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线上精品课程建设思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网络;精品课程;688门
精品课程是各高校精选出来的指导课程,在我国已经有八年的历史,精品课程的推广不仅有益于学术资源的共享,更加有利于偏远地区教育资源优化发展。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相关教育部门也开发了许多网络精品课程,这些网络精品课程也成为教育研究者重点关注对象。郭立婷认为,建立精品课程成功的关键在于立项、评估监控、验收等环节;盛正发认为,课程的评价应注重现实与网络课程双向并重。此外,更多的学者认为当代的精品课程更需要一些外在的刺激性因素,如“可汗学院”和国外的MOOC,这些创新的课程方式都可以为探索网络精品课程的改进方法提供思路。
一、网络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精品课程资源以高校导师和大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为主体,其主旨在于推动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新时代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曾计划运用五年的时间建设1500门国家级的精品课程,运用现代信息化教育发展手段全面开放,使课程能够在网络上无须注册就可以使用,从而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然而这些国家级别的精品课程存在许多问题,通过对688门课程研究的表明,许多精品课程指导教师不注重教学方式,杂乱堆砌一些资料供学习者浏览,并没有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指导,许多教学内容久不更新。在目前的高校中,对于精品课程的普及推广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使用率极低。从688门已建成的精品课程情况来看,现阶段精品课程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专业性设计差
很少有高校在课堂上推广网络精品课程,也不清楚其中有多少精品课程值得学生学习,精品课程的传播性差。教师讲课时只讲完自己查找过的资料与课件,网络精品课程不能成为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主要途径,教师自己也很少能做到上网查询相关专业的精品课程,进行资源的共享。甚至有些高校校园网的主页里没有网络精品课程的链接。
此外,网络教学的精品课程大多死板缺乏设计感,导致学生使用兴趣降低。且各类精品课程没有统一模板,内容模式差异过大,求学者无法按照常规模式进行学习。在所研究的688门精品课程中,其中教学方式最为普遍的是在线播放模式,其中422门精品课程就是采用了在线播放模式,占61.34%。其次下载模式和PPT模,分别占总数的12.65%和2.61%。由此可以看出,国家精品课程欠缺的不仅仅是宣传推广问题,同样存在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完善问题。
2.弄虚作假,内容老化
许多课题内容与题目不符,有很多课题在申报之后就开始随意改动。课后习题也不尽人意,习题的分布情况也分在线与下载两大部分,其中在线形式占课程总数量的65.12%;其次是下载的形式,占19.65%;另外,还有15.26%的课程并没有提供习题。除了习题部分,更多的课程内容陈旧不能及时更新,由于网站缺乏日常的跟进和管理,很多弄虚作假的课题也不能被及时删除,这给学生和教师在学习的途中增加了很多阻碍。近年来,题目和内容不符使网络精品课程的应用率直线下降,网络精品课程的发展缓慢。
许多申报下来的课题内容逐渐陈旧,使得精品课程中出现了“不精品现象”。其原因一部分来自于网站的管理不够完善,另一部分来自于专业学者的投入过少,课题申请下来后内容迟迟得不到完善和提升,无法实现网络精品课程的立项目标。
3.资源不能共享
据统计,80%以上的网络精品课程并没有做到完全开放,有些资源的使用仍需要登录和注册,甚至付费。在一些年度排名靠前的网络课程中,高达38.02%的课程找不到链接页面,而且研究中的688门课程里面仅有少数存在交互平台,交互平台的缺失也减少了资源共享的可能性。
知识产权问题也使内容质量大幅度降低。实际上,教育部已经连续三年相关文件,要求网络精品课程登录要取消密码、口令,然而仍有许多精品课程网站无法自由访问,其中也包括国家资源精品课程中心的精品课程,这使资源不能实现最大程度的开放共享,非常不利于网络精品课程的发展和推广。
我们需要参照国外的一些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经验,如2008年由萨尔曼・可汗所创建的可汗学院,采取非盈利网络教育视频的方式授课,课程利用触控板彩笔技术手段教学,没有精良的画面,也看不到主讲人的样子,仅仅一支彩笔带领着学习者思考和学习。在2009年,可汗学院被授予“微软技术奖”教育奖章,其教学课程广受欢迎。比尔・盖茨认为可汗学院是一个借助技术手段教学的先锋,甚至他和他的孩子们也经常使用“可汗学院”,并且他们夫妇与许多著名的风险投资家都对萨尔曼・可汗进行过资助,通过这些资助把可汗学院的视频翻译成了十余种国家的语言,使全世界的许多求学者受益。目前,“可汗模式”已经普及到全球十余个国家。
反观国内的精品课程,实现双语都很困难,更不要说多种语言了。在所研究的688门精品课程中,只有2.26%实现了双语版本。可汗学院的出现使网络精品课程有了一个参照学习目标,网络教学在于怎样教学生“学”,而不仅仅在于教师怎样去“教”。吸取这些好的经验可以更好地推进国内精品课程的发展。
二、MOOC模式对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
从2000年英国开展线上教育到2008年可汗学院的成立,MOOC的雏形就逐步展现了出来,正是有MOOC这个平台给予了国内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许多灵感,我们也从中寻找到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些启示。
1.重点提炼课程内容
MOOC采用视频教学形式,短小精悍,每个教程一般分为4-5个部分,这样使课程更加细分、简洁,能使学习者更容易接受。学习者随时上线就可以进行学习,无须为了跟进一门课程而等很久。并且MOOC的视频教学后面都自带检测题,学者在学习完知识后还可以马上进行自测,这样有助于巩固学习知识,并且更容易吸收和消化这些知识。
2.形式丰富
国内网络精品课程的形式过于简单,大部分都是教师在唱“独角戏”。MOOC却不同,它的每一门课程教学视频教师和学生都会参与设计,课程形式多样化,设计新颖,适合网络学习。MOOC并不是为课程做网络版本,而是精心设计一门适用于网络的课程,这非常重要。
3.各类网络软件的应用
与MOOC相比,国内的网络精品课程的视频画质大部分参差不齐,没有固定的格式和像素要求,从素描架构来看也很不美观。在这一方面MOOC就非常值得学习,对课程视频的每一个角度和结构,设计者都用心进行设计,使求学者的网络学习环境更加美好。
三、网络精品课程改进目标
从MOOC和可汗学院的经验来看,我国网络精品课程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网络精品课程线上展现出高校教学水准的同时,在线下也应该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去。结合上述分析,对当前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1.提高网络教学普及率
高校应当大力宣传本校的网络教学资源,做到让学生课下能够自主学习,每个学校都应该建立自己的专业网络精品课程网页,并且对全社会开放。对校园网进行相关调整,给予精品课程学习者建立一个交流的互动平台,能够让学习者针对难以理解的问题相互交流讨论,提高网络教学的普及率。
2.加强精品课的建设
在内容和题目不符这个问题上,真正的罪魁祸首还是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的观念。在此问题上,精品课程申报之后还应该定时定点地进行复查,跟进课程的内容发展。对申报下来的课题及时与主讲教师进行沟通,吸收已有的精湛教学经验,整合相应的知识内容,让内容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使精品课程的质量得以提升。
3.加大技术和专业人员的双向投入
精品课程的关键在于内容的“精品”。在申报过程中,就要加大投入力度,把握好申报标准。技术人员和专业人员的双向投入要加强,专业人员需要把好内容关,每一个课题在申报之初都要做好相关的备注,包括课题日后的发展方向、内容更新时间、结课时间等。技术人员加大管理力度,对申报系统进行优化,指导专业人员掌握如何查询相关后台,以利于后期课题的跟进以及专业人员对课题的追踪。
4. 优化教学设计
如何能够让求知者最大限度吸收知识也是精品课程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精品课程内容提升之后专业性将会加强,此时内容过于死板就会不利于学习。如果专业人员在列出教学顺序和课题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学习界面,使每一科教学界面能够模式统一,求学者在学习过程中将会更加习惯于这种网络自主学习的方式。
5.增强内容的开放共享
共享教学资源是精品课程成立的初衷,要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让人人都能够学习到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的开放性就成为首要问题。各高校的网站的精品课程页面应全面对外开放,使精品课程更加普及,加快精品课程的发展速度。
关键词:服装材料学实验;MOOCs;课程建设;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271-02
MOOCs是Massive(大规模的)Open(开放的)Online(在线的)Course(课程)4个词的缩写,是指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通常也被称为“慕课”[1]。MOOCs是近两年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网络在线教育形式,主要以开放、共享、网络化为特色,以网络视频课为主,很快就受到了全世界范围内学习者的关注和追捧,因而获得迅猛发展[2,3]。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建设是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基础[4]。在实验课程中引入MOOCs,可以为学习者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实现与现行高等教育体制全方位的融合[5]。《服装材料学实验》教学能够深化学生对服装材料结构与性能测试基础理论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最主要是实验设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报告撰写等科研技能。但是,目前高校《服装材料学实验》教学中这些优势因为种种制约因素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服装材料学实验》教学中引入MOOCs,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与科研能力以及文献查询、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达到《服装材料学实验》课程教学的目的,充分发挥出MOOCs在现有高校教育中的作用[6]。
一、《服装材料学实验》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我校闽江学院的《服装材料学》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并于2016年被列为国家资源共享课。《服装材料学实验》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属于服装专业学生的学科基础课程,是《服装材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主要以实验设计方法、设计思路、实验手段的合理运用等内容为主。在实验教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引导学生利用《服装材料学》、《服装材料检测技术》等理论知识,分析和设计服装材料(包括纤维、纱线、织物)的各项性能实验方案,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先进的测量手段及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目前关于《服装材料学实验》课程建设较多地局限在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上的改革。它很难满足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鉴于《服装材料学实验》课程在教学上的特殊性,改革现有课程教学模式,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教学,进一步完善国家级精品课程《服装材料学》的课程建设,《服装材料学实验》课程MOOCs化建设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师队伍和教材建设
教师队伍在课程资源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合理的教师梯队对网络课程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教师梯队的合理性以及教师的团队意识至关重要。目前《服装材料学实验》课程教师队伍人员充足,梯队明显,整体教学水平高,能够满足网络课程建设的要求。教材建设是课程资源建设的主要环节。在教材建设方面,《服装材料学实验》课程以往使用的是由我院教师自编的《服装材料实验》指导书,且已在我校2003―2011级服装设计与工程、纺织工程及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中广泛使用,总数1000人以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对该指导书的使用率高,普遍反较好。为了更好地进行实验课程建设,目前已经对此指导书进行改编整理。由课题组教师主编的《服装材料学实验教程》为纺织服装高等教育“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并与2015年1月正式出版。并且它作为该门课程的使用教材,内容上更全面。除了以上实验项目外,还包括其他实验项目,利于学生自学和今后进行实验研究。此外,该实验教材可作为高等纺织服装院校教材,也可供服装企业、技术监督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三、实验教学大纲
《服装材料学实验》课程是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主要体现的是具体实验内容和考核形式。区别于传统的实验大纲,该实验教学大纲利用慕课平台给学生提供了清楚明了且浅显易懂的实验纲领,指导学生直接进入课程,了解课程整体规划,把握实验要领,从而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效率。同时还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验内容的改革原则是在现有学时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实验项目,并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考核形式不再仅限于递交实验报告,而是更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具体列出考核要求,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实验考核,最终综合评定该课程成绩,从而保证学生真正地掌握实验内容,进一步掌握实验的知识和技能。
四、实验教学信息化
《服装材料学实验》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分组进行多次重复讲授,而且每次教学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实验授课内容涉及的《服装材料学》的内容相对宽泛,单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往往相对固定,无法保证每次授课均为高质量授课。为更好地将教学资源服务于学生,与其他学校教师交流分享教改成果,我们建立了“服装材料学”网络资源网站。网络课程建设中将根据每位授课教师的特长,进行MOOCs单元模块化录制,这种方式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更有优势。首先授课教师的平均水平更高,网络教学方式也有一定优势,学生可以选择回放或快进,也就是说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来听课,这是现场教学做不到的。另外与MOOCs授课内容相匹配的实验指导书、课程论坛建设等也将在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完善,从而更好地实现《服装材料学实验》课程的网络信息化建设。
五、《服装材料学实验》MOOCs化优势
《服装材料学实验》MOOCs化最重要、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实验内容视频化,即将每个实验制作成慕课微视频,每个视频平均5―10分钟。制作的慕课微视频短小精致,实验过程讲解详细,并且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上,用以学习观摩和借鉴,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仔细看到实验操作步骤,让学生在实验中不易出现失误。慕课微视频还具有回放的功能,它为学习者提供了可重复的、规范到位的和熟练准确的实验演示,突显了演示实验的重要性,促进了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服装材料学实验》微视频还具有教育资源共享的作用,它不仅增强了学生实验学习的兴趣,还加强了师生的互动。实验教师观摩回顾自己组织的慕课微视频,不仅将教师从传统演示实验的重复性工作中抽离出来,也让他们发展自己的教学模式,并和同行分享经验,积极主动地为提高实验课的有效性创造条件。
总之,《服装材料学实验》MOOCs化实现了《服装材料学实验》课程公开化、网络化的资源共享目的,实现了多组小班化同时授课,解决了传统实验课程的分组教学、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开创了实验课程“线上结合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更加适应目前各高校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现状。
六、结语
实验教学是本科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作为高等学校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在高级应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服装材料学实验》网络课程建设的实施,可进一步提高实验课程的质量,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和自主地位,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同r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袁莉,斯蒂芬鲍威尔,马红亮.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现状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6):56-62.
[2]陈小平.MOOC的发展挤兑高校物理课程的影响[J].大学物理,2015,34(8):38-40.
[3]付娟.变革与创新:MOOCs对大学课程建设的影响及发展趋势[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6,26(2):48-53.
[4]张国平.基于MOOCs《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与实践[J].科技广场,2016,(1):106-108.
1、课程基础
本课程是全院重点建设的面向全体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和文化素质课程,它为我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继续巩固语言知识和提高语言技能,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准备必要的职场英语交际能力,即可以用英语完成常规职场环境下基本的涉外沟通任务,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职场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积累必要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培养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也为将来专业英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印发《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职高专教育的英语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语言的职场交际能力,掌握基本行业英语,有效地实现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的过渡。与此同时,强调中华民族文化的输出,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使英语教学更加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学生更能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需要,成为既懂专业又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课程构建了“通识基础、融合专业、拓展素质”的多元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了基础英语+职业(土木工程类/汽车工程类/环境工程/材料工程/信息工程类/经管旅游类)英语+素质拓展的教学体系,和“竞赛教学互融、线上线下互动、课内课外互补”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培养和提升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满足“学生的未来职业和发展需求”。本课程共96 个学时理论教学。
2.课程设计的理念
以《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以实践为核心,以知识为主线,以职业为背景,设计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以“听说先行,任务引领”,教学内容以职场人工作流程为背景,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渗透人文元素,设计学习情景和学习项目的。课程内容与职场岗位相结合、教学活动与职场活动相联系、教学情境与职场情境相呼应、中国文化渗透与人文素质提升相促进,将基础语言交流项目和职业模拟项目贯穿其中,进行语言能力与职业能力的无缝对接,以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职业能力的一体化,最终实现提高职业能力素养的目标,达到增强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实现以“服务素质教育需求、服务专业建设需求,服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为牵引,以“做人做事并重、成人成才并举”为目标,全面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
3. 课程设计的思路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以“夯实基础,掌握技能,服务专业,对接岗位,提升素养,传承文化”为教学改革路径,形成规范性教学成果。
(1)以职场为背景,着重培养应用能力
在课程设计上,基础英语教学内容与行业英语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并将行业英语教学渗透到整个高职英语教学中,成为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语言载体。使学生能更容易实现学习与工作的对接,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中,听得清、说的明、看的懂、写得出,大大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视、听、说三位一体,全面提高英语听说水平。
据企业和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普遍反应,在一般的职场岗位中,使用最多的英语技能为看、听和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看、听、说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以“听说先行,任务引领”,在教学中“以视助听、以听促说、听说结合”,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强化学生英语试听说实用技能,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中看的懂、听得清、说的准。
(3)实施全方位的考评体系,实现考核内容的实践性和形式的开放性为了更好的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我们采用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全方位的考评体系。从学习态度(出勤率,课堂表现)、项目实施(小组活动,随堂测试)、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及作业、考试)四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其中,学习态度和项目实施是形成性评价,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属于终结性评价。
(4)充分利用课程网络、手机APP、微信等多渠道学习与交流,体现课程开放性、立体化与信息化。本课程的全部教学资源实现网上共享,学生通过网站,微信、手机APP 等学习渠道与工具,浏览、接触、学习、交流丰富的网上课堂资源,并能够进行职业方向英语的拓展学习和综合训练、AB 级练习等。目前,电子课件、英语AB 级考试资源等大量教学资源,已经全部实现了数字化和信息化。
(5)重视跨文化交际,突出中国文化的输出在全球化语境下的高职英语教学中,我们注重加强中国优秀文化的渗透,消解西方强势文化侵蚀,树立文化平等意识,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跨文化双向交流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会涉及一些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我们还计划开设多门文化素养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进一步了解世界文化的渠道,如:《西方文化》, 《西方商务与沟通》,《英美影视赏析》,《英语经典歌曲欣赏》,《跨文化交际》等,选修课每学期为16 学时。在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我们更强调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通过讲解与讨论,让学生在进行真正的跨文化交际时,不仅能做到接受异国文化,还能主动输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知识,做到双向的交流。
4.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近几年,英语教学团队状况良好、职称结构合理、教学水平稳定、教学效果好、是一支团结协作的教学群体。中青年教师中95%以上达到硕士研究生水平,现有专任教师13人,兼课教师5人左右,外聘教师10人左右。专任教师中副教授7人、讲师6人,其中硕士10人,大学本科3人,学科带头人5人,骨干教师5人,双师型教师13人。无论是专任教师、兼课教师还是外聘教师,都是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是一支知识结构广博,业务过硬且团结向上的教师队伍。
5.教材与教辅资料
(1)充分分析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国内相关教材的特点,结合各个专业情况需求,积极使用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和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的优秀教材。
(2)多参加国家和省内组织的教材研讨会,及时掌握最新教材动态,建立与主干教材配套的辅助系列教材,完善主辅教材体系。
(3)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按着思想性、先进性、科学性、适应性、程度水平和教学实用性等标准,有计划的编写或修订教材2-3部有特色的校本教材或讲义。
6.考试命题与考核方式
(1)建立标准的考核模块和体系,形成听力+口语+笔试的终结性考核(50%)和过程化考核(50%)相结合的形成性考核模式。其中过程化考核包括:平时成绩(60%)(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小组项目等)+单元测试(40%))等,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力,从而提高英语综合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
(2)严格考试命题要求,试题要符合课程标准考核要求,符合命题基本要求,要有一定深度、广度,重点突出,难度适当,既要反映知识掌握情况,又要考查能力水平,不但要有适当的难度、区分度,还要有题型变化。
(3)建立考核成绩分析系统,对考试成绩实现科学的统计分析,指导教学工作进一步开展。
7.信息化教学资源
2019年至2020年期间,结合高职教育特点,以互联网+时代为契机,不断丰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平台。努力争取完成《大学英语》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和申报,制作课程教学课件16-20个,微课作品5个以上,录制课堂讲授视频40个以上,信息化教学设计作品8个,进一步建设英语教研室微信公群、MOC课程资源库等教学资源。
8.学生技能大赛
2019年至2020年课程建设期间,在现有英语口语大赛、写作大赛、单词大比拼等基础上,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支持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丰富学生校园活动内容,以技能大赛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学生人文知识素养。
9.教学竞赛
2019年至2020年课程建设期间,为进一步夯实教师素质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组织《大学英语》课程任课教师积极参加学院、省级、国家级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教学竞赛,通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微课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等赛项,不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深入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二)诊改工作概述
一、服务对象
《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全校非英语专业学生每级约4900人左右,专业涵盖面很广,从会计到软件应用,从建筑工程到机电一体化。作为公共基础课,学生的就业岗位所需的英语语言技能具有单一性和零散性。本课程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和特殊性,不断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1.根据学习对象的特点,本课程组的建设重视教学方法改革,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自主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
2.遵循学生职业岗位英语语言能力需求,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或模拟项目)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进一步做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对接,提高英语等级考试过级率。打好英语语言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化英语等级过级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本课程的教改步伐。
二、校企合作
教育部教高【2000] 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规定: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英语教学在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及“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
因《大学英语》课程的作为公共基础课的特殊性,本课程的兼职教师无法从企业聘请承担教学任务。本课程组积极聘请行业人员参与教材与课程建设,征询意见。
三、课程建设与教学工作
《大学英语》坚持以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为工作重心,课程组成员不断学习优秀院校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经验,提高自身水平。现拥有学缘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
1、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提升比例。
《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拥有13名教师参与网站建设工作,各位教师认真负责,按时完成资源搜集与交流任务,其中有13名教师具有“双师”证书,有13名教师参加了职业资格证考试。
2、行业人员参与课程建设。
因《大学英语》课程的作为公共基础课的特殊性,本课程的兼职教师无法从企业聘请承担教学任务。本课程组积极聘请行业人员参与教材与课程建设,征询意见。
四、社会服务覆盖
《大学英语》课程资源建设计划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扩充新的拓展资源,积极面向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扩展英语知识与英语技能的自学、培训、进修、检索、科普、交流等内容,整体上体现了课程技术特点并向行业领域扩展。
在网站资源链接方面,计划在学校互联网,校园局域网试运行,可供教师和学生浏览、检索、下载有关资料。计划通过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可以直接与全国知名的专业网站建立链接。这些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的改善,极大的拓宽了教师学生的检索途径,从不同层面为师生教学与学习提供了全方位的文献信息检索服务,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的。
本课程的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相关资料,进行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将为教师们备课、上课和课后辅导等各方面提供极大的便利和更多的选择,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实现师生间更加快速有效的良性互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难点突破
学校在课程信息建设上一直不断地投入技术和硬件支持。目前,我校拥有高速的网络系统,有线和无线网络已进入学校每个角落。学校教学楼的优秀的硬件设备环境能支撑网络课程的正常便捷地运行。
学校加大力度完善“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大学英语》课程全部的教学文件已初步准备完成,计划上网,下一步目标是开展在线学习和答疑解惑等栏目上网,力争逐步实现师生的网上互动、交流。“网络课程”也为学生预习和复习提供了良好平台。学校可供本课程实践性和开放性教学的设施主要有校园网络、网络课程、多媒体教室等,
关键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现阶段,市场营销专业作为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育人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体高职教学质量。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也在积极探索有效的课程改革对策,致力于不断提升整体课程教学质量。但是,目前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相关课程建设不完善,课程和市场对接不畅通,导致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不匹配。在具体实践教学中,专业教学模式相对落后,缺乏教学创新,整体教学质量不高。此外,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实践性较强,而目前学校能够提供的实践教学环境比较差,学校在建设学生的市场营销实训基地方面资金和资源严重不足,学生整体的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实践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
二、新时期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模
1.深化课程改革,促进与市场的对接。新时期,市场营销工作理念、形式和方法等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信息技术、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也需要结合具体的市场需要,积极完善相关市场营销课程建设,探索新时代下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工作的新思路、新任务和新手段,加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建设和科研交流,打造精品课程,提升教学和学科建设水平。市场营销系要结合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选择“面向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需要,培养‘多面手’式的高级网络营销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也需要进一步思考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消费行为新趋势和企业营销新任务,以及由此给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课堂内容与教学方法提出的新挑战,促进专业改革和教学创新。当前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以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质量体系等方面介绍开展专业改革建设工作。例如,教学内容如何结合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进行改进,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何实现以“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管理体系如何打破现有的“工分制”的教师薪酬体系,鼓励教师突破课堂教学限制,全方位培养学生。2.创新专业教育模式,注重多样化营销技能传授。针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相关院校要进一步强化课程教学创新对于人才培养的作用发挥,在具体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创新课程教学模式,积极构建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促进多样化的营销技能传授。针对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强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项目学习模式、情境教学模式等多样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应用,让学生得到不同的能力激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针对互联网金融时代下的试产营销策略和技巧进行讲授,让学生不仅明确线下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也能把握线上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状态,把握消费者的消费规律和趋势等,不断提升市场营销技能,促进专业学生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基础的有效奠定。在实际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积极尝试使用信息化教学模式,不断提升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水平,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丰富知识体系,开拓视野,更好地做到和市场保持对接,提升整体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的成效。3.强化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共育。目前深化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促进企业与学院的沟通交流,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是实现双方互惠共赢的重要举措。为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发展,相关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和相关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为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找到一条合作共育的路径,促进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锻炼机会的有效获取。高职院校要重点针对市场营销系包含的市场营销专业、保险专业等专业进行校企合作路径探索,从专业历史发展、师资力量、学生规模、学生就业创业、技能大赛获奖情况、招生生源等方面作探索有效的合作路径,明确校企合作流程以及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目前专业发展的重点就是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培养、协同育人,实现满足企业需求的精准培养目标,对于有合作意愿的企业,要表示欢迎并进行深入交谈。针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协同育人中,具体围绕实践育人为主,强化校企合作中的实践教学开展,整合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例如,可以组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夕前往相关企业进行岗位实习工作,锻炼学生的市场营销技能,积累营销经验。相关高职院校针对市场营销专业的校企合作要建章立制,着力提高行业指导能力,做到主动对接,大力推进产教融合,还要深入开展调研,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重视研究营销行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指导、推进教育和营销产业合作、学校与行业企业产教融合。通过参与制定行业专业设置标准、教育教学指导方案等,找共识、聚合力,在推动职业教育工作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模式医学教育问题与策略
一、混合式学习模式的优势
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为学生提供课前网上学习资料,引导学生进行网上自主学习和课堂任务实践及交流互动,教师从传统课堂的“照本宣科”转变为混合式教学的“课程创设与优化”。基于任务的学习方式,督促学生借助网络、视频等多种信息化手段,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被动吸收者”转变成“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混合式教学使教学模式从传统的“课堂教师知识讲解、课后学生复习巩固”转变为现在的“课前学生知识采集、课堂师生交流探析”,有效地推进教学模式和手段改革,提升了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
二、混合式学习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师层面:专业素质、信息化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做到线上教学和课堂教学设计到位,资源丰富,活动有效,那么教师的专业素质、信息化教学水平、课堂控制能力、时间和精力等都起着重要作用。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无疑会增加教师的教学负担,对教师综合素质有极大的要求和挑战。
2.学生层面:学习负担增加,学习兴趣和可持续性不够
有研究表明,混合式学习模式要求学生全程进行线上和线下学习,需要花费较多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完成作业等,学业负担加重,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逐渐降低。
3.学校层面:技术、资金、培训进修支持力度不足
学校层面会遇到很多困难,如现有教学设备、教学环境与开展混合式教学不适应;教学设计、资源设计及教师培训等需要相关的专业技术支持和时间、经费等保障。很多学校缺乏具体实施标准、技术保障、团队建设、经费支持等政策。
三、混合式学习模式的问题应对策略
1.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强化自主学习理念
当前教育发展已经到了“更加关注内涵、更加注重质量”的转型时期。将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辅以项目学习,有利于进行项目训练或综合考核。教师要有足够的能力设计项目训练,借助课堂提问、研讨等方式督促学生完成项目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拓展学习空间,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采用模块化教学方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少讲、精讲理论知识,加强实践教学,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实践训练,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问题分析、解决和应用能力。
2.优化教学资源,促进资源的整合和协同共建,推进课程建设
开展混合式学习,课程资源的数量、多样性和趣味性直接影响学生在线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效果。本研究在前期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基础上,积累了大量优质的网络资源。为了更好地进行混合式教学,还需要制作、整合更多的优质资源,这些无疑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近年来,各高等院校积累了大量制作精良的课件、微课和视频等网络资源,但仅限于本校使用,缺乏校际间流动性和有效的推广应用。因此,由院校主动联系网络运营商进行合作,共同建设网络学习和教学平台,对于整合课程资源,实现共建共享不失为一种有效措施。高校加盟后,可以共享相关的网络课程资源,组织和管理在线教学活动,解决了人力和时间不足等问题。
3.精心设计教学任务,能力递进,提升综合素质
为了促进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创设能力递进的学习任务,贯穿于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全过程。课前自主学习任务主要通过问题导向,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学习,掌握基础性知识。课前任务设置难度要小,利用课余时间课前完成。课堂学习要划分学习小组,通过问题讨论、项目完成、案例分析,以研讨、师生释疑等方式协作,完成理解和应用类知识点的学习,实现理论知识的升华,提升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教师根据学习情况,相关文献、链接、网络资源,进行知识拓展,开拓学生视野。或在前期基础上,设计更为高级的任务进行综合实践,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岗位能力,解决“拓展级”知识点的高级学习目标。
4.设计严密有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习动力
学习活动的设计是混合式学习模式设计的重点,要保持线上和线下学习活动的有机融合。(1)线下与线上讨论讨论内容可分为教师和学生导向性两类主题。一类由教师根据课程设计讨论主题和内容;另一类是由学生根据课程,对于兴趣性较高的、时兴的或者难度较大的内容,进行习题分析、专题探讨或者案例学习等。(2)课上抢答与线上测试设计课堂抢答环节,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情况,提升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兴趣和专注力。教师设计或利用在线题库,随机在线测试,平台自动批阅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3)课后作业与线上成果展示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作业模块”,在线作业,并进行批阅。学生可通过网络提交作业,查询成绩。通过个人及小组成果展示,介绍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
5.设计有效的学习策略,提升实践能力
教师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和学习目标,设计相应的学习策略,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主动进行知识构建。基础性和理解性内容主要采用问题导向学习策略,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和内容设定情境,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自主思考,然后小组协作,讨论、分析问题并总结观点,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总结。项目式学习策略适用于应用类、拓展类知识,以项目为导向,通过小组协作,完成项目的学习和知识的构建。对于复杂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主要采用案例导向学习法,学生根据教师遴选的典型案例,围绕主题进行分析和研讨,运用基础知识解决临床实践。
6.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陈坚林教授指出,“教师的角色必须在计算机网络教学环节下进行解构和重建”(陈坚林,2010)。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驾驭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更新和拓展混合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重构课程内容,对知识点进行分解和重组,因此,课前“备课”环节变得更加复杂,也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和拓展专业知识。(2)教师的教学能力要加强教师不仅要设计课程任务和目标,整合课程结构和内容,整合和录制信息资源,供学生线上学习和课堂实践;还要采用灵活、多变、有趣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线上自学、线下实践和小组协作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非常高的课堂组织和驾驭能力。(3)提升信息化技术素养教师必须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才能进行视频录制、资源上传、学习督导和平台操作。教师应积极参加信息化技术的交流与培训工作,熟悉网络多媒体技术,搭建实时交流的平台,努力完成从讲师到教练的角色转变。
7.加大学校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提升改革效果
(1)在技术支持和资源建设方面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和各种教学资源的设计和投放,需要很好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因此,学校可以采购或加盟一些优质网络资源课程,既解决了资源重复建设的弊端,节约时间及制作成本,还能大大提升了资源质量和可选择性。(2)教师培训与政策激励方面混合式教学的成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教学资源建设和设计,还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及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提升,均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善。因此,需要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进修培训,给予一定的政策鼓励,使之保持教改的积极性。
一、前言
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加快推动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公民创新创业意识的提升,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愈发明显。大学生作为高知识高素质高水平的劳动群体,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最主要的人力基础,是劳动力群体中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因而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便成为提升全民创新创业意识的重大举措。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贯彻落实各项指导文件要求,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优化创新创业教学组织结构,规范创新创业教学管理流程,将“互联网+”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能有效地实现创新创业协同学习和资源共享。本文重点探讨如何构建一个“互联网+”数字创业服务平台,配套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技术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辅以教师发展、创业大赛、创业实训等模块,打造全面系统、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二、建设数字创业服务平台的理论依据
1.泛在学习理论
泛在学习就是通过使用数字化技术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复合教学模式和灵活学习支持服务等多方面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时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的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学习[1]。在数字创业服务平台中,学生可以学习在线课程系统中的优质创业课程,利用创业门户的最新信息实现创业想法,通过创业大赛获得激励,使用网络创业实训模拟实践创业想法。创业服务平台通过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等多种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的获取创新创业知识,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的实践过程。
2.“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应用到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质就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创业教育的融合[2]。因此在构建数字创业服务平台要结合“移动互联”、“大数据”、“平台”、“资源”、“在线”等互联网元素。以创业服务平台为基础,构建开放共享,互动参与的应用系统;以用户为根本,提升用户体验度,提高用户的粘性;以优质创业课程资源为核心,通过构建包含创业基础、创业进阶、大赛辅导、创业讲堂的逐级递进的课程体系促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以数据为根本,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3.创新创业教育建设的要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提出了“三步走”的总体目标。明确了课程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载体,强调了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建设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教学平台技术要求、师资培训和引入需求与创业大赛模拟实训的配套措施[3]。因此数字创业服务平台的建设要遵循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发展路线图,顺势而为。
三、“互联网+创业”数字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思路和目标
数字创业服务平台通过建设一个基于先进互联网技术和慕课理念的平台,构建层级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业通识教育;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创业实训教育;针对创业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转化支持。基本思路就是以创业的态度打造精品课程体系,以创新的精神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相结合,人才培养与项目转化相结合。具体建设目标如下:
1.建设优质课程体系
建设全面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现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学联动机制。创业创新指导部门负责顶层设计、任务分发、过程监控与结果管理,并指导其他部门负责具体课程的建设与落实。通过引进外部优质课程和自建优质校本课程两种方式,涵盖线上和线下两种模式,打造一个符合本校需求的创业创新课程体系。
2.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基于慕课等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实践在线慕课学习、网络修学分、翻转课堂教学、教师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3.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建设符合慕课理念的数字创业学院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平台对教学过程、学习过程的科学管理与数据统计,并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形成对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科学评价机制与方法,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
4.培养专业师资队伍
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搭建师资培训交流的集训平台,通过创业导师培训,培养年轻教师,建成具有专业资质的师资力量。
5.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参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6.培育创新创业文化
培育创新、敢于创业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肥厚土壤。支持高校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开展校内相关主题活动,邀请国内知名创新创业专家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
四、数字创业服务平台整体架构
数字创业服务平台整体解决方案以课程、平台、服务为核心。通过“引入+自建”的模式搭建起完整的本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配备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帮助学校实现教学模式创新,增强学生实践,进而助力高校项目成果转化;通过线下服务帮助学校从课程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到项目的应用转化平稳顺利运行。最终建设成一个围绕创业教育、创业实训、创业服务逐层递进的数字创业学院体系。项目总体设计架构如图所示。
五、数字创业服务平台功能设计
1.数字创业学院门户
数字创业学院门户是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个性化构建的网络平台,实现创新创业相关的信息、课程、应用、项目与专家资源的集成展示,为学校、教师、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集成课程中心、应用集成、互动交流、项目展示、创业资讯、师资培训等功能。
2.在线课程学习系统
在线课程学习系统主要提供教学互动与学习流程管理和学习空间与应用中心两大功能模块。课程学习系统基于知识单元的学习流程管理,高度整合校内、校外的所有创新创业的相关资源。以课程为主线,以课程为中心,展开视频观看、作业、考试、答疑、讨论、评价等互动教学活动。学习空间与应用中心为每个用户打造个性化的主页,记录学习历程。同时为了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空间融入了SNS的概念[4],学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学习内容,可以相互激励。全部教学活动都可在空间内完成并得到记录。
3.创业大赛系统
数字创业服务平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里关于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的要求,为学校参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及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提供平台支持。主要分四个模块:一是创业大赛门户,提供一个创业信息和展示的平台,主要信息内容包含创业大赛相关公告或通知、创业大赛最新动向,赛事相关实时事件和来自教育部的一些政策条文;二是项目管理模块,这个是与大赛项目直接相关的模块,涉及到项目建设、申报、评审到成果展示的全过程;三是资金管理模块,可对活动各种项目自主的学生创业活动进行管理,包括资金的使用进度管理,资金的使用类别管理,资金预算管理等;四是专家库模块,汇集国内知名的创业大赛评委、导师、专家,为各校举办比赛提供支持,也可以为参赛学生提供辅导。
4.移动创业学院
移动创业学院主要通过提供移动客户终端,支持iOS、Android系统,实现完整的移动学习功能,可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使用在线教育的各项功能。主要包括教务公告、视频学习、作业考试、学分查询和讨论答疑等功能;移动客户终端提供主流的杂志、报刊订阅服务;移动客户终端还建设有创新创业专题,提供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资讯、学习资源、课程资源等。学校也可以自建具有校本特色和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专题;移动客户终端还提供小组功能,师生通过客户端组成创新创业小组。可以实现通过移动客户端实时讨论、共享资源,以及小组成员通讯录、话题交流等功能。
六、数字创业服务平台的预期效益
1.突破教师资源瓶颈,构建优质创业课程资源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鲜明特色,对包括专业师资、创业课程、创业实训等资源建设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很多学校缺乏可以开设优质创新创业课程的双师型导师,缺乏具有创业经历的讲师团队。数字创业服务平台建成后,学校可以突破校本资源限制,可以根据需要引进成熟的第三方优质创新创业课程,优化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结构。同时,结合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与外部优质课程建设的相关经验,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将校内各专业背景与创业创新教育理念相结合,建设具有校本特色、专业特色的自有创新创业课程。“引进+自建”是快速构建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有效举措。
2.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实现O2O的创新教学
教高厅〔2012〕4号文件《关于印发的通知》,首次提出高等学校应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现实中,很多高校课程安排基本饱和,难以再将创业基础课程安排进学生培养计划。数字创业服务平台,将为创业课程提供一个在线解决方案,打破实体课堂的限制,让学生可以在线学习课程,线下参加创业实训,可以实现对创业网络课程教学的有效管理,显著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学校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实时监督教师教学进度、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抽查学生提交的作业、答疑和讨论记录等;师生则可以充分利用平台进行交流互动。通过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联动,实践翻转课堂教学创新,实现O2O的教学新模式[5]。
3.推动创业竞赛常态化和赛事成果转化
数字创业服务平台还可以为学校参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及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提供支持。建设学校专有的创业大赛平台,采用国赛、省赛的标准搭建,可实现项目网上申报、评审、立项与成果展示。通过校内竞赛的常态化举行,培训竞争氛围和创新创业文化。大赛专家评审可以帮助优秀的创业项目被挖掘,提升成果转化率。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材建设;教材网络资源平台
“互联网+”时代下,云概念下的信息库、快捷的网络通道和虚拟的影像技术促使人们对“信息的表达形式设计”和“内容接收方式”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不仅体现在日常阅读和生活信息的获取中,更直接而深刻的刺激着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神经。教材建设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内容,传统教材建设包含教材内容、版印形式、定价和营销四大项目,而今“互联网+”时代已对此作出全新解读。因此顺应时代变迁、引领未来需求、建构新型模式成为今天高校教材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建设“互联网+”下的高校教材信息平台或可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之一。
1 环境・改变
新型技术的正快速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智能产品的高集成性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携带”习惯。国内外多款电子阅读器的日益风行,比如从独立阅读器辐射到智能终端内置APP的KINDLE,再如从APP发展成独立阅读器的掌阅,都是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改变人类阅读方式的精彩个案。传统纸媒教材虽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但青年一代对教材的需求中增加了“电子化”和“互动性”的选项。
“互联网+”技术下,教学的方式、手段和组织方式已经在发生改变。2013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推出了ConnectED计划,瞄准在2018年前确使全美99%的K12学校使用WiFi。学校网络联盟(Consortium for School Networking)和教育高速路(EducationSuperHighway)对该计划的成本估值高达32亿美元。网络的普及促进了教学新产品的研发,学习管理系统(LMS)在美的教育活动中广受欢迎,它可以为教育机构和教学者提供从文档跟踪到教师在线教育培训等任何事情的数字空间。目前,LMS中口碑排名首位的是谷歌教室(GOOGLE CLASSROOM),这款暂时免费开放的LMS系统支持教师在网上完成“制作和收集学生的课外作业”“跟踪学生完成进度”、“实时评价”等工作,相应的,学生也可以基于该系统完成“课业内容”“获取教学信息”“获得作业点评”等常态学习任务。[1]
VR、AR和MR等虚拟技术正蓬勃发展,人们已经可以从那些初露头角就引发狂热关注的新技术产品中,嗅到信息传播变革的气息。处于领先地位的LMS们已经发力于虚拟教室的建造和新教学模式研发。2016年7月15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专题报道了利亚德集团黑晶科技产品“VR超级教室”。这款VR技术下的教育产品,充分利用VR、AR、多媒体、人机交互、数据库和网络通信等技术,联合“智能硬件品牌+权威教材IP资源+AR/VR课程研发+VR Super Class云平台”构建的全体系生态链,形成的软硬件一体化教育解决方案。这一技术冲击着传统教学形态组织和运行规则。[2]
高等教育身处于变革之中。未来的高校教育应更加放眼方法论、学科专业知识结构架构、自主自助学习习惯养成、继续学习能力培养、视野与思维开拓以及健康人格构建。“互联网+”技术能够提供的恰是建构一个更多信息选择、自学机制深化的技术平台。教材网络化平台建设思路应基于未来重新思考。
2 应变・局限
近日,新华书店的新店设计风格怒刷各类网络信息平台,昭示着传统出版业和图书销售业正积极应战前所未有的革新挑战。教育全领域也在积极应变。已有多年运营经验的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http://.cn)日渐活跃,并开设了“二手书交易平台”,拓宽了教材流通、交易的渠道和方式。同时多家大型出版社着手打造配套资源的网络平台。这是对纸质媒介的拯救,还是对纸质出版物的丰富和再造。不仅为纸质媒介出版物搭建了多种科技化数据平台和传播方式,更给出了顺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建议与样本。
但是,目前大多数的教材网络平台内容仍仅限于“教材售卖”,所谓结合互联网特性的内容建设只是增设教材对应的电子书、PPT、范例视频等内容。换言之,此种教材网络化资源建设仅仅是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电商平台,虽是对时代需求的应变之举,却也充满局限,难以满足未来“互联网+”时代教育形态的革新和需要。
3 创新・引领
高校教材资源平台不等于高校教材售卖或出版社产品售卖的网络电商。高校教材资源平台的建设应基于三个“有效”:有效互动、有效学习和有效融合。
有效互动。学习者在平台上可以快捷、有效、精准获取教材资源以及对应课程信息,并能与教育者达成有效、及时的答疑解惑、意见交换等互动交流。
有效学习。从目前公布的信息中可以相信,基于虚拟教室技术的“互联网+教育”将有望在不远的将来实现。高等教育教学组织中也必然会出现全新的“课堂形态”,“自主学习”与“自助学习”或将成为亮点和需求高地。因此,基于“互联网+”的高校教材网络化资源平台,不仅是提供“学习内容”还要提供“学习行为”。
有效融合。跨学科的知识融合、跨媒介的技术融合、跨技术的信息融合等等,“互联网+”使得一切“跨界融合”成为新常态。因此未来教材资源的种类和相应的技术支持也必须能够有效满足“融合”需求。
2016年10月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董事局主席马云提出:“电商”概念已死,未来将面临的是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和新资源这“五新”概念。其中“新零售”就是把线上、线下业务与物流结合起来,改变过去依靠房地产做零售的模式,走向“去店铺”模式。[3]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将受到“新零售”观念的影响,从现有传统课堂+网络课程,到传统课堂+虚拟课堂,甚或更加全新的组合模式。
只有充分了解未来教育模式的技术特点,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产品创新、教材研发和平台搭建。以创新替代迎合,以引领创造机遇。
4 网络化资源平台的模型
基于对现有信息的理解,尝试设计高校教材建设资源平台基础模型。
4.1 平台类型
除却传统的网站,建议在新一轮网络平台建设时同步建立易于人际传播的信息平台,如早期微博官微、和现在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并进一步整合出版社资源,创建易于扩展增值服务的智能终端产品。
传统网站:使用平台广泛,传统技术类型。
微信公号平台;适于人际传播,信息达到率高,利用新型人际网络推广、用户培养等方式,打造品牌形象、提高品牌认知度。
APP终端系统:适用于现代智能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阅读器和其他电子教学产品等;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如单手操作、易于识取信息,易于随身携带等;同时便于在不同终端设备上进行下载、操作和品牌合作。如,与某知名学习机品牌间实现嵌套、自带软件和课程教材出版的互动合作、与小米盒子等家用智能终端合作,实现资源整合等。
4.2 账户类别,根据不同标准设计账户类别,便于资源分配和服务供给
按照使用者的身份,建立游客、教师和学习者三种类型账户。为不同类别账号分配不同的资源入口,享有不同资源类型。其中游客账号用户只能浏览书目、目录、少量试读篇章和部分评论;教师账号用户可以享受指定教材的PPT及配套资源,便于教学活动;受众账号用户则享有广泛阅读、搜索和指定教材辅助资源+作业递交等服务。
按照收费标准,设立免费用户、普通用户、中级用户和高级用户不同账户类型。根据付费情况,提供不同种类或数量的服务内容。例如,免费账户从网络端口直接注册的用户,可以免费获得书目、出版动态、学习贴、试读篇目以及促销活动时的免费书目;普通账户是购买过我出版社读物并获取了读物配套代码(如读物内置二维码,扫码添加注册)的用户,通过技术设计,使其享有相关书籍一对一的信息获取通道。中高级用户则是付费级用户,可以享受更多互动教学的机会和资源。如线上教学、购买或免费现在我出版社电子书、慕课类课程资源等。
按照合作方式,设立作者账户、管理账号和其他用户账号等。根据合作方式不同,享有不同资源权限。
但是不同账号类型只作为权限区分,内容上或有交叉、但不重叠,可以在一个账户上同步实现。比如作者账号本身可以是教师账号和中级账号。作为作者账号,享有补充、更新相关教材配套资源的权限;作为教师账号,拥有提供相应课程的线上教学服务的权限,并实现与购买增值服务的手中账号用户间实现教学互动;该用户如果自费充值,则可以购买中级、高级账号的其他权限,享受不同层次的站内服务。
4.3 增值服务
拥有了APP系统后,可以集成出版书目信息浏览、优惠信息分享、配套教学资源享用等功能。同时可以实现广告投放、数据利润分成等方式的盈利。更可以依托账号管理,提供增值服务,比如电子书购买和下载、电子课程观看、线上互动教学、作品。用户达成一定级数后,建立名师团队和人才库等人力资源系统等。
开发独立的电子终端设备,基本类型可参考亚马逊网站推出的kindle、网络阅读APP“掌阅”推出的iReader、国内知名电子书阅读器汉王电纸书等。但功能远超“阅读”,更可以实现视频、互联互动等功能。配合各大学、各专业的实际需求定制“建议书单”和“个人书单”、“必修书单”和“选读书单”等个性化服务。
5 结语
建立“互联网”+技术模式下的高校教材资源共享平台,既可以满足传统教学和网络课程线下教学活动的需要,又可以配合国家有关“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发展,更有望在新教学形态出现之前,做好教材资源的配套与整合工作。“高等教育”的含义应该不仅于文凭的类型之一,更应是一个可以开启新时代的理念和力量。
以上内容,仅基于个人经验、需求和有限思考。关于网络数据平台建设的思路,应以前瞻、前沿、顺应和引领四个关键词作为指导意见。充分利用现有技术类型,充分发挥现有技术功能,充分满足用户需要,充分调动用户愿望,实现“以纸质媒介、传统出版物为核心,以网络科技平台为后盾、以建立前瞻使用需求为目标、建立新型文化资源整合品牌”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 美国K12教育学习管理系统谷歌教室列第一[DB/
OL].多知网,http:///industry/20140617/1
548.shtml,2014-06-17.
[2] 黑晶科技VR超级教室1.0,定义VR教育行业标准[DB/OL].搜狐网,http:///20160920/n46
8789484.shtml,2016-09-20.
1MOOC和SPOC简介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国内称为慕课,一般是面向全社会开放。课程具有资源多元化,易于使用,受众面广,课程参与自主性等特点,国外主要的MOOC平台有Coursera、Udacity、edX等,国内方面,也涌现出了“东西部高校共享课程联盟”、“地方高校‘优课’联盟”、“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等校际的协同创新联盟。爱课程网、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教学需求也提供了一批小规模定制的在线课程。小范围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PrivateOnlineCours-es,SPOC)是在一定程度上MOOC的延续和发展。SPOC的“限制性”体现在对申请参加课程的学生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达到要求的申请者才能被纳入课程“小规模”指学生人数控制在几十到几百人,一般是面向某些学校或者某些特定学员开放的课程。SPOC基于在线优质课程资源,以在线学习和真实教室课堂为纽带,将教师的知识传授身份转变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同时也便于教师全方面深入了解学生。从本质上来说,MOOC和SPOC都是一种教学的促进手段。MOOC平台加剧了教学资源的聚集与利用,平台越来越多扮演着教师教学支持平台和教学过程数据聚集地的角色。针对MOOC+SPOC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虽然教师在课堂上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在备课、准备教学材料、实施教学改革过程中投入了巨大、难以量化的工作量,完善的MOOC平台可以将教师从学生成绩填报、课程考核分析与评价等过程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开展教学改革,有效支持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
2“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
“大学计算机”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课程,属于计算机基础课程“1+X”体系的第一层次。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课程先后经历“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等阶段。“大学计算机”课程包罗万象,知识点纷杂又不能深入展开,很多大学新生入学前不同程度接触过信息技术课程,学生上课听讲内容“似曾相识”、导致教学和学生的关注点分离,“上课玩手机”等隐蔽性逃课等现象始终存在。部分高校囿于师资水平限制,任课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更深层次上讲,由于授课过程存在大量重复性劳动,教学过程流于形式,甚至退化为计算机培训学校的软件培训课,更无从谈起更高层次的“计算思维”教育。教育部的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文件对于构建起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起到了规范作用,各高校通常以“理论知识传授+计算机与常用典型软件的操作”的形式开展。理论课堂上,事实与工具讲的多而思维讲的少,内容宽泛,讲解浅泛,以概念讲概念[1];实验课堂实验类型比例失调,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和创新型实验比例很低,甚至没有。课程内容没有新意,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给人留下课程水平低,作用不大,从而加剧了计算机“工具论”等狭隘的错误认识。大多数学校的计算机课程面临着缩减学时、压缩教学内容等现实问题,受限制于学时等因素教学内容面临舍弃等选择,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填鸭式教学”不可避免;同时学生被动学习之下学习积极性受挫,主动参与程度不高;另外师资数量的绝对不足和师资水平的局限,面临超额的教学任务,课程成为“复读机”式教学不能杜绝。针对学校实际和学生水平如何做到因地制宜,使得计算机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仍旧面临诸多问题。近年来,MOOC作为一种新的教学促进手段大行其道,以其资源多元化,易于使用,受众面广,课程参与自主性等特点给吸引了世人的目光。接踵而至的SPOC将在线教学和微视频、小众教学、集约化教育等融合在一起,不仅能够弥补MOOC教学“教师无法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的短板,而且可以做到与传统课堂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深度融合,因此选择采用MOOC+SPOC混合教学模式来改造“大学计算机”课程成为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
3我校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情况
我校“大学计算机”课程面向全校一年级本科新生在每年秋季学期开设,每期学员人数五千多人。面向20多个专业学院的80多个本科专业学生开设。实施MOOC+SPOC改造前,在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中,大学计算机课程分A、B两个层次开设。A层次学时设置为56学时(理论24学时+实验32学时);B层次48学时(理论16学时+实验32学时);”两门课程分别实施统一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考试大纲。近五年来,我校一直在深化开展“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2012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全部本科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摸底调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发放40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11份,掌握了第一手的调查资料。同时结合我校综合性院校特点,加强同各个专业学院的调研工作,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以每学期师生恳谈会、校际交流调研、对口支援高校培训等形式进行实地调研、参观考察,为开展混合教学积累经验。从2012年开始,我们按照学科门类从全校选取了20%的有代表性的专业,涉及本科、民考汉、民考民等多种类型的学生,开展MOOC教学探索试点,通过设置部分自学内容以“专题考核”方式进行。2013-2014学年,在完善教学内容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改革实施范围,选取40%的大学一年级新生实施MOOC+SPOC教学改革,采用网上自主学习+线下面授的模式进行。2015年SPOC混合教学改革模式[2]进一步深化,通过校级公共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立项项目形式,从教学方案实施与实践、教学过程设计、案例教学方法、在线学习模式、学生成绩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2016年SPOC教学改革全面铺开,以线上自学24学时+线下面授16学时的方式,实施滚动式并行流水化课程开设方法,根据学生人数和师资实际情况分批次独立完成。同时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从教材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习题课建设分别推进,目前经过两轮实践检验的教学视频已经在EOL教学平台上线,配套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也已编写完成,截至目前主编参编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省部级规划实验教材1部,配套教学案例3部。
4MOOC+SPOC混合教学模式应用实践
新生刚从中学传统课堂进入网络化的教学模式多有不适,学生们依旧希望大学教师在课堂讲思路、讲提纲、讲重点、讲难点、少术语、多示范,多提问、多讨论,通过对学习内容实施指导与引导、辅助以通俗的语言案例讲解、进行问答与互动来完成课程的学习。完全化的MOOC学习,容易导致师生沟通的缺乏,加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尚未完全建立。因此,承认个体的潜能和差异的同时注重个性发展,给不同学生的学习提供具有差别性和多样性的课程设计,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做到因学生而异。这种共性和差异性的存在,需要MOOC平台和SPOC课堂有机结合,为此我们实施了以资源为中心的混合教学过程设计(图1),以及混合教学实施模式(图2)。4.1构建课程资源平台,规范教学内容为便于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参考国内“东西部高校共享课程联盟”、“地方高校‘优课’联盟”、“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等MOOC教学平台,以及爱课程网、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等平台中的名校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开展具有自我知识产权的“微课”视频、习题库、测试库等全方位的教学资源建设。发挥互联网思维以资源建设为核心,充分依托我校EOL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平台,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等平台,充分挖掘优势课程资源,消化吸收后自主设计、重组教学内容,设计并完善现有教学案例,结合互联网+大赛,微视频设计大赛、多媒体课件立项等方式促进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开发,丰富和完善教学资源。优化课程学时数,通过减少传统课堂授课学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学时数的形式改造课程。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视频点播等形式增加学时自主学习时间,在形式和内容上减轻教师的重复性劳动,“大学计算机”试点课程学时调整为40学时,线上自主MOOC学习24学时(理论+实验),线下SPOC面授16学时。依据专业学科大类及学生受众不同,动态调整授课方式及教学案例。4.2加强教学设计,满足学生多层次学习需求开展混合教学环节设计和以资源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设计[3](见图1),构建混合教学实施模式(见图2),以有效支持学生自主学习,降低混合学习的难度。在立足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构。以“讲—节—测—练”为组织架构,以“微课”视频为主线,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讲,每一讲由若干节组成,各节之间前后呼应,各讲之间有机结合。每节之后安排小节测试,便于对学习内容进行即时测验,考察自主学习效果;针对技能型操作内容,提供3-5个同类型的练习作业,为课下自我练习提供学习材料。通过内容的重构,争取使学生线上学习做到“讲、学、测、练”相结合。3.课堂教学2.在线学习4.学结与评价1.课前准备MOOCTHEOL测试题教师学生教学资料iCourse中国大学MOOC学生资源池练习题图2混合式教学实施模式基于网络教学平台,丰富《大学计算机》精品课程线上教学内容,以线上线下互补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以翻转课堂,混合教学,小班教学等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延伸教学内容,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课堂,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教育公平。4.3营造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实施混合式教学实施模式(见图2)。线下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刺激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线上自主学习重视师生沟通交流,多方协同共同营建讨论区,使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求助驿站,学习经验的精华聚集区。线上学习由于缺乏线下课堂的教师面授的即视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正向反馈,而线上学习讨论区的功能承载了问题求助、课程内容讨论,学习情绪抒发等方面的内容。此外鼓励教师利用口头表扬进行鼓励、对作业完成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激励,感受主动完成工作的愉悦感,从而形成良性刺激,感受自主学习的激情。4.4多方位作业评价,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学生作业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手段,也是学生知识内化、迁移的体现。学生作业评价可以形式多样化,具体可结合实际开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引导的学生自评与互评、师生共同参与的复合式评估等形式的作业评价。无论哪种形式的作业评价,都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课堂上的直接观察、回答问题、读书笔记、师生座谈、访谈等教学信息反馈手段对学生的学习从正反两个方面给与客观公正的评价。特别的,针对学生作业自评和作业互评,需要教师利用自己掌握的丰富评估知识和教学技巧,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让学生全面掌握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评价意义、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作业自评使学生以一种直观的方式来审视自己的学习状况;作业互评使学生换一个视角来审视学生的作业并进行评价,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技能、培养和他人合作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无论是学生自评还是互评,教师都要及时引导学生的评价,根据学生理解的偏差修正评价目标、方法。适时抽查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及时掌握学生评价倾向,并在需要时提供建议。4.5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实施过程化考核由以往以期末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转向侧重于知识考核、能力考核、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主的形成性评价。根据“大学计算机”课程内容特点适时实施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贯穿课程始终。形成性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学习,还关注学生线上以及课堂学习对课程学习的态度、方式等。通过灵活开放的方式,如课上或课间师生片段性对话,电子邮件,读书笔记,QQ,微信等形式,对学习过程进行动态化监控,便于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图3“大学计算机”课程平均成绩对比改革后的大学计算机课程的课程评价公式为“总评成绩100%=线上成绩40%+线下面授30%+期末考试30%”。线上成绩,占总成绩的40%,包含MOOC视频学习,知识点测试,线上讨论等部分;线下面授包括出勤和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30%,侧重于课程相关内容的实验作业,以应用型和设计性实验为主,少量的综合性实验为辅,主要考察学生利用相关知识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期末考试为无纸化考试方式,占总评成绩的40%。期末考试以Office软件操作技能考核为主,从课程SPOC实用教程中分模块随机选题,通过无纸化考试的方式进行上机作答。图4“大学计算机”课程优秀率对比从近几年学生的课程考试结果中平均成绩(见图3)和优秀率(见图4)来看,其中2011为参照基准,为改革实施前的成绩评价结果;2012-2015为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后的课程总评成绩。2016年A、B层次合并,未列入对比。课程整体平均分稳步上升,优秀率大幅提高。
5总结
经过几年的MOOC+SPOC教学改革实践探索,我们通过建立以资源为中心的“大学计算机”MOOC教学平台,结合混合教学过程设计,探索实践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取得了较满意的教学改革效果。
作者:常耀辉 钟福如 蔡文青 单位:石河子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战德臣,聂兰顺,张丽杰,等.大学计算机课程基于MOOC+SPOCs的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8:008.
[2]常耀辉.基于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VisualBasic程序设计基础”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7,(01):26-32.
关键词:MOOC;微课程;经济学基础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编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8-0003-04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的兴起和迅猛发展,对高等教育,尤其是远程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一个真正的颠覆性创新。[1]顾晓清(2013)认为MOOC对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压力,从国际发展背景和中国本土化进程两个维度论述了中国MOOC本土化发展诉求及其对应策略。[2]与此同时,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微时代”,微博、微店、微网、微信等名词日益进入人们生活视野,微课程(Micro-lecture or Micro-course)也孕育而生。McGraw(1993)提出的“60秒有机化学课程”是微课程的雏形,[3]David Penrose(2008)正式提出微课程(Micro-lecture)一词,并应用于在线教育。[4]国内首先提出微课程并应用于实践教学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5]随后,微课程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张晓君[6]、刘名卓[7]等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微课程的设计与具体应用。MOOC环境下微课程的蓬勃发展,为我们探索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的现实困境
在我国,经济学基础是高职经贸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然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还存在诸多的现实困境。
1.庞大的理论体系与课时数不断缩减的冲突
经济学基础的课程内容主要涵盖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微观经济学主要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实现效用的最大化,单个生产者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以及政府如何纠正市场失灵,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其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采用个量分析的方法分析稀缺资源如何配置。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收入,采用总量分析方法分析国民收入、总投资、总消费、经济增长等经济总量如何实现充分利用。整体而言,经济学基础课程有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内含众多经济学流派(包括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新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等)。然而,由于当前高职教育的主流思想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突出技术、技能的特点,因此很多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压缩了经济学基础的课时数,由原来的72学时压缩到52学时,个别院校甚至压缩到34学时。课时数的不断减少与教学内容的庞杂,导致任课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而不断赶进度,进而忽视了学生的课程消化、吸收过程,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2.抽象的数学模型与学生数学基础知识薄弱的矛盾
经济学基础课程中,大量的经济学分析都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其中涵盖了大量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模型推导。比如,微观经济学弹性分析中关于微积分的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数学分析,宏观经济学中的乘数效应等。高等数学是经济学基础课程学习的先修课程,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都比较薄弱,经济学基础和高等数学基本都是在第一学期开设,个别学校甚至没有开设高等数学,从而导致教师讲授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补充高等数学相关知识,进而挤占本来就不多的课时,学生学习该课程时感觉晦涩难懂,易产生厌学情绪。
3.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与课堂教学实效不高的落差
笔者通过对浙江省典型高职院校的调研发现,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教师都认识到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的讲授教学,同时辅以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游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交叉运用,试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课堂教学实效不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然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学生依然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三、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的优势
MOOC环境下的经济学基础微课程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在教学理念、个性化教育、教学方式、课程实施方面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详见表1。
从教学理念方面看,MOOC背景下微课程教学强调职业能力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者和陪练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经济学课程的内在动力,通过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实现快乐学习的目标。
从个性化教育方面看,MOOC背景下微课程教学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等方面的需求,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和学习进度自主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
从教学方式方面看,MOOC背景下微课程教学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有移动设备,可以联网)、无限次地观看视频教学内容。对于经济学基础课程中的一些教学重点、难点(如晦涩难懂的数学公式、经济模型等),学生可以通过多次重复观看加深理解,顺化和重构知识。
从教学实施方面看,MOOC背景下的微课程教学可以通过课前观看微课程,做笔记、看教材,课前记录没有看懂的知识点、关键词,通过经济学基础微课程的线上论文与其他同学、老师提问交流;课堂上通过生生、师生讨论释疑难点和重点知识;课后学生通过线下的协作式学习,完成相关作业,进一步巩固和顺化知识。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MOOC背景下的微课程教学为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因此, 可以借鉴MOOC背景下微课程的理念和技术,对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进行优化设计,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四、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的设计与实现
1.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的设计
(1)教学目标的设计
微课程作为MOOC 环境下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补充,对于课前线上知识的学习效果、课堂互动研讨的活动设计以及课后线下团队协作完成作业具有主导性的影响。因此,经济学基础微课程是由多个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短小精干的影音视频构成。在设计微课程时,需要分析授课对象学习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利益诉求――即提高自身经济思维意识,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从事经贸类工作打下坚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就所处的学习环境而言,大多数的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开设在大一的第一学期,有些学校规定大一的第一学期不允许学生携带电脑,但是大多数学生都拥有智能手机、iPad(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微课程的教学总目标,在总目标下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一般来说,这个教学目标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是掌握某个知识点或核心概念。
(2)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之一。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教学内容主要的载体是微视频,每个微视频时长大约6-15分钟。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之前,必须权衡教学内容的连贯性、目标性及层次性。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是指虽然经济学基础微课程是由众多微视频构成,每个视频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在对经济学基础微课程进行内容切割的时候,要考虑到各个知识点的内在关联性,要让学生可以通过多个独立的有关联的微视频学习,系统掌握经济学基础的基本原理,进而可以分析实现社会的经济现象与问题。教学内容的目标性是指教学内容的选取要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是指由于微课程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多次重复观看经济学基础的微课程。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学内容的选取要迎合不同学生的需求,学习能力一般的、经济学基础知识掌握不佳的学生可以达到熟练掌握,学习能力较强、经济学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的学生可以达到充分掌握,要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实现个性化教学。
(3)MOOC教学环境设计
目前,Coursera、edX、Udacity提供了MOOC课程教学环境平台,能够帮助高校运行在线课程。但是,这些平台是为名校、名课、名师提供课程运行的平台,高职院校受制于本身师资水平,加入平台后的运行成本巨大,而潜在学生的数量较少。因此,对于普通的高职院校而言,可以借助本校的数字化信息平台(教学资源库、优化版的精品课程网站)进行微课程教学。MOOC数字化教学环境包括课程管理和微课程的制作,具体内容见图1。
(4)教学实施的设计
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的教学实施设计主要包括: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生生、师生的互动讨论学习和课后线下协作式学习三个环节。课前学生自主学习主要是指,借助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联网登录MOOC环境下的经济学基础教学资源库或经济学基础精品课程网站,观看相关视频,记下关键词和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疑点,通过MOOC环境下的数字化平台,在线交流学习中的难点和疑点,形成一个初步的知识建构。课堂上通过小组之间生生讨论形成基本认识,并与老师和同学进行分享,教师点评、精讲难点和学生的疑点,进一步巩固和同化相关的知识点。课后的线下协作式学习主要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布置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经济现象或问题,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原理或知识完成相关的经济现象或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巩固和顺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具体见图2。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MOOC环境下的经济学基础微课程教学,两头在外(即通过MOOC数字化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中间在课堂(主要是生生、师生交互讨论学习),强调职业能力本位,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的理念。因此,不能采用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方法,而应凸显过程性评价,同时辅以多元化主体参与学习效果的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在线学习微课程的时长、参与论坛讨论交流的次数、微视频学习过程中微练习的测试情况、经济现象或问题的作业完成情况综合评定。多元化学习评价是指学习效果的评定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由教师评价、小组成员的互评、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其他学习小组的评价四部分构成。
(6)内嵌式学习支持的设计
为了保证微课程教学的顺畅进行,内嵌式学习支持是必不可缺的一环。根据经济学基础微课程的特点,可以从教学内容的微视频支持、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和学习效果评价的支持三个维度进行。教学内容的微视频支持主要是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利用视频录制软件或录制工具,录制时长在6-15分钟的教学视频,并辅以相关的字幕信息,同时可以设计相关的提示性信息以及配备微练习,学生必须在每周的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作业,没有及时完成的学生本次作业成绩为零分,进而督促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建构知识。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主要是指在微视频的讲授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善于利用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可以通过线上交流讨论,同化或顺化经济学知识。学习效果评价支持主要是指MOOC环境下数字化平台应该设立相关的板块或系统跟踪,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参与讨论情况、完成作业情况等进行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
2.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的实现保障
(1)高效运转的课程教学团队是基础
在国外,MOOC环境下的微课程建设,至少需要10人参与其中(包括主讲教师、教学助理、技术支持等)。在国内,以清华大学开设的《电路原理(一)》为例,其教学团队是由6名教师+3名助教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此外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还有19名志愿者参与论坛答疑。[8]由此可以看出,高效运转的课程教学团队是实现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教学的基础。
作为普通的高职院校,教师数量相对于学生数量而言,普遍存在师生比例不合理的状况,教学团队的高效配合、有效实施课程建设团队就更为重要。一般来说,至少需要4名教师和4名助教。在4名教师中,2名负责课程知识点拆分,1名负责视频录制和编辑,1名负责相关习题作业的设计。4名助教(大二学生担任)中,1名负责学习资料的上传,3名负责论坛讨论答疑。
(2)制作精良的微视频是关键
要想实现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的有效实施,制作精良的微视频是关键。要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由于经济学基础的相关理论知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生动的媒体素材和教学案例,因此,一般情况下可以首先利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制作贴近学生生活实践的PPT课件,然后利用Camtasia Studio8.0屏幕录制软件录制微视频。录制的过程非常简单,只要打开要录制的PPT,然后打开Camtasia Studio8.0屏幕录制软件,教师按照正常的语速进行讲解,录制完毕点击保存就可以。
(3)优质的MOOC数字化运行平台是保障
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顺利运行离不开优质的数字化平台保障。优质的MOOC数字化平台要求对所有学习者开放,而不是仅仅针对本校学生,想要学习的学习者可以通过注册帐号完成身份的确认,进行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平台上的相关数字化资源(包括微视频、微练习、微课件)都可以随时下载或在线播放,支持文件、视频格式的转化,能够支持实时聊天,具有未完成作业的提醒任务功能和自动测试评分功能等。
五、结束语
MOOC环境下的微课程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新宠。本文在分析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MOOC环境下经济学基础微课程的设计与实现路径。经济学基础作为一门理论课程,如何借鉴MOOC环境下的微课程优势,提升课程教学质量,还有待进一步的检验。
参考文献:
[1]Christensen C.The innovator's dilemma: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M].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2013.
[2]顾小清,胡艺龄,蔡慧英. MOOCs 的本土化诉求及其应对[J].远程教育杂志,2013,31(5):3-11.
[3]McGraw L R A. A 60-second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J].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1993,70(7): 543-544.
[4]Shieh 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6):1-3.
[5]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6]张晓君,李东哲,陈雷.微课程视频制作中的注意引导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8):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