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现代化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只有发展农业机械化才能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利条件,这是符合辩证法的。实现农业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得到大大的改善、全方位的改进生产装备。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现在农业在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对农业机械的要求也是一次挑战,农业的发展从根本上离不开农业机械的发展。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工具代替人的手工作业,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掀起一场声势浩大技术革命,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就一定要有先进的农业机械做坚强的后盾。我国农业机械的技术不断改进和发展,从根本上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无比便利的条件,我国农业生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同时加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中的竞争力,加快了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步伐。
2 农业机械是发展农业生产重要因素
国际工程技术评出的20世纪对人类社会影响最大的20项工程技术成就中,第七项就是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
(1)农业机械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农业劳动生产力和农业综合竞争力离不开农业机械。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外先进的农业机械产品不断涌入我国并且加入到我国农业建设的第一线,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是更加严峻的挑战,当然,加快了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进程,起到了督促作用。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2)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解决了我国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必须依靠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这样才能扎实稳妥的拓宽农产品的竞争市场。农业产业化的实现,大前提是调整农业产业机构。农业机械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各式各样的农业机械必须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协调一致,这样又有力地促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结构优化和布局合理,有力地促进农业生产大步地向专业化、商业化、现代化迈进。使传统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方位向市场农业转化。农业机械是先进农业技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离开了农业机械这一先进的生产手段,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是不可能发挥作用,要想大力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必须依靠先进的农业机械的使用作保证,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用先进机械设备。
(3)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要想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依赖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能把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繁重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这样就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全面实现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条件是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加农民收入,前提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作转移,要想达到城乡一体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势在必行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在城镇就业,促进小城镇建设。
3 农业机械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3.1 农业机械发展技术水平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 当前,小麦的生产已实现机械化,但水稻种植和玉米生产还只是部分地区实现机械化,有的地方虽然做了些尝试,但是总觉得还不如人意,利用率不是很高,发挥得不够全面。经济作物、养殖业利用机械化水平也不太理想。
3.2 农业机械发展赶不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围绕农业结构调整要求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机具,新技术还满足不了农民的要求,在现阶段“三农”对农业机械的要求从原来的粮食生产机械化向设施农业、效益农业、精确农业等领域扩展,同时以产中为主,向产前、产后环节延伸,而目前在这方面的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太少,有的领域甚至是空白,明显滞后于新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4 新形势下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措施
1淄博市推进现代化生态农业的现状及优势
1.1现状
随着工业化及城乡融合的步伐加快,淄博市农业也获得了迅速发展,已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的农业经济区,并拥有了一定的农业生态现代化的生产体系,这对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改善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
1.2优势
1.2.1自然环境优势淄博市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及东西两翼山峦起伏,中部低陷向北倾伏,南北高差千余米。淄博市农业用地4202km2,占淄博市土地总面积的70.44%,其中耕地面积2117km2,林地面积1048km2,果园面积588km2。淄博市地处暖温带,属半湿润半干旱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对于发展生态农业十分有利。1.2.2政策及技术方面的优势一直以来,淄博市一直高度关注生态农业的发展,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如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及生产资料补贴和农业科技下乡等,调动农民参加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同时,继续加大对水利建设、农村生态能源建设的投资力度,全面落实农村医疗保险、农民技术培训等政策。在各区县全面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灌溉技术、秸秆禁烧与还田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防治技术等,促进了淄博市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
2淄博市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面临的难点问题
2.1土地流转数量少,达不到农业规模化生产条件
淄博市人均耕地面积少,且随着城镇化建设及城乡融合的迅速发展,农村的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开始涌入城市,虽然很多农民会把土地租给别人种植,也出现了一些承包土地的“大户”,但真正经过土地流转得到的土地数量远远达不到规模化生产的条件,很难确保农产品质量的标准化。
2.2农民教育水平低,推广农业科技有难度
由于从土地中获得的收入较低,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子女的上学问题,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喜欢到城市中寻找工作机会,而土地大多由留守农村的老年人经营,其受教育水平程度低,理解能力有限,导致在进行农业科技推广时会有很大难度。
2.3科技下乡服务手段落后,现代化水平较低
由于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待遇不高,导致积极性不高,队伍不稳定,推广效果弱。同时,由于科技下乡的服务手段还比较落后,覆盖面窄,带动力较弱,也制约着农业现代化推广的发展速度[2]。
2.4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
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已成为发展生态农业的障碍。由于农业上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利用污水灌溉,使一些污染地区生产的农产品重金属含量超标,导致淄博市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较为突出,也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
3淄博市大力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的对策与措施
3.1加快土地流转,创造农业规模化生产条件
加快土地流转速度,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一是在劳动力信息收集的基础上,加快土地流转供求信息的,为土地流转信息提供良好的平台。二是政府鼓励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就业渠道,鼓励种粮大户集中承包土地,使农村的土地流转速度加快。三是政府加大对农业种粮大户的信贷支持力度,统筹规划,逐步提高农业专业化生产与经营[3]。
3.2对农民进行现代生态农业宣传,调动其积极性
现代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农民还不能充分认识到现代生态农业能给他们带来的好处,这就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宣传现代生态农业特色,使农民能够意识到从事现代农业建设也可获取不少效益,从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3.3加大科技投入,重视科技推广
政府要制订政策,提高科技投入,重视农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完善科技推广工作,建设稳定的基层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加大农民培训力度,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可根据农业生产的不同类型、地方特色,建立能带动本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4]。
3.4强化组织,培养典型
通过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同时,可开发集休闲、娱乐、种植为一体的“开心农场”,培育一批生态农业典型[5],建设一批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把生态农业和旅游结合起来。
3.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农业生产绿色化
摘要:本文首先描述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状况,然后构建了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再根据统计年鉴2010全国31个地区的农业相关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对各个地区的得分情况进行判别分类,得出了现今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基本情况,经济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农业出现不同的发展情况,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迅速,中部、东北这些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而西部等经济落后地区农业现代化则发展缓慢。最后得出不同地区的经济、技术、信息、人才、区位等方面的差异,各地区有着不同的农业发展模式。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区域;因子分析
1.引言
1.1研究背景
我国加入WTO已经有10多年的时间,但是我国农业是准备最不充分的一块,受到的冲击和压力也最大。我国的农业无法与国际上的现代化大农业相接轨和竞争。农业现代化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在现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任务就更加的紧迫了。
1.2研究意义
通过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区域发展状况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现有的区域发展模式,更能使得我国各地区的特色农业得到有效的发展。从而能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随着农机事业的发展,农机动力装备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渐提高。2011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9.77亿千瓦, 2011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8%,比2002年增加22.5个百分点,我国跃居成为世界农机制造大国。农业机械动力水平的提高,使我国农业生产动力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农副产品加工发面基本实现机械化,在种植、植保和收获等农业作业方面机械化程度也发展迅速。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统分结合经营体制已不能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需求,矛盾逐渐显现并且日益的突出农业现代化建设又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
3.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研究和分析
3.1 确定测评指标
一个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是农业实力的反映。研究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不仅仅是在于客观的描述农业发展状况,而且更重要的是发现影响和决定农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寻找各地区农业发展的结果和趋势。因此,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本文考虑了指标的重点性、可比性和代表性,构建了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得到综合得分。
3.4结果分析
前面已经通过因子分析得到了综合评价指标F,从中可以看出31个城市的排名。具体情况如下:
首先是上海、北京、浙江处于第一类别,属于领先型。可以看出3个城市在农民生活水平和农业投入方面公因子都相对较大,说明这些地区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从地域、经济等方面来看这些地区都有较大的优势。在公因子F3上,得分相对较低,说明这些地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已有着瓶颈,由于这些城市都更大的注重与工业或是其他的经济城市发展,使得在耕地大量的减少,这些问题制约着农业发展。
其次,是处在第二类别的18个发展型地区。这些地区大多处于中部,这一地区相对于沿海地区的经济来说不是那么的发达。从公因子看,这些地区在F3上较高,在F1、F2上处于中档地位,主要是这些地区的经济、技术方面相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要落后一点。但是这些地区的农业发展还是很好,各个地区的农村依托于相邻城市的经济、技术的到了很好的发展。不足之处在于在这些地方科技投入的力量还不够,有这条件但是投入相对来说不够。应该多多的借助自己地区的优势,努力发展自己的特色农业。
最后是处于第三类别的10个落后型地区。这一部分,由于地域的原因农业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在经济、技术、科技等方面在农业的投入相对较少,使得农业现代化建设缓慢。但是这些地区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农业,如果加大对这些地区的农业投入,一定可以使得他们的到很大的发展,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
结论
通过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现代化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水平,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在区位、经济等方面有着很大优势,对农业的投入很大,所以农业现代化水平很高。在中部、东北地区则处在努力发展中,这些地区是以传统的粮棉为主要作物,这一区域内,机械化水平较高,是粮食的主产区。但是这些地区,在对工业等其他方面重视较高,在对农业的投入方面相对较低,使得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缓慢。而西部地区由于在区位、资金方面的制约农业发展更为缓慢。(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国升 陈源泉 高旺盛.中国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差距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7
[2]舒展.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立足于区域发展模式[J].《宜春学院学报》,2008
[3]杨梅.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J].现代商贸工业,2011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机械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044
1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1.1 机械产品的种类不断增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的种类也在不断的变化,以适应农民农业生产的需求。在农业机械中,拖拉机的应用最为广泛,并且拖拉机的外观和内部也在不断的更新改造中。现如今的农业工具种类越来越多,为农民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好的保障,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效率。机械的投入,提高了我国农业化水平,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1.2 新型产品的使用率低
放眼农业机械市场,使用率较高的还是以前的机械,它们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新研制出来的农业机械前景并不好。在这样的状况下,新产品的研制也陷入到了瓶颈期,许多厂家不愿意耗费大量的资金在新产品上,没有新产品的更新换代或者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过长,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来说都是很大的阻碍。在科学技术水平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我国一定要调整好市场供需关系,鼓励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为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 农业机械现代化发展的意义
2.1 农业机械现代化促进了我国的农业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于人力和畜力,耗费的时间较长,产品的质量不高。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械被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使得生产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虽然,我国现在的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不高,与国外相比,还有一些劣势。但是我国也在积极的努力,使农村逐步实现机械化生产,解放劳动力,增加农业的产量,提高农民的收入。我国一直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一旦机械化生产在农村普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会加快,城乡之间差距缩小,让城镇与乡村共同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的共同进步。
2.2 农业机械现代化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
传统模式的农业生产的产品数量少、规模小。现在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前提下,农村的农产品数量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r产品实现了规模经营。由于机械的投入,农业生产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逐渐减少,剩余的劳动力可以涌入到城市中,为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除此之外,放眼国际,高质量的农产品在市场上也更有竞争力,农产品的竞争是很激烈的,质量较高的农产品能够促进进出口贸易往来,也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能加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3 农业机械现代化提升了劳动生产率
在我国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还相对落后。在有的农产品,比如玉米的收割上还是传统的人工模式,生产效率极低,投入的人力物力也很大。然而在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收割,农业机械的使用很适用于大规模的生产,它可以将农产品在短时间内实现收割、摘穗等步骤,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农民来说是一大喜讯,让农民摆脱了以往劳作的模式,而且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未来,我国需要做的就是要将农业机械化的水平提升一个台阶,让农民都采用机械化的生产模式。
2.4 农业机械现代化加快了国家的发展
农业机械现代化正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一个标志。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收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加大科学技术和资金的投入,用机器来实现农业生产,不仅可以缩短农业生产的时间,还可以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经营。当国家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提升了,在国际的地位就会相应的提高。并且,农产品出口之后,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会更强。国家的社会经济水平会在此基础上稳步提升。
3 总结
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机械现代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也不能忽略当前的现状,针对农业生产出现的问题人们需要去面对,并且积极的解决问题。毕竟,我国农业机械的现代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需要结合本国国情,做好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推广,并且政府要对农业生产给予技术上和资金上的扶持,将科学技术融入到生产中去,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因子分析;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003-02
1、引 言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民为国之本,农为民之本,所以说农业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致富的必由之路。而且推进农业现代化,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目前提高农业投资效率是重点,对于如何提高农业投资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则是广大学者和人民群众都关心的问题。对于这样一种需要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现代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人和服务体系的建立,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使农业在形态上成为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农业,其主要的目标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工农差距和城乡差距,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怎样,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如何,这就需要对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定。
2、模型建立
2.1数据获取和处理
本文所用数据是通过《中国统计年鉴(2009)》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得来的。经过筛选,最终选取了9个指标,同时本文对样本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2.2因子分析模型解释
因子分析法是处理多变量数据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基本原理就是将众多的原始变量表现为较少因子的线性组合,即将原始变量分解为公共因子,以少数因子来概括和揭示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从而建立起能揭示出事物之间本质关系的结构模型。因子分析模型为:
X=AF+e
具体而言,因子模型假定观测到的每个随机变量xi线性地依赖于少数几个不可观测的随机变量F1,F2,Fm…,和特殊因子向量Ei,即
xi=ailF1+ai2F2+……+aimFm+Ei
式中,ail为第i个变量在第j个因子上的载荷,称为因子载荷。
当存在一个正交阵Γ时,则有x=(AΓ)(ΓF)+E
这时ΓF为新的公共因子,AΓ为新的因子载荷矩阵,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对得到的因子模型进行旋转以产生容易被解释的因子,然后用回归法计算因子得分。
2.3实证分析
利用SPSS16.0对样本进行了因子分析的适合性检验。结果显示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概率为0.000,KMO检验值为0.738,适合作因子分析。
根据因子分析的输出结果,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本文选取了3个因子作为公共因子,表1列出了3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
由此使用主成份分析法提取前3个因子为综合因子。为了加强公共因子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释能力,对提取的3个公共因子建立原始因子载荷矩阵,并运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对载荷矩阵进行因子旋转,得到旋转后的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
为了使计算结果误差最小,采用回归法得到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见表3),根据该矩阵和变量观测值可计算出因子的得分。
计算公式为:F1=-0.2011x1+0.275x2+……+0,002x9
F2=0.615x1-0.193x2+……-0.086x9
F3=-0.119x1-0.027x2+……+0.804x9
根据表1数据,以旋转后的累积方差贡献表中的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加重权数,计算各城市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得分:y=49.509F1+22.901F2+13.477F3(表4)
2.4结果分析及建议
从结果可以看出,排在前三位的城市有上海、北京、浙江。上海、北京、浙江都在公共因子1上的得分最高,同时北京在公共因予2上的得分也很高,浙江在公共因子3上的得分较高。因子1反映的主要包括农业投入,农业经济结构以及农业发展能力,因子3代表的是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从综合得分可以看出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为东部和中西部的中心城市,中部地区次之,东北以及西部欠发达地区较差。
根据东部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地区的经验,针对中、东、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农业的特点,提出一些建议:
对于东部地区来说,综合经济实力相对较强,这些地区有一定的技术支持,因而对于东部地区,应该继续加强农业技术研究,大力发展农业技术,为增强农业的自主创新提供技术和产业支撑。应该借鉴上海的经验,走结构转化和资本深化的途径。
对于农业现代化水平较弱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来说,农业技术相对落后,所以应在合理利用有限土地资源的同时,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加快农业科研步伐,达到用科技支撑农业,推动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各个地方还应开展农村农业教育,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运用各种手段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产出效益。此外中西部及东北地区还应该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乡镇企业由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转变投资结构,发展农村金融,实现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作用。同时应该继续完善土地制度和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业经营组织方式创新,逐步在农户经营规模扩展的基础上发展农户自发性的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户在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和农产品销售市场中的谈判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比较收益,以此来激励农户采用农业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陈春霞,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度其拓展,生产力研究,2010,(1)
[2]门可佩,唐沙沙,华东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0,(11)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中部六省;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2-5651-05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中部崛起的战略背景下,农业现代化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基础方向,在中部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制度与技术变动的过程[1],具有动态性、区域性、时代性等特征,其进程是判断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顾焕章等[2]的《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以技术因素为主线,论述了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商品化、农业技术进步相关因素,以及农业体制、农业投资等与现代化的相关关系。柯炳生[3]对推进中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进行了研究。杨万江等[4]通过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农业保障二个子系统,对农业现代化的整个系统进行测评,并将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划分为农业现代化的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和发达阶段。目前,中国关于农业现代化的定性研究比较常见,但定量研究却相对有限。
农业现代化的定量测评研究对当前中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5],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工作的前提条件[6]。因此,建立一套较为科学且易于操作的农业现代化综合能力指标体系,对评价农业现代化水平、监测和准确地判断农业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1 农业现代化综合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影响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因素繁多且复杂,对其进行研究时,首先要构建其指标体系。基于系统性、可比性、综合性、易操作性和代表性等原则,借鉴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先从农业现代化基础、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质量3个方面进行分析,建立了一级指标,随后参照数据的可获得性,根据一级指标所反映的内容,查阅了大量统计数据,通过层层筛选,选取了反映中国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的6项二级指标和21项三级指标,用其评价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表1)。
2 中部6省农业现代化综合能力评价与结果分析
2.1 数据整理
一份研究报告的价值大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所选数据的准确性和前瞻性,本研究的数据均为2011年中部6省数据,取自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http:///tjsj/)和中部6省各省2012年的统计年鉴,数据较新并且真实可靠。中部6省各项指标的具体数据如表2。
2.2 因子分析
农业现代化评价的客观性与公平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方法的科学性[7]。因子分析法中各综合因子的权重不是人为主观地进行赋值,而是根据各自的方差贡献率大小来确定的,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为决定权重的主观随意性,使得综合评价更为合理直观。由于数据量较大,因子分析过程是借助SPSS统计软件进行的。首先将中部6省的原始数据输入SPSS 17.0统计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得出相关系数矩阵。通过验证得知相关系数矩阵中的大部分相关系数都大于0.3,可以继续用因子分析进行计算。求出相关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如表3的总方差解释表所示,由于前4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为95.728%,已经超过了85.000%,所以取前4个主因子来综合描述原来的21个三级指标。
主因子与原有指标数据之间的关联程度由因子载荷值即成分得分系数体现。由于初始因子含义不突出,在SPSS软件中采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旋转变换,经过25次迭代收敛,得到如表3所示的总方差解释表。同时,将成分得分系数矩阵中各指标系数较大的情况分为四类,结合表4可以重新定义4个主因子。
主因子F1在X2(有效灌溉面积)、X3(农作物播种面积)、X4(机耕面积)、X5(农业机械总动力)、X6(化肥施用量)、X12(粮食人均占有量)、X18(粮食产量)这7个指标上的系数较大,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了农业现代化物质装备与粮食产量的相关情况,因此F1可定义为农业现代化基础因子。第一个主因子对全部初始特征值的方差贡献率为43.654%,是研究中部6省农业现代化时需要考虑的重点因素。
主因子F2在X1(水资源总量)、X8(第一产业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X13(恩格尔系数)、X19(森林覆盖率)这4个指标上的系数较大,这些指标基本反映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情况,因此F2可定义为农业发展可持续化因子。第二个主因子对全部初始特征值的方差贡献率为24.619%,是评价中部6省农业现代化时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主因子F3在X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增长幅度)、X11(农村居民家庭经营耕地面积)、X14(农村居民家庭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X15(平均每一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粮食生产量)、X21(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这5个指标上的系数较大,这些指标基本反映了农村社会发展与农民生活质量的相关情况,因此F3可定义为农业社会发展因子。第三个主因子对全部初始特征值的方差贡献率为17.206%,是评价中部6省农业现代化时需要考虑的次要因素。
主因子F4在X7(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幅度)、X10(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X16(农产品当年出口金额)、X17(农业总产值)、X20(农业受灾面积)这5个指标上的系数较大,这些指标基本反映了农业生产效益的相关情况,因此F4可定义为农业现代化效益因子。第四个主因子对全部初始特征值的方差贡献率为10.250%,对于研究中部6省农业现代化主因子F4的重要性要相对差一些。
由以上表达式计算得出4个主因子的得分,然后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4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通过F= (38.463% F1+24.474% F2+19.559% F3+13.232% F4)/95.728%计算得出各地区的综合得分F(表5)。
2.3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统计学所研究的“物以类聚”问题的方法,能够将一批样本数据(或变量)按照它们在性质上的亲疏程度在没有先验知的情况下自动进行分类[10]。根据分类对象的不同,聚类分析分为R型和Q型两种。R型聚类分析用于指标聚类,Q型聚类分析没有对度量数据之间的亲疏程度给定分类的标准,也没有硬性规定所有数据应该分成几类,而是比较客观地从数据自身出发进行分类[11]。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在SPSS17.0软件上将中部6省各指标数据标准化后,采用最远邻元素的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到群集成员列表(表中分别给出中部6省在分为四、三、二群集时的情况,数字一样的为一个集群)和聚类树状图。如表6和图1所示,当分为4个集群时,第一类是山西,第二类是安徽、湖北,第三类是江西、湖南,第四类是河南;当分为3个集群时,第一类是山西,第二类是安徽、河南、湖北,第三类是江西、湖南;当分为2个集群时,第一类是山西、江西、湖南,第二类是安徽、河南、湖北。
2.4 结果分析
结合上述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可知,因子分析得分先后顺序与聚类分析结果排序有着较好的一致性,为了深入分析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区域差异,本研究根据农业现代化的综合得分将中部6省分为4个层次。
第一层级:河南省。河南省的综合得分为0.537 6,远远高于第二名湖北省的得分0.228 8,属于领先类层次,农业现代化建设在中部6省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中在农业现代化基础这一关键领域,河南省独占鳌头,在农业现代化效益方面也有良好表现,在中部6省中排在第二,而农业社会发展和发展可持续化这两个方面却只排到第四、五名,严重影响到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综合水平,今后可以考虑将发展中心向这两个因素偏移。
第二层级:湖北省和安徽省。湖北省的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在中部地区位居第二,与安徽省同属于挑战类层次,在农业社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效益两方面均属领先地位,农业发展可持续化因素排在第三,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农业现代化基础弱,需要加大发展力度。安徽省的综合得分为0.218 3,在中部6省中排名第三,与湖北省的分数非常接近,但内部因素却完全不同。安徽省的农业社会发展最为发达,现代化基础也较为扎实,但农业现代化效益和发展可持续化因素的分数拉低了其农业现代化的综合得分。
第三层级:湖南省和江西省。湖南省的综合得分排名第四,在农业发展可持续化方面有优势,但其他方面较弱,尤其是农业社会发展方面的得分仅为-1.320 5,在中部6省中排名最低。江西省在中部6省中排名第五,除了农业发展可持续化和农业社会发展方面处于正常水平,其他方面均属于落后地位。这个类别属于追赶类层次。
第四层级:山西省。山西省综合得分排名第六,属于后进类层次,农业现代化基础和发展可持续化得分均落后于其他省份,另外两个方面也是排名靠后,农业现代化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 结语与建议
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分别是农业现代化基础、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现代化质量3个一级指标,农业发展水平、农民生活质量、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4个二级指标,以及水资源总量、有效灌溉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机耕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幅度等21个三级指标。该指标体系比较适合中部6省农业的具体情况,设计科学合理,操作方便。
从因子分析的结果看,不同省在同一指标分数上相差悬殊,各地区具有不同的物质和科技资源,使得农业现代化发展内在驱动力不同,导致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参差不齐。为了更好地促进各区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针对中部各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薄弱环节采取倾向性政策。例如,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基础和效益得分较高,而农业社会发展和发展可持续化等核心指标分数落后,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忽略了环境因素。在政府主导下,河南省应有效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区域内的土地、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配置,改善生态环境,推广农业技术,坚持走高效化和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最终形成以绿色生态为标志的现代农业产业。而农业现代化基础得分较低的省份,在抓好农田基本管理、优先扩展机械化建设、有效利用现有的物质资源条件的同时,还应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效益得分较低的省份,要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地发展高效的生态农业。
参考文献:
[1] 殷晓岚.中日农业现代化进程比较及其启示[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88.
[2] 顾焕章,张超超.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
[3] 柯炳生.对推进中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几点认识 [J].中国农村经济,2000(7):4-8.
[4] 杨万江,徐星明.农业现代化测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 李万明,刘磊磊.绿洲生态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构想[J]. 生态经济,2009(4):42.
[6] 陆相林.山东省17地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分类及区划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6):403-406.
[7] 辛 岭,蒋和平.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11):646.
[8] 吴祈宗.系统工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现代烟草农业;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007-2
就目前市场来看,烟草产业在我国的农业产业中占有不小的份额,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烟草农业已经成为覆盖面广、资产雄厚、机构健全、行业优势明显的重要现代农业产业之一,且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突出问题使得我们在发展现代化烟草农业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避免这些问题影响和阻碍整个烟草产业链的发展。
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使得农业用地、环境与资源的矛盾愈加突出,这是整个农业产业所面临的通病,烟草农业也不可避免,为解决或改善这些突出问题必须进行生产经营方式改革,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管理技术等提高烟草产量和质量,改进现有的烟叶种植生产方式,保持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维持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意义和基本条件分析
发展现代化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而烟草业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进行现代化发展。对烟草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需要合理解决烟叶、烟区以及烟农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保证烟草产业的稳定高效发展。
1.1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重要意义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我国已经转变为以市场为主体、社会化分工明确的经济体系。这种经济体系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对生产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应用进而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生产成为必然趋势。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烟草行业的内在需求。新技术、新手段的投入不断推动着卷烟企业向现代化、集中化、模式化方向发展,这就向行业上游的烟草种植业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使得整个烟草行业的组织、资源分配、交易等行为发生了变化,逐步向市场决定资源生产的方向发展。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烟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应用现代化农业手段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烟草生产环境,增强烟叶质量和产量,提升生产管理水平,提高种烟收益,稳定烟叶生产,奋力推动烟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2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基本条件
发展现代化烟草农业必须具备以下四方面条件: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以及信息化管理。
规模化种植是指将烟草农业的数量、质量和经济效益实现规模化。由于我国的烟叶生产方式为计划生产,故必须应用现代化技术对整个产区进行重新配置,消除或降低原有的分散化种植模式在土地、成本、设备、技术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努力提高适度规模种烟农户的综合收益,推动烟叶种植向优势产区适度集中,努力扩大连片种植规模。
集约化经营可以有效降低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成本。实施集约化经营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增大现代化机械的投入,合理应用现代化机械可以显著降低工作成本,提升工作效果;二是优先应用现代技术解决用工量需求较大的环节;三是提升整个从业者的知识技术水平,推动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在烟草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现减工增效的目标。
专业化分工是将原有的独立的烟叶生产环节进行环节分工和技术分工,对每个环节进行技术统一和升级,保证规模化产区的烟草质量。
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对整个烟草农业生产过程的监控与管理,该管理模式可以将整个烟叶生产过程的农业信息,所需的技术信息以及烟草需求信息等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整合,帮助烟农获得更为精确的、完整的,涉及整个产业链的相关信息。
2 现代烟草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时期我国的现代化烟草农业运作模式有:山东诸城烟区的企业加烟叶农场加农业工人模式;黑龙江烟区的机械化耕作模式;福建烟区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云南烟区的专业化烘烤服务模式;贵州烟区的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模式等等,但是对现有模式进行总结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整个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进程中仍旧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首先是职业化烟农培育体系尚未形成。烟草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投入,但是当前时期无论是人力构成还是人力水平等都无法与现代化烟草农业相匹配:由于人力成本的升高,烟草从业人员大大减少,且青年劳动力欠缺,中老年劳动力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烟草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现代化烟草农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和较强的信息获取手段,但是当前时期,烟草农业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创新能力不足、应用现代化技术组织生产的能力不强,所受的专业培训较少。
其次是规模化种植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我国常年种烟面积有120万平方公顷,但是大规模种植所占的比例还未超过50%,这就阻碍了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限制了高新技术的集中应用,进而导致烟草质量参差不齐。随着农业用地面积的逐渐减少,土地流转所需的成本呈现增高趋势,这也限制了规模化种植体系的形成。
再次是集约化经营模式推广阻碍较大。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决定了我国的农业发展方式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种植方式。这种方式下的烟草种植、经营、管理均受限于单个家庭,很难统一应用现代化机械设备和管理手段等降低烟草生产成本,若通过市场手段实现集约化经营需要进行土地流转,但是当前时期的土地流转成本过大,不易实现。
还有分工专业化程度较低。虽然社会的进步促使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向现代化方向靠拢,在优选育苗等部分领域已经实现了专业化分工,但是在诸如烟草栽培、产区管理、病虫害防治、烟叶采集与处理等方面现代化程度还存在欠缺。
最后是信息管理方式还处于初级阶段。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础是数字信息和网络信息的综合应用。现代化信息管理可以利用多种传输渠道实时向农户提供适合不同环节、不同阶段的农业生产信息,还可以将现场生产单元、农业气象单元、专家指导单元、烟草病虫害预报与防治单元、烟叶产区配套销售单元等多个单元进行组网和信息整合,为烟草农业的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但是当前时期我国的烟草农业在信息管理方式方面还处于理性认知阶段,距离实际应用还有较大距离。
3 实现烟草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的应对策略研究
为解决上述烟草农业面临的问题,推动整个产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必须制定合理有效的推广策略。
3.1 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
现代化农业在大范围、规模化种植方面的优势最为明显,而我国的土地经营模式则严重制约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为解决该问题,可以合理建立土地流转机制,通过有偿使用等方式促进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化和集中化经营。具体来说,规模经营方与土地所有者可以商定适当的经济补偿方式进行有偿使用,如收取租金或者转包费、以土地入股等;也可以成立专业合作社、利用联合经营的方式扩大烟草种植规模和集中烟草种植区的管理和经营;还可以对现有的低产田或荒芜土地等集中整治为可用于耕种的烟叶产区租给具有经营能力的职业烟农耕种。
3.2 优化人力资源,推进组织管理创新
劳动力是第一生产要素。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必须提高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优化烟草农业产业相关人力资源,增加烟草农业的经济收入,降低产业成本,提升烟农和职业烟农的劳动积极性。与此同时,积极探索和完善与烟草农业相关的管理体系和管理规范,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整个产业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在充分保证烟叶质量的同时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劳动成本。
特别是生产和技术指导两方面的合理人力分配可以为推动现代化烟草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3.3 完善科技研究和推广体系
现代化烟草农业对现代化技术的依赖性较强,因而在现代化烟草农业建设过程中必须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烟田土壤的改良,增强土地肥力,保证烟草产能和质量;建立科学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套种等种植制度,在有限资源环境下实现最大利用。此外,应该建立以烟农和烟草农业科技创新为主的推广体系。该体系可以及时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整个烟草农业的产业化、专业化和商品化,实现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一体化和社会化。
3.4 发展环境友好型烟草农业
由于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多数烟草种植地区均或多或少的存在土地不够用,水资源缺乏等问题。这就要求必须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水资源治理工作等,保护好农业发展的大环境。同时,还应该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规范整个烟草农业的行业标准,提高整个烟区的思想认识,避免高污染高残留农药的应用,保证烟草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
4 总结
现代化烟草农业涉及领域和环节众多,需要多方协力合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意识水平的提高,现代化烟草农业是今后烟草种植业的必然发展趋势。相关人员和部门应该根据市场需求,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吸取先进的、科学的、有效的产业理念指导和完善实际产业经营,解决烟草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真正实现烟草农业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卢建雄,牟毅.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现状与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上半月),2012(4).
[2] 程宝玉,张国华,程兰.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农业科学,2008(9).
关键词:特色农业 农业现代化 农业资源 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217-02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之内涵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问题。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其内涵又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争论较多。归纳起来,其代表性观点有以下六种:一是过程论。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流通过程的现代化,还包括消费过程的现代化,以及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它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现代化,最重要的则是人的现代化。二是制度论。农业现代化是由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扩张而引发的组织制度、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因此,农业现代化就是最终实现制度现代化。三是配置论。从资源配置角度分析,农业现代化是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以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四是可持续发展论。农业现代化的完整涵义,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以此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和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既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又能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过程。五是转变论。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分析,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世界范畴的、历史的和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随着人类认识程度的加深,可以把农业现代化定义为:传统农业通过不断应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物质技术装备,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及社会化分工,以实现农业总要素生产率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持续发展。总之,农业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的产业部门的过程。六是一体论。从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加入WTO后的战略高度出发,我国农业现代化不是在一个封闭状态下独立进行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国际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
二、我国特色农业存在之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仅有全球7%的耕地,却有全球1/5的人口要吃饭,所以农业问题十分重要。
1.农业资源状况问题。我国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山地多,平原少。山地、丘陵和高原的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6%,平地占34%;半干旱与干旱地区所占比重较大,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0%以上。全国耕地面积为12339.22万公顷(2003年),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概括起来,我国农业资源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耕地资源不断减少;二是水资源紧缺;三是农田水利基本设施老化、损坏现象比较普遍;四是灾害性气象的影响作用依然很大。长期以来,我国的粮食自给率一直在95%上下徘徊,每年需进口大量的粮食以保障国内消费。耕地面积减少、种植结构调整,会使我国粮食生产面临更严峻局面,短缺状况将日益加剧。
2.人口状况问题。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11月1日我国人口的总量为13.4亿人。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之间,我国人口净增长7390万人,年均增长率是0.57%,也就是5.7‰。而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之间,我国人口净增长1.3亿,年均增长是1.07%,也就是10.7‰。从统计数字看,增长率有所减缓,但人口数量仍在增加。人口普查显示,全国城镇人口达到了6.66亿人,占总人口的49.68%,比2000年上升了13.46个百分点;2000年比1990年前一个10年,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86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后10年城镇化进程在加快。同时也证明,在农业人口逐渐减少的同时,我国的可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而对粮食的需求却在不断的增长。
3.农产品问题。我国农业粗放型的经营方式,造成了农业科技含量低、技术装备水平差、单位面积产量低、劳动生产率低的状况(仅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1/8和第三产业的1/4左右)。伴随着农村小工业的发展,其生态环境越来越差。不仅农产品供给处于紧平衡状态,农民积极性也受到极大影响。此外,我们有限的土地、江河湖泊、森林等农业资源,需要养活规模庞大且不断增长的人口,这就必然导致在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会发生重数量而轻质量的现象。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科技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地区农业产品的质量有了较大提高,甚至形成了一些优质品牌,但毕竟范围较小,与美国等农业强国相比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我国农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有待提高。
4.农业生产的小农业耕作方式问题。目前,我国施行的是以户为单位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属于典型的小农业耕作方式。如果把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折成市亩的话,约合144亿亩。据农村住户调查,“九五”时期,农户平均每人经营耕地面积为2.8亩,而“十五”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却下降至1.96亩到2亩左右。到2010年,全国人均耕地面积已下降至1.4亩左右。
5.机械化问题。2006年之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处于初级阶段。此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07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42%,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为38%,已降至40%以下,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在2007年已经由初级阶段跨入了中级阶段。机械化问题虽然有了较大改变,如果不改变广大农村现在的农业耕作及经营模式,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则很难得以快速发展。
6.农业科技制约问题。现代农业以产业化为重要途径,是依靠增加大量现代工业装备和物质投入的高效农业系统。现代农业通过多种形式联合起来,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生产呈现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和商品化。所有这些都需要强大的农业科技支撑。然而,我国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不足,科技人员数量不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不够,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8%,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分别比发达国家约低30和40个百分点。
7.入世对我国农产品的冲击。一是入世后我国农产品市场门户大开,国际上大批生产成本低、质量高的农产品涌入中国;二是国际贸易壁垒及标准化的普及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造成了极大威胁;三是汇率的不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威胁。近年来,人民币一再升值,汇率的上升将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毫无疑问,这对从事对外贸易的农业生产者会造成一定影响。
三、实现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应采取的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农业状况有了较大改变。然而,我国人口越来越多,地却越来越少,农业越来越不堪重负,我国农业在现代化进程中还将面临一系列受国情条件制约的特殊困难。因此,应采取以下对策,尽快实现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1.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约束“瓶颈”。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人口的不断增加,粮食问题将会日益突出。因此,实现和完善农业经济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已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当务之及。(1)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逐步实现农村土地向种田大户、种田能手集中、完善企业承包农户土地等形式。(2)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在农业上加大资金投入,集中人力物力,尽量让土地发挥最大潜力,达到效益最大化。在大平原地区,逐步实现像美国那样的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大农业发展趋势。
2.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在任何事物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实现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我国广大农民。一是尽量稳定农村劳动力;二是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三是政府有关部门必须继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扩大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范围,构筑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造就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主体。
3.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搞好农业基础建设,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根据不同地理特点,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二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三是抓紧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四是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
4.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我国农机工业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1)优化产品结构,满足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应该优先发展保障粮棉安全增效的技术装备,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装备,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需要的技术装备,提高农产品与食物安全生产的成套技术装备,以及农机自动化、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装备。(2)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入先进装备;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增加现代实验检测设备;用先进制造技术,提升产品质量;采用信息系统建设,推进现代管理技术。(3)优化行业结构,形成合理布局。加快改革进度,推进企业兼并重组;锤炼3~5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培育一批“专、精、特”中小企业;发挥地域优势,形成一批产业集群,体现集群效应。
5.走我国农业绿色化道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安全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越来越为人民所关注。因此,发展绿色农业是当今我国农业发展的必行之路。(1)我们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2%人口(2010年为19%)。多数农民为增加粮食产量,使用了大量化肥(约占世界用量的35%),至使我国农业污染已经逐渐形成了从水体、土壤、生物到大气的立体污染。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对此引起足够重视,认真治理环境污染,保证食品安全。(2)从国际市场需求方面来看,国际市场对进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可靠性及卫生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形成了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各国纷纷制定严格的标准对进口农产品质量进行控制。(3)国内市场上,消费者崇尚绿色的观念深入人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安全和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质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绿色农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6.加快中国农业标准化建设步伐。入世后,随着中国农产品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国外贸易保护的压力会更加加剧,可能引起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贸易限制。在这种形势下,参与国际竞争的唯一出路便是进行标准化生产与管理。农业标准化是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攻克技术壁垒最有效的武器。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农业标准化发展模式,以便有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实行订单农业,走“公司+标准+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模式。其做法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与各示范基地、示范户签订收购合同,基本形成原料有基地、加工有企业、产品有市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2)发展合作组织,走“协会+标准+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组织起来。这样既提高了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了内部生产管理自律机制,又能实行规范化运作、管理和标准化生产。(3)加快土地流转,走集中规模经营的发展模式。这种方法可加快土地流转,集约利用土地,以便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提高土地经济效益。
各级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企业、农业生产者及消费者,应充分认识农业标准化建设的紧迫性,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体系建设,推进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发展,以应对入世对我国农产品的冲击。
四、结束语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完成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充分认识到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要用现代工业取代小农业生产,从而使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工人化;(2)要防止投入的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建立健全农业投入的监督体系;(3)要防止搞一刀切,可以在具备条件的农村,先行探索,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实施;(4)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农业现代化大局,要用科学的规划和统筹去发展“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
参考文献:
1.李跃军.关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问题研究.公文易文秘资源网,2009.8.17
2.马建堂.我国城镇化进程在加快推进.财经网(北京),2011.04.28
3.郭少峰.新京报,2011.10.31
关键字:粮食;灰色关联分析;因素
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国家,占世界总人口数的21%,但我国的可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可耕地面积的7%,粮食问题是关系经济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的资料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经历了两次先增后减的变化过程。第一次以1984年的产量为转折点,第二次以1998年的产量为转折点。我国的粮食产量在1998年突破5亿吨大关、人均占有水平达到420公斤后,粮食耕种面积连年调减,2004年粮食产量有所增加。导致粮食产量连年下降的原因很多,诸如一些地方对调整农业结构片面理解,大幅压缩粮食种植面积,造成耕地大量减少。
一、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粮食生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影响粮食生产的不仅有自然因素,包括耕地数量、耕地质量、气候条件等;还包括人为的因素,如技术条件、管理方法等。为了更深入地分析我国的粮食问题,计算粮食总产量与其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确定主要的影响因素,本文选取了8个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因素。具体包括:粮食播种面积、小麦占粮食播种面积比重、玉米占粮食播种面积比重、稻谷占粮食播种面积比重、农业机械总动力、成灾面积、农用化肥折纯量。根据灰色系统理论,本文采用了1978-2005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建立灰色关联模型,计算出关联系数,并进行排序,分析所选取的各影响因素对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影响。见表一:
有效灌溉面积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首要因素。改革开放后,国家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有效灌溉面积也由44965.00千公顷增加到54478.40千公顷,比1978年增长了21.16%。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在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诸因素中,有效灌溉面积排在第一位。这也充分说明了,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水资源缺乏问题较严重,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是增加我国粮食产量的关键因素。
粮食播种面积是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的粮食播种面积由1978年的120587千公顷下降到101606千公顷,下降幅度达15.74%。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将直接导致我国粮食产量的减少,因此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实现耕地资源的有效持续利用是保障我国粮食产量的一个重要举措。
农业现代化水平对我国粮食产量影响较大。从计算的结果可以清楚的看到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等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较为明显。因此提高我国整体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将是增加我国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
二、实现粮食增产的途径
依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由于我国耕地资源的有限性,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播种面积不可能在近期有明显的增加,因此提高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成为我国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而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只有依靠增加农业科技的投入,实现耕地资源的节约与集约利用。通过培育和推广优质品种,建立良种基地,做好良种的培育与推广工作。推进农村的机械化与电气化进程,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得出,有效灌溉面积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而事实也是如此,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加之近年来,农业自然灾害的增加,使我国的有效灌溉面积得不到保证,粮食产量也波动较大。因此,国家要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兴修农田水利设施,保障我国的的有效灌溉面积与旱涝保收率,实现粮食的稳产与高产。
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严格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坚持严格的土地利用审批制度,严格控制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盲目扩张。其次,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加大对不达标污染源头的控制与治理。最后,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的生产。逐步淘汰高毒、高残留量的农药;推广低毒无毒、高效、安全性高的农药;推广秸秆还田、秸秆覆盖技术,补偿土地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
[1]杜受祜.中国粮食问题:现实分析与评价[J].中国农村观察,1996,(1):22-26.
[2]陈百明.陈安宁.中国农业资源现状与近期潜力评估[J].资源科学,2000,2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