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医的特点范文

中西医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医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西医的特点

第1篇:中西医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中医药;胚胎着床;特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R7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2―0010―03

胚胎着床是胎孕的重要过程,又称为植入,是指胚胎侵入子宫内膜的过程,主要取决于胚胎侵入能力及子内膜容受性这两个重要因素。众医家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针对以上两个方面运用中医药的方法对胚胎着床障碍进行治疗。

1 “理论”的特点

1.1 肾藏精,主生殖 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藏精,是人体生长、发育及生殖的根本。《素问。奇病论》云:“胞络者,系于肾”,肾与胞宫通过经络直接联系,肾的生理功能将直接反映胞宫的胎孕功能;“夫精者,生之本也。”肾中所藏之精即为先后天之精,是生殖发育的来源,精生血化气,为胞宫的胎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傅青主女科》云:“精满则子宫易于摄精,血足则子宫易于容物”肾的生理功能正常,所藏之精满溢、化血之源充足,胞宫得以濡养,易于摄精容物(即胚胎着床),则胎孕能够正常进行,反之,胞宫精血乏源则难以摄精容物,导致胎孕异常。

1.2 女子以血为本,以气为用 《圣济总录》曰:“妇人纯阴,以血为本,以气为用”。气血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摄纳之功使胞宫摄精容物功能正常;气推动之功使精血物质得以循环周身,胞宫得精微濡养;气温煦之功使胞宫得以温暖,为胎孕提供适宜的环境。血属阴为精微物质所化生,其能滋润、濡养胞宫,为胎孕提供物质根本。女子本为纯阴之体,得同属阴之血滋养,如同花得雨露滋润,生机盎然,万物得化生。气血同源,二者相互滋生,相互依赖,调和顺畅,保障了胞宫摄精容物的特殊生理所需之物质条件和功能条件。

2 “治法”的特点

2.1 以补肾之阴、阳、精、气为主 基于中医理论中肾在女性生殖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众多医家都以补肾为主要的治疗方法,以辅助胞宫摄精容物(即胚胎着床),补肾之法即补肾之阴、阳、精、气:补肾阴即补人体阴液的根本,增强对胞宫濡润、滋养的作用;补肾阳即补人体阳气的根本,增强对胞宫的温煦、生化作用;补肾精即补先天生殖之精和后天水谷之精,为生育繁殖提供最基本物质,保障胎孕的先决条件;为胎孕提供物质基础,使胎孕功能正常;补’肾气使肾精所化生之气充盛,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确保生殖机能正常,胞宫胎孕得以顺利进行。现代研究表明,补肾之法能提高垂体对下丘脑的反应,改善内分泌调节功能,改善低雌激素环境,促进子宫内膜发育。

2.2 以益气、补血、活血为辅 气血的充盈、调和是胞宫摄精容物(胚胎着床)正常进行的功能条件,肾虚、气血失调是导致胚胎着床障碍的主要原因,因此,众多医家在补肾为主的治法基础上辅以益气、补血、活血的治法,使气血充盛、调和,以利于胞宫摄精容物。现代研究表明,益气、补血、活血之法有改善盆腔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的作用,能使子宫的供血加强,内环境得到改善。

3 方药的特点及作用机制

3.1 多以补肾药配伍益气、活血之品为主 根据中医药辅治胚胎着床障碍理论及治法两方面的特点,其治疗的方剂主要是以补肾药配伍益气活血之品,重用补肾药,佐以益气活血之品兼顾“肾”这个中心环节及“气血”这个关键环节。研究表明,此类中药复方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性激素及其受体、卵泡质量、子宫内膜容受调控因子及受体等有明显作用。李炳如研究发现助阳补肾中药方可提高垂体对LH受体的反应性及卵巢对LH的反应性,以增强下丘脑-垂体-卵巢促黄体功能;归绥琪等发现补肾中药增加了卵巢重量,使黄体和卵泡颗粒层增加,优势卵泡内可见卵细胞,间质腺明显增多。张明敏等发现补肾安胎方能改善甾体激素水平,促进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ER、PR)的表达;能提高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类肝素表皮生长因子(HB―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环氧化酶-2(COX-2)、胚胎着床局部前列环素I2(PGI2)及其和核受体PPAR这些与胚胎着床密切相关的因子的表达,使胚泡与子宫内膜易于接触和粘附,胚胎着床得以进行。张树成等发现补肾调经方能增加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为内皮细胞的大量增殖、黄体功能的健全、子宫内膜反应性的协调提供直接“源动力”;调节内膜腺体与间质的同步化和促进内膜的分泌功能,使内膜微环境产生变化,对妊娠的建立起直接的促进作用。王雅楠等发现补肾活血方能明显改善子宫内膜表面胞饮突的发育,显著提高子宫内膜整合素mRNA的表达,增强着床期子宫内膜降钙素(CT)的表达,有助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建立,从而最终提高胚泡的着床率。黄冬梅等发现补肾益气和血方能提高子宫内膜胞饮突的表达,刘艳娟等发现健胎液通过调节子宫内膜ER、PR,子宫内膜LIF、整合素、前列腺素合成酶、前列腺素PGI及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表达,两方都达到了促进子宫内膜发育,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改善血液流变学及红细胞的生物物理特性,增强子宫内膜血管通透性促进蜕膜化,改善胚胎着床的目的。金清等发现中药促排卵汤能促进种植期子宫内膜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产生、分泌及活化,并调节MMP-9与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的动态平衡,对子宫内膜的血流灌注具有有利影响,可降低子宫螺旋动脉血流阻力,促进内膜生长从而提高胚胎着床的成功率。

3.2 多以菟丝子、桑寄生、续断补肾;以黄芪益气;以当归、丹参活血补血 菟丝子温补肾阳、益精养肝、固胎,可以增加卵巢、子宫重量,提高垂体对LRH及卵巢对LH的反应性进而增强下丘脑-垂体-卵巢促黄体功能;桑寄生补肝肾、通经络、益血安胎,有性激素作用,续断补肝肾,止崩漏,能显著抑制子宫平滑肌自发收缩活动,降低其收缩幅度和张力。以上3药合用还能兴奋性腺,促进发育不良性卵巢成熟排卵,促进孕卵及子宫发育,调节女性生殖功能,从而增加受孕机会。黄芪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益卫固表,研究发现其还有补血活血的功效。丹参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养血安神,具有雌激素样活性,有效成分丹参素不仅能激活单核吞噬细胞分泌了NF―a、IL―1、IL―6、IL―8,同时还能抑制由内毒素诱导的因子的分泌,对TNF―a、IL―l、IL一6、IL―8具有“双向性”的调节作用;能促进子宫发育,有使子宫内膜螺旋动脉变粗、变长、更加弯曲,螺旋动脉频谱呈低阻力血流波动,舒张期血流丰富;可使PI和RI值下降,子宫内膜

血流灌注量大,内膜增厚,为受精卵着床做好准备;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可双向调节子宫的机能状态,有效抑制子宫平滑肌痉挛;增加子宫利用葡萄糖的能力,影响血液流变学特性,改善子宫内膜血液循环,增加局部血灌流量,促进子宫内膜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做准备。丹参、当归、黄芪可以调整血栓素-2(TXA-2)/PGI2间的平衡,减少TXA-2的生成,增加PGI2的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作用。

参考文献:

[1]Tabibzadeh s The signsls and molecular pathways involved in hu- man menstruatlona untque process of tissue destruction and remod― elingLJ],Mo[ecular Human Reproduetlon,1996,2(2):77~92

[2]张晓红,杨正望,尤昭玲,补肾中药对卵巢功能及子宫内膜的影响[J],中医药学刊,2005,23(11):2054~2055

[3]宋殿荣,刘亚琴,张崴,等,补肾活血方中药对妊娠大鼠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09,36(2):161。

[4]李炳如。补肾药对下丘脑一垂体 性腺轴功能的影响[J],中医杂志,1984,7:63。

[5]归绥琪,俞瑾,魏美娟,等,补肾中药对雄激素致不孕症大鼠垂体,卵巢及肾上腺作用的实验研究口],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097, 12,735―738,

[6]张明敏,黄玉琴,程亮亮,等,补肾安胎方对胚泡着床障碍小鼠子宫内膜HB EGF及其受体EGFR表达的影响,],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37(1):85,

第2篇:中西医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英汉习语;特点;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332-01

Abstract:Idioms is generated from the long. Long ago, people began to use some or humorous or ironic metaphor or method for example out their own idea, as time passes, having the idioms. Thus it fully reflects the other nations of the world cultural tradition, life custom, understanding, can understand idioms a history。

Key words: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differences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就其广义而言,它包括成语(idioms)、谚语(proverbs)、箴言(mottoes)、俗语(colloquialisms)、俚语(slang)以及典故(allusions)等。它是民族风格的提炼与升华,是语言实践的集中体现与结晶。英汉两种语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折射出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或庄严典雅,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信息和悠久的文化传统。

一、习语的产生与特点

习语的产生亦如人类语言的产生一样,都是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是劳动人们语言智慧的结晶。任何一种语言的习语,都无一例外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和日常生活中,通过使用一些短小精悍的词句,创造出一些生动活泼、耐人寻味的比喻,来表达与他们工作和生活有关的思想观念。以下我们来做简要的对比说明。

(一)语言的形象性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许多习语非常形象,用它们来比喻事物或说明事理,既生动,又达意。由于这些习语用词简练,言简意赅,常能引起丰富的联想。汉语中通常用“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来形容那些身强力大,头脑空空的人,而英语中就有ThereismoreofSampsonthanofSolomoninhim这个句子来表达此意。Sampson是基督教《圣经》中力大无穷的勇士;而Solomon则是古代以色列贤明的国王,以智慧著称。

(二)意义的整体性

习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不能按字面意义来理解,因为很多习语的意义往往借助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典故而形成,约定俗成地构成整体意义。如汉语中的“开夜车”不可理解为“晚上开车”;“高山流水”不可能解释为“高高的山,流动的水”。同样,英语中的“theskeletoninthecloset”、“toputheadstogether”。不能将其对应地翻译成“壁橱里的骷髅”、“把头放在一起”,而要将它们分别理解为“家丑(shamefulfamilysecrete)”、“大家一起商量(thinkoutaplanwithotherpeople)”。

(三)搭配的稳固性

所谓稳固性,指的是组成习语的各个部分(即单词)是固定的,不可随意拆开和调换位置。汉语中的“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不可改为“八上七下”;“雪中送炭”不可变为“雪中送煤”;同样,英语中的“atsixesandsevens(乱七八糟)”不可换为“atsevensandeights”;“fishintheair(海底捞月)”不可改为“fishmooninthewater”。

二、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

(一)文化背景差异

英汉两种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反映在语言上,就产生了许多来自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事件以及文学典故的习语。但由于两种文化渊源和发展轨迹不同,这些习语均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蕴藏着特殊的文化背景知识,其比喻意义深远,非字面上所能理解的。

如汉语中常用“夜郎自大”来形容那些“妄自尊大”的人;用“南辕北辙”来比喻“办事不按事理,倒行逆施,结果必然与愿望相反”。同样,英语中也有许多习语来自希腊神话、《圣经》故事、《荷马史诗》和《伊索寓言》。如出自希腊神话中的“Sphinx'sriddle(比喻难题)”;出自《圣经》的“aJudas'kiss(喻可耻的背叛)”等。

(二)风俗习惯差异

英汉风俗习惯的差异是英汉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有关动物形象之指称意义方面的习语。在这方面,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汉语说“身壮如牛”,英语却说“asstrongasahorse”;汉语表示一个人大口大口地喝水,常说“像牛饮”,英语里却用“drinklikeafish”来表示。

(三)差异

英汉两个民族有着各自的。因此,不同的宗教文化就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英汉两种语言中,于是就有了反映宗教文化的习语。中华民族的宗教文化主要是佛教(Buddhism)文化。佛教传入我国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人们相信人世间的一切都由“佛祖”在左右。因此,汉语中有许多习语是和“佛”、“庙”、“和尚”有联系的。如“借花献佛”、“立地成佛”、等。而在西方文化里,特别是在英美等国,影响最大的要数基督教(Christianity)文化了。因此,英语中有不少与“God”,“Devil”,“Hell”,“Church”等单词有关的习语。如“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也)”;“aspoorasachurchmouse(一贫如洗)”等等。

三、结语

本文探讨了英汉习语的产生及其所具有的特点,并分析了英汉习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然而语言是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文化交融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英汉习语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教学中或学习时经常将二者进行对比,既可以加深我们对两种语言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提高我们对民族文化和异国文化的敏感度。正因为丰富的文化知识为语言表达提供了大量潜在的可能性,所以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我们就能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思想,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

参考文献

[1]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第3篇:中西医的特点范文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中医护理是中医药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工作,它以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护为特点,以中医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与病理为基础。如何把中医护理运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发挥中医护理在疾病防治、养生、康复中的作用,促进中医护理的发展,是中医护理工作者的使命。下面针对中医护理的特点在临床中的应用体会如下:

1中医护理的特点

中医护理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护理的特点在于强调整体观念,运用辨证施护的思想和方法,根据临床所见病症,针对不同症状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获取患者病情、个体状况、心理、社会等信息,应用扶正祛邪、标本缓急、问病异护、异病同护、正护反护的方法加以分析、归纳并确立患者的症型及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

1.1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国医药学理念的精髓,也是中医护理理论的主要特点。中医护理理论始终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而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认为人体与其外界环境之间也必需相适应构成统一的整体,不然就会影响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1.1.1人体是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阴阳失调、邪正斗争的过程,其中内因起主要作用,因此在护理工作中不仅要注意局部病变,同时还要注意相关脏腑的变化。体表的变化可影响有关脏腑的功能,而相关脏腑的疾病也可在体表反映出来。如心开窍开舌,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可用清心泻小肠火的方法治疗与护理口舌糜烂。它如“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灵枢·终始》)等,都是在整体观指导下确定的治疗与护理的原则。

1.1.2人和自然界是制约、统一的整体:中医将自然界正常气候变化称为六气,当气候急剧变化或六气侵犯人体成为致病因素时称为六。六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故要求护理上主动掌握气候变化规律,做好防范工作,并提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

1.2辨证施护: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又一特点和精华,所谓辨证,就是充分运用中医学中的望、闻、问、切四诊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收集和察觉服务对象的有关资料的过程,通过分析、综合、识别和辨清服务对象的健康问题及其生理、心理的需要和反应,从而达到发现和了解某种性质的“证”的目的,以便作出健康诊断。施护,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

2中医护理的特点在临床中的应用

2.1整体观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医护理在对患者的护养上强调整体辨证施护的观念,并且十分重视良好的生活环境,稳定并舒畅情志,合理的饮食和必要的功能锻炼,因而掌握护理整体观念是使患者得到全面、系统、适当护理的保证。中医护理学选用望、闻、问、切的方法收集患者全身的情况,通过综合分析、判断疾病发生的原因和脏腑经络的变化,对患者健康问题进行全面评估后制定护理措施。中医有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同病异护、异病同护的整体辨证施护特色。例如同样是发热的患者,外感发热邪气只在卫分,治疗上采取解表,护理上需避风保暖,服药后加盖衣被,取微汗降温;而中暑导致的发热邪气已入气营,高热、口渴等症状突出,此时护理上应采取及时降温,如头部置冰袋或冰帽,或进行乙醇擦浴等物理降温,并注意通风,让患者适当进食一些西瓜汁之类的食物以清凉解暑。由此可见整体辨证施护是提高中医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的措施,更是中医护理的一大特色。

2.2辨证施护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医护理运用整体观、辨证观的理论指导护理工作。临床上遇到胃痛的患者,护理上要根据各种不同病因,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寒邪侵袭所致的胃痛,治疗上以散寒止痛为原则,护理上可采取局部温熨或服生姜红糖汤;若因为受精神刺激,情志不舒而导致的胃痛,在治疗上则应疏肝理气止痛,护理上应做好移情、疏导、相制等工作,要开导患者调节好自身的情志。胃为燥土,其性喜润恶燥,因而酒精、辛辣及肥甘厚味之品过度,均能生热化燥伤胃而引起病变,在饮食上需嘱患者少食多餐,禁酒忌辣,注意调摄。在实施辨证护理过程中,要求护士能够有计划地、系统地为患者进行护理,根据常见疾病种类的主要症状,采用中医食疗、情志、服药、养生、康复等制定护理措施,其诊断目标及措施要体现中医特色,综合进行为患者进行护理。

第4篇:中西医的特点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西教育,体制,特点,差异

 

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知识就是第一生产力,社会各界对知识经济的发展高度重视,对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需求急速提高,有人说未来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是和国家的教育体制、学校的教育方式、教学质量密不可分的。

对比中西方教育体制,客观上看各有所长,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在大力弘扬东方教育思想精髓的同时,对西方教育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从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来看,在中国大学老师“吃的是铁饭碗”,竞争机制不强,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了被动授课。在西方,聘任教授是可以被校方辞退的,受聘者需要和校方签订应聘合同并接受校方考核,如果不合格就会被校方辞退。教师退休后也有被学校重新招聘的,这些老师不拿工资,他们只拿讲课费,西方对教师的管理制度相比我国更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另一方面加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同时也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从设置授课内容的侧重点来看,西方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创造性及应用性的能力培养上,例如在结束一门课程时,学生如果没有对该门课程提出自己的创新思想中西教育,那么最多只能拿基础学分。教师布置作业也只是给出大的方向,至于如何解决,则由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实践来完成。而我国在授课内容设置上往往是填鸭式的教育,学生死记硬背,思维模式相比而言固定僵化,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很少有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授课模式的优点在于,学生对基础性的内容掌握比较牢靠,但缺乏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国社会目前创新能力不强的源头之一,应引起高度重视。

从考试内容的设置来看,对于同样一个知识点的考试,中西方考试内容的设置是截然不同的。例如:历史课成吉思汗历史知识的考试,我国的考试内容常常是成吉思汗生于××××年,死于××××年,学生掌握的是成吉思汗的出生年月,对于非专业研究者而言意义不大。而西方的设置则要灵活很多,本人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题目:请说说你对成吉思汗的看法论文开题报告。看上去一个很不起眼的题目,有学生是这样作答的:“如果没有成吉思汗,就不会有蒙古帝国,没有蒙古帝国,东方先进的文化科技就不会传入欧洲,他让欧洲陈腐的骑士不堪一击,唤醒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使欧洲开始了空前的技术、贸易、军事和思想革命。”同样的考点,学生的作答却体现了各自教育的特点。

从中西方大学生的培养方式上看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首先,在西方,学生在进入大学的时候没并有区分专业,所学课程都是公共课,然后各个专业便会派出其最好的老师讲自己专业的经典课,以供学生选择。而在我国,大学生在进校的时候无论自己是否喜欢,就已经选择了自己的专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西方的学生较多的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选择或者变更专业,即使基础不如中国学生,但是由于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也会在专研过程中主动弥补。而中国学生似乎基础打得较为牢靠,但是对所学专业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这也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如西方学生原因之一。其次,西方大学生需要将学习和工作相结合,学生可以半工半读,工作一个学期后要交技术报告,而如果应聘不到工作就算没完成任务,这样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上述两点决定了西方学生与中国学生相比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更强。第三,西方大学采取的宽进严出的教育模式,即进大学容易,但是如果在校期间不能达到学校教学要求,要拿到毕业证书是很难的,反观我国目前是严进宽出的教育模式,每年高考“万人争过独木桥”目的就是要进一所好的大学,而一旦进入了大学学习中西教育,部分学生常常是“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不思进取,学校也没有采取更为严格的考核标准,总之只要能进来,出去就容易,不光大学,就连硕士也一样,博士现在也已经批量生产。

从上述中西方教育制度对比情况来看,我们中国的大学教育就目前来说还存在着很多的弊端,特别是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像一个“磨具”造出来的,缺乏自己的思想,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待提高,体现在进入社会以后,整个社会的创新性、实践性、科学逻辑性不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比尔盖茨在中国也许不是一个好的学生,因为他中途辍学,在中国叫“不务正业”,也许他的成功正是由于选择了自己所热爱的研究领域,学校培养了他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让他在自己所热爱的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正是因为在西方这样的教育土壤的培育下,成就了比尔盖茨的成功,这也是在教育体制上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取长补短,使我们中国的教育理念、教育观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能跟上时展的要求,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从而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毕业生,更快、更好的推动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2)

[2]钱穆.文化与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2.

[3]王苹刘文捷中西思维差异与大学英语写作[J]《外语界》,2001(5)

第5篇:中西医的特点范文

微电影的定义

“微”,即“小”,微电影通俗的解释就是小电影,在播放时间上较短的电影。20世纪90年代,美国一些年轻人经常利用自己手里的数码设备,将拍摄的画面上传到网络上,以各大网站作为播放阵地,而且每个影片的时间也比较短,一般不超过30分钟。进入新世纪之后,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微文化在年轻人中迅速风靡。而且手机技术的普及之快,足以让每一个年轻人人手一机,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影像拍摄。加之之前所形成的网络电影基础,微电影的概念被初步确立,即以微文化作为文化背景,以网络为主要的传播方式,以多元化的群体为创作者,拍摄出的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准的短小影片。做电影是一种新形式的影视艺术,且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代中国微电影的艺术特征分析

1.个性化的影像表达

首先,从微电影的接受来看,前文中提到,微电影是以微文化作为基础的,伴随着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断丰富,整个社会形态,无论是理想和现实,都处于一种碎片化的状态,尤其是对空闲时间的分割,使人们难以再有集中的大时间段,而是一些不同的碎片化时间。这种碎片时间自然需要碎片化的审美和消费需求来填补。微电影本身的特点就满足了这种需求,同时伴随着微电影类型的逐渐多样化,人们也有了更多的选择方式。如爱情题材、励志题材、怀旧题材等,满足了人们时间和审美的双重需求,无疑是一种个性化的需求满足。比如在午休时间,利用十分钟观看一部微电影,虽然十分钟的时间不长,但是如果每天坚持观看,那么一周下来,所观看的时间量也能够达到一部传统影片的时间。况且不同于传统影片的是,每一个微电影都是一个全新的故事,全新的审美体验。

其次,从微电影的创作来看,电影艺术的发展历史上,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色彩、从平面到3D,每一次巨大的变革,都是少数专业的电影人所主导的,似乎和普通民众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在物质条件上的限制,只能是以观众的身份来欣赏电影。同时,电视艺术的普及,也给电影的发展发起了严峻的挑战,很多电影人认识到,电影创作不能再延续之前的精英化路线,而是要放下身段,主动走亲民路线。而微电影的出现,恰好是对这两个问题的完美解决。一方面,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普通人拥有一套摄像设备不再是梦想,可以随时随地录制视频的手机自不必说,就连非专业的高清摄像机,也不会超过万元,能为大多数的电影爱好者所接受,使他们的电影梦想得到了最初的实现。加之网络的开放性,又使得这些作品能够及时、广泛地传播,让自己的个性和自由有了释放的平台。所以充分满足了个性的情感表达需要,这种情感既包含对电影艺术的热爱,也包含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思考。所以说,无论是创作角度还是接受角度,微电影的出现,从根本上满足了人们对电影、对艺术的个性化需要,对这种个性化需要的满足,也是微电影赖以生存的基础所在。

2.多元化的叙事表现

叙事是电影创作的根本目的,正所谓“船小好掉头”,微电影因其在时间和容量上的特点,所以在叙事方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样,因为要在几分钟的时间里表述一个精彩的故事,既不能像传统电影的铺陈叙事,也不能像广告一样一语中的,而是要探索一种特殊时间段的特殊表达方式。两种原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微电影叙事的多元化。

如情感叙事。情感是电影的灵魂,叙事的构建、发展和结束,无一不是以情感作为基础的。微电影对这种以情入戏,以情贯穿的传统有着很好的继承。如风靡一时的《老男孩》,之所以能够得到70后一代人的充分认可,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是以青春和梦想这两个所有年轻人所共有的情感为基础。《父亲》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父亲,都与父亲之间有着无法割舍的亲情,这种普遍的情感性,能够让影片在叙事上获得最大限度的认可。所以情感叙事也是为电影普遍采用的一种叙事方式。

如结构叙事。传统电影一般都采用开端―发展――结局的叙事结构,但是微电影受到时间的限制,往往都对这四个环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省略。正是这种不完整性,反而激发了观众更多的联想。如《老男孩》中,开篇只用一个播放着广播体操的大喇叭和一套蓝色的校服,就交代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这种简洁性也获得了最普遍的适应性。《一触即发》中,部分的激烈打斗戏和追逐戏几乎占据了影片的全部,最后在凯迪拉克坐驾的帮助下杀出重围,完成任务。开端和发展部分则没有体现,从而激发了观众的联想。

又如字幕叙事。创作者们在影片的开端或结尾,加上一句话或者一段话,从而对影片的叙事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如“11度青春系列电影”中,每一部的最后都有一段字幕,这些字幕既是对全篇叙事的总结,更是一种发人深省的思考,如《东奔西游》中,结尾字幕写道:“神仙也在奋斗,你呢?”是啊,你呢?亲爱的观众。观众在不自觉中就联想到了自己,表现出一种不舍,一种意犹未尽……

3.互动的表现形式

微电影以网络为主要的存在平台和传播方式,加之自身所有的特点,构成了微电影不同于传统电影的互动性特征,这种互动性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创作方面。因为微电影在拍摄技术门槛的限制较低,只要喜欢电影的人,都可以拿起手中的拍摄设备,进行微电影的创作,而且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保存和展示。很多创作者在拍摄之初,也没有过高的期望,只是用一种影像手段记录下某一个事件、某一种情绪或者某一种状态。可以说人人都是大导演。从影片的内容来看,大部分微电影中,故事的主角都是一些小人物,多为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没有宏大的叙事背景,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平凡和简单是其最大的特点。让更多的人能够从事电影创作,这无疑是电影艺术和人类互动性的最大体现,其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拉近了电影和人们的距离。

其次,从欣赏角度来看。传统电影不管是在影院还是电视中播放,都是典型的一对多的传播方式,观众们要被动地接受这个单一信息源的信息传递,所以观众是处于一种被动地位的。特别是进入影院观看影片,要购买电影票,即便是影片不合自己的口味,电影票也是不能退换的。但是微电影却表现出了与之截然相反的特点。作为微电影的存在平台,网络是面向每一个人开放的,观众可以在众多的微电影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类型,而不用多支付任何费用。作为对影片的评价来说,一些网站频频推出新的技术,让观众可以随时随地对影片进行评价,评价者之间可以进行互动和交流。比如优酷、土豆等国内著名的视频网站。在播放窗口的下方,都会设置简单的评论选项和专门的留言空间,通过这种评价,推动这部作品的传播。同时也能够将观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创作者。这种一对多的传播方式,无疑是对传统传播方式的颠覆,从本质上拉近了电影和观众之间的距离。

4.商业化的价值取向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商业化时代,各种艺术创作很难避免商业化的影响,传统影片的从拍摄到上映,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商业化的历程。作为微电影来说,有的作品可以称之为加长版的广告,有的作品则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了广告的影子,当观众用一种商业化的眼光审视微电影的时候,这种商业化的价值取向就得到了凸显。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首先是微电影作为广告植入的载体。植入式广告是指将产品信息融入影片所表现的场景中,让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产生对品牌的印象,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其优势在于避免了直白宣传给观众带来的反感,而是让观众在一种无意识状态下潜移默化地接受。于是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场景、服装和道具等,都成为植入式广告的载体。如《老男孩》中,曾经出现了“科鲁兹欢乐男生全国赛区火热报名中”的宣传字样。《父亲》中,主人公使用了苹果、三星等不同品牌的手机。《一触即发》中,主人公是借助于凯迪拉克汽车才得以杀出重围。这些产品信息都被创作者以有意或无意的方式体现出来,很多时候产品商几乎不用做任何投入,观众的抵触情绪也明显减轻,达到了产品商、创作者和传播平台的多方受益。

第6篇:中西医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中国女性;艺术;特点

90年代以来的女性艺术,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从男性话语中分离出来,转向对自我价值的探寻。她们不再用男人的标准和男人创造的程式去画画,开始建立起一种对自身性别认同的自觉意识,从性别差异中发现自己的价值,用女性视角诠释社会。女性意识的增强和回归女性的自觉,使艺术的表现方法丰富多彩并具有时代的鲜活性。这里有传统的风格传承,也有个性的张扬,更有怪异、狂放的锐意探索。具体地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从身体意识和生命体验出发,注重女性艺术家本身所处的生存环境对自己身心刺激、感染、伤害、体验与境遇的表达

女艺术家往往从自己身边所具有的富有女性意味的图像与实物资源出发,利用身体体验去挖掘一种象征性的形式化语言符号,表达她们对待现实境遇时特有的女性感受。女性艺术批评家廖文曾说过“与男性话语侧重关注社会、文化等理性、重大问题不同,女性方式则集中体现出非常同一的对生命意识以及与此相关的身体、繁衍、体验、感觉的倾心和迷恋。”如蔡锦的《美人蕉》系列:粘粘乎乎、油腻腻的笔触翻卷出溃疡般斑斓的肌理,刺激的眩目的肉红色主调中蠕动着反差强烈的暗绿、绛紫色块,而造型却日益含混,物体已看不出作为物象的本来面目,倒像是一片片被病毒蚕食的有机体,表现出对生命被侵犯、刺激的强烈而灿烂的反应。陈妍音的《箱子系列》,在方形、三角形的平整表面上楔入位置精心设计的锥形尖状物,平滑细腻的箱子表面上带着具有伤害、威胁性的尖状物,或者在平整的木质体积上楔入坚硬的铜管,如此造成的对比与矛盾,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形式符号,象征性地表达了现实中的女性自身与周围环境的矛盾,这种矛盾在两性关系中呈现得最为激烈。陈妍音敏锐地感受到这种由生理造成的身份角色限定,是女性心身遭受压抑的根源之一。这种尖利的处理方式,以对身体刺激的高度敏感,体现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强烈的“自我防卫意识”。也只有女性特有的身体感受力才能提供这样的意向选择。施慧的《结》与《链》直接以棉、麻线按照一定规律进行反复地编织、缠绕、再插以密密麻麻的线卷,仿佛在繁复的手工劳作中默默地编结着生生不息的生命锁链。她的作品从生存体验的深层表达了在现代社会中女性在压抑、无奈下的“剪不断,理还乱”的缠绕情结与生命形态。

二、把女性身体作为艺术表达的手段,以此来表达男权化社会以及夫权意识下的女性体验

“身体”作为女性艺术的话语方式,是女性自我关注的重要的载体。女性艺术家对于身体的认识与男性艺术家不同,男性艺术家把女人的身体当做欣赏的对象,一种欲望的载体。而女艺术家是直接将身体以及对自身身体的感受作为媒介来表达她们对女性身份、处境、性意识的体验与反思。女性艺术家以身体作为艺术语言和表达媒介的方式是多样的,有直接表现女性身体与特征的;也要表现女性特殊的身体经历的,如月经、妊娠等。在刘虹的《自语》系列中,画中端坐的女性人体似乎要尽量采取一种绝对安定的坐姿来平息内心的烦躁和杂乱,但头部却被来自另外若干空间的布状物体所切割、重叠和遮蔽,这是一团“剪不断、理还乱”的头绪;同时脸被布蒙着,从而更加突出了人体,似乎身体的意义超过了她的思想——脸部,表现了她对女性处境的某种思考。奉家丽以自己怀孕的身体作的行为艺术,表达了女性生殖的辛苦和危险处境,以及那种处境中的精神状态。陈羚羊的《十二月花》摄影作品实录性地拍摄了女人月经期的生殖器,按廖雯的解释,这是用“女人味”的方式毁坏了传统男人眼中女人“美丽脸蛋和”的“女人味”标准。即用生理和社会性的身份强调女性的特点,并从平等的角度出发,表明男性的生殖器有力,女性的同样有力。由于种种原因,这件作品被禁止公开展出。

三、利用传统材料,关注本土文化

一些女艺术家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创造出具有现代观念的艺术品,表达出对自然和生活的感受。蔡玉芬的作品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具有传统文化意象的装置作品,如她用蒲扇为主要媒介制作的《风荷》。“把蒲扇插在有睡莲叶的荷塘里,造成了一种与风有关的联想,让人容易联系古代诗词有关扇子和秋天的景象,并容易联系宫女的被抛弃和受冷遇的经典比喻”。同时她的作品具有东方式的诗意,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另外还有尹秀珍制作的《树琴》,未明的新媒体影像作品《今天你穿了唐装没有》等。

四、超越性别——“女性”方式的扩张

女艺术家的作品并不只是局限于女性视角、女性意识等,她们有很多人具有强烈的超女性意识。她们对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地位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关注与女性有关的现实社会问题,以自己的作品表达对女性社会问题和人类处境的忧虑、反思。崔岫闻的作品,就在有意识地超越使女性沉溺其中的自我身体私语境地,从社会现实语境的立场去反观女人的问题,她在《假日系列》中,让男性张开大腿露出性器,处于被着装女子窥视的地位上,被凝视者的角色易位与凝视着的“僭越”,是对传统社会中父系欣赏体系的挑衅与颠覆。她的录像作品《洗手间》,展示的是在夜总会洗手间里偷拍到的化妆的情景。对着镜子化妆,摄像镜头在看她们的每一个举动。这个作品从侧面深刻的揭示出当今的社会问题,具有社会现实意义。李虹的油画大多以同性恋为题材,同时加入环境的渲染,以柔和的背景或刚硬的背景象征画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与关系。她的画表达的不再是纯属女性个人的经验,而是通过女性的命运来揭示社会和人生。 女性艺术批评家徐虹曾说过“已有的艺术原则以及日常生活和女性自我内省都已经受到性别歧视话语的沾染,所以今天的女性艺术家面临的困境在于自我的界定,必须建立在从各个方面进行解构和消除女性本质论的概念之上,否则就会陷入男性中心论所设计的女性陷阱之中,就如同中国历史上古往今来男性绘画中被篡改的女性形象。”

【参考文献】

[1] 廖文.女性主义作为方式[M].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

[2] 徐虹.美术:美术之思[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第7篇:中西医的特点范文

摘要: 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中国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艺术的特殊性。综合上述分析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作品特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 我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它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种蔼人的亲切,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是中国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的艺术真实,所以有此效果。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狮的整体造形,完全经过装饰化变形,犹如青铜器或玉器上的某个装饰部件。身上更有线刻图案来加强这种装饰品格。装饰性的变形处理是夸张概括的手法之一。经过这样处理过的石兽,往往比写实的雕刻石兽更威风、更勇猛,且更神圣不可侵犯,能更好地发挥它们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辟邪和石狮多为陵墓的仪卫性装饰品,用途在于显示墓主的权威。) 二、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 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专业术语称作“妆銮”)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现存的历代雕塑,有许多就是妆銮过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艺术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间雕塑仍保持妆銮传统。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到文艺复兴以后,除宗教神像为求逼真效果,大多继续加彩外,一般雕塑不再加彩。中国塑绘不分家,导致了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性。中国雕塑从这一特点历代相沿,至今民间匠师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线描草稿,象人物画白描一般,再复制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硬质材料上勾线描稿,再雕而刻之。这样创作雕塑,带有绘画性就可以理解了。中国古代雕塑绘画性强,自有一种东方趣味,符合中国古人的欣赏习惯,他们是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艺术的。今天我们欣赏古代雕塑,也需要借用中国画的审美眼光,才能把握美感要点。如果只用西方古典雕塑的艺术标准来指摘中国古代雕塑缺乏雕塑性,那无异于为适履而削足。 三、中国古代雕塑的另一个特点是意象性 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现自然,写实性极强。中国雕塑和绘画很迟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门户。 我们必须换一种眼光,使用我们自己民族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习惯,来欣赏中国古代雕塑“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这样,当我们从敦煌菩萨,晋祠侍女、筇竹寺罗汉塑像上体会到“栩栩如生”这一句成语的含义时,就不是象欣赏西方古代著名雕刻,如欣赏教材常会介绍的掷铁饼者、拉奥孔群像和奥古斯都像等等那样,是个从形到神都准确得象真人一般的概念,而只是感受到一个艺术品所传达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状态和宗教境界等等形而上的东西。 四、中国古代雕塑的柔和厚重性 我国古代雕塑的柔和厚重性与中华民族的气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另的艺术也如此追求,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便是含蓄美、内在美。雕塑亦然,中国古代雕塑给人的感觉不象西方古典雕塑那样一览之下、历历在目,而是神龙露首不露尾、含不尽之意于象外。没有剑拔弩张,向外张扬的火气,而是象中国书画用笔藏锋那样将力量包裹在内部,给人更多品尝的余味。例如严阵以待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载歌载舞的汉唐女俑、孔武威风的唐代天王力士,乃至雄强猛厉的南北朝辟邪和唐代石狮,都有这种效果。比较一下掷铁饼者力量的紧张迸发和拉奥孔群象情绪的激烈发泄,就能够领会中国古代雕塑含而不发的美感特点。它是与其他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理想相一致的,就象西方雕塑与绘画的审美理想也相一致一样。欣赏中国雕塑时也许会觉得不如西方雕塑痛快顺溜,这就象喝酽茶和喝咖啡不同一样,不能相题并论。喝茶需要品味,如若不谙茶道,便永远进不了茶的境界。 五、中国古代雕塑风格往往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精神 儒家哲学尊天命,受其影响,中国艺术反映为崇高、庄严、壮丽、重穆、典雅等等风格。道家哲学崇自然,在艺术上则表现为飘逸、雄浑、淳厚、古朴、淡泊、天真、稚拙等等风格。中国画和雕塑都具备这两个系统的

[1] [2] 

风格特征,例如佛教造像和陵墓仪卫性雕刻,一般具备前一系统的风格,龙门奉先寺大佛最为典型。它是唐代武则天出资修造的,寓有帝王的精神气度,风格上必然强调崇高、庄严、重穆和典雅。明器艺术中的俑和动物雕塑多属后一系统的风格,它们和生活关系密切,风格上追求自然,朴拙可爱。两者各异其趣,各有千秋。西方古典雕塑风格比较接近前一系统,却少有后一系统的风格特征。希腊古风时期的古拙是艺术技巧幼稚阶段的自然产物,不是刻意追求的风格。中国画和雕塑却有意返朴归真、退熟回生,追求一种内在美,一种原始美,一种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这些追求是难于站在西方艺术角度来理解的,所以一般习惯欣赏写实性雕塑的人,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总有障碍。这就需要提高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从根本上来认识中国艺术,否则欣赏也好,创作也好,都很难进入堂奥。 六、中国古代雕塑遗产大量属于佛教造像,佛教美术有其特殊的经规仪轨,形成自己的特点 佛教美术源于古代印度,中国的佛教雕塑源自古印度的犍陀罗、马土腊和芨多等地区与时代的佛教雕塑。我们在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时,需要综合各个特点来认识,才可能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承认它们确实还有不少好处。特点不一定就是优点。但有了特点,一种艺术就有了它存在与发展的理由和价值。中国艺术,包括中国雕塑之所以能一枝独秀地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全在于它有着与众不同的许多特点。这些特点是世界所承认和尊重的。当许多中国人奔赴西方学习雕塑时,西方雕塑家也来中国借鉴中国古代雕塑。有位美国雕塑家曾对中国美术学院的雕塑系学生说过:“你们不要捧着金饭碗要饭。”这句话是我当雕塑史研究生时亲耳听到的,我把它当作一颗定心丸摆在本文的结尾,送给对中国古代雕塑的“好在哪里”尚有怀疑,不敢在欣赏课中理直气壮教学的同行,但愿有点用处。 文章屋在线:wzk.co

    

第8篇:中西医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西方古代建筑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每一种建筑都是一个地区、一种文化、一个民族心理和思想的象征,建筑的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多,无论是建造的选取,还是建筑的装饰和造型,都是经过很多的思考而得出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地域的差异必然导致了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两种所体现出的精神都是截然不同的,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建筑。

1.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比较

1.1建筑材料上的差异

中西方传统建筑材料有3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以木为主,西方的建筑材料则更多的是以石为主,中国人是将石与土用于建造基座和墙体,西方人则是将木用于屋顶上,这就使得中西方建筑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也表达着不同的情感,中国的建筑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人自己的情感,西方的建筑则是一种上帝神灵的情感,偏向与宗教方面的。

1.2建筑结构上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具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是讲究对称的艺术效果;第二是以木材为主要的构架;第三是独特的个体造型。西方的建筑并不着力与追求建筑的结构美,而更追求建筑的雕塑美,西方建筑中最多的就是石柱与走廊,这抽象的表现了人体美。

1.3建筑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中国的建筑具有强烈的绘画效果,注重意境美的营造,不太注重建筑的造型和透视效果,但往往更加注重建筑群在空间上的那种透视效果,这样可以给人一种延伸、曲径通幽的感觉,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含蓄美以及追求和谐的心态。西方建筑相较于中国传统建筑,便更加倾向于造型的雕塑化,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的和谐与统一。

2.中国古代建筑与易经的关系

《易经》是中国符号学的起源,其中的八卦是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八卦中的每一卦都代表了一个符号,象征一定的信息,中国古代建筑由于深受《易经》的影响,因此极具符号及象形优势。中国古代建筑中蕴藏着一种建筑符号信息,例如北京天坛祈年殿,祈年殿的造型就是以天阳之数“九”以及“九”的倍数通过扇环形展开的,这天阳之数“九”也就来源于《易经》乾卦中的“九”。

3.中国古代建筑与风水的关系

阴阳五行说,是中华民族通过观察和思考建立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想观念。其中的风水学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是十分巨大,北京紫禁城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色彩方面,故宫的宫墙以及柱子使用红色,象征着光明正大;屋顶采用黄色,象征中央,故宫东部的屋顶使用绿色,象征生命力,向上生长,因此皇子都居住在东边,西宫作为太后的专属方位,象征清净,天安门至墙门不栽树,其意义为南方属火,在此不利于有木材建筑。中国人选择了土木作为数千年不变的建筑材料,认为土木是有机体构成的,符合“天人合一”的理念,动是永恒的,静是相对的,立柱和横梁的连接都是采用利于抗震,这充分地体现了老子所提倡的“以柔克刚”。

4. 中国古代建筑与中庸思想、国家的宗法制度的关系

中庸是中国人的基本精神之一,这一点与“恒久意识”是相互连通的,在人格思想上并不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中的温顺谦和的君子之风。将中庸用于中国古代建筑中,则表现了中国人追求内涵的特点。中国建筑往往将建筑的精华放在最里面,最隐蔽的地方,通常在前面仅仅只用朴质,中华民族那种传统的内向型性格特点就造就了中国古代建筑重视内涵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不仅可以找到中庸思想的影子,还可以看到宗法制度对古代建筑的影响。在古代中国,宗法制度兼有政治权力和道德制约双重功能,即使是经历改朝换代,家族依旧是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单位。以家作为基本单位,使得中国古代建筑有着以“住宅”为原型的特征。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一切建筑形制均是由住宅发展而来的,一切均以住宅概念为原型。中国的住宅却可以改作佛寺,官衙是官员的住宅,佛寺是佛的住宅,皇宫是皇帝的住宅,至于商店也是“前店后居”、是商人的住宅。总之,似乎没有一种类型的房屋是完全和居住无关的,而且,任何一类建筑似乎都是由住宅发展而来的。

5.中国古代建筑与美术工艺的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富有装饰性的屋顶,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第二是衬托性建筑的应用,这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第三是色彩的运用,

第9篇:中西医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广播 电视 播音语言特点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c)-0220-01

广播与电视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两种不同渠道,播音主要以听觉效果取胜,通过声音来表情达意、交流情感体验。广播与电视两种播音语言主要以声情并茂的特点来征服听众,二者播音均具有形神兼备、声色和谐的语言特点,增加听众的审美感受,但二者也存在许多不同之处,是各自独立的整体。

1 广播与电视两种播音语言特点的相同性分析

广播与电视两种播音语言具有许多相同点,具体包括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在规范性方面,二者播音时均需在语音、词汇、语法、语义上符合普通话标准。普通话是我国的官方语言,各个地区的人们在正式场合都被鼓励说普通话,因而播音人员应该起到带头作用,说规范的普通话。此外,播音人员还应具备清晰的思路、较强的逻辑能力、准确的语感及艺术魅力[1]。然而,社会上存在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规范限制了播音的效果,是呆板的行为,这显然是一种幼稚的偏见。在庄重性方面,播音员运用有声语言表情达意时,需要保持郑重的气质好态度,语言之中透露出可信度,庄重而又不呆板,活泼但是不轻浮,其语言应该表现出寓庄于谐的特点。播音员说话需谨慎、稳妥,使人们既相信又乐于接受,而不应语无伦次、颠三倒四。庄重性的精髓在于认真严肃,具体体现为事业感、责任感超强,这也是对播音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在鼓动性方面,播音员语言的本质属性在于激励人心、催人奋进,使人们乐于通过不断奋斗去体验生活的真正意义。播音员这一职业的政治思想性较强,其存在的本身就是为了宣传某种信念或思想,但这种思想并非强加于人们身上,而是通过富有弹性的声音形式感染人,最后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同化的效果[2]。

2 广播与电视两种播音语言特点的差异性分析

2.1 创作手段的差异

广播播音与电视播音都是通过有声语言来传递信息的,二者对语言的要求均为立体性与形象性,由于二者所传递声音的媒介不同,因而其创作手段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对于广播播音来说,其形象、立体的声音创作方式为有声语言,例如:音乐、播音、音响等,是一种听觉艺术。声音是广播能够存在的灵魂,无声的广播便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广播具有单一的创作手段,同时要求广播播音员以声音来进行创作,播音员将纯文本形式转化为立体形象的语音,进而把有用信息传递给听众。电视播音具有电视的综合特性,与广播播音差异加大,这也是电视播音的一大优势。电视播音电视播音的创作手段较为丰富,包括音乐、画面、剪辑、解说、特技、同期声等多种因素。多元化创作手段对电视播音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工作者具备电视综合意识[3]。

2.2 语言构思特点的差异

广播播音创作手段只有一个,而且广播语音需要具有较强的感知性,广播播音员在把文字文本转化为声音时,需要在播音中加入自己的创作,而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及情感体验等均需播音员通过想象调动艺术手段而实现。播音员通过创作有声语言而进行艺术创作,其整个创作过程都加入了播音员的整体构思。电视播音的过程综合性较强,其创作魅力在于协调整个创作局部。编导是整体布局谋划的主导者,需要构思与配合各种表现手段,播音只是基于整体构思的一部分,但需要以宏观角度考虑问题才不至于使电视导播空洞、乏味、搪塞、拥堵,也有利于与电视画面和音乐背景紧密地融合在一起[4]。

2.3 语言运用特点的差异

广播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声音,若果不能以磁性的声音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就是一次失败的播音。相反,如果能够让忙碌于其他琐事的听众停下手中的工作而细心去聆听,自然也就获得了成功。一般情况下,听众都是“一心二用”的,即,一边听播音,一边做其他事情,自然会分散注意力和部分精力,其听觉效果下降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广播播音员提高声音的诱惑力和弹性魅力,进而牢牢抓住听众的心扉。电视播音则不同,人们可以边看边听,视觉效果增加了电视播音的吸引力,使观众的注意力相对集中,通过专注于画面形象而凝神屏气,提高听觉效果。有些时候,观众会在微弱的声音下融入到音乐与画面的情境之中,在细细品味与感知之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增加播音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该文主要对广播播音与电视播音语言特点的异同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对比得知电视播音员的要求更高,不仅需要掌握控制声音的方法和技巧,还要注重自身的形象与表情动作,是一种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虽然广播播音员不需要与观众面对面交流,但也要求其具备良好的气质、姿态,因为这些隐性因素都可以通过声音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易绍华.数字化背景下中国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生存研究[D].武汉大学,2011.

[2] 赵越.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广播节目电视化的播出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 于晚梦.语言学视阈下主持人无稿播音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