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骨伤科总结范文

中医骨伤科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骨伤科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骨伤科总结

第1篇:中医骨伤科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医骨伤;人才培养;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b)-170-02

随着交通事故增多、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出现,骨伤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医骨伤科是中医的特色专科,具有西医骨科学不可替代的优势。然而,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作用下,中医骨伤的传统诊疗特色,如小夹板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有不断减少的趋势,部分骨折疾病可以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却逐步为手术治疗所代替,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令人困惑的局面,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培养出来的中医骨伤人才存在诸多与设置中医骨伤方向的初衷不符之处,其中问题之一是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的中医特色并不明显,这是中医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针对这种状况,为了办出中医骨伤专业特色,我们在总结以前中医骨伤专业和近年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目前中医人才需求形势的变化,对中医骨伤特色人才培养进行以下探讨:

1 中医骨伤特色教育要尽早开展,并贯彻到整个育人过程中

自从教育部1998年实行高校专业调整,合并了中医骨伤学专业后,因为骨伤人才的需求量大,全国多数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中医学专业分化出骨伤方向,不同的院校分化方向的时间不同,多数在四年级开始分化,在后期实行骨伤方向教育。我校总结了以前办学经验,从招生开始就设置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实践证明这对培养学生的中医骨伤特色有很大帮助。

首先,便于早期开展中医骨伤思想教育。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我们就聘请德高望重的中医骨伤专家举行中医骨伤讲座,使学生从一入学就了解中医骨伤的起源、特色、现状和发展前景,尽早认识中医骨伤科,培养学生对中医骨科的感情,以后我们不定期地举行各种有关中医骨伤科的讲座,介绍中医骨伤名家的高尚医德和高超技术、中医骨伤有关知识,这对树立和巩固学生的中医骨伤思想有很大作用,能显著促进学生的学习,因为学生明确了自己是中医学专业,必须学好中医的基础理论和知识,而学生又明白自己是骨伤方向,未来的职业与骨科有密切关系,所以学生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会特别留意与“骨”有关的知识,对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中与骨有关的知识印象特别深刻,达到了全面发展和重点突出相结合的要求。以前我校在四年级下学期才分化的骨伤方向,因为骨伤方向课的教学时间少等原因,较难在短时间内达到这样的效果。

第二,可以充分发挥中医骨伤专家的育人作用。我校实行院系合一的管理模式,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主要依托大学的附属骨伤科医院办学,日常管理和专业课程教学由附属骨伤科医院负责。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除政治辅导员外,还从一年级开始配备兼职班主任,兼职班主任由从医院遴选出的业务水平高、专业思想牢固、具有高级职称的中医骨伤专业博士担任,班主任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指导学生的学习,解答学生的困惑,通过班主任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言传身教,中医骨伤的信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巩固。因为骨伤医院有相对充足的师资力量,为骨伤课程的教师遴选提供便利,在遴选时,我校把教师的中医骨伤专业思想和专业水平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建立有中医特色的骨伤课程教学队伍。

2 在教学中重点贯彻中医骨伤特色的教育

中医骨伤科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一个特色专科,它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坚持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结合等的治疗原则,形成正骨理筋手法、夹板等外固定、内外辨证用药、练功方法等独特治疗方法[1],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贯彻特色教育是中医特色培养的关键所在。

2.1 加强培养学生的手法治疗能力

中医传统的正骨理筋手法,是中医骨科的精华,学生必须经过多途径的学习,从理论到反复实践训练才能掌握。所以,首先要遴选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医生作为课堂教师,要根据中医骨伤科的直观性强、手法操作多等特点,将文本、图形、图像、录像和声音集成在一起,产生逼真的效果, 把中医正骨理筋手法、练功方法,把复杂的疾病整个诊治过程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通过多媒体的视觉和听觉,再配合模拟实物教具的触觉作用,使抽象的教学变得生动、具体, 加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架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启发学生的思维与联想, 提高学习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接着加强学生的骨科实践技能训练,调整课内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加实践训练时间,通过建立骨伤科临床实践技能训练实验室,以解决扩大招生后临床见习基地不足的问题。每门骨伤课程学完一定内容后马上让学生进入训练室,把课堂所接受的理论知识在模拟病人身上反复练习,通过实验训练考核后再进入临床科室见习和实习,这样既减少教学对临床工作的影响、减少学生对病人的打扰,又保证学生能掌握骨伤的手法治疗,达到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为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现象,很多院校进行临床技能考核改革,重视动手能力的评价[2],把以考核能力为主的考试贯穿在各种测试中,课程考试、实习出科考试、毕业考试均要制定临床技能考核规范,考核内容包括夹板制作、手法运用、手术操作基本功、伤口换药等实际操作能力,保证学生理论和技能协同提高。

2.2 重视培养学生辨证用药的能力

辨证内服和外用中药是中医骨科区别于西医骨科的特色之一,它能使气血调和,达到同时调整全身和患处局部的功能,显著促进筋伤和骨折的恢复、减少后遗症、节省治疗时间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从学习方药开始到骨伤、骨病等有关课程的学习,都在不断强化方药使用有关知识。

辨证用药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入学就开始学习,部分学生在开始学习阶段对此理解不够,觉得骨科是术科为主,骨科的诊断治疗都比较简单,X光、B超等现代检查手段一上去,诊断结果就出来了,一进手术室很多病就解决了,所以骨伤科对疾病的辨证、诊断、处方用药要求比较低,对方药掌握活血行气、补肾的药物和方剂就行了,对骨伤诊治特点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所以教学管理人员通过多与学生交流,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动态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还通过座谈、骨伤名家的用药体验,使学生明白辨证用药在骨科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端正思想认识,促进学生在早期打下扎实的中药理论基础,再通过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的实际用药,使学生掌握中医骨科辨证用药的精华。

2.3 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提高医患合作能力

现代医学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进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目前要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促进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医生的人文知识和能力越来越重要,传统中医骨伤疾病的动静结合、练功等更加需要医生和患者的密切配合,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对患者的关爱、沟通、指导等能力,才能贯彻骨伤治疗的医患结合的治疗原则,共同完成治疗的任务。所以要把人文教育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从医古文的大医精诚开始,到当代的骨伤名家郭春园等,从理论到临床实践都要贯穿人文教育,使学生掌握骨伤科病人心理学、沟通技巧等,在诊疗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合理进行课程和教学内容调整

多数全国中医药院校的中医骨伤方向,多年来把方向的必选课程分为《骨伤科影像诊断学》《骨伤科手术学》《中医筋伤学》《创伤急救学》《中医正骨学》《骨伤科古医籍选》等,这几门课程实际上是中医学专业中的《中医伤科学》的内容的分化后扩充而成,课程设置太多,部分内容交叉重复,而多门课程设置又把疾病诊断和治疗割裂开来,不符合中医的整体观念,应该把它们重新整合,省去重复部分,使它们更便于教师的讲课和学生的学习,如把某骨或关节常见的筋骨疾病的诊断(包括影像检查)方法、正骨和理筋手法、手术和其他治疗方法等内容整合到一起来系统地讲授,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有关的教学改革。

因为骨科方向毕竟只是中医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在突出基础的现代中医教育中,骨伤方向的主要课程要与中医学保持一致,才能符合中医学专业建设需要,这就产生了基本教育和特色教育的矛盾,如我校中医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以皮肤病、肛肠病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医外科学》有81学时,而包括无菌操作、切开缝合、创伤急救等与骨伤手术关系密切的《西医外科学》只有54学时,这并不符合骨伤科的实际教学需要,我们进行局部调整,减少前者课时来适当增加后者的课时,并举行专题讲座来增加后者的学习内容,以争取骨伤特色教育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谭远超,刘峻.如何在21世纪振兴和繁荣中医骨伤科事业[J].中医正骨,2005,17(10):63-64.

第2篇:中医骨伤科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医骨伤;治疗;患者疗效

【中图分类号】R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0-0162-02

骨伤科患者多因意外事故造成人体一处或多处骨及软组织损伤,使其生理运动功能局限性丧失。而在需要全制动或强制性局部制动方能达到治疗目的的情况下,就必须在医院住院治疗。中医伤科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作长期斗争中的经验总结,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而在中医骨伤病中,疼痛的治疗是其中的重要任务。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00例患者其中男65例,女35例。平均年龄30岁。其中急性软组织损伤36例,慢性软组织劳损26例,颈椎病13例,关节炎6例,坐骨神经痛9例,肩周炎6例,腱鞘炎4例。

1.2 治疗方法.

1.2.1 针灸治疗法:选用严格消毒灭菌的针灸专业医疗专用针具,施针前首先在患者病变的关节、肌肉、肌腱、韧带等部位寻找疼痛范围。痛位常伴有条索样、圆形或片状弥漫性肿胀,然后在肿痛范围进行常规无菌消毒,无菌操作。其次在肿胀范围之内,刺入2~5针,肿痛面积较大可多刺10余针,选用26号或28号较粗针效果更佳。病变在肌腱、腱鞘者应刺中肌腱、腱鞘;病变在关节部位可根据疼痛范围刺至关节间隙、滑囊、关节附近肌腱附着点;病变在神经者应刺中神经干;病变在肌肉、韧带应刺中肌肉韧带。共40例。其中包括急慢性软组织损伤28例,颈椎病4例,关节炎3例,坐骨神经5例。

1.2.2 消炎散药物治疗法:大黄40g,蒲公英32g,薄荷12g,生栀子40g,当归16g,姜黄16g,香附32g,赤芍16g,羌活8g,金银花20g,白芷20g,黄柏15g,牡丹皮12g,制乳香12g,制没药12g,红花9g。将药物炮制研120目细末包装灭菌备用,每包60g。视患处面积大小,取药散适量,用温水加医用凡士林调匀成糊状,在纱布上摊平,药厚约8mm,敷于患处,用绷带包扎,每2日换药1次,4次为1个疗程。注意敷药处皮肤如有瘙痒、皮疹,应立即停药,必要时对症处理。敷药处皮肤间有染色为青紫或灰暗,不需特殊处理,停药后其色自褪。共30例。其中急慢性软组织20例,颈椎病6例,关节炎1例,坐骨神经1例,肩周炎1例,腱鞘炎1例。

1.2.3 中医熏洗疗法:中医熏洗疗法是伤科常用的治疗方法。早在《五十二病方》就记载外伤疾病有用以外敷的药剂,有煎汤外洗的洗剂,有燃烧熏治的熏剂,有蒸葱熨治的熨剂以及灸剂。《黄帝内经》中也有“热汤洗浴”、“烫熨”和“浴法”的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热敷熏洗古称“淋拓”、“淋渫”、“淋洗”、“淋浴”。在骨伤科的领域,现存最早的伤科专书《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已提出了“凡肿是血伤,用热药水泡洗”的观点。共30例。其中急慢性软组织14例,颈椎病3例,关节炎2例,坐骨神经3例,肩周炎5例,腱鞘炎3例。

2结果

2.1 针灸治疗法的效果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运动自如,恢复正常功能,体征消失(X线影像检查不一定恢复正常,如骨质疏松、增生等)。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运动功能显著进步,体征大部分消失或明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与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有进步。无效:治疗前后无好转的变化。在肿胀范围之内,刺入2~5针,肿痛面积较大可多刺10余针,选用26号或28号较粗针效果更佳。治疗结果:平均治愈率为68%,总有效率为96%。

2.2 消炎散药物治疗法的治疗结果。疗效标准:治愈:经外敷消炎散1个疗程后各部位疼痛消失,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显效:经外敷1个疗程各部位疼痛基本消失,关节处略有不适感;好转:经外敷1个疗程后,各部位有轻度胀痛,关节功能轻度受限;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改善。治疗结果:本组30例,治疗1个疗程后,治愈14例,占46.7%;显效9例,占30%;好转5例,占16.7%;无效2例,占6.6%。总有效率93.3%。

2.3 中医熏洗疗法的治疗结果。具有方便、有效、副作用小、应用范围广泛的特点,在治疗骨关节疾病,尤其是伤筋疾患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根据中医四诊八纲的理论,软组织损伤属早期实证,其病机为经脉损伤,血气受损,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所以,应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治。采用玻璃酸钠合中药(制川乌15g,制草乌15g,没药15g,乳香15g,透骨草20g,艾叶30g,海桐皮30g,防风20g,细辛15g,三棱15g,莪术15g,牛膝20g,苏木60g)熏洗治疗膝骨性关节炎67例。结果:经1个~3个疗程治疗,急慢性软组织14例治愈率85.7%,颈椎病、关节炎全部治愈。对坐骨神经,肩周炎,腱鞘炎都有一定的疗效。

3 讨论

3.1 中医认为,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属于“伤筋”的范畴,致病机制为经脉受损,气机不畅,血运受阻,气滞血瘀则疼痛,离经之血溢于皮下则肿胀。主要是足太阳经脉的损伤,依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取后顶、天柱及腰部夹脊、腰眼、秩边,以通经止痛。在最痛的部位、最痛的时间、最痛的做最痛的针法可达到缓解痉挛、止痛的目的。局部针刺疗法是在中医古籍《灵枢•官针》篇记载的偶刺、报刺、恢刺、齐刺、扬刺、输刺、傍针刺、合谷刺等针刺法基础上结合古代医家、医案、病例及笔者临床经验总结,同时体会局部针刺多针疗法适用于骨伤科的痹症与伤筋的治疗,此针刺方法可以促进局部的气血运行,并有明显的止痛消肿作用,此法体现了中医理论“以痛为输”局部取穴的原则,但对病变范围较大或有全身症状及合并症,还应配合远经取穴或辨证取穴的方法,尤其是对病久气阴两亏老年患者同进加施温灸疗法,效果更佳。

3.2 骨伤骨病出现热痛,往往伴有红肿症状,常为初期瘀血新聚,正气未虚或瘀血化热,邪正交争局部产生。消炎散的组方遣药正是基于这一观点,方用大黄破血;当归、赤芍和血;姜黄活血。能散既结之瘀,宁已伤之血络。选用栀子、金银花、蒲公英等寒凉之品凉解局部血分之热,使血热无妄行壅结之势,瘀血无由再生。综观诸药,散血与凉血相辅,血热能清,瘀凝可散。寒凉与辛温相制,凉不留瘀,散不动血。全方通过散血凉血达到消肿止热痛的目的。局部外敷使药力更专,直达病所,取效更捷。消炎散的药理实验研究表明:它有较好的抗炎和镇痛效能,能减轻热痛型骨伤骨病无菌性炎症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缓解疼痛。本观察研究表明临床疗效较好,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使用。

3.3 伤科疾病早期病因病机为经脉损伤、阻滞血气、血离经脉、瘀积不散。常以红花、桃仁、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类药结合川芎、乳香、没药、白芷、姜黄等行气止痛类药为主组方。疾病晚期外伤日久以至于肝肾不足,气血亏虚,筋骨失养,血不荣筋,应以杜仲、牛膝、续断、千年健等补益肝肾类药物,当归、鸡血藤、白芍等养血通络类药物,桂枝、肉桂、川椒等温通经脉类药物为主;以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类药物为辅;对于病久入络者可以稍加虫类药如乌梢蛇、土鳖虫、地龙等搜风通络。此外,根据导师的临床经验,在运用熏洗方时可以加入透骨草、伸筋草等草类药,这类药可以增加皮肤的通透性,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参考文献

[1] 高永理. 中药熏洗剂治疗关节软组织损伤[J]. 中国社区医师, 2005, 20(7)

[2] 丁荣富. 中医外治法治疗骨伤科疼痛性疾病体会[J].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7,6(9)

第3篇:中医骨伤科总结范文

关键词骨伤活血化瘀少林万应膏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151

当人体遭受损伤后,筋骨、软组织遭到破坏,致使血液泛溢于皮肉筋骨之间,出现经络阻滞,气机不畅。表现为肢体局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治疗时必须首先抓住活血、化瘀、通络这一法则,此法可调节机体,改善血液循环,疏通气血,促进瘀血吸收,从而使瘀滞消散,肿胀消退,达到舒筋通络,通利关节,减轻疼痛,促进功能恢复的方法[1]。少林万应膏是我院经多年临床应用实践证明,该药膏有活血化瘀功效,对于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和慢性劳损疗效显著。2008年6月~2011年8月采用自制少林万应膏治疗骨伤科疾病患者200例,均获得良好疗效。临床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6月~2011年8月收治骨伤科患者400例,男282例,女118例:年龄12~76岁;四肢骨折脱位140例,胸腰椎肋骨骨折108例,软组织挫伤81例,慢性劳损71例;病程1小时~12年。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0例。

方法:少林万应膏的组成及制作方法:方中由当归、白芷、金银花、赤芍、红花、牛膝、鸡血藤、桑枝、秦艽、川断、元胡索、白花蛇、天花粉、蒲公英、生大黄、川黄连各一两,乳香(去油醋制)、没药(去油醋制)、儿茶、防风、荆芥、白鲜皮、地丁、老鹳草、黄柏、桃仁、三棱、莪术各5钱,虎骨、全蝎、天麻、苏木、刘寄奴、千年见、冰片各三钱,穿山甲、檀香、桂枝、马钱子(油炸去皮)、制川乌、制草乌、木香、苍术、蛇床子、苦参各4钱,汉防已、石南藤、青风藤各六钱、雄黄4钱3分、明矾5钱、鹿香2钱、自然铜(醋淬7次)、土鳖虫血竭各2钱。木瓜1两,广丹1斤3两2钱,香油6斤等。熬膏方法:先将乳香、没药、轻粉、红粉、樟脑、儿茶冰片研细备用,另取麻油置锅内,投入余药用文火炸枯,使诸药成炭,捞去药渣,降温扣滤除余渣,取其纯药油用文火熬至滴水成珠,锅边油花由锅边移到中心,烟色由浓黑转至青色最后变白时,用竹筷搅匀,膏制作成型后备用。

两组治疗方法:两组病例凡骨折、脱位者均先进行手法整复,合理外固定。两组病例均按中医辨证法予以中药内服。治疗组对于软组织挫伤。急慢性劳损病例将少林万应膏烊化贴于患处,骨折、脱位处外贴少林万应膏后进行外固定。1贴/日,每贴22小时,间隔2小时,连续用药1个月为1疗程。对照组单独采用内服中药,方法同治疗组。

疗效判断标准:①优:7天内患处肿痛消失,单纯软组织损伤,功能恢复;②良:疼痛显著减轻,肿胀消退>1/2,单纯软组织损伤功能接近正常;③有效:12天后,肿胀疼痛缓解;④无效:疼痛无明显减轻。不良反应:皮肤出现皮疹。

结果

两组治疗结果,见表1。

讨论

少林万应膏主治跌打损伤、闪腰岔气、血瘀作痛、半身不遂、骨折接脱臼、风邪皮痒、腹中症瘕、痦病块、气积、血积、食积等症[2]。骨折、脱位及软组织挫伤肿痛内服中药同时外贴少林万应膏,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服中药治疗患者[3]。因少林万应膏直接外贴患处,它的功效在损伤的局部进行治疗。少林万应膏由当归、白芷、金银花、赤芍、红花、牛膝、鸡血藤、桑枝、秦艽、川断、元胡索、白花蛇、天花粉、蒲公英、生大黄、川黄连各1两,乳香(去油醋制)、没药(去油醋制)、儿茶、防风、荆芥、白鲜皮、地丁、老鹳草、黄柏、桃仁、三棱、莪术各五钱,虎骨、全蝎、天麻、苏木、刘寄奴、千年见、冰片各3钱,穿山甲、檀香、桂枝、马钱子(油炸去皮)、制川乌、制草乌、木香、苍术、蛇床子、苦参各四钱,汉防已、石南藤、青风藤各六钱、雄黄4钱3分、明矾5钱、鹿香2钱、自然铜(醋淬7次)、土鳖虫血竭各2钱。木瓜1两等40余种药,根据传统制作方法精制而成,具有活血止痛、舒筋活络、坚骨壮筋,祛风散寒等功效,对骨折中、后期应用尤为适宜。少林万应膏有舒筋活络、坚骨壮筋的药物作用,而且少林万应膏有一定韧度,在骨折、脱位治疗中起到一定的制动功效[4]。少林万应膏经文火加热烊化紧贴皮肤,能稳定骨折断端,可以减少固定夹板,或提早拆除外固定,对一些伤筋、脱位、儿童脊枝型骨折病例仅用少林万应膏外贴,再用绷带外包扎即可。

少林万应膏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但骨伤科运用尤为广泛。骨伤患者多系暴力骤加,离经之血内积,瘀阻于筋脉组织之间,造成血循障碍,气血不通,出现疼痛、肿胀、青紫或硬结、包块等。瘀血阻滞既是骨伤科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亦是本病的病理产物[5]。瘀血不去,血不循经,只有使瘀血得以消除,血归循经遂,气血运行通畅,才能促进损伤组织修复,恢复正常功能。活血化瘀法在骨伤临证中,只要根据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损伤程度、瘀血的轻重,予以辨证施治,权衡主次,灵活选方加减用药,方能收到满意的效果[6]。少林万应膏在临床应用中,在夏天,少林万应膏可能阻碍皮肤透气,有少数病员出现局部搔痒、皮疹,少数病例使用后出现接触性皮炎,在临床观察中,皮炎的发生率1%~3%。一旦出现,停止使用,皮疹很快自行消退。发生局部过敏除有个体差异因素外,可能与膏药制作后火毒未清有关。

参考文献

1韦以宗,主编.中国骨伤科技术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2李永春,主编.简明中医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刘柏龄,樊春洲,主编.中国骨伤科学词典[M].北京:中国中医出版社,2009.

4张安祯,武春发,主编.中医骨伤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5卓大宏,主编.中药临床应用[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6高学敏,主编.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第4篇:中医骨伤科总结范文

西医骨科在完成了切开复位内固定后,就谓完成治疗的70%。而中医骨科在整复骨折、对位满意后,作夹板绷扎外固定,仅只是完成其治疗中的1/2,可以说正确把握好夹板的绷扎技巧,是我们骨伤科医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惊讶地发现,相当数量的病人其骨折的再移位、成角或脱位,与夹板的适度和绷扎技巧有关,严格地说,是医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骨折的再移位、成角。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夹板长度过短,杠杆力不强;2夹板过宽或过狭,截面接触不够;3夹板超关节掌握不当,固定不充分;4绷扎松紧度不适,绷扎顺序不对,使夹板的应力不齐;5绷扎时不均匀,局部太密,或太稀;6夹板绷扎的时间掌握不好,有时太短,有时太长。以上几点均是骨折夹板绷扎外固定中常常出现的情况。其危害是有的会影响骨折的对位,有的会影响骨折的愈合,有的会影响关节的功能恢复,有的会影响肌肉血管神经的恢复,甚至会出现医源性的肌肉缺血、孪缩。如:神经损伤、关节僵硬等。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把四肢常见骨折的夹板绷扎外固定方法总结起来供同道商讨。我们所使用夹板均为干杉树皮临时削切,依使用部位切剪塑形而成,再衬垫棉花,外缠绷带。其特点是:因人而已,轻巧灵便、质地硬韧,舒适服贴,虽临时削切但熟练后亦不费时间,夹板经敲击锤打后可随意弯曲以适应关节固定,外观美。现分类分别陈述如下。

1. 前臂骨折,含单一尺桡骨折或尺桡双骨折。夹板要求:背侧块前臂全长略过腕关节,背侧远端有缺口,避免尺骨头的直接受压,掌侧方块,前臂全长,过腕关节至小鱼际肌远端。尺侧夹板两侧缺口,并有30度的尺倾角斜度。绷扎要求:首先在肢体皮肤包扎一层纱布,再将背掌侧夹板绷扎,要求从头至尾全程包扎,再将尺侧块夹板包扎。

2. 肘部骨折、脱位,含桡骨小头骨折、尺骨喙突骨折及肘关节脱位等。夹板要求:屈肘90度左右,近端至肱骨上1/4处,远端至腕部。绷扎要求:肢体皮肤全程纱布包扎,根据患肢屈肘要求决定夹板屈肘度,将夹板绷扎,松紧适度,悬吊患肢。

3. 肘部骨折:肱骨髁上骨折等,夹板要求:肘髁部内外侧夹板二块,肘部有弧行缺口,肘托夹板一块。绷扎要求:肢体皮肤全程纱布包扎,肘部内外侧夹板包扎,再肘托绷扎,悬吊患肢。

4. 上臂骨折,含肱骨上中下1/3、中段骨折。夹板要求:内外前后四侧夹板,均要求与肱骨基本相等长,内侧可略短些,屈肘90度夹板,前后夹板近端有一弧度缺口(沿肩部)。绷扎要求:肢体皮肤全程级布绷扎一层,前后夹板全程绷扎二层,再将内外侧夹板全程绷扎,最后将屈肘托夹板绷扎。其中顺序不要乱,切记不要3块或4块一同绷扎或前后一侧等乱绷扎,否则影响绷扎效果。

5. 肩部骨折,主要包括: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大结节骨折、肱骨上段骨折。夹板要求:前后外3侧夹板与上臂等长,前后夹板近端有一弧度缺口(沿肩部)外侧夹板可超肩关节。绷扎要求:肢体皮肤全程纱布绷扎一层,前后二块夹板全程绷扎二层之后再加外侧夹板加压绷扎。

6. 踝骨骨折,包括内踝、外踝及胫骨远端骨折,夹板要求:内外夹板,与小腿相等长,夹板前方有弧形缺口,后侧夹板一块,跟腱处有与跟腱相符的弧度,夹板与小腿等长,踝托夹板与小腿等长。绷扎要求,小腿全长纱布绷扎一层,先将内外侧夹板,全程绷扎2―3层,再将后侧夹板绷扎,完毕再将踝托绷扎,不要将小腿内外后3块夹板同时绷扎。

7. 小腿骨折,包括胫腓骨中段、下段1/3骨折。夹板要求与绷扎要求同上。

8. 膝周围骨折,含胫腓骨中上1/3骨折、胫骨中骨折、股骨远端骨折。夹板要求:内外侧夹板二块,长度为小腿2/3加股骨1/2之和,后侧夹板长度与内外侧夹板等长,踝托丁字夹板。绷扎要求:纱布将肢体夹板区内绷扎一层,内外的夹板全程绷扎2―3层后将后侧夹板绷扎,再将踝托夹板绷扎、固定。股骨远端骨折,需加前侧夹板即可。

9. 大腿骨折,包括股骨中下段骨折、中段骨折、上1/3骨折。夹板要求:内外、前后、四块夹板与股骨干相等长,另加内外侧超关节夹板固定,外侧最长,可过髋、膝关节,内侧要过膝关节,小腿丁字夹板一块,即在踝托基础上,远端加一铅丝丁字支架。绷扎要求:夹板区内纱布绷扎一层,先绷扎内外的夹板,再绷扎前后夹板,再用4道绷带捆扎4块夹板,再绷扎四块夹板,过髋部绷扎,小腿丁字夹板最后绷扎,膝关节呈微位。

总之,夹板绷扎要把握以下几点:夹板长度要适当,切不可太短,要达到生物力学力量要求。绷扎松紧要适合,不宜过紧过松,过紧影响血运,过松则无效。夹板绷扎要充分,夹板不可短斤缺两,绷扎不可马虎。观察细致,绷扎第2d一3d观察肢端血运,绷扎1周左右要观察绷扎是否已松动,调整要及时,当绷扎出现松动时要及时加固,绷扎过紧时要及时调整放松,绷扎外观要美观。

参考文献:

第5篇:中医骨伤科总结范文

关键词:伤骨科疾病;活血接骨方;

    骨折、脱臼、颈腰腿痛、软组织损伤等是伤骨科疾病中常见疾病。笔者采用自拟的活血接骨方治疗43例伤骨科疾病,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5月~2010年8月骨科收治的1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0例。治疗组男43例,女27例;年龄17~56岁;骨折28例,脱臼17例,颈肩腰腿痛18例,软组织损伤7例。对照组男45例,女25例;年龄18~55岁;骨折26例,脱臼16例,颈肩腰腿痛20例,软组织损伤8例。全部病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骨伤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两组性别、年龄、病种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服用独一味胶囊,1次3粒,1天3次。治疗组采用自拟的活血接骨方治疗:当归15g,血竭3g,黄芪30g,鸡血藤20g,丹参15g,姜黄12g,海桐皮10g,桑枝30g,独活12g,牛膝15g,三七6g,炙甘草6g,以上诸药加水1000mL,熬至300ml,1次口服100ml,1天3次。两组14d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判断。

1.3 疗效判断

参考疗效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骨伤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定。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n %)组别

n

骨折

 

脱臼

 

颈腰腿痛

 

软组织损伤

治愈+好转

未愈

 

治愈+好转

未愈

 

治愈+好转

未愈

 

治愈+好转

未愈

治疗组

70

24(85.72)*

4(14.28)

 

16(94.12)*

1(5.88)

 

16(88.89)*

2(11.11)

 

7(100)*

0(0)

对照组

70

19(73.08)

7(26.92)

 

12(75)

4(25)

 

15(75)

5(25)

 

7(87.5)

1(12.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中医认为骨折、脱臼、软组织损伤及颈肩腰腿痛的发生为气滞血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反之,气机不畅,血行瘀阻,又加重气滞。依据“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理论,以活血化瘀为治则,行气消瘀,瘀去则痛止。活血接骨方基于中医组方原理,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收敛止血、补肾壮骨作用,临床可用于伤骨科疾病。方中以黄芪益气行血,当归、鸡血藤活血通脉为君药;血竭、三七活血化瘀为臣药,止血不留瘀,为伤科常用药[1];丹参、姜黄、海桐皮、桑枝、独活、牛膝强筋健骨、活血化瘀、通利关节、行经止痛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全方配伍,可发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强健筋骨。总之,其临床疗效优于独一味胶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第6篇:中医骨伤科总结范文

[关键词] 急性软组织损伤;中医外治法;综述

[中图分类号] R274.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1(2009)01(a)-086-02

急性软组织损伤是指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肌肉、肌腱韧带、骨膜、关节囊等软组织合并周围神经、血管的损伤,是各种致伤因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软组织的一系列病理变化的疾病,其病理变化以局部急性炎症与修复为主要特征。中医称之为“筋伤”,多为外来暴力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青紫瘀斑等。软组织损伤是一种常见的世界性疾病,其发病率仅次于感冒。很多医学工作者对此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中医学在治疗软组织损伤中有其独特的疗效, 故被广大医生和患者广为采用。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对本病进行综述。

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急性软组织损伤在中医骨伤科辨证中属于“伤筋”的范畴,《素问・五脏生成》其记载:“诸筋者,皆属于节。”唐・王冰注:“筋气之坚结者,皆络于骨节之间”。由此可见,古人认为的筋,即是骨节部位附着的有形之物。清代医家高士赚说:“大筋连于骨内,小筋络于骨外。”指出筋的作用是连接骨骼与关节,并支持肢体的各种运动。《灵枢・本脏篇》记载:“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圣济总录・伤折恶血不散》:“若因伤折,内动经络,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癖结不散,则为肿为痛。”《医宗金鉴》云:“损伤之症,肿痛者,乃疲血凝结作痛也。”明代薛已《正体类要》中说:“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是形伤气也。人体受到外力搏击,血脉经络挫伤,血气运行不畅,经络筋脉气机格阻,不通则痛,所以张子和有“诸痛瞥生于气”之论。气受伤,局部阻滞,营卫不行,气机闭塞,瘀血形成。《素问・痿论篇》曰:“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祖国医学根据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机,治疗方面总结出“活血化瘀”的治疗大法,形成了动静结合、内外兼治,分期用药综合治疗体系。尤其以外治法在这方面有独特的疗效。外用药物早在《神农本草经》、《五十二病方》等著作中就有记载,1931年出土的《居延汉简》还记录了汉代军医以膏药为主治疗各种损伤的方药,《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已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敷贴的方药。外用药方面形成了以敷贴药、搽擦药、熏洗湿敷药及热慰药为主的外用药体系。

2 本病祖国医学的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一个重要的特色。中医治疗各种疾病是都采取辨证论治[1]的方法,对本病也不例外,所以治疗无论是施行手法,还是内外用药,首先要辨证明确。

对于本病祖国医学认为:邪伤以风、寒、湿三邪为多见。可见风邪侵袭经络、肌肤,经气阻滞、肌肤麻痹,则可出现肌肤麻木等症,为风邪中络证。风与寒湿合邪,侵袭筋骨关节,阻弊经络,则可见肢体关节游走疼痛,从而形成风胜行痹症。可见湿郁于体表,阻滞经络以致肢体困重、酸痛。并可见风寒湿三邪合并为病,进而阻滞气机形成气滞,气滞而血行不畅,以致血脉瘀滞,由于“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所以气与血两者相互影响。

作为辨证论治体系的结论――方,这一祖国医学的重要特色,其组成必定会是一个治疗各种症候的复合体。以三七散[2]为例:三七散以三七、当归为主药,三七具有良好的止血和活血化瘀之双向调节功能,其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伤血,能改善血液浓、黏、聚、凝状态,确有明显镇痛、抗炎的作用。当归可抗菌、抗炎、镇痛,降低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对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的机体具有调节作用。川芎、川牛膝、儿茶、没药、乳香可益气化瘀、消肿止痛,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脆性,改善外周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的形成,具有镇静、镇痛、抗炎的作用,对骨折愈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象牙、象皮可清热镇惊、解毒、活血止血、敛疮。木瓜、续断可舒筋活络,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调经脉。其中木瓜煎剂对小鼠蛋清性关节炎有消肿作用。土鳖虫的主要功效是破血逐瘀,续骨接骨。龙骨具有收敛止血、生肌敛疮,镇静、催眠的作用。自然铜具有抗菌,促进骨折愈合,散瘀止痛,接骨疗伤的功效。所以治疗方面以“止痛”为基本治疗原则,同时视其征候,再配合活血化瘀、消肿散结、行气活血、祛风胜湿、清热解毒、温经散寒、舒经通络等药物来治疗本病。

近些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急性软组织损病方面,对外用药擦剂、膏药、药膏等进行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并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①川花膏:孟宪军[3]采用川花膏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通过动物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川花膏能够抑制创伤局部无菌性炎症反应,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与炎症介质的稀释和运转。临床表现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舒筋活血散:李洪斌[4]采用本方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216例进行临床实验观察发现,该药直接敷于患处,药力集中,直达病所,使炎消、瘀散、血活、筋续、痛止,促进创伤愈合,功能恢复,总有效率为98%,说明舒筋活血散临床治疗软组织损伤疗效可靠。③消痛宁:郝世渊[5]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消痛宁具有止痒和微弱的局麻作用,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引起敏感,抑制痛觉神经起镇痛作用。通过临床研究发现消痛宁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478例,总有效率为100%,说明软痛膏临床治疗软组织损伤疗效可靠。④复方西红花膏:罗毅文[6]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复方西红花膏是通过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来达到组织修复目的,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效。

除以上几种药方外还有损伤康复膏[7]、肿痛酊[8]等多种有效药方,都在临床上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

现代医家发现外用制剂透皮吸收[9,10]对治疗效果有明显的提高。外用药物的透皮吸收机理在中医早有论述,清代名医徐洄溪曾有过一段论述:“今所用之膏药,古谓之敷贴,其用大端有二:一以治表、一以治里。治表者如呼脓去腐止痛生肌,并摭风肉之类,其膏宜轻薄而日换,此理人所易知;治里者、或驱风寒或和气血或消痰痞或壮筋骨,其方甚多,药亦随病加减,其膏宜厚而久贴,此理人所难知,何也?”他又解释说:“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这一段论述已相当明确地阐明了皮肤吸收的机理。

3 目前祖国医学对本病治疗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中药外治法对软组织损伤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药外治法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不能不引起注意。①重临床经验总结,轻外治理论研究:理论医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和先导,只有理论医学的突破,才可促进临床医学的飞快发展。但是综观近20余年有关中药外治的研究资料,却是以民间验方收集、古代文献整理及临床经验总结为主,鲜见深入地进行中药外治理论的研究,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将会影响其发展。②低水平重复研究多,高科技重大突破少:近些年中药外治法的研究,不少仍停留在中医古方或民间验方的临床观察验证上,粗糙的制剂,简单的观察,低水平的重复,而没有引进先进的高新科学技术来对古人的经验和疗效确切的验方进行研究,以使配方更加合理、制剂更加精致、使用更加方便,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需求。

循证医学是近年来临床医学领域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已成为当前国际上医学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它在骨伤科领域的应用,必将对骨伤科的临床实践及临床课题研究产生划时代的影响。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即遵循科学依据的医学。循证医学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临床问题[11]。循证医学的核心(随机、对照和盲法) 是寻找共性的东西,无论是随机对照试验(RCT)、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还是综合多个同一研究目的的、高质量的单一随机对照试验的 Meta 分析,无不体现了这一核心。而中医药学的核心――辨证论治,却是寻求个性的东西。中医诊断疾病经验性和主观性较大,不同的中医师诊断同一个患者,肯定有出入。不见患者怎么辨证论治?见了患者怎么实现盲法?如何有效地消除单盲法的偏倚?其一,影响患者随机分组的必要因素太多,这些因素包括证候不同,证候相同但是症状不同,证候相同,症状相同但是用药不同,证候相同、症状相同、用药相同但是所用中药的产地不同、采收季节不同、炮制过程因人而异等,如此众多的异质性因素都必须考虑进去,所需患者的数量必然巨大。中医的医案绝大多数是一个医案只记录一个患者的治疗过程而不是一组患者的治疗过程,原因很简单,就多因素疾病而言,相同疾病、相同症状、相同用药的患者,重现性较小,怎样随机分组?其二,大多数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质量可控性、有效成分均一性至今没有很好解决,这是影响中医药临床疗效的严重问题。现在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质量的总体状况是,贵重的中药假的多,便宜的中药缺的多,劣药横行。目前“方对药不灵”已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是常见现象。这些问题循证医学目前尚无法解决。简而言之,循证医学的核心要求是相同疾病、相同用药的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和盲法进行临床试验,而这个要求对中医药学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做不到。生搬硬套这个要求也不能获得真实的结果。再者,循证医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评价结果的方法,而不是一种探索创新的方法,中医药学现代化研究不仅需要前者,更需要后者。循证医学目前的理论和方法还不能客观评价中医药学的临床研究,即使能行,发现问题后还是要在中医药学本身找原因,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那些认为只要在中医药学临床研究中大量使用循证医学目前的理论和方法就能大幅度提高中医药学临床研究质量、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有效率和重复性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综上所述,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中医外治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中医治疗的特殊性,使得其与现代医学研究缺乏沟通、缺乏说服力。所以应该在现代医学与中医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中寻找一个结合点,使得中医的治疗效果得到循证医学等现代医学理论的证实,同时可对透皮技术进行深一步的研究。近年来随着透皮吸收理论及透皮促进剂的推广,外用药在不断寻找运用简便、廉验、效果好的新剂型。这个可以成为是中医外治急性软组织损伤一个新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李伟强.中医骨伤科外治法与辨证论治的关系探讨[J].中医外治杂志,2004,13(6):28-29.

[2]贺延新.三七散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2007,19(4):14.

[3]孟宪军.川花膏抗急性软组织损伤药效及作用机制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2):74-76.

[4]李洪斌.舒筋活血散治疗软组织损伤216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7,15(2):22.

[5]郝世渊.消痛宁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478例[J].陕西中医,2006,27(8):982.

[6]罗毅文.复方西红花膏对损伤组织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骨伤,2006,14(3):26-29.

[7]张汉庆.截血膏治疗急性闭合性四肢软组织损伤[J].中国中医急症,2004,3(5):323.

[8]朱勇.肿痛酊治疗软组织损伤416例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2004,23(7):414-415.

[9]宋友华.药物透皮给药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1991,26(3):139.

[10]孙考详.中药透皮吸收研究概况[J].中国药学杂志.1996,1:13-16.

第7篇:中医骨伤科总结范文

[关键词]臭氧; 慢性软组织损伤

[中图分类号] R274.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2-103-01

臭氧,由三个氧原子构成,是氧气的同素异形体,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因而有很强的杀菌,抗炎,不留痕迹,无二次污染的独特优点。臭氧冶疗技术,在意、德、法、美、俄等西方国家已普遍应用,近年引入中国。慢性软组织损伤导致的顽固性疼痛目前被认为是世界三大疑难病症之一,目前仍缺乏对慢性组织损伤疼痛的有效治疗手段[1]。慢性软组织损伤病种在本院的骨伤科已日益增多,约占3/5之多。我们自2009年10月开始,采用德国赫尔曼臭氧冶疗仪冶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症,冶疗观察常见的8种疾病,共280例,取得了显著的方效,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上280例均选于本院骨伤科住院和门诊,其中女124例,男156例,年龄最大者71岁,最小25岁。病程最长6年,最短16天。

1.2 病例纳入标准

按中医骨伤科学[2]的标准诊断,并作必要的血、尿、生化、X片、B超、CT和MRI等检验,排除血液病、结核、风湿、肿瘤,年龄范围基本不受限制,无严重的心脑肝肾等内脏疾病者。

1.3 冶方方法

用10ml一次性注射器从设备中抽取浓度为40μg/ml的臭氧气体10ml,为了缓解注射时患者的疼痛,另外加2.5ml利多卡因与2.5ml的生理盐水和10ml的臭氧气体讯速混合。以上患处疼痛点局部浸润式注射。注射量则根据病变区组织学特征,一般筋膜表面,鼓膜面,肌腱韧带3~5ml,肌肉间隙,关节滑膜组织

内5~10ml,关节内10~20ml。每天注射一次,3次为一疗程,多数患者在一个疗程内缓解症状。

2 疗效判定和冶疗结果

2.1 疗效判定

疗效评定标准[3]

临床冶愈:疼痛完全消失,功能复常,随访6个月以上无复发;显效:疼痛基本消失,功能恢复不够完全;好转:疼痛明显减轻,功能有所改善;无效:冶疗三疗程以上症状无变化。

2.2 冶疗结果

3 典型病例

张某,男,52岁,因长期伏案工作致颈右肩疼痛,活动不利,3周来诊。检查可见颈椎棘突,肩背肌压痛,皮下可扪及条索状物,压痛更甚,X线检查C5-6椎体骨质增生,间隙狭窄。诊断为颈背肌筋膜炎,应用10ml一次性注射器从设备中抽取浓度为40μg/ml的臭氧气体10ml,另加2.5ml利多卡因与2.5 ml的生理盐水与气体混合后,即分别在上述痛点局部浸润式注射。每天注射一次,连续注射3天,共3次,症状消失,随访1年未见复发。

4 讨论

4.1 作用机理

目前国内外资料认为主要作用机理为[4-5](1)直接作用于病变组织内、神经周围的炎性致痛物质成份,如5-羟色胺、缓激肽、脂质类物质、氢离子等。发挥分解、中和、破坏等作用而消除疼痛;(2)刺激局部组织产生类似针灸样的反射疗法效果,使体内产生内源性镇痛物质,化解疼痛;(3)O2-O3代射后在局部直接改善了神经末梢组织缺氧的状况;(4)浸润注射O2-O3过程,能使病变组织内粘连与挛缩得到松解和疏导。

4.2 适应症选择与禁忌证

4.2.1 适应症:(1)具有典型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史、症状及体征[6];(2)影像学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排除了运动系统以外疾病;(3)病变部位触诊明确,局限。

4.2.2 禁忌证:(1)其它系统的疼痛;(2)疼痛部位不明确、弥散者;(3)有出血倾向疾病患者;(4)甲亢严重患者;(5)蚕豆病患者。

4.3 注射手法与疗效

注射治疗本身操作简单,但本治疗要求无误、分层、分区将O2-O3混合气体,浸润到病变相关部位,才能获得良好的疗效。我们体会以下几方面的疗效关键。(1)使用消毒后手指配合注射时解剖部位的确定。因人体软组织变形、移动性大、不易掌握准确部位[7]。(2)按疼痛区组织解剖部位,分层、分块、包围式浸润,疗效较好。(3)使用麻醉剂,浸润注射过程中,减少痛苦,适当调整注射量和范围。(4)注射后需静卧15分钟,治疗期间减少活动,尽量多休息。(5)不可快速、强力推注,以免造成O2-O3气体逸出病变区影响疗效。

4.4 并发症及预防

人类应用O3的160年以来,未发现其药理作用导致病残、死亡报道。但上世纪初的血管内直接大量注射,尤其静脉内,有导致气体栓塞死亡报道,现已禁用。因此,浸润注射过程中,防止误入血管内注射,是此技术应用的要点。

02-O3浸润治疗慢性软组织疼痛、简单、方便,代谢物为O2,因此组织内无残留,和反复多次使用。没有激素类药物等副作用,对一些特殊类型病人(高血压、糖尿病、溃疡病、骨质疏松症、股骨头坏死),增加了治疗的选择机会。

参考文献

[1] 赵俊,李树人,宋文阁,疼痛诊断治疗学[M]。1版,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2.

[2] 张安桢,武春发,中医骨伤科学[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3] 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4] L.Simonetti,L.raffi,P.cenni;PharmaloLogieal Mechamisms Underlying Oxygen-Ozone Therapy for Herniated Dise.Rivista Itaiana di Ossigeno-Ozonoterapia,2003;2:7-11.

[5] Lbrina,Pc,Villain:Treatment of rotator cuff lesions with Echo-Guidedinfiltration of an Oxygen-Ozone Mixtrue,Rivista Italiana di Ossigeno-Ozonoterapia,2004:3:139-147.

[6] 董亦明.软组织损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第8篇:中医骨伤科总结范文

关键词:下尺桡关节损伤;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护理

下尺桡关节损伤(distal radioulnar joint injuries,DRUJ injuries)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通常并发于桡骨远端骨折、尺骨茎突骨折、Galeazzi骨折、Essex-Lopresti骨折[1],一般均可行手法复位配合夹板外固定治疗,但复位后固定期间的观察与护理十分重要。我科于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中,门诊治疗急性下尺桡关节损伤42例,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配合中药敷药、心理调护、康复功能锻炼指导等综合护理干预,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20~63岁,均为外伤造成。经X线检查确诊为下尺桡关节损伤[2],尺骨远端向背侧突出,其中单纯下尺桡关节损伤33例,伴尺骨茎突撕脱骨折9例,左侧18例,右侧24例。伤后至就诊时间最短1小时,最长5天。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手法复位 患者取平卧位,若不能耐受疼痛可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嘱患者肩外展,屈肘90°,前臂中立位。一助手握持患肢肘部,术者握持患肢腕部,适当力度拔伸牵引,前臂旋后位轻屈腕,来回旋转腕关节,待紧张松解完全后,极度背伸腕关节并极度外旋,将尺骨茎突向掌侧推,可及弹响。术后患者会立即感疼痛减轻,前臂旋后功能恢复,尺骨远端无向背侧突出。

2.1.2 夹板固定 保持复位后位置,腕部外敷本院中药制剂伤科黄水纱,予2块杉树皮小夹板,超腕超肘,内铺一层夹骨棉,前臂旋后位屈肘固定,三角巾胸前悬吊,固定4~6周。

2.2 护理方法

2.2.1 复位固定前护理 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的大致过程、优势与不足以及成败案例,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在手法复位时安慰疏导患者,减轻其焦虑与恐惧的情绪,增强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建立治疗的信心;协助患者摆放,密切观察患者面色、呼吸及意识等变化,预防痛性晕厥的发生。

2.2.2 复位固定后护理 复位固定后3~5日,注意观察患肢的血运,若出现疼痛、肿胀加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患肢末端麻木,针刺反应迟钝,手指活动受限,苍白或发青,温度比健侧降低或冰凉,说明患肢有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应马上调节夹板的松紧,如:松解夹板上的绳带,症状仍不缓解,就必须完全解开夹板,将患者迅速交主诊医生进一步处理。由于损伤手法整复后3~5日肿胀明显,此时夹板固定会显得过紧;待患肢消肿后,夹板又会变松。过紧可造成血运障碍,过松则起不到固定作用。因此,嘱咐患者每隔3~5日到医院复查。此外,应预防外力碰撞冲击,造成再次移位。复位固定后应每周行X线摄片一次,观察是否移位。下尺桡关节损伤后肿胀是正常现象,为减轻肿胀程度,可指导调整,将患肢抬高,减少下垂,卧床时可用枕头垫高,高于心脏水平,有利于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同时,口服活血化瘀中药,也对消肿起一定作用。

2.2.3 康复功能锻炼指导 早期正确的康复功能锻炼,可促进下尺桡关节损伤的修复,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粘连、骨质疏松的发生。锻炼应循序渐进,逐步适应。复位后可指导患者进行伤肢掌指关节伸屈和抓拳活动,注意力度与频率,每次50下,每日3~5次,每次约10分钟。患肢肘部勿长时间处于屈曲90°,应间隔做伸屈运动有助于血液循环,保持关节功能,有利于消肿。肩关节也应常做外展、外旋、上举等运动,减少僵硬、粘连及失用障碍。在拆除夹板后,需继续功能锻炼,加强腕关节的背伸、掌屈、对掌运动,每日3次,运动幅度逐渐增加,以患者疼痛为度。应告知患者初次锻炼会有疼痛不适感,应坚持医嘱正确锻炼,逐步恢复患肢功能。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Dienst功能评估标准。优:无疼痛,活动不受限,功能正常,握力正常,掌屈或背伸减少小于15°。良:偶尔疼痛,剧烈活动受限,功能接近正常,握力接近正常,掌屈或背伸减少小于30°~50°。差:持续疼痛,正常活动受限,功能明显减弱,握力明显减弱,掌屈或背伸减少50°。[3]

3.2 疗效评定结果 本组42例,术后X线片显示达到或接近达到解剖复位。经6~12月随访,按上述标准评定,优31例,良8例,差3例,优良率为92.8%。3例差者均为再次外伤导致下尺桡关节复发脱位,再次手法复位效果不佳,后行手术治疗。

4 讨论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四肢损伤、骨折、脱位具有固定可靠,损伤愈合快,功能恢复好,简易方便,治疗费用低,并发症少,患者痛苦轻等优点。但伤后局部肿胀往往影响小夹板固定的效果,长时间夹板固定引起压疮,甚至骨筋膜室综合征,夹板松动会失去固定的效果,外敷药物可引起皮肤过敏,功能锻炼不当可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因此,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是保证疗效的关键,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治疗时制定科学规范的护理程序,通过术前心理干预,术中术后密切地观察病情变化,认真指导患者正确进行康复锻炼。[4],[5]

总之,我们认为下尺桡关节损伤通过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可很好减轻病痛,促进损伤愈合,有利于腕关节的功能恢复。在治疗的基础上,正确的护理与康复指导必不可少。护理人员既要耐心细致,又要专业扎实,只有这样才能与医生配合,共同减轻患者痛苦,达到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Thomas BP, Sreekanth R. Distal radioulnar joint injuries[J].Indian J Orthop,2012,46(5):493-504.

[2]吴学仪.下尺桡关节损伤早期诊断与治疗体会[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2,24(3):40-41.

[3]黄挺,陈金洪,王国平,等.单纯下尺桡关节掌侧脱位[J].中医正骨,2008,20(11):47-48.

[4]蔡真,肖江平,习白羽.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护理与康复[J].医学信息,2010,23(3):691-692.

第9篇:中医骨伤科总结范文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手法;辨证;理论依据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6.02.011

中医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e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和可靠性,已得到业内公认。龙岩余氏骨伤应用“三步六法正脊术”“麻醉下腰椎大推拿法”和“腰腿舒筋法”治疗LDH已50年,有较好的疗效。由于LDH是现代医学病名,手法设计的依据是要解除髓核压迫神经根。近年来,开放手术的进步和微创手术日愈成熟,临床疗效不断提高;但相对于中医手法固守髓核压迫论,在临床疗效的提高上则显得落后。中医传统理论是否能继续指导腰腿痛的手法治疗,本文就此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1 LDH临床表现的中医辨证

1.1 LDH的病因辨证 腰腿痛有内外因素,内因有先天禀赋不足造成肾气亏虚,后天耗损,引起肾精亏损。外因风、湿、寒、热等外邪侵袭腰部,引起经脉气血运行受阻,外伤则造成血瘀气滞。

纵观古今,综合余氏家传经验,腰痛的主要类型是肾虚,“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腰痛多为肾虚,久腰痛必为肾虚。”(《景岳全书》)胡有

谷[1]认为,构成椎间盘突出的基本因素是椎间盘退变,诱发因素中,脊柱的先天结构异常是最主要因素;同时认为,LDH的发病年龄在30~50岁最高。以上符合中医病理观,脊柱的先天畸形本质上是先天禀赋不足,即肾气不足。胡有谷在椎间盘生理性退变一章中引用了Conventry的研究报告,在接近20岁的椎间盘中已有退行性变,20~30岁

有的已有明显退变,纤维环出现裂隙。认为LDH的病机为肾精亏损、肾不主骨。

1.2 LDH的症状辨证 肾精亏虚者,腰部酸软或绵绵作痛,喜揉按,遇劳则甚,卧则痛减,腰膝软弱无力,或少腹拘急,手足不温,或五心烦热,失眠少寐,口燥咽干,舌苔少,脉虚细弱。偏阳虚者,舌淡,脉沉弱;偏阴虚者,舌红,脉弦细数。兼寒湿证者,腰部冷痛重着,得热则减,转侧不利,遇阴雨天疼痛发作或加重,静卧时腰痛不减甚或加重,舌苔白腻,脉沉而迟缓或沉紧。兼湿热证者,腰部弛痛,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疼痛加重,小便短赤,甚或大便结,舌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兼瘀血证者,腰痛如刺,痛处固定不移,拒按,轻症俯仰不利,重症痛剧不能转侧,或有外伤、用力史,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1.3 LDH的体征辨证 ①腰生理曲度正中为正常,腰椎左或右侧弯可辨为实证(多兼寒或瘀证)。实证者腰背肌紧张,按压板直或条索状,拒按,做反向侧屈不能纠正;腰椎侧弯,腰背肌松软,不能久立久行,喜卧,喜按,腰椎可短暂挺直,稍长时间恢复侧弯者为虚证(多为肝肾虚)。②腰生理前凸存在为正常,腰生理前凸增大或腰骶角增大为虚证(多为肝肾虚),多为肾亏。腰生理前凸消失或腰曲消失或反张,伴腰背肌紧张,腰肌板直为实证(多兼寒、瘀、或风湿证)。③有坐骨神经痛症状者,检查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抬高能达70°~90°为虚证(多为肝肾或气血亏虚);如直腿抬高试验 < 70°且呈阳性者,为实证(多兼寒或瘀证)。④神经损害症状,下肢肌力5级为正常,腰部及下肢肌力、肌张力降低或肌萎缩为虚证(多为脾、肝、肾虚)。下肢皮肤感觉无异常为正常,如感觉减退或迟钝为虚证(多为气血亏虚或兼痰瘀证)。膝跟腱反射减弱为虚证(为肝肾虚),反射活跃或亢进为实证(兼风证)。

1.4 LDH的病位辨证

1.4.1 LDH的责任经络辨证 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表现为腰部、骶髂部、髋后部和腿疼痛。经络辨证主要明确责任经络。腰痛、骶髂部疼痛的责任经络是督脉(含华佗夹脊穴)和足太阳。下肢疼痛由于部位不同,责任经络的确定要根据下腰椎椎间盘突出所压迫的神经根路线而定。有学者也观察到下腰椎间盘突出多累及督脉、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2]。

当腰椎间盘突出压迫L4神经根,表现为腰部、骶髂部、髋后部、大腿前外侧、小腿前外侧疼痛,有时还表现为小腿前内侧麻木、伸膝无力、膝反射减弱或消失[1]。足阳明经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斜)外加于辅骨(腓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股骨大转子);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_(胫骨),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灵枢经筋篇》)说明L4神经压迫症状与足阳明经筋循行路线大体一致,因此,责任经络为足阳明经筋。

当腰椎间盘突出压迫L5神经根,表现为腰部、骶髂部、髋后部、大腿和小腿后外侧疼痛,还有小腿外侧或足背及拇趾麻木,拇趾背伸无力[1]。足少阳经筋“起于小指次指(第四趾端),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腓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尾骨)。”(《灵枢经筋篇》)说明L5神经压迫症状与足少阳经筋循行路线大体一致,因此,责任经络为足少阳经筋。

当腰椎间盘突出压迫S1神经根,表现为腰部、骶髂部、髋后部、大腿、小腿及足跟外侧疼痛,小腿及足外侧包括足外侧三足趾麻木,拇及趾跖屈肌无力,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1]。足太阳经筋“起始于足小趾,上结于外踝;斜上结于膝部;下方沿足外侧结于足跟,向上沿跟腱结于N部;其分支结于小腿肚,上向N内侧,与N部一支并行上结于臀部”。(《灵枢经筋篇》)说明S1神经根压迫症状与足太阳经筋循行路线大体一致,因此,责任经络为足太阳经筋。

1.4.2 LDH的责任穴位辨证 LDH中突出物压迫和刺激神经根,是引起腰腿痛的根本原因,这个椎间盘即责任椎间盘,突出物压迫和刺激神经根处即主责任病灶,从中医学的角度它是主责任穴位。如何确定责任病灶,是准确寻找责任穴位的关键。

主责任穴位确定方法:L4神经根可以在L3~4椎间盘受到侧方突出髓核压迫,或下行至L4~5椎间孔出口处受到该平面突出于椎间孔外的髓核压迫;腰5神经根同样可以在L4~5椎间盘和L5~S1椎间孔出口处受到突出的髓核压迫;而S1神经根一般只在L5~S1椎间盘处受之压迫。偶也有一个椎间盘巨大的脱出髓核同时压迫下行于椎间孔的上节神经根和本节的神经根。确定这些责任病灶,需严格按照症状、体征、影象三者一致的原则,对责任椎间盘和责任病灶作出准确的定位辨证。

腰椎为督脉循行部位,L3~4、L4~5、L5~S1椎间隙正是下极俞、阳关穴和十七椎穴所在的位置,责任椎间盘即为责任督脉穴位。L3、L4、L5“棘突下旁开0.5~1寸”是华佗夹脊穴,如从L3~4、L4~5、L5~S1椎间盘突出物压迫神经根处的部位而论,相应的责任病灶即为责任华佗夹脊穴。

次责任穴位确定方法:责任经络的下肢循行部位中,常有多个疼痛反应部位,也称敏感点或激痛点。这些反应点多出现在络脉交结处或筋的聚结和联络处,可触及硬结,有条状、棱状、椭园形,又称为结络或结筋病灶点。按压可出现痛、酸、麻、胀、刺痛、放射痛等反应,此处可确定为次责任穴位。

1.5 LDH“骨错缝、筋出槽”辨证 “骨错缝、筋出槽”是中医伤科的特有名词。它既属于病名,又属于骨与筋受伤后的病机变化。中医学认为,外伤劳损、六之邪,使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而不能约束骨骼和稳定关节,产生骨错缝、筋出槽。在脊柱退行性病变中,肝肾亏虚,肝不主筋,肾不主骨,是骨错缝、筋出槽的主要病因。一般来说,骨错缝必然伴随筋出槽,而筋出槽久之可引起骨错缝,错缝与出槽二者多共同存在。

腰椎间盘突出有脊椎侧弯、生理前凸变直或反张、椎间隙狭窄和椎间孔变小等病理改变,同样是“骨错缝、筋出槽”。当代骨伤科专家冯天有[3]明确提出,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变化应该包括纤维环的破裂、髓核突出和患椎关节突关节的错缝及椎间韧带的损伤。

1.5.1 LDH的“骨错缝、筋出槽”临床辨证 冯天有[4]认为,腰部有“骨错缝、筋出槽”4种体征:①患椎棘突位置向左或右偏歪;②患椎上下两个棘间隙宽窄不等;③患椎棘突旁压痛,或伴有向下肢放射痛;④患处棘上韧带有条索样纵行剥离,触之钝厚,压痛明显,即可诊断。

陆剑挺[5]判断“骨错缝”是否行手法整复须同时符合4个条件:①脊柱活动受限;②疼痛;

③明显的压痛点;④X线片检查显示脊柱小关节错位或棘突偏歪。

张开勇等[6]也认为,现在较统一的观点是症状、体征(手法触诊阳性)、影像学阳性即可诊断。

1.5.2 LDH的“骨错缝、筋出槽”影像辨证 腰椎间盘突出之后,常有腰生理曲度改变、腰椎间盘隙改变和椎体前后错位等“骨错缝、筋出槽”现象;但在体格检查中,常可以查到腰椎左右侧弯和生理前凸变平直或后凸,立位“台阶”状棘突,腰骶角增大等征象,但难以准确判断和测量。因此,需要通过影像检查加以明确。

腰生理曲度、腰骶角、腰椎间隙改变,腰椎椎体前后错位时均应拍摄立位标准腰正侧位和腰椎过伸、过屈位的侧位片。立位摄片较卧位更符合临床实际,因为多数临床症状的产生在站立位,或行进中更为明显。

腰生理前曲改变的骨错缝辨证方法。①按照Seze的测量方法:在侧位片上,自T12椎体的后下角至S1的后上角做连线,此线与腰椎各椎体后缘的弧线形成一弓,弓顶即此弧线的顶点,正常应在L3,弓顶距离即为顶点至上述连线垂直距离,正常为1.8~2.2 cm, < 0.9 cm为变直,> 2.3 cm为加深。②腰侧弯Cobb氏测量法:头侧端椎上缘的垂线与尾侧端椎下缘垂线的交角即为Cobb氏角。若端椎上、下缘不清,可取其椎弓根上、下缘的连线,然后取其垂线的交角即为Cobb氏角。国际脊柱侧弯研究学会认为,采用Cobb法测量站立正位X线像的脊柱侧方弯曲,如角度 > 10°则定义为脊柱侧弯。

腰椎间隙高度改变的骨错缝辨证方法:男女腰椎间隙的正常高度是自上而从小逐渐增大,其中第3,4,5椎间隙较大,第3,5相似,以第4椎间隙最大。腰椎间隙测量方法[6]:在X线侧位片上测量相邻椎体缘前、中、后3个点之间的距离,如果下椎间隙中有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小于上椎间隙

1 mm以上者,即可定为椎间隙狭窄。椎间隙后方增宽者,只是前后高度的转移,并不是整个椎间隙高度增加。

腰椎椎体前后错位的辨证方法:腰椎椎体前后错位,是腰椎间盘之间的一种失稳现象,临床多称为滑脱。

腰椎静态失稳。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部分或全部滑移。Meyerding分级利用侧位X线平片对滑椎的程度进行了划分,主要是基于滑椎的椎体对应其下一椎体滑移的百分比。Ⅰ度滑椎 < 25%,Ⅱ度滑椎为25%~49%,Ⅲ度滑椎为50%~74%,Ⅳ度滑椎为75%~99%,如果椎体滑移至下一椎体水平以下则为Ⅴ度。

腰椎动态失稳。椎体滑移及成角的测量参照Dupuis法进行:于腰椎动力位侧位片上,在病变节段相邻两椎体的下位椎体上终板与上位椎体下终板水平各做一直线,两直线相交角度即为该不稳椎体的角度位移;上位椎体后缘相对于下位椎体后缘的水平位移即为椎体的水平滑移范围。按

Sonntag的标准,椎体间角度变化≥10?或水平位

移≥4 mm(X线片放大比率1∶1.15)可以诊断为腰椎失稳症。

对于腰椎动态失稳者,还要根据立位的腰椎动态侧位片进行分类。腰过伸侧位提示失稳加重,过屈侧位失稳减少者为后伸型;腰过屈侧位提示失稳加重,而过伸位失稳减轻者为前屈型。

1.6 八纲辨证 LDH的中医辨证分病因、症状、体征、病位、经络、“骨错缝、筋出槽”等多种方法,根据手法的实际应用需要,八纲辨证为上述辨证方法的总纲。八纲中虚实、寒热、表里分属于阴阳。①分虚实:外邪侵袭、急性期骨节错缝、筋偏出槽多表现为实证。气血亏虚,肾气不足表现为虚证,长期的骨节错缝、筋偏出槽也多为虚证。②辨寒热:风为阳邪。寒湿之邪,尤其寒邪均以寒证为主要表现,风寒湿邪“迫切而为沫”,出现痰证亦为阴邪。“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时有热证出现。③辨表里:从病位论,表是指软组织病灶,里是指椎间盘病灶。从病性而论,腰腿痛以骨痹出现,则为里证,风寒湿邪侵犯肌表则是表证。久病入络、久痛为瘀,则是里证。

2 LDH中医手法理论依据

八纲辨证为手法治疗LDH的总原则,要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筋出槽,骨错缝”还应按照“正其斜,完其阙”的治疗原则。

2.1 在八纲理论指导下手法治疗 ①补法:腰腿痛的滋补手法,通常以摆动类、摩擦类为主,但手法要轻而柔,不宜过重刺激。明・周于藩曰:“缓摩为补。”又曰:“轻推,顺推皆为补。”一般滋补手法还有补气血津液之不足,可补脾胃、补腰肾的功用。②泻法:实证的腰腿痛可用摆动、摩擦、挤压类手法治疗。手法的力量要稍重,手法频率由慢而逐渐加快,达到泻实的目的。③温法:采用摆动、摩擦、挤压等手法,用较缓慢而柔和的节律操作。在每一治疗部位或穴位,手法连续作用时间要稍长,患者有较深沉的温热等刺激感,有补益阳气的作用,适用于阴寒虚冷的腰腿痛。④通法:即用推、拿、搓法于腰腿部。《厘正按摩要术》上说:“按能通血脉。”又曰:“按也最能通气。”故凡经络不通之病,宜用通法。拿委中次有通气机,行气血之作用;点、按腰部俞穴可通畅脏腑之气血。⑤和法:针对虚证之腰腿痛,通过平稳而柔和,频率稍缓的振动类及摩擦类手法,达到和解、调和之功用。温法、补法、和法用于腰腿痛之虚证,通法、泻法用于实证。寒证可用温法、通法;热证可用泻法、通法。

2.2 在经络理论指导下手法治疗LDH

2.2.1 责任经络按摩法 即选择病变本经进行手法治疗。采用余氏外用药酒作介质,用生姜蘸药酒,循病变经筋路线进行推擦,顺经为补,逆经为泻。如疗效不佳,可改用同名经、表里经进行治疗。白玉等[8]采用腰腹部督任脉联合手法治疗LDH,达到“通达督脉气机,弥补单纯腰部手法调整腰椎关节失常的局限性,补不足而泻有余,保证阴阳平衡”。

2.2.2 责任穴位点按法 主责任穴位基本上都位于腰部,如下极俞、阳关穴和十七椎穴,两侧的L3、L4、L5夹脊穴,根据发病和疼痛部位,应用点按、点揉手法,达到得气,即向臀腿部放射为佳。

根据责任经络的循行路线,寻找结络点或结筋病灶点即次责任穴位,多运用按摩和弹拨手法。随病情好转,结络点也逐步消退。一般次责任穴位的手法治疗在责任经络按摩时,即同时进行手法治疗。

2.3 在“骨错缝、筋出槽”理论指导下手法治疗 以腰椎棘突偏歪、上下2个棘间隙宽窄不等、患椎棘突旁压痛,或伴有向下肢放射痛等为特点的腰部“骨错缝、筋出槽”,应用冯氏定位脊柱旋转法,是公认可靠的正脊手法。如俯卧按腰搬腿斜扳法、侧卧按肩推髂扳腰法、站立摇腰推按法、背腰法(均为南少林余氏流派骨伤手法,简称“余氏”,下同)等也是常用手法。

以腰生理曲度改变为特征的骨错缝,如腰椎左右侧弯和向前的生理曲度变直甚至反张,治疗原则是开始顺势拔伸,逐步过渡到正常生理曲度的方向拔伸。尤其运用器械牵引,更需遵照这个原则。生理曲度的恢复多需在其他治疗措施的配合下进行。腰生理前曲增大者,可直接运用屈曲拔伸和牵引治疗。生理曲度还没有恢复正常时,都存在纠错的必要。如俯卧按腰搬腿斜扳法、侧卧按肩推髂扳腰法、侧卧腰髋屈伸后扳法(余氏)对于纠正腰生理曲度变直、反张和腰椎左右侧弯者是常用的手法。

以腰椎间隙高度改变为特征的骨错缝,如腰椎间盘退变,到髓核突出,其椎间隙高度都变小,多称狭窄。因此,人们自然就采取牵拉的办法;但牵拉的目的却是为了减少对神经的压迫,当症状消失后,牵拉也就停止了。从骨错缝的角度而论,则还有继续牵拉的必要。但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对椎间隙狭窄从悲观到可以建立新的平衡观念,也有放弃纠正椎间隙狭窄的理论。

如椎间隙仍在动态狭窄状态下,(下转第80页)

(上接第39页)根据伊里扎洛夫的“牵拉组织再生”理论,则有通过长期牵拉,得到改善的可能。目前采用牵拉、牵抖手法较少,主要原因是手法无法持久,所以基本被器械牵引替代。器械牵引中要注意与纠正生理曲度结合,可应用三维或四维牵引机。建议在生理曲度未恢复之前,牵引不要停止。如侧卧按肩推髂扳腰法、俯卧牵引抖按腰法(余氏)都适合于腰椎间隙狭窄的纠正。

以腰椎椎体前后错位为特征的骨错缝,腰椎静态失稳的椎体前后错位,椎间关系已相对稳定,不考虑手法纠偏;腰椎动态失稳,应采用综合手段给予纠正。①卧床休息:过伸型应用屈腰、屈髋和屈膝的三屈;过屈型应用仰卧位腰部垫枕和俯卧位胸膝垫枕腰过伸。②骨盆牵引:过伸型在三屈下牵引;过屈型仰卧腰部垫枕或俯卧位胸膝垫枕腰过伸下牵引。③手法治疗:过伸型应用侧卧腰髋屈伸后扳法、仰卧按膝屈髋扳腰法(余氏);过屈型应用俯卧按腰搬腿斜扳法(余氏)。④腰背肌功能训练:过屈型指导患者静态收腹、俯卧伸腰、俯卧伸腿、飞燕式、侧卧桥式起等;过伸型指导患者采用半桥挺腰、全桥挺腰、仰卧起坐、转体交替起、仰卧屈髋屈膝等训练方法。

3 小 结

LDH绝大多数为肾虚引起,在肾虚基础上,感受六或痰瘀等因素,引起腰腿痛,单纯的六或痰瘀导致LDH少见。因此,腰腿痛的中医辨证,笔者认为可按肾精亏虚(或阳虚或阴虚)兼寒湿证、或兼湿热证、或兼瘀血证进行临床分型。同时,要将LDH的体征纳入中医证候辨证,补充中医骨伤科在这方面的不足。

腰椎间盘突出后压迫L3、L4、L5,或S1神经根,所表现的神经放射路线,大体相近于足三阳经筋循行部位;但亦有交叉现象,也有足阴经的循行部位,所以不能简单划等号。有症状的经络称之为责任经络,有炎症部位多是阿是穴,称之为责任穴位,有利于针刺、针刀和穴位注射的准确性。

中医骨伤科当前诊断“骨错缝、筋出槽”的方法,在LDH的手法运用中,较模糊,较难掌握,有必要加以充实。由于“骨错缝、筋出槽”是解剖位置变化的病理现象,而且骨错缝则筋必出槽,因此,采用现代影像学的优势,也是中医骨伤科发展的必然。

综上所述的3个方面理论,作为中医骨伤科手法治疗LDH指导理论,是符合临床实际,也是余氏骨伤在多年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以上表述和观点,如有不妥,敬请同行指正。

4 参考文献

[1] 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7-423.

[2] 张兆振,杨豪,郭会卿,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6):70-73.

[3] 冯天有.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72.

[4] 冯天有.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研

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0.

[5] 陆剑挺.“骨错缝”诊断及手法整复治疗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1):1806.

[6] 张开勇,庄园,詹红生,等.棘突不共线在颈椎“骨错缝、筋出槽”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骨伤,2013,26(1):47.

[7] 丁洋凯,刘惠利,刘科宇,等.正常成人腰椎间隙、椎体和腰长的X线测量[J].吉林医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