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校合作的基本内容范文

家校合作的基本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校合作的基本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校合作的基本内容

第1篇:家校合作的基本内容范文

一、 加强业务学习,以理论指导实践,提高教师素养

为了提高素质,  我乡英语科组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学习外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反思教学,进行教学实验,探索适合本乡的教学途径,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并在课余时间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及相关理论,进一步培训课程标准解读和《三标准、一模式、一要求》,倡导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在与学生交往互动、合作交流中情感交融中健全学生人格。掌握教材体系、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抓住主线、明确重、难点,搞清疑点,把握关键,明确小学各个年级的英语教学目的、任务以及要求。一个学期以来,通过教学研讨和外出听课使英语教师能相互交流经验,彼此取长补短,进一步理解英语新课程标准,了解课改进程,探讨行之有效的小学英语教学方式。

二、 积极开展研究,注重教学实效

在制定详尽有效的计划下,英语科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充满热情,工作认真,负责。英语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比赛;教研活动中,能积极主动的提出意见和创新见解,交流中乐于得到共同提高。我们英语教研组能够认真备课,对教材进行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努力做到教材在心中,经常不断的进行研讨、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进行改正。在课堂上随时关注学生的接受情况,并及时的进行反思与调整。在每课教案都要做到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连贯而清晰的教学步骤;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教法;有合适精当的练习。授课后及时反思本课教学的成功和失误;以便总结经验,改进教法,不断提高。继续以新课程为中心,规范教学常规,平稳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确保完成学校提出的各项任务。认真组织和准备,积极参加uc教研和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

三、 紧抓学科质量,提高学生素质

我们始终把学科质量摆在首位,除了狠抓课堂教学外,加大对学生的辅导力度,并因人而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掌握情况进行辅导,使学生能够学有所获。

第2篇:家校合作的基本内容范文

关键词:地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校地合作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4-0123-0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动力源。人才的创造性主要是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大学生系统思维、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手段。同时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需要大量的具有动手实践能力的创新应用型高级人才,地方高等院校承担着这一任务。

一、当前地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一)财务管理工作特点对实践教学的挑战

财务管理首先是一种创造性价值管理。而价值管理是基于资本市场这个主体的,而资本市场本身就是千变万化的,市场是没有标准化的作业。环境造就千变万化的市场,如何在学校课堂上模拟出这样的市场环境呢?这是当前财务管理课堂实践面临的难题。其次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与企业各方面具有广泛的联系。透过财务信息企业每个部门都会通过资金的收付与财务管理部门发生联系。这样我们发现要在财务管理实验室复制企业的全方位活动和安排完全独立的财务管理实验,也是实践教学安排的难点。

(二)企业财务管理主体内容对实践教学的挑战

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总括两项:筹资管理和投资管理。要求学生的专业技能中包括必须熟悉国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投融资政策、未来产业发展政策和经济法律法规等,这样的专业人才对不管是宏观层面如政府的项目投融资还是微观层面如企业的项目投融资都是非常适合的,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参与到实际的投融资项目中去或者高仿真的项目运作中去,这样的人才成品在进入社会时才能缩短学生的继续培养的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而我们的纯粹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复制国家经济环境或者地方政府环境的。

(三)财务管理专业现有主要实践教学设置的困境

1. 纯粹校企合作的挑战

应对财务管理的管理内容,大多数地方高校都努力提高学校实训的仿真性和实践多层次性,其中校企合作就是比较好的实践培养方法。我们在肯定这种实践教学的时候,要谈的是纯粹的校企合作是难以长期维持的。从企业来说投融资项目都具有一定的商业机密性,要让学生 真正参与这样的项目是相当困难的,学生毕竟不是员工,是不受企业体制约束的。从学校来说,这样的方法只能解决极少量的学生,对扩张后的高校是不适合的,而且高校不可能让很多的企业都接受并参与到学生的实践教学培养中去,可以说双方缺少一个类似公证和沟通的服务者、监督者,这样就极可能形成人才培养的恶性循环:企业需要学生毕业后能迅速成长,但不愿提供让其成长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学校想提供企业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但缺少强化学生应用性的基地和平台,这样实际双方都达不到目的,但校企要真正合作又缺少具有公信力的媒介。

2. 学校实训的困境

实践教学课程的仿真性一直是实践教学追求的目标。长期以来该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依附于会计学的情况较多。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本身从会计专业中分离出来,带上会计的深刻烙印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财务管理活动更倾向于没有完全制度框架下的创造性活动,所以完全标准化的会计仿真实践教学是不能适应我们对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要求的。

二、实践教学创新模式

――校地合作的可行性校地合作是院校与院校地理位置所处或者其他区域范围内的地方政府、企业等部门的合作。[1]

(一)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识基础

2009年7月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巴黎召开,会议最后通过的公报在“学习研究与创新”中提出 “高等教育机构应拓展研究和教学领域,找出与人口健康发展有关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为与地方相关的科学和技术构建强大的基础。”“本土的知识系统能扩大对新兴挑战的理解,高等教育机构应与社区和民间团体建立互惠合作的伙伴关系,促进相关知识的共享和传播。”这些成果在2010年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再次成为重要的议题并达成基于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共识。我们从这些信息中能够充分体会并理解高等教育的本土化、地方化是高等院校的社会责任的现实体现,同时创新并灵活组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研究体系促进服务地方社会也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

(二)地方高等院校和地方政府的双向良性互动的需求

当前,我国地方经济发展迅速,各地竞相挖掘地方特色经济,甚至组成区域联盟,尤其需要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就地方政府而言,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高等教育社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强化政府职能,统筹规划地方高等教育,高度重视地方大学的建设发展,在政策导向、城市规划、经费投入、校园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学校周边环境建设等方面给予高校更大的扶持,促进区域院校尽快提高办学水平,提升服务地方的能力,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真正发挥作用;就高校而言,要充分认识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因和条件,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理念,加强与地方的合作和交流,主动承担起促进地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神圣使命。[2]

(三)地方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要求的需求

我国高等院校的分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已经逐步形成,地方高校大多数都根据自身特点提出为地方经济服务,培养适合地方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对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定位地方高校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如要求掌握管理学、经济学、财务与金融管理、会计学、财政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投资和融资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以及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熟悉我国有关财务与金融管理方针、政策、法规,以及了解国际相关惯例与规则;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分析和解决投融资实际问题能力等。

这些具有同质性的目标定位和培养要求都直接表达了人才的“应用性”、“创新性”和“学科融合性”特色,这些要求从财政、金融、管理等各个方面贯彻在财务管理的投融资里面。投融资从主体来说,不外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政府投融资和企业投融资都是财务管理,而政府的投融资是企业投融资的导向,所以校地合作就可能成为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一种有效的体现创新性、应用性和学科融合性的手段,这样可以在尽可能的程度上缓解单纯校企合作和课堂实训的压力。

三、地方高校培养财务管

理人才校地合作探索(一)基本原则

1.创新应用型人才必须创新实践教学。学生的应用性离不开实践教学,创造性离不开创新实践教学。学生只有在实践中追求创新才能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也就是说在校地合作这样的实践教学中要将实践教学的创新型和人才的创新教育结合在一起。

2.校地合作可以开展多种形式,应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将教学计划中的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课程实训等融合在校地合作中。

3.创新实践教学必须能体现校地双向互动。双向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这样的实践教学才能持续下去。

(二)校地合作的探索

要开展有效的校地合作,培养创新型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可以探讨如下:.

1.一个目标

创新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政府在现代社会有着引导社会投融资的责任,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各项产业、经济、金融等政策的引导,而这些正是财务管理人才的作用领域,因此我们将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中,实现地方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的良性循环。

2.两个层次+八个模块

应用基础实践和应用发展实践,并拆分成相应的细化的实践模块,分解应用性技能需求,再掌握综合分析能力。应用基础模块主要针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某单项技能,应用发展模块倾向于人才培养中财务管理能力的综合技能。见下面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成图。

3.三种合作流向

这种合作是双向的,从企业投融资到政府投融资都在这样的校地合作模式中。

4.四种合作模式:

(1)校地合作以科研项目为合作基础。这种模式是地方政府首先表现为主动,通常的模式是地方政府围绕产业投融资等课题,要求和熟悉地方经济环境的高校合作。地方政府出资,高校出人,这样高校既解决实践不足又有资金支持,更为地方发展服务。企业有政府扶持,不会排斥参与到学生的实践教学中去。

(2)校地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建立实习基地,是保证实践教学的重要条件。按照校地相互提供服务、互惠互利的原则,比如和地方财政局合作,由学校财务管理专业人员为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和职业教育培训,企业为财务管理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和其他条件。

(3)财务管理人才的创业教育实践

财务管理的特点向我们展示了这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尤其是投融资的主要内容更是为大学生创业打下了理论基础。目前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源中的优质资源,具有一定的研究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自主创业理应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趋势。而且在国家鼓励政策的出台下,有很多地方政府专门开辟大学生创业园区或者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任何创业都离不开投融资,可以说财务管理专业是最适合进行创业实践教育的专业。要提供这样高实践性的教育,和地方合作进入地方的创业园或者创业基地,与正在创业的团队进行合作、组织创业团队或者进行创业可行性规划等是非常理想的模式。而地方政府也可以根据自己对人才的需求,从创业教育中获得适合地方发展的财务管理人才。而且还可以通过校地合作,利用当地政府资源,聘请校外专家进行兼职指导,引进企业家导师,在企业设立各类实习实训基地,能为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专业性指导,也能为地方性高校的创业教育提供较多的实践平台。

(4)校地合作提供投融资调研报告。这种模式和科研项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种模式的主动权在高等院校的实践内容的设计上。在社会调查和创业实践环节的设计上,教学内容紧紧围绕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重心,这也是实践“校地合作”成功的关键问题,如对市场区位与产业投融资趋势等问题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 以便于对区域投融资信息系统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为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布局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很容易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并予以资助。这种模式下的地方政府的作用和优势尤其突出。没有地方政府的“通行证”,学生不可能到机关或者企业进行调研,而财务管理本身涉及的面广,如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提供未来投资方向的发改委,地方政府的财政政策,投融资所涉及的行业等等。校地合作让学生参与到地方政府中的投融资的领域调查,为政策决策提供调研报告依据。

总之我们认为财务管理是一项创造性的资本市场活动,实践教育应贯穿该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在设计出的基础模块和实践模块基础上,教师应着重进一步研究每一项实践教育和校地合作的可行条件,这样才能推动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优化和整个教学课程的完善。

[参考文献][1]何根海,张勇.校地合作共建视野中政府与高校角色定位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9).

[2]何根海,刘国庆.池州学院实施校地合作共建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09,(4).

[3]程光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9,(1).

[4]蒲蕊.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中政府的角色和作用[J].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3).

[5]王,宋斐.浅谈广东校地合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2).

[6]彭晓英,张庆华.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改革的研究[J].经济师,2011,(4).

[7]刘巧芝,柯羽.校地合作: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10,(10).

第3篇:家校合作的基本内容范文

学校的体制和机制决定了在专业的实习,特别是社会实习中不可能有更多的投入,学校对校企合作研究多半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对企业,特别是不同性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文化的企业,以及企业不同工种和岗位等缺少系统的认识、理解和研究;学校在与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心态复杂,既希望能够得到企业的支持、配合和理解,又难调适心态与企业沟通协商合作;同样,对于合作的另一方企业而言,希望得到源源不断,高素质的学生到单位来实习和工作,企业却没有精力去研究和思考学校和专业,所以企业并不熟悉学校的教学管理规律和特点,也不希望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培养投入太多。第三方中介由于专门长期从事这项工作,具有数量众多的企业资源,行业资源,工作岗位资源,了解社会行业、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关注企业诉求;通过与学校的合作,社会中介也熟悉学校、专业教学及管理的规律和特点;熟悉和了解学生时代特点,实习心理,有能力将学校的管理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加快从“高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提高学生在实习中的效果和工作效率。这样的教育服务在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在实施,一些第三方机构还做得很好,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社会第三方参与校企合作是必要且可行的。

二、实习基地建设的构架模式

实习基地的建设主体是学校、企业、学生,根据当前校企合作效果差强人意,高职院校校外实践教学效果亟待提高,引进社会中介,作为校企合作的剂,通过社会中介专业的力量,研究学校、专业和实践教学;研究行业,企业文化、企业内动力和岗位;研究校企合作的运行和管理机制,提出有效方案,协调学校、企业和学生等各个主体的利益和矛盾,显著改善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

三、社会中介参与学校实践教学管理

1、专业筛选和学生选聘

教学改革初期,在社会资源和管理支撑力不够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社会需求较多,可适应岗位群人力需求量比较大的专业;同时,应考虑学生数量比较多,在校内组织实习比较困难,需走进社会,对社会真实环境实习依赖性比较强的专业,例如商科、社科类专业及专业群作为突破点。另外,为营造企业用人环境,学生实习的过程应导入选聘机制,形式上严肃和庄重,也可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心态;只有通过面试,被企业挑选上的学生,才有机会参加企业的专业实习,没有被挑选上的学生就只能不断总结和提高自己,等待新的机会;通过竞争机制的引入,学生才会自发调整自己的心态,珍惜专业实习的机会。

2、实习定位与组织动员

专业实习统一由学校进行安排,通过严格的审批和核实可以允许少量学生自主选择实习。为确保学生对实习的重视,确保实习管理对学生形成约束力,应明确规定,到校外参加专业实习是人才培养方案中必须的内容,学校提前公布实习企业,实习岗位,实习内容,实习时间,实习考核办法,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如果有可能,对原来已经有合作关系的企业,上次实习情况做出包括实习学生,企业老师,企业简介,实习过程,实习收获体会等的简介,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实习企业。安排有经验的老师或企业家对参加实习学生的小班实习动员,讲明实习的意义,交代实习注意事项,同时统一为学生办理保险,降低实习的管理风险和压力;提前告知学生,只有实习考核合格后才能获得学分,如果不能按时获得学分的需要补修,即便补修通过了,也因没有顺利一次性通过实习考核,而受到缓发毕业证等的惩罚,实习期间的违纪将提升等级,受到校规校纪的从重处罚。

3、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实习的师资队伍实行双师制度,以校外实践教学师资为主,校内师资为辅组织教学。学校应通过专业顶岗和企业工作实践,培养实践教学师资,专业教师也必须定期参与实践教学的学习和提高,确保能够胜任实践教学,改变当前校内的老师不抓教学,仅仅扮演打杂角色的局面,校内师资从数量到质量,应基本满足校外实习的要求。同时,学校聘请实习企业和基地的业务骨干,或由第三方推荐,学校考核聘用的优秀师资为实践教学师资,按照学校实践教学的相关管理,以月为单位,核发实践教学师资的工作和费用。愿意长期合作的学校和企业应努力创造条件,大力支持优秀师资团队的培养和建设,实践教学师资的工作是实习效果、成果最有效的保障。

4、实习考核评价

在实习之前,由第三方中介牵头,与学校、企业通过沟通,达成三方均认同的实习考核评价标准;中介可以开发出基本内容相同,兼顾一定差异化的格式约定,对不同企业,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对考核标准进行修订,便于实际的操作和执行;实习考核方案不应过于复杂,应以学生在所安排的工作岗位上取得的业绩为核心考核指标,同时也能反映学生的工作态度等内容。考核以企业评价为核心,辅以自评、团队评价、学校评价的成绩,最后形成总成绩,综合反映学生实习表现。

5、学生权益利保护

学生是未成年人,监护人是学校,学校在实习期间应保护学生基本的利益,但不能因此提出过于复杂的要求,使企业无法满足或不愿意为此付出太大的代价。为了保护好学生的利益,首先要重视实习期间组织管理的制度建设,认真执行实习管理制度,利用制度来保护学生;同时,设立举报制度,列举出学生在实习期间权益受到侵害,可寻求学校保护的内容和条件。其次,企业也应设立学生利益保护措施,单位领导高度重视学生的生产安全管理和基本权利保障。同时,针对学生在角色转化中形成的压力过大实施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能够身心安全的成长和成熟。学生的实习首先定位为专业的实习,学生的报酬应取决于项目的性质及盈利能力。如果是公益项目,就没有报酬;如果是商业项目应该有适当的报酬;项目盈利能力强,报酬应适当提高;项目盈利能力弱,可以降低补贴发放标准;报酬与学生的工作效果直接相关,充分体现奖优罚劣的原则;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实习期的报酬问题,使学生开始适应企业的管理。

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1、企业文化育人

当前,校企合作通常表现为“校热企冷”,企业过于注重短期利益,企业缺少持续投入人、财、物力,与学校共建实习基地的内动力,企业对校企合作认同感弱。为此,探索之初,需要对合作企业进行筛选,对合作企业的文化进行研究,选择那些企业管理具有人本管理理念,决策层支持,管理相对规范,注重培训,对实习人员吸纳能力较强,有长期意愿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发展。在实习期间,企业和学校应共同支持学生互动学习,组织和安排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包括实习生、单位同事,教师、师傅等参与的交流和活动,建设一种积极向上,交流学习的实习文化。

2、企业内动力机制

学校应创造条件,使企业通过与院校的合作,获得以较低的成本得到高素质的人员补偿。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教师在专业理论、专业研究和教学培训方面的优势,校企双方共同进行项目研究和开发,提高了企业产品适合社会需求的能力,协助企业优化经营管理流程、开发新产品、培训企业员工,为企业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3]校企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需要培育出内动力机制,只有企业内动力机制得到激发,企业才会持续投入,合作建设校企合作实习基地。

3、企业实习岗位

专业实习的载体通常表现为企业的岗位工作,企业的岗位,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工作岗位,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是比较复合,即要求在这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能够完成多项工作。中介机构应在专业教师的支持下,善于将岗位的工作需求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找到契合点和链接方式,能够在岗前培训中将专业知识融入实习工作当中,让学生感受到专业学习,自觉地巩固和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和应用,提高自己应用的熟练程度和质量。同时,每个岗位都有相关的管理和要求,中介方需要及时的将岗位的工作要求提前整理出来,在学生没有进入实习之前就启动岗位认知教育。

4、合作方案及管理制度

在构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体系时,应由学校、企业和中介三方领导、校企双方的专业理论和技术专家、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组成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基地发展规划、基地环境建设、校外实践教学计划、校外实践课程实施等规划和领导工作。[4]由中介机构根据合作双方提供的基本情况及表达的合作意愿,拿出工作实施方案的讨论稿,通过多次磋商确定合作方案;三方认可的方案由中介统一组织实施,校企合作双方分别成立配合方案执行的机构或人员,配合中介方机构开展工作。为确保工作的效率,制定出不同层级的工作协调解决机制,根据实习环境的变化,实习期间产生的新问题,以中介方为主,快速制定专业实习补充管理规定,三方允诺密切配合,严格执行。

5、实习及项目管理

企业的很多工作具有不确定性,学校应注重市场调研,在教学安排时间上需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基本能够满足社会和企业的要求。同时,中介方应该加强项目开发和储备,增强不同类型实习的安排能力。为了能够很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和组织管理,专业实习主要以项目驱动教学的形式来组织、实施和管理。学生组成团队,在实践教学师资的指导下,通过团队成员的协作,完成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项目才能通过实习考核;项目时间分长周期和短周期两种情况,以长周期实习为主。长周期为半年到一年的实习安排,主要是固定在一个单位进行实习,直到实习期结束;一个月以内的实习均为短周期实习,对于时间短的项目可以是项目截至就结束,项目结束后,继续由中介方继续安排新的项目,直到半年的实习周期结束为止。短周期需要学生组建团队来实施,一旦团队形成,原则上不允许重新组合和改变;团队负责人有成绩加分,但团队业绩不好,连带扣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学习能力。学校和企业配合第三方中介机构,共同开发项目库,项目库的开发成果属于第三方机构,学校和企业可以共享,但不能传播,确保第三方机构的利益。

6、保障机制

第4篇:家校合作的基本内容范文

一、社会实践享乐趣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性学习,接触社会,认知和了解社会,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学习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去做,使学生形成认识,并将认识转化为行为能力的原动力,是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基础。

每年4月,东海县各个文化部门及娱乐场所都相继推出灯展、届会等一系列民间艺术展示活动。艺人们精湛的表演,五彩缤纷、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深深吸引了广大市民。学生们激动而好奇地谈论着捏泥人、皮影戏、小木偶……我让学生模拟记者开展主题为“走近民间艺术”的综合实践活动,展示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讲述最具吸引力的民间故事,交流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在心中刻下最美的民族文化的印记。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拥有了自己班级的“走进民间艺术”专题性学习网站,提供了丰富的关于民间艺术的信息,讲述了民间艺术家动人的故事。

真实的生活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他们思维与表达的欲望,作文水到渠成。

二、专题研究促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为基础,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突出了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特点。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节日来临时,我设计了“粽子飘香”的专题活动,活动过程如下:

1.屈原故事会。队员们自己上网查资料,或去图书馆找名人故事,把故事编成小品。队员们在找资料、讲故事、表演的体验中,不仅锻炼了自己搜集资料的能力、合作的能力,还感受到了屈原那份爱国情怀的悲壮。

2.“我是小诗人”诗歌朗诵会。屈原是位爱国诗人,他留下了不少有名的诗赋。队员们用自己的方法搜集屈原的辞赋,进行朗诵。在这个活动中,队员们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们的参与热情高涨,从中感受到了屈原的那份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

3.包粽子比赛。对小学生来说,包粽子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队员们兴致很高,有的回家跟爷爷奶奶学,有的自己琢磨,还有的找邻居帮忙……队员们学会包粽子后,分组进行包粽子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可以穿插游戏,依照赛龙舟的形式,举行赛龙舟活动:让五六名学生排成队,把他们的左脚和右脚分别绑住,靠蹦跳的方式前进,先到指定地点的一组获胜。队员们一边包着粽子,一边看着同伴们奋力比赛,感受到了合作的喜悦。这次活动,既满足了学生亲身体验的心愿,又使他们在自我体验中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劳动体验积情愫

新课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明确将劳动与技术教育列入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它与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劳动与技术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性与操作性。有关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基本知识、技能,学生只有动手操作才能真正获得。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包括家庭中的劳动工具、场所以及家庭成员的家务劳动经验、态度、价值观等,为培养学生养成自觉劳动的习惯服务,使学生在劳动锻炼中不断提高自我服务能力,逐渐强化家庭责任感。

在综合实践活动“做元宵”中,老师示范讲解后,学生动手操作。当元宵在沸腾的水面上翻滚时,快乐和喜悦溢于言表。学生在作文中各抒己见:“‘人心齐,泰山移’,在同伴们的齐心协力下,一个个元宵诞生于我们的巧手之中……”“我按照老师说的比例,小心翼翼地调面、加水。我看着周围同学的‘杰作’啼笑皆非,有的硬如石块,有的稀如泥巴,数学真是无处不在啊!”

四、缤纷网络拓时空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各个领域的有利支撑和技术工具。教师可以把信息技能的学习融合在一些主题探究性活动的过程中,使技能为学习任务服务,又使内容成为技术学习的载体。

针对学校漫天飞舞的垃圾,我设计了“校园的垃圾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用照相机拍下校园比较脏的角落和乱扔垃圾的现象作为资料;在新浪、搜狐、网易等网站搜索与垃圾有关的资料;本班校园小记者,采访同学、教师、环卫工人、环卫局的有关负责人;在计算机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利用Word、Photoshop等软件制作环保小报、宣传画、公益广告(简单的Flas);利用学校网站,通过网络与其他学校的学生交流心得或体会;利用校广播站和校电视台的资源,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请环卫局叔叔上环保课……这一节课学生受益匪浅,《永别了,垃圾》、《垃圾,想说爱你不容易》、《垃圾危害知多少》等习作层出不穷。

第5篇:家校合作的基本内容范文

【关键词】创业教育理念 高校 网络营销课程 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070-02

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独具个性的学生,通过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素质,进一步培养未来创业所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协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创业技能。积极探索专业课程教学融合创业教育理念的途径和方法,将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推动大学生在实现自己创业梦想的同时为他人和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创业教育理念与网络营销课程的契合性

(一)创业教育理念与网络营销课程的实践性相契合

网络营销课程较强的实践性与培养学生的创业素养和创业能力具有重要的关联作用,课程教学所要求达到的能力目标与创业教育所涉及的理念和要求基本一致。由此可见,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创业教育密不可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学生创业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创业素养、激发学生创业潜能的重要环节。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电子商务平台,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可以成为支撑学生尝试创业的基础,为适合创业的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

(二)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方法与创业教育理念相契合

网络营销课程较强的实践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项目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有利于学、创、做一体化教学的实现。无论是创业过程所需要的资源整合、团队合作、组织协调能力,还是项目执行所用到的营销分析、网络推广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发展,甚至项目课程学习的完善成为网上创业的开始,实现学、创、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实现教学相长的同时促进学生更多的创业计划转化为创业实践。

二、基于创业教育理念的高校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体系优化

创业教育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尤其是把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以及实施创业教育的社会需求作为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创业过程中所用到的创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创业技能作为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方向。结合专业课程的设置体系,坚持创业融合专业、专业促进创业的思路,整合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资源,合理地将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之中。

(一)优化校企合作的课程教学内容

“学、做、创”一体的教学模式本质就是以企业真实项目为教学内容,将课程教学所要求的素质能力分解成项目实施过程的每一个执行点,发挥项目的载体作用。要积极深入行业及企业中,调研企业的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寻找校企合作的结合点,结合行业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发符合行业标准和岗位技能要求的资源项目,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和学校的人才优势,做到优劣互补,相互促进,共同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二)优化教学实训基地建设

教学实训基地是实现教学模式转变的重要条件,建设能够进行教、学、创于一体的基于职场环境一体化教学实训基地是优化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高校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体系融合创业教育理念,要求在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思路上,真正实现讲解、实训、创业等于一体,能承载学、做、创一体化教学模式。积极探索采用真实的电子商务企业运营模式,通过模拟企业真实的文化管理制度,积极发挥实训基地对教学的辅助作用,促进学生职业意识和素质的养成。

(三)优化教学组织形式

创业教育理念下的教学组织形式突破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局限性,采取项目驱动、角色扮演等教学模式,从完成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为目标,把项目分解成具体的任务分配给学生。学生以团队为单位,通过建立运营团队来完成项目的运营。团队成立后实施项目,依据公司的运营模式,从人员配置到任务分工以及任务执行都给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工作环境,教师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优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阶段是优化课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坚持过程考核,倡导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高校网络营销课程考核评价改革的主要方向。网络营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基于实践环节并突出过程考核是优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主要手段。因此,要对基于创业教育理念的网络营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进行大胆改革,结合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将课程考核的成绩分解为学生实施项目过程中的工作态度、课程项目的成绩和平时综合表现成绩,考核涉及职业素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精神、沟通协调能力等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通过个人自评、小组初评和教师终评的方式,综合评定学生的表现,确保考核的科学性、全面性和真实性。

三、基于创业教育理念的高校网络营销课程教学策略

基于创业教育理念的高校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应紧密结合当前创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网络创业的操作与实践分解成项目进行教学,同时将创业理念和技能融入课程教学设计中。坚持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为原则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按照项目驱动模式设计能力训练项目,并在每一个项目中体现创业教育的目标,通过项目实践不断检验和完善n堂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网络营销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一)创新课程教学思路,渗透创业教育理念

对于网络营销课程教学的实施,要把创业教育理念渗透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网络营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联系网络营销人才培养对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把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之中,让学生充分了解创业的政策和创业的意义,不断强化学生对提高专业技能才能提高就业质量的思想认识,帮助学生树立创业型学习观念和就业理念。强化就业质量意识和危机意识,并把危机意识转化为专业学习的动力,让教学中渗透的创业教育理念成为教学相长的重要力量。

(二)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推进创业实践

基于创业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专业促进创业,创业结合专业”的教学理念。一方面,在项目式教学的具体实施中,结合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组建创业团队,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优化团队协调配合,完成整个课程所涉及的项目。网络营销课程这样的教学模式,突出较强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素养和社会化适应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未来进行自我创业做好铺垫。另一方面,借力电商平台推进创业实践。选择阿里巴巴为代表的B2B和以淘宝为代表的C2C电子商务平台作为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平台。借助电商平台进行营销分析,进而选择科学合理的营销手段进行推广,以课程项目的完成直接对接创业项目,不断积累创业的经验和技能,通过专业教学融合创业教育,实现专业带动创业、专业促进创业的教学效果。

(三)校企深度融合,助推创业教育新高度

创新校企合作的形式,积极创造创业成果转化的空间,提供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实践平台和渠道,发挥校企合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和效率的积极作用。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寻找校企合作新的结合点,结合教学的实际需求,引进企业的真实项目,聘请企业导师和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加强创业文化建设,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推进校企共建创业基地,通过企业家座谈会、优秀毕业生回校访谈、社会调查等活动,增进学生对行业发展的认识,了解社会就业环境,寻找职业生涯发展的路径,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打造“学、创、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同时推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基于创业教育理念的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使学生对创业过程有了比较全面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创业大赛,通过大赛进一步加深对课程教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使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在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四)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

课程教学应当遵循“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大胆创新,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仿真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主题辩论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法方法来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帮助学生提高网络营销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网络营销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基于创业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又富有激励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形成自信心和成功的愿望,促进学生职业意识和素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1]王伟,李佳明.基于创业教育理念的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设计[J].人力资源管理,2013(12)

[2]张春玉.《网络营销》课程“学做创”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9)

【基金项目】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优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学做创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第6篇:家校合作的基本内容范文

关键词:合作学习;投资银行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2

一、课程的基本特征

投资银行是主营资本市场业务的金融机构,比如证券公司、并购顾问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等都是投资银行机构。投资银行是资本市场的灵魂。我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国家之一,经济的发展必将带动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而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就会对投资银行产生强烈的需求。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相对独立的体系,投资银行学也不例外。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的对象。即投资银行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以及投资银行学在整个金融学中的合理地位。第二,学科原理。即投资银行学的基础理论,它包括投资银行学中的一般概念、基本内容、主要流派及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第三,研究的方法。即投资银行学所具有的主要研究方法。第四,实际应用。即投资银行学的实务的基本知识。第五,未来发展趋势。即投资银行学理论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一方面,该门课程具有比较枯燥的基本原理和难懂的数学模型;另一方面,也具有典型的案例和操作性较强的实务分析,应该说这是这么课程的显著特征。美国华尔街五大投行在金融风暴中的消失,对我们还处在投行发展的起步阶段来说,应该有很好的借鉴价值,也大量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在这门课程的教授中探究有益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本人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以及创新能力,在投资银行学这门课程中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二、现状分析

投资银行是现代金融体系中从事资本市场业务的金融机构,投资银行学课程是金融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也是一门创新性、实用性很强的新兴学科。面对蓬勃发展的“新兴+转轨”的中国资本市场,在有限的课时里,怎样系统而深刻地给学生上好这门课程,臧展认为加强案例教学是一个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案例教学法,有可能激发学生一时的学习兴趣,吸引课堂注意力,而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方面有些欠缺。

由于投资银行学这门课程,专业性强、概念多,针对大三学生而言,里面的数学模型分析也较难,因此,在大多数投资银行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中,主要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填鸭式教学法。显然,传统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马骁骁认为小组的合作学习使其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交流、沟通和合作,可以在合作学习模式中通过共同努力,实现共同进步。史红艳认为现今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合理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是达到良好的合作教学的必然过程。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 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能否有效地在我国实施合作学习,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其实质。

三、合作学习的措施

(一)转变观念。在进行合作学习过程中,首要的是转变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协作学习的观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和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与创新能力,这是合作学习倡导的最初出发点,也是现在采用这一模式的主要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已经证实,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效率,使学习能力的提高效果显著。第二,学生主体的观念。学生主体观是21世纪中国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置,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合作学习模式恰好适应了学生主体的教学需要。合作学习的基本教学方式是在教师的安排指导下,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学习。要设计选择利于学生全程参与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习知识、形成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第三,面向全体的观念。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一定要从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出发,保证学生的全体参与,全体提高。第四,创新教学的观念。合作学习是创新教学的极好方式。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学习,全体参与,加上小组讨论和活动的形式,为学校进行创新教学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显示了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激发和培养。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创造,形成了创新能力。第五,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是情感相通、亲密无间、心理相容的朋友性关系,教师旨在指导与帮助。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合作学习的操作环节。根据投资银行学课程特点,在合作教学的实施环节上做了以下安排。第一,合理安排合作学习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何小锋编写的《投资银行学》作为教材,里面分为六篇共二十二章,内容多、难易程度不同。鉴于此,在前三篇以讲授为主,让学生对投资银行学这门课程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以及突破内容的难点(比如定价模型分析)。后面三篇的内容相对简单些,作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第二,恰当分组。一方面是每个小组人数合理,这就根据学生的总人数与课程内容而定;另一方面,每个小组人员的组合,根据学生之间自由组合为基本原则,关系比较亲密的、一个宿舍的,一个宗旨――为了合作的愉快。这样才能便于合作的顺利进行,达到课程学习的目的。第三,合理分工。确定了内容、小组,理所当然,分工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但是,为了合作的顺利实施,应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协调。第四,个别指导。由于课程的复杂性,学生程度的差异性,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必须给予指导,其原则就是,只要学生有问题,就必须提供相应的帮助,或是提示或是教授。第五,成果展示。通过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从而形成合作学习的成果,给予一定的时间给以展示。这也是对学生的一个极好的锻炼,更加符合学生能力培养原则。第六,效果评价。对合作学习效果,必须给予相应的点评,以及成绩等级的评价,这是合作学习的检验,也是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动力。

(三)合作学习的功能。第一,培养合作精神。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缺少合作这种意识的氛围,而合作学习无疑是这种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第二,培养交往能力。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增强了交往,形成了初步的社交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第三,培养创新精神。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知识面宽度都不一致,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师生间的互相启发、相互讨论,都会将另一些同学的思维导向一个新的领域,出现一些新的视角,提出一些值得争论的问题。可以肯定,这样一个知识不断生成、不断建构、具有创造性的过程,要比传授性教学更受学生欢迎,更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第四,培养竞争意识。合作学习将整个班级分为若干个小组,在问题的讨论与解决过程中,组与组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竞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竞争意识会逐渐增强。班级可以看作是社和一个小的缩影,在这个小社会中培养出的竞争意识,对学生们进入未来的大社会,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第五,激励主动学习。合作学习能使学生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加。

参考文献:

[1]何小锋.投资银行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臧展.案例教学法在投资银行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07(12).

第7篇:家校合作的基本内容范文

一、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目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突出表现在:

①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像、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

②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种对人的情感和道德的普遍关注是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所难于想像的,也难于企及的。“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有知识的授受,还要关心学生是怎么学会的,他们学的过程有什么样的体验。”这实在是了不起的进步,它把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落到实处。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

二、课堂教学活起来要靠老师和学生的课前准备

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除了教师自身备好课外,教师更应该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做好预习,就是要做时间的主人,使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具体来说,①列出预习范围,②让学生列出预习纲要(包括所预习的内容,以及重点、难点)③让学生列出预习中的疑问点这就是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边看、边想、边写,在书上适当勾画出要点。同时通过对教材的阅读以此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找出重点和不理解的问题。另外看完书后,最好能合上课本,独立回忆一遍,及时检查预习的效果,强化记忆。这些问题教师应在备课前及早掌握,只有这样教师备课才心中有数,讲课才有针对性。而且学生都对课堂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并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如此上课学习注意力自然集中。如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上课前通常会说一些很多老师认为繁琐、多余的话来引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如“把你的铅笔从文具盒里拿出来”——“把数学书翻到今天要学的新的内容那一页”——“把你的铅笔夹在书里”——“再把书合起来放在桌子的左上角”——“把自备本拿出来放在桌子上”,通过这一系列提示语,让学生充分做好了课前准备。

三、课堂教学活起来要靠老师上课的组织和课后的复习

有效利用上课时间,上课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基本形式,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活起来要靠老师发挥其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是课堂气氛活跃的前提和保证。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参与、多边活动的场所 ,学生主体参与是这种多边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保证 ,而师生间民主、合作的和谐关系 ,则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师生关系要和谐 ,教学氛围要宽松 ,要想使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求异、敢于创新 。这种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的形成 ,要靠教师。需要教师树立素质教育思想 ,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 ;需要教师 ,废除“师道尊严”的思想 ,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式”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架子 ,主动亲近学生 ,把外在的权威转化为内在的权威 ,注意塑造以渊博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为核心的内在的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教师要从知识传播者过渡到教学活动的指导者 ,进而成为学生活动的鼓励者。课后复习,复习是预习和上课的继续,它将完成预习和上课所没有完成的任务。这就要求在复习过程中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掌握,进而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使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使知识真正得到消化吸收。

四、课堂教学活起来要靠教师平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科学习方法

首先,教师要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中多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兴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太土,而这种态度就会带来疲倦。”如此看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其次,努力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方法。识记学科知识不能采用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加强学生解读学科材料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概括和综合学科材料的能力。如学科材料阅读的方法,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分析、归纳、概括和组织材料的步骤和方法等等。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培养,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引起每一个教师的重视和关注。

第8篇:家校合作的基本内容范文

【关键词】实践性作业设计;概念 ;原因;原则;类型

长期以来,大部分政治教师课后仅布置文本性作业,学生只需抄抄写写就可应对的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已然不适合教育发展的需要,只有加强实践性作业,通过学生自主实践探索,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实效。

一、实践性作业的概念界定

实践性作业是指教师根据课标要求,针对教材知识,指导学生走进生活、深入社会,结合学生实际,带着《思想品德》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自主实践、自主探究,从而获得知识或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各种能力和提升思想道德品质的一种开放性、动态性的作业。

二、实践性作业设计的原因

1、 理论依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等教育理论观点。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将教育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通过亲身感受获得知识,才能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原则”等教育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

2、 课标要求

新课标明确提出:“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思想品德课标积极倡导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并逐步实现德育行为化。

3、 学科特点

思想品德“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是一门德与智、知与行相统一的学科。学科知识来源于实践,最终要回归于生活世界指导实践,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生活实践,从而做到知、情、行的统一,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发展需要

将课内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科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扩展视野,陶冶情操,也能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道德品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提升生活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实践性作业的完成须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机结合,注重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实践性作业设计的原则

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不同于文本性作业的布置,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全盘考虑、统筹兼顾。

1、 内容针对性

实践性作业的设计要与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相联系,为教学目标服务,运用教材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内容指导学生完成实践性作业,只有如此,才能正确指导学生的实践行为;反过来,只有这样的实践,才能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才能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从而将理论知识与自身行为实际紧密相连,使实践性作业成为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2、 操作可行性

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不追求高、难题目,而应简单、易操作、易实践,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经验、环境等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知水平和学习心理特点,要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和行为特点及地域情况。总之,要具体且可行。

3、 形式多样性

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多种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而不能使方法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可通过观察、搜集、查阅、走访、调查、问卷、体验、主动参与等方法进行,可由个人单独完成、小组合作完成或全班共同完成等形式完成。

4、 内容生活化

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内容应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生活紧密相连,立足于地方的生活环境,关注学生身边的生活,结合不同时期的生活热点和社会热点。让学生在生活的实际情景中感受所学政治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实践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实践活动。

5、 难度层次性

实践性作业的设计要体现层次性,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差异,布置具有一定梯度的作业,既满足了优生的学习需求,又兼顾了学困生的接受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实践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

四、实践性作业的类型

《思想品德》新课标要求注重三维目标,为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也应将实践性作业分为知识型、能力型、情感与态度型三种类型,也可将其有机结合,综合设计。

1、 知识型实践性作业

知识目标是基础,《思想品德》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课堂教学往往比较枯燥乏味、不易理解和掌握。布置知识型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感知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对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在实践中构建知识,从而促进教学中知识目标的生成。

例:在教学七年级上册《遭遇险情有对策》一课前,我布置了如下实践性作业:

标题:遭遇险情的对策

目标:了解身边险情,掌握应对各种险情的知识。

内容:分成若干小组,通过访问了解、查阅资料等方法,分别对遭遇地震、泥石流、台风、洪水、交通事故、火灾、溺水、中毒等险情发生时的应对措施。每小组指定完成其中一种险情的应对措施。

效果评价:通过以上实践性作业,让学生知道身边存在的险情,并保持高度的警惕。提升了学生紧急避险的意识。通过各小组针对不同险情的对策的学习,学生丰富和掌握了应对各种险情的知识,提高了自护自救的能力。

2、 能力型实践性作业

能力目标是关键,通过实践性作业的布置,针对社会存在的实际问题,经过实践、思考、分析,从而转化为学生能力的提升,在实践中促进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例: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珍爱生命》一课后,我布置了如下实践性作业:

标题:远离交通伤害

目标:了解交通事故的危害,注意交通安全,减少学生交通事故的对策。

内容:(1)查阅近几年在交通事故中学生死伤的有关数据。(2)观察我校学生在上下学时骑车和步行中不安全行为的情况,采访学校保卫处、保安、学生等,找出学生易发生交通伤害的原因。(3)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结合我校和地方道路交通实际情况,制定一份减少我校学生交通伤害的措施。

效果评价:以下是某一小组在作业报告中内容:“我认为造成学生易发交通事故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薄弱,如,走路或骑车不靠右行、单手或双手脱把骑车、一车承载多人、路上嬉戏打闹……还有其他机动车辆在经过学校路段未减速行驶和避让学生……为减少因交通而对学生的伤害,我认为(1)学校要加强交通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2)在上下学路段设置警示标识,提醒过往车辆。(3)值日老师和保安在道路上做好引导和提醒。(4)地方交警在学生上下学期间加强交通指挥……”从上可以说明,实践性作业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提出了较为合理且可行的措施,提高了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实际能力。

3、 情感与态度型实践性作业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三维目标的灵魂,情感和态度型实践性作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家庭、他人、学习、生活等方面产生积极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例: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爱在屋檐下》一课后,我布置了如下实践性作业:

标题:走近父母 感恩行动

目标:了解父母、感恩父母、报答父母。

内容:(1)“镜头特写”:用手机或相机拍下在工作和生活中最能体现父母的辛劳和对自己关爱的瞬间,待收集后利用班级多媒体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2)“赞美父母”:在理解和感激父母的基础上,把你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写下来,并附上父母对你的寄言;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搜集古今中外赞美父母的诗句、名言、故事,制作一份以“赞美父母的爱”为主题的手抄报。(3)“感恩行动”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家庭实际情况,制定一份感恩父母的行动计划,并付诸实施。

效果评价:通过作业使学生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对家庭的付出和对自己的关爱,消除了与父母的隔阂,提升了孝亲敬长的意识和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恩情,增强履行家庭义务的责任观念。

总之,要使实践性作业成为架起课堂内外的一座桥梁,成为连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一条纽带,促进教学效果的巩固和教学实效的提升。

第9篇:家校合作的基本内容范文

【关键词】柔性;导师制;师范专业;实践探索

一方面是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剧增,另一方面则是经济结构转型时期社会提供的有效工作岗位减少且对大学毕业生水平要求日益提高,这一突出矛盾,造就了所谓“史上最难就业年”。面对这一公众关注的社会焦点,各高校也在探索通过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以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大学毕业生,满足当前经济转型时期对高校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借鉴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在本科教学改革中引入导师制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一些高校相继得以实施,实践证明,这一培养模式对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推广,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导致其实际效果与预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1]。

一、当前导师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所谓“导师制”就是借鉴研究生培养模式,给本科生学生配备导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制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其基本内容为沟通与交流、指导学生选课、参与科研等[2,3]。

导师制作为一种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模式在本科生素质培养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实践表明,该模式促进了本科生创新思维的拓展和实践技能的增长,通过因材施教提高了本科生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对于他们进一步深造或者进入社会顺利开展工作大有裨益。另一方面,由于各地发展的不平衡性,这项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导致了导师制针对性不强、有效性不高,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对导师制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认同性不高;对导师的职责界定模糊、范围宽泛;师资相对不足导致导师指导时间不能保证;学生参与主动性不足导致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学校和各二级学院缺乏具有操作性的考核制度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等[4,5]。

二、柔性导师制的基本内容

现行导师制在实际操作层面遇到困难的原因在于,简单移植研究生培养模式到本科生培养实践中,以导师为主体,赋予本科生导师制太多内涵,以致实施起来缺乏可操作性,遇到的问题太多,从而挫伤了师生积极性。

为进一步提高导师制的有效性、探索实施的可操作性,我们依据本校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实际情况,引进和实施了柔性导师制这一新理念。他改变了研究生培养中以导师为核心的模式,强调了本科生培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导师制调动和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基本内容如下:

1. 双向自主选择

对于新入学学生第一学期执行班主任(导师)制,在入学专业教育课程中由专业负责人对本科新生进行专业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所学专业及学科发展现状;此后组织本专业所有老师在第一学期每人至少开展一次专题讲座,其内容可以是专业发展前沿介绍,也可以是老师自身科研成果展示或者是师生就大学生关心问题的双向交流讨论;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所学专业及学科发展现状、加深对本专业老师研究领域和方向的了解。为即将开始的 双向选择奠定相互了解基础。本科第二学期开始至大学毕业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组成包括本专业所有教师,同时也吸收相关专业如生物工程部分教师加入到导师队伍中。所有导师在承担教学任务授课过程中结合所授内容进一步介绍相关专业及自己的研究方向,供有兴趣的学生选择自己的导师。学生可选多个教师作为自己的导师,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进一步加深相互了解,由学生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于第二学期末最终确定导师。一旦确定导师,则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一直贯穿到学生毕业。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导师帮助指导学生针对自身的特点选定一个专业方向,并依据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制定该专业方向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计划,结合自身研究方向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训练内容。

由于柔性导师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要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综合考虑出发,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由学生根据自己对导师的了解和对自身的评估有目的地自主选定导师,杜绝学生被强制安排的现象。这样可有效避免学生盲目选择导师,同时导师也容易做到对每个学生有较深入了解,为今后的因材施教打下良好基础。

2. 制订发展规划

在现行学分制条件下,除了培养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导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优势、特点爱好以及所选定的专业发展方向,帮助学生制订适合自身的个性化培养计划,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以及专业发展方向合理选择公选课,依据各自的专业方向探索高效率学习方法、以及提升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等[6]。

3. 指导发展方向

通过两个学期的适应,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新鲜感基本上荡然无存,而对于未来的迷茫却逐渐困扰着他们的成长,对于自己发展方向的选择:是工作还是考研往往是心中最大的纠结,而与此同时,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此时导师的建议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导师可以结合自己指导学生的个性特点向学生介绍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选择专业发展方向、个人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指导,为学生及时准确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提供有效指南。

建立学生与导师间定期和不定期的联系制度:每月至少一次召开导师学生交流会,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以及个人发展方面的基本情况,由导师对其专业学习、考研及就业准备情况进行分析把脉,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改进措施,不断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和自我管理能力。与此同时,同一名导师下的多名学生建立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由不同年级学生组成,通过互帮互学保持参与研究工作的连续性,对于存在的问题由小组长汇总后与导师联系,然后安排时间进行见面指导。通过发挥集体智慧、互相取长补短来促进本科生素质的全面提升。较好实现了培养方案制订的目标。

4. 培养实践创新

现行课程体系的设计,往往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则受到有意无意的忽视,学生在现有体系的学习中,理论知识学的多,实践动手能力弱,更谈不上对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知识的全面系统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使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积累实践经验;通过导师吸收学生参加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参与科研,使学生的动手能力逐步增强,通过独立完成小型科研项目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的良好效果。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课程实习和专业实践提供建设性指导,逐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上述环节,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基本研究技能得到有效提高,在导师指导下,最终达到独立选题并组织实施毕业论文研究工作,从而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工作。

在上述柔性导师制中,导师的根本职责是“导引”,从以教学为中心向以学生自发自主学习为中心、从课堂教上教师的单向知识传授为主向师生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转变。

三、柔性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在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按照柔性导师制的基本内容进行实践。本专业10名老师利用授课或者专题讲座等形式,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及所能给学生提供的帮助,供有兴趣的学生选择。对选择笔者当导师的学生,根据不同兴趣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分成2个小组,各指定一名学生任小组长,负责组织学生参与老师课题研究以及专业学习,同时传达导师对相关课题的进度安排。笔者利用课余时间每两周举行一次师生交流活动,为学生在生物科学专业方向上学习提供指导,就难点重点提供导学,为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建设性意见,较好解决了对未来存在的迷茫,学生普遍对未来有了比较清晰的构想,并通过详细的实施方案在导师指导下去努力把构想变成现实。

近年来,我们先后邀请省内外生物科学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给学生作学术报告,组织校内相关专业博士以“博士论坛”形式,全方位、多视角开展专业介绍,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导师也利用参加学术会议机会带领学生参加学术研讨活动,开阔了学生视野,使学生更多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状况,促进了学生与其他高校、基层工作单位以及从事相关专业工作人员的交流,为学生将来走向新的岗位奠定了必要的感性认识,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针对学生科研精神缺乏,实践动手能力不足,理论不能与实际有机相结合这一状况,通过指导学生参加与企业合作的科研项目实践以及自己结合课程内容设计的小型综合性实验以及参加学校和全省组织的生物技能竞赛等活动,学生在科研实践和竞赛中得到了锻练,促进了科学精神养成,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也被显著激发起来。

柔性导师制经过几年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理论知识掌握牢固,实践动手能力强,具备了一定科研和实践创新素质;为他们毕业后深造和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部分学生在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向的指导,3名学生在全省生物技能竞赛中获奖,本专业所有学生都参与了校、院两级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还有部分学生参与了省级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参与各级各类项目达到二十项,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指导,培养的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实践证明,在师资相对缺乏的实际情况下,这种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好的柔性本科生导师制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能够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丁林. 本科生导师制: 意义、困境与出路[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74-77.

[2]郭欣欣. 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 暨南大学,2007.

[3]胡守华.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06.

[4]李亚玲,鄢家利,王东杰.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革思路[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2):69-74.

[5]王建方. 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初探[J]. 高等教育研究,2006,(1):14.

[6]甄宏君. 学分制条件下实行导师制的几点体会[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2):89- 91.

作者简介:

肖强( 1970- ),男,湖北恩施人,副教授,理学博士,主要从事植物生理生化课程教学和相关研究工作。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