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血糖;胰岛功能;金芪降糖片
The clinical research on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by western medicine combining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XIE Pei-feng,GUAN Song,SHANG Xue-zheng,et al.Department of Endocrine,Dongfang Hospit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78,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western medicine combining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patients with T2DM and function of islet β cell.Methods 60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with poor western medicine controlled Blood glucos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trial group.30 patients from the control group continue the original treatment.The trial group added Jinqijiangtangpian 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treatment,8-10 tablets each time,threes times a day.Blood glucose ,C peptide ,HbA1C and blood fat were measured after 12 weeks and HOMA-β as well as Homa-IR were calculated by HOMA model.Results After 12 weeks ,FBG ,2 h PBG ,HbA1C and TC and TG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2 h postprandial insulin and C peptide rose(P
【Key words】 Blood glucose;Function of Islets;Jinqijiangtangpian
随着人类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人口的老龄化,糖尿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最近研究显示对患者的血糖进行强化控制有助于减少与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相关事件的发生率,高血糖尤其是餐后高血糖是心血管疾病中一个独立的危险因子。中医学认为,DM的发病机制是在先天禀赋不足、素体阴虚的基础上,加上情志不遂、饮食失调、辛苦劳累从而引起阴虚化热而至致。早期阴虚燥热、中期气阴两虚,晚期阴阳两虚。金芪降糖片方中生黄芪补气健脾,金银花、黄连清热泻火滋阴。本研究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辨证为气阴两虚火旺者,在口服西药疗效欠佳的情况下,加用金芪降糖片,观察该药对2型DM 的血糖及胰岛β细胞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本科2005年2月至2008年5月门诊或住院的2型DM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和分型标准,应用磺酰脲类、双胍类或a-糖苷酶抑制剂疗效欠佳者;均未伴发或并发严重的糖尿病急性或慢性并发症及合并症;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火旺型。共入选60例,男23例,女37例,年龄(49± 8)年,病程(5±3) 年,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48±9) 年,病程(5±3) 年;试验组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龄(49±8) 年,病程(5.0±2.9) 年:2组的病程、年龄、性别、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 )、胰岛素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方法 对照组既往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口服药物剂量不变,试验组在维持原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再加用金芪降糖片(天津隆顺榕制药厂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0920027),每次8~10片,3次/d ,餐前30 min温开水送服,疗程为12 周。所有入选者均坚持到受试结束。
1.2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2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HbA1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胰岛素(PSI)、空腹C肽(FSC),餐后2 h C肽(PSC),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以H0 mA模型公式评估用药前后各组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变化[1]: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20xFINS/(FPG-3.5),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FINS×FBG)/22.5,并检查肝、肾功能,血、尿常规,观察不良反应。
1.3 检测方法 血糖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胰岛素、C肽测定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HbA1C测定采用比浊法。肝、肾功能由Olympus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软件为SPSS 11.0,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比较差异。 以P
2 结果
两组各项指标比较 用药后试验组FBG,PBG,HbA1C 均下降(P0.05),而PSI,PSC和Homa-β上升明显,Homa-IR 则明显下降(均P
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除FINS和FSC,2组各项指标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5),均经对症处理后消失,并坚持到试验结束,所有入选者未见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的异常改变。
3 讨论
目前已共认,2型DM患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胰岛素分泌障碍和(或)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所致。最近的一些动物实验研究显示,金芪降糖片中,黄连起主要降糖作用,黄芪和金银花起协同作用[2]。动物应用金芪降糖片后,对血浆胰岛素水平无影响,能使TG明显下降,其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是从糖代谢、脂代谢、抗氧化、免疫调节等多个环节,通过整体、细胞、分子等水平而发挥的的作用[2]。适量金芪降糖片可以改善大鼠离体胰岛β细胞的生长活力[3]。本研究中试验组服用金芪降糖片后,空腹及餐后血糖均下降,尤以后者为佳,HbA1C 亦下降,说明金芪降糖片能使近期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逐渐下降:用药后FINS和FSC未有明显改变,PSI,PSC和Homa-β明显上升,Homa-IR则明显下降,表明该药在降血糖同时,亦能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并降低胰岛素抵抗。本研究显示试验组用药后血脂明显下降,与有关报道相符。尽管确切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但该药在降糖的同时,能改善脂毒性,则对DM 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可能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总之,金芪降糖片在有效降低气阴两虚火旺型的2型DM患者的血糖尤为餐后血糖的同时,亦能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这一点来看,有可能降低患者的长期治疗成本,于患者、于社会都有益。
参 考 文 献
[1] 李光伟,潘孝仁,LILLIOJA S,等.检测人群胰岛素敏感性的一项新指数.中华内科杂志,1993,32(10):656-660.
【关键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药辨证;关节镜; 临床疗效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又称老年性或退行性关节炎, 是以膝关节软骨退变、破坏甚至消失为其最基本病理改变, 临床上中老年人较为常见[1]。KOA是目前常见病和多发病, 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国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高发国, 据200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调查结果显示, 有50%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患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且女性居多。目前通过保守治疗和微创手术治疗, 该病的治愈率低, 复发风险高,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有研究认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进行关节镜微创手术配合中医药辨证疗法, 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关节僵硬肿胀等症状, 临床效果确切[2]。探析该病的最佳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故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关节镜配合中医药辨证疗法,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12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从2011年1月~2014年1月, 来自本院骨关节病中心门诊, 患者资料统一记录于临床观察表, 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6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病程、年龄、关节退变程度、病变关节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治疗方法 治疗组:进行关节镜微创手术, 患者取平卧位, 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 放置气囊止血带, 关节腔扩张灌注应用生理盐水, 予以前内、前外侧入路, 术中按常规顺序进行关节内探查, 根据镜下具体情况采取如下治疗措施:①关节内清理术, 包括关节腔冲洗、切除增生滑膜、游离体摘除、清除软骨碎片;②关节面修整、半月板损伤的部分切除成形、磨除影响关节活动的骨赘或髁间窝扩大成形;③关节镜下清理结合骨钻孔;④彻底止血。术后第2天开始锻炼股四头肌, 第4天下床行走, 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 2周后拆线。拆线后行肌力训练。术后配合中医药辨证疗法, 所有患者根据病症结合的原则, 结合舌、脉象, 将患者分为四型:气血虚弱型服用八珍汤加减;风寒湿痹型服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肝肾亏虚型服用补肾壮筋汤加减;湿热型服用四妙散加味 ;水煎服, 1剂/d, 早晚分服, 连续服用2周。对照组:仅进行关节镜微创手术疗法及术后康复, 治疗后随访6个月。
1. 3 诊断标准
1. 3. 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7年膝骨关节炎的国际分类(诊断)标准[3]制定:①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②X线片(站立位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③关节液检查符合骨关节炎, 即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 WBC
1. 3. 2 X线分级标准[4] Ⅰ级:仅有骨刺产生;Ⅱ级:关节间隙变窄(少于正常关节间隙的1/2);Ⅲ级:关节间隙变窄(多于正常关节间隙的1/2);Ⅳ级:关节间隙消失, 或轻度软骨磨损(
1. 3. 3 疾病分期 根据临床和放射学结合, 可分为以下三期:①早期:症状和体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 多见内侧, 上下楼梯或站立时尤重, 无明显畸形, 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 髌骨研磨试验(+), 关节活动可。X线表现(0~Ⅰ级);②中期:疼痛较重, 可合并肿胀, 内翻畸形, 有屈膝畸形及活动受限, 压痛, 髌骨研磨试验(+), 关节不稳。X线表现(Ⅱ~Ⅲ级);③晚期:疼痛严重, 行走需支具或不能行走, 内翻及屈膝畸形明显, 压痛, 髌骨研磨试验(+), 关节活动度明显缩小, 严重不稳。X线表现(Ⅳ级)。
1. 3. 4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肝肾不足、筋脉瘀滞辨证标准制定, 主症:关节疼痛, 腰膝酸软;次症:活动不利, 运作牵强, 舌质淡或偏红, 苔薄或薄白或黄腻, 脉滑或弦。
1. 4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4. 1 纳入标准 ①凡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断;②服用其他药物治疗KOA者, 需停用药物1周后方可纳入;③患者愿意治疗并能够配合完成本临床研究, 即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1. 4. 2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膝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的;②长期应用激素类、抗凝类药物, 不能立即停止用药的;③哺乳期、妊娠期女性, 精神疾病患者;④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血液系统等重要脏器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⑤患有某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1. 4. 3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①受试者依从性差;②发生严重不良事件;③发生并发症或特殊生理变化不宜继续接受试验;④自行退出者等均为脱落病例。统计分析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处理, 如发生不忍受者应计入不良反应的统计;因无效而自行脱落者应计入疗效分析;⑤未按照治疗方案用药或中途中断治疗的。
1. 5 观察指标 膝关节运动功能评估:根据Lysholm评分标准[6]制定膝关节运动评分表, 采用非盲法定期观察与复查, 综合评定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的变化, 膝关节症状分为8个项目:①跛行:无~严重或持续性为5~0分。②需要支持:无~不能负重为5~0分。③交锁:无交锁或有交锁, 检查时发现为15~0分。④不稳定:无打软腿~步步皆现为25~0分。⑤疼痛:无~持续疼痛为25~0分。⑥肿胀:无~持续肿胀10~0分。上下楼梯:无困难~不能为10~0分。⑧下蹲:无困难~不能为5~0分。各项计分相加为总评分, 最高100分。安全性评价:记录不良反应得症状和体征, 治疗前后检查血液指标。
1. 6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治疗骨性关节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疗效评价标准, 分为优、良、中、差。优:症状消失, 关节功能活动正常;良:症状基本消失, 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能正常参加活动和工作, 病情的轻重程度积分下降≥2/3;中:疼痛基本消失, 关节屈伸活动基本恢复正常, 工作能力或活参加活动有改善, 病情的轻重程度积分下降≥1/3, 但
1. 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系统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试验完成情况 入组的120例患者中, 110例(152膝)完成了研究, 治疗组完成了54例(78膝), 对照组完成了56例(74膝), 9例患者因未能完成预定的疗程脱落, 其中治疗组6例(8膝:2个早期, 3个中期, 3个晚期), 对照组脱落4例(6膝:2个早期, 1个中期, 3个晚期)。两组脱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且两组脱落病例未影响组间基线的均衡性。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两组在治疗前病变分期的膝关节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期膝关节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早期两组间优良率及有效率无显著差异。中期优良率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4 安全性评估 整个治疗期间无相关的症状、体征或实验室发现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骨伤科疾病, 主要源于关节软骨损伤变性, 发生退行性病变、关节软骨硬化 , X线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窄、关节囊性变, 骨性膝关节炎是膝关节的提前老化, 属于退行性病变。长期负重过度、姿势不良等慢性劳损、骨质疏松肥胖、承重暴力外伤遗传等都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高危发病因素。该病发病慢, 主要表现为晨僵、关节疼痛, 活动时出现弹响声, 部分有关节积液、甚至出现关节畸形或跛行。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关节镜微创手术、药物、针刺、手法、红外线照射等疗法[7, 8]。
本研究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进行关节镜微创手术配合中医药辨证疗法, 关节镜具有术后并发症少、病情迅速康复、高度微创等优越性;术中进行生理盐水的大量高压灌注, 清除钙磷结晶、炎性因子、关节软骨碎屑等导致疼痛的物质进行清除, 有助于分泌正常滑液、炎症消退, 改善关节的内环境。但关节镜清理术常仅可短期缓解症状, 不能改变 KOA的病程及性质, 对严重者远期疗效不确切, 一些患者术后仍较长时间肿胀, 甚至关节积液, 活动功能恢复慢。可见, 关节镜治疗KOA仍有很大的局限性。 KOA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 其发病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为中年之后, 肝肾亏虚, 精血不足, 筋脉失养, 而发为此病;外因是风寒湿邪, 侵入人体, 流注关节, 或气血瘀滞, 痹阻关节, 以“肝肾亏虚则筋骨失养而为萎”为本, 以“腠理空虚易感风寒湿邪而为痹”为标, 因此, 固本祛邪是本病的主要治疗原则, 本研究中对气血虚弱型服用补阳还五汤, 活血益气, 具有通络活血、补气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该药具有抗炎、镇痛、提升碱性磷酸酶含量、促进骨内血循环及促新骨生长等作用;风寒湿痹型服用独活寄生汤, 独活寄生汤以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为主要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独活寄生汤具有抗炎镇痛、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功效, 其药效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和神经-内分泌-骨代谢系统及抑制软骨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通路,参与调控软骨及软骨下骨的功能,延缓软骨退变;肝肾亏虚型服用补肾壮筋汤加减, 以补益肝肾,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有促进骨生长的作用;湿热型服用四妙散加味, 以除湿止痛为主要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四妙散具有抗炎镇痛、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功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各期膝关节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后均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组中期、晚期膝关节运动功能评分增加程度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治疗组中期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晚期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说明骨性膝关节炎进行关节镜微创手术配合中医药辨证疗法, 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僵硬、日常活动, 临床效果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474 .
[2] 郭世绂.临床骨科解剖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511.
[3] 钟广铃, 陈志维, 陈渭良.骨伤科临证精要.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42.
[4]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 .中华骨科杂志, 2007, 27(10):793-796.
[5] .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15-119, 349-353.
[6] 田伟. 实用骨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20.
[7] Lequesne M. Indices of severity and disease activity for osteoar-thritis. Semin Arthritis Rheum, 1991, 20(6):48-54 .
[8] 史金环,李军,宋鹏进,等. 电针配合药物离子导入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00例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1, 17(10):640.
1.从事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授课教师的现状
在授课教师方面,教授哲学课程的教师几乎都是毕业于综合性大学的人文专业,对医学知识知之甚少,也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将哲学与医学联系起来。与此同时,专业课教师也普遍缺乏人文科学知识,尤其是哲学知识。由于医学专业知识庞大而复杂,许多专业课教师在理论课教学中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在有限的学时内,主要通过教师单方授课将知识灌输给学生。然而,医学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联系紧密,如果没有哲学思维的引导,学生就不能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的精髓,易学而又易忘,将已学内容无法深刻理解并记忆,新内容学习起来也很吃力,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医学教学也经常会出现专业课教师“反复温故”的情况。此外,授课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基础与临床的科学研究中,也同样忽略了哲学思辨能力在教学及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及指导意义。
2.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现状
在当前医学生哲学思辨能力的培养中存在突出问题。首先,学生受既有理论的束缚,不敢对书本、教师说不,满足于接受与背诵现成的结论;思考问题的思路单一,缺少思维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哲学思辨能力的欠缺极大地限制着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医学生的专业学习任务比其他专业学生更为繁重,没有时间去进行哲学思维的拓展,当然也无法将各门类专业课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交融,更不能将所学的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融会贯通。此外,相对于感性直观、有现实实效性的医学理论,哲学思维则更为抽象,大部分学生没有足够的去重视它,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兴趣去探究。以上3点对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来说,矛盾尤其明显。学生既要学所有的现代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同时又要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的内容。由于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的巨大差异,如果没有哲学思维、思辨的引导,让学生将两种医学体系融合于自身,无疑是非常困难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几乎所有的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都会提到一些很尖锐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两种不同医学模式要结合在一起?”、“学中西医结合就是西不西,中不中。”调查统计表明安徽中医药大学10-12届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毕业生中,对于“经过五年的本科学习,你认为什么是中西医结合?”问题的回答中,有56%的学生回答就是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或手段去解释中医;有49%的学生认为中医和西医是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很难真正结合在一起;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对中西医结合的未来发展没有信心。如果没有一定的哲学思辨能力,很难对中西医结合医学具有整体性的把握,也很难将中西医结合发扬光大。这种现象无疑严重影响了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的未来发展。以上3个方面决定了中西医结合医学生在哲学思辨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创新能力上有待进一步地提高。思辨能力是医疗能力的核心,是临床医生科学素养的集中体现。而在高等医学教育中普遍缺乏相关的内容和指引,使得学生不会思考,不愿思考,极度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能力及发展潜能。对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来说,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他们很难自发自主地将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融合于自身。没有二者的有机结合,他们就不能创新地发展中西医结合事业。因此,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中学生哲学思辨能力的探索,对培养具有批判精神、创新思维能力的新世纪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在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中加强哲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索及意义
1.加强哲学思辩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中西医学整体内容的把握
现代医学的各门基础课程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加强哲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运用事物的普遍联系的哲学观去学习相应的课程,进而才有可能将知识融会贯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穿针引线”,运用跨学科的综合问题组织教学,运用辩证哲学思维打破学生的思维框架,训练学生从普遍联系中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前后学习的内容中架起桥梁,对学习内容进行思维加工,上升为真正意义上的医学知识。比如将现代医学中具有普遍联系的概念—“平衡”(如生物化学中代谢的协调调节与代谢平衡、免疫学中的免疫自稳及生理学所强调的稳态)与传统医学中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相互类比并建立哲学上的关联;又比如介绍被誉为21世纪医学发展的新方向、终极目的和最高阶段的3P(Prevention,Prediction,Personalization)医学。其强调的“Prevention(预防)”就完美的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Personalization(个性化治疗)”更是体现了中医中辩证论治的思想。通过相关内容的讲解,将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这两种表面上的矛盾对立体通过哲学思维中的事物普遍联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热情。此外,作者所在院校正在积极探索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课程体系改革,就是从局部与整体的联系中把握医学理论。在实验教学方面,积极探索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之间的整合,增强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开设了一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大肠杆菌能在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上生长,要求学生利用辩证思维及综合思考的能力,将微生物学实验中的细菌的培养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中质粒的提取与转化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综合设计实验的能力。
2.加强哲学思辩能力的培养为医学生批判性、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提供不竭动力
哲学是科学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是提高医学类大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学生具有了哲学思辨能力,才能跳出和超越本学科的局限,对事物的理解才能趋于深刻。例如在分子生物学课程中讲授基因敲除技术时,强调虽然该技术是现代医学研究中研究单个基因的功能的最重要最具有说服力的研究手段,但是这种方式过分强调了单一基因的作用,对理解复杂的基因网络帮助不大。事实上,很多耗费巨大的基因敲除实验未观察到任何阳性结果,或出现意料之外的结果。这是因为任何特定的基因产物仅是复杂调控网络的一小部分。另外,背离还原论和决定论的基因冗余和基因多效性也使敲除实验的效果大打折扣。正如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所说“当我对生命中各个分子都了解清楚时,我对生物的整体图像反而模糊了。”通过以上内容的引申分析,既让学生明确现代医学的优势,同时也了解其不足之处,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为增强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者所在院校在讲授课程中采用了将相关知识与创新思维实例有机整合的方法。比如在降解蛋白质变性的时候,引入肿瘤治疗的热疗法,将学生在医用化学课程中即学到的碱金属遇水产生的放热反应与肿瘤治疗联系起来,介绍中国科学院理化研究所在肿瘤热疗法方面的相关进展,通过学科之间的普遍联系引导学生什么是创新。在讲解PCR技术产生的背景时,强调生物体内的有关DNA合成的理论都已掌握,为什么不能把它拿到体外的试管中进行呢?而穆利斯想到了,并做到了,也因此获得诺贝尔奖。通过以上内容的引申,让学生在领略到医学大家创新成就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医学教育也应如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所倡导的那样,让新思想的产生不是教育者给受教育者的,而是受教育者自己得出的结论。因此,哲学思辨能力的培养对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启迪与导向作用。
3.加强哲学思辩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本质及方向的把握和信心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社区;护理干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复发率
慢性乙肝病毒性肝炎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慢性传染疾病,具有病程长、传染性强等显著特点[1]。为有效降低患者复发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我院采用了中西医结合的社区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总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愿接受研究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平均分为A、B两组,每组75例。A组患者男50例,女25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43.8±12.6)岁;病程1~32年,平均病程(16.2±5.7)年。B组患者男52例,女23例,年龄19~69岁,平均年龄(43.9±13.8)岁;病程2~33年,平均病程(16.3±5.2)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A组患者常规护理,患者只接受常规的健康教育。给予B组患者中西医结合社区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制定护理计划 通过宣传手册、黑板报等形式对患者进行集中的健康教育,并对每个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出符合患者自身特点的护理计划。
1.2.2实施护理计划 ①保健护理:由专业护士向患者传授八段锦、太极拳、太极扇等中医运动,并于每天早上统一训练30 min。在训练时应注意穿宽松的衣服。同时告知患者一些常用的养生方法,使患者做好保暖等,注意防患于未然。②饮食护理:指导患者所食用清淡、富含高蛋白、维生素的食物比如新鲜水果、瘦肉、蔬菜等。同时就平时健脾养胃、疏肝理气等常用的食疗方法告知患者,使其在日常饮食中注意对脾、胃等加强护理。③给药护理:对治疗药物的功效、治疗效果等进行讲解,使患者充分认识到按时按量用药的重要性,避免患者出现擅自停药、减药等处理,同时还应注意睡眠、休息等充足。④心理护理:对于存在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患者给予必要的心理护理,使其情绪稳定,气血通畅,告知患者大怒伤肝,且会降低患者自身免疫力。对此可通过耐性倾听、指导、鼓励等方式给予对患者实施一定的积极的心理影响,避免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情绪浮动过大。此外争取家庭成员的支持,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协助护理工作。
1.3观察指标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就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调查,具体包括躯体功能维度、心理功能维度、物质生活维度以及社会功能维度。同时对患者肝炎复况进行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对比 在接受不同方式的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优化,B组患者躯体功能维度、心理功能维度、物质生活维度与社会功能维度评分明显低于使用常规护理的A组患者,A、B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肝炎复况对比 A组患者复发30例,复发率为40.0%,B组患者复发16例,复发率为21.3%。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2587,P
3讨论
据相关统计研究结果显示,全球范围内约有20亿左右的人群曾感染乙肝病毒,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超过3.5亿[2]。同时也有文献报告提示,我国每年有超过100万患者死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它是肝衰竭、原发性肝细胞癌与肝硬化等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3]。
一般来说,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受到疾病及炎症的影响,身体或心理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负担与压力。因此,为提高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必须实施中西医结合干预,以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使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同时强化患者及其家属对病症知识的了解。伴随着当前医疗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型医学模式也不断趋向完善发展,它不仅要求在治疗过程中关注患者疾病的发生与进展,同样还需重视患者心理因素在疾病的进展与治疗过程中的影响作用。有相关研究报告提示,一般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身心压力,对疾病的治疗与康复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对患者实施治疗及护理的过程中,需尽最大可能助其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保持心情平和,建立开朗豁达的心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实施积极有效的干预,安抚患者的焦虑与紧张情绪,优化其心理健康水平,为其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减轻其心理负担,告知患者舒缓压力的正确方式,以降低其应激反应。有研究提示,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护理与治疗过程中应用中西医结合的社区护理干预模式,能够有效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强化患者的遵医行为,控制其病情的进展[4]。虽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毒感染能够通过治疗得到基本控制,但患者体内的乙型肝炎病毒无法彻底清除,在患者出院后,可能受到内外诱因的影响,导致病毒复制,致使疾病复发。因此,还需重视对患者的出院指导,强化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告知用药原则,进而提升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强化其遵医行为。
在本组研究中,实施中西医结合社区护理干预的B组患者生存质量更高,疾病复发率更低,具有极其显著的优越性。由此可见,中西医结合社区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使患者树立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面对压力可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减压。此外还能够强化患者遵医行为,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服用药物、进行运动,同时深化患者的日常保健意识,避免病毒出现复制导致病情复发。总之,中西医结合社区护理干预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周俊霞,陈洁,王娟,等.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吉林医学,2014,35(07):1498-1500.
[2]方蓉梅,辛春霞,等.乙型肝炎患者的社区护理及康复指导[J].医药前沿,2013,26(08):206-207.
【关键词】慢乙肝;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发展
1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研究现况
肝炎特别是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发病率高,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之一。病毒性肝炎按病原学目前至少可分为甲、乙、丙、丁、戊肝5型,临床上最常见的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传染性肝病之一【1】。根据联合国卫生组织(WHO)的报告,全球前10位疾病死因中乙肝占第7位,全球60亿人口中, 约1/2人口生活在HBV高流行区,约20亿人证明有HBV感染, 3-4亿人为HBV慢性感染, 其中75%集中在亚太地区,其中25% -40%最终将死于肝硬化和肝癌。慢性乙型肝炎已成为目前人口的5%,每年有100万人因此疾病而死亡【2】。根据我国卫生统计年鉴资料,我国是HBV高感染区, 根据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人群中HBV的感染率高达60%,其中约1.2亿为慢性病毒携带者,占我国人口的10%。根据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流行率为57・6%,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9.75%(约1.2亿人),占世界HBV感染人数的1/3左右,其中慢乙肝病人逾3000万在社会上流动,约有10% -15%的人群存在HBV慢性感染,其中约l/4的病人最终发展为慢性肝病,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每年因肝病死亡人数约30万。
由于HBV可通过母婴传播途径,影响下一代,故危害极大,HBV自婴儿感染后90%以上经40年左右衍化为肝硬化,50年发展为肝癌,25%-40%的感染者因之而致命,因此乙肝是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的治疗费用达到300-500亿元人民币【1】,对人民健康和国家卫生经济带来严重危害。虽然国家近年来已加大乙肝免疫育苗的接种和普及,但HBV感染在我国仍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3-5】。据统计,在我国未经乙肝疫苗免疫1-50岁人群中,HBsAg携带率平均9.72%,HBV易感者年感染率为7%,HBsAg携带率男性11.33%高于女性8.23%,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及工作质量【6】。可见,防治慢乙肝一直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之一。另外,慢性HBV感染的自然病程漫长,可持续30-50年,并多在青壮年时期发病,重型肝炎是发生率不高但病死率极高的一型肝炎。因此,慢性病毒性肝炎已经成为危及全球人类健康的几大疾病之一。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及工作质量,如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是全世界学者所关注的问题,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复杂而长期的课题。
2 慢性乙型肝炎的西医药和传统中医药诊疗体系及疗效的比较
西医药治疗慢乙肝主要以药物治疗改善和恢复肝功能、免疫调节、抗肝纤维化、抗病毒治疗为主。但毒副作用大,会出现重要器官病变,如严重心、肾疾患,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以及神经精神异常等。现代的医疗模式已经由原来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综合的医学模式,西医的传统治疗主要是以针对生物疾病模式为主,其疾病的诊断原则和临床疗效的评价标准都以此模式为基线,治疗时用药大多遵循较为固定的规律和标准格式化用药为特点,缺乏个体化治疗。而大多西药品价格较为昂贵。如干扰素(INF),作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主力用药,因复发率高,价格昂贵,副作用大等弊端而难以推广,国内大多数患者均难以在经济上承受类似的治疗开支。
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病有数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都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规范,尤其在调节人体内环境(免疫功能)、恢复肝功能、保肝降酶以及提高抗病毒药物的靶点敏感性、降低复发率上都有较好的疗效。中医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作用机理主要在于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平衡,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就是调整人体的免疫系统,促进免疫系统清除病毒,从而有效治疗本病【7】。对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来说,中医药治疗是一种积极的手段,其原因主要是中医治疗能够对机体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控,充分调动机体的内在能力,这是其独特优势所在。
随着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防治疾病时必须全面考虑对患者精神、情绪、心理、工作能力、社会职能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甚至结合社会卫生经济因素。中医临床治疗重视“证据”的思辨方式;“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等几大方面。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优势和特色,使得在慢性乙肝临床诊疗过程中,理论上突出了个体化治疗的思想,用药上体现了个体化治疗的实施,在经济成本上中药价格低廉,便于普通百姓患者接受,加强了人性化治疗的意义。辩证论治的同时又随证加减,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症状体征、根据疾病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来遣方用药,并且同时还强调了人性化的治疗关怀,从生活起居、饮食习惯、心理疏导等多个方面给予患者全面而具体的整体治疗,疗效显著。可见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优势是很明显的,而且潜力巨大。
然而,中医药治疗仍缺乏特效药,抗病毒治疗,调节免疫功能,恢复肝功能以促进患者肝脏病理改变的修复是目前治疗本病的主要原则,就目前而言,仅靠药物尚无法清除乙肝病毒,而若不能清除病毒,则病毒终究会变异而耐药。清除病毒,必需有人体免疫应答的配合,这是十分重要的条件。充分发挥了中医药在调整免疫抗病毒方面的优势,符合现代医学对病毒性疾病抗病毒及免疫调整综合治疗(鸡尾酒疗法)的发展趋势,也是对中西医结合抗乙肝病毒治疗的一种尝试。中西医结合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毒方面起着协同的作用,两者相得益彰,有利于病毒的抑制与清除,肝组织病理损伤的改善与修复,并能减少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8-12】。
同时,中医药治疗慢乙肝仍然存在较多的困惑:如疗效不肯定,重复性差,疗效评价仅限于个案总结或小范围的研究中,疗效评价仅限于个案总结或小范围的研究中,缺乏强有力的证据性,制定的标准没有及时、广泛的执行等。
传统中医药治疗慢乙肝的疗效评价体系很多临床对照试验研究了中草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然而这些试验的质量与疗效并没有得到全面系统评价【13】,而且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进程复杂多变,难以预测,治疗的确切效果需要进行长期的随访观察。中医药有独特的病因概念、诊断与治疗理论体系并用于临床实践,中医药治疗慢乙肝的疗效评价,既不能只停留在个案总结或小样本数据的分析之上,也不能完全按照西医过去生物医学模式的疗效评价方法和标准,从单一指标分析中医治疗的效果,要建立符合中医自身治疗理论体系的评价方式,把中医的内涵特色科学、合理的全面反映出来,提取精华,继承创新,使中医药走向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目前西医治疗也缺乏理想方法。故在传统中医中药中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加强中西医结合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3 传统医药科学研究的局限性与现代医学科研模式―循证医学的优势
中医缺乏系统的、科学的研究和总结,缺乏深入的挖掘和整理,没有形成一条科学合理的研究体系,社会在发展,致病源在变化,疾病谱在更新,人的体质因素也有了差异,总是以这种“不变”去“应万变”根本难以应付,因此,临床上出现了中药疗效不稳定,同样的经验方难以推广等问题。所以,中医药科研担负着把中医经验学总结升华成为科学理论的重任,每一项临床研究必须科学设计,严格操作,得出可以信赖的结论,为大样本,多中心研究提供依据。中医学从临床经验学逐渐转换到利用科学研究结果指导临床实践的轨道上来,这是一种伟大的变革,是中医药发展的桥梁。既往的研究在思路和方法上存在很多的误区,我们应当参照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学的原则, 借鉴循证医学思维探索中医药治疗慢乙肝的临床研究方药和模式,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验证中医药的疗效。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medicine,EBM),即遵循证据的医学,又称实证医学,其学术基础是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学,其核心就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包括医生处理患者、专家制定治疗方案、政府制定医疗卫生政策等,都需建立在当前最佳的科学证据基础之上,所谓证据就是指设计合理,测量准确,结论可靠,发表在医学专业杂志上的文献,包括研究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文章【14】。能够借助循证医学的方法,把中医药宝贵的临床经验变为具有科学性的客观证据,不但可以提高中医的自身水平,而且能够以其客观的证据得到世界的认同,从而更好的发展中医学。
4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与循证医学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现代化发展前景
我国是开创中西医结合研究和首创“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的国家。中西医结合在我国既有中医又有西医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既是我国医学发展的产物,又为医学的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重要途径,形成了我国医药学的优势和特点【15】。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国独创的一门新兴学科,我们中西医结合首要的是“中”,要搞好中医药的继承, 向中医学习, 又要致力于创新; 并要与世界的结合医学工作者团结合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中西医结合医学一定会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巨大贡献【16】。中西医结合是现代医学领域的最前沿研究,但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结合却是医学界存在的最大难题。因此,我们现在讨论的中医学应是现代的中医学,这是中西医结合的客观前提【17】。
21世纪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也为中西医结合医学走向世界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使中西医结合医学在新世纪里抓住机遇,取得更大发展突破,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和其他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一样,必须依赖方法学的突破和思路的创新,循证医学正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18】。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一个老课题,有关治疗上的中、西医新进展国内也介绍了不少,但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就是西药+中药治疗吗?目前,对慢乙肝的治疗仍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但缺乏可靠稳定的治疗措施和满意的疗效【19】。
我们应该衷中参西,师西医之长技,大力发扬中医本身的特色优势,推进中医药在治疗慢乙肝的过程中取得更大的成绩,尤其中西医结合是创新的事业、发展的学科,在获得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有必要通过更新观念,掌握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和手段,探索中医/中西医结合在乙肝治疗中的最佳方法和有力途径。
中医学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随着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中医学开展了多学科、多层次的从宏观到微观、从临床实践到基础理论的系统研究。临床流行病学的引入和发展,使中医临床实践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临床对照试验逐渐成为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主流,临床试验的质量逐年提高,为临床医学实践提供了大量证据。
20世纪末调查表明国内中医临床研究报道甚多,但真正的随机对照试验却甚少,质量普遍较低,直接影响对中医药临床疗效的可观评价,也是制约中医药走出国门的最大障碍之一。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中医药界开始意识到随机对照试验的重要性,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
建立临床RCT,CCT及诊断试验数据库是循证医学实践的核心任务之一,目的是更方便、快捷地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更好的为临床医生服务,指导临床实践。目前国际上使用较多的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是国际Cochrane协作网的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但该数据库中国的资料不多,尤其缺乏中西医结合/中医领域的临床研究资料。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肝胆系统疾病疗效研究方面的RCT文章逐年增加,从70年代初的每年10多篇到2006年的上千篇,许多肝病治疗方面的临床实践指南也均是在Meta分析和系统综述的基础上产生的【20】。但是,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防治慢乙肝临床研究方面的高质量循证研究成果较少,缺乏一定数量RCT、CCT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这些必将影响到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优势的发挥和临床研究的水平提高及发展。
中国循证医学中心数据库中中医临床研究数据库于1998年建立,目前英文数据库已收录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数据(包括针灸)数千条,部分已向国际Cochrane协作网提交。目前尚未包括全部以中文发表的中医/中西医结合领域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信息量受到限制,此数据库的建设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目前还需不断补充和完善,以利于将来更好地为循证实践服务【21】。
因此,建立我国中西医结合/中医慢乙肝的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RCT、CCT),可以为肝病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提供科学可靠的证据,为肝病系统评价者提供数据,同时也是对我国循证医学中心临床试验数据库的一个补充,向国际Cochrane协作网提供中国中西医结合、中医慢乙肝临床研究资料,使得大量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慢乙肝临床研究文献能更好、更方便的服务于包括西医在内的广大临床工作者,为大家接受和采信,另一方面将有利于慢乙肝评价文献研究的质量和国际学术交流。
参考文献
[1]Chinese Ministry of Health,Health News。Newspaper of Health News 22/01/1999 4th edition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10-323。
[3]Seeger c, mason w,hepatitis B virus biology. Microbiol mol boil rev,2000,64:51-68
[4]Locarnono S. molecular virology of hepatitis B virus.semin liver Dis,2004,24(suppl 1):3-10
[5]Villeneuve JP .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hronic hepatits B virus infection.J Clin Virol,2005,34(suppl 1):139-142
[6]Grosheide P.Van.Dammep.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epatitis B in the community Communicable Disease Series[J] Antwerp,Belgium:viral Hepatitis Prevention.Board secretariat:1996(1).
[7]李筱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药治疗进展,光明中医2005.Vol 20.3:32-33
[8]杨红,罗俊.甘利欣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8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6):307
[9]张晓慧,孙计田.硫普罗宁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医药导报,2003,22(4):244
[10]张海君,朱项临,邝先奎.苦参素联合西维尔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传染病信息,2003,16(2):50
[11]张友祥,王灵台,陈建杰.中药补肾冲剂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88例.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3,13(2):112~113
[12]王荣国,林锐金.叶下珠复方胶囊合抗乙肝特异性转移因子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0例观察.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3):121~122
[13]刘建平,秦献魁.中草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 22(1): 5
[14]贾继东,张福奎,王宝恩.循证医学及其对肝脏病治疗学的可能影响[J].新医学, 2000, 1(7): 89
[15]李廷谦,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
[16]王宝恩,从临床科研谈中西医结合医学,北京中医药2008. 27,(1):3-5
[17]关燕婷,孙 伟,谈现代中医的发展之路,北京中医药2008. 27,(1):5-6
[18]李廷谦,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
[19]Lau GK,TsiangM.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1amivudine for chronichepatitisB―infected Chinese patients: a viral dynamic study[ J].Hepatology, 2000, 32(2): 394
[20]王吉耀,现代肝病诊断与治疗[M],第1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6-7
[21]李廷谦,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76-84
关键词:产后;急性乳腺炎;早期诊断;治疗;推拿;中成药;
中图分类号:R339.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0-162-01
前言:目前产后急性乳腺炎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较高,多发于产后的1~4周,主要是由于乳晕以及畸形,致使乳汁淤积不畅,或发奶过快,没有及时排空,合并有表面破损,从而产生的瘀乳,在临床上的主要症状主要表现为局部硬结、肿胀,并且伴随着压痛、肿、红、热等症状,如诊断不及时,延误了治疗,就会使之发展成为乳腺脓肿,对母乳喂养造成严重的影响,由此可见,对产后急性乳腺炎进行早期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性与必要性,下面本文将以168例产后急性乳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产后急性乳腺炎的早期诊断及其治疗进展。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抽取168例2012.6.1.~2013.1.1.之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产后急性乳腺炎患者的门诊病历资料,并采用追踪性的观察方法分析,患者的年龄在20~3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5岁,病程发展为1~4天,平均病程为2.5天,在产后半个内出现的有86例,在16~30天之间出现的有82例,11例患者肿块的直径在2cm以下,68例患者的肿块直径在2~4cm之间,89例患者的肿块直径在4cm以上。
2、产后急性乳腺炎的早期诊断标准 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乳汁不畅、胀痛、腋窝淋巴结肿大、触痛和压痛、但肿块中央暂时无波动感、无脓液渗出、食欲欠佳、发热、胸闷烦躁、呈片状或是条索状的淋巴结肿大。对患者进行乳汁常规检测,均有白细胞2-4,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数量会高出正常产妇许多[1]。
3、产后急性乳腺炎的早期治疗 对患者主要采用的是中西医结合与推拿联合治疗的方法。具体的方法如下:对产后急性乳腺炎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抗生素并口服中成药物,主要包括了气阴两伤型的八珍丸(如每日口服两次6g的水蜜丸或是1丸大蜜丸)以及四妙丸(每日口服1~2次,一次6g);胃热壅盛型的清胃黄连丸(每日1~2次,一次9g)以及连翘败毒丸(每日1丸/两次)[2];肝郁气滞型的牛黄解毒丸(每日1丸/两次)、柴胡疏肝丸(每日3次,每次6―9g)、蒲公英片(每日4次,每次3―5片)、乳疮丸(每日2―3次,每次9g)、四逆散(每日2次,每次4.5―9g)、活血解毒丸(每日2次,每次3g)、银翘解毒丸(每日2次,每次1丸)。临床上医生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对以上药物进行合理的选用。用药3-4天。同时进行及时的推拿,排空乳汁尤为重要,具体的方法是先取患者坐立位,对患者的进行热敷处理,时间约持续十分钟左右,并点按合谷、内关、梁丘、膻中、足三里以及乳根等穴位,同时拿肩井处理,时间同样也在十分钟左右,将患者分泌的乳汁亦或是少许的凡士林涂抹于患者的上,进而起到很好的作用。医师站立于患者的背后,对患者的患部进行轻缓的揉磨,作用时间约3分钟左右,并托住患者的,对肿块进行由上到下的抹推,直至肿块交替处,并且在进行推拿的过程中,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力度进行循序渐进的递增。对于有明显胀痛的患者,可采用多次拍打以及对柔和按摩的方法。医师将手呈C形,握住患者的,压向胸壁,再者就是对乳晕用食指或拇指按压,将乳汁挤出,达到软化乳晕的目的。并且以摩法对进行顺时针按摩,时间约3分钟左右,并采用抹法沿着乳腺管进行抹2分钟,促进乳腺管的通常,使乳汁排出,最后用温水将洗净,推拿法每日进行一次,持续进行3-4天。
4、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在接受治疗四天之后的治疗有效率、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以及乳腺肿块的大小。治疗有效率的评定标准:显效为症状减少60%~90%,体积在60%以下,排乳通畅,肿块消散60%以上;有效为症状减少30%~60%,排乳部分通畅,肿块消散30%以上;无效为各方面的改善情况均在30%以下。
二、结果
对产后急性乳腺炎患者经过早期的诊断和治疗之后,乳腺肿块明显的变小、症状体征得到明显的改善,治疗有效率较高,其中治疗显效的有128例,有效的有31例,有效率可达94.64%(159/168)。
三、结论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可以得出在临床上针对产后急性乳腺炎患者的诊断必须及时,避免发展成为乳腺脓肿,同时在治疗的过程中,采用中西医结合与推拿联合治疗的方法,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并且效率高。由此,在后期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广大临床工作者必须对产后产妇的临床症状进行密切观察,同时进行乳汁,血常规检查,了解白细胞数量,为诊断提供更多的参考性依据,同时采用中西医结合与推拿联用的治疗方法,促进产妇的治愈,不影响其产后哺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 ICU;压疮高危患者;中西医;预防
压疮,又称为压力性溃疡,是长期卧床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国内外已将压疮的发生率作为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1]。因为大部分压疮是可预防的[2],护理界一致认为,预防压疮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治疗[3,4]。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 月收治经压疮风险评分达到申报难免压疮标准的压疮高危患者148例,经积极的采取中西医结合的综合干预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48例,男67例,女81例;年龄52~91岁,平均65岁。Braden Scale 评分为高度危险(10~12 分) 的139例,高度危险值持续时间2~17天 ,平均10天;Braden Scale 评分为极高度危险(9 分以下)的9例,极高度危险值持续时间2~30天 ,平均15天。经采取中西医结合综合干预措施,只有1 例发生院内难免压疮。
2 中西医结合综合干预管理措施
2.1 三级管理网络的建立
2.1.1 三组管理组成 建立护士—护理小组长—科护士长—护理部的层次叠加型三级管理网络。
2.1.2 三级监控的实施办法 (1)组长的监控。病人入院后,管床护士在2h内对病人进行全面的护理体检, 根据压疮的评估条件对病人全身情况进行评估,组长下班前审核管床护士有无及时评分,评分是否合理,采取措施是否合理。(2)护士长的监控。护士长24h内巡视高危患者皮肤,根据压疮的评估条件, 核实管床护士的评估、护理措施、院前压疮的转归情况等,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并将评估表上报护理部。(3)护理部的监控。护理部或派医院慢性伤口护理小组成员不定时到病区进行访视,抽查高危患者,核实上报的情况,切实保证压疮护理落实到位。
2.2 压疮的评估 利用Braden 皮肤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进行动态评估,累计得分15~18分为轻度危险,每周评估1次;13~14分为中度危险,每3天评估1次;10~12分为高度危险,每2天评估1次;≤9分为极高度危险,每1天评估1次。重点抓12分以下的压疮高危患者。根据Braden压疮评分量表中评分对患者采取个性化护理。
2.3 中西医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
2.3.1 针对摩擦力方面 高危患者一律使用本科设计的纯棉布料翻身单,以避免传统翻身时容易出现的拖拉扯拽现象。使用翻身单向上平移病人时,将翻身单正确平展铺好,以防翻身单向上或向下用力不匀,影响效果。翻身单必须上平肩峰,下至大腿,以保持躯干重量集中于翻身单上。
2.3.2 针对剪切力方面 尽量避免使床头抬高超过30°,必须抬高时,可将中单卷成圆条状,放置于骶尾部架高患者双侧大腿,以减少身体下滑的幅度,减少剪切力。
2.3.3 针对压力方面 高危患者均使用气垫床(腰椎骨折或腰椎术后患者除外),使用翻身单配合翻身枕为患者翻身,使患者保持翻身后身体倾斜30°。昏迷患者至少2h翻身1次;神志清醒患者日间每2h翻身一次,夜间睡眠期间可根据患者情况适时翻身,可延长至3h翻身1次,体现人性化护理。
2.3.3.1 翻身单的制作与应用 纯棉布料翻身单,140cm×100cm。传统翻身法用力为分力,护士双手、前臂插入患者身下,工作衣双袖接触患者,污染严重,且因用力不均,易擦伤患者皮肤。而自制的纯棉翻身单,易吸水,对皮肤无刺激,污染后易洗涤,护士使用此翻身单翻身时用力为合力,易抬起患者,且动作稳、痛苦小、翻身时间短、不会擦伤患者皮肤。而此操作简单、安全、省时、省力,值得临床推广。
2.3.3.2 三角翻身枕的制作与应用 将成块的海绵裁成三角形,三个角分别为80°、70°、30°,长45cm,高12cm,底边长22cm,予透气皮料缝合,外罩同样大小的纯棉套子。协助病人翻身后将三角枕纵放在病人的肩背至尾骶部30°,抵着病人使其处于舒适卧位,同时使下腿伸直,上腿屈曲,手臂前伸与腋成30°,以增大接触面积,另外屈髋成90°,上腿在下腿前方,这种姿势可使大转子回缩,避免局部突出,又可使下身稳定于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及下腿膝外侧形成的三角平面内,防止体重压迫到髂前上棘,利用三角枕的3个面增加了受压面积使身体平衡稳定,不易倾倒,翻身效果良好。
2.3.4 针对温度方面 长期卧床的患者受压局部容易温度升高,因此在患者受压部位选用水垫,如用大浴巾包裹水垫放置于骶尾部以及头部,对于手腕、足跟、耳廓等小的受压部位,则可选取一次性橡胶手套制成水囊或气囊。
2.3.5 发扬中医特色疗法
2.3.5.1 红花酒精在预防压疮中的临床应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红花的化学成分主要为黄酮和油脂油两大类,黄酮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扩张周围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油脂则对皮肤有之功效[5]。50%酒精具有扩张血管、降温、散热、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使用红花酒精对局部皮肤轻轻拍拭,对一些皮肤弹性差、易破损的患者不会造成损伤,同时又可被皮肤充分吸收,扩张血管,增加局部血流量,改善皮肤受损情况。
2.3.5.2 中药药枕在预防压疮中的应用 使用药枕垫于局部,通过局部皮肤的直接吸收作用,药物刺激经络传导与穴位外敏放大效应而起到预防治疗的功效。本院制作的去湿活血通络药枕中含有乳香、没药、红花、紫草、川芎等药,乳香、没药二药气香走窜而善行,均能散瘀止痛,二药合用,气血并治,共奏活血祛瘀,敛疮生肌之功。以红花、紫草等为伍,具有活血通络、止痛、消肿之功效。临床观察显示:将诸药制成药枕,放于压疮的高危部位,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3 讨论
压疮的防治及护理技术复杂,并非严格的规定就可杜绝,也不是单一的护理措施就可以防患于未然,只有集管理与预防为一体,才能更加有效的预防。引用压疮评估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评分高低对高危的患者采取个性化护理,既可避免资源的浪费,又可把握重点人群以及关键环节,使压疮的预防工作重点分明。我科针对预防压疮的关键点,对护理器具进行了革新,自制了翻身单、三角翻身枕来解除局部的压力,并将中医特色疗法渗透在整体干预体系中,一改红花酒精按摩的传统,改用50%红花酒精拍拭;并将去湿活血通络药枕配合翻身枕用于受压局部,通过临床的初步观察效果良好。而且成本低廉,同时操作简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谢小燕,刘雪琴.对护士压疮防治知识现状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 ∶67.
2 Sandra Bergqu IST, PHD, RNT. The quality of p ressure ulcer prediction and p revention in home health care. App lied Nursing Research, 2005(18):148-154.
3 何华英,杜峻,李雪霜. Waterlow 危险因素评估表及分级护理法预防压疮效果观察.护理学杂志, 2005,20(19):9211.
4 鱼秋玲. 赛肤润在预防压疮中的应用.护理学杂志,2004,19(12):40.
循证医学,顾名思义是指在各种医疗行为和决策时都必须遵循最新的科学证据。也就是说,医生对患者的诊治应该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任何治疗上的决策都应该有最佳的证据。循证医学应包括3个部分:第一是患者,患者需找医生治病;第二是医生,医生要正确地为患者作出诊断和治疗;第三是发掘并掌握诊断和治疗本病的最佳证据。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产生对患者的诊治的最佳效果。循证医学是近10年来在全世界医学界备受关注的一门新兴学科,已引起医学界和各国卫生行政部门的浓厚兴趣和高度重视。自从1992年以加拿大学者DavidSackett为首的一批临床流行病学家正式提出循证医学概念后,循证医学如同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发展起来,首先英国成立了循证医学中心,并以本国已故著名流行病学家、循证医学奠基人ArchieCochrane的名字命名为科克伦(Cochrane)中心,之后又成立了Cochrane国际协作网。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的13个国家相继成立了国际协作网下属的15个Cochrane中心,已经有64个国家(地区)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成为Cochrane系统评价的用户。为医学临床、科研、教学以及卫生管理决策提供着最新、最佳的科学依据,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众多医学专家认为循证医学是“一项可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相媲美的伟大工程;一场以人为本的医学革命;一个让全人类共享最新医学成果的壮举”。21世纪必将是循证医学的天下(见《健康报》2002年4月4日第6版)。
2循证医学产生的背景
循证医学的中心思想是要求依证据办事,要求的是最新的、公认的证据。循证医学所以能够兴起并引起世界医学界的瞩目,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2.1信息的爆炸和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以医学为例,新知识以每年6.7%的速率在递增,临床医生掌握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医疗水平。据统计,全世界已拥有生物医学杂志约25000余种,每年发表的论著约200余万篇,如此浩瀚的文献,任何人要想都去阅读是不大现实的。循证医学就是将各种医学信息资料通过专家的评价,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有价值的、公认的精华部分输入计算机,作为能够说明问题、解释各种疾病的最佳的科学证据,去指导医学实践。使用者只要将问题输入计算机进行检索,便能从循证医学中心的国际互联网上(科克伦中心)得到最新、最佳的科学证据,使医学工作者随时随地都能获得最新的信息资料,始终站在医疗、科研、教学的最前沿。
2.2不同地区对疾病治疗方法有差异。研究发现,对同样的病情,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采用的治疗方法有一定的甚至是很大的差异,不同的治疗方法所产生的疗效和所需的医疗费用悬殊也很大,使人们对这些治疗方法的科学性产生了怀疑。不规范的治疗方法使医疗费用急速地增长,加重了患者与政府的经济负担。因此,对医疗行为和措施进行科学的规范,是可以避免这种现象的。然而,这种规范化的过程需要有最新的科学证据,能够让医学界都能公认的“金标准”。循证医学的思路就是用计算机收集最新信息资料,经过相关专业的专家(如信息科学专家、统计学专家、各种医学专家等)评价,作为科学证据对医疗行为和措施进行规范,使患者得到应有的合理的治疗。同时政府根据其提供的科学证据制定医疗费用补偿政策和保险范围,能合理高效地使用卫生资源,抑制医疗费用的过度增长。
2.3以人为本的观念的转变。循证医学顺应时代要求,将传统医学以“疾病”为中心转移到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上。体现在对疾病疗效的评价上,从以往只注重仪器检查和化验结果等“中间指标”转移到患者的临床指标,如病死率、生活自理能力、生命质量等“终点指标”上。在医患关系上由过去单纯医生说了算转变到患者具有知情权及选择权,患者对治疗方法具有选择和决策的权利。
3循证医学的意义
3.1对证据的要求能促进临床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避免乱医乱治,一方、一药和各种检查的简单重复,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3.2能促进医务工作者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学术上自我更新,紧跟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时代脚步,永远站在新知识的制高点上。
3.3提供最佳的科学证据,有利于卫生管理部门决策的科学化,减少医疗纠纷。
3.4提供的科学信息有利于患者自己检索,从而参与医疗决策及选择最佳治疗方案,保障自身权益。
4循证医学与中医辨证论治
我们认为,循证医学与中医辨证论治是一致的,它们都来源于实践,又应用到实践中去。循证医学要求用现有最好的证据来指导临床实践,为每个患者作出最佳的治疗选择。而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正是这种最佳方案的实施和应用,它与循证医学有着许多共同点。
4.1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在获取临床证据的基础上,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所谓辨证是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就是运用四诊(望、闻、问、切)去收集患者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按照中医的理论及中医的自身规律,确定中医的病、症、证进行辨证施治。中医把人看成完整的整体,认为一切疾病的产生都是阴阳平衡的失调。调整阴阳,以平为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治疗方案,其思路和循证医学完全吻合,即收集临床资料(四诊)评价(辨证)确定最佳证据(证型)指导临床实践(论治)。所以,中医治病是有证、有法、有方、有药,其灵活性是证变、法变、方变、药变,可见证据对中医医疗实践的重要性。
4.2中医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中医工作者十分重视历代医家文献著作、著名医家的宝贵经验及名老中医的治疗心得,对中医临床经验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就是继承,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去研究中医中药便是创新与发展。这与循证医学强调从医学研究文献所获取的系统信息指导临床决策具有很大的相同之处。
4.3循证医学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与中医学的整体观的思维逻辑方式几乎是一致的。中医学对疗效的评价依据是患者的临床反应,这与循证医学所用的“终点指标”是一致的。中医学的发展史和循证医学的兴起,其目的均是在寻找证据,寻找科学的、最新的证据。其目的同样在于提高诊疗水平,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延长人类寿命。
5从循证医学看中医辨证论治的不足如前所述,循证医学要求采用的证据是最新的、最佳的、科学的证据,是医学科学研究中最新的成果。依此来看中医的辨证论治,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应当发展与深化。
5.1中医获取临床信息的方法是宏观的,相对落后。中医以“望、闻、问、切”四诊获取临床信息资料,中医的四诊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先进的,但是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四诊所收集的病理信息,不再是简单的神、圣、功、巧了。另外,由于患者的自我感觉和表述能力以及医生的经验不同,对同一种病情所获取的这些原始资料常有所不同,从而影响到证据的建立(辨证)。如何将中医的四诊与现代医学检测与分析手段结合起来进行辨证,这是发展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内容。有人倡导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临床检验指标与辨证相结合,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
5.2中医证型需要进一步丰富内涵。中医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8个方面来分析疾病,即所谓八纲辨证,脏腑是辨证的核心,结合卫气、营血、三焦、病因病机、气血津液、经络及六经等辨证方法确定中医的病名及证型,来指导治疗方法与用药。虽然符合中医的自身规律,但是由于四诊缺少客观化,辨证不够规范化;还由于每个人的经验与认识的差异,所得到的证型(证据)不同,则治疗方法也不同,缺乏统一的标准,这是中医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内容。怎样将现代检测指标和实验数据与中医的辨证论治融为一体,西为中用,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是中西医结合是中医发展的必然趋势。
5.3对证据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由于中医对证据的采集和分析多是从宏观入手,主观因素较多,对疾病的命名一般以主要症状为依据,缺乏系统性,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缺乏严密的科学性,不能全面反映疾病的本质和全过程,从而影响疗效的评价标准,这就是中医疗效重复性差的原因所在。
6用循证医学的模式发展中医的辨证论治
20世纪中期以后,人类疾病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多因素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为主,西医的单病因、单环节的诊疗方式越来越显示出局限性。中医的整体观在预防疾病,治疗某些慢性病、老年病、功能性疾病、恶性肿瘤无手术指征时的独特优势越来越明显。标准化中医的成果要想为国际社会所接受和认可,只有走中西医结合之路。随着循证医学在全世界范围的广泛开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借助循证医学为桥梁,实现中医的现代化是完全有可能的。
6.1建立科学的中医证型信息库。系统整理、挖掘古代医家和现代名老中医的宝贵经验和理论,运用现代中西医研究的最新成果,组织有关专家对中医证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用先进的手段来阐述中医证的本质,使中医辨证更科学、更可靠,为国际医学界所公认。通过对中医的证型进行严格的评价,作为证据输入计算机,建立中医证型信息资料库。
关键词:西医;中医;课程改革
中医是我国五千年历史的精华,其在医学领域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对人类的进步发展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目前的医学院校中,中西医结合已经成为医学的一种普遍形式,更是医学在我国发展的特色之一,并逐渐被国际社会所重视。但中西医无论是在教学体系上,还是产生背景以及诊断方式上都存在着巨大差距,尤其中医理论相对于西医而言更加抽象,对部分学生来说较难。因此,对西医院校的中医课程进行改革也是改善中西医教学的策略之一。
一、西医院校中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提到,截至2020年,在我国国内初步建立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并使具有全科能力的医生达到30万名。根据《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标准(试行)》中对课程设置的要求,“中医学”是构成全科医生培养的重要课程之一。但从目前西医院校的实践来看,“中医学”课程教学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西医院校的相关领导多出身于西医,而他们的思维以及教学管理方式也多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忽视中医课程的教学,认为中医课程只是作为一种辅助西医的手段,因此对中医的研究也不够深入,更不用说去指导中医课程教学。
其次,西医院校中的中医课程在课时设置上在逐渐降低。通常情况下中医课程在西医院校中的课时安排在40~90学时之间,而大多数西医院校中的中医课时都设置在60学时左右,并且逐渐呈现将中医课程转为选修课的趋势。
再次,中医课程开展时间相对较晚,通常都安排在学生大三之后,而此时大多数学生已经完成了西医基础以及临床课程,这时学生的思维模式已经形成,也很难再去进行改变。
最后,西医院校很少或者几乎没有针对中医开展临床实习课程。
2.学生对中医课程不重视
目前一些西医院校学生对待中医课程不重视,其主要原因有:
首先,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生依然受高中时期升学考试的影响,功利心的驱使让学生无法静心研究古典中医学,加之中医中的古文更是晦涩难懂,长时间会导致学生对中医课程产生一定的反感。
其次,西医院校学生对中医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学生还没有意识到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中医对一些症状与疑难杂症的治愈效果,尤其是作为西医后续跟进治疗的重要程度。
再次,存在认识偏差。部分学生认为既然来到西医院校,那么就要主攻西医;中医则是可有可无的辅助,只要考试及格,拿到分数便可以。
3.中医课程教学方法陈旧
西医院校中的中医教师并没有承担起传承中医教学的使命,可以说教师在中医传承中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中,西医院校中的教师却没有尽到相应责任。
首先,教师对中医课堂教学的准备不充分,没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医课程教学,更无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中医课程的因材施教,将中医课程教学不加取舍地传授给学生。
其次,课堂教学方法陈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西医院校的中医课堂教学依然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很少将现代教学手段作为教学补充,教师照本宣读的教学方式也导致师生之间缺少良性互动,学生昏昏欲睡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西医院校中医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1.明确中医课程教学目标
21世纪的发展对医学人才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医学人才不仅需要具有高、精、尖的素质,更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并与中医融为一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2001年我国教育部以及卫生部共同出台了《中国医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进一步明确地规定:“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必须强化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所以,在笔者看来,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目标应当制订成为:弘扬中国传统医学文化,提高西医院校学生的人文气息;强化学生对中医理论的认识以及弘扬中医的优势,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医研究能力;掌握中医的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在此过程中体验中医的实用价值。当然,西医院校的中医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对教师个人能力与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医教师必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吸收中医知识与素养,提升中医课程教学能力。
2.调整中医课程教学内容
在中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大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例如,运用传统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经典中医理论,将中医文化渗透其中,突出中医优势。
首先,进一步突出中医对生命的认识。中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我国古代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向学生传输生命体的动态与多样化特点,培养学生运用中西医结合的观念构建整体医学思维,强化学生整体医学价值观。
其次,中医课堂教学要突出健康观。传统中医观念认为,人的身体健康不仅包含了没有疾病,也包含了人的精力充沛、心情舒畅等内容。而这一健康观念也一直被人们所接受。因此,中医课堂教学更需要强调此点,突出中医在保健等领域中的优势,强化学生对中医的认识。
再次,中医课堂教学要突出疾病观。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人的疾病与社会、自然以及情感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人的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而导致的人体机能失衡。教师在中医课堂教学中突出这一点能有效强化学生对生物、心理、社会的理解与领悟。
3.改善中医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体现,在如今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断普及的情况下,西医院校中医课堂教学依然以灌输式为主已经无法适应中医教学需求,在如今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首先,要引入多媒体教学。教师在设计多媒体教学中要充分尊重中医的特点,以先重点、后普及的方式,首先将中医中的“经络”等内容以课件形式呈现,课程通过结合动画等方式将抽象思维变得可视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中医课程教学效果。
其次,注重启发式教学的应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进一步节省了教学时间,也让课堂时间变得更加充裕。可结合问题运用导入法、比较法等学习方法启发学生的中医思维,为学生创建更广阔的思维发散空间,以轻松幽默的教学气氛,强化学生对中医知识的理解。
再次,要注重结合中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医是一门需要大量经验的医学,它同临床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书育人的关键在于“授之以渔”,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将临床症状与中医理论知识相结合,不但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也有利于学生对中医知识的巩固。
参考文献:
[1]孙连庆,刘永惠.西医高等院校中医教学探析及存在问题之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