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浪费粮食调研报告范文

浪费粮食调研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浪费粮食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浪费粮食调研报告

第1篇:浪费粮食调研报告范文

调研报告不同于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因为发生了某件事(如案件、事故、灾情)才去作调查,然后写出报告。下面就让最新小编带你去看看学校食堂经营调研报告模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学校食堂经营调研报告1

一、调查背景

学校现有在校学生7000多人,到食堂就餐人次每天维持在5000余人次以上。因此,学生食堂的存在和发展状况不仅仅是关系到学生的生活问题,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状况。然而,据调查情况所知,学生群体和食堂之间存在着很多的不和谐因素,如果任由这些因素蔓延和发展,势必会影响到学校的正常运行。

为了过更好的了解我校学生食堂整体情况,进一步提高食堂的工作水平,改善学生的生活质量和营造和谐的就餐环境,现将我校食堂情况作如下调查。

二、调查内容:

(1) 菜品方面:

① 对于菜品价格,70%的学生认为能够承受。30%的学生认为价格偏高,其中,10%的学生认为荤菜的价格太高。

② 食堂的菜品单一,同一价格上荤素搭配不合理,而且在同一天中经常出现菜品重复的现象。

③ 菜品口味单一,时而偏谈或时而偏咸;用油少;没有地方特色;菜色不好看。

(2) 服务方面:

在对食堂各方面的服务状况的调查中,40%的学生对服务工作表示认可和接受,60%的学生认为不满意。究其不满意的原因,表现为:服务人员微笑少,表情僵硬;语言冷漠,缺少热情;耐心差;打菜量度不准确,偏少;刷卡错误次数多,经常多刷;还有存在经常打错菜等问题。

(3) 卫生方面:

关于食堂整体卫生满意程度的调查显示:50%的学生认为食堂卫生状况有待于进一步改进,30%的学生认为一般,10%的学生认为满意,10%的学生认为很差。其中问题有:

① 食堂卫生管理不规范,责任心不强,清洗力度不够。

② 用餐间异味较浓。

③ 个别工作人员在上班时没有按规定穿工作服,戴口罩,工作服太脏。

④ 食堂室地板较滑,部分地方存有积水,周围环境卫生较差。

(4) 餐卡方面: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反映的问题归纳为:打错卡的现象发生比例高;对充钱数的最低限制跟很多学生带来不便;对非人为因素造成卡失磁补卡收费不合理。

三、调查总结:

在这一次调查中,说明我们食堂在很大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现针对上述情况提出如下建议,希望对食堂改进有所帮助。

1、 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彻底做好食堂内部和外部卫生,创造良好的就餐环境。

2、 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加大对食堂工作人员的培训。对于工作中表现较好的工作人员给予奖励,表现较差的给予处罚,直至开除。

3、 食堂应购置一套餐具清洗和消毒工具,保证餐具卫生。并由专人负责验收。

4、 根据学生的需求,适时调整相应的菜品价格和种类。

5、停止使用一次性木块或竹筷,使用环保型木筷或铁筷。

6、取消充卡最低限制,为方便学生就餐,对非人为因素造成的卡消磁,应免费更换。

学校食堂经营调研报告2

一、调查背景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人们只有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才可能进一步地发展自己。在当今的大学里,食堂与学生群体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食堂是在校大学生一日三餐就餐的地方,是每个同学都必到的场所,根据调查96%学生的吃饭问题都是在学校的食堂解决。食堂紧密的联系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食堂既是学校的硬件设施之一,又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的了解学校食堂情况,为学校更好的加强对食堂的管理,我们做了一次有关学校食堂的调查,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我校食堂的现状,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食堂监管工作提供了依据。具体的从学生对学校食堂的饭菜口味、服务质量、价格、卫生状况、对食堂的意见和建议等多方面做了调查。

基于食堂对学生群体生活影响的重要性,本社会调查实践小队制定调查方案,从本校食堂(大方人家)的经营现状、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三个方面来对食堂问题作出调查,并进行充分思考,进而提出一些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调查时间

20__年5月25日-26日

三、调查地点

学生食堂(大方人家)

四、调查对象

在校学生

五、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实地观察、口头访问

六、调查成员

______ _____________

七、调查内容

A调查对象每月食堂用餐消费情况:

1、月均生活费500元-1000元(不含)的83人(22.6%),其中每月用于食堂消费金额平均值约为450元,约占生活费的46.67%;每周有一、二次天在外改善伙食。

2、月均生活费1000元-1500元(不含)的54人(14.8%),其中每月用于食堂消费金额平均值约为500元,约占生活费的32.00%,每周有一、两天在外改善生活。

3、月均生活费1500元-20_元的42人(11.4%),其中每月用于食堂消费金额平均值约为550元,约占生活费25.7%,常在外改善生活。

B食堂饭菜的价格:

1、认为食堂饭菜价格合理的223人,占60.76%;

2、认为食堂饭菜价格一般的108人,占29.43%;

3、认为食堂饭菜价格过高的36人,占9.81%。

c饭菜满意度

1、菜和主食的口味和质量满意度方面:很满意的21人(5.72%),满意的257人(70.03%),一般的64人(17.44%),不满意的23人(6.27%),较差的2人(0.54%);

2、肉类的满意度方面:很满意的18人(4.90%),满意的164人(44.69%),一般的153人(41.69%),不满意的27人(7.36%),较差的5人(1.36%);

3、蔬菜的满意度方面:很满意的43人(11.72%),满意的228人(62.13%),一般的81人(22.07%),不满意的13人(3.54%),较差的2人(0.54%)

D服务及管理满意度

1、餐具卫生和环境方面:很满意的69人(18.08%),满意的259人(70.57%),一般的28人(7.63%),不满意的7人(1.91%),较差的4人(1.09%);

2、饭菜的保温及充足方面:很满意的23人(6.27%),满意的187人(50.95%),一般的136人(37.06%),不满意的14(3.81%),较差的7人(1.91%);

3、服务员态度方面:很满意的12人(3.27%),满意的233人(63.49%),一般的101人(27.52%),不满意的12人(3.27%),较差的9人(2.45%);

八、调查数据总结

从以上数据可得出:月生活费越低的学生用于食堂消费的金额所占比例越大,主要在学校食堂用餐,而生活条件相对好的学生用于学校食堂消费的金额比例相对要小,并常在校外消费,改善生活。然而,不论是经济条件好还是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每个月在学校食堂消费的金额大都在500左右,同时,大部分学生对食堂饭菜的价格是可以接受的,对于食堂提供的饭菜基本满意,学生对肉类的需求相对高于对蔬菜的需求,可以看出,在服务及管理方面,对餐具卫生和环境情况从总体上达到标准。

九、其它意见

在调查表后附的意见栏中,学生向食堂提出了数条中肯而宝贵的意见,根据调查问卷,实践小队整理出以下主要存在的问题:

1、食堂饭菜的价格虽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但还有部分学生感觉偏高;

2、在早上、中午高峰期,会出现拥挤现象;

3、较晚到食堂时,饭菜品种少,饭菜的保温工作有待提高;

4、食堂的'菜品单一,同一价格上荤素搭配不合理,没有地方特色;

5、有时,食堂地板较滑,行走不便。

十、建议措施

1、加大对食堂饭菜质量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做好饭菜的保温工作;

2、尽可能多地满足学生对饭菜口味的需求,根据不同的季节及时更换品种,并注意营养搭配;

3、加强对食堂员工的管理,对员工进行服务礼仪的训练,并灌输服务理念及强调责任心观念,从整体上提升员工的基本素质,进而提高服务质量;

4、针对同学们提出的意见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并将信息即时反馈回学生中间;

5、学生应积极响应学校所提出的文明用餐的理念,维护排队秩序,少用快餐盒和一次性筷子,节约每一粒粮食和每一滴水。

十一、调查活动总结

学校食堂是学生关注最多的问题之一,它关系到的不仅仅是学生吃饭的问题,更多的关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而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正常运行。此次调查报告,我们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阐述、调查。因此,我们开展的调查,更多地从学生对食堂的具体情况入手,具体的从学生对学校食堂的饭菜口味、服务质量、价格、卫生状况、对食堂的意见和建议等多方面做了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食堂和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一方面学生对食堂存在异议,一方面食堂工作人员因自己辛苦的工作没有得到认可而困扰。此次调查报告,一方面着重对现状有一个客观真实的报道,一方面则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措施。我们的调查报告仅是一种尝试,旨在使学生能够满意的就餐,安心的学习;保证全体学生的用餐质量和生活质量,营造一个良好的、愉悦的、和谐的校园氛围。进一步提高食堂的工作质量,营造和谐的就餐环境和改善大家的生活条件,使同学们能够得到更好的饮食服务。

学校食堂经营调研报告3

近段时期,随着物价指数的大幅上涨,__市一些学校食堂饭菜价格出现了上涨的现象。为了切实加强学校食堂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真正把学校食堂办成服务师生、服务教学的重要场地,按照__市领导要求,__市物价局会同__市教育局、__市卫生质量监督局组成工作组对__市部分学校食堂经营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采取实地检查、座谈、走访学生的形式进行,涉及大中专院校、市直城区学校、农村中小学等各级各类学校14所,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__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790多所,在校学生45万余人,90%以上的学校办有学生食堂。现有省A级食堂5个、B级食堂80个。近年来,全市各地各校食堂坚持“以生为本,服务为先”的工作宗旨,建立健全学校食堂各项管理机制,不断加强学校食堂建设,为服务教育教学,服务师生生活,构建和谐平安校园作出了积极贡献。__市学校食堂在经营过程中有如下特点:

(一)提高认识,维护学校食堂的公益性原则。学生食堂的主要功能是为师生,提供餐饮服务,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质。学校食堂经营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安全和正常的学习,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学校的后勤部门应加强对食堂的管理,要从维护广大师生根本利益出发,充分认识食堂管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要始终坚持为教育,为师生服务的方向为原则。食堂提供的饭菜应该保质保量,价格适当,充分考虑大多数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对食堂的就餐价格实行最高限制,切实维护广大学生的利益。

(二)科学统筹,积极化解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面对物价上涨的压力,各地各校应积极应对,不能将物价上涨的压力一味转移到学生身上,给学生家庭增加负担。

一是要科学安排食谱,尽量避开高价,如东宝中学在物价高峰期,避开涨幅较大的肉类食品,取之以禽蛋、鱼类食品,提前让学校菜园的蔬菜供应食堂,降低了生产成本。

二是实行大宗食品原料招标采购制,__市学校后勤管理中心近年来组织城区大中型学校食堂统一招标采购大宗食品原料,进入学校的食品原料比市场价低5%左右,既保证了原料质量,又有效降低物价上涨风险,各地各校要继续贯彻这一政策。

三是因地制宜发展校内养殖业,近年来,__市学校“两个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为学生食堂提供了大量物美价廉的原材料,对物价上涨也有一定的消化能力。特别是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种植蔬菜,圈养家禽,减轻物价压力。四是合理拉开饭价档次,至少要保证三个以上盒饭档次,一方保证贫困学生和普通消费水平学生在学校能吃饱吃好,同时可以满足家庭条件较好同学的需求,获取的利润用于平衡最低消费。

(三)加强监督管理,理顺食堂经营秩序。发挥社会舆论监督,职能部门行业监督,学校内部民主监督的优势,定期评定食堂的饭菜价格和质量,听取学生代表、工会代表的意见,定期公布食堂帐务,做到一月一核算,一月一公布,要坚决取消学校食堂个人承包制,教育、物价行政主管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地对学生的饭菜价格、饭菜成本、食堂成本开支范围进行检查,严肃查处种.种价格违规行为。

(四)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规范学校食堂经营行为。在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校公用经费相当吃紧的前提下,改善农村中小学校食堂条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政府要通过逐步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缓解公用经费的压力,同时对学校食堂进行适当补贴,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转。

第2篇:浪费粮食调研报告范文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县农业机械化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与此同时,一些相关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严重地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现象必须得到足够重视。为认真贯彻落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工作实际,我们总站抽调职工深入村屯农户,针对我县农机化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

一、**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全省处于上等水平,特别是水稻生产机械化名列前茅。截止目前,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51.73万千瓦,全县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4.66%,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9,651台,小型拖拉机保有量7,512台,拥有配套农具19,975台,水稻育秧大中棚20,000栋,水稻插秧机5,713台,播种机3,129台,联合收获机1,389台。现已组建水田农机作业合作社6个,水田农机作业协会18个。水稻生产普遍应用机械播种、大中棚育秧、机械插秧、机械收获,旱田也是机械播种、机械中耕、机械收获;水、旱田均采用机械整地等先进适用农机化新技术。

二、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调研表明,制约全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程度不高,存在误区。

接受调研的大部分农户对大型农机具整地、播种、收获作业给农业生产带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作物抗灾能力、节种节肥、减少粮食损失、增产增收、提高生产效率、解放劳动力等作用认识不足不全。

相当一部分农户不根据实际生产需要,盲目地攀比,购置农机具随意性大,出现了各家各户拥有的机具小而全、品牌杂的混乱局面。全县水稻插秧机5713台,最佳作业期满负荷作业可机插114万亩,而实际机插只有80.5万亩,水稻插秧机利用率为71%。水稻收获机1,389台,可完成机收作业156万亩,而实际机收97.1万亩,收获机利用率为62%。拖拉机可进行整地、播种、中耕、田间运输等农机田间作业,可进行各种作业70天,而实际全县拖拉机平均作业只有30天左右,拖拉机利用率只有43%。

第二,农机装备配置结构不合理。

现有农机装备中,大、小型机车配置不合理,小型多而大型偏少。全县100马力以上拖拉机仅有12台,80-100马力才64台,一万七千多台拖拉机几乎都是中小型。在秋季深松整地、深翻整地作业中,只有100马力以上拖拉机才能达到理想作业效果,能够达到标准深度。我县每年需要深松、深翻整地14万亩左右,现有大马力拖拉机满足不了作业需要。小型机具作业达不到标准作业、作业质量不规范,不能进行联合作业,重复进地,造成土地板结,耗油增多,浪费能源。机多具少,机具配套比不合理现象比较严重。全县拖拉机保有量17163台,配套农具19975台(套),机具配套比为1:1.2,比较合理的机具配套比应该为1:3。农具相对的不足影响了农机效率的发挥,造成了农机资源的浪费。

第三,乡镇农机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发挥不明显。

乡镇农机服务中心设置地在农村,面对农民,本该是最便捷、最有效的农机服务机构,但近些年来,由于国家没有资金设备等投入,对人员培训少,没有办公地点、维修设施,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低,维修服务能力差,致使绝大部分服务中心有名无实,已基本失去了应有的服务功能,不能发挥正常的服务作用。

第四,农机安全管理工作局面尴尬,教育培训工作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农机安全管理缺少刚性政策、法规支持,使工作经常出现尴尬局面。比如,农机安全检车没有上路权,为工作正常开展带来极大不便。又如,农用机车已达到报费时限而仍在作业,因为对此没有强制处罚规定,致使农机管理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农机教育、培训由于近年的投入减少,缺少教学设施,师资力量薄弱,不利于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五,农机作业合作社作用发挥不好。

全县20xx、20xx年两年分别在清河镇、祥顺镇、乌鸦泡镇、三站乡四个乡镇建立6个农机作业合作社,国家共补贴项目资金240万元。由农机大户出资牵头,其他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建立合作社。目标是通过装备大型机械,集中经营,产生规模效益,带动、辐射周边地区,起到示范作用。

从调研结果看,合作社自经营以来,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经营情况不好。其原因主要是,组建初始,由于分散农户每家都有较多耕地,自耕自种,效益可观,不愿拿出耕地入股,合作社就没有耕地股,合作社大型机具,无活可干,年作业量很少,直接影响收入,只靠对外零星作业来维持经营。

三、对策及建议

第一、对农民认识不高的问题,通过帮助农民分析农机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使他们提高认识,走出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要借助媒体作 用进行宣传。利用电视渠道,通过编辑播放通俗易懂的节目向农民进行宣传,让农民进一步真正认识农机。

二是要强化自身作用进行宣传。农机人要时刻把宣传农机化为己任,做到工作时间专门宣传,业余时间随地宣传,走亲访友顺便宣传,来人咨询借机宣传。

三是要调动乡、村干部作用进行宣传。乡(镇)和村直接面对农户,做农民工作既便利又有效,调动好他们的积极性宣传农机化,具有事半功倍的便利条件。

第二,对于农机装备配置结构不合理,大型偏少的问题,建议国家加大对大型机车的补贴力度,提高单台补贴额度,增加补贴机车数量,鼓励和吸引农民购置大型农机具。针对机、具配套比偏低的状况,立足帮助农户制定可行计划,对利用率低的机、具通过组合或买卖等方式调剂余缺,按生产实际需要达到合理配置。

第三,对乡镇农机服务中心功能瘫患的问题,应该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资金、项目、设备和技术等方面加大投入,使乡、镇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尽快得以恢复、发展、壮大,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第3篇:浪费粮食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制约点。想要让中国经济能够保持一定高度的快速、稳定的发展,首先要认清农村经济的现状,关键是调整好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够使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渐能够与高速的社会经济发展保持一致的步调。同样,作为中国经济整体的一部分,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也能够给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带来惊人的收益,是不容忽略的一种有效经济成分。充分利用好农村的有效资源,调整好发展方向并适当放开经济政策就能够将羸弱的农村经济扶持起步,使之为中国的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一.农村经济的现状

要看清我国农村经济的现状,首先要从各个方面仔细分析,再具体深入调研、实践查看,才能根清、彻底地了解当今我国农村经济状况。

在安徽省临泉县张营乡,我们得到的相关资料情况如下:

劳动力资源:全乡镇的人口约为24万人,常年外出人口约为16万人,其余为家庭留守人员;留守人员中青壮年占35.73%,其余为老人儿童,约为64.08%,还有一部分社会流动性人口。

土地资源:全乡镇共有可利用土地资源约为83万4千多亩(09年统计),其中包括宅基地、可利用耕地、水塘用地、生产用地和林业用地等,其中可利用耕地约为74.8%。

水力资源:张营乡北靠泉河、南邻颍河,加上内部的八公河、流鞍河(河道名称)等内河支流,沿线总长度超过24万公里。正常年份下河中水量充足,加上水库或池塘蓄水,为养殖业等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资源利用情况:可利用耕地的利用率仅为87.3%左右,人力资源利用率接近42%,水力资源利用率不足50%,等等。有相当一部分的良好资源被荒废舍弃掉,这就造成了资源利用率低下的情况。

全乡镇人均经济收入情况:乡镇平均每人每年收入约为1.3万元,去除外出劳工的成分,纯农村经济年均人收入仅为402元(包含经济成本)左右。

总的来讲,目前张营乡农村经济建设一直处在高成本、低收入的状态,而且经济发展失衡比较严重,弱质人口资源及劣质土地资源等并不能积极调用起来,这在资

源上就造成了最重要的浪费;其次是效率低,交通不方便,剩余积累过多,不能及时有效地出售;另外就是技术太过落后,不能及时引进、更新,赶不上时代经济生产步伐;最重要的是人才,农村经济基础及相关设施太差,人才引进困难。总体上来看,张营乡农村经济仅处在极端低下的自给自足状态。

二.农村经济能够进行的调整

要发展好农村经济,关键是对其发展方向的调整以及有针对性的进行政策调整,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中能够战略性积极调用一切可调用的相关有利资源来进行经济建设。

发展方向调整:在我国的农村,农、林、牧、副业占主要的优势,所以向这些方面发展比较合理些。对于土地资源来说,中国的土地集中在大多数人的手中,这是中国的人口决定的,很难改动,但也可以逐渐向少数人的手中转移;水利资源属于公共资源,但也要加强规划,逐步实现绿色合理生产利用,坚决不提倡以环境换效益的做法;劣质土地资源也可以实现部分林业的规划,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在环保、实效的基础上实现农村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等等。

总体上来讲,抓环保,求效益,尽利用!

农村经济政策调整:现在大多数的当地政府都对农民购农机进行补贴,目前这却是不切实际的做法。首先要看清农民的购买力,并不是那么高的;其次要看机器的利用率,目前一般的农业机器在一年当中半数以上的时间处于闲置状态,利用率不足50%;再者,机器的维护费用,这也是相当高的一笔支出。这样算起来,农村农业的成本越来越高,但收益几乎没怎么增加,导致农村经济越发地不景气。在农村土地低集成度、高人口密度的现状下,农机普遍是不合理的。

所以,这就需要把方向调整到低成本、高收益的方向来。低成本,是指农民付出的成本相对较低,而不足的地方再由政府相应的补贴,这样以来资源都能够充分合理调动起来。 比如现在的农业贷款,政府担保风险;农产品向外扩展市场,政府帮助拓展渠道;政府组建农机队伍,农民(补贴)低价有偿使用;政府帮助引进技术,向农民(补贴)低价转让;等等。要把补贴放在成本的差价上,这样才能真正降低农业成本。

其他相关调整:其他方面的调整就是严格把关、简化程序,对农业的自由发展放宽开放道路。比如一些证件、手续等的办理方面。天气就是时机,农业对气候方面的依赖比较重,是不能耽误的。

三.农村经济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现在由于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许多大学生自愿到农村进行发展或创业,这就出现了相当现代化的农民。通过以下的一些案例我们来具体分析:

经典案例1:张营乡李桥黄牛养殖厂

2008年秋季由李桥的几户外出打工村民回乡创办。政府帮助从外地引进肉质良好的种牛,并且为其担保部分贷款风险;土地从农民那里转租而来,饲料由农秸秆

经过相应的机器加工而来;工人也是从附近村庄招聘来的老农户,对饲养牧畜有些经验。 这个案例中,政府在某些方面做得足够到位。而养殖场的一些必需资源,如饲料的原料、工人等,都是就地取材而来,充分利用了相关的廉价资源,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一定的效益。这里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也是一种趋势,比如处理闲置的钱等资源,而不是纯粹地放在银行求取利息。

经典案例2:张营乡武沟大棚蔬菜种植基地

2010年返乡的几名毕业大学生联合创办了这个蔬菜大棚种植基地。自己学习研究种植技术,并进行相关的技术处理;从附近的村庄雇佣留守人员进行杂草处理、农药喷洒、土地翻耕等;成熟蔬菜通过蔬菜商贩卖到县城等附近各地。

这个案例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在低成本的前提下创办自己的产业,也是一种思想、一种手段。这里也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和环境因素;集中了相当一部分的可利用的耕地,这也是一种趋势。

经典案例3:张营乡庞庄中草药种植基地

这个种植基地也是由返乡大学生自己创办的,政府担保部分贷款风险;中草药种植技术直接从相关厂家引进,接受厂家的直接指导;其他的非技术方面的问题大多雇佣附近农民去处理;成熟的草药植株或其他有效成分,一部分按照相关协议卖给给予相关指导的厂家,其余的方可自由买卖。

这个案例来说,逐步从外界引进技术来进行生产,也是一种趋势。 所以,根据现在农村的大多经济现象来分析,未来的农村经济发展有以下几个大的重要的方向:

(1)土地资将逐渐源高度集中化,以适应大规模及更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与解放初的分田地呈相反趋势。

(2)优质资源的集中化利用。在可预见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联合承包。

(3)农业生产逐步实现区域化。这主要是根据原材料及相关主要制约因素的影响而出现

的正常现象。据资料显示,现在的工业生产67%以上都在原材料产区建立厂区,这也将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之一。

(4)生产逐步实现高度机械化。这是在土地高度集中之后必然发生的现象之一。

(5)农村经济逐步实现多元化。有生存就有依赖,各种产业之间总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

其他的种种现象总还是存在的,比如一些中间的过度现象等。

但总的来说,在农村人均收入底下的现状下,各种生产实现规模化、集中化发展是一种趋势,这样就使得农村经济的循环链条将更加丰富和完善,这是中国经济现代化高速、稳定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结

相对来说,从经济效益、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等方面来说,目前中国的农村经济还是开发的初级阶段。能够从根本上认识到并改进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制约条件,农村经济还是能够给中国经济整体的发展带来惊人的收益,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不容忽略的一部分。在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任何经济成分都不能在后面太过于落下步调,能够将低迷的农村经济拉起来,其必将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经济建设与发展做出不朽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营乡政府政务公开资料 2009.08~2011.08

2. 临泉新闻《农村经济专报》栏目 2009.12

3. 阜阳《颍州晚报》 2010.12

4. 阜阳《阜阳日报》 2010.09

5. 阜阳《颍州经济报》 2010.12篇二:大学生暑期农村调研报告

关于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的调研报告

一.调查时间:20XX年7月15日到20XX年7月25日

三.实践调查员:唐修峰(农业资源与环境132班)

四.调查目的:一是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状况,和现今农村的生活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为了让很多当代大学生了解现在农村的状况,特别是向我们这些农学专业的同学,如果不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当今农村的基本情况还怎么为建设现代新农村做出一些实际的贡献。

五.调查方式:主要是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的建设,制作一份详尽的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其他的就是走访形式,因为我就在农村,小学初中高中有很多同学,好多都是农村的,我借着暑假时间,到他们家去做客去访问当地的一些情况。

六.前述:由于我本来就出生与农村,所以我对农村的情况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家里的许多亲朋好友同学也是在农村,所以在走访方面比较容易.我们村的情况和我们县的绝大多数村的情况都差不多,所以我们村的情况也间接反映了我们县其他村的情况.

七.调研内容:

前言: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非常快,国内生产总值高速提升,人们的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而今我国的gdp一年比一年高,现在已经超越了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中等以上的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可谓是一片繁荣.而大家可别忘记了,我国仍是农村人口占大多数,依旧是农业大国.那么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建设就尤为重要了,只有建设好农村,才能带动全国的更好发展,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那么现在的的农村状况又是怎么样呢?我对我的家乡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这几年的发展变化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下面是我对我们县的情况:

(一).概况:

无为县地处皖中,属芜湖市管辖,南濒长江,北依巢湖,与铜陵市隔江相望,距省会合

肥市百余公里,距马鞍山市90公里,距南京市120公里。面积2433平方公里,总人口141万,全县19镇,4个乡.

(二).1.经济发展 2011年无为县全县生产总值达27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人均gdp约18907元。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6.8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农业增加值为18.9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全县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1万公顷,粮食总产量52万吨,增长0.3%;油料总产量8.2万吨,

增长10.1%;蔬菜播种面积2.3万公顷,蔬菜总产量55.6万吨,增长7.7%。无为县近年来取得的经济成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支撑。

2.产业结构转型 近几年,无为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已经获得显著提高。现已基本建成沿江内圩40万亩棉油、西南、西北圩畈区60万亩水稻、 沿江洲地20万亩蔬菜、西南圩畈区15万亩水生经济作物、沿堤与丘岗地区千万只草食型畜禽、江河水网地区20万亩特种水产六大区域化生产优势产业带,粮、棉、油、蔬菜、畜禽、水产品六大主导产业分别成为国家和全省优势产业带重点开发产业。这说明全县的农业产业化正在逐渐形成,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三)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生源的严重匮乏:

1 由于城镇化发展趋势的加速,导致农村的劳动力快速向城市涌入,这也致使大量的儿童跟随父母到城市就学。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由于生源的不够,导致很多的村级小学合并、撤消,基本上每个乡只有一所完全的小学,也就是平均三到四个村才能有一所小学,集合到一起,一个班也就20个人,生源的不够导致了村小学规模的严重萎缩。

2 老师的数量不够、专业单一: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每所完全的小学只有2到3名老师,有人可能会有疑问:两三个人怎么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呢?在这里,就体现了农村教育的一个发展现状:复式教学。也就是一个教室同时有三个年级的学生在上课,但只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在这种轮番教学的情况下,老师勉强够用。其次在专业性方面,每个老师都是全能,既要会语文、数学,又要会体育、美术、音乐等,相比之下,基本上全都是业余水平。至于英语这方面的教学,根本就没有这个师资。

3 对教学认识的盲目性:

由于现如今高校学费的高涨、就业压力大等因素,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泛滥。主要是我们的上一代普遍没有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以致在父母思想的指导下,很多小孩从小就养成了厌学、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等不良习惯,在这种环境下认真读书的没有几个,大多数只是把九年义务教育读完,好早早进入社会。 4乡村教师责任心的缺失:

在调查中我们注意到乡村小学教师的工作其实是非常辛苦的,尤其是从事复式教育的老师,既要充当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又要在生活上去帮助学生。但也有一些老师则不同,他们只是把教学当成简单的谋生工作,上课时简单应付,下课后则是沉迷于搓麻将等娱乐;在有的小学甚至出现了由两名老师承包一个学校的做法,从而领取编制内所有人员的工资。教师是个崇高的职业,承担着教人育人的重责,每个老师都应该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5现如今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加深,相继在全国中小学推广实施了阳光晨跑计划、营养早餐计划、校车安全计划等,旨在为年轻的一代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也希望政府能够合理调配教育资源,让每位学生都能够享受良好、公正的教育。

(四) 农村基本设施的发展:

1 交通发展状况: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以前乡镇一级基本都是石子路,水泥路都很少有,而到了村与村之间则都是泥路,交通出行异常艰难;如今自从国家实行了村村通道路联网工程,村与村之间水泥路的全覆盖终于得以实现,百姓的日常生活更加方便,随之而来的便是收入

的不断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与此同时,村村通道路联网工程在建设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路段被少部分人承包,以致出现了个别路段道路质量不达标;道路没有专人定期检查维护,使道路过早老化等。

2 新农村建设发展状况:

住房是一个人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在新农村建设中每家每户都能够从原来的旧房子中搬到崭新的小楼房中,从生活条件来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在实际情况中并非如此,很多农民因为得不到理想的补偿条件就干脆不搬,而负责新农村建设的外包开发商为了早日完成工程进度减少损失,往往以威逼恐吓驱使不愿搬的农户搬走,对于态度坚决的则雇人上门恐吓殴打,并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在新农村建设的整个计划中我们应该实事求是,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我们的调查中很多的农村都已经完成了新农村的建设,并开始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土地的优化规划。

3 农村新型合作社的发展状况:

在这次农村发展调研中,新型合作社的发展是一个亮点。根据不同乡村的经济、农业发展状况,各个村都有独特、个性鲜明的发展项目。无为素来是鱼米之乡,有的村落则大力发展渔业,从鱼塘承包、饲养,再到开发销售路径,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都能在一个小村落中得以整合;还有的农村则发展瓜果蔬菜大棚种植,从正常的蔬菜市场销售到生态园游览观光,每个环节无不体现着新型农村合作的无限发展潜力。但在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的初期,每个环节都需要完善,都需要趋于成熟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发展。但从长期来看,新型农村合作社无疑使整个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最亮的点。

(五)农村环境问题

小时候,经常从爷爷,奶奶老一辈的口中说到:二十年代洗米洗菜,六十年代鱼虫绝代,七十年代河水泛滥。小时候,家乡的水是清澈的。河里鱼虾成群结队,傍晚时分河里的石头上会有螃蟹停留在上面,我们就这样一边捡着螃蟹,一边嬉戏,我们还时不时到河里面去游泳。可随着我渐渐的长大,河道里满是废器、垃圾,由于垃圾的堆积,没有清理,河水变得臭气难闻,河里没有了鱼虾。那条我小时候记忆中的河流渐渐的消失了。

1 环境基本概况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村对中国的经济建设起着巨大的支撑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特别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然而在人们越来越奢侈的物质享受的背后,却是生态的失调、环境的恶化。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到处可见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污染、水土流失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正在威胁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也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2 农村污染的现状

第4篇:浪费粮食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土地承包 经营权 流转问题

―、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的问题分析

1.农民缺乏流转意愿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没有达到制度预期的根本原因。从各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状况的调查分析,可以将农民在现行社会经济条件下不愿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根本原因概括为以下两点:

一是现行条件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所涵摄的农用地对农民而言是并不能彰显财产价值及效用的“弱财产”,农民对于通过流转等方式实现这种“弱财产”所蕴含的财产利益和价值的期望值并不高,亦即,很少有农民希望通过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赚大钱”,而导致农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成为“弱财产”的根本原因。通俗的讲就是“种地并不赚钱”,理论上来讲,就是农业产业的生产经营效益不高。

二是在现行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之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涵摄的农业用地对农民而言是保证最基本生存权的“强保障”。从理论上讲,农民只有在充分权衡流转土地后自己生活状况最起码不低于流转前的生活状况的前提下,才可能有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意愿和动力,在无法对流转后自己的生活状况有明确的预期之前,农民保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所涵摄的农用地的行为是合乎理性的。现实中的情况恰恰是农民无法从国家制度层面和参与市场行为方面获得对自己流转土地后满意而有保障的生活预期,于是实践中广大农民纷纷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所涵摄的农业土地当作“强保障”之用,如果国家不构建能让农民比较满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使农民深感自己流转土地后将获得稳定而有保障的基本生存权,从而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所涵摄的农业土地这种“强保障”的强度,农民流转土地的意愿恐怕是很难被大面积激发的。

2. 政府相关部门和农民集体组织的推动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大量的向产业化方向流转的重要动力。

从收集到的各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的调查报告分析,但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能成规模并以符合农业产业集中经营为方向流转的地方,当地政府及其农业管理部门或者农民集体组织都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流转面积不大,并多以临时性、自发性等不符合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的非理性方式流转的地方,农民对政府或农民集体组织能主动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还是有很高的呼声的。

通过分析归纳,我们认为在流转实践中,政府相关部门和农民集体组织在当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践中的推动作用和推动方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种为提供流转中介服务,服务类型主要有流转情况调查、流转协调、流转供求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咨询,指导流转合同的签订,流转费用的代收和代缴,流转纠纷的调解等。从流转的客观情况及市场规律分析,农民要想在市场化的环境里理性的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就必须要获得关于流转的充分的市场信息,而这种信息的获得需要极高的成本,在现行条件下,很少有农民有意愿和实力去为了这样一种“弱财产”承担这种高成本,而作为特定类型公共利益代表者的政府和农民集体组织不但在理论上有解决农民流转信息不对称的义务,而且在实际中与农民相比也有能力承担这种信息成本。

第二种为主动发起或直接参与农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或者作为流出方和流入方联结的中间人身份,或者作为流转过程中的当事人。这种推动方式在仅在极少数以特定农业产业经营项目带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地方有所表现,普及性不是很广泛。

3.构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制度的主要内容

以上述的调研报告及其理论分析为基础,我们认为,在现行条件下,比较全面且适合中国现行农村和农业发展现状,并能契合国家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农业产业基本政策目标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制度应当由四部分具体制度构成,应加以重视。

二、推进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必要性

1.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早在1978年,我国打破政社合一的制度,开始对农村实行以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30年来,这种体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原有体制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弊端也日益暴露。的特点是:一家一户在小块、零碎、分散的土地上耕作;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低,不利于农业的机械化和科技化。而现代农业要求土地适度集中,以适度规模经营为前提。每家每户的分散经营则难以形成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高科技为支撑,以先进的经营理念来管理,以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相配套的现代农业。只有通过土地流转,形成规模,才能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也才能进一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

2.农村剩余劳动力要求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随着城市化和农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离开以土地为主的农业生产,面向城市第二、三产业流动,“空巢村”已成为我国农村的普遍现象。所谓“空巢村”,是指目前我国一农村,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永久性或暂时性地向城市迁徙,致使许多村庄的常住人口数量锐减,在农村固定居住和生活的大部分是老幼妇孺。在“空巢村”,一方面,部分留守农民由于耕种土地面积过少,难以实现规模经营;另一方面,外出农民的部分农田抛荒,造成资源浪费:实行土地经营权流转,将土地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适度集中于种田大户、专业化公司等,成为农村土地耕作方式不可避免的必然选择。

3.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近年来,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为促进农民增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如取消农业税、实行粮食、种子、农机补贴、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等,但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成本提高等因素,农民跨出温饱线后达到富裕水平,仍然比较困难。而土地流转的实践表明,流转土地的效益和流转土地后农民的纯收入,均较大地高于流转前。以中国农村土地大包干的发源地――小岗村为例,小岗村2000亩耕地中,已有60%流转用于发展规模种养业。小岗村农民人均收入也由2000元跃升到6000元,摆脱了民收入长期停滞不前的状况。

三、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对策建议

1.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是一个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交汇的平台, 也是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的合法场所。首先,要在土地流转中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实现土地流转效益的最大化。其次,要大力培植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机构,向农民提供申请委托、登记、土地评估、合同签订、档案管理、纠纷调解等专业化服务。同时中介组织要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信息网络,及时汇集可流转土地的数量、区位、价格等信息资料,使流转信息更加畅通,服务范围进一步拓展,从而提高签订项目的数量和质量。

2.加强土地流转管理,指导土地有序流转。

首先,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稳定流转奠定基础。做好农村土地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让流转的主体与客体都放心。第二,要抓紧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规范土地流转秩序。如要建立农村土地用途登记管理制度,严格界定农用地与非农用地,防止农村土地在流转中变更用途,难以复耕,影响农民长期利益;要健全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制度,着力解决各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依法保障土地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

第5篇:浪费粮食调研报告范文

一、蔬菜产业的基本现状

(一)户带村、村带乡,蔬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规模种植初步形成。

小二台乡是一个农业大乡,共有21个行政村,耕地面积8.27万亩。近年来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从2003年开始,我乡蔬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主要分布在小二台、德胜、化稍营等几个行政村,以大白萝卜、大白菜、圆白菜3个品种为主导蔬菜产业。2010年全乡蔬菜种植面积达0.8万亩,实现产量5.85万吨,产值3500万元,蔬菜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例较高,平均可为群众增加收入2000元。全乡蔬菜种植规模初步形成,并成为全乡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我乡无设施蔬菜、精特细蔬菜。2010年成立的蔬菜合作社筹资建成恒温库,恒温库的建成推动了蔬菜加工,以粗加工为主,提高了蔬菜的经济效益。2011年,我乡将全力规划设施大棚的建设,培树品牌蔬菜建设,争取通过品牌打造实力蔬菜产业。

(二)比较效益优势显现,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蔬菜生产具有明显的效益比较优势,其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率和创造的利润高于其他作物,是农业优势产业之一。根据近年来小二台、德胜等行政村菜农的反映,蔬菜纯利润是其他粮食作物的2—5倍。然而,蔬菜生产若遇自然灾害经济效益会很低。因此,若能进一步提高设施和特色蔬菜比重,支持、鼓励农户大力发展优质精细类蔬菜生产,则比较效益优势会更加明显。

二、蔬菜产业有何特点

(一)市场竞争逐渐显激烈。近几年,无论是大城市郊区还是边远山区,蔬菜生产均呈现大发展的态势,目前蔬菜生产势头仍有增无减,致使好多地方蔬菜供求开始出现过剩现象。导致我国蔬菜的平均价格稳定极其不稳定,使蔬菜产业大发展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二)蔬菜商品化质量要求高。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的消费趋势进入了以“优质、营养、安全、方便”为标志的营养型阶段,蔬菜经营由前几年的“卖方市场”已变为“买方市场”,消费者由原来“种什么吃什么”变为“想吃什么买什么”,由原来习惯于到市场上买普通的“大路菜”变为买“精细菜”甚至到超市里买“净菜”,这就要求蔬菜的生产和流通必须及时作出相应调整。

三、发展蔬菜产业的基本经验

(一)积极拓展市场,全力促进销售

蔬菜产业能不能持续发展,重要的环节是要把种出来的蔬菜产品卖出去,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对基地主推种类品种,什么季节卖,卖给谁,运销成本如何做到心中有数。为此,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保证产品销售。一是考察,调研市场,掌握目标市场消费特点、消费习惯,摸清夏秋各主要市场销售品种、销售量、销售价格等重要信息,制成曲线图,指导、安排基地种类品种生产,做到有的放矢。二是与相关市场和公司合作,采取预订或订单方式,签订产销合同。三是引进种植大户,利用大户带动促进产品销售。四是组建和完善蔬菜合作社。目前,夏秋反季节蔬菜基本形成了生产有基地,流通有渠道,销售有市场的良好局面。

(二)认真落实关键技术措施,踏实搞好综合配套服务

蔬菜生产对于科技的需求具有绝对性,提高蔬菜的产量、质量和效益,最有效的途径只能是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引进蔬菜技术人员打起背包进村入户,蹲点指导,吃住在山乡农村,工作在田间地头,示范到基地农户,顶烈日忍劳苦,采取多项措施提高技术到位率。一是采取以会代训,专题培训,现场指导,实地考察等形式,培训农民,印发主要种类、品种栽培集规范农户栽培管理行为。二是对农户难于克服的配套技术,重点集中解决。如统一供种统一调配农地膜、农药、微肥;集中育苗等。正是由于各项试验设置在规模化的示范基地,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很快转化为生产力,工作效果突出。

(三)构筑蔬菜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1、重点实施了农业节水、保护性耕作等措施,在利用农业资源的同时,有效的防止了农业污染,保护和改善了蔬菜生产区的生态环境。

2、在巩固现有农产品品种的基础上,按绿色食品的生产要求,因地制宜,着力引进培育时差蔬菜、专用农产品等品种,实施单一化种植,形成了蔬菜产业的规模优势。

3、根据国家绿色食品标准,制定完善蔬菜生产质量细则,建立健全监督检测网络,对质量问题进行源头追溯,形成了蔬菜生产的保障体系。

四、蔬菜产业存在哪些问题

通过近几年蔬菜产业的发展,小二台乡的蔬菜产业无论从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有了长足进步。但当前全乡蔬菜业仍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经营粗放,科技含量不高。

蔬菜的生产、流通依然处于粗放型的发展阶段,仍在按照数量规模型的发展模式增长。品种上以“大路”菜、低档菜比重较大。蔬菜生产科技含量较低,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推广较差,大部分菜农以传统耕作为主,管理粗放,产量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同时菜农素质不高,劳动生产率较低,严重影响蔬菜产品质量,商品价值上不去。

(二)安全生产意识欠佳

目前,我乡在蔬菜生产上施用农药不慎,化学肥料使用过量等现象仍然存在,严重破坏了蔬菜品质,不仅对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造成了极大的隐患,还将会对蔬菜外销带来不利影响。

(三)市场信息服务滞后,营销力度不够。

蔬菜是时鲜产品,市场价格瞬息多变,供求矛盾转化快,只有及时地收集、整理、产销价格和供求信息,才能实现对蔬菜生产的宏观指导。蔬菜的外销仍以个体商贩上门收购为主,与国内大市场衔接不紧,市场对生产的引导作用难以充分发挥。蔬菜产区尚未建立批发市场,基本上是以“马路市场”、“田头市场”销售为主。菜农由于缺乏供求信息的引导,难以预测蔬菜产销趋势,信息不灵,渠道不畅,导致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不仅影响了菜农的经济效益,也造成生产资料及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四)经营主体多而分散,产业化程度不高。

实施土地延包30年不变的政策后,土地调整成为蔬菜产业发展规模化的一大难题。目前小二台乡蔬菜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难以保证市场蔬菜商品的一致性,也难以创出名牌产品。同时,各家各户的蔬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相对增加了交易成本,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蔬菜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水平低,产前、产中、产后衔接不够紧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乡蔬菜产业的升级。

(五)管理不到位,扶持力度不够

对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视力度不够,在蔬菜规划布局、蔬菜技术服务指导等方面缺乏有效措施。发展蔬菜生产的一次性成本较高,特别是附加值高的设施农业对群众来说“门槛”更高,而受乡、村两级财力所限,优惠政策、资金扶持的到位举步维艰,直接影响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五、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面对蔬菜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蔬菜“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要保持我乡蔬菜产业健康发展的好形势,必须下决心抓调整、抓提高,充分挖掘蔬菜产业在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上的巨大潜力。从科技推广、市场运销等多方面采取措施,进一步推进蔬菜产业发展。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提高对蔬菜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

要进一步增强对蔬菜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真正将蔬菜作为一个大产业来发展。针对蔬菜产业易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制约的特性,在资金、技术、信息等诸多方面对蔬菜业的发展予以更大地倾斜,充分调动蔬菜重点产区的领导和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认真研究制定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使蔬菜业有明确的方向和可行的发展目标。深入调查研究,针对全乡蔬菜发展中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如蔬菜种多大面积,种什么种类和品种,向何处运销、卖什么价钱等,都及时向农民具体的预测性建议,保证我乡蔬菜生产稳步发展,少走弯路。

(二)加大科技兴菜力度

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优良品种是先进科技的重要载体,要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蔬菜新品种,加快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以抗病虫为重点,提高优种覆盖率,并尽快筛选出适合我乡的新品种,形成地方特色菜。全面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和服务活动,加强对菜农的技术培训,提高蔬菜种植水平。

第6篇:浪费粮食调研报告范文

―摘自孙文盛部长2005年6月在无锡“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市长研讨班上的讲话

推进集约和节约用地,政府的决策与百姓的意识开始找到契合点―提高土地利用率,使有限的土地产出最大的效益

3月的北京,春意渐浓。郊外踏青时,一幕场景吸引了记者的眼球:一个老农喜滋滋地领着一群客人参观他的楼房新居,边介绍老农边说:“这房子可是这一带节约集约用地的典型呢。”

这句看似不经意的“闲话”,让记者感慨良多。

此前不久,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也讲了一句相关的话。他在强调要大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时指出:要“把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集约用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不同的场合,普通老农与国务院总理讲到同一个话题,不全出于偶然。日渐印入城郊老农眼帘的,应该是城市扩张过程中身边耕地的一片片减少,以及随之而来寸土寸金含量的加重。众多微观场景折射到老农心中的,自然是耕地的紧缺与土地的金贵。节约土地,集约用地,最初大约就这样在老农脑中有了简单的概念。

而总理所面对的,则是一系列宏观调研报告与统计数据―

截至2005年10月31日,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耕地面积仅为18.31亿亩。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我国耕地必须保持在18亿亩。而按照《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的目标,以粮食自给率95%计算,到2010年,耕地保有量必须达到18.24亿亩。按这个标准来推算,意味着从2005年到2010年5年间,我国建设可占用地耕地量只有700万亩!另一方面,从建设用地的需求量来看,如按1978年到2003年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测算,2004年到2020年,全国建设用地约需占用耕地4612万亩。现有的耕地总量显然不可能承受这种压力。

在土地供需矛盾异常突出的同时,建设用地粗放利用、甚至闲置浪费的问题却普遍存在。2004年,国土资源部曾组织了一次城镇存量土地专项调查,结果表明:截至当年年底,全国仅闲置、空闲和批而未供土地总量为395.61万亩,占全国城镇建设用地总量(5199万亩)的7.8%。同时,占全国城镇建设用地总量70%的划拨土地,大量低价协议出让的土地,特别是占全国建设用地一半以上的农民集体建设用地,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再配置政策,低效利用的问题更加突出。

对此,总理得出的结论是:“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推进集约和节约用地,是严格土地管理的重要环节。”

节约集约用地的观念,开始真正走下官方概念的讲坛、向普通百姓头脑中渗透,应该是在2005年的全国土地日。当“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科学发展”的主题宣传横幅飘扬在大街小巷时,普通百姓们开始渐渐明了:节约集约用地是面对我国土地资源国情不得不做出的唯一选择;节约集约用地,就是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使有限的土地产出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对此,国土资源部于2006年举办的无锡土地集约利用市长班上,部长孙文盛在讲话中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表述:所谓节约集约用地,是相对于浪费和粗放用地而言的。主要包括这样三层含义:一是节约用地,就是各项建设都要尽量节省用地,千方百计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二是集约用地,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三是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

耕地保有量保持18亿亩,单位GDP能耗5年内要降低20%―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这两大硬约束指标,给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标准定下了基调

十一五规划纲要有两个硬性指标,与土地集约利用密切相关:耕地保有量必须保持在18亿亩,单位GDP能耗要在5年内降低20%左右。耕地保有的指标决定了经济发展所需建设用地的总量标准,而单位GDP能耗的降低,也在某种程度上为单位GDP耗地量的“降压”定下了基调。

有关专家曾做过一个测算:中国经济增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另有一组比较性的统计数据,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国土地资源透支问题的严重性:2005年,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为9863.39亿元,土地产出率为144476万元/每平方公里;而GDP与新加坡相当的上海市(GDP为9154.18亿元),其土地产出率却仅为14438万元/每平方公里,不及新加坡的1/10。尽管如此,与国内的几个直辖市相较,上海的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还是最高的。据调查,北京的这个相应数字是4097亿元/平方公里,天津是3271亿元/平方公里,而重庆则只有373亿元/平方公里。由此可推算出,上海单位土地面积内的土地产出率是北京的3.52倍,是天津的4.41倍,是重庆的38.71倍。

土地产出率水平最根本的反映,是单位面积土地上资金、劳力、技术的投入状况。投资强度越大,技术含量越高,土地产出率越高。反之则越低。这表明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还很低,同时也表明城市土地内涵挖潜、盘活存量的再利用潜力还很大。

还有一组调查统计数据可以支持这个说法。

按照国家关于城市规划用地的最高定额,一般城市人均用地面积最高标准是100平方米,首都和特区城市最高120平方米。而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664个城市,城镇居民人均用地已达133平方米。而世界上发达国家人均城市用地为82.4平方米,发展中国家人均城市用地才有83.3平方米。我国城市人均用地面积超过国家规定的33%,大大超过国际上人均用地水平。

2004年国家清理整顿开发区时,也有一组实地调查数据。160个国家级开发区(园区)的平均建筑密度仅为13.91%,平均建筑容积率仅为0.43,平均空闲率为6.16%。同时监测到开发区内还有27%的农用地,6.9%的未利用地。加起来平均还有1/3的土地尚未开发利用。

上两组数据还未包括农村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的利用统计情况。

节约集约用地,是针对粗放用地而提出的。粗放用地是集约用地的前提和基础,并为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条件。然而,集约用地却不应该仅仅成为粗放用地的相对物。如果集约用地没有一套严格、合理的技术量化指标来度量,那么很可能会在“集约”旗帜下、形成用地模式的新一轮粗放。

集约用地评价指标,或者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因而刻不容缓。其中,单位面积土地的GDP产值,或者单位GDP的耗地量应该是其中一个重要指标。

据悉,此项工作尚处于政府相关部门的研究过程中。

实践先行于决策。近几年,一些地方尤其是经济发达、土地资源紧张的地方,在集约用地的实践中探索了一些路子。江苏昆山是显著的一例。它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投资强度定额标准,按不同区域明确每亩地的投入“门槛”:外资项目分别不低于40万美元、50万美元、60万美元三个档;民资项目则不低于250万元人民币。此外还规定工业项目容积率不低于0.6,建筑系数不低于30%。

福建省厦门市也对此做了一些努力:其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成为目前国内开发面积最小、单位产出最高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投资强度达3800元/平方米,产值达4万元/平方米。市相关部门还对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情况做过统计:2005年,厦门每平方公里的GDP为5644万元,规模以上地均工业产值为10532万元/平方公里,地均财政收入为1025万元/平方公里。这个数据指标在全国并非最突出,不过,相较于粗放用地时的状态,其土地利用率已有了飞跃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集约用地的量化考核意识已开始形成。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曾于2004年下发了一个关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的文件,建立了一套土地集约利用的考核机制。其考核指标每年都根据产业政策的调整而调整、修订。据粗略估计,今年根据新增产业等变化,这个集约用地率考核标准比上年大约提高了15%。

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的评价自然并不是集约用地唯一的量化指标。目前,有的地方采用提高容积率、建筑密度等建筑用地定额指标和土地投资强度指标,向空中、地下,向集约要土地,从而使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率成倍增长;也有的地方对符合条件的拟引进项目逐一评审、建立项目的预期效益、项目用地预期产出率、土地受让人资信、出让价格、投资密度、技术含量、吸纳劳动力及区域带动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实践探索中,要求建立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考核体系的呼声已越来越高。

不过,如果涉及具体的数额标准,似乎不能忽略三个前提:其一,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应与当地经济的现有发展程度与规划计划发展程度相一致;其二,土地集约利用标准应与现有土地(包括存量与增量土地)的利用情况相结合;其三,土地集约利用指标应该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调整。因此,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类别可以是统一的,但其具体量化数额应该体现区域性,而不应以同一数字“一统天下”。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政府行为,核心仍在通过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集约用地的市场化配置;而政府管理体制与经济制度的改革,才是扭转粗放用地局面,形成集约用地机制的根本

在市场机制尚未完全配置或还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仍然是要靠政府宏观调控、通过政策激励和约束机制来发挥促进作用的。

据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司有关负责人透露,政府目前对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政策,将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通过规划的科学编制与实施,对土地利用布局、结构进行调整,从宏观规划上管住建设用地总量;通过建立土地利用标准、加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考核,供应土地时严格把住土地利用与监管的关口,控制建设用地增量;通过内涵挖潜、盘活存量,找出新的用地空间;通过推进市场化配置,建立一整套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使节约集约用地的实现;加强组织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态势。

政府行为永远是为市场行为服务的。任何促进集约用地的政策与措施,都只是促使集约用地市场机制形成与完善的一个手段。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集约用地的问题,还必须找出目前用地不集约的深层原因。

有专家分析,工业化与城市的无序扩张导致了土地的粗放利用,而土地取得成本低,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对此,土地勘测规划院副院长周建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这是利益机制造成的“恶果”。他认为粗放用地的根本原因或深层原因是地方财税体系问题。地方财政没钱,只能靠卖地来补充,对土地出让收益及其相关收入的依赖就很大。

周建春说,1999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政就开始衰落,但地方政府“财减事未减”,因此只能从土地上做文章,以土地出让收益来扩充预算外收入。从而很大程度上促使政府经营土地,地方政府成了经纪人。在某种程度上,地方政府似乎已不是一个行使职能的公共机构,而成了一个垄断性经营城市土地的大公司。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中央相继出台了5个相关文件,实际上都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去年12月,国土资源部出台的《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将工业分成15个等级,确定了不同的最低价标准。与之前要求工业用地一律招拍挂的相关政策精神一致,其根本目的都是提高工业用地成本,抑制工业用地的过度扩张,提高工业用地的集约利用程度。

此前一个月,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共同推出《关于调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政策的通知》,从今年1月1日起,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标准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倍,其征收后100%交省级国库,然后再由中央财政返还。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过去应交归地方政府70%费用往往被减免的问题,目的仍然是增加新增建设用地的取得成本。

与此同日开始实行的中央另一条财税政策,是城镇土地使用税的修改:每平方米税额在原规定基础上提高2倍,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也纳入了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税范围。

上述财税政策,用最通俗的方式可解读为,一方面,以收税或增税方式,提高土地成本,抑制土地投机与扩张;另一方面,为地方财政增加新的收入来源,减小地方财政对土地的依赖性。

还有一条经济调控政策是土地出让金的收支两条线,即从今年起,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将全额纳入地方预算。这意味着土地出让金不再是地方政府的“小金库”,而改由中央监控使用。

这些来自中央政府的经济调控措施,针对的对象都是地方财政。对此,周建春评说,这是在补充地方税源,是要从根本或从深层次解决土地不能得到集约利用的问题。他认为,地方政府要抓经济发展,就不能不抓投资,包括工业投资与房地产投资,为了吸引投资,才去竞相压低地价。从另一方面看,圈地越大,吸引投资的机会越多,这就造成一个恶性循环。对房地产业而言,地价越高,土地出让金就越多,政府正好用这块收益来弥补工业用地低成本出让而带来的土地亏损。因此,地方政府不能没有房地产的繁荣,这是地方政府往往与房地产商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一体”的根本原因。政府巧妙地运用土地一级市场供应,死保房地产,只有这样,工业加房地产投资才能相互平衡,从而保住甚至提高地方的GDP。

可见,房价降不了,工业价管不住,还是财税体制惹的祸。

第7篇:浪费粮食调研报告范文

 

一、自主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

 

(一)自主科技创新的财政融资我国自主科技创新领域大多集中在:一是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企业发展中的重要领域和问题;二是要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全局性和关键意义的科技问题;三是要在全球范围内抢占科技和经济竞争的最前沿。而这些领域往往都需要巨额的投入,对于一般市场主体是无能为力的,尤其是其中纯粹的基础性的科研项目必须有财政的无偿投入。对于其中的可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部分,也需要财政贴息、税收优惠以及国家科技基金的扶持来启动市场化融资手段。

 

(二)自主科技创新的金融融资

 

金融资本能够迅速地积聚并集中到技术创新中,促使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社会财富,并在其中实现自身的获利増值。金融作为市场化融资手段本身就内生于经济发展之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结合日益紧密,在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技术金融的一体化,美国的表现尤为突出。一是自主科技创新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融资是关键。因此,金融本身的发展构成技术创新发展必要的基础条件。二是技术创新与经济増长之间的紧密关系决定其成为金融发展的重要物质手段与依托空间。三是金融功能与自主科技创新的特点相辅相成,二者都必须接受市场的优胜劣汰。金融的项目筛选功能和监控功能既加强了对自主科技创新的资金预算约束,又促使二者成为市场经济下的利益共同体。依据熊彼特的技术创新学派思想和新制度学派思想,对于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系统研究就是从金融制度安排出发,对二者内在关系与机理的研究与探索。

 

二、自主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联动机制的实践考察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帕特里克(PfiC)区分了“需求导向”型金融与“供给导向”型金融。他认为“需求导向”的金融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供给导向”的金融发展则是先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起着一定的先导作用。其中,“供给导向”的金融安排有助于实现资源从传统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的转移和重新有效配置,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増长。该理论假设也为其他经济学家的研究所证明,但其中不可忽略的事实是,“供给导向”的金融安排要么主要发生在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中,要么主要发生在国有金融机构。如墨西哥的国有金融机构提供给工业部门的中期贷款和赞助创新及教育,还有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的实践也予以证明。

 

(一)自主科技创新的融资需求自主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事实上,不管是在创业初期还是扩张发展期,科技型公司都比传统型公司需要更多的资金才能促进其快速的发展。由于研发对资金的消耗、无形资产被夸大与公司的实际市场能力和融资能力脱节以及公司规模化经营、应对竞争者和保持持续的研发能力,都需要持续的资金补充。其中,风险投资真正感兴趣的不是企业初创期的融资而是作为企业成长发展用的融资,因为风险投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企业的投资获得长期的资本收益。但对于自主科技创新来说,不论是初创期的融资还是成长期的融资都同样重要,因为自主科技创新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科技创新的融资主渠道是金融机构支持和资本市场支持、政府财政支持等。

 

由于自主科技创新的风险性,尤其是创新开始的种子期风险最大,成功率不足10%这一阶段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或准政府机构,资金形式是专项拨款或者是风险资本等股本金。但从风险投资的阶段分布来看,美国风险投资主要集中在成长阶段的中后期,约有80%的风险资本投在这个阶段,仅有4一6%左右投向创建阶段,另有14%投资于成熟阶段。而其它的金融支持如商业银行贷款、金融市场融资则更在风险投资之后,集中于科技创新的扩张、成熟阶段,并需要政府财政担保、补贴、政府采购等财税手段的适当配合。美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还表明:政府扶持的一个很重要方面是针对风险投资的长期资本支持制定出一个好的税收政策,因为风险投资追求高额投资回报率,极易受所得税高低的影响。

 

(二)国外自主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联动机制

 

1.提供财政资助。1977年美国设立了小企业创业研究基金,规定国家科学基金会与国家研究发展经费的10%要用于支持小企业的技术开发。1982年,美国政府颁布《小企业发展法》规定研究发展经费超过1亿美元的部门,要将财政预算的1.3%用于支持小企业发展。英国也于20世纪70年代推出了“对创新方式的资助计划”,给符合条件、低于25万英镑的小企业项目以1/3—1/2的项目经费补助。加拿大安大略省为鼓励私人风险投资的发展,对向高新技术企业投资的个人投资者给予投资总额30%的补助金。

 

2.税收政策对风险资本的支持。美国对风险投资额的60%免除征税,其余40%减半征收所得税。1978年和1981年两次下调了长期资本所得税,最高税率由49.5%下降到28%,后又下降到20%1996年6月截止的研究与实验税收减免法,允许公司的I&D支出免交20%的税。该法延长至2004年,并且,小企业投资公司发起人可以享受特定税收优惠。

 

3.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一是建立创业板。如美国的纳斯达克助推许多中小企业成为企业巨头。1990—1997年间,纳斯达克市场为美国高科技产业注入了近750亿美元的资金,是美国私人创业资本总额的2倍。二是设立创业板市场,与主板市场衔接。如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第二部仅要求上市股份400万股以上,新上市公司一般先在第二部挂牌,有了相当不错的表现后才有可能进入第一部。三是为有潜在成长性的中小企业融资开设柜台交易市场等。

 

三、我国自主科技创新财政金融联动的缺陷与不足

 

罗纳德。麦金农(RnaldJMckimon)和爱德华肖(EcWadSShw)认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存在着“金融压制”。金融压制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高度国有化,金融市场不发达,商业银行在政府规定的低利率水平下,一方面难以有效地吸收各种闲散资金,另一方面,由于资金使用的低成本而形成的资金供不应求,导致银行只能在政府的控制下,以“信贷配给”方式提供信贷,贷款不讲经济效益,资金的缺乏与浪费并存,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影响了资金的积累和对金融的市场需求,影响了金融的发展。20世纪50—70年代,在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曾依靠金融部门大量融资来实现政府的发展意图,最终导致金融的逐利本性与市场选择被人为地限制,影响了市场经济内生的増长力量,形成了金融压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印证了“金融压制”的存在,伴随“金融深化”的过程,我国自主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联动也意味着金融支持的市场化回归。

 

1.我国科技投入的金融支撑体系主要还是依靠银行贷款,这种融资体制和机制不能很好地适应加速科技发展的资金需求。主要表现为:一是科技投入产出的不确定性与商业银行信贷原则相悖。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和自我约束,银行贷款发放必须遵循资金使用的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原则。而自主科技创新收益的不确定性増加了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二是缺乏对创新风险的补偿机制。国外许多国家为鼓励和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介入科技领域大都采取了政府担保方式。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科技风险补偿基金或科技贷款担保基金,金融投入风险集中而难以分散转化。而且银行发放科技贷款的利率受到国家的严格管制,这使银行只承担了风险责任,却得不到科技贷款所带来的巨大收益。由此影响了银行在科技领域投入的积极性。三是在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体系中,缺乏能适应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机构。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企业和为其服务的银行之间,存在着规模对称适应服务的客观规律。遵循这一规律,在我国金融体制的组织结构中,应当建立和发展为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服务的小型科技银行。

 

2.资本市场不完善。对资本市场的税收管理只有零星的条例或临时性的规定,不完整也不够规范;课税覆盖面有限,对一级市场的投资行为、二级市场上的交易差价收入、国家股和法人股的投资所得、场外交易、有价证券的继承和转赠等,缺少税收约束,特别是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的税制基本是空白。如对可流通股交易征收交易印花税,但对法人股交易、期货交易以及基金交易不征收交易印花税,而且印花税的税率也不太合理。如没有根据持股的时间长短、交易额大小等,设置差别税率。税收政策导向不明显,对个人投资者从上市公司分配到的收益要征收所得税,而对买卖差价收入未征税。同时,我国资本市场还存在重复课税现象,如个人股息、红利所得是从税后利润中支付的,还要按20%的比例税率上缴个人所得税,影响了股东对股票长期持有的积极性,不利于鼓励长期投资。

 

3.本土风险投资发展缓慢。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2007年初完成的《2006年度中国风险投资调研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新募集的风险资本中,有687%的资本为海外资本,中国内地资本仅占31.3%。本土风险投资机构近九成的本土风险投资机构具有政府或国有企业背景,多数是以各地区科技部门为主体出资成立的,具有准政府部门特征的投资机构。这种“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无法适应“风险投资业”高度市场化、高度竞争性、快速反应的行业特征。

 

一是财政拨款和银行科技开发贷款为主体的风险资本规模小,财政资金的公共性与有限性不适合风险投资的市场本性。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以财政资金或银行贷款作为风险资本投巨资扶持高新技术项目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违背风险投资要求。二是政府作为主要出资方的同时,还参与投资的运作与管理,缺乏风险意识和效率意识,而且易受政策影响,如帮助处于困境中的国有企业等。在缺乏规范管理和有效激励的情况下,还容易引发个别政府官员的投机行为,如进行证券或国债投机操作。

 

4政策性金融机构亟待改革。我国1994年成立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三大政策性银行,十几年来,对实现国家专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促进机电产品出口、支持国家粮食收购和地区经济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运行与发展受到质疑。事实上,政策性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国有金融机构的特征。按政府的意志办事,财政提供担保并承担最终损失。政策性金融机构不承担任何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本由此导致道德风险严重,经营业绩欠佳、市场挤出效应影响公平竞争等等问题。但从我国国情出发,市场经济仍不完善,还存在运用政策资源,提供必要的政策金融支持的空间,但政策性金融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以防止其向金融压制转变。

 

四、完善我国自主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联动机制

 

(一)完善政策性金融贷款,以财政杠杆引导金融资金的流向

 

1.完善财政支出对金融的推力作用。对于国家想扶植的企业、想扶植的行业,由财政来进行一定的风险补偿,如利息补贴,提高借款人承受力。或提供担保把一定的金融资金引导到财政想发展的行业或企业当中来,促进金融资金流向科技行业,实现科技创新。政府可以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担保基金,引导商业银行开展对自主创新企业提供差别化、标准化的金融支持。

 

2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据央行的规划,政策性银行将尽快转变为有竞争力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在提供国家财力许可的金融的同时,更好地为包括西部地区在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和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持久的金融服务。在政策性银行转变为开发性金融机构的思路下,为促进自主科技创新的国家发展战略,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强调其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意图的引导者作用和促进商业资金进入国家优先发展和导向领域的催化和媒介作用。政策型银行应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的规模化融资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项目等提供贷款,给予重点支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出口,提供融资支持。

 

一是通过进出口银行的信贷投入,服务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支持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引导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作为支持进出口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的国家政策性银行,仅2007年上半年国家进出口银行就支持了约300亿美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以及境外投资项目,同时对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及科技研发给予了融资支持,有力地支持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出口银行的信贷投入作为国家科技投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是国家开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认为,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不能等待市场的自然形成,要加快发展,就必须把政府、市场、金融、企业等要素资源整合起来,充分运用政府信用和政府投资的基础性作用,提高信贷与财政融资的联动效率,并积极为融资走向资本市场创造条件,促进企业、金融、财政、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目前开发银行重点转向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具体应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在区域产业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能够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向合理方向演进的主导产业予以重点支持。同时,继续关注政府与市场的难点与热点,在自主科技创新过程中,发挥政策金融的种子资金支持力度,引导自主科技创新。

 

三是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施倾斜支持政策。《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中指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施倾斜支持政策。具体可以通过农发行以贴息的方式向农业项目提供中长期贷款,支持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促进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兴生物资源等农业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増强农业竞争力。

 

(二)发展资本市场,完善资本市场有关税制

 

发达的资本市场对促进企业自主科技创新行为发挥着筹资功能、风险分担功能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此外,资本市场还为创新企业提供专业的财务和管理顾问服务,可促使其健康成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科技创新的成功得益于其以强大的资本市场为主体的高效的金融体系。因此,实现我国的自主创新战略,政府最应做的是要营造好的创新环境,包括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建立包括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等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为创新企业融资和风险资本退出提供渠道。对此,自主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应着眼于有利于资本市场发展的税收政策,促进资本市场良性运转。

 

1.完善证券交易印花税。充分考虑投资者交易额的大小和持有时间的长短,重新设计差别比例税率,以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和鼓励中长线投资。参考国际经验来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收取证券交易印花税都是单向征收,而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对证券交易都是实施免税政策。考虑我国的国情,不可能一下子取消印花税,具体可以调低税率,同时实行卖方单向纳税。

 

2注意证券投资所得税与个人和企业所得税的衔接。首先,取消对个人股息、红利所得计征20%所得税的规定,同时征税环节从分配环节改为变现环节征税,防止重复征税。其次,根据“同股同权、同股同利”的原则,对国家股、法人股的投资所得开征所得税,以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再次,对企业或机构投资者获得的股息实行“免税法”,因为股份公司发放的股息所得己缴纳了企业所得税。同时,所得税应在最终环节纳税,对己发放的股息和红利作为企业成本从企业利润中除去,免征企业所得税,由最终的受益人缴纳所得税。

 

3.建议适时开征证券交易所得税。证券交易所得税考虑对长期投资者的所得实行较低的税率,对短期投资者的所得按照一般所得征税,并允许全额扣除费用,包括手续费、印花税。除银行存款、国库券及国家重点建设债券可免税外,对各企业及投资基金盈利性组织的证券交易所得,按现行企业所得税税率25%征收。对个人则仍按20%的比例税率征税。以持券期的长短为标准,将资本利润和炒作利润区别开来,给予资本利润减半征税的优惠,以保证中长期投资者的利益。

 

(三)发挥财税政策对本土风险资本的支持作用

 

1.设立财政引导基金,如设立国家、省级或地区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作为风险投资的母基金,不直接对具体项目而是强调引导性,以保本微利经营,用激励和奖励专业机构投资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度市场风险投资机构向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从而实现政府资金的有偿使用。2006年10月21日,全国首个由地方政府设立的政策性扶持资金一上海浦东新区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正式启动,具体的基金运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推广,而且国家级的引导基金还有待于启动。

 

2提供政府资助。为了鼓励风险投资,可向风险投资者和风险企业提供财政无偿资助,一是分担小企业创新风险,二是发挥高科技投资的导向作用。

 

我国目前国家级政府资助的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科技进步基金以863计划、火炬计划等政府资助基金,但规模较小,作用也有限,而且省级或地方的同类政府资助规模也较小,运行也不规范。

 

3.提供政府担保。通过政府担保,为银行承担借款损失,可以带动银行资金投向风险企业提供创业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