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

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

第1篇: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财产保险;盈利模式;可持续盈利

中图分类号:F84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3-78 -02

一、我国财产保险行业现状分析

财产保险是保险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财产保险业取得了显著发展,保费收入快速增长,财产保险密度和深度明显提高。据中国保监会的数据显示:2014年财产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7544.4亿元,同比增长16.4%,2015年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8423.26亿元,同比增长11.64%,2016年1-8月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6030.48亿元,同比增长8.73%。从长期来看,财产保险行业仍会保持高速的增长。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我国财产保险业基数相对较小,未来的市场空间非常广阔;二是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规范,产权制度日益明晰,这为我国财产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三是个人资产的持续增长为财产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购买力保障。然而在当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由于诸多原因,正面临经营利润空间变窄的不利处境。因此,加强对其盈利模式的分析探讨显得尤为必要。

二、我国财产保险业可持续盈利所面临的困境

(一)承保业务盈利水平低

首先,保费充足率普遍不高。激烈的市场竞争,致使财险公司间进行价格战,随意打折销售,使保险精算出的产品定价失去了原有的盈利能力。其次,高“返还”加大了公司成本。由于市场恶性竞争,财险公司出于规模扩张的压力,在业务拓展过程当中将手续费等费用“返还”作为承保业务的交易筹码,最终加大了公司的成本。再者,保险营销手段单一,从目前财险市场来看,简单粗犷的营销模式对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的发展形成了瓶颈。最后,对于赔付风险掌控不严,内部存在成本黑洞,也阻碍了我国财险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投资活动收益率不高

财险公司投资活动的方式有很多,包括投资证券、房地产、固定资产租赁、参资入股获得收益等等方式,但由于资金规模有限,所以财险公司投资活动相对较为谨慎。也正因投资项目风险相对较小,投资收益率普遍不高,故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盈利水平的提升。

(三)行业基础设施不健全严重地制约着可持续盈利能力

行业基础设施状况不仅影响保险公司对价值链的关键环节的控制力,也影响整个市场运行成本。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行业信息平台建设相对滞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欺诈现象致使交易成本高,削弱了整体盈利能力。其次,后援运营的专业化分工不发达导致经营主体尤其中小保险公司运行成本过高。最后,市场退出和淘汰机制缺失,导致过度竞争,助推了整个行业经营成本的加大。

三、我国财产保险业可持续盈利的影响因素

影响财产保险公司可持续盈利的主要因素,可从专业技术层面、自然环境层面、社会经济层面加于分析。

1.专业技术层面

第一,可持续盈利取决于正确的增长策略。只有增长可持续,且与自身资源保障、风险控制能力相适应,才可长期盈利。不顾质量、成本的盲目增长会带来巨大潜亏风险,损害可持续盈利能力。2015年产险业务赔款4194.17亿元,同比增长10.72%,赔付成本还是相对居高不下,财产险业内的“一年发家、二年发财、三年亏损”“三年怪圈”现象就是最好例证,可见在增长的决策上应慎重。

第二,可持续盈利须具有一定的成本控制能力。其他企业是先确定成本,后通过出售产品或服务实现收入。而产险公司与其正好相反,保险业是先实现收入,后确定经营成本。因此在收入既定前提下,产险公司实现承保盈利的关键因素是成本控制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越强,公司承保盈利能力就越高。例如,平安产险坚持内涵式、精细化的发展道路,在为客户提升优质服务的同时,不断优化内部管理制度,提升风险识别能力,改善经营品质,有效降低经营成本。2016年前三季度,平安产险实现净利润105.07亿,综合成本率94.9%,在风险筛选和成本控制有保证的前提下,实现了规模和品质的均衡发展。

第三,可持续盈利还要具有较高的现金流管理能力和投资管理能力。要想可持续经营,提高投资盈利,就必须保持现金流稳定。在投资收益率既定前提下,可投资现金流越多,投资收益就越高。为此,必须强化应收保费管理,强化资金管理,加快资金收付效率,这样才能提升盈利能力。此外,产险公司投资不同于寿险投资,在资金期限相对短,现金流稳定性相对差的基础上,要获取好的投资收益,关键在于强大的投资管理能力。投资管理能力是决定投资收益率高低的核心因素,同样的投资环境和可投资的现金规模,投资管理能力高,投资盈利能力就强。

2.自然环境层面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国家,如2010年五省罕见的旱灾、玉树地震,2008年百年难遇的雪灾、汶川特大地震,这些灾害一旦发生,造成损失是巨大、惨重的。2008年,受巨灾影响,财产险赔付上升较快,全年赔付支出1418.3亿元,同比增长39%。可见,巨灾风险对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稳定性的影响最大。突如其来,造成巨额的损失,这会造成财产保险公司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取不足,使保险公司出现亏损,有时是巨额亏损。而财产保险的原理是基于大数法则,即通过大量数据样本可以精算出来的一个概率。因此,考虑保险公司的盈亏,有时要从稳定经营的角度对准备金进行调整,这样才能有备无患,达到可持续盈利。

3.经济社会层面

可持续盈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保险业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的功能越来越强。随着现代保险业的发展,保险公司被放到了一个全方位的金融平台上。例如,保险业的竞争和巨灾的增加,使得保险的承保利润越来越薄,投资收益成了保险公司盈利的主要支柱。但投资收益,是由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决定的。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投资的空间就大,投资的机会就多,保险公司投资盈利的可能性就大,投资回报就高。同时,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的增加又创造了新的保险需求,促进保险业的发展,增加保险业的收入。例如,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下,截至2015年底,保险业总资产达到12.4万亿元,同比增长21.7%,全行业净资产1.6万亿元,同比增长21.4,净利润2823.6亿元,同比增长38%,可见可持续盈利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四、我国财保公司盈利模式的政策建议

(一)找准公司定位,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公司可持续盈利

对任何一家企业而言,公司可持续盈利能力均来源于从企业价值链中提取的公司核心竞争力,找准公司发展定位就成为确保形成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首要条件。产险公司定位不同,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就不同,持续盈利能力的优势所在也就不同。具体而言,大型产险公司未来将向集团化、综合化发展,中小型公司要么通过兼并收购整合做大,要么走专业化经营道路,所以只有明确清晰的市场定位,为公司寻找自身竞争力优势,才能实现公司可持续盈利。

(二)规划盈利性业务的发展路径,做好盈利性业务发展的制度安排

公司要设计好盈利性业务的销售模式,建设好盈利性业务的销售渠道,组建好盈利性业务的销售团队。公司政策要体现对盈利性业务的培育,体现对盈利性业务的扶持,体现对盈利性业务的激励。

(三)强化现金流管理,建立成本管控的长效机制

“生存l展,开源节流” 是企业经营的,开源是增加业务来源,扩大业务规模,提高人均产能,降低成本费用率。节流是合理降低费用开支的绝对额。两者是成本管控的两个方面。财险市场的激烈竞争、财险费率的市场化、财险行业的高税率已经极度压缩了承保业务的利润空间。要建立财险公司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就有必要合理降低成本。所以有效的现金流管理有助于增大公司的盈利空间。

(四)重视、加强保险资金的运用,有效利用自有资金,合理进行投资活动

随着财产保险业务的发展,我国财产保险的可运用保险资金也随之逐年加大。利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活动,不管是从资金使用效率还是从提高和改进盈利模式的角度,都是保险公司必须从事的。但投资活动的风险需要谨慎对待,切不可盲从。投资应坚持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者的有效结合,用稳定持续的收益来对自身主营业务的盈利形成有效的补充。可见加强自有资金的高效运用,无论对社会还是对自身都是十分有益的。

(五)加强行业平台设施建设,完善市场进退机制,改善公司盈利的外部环境

好的行业环境有助于公司可持续盈利能力的培养,稳定有序的行业大环境有助于先进的经营理念的形成和高超的经营管理水平的发挥。我国财险市场数十年来野蛮经营和粗放管理已使市场交易成本高不可攀。而财险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在此前提下,建立通畅的市场进退机制是维持市场合理竞争秩序的必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整体行业盈利能力。

(六)挖掘自身潜力,加大产品开发力度,不断扩大保险服务领域

加大个性化产品和个性化服务的研发有效地将客户群体细化,将个人客户、企业客户的诉求进行重新的审视,开发出差异化的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特别针对大型跨国公司、高精新产业的企业,因地制宜的设计出个性化的产品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进而提高盈利水平,是国内保险公司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

(七)加强风险管理,不断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保险公司卖出的是保单,经营的是风险,实行精细管理,加强风险控制,稳健经营,是争取好的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是财险公司可持续盈利的基石。因此,需认真开展全面业务内控管理,加强再保险工作,重视开展防灾防损措施,加强承保业务的风险动态管理,不断优化险种结构,从而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五、结论和建议

我国当前市场的结构性转型从总体上提高了整个行业的长期盈利能力,面对保险企业实现盈利的良好外部环境正在形成的局面,各财产保险公司应强抓当前机遇,找准市场定位,整合自身经营的价值链,寻找和挖掘核心竞争力,建立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逐步培养应对各类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能力,打造和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稳定的长期可持续盈利能力。财产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可能依靠单一模式来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应该以“保险业务模式”为基础和核心,依托于自身的保险业务,深入挖掘盈利潜力,不断运用科技、培训等创新手段,持续改进现有盈利模式,切不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我们应当努力去寻求高效率的富有竞争力的盈利模式,从而实现行业整体盈利的长足发展。

第2篇: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

保险企业收取的保费收入在抵补了赔款、营业费用等还有剩余,才能维持保险企业的生存,再大的市场份额和保费收入规模,如果其经营效益不高,其能给保险公司带来的实际利益仍然微乎其微。中外资财产保险公司盈利模式及盈利能力差异《2010亚洲保险公司竞争力排名研究报告》指出,从盈利能力方面进行考察,外资公司有较高的总资产回报比率,中资保险公司的资产利润率和净资产利润率较低,资本回报率并不乐观。仅从保费收入利润率来看,中资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远低于外资保险公司。如2006-2008年,丘博保险的该指标平均为13.27%,而2006-2008年人保财险的保费收入利润率平均只有3.11%,不仅丘博一家,其他外资保险公司在保费收入利润率方面也较中资公司更高1。(1)中资财产保险公司:责任保险承保技术落后,投资能力不强在受到2008年投资亏损的重创以前,我国财产保险市场上的中资保险公司一度偏重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的取得。一方面纷纷增设分支机构,开拓市场,通过网点优势增加自身竞争力;另一方面依靠自身本土品牌的影响力扩大业务来源,获得保费收入,同时借助不断拓宽的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取得投资收益进而取得利润。2008年的投资亏损之后,在保险监管部门及业内学者的大力呼吁下,保险企业有意识地回归承保利润,并在保险业务质量管理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由于承保技术较低,多数险种始终无法在承保业务中获利。(2)外资财产保险公司:责任保险承保技术高而获利相比中资公司在责任保险发展中瞻前顾后的尴尬处境,外资公司则显得从容得多。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国内保险公司的股本回报率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从过去两年的情况看,美国、英国可比公司非寿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为10%左右,远高于国内非寿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因此,在我国经营的外资保险公司若达到国外可比公司相同的股本回报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就必须在承保业务领域获取更高的承保利润,以弥补投资收益的不足,以确保其在国际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凭借多年的经营经验和较高的承保技术,外资公司也确实具备在中国财产保险市场获利的能力,自从进入市场后所获得丰厚的承保利润就是例证。盈利模式及盈利能力差异对中外资公司责任保险经营的影响就责任保险自身而言,作为产品开发难度、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最高的保险产品之一,费率和责任界定困难,且责任保险产品的推出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充分数据积累为支持,而我国责任保险发展时间相对较短,相关技术发展有欠完善,使得中资财产保险公司在责任保险的经营过程中盈利能力较低,显得放不开手脚。既然在责任保险经营方面难以获得较高的承保利润,再加上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的持续低迷,就不难解释大多数的中资保险公司在责任保险业务的发展上既缺少承保利润取得的核心技术,又难以寄希望于借助责任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的取得的尴尬境地。由此看来,责任险的承保盈利能力显然不入中资保险公司的“法眼”。这造成了无论是哪种盈利模式下的中资财产保险公司,都对责任保险业务的发展兴趣不高,因此责任保险业务在财产保险业务中所占份额低下。与中资公司的情况不同,外资保险公司的经营策略并不是将承保业务作为其吸纳资金的一个渠道。由于责任保险在西方国家悠久的发展历史,保险企业至今已经积累了较为成熟的责任保险经营的经验。虽然保费规模尚且较低,投资收益不尽如人意,但责任保险经营本身所创造的利润已经足以使其不断将更大的精力投入中国责任保险市场,这也就是外资财产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中责任保险保费收入占去三分之一左右份额的重要原因。

在较高的经营成本要求下,对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的市场主体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保险公司的经营能力保险公司经营涉及收入和成本两方面。就收入来说,保费收入规模大意味着公司能够集中更多同类风险的保险标的。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其业务是建立在大数法则的基础上,越大程度的满足大样本的要求,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就越小,经营就越稳健;就成本来讲,保险企业成本的高低是影响保险费率大小的重要因素。成本过高,则导致保险公司厘定的费率高,反之,保险公司厘定的费率就低。在保险市场费率自由化趋势下,保险费率是保险公司间竞争的重要方面。中外资财产保险公司的责任保险经营管理优劣势对比首先,中资保险公司具有外资公司不具有的本土优势。中资保险公司相对于外资更了解本国居民的行为方式和文化,而外资公司要充分了解中国保险市场现状、中国保险客户的有关情况则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尤其在选择责任保险这种较为“生僻”的保险产品时,消费行为较为保守本土居民一旦先认知了本土品牌,就难以认知外来品牌。其次,中资保险公司具有外资公司不具有的品牌影响力。保险公司的品牌竞争对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原始品牌效应致使消费者倾向本国保险公司,这也是我国责任保险市场上中资保险公司占据九成以上份额的重要原因,再加上近年来各中资保险公司不断通过各种手段扩大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中资公司因此获得了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第三,中资保险公司内部管理能力较外资公司相比处于较低水平。责任保险对于中国的保险公司而言是一个新生事物,保险公司在这方面管理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能力还比较弱,尚未成立专门的责任保险经营管理部门和责任保险公司,专业技术人才也较外资公司缺乏。这正是为什么外资保险公司能在我国责任保险市场上大展拳脚,以致在很多险种上发展成为主要力量的原因之一。

我国责任保险市场经营主体的发展战略也呈现出多样性。1、中资财产保险公司:等待观望面对政策法规环境的不完善等环境限制和自身经营水平方面的不足,绝大多数中资保险企业选择观望,开展责任险业务的积极性不强。中资公司责任险业务萎缩的深层次原因并不是中国的责任险业务真的无利可图,而是因为大多数的中资公司至今还未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责任险业务模式。正是受到公司对责任保险发展观望策略的影响,大多数中资保险公司在责任保险经营方面显得过于被动。他们满足于自身目前所拥有的较高的本土市场份额,对承保质量、责任产品开发、经验数据收集、专业人员培养等方面的投入较低,导致责任保险备受冷落。2、外资财产保险公司:积极开拓与中资企业将责任险业务视作鸡肋形成鲜明对比,外资却对其觊觎已久。面对同样的经营外部环境,外资保险公司在责任保险发展方面的态度就显得积极得多,大有一种强势卡位的气势。外资产险公司借我国保险业的全面开放纷纷进入我国责任保险市场。2004年,我国对外资保险公司开展责任险业务的限制已经有所松动,而在2005年,在吴定富主席“保监会将积极引进在责任险和农业险等方面有专长的外资保险公司,同时鼓励外资保险公司到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设立营业机构,带动相关业务和相关地区的保险市场发展”的保险工作会议讲话之后,外资保险公司则大规模进驻我国责任保险市场,抢占市场份额。2004年6月1日,正当中资保险公司尚在等待强制责任险等配套政策出炉的时候,美资保险公司美亚保险公司在广州推出“工商通保”,为中小企业主解决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酒店意外遭遇火灾、抢劫或客人在饭店里遭遇皮包被偷、抢劫等等都由保险公司负责承担责任。事实上从2001年起,不少外资保险公司以中资公司最弱的责任险为突破口,打了中资保险公司一个措手不及,比如美国丘博集团与平安保险公司合作推出了我国首例公司董事及高级职员责任保险,美亚保险则在产品责任保险方面独树一帜。

作者:吉林保监局

第3篇: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

近年来,新兴互联网保险创业方兴未艾。据《投资者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15年至今,至少有包括众安保险等在内的38家互联网保险公司获得了各路投资,一些互联网保险公司甚至获得了多轮融资,总融资金额高达百亿人民币。

按照粗略分类,目前我国的互联网保险平台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保监会批复成立,并且成立性质为互联网保险公司的,如众安保险、泰康在线等。另一类则包括一些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司开发的互联网保险平台及一些互联网保险创业公司等。由于前者已经有诸多讨论,所以本文主要讨论后者。

那么这些公司到底是如何切入保险业务的?目前整个行业的经营现状如何?它们能否给保险业带来新的变化,或带来哪些变化呢?

多家获得数亿元投资

据了解,互联网保险平台大多成立于2013~2015年之间,这也是传统保险公司开发互联网渠道或者互联网保险产品发展的高峰期,数据显示,2017年最新一轮的融资来自于保险业第三方大数据公司和金在线,3月23日,和金在线宣布获得了来自红点创投、博将资本的新一轮融资,但具体金额未透露,据了解,这已经是公司成立以来的第三轮融资。

实际上,除了小雨伞保险、和金在线外,还有OK车险、大特e保两家互联网保险平台总共获得了三轮或三轮以上的融资,总投资金额均达数亿元。另外,慧择网、向日葵保险网、喂小保、悟空保等保险平台在过去两年间也获得了几百万元到数亿元不等的融资。

总体可分为三大类

资金源源不断地进入,说明互联网保险平台确实有着自身的吸引力,那么从保险市场参与者的角度来看,这些互联网保险平台到底是如何切入保险业务的?

据《投资者报》记者观察,这些互联网保险公司切入角度具体可以分为几个类型。第一是产品类,这一类型的互联网保险公司主要切入保险产品的细分市场,或者与保险公司联合开发定制化产品,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销售等。比如保准牛、悟空保等就属于这个类型。据了解,保准牛成立于2015年,目前主要业务是为整个企业进行保险产品的定制服务。例如O2O雇主责任险等,主要针对一些送外卖的机构,雇主每年为每人交280元到340元不等的保费,保单即可为骑手的死亡、伤残、医疗、第三者责任、误工费等方面进行不同程度的补偿,其中死亡、伤残补偿达30万保额。保准牛方面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目前公司产品已覆盖十大行业、企业客户超过2500家。

又如大特e保、小雨伞保险等,据了解,大特e保有自己的精算团队,因此产品也是与保险公司一起开发设计的,旨在进一步完善产品,提高性价比。

第二则是渠道类,主要为消费者提供了购买保险产品的互联网渠道,例如慧择网、向日葵保险网等,虽然也有一些定制型产品,但主要还是以售卖各个保险公司的产品为主,在此基础上,有产品比价、按照用户需求推送相关产品等服务。细分领域特别是车险领域,这类型的互联网保险平台也比较常见,例如车险无忧等,主要提供保险公司车险产品的精准报价,消费者可以进行车险比价等服务。

第三类可以归结为服务类,服务对象包括保险公司、保险人以及保险消费者。服务保险公司的主要就是大数据服务等,例如OK车险,主要通过APP来记录用户的驾驶行程、驾驶路径、驾驶习惯、历史消费等,以形成数据,为中小型保险公司提供数据服务。据了解,目前OK车险长期活跃用户数量至少有80万。

服务人的有超级圆桌、最惠保等平台,主要为人提供获客服务、产品精准报价等,川财证券《互联网保险调研报告》显示,通过最惠保,人收入能提高20%。服务于消费者的有保险袋袋等,为消费者提供多张保单同时管理等服务。当然,也有一些互联网保险平台是同时拥有上述几个功能的例如OK车险,在做数据服务的同时,也销售车险产品。

行业发展仍存诸多问题

互联网保险平台给保险行业带来了很多可能,一些细分领域细碎的保险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同时对于保险公司也有一定好处。保准牛方面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平台能为保险公司快速筛选优质业务,提升效率;其次,平台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使产品定价更加精是医档团飧堵实取

但据《投资者报》记者观察,并不是所有互联网保险平台都发展良好,不少平台都只有一两款产品或服务,注册量大约在几十万到上百万不等,总体来看业务规模还是比较小的,体量还不足以影响整个保险市场。

另外,互联网保险平台本身并没有开发保险产品的资质,这就使得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保险公司。

第4篇: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字】独立人 保险

一、独立保险人及发展现状

独立人制度是指独立经营、能够同时为多家保险公司保险业务的一种人制度,常见于美国的财产保险市场和责任保险市场,故又称美式人制度。独立人的权限一般为签发保险单、收取保险费、招揽续保的独占权力等。

独立保险人可同时一个以上保险人,即它可以同时接受数个保险人的委托,分别为其保险业务。它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它不依附于任何保险人,不受任何后者的控制,它与保险人平等地直接接受有关法律的约束。独立人与保险人之间是单一的合同关系,拥有所招揽业务的所有权,即它拥有满期被保险人的记录及续保业务的独占权利。由于它不依赖于任何保险人或其它部门,因此要生存发展就必然会通过健全机构、提高业务素质及增强技术力量等手段来保证自己的业务数量和质量。

2015年9月17日,保监会下发了《关于深化保险中介市场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独立个人人制度,探索鼓励现有优秀个人人自主创业、独立发展。这标志着独立保险人即将登上保险中介舞台,从而翻开中国保险营销史上新的一页。北京、广东、浙江等省市曾先后试水独立个人保险人制度建设试点,目前多家险企也在积极探索中。目前,独立人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独立人仍在试点。一家中型产险公司已在5个省市进行专属门店试点,独立个人人与保险公司签署销售协议,门店自主独立经营,形成了以所在社区为经营范围,除车险销售以外还能提高相关服务的经营格局,此类门店已达1800多家。另外,在宁波已经开始有个人保险工作室开始试点。改革已经启动,个人独立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是“一对一”还是“一对多”目前还无定论,税制方面的细则还有待完善独立人制度仍未完全明晰。第三方平台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风险和问题,预设模式否行得通也有待于在试探和摸索中给出回答。

二、我国发展独立人制度存在的问题

1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由于独立人制度与目前的保险人存在很大不同,改革创新涉及多个层面,税制、监管等方面均待监管层出台相关的细则加以明确。目前待解的两个最重要的问题:一是个人独立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是“一对一”还是“一对多”尚无定论。另一方面是针对营销体制的改革,如何通过减少人层级,让资源向一线人倾斜。

2企业还没有形成以风险管理能力为驱动的经营模式。在中国的保险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企业还没有形成以风险管理能力为驱动的经营模式,更多的是通过提供大量的同质化产品进行数量上的竞争。在这一背景下,保险公司更加倾向于开发自己专属的销售团队,以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由于专业机构和兼业机构已经拥有了强大的销售渠道和广泛的客户资源,保险公司既然难以取而代之,于是转而与之合作以降低营销成本;而独立人尚处于萌芽阶段,保险公司必然会通过压缩产品供给的方式对其进行打压,以防止它对于专属人的发展构成威胁。

3独立人人才供给不足,消费者缺乏主动权。保险中介市场优秀人才短缺的背景下,保险公司、专业机构和兼业机构必然不会轻易放任人才流失,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挤压独立人市场的人才供给,从而阻碍该制度的构建。此外,由于我国保险业发展时间较短,消费者的主动权尚不具备,独立人难以在短期内吸收大量的客户资源,以形成对保险公司的话语权,也就失去了自身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发展独立保险人的建议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由上文内容可以知道,目前我国保险人制度改革创新涉及多个层面,税制、监管等方面均待监管层出台相关的细则加以明确。个人独立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是“一对一”还是“一对多”目前还无定论等问题需要保监会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来完善我国保险人制度,推动我国保险业独立人的发展。

2扩大独立保险人队伍。增加对保险人群体的培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完善相关知识储备。鼓励更多的从业者进入这一产业,以缓解保险中介市场人才短缺的问题,从而对独立人群体提供更大的人力支持。

3鼓励保险公司改革经营模式

(1)鼓励保险公司改革现行隔热人模式。正如《意见》所指出的,“鼓励保险公司积极改革现行个人人模式,缩减管理团队层级,完善以业务品质为导向的佣金制度和考核机制”,这实质上是向独立人制度的一种过渡,能够有效缓解专属团队层级过多、激励不足的问题。

(2)建立保险销售子公司。由保险公司成立保险销售的子公司,负责销售本公司和其他一些公司的产品,并吸引一些专业能力较强的个人加入,这能部分地发挥独立人的优势。节省成本,促进保险公司的发展,拓展保险销售的业务面,满足消费者更多的保险需求。

(3)建立以风险管理为驱动力的盈利模式。从长期看,鼓励保险公司构建以风险管理为驱动力的盈利模式,树立创新至上的竞争意识,并培养普通消费者主动管理风险的习惯,从而为独立人制度创造适宜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于鹏.浅谈中国保险人制度发展中的为与对策[J].中

国城市经济,2011(24):308.

[2]秦嘉敏,徐晓华.保险中介市场改革 独立人制度“破

题”[N].保险视界,2015-10-20.

[3]段志明.那什么养活你,独立人?[N].中保网,

2015-12-14.

第5篇: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

与保险公司的期望值相比,总投资额达2200亿元的高铁项目,160亿元的保险资金出手,虽非完美,但也算是有了一个结果。

高铁的诱惑

2006年3月,国家发改委曾公告称,批准京沪高速铁路项目立项并开始进行可行性研究,将组建京沪高速铁路有限责任公司,专门负责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同年8月,受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开始对京沪高速铁路可行性研究进行评估。堪称国内最繁忙铁路干线的京沪线,连通长三角、环渤海两大经济发达地区,沿线人口占全国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目前运输密度是全国铁路平均水平的四倍,修建高速客运专线已迫在眉睫。作为《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重要项目,京沪高铁全长1318公里,全线按最高时速350公里、设计运行时速300公里,共设置北京、天津、济南、蚌埠、南京、上海等21个客运车站。届时,北京到上海直达只需5小时,年单方向输送旅客8000余万人,将比目前京沪铁路上每小时平均130公里的动车组缩短5小时。

值得一提的是,京沪高铁采用国产化技术装备,70%以上的技术来自自主创新。成为不折不扣的“中国品牌”。

而事实上,吸引国内外保险公司的,决非这些因素。他们看重的,是高铁的建设投资,与预期中丰厚的利润回报。

京沪高速铁路计划吸纳民间资本、法人资本及国外投资,构建多元投资主体,拓展多种投资渠道。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多大的投资额度?据报道,在铁道部的最初规划中提出的造价为1300亿元;到了2006年初,在国务院批准的《项目建议书》中,预算资金涨到了1700亿元;而在《京沪高铁可行性报告》中,预算再次涨到2200亿元。

2006年9月,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曾表示,保险资金拟出资800亿元入股京沪铁路改造项目,占项目全部投资额的50%,且属于逐年投入。

有专家分析称,基础设施类项目一般所需资金量较大、项目营运周期长,与保险资金规模大、期限长的特点相匹配,利于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改善资产负债匹配状况,分散投资风险。

这对保险公司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诱惑。

160亿并非结局

保险资金进入京沪高铁,其间充满了变数。

2006年10月,保险商投资京沪高铁基本建设项目获批,但投资总额只有当初达成意向的50%,即400亿元人民币。但这个数字,仍然占据京沪高速铁路项目投资总额的三成以上。

“这依旧是一块诱人的蛋糕。”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对于项目的争夺,多家保险公司都在“暗战”。市场永远青睐于强者,因此,包括中国人寿、平安保险及人保财险成了人们的“股东”人选。但有消息称,之后保险商并未与铁道部就投资要求等达成一致意见,倘若双方谈判失败,保险资金可能会出局。而这一切正好发生在2007年9月发改委批复的项目《京沪高铁可行性报告》之后不久。

关键时刻,保监会“出手”了。2007年11月2日,保监会资金运用部召集数家保险机构就京沪高铁进行座谈,明确了参与京沪高铁投资的保险机构由最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人保、泰康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组成的论证小组,增加到八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一家合资寿险公司――中意人寿。

2007年12月27日, 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 由中国平安(2 18HK,601 18SH)旗下平安资产管理

有限公司牵头的保险团队集体出资约160亿元入股京沪高铁,占比1 .9 %,成为仅次于铁道部的第二大股东。而此前被看好的中国人寿,却悄然消失。

最终在京沪高铁发起人和公司章程签字大会亮相的却是太平洋保险、泰康人寿和太平人寿;参与认购方包括中国财险、中再集团、中意人寿三家保险公司,包括平安资产管理公司等七家险企,但却不见中国人寿的身影。

但进入2008年,有消息称,京沪高铁股东架构可能还会发生变化。据一位接近铁道部的知情人士透露,国家开发银行或将投入100亿元资金到京沪高铁项目中,而已投资160亿元的保险财团也还有可能追加投资。

该消息称,目前铁道部还在和国家开发银行谈判100亿元的投资。而如果保险资金或者社保基金再追加投资,就涉及到董事席位的重新分配问题。再次,铁道部对沿途8个省市的征地拆迁补偿费用初步定为2 亿元,但最终有可能是00亿或00亿元,这也会影响到股权结构。

盈利模式的争议

中国人寿的退出让业界认为,不少险商对京沪高铁的投资回报心存顾虑。有分析称,保险机构之所以“出局”,根本原因在于其对京沪高铁的各种不确定性看法不一。这主要来自成本控制与收益端的盈利模式。土地、钢材等成本不断上涨,而盈利模式又受制于“其他运输方式的竞争”和“价格管制”。

“其收益只能是在竞争和政府定价之间去寻求一种平衡的结果。”业界如此评价。中国人寿有关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项目不确定因素很多,风险较大。

我们毕竟是商业性保险公司,投资收益是第一位,当对其无法把握时,我们还是选择了退出。”

但事实上,由中国平安牵头的保险团队,对京沪高铁项目还是信心十足。

对于京沪高铁的投资回报率,按照有关部门的说法,是10-12%。目前京沪高铁北京到上海的票价普遍认可的是在

600-800元左右。“如果投资不超标、管理体制理顺、经营得当,8%-10%这个收益率是有保证的。”业内人士向媒体表示。

第6篇: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专业化发展困境

随着我国居民保险意识的提高,商业健康保险业务发展迅速,2016年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4042.50亿元,同比增长67.71%。2013~2016年我国健康保险占人身险保费收入依次为10.2%、12.18%、14.80%,18.2%,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0%,但是仍低于发达国家占比达30%的水平,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健康保险密度、保险深度较低,健康保险业务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一、我国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经营困境

截至目前,我国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已共拓展至7家,人保健康、和谐健康、平安健康、昆仑健康、太保安联健康、以及去年批复筹建的复兴联合健康保险和瑞华健康,2016年,5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实现原保费收入共计1310亿元,同比增长178.89%。其中,和谐健康去年实现原保费收入1070.3亿元,同比增长247.44%,是5家公司中保费收入最多的一家;平安健康险原保费收入7.88亿元,增长50.66%;昆仑健康原保费收入2.09亿元,增长53.75%;人保健康原保费收入237.4亿元,增长47.49%;新公司太保安联健康险原保费收入4887.56万元,增长727.30%。

尽管保险业务收入强势上升,但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处于经营困境越发明显,从2017年第一季度数据看,除了和谐健康保险实现净利润1.86亿元外,其余4家健康险一季度全部亏损。其中昆仑健康保险亏损2.58亿元,太保安联健康亏损9659.19万元;人保健康亏损7272万元;平安健康亏损2506.38万元。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专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缺乏成功的商业发展模式,健康险定价难度大、医疗风险管控能力不足、险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市场竞争不规范等原因,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受到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处于发展困境中,成长缓慢,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宽。

(一)产品定价难度大

寿险产品定价主要依据生命表,但健康保险产品定价以多种数据为基础,各种数据同时获取难度较大,数据跟新速度快,不稳定,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人群健康保险定价基础差别很大,加大了健康保险产品定价难度。同时,疾病发生率与死亡率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在空间和时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加大了健康保险定价困难程度。出现保险公司初期产品定价过高,保费收入下降,产品定价过低,后期赔付过高,亏损严重。

(二)风险管控能力不足

现有健康保险运营过程方式中,人、投保人、保险人、医疗结构分属不同利益集体,呈现出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导致健康保险运营过程中容易出现较高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高额赔付支出以及佣金的上行,是健康保險出现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健康保险复杂的监管过程,加剧了健康保险的风险管控难度,保险公司盈利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

(三)供给与需求不匹配

保险行业是典型的以供给侧为主导的行业,即保险公司主推什么产品,消费者购买什么产品,而发达的保险市场应以需求侧为主导,这方面在健康险市场表现的尤为明显,虽然近年来保险公司推出一系列创新型产品,但仍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险种创新方面存在不足,具体体现在:一是险种结构失衡:疾病保险占比过半,医疗保险次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大,对于长期护理险的需求急剧增加,然而市场上长期护理保险所占份额还不足1%。二是长短期健康险结构不合理:保险消费者购买健康险期望得到长期的保障,但是目前我国具有补偿作用的医疗保险多数为短期的,长期续保通常需要一定条件,长期疾病险多数为一次性给付后终止,不能满足消费者预期的保障水平。

(四)其他市场主体的竞争

国外立法规定,只有专业健康险公司可以经营健康险。而在我国健康险的运营主体绝非仅有寿险公司和专业健康险公司,财险公司、互联网保险以及养老保险公司均可经营健康保险,这些公司拥有较高的知名度,或者在销售渠道上占有显著优势,使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发展空间极其有限;同时我国产寿险公司在健康险方面专业化程度较低,常将健康保险产品同其他产品捆绑销售降低产品价格取得竞争优势。单一的价格竞争给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经营带来很大压力,使其专业优势无从体现。

二、我国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发展建议

(一)加强健康保险产品创新

首先健康保险产品的创新要立足于市场的需求,同时也要基于我国老龄人口增多、慢性病发病率提高等国民健康现状,积极挖掘健康保险的潜在需求,打破以往供给式的产品研发模式。其次依据实际需求有序地完善健康保险产品体系,例如当前应积极研发需求旺盛的长期住院医疗险、长期护理险等产品。再者延伸健康保险产业服务链,以健康保险产品为中心加强前后端的服务创新,从而实现为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实现全面的健康管理,增强健康保险公司健康风险管理的专业性。

(二)构建“医疗+保险”互联机制

专业健康保险公司要实现盈利必须考量的问题就是高赔付成本。赔付成本主要与医疗费用挂钩,故健康保险公司要控制成本、稳健经营就需要与医疗机构建立联系,形成互联机制。

1.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强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的信息互通。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互联网调取被保险人的就诊记录,以核实医疗机构是否有过度医疗的迹象,并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就诊行为,从而为定价提供精算数据基础。

2.保险公司在资本端加强与医疗机构联系。例如投资医疗机构从而介入医疗机构的管理,促使医疗机构规范经营,丰富健康保险服务产业链时。此举既可以控制医疗赔付成本,又可以促进医疗机构规范化经营降低社会经营成本。现在部分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已经建立健康中心,实现健康管理,平安健康利用“互联网+”,打造一站式、全流程O2O的健康医疗服务平台,建立了国内规模最大的全职医生团队,成功搭建B2C、O2O线上供药网络;昆仑健康利用KY3H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了入户健康管理服务,真正实现健康管理市场化零的突破,在此基础上不断摸索,探寻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

3.给付模式变革。在建立“医疗+保险”的互联机制时可以尝试改变以往由被保险人就医先垫付后索赔的模式,形成由保险公司与医院直接结算的模式,简化支付手续,避免医疗机构与被保险人串通夸大医疗费用,防范道德风险。

(三)支持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建设

商业健康保险作为社会医疗保险的补充,是加固一个国家国民健康安全保障网的有效工具。国家应规范健康保险市场,对不符合市场自由公平竞争原则的商业行为进行惩戒;给予专业健康保险公司明确的政策支持,鼓励开办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给予与一般产寿险公司有差异的定向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商业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控制整体行业风险。

三、结语

第7篇: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 保险业;集中度;规模;绩效

[中图分类号] F8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8-0074-03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保险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保险业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规模过小、资本实力弱、业务雷同、经营成本高等仍然制约着中国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推动中国保险业规范化发展,提升其竞争力是目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一个行业竞争力的高低是与其市场结构密切相关的,市场结构是特定行业中企业的数量、规模、份额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市场结构会形成不同的企业行为和绩效。市场集中度是市场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它集中反应市场垄断程度的高低,对市场内的企业行为和经济绩效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的现状作出准确的分析与判断,有利于提高中国保险业的竞争力,促进保险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二、分析方法和数据处理

(一)方法

根据1996~2006年保险公司各项业绩指标,进行综合计算评估,然后测算出保险业集中度,并与保险业规模、保险业绩效进行回归分析。

(二)模型的变量设置

1. 市场份额(MP)。市场份额(MP)是指某个企业销售额在同一市场(或行业)全部销售额中所占比重,它反映市场的竞争程度的强弱。在市场份额(MP)指标的选择上,有保费收入占有率、营业收入占有率、总资产占有率、净资产占有率等。由于保费收入占有率是最能够体现保险公司的市场竞争力的指标,所以用它来代表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

MPi表示第I名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这里指当年的保费收入市场占有额),n为企业数目(n通常取4或8)。一般地讲,这一指标数值越高,表明行业垄断性也就越高。

3. 绩效变量(NPR)。市场绩效实质上反映的是市场运行效率,对保险公司绩效的测度一般采用以下几个指标: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营业利润率和赔付率。中国保险费率还未完全放开,投资渠道相对单一,加上保险产品的差异性不强,所以笔者采用资本收益率来作为衡量绩效的指标。

NPR=本年利润/所有者权益(2)

4. 保险业规模(SCL)。笔者选取当年保险业总资产作为衡量该年证券业规模水平的标准。

近年来,中国证券业的集中度每年在90%以上,即极高的寡占型市场结构。从全世界来看,中国的保险业的市场集中度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保险业的水平,也高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保险业的市场水平,可以说,目前中国是全球保险业市场集中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其保险业规模―总资产也在逐年扩张。

产业经济学认为,利润率与市场结构高度相关,具有较高进入壁垒的市场、集中度较高的产业,平均利润要高于进入壁垒较低的、市场集中度低的产业,在同一产业中,利润率随着市场集中度的提高而逐步上升。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保险业绩效正处在下降趋势,1992年以后,随着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和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全面进入各保险业务领域和在全国大中城市广泛设立分支机构,其逐渐成为继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之后的全国型大型商业保险公司,加上外资保险公司和区域性保险公司逐步进入保险市场,中国保险业进入了全面竞争的时期,保险业利润率较以前的水平大幅度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

三、实证分析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保险业规模经济水平越高,就越有利于保险业的集中,而高集中度可以导致保险业绩效水平的提高。下面以保险业的资本收益率为因变量,保险业集中度CR4与保险业规模SCL为自变量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回归方程:

中国保险业规模变量SCL表现为正相关,但回归系数远小于1,即绩效增速远小于总资产规模增速,说明中国保险业呈粗放型增长;保险业集中度CR4与NPR负相关,集中度每上升1个百分点,NPR相应地下降近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降低保险业集中度有助于保险业绩效的提高。

(二)经济分析

1.保险业规模与绩效。日本经济学家马厂正雄对企业规模同企业收益率及企业收入增长率的研究表明,企业规模的扩大并不意味着效益的提高。在中国保险业市场上,虽然规模与绩效正相关,但其系数远小于1,这说明中国保险公司的固定资产和投资收益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率,保险公司在规模扩张的情况下并没有达到规模经济。根据中国保险业的现状,笔者认为,中国保险业难以实现规模经济的原因主要是:(1)保险市场结构不合理和不成熟。回顾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占寡头垄断地位的大保险公司的形成并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而是行政性配置资源的结果,或称之为行政型垄断。其资源配置不合理,市场运作效率不高,产品创新动力不足,导致各公司缺乏竞争意识,产品同质化严重,各公司利润的完成只能依赖业务量的扩张,于是造成了规模迅速扩张,而绩效却没有相应地提高。(2)保险公司内部管理、运营效率不高。一般来说,保险公司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有扩张规模的偏好,规模扩张必然导致管理层次的增多,信息传递不畅,交易费用增加,由此导致公司决策效率低下,进而降低经济单位的有效产出量,造成保险公司的规模不经济。(3)保险市场环境及金融市场的运行状态,还不具备形成实现规模经济的条件。中国保险公司资本运营的效率受制于外部因素过多,如市场缺乏适当的投资工具、金融创新的市场激励机制没有形成、开设营业部调整地区结构受限制等。另外,中国保险公司产品差别化程度不高,业务同质化非常明显,基本在同一层次上相互竞争。

2. 保险业集中度与绩效。根据H.Demsetz(1973),D.Needham(1978)的研究:当集中度在10%~50%区间时,行业利润率随集中度的提高而下降;当市场集中度超过50%后,行业利润率与集中度的正相关关系开始出现。可是中国保险业高的集中度却与其业绩负相关,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保险业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并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而是行政配置资源的结果。行政配置资源制约了行业资源配置的效率,使得行业绩效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进入20世纪90年代,保险业的市场准入制度有所松动。原来的国有保险公司的市场分额不断下降的同时,新的市场主体正在形成。而且由于这些市场主体没有所有制的束缚,其市场份额和效益的获得来源于不断提高的市场竞争力,这些市场主体正在获得原来越明显的规模经济效益。面对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原来的国有保险公司开始以内部改革和经营为向导的调整,整个行业的绩效稳步上升。

四、政策建议

(一)政府的宏观政策

中国保险业集中度与保险业净资产利润率的负相关结论表明:降低保险业的集中度能够提升保险业绩效。因此,作为政策制定部门,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 进一步进行制度创新,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降低保险业进入壁垒,鼓励新的保险公司的成立。降低市场集中度不能简单的依靠行政手段,而是要采用市场的手段,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效率的竞争,只有效率高的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所以应强化市场化手段,加大行业的竞争力度。

2. 扩大保险公司的营业范围和自,配套改革现有的金融体制,为保险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改革现有的金融体制,需要我们政策制订者借鉴国外相对成熟的经验全面清理现行有关的金融法律、规章。

(二)保险公司发展策略

1. 保险业规模与绩效的结论表明:在目前的市场结构下,单纯依靠规模取胜,一味地进行粗放式经营会适得其反。保险公司实行规模化发展战略,根本目标是追求效益的提高。没有一定的效益,规模越大,资源的浪费就越大。国外保险业的发展历程表明,无论何种形式的规模发展如增资扩股、兼并重组等,都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扩大市场份额,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在保险公司规模化发展中,一定要处理好与集约化经营的关系,最终做到有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2. 对现有的保险企业进行改革,提高保险企业竞争力。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保险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二是保险公司的制度安排;三是保险公司的企业文化。要提高中国现有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同时学习和引进国外成功的经营制度,改革内部组织结构,积极开拓新的业务品种,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大力发展网上交易。

3. 调整保险公司的发展策略,转变盈利模式。合理提升证券投资比重,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高流动性、高收益性来丰富投资组合品种。创新投资工具,探索诸如投资信托、资产证券化等新的投资方式,发挥整体调协优势,控制成本与费用,通过内部挖潜提高经济效率。

[参考文献]

[1]马建堂.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刘志彪,王国生,安国良.现代产业经济分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孙祈祥,等.中国保险业:矛盾、挑战与对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4]彭雪梅.对中国保险业的实证分析及对策建议[J].经济纵横,2001,(11).

[5]赵旭.关于中国保险公司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03,(4).

[6]段国圣,刘大伟.保险投资绩效评价[J].保险研究,2005,(9).

[7]张本照,郑谦.我国保险业市场结构特征及对策分析[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12).

[8]王斌.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与绩效关系分析[J].上海金融,2002,(10).

第8篇: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

10多年间,为了实现自己“年薪10万不是梦”的理想,陈乐其从一个中直单位闯入保险行业,经过10余年的成长,逐渐成熟并成为业内获得认同的成功职业经理人,早已超越了年薪10万的梦想。而正当所有人都认为这种“成功”很不错时,陈乐其却又像当初选择出离一样,开始了二次创业,而这一次,他看重的是资本和高起点的平台,为他带来的更广阔的实现人生价值实现财富梦想的舞台。

做自己的主人,还是为别人打工?

“我从专业保险公司出来时,最后一个月的工资还有四万二呢,这在很多人眼里是我不应选择从头开始创业的理由,可我知道,一旦我有一天不再在那个位置上,一旦我有一天想退休时,那一切都不是我的,因为我对团队、对我所创造的价值没有所有权。”陈乐其这样坦承他选择二次创业的心路。

其实,凡是在专业保险公司做过的人,都知道这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即使你做得再好,你也是一个打工者,当你离开时,再高的待遇也顷刻间离你而去。因为你没有所有权,你所开辟的疆土、你所创造的价值都归属于它的所有者――公司。

“想要做自己的主人,这个想法已经萦绕在我的脑海中很久了,同时,从属于一家保险公司,自己的事业也会越做越窄。”陈乐其认为,保险业是一个朝阳行业,但未来一定是保险公司的天下,“随着专业分工的更细,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产品、销售、理赔都由保险公司来做,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对客户是不公平的,而公司可以站在客户的角度为客户选择最适合的产品,对各家公司的产品进行有效组合,呈现给客户的是真正适合的保险保障。”

这种“要做自己的主人”,“要做客户真正的保险顾问”的念头是促成其最终走出专业公司,开始二次创业的思想基础。

“机会总是愿意垂青有准备的人,而有准备的人也总是能抓住机会。”陈乐其大笑着形容自己有能力抓住机会,并且迅速行动。

创业+后援平台,让我放开手脚

其实陈乐其一直在审慎地寻找机会,终于,有准备的人抓住了机会。当2 0 0 6年底,泛华保险服务集团旗下的河北安信保险公司找到他时,他毫不犹豫地就做出了决定,“再一次创业。”陈乐其坦承,获得80万的创业资金支持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更关键的在于,泛华集团为我们创业者提供的后援平台支持和退出机制,不仅让我自己成为自己的老板,也让我真正的安心,到想退休时,可以享受到企业价值成长的所得。”凭借陈乐其在业界的知名度和个人出众的能力,他被国内风头正劲的泛华保险服务集团旗下河北安信保险有限公司看中,并成为其“后援平台+个人创业”的业务模式的直接受益者。按照该模式的运作方式,陈乐其不仅获得了最高级别的80万元的创业资金支持,而且还可以享受泛华集团免费提供的财务内控、业务流程和人力资源的管理平台,“一个业务管理IT系统的研发就要耗资两三亿元,这对个人创业者来说,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不仅可以拥有这些,还拥有统一的培训支持、品牌支持、内控支持等,你只需做好市场开拓这项工作就OK了。”

在陈乐其看来,泛华集团的另类盈利模式其实更像是“中介加盟店”。创业者“加盟”集团之后,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控股,直接对自己的公司进行经营管理,恰好解决了企业“所有权”问题。目前,泛华旗下包括30多家保险中介和100多个自我创业者。这些旗下机构并非由泛华自身发展而来,而大都是通过其推出的“后援平台+个人创业”模式扩张而来。保险中介公司或保险人通过加入泛华的平台来开展业务,而泛华提供的则是后台支持和资金扶持。

更让陈乐其安心的是,这个创业模式还有一项人性化的退出机制,“如果做上十年,我不想做了,想退休,过自己的生活,那么,泛华会以经评估后的净利润的7倍回购我公司的股份,这样,我就可以拿到现金,去安排自己的生活了。”陈打了个比方,“如果十年后我公司的净利润是500万,我占40%的股份,那么属于我的,是200万,如果我想退出,泛华将以7倍的价格回购我的这些股份,也就是说我能拿到1400万元,这是我公司成长性的一个合理回报。”

也正是这样的一个机会,让早有准备的陈乐其,成为河北第一批复制泛华模式的创业者。经过一年来的发展,他的团队已初具规模,并蒸蒸日上,“我盼望着我退休的那一天。”良好的机制与运行,让陈乐其对未来充满信心,“这才是我想要的创业,才真正能实现财富梦想。”

陈乐其档案:

1995年12月加盟平安,先后创建中国平安张家口,邯郸峰峰支公司;

1997年任中国平安沧州支公司寿险负责人;

1999年创建中国平安卓越联盟团队;中国平安五星级导师。

2007年加盟泛华保险服务集团;现任河北安信保险公司培训总监兼石家庄分公司总经理;

国际注册财务规划师( R F C )协会会员;

第9篇: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

一、引言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问题是我国保险理论界近几年来一直都在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从现有的文献和论着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保险资金运用的分析主要集中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扩大我国投资渠道等方面,而对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从风险管理的视角进行分析研究的还比较少。当前,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譬如保费收入递增的压力、产品创新的压力、行业竞争的压力以及适当财务结构的压力等,这些压力都迫使保险公司越来越重视资金的运用,期望通过保险资产业务取得良好的投资收益,来缓解这些压力。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在保险资金的运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包括有一般性资金运用的风险,还包括有基于保险资金自身特殊属性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资金运用的风险。面对这些风险,保险资金的运用如何实现预期的目标,如何分散风险、选择投资工具、如何进行投资组合、投资策略如何制定,采取什么样的内部和外部风险控制方法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增强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完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资金收益率并有效地防范风险,是目前中国保险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

保险资金在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后可以在更多的投资品种间进行资金配置,但在具体配置资产时,保险公司既要充分考虑保险资金的负债性质和期限结构因素、各类投资品种是否符合保险资金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管理的要求,还要考虑监管层对最低偿付能力的要求。因此在分析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时应特别注意如下方面的问题。

第一,寿险和非寿险资金期限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投资选择。财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未决赔款准备金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构成,期限大都在1-2年;而寿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由人身险责任准备金构成,期限可以长达20-30年。由于各类保险准备金均为保险公司的负债,因此在将这类资金进行投资时风险控制相当重要,而资金期限结构上的差别将导致财险公司更注重投资品种的流动性,寿险公司更注重投资品种的安全性和盈利性,由此产生不同的投资选择。

第二,国内保险市场快速增长产生的新增保费足以解决保险公司流动性需求。从保险公司现金流量角度看,基于对我国保险市场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时期的判断,每年不断增长的保费收入将能够满足当年保险赔付和给付的资金需求以及营运费用的支出需要,而以各类准备金形式存在的保险资金需要寻找安全的增值空间,以应对保险金未来集中给付的高峰。

第三,保险资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收益的要求从理论上分析,与社保基金和QFII基金相比,保险资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盈利的要求处于它们两者之间,在进行资产配置的过程中会综合考虑银行存款、企业债券、基金、流通股股票、可转债等不同投资品种间的平衡。随着投连险、分红险和万能保险等新型寿险产品销售份额的不断增长,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票市场的规模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投保人和保险人对股票市场运行周期的判断,保险资金的风险承受能力也将相应提高。

第四,保险资金的盈利模式将呈现多元化趋势。在投资品种的选择上,保险资金可介入的品种除了常规的流通A股、可转债之外,还将介入非流通股的投资,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投资品种的不断丰富,可供保险资金选择的余地仍将不断扩大。目前有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的相继出台,有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业务范围的规定将成为这部法规的核心要点。

三、保险公司对资金运用风险的管理控制

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成立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二是委托专业机构运作;三是在保险公司内设资金运用部门。不论是采用哪种模式,保险公司都是资金运用的决策者和风险承担者,也是进行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为保证资金的运作安全,应有效的安排组织结构、内控制度、管理系统与和风险预警体系。

1、建立健全分工明确的组织架构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涉及的机构和部门包括董事会、总经理室、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风险监督等诸多机构和部门。这些机构和部门职责分工不一样,其协调运作是做出科学投资决策的机制保障。如董事会的职责有负责制定资金运用的总体政策,设定投资策略和投资目标,选择投资模式,决定重大的投资交易,审查投资的组合,审定投资效益评估办法等,总经理室的职责是根据董事会决定的总体政策,负责研究制定具体的经营规定和操作程序,包括多种投资组合的数量和质量比例、制定风险管理人员守则和职责、风险管理评估办法等,内部审计的职责是直接向董事会负责,独立对所有的投资活动进行审计,及时发现并纠正公司内部控制和运营制度存在的问题,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是分析市场情况和风险要素变化,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研究化解风险的措施,风险监督部门的职责是通过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及时、全面、详细地了解资金运用单位和部门对董事会的投资策略、目标达成与实施过程,投资人员的从业资格和整体素质以及胜任工作情况等。

2、制定严密的内控制度

资金运用的决策、管理、监督和操作程序复杂,环节多,涉及面广,人员多,风险大。所以有必要沿着控制风险这条主线,制定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一方面,这些制度必须涵盖所有的投资领域、投资品种、投资工具及运作的每个环节和岗位;另一方面,使每个人能清楚自己的职责权限和工作流程,做到令行禁止,确保所有的投资活动都得到有效的监督、符合既定的程序,保证公司董事会制定的投资策略和目标顺利实现。

3、建立资金运用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是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公司要有发达的信息网络,对外要与国内外各个资本、债券、货币市场连接,让有关人员随时了解市场变化情况;对内要与董事、总经理室成员、风险管理、审计、监督、财务、业务部门联接,在系统中及时录入各种业务发生情况。这些信息要足以为决策者提供第一手决策依据,为管理者提供及时详实的分析数据,为监督者提供全面的全科目资料,为投资操作者提供信息平台,同时真实记录交易情况,使准确信息在公司各个机构和部门之间充分交流。

4、建立公司评估考核和风险预警体系

在资金运用的全过程中,有几组指标评估办法是保险公司必须关注和建立的,比如风险评估和监控,资金流动性考核评估、资产负债匹配评估、风险要素评估、资金运用效益评估等。此外,还要健全投资风险预警体系,包括总体及各个投资领域、品种和工具的风险预警,使投资活动都纳入风险管控制度框架内,使公司经营审慎和稳健。

四、加强保险资金运行的监管建议

1、为保险资金运用营造好的法制环境

一是修改《保险法》,进一步拓宽资金运用渠道,并留有一定空间。二是对业已批准办理的业务,抓紧补充制定各项规章,如《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等。三是对保险投资高管人员、具体操作人员规定资格条件;对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交易对象限定基本信用等级标准;确定资产委托人、受托人和托管人的职责和标准。四是在拓展投资模式,开放投资领域,增加投资品种和工具之前,要有较长时间的酝酿期,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外国经验,反复讨论、论证,必要时还可听证,听取多方面意见,制定监管法规规章。

2、对保险资金运用范围的划定

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并不意味着不限制范围,全方位地放开。应该根据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运行环境,结合保险业经营风险的特殊性,按照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要求,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逐步放开保险资金运用领域和范围。可考虑放宽以下限制:一是放宽现有投资品种的比例控制,可考虑进一步放宽购买企业债券的限制和提高投资股市的比例。二是可在国家重点基础建设和实业投资方面有所突破,特别是对水、电、交通、通讯、能源等的投资。三是在适当的时候允许办理贷款业务。四是放开与金融机构相互持股的限制,进行股权投资。五是适度允许投资金融衍生产品,使保险公司通过套期保值有效规避风险等。放开保险投资渠道要循序渐进,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成熟一点放开一点,避免以往那种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状况出现。注意防范保险风险,坚决杜绝因投资不当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切实维护被保险人利益。除此之外,对流动性差、风险较高的非上市股票和非质押贷款应予禁止,同时还应禁止对衍生金融产品的投机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