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养生学的感悟范文

中医养生学的感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养生学的感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养生学的感悟

第1篇:中医养生学的感悟范文

情境体验法是体验式教学的一种方法。“体验式”教学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用亲身的经历去感知、理解、感悟、验证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大众越来越需要不仅能够给他们治疗疾病,而且能够指导病后康复、预防疾病再次发生的医生。所以,中医养生知识大行其道,进入临床后能够熟练运用中医养生学知识指导病患、满足大众预防疾病和病后康复需求的医生供不应求。

1《中医养生学》的教学方法应更贴近临床实践:《中医养生学》不仅讲授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更有各种具体的养生方法。中医养生学的教学应以讲授中医养生方法的临床应用为核心,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胜任临床、预防、康复等工作。而中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重讲授、重记忆,学生学习后不能把各个知识点连贯起来、融会贯通。这使得学生们在临床实践中、甚至工作后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成了不会看病的大夫。所以我们要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使书本上的病案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经过培训能很快上手临床工作。“情境体验法”强调亲历、强调体验,正符合中医养生学课程教学的要求。

2“情境体验法”的特征决定其适合作为《中医养生学》的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建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在近几年才开始的。

2.1“情境体验法”的3大特征:(1)亲历性:这是体验的本质特征决定的。(2)个人性:各个主体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其主体水平不一,兴趣爱好各异,对事物的理解不同,故其体验也各不相同。但正是这种个人性,又恰恰能促使学生认识交流和分享的必要性。(3)缄默性:体验是主体的亲历,即身临其境,在体验中主体获得丰富的内心感受,对其它的主体而言,有些成分是可以用言语表达的,而有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2.2“情境体验法”的特征与《中医养生学》实践教学的特征相吻合:(1)很多经典古籍中的养生知识只有经过亲历才能完全理解。我国古代文人讲究行文要“语意明白如画”,“豁人耳目”,另一方面又要“言外有无穷之意”,“沁人心脾”6。正因如此,古人的很多思想都不说透,医籍上的很多知识要靠学生自己到实践当中去体会,才能明白病案发生时的“意境”,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医“理法方药”的运用。所以,在《中医养生学》实践教学中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如以社区常见病高血压为例,讲解饮食疗法、运动疗法,使学生即便于理解、记忆,又便于临床应用。(2)“情境体验法”的个人性特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症状的多样性、养生方法的多样性。“情境体验法”的个人性特征告诉我们: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反应、表现。所以,不同的医生对同一种疾病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殊途同归,最终只要治愈疾病,就是好医生;同样,不同的患者生同一种病,症状表现可能会不尽相同,医学生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情境体验法”要求学生们充分交流对同一种疾病的感受,互相启发思路、开阔视野,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使每一名学生都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3)“情境体验法”的缄默性符合中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中医有很多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靠自己感悟。“情境体验法”能让更多的学生领会到更多的知识。

3以高血压为例,说明“情境体验法”在《中医养生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高血压病是当今世界最广泛流行的心血管疾病,又是引起冠心病、脑卒中和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引起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很多,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行为生活方式等。其中行为生活方式在高血压病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提示学生要注意观察、询问患者的生活方式,并给予健康指导。

3.1高血压患者的饮食养生:(1)高血压患者每日盐的摄入量以3~5g为宜,同时注意少吃或不吃含钠高的食物,如酱菜、腊鱼、腊肉、咸蛋等。(2)高血压患者要控制热能的摄入。提倡吃复合糖类,如淀粉、标准面粉、玉米、小米、燕麦等植物纤维较多的食物,促进肠道蠕动。有利于胆固醇的排泄。(3)限制脂肪的摄入。尤其限制动物脂肪的摄入,多食用植物油。可多吃一些鱼,海鱼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能使胆固醇氧化,从而降低血浆胆固醇,还可延长血小板的凝聚,抑制血栓形成,预防中风,还含有较多的亚油酸,对增加微血管的弹性,预防血管破裂,防止高血压并发症有一定作用。(4)适量摄入蛋白质。蛋白中要有适量的大豆蛋白和鱼肉蛋白的摄入。(5)多吃含钾、钙、镁丰富而含钠低的食品,含钾丰富的食品有土豆、芋头、茄子、海带、莴笋、冬瓜、西瓜等;含钙丰富的食品如牛奶、酸牛奶、芝麻酱、虾皮、绿色蔬菜等;含镁丰富的食品,如绿叶蔬菜、小米、荞麦面、豆类及豆制品。(6)忌食兴奋神经系统的食物,如酒、浓茶、咖啡等,吸烟者应戒烟。

3.2高血压患者的运动养生:提倡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每天散步(慢跑、快走)30分钟、气功、太极拳等。但不宜做剧烈运动,因剧烈运动可使脉搏增快,血压升高,所以血压太高时,应减少活动,最好卧床休息,以免血压继续升高。

第2篇:中医养生学的感悟范文

1.中医阴阳学说与音乐养生

音乐养生,换句话说,实际上就是中医学说中,提前祛除可能致病的诸多因素,或对已有病症,通过参加音乐活动、聆听音乐等缓解或帮助恢复正常(或部份阻断致病因素),通过心理调节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病人躯体上的症状。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它始终贯穿在中医临床实践的整个过程之中。在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中,阴阳是用以表达相互联系的事物和现象正反两方面属性之间既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内经》把阴阳的平衡看作是身心健康的基础[1]。人体的阴和有相互对立、相互制约、互根互用、相互消长的特性,而且通过这些特性维持阴阳的动态平衡,从而保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阴阳平衡才能使人的“气”升降、出入正常,才能使人的肌体和心理达到平衡。音乐的进行和发展也可以用阴阳变化的规律来阐述,比如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快慢、疏密等的变化。运用音乐进行和发展中的阴阳变化、平衡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以达到养生的目的,使人体阴阳时常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就应针对其阴阳的偏胜或偏衰,选择不同的音乐进行调理,以恢复其身心的健康。如,应该让阳亢者选择安静型音乐听;让阴虚者听刺激型音乐或让其主动参加气氛活跃的音乐活动,如听《旱天雷》、《丰收锣鼓》、《战马奔腾》、《奔驰在千里草原上》、《步步高》、《狂欢》以及多参加唱红歌比赛、多欣赏交响音乐会;而对阴阳偏衰者则可以选择听一些抒情、优美、柔和又略具激情的音乐作品;如听《彩云追月》、《翻身的日子》、《北京颂歌》、《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等。对阳虚且寒者则选用活跃、欢快、激情振奋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如听《春节序曲》、《阳光照跃在塔什库尔干》、《真的爱你》、《祝酒歌》、等。同时音乐作品的选择也要注意因人因气候适当调整,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2.中医五行学说与音乐养生

中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五行学说也与音乐养生有密切关系。五行最初指“五材”,即木、火、土、金、水,古人用其特性来归纳自然界的的事物以及说明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并总结出五行学说。而且以五行特性将人体中的器官及体内所有宏观微观的变化机理都进行分类,其原理跟自然界五行相通。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的关系常常被运用到临床的治疗、保健、养生上,如“培土生金法”即肺虚补脾“、滋水涵木法”是肝阴需补肾阴等。中国古代就已经将音乐与五行联系起来,要获得较好的养生效果,就应该根据五行学说选用适当的音乐。中国的五声音阶由宫、商、角、徵、羽五音构成[2]。木、火、土、金、水与五音对应。其间的关系与五行的相生、相克相对应;如五音中,宫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就是与五行对应的相生关系;而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商、角属金、木,徵、羽属火、水,均为大二度,系不协和音程,这样的音程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属相克。《黄帝内经》中更是运用五行规律和角、徵、宫、商、羽五音对不同病症进行治疗,按患者对不同音调、音量、节奏、旋律产生的不同情志反应以及所对应的五脏,创立了“五音疗法”,即“宫动脾,商动肺,角动肝,徵动心,羽动肾”。古人有语:“宫音悠扬谐和助脾健旺,旺盛食欲;商音铿锵肃劲善制躁怒,使人安宁;角音条畅平和,善消优郁,助人入眠;徽音抑扬咏越,通调血脉,抖擞精神;羽音柔和透彻发人遐思、启迪心灵。”一般情况下,宫调式和徽调式属于色彩明亮的调式音乐,有让人欢乐、激励的效果,具有健脾养心的作用;羽调式和角调式则属于色彩较暗淡的音乐,给人舒缓、平和之感,有补肾、舒肝的作用,商调式则介于两者之间,可以使人欣慰而具有清肺的作用[3]。

3.七情与音乐养生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因素被认为是影响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因而情志变化成为养生的关键。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它们在正常情况下起到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但七情之病起于脏[4],七情过激,必生拂郁,病从内起。七情和悦是健康长寿的根本,而学会“疏泄”则是七情和悦的关键。古代典籍有载:“宫音和平雄厚,庄重宽宏;商音慷壮哀郁,惨怃健捷;角音圆长通澈,廉直温恭;徵音婉愉流利,雅而柔顺;羽音高洁澄净,淡荡清邈”,将五音各调与对应的精神效应进行归类,说明音乐的内蕴是以人的情感为轴心的,人的情感变化受五音的精神效应影响:宫音让人温舒广大;商音让人方正好义;角音让人恻隐爱人;徵音让人乐善好施;羽音则让人整齐好礼。音乐养生的原理可以总结为以情胜情来疏导情志,即利用一种情绪的音乐来使另一种偏胜的情绪得到渲泄。也就是使消极的情绪变得积极,使积极的情绪变得丰富和充实,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4.中医静神与音乐养生

中医注重恬淡虚无,从某种角度来说即要求清静、安静和调、凝神敛思。静神理念同样贯穿在中医的养生理论中,其主张心神宜相对静,不妄动,用之有度,不用不动固属于静。“静则神藏,操则消亡。”强调静神使精气神内守而不散失,调畅精神,保持人体形神合一的生理状态。《荀子?乐论篇》曰:“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说明音乐具有直接、迅速、深刻影响人的情志的特性。而《吕氏春秋》也记载:“故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此三者,贵贱愚贤不肖欲之若一,虽神农、黄帝其与桀、纣同。”反映了音乐的需要是人的共性。通常情况下,用于静神养生的音乐,宜选择曲调节奏流畅舒缓、和声简单和音色典雅的乐曲,而且播放音量宜轻柔,此类音乐会让听的人自然沉浸在音乐美的境界中,这就满足了内心泰然的需要,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5]。

二、中医学说下的音乐养生理念之核心

1.在大自然中感悟身心统一

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理论之一,指的是人自身为一有机整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是一个有机整体,这可以归结为人的身心统一和天人合一,而这一理论核心同样适用于音乐养生。古有云“音乐达天地之和而与人之气相接”,意指音乐由人心而生,人心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正是由于人的身心对大自然的感悟才产生了音乐。天人合一的观点是指人的健康和大自然是相互联系的,而身心合一则主要指人的生理和心理是分不开的。人与自然的互根性和统一性,决定了音乐具有调整情志而健体养生的作用,即调节人心神的作用。

第3篇:中医养生学的感悟范文

关键词 社区健康教育;中医养生;治未病;养心

中医最早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大约成书于先秦到两汉时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养生要从养心入手

其他方法暂且不再赘述,主要着重强调一下这个“神”,中医讲“心藏神”也是我所讲的“养心”中的一个层面,另一个层面我所指的是思想(思,会意兼形声。从心,从囟,囟亦声。囟脑子。古人认为心为君主之官,灵机记性在脑,心脑产生思想)。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骨骼有思想。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似大海中的一滴水,小小的个体不能脱离社会而独自存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要融入社会才能生存,现代的社会不比以前简单,现在的社会不得不要而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各种各样的、愿意不愿意的应酬,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家庭、生活、工作、婚姻、学习、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以及各种变故等一系列纷繁复杂生活状况)。这些情况作用于人体后所产生的是混合(消极一积极)反应。当你累的时候你会说身心疲惫,我要好好保养一下身体,几天泡泡澡、隔天按按脚,每天心情好。你有了调养的思想意识,此时此刻你身体内就产生了正向激素,反之你在生活当中不能够控制住、调节好自己的不良情绪体内就会产生消极毒素,继而损害你的形体。所以我们理清思想这根神经,让他能化解各种不利因素为正能量,从而有益于我们的身心。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邪不能惑其心”。“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这几句祖训是不是让你豁然开朗。眼、耳、口、鼻、舌每一个器官所感知的信号在向中枢传递的过程中都变成为有益递质,不能惑其心。强烈的、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的自身的心理、生理调节范围时就会成为致病因素,尽可能地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因素对身体产生不利体影响。绿树成荫、山涧小溪优美的自然环境;社会文明、公平、公正、诚信友善、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妻贤子孝、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这些都有利于精神、身心的调养。我们要积极创建这种舒适环境和氛围,尽量避免来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等方面的不良刺激。人们常说的心态平和就是这个道理,反过来讲平和之后心态才能够正常。所以善养生一定要从养心人手,做到养心有道。

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

第4篇:中医养生学的感悟范文

对于养生防衰老,我的感悟是:养生的根本是平衡,如心态平和、饮食平衡;养生的核心是适度。不过度;养生的重点是生活细节,良好的生活方式:养生的关键是坚持,要持之以恒。下面,我着重谈谈日常生活中养生保健、延缓衰老的一些共同要领。

一要有个好心态,快乐每一天。愉悦欢乐的心情是健康的基础,健康才是长寿的根本。只有心情快乐,才有健康的身体;只有强壮的体魄、身不患病,才能延年益寿。所以,我们要做个开心老人,天天有个好心情,笑口常开,快乐每一天。要想做到老有所乐,就应主动寻找快乐。快乐不是别人施舍的,而是靠自己去创造和寻找的。快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积极参与适宜的活动,如书法、绘画、摄影、唱歌、跳舞、集邮等,就能时时、处处找到兴趣,获得快乐,使心情舒畅,消除烦恼,增进身心健康。

二要常动脑动笔,脑醒防先衰。人老脑先衰。为了预防脑先衰就要经常动脑学习、思考,动笔写写东西。写文章是一种锻炼大脑的好办法。因此。我经常动脑动笔,写些卫生科普文章。十几年来,我在国家级、省级10多种医学专业卫生科普杂志上发表了10多篇论文。2007年,我将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养生保健的其他文稿编辑成《医学保健科普论文集》一书(约25万字,内部发行),赠送给老年朋友,受到了他们的称赞,我自己内心也感到十分欣慰和喜悦。至今。我脑子还灵活,大概就得益于经常动脑思考和写些文稿。

同时,阅读书报,调剂晚年生活。书报中知识丰富多彩。从中可获得衣食住行的生活新知、养生保健长寿的经验、防治疾病的方法等。读书还能调整心态,有较强的解除抑郁和宣泄烦恼情绪的作用。我在阅读报刊时还注意收集资料,剪辑精粹,分类成册,现已有20多本。

三要合理用膳,吃出健康来。平衡膳食是老年人保持健康和延缓衰老的基础。因此,我们老年人要管住嘴,合理用膳,吃出健康,延年益寿。平衡膳食要遵守以下原则:

(1)少细粮,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粗杂粮,多品种搭配着吃。也可干稀搭配着吃。

(2)少吃油脂多的红肉类食物,多吃些鱼、蛋、奶、豆制品,保证摄入充足的优质蛋白,每天达到60-70克。

(3)少吃盐和糖,食盐每人每天6克以内,多吃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新鲜蔬菜水果,做到多品种、多色彩轮换着吃,坚持每天吃10种以上的蔬果。

(4)少吃含饱和脂肪酸高的动物油,多吃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但每天每人食油不宜超过25克。

此外,还要注意饮食习惯和烹饪方式。做到饮食有节,定时定量,细嚼慢咽,三餐比例适当,每餐七八分饱;多吃煮、炖、蒸的食物,少吃油炸、烧烤的食物。不偏食、不贪吃、不吃生冷食物。

另外,每个人还可根据体质情况、健康状况以及季节时令,选择合适的食物和中药材一起烹制、熬汤服用,进行食补,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强身健体,防病治病。

同时,应注意补充水分,每天应喝6-8杯水,以温白开水及绿茶水为最好。

四要适量地运动。最好是走路。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最适合老年人的运动方式就是走路。走路有消除动脉硬化斑块,改善高血糖,降低血压、血脂,减轻体重等作用。适量的运动处方是“三五七”,即一天步行30分钟,一次走路3公里,一星期至少步行5次:运动强度是运动后心率+年龄=170。每个人也可根据自我感觉来制定运动处方。运动中不出现呼吸急促、气短现象。运动后感到轻松、舒适,睡眠好、不疲倦乏力,就是合适的运动量。

老年人做些家务也是很好的运动。打扫卫生。下厨做饭……这些家务活,或站或动,可使手足及腰部肌肉、筋骨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有条件的老年人还可搞些园艺活动,如种菜、养花、养鸟,同样对健身防衰老多有好处。

五要运用中医养生。强身增寿。老年人学点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好处良多。首选是自我穴位按摩,经络养生。穴位按摩简便易行,具有舒通气血、经脉,保养五脏,增强机体免疫力及防病祛病、健身抗衰老的功效。老年人日常养生法还有:常梳头、擦面、揉耳、叩齿、摩腹,睡前用温水泡脚,点按涌泉、太溪、太冲等穴位。点按这些穴位有补肾、润肺、护心、疏肝、健脾的功效。当今,在老年人中盛行一种叫“三一二经济锻炼法”,即每天坚持点按合谷、内关、足三里3个穴位,快步走半个小时和常做腹式呼吸。这种锻炼法对强身和益寿同样有效。

六要积极防治疾病。自我保健。老年人患病对健康长寿影响极大,患病会加速衰老。老年人易患的疾病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慢阻肺、骨关节炎等。因此,老年人要十分重视防病,做好自我保健;经常调控不良情绪,做到生活起居有序,保证充足睡眠和休息,养成良好生活方式;保持合理饮食,讲究卫生,让疾病无以生发:还要坚持每年体检,有病早发现、早治疗。

第5篇:中医养生学的感悟范文

我们正处在一个有着太多意欲、太多信息、太多理论的时代。今天的社会变迁日新月异,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体系也不断更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对于生命、时空的概念及意义出现的现代性反思成为一种必然。

人生是一个过程,生命是一种体验。人类一代接一代地感叹人生的苦短,生命的易逝;更应该强调的是,虽然现代人类的生活质量正在提高,但人类的相对生命正在缩短。我们的生活节奏一天比一天快,所以人们经常感到一个星期的光阴如同一日24小时中度过的,而我们给时间定的衡量标准――一分钟60秒,一小时60分……既然下了定义,就是把时间绝对化、简化了,而时间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仅仅定了衡量时间的标准,我们并不能解释时间的本质,但我们却能实实在在地感觉它的存在。况且前面已提过,生命是一种体验,所以我们的绝对生命在延长时,相对生命在缩短。

对于人生苦短,生命易逝的这种自然现象,绝大多数人无法解释,也无从顺其这种自然。于是,佛教基督等教便出现了。佛教之种种说法,基督教之种种理论,都着重解释“人为什么活着”,“来世怎么活”等等。而仙学乃探析“今生今世如何活,怎样活得更好”,以及“怎样养生、延生、长生”。仙学乃实人、实物、实情、实事、实修、实证。这里只是泛泛而谈。关于仙学与其它诸学的异同,在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仙学指南》(胡海牙编)中,已有详尽的阐述。总之,仙学乃实实在在的养生之法,时时处处务实之法,无丝毫之玄理。

正因为这个“实”字,仙学在现代人类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独特的意义。

谈到仙学,我们必须走出“主观”和“客观”、“唯物”和“唯心”等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模式的大视域。因为仙学并非哲学,学术论战不是传仙学者和修仙学者的任务(编者:说得极好!)。传者授法,修者学法明理,明理是为修法。所谓法为体,道为用,理为传授之言辞,都是以法为中心的。法者,即方法,技能。因此,修仙学者学到的是实实在在的功夫。修炼者在修炼时是顺其自然的,而修炼时悟出的和得到的是超自然的。因为,首先是顺其自然,而后是超自然。所以,这种超自然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感悟。

第6篇:中医养生学的感悟范文

比较中西医学的优势与趋势

【摘 要】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人类文化有两大流派,以空间概念为肇端诞生了西方文化;以时间概念为逻辑起点诞生了东方文化。思维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是文化的产物是文化形态的集中反映。医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故中西医学从认知途径、思维方式、科研路径、技术方法、实践手段与发展理念都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下面从1、中西医学不同的文化思维哲学与人文科学背景阐述,2、中西医学科学体系的比较及其优势,3、中西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4、疾病谱变化有其明显的时代性需要理论前置,5、结语等层面对中西医学文化背景、学科概念、内涵与外延及其各自优势进行比较和说明,旨在处理复杂性疑难类医学问题时能够拓展思维疆域迅速选择中西医优势所在,用优势学科进行最有效率的医学干预最终实现低成本医学选择。

【关键词】 文化;思维;哲学;医学;西医学;中医学;科研路径;比较;优势;趋势

由于世界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产生了中西两种医学体系为人类健康服务。中国祖先以超越超凡和超验的医学哲学思维智慧在两千四百多年前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诞生之时就确立了人(生物)--自然(环境)--社会(心理)--整体(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把人放在宇宙自然社会的整体环境中进行多维度多层级时空纵横思考,经两千多年的历史时间与实践检验证明其科学真理性毋庸置疑。由于中西医学文化思维哲学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两种医学体系思维方式、哲学基础、研究方向、科研路径、方法选择、技术手段、药物选材、治疗优势、防治理念、价值目标、疗效评价、治愈认定、健康维护等方面的明显不同但各有优势。两者应相互借鉴促进与互补而不是相互排除和否定,尽管中西医学能真正相容与沟通还任重而道远,但大势所趋应顺势而为。

1、 中西医学不同的文化思维哲学与人文科学背景阐述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人类文化有两大源流,以空间概念为逻辑开端的文化肇始于西方,讲求认识活动的主体与客体的对立;而以时间概念为源流的文化开创于东方,讲求主体与客体的相融,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上下传承五千年而没有文化断层的民族。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与发展,形成了中西两种性质不同却优美对称的文化形态。时空选择不仅决定文化形态的原始出发点,更决定文化和科学的走向当然也包括中西医学;思维是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因为他所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世界最普遍的本质和规律,它所使用的范畴便具有最一般最普遍的意义,适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切领域及其一切科学;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文化、思维、哲学与人文等科学是医学科学发展的基础,医学科学体系的建构与发展同文化、思维、哲学与人文等科学形态与路径有直接关系,东西方由于文化、思维、哲学与人文背景不同而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方法与技术共同护佑人类健康。医学是处理人健康定义中人的生理处于良好状态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是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的知识体系,属自然科学范畴,与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文化是医学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医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故中医学的文化语境、思维方式、哲学指导及其理论构建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均一脉相承,具体表现在第一文化相同,第二象数思维相同,第三哲学观点相同,第四人文价值相同。中医学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实象论哲学构建的,是象思维科学之结晶,用“象”建构的世界比西方用要素建构的世界更能反映世界的综合本质特性与客观规律。中西医尽管医学意义作用和根本目的趋同,但就是与西医学思维方法研究路径不同[1]。

2、 中西医学科学体系的比较及其优势

2.1.中西医学文化背景的不同 人类文化有两大流派,以空间概念为肇端诞生了西方文化;以时间概念为逻辑起点诞生了东方文化。文化是思维哲学与自然科学的母体,医学流派、哲学体系和思维方法都深深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故此,中西医学的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观都因各自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导致不同。

2.2.中西医学思维方式的不同 中西医学的本质区别是思维方式的区别,归根结底是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以空间文化为逻辑开端的西方思维方式主要以逻辑(概念)思维为主,产生了还原论方法运用于自然科学研究,是一种线性的既由点到面的思维,面对复杂性生命科学研究表现出了明显的思维局限。以时间文化为肇端的东方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为主,产生了演绎推理与综合方法运用于生命科学研究,是一种立体的既多维度的思维,面对生命复杂巨系统表现出了明显的思维优势,可有效容纳解释和说明有关生命健康与疾病的相关资料与医学问题,在抗御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和指导养生长寿治未病方面方法独特效率倍增优势凸显。

2.3.中西医学哲学基础的不同 哲学是科学的旗帜。西医学以实在论哲学为指导研究的是物之质既形下之器,运用的是白箱理论。中医学以实象论哲学为指导研究的是物之事既形上之道,运用的是黑箱理论。事实证明:用“象”建构的世界比西方用要素建构的世界更能反映世界的综合本质特性,因此,在描述复杂系统的规律和指导对复杂事物的应用方面常常显示出更好的效果。对中医“象”的深入研究将是中医理论取得突破的一个关键[2],更是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智慧源泉。

2.4.中西医学研究方向的不同 西医属逻辑思维下的微观医学,研究方向沿着:生态—群体—个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基因无限细分;中医属形象思维下的产物,研究方向沿着:组织--器官--个体—生态—网络—社会—自然—宇宙宏观拓展;网络包括: 1.物质能量与信息网络。2.生命健康与疾病变化规律。3.形态结构与功能损伤。4.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5.阴阳状态。6.脏腑经络系统。7.气血津液分析等内容纵深思考有三焦辩证,横向广延有卫气营血辨证,全息纵横辩证有“阴阳--体病因机脉证治药”思维模型。为中医学整体辨证与调平、医学观察与哲学反思、继承与创新提供了文化思维哲学与生命科研方法学基础。

2.5.中西医学科研路径的不同 西医学是以物理化学为基础使用实体模型进行实验的医学研究路径;中医学则以象思维科学为指导以人体组织器官为基础使用思维模型进行经验总结和规律探索的医学研究路径。西医形成于600年前人类第二次文艺复兴 的欧洲物理化学崛起时期,是人类的物质文化产品登峰造极的时代属实验医学,使用的是实体模型,研究的是人体器官、组织、结构与功能,以构成论为基础从事致病学研究看到的只有病;中医学产生于2500年前人类历史第一次文化复兴的中国春秋秦汉哲学成功之际,它是人类的精神文化产品空前丰富的时期属经验医学。使用的是思维模型,研究的是关系既宇宙、自然、环境、社会、七情与人。以生成论为基础,从发病学角度切入,看到的总是人。

2.6. 中西医学方法选择的不同 在科学家看来,“方法掌握着研究的命运”[3]。只有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快速实现从医学、科学、哲学到真理的认知跃升。西医学所选择的思维方法是:形质结构、化整为零、诊治分开、医药分开。它强调结构、局部、静态分析,以解决局部病灶为首务,把病和病人分割开来,中医学所选择的思维方法是:司外踹内、以象测脏、天人合一,形神合一、道器合一、医药合一。它强调功能、整体、动态观察,以协调整体关系为首务,认为局部病变是整体关系(阴阳)失调的局部表现,看的是有病的人,具有全息、实象、整体、系统、辩证、恒动思维特点,对生命运动规律的揭示体现了真理性认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时间与实践检验证明方法大道至简。

2.7.中西医学技术手段的不同 西医学必须借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作用于研究对象并不断取得进展,这必然需要大量的持续不断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投入才能保证学科运转和发展需要,因过度依赖于设备检查和手段的外求,无疑诊疗成本同样随着投入增加而大幅度升高;中医学只要借助整体观念和哲学思辨等象思维科学成果就可以通过思维模型利用四诊合参和司外踹内技术随时随地进行诊疗,只要中医学主体不断进行文化思维哲学医学技术修为与训练充分发挥医者主观能动性,在不增加任何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前提下,仍可保证学科高效率运转与发展,因其并不过度依赖于设备检查而且是充分利用内求手段,所以更加彰显出中医诊疗道法自然、大道至简、简便廉验、药物天然的低成本医学特点。

2.8.中西医学药物选材的不同 西医学因其还原与分析方法所用治疗工具大都是化学合成,所以结果必然导致物质对抗,化学物质的分解需要肝脏承担,排泄需要肾脏增加负担,长期使用不仅导致医源性疾病,最主要的是这种单靶点治疗药物不能解决多病位损伤和一体多病问题使西医学在处理复杂性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方面陷入了窘境;中医学以象测藏明辨阴阳之性质是中医学诊断的最高境界,所以选用自然界动物植物与矿物之偏性调平人体内阴阳之偏性就成了中医治疗学的终极目标,所用药物自然天成可谓就地取材,又因其药食同源绿色天然且节能环保而呈现出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趋同性趋势而引起世界瞩目,特别是它系统思考整合调节整体调平的优势在抗御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所致的多系统发病、多病位损伤、一体多病方面和养生长寿治未病方面无可替代作用明显。

2.9.中西医学治疗优势的不同 世上疾病千千万,外感内伤可类分。通过临床观察和比较,西医对病因明确,病原清楚,靶点单一,主要造成理化与形态学改变类疾病既外感病可谓一枝独秀,用抗生素消灭微生物病原体随属对抗与攻杀但效验绝佳,但随着抗菌素滥用其耐药性与抗药性亦成了制约发展的难题。 中医学不仅对急慢性伤寒与温病类外感病作用独特,特别是在抗御复杂性内伤类疾病方面和养生长寿治未病方面更是学验颇丰,其注重调解关系的学科内涵注定了在抗御复杂性内伤病多因素致病、多病机复合、多系统发病、多病位损伤、多维治疗靶标和一体多病方面的独特优势与特长。

2.10.中西医学防治理念的不同 中西医学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所揭示的是人体生命的不同层面的规律,把防病祛病和保持健康作为终极目标。区别在于西医把握的是共性的整体,中医把握的是个性的整体。西医所依靠的理论是抽象的产物,是事物的共性和一般,需要平台和规模必然消耗人财物力。而中医通过辨证加减很好地解决了个案的差异问题,通过三因制宜为个性化诊疗开辟了低成本医学道路;西医理论侧重于治疗学研究,而中医学研究更侧重治未病理论探索,中医学认为人体阴阳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是致病的主因,治疗上主张“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主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先安未受邪之地,调和失衡状态,而非对抗性、杀死病原的治疗方法。“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人与自然相应,和合共生,西医将人视做解剖的器官,将疾病与患者的生命相分离,而中医则始终把病人当作一个与环境、宇宙相关的整体,将人的生命与健康当作其理论的中心与目的。而这种整体观念正是“人的医学”的一种体现,也是未来全世界医学的目标。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西医学两种医学体系的分析比较及其各自优势探讨,不仅存在上述所论之不同,还存在中西医学的价值目标、疗效评价、治愈认定、健康维护等方面认识、标准和评判体系的差异。

3、中西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如果说工业化革命主要征服的是空间的话,那么信息化革命则主要征服的是时间,互联网的普及与延伸让偌大的世界顷刻之间变成了地球村,随着东学西渐和东西方交往的频繁中西医必将优势互补相互借鉴与包容。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西医学以现代语言借助人类历史上第二次文化复兴和空间文化的全球推动,迅速占领了世界医学空间,中医学象思维科学语境因难与西方的空间文化通约而遭遇尴尬。然而伴随着人类对医学的哲学反思和理性认知,不约而同的发现中医药学在处理复杂性医学问题中的真知与卓见,中医药象思维科学理论方法与技术经两千多年历史时间与实践检验而历久弥新,正在以无可辩驳的形象与自信对世界医学方向进行引领。未来的科学发展方向是科学哲学化,哲学科学化,最终科学哲学一体化。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气、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以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体生命健康与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及健康长寿治未病的一门综合性学科[4]。中医学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作为建构自己理论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古代哲学观认为,自然界是由某些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并以此分析客观事物的整体性及辩证的层次关系。因此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处理是从整体出发,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下,中医学注重生命的精神层面、功能层面、整体层面和动态层面,体现了对生命复杂现象的直觉观测、灵性感悟和整体把握上;医药学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健康需求为宗旨,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统一、技术与艺术的统一。这是其与一般自然科学的显著不同之处,中医药学突出体现了这一特征,它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久远的积极影响[5]。中医学理论体系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是经千百年文化积淀融合而成,不仅对现代医学,特别是未来生命科学和未来医学科学都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客观地比较中、西医学,可以正确认识中医和西医在学术上的差异和统一,有利于把握中医学发展的战略方向和人类对中医药学的使用与选择,随着中医的国际化和当代科学技术先进成果的不断融入,必将对东方医学观的开拓和发展带来突破。

4、疾病谱变化有其明显的时代性需要理论前置 近百年来由于西学东渐,西医学的构成论和致病学医学范式成为了世界的主流医学模式,他的单靶点对抗性的诊疗手段,在外感病盛行的时代可谓大显身手一枝独秀,然而在复杂性内伤类疾病成为了人类健康主要威胁的今天,则明显暴露出西医学诊疗思维的局限,理论明显滞后于临床,加之利益博弈、过度市场化和过度追求医学功利,使得卫生事业的福利性和公益性逐渐淡化,天价医药费屡见报端,民众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重要 民生问题,加之以药养医引发过度医疗,不仅造成医源性疾病更使医药资源浪费惊人,环境污染严重,性价比严重失衡,公民的健康维护成本过高,远远超出了收入增长水平和支付预期,世界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科技进步本来应该使就医成本大幅度削减,然而实践证明:西医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属高成本医学,对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已经显现其局限性。随着医学模式转变、疾病谱变化、社会老龄化、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等卫生主题转换,对那些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和老年病的集中涌现,特别是面对那些病因不明、靶点不清、多因素致病、多系统发病、多病位损伤和一体多病的复杂性内伤类患者更显力不从心,而中医用象思维构建的天人合一、医药合一、形神统一、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医学体系处理此类问题却得心应手优势凸显效验全面价格低廉,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努力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与发展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6]。

5、结语 《现代医学概论》指出:“以还原论为基础的现代医学科学不能适应人体和疾病的复杂系统,生命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涌现,不仅生命体本身病理过程复杂,而且心理、社会、自然、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病理过程,在保障全民健康中过于偏重单一病种的诊治和局部医疗技术的发展而忽略了生命整体,过分依赖仪器设备、药物和手术,而忽视了病人的主诉和医生的智慧,医疗技术发展失控,医疗费用大幅度提高并浪费惊人,且好多疾病由于理论滞后临床乏术而进行着无效诊疗或安慰性治疗,超过了社会经济和个人收入的承受能力加重了社会不公。治疗学的第一原则是自然痊愈力的利用”。人是以物质为基础的精神本体,人体作为整体存在的复杂开放巨系统,面对复杂性内伤病防治,理应遵从整体性、动态性、交叉性、非线性、最优化原则,从中医的象思维科学入手,从《内经》的四时五脏阴阳整体观切入,发挥中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中医学思维模型优势,彰显中医药学思维哲学与理论智慧。中医学以气一元论整体观和阴阳互化辩证观为认知途径,从宇宙生成学和疾病发生学角度切入,把人体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用中药之偏性调整人体之偏颇大道至简,所用方法与药物医药合一就地取材节能环保自然天成,能充分调动人体自身生物学机能,可有效提高医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病人客体的自愈病能力,主客一起用中医药智慧努力实现复杂性疾病低成本诊疗调护及其养生长寿治未病医学目的,为患者和养生长寿治未病群体创造出低成本最优化绿色节能环保高效普适的未来医学体系理性护佑人类健康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与技术选择。

参考文献

[1]、左占国《阴阳证治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__年2月、10

[2]、于丽珊如何将西方科学正确应用于中医 —— 张维波教授谈在奥地利的合作研究[j]《中国中医药报》科技教育版20__年9月19日第2997期

[3]、巴甫洛夫巴甫洛夫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39.

[4]、张明雪中西医学比较的目的与意义[j]《中国中医药报》20__年10月27日第2429期

第7篇:中医养生学的感悟范文

关键词:内经核心理念学术探讨

最近有缘赴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参加“《黄帝内经》学术研讨会”,东道主组织了颇有意义的争鸣论坛,其中有一个议题即是“《内经》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争鸣踊跃,仁智互见,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认为是气﹑道﹑德。“气”是万物的本体,“道”是万物本体的原理,是事物运动的规律,“德”是对“道”的一种感悟。

2.认为是气化理论。“气”是事物的组成本体,“气化”即是气的运动所产生的种种变化,中医学用气化理论诠解人体的生理病理,调节气化是防治疾病的基本法则。

3.认为是以阳气为主导的阴阳理论。阴阳学说作为一种哲学概念被引进中医学之后,成为中医学认识自然和人体的工具而贯穿于全部理论体系之中。在《内经》的阴阳学说中主张阳为主,阴为从,强调阳气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4.认为是整体系统的观念。中医学用整体系统的观点对大千世界的复杂事物和现象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使世界万物变得有序化,并以此认识人的生命活动,指导疾病的防治,这是中医学的重要特色。

5.认为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强调众生﹑尊生﹑保生。一部《黄帝内经》就是先人们关爱生命,维护生命,令其健康长寿的经典。

以上诸说,各有道理,引起学者们浓厚的兴趣和深深的思考。

查历代中医文献,历代医学家对此问题也曾经作过思考。金代张子和认为“《内经》一书,惟以气血流通为贵”,即以“气血流通”为《内经》的核心理念。人以气血为本,气血和则健,气血逆则病,治疗大法就是调节气血,养生也无非是调养气血。明代张介宾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内经》一百六十二篇,天人大义,此其最要者也。”即以阳气为人身之本,人体的气化,依靠阳气的温煦﹑推动,才能生化不息。张介宾认为关于阳气的理论(所谓“生生之气”)是《内经》理论的核心。近代恽铁樵认为《内经》全书的总纲领是“揆度奇恒,道在于一”,此“一”指“天”,即自然界。“人”与“天”的和谐应是关乎“恒”(不病)与“奇”(疾病)的关键,所谓“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方药中先生从《内经》论及中医学,认为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是整体恒动观,理论基础是气化论,对生理病理的基本认识是脏象论,说理工具是阴阳五行学说,先生之说系统全面,鞭辟入理。裘沛然先生认为“中医理论的光辉特色——天人相参思想”,也是《内经》理论的精髓。古今医家从不同的角度剖析和勾勒了《内经》乃至整个中医学的核心理念,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笔者认为,我们在讨论“《内经》的核心理念”问题之前,当先审思一下《内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内经》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疗经验,汲取和融汇了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命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一句话,《内经》是一部探索生命活动规律及维护生命健康的著作。既然《内经》是一部研究生命科学的书,那么,所谓“核心理念”就是《内经》对生命的基本认识。

《内经》对生命的基本认识是什么?笔者认为就是“天人合一”,“形神一体”。

从哲学上讲,人类生命是天地演化的产物,生命源于自然。《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古代医学家告诉我们,人类的产生不是来自超自然的神,人类生命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来自自然天地阴阳之气交感和合而生成,充分体现了唯物主义无神论的生命观。《内经》还认为,人类是宇宙间一切生命现象的最高存在形式。《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灵枢·玉版》说:“人者,天地之镇也。”万物之中,人的生命最宝贵。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息息相通,“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进而提出“人与天地相参”的观点。《内经》作者在先秦“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对人类生命的形成及其本质特征作了深刻的探索,并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的始终。近代学者钱穆先生曾经说过:“‘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第8篇:中医养生学的感悟范文

滚石按摩

技术支持/北京威斯汀天梦水疗中心

由Matthew Murdock先生研发的滚石按摩,是借助加热后的珍贵宝石,通过使人深度放松的瑞典按摩手法达到重塑肌体平衡,复苏身心,帮助自体生热并活力焕发的水疗项目。滚石按摩的创始人Matthew Murdoch先生曾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过个水疗馆担任水疗专家,拥有八年多的实践经验。他对创新水疗技法有独到的见解,并一直为全球不同顶级水疗中心提供专业水疗培训。滚石按摩是一种针对情绪、精神和身体困扰而最新研发的水疗疗程。客人可以在全世界的天梦水疗中心享受这项服务。

疗程特色:

在疗程中,经由按摩师介绍宝石的功效,客人按照自身状态选择合适的宝石,使用加热后的宝石更具放松效果。按摩师会给客人使用获得专利的水疗器具配合热石进行细致、柔缓的身体调理按摩,按摩后客人可悉选一块自己喜欢的宝石作为纪念。

TIPS

滚石按摩配备四种不同的珍贵宝石,分别是赤铁矿石,猫眼石,玫瑰石英和方钠石。这些蕴涵着来自地球能量的宝石,可有效缓解身体相关部位的不适感。

赤铁矿石:消除紧张感,减少疲劳,舒缓神经,增进睡眠。还能帮助了解自身状态并且促进血液循环。

猫眼石:缓解神经紧张,提升判断力,增强注意力。带来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并促进感官敏锐度。

玫瑰石英:提升平衡感,敞开心胸,接受关爱。充分感受安宁与放松,赶走疼痛和焦虑,体验无限愉悦。

方钠石:明神醒脑,还原内心宁静。聪慧智力,提高沟通力,回归真实。

运动按摩

技术支持/Anantara Spa

奥运盛世期间, 享受阳光,享受运动,也带来了运动而引发的一身疲惫。这时不妨远离都市, 来到长城脚下的Anantara Spa感受一种全新的“活力奥运”体验,这种体验能让你在运动之后得到极致的放松,让肌肉在紧张之余通过理疗师的按摩,获得彻底的放松,以便发挥出更好的运动状态,同时,做按摩的时候也能在超凡静谧的长城脚下,观远景、品清茶,追寻属于身心的完美平衡。

按摩特色:

用鲜奶泡脚是这个疗程的第一个步骤,足部舒适了,会让整个人都神清气爽。按摩师会轻柔地为你洗去脚部的污垢,并仔细按摩脚踝。而后俯卧,按摩师用由新鲜的咖啡豆和天然火山石粉混合而成的材料,均匀柔和地涂抹于全身。这种咖啡角质护理,不仅可以去除干燥肌肤老化角质,同时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激发人体活力和能量,被按摩时,丝丝咖啡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宛如沉浸在咖啡豆的海洋里,而咖啡又是很好的解乏之物,光是闻一闻,就可以心情舒畅很多。之后将近90分钟运动按摩,会让你体会到这里按摩师独特的按摩技巧,让你的肌肉一步步告别酸痛和紧张,最后松弛舒畅起来,特别适合平日生活节奏较快的人群,是一种深层组织按摩。按摩油,也是Anantara Spa特别调配的精油,混合着橘子,姜和丁香,可以缓解肌肉酸痛。整个疗程历时2个半小时,做完时顿觉身心的舒展,也体验到无与伦比的放松和轻盈。

海洋之贝按摩护理

技术支持/ LeSpa

得益于冷暖海洋之贝的催眠式舞动,此护理精心为宾客打造出令人心醉的面部及身体按摩。灵巧的贝壳通过理疗师之手在宾客的肌肤上掠过,将紧张一扫而光。精选完整的贝壳和精美的海螺壳,铺陈于背后,会感到舒心的清凉,让人瞬间感受到海洋带来的魅力。

按摩特色:

美容师会在顾客沐浴后,在背部的相应穴位,放置海螺,以刺激到穴位,产生冰冷感触,而后美容师会用双手持贝壳,从肩部到手臂,从颈部沿脊柱来回游走,用贝壳的质地,传递按摩的力量,让肌肤在清凉中,体会按摩力道均匀而平稳地传到皮肤上。没有生硬的按摩接触,有的是贝壳和海螺带来的奇妙感受。冷与暖感受的交响辉映,也使得该疗程与众不同,能达到十分理想的舒压减压的按摩效果。

巴蜀印象

“四川”在文字上意为“四条河流”,巴蜀这片汇集着灵气的土地以大熊猫及其特有的自然风光而远负盛名。来源于四川带来的灵感,此护理帮助平衡宾客的阴阳之气。两名技师和谐地集中其全部精力同步为宾客提供神奇的足底反射按摩与香薰全身按摩。此护理将带给宾客终极舒缓感悟。

第9篇:中医养生学的感悟范文

一、认识生命,管理自我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史上,在生存竞争的过程中,人体生命所形成的防御疾病的系统是完备的,功能是不可思议的。疾病之所以发生与发展,是生命自身破坏了疾病防御系统的完备性的结果。

生活中常有人说:“我着凉了,我淋雨了,才感冒的。”但是,同样着凉、淋雨的人很多,但患感冒的人却只有几个。再如,同一环境、同一地区生活的人,体质差异很大,生命的寿数也截然不同,有的中青年早亡,有的百岁还健在,就是同一家庭中的成员体质状况也大有差别。

种种迹象说明,诸多的外在因素只是发生疾病的条件,而不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人们在生活中不注重养生,负荷过重,耗损过多,导致自身的抵抗力下降、内分泌紊乱、正气不足,这才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对此,中医的认识是深刻的。早在两千多年前《内经》就指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我国著名养生学家、香港中西医研究院院长朱鹤亭现已是97岁高龄,他在当今生命自我管理科学体系方面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人类健康养生的真谛,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朱鹤亭教授在他的“管理自我与健康养生教育”的理论中引经据典,列举了古今中外人类健康的史料。他认为,人活百岁应是很正常的现象,关键在于能否用健康科学的知识进行自我管理,把生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朱老还认为,只有把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才算是真正完美的健康人。

真正的健康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身体好,没疾病,即生理健康;二是心理平衡,情绪稳定,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即心理健康;三是适应能力强,能与家庭、社会、人群和谐相处。这三点合起来,实现生命的自我管理,才是最重要的、高层次的健康。他说,许多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造成的现代疾病,单靠药物是不能控制的,只有在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上加以改变,建立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进行心理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生命才能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以说,疾病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一旦战胜了自己,加强自我养生实践,那么,疾病就会远离你而去,生命便可充分显示出巨大的力量。

二、远离病相,把握自我

人过中年,机体由盛转衰,与疾病打交道的机会便逐渐多起来;人到老年,发病的机会就更多。因此,生活中常见有这么一些人,他们无时不在“关心”着自己的身体,时刻在想着疾病与自身的联系,身体只要有所不适,便到医院去检查,检查不出什么结果还不放心,总怀疑自己有病,对疾病常有一种恐惧感。

防病于未然、保护身体本无可非议,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活着就得战战兢兢、提心吊胆。倘若一见高蛋白饮食就想到胆固醇,一有咳嗽就想到肺结核,偶有头晕就想到高血压,胃口稍有不适便想到肝炎,一说癌便浑身发软,一有病便想到死,甚至把别人的病症联系到自己身上,如此求健康必然损健康。这样经常疑病、想病、怕病,终日笼罩在“病”的气氛中,忧虑担心,恐惧不安,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病,在医学上称为“期待性焦虑”或“神经焦虑症”,这种病便是由心理上自造病相所引起的。心理学家认为,心理会影响生理,许多疾病与人的负性心理有关。如果长时间地自造病相,一旦形成潜意识后,长期会影响自身脏器,最终可累积转化为生理上的疾病。俗话说“疑神生暗鬼”,大概就是指此而言。

因此,奉劝人们不要自造病相。要知道,健康的心理、乐观的精神是生命的第一需要,在精神上不要自我折磨。对于病要有正确的认识,没病时不想病、疑病,有病时不怕病。要相信医药科学,更要相信自身的抗病能力,要解除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因为有些病确实是能自我康复的。

对于一些神经敏感的人来说,我劝他们不妨学一学憨人面世。人常说:“憨人有憨福。”你看,那些憨人,整日憨憨乎乎,乐乐哈哈,从不怕这怕那,但也怪,他们很少生病,就是得病也好得快。胆小怕病的人,大可从中悟出些道理,认识生命,把握自我。

三、与病为友,战胜自我

患病并不可怕,关键是以什么态度对待它。悲观者,以病为忧;乐观者,以病为友。病既然来了,赶也赶不走,驱也驱不散,怎么办?不如干脆把它当朋友看。对久病之人来说,这似乎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心境。

很少生病的人,偶尔患病便吓得魂飞魄散;久病的人对此见多识广,就像见到朋友一样熟悉,没有一点精神负担。他们明白,病原本是人生极平常的事,不必大惊小怪,该吃药时吃药,该打针时打针,一切以平常心待之,从不讳疾忌医。

常言道,久病成郎中。这并不是说病人都会给别人看病,而是说久病的人能够更多地体会思考生命本身的问题,会更加注意平时生活中对于自身的养护及懂得一些防治疾病的保健常识,能总结出一些对于疾病预防和医治的经验。与病为友的人虽身患疾病,仍能乐观畅达地生活,能奇迹般地活过来,其中不少人甚至能创造出“医学奇迹”。

从某种意义上说,疾病是训练人的意志力的好学校。与病为友便是训练意志力的办法,奥妙在于能从疾病中感悟人生,战胜自我。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一定要留个病恙在身,而是说生命的贵贱、世态的炎凉都将在疾病中获得最真切的感受。因此说,与病为友不仅是在战胜自我中多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朋友,而且是多了一种生命的体验和一种独特的养生内容。

另外,在一般情况下,要相信现代科学,相信医生。但在特殊的情况下,对于仪器的检查、医生的诊断,不可不听,也不可全信,只可作为参考。因为人的血肉之躯是活的,细胞分分秒秒在分裂,新陈代谢时时刻刻在进行,此一时,彼一时。就如同天气预报一样,虽说是经过现代化仪器的测定,但因天气时时刻刻在运行变化,此一时凭仪器测定对于彼一时的结论,只能是个“预报”,只能说是此一时的现状而并不是彼一时的全部,不准确的时候也很多。

再说,时至今日宇宙是个谜,人体也是个谜,破解不开的事仍然很多很多。对此,笔者在医疗实践中是深有感触的。如村里有一位60多岁的老者,因患脑血栓引起吞咽神经麻痹,无吞咽反射,不能进食,在住医院治疗期间又突发脑出血而昏迷不醒。医生们会诊后,便告知患者家属,病者好转无望,住院也只能维持几天。家属便把病人运回家中,每天只滴注两瓶糖盐水(不加任何药物),但7天之后病人突然清醒过来,并逐渐恢复了吞咽反射,又生活自理地生活了5年,后来死于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