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针灸推拿学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些年来,PBL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针灸推拿学临床教学中,有助于帮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针灸推拿带来的积极效应,摆正学习态度,刺激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PBL教学法的基本概况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引导作用的学习方法,也被称为问题式学习。它最早被应用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西余大学医学院的综合课程教育上,在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布朗士将其引入到医学教育领域。[1]在九十年代,我国各大院校也开始引入PBL教学法,并取得一定教学效果。在针灸推拿临床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的权威者,而是以引导者的身份进行授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学习并理解新知识,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针灸推拿学不仅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针灸推拿这种不吃药、不开刀、不输液的预防保健方式受到人们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经济全球化和“地球村”的格局使得我国针灸推拿治疗引起全世界范围内的注意,这对中医针灸推拿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培养高素质实用型针灸推拿人才成为中医院校不可小觑的首要任务。
二、PBL教学法在针灸推拿临床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帮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PBL教学法是学生将现实的临床病例作为学习对象,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分析问题、主动探索、主动解决问题。在针灸推拿临床教学中,学生彼此之间围绕病例问题相互协作,主动查阅资料、分析重难点,最终得出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虽然带教老师也参与其中,但不是直接帮助学生解决病例问题,不是直接指出学生所犯的错误,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病例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观察、记录学生在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受益终生。
(二)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PBL教学法旨在让学生用已学的医学知识去获取新知识,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用创造性思维应对临床医学过程中出现的疑难杂症,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三)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
针灸推拿学作为一门操作性极强的临床学科,带教老师应该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传统的针灸推拿教学方式,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只需简单机械地模仿带教老师的动作,不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而PBL教学法依据人体的不同经络穴位,借助不同的操作手段设置具有代表性的临床病例,并针对病例提出相关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不断思考临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学生按照具体的病例内容进行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角色模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临床技能,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际操作能力。
三、PBL教学法在针灸推拿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科学设置问题
将临床病例作为PBL问题设置目标,了解病例问题的典型特征,针对病例提出相关问题。临床带教老师要依据具体的带教任务和教学目标翻阅相关临床资料,提出学生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将病例和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提前熟悉病例,在心中对目标有清晰的认识,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知道自己所需掌握的重难点知识。[3]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病例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复习已学过的医学知识,查阅临床资料,以初步形成自己的认知与判断。
(二)开展分组讨论
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临床病例问题,预习教材新知识,去图书馆翻阅相关病例资料,查找问题的答案。同时通过相互讨论的形式,交流彼此对问题的看法,加强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深入?v解病例
各个小组分别挑选一名学生,讲述本组的讨论结果,阐明关于病例问题的疑难点,表达在讨论过程中形成的看法和观点。同一小组的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说明,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问题。[4]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适时、恰当地进行引导、启发,鼓励每一位学生能够充分自由阐述自己的见解,营造充满争辩、质疑、讨论的课堂氛围。
1、首先,学习基础知识。除了学习推拿学的基础知识以外,还要对人体解剖学、中医理论和生理学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针灸学当中的经络学说和穴位要详细了解。可以不记那么多,记常用的就行了。
2、熟悉掌握经络穴位,经络和穴位是中医认识人体的特定系统,它们是点、线、面的结合,推拿很据经络和穴位寻找刺激线和点。开始一下子可能比较难记住,刚刚也说过是点、线、面的结合,所以不用着急,一点一点的记。可以根据经络的走向在自身或他人身上进行找穴,边找边记,记其位置和功能。
3、熟练掌握操作手法,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制作一个小米袋或沙袋都行,进行手法操作训练,每天没事的时候都可以练练,推荐几种常用手法,像法、揉法、推法、按法、点法等。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推法手法 训练 共性要求
To discuss the massage technique training shallowly general character specification
Li Jiwei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according to the massage manipulation practicing.This requirements can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massage manipulation,guiden practice of massage manipulation and improved therapeutic effect of massage.
Keywords:Massage manipulation Practice General requirements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2-0058-01
数千年来,推拿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一种独特的治疗手段在人类卫生保健事业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其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绿色自然疗法今天,愈发受到医家和患者的重视和推崇。
推拿主要是通过运用手法或借助于一定的推拿工具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而在了解病情,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合理、熟练使用推拿手法就成为了推拿取效的关键所在,所以推拿医师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对手法的掌握和应用。但推拿手法繁多,流派纷呈,所以在练习手法的过程中如何抓住其共性要求,就能打到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效果。
笔者从事推拿教学和临床工作近十年,对推拿手法教学和练习有一些粗浅认识和体会,今不揣浅陋,就推拿手法练习中的一些共性技术要求谈几点看法,以就教于同道。
1 手法练习注重采取合适的
通常在推拿临床操作时,医者更多关心患者的问题,其实医者的问题也相当重要,尤其是医学生在学习推拿手法进行练习时更应注意。因为手法操作时的选择正确有利于手法的动作准确、时间持久,对于一些需要加力的手法有助于合理助力,减轻工作负荷。如:一指禅推法操作时一定要采取坐位,且操作面应与医者中脘穴高度相当,这样才能保证沉肩、垂肘、悬腕时上肢灵活、舒适,否则医者取立位或操作面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一指禅推法的操作。又比如:滚(应为“扌衮”)法操作时则一定采取立位,这样不但有利于操作时加力,还可以在需要时身体前倾而合理助力。
2 手法练习时应尽可能少地动
用施术肢体的关节和肌肉,也就是说除非手法动作要求的关节和肌肉外,其他关节和肌肉应尽量处于中立位和放松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在进行手法练习或临床操作时让无需参与的关节和肌肉得到放松和休息,才有利于手法和医者的持久作业。如:一指禅推法操作时,除拇指掌指和指间关节参与外,余四肢完全放松,肩关节自然下沉,肘关节自然下垂,腕关节灵活悬垂,上臂和前臂也基本处于放松状态。又比如:掌摩法操作时,腕部、肩臂部均保持放松状态。
3 多数手法操作时都有“吸定的要求”
除摩擦类手法外,多数手法均要求施术部位与受术部位吸定,而不能产生相对位移,只有这样才能使力深透,从而气至病所。如:点法、按法均有明确的施力点,操作时不可有力线的偏移;滚(应为“扌衮”)法操作时要求第五掌指关节北侧为吸定点,不可出现摆、拖、跳等动作;一指禅推法操作时也有“紧推慢移”的吸定要求。
4 手法整体要求
连贯、灵活、舒展、有节奏感。连贯是指同种手法之间或两种手法变换时应自然连贯、浑然一体;灵活是指手法操作时灵动自如、刚柔相济,无生涩之象;舒展指施术时,医者肢体有挥洒自如、舒展飘逸之感;有节奏感则是指各手法操作时速度有快又慢,富有节奏性。整体要求其实还是熟练程度的要求,只有勤学苦练、熟中求巧,才能真正做到连贯、自然、灵活、舒展。
以上要求均为多种甚至是全部手法的共同要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共同点总结出来交给学生并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加以体会,有助于学生更透彻、更全面地理解手法的动作要点,比较各手法间的异同,提高手法学习效果和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之虹.推拿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 中医推拿 小儿推拿 正骨手法 相关性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说:"中央者,其地平以湿……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自从有人类社会出现,推拿作为防病治病的手段也就应运而生了。可以说,推拿先于针灸、药物治疗出现之前人们就已经掌握了这一防病治病的手段。
推拿对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现代推拿医学、骨伤医学、针灸医学的建立和发展,无疑起到一个先导作用。
1 中医推拿及正骨手法同源异流
中医推拿学历经数千年历史的演变、发展,也由于历史的原因,各种流派的产生,其手法从最初简单的按、抚等几种发展至现在的100多种,从当初的原始治疗手法发展成现代中医推拿手法及正骨手法,可以看出,中医推拿及正骨手法是古老医学的活化石,二者原本是合而为一的。《新唐书・百官志》载:"按摩科设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师四人。并从九品下,掌教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由此可见唐代骨伤科和按摩科早有结合。直至元代以后才裂变为推拿科与正骨科。
2 现代中医推拿
推拿治病是以经络穴位为理论基础,在辨证施治的原则下,明确诊断后,医生以双手及其它某些部位,选择运用适合病情的不同手法和力度施术于病人病灶部位及其与病灶区域有关的经络、穴位,以点、线、面结合的手法技巧使人体经络疏通、关节滑利、气血充盈流畅,营卫调和、脏腑功能旺盛、阴阳相对平衡,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
现代中医推拿手法纷繁复杂且各有师承,流派也较多,每一位推拿医生要搞清和掌握这些浩瀚如海的中医推拿手法谈何容易,对某些问题的认识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临床医生最常用且必须掌握的基本手法也仅20种之多,如推、滚、拿、按、揉、摩、点、摇拔伸、搓、抖、掐、捻、拍、击、抹、分、合、擦等。但不包括复式手法。《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说:"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手法对于临床医生来说,熟能生巧,能熟练地掌握了最常用的基本手法就如同掌握了"三元色"的组合一样,就能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而派生出许许多多的复式手法。
现代推拿手法有成人推拿手法和小儿推拿手法之分,这是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与成人有所差异而发展创立的。大约在明代就独立分科,清代更有发展,小儿推拿现已自成体系,其手法也独具一格,在小儿推拿手法中有些手法名称虽和成人手法一样,然而具体操作方法却不同,为推法等;有些手法虽和成人手法完全相同,在运用时却因小儿的特点,要求施术时的力度要特别轻柔。如摩、擦等手法。也可以说成人推拿手法与小儿推拿手法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
在常用的中医推拿手法中有些手法为理筋手法,滚、擦、拍、击、按、摩、推、拿、点穴等也是伤科中常用的手法。
3 正骨手法
骨伤科的治病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手法治疗两大类,而手法治疗又是治疗骨伤科疾病的主要方面,例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说:"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要旨》中又说:"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并对手法治疗伤科疾病系统的总结为"摸、接、端、按、摩、推、拿"八法,从以上经文中看出,伤科手法就是医生用双手通过"摸法"检查诊断病情,然后以接、端、提等手法施以确当的手法力度,使患者不知其苦,进行治疗的一种外治方法。以"八法"为基础又发展形成现代的"正骨八法"这就是:①手摸心会,②拔伸牵引,③旋转屈伸,④端挤提按,⑤摇摆触碰,⑥按摩推拿,⑦夹挤分骨,⑧折顶回旋。可以看出,现代骨伤科中的"正骨八法"主要用于骨折和关节脱臼的整理复位。
【关键词】针灸学;教学;四位一体
《针灸学》是一门特别强调操作技能的临床医疗学科,无论经络、腧穴、刺灸法、临床治疗等那个环节, 都要求学习者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同时具备较强的能力,才能真正地服务于临床。《针灸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并熟练地进行经络腧穴定位、熟练掌握针刺的进针、行针手法、熟练操作拔火罐、艾灸等技术,必须让学生通过枯燥的反复的实践练习才能有所提高。笔者在多年的针灸教学工作中,结合教学体会,构建了一套针灸学实践教学四位一体综合模式,使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勤于动手、勤于实践、反复练习,最终能够更好掌握针灸学这门技术、提高针灸临床水平。
1合理设置《针灸学》实践内容及时间安排
1.1调整现有学时设置,增加大量实践学时:将现有《针灸学》的实训内容学时增加为课内实训学时48学时,其中自学24学时(主要指学生利用实验室开放练习时间、看教学录像等教师不在场的教学时间)。另外,增加课外学时若干。
1.2将所有实践内容分为三部分:基础训练、操作技术训练、临床实战篇。
基础篇包括的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定位;技术操作篇包括的内容有毫针的刺法、毫针补泄、艾灸的操作、特种针法操作、头针、耳针等;临床实战篇包括的内容有:利用义诊给病人治疗、平时为同学治疗及寒暑假在家为街坊邻里进行治疗。时间安排上,基础和操作技术训练,主要放在48学时内完成;实战篇放在课外完成。
2《针灸学》实践教学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2.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紧密结合教具。
(1)教学:传统的实训课授课多采用板书讲解结合课堂提问方式,在这种授课模式下,学生对所作实验内容一知半解,很难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我们对《针灸学》实训课授课方式进行改革。首先,我们将课前预习、查阅资料、课堂讨论等形式引入实训课教学,强化学生对实训课内容的认识。其次,实训课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具紧密结合。所有实训授课均在我们建立的实训中心完成。实训中心配有大量的教学模具,例如:针灸人模型、智能针灸人模型声光系统、耳模、手模、头针模型等。每次上课30名学生,基本可保证每个学生拥有1具模型。教师先利用大约15分钟的时间对本次实训内容进行讲解。
(2)教学DVD播放:我们购买了大量的针灸学学教学碟片,同时,结合自己制作的小部分实训视频,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了解、熟悉针灸学的相关基本知识点、各种操作及临床疾病的治疗。
实践证明,新的实训授课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提高了实训课教学效果。
2.2加强实践模拟训练实训课时先由带教老师简要讲解后,30名同学2人一组,进行实训操作。教师巡回,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或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纠错。例如:经络腧穴部分的实训模拟训练。2名学生,1名学生躺在实训床上,另一名学生先在其身体上用彩笔描绘出经脉的体表偱行路线,然后,再用彩笔对其经脉上分布的常用腧穴进行定位并作出标记。操作完成后,老师检查评估,合格后。2名同学进行交换,再操作一遍。
2.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第二课堂训练是第一课堂学习的必要辅助手段,是学生巩固和实践第一课堂所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和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今年,针灸推拿学系以多种形式开展学生技能培养,丰富第二课堂的内容,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以及就业能力。
(1)实验室开放活动:每学期我们开学后,均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实验室开放活动。所有开设过针灸学课程的班级,均可以预约。根据总体情况,我系实验中心统一规划安排具体开放时间。时间均安排在晚上,实验室根据具体实训内容准备所需实训耗材,系里每次安排1~2名研究生担当实验室开放实训指导教师。本活动对学过了《针灸学》这门课程后的同学的知识、技能操作的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是十分重要的。(2)学生活动技能比赛:我们平时的学生活动注重和专业密切结合。低年级常常举行:经络腧穴背诵比赛、点穴大赛、毫针操作技能大赛等相关的活动。2010年,我系还选派学生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全国华佗杯针灸技能大赛活动并获得了较好的成绩。(3)节假日进行义诊活动。义诊是提高学生临床实战操作能力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
2.4鼓励学生医院实习和尽早临床(1)周末、节假日去医院诊所实习。我系为同学联系了一定的医院和诊所供部分喜爱针灸的同学见习或者短期实习。(2)为同学进行治疗。我们积极倡导同学们对一些常见的问题用针灸进行治疗。(3)寒暑假利用假期在家乡为乡邻进行治疗。鼓励同学们利用假期为街坊邻里进行治疗。
3考评体系的尽快完善
当然,仅有实训教学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是不够的。建立一套良好有效的考评体系,也是非常必要的。为了更好的配合《针灸学》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实践,达到预期的目的。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传统的以单一的卷面考试成绩,或结合简单的技能操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更为完整的考评体系,充分运用考核与评价相结合两种手段。这将是我们要继续深入进行的课题之一。
1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性产物的消除
当颈椎间盘退变后,由于厚度减少,相应的关节突关节软骨受到的正应力增加,可引起关节软骨炎、关节滑膜的水肿,增厚和关节囊内发生积液等病理改变,均可引起神经刺激症状。
一直以来,从事复位手法治疗颈椎病的骨伤推拿学派多从手法能使微小错位的颈椎复位这一角度寻找作用机理。事实上,颈部局部的慢性炎症、水肿渗出可能较颈椎微小错位更能解释颈椎病的发病机理。现代研究表明,神经根型颈椎病根性痛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在颈椎间盘退变基础上诱发钩椎关节退变、关节突关节、关节囊及韧带等组织退变,使神经根受到挤压的刺激,神经根脊膜袖可继发炎症反应导致局部血管渗透性升高和循环障碍,根袖部继发肥厚粘连及纤维化变,使神经根在炎症、水肿等诱因的刺激下产生根性症状。从解剖学角度来看,由于神经根仅占椎间孔的一半,有一定的余地,且神经根还受到周围脂肪和脑脊液的保护,因此,仅仅椎间盘退变及椎间孔的变窄等因素还不足以产生对神经根的损伤,它必须在炎症、水肿、粘连及炎性物质的刺激下,轻微的刺激即可产生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根性痛症状。所以,神经根管狭窄是颈神经损伤的前置因素;而局部软组织的水肿、粘连、炎症及炎性物质的刺激是其激发因素。因此推拿手法可能通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加速炎性产物的消除而发挥治疗作用。许世雄等人对中医推拿颈椎间歇性拔伸手法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从理论上证实了拔伸手法对颈椎产生的应力分布符合临床对应力的要求,对椎基底动脉缺血型颈椎病施行该手法,即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提示血流参数等有显著性改变,说明间歇拔伸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有很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疗效。
中医学认为,颈椎病的发病,肝肾亏损、气血不足是其内因,外伤、劳损、风寒湿邪侵袭是其外因,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是其发病的基本病机。推拿手法主要是在人体的经络、腧穴上进行操作,它有疏经通络、行气活血与祛除风寒湿邪的作用,故能用于治疗颈椎病。这一认识与现代医学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性产物的消除”相类似。
2 缓解和消除局部软组织的痉挛与粘连
王福根认为,颈椎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导致颈椎病发病的观点值得商榷,认为应该提出另外的合理解释,颈背部软组织损害性病变所产生的异常应力导致颈椎力学平衡结构破坏,进而引起颈椎节段性失稳,尤其是中上颈段的失稳,使交感神经受到刺激而发生椎动脉供血不全,这一解释可能更为合理。章瑛等人基于临床中所见到的颈椎病的症状与骨刺增生程度并不平行这一事实认为,颈椎附近软组织(肌腱、韧带、关节囊等)的肿胀、肥厚、痉挛、皱折利变性等,可能与颈椎病的某些症状的关系更为密切。当x线出现骨关节改变(骨刺、间盘狭窄等)时,病变已有所发展,临床上早已有了一系列症状,已经不是早期。这些变化前的软组织改变所引起的症状,可能较骨关节改变更为重要,更为常见。此外,余家阔进行了实验性应力应变分布改变对颈椎组织结构的影响研究,认为颈部软组织的异常在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与颈椎骨和颈椎间盘一样不容忽视,正常颈椎应力应变改变后所致的颈脊柱的形态改变是颈椎病发病机制的形态学基础。因此,近年来,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的认识出现了一些新的观点,如:颈后软组织原发病变,特别是颈后三角软组织的痉挛和无菌性炎症对椎动脉产生影响的观点。临床经验告诉我们,长期低头劳动与工作的人,其关节突的关节囊和韧带因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故更容易劳损而产生松弛改变,致使颈椎失稳而加重病变的发生发展,此时采用推拿放松手法往往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解剖位置异常即通常所讲的错位并非完全是一种病理现象,多数椎骨错位的本质是一种对脊柱退变和关节稳定性下降的适应现象,仅少数关节错缝才因压迫或牵拉周围软组织而产生病理现象,所以应用手法做到错位的解剖整复在临床实践上是难以实现的。因此,通过推拿手法松弛颈部肌肉附着点及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分离软组织粘连,即能达到“松则通”的治疗目的。
3 拉开椎间隙,纠正后关节错缝,改善骨赘物和神经、血管的相对位置关系
日前多数人仍然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主要是由于颈椎及其软组织退变,椎间盘萎缩性退变,椎间隙变窄,关节突间关节囊松弛,椎体易移位或滑脱,小关节错位,导致椎间孔变小,压迫相应的神经根。钩椎关节退变引起的椎间孔狭窄也是导致神经根型颈椎病根性痛的主要原因之一。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多数人也仍然认为是由于慢性劳损、外伤等原因导致椎节失稳后钩椎关节松动、移位而波及两侧上下横突孔,出现轴向或侧向移位而刺激或压迫椎动脉所引起。推拿定位扳法是以手指固定在骨刺及椎间隙变窄部位作为支点,在牵引的前提下左右旋转或侧向运动头部,可被动增加颈椎的活动范围,滑利关节,改善颈部活动受限这一临床常见症状。侧方和旋转扳法能准确有效地松动并增加变窄的关节间隙,扩大椎间孔,解除骨刺对神经根的持续压迫和粘连刺激,促进了因增生刺激局部而产生水肿渗出的吸收。推拿复位手法可以纠正关节的错缝,从而减轻并解除神经根受压而产生的麻木症状。
4 小结
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作用机理,主要归纳为上述三点,它与中医认为的推拿治疗具有舒筋理肌、活血通络、理筋整复的作用相对应和十分吻合;由于颈椎病的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因此推拿治疗的作用机理也尚未完全明了,其可能主要是上述三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句话的意思是:“医者必须通晓经脉的起始循行等情况。”许多针灸、推拿专著和相关刊物,对经络的功能、作用、运行方式,重要性和经络在诊疗中的具体应用,都作了详细的阐述。远如《难经》、《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等等。近如《按摩与导引》杂志中所登载的,《经络触诊在按摩中的作用》(作者:吴材林)、又如《“子午流注”取穴法在按摩临床中的应用初探》(作者:赵永明)、再如《试论“三通法”在推拿中的运用》(作者:朱金山、周华龙)等等。而“推拿理通于针灸”更是得到推拿界普遍的支持和肯定。然而是不是某病灶处与某穴、某条经脉重合,就是这个穴位或这条经脉有病了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许多年。本刊总第一期《横推法见解》一文中,第六章节,虽然我写了“横推法不考虑经络行走路线。”但是我总觉得这句话意犹未尽,没有触及到“经络的本质”。数月苦思,在这个问题上,终于有所感悟。对古今的经络学说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想法,这些想法又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今日不端冒昧,将所思之内容罗列出来,就教于行家,如果说我对经络的认识,对经络学说来讲还有点参考价值的话,那就会给后学者留下一些新的思路。如若我的想法不能成立的话,也请诸位同行批评、指正,教给我一个正确的认识。
古今中医医著中所写的有关经络方面的知识,以及循经施针,归经用药之法,早已广为流传,深入人心,我在这篇文章中就不复述了。当今之世与两三千年之前的医学环境相比,已经有了天壤之别,人的许多认识也必然会随之而产生相应的变化。纵观今日医学之发展,常让我思考,古中医文化中,对经络学的认识,是否真的很完美?现在我向中医界的行家们就教的是:
1、现代医学的成就,可以将人体中的许多器官摘除或置换,许多患者并没有因为临床上的外科手术而使病情加重(当然,以目前的医疗水平,手术并非万能,成功率也没有达到百分之百。),大多数的患者都得益于外科手术而延长了生命,这些受益的患者并没有因为器官的摘除或置换,而使之相应的经络完全失去他应有的功能(最新消息,如今我国每年有超过1.1万人,完成器官移植),比如胃切除后,足阳明胃经的各项功能并没有丧失或改变,针对足阳明胃经所患的疾病,针、治方法以旧。
2、颈、胸、腹部手术或外伤的横切口,可以将人的任脉彻底切断,患者并没有因为任脉的被切断和日后伤愈处留下的疤痕结缔组织有损任脉的正常运行,任脉主司的各项功能,也没有因为任脉遭重创,而出现古医书上所载的诸种任脉病。
3、任脉起于会阴穴止于承浆穴,按古老的经络学常识来讲,那就是说,任脉中的气血是从裆部的会阴穴上行流注至胸、颈部,再上行到下巴的承浆穴,再上行与督脉相交于舌部,这就形成了,任督二脉皆起于裆部,从人体前后分别上行到海泉穴和龈交穴完成交接,而不是成后上前下流注成环状,阴阳交替式循行。这与道家的炼丹术对任脉的认识,有不同之处。道家专修吐呐导引的炼气士认为,任脉气血的流注与督脉气血的流注是环接环行,从阳到阴,接从阴到阳,再接着从阳到阴……周而复始。督脉起于长强穴,沿脊柱经后腰到脑勺子(玉枕穴那一块,道家称:铁壁关。)。上行至头顶百汇穴,继续前行经脑门、鼻部下降到口唇,卷舌搭鹊桥(功成之士,可以二十四小时舌顶上腭),下接任脉,气血过十二重楼(喉管),再流注至心窝下行腹部人丹田,由丹田(丹田可以看着是一个部位,一片田,而不要看成是一个穴位。)滚滚而下到会阴,过裆部通向督脉的长强穴,丹家所谓的小周天,皆如此运行而周流不息,这与《真气运行法》相吻合。而《太极真功》中的气血运行之法又略有不同,练习者在习修太极真功大周天运行法的过程中,“……当练习者以意,领气、血从双足内侧上行时,习者吸气收腹默想流注在足三阴经脉中的气血。随意念一起沿两腿内侧同时上行,(这种运气血的方法,不是沿足三阴经的三条线运行,而是足内侧整个的,也就是半条腿运行。),汇合于任脉之会阴穴即裆部,继续领引气血沿任脉上行运转到心口的位置,这时换成呼气鼓腹,在呼气鼓腹的同时,意领任脉中流行的气血复下行过丹田,走裆部由会阴穴接长强穴进入督脉,在气血过会阴穴接长强穴的同时,再改呼气鼓腹为吸气收腹,这时是意领气血沿脊柱上行……。”从太极真功的练气法门来看,似乎是说“任脉部位流注的气血,在练习者的调控下,可以往来运行”。也曾有练习者时常将,任督二脉中运行的气血,用意念导引成前行上,而后行下的循行流注方式,练习者并无不适的感觉(孟村八极门第八世传人朱俊青提供)。再有峨嵋软功的练习方法是:“练习者作吸气、闭气、吞气、咽气后(吸气闭气:先天之气、后天之气、呼吸之气,三气一体以为用。),不用以意领气沿某条线、面做周天运行,而是意贯全身,由意同时指挥肢体做出不同的导引动作,拗转全身或局部的骨关节,让身体在缺氧的状态下工作,以锻炼人的潜能,让精气在无氧的环境中,壮大提纯。”精气的贮藏量和工作能力在这种方法的训练中,得以增强。
4、没有四肢八节的残疾人(包括肢体不全的残疾人),这些人的十二条经脉都断了,而且十二条经脉都无法衔接,经脉的长度远远小于健全人经脉应有的长度。事实上残疾人都只有疾病部位的功能偿失,这些人并没有因为经脉的短、断甚至于无而必然引发,如古中医典集中关于经络不通则至病的诸多反映和不可逆转的重大疾病。古中医讲:“经脉的运行,如环无端,流注循行,封闭开阖、勇往直前、周而复始。”但是若遇肢体残缺不全的人,经脉又是怎么来循行如顾呢?当经脉与经脉之间没有直接的连系并成为不争的问题时,我们怎样来解释这些问题呢?
5、人体经脉的运行有时间上的限制与周期和不变的流注规律,每日循行一周,周而复始,如果人体的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一下子断了好几条,甚至某条经脉被连根切断,那么这些短、断甚至于无的经脉中的经气运行的生物钟是怎样运行的呢?它们相互之间的影响有多大?健全人的十二条经脉运行的时间正好是二十四小时,对每条经脉而言,经络学认为,每条经脉中经气注输循环的时间是相等的。简而言之,从子时到亥时十二个时辰,分别对应胆经到三焦经十二条经脉,这与不同经脉各自的走向、长短没有关系。现在假设,将一个健全人的双上肢用外科手术将其连根切除,这个人的心经(从极泉穴到少冲穴)肯定不复存在了(其它的手阴经和手阳经也短了大半),可是手少阴心经中的经气是怎样交接的?还怎么流注?午时(中午十一点到十三点)人的经气在那儿运行?在这个时间段里,人的经气是不运行了吗?肯定不是!但若说运行的话,这个时间段人的经气又在哪里流注?为什么呢?总不能说,在将心经切除后,这人体经气的运行可以少掉两小时吧?
6、腰椎间盘的突出,也有可能压迫患者的神经
根的,患者因神经根水肿而使整条腿子痛苦难当,当解除神经根的受压后,患者的腰腿立即痛缓,甚至痛疼全无。这个现象是否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说明疼痛与经脉的通与不通没有必然的关系呢?
讨论: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的走向是固定不变的,这就决定了经脉的局限性不可改变,而络脉是布满体内的依附全身不同的软组织形状而建立起来的立体的网络。所以,可以这样认为,经脉和络脉是二套自然形成的、互通的网络,当经脉断掉或者说,当经脉中的经气不能循行流注的时候,络脉帮助经脉完成工作。经脉和络脉之间的维系,在许多情形下,是依赖于络脉的网络功能来承接转输、代偿、调节的,经脉和络脉是二个自然行成的互通的网络,分工不分家。当经脉出现短、断、无的情形时,这些经脉中的经气,就不能正常流注了,这时是由络脉帮助经脉来完成工作了。这就形成了经脉的代偿机制和自我修复功效的机制。从这一点上来看,说:“经络不通就痛”的说法,在某种意义上讲,是难以自圆其理的,我们是不是这样说:“经络没有不通这个说法”!只不过有时在某节段经脉里,通过的风、寒较多而已。经络的通是绝对的,不通是相对的,不通的部分,必然伴随着功能偿失(只有死人的经络才不通)。人体经脉、络脉是肾(神)气流行的气路通道,他同时也是风、寒气、湿气,以及诸般邪气在人体内转输流行的通道。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体内必然有自然界的风、寒、湿等参与人体的制约与平衡。只有当某部位经络中风、寒、湿等客气超过与其一起流注的。肾气(主气)导致人体制约失衡的时候,这个部位才会成为病灶,这不能称之为经络不通,而只能讲,某个部位的经络中风、寒、湿、邪、毒等客气大于人体所需了,使局部失衡而终成病灶。长期的局部肾气(主气)不足,必然会导致局部各种组织系统失养。初生之人的经脉中所谓经气也就是肾(精)气,是先天之气,是生命之源头,就人的进化与产生而言,肾气可以孕育进化成硬性的骨髂、软性的肌肉和一切人体的软组织和液体的血、汗、液、涎、涕。经脉络脉中,以气体状态运行的肾气,依赖并通过骨关节中贮藏的肾气(神气)的联合行动,推动人体的气血在全身运行。肾气终身维护着人体所有系统的正常运转。经脉与络脉在维护人体正常运行的实际功能是有互通和分工的。一般来讲,经脉中肾气主要维系、调控脏腑、奇经八脉的供养以及正常的工作。而络脉除了帮助经脉工作,还要维系着全身206块骨骼,639块骨骼肌、485条筋、软骨、神经、血管、血液、皮部等人体内的一切,软、硬、液、气(先天之气和将后天之气转化成先天之气为人体所用。)的所有肾气的转输。所以我们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会发现许多病灶和病情与经脉的关系并不大。许多病灶尽管与某条经脉或某几条经脉在一个点或某条线上重合,比如:背肌的僵硬结板、酸、痛、胀等症状,我们常常用针灸法或一指禅手法,去点刺背上足太阳膀胱经和其它经络上的穴位,事实上这个人的膀胀经和膀胱都没病,是肌肉本身受客气(风、寒气)所累,只要将病灶部位的肌肉推揉搓拨以活血就能达到治疗的功能了。点刺这些经脉上的穴位并不能彻底治愈这个病灶的病情。常见俗称为“腰肌劳损”的患者,用针灸法治疗,结果是从二三十岁到五六十岁“腰肌劳损”的病情不但没有治好,绝大多数患者的症情是随着患者的年龄增大而加重。若利用络脉的功能,反复搓、揉、推、拨患者的背部肌肉,将手下的皮部、肉部、筋膜、筋结、神经、血管、软骨、气血等组织充分揉动,患者的病情,如腰、背肌筋膜炎和各个部位的风寒症,在二三十岁到五六十岁之间的任何年龄段里,都是可以治愈的。所以说:经脉中的肾气可以调节、滋养脏腑和经脉,而络脉中的肾气可以统摄全身。
经脉对脏腑的司职十分重要,经脉中’肾气的循行流注按部就班,终身不变,而武术家调动人体内的肾气不是由经脉来完成的,而是由络脉来完成的,由意来调控的,所以有意到、气(血)到、力到的功能。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可以指挥、调动、运用体内的气血在络脉通道里,随意往来运行。武术家认为,人体中的肾气可以从饮食中获得转化与补充,而通过训练才能得以增强。体内的肾气是:“看嘛嘛没有,用嘛嘛都有”,外表是看不到的,用的时候意到、气到、力到,那儿用那儿有。肾气在人体内的转输、流注、循行,由如鸟儿在空中飞翔一般,又如鱼儿在水中畅游一样,空中、水里看起来并没有通路,但是事实上,对于鸟儿、鱼儿来说,到处都是路,想到那儿就可以到那儿,走过了,路也就不见了,但是这些个看不见的路可以无数次的通行,肾气在体内流行是无处不到、无处不有的,这和人的血液在人体内的流注一样,用针刺人的皮肤,没有不淌血的部位。中医认为:“气血同源,互为载体”。人体内充足的气血运行,如容器里的水一样具有连通性。当我们吸足一口气并闭住这口气,拗动身躯的无任那个部位时,我们就深切的感受到体内气血被瞬间运动起来并随着摆动的肢体的运动方向运行,同时我们会感觉到一股强大的力量随着意念产生了。这就是武学上所讲的意劲,所以说人的意识可以指挥气血的运行,而这个运行的通路在络脉中,这时的气血的运行是由络脉来完成的。在络脉完成意、气、力的产生与运转的时间里,经脉沿着固定的方式运行,也就是说,人不会因为运动量大,运动时间长,而改变经脉的运行方式,经气不会因为人体的不运动,或在静止状态下而不运行或者使运行的速度放慢。看来,意识的、有意识、无意识或下意识都可以使气血沿着意的要求去运行(人的无意识的运动结果是“有气无力”。)而使力量增大,这时的气血的运行是在络脉中完成的。我们可以试一下,用意指挥气血在经脉中运行,因为经气在经脉中运行一周的时间为二十四小时,亘古不变,所以这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经脉中经气的运行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认为:经脉和络脉是两个同时运行的系统。一个人无论他的运动量有多大,运动时间有多长,都不能影响到人体内经气在经脉中运行的固有的运动规律和运行方式,而意识确可以影响气血在络脉中的运行速度和气血量。那就是说:“经脉和络脉这两个系统是同时存在的,是相互依存的。可以独立工作,但是不能独立存在的”。经脉中经气(肾气、神气)的流注循行,是络脉的特殊表现行式。经脉是络脉中的“筋”。通经活络的本意就是说,通经是过程,活络才是目的。经脉主司十二经的运行,对人体十二经以外的东西作用目前并不十分明朗。前面讲了人体内所有组织,包括皮、骨、肉、软骨、韧带、筋、髓、气、血、神经、血管、经络、五脏、五腑、三焦、心包等等都是肾气的产物(肾气“散则成气,聚则成形。”),所以肾气是无处不有,无处不在的。人有病是某部位肾气不足、不纯造成的,在经脉的控制范围内则由经脉来:“处百病、调阴阳、决生死”。若不在经脉控制范围内,或者经脉调处不到位时,则必定由络脉来“处百病、调阴阳、决生死”。所以人体的许多病灶,完全可以通过调整络脉来完成治疗。从这一点上来
讲,我们可以直接采用活络法来治病。不管手下有没有经脉,是哪一条经脉,我们只要熟知每一块肌肉的起止点,认准是哪块肌肉,哪几条筋,那一个部位的软组织,只要是由风寒引发的临床上的病灶,就可以对着这些有病灶的部位的骨骼肌进行推揉搓拨(详见《按摩与康复医学》第一期《横推法见解》一文,作者:徐军)通过调整络脉,活络脉中之气血就行了。尽管大家都讲,推拿学中的经络学如何如何,实际工作中,有些一指禅的操作者,在实际操作时往往口不应心。《按摩与康复医学》第一期《一指禅与一指禅推拿》(卞勇骞)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语言“朱春庭先生在诊治腰痛时,即将功力内劲凝拇指之端,以指探索腰痛点的硬块和条索结节及压痛点,作为重点推治”。这段话我可以作这样的理解:“朱老师在治疗的过程中,从诊断到推治,没有以经络学为前提作循经探索之举,而是不问这些个痛点的硬块和条索状结节及压痛点在不在经脉上,只要将这些个病灶一一找出来推治就进行了,假如所推治的病灶正好在某经路上与某穴同一个部位,朱老师就会在“推治时,力量宜柔和,使热气透入经穴”,而许多的病灶恰恰不在那条经脉上,病灶部位也没有与某穴重合,是不是这个病灶就不去推治了?若推治岂不是不循经点穴了?从这一点上来看,一指禅名家朱春庭先生,并没有按经络治病,找经络施治,而找的是肌筋,是以肌筋为用的,而不是一切取决于经脉。所以若说一指禅治病之法,是以指代针循经点穴的推拿技术,恐怕是不能成立的。其实一指禅的操作技术,在实质上等同一代宗师川人黄万香的“寸寸”之说。一代宗师黄万香“不知经络为何物”,照样手到病除。《按摩与康复医学》第一期《黄氏按摩流派手法特征研究》(廖品东等著)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黄氏按摩却以揉拨为特色,寸寸拨揉,寸寸疏通,其通经活络之效显然是其它流派不可以拟的……。”单从字面上来解释,“寸寸拨揉”我可以理解成在经脉上揉,而经脉是一条看不见的气路,是不可能对其使用拨法的,那黄万香大师拨的是什么呢?很显然,她老人家拨的是骨骼肌纤维或筋索(筋结、筋核),人体内的任何部位,时刻都有主气(肾)、客气(风寒)在流行,所以才能“寸寸调和”“寸寸疏通”,这与作者讲的“拨法……几乎唯一手法”相吻合,这也进一步证实了,黄万香她生前也多次表示自己不懂经络与穴位,这又充分的说明“黄氏之法”与经络无关(传人不识,殊为可惜。),做的就是肌筋,就是直接做络脉。同样的,针刺某经脉上的某些穴位,能治疗这条经脉的症候,又能治疗下针部位的骨骼肌与筋的疾病,这说明针治本经是正用,而同时能治针下的肌筋膜的疼痛,是针灸的“副产品”,是针下的络脉起了作用。有上海人发明了围针,对病灶(阿是穴)用数十根银质针将其密集式围刺,事实上这么多围刺的针,有几根是针在经脉的穴位上的,那针的就是络脉,活的就是络脉中的气血。事实上,数千年来,尽管中医典集浩如烟海,但是我们的祖先在中医十三门中,手法伤科方面的成就,远远落后于其它科目。如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扁鹊等神医、医圣、医之王者,都没有写下推拿的方法,古医书,只载有若干推拿手法,没有推拿方法流传于世,后人只得临场发挥,想怎么推就怎么推(详见《按摩与康复医学》第二期,《学、做罗凛教授动伸疗法的一点体会》一文,作者:徐军)。这恐怕就与古代的大医家们对经络学和解剖知识的认识有关了。所以我认为,古经络学中的经络应该是狭义的,可用于针刺点穴,循经治病,归经用药。这也是中医立论之本源。而今我所讲的“经脉络脉是两个同时运行的系统”,应该是广义的。除了循经施治这个带有局限性治法以外,经络学应该有更广泛的空间。最起码在推拿这个领域里,我们应该认识到推拿术,实际上推的是络脉,是活络术,推拿术应该以“解剖学为先,经络学次之”。
1中药学课程特点
《中药学》是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学、针灸推拿学、中医骨伤学等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课程[6]。《中药学》以中药理论和单味中药的药性、功效、应用等知识为核心,是认识中药、使用中药的基础知识[6]。本课程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以中药药性理论、配伍、用药禁忌为重点内容。各论以功效为依据分为21章,包含500多种药物。长期以来,《中药学》教学沿袭传统授课模式,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再加上药物数目多、各种药物体例的重复,学生感到易懂难记,单调枯燥,难以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6]。PBL在海外留学生中药学教学中应用的提出鉴于海外留学生在学习习惯、语言基础、文化背景等存在较大差异以及中药学难学难记等课程特点,结合PBL针对性强、高效率、增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优势,河南中医学院临床中药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早在2003年就帅先提出了将PBL应用于海外留学生中药学教学中,并已在教学效果和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培养学习能力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基于PBL的海外留学生中药学教学模式
中药学所含药物数目众多,单个药物之间又缺少必然的联系,需要记忆的内容甚多,即便是中国国内的学生,也都普遍反映中药学难学难记,更何况对于还存在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的海外留学生,则学习起来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对于海外留学生的中药学教学,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则显得至关重要。鉴于此,作者将PBL优秀教学理念应用于海外留学生中药学教学实践中,学生针对问题引导,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海外留学生的一致好评;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到的教学模式,现与各位同仁分享。
2.1选取适合于海外留学生的案例,做到中英文对照目前本学科(临床中药学学科)中药学教学用案例均是经具有丰富临床和教学经验的临床医师提供。针对海外留学生教学用案例则要求更为严格,在案例既来源于临床,又依托于中药学课程自身的知识需求的基础上,还要做到三个必须,即案例内容必须贴近生活、文字表述必须通俗易懂、语言呈现必须中英文对照,从而最大程度的克服海外留学生由于语言障碍及文化差异导致的课程开展的障碍。
2.2将海外留学生分组,每组安排1名经培训合格的Tutor为提高讨论的成效,参与讨论的学生不宜过多。因此,首先应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且每组安排1名Tutor。这里需要强调的是,Tutor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而且培训后考核合格方能上岗。本学科现有从事PBL的中药学教学十余年的教授2名,他们深刻领会PBL教学理念的精髓,具有丰富而富有成效的实践经验,为本学科从事PBL教学的教师的培训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至于培训模式及考核,本学科主要采用让有兴趣并愿意接受培训的教师参与到中药学PBL教学现场,两位PBL教授对其进行要点介绍,之后让其自身开展一次PBL教学,两位教授再对其开展过程的能力进行评估考核,直至考核通过,才有资格通过PBL的方式教学上岗。目前,两位教授已经培养PBL青年教师教学骨干1名,另有3名青年教师也成功作为了PBL教学的Tutor,在本学科中药学PBL的开展过程中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2.3每组应少于对中国国内学生开展PBL的人数对于中国国内的学生,本学科一般以每组9~11名学生较为多见;然而,对于海外留学生,由于其具有有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不同,本学科在开展时常减少每组学生数,经过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本学科认为以约5名学生较为适宜,可以提高每组海外留学生的讨论效率,达到预期的效果。
2.4每个案例分2次进行,累计时间应多于对中国国内学生开展PBL的学时数目前,本学科每个PBL教学案例多开展2次,时间间隔多为一周。第一次开展时,学生接触到案例内容是全新的,此时激发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思考和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之后,留出约一周时间间隔让学生针对第一次讨论后形成的问题针对性地查阅资料,如此以来,到第二次开展时同学们带着自己查阅的资料和见解深入讨论和交流,从而有助于加强学生在对初见案例发现问题讨论过程中提出问题进而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深入讨论后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本学科在对中国国内学生开展PBL每个案例多为4学时,但考虑到海外留学生语言、文化等差异,因此开展的学时数多于国内学生,一般多以6学时为宜。
2.5在讨论过程中,融入PBL理念PBL理念的精髓在于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依托、以探究为导向的学习模式[5]。因此,在讨论过程中应时刻牢记该精髓主旨,让学生主动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Tutor只是适当引导的辅助作用。本学科将PBL理念良好融入于海外留学生中药学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满意的预期效果。
2.6讨论过程中,允许中英文并用,提高讨论成效由于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语言背景差异较大,中文水平也参差不齐,而多数国家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学过英语,因此在讨论过程中,允许中英文并用。比如,亚洲国家的学生中文好的可以多说中文,而欧美国家可以多说英文,从而可大大降低语言障碍带来的讨论难度,使PBL开展的顺畅和富有成效。
3结语
针灸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治疗方法,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一直延续到现代。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来,伴随着西方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机制认识理念的逐渐转变和医学模式逐渐融入心理、社会因素等整体观念的变化,针灸这种不干预人体正常机能、却又能防治疾病的自然疗法越来越吸引国际主流医学界的关注,这促使我们有必要深入思考针灸医学的特色与优势,以使其更好、更快地发展。中国针灸学会“针灸学优势特色研究”项目组经过2年的研究,在认真梳理近10年针灸学术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根据针灸学理论体系和临床发展状况,提出了传统的针灸医学所具有的四个特色和五大优势。四个特色是:①以经络腧穴、气血运行理论为核心的理论特色;②通过刺激于外、调整于内达到防治疾病的效应机制特色;③以综合运用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和腧穴诊断为主要内容的临床诊断特色;④由独特的治疗工具和特殊的操作手法构成的技术特色。五大优势是:①诊断优势:简单、快速、准确;②技术优势:容易掌握、操作简便;③疗效优势:见效快,疗效明显,适宜病症广泛;④安全优势:无毒,极少不良反应;⑤经济优势:治疗成本相对低廉。
1针灸医学的特色
所谓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征,是由事物本身性质决定的。针灸医学特色就是指针灸不同于其他医学的理论体系,它集中体现在针灸医生在医疗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活动和治疗方式上,概括起来可以从理论、效应机制、临床诊疗原则以及治疗手段4个方面阐述。
1•1以经络、腧穴、气血运行理论为核心的理论特色经络理论作为传统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是古代先人在以砭针治病的实践中观察总结出来的。它最初是某些具有相同特征现象的总结,后来在“天人相应”等自然观的指导下,糅合了古代朴素哲学思想,掺入了古人理学思辨的概念,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传统中医学理论中描述生命活动现象的一种模式。在经络理论中,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是贯穿人体的主要干线,经络孙络浮络细络是从主干线向全身延伸、覆盖全体、不断逐层细化的网。有这样一张网作基础,保证了生命机体的正常活动。因此,用现代生命科学的语言来表述,经络就是人体内外联系、信号传输和机体功能调整的系统,是机体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脏腑组织相互联系沟通的途径,在这个途径的联系下,完成生命活动的各种组织器官达成协调与统一,这种途径可依据机体状态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腧穴是位于人体上的、用以治疗或诊断疾病的特殊的点,它之所以具有这样的作用,是因为它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输注、聚集的部位。腧穴联缀着经络,各种不同的刺激作用于腧穴,刺激信息通过经络的传导,激发人体潜在的功能,到达发生作用的部位而防病治病。通过刺激腧穴治病是针灸疗法区别于其他疗法的关键,而腧穴所具有的特殊的组织结构和功能是针灸疗法取效的基础。气血既是中医人体中的精微物质(如精气、水谷精微之气、宗气),又是各种生理功能的代名词(如胃气、脾气、肾气),气血运行是构成中医生命观的基础:有气血运行则生,无气血运行则死,气血运行乖逆则病。气血运行主要是循着经络的网络,因此,“疏经通络、调和气血”就成为针灸治病原理的高度概括。经络、腧穴、气血运行理论构成了针灸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针灸的一切治疗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进行的。这个核心所体现出的对于人体生命现象是活体的、整体的、互相联系的、动态的认识,就是针灸医学的理论特色,它与西方医学对生命的认识有着本质的不同。
1•2刺激于外、调整于内的效应机制特色针灸起源于远古,早于人们对药物治病的认识。尽管它不像药物疗法一样直接针对病原体,也不是完全直接作用于罹病的器官与组织,但是这种调动机体本身固有的调节功能来达到治病目的的方式却体现了古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大智慧。就治病而言,无论是直接入口的草药,还是现代工业生产的化学药物,都或多或少地对机体正常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而针灸,并不导入人体任何物质,只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刺激体表的特定部位,使机体对自身偏盛偏衰之气进行调节,进而产生两种结果:①虽然没有精准的靶目标,但是却通过调整使有病或无病的器官组织的功能达到协调和统一,这就是针灸疗法所具有的双相性调整作用,也是它能够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原因;②避免了药物的不良反应。现代大量研究证实,针灸之所以能做到刺激于外、调整于内,就在于其整体调节的多环节、多靶点。针灸作用的整体性表现在刺灸腧穴可在不同水平上同时对机体多个器官、系统正常或异常的功能产生影响。例如针刺麻醉下手术过程,针刺在产生镇痛效应的同时,还对有关系统的功能实施多方面的调节,因而术中生理干扰减少,血压、脉搏等可维持稳定,使手术顺利施行,同时术后切口疼痛程度减轻,感染等合并症减少,术后恢复加快。针灸作用的多靶点表现在针灸对脏腑器官功能的调节,包括了人体各个系统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以及呼吸、循环、血液、消化、泌尿生殖系统等等。在临床治疗中,除了选择功能上具有相对特异性的穴位外,其刺激方式是相同的。针灸对这些系统的调节作用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实现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是人体三大调节系统,它们除了各自具有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共同的基本功能,即对内外环境信息的感受和传递,三者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构成机体内多维立体调控网,对于在整体水平上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神经肽/神经递质、激素及细胞因子是三大系统间相互调节的共用介质,或称“共用语言”。针灸通过对共用介质的调节来调控这个网络的平衡,进而达到调节各个组织、器官功能的目的。这种整体调节功能的理论和事实是以还原论为特点、以分析见长、孤立割裂地看待人体器官组织的西方医学所难以理解和接受的。
1•3以综合运用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和腧穴诊断为主要内容的临床诊断特色早在《黄帝内经》时代,经络辨证就已成为古代医家最常用的诊断方法。《灵枢•经脉》中各条经的“是动病”“所生病”就是古代医家将临床见到的各种症状以经络归类,试图实现按经治疗的例证。其后,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辨证论治方法也逐渐多样,脏腑辨证、八纲辨证与药物归经、四气五味的治疗理论更加契合,经络辨证在以药物治疗见长的临床应用中逐渐退居次席。然而,在当前针灸临床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普遍存在着的3种辨证方式:第一,在有明显的经络循行特征的疾病中,直接采用经络辨证,如头痛、齿痛、坐骨神经痛等疾病,不同部位的疼痛提示着不同经络的病变,可取相应经络的腧穴治疗;第二,根据脏腑、器官组织与经络的络属、表里关系,不同脏腑、器官组织的疾病选取相应经络的腧穴治疗,如胃痛选取足阳明胃经的腧穴,心脏病选取手少阴心经或手厥阴心包经腧穴,显示了同名经络与脏腑之间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这也是一种经络辨证;第三,根据多年积累的腧穴作用特异性的经验,不同的病症选取不同的腧穴,如气海、关元补气,血海、膈俞祛瘀,丰隆化痰,大椎、合谷退热,至阴转胎,少泽催乳等等,这些与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腧穴实际上是已知的形态结构产生的特异区域,腧穴本身所具有的不同于周围组织的生物物理特性,使它既具有治疗疾病的功能,又具有诊断疾病的作用。腧穴诊断方法是根据经络学说的原理,以穴位痛觉过敏等阳性反应为依据,探索经络、脏腑病变的一种简便易行的诊断技术,具有灵敏性、实用性的特点。这也构成了针灸诊断技术的一大特点。
1•4由独特的治疗工具和特殊的操作手法构成的技术特色针刺、艾灸是针灸医学独有的两大治疗方法。从古至今,针和灸的技术一直在不断发展,衍生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治疗手段达上百种。以针法来说,有以手法操作为特征的各种补泻手法:如烧山火、透天凉、苍龟探穴、白虎摇头等;以不同取穴理论为特征、自成体系的治疗疗法:如头针、耳针、腹针、眼针、腕踝针、时间针法等;以不同形质的针具为特征的各种疗法:如毫针、电针、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芒针、火针、针、小针刀、长圆针、浮针等;以穴位物理刺激与药物结合为特征的各种疗法:如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激光照射等。艾灸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如艾条灸、艾炷灸、直接灸、隔物灸、艾灸仪灸、生物陶瓷灸、砭灸等等。伴随现代医疗技术的渗透,又发展出建立在经络腧穴基础上的诸多治疗方法。正是这些独特的治疗方法极大地丰富了针灸临床的治疗手段,拓展了针灸临床适应病症范围,有效地促进了针灸临床疗效的提高。
2针灸医学的优势
所谓优势,是指能超过对方的有利形势。从本质而言,优势和特色都是在比较中存在的,特色一般固定不变,而优势则是在一事物与它事物的比较中产生,可以随着比较双方的变化而变化。针灸医学优势的提出就是相对于西方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而言。
2•1简单、快速、准确、以治疗为目的的诊断优势针灸临床的诊断过程是建立在经络腧穴理论基础之上、以满足治疗需要为目的的。经络辨证有3种:(1)以病灶辨经络,即病灶所在部位属何经,就取何经之穴治疗,故有“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说;(2)以症状辨经络,临床病症属何经何脉、就选何经何脉的穴位治之,《灵枢•经脉》篇所载经脉病候就是这类辨证;(3)以经络辨病灶,就是根据经络循行线上的异常反应点,来判断何经、何脏腑之病,然后取穴治之。腧穴诊断法是根据经络的原理,以腧穴痛觉过敏或阳性反应等为依据,探索经络、脏腑病变关系的一种新的诊断技术。早期腧穴诊断主要利用手法检查,根据腧穴上出现的压痛反应、结节、条索等进行辨证。如膻中穴压痛可印象为气管炎,横骨压痛可有月经不调和遗精疾患,胸1—胸7椎的压痛对头痛、头昏及心肺疾患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命门、肾俞压痛可辅助诊断生殖器、泌尿系疾患,脾俞、胃俞压痛可辅助诊断消化系统疾病等。由于手法检查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开展了利用穴位的温度特性、电学特性的变化诊断疾病的研究,研制开发了多种经络、穴位诊断治疗仪,以便使经络诊断、穴位诊断技术更加客观和准确。
2•2容易掌握、操作简便的技术优势针刺属微创介入疗法,但相对于要求条件高的外科手术技术来说具有容易掌握、操作简便的优势,灸法等非介入疗法更加简单易学,这也是针灸疗法能够普及的重要原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的中医临床适宜技术中近60%是针灸技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针灸技术的易学、好用,疗效确切。一项调查显示,总体上医生认为针灸适宜技术是应该推广的、疗效是确定的,认为能够推广的比例占到91.8%,以“操作技术难度大,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为理由之一而回答不适合推广的仅占3.3%。目前全世界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针灸医疗,从事针灸人数约20~30万人。之所以有这么多人使用针灸疗法,针灸技术操作的相对简单、易学好用是一个重要原因。
2•3见效快、疗效明显、适宜病症广泛的疗效优势临床实践表明,针灸对许多疾病有确切疗效,使用安全,既可用于治病,又能用于康复及预防,或可作为某些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或可介入某些疾病的某一治疗阶段。
2•3•1针灸疗法适宜病症广泛以往的研究表明,针灸可治疗的病症有数百到上千种之多。最新研究[6]表明,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标准,针灸能够治疗或参与治疗的病症有461种;针灸治疗有优势的病症有113种;针灸科常见的病症有10种。113种针灸治疗有优势的病症是: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病17种;神经系统病27种;精神和行为障碍病18种;泌尿生殖系统病10种;消化系统病16种;呼吸系统病6种;循环系统病4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4种;皮肤和皮下组织病4种;眼和附器病6种;耳和乳突病1种;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病1种;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病4种;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后果4种。对于这些疾病,单用针灸治疗就能达到治愈或临床治愈;或者西医没有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法,针灸可获得一定疗效;或者针灸可快速缓解其主要症状,而且优于其他疗法。在这113种病症中,中风后遗症、周围性面瘫、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头痛、颈椎病、膝关节炎、腰痛、失眠、落枕是针灸科最常见的疾病。
2•3•2针灸疗法疗效显著采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从科学的角度证明了针灸疗法在以下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疗效优势:(1)神经、精神疾病: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肯定,具有方法多样、综合疗效好、早期介入疗效好的特点。针灸治疗脑卒中有效已成为国内针灸界的共识。在急性期的介入、治疗思路、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针灸治疗抑郁症也显示出了独特的优越性。大量临床研究显示,以针刺为主,结合其他疗法的多元化治疗措施,如穴位注射、激光、中西药物内服等方法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VD)疗效确切。针刺与喜德镇、都可喜、尼莫地平等西药结合与单纯用西药进行比较,针刺配合西药的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2)运动系统疾病:针灸对于运动系统疾病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治疗方法多样,组合灵活。与手术相比,针灸不破坏身体的组织;与麻醉止痛药物相比,针灸不会导致身体其他功能的紊乱。针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与西药对照(消炎痛、甲氨喋呤加双氯灭痛)有显著差异。(3)呼吸系统疾病:对于支气管哮喘,采用多种针灸方法综合治疗,以及三伏天的穴位贴敷,均能取得很好的疗效。(4)心血管疾病:针灸对心神经官能症有很好的疗效,可以弥补现代医学对此病治疗的不足。(5)消化系统疾病:针灸可治疗消化系统的40多种病症,主要有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性溃疡、胃下垂、慢性肠炎、阑尾炎和肝胆疾病等,以消化性溃疡的研究最为深入,其疗效肯定。(6)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针灸对于产后、腹腔及直肠术后尿潴留、精神紧张所致功能性尿潴留疗效显著。对神经原性膀胱疾病,针刺可降低膀胱排尿阈值,增加膀胱肌张力,升高膀胱内压而促进排尿;促使逼尿肌收缩,使残余尿量减少,甚至消失。(7)内分泌系统疾病:针灸治疗的内分泌系统疾病以甲状腺疾病为最多,包括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甲状腺肿瘤等,其中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研究最多,单纯针刺或隔附子饼灸,均能获得优于西药治疗的效果。糖尿病是近年来针灸研究进展较快的疾病。研究表明,针灸治疗糖尿病主要针对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尤其对并发症的主客观效果均较满意。对于高胰岛素分泌型患者,针刺可使血浆胰岛素水平降低,胰岛素分泌指数增加;对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型患者,针刺可使其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各项比值增加。单纯性肥胖的针灸治疗近年来成为热点,临床初步表明,毫针加电刺激减肥有比较理想的近期和远期疗效。针刺减肥效果与针刺影响糖代谢、内分泌及消化液分泌,下丘脑摄食中枢、饱食中枢的调节反应有关,还与饮食调控、适当运动和心理因素有关。(8)妇产科疾病: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疗效肯定,应用无局限性,且未见任何不良反应,与激素替代疗法相比,具有较大优势和潜力。针灸治疗月经病有肯定的疗效,如原发性痛经、继发性闭经等。对功能性子宫出血、胎位不正、产后乳少、急性乳腺炎等疾病,针灸疗效颇佳。(9)皮肤科疾病:针灸疗法为主治疗荨麻疹疗效确切,其疗效高于口服特非那丁、维生素C等。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快捷,有明显的优势,治疗方法多样,疗效较显著,止痛迅速,短期内结痂而愈。(10)五官科病症:针灸对急性结膜炎、麦粒肿有很好的疗效。通过对视神经萎缩患者针刺前后的裸视力、视野及眼电生理改变进行统计分析,确认针刺是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基本以传统的毫针及穴位注射药物为多,还有现代针灸较时兴的刺激神经节方法也较常用。针灸治疗口腔、咽喉疾病疗效较好的主要是牙痛、牙周炎、口腔溃疡、舌体病症、急性扁桃体炎、急(慢)性咽喉炎、咽异感症等,其中,对牙痛和咽异感症疗效优势明显。(11)肿瘤:针灸在治疗肿瘤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归纳起来有几方面的优点:缓解癌肿疼痛,减轻病人痛苦;改善肿瘤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和缓解放疗、化疗的不良反应;改善骨髓造血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总之,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和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