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文地理因素范文

人文地理因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文地理因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文地理因素

第1篇:人文地理因素范文

关键词:人文地理 发展

一、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

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地理学中的一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空间”和“地方”是人文地理学的两个核心论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地理学在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涉及空间、全球化、城市化、人口、迁移、文化、景观、发展和地缘政治等,其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与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人类与其周围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空间尺度,包括世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政治、经济演化特征与趋势;与民族、种族、性别、年龄、阶级等因素相连的社会特征及其对空间发展的影响。

二、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1.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表现为以人地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实现资源、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这就克服了以往拼盘式或形式综合的缺点,体现了当今地理学走向统一的趋势。

2.加强了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

加强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并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商业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其中旅游地理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迄今为止,已在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旅游客源市场与游客行为、游客空间结构、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地形象设计与营销、生态旅游与持续发展、旅游影响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少数研究成果同国际水平相比已无明显差异,如旅游地综合个案研究、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旅游环境容量、国内旅游者行为规律、主题公园的研究等。

3.密切关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如对农村工业化的研究。中国乡镇企业高速增长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带动,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独特现象。

相关研究包括乡镇企业影响因素及环境、农村工业化差异、产业联系与农村工业发展、外向型农村工业的省际差异分析等;其它新兴领域还包括企业发展的地理学研究,农村乡村级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城市感应空间的研究等。

4.理论研究逐渐加强

中国地理学的理论建树不多,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相比,理论研究又较为薄弱。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判断、思想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具有滋生新理论的土壤,但我们的理论建设却滞后了。这与重实践轻理论的大气候有关,也与人文地理学一开始就表现出与国土规划相结合的特点有关。可喜的是,相当一部分学者在地理学的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努力。

5.服务于决策和管理的应用研究仍然是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支柱

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学属应用性较强的学科。80年代以前,人文地理学的决策支持系统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农业发展、工业资源的开发、重大项目的选址等领域,随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的兴起,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与决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区域经济战略和区域政策、城市和农村发展等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热点。

6. 研究技术的多样化

地理学包括人文地理学都经历了从个别地理知识的记载到地理现象归纳解释、从定性文字描述到定量化地揭示地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过程,从最初的多元统计与线性规划的应用,到后来系统科学、灰色描述在人地相互关系、社会发展因子相关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到今天GIS技术在城市规划、区域发展、资源开发方面的大量应用,人文地理学研究技术手段的丰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认为,当代人文地理学也正在从经验科学走向实验科学、从宏观进入微观。

中国现代的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论是在后通过传教士、外国学者和归国留学生传入中国的。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受前苏联自然科学体系的影响,人文地理学逐渐被经济地理学取代,直到1979年才提出了复兴中国人文地理学。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空间最广阔的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社会经济也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原有的社会制度、历史遗存文化、社会结构形态等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国家的发展。中国需要发展人文地理学,而且中国也具备了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肥沃土壤。

参考文献

[1]林珍铭二十一世纪人文地理学的教学优化和创新[J].内江科技,2006,(8)。

[2]杨志英服务业地理学的理论与人文地理学方法论革新探讨[J].人文地理,2006,(6)。

第2篇:人文地理因素范文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以及两者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是相互密切联系的两大组成部分。而人文地理学的学习,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做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人文地理;认识

人文地理包括地域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遗产、建筑特点等多个方面,是构成一个区域的重要区域特征。学生通过对自然地理的学习和了解从而掌握人文地理的知识点,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特点和学习任务之一,认识人文地理是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初中地理教材编排的特点

人文地理包含在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每一个章节,包括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建筑特点等,整体上是依附于初中地理教学来向学生们呈现的。在每个章节中,关于人口、经济、文化、语言以及种族等都是被频繁提及和叙述的,这样一来,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增加更多的有趣的东西,这对于初中生来说更是激发了他们去探索新事物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对人文地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另外,在初中地理教学体系中,自然地理相较于其他地理学知识而言是比较有难度的,因此,在自然地理中穿插人文地理教学,对学生们而言是既在枯燥的学习中加入了许多有趣的东西,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地理,有助于提高学生自然地理的学习成绩。这样一来,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者相互结合、共同作用,对日后更进一步地接触地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初中人文地理知识的特点

1.运用故事法教学提高趣味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想象力更为丰富,因此,对于故事性的叙述还是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的。教师在开展初中地理教学时可以将关于该地域的故事穿插在地理教学中,以此来增加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在讲解国际日界线时,教师可以先在正式讲课之前向学生讲解麦哲伦在环球航行回国够,发现船上的航海士在航海记录中少记录了一天,这对于当时航海技术还不发达的他们来说是相当困惑的。然后,教师可以通过这个故事很自然地引出是国际日界线的存在使得东西两边的日期出现了差异:每过一次国际日界线,日期就要变更一天。教材中也提到了双胞胎姐妹,妹妹比姐姐早出生了一天,也是因为国际日界线的存在。学生通过对这个趣味性问题进行探究的同时,更能将国际日界线的重要意义、变更方法等牢牢地记在心中,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另外,教师可以适当地对国际日界线进行引申,例如,为什么国际日界线是弯的,而不是直的等等,这些都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国际日界线的真正含义。

2.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关系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同时是初中地理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同样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自然地理是人文地理的基础,人文地理是自然地理的向前推动的因素。因此,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是学好初中地理的必然条件。我们可以用这样的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我国是能源需求大国,同时也是自然资源较为紧缺的一个国家。因此,人口分布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依附于自然资源的,也就是说,自然资源越短缺的地方,人口就越稀少;自然资源越丰富的地区,人口就越多。在我国典型的地区就是华北地区,华北地区煤炭资源非常丰富,其可探明储存量可占我国百分之八十以上,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开采地区,此地区也是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

3.人文地理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形成的规律性特点

古代时我们的祖先没有先进的气象仪器,都是通过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实践经验来判断气候和播种的。直到现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些谚语。例如,“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意思就是说腊月七号、腊月八号是一年中最寒冷的两天,因此我们要喝腊八粥取暖,才不会冻掉下巴。像这样的民俗谚语还有很多,都是我们一代又一代根据大自然的变化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人文地理附属于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是人文地理的基础,研究人文地理时,自然地理能够起到很强的辅助作用,同时,研究人文地理也是对大自然的探索和规律的总结。初中地理知识面广,学习难度大,因此,学生在理解和学习地理知识时并不容易,特别是在区域地理这一块尤为复杂,学生对于其他陌生的区域本就了解不够,再加上要记住许多零散的地理知识点就更加困难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一部分时,要让学生将人文与自然联系在一起,综合记忆,这样能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地理知识体系,对全面认识区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区域定位能力和对地域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魅力的了解,如同学生在世界各地畅游,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初中人文地理知识内容广、学习难度大,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能很好地把握学习进度。但是如果从自然地理教学的角度引申出学习和认识人文地理,那么对于学生来说,不失为是培养学生兴趣、巩固学生记忆的一种良策。

作者:曾志彬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第3篇:人文地理因素范文

一、教师要熟悉所在地区的人文地理状况,让本地区的人文地理素材进入课堂

高中人文地理所涉及的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等人文地理要素,在任何一个区域都是客观存在的,而学生最熟悉的是本地的一些人文现象,学生对本地的人文现象最有感性经验,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过从学生熟知的感性经验入手,通过恰当的呈现方式,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揭示人文地理的理论,无疑比用学生不熟悉的教材上的素材更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也有利于对新知识的建构。我在人文地理教学时经常翻阅《石嘴山市志》,从中摘取了大量的资料;经常阅读《石嘴山报》《宁夏日报》从中搜集整理石嘴山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工业、农业、城市、交通、人口等的最新动态;定期从《石嘴山统计信息网》 《宁夏统计信息网》上查阅国民经济的各项统计数据。可以这样说教师掌握的本地素材越丰富,教学就越贴近学生的生活,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自由度越大。

二、教师要将自己的学识、将自己对社会的观察思考、将自己平时对生活的感悟、积累有机地融入课堂丰富教学内涵

教师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通过专业进修,通过阅读专业书籍,通过旅游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广泛的接触社会,在自觉和不自觉中间就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关键是教师要做有心人,要经常把自己在社会生活中观察、思考对生活的感悟及时地记录和整理,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有些自己亲身的经历,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比教材提供的素材更鲜活,更有说服力。在讲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因素时,经济因素是难点,尤其是商业活动对距离最敏感,学生很不理解,我就以学校马路对面的商业铺面经营效益差异为案例,引导学生讨论,是什么导致了经济效益的差异?学生讨论的结果是:靠南面的铺面人流量大,每天上下班的人流,学生放学上学的人流多数都从南面经过。从这个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源于教师的在生活中的观察,成功地化解了一个教学难点。

三、教师要善于唤醒、激发学生沉睡的经验,让学生的感性经验进入课堂,成为教学资源的一个部分。

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许多观察是无意注意,教师通过恰当的诱导唤醒学生的无意注意,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去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头脑中的经验与“新知”进行相互作用,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习动机的强化。在讲旅游景观的欣赏时,估计到学生都有出行旅游的经历,我就在课前布置作业,让他们整理自己的旅游照片,选择自己比较满意的照片带到学校,新课一开始,让学生先和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旅游照片,然后请几个同学把自己的旅游照片在电子展示台上展示,并作适当讲解说明。有了这样一层铺垫,学生对对新知识的学习就兴趣盎然,有些问题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四、拓展课程知识、挖掘潜藏在课程的内在信息、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作为重要课程资源的最大效益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如何发挥教材最大的效益,既取决于教师对新课标的领会程度,也取决于教师能否对教材作必要的扩充、取舍、调整。在学习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一节中,教材在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各种因素的情况下设计了一个活动内容,让学生分别分析亚洲季风水田的区位因素,教材设计这样的活动意图很明显,就是让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一个区域会做出某种农业区位选择。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能够根据水稻好温喜湿的生活习性,再结合对下面的三幅气候类型图的分析,能作出正确回答。在完成这个问题之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水稻的生长习性是好温喜湿,我们石嘴山市的年降水量只有150mm左右,属于半干旱地区,可是石嘴山市的有些地区也能种水稻,那么石嘴山市种植水稻的区位因素是什么呢?半干旱地区能种植水稻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经过讨论自然能够得到石嘴山能够种植水稻的区位因素是有黄河水灌溉,干旱地区能够种植水稻说明人类可以对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进行改造,使之能够发展农业生产。

五、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让网络资源成为教学资源的必要补充。

第4篇:人文地理因素范文

关键词:历史时期;民族地理研究;学科属性

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8)05-0194-05

近十几年来,随着民族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的发展,以及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历史时期民族地理的研究勃然而兴,其中不乏有关学科理论的探讨。然而在历史时期民族地理研究的学科属性问题上,目前的历史地理学界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史念海、郭声波、安介生等先生将历史时期民族地理研究称为历史民族地理学,并视之为历史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黄盛璋、李并成、朱圣钟等先生则将历史时期民族地理研究称为民族历史地理学,并主张把民族历史地理学上升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勿容置疑,研究历史时期的民族地理问题,探讨其学科属性以进行学科理论建设,对促进历史地理学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但在笔者看来,无论是研究范围、研究对象,还是研究内容,民族历史地理学与历史民族地理学都没有区别,将历史时期民族地理研究另行称为民族历史地理学没有必要,将其上升为一门独立的、新兴的学科则是不妥当的。

一、历史民族地理学的提法及其学科属性的界定是合理的

尽管前人在中国历史民族地理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如中国民族史、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和中国民族学的研究成果中往往涉及民族起源地的考证和民族的分布及其变迁问题,但历史民族地理这一概念的出现很晚。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最早阐述历史民族地理概念的是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他在历史民族地理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发表诸多有关历史民族地理研究的文章的同时,史先生在他的《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一书中,专辟有“历史民族地理”一章,将历史民族地理视为与历史政治地理、历史城市地理、历史交通地理、历史人口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历史军事地理等并列的历史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其后,不少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周伟洲先生将历史民族地理学视为“以各区域民族分布为纲,论述各族的来源、发展状况、经济特点,以及他们与邻近各族的关系,包括各族分合、演变、融合的历史,并与今天我国现有民族联系起来”,“以地理因素为纲,综合阐述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的学科。

郭声波先生给历史民族地理学以较为严谨的定义,他指出: “历史民族地理,是历史地理学中以研究历史时期民族实体的空间分布、时空演变以及有关要素之间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分支学科,也是历史学、民族学的辅助学科。”

安介生先生对历史民族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以及研究任务作了较为完善的阐述,他认为:“就学科性质而言,历史民族地理学应是历史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历史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历史时期出现的各个民族以及民族共同体的起源与分布、各主要民族迁徙与促使这种迁徙的原因及演变趋势等。历史民族地理的主要研究任务包括:①确定各个时期的民族分布图,即确定当时主要的民族区域范围;②分析各个时期民族区域形成与演变的自然与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有地势、气候、水文、灾变等,社会因素有该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特征、与周围民族的关系等;③由民族分布及变迁引发的历史地理、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综合上面几位学者所述,历史民族地理学是一门以研究历史时期民族实体(民族及人们共同体)的形成、分布、发展、演变及其与诸多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它是历史地理学中历史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笔者以为,将历史时期民族地理研究称为历史民族地理学,并视之为历史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是合理的。一方面,某一学科的属性,应根据其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来决定,学科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是把某一学科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的主要依据;另一方面,“某一学科的独立存在总是建立在与其它学科相区别的前提下,因此其学科性质的阐明往往出于判明其与相关学科的区别与联系之中”。与历史民族地理学最为相关的学科自然是民族地理学。关于民族地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人文地理分册)作了较为精到的解释,将民族地理学定义为:“研究民族和历史上形成的人们共同体的地理分布,及其形成与演变的地理背景的一门科学,它介于民族学和地理学之间,是一门边缘学科。”由此,我们可以明确:民族地理学,其研究对象为民族实体,研究内容为民族实体的地理分布及其形成与演变的地理背景。从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来看,民族地理学涉及到民族学和地理学,它当然是介于民族学和地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但这样定性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一方面,虽然民族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民族实体,但它并不研究所有与民族实体有关的内容,而是研究一个或多个民族实体的地理分布及其形成与演变的地理背景,也就是说它研究的是与民族实体有关的地理问题;另一方面,民族学本身属于人文学科,民族的形成、分布、演变等属于人文地理现象。所以说,民族地理学应当属于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而且是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从时间角度来分,正如地理学包括现代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一样,民族地理学包括现代民族地理研究和历史时期民族地理研究两大部分。历史时期的民族地理研究,其研究对象是民族实体,但从时限上看,它研究历史时期的民族实体,不研究现代的民族实体;从内容上看它所研究的主要是民族的形成、分布、演变及其与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等一些地理现象或与地理密切相关的内容。因此,将历史时期民族地理研究称为历史民族地理学,视为历史地理学的组成部分,是合理的。进一步分析,“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集团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科学”,其核心是人地关系,而历史时期民族地理的研究首先也要研究人,因为正是众多的人,构成了一个个民族实体。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在受自然地理要素的制约的同时也会对,自然地理要素施加影响,历史时期民族地理研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动植物等自然地理要素,但研究这些自然地理要素的目的是分析民族实体形成与演变的原因,总结规律,也就是说在历史时期民族地理的研究中,研究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要素是为研究历史时期民族实体的形成、分布、演变等人文现象服务的。因此,将历史民族地理学界定为历史地理学中历史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与历史政治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历史城市地理等并列,是符合逻辑的(目前学界看法较为一致的历史地理学学科体系参见下图)。

二、将民族历史地理学上升为独立的新兴学科是不妥当的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对上述说法持有异义,黄盛璋、李并成、朱圣钟等先生将历史时期民族地理的 研究称为民族历史地理学,并主张将其上升为一门独立的、新兴的学科。

某一学科的独立存在总是建立在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前提之下,那么黄盛璋、李并成、朱圣钟等先生所谓的民族历史地理学与前面提及的历史民族地理学有没有区别呢?我们先来看看几位先生对民族历史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性质的阐述。黄盛璋先生在《论民族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一书中指出:“本文第一次提出民族历史地理学,是把它上升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予以讨论的。……民族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民的民族类别、地域差异、源流变迁及期规律的科学”。李并成先生赞同黄盛璋先生的观点,并指出:“民族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上的民族及其民族群体的起源、发展、迁徙、演变的历史过程及这一过程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探讨在不同的地理条件下,何以产生不同的民族和民族群体?各个不同的民族和民族群体是如何适应并利用、改造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对于自然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如何?民族和民族群体之间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等方面的交流、交往的地理基础如何?民族和民族群体本身的发展、壮大或融合、消亡的地理基础又是如何?这些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如何,对于今天有何借鉴意义,从中可以汲取什么样的教训?”朱圣钟先生认为:“民族历史地理的研究对象为民族实体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这个地理现象既包括与民族实体相关的人文现象,也包括与之相关的自然地理现象。……正因为民族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其它学科存在一定区别,所以民族历史地理学应该被视为一门新兴学科。”

综合黄盛璋、李并成、朱圣钟等先生对民族历史地理学概念的定义,尽管表述有所不同,详略有所差异,但有着共同的基本特征,即民族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以研究历史时期与民族实体有关的地理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学科。我们将民族历史地理学与前面提到的历史民族地理学对比,不难发现二者的研究范围都限于历史时期,研究对象都是民族实体,研究内容都是与民族实体有关的地理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二者是基本一致的,没有明显区别。既然二者没有明显区别,那么将历史时期的民族地理研究另称之为民族历史地理学就没有必要了。

其实在笔者看来,将历史时期民族地理的研究称之为历史民族地理学,与称之为民族历史地理学完全是一回事,举例来说,“元代回族的形成与分布”与“回族在元代的形成与分布”有什么两样?这两种名称都是合适的,但历史民族地理概念的提出要早于民族历史地理概念的提出,而且历史政治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历史文化地理……等等这样的称谓符合历史地理学学科体系一贯的传统,因此将历史时期的民族地理研究称之为历史民族地理学更合适一些。将历史时期的民族地理研究称为历史民族地理学还是民族历史地理学,倒还无关紧要,但学科属性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在第一部分,笔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已论证了将历史民族地理学界定为历史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的合理性,而民族历史地理学与历史民族地理学又没有区别,因此不能将民族历史地理学上升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将其上升为独立的新兴学科是不妥当的。

三、将民族历史地理学上升为独立的新兴学科的依据不成立

李并成先生虽然赞成将民族历史地理学上升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但他没有给出将民族历史地理学上升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的依据。黄盛璋先生把民族历史地理学上升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予以讨论,是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他指出: “一是当前各方的需要,日益要求提到讨论日程上来;二是重视民族历史地理记载与研究,是中国学术传统;三是中国具有一定的研究条件和基础。”在此,黄盛璋先生也没有把民族历史地理学与历史民族地理学进行对比,进而指出二者的差异。显然,仅凭这三点将民族历史地理学上升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朱圣钟先生在阐述民族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时,将它与历史民族地理学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二者的不同:

应该说,民族历史地理学的提法,也多少受到历史民族地理学概念的影响,以至于目前还有许多人将历史民族地理学和民族历史地理学混淆为同一概念,而其实民族历史地理学源于历史民族地理学却有着与历史民族地理学不同的内涵,在民族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中,虽也论及民族的地域分布、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史,但同时地理环境的变化以及它与民族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是民族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即是说,既把民族作为人文地理现象进行研究,同时也把它作为自然地理现象加以考察,研究民族在历史时期的发展与环境变化之间的作用机制,总结规律,为当今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信息。

在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中,历史民族地理学为历史人文地理学的分支,但实际上民族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既包括人文研究, 同时也包括自然的研究,还包括二者相结合的研究,显然把民族历史地理学划归为历史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同时也会限制民族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和发展。

在上两段朱圣钟先生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将民族历史地理学上升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的依据是民族历史地理学研究地理环境的变化以及它与民族发展之间的关系,而历史民族地理学则不研究这一部分内容,也就是说民族历史地理学既研究人文地理现象,又研究自然地理现象,而历史民族地理学只研究人文地理现象,不研究自然地理现象。 那么,朱圣钟先生的依据是否成立呢?历史民族地理学是不是只研究人文地理而不研究自然地理?笔者以为,将历史民族地理学视为历史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并不意味着历史民族地理学只研究历史上与民族实体有关的人文地理现象,而不研究自然地理现象。众所周知,历史上各个民族实体的形成、分布与变迁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这当中既有政治、经济因素,也有意识形态因素;既有自然地理因素也有人文地理因素。如本人第一部分所述,历史民族地理学研究民族实体的形成、分布、发展与演变及其与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其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气候、地貌、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我们以历史时期的彝族地理研究――彝族先民迁移路线为例,“根据云南、贵州地区的彝族史传,彝族先民本居邛地之泸水一带,因洪水泛滥,乃迁居洛尼山,此后即为六祖分支;四川彝族史诗则说,彝族先民在六祖分支之前,更来自西北的雪山,故自称‘雪族’。因此我们研究彝族渊源,不能不考虑到先秦牦牛羌沿川藏彝走廊南迁的历史,也就是说,彝族先民的生产、生活可能有一个从高原、高山牦牛、绵羊畜牧到河谷、中山黄牛、山羊畜牧的转变过程,促使这种转变并导致南迁的原因,不能不考虑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因此历史民族地理学完全可以、而且必须研究历史时期与民族活动相关的自然地理因素。那么,朱先生所谓的民族历史地理学既研究人文地理现象也研究自然地理现象,而历史民族地理学只研究人文地理现象这一结论是站不住脚的,他将民族历史地理学上升为一门独立的、新兴的学科的依据显然是不成立的。依据不成立,把民族历史地理学上升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当然就不妥当了。

第5篇:人文地理因素范文

[关键词]团队研究性学习 教学范式 人文地理学 实践与反思

[作者简介]李茂林(1974- ),男,湖南新宁人,凯里学院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旅游地理教学与研究。(贵州 凯里 556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凯里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高校团队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构建和实践研究”的终期成果。(项目编号:JG20102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05-02

一、理论维度:团队研究性学习概观

团队合作性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被称为是“教育创新历史上最成功的故事之一”。团队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来源于组织学,组织学认为当人们在现有书本中无法解决某类问题时,可以通过组织内成员合作探究和分析,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教育学领域通常将团队研究性学习界定为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共同学习与讨论,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团队研究性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学习经验、兴趣爱好以及学习能力,并且根据这些基本要素来组建相应的学习团队。团队从自己的生活世界中寻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社会现象,通过团队资源共享、共同探究以及合作调查等方式商议和达成问题解决方案,形成最后的课题结论。团队研究性学习并不是纯粹的学生团队自学过程,而是一种教学理念,只不过教师由原来的教学“主导者”退隐为教学的“引导者”。教师的任务就是根据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内容来制定相应的研究主题,指导学生进行团队组合与合作分工,对团队制定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案、数据筛选等环节进行及时的指导、审核,对团队最后形成的解决方案与研究报告进行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

团队研究性学习将原来个体化的学习模式转变为团队化的学习模式,将原来单一性的知识获取目标转变为课程学习、人际交往、团队合作以及科学精神等多重性的学习目标;同时将个体化的考核方式向团队化的互评与自评模式转变,既达到了互相取长补短的效果,还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了过程评价。因此,有教育学家认为,团队的研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和教材作为唯一知识权威的神话,而且将学生本身以及学生集体作为知识来源的重要补充,是教育民主化的一种表现。基于团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所蕴涵的新颖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不但重新定位了教学双方的地位,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与创造性,还使大学的教学在教与学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两者之间形成合理的张力。因此,世界发达国家无不将研究性教学作为大学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以创新为核心进行教学改革,是高校新时期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任务与途径。

二、团队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解读:以人文地理学为例

基于团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并没有一个固定化的模式,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智慧地把握其原则、策略以及其限度,也正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发展性与个性化特征才很难让教师准确把握其各种要素。个案或者示例的方法可以为我们理解和把握这个教学模式提供诸多的参考。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关注人与地理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它在高校地理科学及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文地理学课程内容有知识点杂乱零散、知识点的逻辑性不强、理论性较弱的特点。在授课时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的灌输方式,该课程显得非常枯燥,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导致学生考前背、考后忘,考试能得高分却无法高效解决问题和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为此,我们尝试以人文地理学为依托,开展基于团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范式变革。

确立主题是基于团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最首要和最为关键的步骤。我国的人文地理学起步比较晚,加上教育体制的原因,我国人文地理学在发端期就着重引用西方和前苏联的理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人文地理学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且各分支学科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大部分师范高校已经形成了由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课程所构建的人文地理教学体系。可惜的是,在当前的21世纪及“十五”规划人文地理学教材中,仍然沿袭“总”“分”并重的编排方式,使得讲授内容与后续的相应的部门人文地理严重重复。针对此问题,笔者在平衡学习者需求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以下6个研究主题:(1)近代人文地理学有哪些流派;(2)当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什么;(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4)古今中外人地关系的主要理论是什么;(5)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历史演变与地理环境存在哪些联系;(6)当前世界和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成因、特点、危害和解决办法是什么。

第6篇:人文地理因素范文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二、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 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又如,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内容,结合“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图”学习,使我们比较容易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记住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看图太费时间,不如看书来得快。殊不知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便于运用,避免了死记硬背文字造成的多次重复耗时,枯燥无味,知识容易张冠李戴等弊病。因而从整体效果上看,图文结合实际耗时并不多,效果却很明显。同学们学习地理,应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

三、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记忆,是应用而非记忆。

2. 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着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的高考大综合考试意义尤其重大。

4.我们知道,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一是可以抽点时间(读报刊杂志的时间即可)浏览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二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当涉及初中知识时,及时查找区域地图或复习初中相关内容,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四 小结: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律介绍

1. 哪些内容应成为学习的重点内容

⑴地理基本概念。

①能说明某种特点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

②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对这类概念特别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

⑵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⑶地理基本技能。如等值线的分析应用、各类经表的绘制与判读、各种地理示意图的绘制与判读、图文转换与图图转换能力等等。

⑷地理内容的文字逻辑表达能力

⑸收集、整理地理资料的能力

2. 怎样高效地掌握上述学习重点内容

⑴用理科思维的方法学习自然地理。

①充分运用图解法,从三维空间的角度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

②用跨学科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⑵注重各类地理图表的表达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转换关系

第7篇:人文地理因素范文

关键词:性别差异;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双重角度看,男生强于逻辑推理,擅长理科。女生擅长表达和记忆,强于文科。而高中地理学科兼具文理科特点,思维差异对地理学习结果产生极大影响,表现为男生学习成绩优于女生。男生和女生对地理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男生对地理的兴趣极高,而女生认为地理是最难的文科综合学科之一。因此,笔者基于男女性别差异,对基于性别差异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进行分析。

一、实施“因性施教”

由于性别差异的影响,男女学生对不同模块知识的主观感受也存在较大差异,多数女生认为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的难度最大,人文地理学习难度低,对人文地理的兴趣高于男生。而男生虽然认为自然地理的难度较高,但是对自然地理的兴趣程度高。根据男女生对不同模块的主观感受不同,教师应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1.注重自然地理的原理性

自然地理对逻辑推理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女生对该部分知识的兴趣较低,教师应做好以下两点教学。一是帮助学生从已知向未知转变,培养女生的地理思维。认知学习理论认为直接经验有助于掌握规律性知识,直接经验越丰富,对学生的学习越有利。自然地理知识多为揭示自然和生活现象的知识,学生具有大量直接经验,女生对生活常识也更加关注。教师可抓住女生的直接经验丰富特点,帮助学生掌握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二是让学生学会应用地理知识,建立心理逻辑。地理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内在逻辑联系,由于女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差,教师应帮助女生将物理逻辑转化为心理逻辑,女生认为自然地理难度较高的关键也在于女生没有将地理结合物理知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例如,讲解“大气”运动时,教师可将图像作为载体,让学生在头脑中展现大气运动过程,构建大气运动景象。

2.关注人文地理的生活性

一是渗透地域文化,提高男生的感性思维。地域文化经历长期的历史积淀,是地方的独特精神和气质,并渗透于地域内各个方面,直接影响人的性格、行为。将地域文化渗透至人文地理教学可丰富男生的情感,使男生结合地域文化事实开展学习,拉近男生与人文地理的距离。

例如,介绍《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时,教师可播放城市的代表歌曲,让学生猜测音乐所属地域,并阐述猜测依据。或者让学生观察自己所住区域古老建筑的特点,分析建筑设计的内在原因。通过对比建筑风格感受文化间的差异,也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活动。

二是采用活动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活动教学的本质是发现和探究,既让学生在调查、分析的过程中习得知识。活动教学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例如,讲解《城市内部结构》章节时,笔者以小组为学习单位,要求小组对城市进行调查,本次活动课以后,男生学习人文地理的积极性和兴趣更加高涨。

二、重视非智力因素发展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差异的两个主要方面,男女学生学习地理的差异更表现在非智力因素差异,并且在某种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决定了学习地理的效果。因此,教师不仅需要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提高女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营造教学环境情感,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将苦学变为乐学。

1.培养兴趣

兴趣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内容,中学地理新课标也明确提出“教学应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要求,教师也需要分析女生对地理的兴趣点,“由点带面”,扩展女生对地理的兴趣范围。

例如,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情况下,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地理小知识或小故事,在课堂上分享给其他学生。另外,教师还应结合女生的优势开展教学。例如,女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教师可将地理教学结合古文诗词,吸引女生的兴趣,激发女生的好奇心和联想能力。如,介绍海拔与气温变化的关系(每上升1000米温度降低6℃)时,教师可结合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介绍地势对气温的影响,进而造成山上和山下桃花花期不同的地理现象。

2.增强信心

对地理的兴趣不高以及地理成绩较差导致女生学习地理的信心低于男生,部分女生甚至出现焦虑症状。因而教师应帮助女生树立信心,发挥女生学习地理的潜能,促使女生大胆思考,勇于创新。良好的信心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首先,教师应多采用鼓励、表扬方式,让学生找到学好地理的信心,或者让女生担任地理课代表,发挥模范榜样的作用,带动其他女生。帮助女生正确分析地理成绩差的因素,将女生的成功归于对地理的理解能力以及努力,将失败的原因归于知识不扎实、努力不够,鼓励女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教育平等不仅是学龄、学情差异,还包括性别差异。教师应重视性别差异对学生学习地理以及地理教学产生的影响,并深入分析男女学生的性别差异引起对学习地理的心理变化,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性别差异教学。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消除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刻板印象,真正实现公平教育。

参考文献:

[1]吴星星.基于性别差异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2]郭新.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8):65.

第8篇:人文地理因素范文

[关键词]大学人文地理;交互多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038-03

21世纪以来,现代科技与教育相结合已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趋势。在中国,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训练,信息化普及和应用均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砝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交互多屏学习空间的设计与应用也已成为教育信息化教学研究的一个新取向。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领域:一是对交互多屏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实用性进行研究,通过定量研究建构理论模型,以对该技术的真实有效性进行探索。二是以交互多屏为技术支撑,探讨新型课堂关系的形成,尤以人机互动和人际互动为主要研究取向,以此进行理论概括和实证研究。国内外关于交互多屏教学的研究与应用均已开展了一段时间,研究主要集中于互动类型的研究。从研究方法看,主要是借鉴心理学、社会学,特别是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来进行分析。而就普及应用率及理论研究深度来看,中国在该领域还处于理论探索、实践研发以及试点实证研究等初级阶段,但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叶新东、陈卫东等对多屏与课堂进行了长期跟踪调查,提出未来课堂理念,并直指多屏显示为该理念的主要指征,他们认为代表屏显技术发展趋势的交互屏的应用将给课堂带来新的想象空间,也为我们构建一个符合心流理论的学习空间奠定了技术基础。

人文地理主要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大学人文地理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认识、分析、解决人类活动与地理文化之间各种关系的能力。目前,大学人文地理专业在授课过程中,采用的多是大班教学形式,教学方式基本都是以传统的讲授加PPT演示为主,通过言语、图片等形式进行,授课内容均是对课本的一种重述和解释,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则认为当下大学人文地理教学方式枯燥无趣,参与性不强,灌输、说教问题突出等。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寻求突破,充分改革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效果是大学人文地理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改善现状,我们需要对人文地理提出交互多屏教学的改革,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改革评价方式,优化教学效果。同时,基于教学设备的更新与教育观念的进步,我们需要以交互多屏为基础构建新式教学空间,探讨教学空间的变化以使教与学得到促进和升华。

一、交互多屏教学趋向于科技与教学融合

多屏,顾名思义,即多块电子屏幕。在现代教学中,屏幕大致可分为手写屏幕(如黑板、白板等)以及计算机多媒体投影(如电子屏幕、幕布等)两类。其中,电子屏幕涵义甚广,包括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摸一体机、多触点液晶屏幕等。本文侧重讨论的电子屏幕,主要是指由教师掌控的多块电子交互白板或触控一体机白板以及由学生使用的无线终端电子屏幕组成的电子屏幕。电子屏幕工作原理相对简单,主要在于利用计算机信息通信技术,将带有传感器的电子白板与计算机连接起来,在应用程序的支持下,将传感器上的感应变成相应的计算机操作,并利用投影机将计算机显示器上的操作结果呈现在电子白板上,从而实现操纵电脑或屏幕中的各个系统来达到信息化教学的目的。而交互多屏教学空间是由多套信息系统组合而成的信息教学空间,该空间围绕教师对电子交互白板或触控一体机白板的操作,形成一个基本的智能教学系统,从而使教师置身于移动讲台中。除此之外,活动桌椅、平板电脑(无线终端电子屏幕)与之形成一个互动反馈系统,从而在通信技术的支持下,使教育与反馈系统在课堂中形成一个良性教学循环。

众所周知,人文地理学科内容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与应用也在逐年提升,在交互多屏教学空间,每位学生都配备有自己的电子设备,与教师的主屏相连。通过终端设备,教师将教学信息输送给学生,学生也可随时发送反馈。同时,学生可以在多个屏幕中任选其一自行组队,进行研究学习。另外,若有条件,教室内还可配备VR系统或全息投影技术,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身临其境的效果。

二、交互多屏教学趋向于提升学生参与度

本文以2015年春学期的人口迁移课程多屏教学为例,上课时按座位次序将学生分成三组,来讨论民工潮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利弊影响,每小组均拥有独立的屏幕。同时,小组间也可完成交流和对谈,全班学生可以一齐体会民工潮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各小组根据教师提问利用无线终端屏幕浏览网络资源并进行讨论,由于多屏教学空间给予学生极强的参与性,因此在讨论过程中,课堂纪律也显著提升,每位学生都在小组中各抒己见,学生逻辑思考能力得以提升,学习积极性提高,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关注也明显得以持续。课堂提问从而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一二维模式转变为教师提问―讨论―反馈、抢答、学生提问这一三维模式,教师因此也从授课者变成活动的组织和协调者甚至是裁判员。另外,分组讨论、交流这一课堂模式也使得竞争机制得以在课堂内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代表了各自所属的组别。在此背景下,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从而使各小组的整体学习能力得以提高。受网络技术支撑,各组别所讨论的问题均可通过登录网络来寻求答案,无线终端屏幕为学生构建了一个信息获取、整理的学习平台,这一技术减轻了教师负担的同时也为学生探求系统性知识提供了便利。尽管讨论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教学设计内容,但更有利于学科内容的延展以及学生知识面的提升。

充满民主精神的课堂教学,应该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交互多屏教学技术使传统教学中所缺乏的普适性和活跃性得以发扬,增添了教学的感官效果,也为现今人文地理学教学质量、效率的提升带来动力。

三、交互多屏趋向于推动教学设计的改革

交互多屏教学空间是互动教学活动在现实层面的延伸,这一教学模式对教师课堂模式设计提出新的要求,因而教学策略体系也必须做出回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交互多屏教学空间的出现促进了教学设计的变革与发展。

在此同样以2015年春学期的人口迁移课程多屏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前准备好课纲,课纲包括课堂研究主题、人口的研究目的及意义、人口增长过程及发展趋势、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教师仅提供课堂思路,由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讲台主屏幕中一共出现三张图,分别为:繁华的夜上海,贫瘠的西部,辽阔的草原。同时,导入第一个教学问题:如果可以选择,你想住在哪里?

与此同时,讲台两边的侧屏幕分别依次播放展示上海、中国西部地区以及草原地区面貌的图片和小视频,以多种形式来体现三地的特点与差异,便于学生观赏。

(二)案例列举,归纳总结

从学生的选择中明显可知,上海这一繁华都市是大家的首选,从而引申出人口在居住上存在的迁移观念。因为人口迁移有多种因素,因此讲台三幅屏幕可分别展示出人口迁移的三个外界因素:屏一展示的是因为生态环境因素而进行迁移的中国三峡移民,屏二展示的是因为战争等政治因素而进行迁移的巴基斯坦难民,屏三展示的是因为民族歧视等社会文化因素而进行迁移的叙利亚难民。这一类社会政治问题由于均是或曾经是社会热点,为学生所熟知,因此,学生很快对人口迁移的三个外界因素有所掌握。

(三)分组实践,分组交流

通过上文的展示,教师可以提问,引起人口迁移的具体因素有哪几个方面,并作提示,希望学生兼顾考虑推力(排斥力)和拉力(吸引力)两方面因素。同时,要求学生推测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分别对迁入地和迁出地造成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在讨论过程中,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四)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从而可在“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来建立互动课堂,这样有助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通过左屏以PPT形式展示各个问题的理论、实例等,而右屏则通过投影方式展示部分学生的讨论成果,师生在交流中互相思考、补充、完善,最后通过中间屏来书写课堂总结。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学习空间可以指任何学习发生的空间。虚拟空间在近年作为新环境为教育界所接受,更使远程教育成为现实,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数字化设备进行沟通,从而在一定范围内突破时间、地理的阻碍。交互多屏教学空间由于以信息网络作为技术支持,因此不局限于本校学生之间的交流,还可通过远程教学,实现与不同地区的课堂相连接。课时结束,教师可布置作业,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城市人口规模的决定性因素――以我国三大都市圈为例,并要求学生在完成后将作业至论坛。这一方面可方便教师检验学生吸收知识的情况,同时作业的网络共享模式也为下节课提供了备课参考,将学生反馈作为教学设计的一部分,使教学设计得以优化。

四、总结

交互多屏课堂作为一种新型学习空间,满足了多种不同形式的知识交流,在此过程中,互动成为未来课堂设计的核心。多屏的意义绝非仅仅是多块屏幕,而是基于多屏式的交互式学习方式下,使教室由原来的单向性变为多向性。多屏能更深层次地拉动课堂多角色之间的交流,尤具突破性的是其能满足学生间互动的需求,这对传统的课堂氛围和学习过程提出了挑战。同时,值得我们一再强调的是,在未来课堂中,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不再是单方面的教或学的关系,而是一种双方平等和谐的关系。也正是在此类技术的支撑下,如此革命性的转变才得以迅速实现。

[ 参 考 文 献 ]

[1] 叶新东,陈卫东.多屏显示创建教学的心流空间[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

第9篇:人文地理因素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效率;情境创设;人文地理

新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强调教师角色由单纯的知识传播者向学习的促进者转变。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教师更能引导学生,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

一、信息技术的适用性

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应该发挥它的辅助作用,否则课堂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信息技术的选择要讲究适用性。

1.导入环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兴趣。”地理教学中可以利用各种丰富多彩的素材导入,而这些都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例如,“环境变迁”一课的导入环节可以这样设计:播放恐龙灭绝影片,学生讨论恐龙灭绝的原因。又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课可以这样导入:课件打出《诗经》中收集的一首春秋时期魏国的民歌《伐檀》,然后围绕诗歌中描述的地理现象展开分析讨论。学生进入课堂有美的享受,注意力就会集中。

2.情境创设需要信息技术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情境”追求的是引发学生自然合理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情境的呈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同样需要借助多媒体呈现。例如,教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课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多媒体呈现“驴友”游览本地名胜百山祖时所写的日记,请学生说出日记中描述的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要素,并简要描述百山祖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又如,“环境变迁”一课中播放探访世界灭绝动物墓地,形象生动又带点幽默的生物进化视频,使学生兴趣盎然,思考问题自然敏锐,是传统教学中教师即使用尽浑身解数也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3.突破难点借助信息技术

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学生无法亲眼看到,采用传统教学媒体教学效率不高。而计算机却能把学生所未见过的自然地理现象很好地呈现出来。如利用多媒体把地球运动的相关难点知识形象地演示出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课后还可以把课件放在任教班级的QQ群上,以利于学生课后巩固学习。又如,讲三圈环流和风带时可以用动画演示其成因,学生会感觉通俗易懂,教师也不用费劲地依靠板画来讲解。

4.人文地理教学更需仰仗信息技术

在人文地理的学习中,因其内容相对简单,学生感觉没什么可学的,许多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大大减弱。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手段支撑下的人文地理教学除了设计精巧的导入、创设与学生的经验知识和智力发展相适应的问题情境外,还要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建立多媒体素材库,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设计,努力提高学生学习人文地理知识的兴趣。

譬如,旅游地理这部分内容表面看没有难度、缺乏深度,比较容易理解,学生感到不学也无所谓,考试前背背就可以拿高分,于是心理开始放松,这会为高三地理复习埋下很大隐患。实际上这些人文地理知识往往是学生失分最为严重的部分,尤其是在主观综合题上,更是许多学生的“噩梦”,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人文地理知识内容理解不深,停留在肤浅的表面记忆之上,缺乏对人文现象的分析和解剖能力。注重案例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是破解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以泰山旅游景观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分析为例,先以多媒体呈现泰山的地理位置图片和资料,请学生说出泰山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类型,再呈现泰山的著名景观图片或者视频短片,学生思考选择用哪种欣赏方法能够观赏到最佳美景?继而讨论泰山旅游景观的特点,接着播放介绍泰山雄伟壮丽特点原因的视频短片或呈现相关图片,由学生自己归纳原因。最后分析“云海玉盘”景观形成的气候和地形因素。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学生联系已学的知识,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地理问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的思维力度和深度。

二、信息技术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出现了不利于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现象。如教师单纯利用大量媒体进行单一枯燥的宣讲,由“人灌”变成了“机灌”;一味地追求“直观”,限制了学生想象思考的空间,禁锢了抽象思维的发展。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应本着适时适度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不断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地理教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而现代教学要求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合理地设计使用信息技术仍将是今后地理教学的关键。地理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在不断提高本学科专业水平的同时,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探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卓有成效地开展现代化的地理教学,迎接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挑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