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范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第1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中西医学

一、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述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一项研究中西医联合治病的学科,从微观的角度上来看,这是一门研究中西和西医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内容,探究中医和西医在治疗某项疾病中的优势和劣势,并将两种医学中的优点进行融汇,吸收两者的长处,制定一项新型的医学理论,更好服务于疾病治疗和医学进步。中西医结合发展是当前医W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中医注重养身和身体调养,对疾病治疗采取保守的治疗理念,而西医则直达病灶,消除身体的疾病部位,中西医结合医学囊括了中医和西医的治疗理念,对疾病采取宏观性的治疗策略,提高整体的医学水平。

二、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思考

(一)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观念认知

从医学起源和发展来看,中医是一种经验化的医学手段,其注重人体整体性的功能调控,重视人体微观病灶的关联系,是一种集体补偿性的治疗方法。中医则属于实验医学范畴,注重微观局部病灶的发病因,其治疗理念采取对抗性的治疗理念,直达病灶深处,对肿瘤、急性心血管等重症急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要端正认知观念,不能将两种医学对立,要认识到两种医学的互补性,坚持中医医学的特色,将先进的西医设备和治疗方法和中医结合在一起,发挥两种医学的优势,促进中西医的融合。

(二)强化对中西医学的差异性认知

中医和西医属于两种不同的学科划分范畴,两种医学在治疗理念和治疗方法中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中西医几何医学发展要重视这种差异性,在医学差异性中寻求医学融合和合作,以医学科学作为基础理论,保持中西医学的发展优势,消除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困扰。中西医要深入研究生理和病理的内在联系,将宏观化的治疗理念纳入到西医中,将科学的研究方法融入到中医的研究中,从两者之间寻找新的理论支撑点,实现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临床实践快速开展,在医学实践中完善中西医学。

(三)建设中西医学科学目录

当前我国的中西结合医学发展面临的困境之一是没有创建完善的科学目录,这影响了专业化发展进程,在高校的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招生中,其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性的学科进行招生,这增加了科学定位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中西医学科学目录制定要秉承着医学开放、医学共享及医学融合的理念,推进中医科学的理论化进程,将中医治疗体系逐步完善,针对其药理分析、治疗方案及病灶研究等制定科学化的操作流程,实现中医研究方法和西医研究方法的统一性,真正实现东西融合的医药学发展理念。

(四)打造专业化的医学团队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专业化医学团队的支撑,我国中医学的学者和大师都已经年近不惑,西医传播和发展的后续力量严重不足,中医甚至进入了低迷的发展阶段,专业性中医人才的流失加剧了中医发展的困境。因此,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首先要建立专业化的团队,鼓励中医从业者研究西医的理论方法,也加速西医从业者的中医治疗理念提升,加快融合性医学团队人才培养。在学生培养方面,要注重医学理论知识的积累,同时培养学生先进医学研究方法的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中西医学科人才,为中西医结核医学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临床应用

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目的是提升现有的医学水平,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融合在一起,实现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衔接和融合。受到长期的思维认知束缚,很多人认为中医就是唯经验论,中医治疗是慢行调理,不能起到立竿见效的作用,而西医则直达病原,治疗效果显著。中西医结合医学临床实践应当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治疗理念穿插,将中医经典古方的药理学试验和西医的临床试验结合在一起,结合现代的技术实验去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当前医学技术快速发展,中医学的优势体现在肿瘤疾病和妇科疾病的保守治疗,而西医则是以现代化的诊断技术来确定病情,中西医结合医学要秉承西医的诊断技术和诊断方法,挖掘中西医的优势,在西医的研究方法下开展中西药方的病理学探究,在临床实践中验证中医学的可信性,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目的是融汇两家所长,探究医学发展的新方向,创建新型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探究中医的病理学科学性,采用中医的诊断技术诊断病情病灶,采用药物提取技术挖掘中医药方的有效成分,实现中医和西医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于占海.对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一点认识和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09).

第2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教学 误区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090-02

中医历史悠久,讲究望闻问切。它以研究人体易产生疾病的病理,并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为主。19世纪开始,西医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并在医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给中医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促进了中西医结合。在现代医学教学中,中医与西医的结合课程成为教学重点。中医伤害小,西医见效快等特点也使其结合成为必然。但是受到中国传统思想以及一些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在医学课程教学上,对中西医治疗效果认识不清的问题。过分强调中医或过分强调西医的作用,这使得医疗机构在治疗方法选择上存在误区。因此,对于现代医学教学来说,明确中西医之间的关系,将两者合理的结合才是关键。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文章对面现代中西医教学中存在的误区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1 中西医结合中的误区

1.1 主从之争严重

医学教学在确定医学起源上,过分强调主从问题。一些人认为中医发展时间较长,因此西医应作为其从属部分。而一些人则认为西医在治疗时效及发达程度上均高于中医,因此中医应从属于西医。这样忽视了中西医本身的特点和疗效。实际上,中西医属于不同的发展体系,其发展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并不具备从属关系,在治疗不同疾病时也应正确选用和区别对待,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首先,中医强调宏观调养,而西医强调微观治疗;中医强调辩证,西医则强调辨病;因此,我们在进行医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将中西医看作同等地位的两部分,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将中医与西医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医学教学的效果,从而在临床上合理运用中西医治疗,提高医疗效果。中医与西医的结合并不是讨论谁是主流的问题,中西医有各自的优势,医护人员在进行结合时应以对病患的治疗效果为主。

1.2 理论知识混淆

中医是与西医分别强调不同的理论体现,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中医讲究五行、阴阳,强调精、气、血的辩证唯物主义论。通过观察人体的精、气、血判断病理,主张由表及里。一些学生甚至教师本身将中医学的指导思想看作是唯心的、不科学甚至是玄幻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希望套用西医标准理论来解释中西思想。实际上,中医与西医不同,如中西的五脏观察强调人的气色、饮食调理等方面。而西医则以解剖实验为主要手段,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中西医理论混淆,使中西医的特点均无法表现出来,也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正确选择中西医手段。中医与西医知识混淆还体现在医学研究上,对于一些医学研究者来说,在进行某项医学科研时,往往将中医思想和西医思想强加进去,或者将两种理论牵强的结合在一起,导致医学研究成果不具有实际意义。

1.3 理论与实践不符

在现代中医教学中,明显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教学课程的安排上,理论教授的实践远远超过实践的时间,并且对于很多高校来说,医学实践基地不发达或设备较少,缺乏实践准备和实践经验。这是中医与西医之间的差距,一些中医教学者为了提高中医教学实践水平,将中医教学理论与西医实践生搬硬套,不但没有达到理论结合实践的目的,反而是中医理论更加晦涩难懂,实践也无法验证中医理论。在教材方面,中医与西医的结合只停留在表面上,高校在教学时也往往是中西医教学分开,不能时学生同时感受中西医的差距和差别。而在课时安排上,为了追求西医的专业性和先进性,西医课程的安排明显过多。总之,在现代医学教学中,中西医并没有真正实现结合,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技能,更无法满足临床需要。

1.4 盲目进行结合

中医与西医从属于不同的体系,因此其具有自身的特点,具有相通之处但又存在很大的差别,这就要求现代医学教学时不能盲目的将二者进行结合,而是应该尊重其个性和特色,使其优势充分表现出来,这也正是现代医学教学存在的最大矛盾和误区。将中西医理论完全融合在一起的理论和思想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可取的,中西医之间的差异要求医生在不同疾病面前要区别对待,而不是将某一种理论强加给另一种。同时,并不是所有的中医理论都能找到相应的西医实践,我们将中西医相结合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促进临床治疗,而不是过分强调二者之间的联系。如望闻问切是中医独有的特点,不能盲目的与西医的听诊等混淆。现代医学教学习惯性的将中西医之间进行一一对应,这使得医学教学的实际作用大大降低。如何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中西医教学的结合发挥实际作用,就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重点。首先,医学研究者和教学者应平衡中医与西医之间的关系,平等对待两者,善于发现中医与西医之间不同的优势,这样才能为其正确的结合提供前提;其次,从教材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实现中医理论与西医实践的真正结合,提高现代医学教学效率。

2 如何解决中西医结合中存在的误区

中西医结合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在二者结合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但是在当今社会,中西医结合只是从表面上得到重视,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使中西医之间的结合更加密切,提高现代医学的治疗效率。其具体措施如下所示。

2.1 适当提高西医的主动权

在中西医结合过程中,由于受传统中医思想的影响,西医往往作为跟从,即使是在某种疾病治疗上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也仅仅被作为辅助手段。结合面不够广,结合存在漏洞。因此应改善这一点,加大对西医的正确宣传,控制传统医学对西医的排挤,通过培训使其能够了解和接受西医中的先进思想和治疗手段。在医学科研上,应将西医和中医区别对待,而不是一味的将中医理论强加给西医,中西医之间的结合并不是理论上的一对一,也不是谁占主导地位的问题,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应以提高医学治疗效率为前提,才能够更好的实现中西医结合。

2.2 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

随着中西医结合的提倡,一些医院引进了西医技术。在技术方面实现了结合,但是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教育往往将中西医分开,导致能够具有中西医两个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才偏少。实际上,医学人才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体现,也是二者结合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应结合中西医各自的特点,在高校教学课程的设置上,增加中西医结合的内容,并在临床实践上提倡两者之间互相交换实习场地,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中西医结合人才。

2.3 建立中西医结合医院

这一点得到了广大医院和医学工作者的认可,目前,很多医学已经实现了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式。但是在具体病症治疗上,选择西医还是中医问题上,往往并没有根据病情。而是根据医生个人的思想。这样不但没有将中西医完美结合,还使得医院的办院宗旨不明确,缺乏特色。因此在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建立上,还应充分考虑各个疾病的病理,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使其正确理解中西和西医的治疗手段以及结合要点。

2.4 加强中西医结合的实践

目前,中西医的结合大部分停留在理论层面,导致在临床治疗上效率低下。要实现中西医的真正结合,首先应加大培训力度,要求医生掌握中医治疗技巧和西医治疗手段,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医学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缺乏实践的结合毫无意义。医院应建立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基地,逐步缩小中西医之间的差距,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2.5 加大政策干预能力

虽然中西医结合属于医学层面,与政治无关。但实际上,中西医结合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就是由于政策不明确和干预能力不强导致相关人员对中西医结合重要性的认识不深刻。因此应加大相关管理部门的干预力度,要求卫生管理部门将中西医的结合看成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中西医的结合,并且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医疗事故的惩治措施,并建立合理的医护人员考核制度,要求其严格执行,这样有助于医护人员提升自身意识,做好中西医结合工作。

3 结语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达,中医与西医之间的结合就成为必然。中医属于中国传统医学,其在预防某些疾病方面存在着优势,并且能够降低对患者的伤害,从根本上清除疾病。而西医的出现则提高了医学技术和治疗水平,是进步的体现。因此我们在坚持中医理论的同时,必须将其与西医技术结合起来,才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当然中西医教学之间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及时发现和解决。

参考文献

第3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范文

中、西医学属于两种医学体系。中医学文明源于东方中国文化,西医学文明源于西方欧洲文化。尽管研究对象具有同一性,但由于地域与历史背景的不同,而异化为认识与思维方式截然不同的两种医学体系。中、西医两种医学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医学,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因此,必须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观察方法,比较二者异同点,吸取二者之长,融会贯通,创建一个新的医学体系,即中西医结合整体医学体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1]。中西医结合经历了50多年的探索过程,许多医者自觉或不自觉地都进入到这一广阔的领域中,有的以中医为主,兼通西医;有的以西医为主,兼通中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着许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甚至面对“结而不合”的尴尬局面。笔者现就中西医结合的难点和方法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1 中西医结合存在问题

1.1 中、西医缺乏对应性语言

即使是相同的概念也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难以沟通,这是中西医结合的一大障碍。如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肾”,虽与西医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其生理、病理上的含义却不同。因为中医的某一脏腑不单纯指一个器官,它包含了现代医学多个系统的功能,它是建立在中医藏象学说基础之上的,具有司外揣内、取类比象、经验反证的特点,虽有较为粗略的解剖印迹,但其主要关注的是功能和关系,本质上是归纳人体各种功能和表象信息的符号系统。

1.2 中医学某些理论难以被证实或证伪

中医学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哲学思想方法直接参与了中医理论的构建过程,成为中医理论的组成部分。哲学思想的引入虽然丰富了中医学理论的表达,但因理论概念较抽象,思辨性强而精确性低,随之亦产生了歧义性和模糊性。如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是对宇宙间各种现象和事物属性的一般概括和总结,含有丰富的哲学含义,不能用现代医学理论和实验证明。中医学理论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难度。

1.3 缺乏中西医结合理论的指导

虽然目前在临床上可以实现中西医两种手段和技术的交叉并用,但在理论上依然需要掌握两种不同的内容体系,在理论基础与学科内涵上依旧分别脚踩着中西医学两条“旧船”[2],中西医结合在理论范式上至今还处在“结而未合”的状态。现在不少医生对疾病的诊断既用传统的望闻问切,也用现代科学仪器检测,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中医诊断的不明确性;治疗疾病时既用中药,又用西药,但因为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只是简单的药物叠加,对其作用机理和相互间作用不甚明确。所以,目前的中西医结合疗法还是机械的、低层次的结合,处于结合的初级阶段。

1.4 中医现代研究的某些理化指标缺乏特异性

如中医证实质的研究,一开始就成为中西医结合的最主要的攻关对象,其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以现代医学客观指标为中介,实现中、西两种医学本质上的交汇和融合[3]。然而,一个证研究出来的理化指标往往多达几十个,由于很多理化指标缺乏特异性,因此,在临床上不具有可操作性。以脾虚证为例,观察的指标有70余项,所观察的众多指标在脾虚状态下均为异常,最终脾虚证成了无病不涉、无指标不异常的证候,这种结论的本身就是对特异性的否定。经过专家的充分论证,最后认为脾虚证具有诊断意义的客观指标是尿中D木糖排泄量减少、唾液淀粉酶活性异常。尽管这两项指标的改变对小肠黏膜疾病和吸收功能障碍一类疾病具有诊断意义,但脾虚证的范围远远不只小肠黏膜异常所能概括,即使是小肠黏膜及其功能正常者,脾虚患者也大有人在。中医常说的素体脾虚、脾虚状态不一定都有明确的病理改变,一项或几项客观指标的改变不可能概括所有的脾虚证[4]。

1.5 中药药理研究的困惑

目前所进行的中药药理研究主要是用西医药理研究方法对中药进行分析,提取有效成分,研究某一有效成分对某病或某一检测指标的影响。虽然用这种方法研制出了一些具有稳定疗效的新药(如青蒿素等),但更多的药理研究结果与中医临床实践不符,如许多中药实验证明抗菌作用不强,但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却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另外,由于每种中药含有多种成分,复方少则几味药,多则几十味药,到底是哪些成分起治疗作用,它们间的相互作用、综合作用如何,在人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都是高难度的课题。

2 中西医结合方法探讨

中、西医学体系迥异,各有优势,同时又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点。因此,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与实践,必须从总体上对两个医学体系有深刻了解,分析彼此的优势和不足,在具体环节上应取长补短,有机结合。要使中西医学在较高层次上相结合,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2.1 要坚持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进行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与实践必须坚持中医学基本原理,不要以西医原理解释中医;不能丢失中医学的精髓;不能以西医的标准与尺度作为科学标准;不能一味地分割人体,全赖实验与局部检测,而应保持中医学的特点与优势,把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体现于结合之中。以往的中西医结合实践证明,把中医西化,只能使中西医结合徒有形式,难以深入发展。

2.2 要在继承中创新

要结合好,首先必须继承好。继承是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实践不可缺少的第一步,“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没有认真的继承,创新就没有基础,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是创新性研究,需要在中医、西医原有的思维模式的影响中超脱,形成结合的新思路,所以,要勇于探索,敢于突破,不可因循守旧,惟古独尊,钻到故纸堆中。创新的核心是研究内容、手段的先进性,要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理念、成果与方法,形成、发展和完善中西医结合新的理论和诊疗方法,寻求优于中、西医方法的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和方法。中西医结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某些理论或观点上、在某些疑难病症的治疗中,通过长期实践和探索,逐步实现结合创新。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已经出现了一批结合创新的成果,如病证结合、微观辨证、隐潜性证、急瘀证等概念,以及通里攻下法治疗急腹症、动静结合治疗骨折等。

2.3 努力在理论体系上实现突破和完善

没有成熟的理论,再丰富的临床经验也只能是经验,而不能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既是临床应用的基础,也是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要不断形成越来越多的中西医结合新理论、新概念,不断完善和发展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推动其学术发展,从而为更高层次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发展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2.4 要多学科协同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单学科研究已不可能有太大的作为。多学科、多中心研究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中西医结合只有面向现代和未来的基础学科及高科技领域,将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系统科学、生物信息学、细胞分子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现代科学前沿衔接,才能使中西医结合实现跨越式发展。

2.5 要在医学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

任何医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必须能够经受临床实践的检验,能够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否则,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是缺乏生命力和没有实用价值的。中西医结合是从实践经验开始的,其学术发展的基础在于疗效。所以,形成的理论和方法也必须在医学实践中接受检验从而得到确认和发展。

2.6 要尽快建立“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标准和规范”

临床疗效是中医、中西医结合存在的基础。目前,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还刚刚起步,尚缺乏现代社会认可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标准。因此,建立起系统的评价体系是当务之急,只有建立其标准和规范才能更好地指导和规范中西医结合临床和研究。

2.7 要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同步进行

中西医结合作为一门一级学科已经形成,但其理论体系还相当不成熟,结合创新性成果还不多,学科建设比较薄弱,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显得力度不够,后劲不足。所以,要狠抓人才培养,提高教师素质,充实中西医结合的学术内容,合理安排课程,避免某些中西医结合专业只是简单地把中、西医课程各半,中医教师讲中医课,西医教师讲西医课,大家互不联系的旧的教学模式。

3 结语

中西医结合专家吴咸中教授曾预言,21世纪的中西医结合主要有3种形式,即交叉兼容、中西互补、结合创新。中西医之间的交叉与兼容由来已久,随着中医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的不断深入,交叉兼容会更加自觉和充实。兼容不仅局限在药物上的相互应用,在理论、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兼容将普遍展开。中西互补是一种已被公认并已取得丰富经验的结合形式,这是中西医结合的一大优势,在某些疾病,特别是疑难疾病的防治中,同时采用中西医两种方法,分别针对不同发病环节,发挥各自的优势,互补彼此的不足,已收到良好的疗效。结合创新是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也是中西医结合的根本目标,这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在某些疑难疾病的治疗中,在某些理论或观点上,由点到面,由浅入深,逐步实现创新。笔者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通过我们不懈地努力,中西医结合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孔德娟,杨学辉,安胜军,等.李恩学术论文选[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36.

[2] 肖小芹.从思维方式看中西医的差异[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10(3):2-4.

第4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临床

乙肝肝硬化腹水属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主要表现,是在乙型肝炎肝损伤的基础上动态发展的严重阶段,同时也是肝硬化晚期最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1]。顽固性肝腹水也叫做“难治性腹水”、“抗利尿剂性腹水”,由于病情十分复杂,属于临床难治性疾患,且病死率较高[2]。随着科学技术不断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但是现代医学常规治疗在提高生存率上并不理想,而且远期效果不好,极易出现反复发作。为了探究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临床治疗,本院就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进行了研究,现将相关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2012年收治的61例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全部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男患47例,女患14例;年龄21-80岁,平均为46.1岁。腹水程度分为三类:①重度腹水,即肝前出现无回声区;②中度腹水,即肝肾间隙出现无回声区;③轻度腹水,即尽在盆腔出现无回声区。在本研究中,所有病患皆为重度腹水。

1.2方法61例病患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中西医的治疗原则主要以护肝、降低门脉高压、改善微循环等为主,护肝药物选择静注5支复方甘草酸苷针(注射用)+100ml5%的葡萄糖;降低门脉高压则采用10mg心得安,口服,一日两次;改善微循环则选用静滴40ml血塞通注射液+250ml5%的葡萄糖;根据病患腹水情况,分别选择40mg螺内酯、50mg氢氯噻嗪,以口服的方式,每天三次,并且静注,20-40mg呋噻米+60ml5%的葡萄糖,同时还要注意补钾;应酌情补充白蛋白;对于个别合并腹膜炎患者则予以静滴2克头孢噻肟钠+100ml0.9%的生理盐水,而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则予以静注0.1mg奥曲肽。中医治疗则应根据辩证分析来对症下药,治疗方法以益气疏肝、化瘀利水为主。药方及剂量为:各自30g的黄芪、茯苓、白茅;各自15g的泽兰、泽泻、虎杖、白术、贯众,各自10g的,白芍、炮穿山甲(先煎0.5h)、桃仁、广木香、青皮、山楂、菟丝子,以及6g甘草。此外,药剂与药量应根据治疗中的病情酌情处理。中药以水煎服为主,一天一剂,水煎后分为早中晚三次服用。三个月之后统计病患的治疗效果。

2结果

61例病患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显效23例(37.70%),有效29例(47.54%),无效9例(14.75%),总有效率为85.25%;此外,治疗结束后半年进行了复查,有6例复发,复发率为9.82%。

3讨论

乙肝肝硬化腹水属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主要表现,是在乙型肝炎肝损伤的基础上动态发展的严重阶段,同时也是肝硬化晚期最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现代医学认为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形成主要与门脉压力升高与低血清白蛋白有着一定的关系,主要在于大量的腹水形成,使得腹腔内部的压力增高,而门脉的压力也会增高,最终影响了呼吸及循环,尤其是压迫肾脏影响肾功能[3]。在中医上,认为肝硬化顽固性腹水属于“鼓胀”、“症瘦”等范畴。清代何梦瑶《医偏·肿胀》中就明确提出“气水血三者,病常相因”,其病变主要是由于疫邪、酒湿、情志所伤,迁延日久,病虽在肝,累及五脏六腑,形成本虚标实,虚实互见,气血壅塞、水湿内停等复杂病机[4]。对于此病的治疗,这些年已经开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的效果比较显著。就本研究来看,61例病患,总有效率高达85.25%,而复发率仅为9.82%。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分为西药与中药两个环节,其中西药以护肝、降低门脉高压、利尿、改善微循环、补充白蛋白及其他对症治疗为主,加上中药的综合治疗,使得疗效显著提高,并能有效减少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在本研究中药药方中:黄芪、白术、菟丝子健脾补肾固本,使脾气健运,肾得气化;茯苓健脾运湿,配泽泻、白茅根利水消肿;贯众、虎杖清热解毒;炮穿山甲、白芍滋养肝阴,软坚消痞;泽兰、桃仁活血化瘀;广木香、青皮疏肝行气;山楂消食化积;甘草调和诸药,与白芍相配,酸甘化阴,以防攻伐之过伤阴。总之,对于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而言,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充分发挥中医与西医的优势,从而提高病患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减少了病死率及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孙良秀.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顽固性腹水[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04):252-253.

[2]何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2,44(08):43-45.

第5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肾疾病;研究思路;方法

1慢性肾脏病的危害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的统计表明,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占美国医疗人群的7%,却占医疗预算费用总额的24%;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renaldisease,ESRD)每人每年需要透析的费用为65000美元,预计2010年美国用于ESRD的费用将高达290亿美元[1]。目前我国尚无准确的CKD流行病学数据。据2005年北京市石景山地区40岁以上常住居民CKD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CKD患病率为9.4%[2]。据此推算,我国CKD病人将超过1亿,ESRD病人超过300万。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300万ESRD病人中仅有6万人接受肾脏替代治疗。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司统计,替代治疗每人每年费用10万~13万元人民币,仅这6万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ESRD病人每年的医疗费用就高达60亿~78亿元人民币,若ESRD患者全部接受替代治疗,医疗费用将高达3000亿~3900亿元人民币。CKD患者血肌酐(serumcreatinine,SCr)超过150μmol/L时,死于心血管并发症者是普通人群的15倍,尿毒症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是普通人群的35倍。ESRD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给患者本人造成终身遗憾。虽然ESRD目前无法治愈,但CKD还未进展到ESRD时,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去积极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优势与不足

中西医结合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自然渗透的产物,存在于我国中医院及相当一部分西医院的医疗实践中。许多肾脏病专家都在积极探索肾脏病治疗的中西医结合之路,如著名的肾脏病专家黎磊石院士开发研究中药提取物雷公藤多苷,为临床肾脏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药物;陈香美院士获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A,IgA)型肾病中医证治规律研究”,为IgA型肾病的中医证治规律提供科学证据。他们是肾脏病领域中西医结合的典范。中西医结合在肾脏病领域有明显的优势并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2.1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优势

2.1.1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副反应著名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专家叶任高教授指出:“中西医结合要源于中医,而高于中医;源于西医,而高于西医。”这才是中西医结合的目标,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所在。如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在使用泼尼松、细胞毒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onconvertingenzymeinhibitors,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onⅡreceptorblocker,ARB)等治疗的同时,再结合雷公藤多苷、火把花根片或中药汤剂等中西医结合疗法,其疗效较单纯中医或西医疗法显著提高。中药还可明显减轻大剂量激素引起的医源性柯兴氏综合征副反应,减轻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引起的消化道反应及骨髓和性腺功能的抑制[3]。

2.1.2中西医结合一体化治疗中医、西医对疾病不同阶段的治疗,各有优势和劣势,中西医结合能取长补短,使病人得到一体化的治疗。如,IgA型肾病表现为单纯性血尿时,西医无特异性疗法,中医汤剂加火把花根或雷公藤多苷有比较好的疗效;在表现为中等蛋白尿和血尿时,以小剂量激素、ACEI加中药汤剂或雷公藤多苷有比较好的疗效;在大量蛋白尿时,则以大剂量激素、ACEI加中药汤剂、雷公藤多苷或火把花根治疗;出现细胞性新月体时,则以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出现慢性肾衰竭(chronicrenalfailure,CRF)1、2期时,以中药汤剂口服、中药保留灌肠及中药熏洗,同时配合减轻肾脏“高灌注、高滤过、高压”的ACEI和ARB等治疗;到尿毒症期以替代治疗为主,中药配合改善营养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为辅。中西医结合在疾病各个不同阶段切入,各施所长才能得到最佳的一体化治疗。

2.1.3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判断疾病预后,提高治疗敏感性例如,肾病综合征不同的病理类型都可以表现脾肾阳虚证型,而微小病变的脾肾阳虚证对治疗反应好,预后好,局灶节段硬化的脾肾阳虚证对治疗反应差,预后差。西医诊断下的中医辨证,提高了中医对肾病预后的认识。

2.2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2.2.1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方法还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尽管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肾脏病报道很多,但绝大部分都停留在专家个人的经验和各自单位的临床观察,没有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其疗效的客观性很难确定。

2.2.2疗效机制不明中药的成分复杂,经过炮制、配伍、煎煮和体内代谢后,成分的变化更是不得而知。因此,中药很难用单一指标去考察其疗效,作用机制不明。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西药治疗,其疗效机制更是不清楚。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疗效机制只能用“黑箱理论”去解释。

2.2.3行业内尚无《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脏病指南》中西医结合治疗CKD无规可循,中西医结合肾科医生临床诊疗缺乏权威的参考和指引,医患安全性差。

2.2.4基础理论研究较迷惘中医学的特点是辨证论治,其“证”的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是中医现代化的瓶颈。但目前对肾虚证等“证”的研究还没有找到特异性的客观指标,离揭示“证”的本质还有很大距离。

2.2.5还没有形成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目前中医临床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辨证论治为特色的系统论思想指导实践;西医是以“还原论”为主导思想,以逻辑思维为特征,以实验手段为主要研究方法,借助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手段来指导实践[4]。中医、西医都是在各自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还没有形成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新理论的形成还有待漫长的时日。

3中西医结合防治CKD的思路与方法

3.1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CKD单病种优化方案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的报道很多,疗效也比较好,但现在还没有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优化方案出台。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已经开始资助中医肾病临床优化方案的研究,如杭州市中医院王永钧教授牵头的11家医院肾科参与的“CKD3期中医证治优化方案的示范研究”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陈以平教授牵头的“中医综合治疗膜性肾病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5]。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CKD优化方案的研究提供借鉴。另外,建议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科技部门以及企业以各种形式支持中西医结合肾病优化方案的研究,为编写中西医结合防治肾病指南提供证据,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为行业诊治CKD提供最有效的方法,提高肾病的诊疗水平。研究优化方案时,需注意以下问题:(1)为使临床试验信息透明化,提高研究的社会公信度,请在临床试验开始前,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WHOInternationalClinicalTrialRegistrationPlatform,WHOICTRP)认证的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2)为优化出最佳的方案,请在做优化方案时,先将专家的经验在协作组内讨论,并在协作组外征求中医肾病专家、西医肾病专家、肾脏病理专家、免疫学专家、药理学专家、统计学专家、医学经济学专家、伦理委员会以及护理学专家的意见。优化方案制定后,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客观评价其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第一次临床试验结果出来后,针对临床试验存在的问题,将方案再优化再试验直至优化出满意的方案。(3)CRF应按原发病进行单病种优化研究。CRF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病因不同,其进展的机制和速度不一样,临床疗效和预后也存在差异。因此,CRF应按其原发病分类进行优化研究。另外,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和慢性肾小球肾炎也要按病理类型进行单病种优化方案的研究。

3.2加强确有疗效的新药开发研究目前已开发上市用于治疗肾病的中成药有雷公藤多苷片、肾炎康复片、尿毒清、肾炎四味片、黄葵胶囊等,但还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为了丰富临床医生治疗肾病的手段,满足临床患者的需要,扩大中西医结合方法在国际肾病界的影响,则需加强确有疗效、安全的中药新药开发研究[6]。中药新药开发应注意以下问题:(1)临床疗效是新药的生命,只有疗效好且安全的药物才会在医疗市场生存周期长,经久不衰;(2)组方药味不要太多,最好在8味以下,4~6味最好。因为药味太多,工艺复杂,服药量大,不便于控制成本,使患者长期服用;(3)掌握新药的最新分类,因新药分类的不同,药学和毒理研究的要求不一样,请及时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站上去查询;(4)组方的药物如果是没有质量标准的地方药材,要先制定该药的质量标准;(5)中药新药临床适应证必须为先确定西医病名下的中医证型,不能只有西医的病名,没有中医的证型;(6)药效学研究如果没有公认的动物模型,自创的动物模型要有相关专家论证;(7)临床试验方案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指导原则》,若是该原则没有的病种,临床试验方案要请相关专家论证;(8)对照药的选择,最好是同类最有效的中药,没有同类的中药要选择公认有效的西药,对照药是不同的剂型时要做双模拟。

3.3利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探索中医肾本质的研究中医理论的核心是辨证论治,“证”本质的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的突破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进行了环磷酸腺苷(cyclicadenosinemonophosphate,cAMP)、环磷酸鸟苷(cyclicguanosinemonophosphate,cGMP)、内分泌、免疫和基因等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没有找到中医肾虚证的特异指标。系统生物学是由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相互作用组学、表型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等组成,通过生物信息学把基因、蛋白质、代谢产物及表型等横向的研究结果整合起来,采用系统综合的思路和手段从整体水平上动态地对一个集合体的存在特征、活动规律和相互联系加以描述。中医传统理论最具特色的就是“整体观”和“辨证观”,与现代的系统生物学思路不谋而合[7]。以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为核心的系统生物学方法,将为中医肾虚证本质的研究提供科学的手段。

3.4加强中医药治疗CKD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医药治疗肾脏病的作用机制研究是目前的热点,许多肾病工作者研究了治肾病中药复方或单味药对肾脏病理和功能的改善作用,以及对细胞因子和基因的调节作用,为临床寻找有效的药物,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鉴于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和多效应的特点,很难判断有效或无效成分,也很难用单一指标考察其疗效,对它的代谢途径不清楚,半衰期不明,其疗效机制还是用“黑箱理论”去解释。所有的汤剂都是每天服用2次,所有的中成药都是每天吃3次。鉴于目前的技术和方法所限,这种研究要延续很长一段时间。前面所述的系统生物学方法与中药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和多效应的特征相吻合,但技术条件要求比较高,建议有条件的单位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去探讨中医药治疗肾病的疗效机制,为肾脏病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3.5加强马兜铃酸等有毒中药肾损害的机制研究1964年,吴松寒等[8]报道了2例服用含关木通的药物引起急性肾衰竭,随后也有报道,但例数少,未引起重视。1993年,Vanherweghem等[9]发现9名妇女食用含中药成分的减肥食品后出现肾间质纤维化,其中2例初诊时已为ESRD,经对其药物分析发现,减肥药物含马兜铃酸,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国内谌贻璞教授等[10]也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有马兜铃、天仙藤、青木香、关木通、广防己等。其他引起肾损害的中药还有苦参、补骨脂、土牛膝、川楝子、苍耳子、枳实、白头翁、夏枯草、昆明山海棠、厚朴、牵牛子、草乌、巴豆、使君子、土贝母等。肾损害表现为急、慢性肾衰竭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11]。中药肾损害已引起世界范围内对中草药安全性的怀疑,甚至有的不敢用中药。其实这些药源性肾损害除药物本身药理效应外,与剂量过大、使用时间过长以及不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药有关。因此,必须研究可能引起肾损害的中草药的产地、服药时间、剂量和配伍关系,禁止确有肾损害的药物如关木通、马兜铃等中药及其制剂在市场上流通,进一步研究可能引起肾损害的机制,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为临床提供治疗肾病安全有效的中药。

3.6组织编写《慢性肾脏病中西医结合防治指南》西医有美国组织编写的《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开始组织中国中医药学界专家撰写《中医临床指南》,希望该临床指南既符合国际通用的疾病标准,又能体现辨证论治的中医药特色,成为标准化、国际化的中医临床实践指导性文件,该工作目前还在进行中。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临床证据不足[12]。建议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及中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会牵头,中华肾脏病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的中西医结合肾病专家、中医肾病专家、西医肾病专家、肾脏病理专家、免疫学专家、医学经济学专家、统计学专家、流行病学专家、护理学专家以及卫生决策部门专家参与,对中西医结合治疗CKD比较成熟的病种,以病证结合的方式、公认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对证据进行分级,为临床医生提供具有权威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中西医结合防治CKD指南。

3.7加大宣传,重视普查,早期预防CKD患病率和病死率高,合并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医疗费用昂贵,但知晓率却不足10%。有的人一生都没有做过尿液检查,肾脏有没有问题一无所知。因此,2006年国际肾脏病学会(InternationalSocietyofNephrology,ISN)和国际肾脏基金联合会(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KidneyFoundation,IFKF)联合倡议,将每年3月份的第2个星期四定为“世界肾脏日”,目的就是唤起全球各界人士对CKD的高度关注。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已经在媒体开展宣传,举行讲座,组织普查,但还有待其他相关学会及政府部门积极行动起来,加大宣传,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并组织专业人士参与大规模尿常规普查。建议及早建立我国在临床广泛应用检测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filtrationrate,GFR)的方法,对可能引起CKD的住院病人和体检者进行GFR评价;对高血压病、糖尿病、痛风等引起继发性肾脏病的因素及早进行预防;对已有肾脏病要积极干预治疗,防止肾损害的进展;对3、4、5期的CKD要防止心血管事件等并发症。

【参考文献】

1ChenXM,WangHY.Increasingtheawareness,treatmentandcontrolratesofchronickidneydiseaseforreducingthehealthhazardtopeople.ZhonghuaNeiKeZaZhi.2006;45(6):441442.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陈香美,王海燕.提高慢性肾脏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减轻对国民健康的危害.中华内科杂志.2006;45(6):441442.

2ZhangLX,ZuoL,XuGB,munitybasedscreeningforchronickidneydiseaseamongpopulationolderthan40yearsinBeijing.ZhonghuaShenZangBingZaZhi.2006;22(2):6771.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张路霞,左力,徐国宾,等.北京市石景山地区中老年人群中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华肾脏病杂志.2006;22(2):6771.

3WeiLB,YeRG,LuanT,etal.Clinicalobservationofthelongtermeffectofsyndromedifferentiationtreat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57patientswithrepeatedrecurrentprimarynephriticsyndrome.ZhongYiZaZhi.2000;41(10):598600.Chinese.

魏连波,叶任高,栾图,等.中医辨证配合治疗成人常复发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57例远期疗效观察.中医杂志.2000;41(10):598600.

4SunZT,NieZH,DengCP.Thepresentsituationandconsiderationofthecombin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Westernmedicine.YiXueYuZheXue.2006;27(3):7779.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孙泽庭,聂正怀,邓崇平.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与思考.医学与哲学.2006;27(3):7779.

5ChenYP.Developmentsurveyonstudyofnephropathyinintegrativemedicine.ZhongguoZhongXiYiJieHeShenBingZaZhi.2007;27(6):554555.Chinese.

陈以平.中西医结合肾病研究的发展概况.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7;27(6):554555.

6WangG.Theresearchdirectionandprospectofnephrology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ZhongguoZhongXiYiJieHeShenBingZaZhi.2004;5(6):360362.Chinese.

王钢.中医肾脏病学研究方向与展望.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4;5(6):360362.

7LiuY.Thinkingonthe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YaTaiChuanTongYiYao.2005;(1):6466.Chinese.

刘源.中西医结合的思考.亚太传统医药.2005;(1):6466.

8WuSH.Twocasesofacuterenalfailureinducedbycaulishocquartiae.JiangSuZhongYi.1964;10:12.Chinese.

吴松寒.木通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报告.江苏中医.1964;10:12.

9VanherweghemJL,DepierreuxM,TielemansC,etal.Rapidlyprogressiveinterstitialrenalfibrosisinyoungwomen:associationwithslimmingregimenincludingChineseherbs.Lancet.1993;341(8842):387391.

10ChenYP,ChenW.Progressinresearchofaristolochicacidnephropathy.ShenZangBingYuTouXiShenYiZhiZaZhi.2002;11(1):6366.Chinese.

谌贻璞,陈文.马兜铃酸肾病的研究进展.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2;11(1):6366.

11YuanL.Chinesemedicineandkidneydamage.XinYiXue.2005;36(9):542543.Chinese.

原玲.中药与肾损害.新医学.2005;36(9):542543.

第6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范文

【摘要】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脏病有优势,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脏病的措施,对中医药治疗肾脏病作用机制的研究;加强优化方案的研究;探索中医肾本质的研究,组织普查,加大宣传,早期预防。降低慢性肾脏病给社会、家庭、患者造成的危害,以提高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脏病的诊疗水平。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肾脏病的危害;优势; 讨论

1 慢性肾脏病的危害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国际肾脏病学会预测全球每十人中就有一人患有慢性肾脏病,预计2015年全球约3600万人死于慢性肾脏病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防治是跨越国家、民族、政治等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是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面对的严重挑战。慢性肾脏疾病具有“三高”特点,即患病率高、合并心血管病率高和死亡率高。同时,它还具有“三低”的特点,即知晓率低、人们对这种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知晓率低、防治率低。慢性肾脏疾病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发展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即肾脏被逐渐破坏,最后肾功能几乎全部损坏,结果是代谢产物及多余的水分在体内堆积,引起水分及电解质紊乱。如不接受透析,患者将有生命危险。目前我国尚无准确的CKD流行病学数据。据2005年北京市石景山地区40岁以上常住居民CKD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CKD患病率为9.4%。据此推算,我国CKD病人将超过1亿。CKD患者血肌酐超过150 μmol/L时,死于心血管并发症者是普通人群的15倍。防治CKD,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去积极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优势

许多肾脏病专家都在积极探索肾脏病治疗的中西医结合之路,如陈香美教授科技项目“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 IgA)型肾病中医证治规律研究”,为IgA型肾病的中医证治规律提供科学证据;黎磊石院士开发研究中药提取物雷公藤多苷,为临床肾脏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药物。中西医结合在肾脏病领域有明显的优势。

2.1科学诊断慢性肾脏病,提高治疗敏感性。如,肾病综合征不同的病理类型都可以表现脾肾阳虚证型,而微小病变的脾肾阳虚证对治疗反应好,预后好,局灶节段硬化的脾肾阳虚证对治疗反应差,预后差。西医诊断下的中医辨证,加强了中医对肾病预后的认识。

2.2 加强临床疗效,中医、西医对疾病治疗的不同阶段,各有利弊,中西医结合能互补,使病人得到较好的治疗。如,IgA型肾病表现为单纯性血尿时,西医无特异性疗法,中医汤剂加火把花根或雷公藤多苷有比较好的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肾脏疾病各个不同阶段切入,各施所长才能得到最佳的治疗。如,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在使用泼尼松、细胞毒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等治疗的同时,再结合雷公藤多苷、火把花根片或中药汤剂等中西医结合疗法,其疗效较单纯中医或西医疗法显著提高。中药还可明显减轻大剂量激素引起的医源性柯兴氏综合征副反应,减轻环磷酰胺引起的消化道反应及骨髓和性腺功能的抑制。

3 中西医结合治疗CKD存在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在肾脏病领域有明显的优势,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3.1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疗效机制不明确: 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肾脏病报道很多,但绝大部分都停留在专家个人的经验和各自单位的临床观察,没有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其疗效的客观性很难确定。中药的成分复杂,经过炮制、配伍、煎煮和体内代谢后,成分的变化更是不得而知。因此,中药很难用单一指标去考察其疗效,作用机制不明。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西药治疗,其疗效机制更是不清楚。

3.2 缺失基础理论指导, 尚未形成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中医学的特点是辨证论治,其“证”的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是中医现代化的瓶颈。目前中医临床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辨证论治为特色的系统论思想指导实践;西医是以“还原论”为主导思想,以逻辑思维为特征,以实验手段为主要研究方法,借助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手段来指导实践。中医、西医都是在各自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还没有形成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新理论的形成还有待漫长的时日。

4 中西医结合防治CKD的讨论

4.1加强中医药治疗CKD作用机制的研究 : 加强中医药治疗肾脏病的作用机制研究是目前的热点,许多肾病工作者研究了治肾病中药复方或单味药对肾脏病理和功能的改善作用,以及对细胞因子和基因的调节作用,为临床寻找有效的药物,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鉴于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和多效应的特点,很难判断有效或无效成分,也很难用单一指标考察其疗效,对它的代谢途径不清楚,半衰期不明,其疗效机制还是用“黑箱理论”去解释。由于目前的技术和方法所限,这种研究要延续很长一段时间。加大中医药治疗肾脏病的作用机制研究,为肾脏病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4.2 利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探索中医肾本质的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进行了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内分泌、免疫和基因等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没有找到中医肾虚证的特异指标。系统生物学是由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相互作用组学、表型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等组成,通过生物信息学把基因、蛋白质、代谢产物及表型等横向的研究结果整合起来,采用系统综合的思路和手段从整体水平上动态地对一个集合体的存在特征、活动规律和相互联系加以描述。中医传统理论最具特色的就是“整体观”和“辨证观”,与现代的系统生物学思路不谋而合。以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为核心的系统生物学方法,将为中医肾虚证本质的研究提供科学的手段。

4.3优化中西医结合治疗CKD单病种方案的研究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的报道很多,疗效也比较好,但现在还没有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优化方案出台。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已经开始资助中医肾病临床优化方案的研究,如杭州市中医院王永钧教授牵头的11家医院肾科参与的“CKD 3期中医证治优化方案的示范研究”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陈以平教授牵头的“中医综合治疗膜性肾病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程振远教授等多位专家提出多种免疫抑制剂早期中小剂量干预,非激素治疗或小剂量激素配合治疗的多靶点治疗方案。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CKD优化方案的研究提供借鉴。优化方案制定后,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客观评价其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第一次临床试验结果出来后,针对临床试验存在的问题,将方案再优化再试验直至优化出满意的方案。

4.4组织普查,加大宣传,早期预防,积极干预治疗: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已经在媒体开展宣传,举行讲座,组织普查,以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并组织专业人士参与大规模尿常规普查。CKD患病率和病死率高,合并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医疗费用昂贵,但知晓率却不足10%。有的人一生都没有做过尿液检查,肾脏有没有问题一无所知。因此,2006年国际肾脏病学会和国际肾脏基金联合会联合倡议,将每年3月份的第2个星期四定为“世界肾脏日”,目的就是唤起全球各界人士对CKD的高度关注。早期预防,积极干预治疗。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有效提高我国慢性肾脏病知晓率、早期诊断率,提高慢性肾脏病临床诊治水平,降低慢性肾脏病给社会、家庭、患者造成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陈香美, 王海燕. 提高慢性肾脏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减轻对国民健康的危害[J]. 中华内科杂志. 2006; 45(6).

[2] 张路霞, 左力, 徐国宾, 等. 北京市石景山地区中老年人群中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研究[J].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6; 22(2).

[3] 王钢. 中医肾脏病学研究方向与展望[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4; 5(6).

[4] 孙泽庭, 聂正怀, 邓崇平. 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与思考[J]. 医学与哲学. 2006; 27(3).

第7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范文

岳阳市岳阳楼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湖南省岳阳市 414000

【摘 要】目的:分析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 年3 月至2014 年6 月收治的胃癌患者60 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化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化疗的不良反应率。结果:经过不同的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化疗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胃癌;化疗;疗效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胃癌的发病几率逐年上升,并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病症之一[1]。目前,治疗胃癌一般采用手术治疗、化疗以及中医治疗,其中化疗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重要手段,在临床中应用最多。但是化疗所产生的毒副反应给患者的身体带来很大的伤害。而有研究表明,中医治疗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同时还能够减少化疗所造成的毒副反应[2]。我院为提高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选取了60 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进行专项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3 年3 月至2014 年6月收治的胃癌患者60 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有男患者17 例,女患者13 例;年龄为44-78 岁,平均年龄(56.3±7.2)岁;病情:Ⅲ期20 例,Ⅳ期10 例。对照组有男患者15 例,女患者15 例;年龄为43-80 岁,平均年龄(57.3±6.1)岁;病情:Ⅲ期17 例,Ⅳ期13 例。经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化疗,通过使用大量化学药物来破坏癌细胞,抑制癌细胞增殖,方案为:(1)给予患者氟尿嘧啶、6—巯基嘌呤、丝裂霉素、博莱霉素、鬼臼乙叉苷等药物间接破坏DNA;(2)给予患者铂类配合物、烷化剂、DNA 嵌合类抗癌药物等直接破坏DNA;(3)给予患者L—门冬酰胺、嘌呤霉素、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等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与癌细胞的增殖。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其西医化疗法与对照组相同,而中医疗法为给予患者中药治疗:冰球子23 克、生白术11 克、生黄芪2 克,生薏仁2 克,女贞子11 克,天龙5 克、七叶一枝花22 克、姜黄8 克、仙灵脾11 克。每日一煎,分早中晚三次服用或者早晚两次服用[3]。

1.3 疗效判定

完全缓解:患者治疗后没有出现疼痛感,同时胃肠道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缓解:患者治疗后的疼痛感较治疗前有所减轻,同时胃肠道症状也有所改善;无效:患者治疗之后仍疼痛强烈,胃肠道症状也没有得到改善。

1.4 统计学分析

患者数据采用spss13.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 检验,P<0.05 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经过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3.33%,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根据统计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化疗不良反应率为20.00%,对照组患者的化疗不良反应率为50.00%,观察组患者的化疗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

3 讨论

胃癌是发生在消化道的一种常见恶性肿瘤,病死率居消化道肿瘤中的第一位。因此,胃癌的治疗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临床中治疗胃癌多采用化疗法。化疗可以有效杀死癌细胞,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及变化,治疗效果比较明显。但是,这种治疗方法同时也给患者带来很大的毒副作用,表现为正常细胞被化疗药物杀死,人体的免疫力下降,不良反应频发等。因此,化疗法治疗胃癌的方案需要得到改进。中医治疗在近几年来得到很大的发展,其中中医药治疗胃癌所取得的良好效果使得人们开始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进行大量的研究。而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在提高患者免疫力、减轻胃肠道症状、减轻骨髓抑制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能够弥补化疗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次研究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的观察组患者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采用西医化疗的对照组患者,而化疗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个结果均证实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的优势。综上,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值得推广使用。(通讯作者:敖丽华)

参考文献

[1] 秦河峰. 中西医结合治疗Ⅲ、Ⅳ期胃癌的疗效观察[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07):515-516.

第8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椎动脉型颈椎病 疗效

【中图分类号】R681.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013-02

颈椎是脊柱椎骨中最灵活、活动频率最高、负重较大的节段。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椎动脉受各种机械动力因素压迫或刺激而引起脉壁水肿,血管狭窄、折曲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一系列症状。临床常表现为头痛、眩晕和视觉障碍等症状。现今,颈椎病患者人群在不断扩大,且不断年轻化。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对比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西医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和优势,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择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按照标准诊断的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共93例。所有患者都有一定程度的头痛、呕吐、耳鸣、眩晕及上肢麻木等临床症状。CT 或X 线颈椎片可见颈椎骨质变性、横突孔狭窄或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等现象。将93例患者随机分配,观察组47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男29 例,女18 例;平均(42. 6±7. 6)岁。张力带组47例采用西医治疗,男28例,女18例;平均(43.3±9.3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颈椎受损程度、原因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和观察组都以10d为一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后评判疗效。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前列地尔注射液10ug加5% 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滴,每日一次;口服倍他司汀片 6mg,每日三次,一次12mg;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可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 mg,每晚服用10mg。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方剂并配合颈椎牵引、推拿等辅助治疗。其中中药方剂: 天麻、白术、当归各10 g,钩藤(后下)、淮牛膝、石决明、白芍、丹参、夜交藤各15g,半夏、川芎各6 g,葛根30 g,恶心、呕吐症状严重者加干姜、竹茹10 g,湿热症状患者加霍香12 g,佩兰10 g。根据临床症状酌情增减。同时辅助颈椎枕颌带牵引和推拿治疗,牵引质量约5 kg,持续20m in,可根据患者症状调节强度,每日一次。

1.3 疗效评价指标

(1)治疗总有效率[1] 头晕、呕吐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能恢复正常的作息,椎动脉供血充足,至随访结束时无复发现象,即评定为痊愈。头晕、呕吐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颈部间歇性发僵,椎动脉供血得到改善,即评定为显效。头晕、呕吐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但长时间劳累或低头工作仍有疼痛症状,椎动脉供血有一定程度改善,即评定为有效。头晕、呕吐等临床症状无改善,椎动脉供血与治疗前相比略有好转或无改善,甚至加重。即评定为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为痊愈、显效、有效之和。(2)复发率(3)基底动脉和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改善情况(4)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2 结果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较为常见,临床常是由交感神经与机械性因素直接或间接刺激、压迫椎动脉,而使血流受阻、颈内动脉痉挛从而引起供血不足、颈肩背僵硬酸痛、活动受限等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由于现代人工作性质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而导致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人群不断壮大和年轻化。椎动脉型颈椎病病程长,且会不断加重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品质。目前西医的主要治疗方式主要依靠缓解和消除症状来治疗,但不能根治,复发率高。有文献报道,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致病原因是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单纯依靠西药治疗或单纯依靠中药治疗疗效均不明显[2]。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历史悠久,有迹可循。中药方剂能达到止痛、活血、安神、补虚等效果。根据现代药理学分析,方剂中的大部分药物均有扩血管,缓解痉挛,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葛根能舒缓血管平滑肌,抑制血管痉挛,增加椎动脉供血;当归、川芎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丹参能抗凝血,增加脑能量代谢和葡萄糖有氧代谢;白芍则有镇痛、解热、抗惊厥的功效。此外,辅助配合颈牵引治疗可扩宽椎间隙,增大椎间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和消除颈背部肌肉痉挛和神经根的压迫症状,减轻对椎动脉的刺激,临床可见效果显著。推拿治疗可矫正和稳定椎间关节,缓解肌肉痉挛症状,改善供血和脑循环,使症状得以缓解。综上,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明显,不仅可以迅速缓解患者的头晕、头痛等临床症状,又可以解除椎动脉的压迫。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且治疗后复发率低,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第9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中药;中西医结合;幽门螺杆菌;治疗;新路径;

作者简介:张万岱(1930-),男,辽宁沈阳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胃肠病学和脾胃学说。

幽门螺杆菌(Hp)与上消化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胃MALT淋巴瘤等)关系密切,根除Hp是防治这些疾病的重要措施。西医三联疗法(如OAC、BAM等)[1]曾使Hp根除率达到90%以上,但近年来,由于Hp耐药致其根除率下降到70%以下,故急需探索新的治疗方案。中药具有副作用小、耐药性少及不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等特点,显示中医药治疗Hp感染具有一定优势,故从中医、中西医结合角度寻求高效、低毒、价廉的抗Hp疗法,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新路径。国内张琳、张万岱等10余位专家通过体外抑菌试验找到了具有杀抑Hp作用的中药[2,3,4,5,6]。并通过临床观察确认这些中药杀抑Hp的疗效[7,8,9,10,11,12,13,14]。进而实行中西医结合探索高效治疗Hp感染的新路径。

1遵循中西医结合原则,将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以提高Hp根除率,取得了显著效果

1.1自拟中药复方与西药联合治疗Hp感染

如王丙信等报告[15]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远期疗效,设中药组用益胃片(党参、白术、川芎、木香、茯苓、厚朴、郁金、元胡、大黄、三七、丹参、丹皮、乌梅、黄连、黄柏、白芍)治疗32例,其溃疡愈合率80.65%、Hp根除率75.81%;设西药组用丽珠三联(丽珠得乐、甲硝唑、阿莫西林)治疗30例,其溃疡愈合率76.47%、Hp根除率90.20%;而中西医结合组(上述这两组药同用)32例之溃疡愈合率89.80%,Hp根除率95.95%,明显高于前两组,P<0.05~0.01。观察远期疗效随访3年结果其Hp和溃疡复发率分别为中西医结合组6.25%、6.25%,明显低于西药组26.67%、26.67%,中药组9.35%、12.50%,表明中西医结合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中药或单纯西药的效果(P<0.05)。姚希贤等报告[16]灭Hp胶囊(沉香、党参、白术、云苓、木香、黄连、乌梅、丹皮、白芍、丹参、当归、厚朴)和新三联(兰索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联合组28例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Hp根除率、溃疡愈合率、愈合质量优秀率和五年复发率分别为96.4%、100%、88.9%、4%,明显优于新三联25例之92.0%、88%、41.2%、10.0%(P<0.01),说明中西医结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

1.2中成药与西药联合治疗Hp感染

如马松炎报告[17]对Hp阳性胃癌前期病变(萎缩性胃炎伴肠化或不典型增生)36例给予铋三联(果胶铋、阿莫西林、克拉霉素)2周后胃复春、叶酸口服3个月,而对照组32例仅给予铋三联2周,三个月后复查结果表明,铋三联加胃复春组之临床、病理有效率和Hp转阴率分别为94.44%、83.33%、63.88%,明显高于单纯铋三联对照组之75%、56.25%、40.65%(P均<0.01),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董欣红等报告[18]用三九胃泰、雷尼替丁、阿莫西林、甲硝唑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48例、并设铋剂、雷尼替丁、阿莫西林、甲硝唑西医四联对照组32例,两组的腹痛缓解率、溃疡愈合率(S2获得率)、Hp根除率分别为100%、83.3(62.5)%、76.1%,96.9%、89.9(61.3)%、73.3%,两组比较P均>0.05,无统计学差异,说明三九胃泰可取代铋剂形成新的四联疗法,也能取得同样显效的结果。

胡伏莲等[19]设PCM(潘托洛克、克拉霉素、甲硝唑)204例、PCM+温胃舒174例、PCM+养胃舒207例三组相互对照、多中心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观察其Hp根除率、溃疡愈合率、腹痛缓解率分别为62.25%、70.11%、65.22%,61.9%、100.00%、86.36%,65.22%、86.36%、83.93%。结果表明PCM三联疗法低于加中药的两组,特别是PCM+温胃舒的效果显著(P<0.01)。

2通过实验研究初步探讨中药的疗效机理

姚希贤以灭Hp胶囊和新三联为治疗组,以新三联为对照组[16]。设磷脂(mg/ml)、氨基已糖(mg/ml)和EGF(μg/L)为指标检测了两组治疗前后的变化以探讨其疗效机理,结果显示新三联组治疗后仅氨基已糖含量高于治疗前,而磷脂和EGF无明显变化。当联用灭Hp胶囊后三项指标均显著升高。提示中药灭Hp胶囊有促进胃黏膜磷脂、氨基已糖和EGF的合成和分泌作用,因而能获得良好的溃疡愈合质量。

张万岱等从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及基因角度研究三九胃泰的疗效机理[20],结果表明:(1)EGF与EGFR表达增加;(2)参与催化生成胃黏膜损伤修复信号分子一氧化氮(NO)的iNOS表达增加;(3)c-Jun及c-met表达增加参与并促进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过程;同时发现三九胃泰能抑制Hp与胃黏膜粘附和定植。这些可能是三九胃泰能促进胃黏膜损伤修复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