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医的特点范文

中西医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医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西医的特点

第1篇:中西医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中医药;胚胎着床;特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R7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2―0010―03

胚胎着床是胎孕的重要过程,又称为植入,是指胚胎侵入子宫内膜的过程,主要取决于胚胎侵入能力及子内膜容受性这两个重要因素。众医家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针对以上两个方面运用中医药的方法对胚胎着床障碍进行治疗。

1 “理论”的特点

1.1 肾藏精,主生殖 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藏精,是人体生长、发育及生殖的根本。《素问。奇病论》云:“胞络者,系于肾”,肾与胞宫通过经络直接联系,肾的生理功能将直接反映胞宫的胎孕功能;“夫精者,生之本也。”肾中所藏之精即为先后天之精,是生殖发育的来源,精生血化气,为胞宫的胎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傅青主女科》云:“精满则子宫易于摄精,血足则子宫易于容物”肾的生理功能正常,所藏之精满溢、化血之源充足,胞宫得以濡养,易于摄精容物(即胚胎着床),则胎孕能够正常进行,反之,胞宫精血乏源则难以摄精容物,导致胎孕异常。

1.2 女子以血为本,以气为用 《圣济总录》曰:“妇人纯阴,以血为本,以气为用”。气血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摄纳之功使胞宫摄精容物功能正常;气推动之功使精血物质得以循环周身,胞宫得精微濡养;气温煦之功使胞宫得以温暖,为胎孕提供适宜的环境。血属阴为精微物质所化生,其能滋润、濡养胞宫,为胎孕提供物质根本。女子本为纯阴之体,得同属阴之血滋养,如同花得雨露滋润,生机盎然,万物得化生。气血同源,二者相互滋生,相互依赖,调和顺畅,保障了胞宫摄精容物的特殊生理所需之物质条件和功能条件。

2 “治法”的特点

2.1 以补肾之阴、阳、精、气为主 基于中医理论中肾在女性生殖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众多医家都以补肾为主要的治疗方法,以辅助胞宫摄精容物(即胚胎着床),补肾之法即补肾之阴、阳、精、气:补肾阴即补人体阴液的根本,增强对胞宫濡润、滋养的作用;补肾阳即补人体阳气的根本,增强对胞宫的温煦、生化作用;补肾精即补先天生殖之精和后天水谷之精,为生育繁殖提供最基本物质,保障胎孕的先决条件;为胎孕提供物质基础,使胎孕功能正常;补’肾气使肾精所化生之气充盛,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确保生殖机能正常,胞宫胎孕得以顺利进行。现代研究表明,补肾之法能提高垂体对下丘脑的反应,改善内分泌调节功能,改善低雌激素环境,促进子宫内膜发育。

2.2 以益气、补血、活血为辅 气血的充盈、调和是胞宫摄精容物(胚胎着床)正常进行的功能条件,肾虚、气血失调是导致胚胎着床障碍的主要原因,因此,众多医家在补肾为主的治法基础上辅以益气、补血、活血的治法,使气血充盛、调和,以利于胞宫摄精容物。现代研究表明,益气、补血、活血之法有改善盆腔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的作用,能使子宫的供血加强,内环境得到改善。

3 方药的特点及作用机制

3.1 多以补肾药配伍益气、活血之品为主 根据中医药辅治胚胎着床障碍理论及治法两方面的特点,其治疗的方剂主要是以补肾药配伍益气活血之品,重用补肾药,佐以益气活血之品兼顾“肾”这个中心环节及“气血”这个关键环节。研究表明,此类中药复方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性激素及其受体、卵泡质量、子宫内膜容受调控因子及受体等有明显作用。李炳如研究发现助阳补肾中药方可提高垂体对LH受体的反应性及卵巢对LH的反应性,以增强下丘脑-垂体-卵巢促黄体功能;归绥琪等发现补肾中药增加了卵巢重量,使黄体和卵泡颗粒层增加,优势卵泡内可见卵细胞,间质腺明显增多。张明敏等发现补肾安胎方能改善甾体激素水平,促进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ER、PR)的表达;能提高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类肝素表皮生长因子(HB―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环氧化酶-2(COX-2)、胚胎着床局部前列环素I2(PGI2)及其和核受体PPAR这些与胚胎着床密切相关的因子的表达,使胚泡与子宫内膜易于接触和粘附,胚胎着床得以进行。张树成等发现补肾调经方能增加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为内皮细胞的大量增殖、黄体功能的健全、子宫内膜反应性的协调提供直接“源动力”;调节内膜腺体与间质的同步化和促进内膜的分泌功能,使内膜微环境产生变化,对妊娠的建立起直接的促进作用。王雅楠等发现补肾活血方能明显改善子宫内膜表面胞饮突的发育,显著提高子宫内膜整合素mRNA的表达,增强着床期子宫内膜降钙素(CT)的表达,有助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建立,从而最终提高胚泡的着床率。黄冬梅等发现补肾益气和血方能提高子宫内膜胞饮突的表达,刘艳娟等发现健胎液通过调节子宫内膜ER、PR,子宫内膜LIF、整合素、前列腺素合成酶、前列腺素PGI及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表达,两方都达到了促进子宫内膜发育,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改善血液流变学及红细胞的生物物理特性,增强子宫内膜血管通透性促进蜕膜化,改善胚胎着床的目的。金清等发现中药促排卵汤能促进种植期子宫内膜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产生、分泌及活化,并调节MMP-9与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的动态平衡,对子宫内膜的血流灌注具有有利影响,可降低子宫螺旋动脉血流阻力,促进内膜生长从而提高胚胎着床的成功率。

3.2 多以菟丝子、桑寄生、续断补肾;以黄芪益气;以当归、丹参活血补血 菟丝子温补肾阳、益精养肝、固胎,可以增加卵巢、子宫重量,提高垂体对LRH及卵巢对LH的反应性进而增强下丘脑-垂体-卵巢促黄体功能;桑寄生补肝肾、通经络、益血安胎,有性激素作用,续断补肝肾,止崩漏,能显著抑制子宫平滑肌自发收缩活动,降低其收缩幅度和张力。以上3药合用还能兴奋性腺,促进发育不良性卵巢成熟排卵,促进孕卵及子宫发育,调节女性生殖功能,从而增加受孕机会。黄芪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益卫固表,研究发现其还有补血活血的功效。丹参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养血安神,具有雌激素样活性,有效成分丹参素不仅能激活单核吞噬细胞分泌了NF―a、IL―1、IL―6、IL―8,同时还能抑制由内毒素诱导的因子的分泌,对TNF―a、IL―l、IL一6、IL―8具有“双向性”的调节作用;能促进子宫发育,有使子宫内膜螺旋动脉变粗、变长、更加弯曲,螺旋动脉频谱呈低阻力血流波动,舒张期血流丰富;可使PI和RI值下降,子宫内膜

血流灌注量大,内膜增厚,为受精卵着床做好准备;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可双向调节子宫的机能状态,有效抑制子宫平滑肌痉挛;增加子宫利用葡萄糖的能力,影响血液流变学特性,改善子宫内膜血液循环,增加局部血灌流量,促进子宫内膜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做准备。丹参、当归、黄芪可以调整血栓素-2(TXA-2)/PGI2间的平衡,减少TXA-2的生成,增加PGI2的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作用。

参考文献:

[1]Tabibzadeh s The signsls and molecular pathways involved in hu- man menstruatlona untque process of tissue destruction and remod― elingLJ],Mo[ecular Human Reproduetlon,1996,2(2):77~92

[2]张晓红,杨正望,尤昭玲,补肾中药对卵巢功能及子宫内膜的影响[J],中医药学刊,2005,23(11):2054~2055

[3]宋殿荣,刘亚琴,张崴,等,补肾活血方中药对妊娠大鼠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09,36(2):161。

[4]李炳如。补肾药对下丘脑一垂体 性腺轴功能的影响[J],中医杂志,1984,7:63。

[5]归绥琪,俞瑾,魏美娟,等,补肾中药对雄激素致不孕症大鼠垂体,卵巢及肾上腺作用的实验研究口],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097, 12,735―738,

[6]张明敏,黄玉琴,程亮亮,等,补肾安胎方对胚泡着床障碍小鼠子宫内膜HB EGF及其受体EGFR表达的影响,],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37(1):85,

第2篇:中西医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英汉习语;特点;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332-01

Abstract:Idioms is generated from the long. Long ago, people began to use some or humorous or ironic metaphor or method for example out their own idea, as time passes, having the idioms. Thus it fully reflects the other nations of the world cultural tradition, life custom, understanding, can understand idioms a history。

Key words: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differences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就其广义而言,它包括成语(idioms)、谚语(proverbs)、箴言(mottoes)、俗语(colloquialisms)、俚语(slang)以及典故(allusions)等。它是民族风格的提炼与升华,是语言实践的集中体现与结晶。英汉两种语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折射出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或庄严典雅,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信息和悠久的文化传统。

一、习语的产生与特点

习语的产生亦如人类语言的产生一样,都是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是劳动人们语言智慧的结晶。任何一种语言的习语,都无一例外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和日常生活中,通过使用一些短小精悍的词句,创造出一些生动活泼、耐人寻味的比喻,来表达与他们工作和生活有关的思想观念。以下我们来做简要的对比说明。

(一)语言的形象性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许多习语非常形象,用它们来比喻事物或说明事理,既生动,又达意。由于这些习语用词简练,言简意赅,常能引起丰富的联想。汉语中通常用“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来形容那些身强力大,头脑空空的人,而英语中就有ThereismoreofSampsonthanofSolomoninhim这个句子来表达此意。Sampson是基督教《圣经》中力大无穷的勇士;而Solomon则是古代以色列贤明的国王,以智慧著称。

(二)意义的整体性

习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不能按字面意义来理解,因为很多习语的意义往往借助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典故而形成,约定俗成地构成整体意义。如汉语中的“开夜车”不可理解为“晚上开车”;“高山流水”不可能解释为“高高的山,流动的水”。同样,英语中的“theskeletoninthecloset”、“toputheadstogether”。不能将其对应地翻译成“壁橱里的骷髅”、“把头放在一起”,而要将它们分别理解为“家丑(shamefulfamilysecrete)”、“大家一起商量(thinkoutaplanwithotherpeople)”。

(三)搭配的稳固性

所谓稳固性,指的是组成习语的各个部分(即单词)是固定的,不可随意拆开和调换位置。汉语中的“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不可改为“八上七下”;“雪中送炭”不可变为“雪中送煤”;同样,英语中的“atsixesandsevens(乱七八糟)”不可换为“atsevensandeights”;“fishintheair(海底捞月)”不可改为“fishmooninthewater”。

二、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

(一)文化背景差异

英汉两种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反映在语言上,就产生了许多来自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事件以及文学典故的习语。但由于两种文化渊源和发展轨迹不同,这些习语均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蕴藏着特殊的文化背景知识,其比喻意义深远,非字面上所能理解的。

如汉语中常用“夜郎自大”来形容那些“妄自尊大”的人;用“南辕北辙”来比喻“办事不按事理,倒行逆施,结果必然与愿望相反”。同样,英语中也有许多习语来自希腊神话、《圣经》故事、《荷马史诗》和《伊索寓言》。如出自希腊神话中的“Sphinx'sriddle(比喻难题)”;出自《圣经》的“aJudas'kiss(喻可耻的背叛)”等。

(二)风俗习惯差异

英汉风俗习惯的差异是英汉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有关动物形象之指称意义方面的习语。在这方面,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汉语说“身壮如牛”,英语却说“asstrongasahorse”;汉语表示一个人大口大口地喝水,常说“像牛饮”,英语里却用“drinklikeafish”来表示。

(三)差异

英汉两个民族有着各自的。因此,不同的宗教文化就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英汉两种语言中,于是就有了反映宗教文化的习语。中华民族的宗教文化主要是佛教(Buddhism)文化。佛教传入我国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人们相信人世间的一切都由“佛祖”在左右。因此,汉语中有许多习语是和“佛”、“庙”、“和尚”有联系的。如“借花献佛”、“立地成佛”、等。而在西方文化里,特别是在英美等国,影响最大的要数基督教(Christianity)文化了。因此,英语中有不少与“God”,“Devil”,“Hell”,“Church”等单词有关的习语。如“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也)”;“aspoorasachurchmouse(一贫如洗)”等等。

三、结语

本文探讨了英汉习语的产生及其所具有的特点,并分析了英汉习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然而语言是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文化交融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英汉习语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教学中或学习时经常将二者进行对比,既可以加深我们对两种语言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提高我们对民族文化和异国文化的敏感度。正因为丰富的文化知识为语言表达提供了大量潜在的可能性,所以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我们就能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思想,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

参考文献

[1]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第3篇:中西医的特点范文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中医护理是中医药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工作,它以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护为特点,以中医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与病理为基础。如何把中医护理运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发挥中医护理在疾病防治、养生、康复中的作用,促进中医护理的发展,是中医护理工作者的使命。下面针对中医护理的特点在临床中的应用体会如下:

1中医护理的特点

中医护理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护理的特点在于强调整体观念,运用辨证施护的思想和方法,根据临床所见病症,针对不同症状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获取患者病情、个体状况、心理、社会等信息,应用扶正祛邪、标本缓急、问病异护、异病同护、正护反护的方法加以分析、归纳并确立患者的症型及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

1.1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国医药学理念的精髓,也是中医护理理论的主要特点。中医护理理论始终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而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认为人体与其外界环境之间也必需相适应构成统一的整体,不然就会影响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1.1.1人体是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阴阳失调、邪正斗争的过程,其中内因起主要作用,因此在护理工作中不仅要注意局部病变,同时还要注意相关脏腑的变化。体表的变化可影响有关脏腑的功能,而相关脏腑的疾病也可在体表反映出来。如心开窍开舌,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可用清心泻小肠火的方法治疗与护理口舌糜烂。它如“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灵枢·终始》)等,都是在整体观指导下确定的治疗与护理的原则。

1.1.2人和自然界是制约、统一的整体:中医将自然界正常气候变化称为六气,当气候急剧变化或六气侵犯人体成为致病因素时称为六。六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故要求护理上主动掌握气候变化规律,做好防范工作,并提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

1.2辨证施护: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又一特点和精华,所谓辨证,就是充分运用中医学中的望、闻、问、切四诊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收集和察觉服务对象的有关资料的过程,通过分析、综合、识别和辨清服务对象的健康问题及其生理、心理的需要和反应,从而达到发现和了解某种性质的“证”的目的,以便作出健康诊断。施护,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

2中医护理的特点在临床中的应用

2.1整体观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医护理在对患者的护养上强调整体辨证施护的观念,并且十分重视良好的生活环境,稳定并舒畅情志,合理的饮食和必要的功能锻炼,因而掌握护理整体观念是使患者得到全面、系统、适当护理的保证。中医护理学选用望、闻、问、切的方法收集患者全身的情况,通过综合分析、判断疾病发生的原因和脏腑经络的变化,对患者健康问题进行全面评估后制定护理措施。中医有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同病异护、异病同护的整体辨证施护特色。例如同样是发热的患者,外感发热邪气只在卫分,治疗上采取解表,护理上需避风保暖,服药后加盖衣被,取微汗降温;而中暑导致的发热邪气已入气营,高热、口渴等症状突出,此时护理上应采取及时降温,如头部置冰袋或冰帽,或进行乙醇擦浴等物理降温,并注意通风,让患者适当进食一些西瓜汁之类的食物以清凉解暑。由此可见整体辨证施护是提高中医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的措施,更是中医护理的一大特色。

2.2辨证施护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医护理运用整体观、辨证观的理论指导护理工作。临床上遇到胃痛的患者,护理上要根据各种不同病因,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寒邪侵袭所致的胃痛,治疗上以散寒止痛为原则,护理上可采取局部温熨或服生姜红糖汤;若因为受精神刺激,情志不舒而导致的胃痛,在治疗上则应疏肝理气止痛,护理上应做好移情、疏导、相制等工作,要开导患者调节好自身的情志。胃为燥土,其性喜润恶燥,因而酒精、辛辣及肥甘厚味之品过度,均能生热化燥伤胃而引起病变,在饮食上需嘱患者少食多餐,禁酒忌辣,注意调摄。在实施辨证护理过程中,要求护士能够有计划地、系统地为患者进行护理,根据常见疾病种类的主要症状,采用中医食疗、情志、服药、养生、康复等制定护理措施,其诊断目标及措施要体现中医特色,综合进行为患者进行护理。

第4篇:中西医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西方古代建筑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每一种建筑都是一个地区、一种文化、一个民族心理和思想的象征,建筑的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多,无论是建造的选取,还是建筑的装饰和造型,都是经过很多的思考而得出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地域的差异必然导致了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两种所体现出的精神都是截然不同的,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建筑。

1.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比较

1.1建筑材料上的差异

中西方传统建筑材料有3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以木为主,西方的建筑材料则更多的是以石为主,中国人是将石与土用于建造基座和墙体,西方人则是将木用于屋顶上,这就使得中西方建筑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也表达着不同的情感,中国的建筑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人自己的情感,西方的建筑则是一种上帝神灵的情感,偏向与宗教方面的。

1.2建筑结构上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具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是讲究对称的艺术效果;第二是以木材为主要的构架;第三是独特的个体造型。西方的建筑并不着力与追求建筑的结构美,而更追求建筑的雕塑美,西方建筑中最多的就是石柱与走廊,这抽象的表现了人体美。

1.3建筑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中国的建筑具有强烈的绘画效果,注重意境美的营造,不太注重建筑的造型和透视效果,但往往更加注重建筑群在空间上的那种透视效果,这样可以给人一种延伸、曲径通幽的感觉,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含蓄美以及追求和谐的心态。西方建筑相较于中国传统建筑,便更加倾向于造型的雕塑化,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的和谐与统一。

2.中国古代建筑与易经的关系

《易经》是中国符号学的起源,其中的八卦是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八卦中的每一卦都代表了一个符号,象征一定的信息,中国古代建筑由于深受《易经》的影响,因此极具符号及象形优势。中国古代建筑中蕴藏着一种建筑符号信息,例如北京天坛祈年殿,祈年殿的造型就是以天阳之数“九”以及“九”的倍数通过扇环形展开的,这天阳之数“九”也就来源于《易经》乾卦中的“九”。

3.中国古代建筑与风水的关系

阴阳五行说,是中华民族通过观察和思考建立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想观念。其中的风水学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是十分巨大,北京紫禁城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色彩方面,故宫的宫墙以及柱子使用红色,象征着光明正大;屋顶采用黄色,象征中央,故宫东部的屋顶使用绿色,象征生命力,向上生长,因此皇子都居住在东边,西宫作为太后的专属方位,象征清净,天安门至墙门不栽树,其意义为南方属火,在此不利于有木材建筑。中国人选择了土木作为数千年不变的建筑材料,认为土木是有机体构成的,符合“天人合一”的理念,动是永恒的,静是相对的,立柱和横梁的连接都是采用利于抗震,这充分地体现了老子所提倡的“以柔克刚”。

4. 中国古代建筑与中庸思想、国家的宗法制度的关系

中庸是中国人的基本精神之一,这一点与“恒久意识”是相互连通的,在人格思想上并不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中的温顺谦和的君子之风。将中庸用于中国古代建筑中,则表现了中国人追求内涵的特点。中国建筑往往将建筑的精华放在最里面,最隐蔽的地方,通常在前面仅仅只用朴质,中华民族那种传统的内向型性格特点就造就了中国古代建筑重视内涵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不仅可以找到中庸思想的影子,还可以看到宗法制度对古代建筑的影响。在古代中国,宗法制度兼有政治权力和道德制约双重功能,即使是经历改朝换代,家族依旧是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单位。以家作为基本单位,使得中国古代建筑有着以“住宅”为原型的特征。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一切建筑形制均是由住宅发展而来的,一切均以住宅概念为原型。中国的住宅却可以改作佛寺,官衙是官员的住宅,佛寺是佛的住宅,皇宫是皇帝的住宅,至于商店也是“前店后居”、是商人的住宅。总之,似乎没有一种类型的房屋是完全和居住无关的,而且,任何一类建筑似乎都是由住宅发展而来的。

第5篇:中西医的特点范文

微电影的定义

“微”,即“小”,微电影通俗的解释就是小电影,在播放时间上较短的电影。20世纪90年代,美国一些年轻人经常利用自己手里的数码设备,将拍摄的画面上传到网络上,以各大网站作为播放阵地,而且每个影片的时间也比较短,一般不超过30分钟。进入新世纪之后,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微文化在年轻人中迅速风靡。而且手机技术的普及之快,足以让每一个年轻人人手一机,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影像拍摄。加之之前所形成的网络电影基础,微电影的概念被初步确立,即以微文化作为文化背景,以网络为主要的传播方式,以多元化的群体为创作者,拍摄出的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准的短小影片。做电影是一种新形式的影视艺术,且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代中国微电影的艺术特征分析

1.个性化的影像表达

首先,从微电影的接受来看,前文中提到,微电影是以微文化作为基础的,伴随着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断丰富,整个社会形态,无论是理想和现实,都处于一种碎片化的状态,尤其是对空闲时间的分割,使人们难以再有集中的大时间段,而是一些不同的碎片化时间。这种碎片时间自然需要碎片化的审美和消费需求来填补。微电影本身的特点就满足了这种需求,同时伴随着微电影类型的逐渐多样化,人们也有了更多的选择方式。如爱情题材、励志题材、怀旧题材等,满足了人们时间和审美的双重需求,无疑是一种个性化的需求满足。比如在午休时间,利用十分钟观看一部微电影,虽然十分钟的时间不长,但是如果每天坚持观看,那么一周下来,所观看的时间量也能够达到一部传统影片的时间。况且不同于传统影片的是,每一个微电影都是一个全新的故事,全新的审美体验。

其次,从微电影的创作来看,电影艺术的发展历史上,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色彩、从平面到3D,每一次巨大的变革,都是少数专业的电影人所主导的,似乎和普通民众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在物质条件上的限制,只能是以观众的身份来欣赏电影。同时,电视艺术的普及,也给电影的发展发起了严峻的挑战,很多电影人认识到,电影创作不能再延续之前的精英化路线,而是要放下身段,主动走亲民路线。而微电影的出现,恰好是对这两个问题的完美解决。一方面,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普通人拥有一套摄像设备不再是梦想,可以随时随地录制视频的手机自不必说,就连非专业的高清摄像机,也不会超过万元,能为大多数的电影爱好者所接受,使他们的电影梦想得到了最初的实现。加之网络的开放性,又使得这些作品能够及时、广泛地传播,让自己的个性和自由有了释放的平台。所以充分满足了个性的情感表达需要,这种情感既包含对电影艺术的热爱,也包含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思考。所以说,无论是创作角度还是接受角度,微电影的出现,从根本上满足了人们对电影、对艺术的个性化需要,对这种个性化需要的满足,也是微电影赖以生存的基础所在。

2.多元化的叙事表现

叙事是电影创作的根本目的,正所谓“船小好掉头”,微电影因其在时间和容量上的特点,所以在叙事方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样,因为要在几分钟的时间里表述一个精彩的故事,既不能像传统电影的铺陈叙事,也不能像广告一样一语中的,而是要探索一种特殊时间段的特殊表达方式。两种原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微电影叙事的多元化。

如情感叙事。情感是电影的灵魂,叙事的构建、发展和结束,无一不是以情感作为基础的。微电影对这种以情入戏,以情贯穿的传统有着很好的继承。如风靡一时的《老男孩》,之所以能够得到70后一代人的充分认可,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是以青春和梦想这两个所有年轻人所共有的情感为基础。《父亲》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父亲,都与父亲之间有着无法割舍的亲情,这种普遍的情感性,能够让影片在叙事上获得最大限度的认可。所以情感叙事也是为电影普遍采用的一种叙事方式。

如结构叙事。传统电影一般都采用开端―发展――结局的叙事结构,但是微电影受到时间的限制,往往都对这四个环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省略。正是这种不完整性,反而激发了观众更多的联想。如《老男孩》中,开篇只用一个播放着广播体操的大喇叭和一套蓝色的校服,就交代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这种简洁性也获得了最普遍的适应性。《一触即发》中,部分的激烈打斗戏和追逐戏几乎占据了影片的全部,最后在凯迪拉克坐驾的帮助下杀出重围,完成任务。开端和发展部分则没有体现,从而激发了观众的联想。

又如字幕叙事。创作者们在影片的开端或结尾,加上一句话或者一段话,从而对影片的叙事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如“11度青春系列电影”中,每一部的最后都有一段字幕,这些字幕既是对全篇叙事的总结,更是一种发人深省的思考,如《东奔西游》中,结尾字幕写道:“神仙也在奋斗,你呢?”是啊,你呢?亲爱的观众。观众在不自觉中就联想到了自己,表现出一种不舍,一种意犹未尽……

3.互动的表现形式

微电影以网络为主要的存在平台和传播方式,加之自身所有的特点,构成了微电影不同于传统电影的互动性特征,这种互动性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创作方面。因为微电影在拍摄技术门槛的限制较低,只要喜欢电影的人,都可以拿起手中的拍摄设备,进行微电影的创作,而且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保存和展示。很多创作者在拍摄之初,也没有过高的期望,只是用一种影像手段记录下某一个事件、某一种情绪或者某一种状态。可以说人人都是大导演。从影片的内容来看,大部分微电影中,故事的主角都是一些小人物,多为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没有宏大的叙事背景,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平凡和简单是其最大的特点。让更多的人能够从事电影创作,这无疑是电影艺术和人类互动性的最大体现,其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拉近了电影和人们的距离。

其次,从欣赏角度来看。传统电影不管是在影院还是电视中播放,都是典型的一对多的传播方式,观众们要被动地接受这个单一信息源的信息传递,所以观众是处于一种被动地位的。特别是进入影院观看影片,要购买电影票,即便是影片不合自己的口味,电影票也是不能退换的。但是微电影却表现出了与之截然相反的特点。作为微电影的存在平台,网络是面向每一个人开放的,观众可以在众多的微电影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类型,而不用多支付任何费用。作为对影片的评价来说,一些网站频频推出新的技术,让观众可以随时随地对影片进行评价,评价者之间可以进行互动和交流。比如优酷、土豆等国内著名的视频网站。在播放窗口的下方,都会设置简单的评论选项和专门的留言空间,通过这种评价,推动这部作品的传播。同时也能够将观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创作者。这种一对多的传播方式,无疑是对传统传播方式的颠覆,从本质上拉近了电影和观众之间的距离。

4.商业化的价值取向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商业化时代,各种艺术创作很难避免商业化的影响,传统影片的从拍摄到上映,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商业化的历程。作为微电影来说,有的作品可以称之为加长版的广告,有的作品则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了广告的影子,当观众用一种商业化的眼光审视微电影的时候,这种商业化的价值取向就得到了凸显。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首先是微电影作为广告植入的载体。植入式广告是指将产品信息融入影片所表现的场景中,让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产生对品牌的印象,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其优势在于避免了直白宣传给观众带来的反感,而是让观众在一种无意识状态下潜移默化地接受。于是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场景、服装和道具等,都成为植入式广告的载体。如《老男孩》中,曾经出现了“科鲁兹欢乐男生全国赛区火热报名中”的宣传字样。《父亲》中,主人公使用了苹果、三星等不同品牌的手机。《一触即发》中,主人公是借助于凯迪拉克汽车才得以杀出重围。这些产品信息都被创作者以有意或无意的方式体现出来,很多时候产品商几乎不用做任何投入,观众的抵触情绪也明显减轻,达到了产品商、创作者和传播平台的多方受益。

第6篇:中西医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水墨动画电影;艺术特征;分析总结

中国水墨动画影片的含义和发展

所谓中国水墨动画电影,是指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作为影片的角色和场景的表现形式,或者说整部动画影片是一幅动态的中国画。水墨动画影片是中国动画发展的必然阶段,同时也是有着浓郁民族特色的艺术珍品。时至今天,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动画艺术先驱万氏兄弟的作品中,就能够看到明显的中国画的图形,如传统的线描等。1960年,当时的副总理参观完中国美术电影展览会后提出:“如果你们能够把齐白石先生的画动起来那就更好了。”这是一个期望,也是一种启发,于是艺术家尝试着把中国传统水墨画搬上舞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对齐白石的中国画进行了认真和细致的研究,经过反复的实验,攻克了水墨动态影像的技术难题,1961年集体创作出了经典水墨动画电影《小蝌蚪找妈妈》。在这部影片的成功的带动下,70年代又陆续出现了多部水墨动画精品。上海美影厂又推出了《牧童》,这是一部描写牧童快乐生活的影片,其基本素材都是来源于李可染先生的水墨画,整个作品中充满了诗情画意。1988年出现的《山水情》,影片的人物设计者是著名的国画家吴山明先生,该片中运用了多项全新的技术,使画面的流畅性和层次感大大增强,将中国水墨动画推向了最高峰。此外还有《鹬蚌相争》《熊猫百货商店》《鹿铃》《蚂蚁和大象》等作品,都直接或间接运用了水墨元素,充分继承了有着千年历史的水墨画的精髓,将笔墨技巧、气韵生动、意境悠远这些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品格。动画电影,这种从西方引入的艺术门类,只有将之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与民族文化相结合,达到血脉相通、水融的共生,才能创造出自己的艺术精品。

中国水墨动画影片的艺术特征

(一)题材简单,情节精致

中国水墨动画相对于其他动画片来说,因为形式上的特点,在题材选择和情节设置上都比较简单,其素材多取自于一些传统的故事和传说,一方面具有耳熟能详的特点,另一方面这类题材在中国画中经常出现,能够为动画的创作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而且水墨动画的制作技术有限,制作过程也十分复杂,很难制作出“鸿篇巨制”,一般都是以半小时的长度为主,尽量淡化影片的叙事性因素,呈现出一种短小精悍的特点。比如《小蝌蚪找妈妈》,其原始素材是齐白石先生的水墨画,然后对其进行了加工,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都比较简单,甚至有意淡化,而是意在表现一种诗画的境界。《山水情》和《牧笛》中,全片没有一句对白,这在其他形式的动画片中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说创作者将故事情节全都融入到画面中去,观众们在欣赏一幅幅优美山水画的同时,自然而然接受了关于故事情节的信息,而如果把一些叙事因素强加于作品中,无疑会使这种意境的营造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从取材的角度来看,之所以选择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就是因为影片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情节的要素,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到视觉效果的营造上,可谓是以小见大,以方寸见整体,体现出写意、浓缩、概括的特点,与其说是动画影片,倒不如说是类型化动画小品。

(二)托物言志,文以载道

中国的艺术创作历来都有文以载道的传统,即通过艺术创作,体现出一定的精神性因素,其实现的手段多是托物言志。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体现出主体的情思。这在中国山水画和动画结合的水墨动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方面,因为对叙事情节的淡化,所以能够着力展现一些自然风情和诗情画意;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如中庸、含蓄、内敛等,往往都是凭借这些山水风情表现出来的。比如《牧笛》,就是一幅山水田园风光的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对天人合一的追求,崇尚田园劳作,重视农林牧渔,追求人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将个人的情怀寄托于天地。《牧童》中,有着大量写意的山水和田园风光的描写,几乎就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再现,所有的故事都在这种环境下展开,给人带来一种心旷神怡之感。《山水情》中,更是对中国山水画艺术的一次宏大展示,充分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山流水和大音希声,将这种古典文人情怀推向了最高峰。此外还有《鹬蚌相争》中使用的大写意水墨渲染,《鹿铃》中局部细致的刻画等,都是这种山水相依、融情于景的体现。同时,水墨动画对传统文化中“文以载道“的特点也有体现。《牧笛》中描绘了牧童和水牛之间的深厚情感,其深意在于表达人和动物的和谐相处。《山水情》中,将师父和徒弟之间心有灵犀展现得十分细腻,其实也是对中国传统师道的宣扬,虽然具有明显的教化意味,但是创作者将这些教化蕴藏在了山水田园之间,从而给人以潜移默化的感悟。

(三)离形得似,虚实相生

中国绘画中抽象性的特点有着悠久的传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神论”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所谓离形得似,就是指绘画不以物象的外形相似为目的,而是脱离外形,创作出一种能够激发人们遐想的意蕴。离形,并不是信马由缰的涂鸦,而是一种高度的综合、概括和提炼,是一种特定的形象加工和创造,应用到水墨动画中也是如此,《山水情》中,那位雅士的形象,只是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来,可是说是概括和简洁到了极点,但是其给人的印象却是完整的,丝毫没有引起认知上的偏差,反而认为这种手法充分体现出了雅士仙风道骨的特点。不像是西方动画那样,善于将事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而是深谙艺术和生活相同的道理,寓繁于简。同时,中国水墨动画还有着虚实相生的特点。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时间、空间、地点和形状等,都没有严格的规定,而是随着主观意念随意支配,让画面向四周无限延展。比如《牧笛》中,画面中经常会有空白的出现,这空白的含义就是十分丰富的,可以是天空,可以是水面,也可以什么都不是,不但给了观众以一个极大的想象空间,而且造成了一种咫尺千里的视觉效果,让观众分不清到底哪个是现实情境,哪个是艺术情境,从而获得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四)气韵生动,意境悠远

气韵生动是谢赫提出的“六法”之首,可见其在中国水墨画中的地位。所谓“气”,是指刚毅和英朗;“韵”,则是指柔美和清远。具体到中国水墨画中,“气”就代表着作品的骨感美,“韵”则代表对墨的把握能力。两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表现出了中国传统艺术较高层次的审美追求。而中国水墨动画电影中,对此有着恰如其分的处理。比如《山水情》中,整个画面的色彩和画面中事物,如山、水、树木等,组合在一起,就营造出了一个淡雅和空灵的氛围。而且在远端云和水的处理中,通过墨和水的晕染,呈现出了一种云水相依的境界。同时,创作者还十分注重对墨的把握,浓淡分明。比如在树木和山石的表现上,就使用了浓墨。这无疑是对“气”的表现,气韵之间既紧密结合,又体现出了一种对比,可谓是相辅相成。还是这部作品中,小渔童送别雅士的一段中,出现了袅袅的画外音,画面采用了淡墨的笔法,小渔童抱着古琴,在云雾缭绕中缓缓地移动,气韵生动就在这种若隐若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其次是意境悠远。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中的最高追求,在中国画中体现得尤为鲜明,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对意境最好的描述。中国水墨动画对意境的表现进行了充分的继承。比如在动画场景角色的绘制中,没有十分明显的边缘化倾向,而是遵从中国画中散点透视的原理,伴随着水墨的随意交融,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比如《小蝌蚪找妈妈》中,就用水墨的笔法将各种小动物描绘得惟妙惟肖,让原本处于静止的水墨一下子有了生命感。以李可染作品为蓝本《牧童》,画面中小溪潺潺,柳树成荫,展现出了一幅钟灵毓秀的江南美景。牧童丢失青牛之后一路找去,所过之处是雄浑壮丽的泼墨山水和留白处理的千尺瀑布,还有那细致刻画的一草一木,都让人觉得空旷辽远。还有《山水情》,整部影片都处于一种虚无缥缈的环境之中,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水墨表现形式,在这样一种气氛下,将渔童和雅士之间的相遇、相知和分离,刻画得唯美和飘逸,充分体现出了一种悠远的意境追求。

综上所述,20世纪六十七年代,中国动画电影曾经一度辉煌,在国际舞台上备受瞩目,尤其是水墨动画电影,一度成为中国动画片的代言人,充分体现出了水墨动画在世界动画中的地位。但是今天看来,在商业动画发展这个大形势下,水墨动画的发展遭遇了严重的危机,甚至陷入了停滞。这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和思考。诚然,其中的原因是多个方面共同造成的,而且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但是有一个观点和信念是需要明确的,即中国水墨动画曾经能够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那么在今天同样能够获得世界的认可,而且水墨动画是中国动画精神最好的代言人,只是我们在创作的形式和手段上还有所欠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从艺术本性上说,只有具备独立个性的精粹艺术,才能经得起时间和人心的磨砺。水墨动画片对情感的表现深入、细腻、动人,它完全有这样的潜力,在动画界大放异彩。本文对一些经典水墨动画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意在从中汲取丰富的借鉴,启发思路,为中国水墨动画电影的再一次崛起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陆小玲.论“中国动画学派”的探索与创新[D].苏州:苏州大学,2009.

[2]蔡文林.中国动画造型设计的风格特征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3]董冠妮.文化的传承与撞击——开放三十年来银屏经典动画人物的造型变迁[J].电影文学,2009(08).

[4]张若男.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动画创作[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第7篇:中西医的特点范文

一.对传统戏剧创作的颠覆

古典主义戏剧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之间保持一致性,即“三一律”原则。

而莎翁在他的《仲》中,从出场人物,戏剧冲突,情节设计方面大胆颠覆了这种“巴特农神殿”似的戏剧框架,给读者举办了一场狂欢大派对,在盛宴的背后,通过精心设计的巧合,将纷繁复杂的万象一一呈现。

1.精心设计的巧合

从人物关系上讲:赫米娅与拉山德相恋,赫米娅与海丽娜是好朋友,狄米特律斯是赫米娅的未婚夫,而海丽娜却深爱着狄米特律斯。四个人关系的复杂促成了巧合的发展。赫米娅告诉了海丽娜私奔的计划,在友情与爱情面前,海丽娜选择将这个消息告诉狄米特律斯以换得他的感激。这样四个人的行动就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地点的选择上:私奔的地点和剧团排演的地点都选择了雅典城外的森林。而这片森林恰巧又是仙王仙后狭路相逢的地点。仲夏夜的各种条件、因素之和,构成了戏剧冲突发生、发展的条件和契机。

2.多层次结构与复杂的主题相呼应

《仲》开篇就出现的违抗父命,对抗封建礼制的冲突讲矛盾至于社会大背景中,暗示了冲突的复杂性,解决方法的多样性。各种场景相互转换,各方力量相互渗透,用一系列的巧合将出场人物都纳入到这条崎岖坎坷的爱情道路上。

一边,奥布朗为了报复仙后,派迫克去寻找爱懒花的花汁,恰巧听到了狄米特律斯与海丽娜之间的对话。不明所以的仙王希望利用魔汁帮助可怜的海丽娜,然而调皮的迫克误把花汁滴在拉山德眼皮上,拉山德恰巧就碰见伤心的海丽娜,于是着魔似的爱上了她。为了弥补过错,迫克将花汁滴在狄米特律斯的眼皮上,拉狄俩人依旧是情敌,只是突然间情人同时变为海丽娜。海丽娜是一个自尊的女子,她不知突变的缘故,以为自己被两个男人嘲弄了,痛苦不堪。赫米娅追上了拉山德,被海丽娜误以为在侮辱自己。好友间发生了极为尖刻的口角之争。两个男人准备决斗来决定爱情的归属。眼看喜剧将变为悲剧。迫克用计使四个青年人身心极度憔悴而睡着了,在拉山德眼皮上滴上解药。第二天打猎的提休斯和伊吉斯在森林里发现了四个熟睡的年轻人。拉山德依旧深爱赫米娅,而狄米特律斯爱上了海丽娜,之前的矛盾一夜间就迎刃而解了。另一边,为了排演话剧的需要,夜晚和森林是最佳选择,这与故事主线又构成了一个桥面而自然的重合。迫克体内爱捉弄问的因素在看到滑稽愚蠢的线团之后被激发出来,被变成驴头的线团又误打误撞地出现在被滴了魔汁的仙后眼中。一个巧合接着一个巧合,戏剧就在这精心的安排中不断推进,带给读者奇妙和惊叹,让你无法错过其中的任何一幕。恩格斯说过“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有一种必然藏在里面的。”

《仲夏夜之梦》的第一幕第一场中,诗人有过这样的感叹:“真正的爱情的道路从来没有平坦过。”人心是流动变化的,爱情更是随着心灵的变动而起伏不定,只有形式上的跳跃才能婧真爱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莎翁用人神交织的行动线,错落有致的情节,恰当地做到了复杂的结构与主题相照。

二.对真实人性的写照

古典主义的戏剧家遵从着“三一律”原则,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创作戏剧,从精神层面维护者君主专制体制。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作为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莎翁在《仲》通过对不同人物角色的塑造和人物内心的独白,刻画人性的多姿多彩,解放内心的激情澎湃,维护人性尊严,强调自由和平等。

莎翁是语言的大师,他懂得用最精准的词汇给读者呈现最真实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勇敢杜丽德女性新形象――赫米娅,海伦娜:前者依靠自己特有的真诚、执著、忠贞和坚强,冲破了现实的樊篱,驱散了生活的迷雾。后者依靠自己的坦率,执着,可爱和勇气赢得了爱情保卫战;具有人性的统治者――奥布朗,提休斯公爵。以仙王奥布朗为例,当他发现狄米特律斯想冷酷无情地抛弃现在仍一如既往地痴恋着他的少女海丽娜时,心生一计,命令迫克运用魔法使狄米特律斯回心转意,行其初衷,终于成就了这对青年男女的婚姻。这里,仙王是仙,同时又是人。他的行动具有巨大无比的神力,但他对婚姻的态度却显然是要求个性解放、追求幸福这一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其次,作为雅典的统治者,提休斯公爵并没有冷酷无情,死守不合理的法律。对于自己的婚姻他像邻家大男孩一般充满喜悦和期待,只盼时间能快快到来。当伊吉斯要求公爵处置赫米娅的时候,公爵并没有立刻宣判赫米娅的死刑,反而开导她:“或受死刑,或永远禁绝与男子往还。所以,美丽的赫米娅,询问你的欲望;要顾及到你的青春,要好好检讨你的情感,如果你不顺从你父亲的选择,那么,披起尼姑的道袍……能这样压抑她们的情感,忍受贞女的生涯,那固然是无量福缘;但是一朵被提炼过的玫瑰,究竟比孤芳自赏的自生自灭的萎在处女枝头的花儿,更多些人间的乐趣。”莎翁公爵之口,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宗教思想对人身体和心灵的禁锢,警示世人要鼓起勇气,冲破枷锁,大胆追求幸福;淘气小精灵――迫克。这个小精灵的糊里糊涂,自作聪明推动戏剧剧一步步向发展;顽固守旧的封建父权制代表――伊吉斯,这位坚守封建礼制的父亲,他对婚姻的态度体现出体制与理性对人性的束缚,甚至对亲情的泯灭。他们的因循守旧,禁锢主义造成了人间的悲剧。

千人千面,人间百态。《仲》中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他们个性迥异,生动形象,没有哪一个完美的如同天神,给读者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自己,真实的他人,真实的人间。

中国的古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传统戏剧创作就致力于规则和框架之下的结构美。莎士比亚和他的《仲夏夜之梦》在当时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文学里的新天地,世人在那里畅快的生活,心灵享受自由的乐趣。(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黄辉辉,回归・狂欢・蜕变・新生――《仲夏夜之梦》中的“绿色世界”之原型解读[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45

[2] 李志斌,论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J].湖北大学学报,1993(4):6―11

[3] 李林峰,《仲夏夜之梦》的喜剧性分析[J].安徽文学,2009(6):70

[4] 莎士比亚全集8,仲夏夜梦/(英)莎士比亚著:梁实秋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7

第8篇:中西医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西方古代建筑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每一种建筑都是一个地区、一种文化、一个民族心理和思想的象征,建筑的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多,无论是建造的选取,还是建筑的装饰和造型,都是经过很多的思考而得出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地域的差异必然导致了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两种所体现出的精神都是截然不同的,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建筑。

1.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比较

1.1建筑材料上的差异

中西方传统建筑材料有3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以木为主,西方的建筑材料则更多的是以石为主,中国人是将石与土用于建造基座和墙体,西方人则是将木用于屋顶上,这就使得中西方建筑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也表达着不同的情感,中国的建筑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人自己的情感,西方的建筑则是一种上帝神灵的情感,偏向与宗教方面的。

1.2建筑结构上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具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是讲究对称的艺术效果;第二是以木材为主要的构架;第三是独特的个体造型。西方的建筑并不着力与追求建筑的结构美,而更追求建筑的雕塑美,西方建筑中最多的就是石柱与走廊,这抽象的表现了人体美。

1.3建筑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中国的建筑具有强烈的绘画效果,注重意境美的营造,不太注重建筑的造型和透视效果,但往往更加注重建筑群在空间上的那种透视效果,这样可以给人一种延伸、曲径通幽的感觉,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含蓄美以及追求和谐的心态。西方建筑相较于中国传统建筑,便更加倾向于造型的雕塑化,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的和谐与统一。

2.中国古代建筑与易经的关系

《易经》是中国符号学的起源,其中的八卦是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八卦中的每一卦都代表了一个符号,象征一定的信息,中国古代建筑由于深受《易经》的影响,因此极具符号及象形优势。中国古代建筑中蕴藏着一种建筑符号信息,例如北京天坛祈年殿,祈年殿的造型就是以天阳之数“九”以及“九”的倍数通过扇环形展开的,这天阳之数“九”也就来源于《易经》乾卦中的“九”。

3.中国古代建筑与风水的关系

阴阳五行说,是中华民族通过观察和思考建立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想观念。其中的风水学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是十分巨大,北京紫禁城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色彩方面,故宫的宫墙以及柱子使用红色,象征着光明正大;屋顶采用黄色,象征中央,故宫东部的屋顶使用绿色,象征生命力,向上生长,因此皇子都居住在东边,西宫作为太后的专属方位,象征清净,天安门至墙门不栽树,其意义为南方属火,在此不利于有木材建筑。中国人选择了土木作为数千年不变的建筑材料,认为土木是有机体构成的,符合“天人合一”的理念,动是永恒的,静是相对的,立柱和横梁的连接都是采用利于抗震,这充分地体现了老子所提倡的“以柔克刚”。

4. 中国古代建筑与中庸思想、国家的宗法制度的关系

中庸是中国人的基本精神之一,这一点与“恒久意识”是相互连通的,在人格思想上并不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中的温顺谦和的君子之风。将中庸用于中国古代建筑中,则表现了中国人追求内涵的特点。中国建筑往往将建筑的精华放在最里面,最隐蔽的地方,通常在前面仅仅只用朴质,中华民族那种传统的内向型性格特点就造就了中国古代建筑重视内涵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不仅可以找到中庸思想的影子,还可以看到宗法制度对古代建筑的影响。在古代中国,宗法制度兼有政治权力和道德制约双重功能,即使是经历改朝换代,家族依旧是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单位。以家作为基本单位,使得中国古代建筑有着以“住宅”为原型的特征。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一切建筑形制均是由住宅发展而来的,一切均以住宅概念为原型。中国的住宅却可以改作佛寺,官衙是官员的住宅,佛寺是佛的住宅,皇宫是皇帝的住宅,至于商店也是“前店后居”、是商人的住宅。总之,似乎没有一种类型的房屋是完全和居住无关的,而且,任何一类建筑似乎都是由住宅发展而来的。

5.中国古代建筑与美术工艺的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富有装饰性的屋顶,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第二是衬托性建筑的应用,这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第三是色彩的运用,

第9篇:中西医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广播 电视 播音语言特点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c)-0220-01

广播与电视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两种不同渠道,播音主要以听觉效果取胜,通过声音来表情达意、交流情感体验。广播与电视两种播音语言主要以声情并茂的特点来征服听众,二者播音均具有形神兼备、声色和谐的语言特点,增加听众的审美感受,但二者也存在许多不同之处,是各自独立的整体。

1 广播与电视两种播音语言特点的相同性分析

广播与电视两种播音语言具有许多相同点,具体包括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在规范性方面,二者播音时均需在语音、词汇、语法、语义上符合普通话标准。普通话是我国的官方语言,各个地区的人们在正式场合都被鼓励说普通话,因而播音人员应该起到带头作用,说规范的普通话。此外,播音人员还应具备清晰的思路、较强的逻辑能力、准确的语感及艺术魅力[1]。然而,社会上存在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规范限制了播音的效果,是呆板的行为,这显然是一种幼稚的偏见。在庄重性方面,播音员运用有声语言表情达意时,需要保持郑重的气质好态度,语言之中透露出可信度,庄重而又不呆板,活泼但是不轻浮,其语言应该表现出寓庄于谐的特点。播音员说话需谨慎、稳妥,使人们既相信又乐于接受,而不应语无伦次、颠三倒四。庄重性的精髓在于认真严肃,具体体现为事业感、责任感超强,这也是对播音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在鼓动性方面,播音员语言的本质属性在于激励人心、催人奋进,使人们乐于通过不断奋斗去体验生活的真正意义。播音员这一职业的政治思想性较强,其存在的本身就是为了宣传某种信念或思想,但这种思想并非强加于人们身上,而是通过富有弹性的声音形式感染人,最后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同化的效果[2]。

2 广播与电视两种播音语言特点的差异性分析

2.1 创作手段的差异

广播播音与电视播音都是通过有声语言来传递信息的,二者对语言的要求均为立体性与形象性,由于二者所传递声音的媒介不同,因而其创作手段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对于广播播音来说,其形象、立体的声音创作方式为有声语言,例如:音乐、播音、音响等,是一种听觉艺术。声音是广播能够存在的灵魂,无声的广播便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广播具有单一的创作手段,同时要求广播播音员以声音来进行创作,播音员将纯文本形式转化为立体形象的语音,进而把有用信息传递给听众。电视播音具有电视的综合特性,与广播播音差异加大,这也是电视播音的一大优势。电视播音电视播音的创作手段较为丰富,包括音乐、画面、剪辑、解说、特技、同期声等多种因素。多元化创作手段对电视播音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工作者具备电视综合意识[3]。

2.2 语言构思特点的差异

广播播音创作手段只有一个,而且广播语音需要具有较强的感知性,广播播音员在把文字文本转化为声音时,需要在播音中加入自己的创作,而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及情感体验等均需播音员通过想象调动艺术手段而实现。播音员通过创作有声语言而进行艺术创作,其整个创作过程都加入了播音员的整体构思。电视播音的过程综合性较强,其创作魅力在于协调整个创作局部。编导是整体布局谋划的主导者,需要构思与配合各种表现手段,播音只是基于整体构思的一部分,但需要以宏观角度考虑问题才不至于使电视导播空洞、乏味、搪塞、拥堵,也有利于与电视画面和音乐背景紧密地融合在一起[4]。

2.3 语言运用特点的差异

广播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声音,若果不能以磁性的声音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就是一次失败的播音。相反,如果能够让忙碌于其他琐事的听众停下手中的工作而细心去聆听,自然也就获得了成功。一般情况下,听众都是“一心二用”的,即,一边听播音,一边做其他事情,自然会分散注意力和部分精力,其听觉效果下降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广播播音员提高声音的诱惑力和弹性魅力,进而牢牢抓住听众的心扉。电视播音则不同,人们可以边看边听,视觉效果增加了电视播音的吸引力,使观众的注意力相对集中,通过专注于画面形象而凝神屏气,提高听觉效果。有些时候,观众会在微弱的声音下融入到音乐与画面的情境之中,在细细品味与感知之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增加播音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该文主要对广播播音与电视播音语言特点的异同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对比得知电视播音员的要求更高,不仅需要掌握控制声音的方法和技巧,还要注重自身的形象与表情动作,是一种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虽然广播播音员不需要与观众面对面交流,但也要求其具备良好的气质、姿态,因为这些隐性因素都可以通过声音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易绍华.数字化背景下中国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生存研究[D].武汉大学,2011.

[2] 赵越.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广播节目电视化的播出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 于晚梦.语言学视阈下主持人无稿播音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