指出,智能印刷工厂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逐步探索和逐步完善。印刷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不仅仅是生产改造而是管理改造,这是一个渐进过程,是一部分一个环节逐步实现的,不能一蹴而就。

北人未来要做两件事

如今,北人向业内展示了阶段性成果,但前方的转型之路仍然漫长,北人下一步要做哪些事情呢?陈邦设表示,北人未来要做两件事。

“一是我们必须将需要研发的产品加大技术投入、加快速度实现,因为明年我们要让这个项目在市场上落地生根。另外,根据客户需求,模块化导入,分步实施,分别在不同的客户厂建立书刊和包装智能示范基地,带动中国印刷业的发展。包装示范基地方面,我们已经与江苏的一家客户签约,我们帮助他们规划新工厂的物流、整个装备布局,以达到最佳配置和最高效率,提供升级过的装备、自动化辅机等。而关于书刊智能示范基地,现在有很多客户正在洽谈之中。我们非常有信心,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困难不在于客户,在于我们自身,要抓紧时间完善方案、升级产品、验证软件。”

“第二件要做的事就是,我们需要打造一支满足市场需求的营销团队。过去销售经理拜访客户时只需要把设备介绍清楚,现在销售经理要给客户整体解决方案,不光要了解设备,还要了解客户的印刷生产过程和工艺特征,能够迅速与客户对接,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方案。接下来我们还需要项目管理的人才,从工厂设计开始到装备调试、系统调试,到最后系统运行这一系列环节都要了如指掌。现在客户需求大而且非常急迫,所以快速打造一支满足客户要求的营销团队是北人要做的第二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北人围绕着“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工业机器人等先进技术,不断提高主导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控制水平,并使服务产品更易于接入,推动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从印刷设备制造商转变为系统方案的提供商和服务商,实现从提供单一印刷设备向提供绿色、高效、数字化、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的重大转型,打造了印刷出版新模式。除此之外,陈邦设还表示,北人也成为了资源的整合者,这些资源如何能够有效管理、合理搭配,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需要北人的团队发挥聪明才智满足客户需求。未来北人需要从技术研发、方案完善、队伍打造和新的经营模式探讨上作出更多的努力。

智能系统解决方案演示会的三个意义

目前印刷装备制造企业都不太景气,作为发展至今已60多年的老国企,北人集团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能够敢为人先,立于行业潮头,投入如此之大,并且在一年多时间内将想法变成了现实,在业内是一件非常振奋人心的事情。10月26日会后,京城机电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书记任亚光、总经理王国华、总工杜旭东带领团队来到北人集团智能工厂演示中心参观过后,给予了非常肯定的意见。任董事长表示:“北人在‘十三五’战略的落地方面,抓得很紧、很有成效。并不是把智能化、‘互联网+’挂在嘴边,而是真抓实干。”王国华总经理也给予了肯定,他认为:“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是非常正确的方向。北人在这个背景下,结合目标市场,特别是书刊市场和包装市场的需求,打造在这个领域中非常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研发出了这么多能够切实解决客户困惑的方案,我感到特别高兴。”

不仅上级领导对于北人如今的转型成果表示肯定,众多印刷企业也纷纷表达了与北人进一步合作的强烈意愿。陈邦设兴奋地说:“10月26日会议以后,客户反响非常强烈。各地新华印刷厂纷纷带领团队来到我们的演示中心,他们表示,智能工厂解决方案是未来印刷厂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途径,参观演示也是让大家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提升认识水平的重要举措。”

对于北人来说,10月26日召开的会议是公司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具有重大意义。陈邦设认为,此次会议对于北人有3个重要意义:

第一,此次会议扩大了北人品牌的影响力,丰富了北人品牌的内涵。北人是中国印刷装备行业的排头兵、领导者。以往大家对北人品牌的理解是设备制造商。而陈邦设在10月26日的会议上表示,北人愿意成为印刷行业的“保姆”去服务行业。如今的北人品牌内涵完全不一样。“曾经有人质疑,在全球印刷装备制造业寒冬的环境下,北人还做不做印刷机?这次会议很响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北人不但要做,还要做行业的领导者。不但要做领导者,还要引领和影响到中国印刷业的发展。我们这些想法也在会议上得到了普遍的好评。”

第二,此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北人未来的发展方向。尽管“十三五”的战略已经明确了聚焦包装和出版两个领域,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这是北人基于对市场的分析判断所做出的决定。而通过这次演示会上行业的反馈,大家有着非常强烈的合作意愿,让北人笃定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这更加促使北人团队拿出更好的方案和更快地响应。陈邦设感慨道:“一个企业如果找不好方向,就会迷失在市场的浪潮里;如果找错了方向,就会很快地倒下去;只有找对了方向,企业才会很快地发展。所以,我们很相信一句话: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第9篇:智能制造方案范文

外行人看热闹,业内人士看趋势。在今年展出的新科技新产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2015年的科技之风劲吹“智能化”。

从宝马的三星Gear专属应用到索尼的运动健康手环,从高通的智能手表到英特尔智能耳机,几乎每个巨头都在不遗余力地展示智能化可穿戴设备的最新成果,尽管这些产品的实际市场价值仍然有限,但透过这些产品,我们可以从中探寻智能产品背后的软硬件技术创新。

以智能之名玩跨界

“全新个人计算体验、智能互联设备的崛起,还有可穿戴设备革命,正在重新定义消费者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科再奇(Brian Krzanich)表示。

在今年的CES展上,英特尔宣布了一系列旨在推动计算创新加快进入全新领域的技术成果和计划:英特尔Curie模块,一个用于可穿戴解决方案、纽扣大小的硬件产品;英特尔实感(Intel RealSense)摄像头在机器人、多旋翼无人机以及3D沉浸式体验方面的新应用。

可穿戴技术的增长为英特尔开辟了新的创新战场。科再奇披露了英特尔Curie模块的相关计划,这个微型硬件产品采用了英特尔为可穿戴设备推出的第一个专用系统芯片(SoC)。该模块包含有英特尔 Quark SE 系统芯片、蓝牙低功耗无线电、传感器和充电电池,预计在2015年下半年出货。

Curie模块可以为各种设备提供高效且智能的可穿戴解决方案,从戒指、箱包、手镯、吊坠、健身追踪器到纽扣,几乎无所不包。这款纽扣大小、高度集成的硬件模块,集成了低功耗蓝牙通信功能和运动传感器。 从尺寸和灵活性的角度来说,这个模块中集成元件的整合完全不同于英特尔以往产品,让客户得以开发电池续航时间更长的小型设备。它特别适于需要“时刻在线”的应用,例如社交提醒和体育运动。作为全新设计的产品,这款系统芯片能效极高。借助英特尔Quark内核以及集成的专用传感器中枢处理器,利用纽扣电池,它就可以提供很长的续航时间。

英特尔公司副总裁兼新设备事业部总经理Mike Bell表示:“2014年,我们与一系列时尚、健身及生活方式品牌联合推出了多款产品和计划,共同建设强大的可穿戴生态系统。”

科再奇宣布将与产品设计与运动眼镜品牌Oakley在可穿戴设备领域展开合作。

Oakley是罗萨奥蒂卡集团(Luxottica Group)与英特尔合作的首个品牌,旨在利用智能技术打造优质、高档的运动眼镜产品。Oakley首席执行官Colin Baden在科再奇发表演讲时应邀上台,介绍了两家公司正在携手开发的将于今年晚些时候上市的一款旨在提升运动员成绩的智能产品。

除了英特尔,早先在PC时代的标志性企业也开始投入了跨界的行列。

触控和传感器制造商Synaptics给联想和惠普等许多知名笔记本生电脑产商设计生产触控板和指点杆,但是随着科技行业的发展,Synaptics也开始尝试切入到符合时代潮流的移动手持设备创新当中。

Synaptics公司首席执行官Rick Bergman:“作为移动和PC触控、显示及生物识别解决方案供应商,我们展示的最新技术能够帮助合作伙伴抓住汽车和游戏市场出现的新商机。在本届CES消费电子产品展上,Synaptics展示面向消费类设备市场的智能显示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因不久前收购RSP而得到了改进。”

除了商用产品,Synaptics还将展示几款最新概念原型机,这些概念原型机将人机界面应用范围扩大到了更多领域。

Synaptics将面向移动设备、PC和汽车应用的最新概念原型机,这些概念原型机将加速Natural ID用于更多设备,从而将生物识别和身份验证解决方案的应用推进到更高水平;智能显示技术在系统级解决方案中整合了触控和显示驱动器,可实现更薄、更亮和更具创新性的显示器,同时还显著简化了OEM的供应链;创新性触控技术现在可以放入驾驶员座椅中;Synaptics汽车中央控制台解决方案采用了压力敏感型触控技术、眼球跟踪、靠近检测以及其他功能,将提升驾驶员体验,同时提高安全性,并最大限度减少精力分散。

创新从未止步

今年的CES上,各种高清智能电视独领。在越来越注重产品设计的时代,窄边设计、超薄液晶屏成为电视厂商追求极致的一个方向。

“当侧光式LED首次进入市场时,显示器行业最初想采用玻璃制成的导光板。”康宁高性能显示和先进玻璃创新部总经理兼副总裁John Bayne表示,“但玻璃的传输性能尚未被接受,因此面板制造商才选择了塑料。”

虽然塑料的传输能力足够强,但作为导光板仍有其局限性。它缺乏硬度,这制约了面板制造商开发更薄的电视机的能力。作为补偿,面板制造商应用了额外的结构部件,从而增加了常规的侧光式液晶电视的重量和体积。此外,由于塑料与湿气接触会膨胀,制造商还需要增加电视机外部框架区(即屏幕边框)的尺寸。

康宁开发了Iris玻璃,将其用做侧光式液晶电视中的导光板(LGP)。所有液晶显示器都需要背光源才能生成图像。导光板是背光源组件的一个组成部分,用于在电视内分配和引导LED光源。Iris玻璃基板能显著减少液晶显示屏电视机的厚度,使它像智能手机一样薄。 Iris玻璃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其出色的传输性能,可形成明亮的画面,从而证明玻璃是一种可行的导光板材料。

Iris玻璃的硬度是塑料的36倍,这使面板制造商能够设计出厚度小于10毫米的电视。Iris玻璃的热膨胀系数比塑料低90%,可实现更为时尚的窄边框设计。

与康宁将其主业做向极致的方向不同,联想在本届CES上的表现是长袖善舞。

“在平板上的手写识别一直是个难题,联想将让这种情况一去不复返。用于Windows系统的WRITEit可轻松识别并将复杂的手写文字转化为文本。”“The Best of CES2015 ”奖项评选人则表示。

本届CES上,联想云服务业务集团旗下的手写软件WRITEit与内容传输类应用SHAREit(茄子快传)在“The Best of CES2015 ”评选中分别荣膺“最佳软件/应用”与“最佳移动应用奖”。

作为联想云DOit应用组件中的一员,WRITEit将明显改善用户在触屏设备上的书写体验。WRITEit可在安装Windows 8的触屏产品上使用。WRITEit全面支持在Windows 8系统下的手写输入,允许用户在Windows内置或者第三方软件的文本框内写入内容,无论是Web浏览器、搜索框、电子邮件或者其他应用。在使用WRITEit的过程中,用户书写的内容将实时、原位置的进行文本转换。同时,用户书写文字的大小和位置不受文本框限制,只要起笔的接触点在文本框内即可。此外,WRITEit还能利用光学字符识别来检测用户输入的内容,为用户推荐最接近的联想字符与词汇。据悉,该款应用将在2015年春季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