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在经济中的重要性范文

金融在经济中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在经济中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在经济中的重要性

第1篇:金融在经济中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经济增长 银行业发展 影响机制 政策建议

如何使一国的经济长期保持快速而高质量的增长是当前我国经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根据凯恩斯的国民经济决定理论,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许多国内外学者对居民各类消费、投资、净出口以及技术创新等增长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和理论的研究,获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我们看到,目前经济增长理论重心并非放在金融方面,而是致力于增长因素的讨论,如知识、高新技术,以及人力资本等对增长影响的阐述,然而要使得这些因素在经济中得以有效释放,金融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如果弱化金融因素,拉大了与现实经济之间的距离,就缺乏对增长复杂性的一个全面综合的有机认识。因此,除了从增长因素外,在现代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还应从金融的角度来考虑经济增长的原因和机制。

故本文试图从计量经济学角度研究银行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通过对近几年的GDP数据与银行业发展规模的数据做相关的实证检验,得出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从另一个侧面反映金融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作用。

一、研究背景

1.银行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从金融体系的功能上来看。金融体系通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实现资金在不同经济单位之间的融通,以及同一单位的资金在不同时点上的重新配置,可提高资金的借出者和借入者的效用,促使资金流向效率更高的部门。货币资金作为一般的等价物,可购买各种生产要素,有利于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有效配置,实现宏观经济高效有序的运行。重要的是,个体资金较分散,任一个体都无法进行得的投资。通过资金融通,这些分散的资金可快速集中以投资盈利较高的大项目,达到规模效应,同时在某些情况下具有较大的溢出效应,可以带动其他部门或行业的经济增长。

随着金融业的高速发展,各种金融工具的广泛使用以及金融资产在居民财产中所占比例的提高,金融体系在整个社会生产各个环节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一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水平的高低与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和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就我国直接融资不是很发达,间接融资仍占主导地位的状况而言,金融中介机构在整个金融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银行业作为最重要的金融中介,其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必然对经济的增长有重大的影响。

(2)从经济增长与发展来看。根据哈罗德・多马、“内生增长理论”,以及其他一些经济增长理论都认为资本的增加有助于产生高的增长率,可见资本在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银行体系可以实现资金融通并且为居民提供了储蓄的渠道,有利于资本的积累与增加。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1)在全社会各个部门之间实现资金融通;(2)为社会生产各个环节提供资金保障;(3)聚集资金,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

2.经济增长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及整个社会的生产规模的扩大,要求有较强的金融体系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多种便捷快速的融资渠道以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在我国直接融资市场不太发达的情况下,银行是企业及个人最重要的融资渠道,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融资需求的增加促进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的扩大、经营水平,以及应对风险能力的提高。

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变使得经济的复杂程度提高,联系日趋密切密切,风险类型增多,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成为刺激商业贷款需求的主要原动力。

从微观机制上来讲,收入的提高可以刺激个体进行各种金融投资行为,促进银行业的发展。

二、实证模型

1.变量与数据。为了研究银行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选择1997年1月到2008年6月每一季度的GDP作为经济增长的量度,限于数据的可得性,使用1997年1月到2008年6月银行业的规模水平,以及其对商业银行在配置国内信贷中相对中央银行的重要性这两个指标来对银行业的发展程度来进行量度:第一个是金融深度指标X1,反映金融中介的总体规模,等于M3/GDP,由于M3统计数据的缺乏,用M2来代替。由于M2为时点指标,GDP为时期指标,以季度处和季度末的M2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季度M2的值。该指标越大,表明银行系统整体规模越大;第二个是存款货币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对中央政府债权、对其他部门债权、对非货币金融机构的债权季度末余额之和(即国内信贷总额)与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上对中央政府债权、对存款货币银行债权、对非货币金融机构债权、对非金融机构债权之和X2,用以衡量存款货币银行在配置国内信贷中相对于中央银行的重要性。该指标越大,商业银行系统对外生因素的依赖也就越低。

2.实证模型。(1)根据以上选定的变量,以及关于二者关系的理论分析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进行最小二乘回归,得计如果如下:

根据上述结果,X1与X2的t统计量显著,说明反映银行业发展的两项指标:金融深化指标X1和商业银行在国内信贷分配中的重要性指标X2都显著的进入到回归模型之中,商业银行的规模水平及其在国内信贷分配中的重要性与经济增长呈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统计量F为20.13449,,表明模型在整体上也是显著的,回归效果较好,反映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反映了银行业的发展在整体上对整个国民经济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2)为了研究经济增长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建立如下两个模型:

进行最小二乘回归的结果如下:

及之都很小,模型整体上不显著,说明在我国当前状况下商业银行的规模并不是由经济增长直接决定的,这与我国金融机构市场化程度不高,银行行为很大程度上由政府主导的特殊情况有一定关系。

t统计量显著,及都比较大,模型回归效果较好,表明经济增长是的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国内信贷分配中重要性提高。

3.实证分析。以上模型的回归结果与我国银行系统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渐从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银行业逐渐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焕发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实现了向银行经济的演化,在这个过程中,居民储蓄不断增长,信贷规模呈现出不断发展上升的态势,其结果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2002年我国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之下,银行业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无论在规模水平还是经营水平上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我国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证,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同时,经济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业的发展,经济总量的增加,以及市场经济复杂程度的提高,使得银行这个最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在国内信贷分配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在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中也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 结论

综上所述,银行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具有较大推动与促进作用,银行业规模的扩大,以及其在国内信贷分配中重要性的提高有利于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增长。同时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推动银行业整体的发展,使得其在国内信贷分配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政策建议

国民经济建设中处理好金融发展尤其是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首先,要正确认识银行业,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部门在经济增长中所作的贡献,努力推动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改善其经营环境,提高其经营水平,使其与国际金融机构接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金融保障,促进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其次,要使金融中介机构的规模,以及其在国内信贷分配中的重要性保持在适度的水平,促进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再次,也要利用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来促进银行,以及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提高其经营业绩、经营水平,努力达到世界一流金融机构的标准。

参考文献:

[1]田文绍:经济运行中的经济与金融增长

[2]谢瑞平 宋文博:宏观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J].2007中国数量经济年会论文集

第2篇:金融在经济中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逆周期性;系统性风险;国际借鉴;启示

[中图分类号] F832.21 [文献标识码] B

一、引言

金融危机爆发频率的增加使各国监管部门开始重新思考监管体系,以微观审慎监管为重点的金融监管体系无法从全局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宏观审慎的监管理念更加关注系统性风险,从整个金融体系防范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各国监管机构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上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改革,试图建立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相互配合、补充的金融监管体系。

二、宏观审慎监管的提出

对金融机构实施监管的目的之一是避免其承担过度风险,进而减小潜在市场危机爆发的概率。宏观审慎监管的监管理念弥补了微观审慎监管在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漏洞,两者构成了审慎性监管的内容,共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本轮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各国金融监管机构意识到,只关注单个金融机构或行业的安全已不能从全局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微观审慎监管对由系统性风险引起的金融危机束手无策。一方面,微观审慎的监管体制增加了经济周期波动幅度:微观审慎监管强调银行风险资本的监督,资本充足率的计算依赖于风险资本计量,受宏观经济周期影响,在经济上行期间信贷行为的风险权重偏低,信贷扩张在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的相互作用下进一步放大了经济周期的波动,导致监管产生顺周期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微观审慎忽略了“共同谬误”问题的存在,在确保单个金融机构在有效监管下稳健运营之余,没有考虑各种风险因素的叠加,也没有度量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交易来往的风险溢出,从而造成风险囤积。比如,金融机构往往在经济繁荣时期加大对金融资产的购买和投资,而在经济衰退期纷纷抛售资产、信贷紧缩,加剧了宏观经济的波动。

针对危机中暴露的微观审慎监管不足,理论与实务界一致认为应该从宏观审慎的角度丰富和完善金融监管框架。2009年,国际清算银行提出了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它不仅对单个金融机构风险敞口进行监测,更是综合考虑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顺周期性等问题。之后,二十国集团(G20)等国际组织和监管机构都开始采用这一概念。2009年G20匹兹堡峰会出现了“宏观审慎管理”和“宏观审慎政策”等提法,G20首尔峰会形成了宏观审慎政策的基础性制度框架,在之后伦敦峰会上发表《加强监管、提高透明度》报告,提出“宏观审慎监管是微观审慎监管的重要补充,各国监管机构需加强宏观审慎监管”。

三、国际社会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的进展

(一)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

2010年末巴塞尔监管委员会(BCBS)《逆周期资本缓冲操作指引》,提出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将其作为银行业监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以降低整个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

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是为了防止信贷过度扩张和紧缩而引发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所建立的。在经济上行期,银行需计提超额资本,防止银行信用过度扩张;在经济下行期,可以通过释放逆周期资本缓冲来吸收损失,从而使信贷供给在整个经济周期内保持均衡,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因此,这种具有前瞻性特点的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不仅可以使单个金融机构在压力状态下正常运营,还确保了信贷周期发生逆转时整个银行体系有充足资本来管理和抵御系统性风险,在金融扩张和紧缩时期起到“稳定器”作用。测算逆周期资本缓冲的核心是如何判断信贷出现过度增长。BCBS将Credit/GDP与其长期趋势的偏离作为各国计提逆周期资本缓冲的参考变量。当一国Credit/GDP小于其长期趋势时,表明该国信贷风险较低,可不计提资本缓冲;当Credit/GDP大于其长期趋势时,表明该国信贷过度扩张,系统性风险积聚,此时需计提逆周期资本缓冲。

但是,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着一些难点和问题。例如,各国辖内银行遵从统一的逆周期资本缓冲要求有欠公平,有可能导致银行逆向选择,倾向于开展高风险、高收益的信贷业务。能否针对单个银行提出缓冲要求,提高政策针对性,将成为完善逆周期资本缓冲框架面临的挑战。

(二)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

2010年金融稳定理事会(FSB)了《降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报告,从强化监管、提高损失吸收能力、完善处置机制以及保持各国政策一致性等方面提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s)的政策框架。

识别SIFIs主要从规模、关联性及可替代性等方面的指标进行考虑。规模主要反映某机构在金融系统内的地位,关联性主要反映某机构的经营情况和风险对其他交易对手、机构和行业的影响,而可替代性反映的是客户和其他机构对该机构的依赖程度。另外,由于SIFIs多数在全球开展业务,或通过资产负债表等途径与全球经济体系关联密切,还需在评估方法中引进复杂性指标以反映金融机构的业务、组织等复杂程度,从而更加有效地识别对金融体系稳定性产生关键性影响的SIFIs。

对于SIFIs如何提高监管有效性、改善监管体系,FSB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对于不同风险的SIFIs金融监管机构应具有实施差别化监管的权利;二是在金融体系复杂性和关联性等方面应加强监管措施,提升监管标准,实现宏微观风险监控的一体化;三是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应建立联合监管机制,进行定期交流商谈,全面、真实评估大型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及风险。

(三)加强央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作用

金融危机爆发后,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并发挥中央银行的核心作用成为国际社会共识。在各国进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实践中,都表现出了央行在宏观审慎方面起主导作用的趋势。

金融危机后,美国通过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美联储的监管职权被空前强化和扩大,被赋予了维护金融稳定、防范金融危机的宏观审慎监管职权,同时该法案强调了对系统重要性、复杂性金融机构的监管,确保能及时发现和化解系统性风险,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英国通过金融监管改革授予了英格兰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权,并通过在英国央行内部设立金融政策委员会和审慎监管局,负责对系统性风险进行宏观审慎监管和防范,金融监管权由之前独立于央行之外的金融监管局转移到了英格兰银行。韩国通过对《韩国银行法》重新修订进一步加强了韩国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方面的职能,赋予其更多工具和手段维护金融稳定。欧盟通过设立“三局一会”来加强欧盟体系内的金融监管和风险控制,赋予了欧洲中央银行负责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的运作和决策,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对整个欧盟金融体系进行监管。

四、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央行在危机后加强了宏观审慎管理方面的监管,并在制度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下一阶段,应借鉴国际经验和教训,统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建立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相互配合、补充的金融监管体制,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一)明确央行的宏观审慎监管地位

金融危机后的多国金融监管改革都明确了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地位,我国也应借鉴国际经验,积极发挥央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作用,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一是在法律制度层面上将中央银行纳入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建立由中央银行宏观监控市场、专业机构微观监管个体的统一监管体系;二是加快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促进央行开发新工具和手段实施宏观审慎监管,完善逆风行贷款损失准备等要求;三是扩大央行监督检查权,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促进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效实施。

(二)建立逆周期宏观调控机制

本轮金融危机表明,不能只对单个金融机构或行业的风险进行监管,更要从整个金融系统的角度防范系统性风险。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改革法案正是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目标,通过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系统性风险管理,切实维护金融稳定。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我国应建立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下阶段,需继续发展和完善我国逆周期宏观调控机制,将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与货币信贷、流动性管理的总量调节有效结合起来,完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引导银行信贷稳定、适度增加,建立具有前瞻性特点的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增加金融系统抗风险能力,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

(三)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

由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大而不能倒”,监管机构对其通常采取较为宽容的监管措施,这也往往是导致产生系统性风险,进而产生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因此,要以防范道德风险为核心,强化对SIFIs的监管,制定其界定标准、评估方法和风险处置计划等政策措施,健全和完善“一行三会”监管制度,弥补监管漏洞,同时积极推进新监管标准,完善监管体系,有效防范风险的累积与传播。

(四)加强与国际监管机构的合作与协调

由于各国经济交叉渗透和系统系风险具有跨国传染特点,尤其在当前我国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国家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中央银行在加快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制度时,应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与协调,充分利用我国的金融稳定理事会成员国身份,尽快在金融系统监管等方面迈出新步伐。在下阶段,中央银行应积极参与金融监管合作,建立对话交流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增强政策协调性,加大风险防范的执行力,从而共同维护金融稳定,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和蔓延。

[参 考 文 献]

[1]巴曙松,王怡,杜靖.从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危机下的银行监管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0(5)

[2]谢平,邹传伟.金融危机后有关金融监管改革的理论综述[J].金融研究,2010(2)

[3]周小川.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宏观审慎政策框架[J].中国金融,2011(1)

[4]张宁.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反思:构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J].新财经,2012(3)

第3篇:金融在经济中的重要性范文

后危机时代,为了有效应对和防范“大而不倒”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国际监管业界提出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简称G-SIFIs)的监管理念,一系列加强资本充足、信息披露和恢复与处置计划(简称RRP)的监管法案相继出台。2015年11月,金融稳定委员会(FBS)公布了最新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 SIFIs))名单,共有30家银行入选。与上年名单相比,中国建设银行最新入选,这也标志着中国四家大型银行首次聚齐该名单。中行、工行以及农行已先后于2011年、2013年和2014年进入该名单。

G-SIFIs监管代表了国际金融监管的最新实践和管理思路。2011年11月,FSB《金融机构有效处置框架的关键属性》,该制度便是目前为人们所熟知的“生前遗嘱”。此同时,巴塞尔委员会了《全球重要性银行:评估方法及附加的损失吸收要求》,正式确立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框架。2013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再次更新该框架。为引导大型银行降低风险偏好和道德风险,该监管框架对G- SIFIs施加了追加监管要求。其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进行了细分,根据评估结果分为五组,系统重要性每提升一个组别,追加0.5%的核心一级资本要求。

随着中国金融业国际化、多元化程度日益提升,以及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提速,国内大型银行的全球系统重要性稳步提升。四大银行聚首,既表明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和金融改革发展成就的认可,也意味着中国银行业将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接受更为严格的国际监管,这无疑使得已经捉襟见肘的资本、合规成本、风险管理和应对同业竞争面临更高挑战。

资本缺口的产生首当其冲。目前,大部分巴塞尔成员国已着手制定相关监管规则。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了1%的附加资本要求。此外,金融稳定理事会提出应提高银行包括资本和合格债务工具在内的总损失吸收能力,初步方案为最低总损失吸收能力要求为16%-20%之间,该标准首先将在G-SIFIs中实施。

针对G-SIFIs的更高监管要求增加了信息披露的难度和成本。中国银监会根据国际监管规则的变化,并结合中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于2014年1月8日了《商业银行全球系统重要性评估指标披露指引》,要求所有表内外资产在1.6万亿人民币以上的银行,从2014年起披露全球系统重要性评估指标。对照上述要求,中国G-SIFIs在满足信息披露要求时面临多重压力。一是增加了信息披露的难度和成本。G-SIFIs需要提供评估体系中的各项指标信息,并按照年度进行更新;要根据“通用数据模板”提供四方面信息,即机构和机构依存关系、机构和总体金融体系依存关系、结构性和系统重要性数据以及其他临时特定数据要求;要准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供必要的信息,诸如机构内的支付清算、内部运营数据、法律框架以及机构运营的监管等。二是集成与整合数据的压力。目前,国内银行部分管理信息系统主要覆盖境内机构,境外机构的数据多靠手工汇总产生,要达到G-SIFIs要求的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尚需加快IT系统的境外延伸推广。此外,个别监管数据无法通过IT系统生成,仍需手工填报,易产生错报漏报,因此需要持续优化信息系统以提高数据质量和数据采集的自动化水平。三是信息披露透明度的压力,披露要求提供的部分数据信息可能涉及商业银行经营的核心竞争力和核心机密,其披露或呈报必将影响到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此外还有优化内部数据管理架构的压力,监管数据涉及银行内部多个部门,为避免数据多头填报导致误差,需进一步完善自上而下的数据治理架构。

G-SIFIs监管主要是为应对欧美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中的不足而出台,中国经济体制的发展阶段、金融体系的成熟水平和银行经营的结构模式与欧美存在显著差异,将G-SIFIs监管全套照搬实施,可能会存在“西方生病,东方吃药”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监管规则的中国化由银监会主导推动。未来,对外应谋求在G-SIFIs等国际监管准则实施中的一定话语权,对内应实现支持经济持续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健的统筹兼顾。

中国正在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发生变革,大型商业银行是重要载体之一。虽然G-SIFIs监管对银行经营的消极影响不能忽视,但也激发银行“内生增长”的新动力。四大银行不应只是风险的系统重要性银行,还应成为改革的系统重要性银行。

第4篇:金融在经济中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后金融时代;经济管理;创新改革;思路

企业发展过程中,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同时也是企业重点的管理对象。简单地说,企业经济管理就是从企业的经济利益角度出发,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进行生产管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越类越紧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来自国内外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因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经济管理措施的创新,才能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经济效益、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奠定基础。

一、后金融时代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近年来,世界各国在积极加强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这一背景下,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就会严重威胁各国的经济利益。虽然在各个国家政府的努力下,经济状况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但整体的经济状况还不容乐观。我国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容易降低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并且国内的一些行业受到了外贸的影响,给企业正常运营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再加上银行放贷过程中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就会导致企业运行中需要承担更大的经济压力,对外部融资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然而当出现断裂的资金链,企业很有可能会面临破产。

二、后金融时代背景下我国企业经济管理的状况

(一)采用任人唯亲的管理方式。我国很多企业都是家族式企业,这种现象在中小企业最为明显,很多管理人员都与企业的创始人存在一定的亲属关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监督的成本,但随着企业不断的的发展,很多亲属成员不能够满足企业的相关要求,会制约企业长期发展。家族式企业在发展初期尽管不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由于很多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存在一定亲属关系,还能够有效的降低沟通成本,但随着企业不断的发展,这种相对简单或落后的管理方式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二)管理方式与财务管理相对落后。企业发展中,落后的监督制度会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如部分企业财务账目混乱,会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同时,部分企业管理者忽视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在工作中没有结合企业运行特点构建科学的财务管理措施,也会促使企业运行中形成经济混乱的现象。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就必须树立先进的理念,不断创新企业财务管理方式。(三)对于企业经济管理认识不足。在企业经济管理的工作过程中,很多相关财务人员并没有认识到在后金融时代背景下经济管理的重要性,部分企业管理者以及职工在实际工作中讲企业管理与经济管理混为一谈,忽视了企业长期发展中加强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产生了过于形式化的企业经济管理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1]。

三、后金融时代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改革创新的策略

(一)企业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加强经济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在现代企业中,要想全面落实企业经济管理改革,首先应从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各种谋取私利问题的发生,加强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在这一背景下要求企业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行加强经济管理人员培养,全面提升企业职工对经济管理的认知水平,从而将监督制度的功能全面发挥出来。(二)加强对经济管理的认识。新时期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经济管理工作的开支,不应该趋于形式化,而是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作为一名企业经济管理者,应该从企业的发展角度出发,不断深入挖掘经济管理工作的核心以及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在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国家对企业的优惠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有针对性科学调整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与措施[2]。企管理者应该及时了解经济体制与市场发展的变化状况,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控制好经济管理工作,并及时做出相关调整与修改,同时企业加强对经济管理工作的宣传,让员工意识到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使每一个员工都参与其中,进而使更多的经济利益流入企业。(三)创新经济管理模式。很多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企业内部各部门运行过程中没有明确自身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职责与职能,同时各部门无法做到及时沟通,因此,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企业的发展。想要使企业更好的发展,应该对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将各个部门之间的权利与职责进行明确的划分,进而使各部门能够有效的完成工作。并且还不行基于企业投资项目、固定资产、流动现金的使用以高度重视,进行科学规划和划分,有效节约企业各项资源,从根本上提升经济管理水平,进而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四、结语

在后金融时代下,要想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应该提高企业经济管理的水平,同时也要让工作人员加强对经济管理的认识,加强经济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不断的优化与创新管理模式,做到与时俱进,发挥每一名工作人员的价值,进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金融在经济中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区域竞争力;金融;指标体系;熵值法

中图分类号: F06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8-0029-02

一、 区域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研究综述

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对国家竞争力的研究,在国外没有专门针对区域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他们对区域的概念中,国家也是较大规模和范围的区域,因此,对区域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一般沿用的就是国家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我国国内对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

(一)IMD和WEF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国外对于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中被公认为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是IMD和WEF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二者基本上都是从八个要素来考虑的,IMD从企业管理、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国民素质、政府作用、国际化度、基础设施和金融环境方面研究;WEF从开放程度、法规制度、政府、金融、基础设施、管理能力、科学技术、劳动力方面研究。

(二)王秉安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国内学者建立的此类指标评价体系中首推的是福建行政学院的王秉安教授及其同仁。他们于2000年提出了由三个直接竞争力因素即产业、企业和涉外竞争力和支撑它们的四个间接竞争力因素即经济综合实力、基础设施、国民素质和科技竞争力。该评价指标体系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指标的设置中,忽略了金融等比较关键的要素;在指标权重的处理上,不设权重差异,带有较强的主观判断色彩。

二、 关于区域金融竞争力重要性和研究意义的认识

国内外学者在对区域竞争力进行研究时,大部分都考虑到了金融因素。由于近些年来经济金融化的迅速发展,使经济金融化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金融日益在整个经济中居于核心地位,金融竞争力问题自然地成为了一个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国内的一些现象,也值得引起众学者的关注和思考。

(一)从金融角度来看,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动因是什么

为什么大量的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有许多因素,如科研机构、创新精神等,但缺乏金融的支持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美国的硅谷为什么能够成为新技术的创新之地,就是有大量的风险投资的存在,支持创新者从一个好的设想,到一个好的样品,最终形成一个产业。可见完整的现代金融服务对科技转化生产力,形成高新技术产业起到很大的作用。本文即从这个角度强调金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形成的重要性。

(二)社会大量的闲置资金何去何从

有人认为,民间资本没有盘活是因为没有好的投资机会,什么才算是好的投资机会,却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我国民间资本到底有多少恐怕谁也说不清楚,应该是一个非常之大的数据,因为巨大的民间资本投资没有实业渠道,所以才会转向投机领域,从炒股票、房地产、到去年的炒大蒜、绿豆等农作物等等,给社会造成恶性影响。投机是不创造财富的虚拟经济,另外投机一旦赚钱其示范效应就越大,谁还会去做实业?最近国家对房地产的打压,无疑对民间资本投资炒作房地产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然而,一旦这些民间资本从房地产撤离,除了给房地产造成沉重的打击外,关键其投资去向尚无着落。2010年5月13日,国务院也《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倡将资金投向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等能富国富民的实业中去。

(三)各地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中国是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各地在经济和生产发展中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各不相同。因此近些年来一直存在着区域间拼资源的恶性竞争的现象,各地区利用提供廉价土地、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但这些措施都是不可持续的,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区域整体的和谐发展。区域竞争力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有形要素,更取决于无形要素,如信息、物流、人力、金融环境等。同时随着科学技术、全球经济的发展,这些无形要素的比重日益增强,对于一个区域自身而言,只有具备了这些竞争优势才能更好更持久的发展。

因此,结合以上三点,各地区应该重视金融方面的发展,建立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吸引社会上的资金,投向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好项目,形成良性循环,使区域更快更好的持续性发展,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三、 基于熵值法对金融指标贡献度问题的定量分析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基于目的性、科学性、统一性、系统性、可比性等原则,在王秉安教授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加以完善,主要是在一级指标中加入金融竞争力,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

(二)熵值法(基于matlab编程)

1.熵值法基本原理

假设在区域竞争力评价研究中涉及到n个指标,m个评价城市,这样形成一个评价研究的原始数据矩阵X=(xij)m×n,对于某项指标xi,指标值xij之间的差距越大,则说明该指标对评价区域竞争力的贡献度越大;如果某项指标的值在各城市中完全一样,则该指标也就对评价结构毫无影响,失去了存在意义。在信息论中,用函数H(x)=-■g(xj)lng(xj)来度量系统无序程度,H(x)为信息熵,某项指标值变异程度越大,信息熵越小,则改指标在整体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权重就越大,反之亦然。所以本文基于各项指标在m个评价城市中的变异程度,以信息熵为计算手段,以matlab为载体,编写相关程序,来计算个指标的权重,讨论金融指标在评价区域竞争力中的贡献度问题。

2.熵值法的基本步骤

(1)数据标准化;

(2)消除负值;

(3)计算指标比重;

(4)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5)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

(6)计算指标权重。

(三)定量分析结果

本文选取全国30个省市为研究对象,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具体数据为可获得的最新的(2009年)数据,数据来源为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中国金融年鉴、2009年各省统计年鉴,所有数据基于熵值法(matlab编程)运行结果如表2: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金融竞争力对区域竞争力评价问题的贡献度为0.167556,仅次于经济综合实力竞争力。

四、 总结

本文在理论方面,以社会基本现象作为切入点,从金融的角度来考虑科技如何更好的转化为生产力,从而说明金融的重要性。并结合大量真实数据,从实证方面建立较为完善的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挖掘在评价区域竞争力的过程中,金融指标的重要性。因此,结论表明,我们应加强区域金融竞争力,打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搭建科技创新和闲置资金中间的桥梁,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王秉安.区域竞争力理论与实证[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106-109.

[2] 杨青青,潘杰义,李燕.基于熵值法的城市竞争力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8(9):62-64.

第6篇:金融在经济中的重要性范文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核心,是社会资金融通的枢纽。金融的发展对经济的作用,逐渐从最初的适应性作用变成先导性作用。经济学家戈德史密斯(1969)提出,金融发展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金融结构的变化,因此对金融发展的研究必须以有关金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变化的情况为基础。在戈德史密斯理论基础上,麦金农和肖拓展了金融发展的含义。他们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指出金融发展是金融深化的过程,主张发展中国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以减少金融抑制。相关学者关于金融发展对经济的影响和作用,多数人的认识是,金融发展可以刺激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可以促进金融发展,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收集数据、建立经济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周宁东(2007)基于我国各省面板数据,从区域层面研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金融要素在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两方面均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靖学青(2016)根据不同省份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了金融发展对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指出各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同。许利娇(2012)从金融效率贡献度的实证分析,得出我国金融效率缺乏,对经济的贡献率较低。

本文旨在通过收集相关金融要素积累、经济发展程度等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宏观角度探讨金融要素发展对我国经济景气的贡献情况,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模型构建

(一)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1.GDP(经济景气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核算体系中重要的综合性统计指标之一,它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从GDP数据的变化可以观察到一国(或地区)经济处于增长还是衰退阶段,以及经济增长的速度。该指标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整体状况的重要指标,GDP数据总体概括了一国经济景气变化。本文采用了中国统计年鉴中的GDP统计数进行分析。

2.金融相关率。金融相关率由美国经济学家戈德史密斯提出,是指在某一时点,一国(或地区)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该国(或地区)经济总量的比值。金融相关率可以用来衡量金融发展水平,说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该指标也可以反映我国经济发展对银行部门的依赖程度。本文使用我国金融机构存款、贷款之和与GDP的比值得到,即FIR=(金融机构存款+金融机构贷款)/名义GDP,存贷款总额由中国统计局网站数据相加得到。

3.证券化程度。随着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的相对重要性下降,而金融市场相对重要性上升,使其在全社会资本资源配置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相对地位上升。这一趋势代表了金融体系内部分工的细化和金融效率的提高,因此使用S代表证券化的程度。由于部分种类债券、基金数据难以获得,所以用企业信用债券发行额、股票筹资额和GDP进行计算,即S=(股票筹资额+企业信用债券发行额)/GDP。

4.实际利用外资额。实际利用外资额,是指批准的合同外资金额的实际执行数,用FI表示。实际利用外资额不仅可以表示我国利用外部资金发展经济的水平,也可以体现我国金融开放程度,由中国统计年鉴获得数据。

(二)模型构建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本文对LnGDP、LnFIR、LnS、LnFI两两之间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滞后期分别设置1、2、3进行检验,部分存在显著结果的数据如表2所示。

如表2所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金融相关率、证券化程度和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均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因。同时,经济的良好发展是金融相关率、证券化程度和实际利用外资规模的原因。金融发展相关指标与经济景气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四)结果分析

第一,由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景气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长期以来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了经济货币化、金融化水平提高。而我国经济在金融发展后获得了更强有力的支持,形成了良性循环。

第二,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与金融相关率、证券化程度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均为正向相关,弹性分别为2.01、0.35和0.69,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其中,用于计算金融相关率的金融机构存贷款主要集中在我国银行体系。因此,金融相关率的弹性越大,表明银行业的影响越大,银行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第三,企业重要的筹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从银行取得贷款,另一个便是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企业在证券市场获得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而证券市场通过资源重新优化配置,募集资金向有发展前景的产业流动,使产业结构优化。回归结果中,证券化程度与经济增长正向相关,但弹性为0.35,相对较小。一方面说明证券市场的发展对我国经济景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金融的发展,金融结构的变化趋势使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相对地位上升,而证券化程度对我国经济景气的影响较小,说明我国证券市场依然不发达,对经济的贡献度有限,金融结构有待转变。

四、对策及建议

第一,从结果分析中可以看出,银行业对我国经济景气影响程度最大。银行是国家金融体系的基础,具有信用创造、资源配置、支付中介、提供基础金融服务等作用。我国目前对银行部门的依赖程度依然较高,且银行业发展对我国经济景气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因此,政府可持续发展银行业,以银行业为主导,继续发挥银行对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等重要作用。

第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促进证券市场发展。证券市场对我国经济景气的影响较小,金融结构、融资结构还不够优化。随着金融的发展,证券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相对地位应当上升,逐渐过渡到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证券化阶段。

第三,平衡地区发展,促进金融业整体发展。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实际利用外资对我国经济景气的影响较大,较为显著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但经研究发现,我国金融发展不均衡,实际利用外资额中,东部地区占绝大部分。大量信贷资金聚集于东部发达地区,在经济不发达地区,金融发展对地区经济贡献度不高。因此,政府应当对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适当倾斜,以达到金融和经济相互促进的目的。

第7篇:金融在经济中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金融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对金融的诉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因此发展低碳节能的循环经济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出路,是对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切实践行,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金融作为市场经济的纽带,其运行规律对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循环经济的发展与金融的支持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循环经济产业化的高投入离不开金融支持

循环经济的产业化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国家综合国力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应该不断促进循环经济产业化,但是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高投入。由于循环经济对于设备、工艺流程的要求高于其他行业,而起相关技术更新换代比较快,因此在循环经济研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同时在获得循环经济研发成果后,将技术转化为成活也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

(二)循环经济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特性――公共性和局部性,离不开金融支持[1]

循环经济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主要包括公共性特点和局部性的特点,而起公共性主要是针对循环经济的研发成果投入生产后,相类似的产品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很难对其研究成果、知识创新具有基友,其外部性特点主要是指循环经济产品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会大于研发单位或者研发个人的私人收益,因此就存在投资与收入不成正比的状况,这就更需要外来资金的支持,除了借助国家财政支持,还要不断增强循环经济发展的融资力量,加强金融业的有效参与。

(三)循环经济资金需求的特征

因为循环经济对于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依赖性比较大,因此循环经济的资金需求也就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循环经济在资金需求上具有持续性强的特点。由于循环经济产品主要是依赖于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因此要想不断的扩大市场份额,就要加强企业的研发能力,使企业产品能够走在市场前沿,而这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其次是时效性强。因为循环经济市场变化比较快瞬息万变,如果研发支持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就会错失市场先机。最后循环经济发展是一个多阶段的发展过程,因此在其融资的过程中对融资主体的多元化也具有要求。

二、基于循环经济的金融创新模式探析

(一)金融服务理念创新

要想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首先要认识到金融支持对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循环经济对于相应党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金融行业应该不断提升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认识,抓住循环经济发展的基于,促进金融创新,突破金融行业发展的瓶颈。只有理顺经济结构,才能够提升贷款企业的还贷能力,才能降低银行的风险,才能增加利润收入,因此“金融业不应该把循环经济中的‘环保指标’看作是其发展的障碍和束缚,而要将其看做降低决策风险和收款风险的可靠保障”[2]

(二)金融市场创新

实现金融市场创新要从两方面下手,一是积极推动循环型企业上市,进行融资,这就需要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相关部门对一些循环行企业(例如在节能降耗方面具有优势的企业)放宽政策,使其可以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上市,促进循环经济企业能够用更好的吸纳社会资源。为了使循环经济企业能够更好的吸纳社会资金,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给予政策性倾斜优惠,充分发挥金融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第二,“实施保险创新,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资金投入的风险分散和疏导机制”[2]。在进行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风险,这个时候就要完善相关制度,充分发挥保险业在规避风险的作用。

(三)金融产品创新

通过多种方式,不断开发出与循环经济有联系的金融产品。可以对其抵押担保业务范围进行拓宽,允许循环经济企业使用无形的知识产权进行抵押、创新担保方式。不断推出与循环经济对口的信贷产品;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特点,方框抵押担保的范围,加大对循环经济企业资金投放的力度,对于效益好、积极响应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可以进行信贷支持,同时不断借鉴国外相关传业发展的经验,结合本地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很低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

(四)金融监管创新

要想发挥金融行业对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进行金融监管改革势在必行,找逐步加强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也就是要求金融企业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循环经济企业的需求,使自己的产品能够得到循环经济企业的青睐,实现这一目标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提高服务、降低成本。根据实际需求,不断开发新的信贷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加大对节能环保、文化产业、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

(五)金融组织体系创新

要想达到为循环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目的,首先要实现自身的发展的强大。但是在现行的金融组织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金融业为循环经济提供资金支持,因此实现金融组织体系创新应该做好以内容: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地方性金融机构的重要性,扩大市场,通过加强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建设,加强大城市商业银行建设等措施,不断提高竞争力;其次对于一些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有关部门要进行市场整顿,对于存在不法经营状况的机构及时取缔,对于合法经营的企业,对其行为进行规范,促进企业文件发展;最后“发挥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企业的资本支持作用”[3]。要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对循环经济企业进行投资,并通过举办创业大赛等多种形式吸引股权投资基金的对循环经济的注意力,加强股权基金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付乐,付博.基于循环经济的金融创新探析[J].企业经济,2012(10).

[2]李扬.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探析[J].甘肃金融,2012(03).

第8篇:金融在经济中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企业经营管理;金融项目管理;应用;问题

一、在企业经营管理中金融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一)能够为企业运作提供相应的物质需求

企业要想保障自身能够在稳定发展就必须要有充足的物质保障支持,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资金引入环节,这是确保企业能够正常运行的基础环节。企业只有在拥有足够的物质基础上才能确保经营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还能保障企业在有效的经营管理工作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所以企业必须要重视经营管理工作中的金融管理工作,从而使得金融项目管理能够为企业吸取更多有利资金保障。所以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工作时是不能缺少金融项目管理工作的,这是促进企业未来稳定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为企业良好运行提供更多物质需求的重要保障。

(二)是实现我国金融化发展的动力所在

在现代化企业发展中,经济活动金融化发展形式是未来发展当中一重要环节,而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当中金融管理的应用是为经济活动正常开展提供更多便利的重要部分,从而更好的推动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管理水平的有效增强。现今我国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正在快速发展,这为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也提供的有利的条件,企业要想在当前社会中更好发展,就必须要对管理经营模式进行有效的优化和创新,从而使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氛围下更好的发展与进步。

二、当前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金融项目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在企业资金回收工作中存在一定不足之处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当中,保障其能够有效运营的基础环节就是资金,但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资金回收工作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之处,所以当前最受关注的问题就是解决资金回收工作。应对资金回收困难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由于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的企业所在的市场经济环境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逐渐向复杂化和多元化角度转变。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生产项目也有所改变。并且企业在资金输出工作中,欠缺对借债公司严格的信用风险评估环节,而且也没有掌握资金流动去向等,因此而导致企业资金回收工作的难度提升。

(二)过度依赖银行借贷

在企业运用金融管理来实现资金吸取工作时,多以自有资金、金融融资资金和银行贷款等形式来获得资金,这也是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来源。而在当前的企业资金吸取角度进行分析,多数企业都以银行贷款的形式来获得资金,过度依赖于银行贷款形式。虽然通过银行贷款的资金筹集形式能够为企业带来稳定的资金链条,但是却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资金运行,对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的稳定开展是非常不利的,甚至还会其企业带来严重的金融风险问题。

(三)欠缺完善的金融资本结构

企业在开展金融资本结构的建设工作时,多数都会以当前经济体制来当中参考。而对于现今企业金融资本结构的建设中,并没有对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经济体制进行全面分析与研究,使得整体的结构本身出现不合理性。并且从当前企业贷款操作形式进行分析,企业会将贷款新增中一部分资金运用在非正常途径中,这会严重的破坏企业的资产结构,甚至还会拿导致企业受到严重经济损失等问题。

三、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金融项目管理应用形式进行优化的良好策略

(一)制定完善的金融管理部门和管理岗位

企业应该将经营管理工作当中的金融项目管理的最大工作效益和优势全面发挥出来,并且企业还要在明确了金融项目管理重要性的情况下,制定相对完善的、专门的金融管理部门和管理岗位等。并且由于金融项目管理人才是保障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环节,所以企业必须要聘请和引进优秀的专业性人才进入到金融项目管理工作当中,在开展人才招聘时应该重视以下几点:要保障工作人员拥有相应的金融项目管理经验,这是保障金融管理工作水平有效提升的关键。还应该重视工作人员管理意识的提升,这是确保金融管理工作能够贯彻到各个环节当中的重要形式。也要重视培养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和整体工作能力,进而更好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为促进企业未来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对企业融资途径进行创新和有效拓宽

企业在融资方面不要过度依赖于银行贷款,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融资途径的拓宽,这是企业金融管理工作中重要内容,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企业在融资操作工作当中,必须要打破传统的融资形式,进而实现企业融资途径的多样化发展。企业可以选择利用对外吸引投资商的资金投入的形式来进行企业融资工作。企业不仅仅要对融资途径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创新,还应该加强对融资工作新渠道拓展工作的重视,只有对融资渠道进行有效的扩宽,才能有效的打破企业围绕传统融资形式进行资金引入。企业可以发挥间接性融资模式,通过企业与相关银行进行合作建立利益共同体的形式,对融资风险进行共同承担,这样能够得到双赢的优势。企业也可以通过国家与政府的支撑来实现融资渠道的拓宽,进而更好的为企业融资提供有利条件。

(三)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及发展

在当前随着我国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也非常重视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并且信息化技术也在企业发展当中企业非常有利的作用。因此企业金融项目管理工作当中,应该重视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从而更好的提升其整体水平,为企业信息化快速发展以及良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四、结束语

在企业经营发展中应该重视金融项目管理工作,并明确其重要性,从而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当中有效的发挥金融项目管理工作的作用,为促进企业未来稳定发展奠定稳定基础,也为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作者:李孟真 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第9篇:金融在经济中的重要性范文

6月30日,中国欧盟商会与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联合《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09》商务调查报告。从今年3月开始,313家在华欧盟法人实体参与了问卷调查。按惯例,调查本应从每年的第三季度开始,但是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欧盟商会决定提前进行今年的年度调查,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在华欧盟企业的情况作最新评估。

受访欧盟企业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

调查报告显示,接受调查的313家在华欧盟企业,几乎没有一家免受金融危机冲击。有98%的受访企业称“金融危机影响了他们在中国的业务”,其中有30%的受访欧盟企业表示“深受危机影响”。

调查表明,对于大多数受访的在华欧盟企业来说,他们在中国所受的金融危机影响,相比于他们在本土市场所遭遇的冲击要小得多。71%的受访在华欧盟企业指出,“相比欧洲或是其他会员企业总部所在地的传统市场,中国经济的恢复能力更强”。

一些欧盟企业正在改变他们的全球战略,以便更好地适应世界经济新格局。调查显示,虽然世界经济危机给中国带来了负面影响,大多数行业的在华欧盟企业仍然对中国充满信心。在华欧盟企业对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所表现出来的信心,印证了欧盟企业对中国的战略重视程度。

调查还显示,一些欧盟企业认为,中国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应不断对中国这个重要市场加大投入。尽管正值金融危机,但仍有39%的受访企业表示在今年将考虑新的投资。同时,在华欧盟企业期待中国政府创建更加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

“中国将在明年上半年摆脱危机”

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企业认为,中国将成为第一个从经济下行中走出来的主要经济体。中国所遭受的危机影响将在2010年上半年结束,中国将比世界其他地区提早一年走出危机阴影,而全球其他市场所受到的危机冲击可能将在2011年上半年才开始消退。

受访企业认为,虽然中国还不能取代美国或者欧盟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但在企业发展的全球战略中,中国变得愈发重要。调查显示,大约37%的企业表示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在增加,只有3%的企业认为中国在其整体战略中的地位有所下降,而36%的企业认为没有显著变化,主要是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市场。

从中国经济刺激计划中获益

在被问及中国经济现状及确保增长的措施时,61%的受访企业认为,中国政府提出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仍需其他措施共同促进。经济复苏。13%的受访企业则表示,中国政府提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足以确保经济持续增长。

当被问及是否能够从中国的刺激计划中获益时,受访的在华欧盟企业的表态几乎各占一半,有44%的企业预期可以从中受益,另外的40%持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