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狼爸式教育范文

狼爸式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狼爸式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狼爸式教育

第1篇:狼爸式教育范文

关键词:虎妈狼爸;儿童社会化;家庭教育;教育方式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7-0085-02

在大众媒体传播渲染下,华裔蔡美儿携其作品《虎妈战歌》从天而降。尔后媒体又将“狼爸”萧百佑及其撰写的家庭教育一书《所以,北大兄妹》带入百姓视野。在当今快乐教育、赏识教育理念大行其道之时,媒体热议的虎妈狼爸式管制教育,在育儿书市场上再度流行并催生出众多耀眼的“成功范本”。强悍管制教育理念催生出一个个成功育儿的案例,是纯属偶然巧合还是其具有普世的价值?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这种教育理念能否代替快乐赏识教育使青少年走向成功,其可行度几何?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

一、对“虎妈”“狼爸”的评析

“虎妈”蔡美儿在其作品《虎妈战歌》中列出了她对女儿的十项要求,如不准在同学家留宿,不准参加玩伴聚会,不准留在学校玩,不准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每门功课至少得到A,必须学习钢琴或小提琴等。她还详述如何把两个女儿调教成全A生,并让女儿们成功登上卡内基音乐大厅。

“狼爸”萧百佑是位商人,他不准孩子看电视,不准孩子自由上网,不准孩子随意开空调。他在其书《所以,北大兄妹》中大赞:“藤条是个好东西,打了不伤筋骨,但非常疼。只有疼了,孩子才能记住!”他表示:“孩子是民,家长是主。打是一种文化。”在他的棍棒教育下,他的三个孩子先后被北京大学录取。

在媒体的渲染下,被冠以“虎妈”“狼爸”标签的蔡美儿、萧百佑是凶神恶煞的,除了打骂之外,不会干别的,实则不然。他们的打骂是较为理性的打骂,是讲规矩的打骂,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地一顿乱打乱骂。打骂之外,他们也讲柔情[1]。

《华尔街日报》在《虎妈战歌》的书摘《中国母亲为何更胜一筹》中,将该书定位为“父母如何管教孩子”的育儿手册,在蔡美儿看来这本书实则是一位母亲的心路历程、一部回忆录、一种带自嘲的反思。书中的部分并不是母亲看到女儿钢琴技术进步的成就感,而是和小女儿的激烈争吵让她认识到自己的管教过于严厉,转而让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蔡美儿认为,她这种在外人眼中有些严苛的教育,实质上是帮助孩子掌握人生的最初选择权。因为孩子年幼,不了解社会,不可能理性思考,更不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家长要帮助孩子,肩负起这个责任。闲暇时间蔡美儿会和女儿们趴在床上读书,一起做中国菜,和孩子们一起去旅行,教孩子们游泳、打牌。

萧百佑也并公众眼中的“野蛮父亲”。他从三岁起,就和子女沟通好家规,一旦犯规子女们就清楚地知道,爸爸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用什么方式打哪个部位、打多少下、打的力量有多重。萧百佑认为,孩子身上有三个特性:动物性、人性、社会性。在12周岁之前,孩子身上动物性的特点表现得比较强烈,必须用“打”的方式才能让孩子懂得是非道理。在他的孩子12岁之前,他都是以打为主,但孩子到了12岁后,为人品行已经基本成型,就不会对孩子动手,而是完全依靠说教[2]。

诚然,蔡美儿、萧百佑对子女管教严厉,但是绝非媒体片面渲染下的野蛮、不近人情的形象。子女的相继“成功”有其严厉管教的原因,但绝不可泯灭他们为人父母的通达一面。

二、从社会学视角分析“虎妈”、“狼爸”事件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3]。人的社会化发展贯穿每个人一生,大致经过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其中,儿童期是人的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期[4]。儿童进行社会化的第一个基本单位是家庭,它对一个儿童个性的形成、特定心理品质的培养以及行为方式的调节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个人和家庭的交互作用,儿童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等能力和最初行为的方式,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能力。

(一)“虎妈”“狼爸”教养方式分析

父母通常采用的教养方式大抵分为:民主型、权威型和放任型。民主式的父母关爱性强,注重理性,以就事论事的态度与子女进行双向的沟通,乐于和子女讨论并解释管教的理由;权威式父母以绝对的标准控制子女,对子女较少接纳,强调服从,常以体罚的方式达成让子女服从的目的;放任式的父母容易接纳子女的各种要求,并给予子女许多自由而少加控制[5]。

1.权威型教养方式分析。“虎妈”在教养女儿的过程中,对女儿们的生活及学习做出严厉的要求,一旦女儿们表现欠佳,将会受到严厉地斥责。“狼爸”与其子女沟通家规,约束子女的行为,一旦他们违背家规,将会受到约定好的处罚。可见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孩子严格要求并施之斥责和体罚。

从教养方式分析,“虎妈”“狼爸”具有一定的权威型教养方式表现。他们以绝对的标准要求子女,以体罚的方式达到让子女服从的目的,通常表现为棍棒式教育。“虎妈”、“狼爸”正是通过严厉的斥责或者体罚对其子女的“不当”表现进行管教的。正如萧百佑所说:“12岁之前的儿童动物性表现为多,依靠理性的说教难以产生明显效果。”严厉的棍棒教育能使这一阶段的儿童较为顺利地接受父母的引导,有助于减少克服“父令子不从”的现象。

然而,过度的权威型教养并不能起到有效作用,只能适得其反。对孩子动不动就打骂,成天板着面孔,还自认为是一种好心,殊不知这种严厉打骂对孩子的心理容易造成心理创伤,并且造成孩子缺乏蓬勃朝气与自我判断力,形成唯唯诺诺的性格。

2.民主型教养方式解读。民主型教养方式中,父母对子女不是压迫而是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让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能够平等积极地与子女进行心灵沟通;家庭充满了民主的气氛,大家是友好协商而不是父母独断独行、专横跋扈。在较多公众眼中“虎妈”、“狼爸”是一副凶神恶煞、专横跋扈的形象,用成套的家规禁锢孩子的天性,动辄就对子女表现欠佳的行为进行斥责。然则,深究会发现“虎妈”“狼爸”民主、通达的一面。“虎妈”在与小女儿激烈争吵之后,反思到自己对女儿管教过于严厉,放弃了让小女儿学习小提琴的打算而允许她学习颇感兴趣的网球。“狼爸”直言到:“在其子女12岁之后就不会采用‘打’的教养方式,而是依靠与孩子沟通进行说教。”同时,“虎妈”“狼爸”都会在闲暇时光与其子女一同旅游、休闲、唱歌、做家务等,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虎妈”、“狼爸”的家长作风中带有民主的风格,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训责与体罚。父母不考察自己子女的特殊情况,一味严加管教容易激化父母子女之间的矛盾,造成他们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在儿童时期,过多依赖民主式教养方式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思维较简单,不能准确把握父母的意图,只是凭借天性去做事。从这一角度来看,儿童社会化阶段父母为与子女建立良好的心灵契合,诸事与子女进行协商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实施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同时要辅之以权威型教养方式,才能事半功倍,起到良好效果。

笔者认为,“虎妈”“狼爸”的教养方式是以权威性教养为主、民主式教养为辅,这两种教养方式都能从他们与子女的交互中找到原形。对“虎妈”“狼爸”简单定位为不称职父母、只重体罚父母是有失偏颇的。

(二)基于“虎妈”“狼爸”现象分析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

家庭是一种具有婚姻或者血缘关系的日常生活的最小社会细胞。家庭和儿童密不可分,两者既有亲情关系、经济关系,又有教育关系。家庭是人社会化的开端,家庭对儿童的影响比任何其他社会元素的影响都要早,并对他的一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教育功能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难以替代的。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正规,是以无意识的自然的隐形教育为主。“家庭为儿童提供了第一次人际交往、第一种人际关系、第一次社会规范、第一个社会角色”[6]。

在“虎妈”的要求下,女儿们学习音乐、网球、游泳等技能,这些基本生活技能能够让女儿们更好地进行社会生活。同时“虎妈”规定女儿们不准抱怨,这其实是在培育女儿们的耐挫力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培养她们的独立意识与精神,让她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狼爸”在子女的智力、学业、行为习惯等方面付诸较大心血,子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在学业、智力上取得建树,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虎妈”“狼爸”为子女倾注心血,是在培养子女掌握基本生活的技能,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完成从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即儿童社会化的过程。“虎妈”“狼爸”从小就与孩子订立“家规”,让孩子们遵从,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在培育子女的契约意识和法纪观念。培育儿童的契约意识和法纪观念同样是儿童社会化重要的内容。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家庭生活是真正的教育中心。家庭教育总是把情感渗透到教育过程中,对儿童的个性、情感、思维、认知、行为技能等方面的发挥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孩子一生下来,最先感知到的是自己的父母、家庭成员和家庭环境。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因此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虎妈”“狼爸”在对其子女进行社会化教育中,努力唤醒、发展和激发孩子的潜在力量,让他们学习基本生活技能、促进自我观念发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奠基人生发展的根基,从而实现子女的不断发展。

三、“虎妈”“狼爸”事件的启示

“虎妈”“狼爸”教育下的子女取得了某些方面的“成功”,尤以学业为著。对于他们的社会舆论形成鲜明的两极:趋之若鹜的热捧与深恶痛绝的批评。他们以打骂管制为主的教育理念在引发热议的同时,也应该带给我们的是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要启示。

(一)从教育方式差异看“虎妈”“狼爸”事件的启示

在我国,有些父母依然受残余封建家长制思想的影响,对子女过多干预、过多保护。这些父母一直秉持着“为了孩子明天”的信念刺促不休,为子女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特长班、提高班,精心为子女下一步发展做出安排。一旦子女表现欠佳,轻则一顿说教,重则一次体罚。殊不知,这种严厉的“家长”做派在一步步吞噬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把孩子一步步培养成完成计划、目标的机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过分权威的家长做派很容易导致孩子缺乏朝气,造成子女的胆怯、懦弱、退缩、自卑等不良行为,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子女心理失调与心理障碍。父母严厉惩罚式教养也往往使孩子形成粗暴、野蛮、敌对、说谎等不良个性特征,严重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虎妈”“狼爸”在某种程度上属于权威教养型的父母,但是他们懂得在适当的情况下,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子女最真实的想法,增进彼此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对孩子强烈地抵制做出自我反思,权衡子女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强制地要求子女服从。因此,对于那些一直高擎自上而下管束教育的家长应适当给孩子“松绑”,不能过多干预和保护。

(二)从教育目标差异看“虎妈”“狼爸”事件的启示

《论语》有云:“学而优则仕。”自古以来,我国对学业尤为重视。伴随文化的传承,现代社会的很多父母依然把子女成绩上的优劣作为子女发展的成败。在很多父母眼中,“虎妈”“狼爸”的子女在学业上建树斐然,这就代表着成功。他们的教育目标就是考上名牌大学,谋取稳定工作。而国外父母却一直秉持自由教育风格,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操作力和创新思维。

从中西方教育目标的差异可以看出,很多人眼中的“虎妈”“狼爸”的成功并不是全面意义上的成功,是狭隘片面的。人生的丰富多彩怎能仅仅用学业上的建树来描绘?正如哈佛大学前校长萨默斯说:“哈佛两个退学的学生比尔盖茨和马克·扎克伯格改变了世界。”对于一个孩子的长远发展而言,重在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操作力和创新思维,能够让其更适应社会生活。而学业上的成就不一定能够代表创新思维与能力的斐然。从高等学府走出的莘莘学子若只是一个个“纸上谈兵”的说客,在实践中不懂得变通、老气横秋、缺乏活力,社会何以发展与进步?

“虎妈”“狼爸”的子女能否在其他方面做出辉煌成就我们尚无法考证,笔者仅对那些视考上名牌大学为教育终极目的的想法做出否定。教育目标不能仅仅局限到上名校方面,更大的层面应该在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操作能力、创新思维上。因此,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教养过程中,要培养子女的兴趣,给他们适当自由空间,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赏识与肯定,让他们自己在与家庭、社会的交互中自然发展、学会生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是说。

四、结语

“虎妈”、“狼爸”的强制管束教育短期来看是有明显效果,尤其是对于子女的学习成绩而言。但是这种教育能否成为社会的普世价值将却值得商榷。毕竟每个孩子天性和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是不同的,虎妈狼爸式的教育方式是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每位父母不能将所谓媒体热炒的“成功模式”信手拈来,成功不能模仿,更不能复制。笔者依旧倡导:父母应立足子女自身情况,以赏识教育为主,辅之以管束理念,因材施教,才能在当下培养出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怀谦.虎妈·狼爸·犬子[J].啄木鸟,2012,(2).

[2]韩艳,陈力华.虎妈狼爸:教育只需棍棒?[J].神州,2012,(4).

[3]郑杭生.社会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张加勇.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5,(2).

第2篇:狼爸式教育范文

不同的叶子开出不同的花,不同的钥匙打开不同的锁,不同的孩子也适合不同的教育方式。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界上的人也是各不相同,一种教育方式也就不可能适合所有人。那些在社会舆论中频频出现的教育方式,不见得就是最好的。所谓教育方式,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狼爸”萧百佑对子女军事化的管理,使得他的孩子们从小听话懂事、成绩优异,其中三个孩子被北大录取,但这样的结果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许多提倡赏识教育的人对此更是坚决反对。同样华裔“虎妈”对女儿要求严格,她这种中国式的严厉教育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引起轩然大波,在美国展开了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羊爸”,羊爸们对孩子们态度温和,互相尊重,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他们的孩子同样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都培养出一个个优秀的学子,从而也说明了这两种教育方式都不能说是最好的,只能说对于他们的孩子来说那是一种成功,是分别适合他们孩子。

每一种教育方式都有利有弊,对于不同的孩子,利与弊的表现也是不同的。也许在某些孩子身上,“狼爸”式的教育会使他们的个性被压抑,而有些孩子则会有更多的自我约束力;“羊爸”式的教育可能会让一些孩子的性格过于软弱,但也可能让一些孩子受到赏识,从而更加自信。两千多年前,教育界的祖师爷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狼爸”“羊爸”的教育方式并不能作为一种模板去效仿,各位家长应理性思考,选择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慎重走好子女教育的第一步,这样才最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第3篇:狼爸式教育范文

“虎妈”“狼爸”,顾名思义,他们所用的是极端严厉的“彪悍教育”。“狼爸”说,在家中父母是君,孩子是臣,一旦孩子违反家规犯错误就是一个字――打!听到这样的教育方式,我想所有的孩子都会脸色煞白。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我第一次被打的情景:那是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因为没背熟乘法口诀,数学考试没拿满分。结果,父亲拿一根细竹鞭,重重地抽在我的小腿上,边打还边骂着:“我叫你不好好读书……”打完又把我关在房间里继续背乘法口诀,还说“再背不下来就再打”。当时我孤独地坐在房间里一边抽噎一边背书。小腿上火辣辣的,我撩起裤腿,一道道红色的条痕,触目惊心。“我肯定不是他们亲生的孩子!”“我要离家出走!”“长大了我要报仇!不会让你们好过的!”……恶毒的话语曾一遍又一遍地在我心中呐喊,父亲在一瞬间变成了我的仇人。长大以后,我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那份仇视之情也渐渐被感恩所取代,但那严厉的责骂,那抽打的红痕,那无助的孤独,永远印刻在我的心里,难以抹去。其实,父母的责打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身上的痛,更多的是心灵的创伤。

傅雷教子之严是出了名的,然而生活中他又是一位可以无话不谈的像知心好友一般的父亲。他在书中写道:“我与儿子的相处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又说,“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他们是父子,也是朋友。比起“虎妈”“狼爸”,我想我们需要的应该是像傅雷那样的家长。其实,每个孩子都童心未泯,谁不贪玩,谁不犯错?我们需要的不是鞭挞,而是引导。中国自古便有“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教育佳话,还培养出了孟子这样的圣人。为什么非得“棍棒底下出孝子”呢?可不可以做朋友呢?

在每个人心中,家永远都是最温暖的地方,谁也不希望它变成恐怖的地狱。在“虎妈”“狼爸”成功的背后,也还有孩子因不堪家长的重压而自杀,或被家长失手责打致死的惨剧。

其实,我们还不是足够坚强!可不可以做朋友呢?

童年的记忆应该是最美好的,何况时光短暂易逝。比起虎妈狼爸们严厉可怕的面孔,我们更希望在回忆童年时能这样感叹:“我爸我妈是我的哥们儿,姐们儿!”

点评

第4篇:狼爸式教育范文

对教育方式的探讨,国人历来以“批判极端案例”为思维切口。于是,诸如“狼爸”、“虎妈”一类的称呼,频频见诸报端,并引发轮番热议。透过纷繁复杂的口水之争,此类讨论的核心议题,其实一以贯之:何种程度上的肉体痛苦,能被认可为“教育的必须代价”?

此番“鹰爸”出场,其主线桥段仍无甚新意,依旧是一位决绝家长,和一个苦情孩子的故事。唯一不同的是,在“望子成龙”的心切之余,何先生的行为,多少还有些医学依据。但,遗憾之处在于,网友的各种跟帖,并未曾对此“特殊性”表现出足够关注。所以不出所料,针对具体案例的意见反馈,再次沦为虚空、抽象的纯观念辩论——“要疼爱子女,抑或锻造子女……”

事实上,上述争执的本质,仍不外是“教育的合理肉体痛苦”。一次又一次,诸多极为偶然的教育个案,都被公共舆论归于此一终极命题。但诡谲的是,这种周期上演的讨论,似乎未形成某种共识,甚至看不到“意见趋同”的希望。在普遍的、“为了孩子”的初衷下,激辩的公众无力寻得理性探讨、说服对方的路径。究其原因,热衷口头攻伐,而鲜有发端学理、遵从逻辑的游说,实乃根源。例如,某些持“最大程度减低教育肉体痛苦”论者,尚不自觉祭出“因为我对,所以你必须信服”的幼稚语式。

第5篇:狼爸式教育范文

“打”也要打得科学

《家教与成才》:你在什么情况下会打孩子?

萧百佑:孩子违反了家规,我就会打。比如,为了培养孩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我规定他们不许喝可乐,不得到允许不能吹空调,不能随便打开冰箱门……孩子违反了不同的家规,挨的打也不一样。

《家教与成才》:你觉得打和讲道理,哪个更重要?

萧百佑: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国法跟普法教育一样重要,在家里,家规跟讲道理也一样重要,缺一不可。

《家教与成才》:你提倡要科学地打孩子,怎么打才科学?

萧百佑:孩子在12岁之前要严加管教,但不能简单粗暴地打,也不能胡乱地打。规定在前,严加教导,问清来龙去脉,最后实施,才是科学的打。在打之前,我首先会跟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明白他为什么挨打,并且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该打哪里,打多少下,最后,以打为惩戒。此时,打只不过是一种必要的惩罚形式。这样,以后如果孩子犯同样的错误,他就会明白将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有很多家长会由于孩子“不听话”等原因,情急之下带着愤怒等情绪打孩子。如此打孩子成了家长的情绪宣泄,是非常错误的,孩子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挨打,伤了孩子的皮肉,却起不到教育的效果。而我绝对不会狂风暴雨般地乱打,而是用藤条这类惩罚工具,是完全理性地打孩子,主要打手、打脚,打多少下,什么样的力度,打得非常精确、科学,造成的皮外伤三天之后也会褪掉。

《家教与成才》:为什么12岁之前打孩子,12岁之后就不打了?

萧百佑:我认为,人身上有三个特性:动物性、人性和社会性。在我看来,在0-12岁这一年龄段,动物性占主要成分,孩子很多行为都是无意识下进行的,所以要用鸡毛掸子来立规矩,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而12-18岁,人性才逐渐占主导地位,开始懂得是非曲直;18岁以后,才有社会性的表现,才有社交需求。所以,在孩子12岁之前,我都是以打为主;到了12岁,孩子的品行基本定型,我就不会再打孩子,以说教为主。

传统教育对孩子更有利

《家教与成才》:何谓“萧式民主”?

萧百佑:我们家的民主是――孩子是民,家长是主。因为成长中的孩子们对事物的分辨和识别能力还有所不足,自制能力也有所欠缺,所以我对孩子们提出了“萧式民主”。我坚信,传统的家长式教育制度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家教与成才》:你认为中国传统教育对孩子的培养更有利?

萧百佑:当然。我主张对孩子实施传统的教育。如今国家开放了,很多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方式方法传播进来,但很多却不适合我国的国情。我认为,家长以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孩子,孩子有可能会很快乐地成长,但这对民族没有贡献,将来我们的孩子是否会丢了国家的传承?因此,即使要学西方好的东西,也必须以传统教育为基础,“学贯中西,以中为本”。而接受西方教育的最好办法,就是从小将孩子送到西方国家,给孩子提供成长环境,让孩子在全部的完整的西方教育体系下成长。

《家教与成才》:你是如何对孩子进行传统教育的?

萧百佑:传统的教育就是读圣贤书,让他们接受传统的思想。一些规范小孩子行为的古书,必须让他们从小背诵,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慢慢地体悟其中的道理,如《三字经》、《弟子规》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给他们讲解,他们不懂时也会提出问题,作为家长,一定要给他们讲清楚。家长必须掌握这些知识,未必之前要通读,但是在教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言传身教,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

《家教与成才》:除了打,能说说你在家庭教育中的其他方法吗?

萧百佑:可能很多人并不完全了解我的教育。我不仅仅强调打和规矩,还注重言传身教,我与太太结婚至今从未吵过架、红过脸;从不用粗话骂孩子;从不在孩子面前打麻将……另外,家长的教育一定要保持一致,一主一副分工明确。比如我太太就非常支持我,是我教育孩子的最大助力,我常常出差,她就负责执行、反馈,这样无论我在不在家,教育效果没有差别。

《家教与成才》:如何才能教出优秀子女?

萧百佑:首先,要投入精力。每个孩子出生前,我都会花8个月的时间,陪怀有身孕的太太出国旅游。我认为,感受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是最好的胎教。

其次,父母的知识结构,或者说父母的文化高不高。我不是指有本科、硕士学历文化程度就高,而是说在社会常识方面有良知、懂得社会公德、伦理道德的父母,就是我眼中有文化的父母。当然,知识是越丰富越好。

第三,尽量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外部环境。我给自己的孩子选最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要读书,就得有好老师,就得有好家长,才能有好孩子。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言传身教。有道德、有伦理,不在孩子面前讲粗话,相信老师,这些家长就是好家长,他们的孩子就肯定好,这种家庭教育的效果会事半功倍。

后记:“狼爸”萧百佑用自己的方法,先后帮亲朋好友教育了30多个孩子,并取得了显著效果。他表示,希望退休后建私塾,免费帮助家长教育孩子,为社会服务。新华网调查显示,有85.4%(328票)的网友认同“狼爸”的教育观念,只要孩子能上名校就行;14.0%(54票)的网友不认同,认为上名校不代表一定成功;另有0.52%(2票)的网友选择了“不好说,很困惑”。

第6篇:狼爸式教育范文

“军事化管理”是否适合学生的发展

管理学家亨利・艾伯斯说过,上级领导的职责就是要把下级的行为纳入一个轨道,以便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对于学校来讲,怎么样才能让学生进入“轨道”,怎么样规范学生的行为呢?在“鹰爸”、“虎妈”式的管理中,我们可以看出明显的军事化管理方式。家长的做法孩子必须执行,家长的意志孩子不得反抗。然而过度严格管理未必是科学管理,在“严”字当头思想的指导下,学生管理就会走向误区。

严格管理≠严厉管理

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严格要求是管理应该做的,而且是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但“严”不是严厉、严酷。管理过严,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压抑、自卑感重、自制力差、胆小怕事,甚至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这既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学生管理要正确把握严格管理的尺度、严中有宽。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任务是既要激发儿童的信心和自尊心,也要对学生心灵里滋长的一切错误的东西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中小学学校的教育都是针对身体和心志均不成熟的年幼学生,他们必然会有许许多多不成熟的思想和行动。作为管理者,爱学生就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对于有碍于学生健康形成的不良习惯,错误言行,甚至有悖于社会公德触及刑律的恶劣行为,学校和教师有义务更有责任对其进行纠正。“以人为本”的教育,不是说事事顺从学生,关键是:一方面,在合乎情、理、法的时候,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学生正当的追求,顺乎学生的要求;另一方面,“以人为本”应该在规则、纪律、制度之下,尊重学生的权益、个性与自由。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人为本”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帮助、尊重和关爱,管理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而不是任性,要对学生宽容而不是纵容,对于不合乎情、理、法的需求,管理者要坚决抵制,通过说理、沟通、感化、激励等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教育,也就是说表扬与批评,激励与惩罚一样都不能少,这才是科学的教育规律,才是完整健全的教育。

不出事≠没有事

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成长发展中的学生。实际工作中,学生管理要“管”的方面很多,小到学生的坐立行走、穿着打扮,大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前途命运,以及学校班级的建设与发展。许多教师满腔热情,事必躬亲,早晚跟班,无所不管,甚至充当着“管家”、“警察”或“保姆”的角色。这种管理虽然有利,但弊大于利。管得过多过死,容易造成学生依赖性强,创造性、独立性差,缺乏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也容易使管理者陷于杂务,疲惫不堪,不利其自身的完善与发展。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管理者采取“堵”的方式较多,如实行“全封闭管理”以避免学生受校外不良影响,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以控制学生越轨行为等等。采取“堵”的方式,减小学生犯各种错误的可能性,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是必要的、有利的。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小气侯”,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但仅仅靠“堵”是不行的。过多地应用“堵”的方式,容易使学生成为工作的“对立面”,增加教育阻力;而且不利于增强学生的抵抗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少数的管理者以“不出乱子”、“不出事”为目标,采用“盯、吓、压、罚”等方式管理学生,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引发的问题却不少。

陶行知认为“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其思想从根本上说,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做到“管放结合”。

“惩罚式管理”是否能激励学生前进

惩罚管理≠体罚管理

“虎妈”、“狼爸”、“鹰爸”……越来越多的家长尝试从动物行为中寻找灵感,并从中提炼出“严厉管教”“棍棒体罚”“极限训练”等教育理念,手段虽然残忍,但效果似乎也比较明显。一时间,虎妈狼爸们邀约不断、讲座爆满、书籍热销,动物教育学汹涌而来。虽然在这些“怪兽家长”的方式下孩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种方式的教育并没有得到大家广泛的支持,原因在于体罚并不是好的管理方式。然而,部分教师伤害学生的案例仍旧屡见不鲜。

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也可能具有很好的教育性,但它取决于教育工作者对这一教育手段的具体运用是否符合教育科学和儿童发展的规律。对学生的惩罚是教育事业赋予教师的专业权利,也是教师的专业和道德上的职责。

随着惩罚的副作用越来越被放大,学校管理者逐渐接受了以鼓励为主的教育原则,对孩子尽量多表扬,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甚至,不少管理者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对孩子所犯的错误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有的管理者认为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心理比较脆弱,打不得、骂不得也说不得,要是说他几句,他跳楼了,那我这个老师还当不当啊?一些管理者认为,不打不骂学生就没办法管理。

有专家认为,通过打骂来教育孩子,很容易让孩子在打骂中失去自我,有可能因为打骂,孩子取得了好成绩,但却让孩子产生了无比的顺从感,失去了主见和自我创造力,人格发生变化,很可能在以后的人生某个节点中就会再次失败。

惩罚不等于体罚。一些管理者认为,不痛在体,学生就无法刻骨铭心,这是对惩罚的误解。有很多管理者因为惩罚措施使用不当而导致的不良后果,所以管理学生必须反对体罚等粗暴教育方法,但是教育也不能因此没有了惩罚。

惩罚鼓励≠鼓励惩罚

黄鸣先生曾说:“批评要带着表扬的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这句话可谓是道破玄机。有些管理者认为,惩罚就是惩罚,和鼓励、表扬没有关系。其实,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多激励,少批评”。要善于发现学生自身优点、长处,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和处罚。学生管理工作要在惩罚中鼓励,而不是出了问题,鼓励管理者实行惩罚。

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犯错误是正常的,对待学生的错误,一味的迁就或以表扬代替批评都是对学生不负责任,面对学生的错误,管理者要理直气壮的进行批评教育甚至必要的惩罚,对学生批评或惩罚学生的目的,不是为了发泄老师的不满,伤害学生的人格和尊严,而是通过必要的惩罚教育引导学生改正错误,激发学生追求进步才是教育惩罚学生应该达到的目的。

有这样一则故事: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时曾偷偷的杀死了校长家的狗,这在西方国家显然是难以原谅的错误。

但麦克劳德遇到了一名高明的校长,惩罚他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正是这种包含充分理解、宽容和善待心怀的方法,使小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若贝尔领奖台。

批评惩罚和表扬学生都是教育学生的手段,二者不可偏废,但无论用何种方法,都不能以牺牲学生的人格为代价,最终都要达到激励学生前进之目标

“制度式管理”是否能取得最优效果

制度管理≠依赖制度

在“怪兽家长”的教育方式中,制度起着很大的作用。“虎妈”和“鹰爸”给孩子制定了一些列自己认为合理的制度,孩子就以家长为圆心,制度为半径,每天在重复地“画圆”,永远也逃不出家长的“手心”。其实,在学校管理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校的制度一箩筐,学生管理要求一大筐,虽然有比较好的成绩,但是怨声载道。

有人认为,在学生管理中,如果过分依赖制度,学生迫于班级管理者的,中规中矩,但是他们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没有创新的机会,缺少创新意识,失去个性。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强调纪律、照章办事本没错,但漠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管理学生却不是明智的科学的管理办法。学生管理的对象是人,是有着思想意识的学生。中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依赖性强、自律性差、逆反心理大,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正确引导教育,除进行制度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进行道德观、价值观、行为规范、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的教育。

自我管理≠放任自流

学生呼唤人性化的教师和管理者,“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管理者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尊重他们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来。

教育的本质,终极追求目标是自我教育。只有在不断完善、改造自己的同时才能更好地教育影响别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就是启发、引领、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自我实现潜能,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搭建一个自我实现的平台,唤醒和培养学生的良知和社会责任心。必须充分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专长,意培养小主人翁的意识。

第7篇:狼爸式教育范文

正方:

Regular physical training can help children build good health and force them become tough and brave.

According to “Eagle father”, he has planned and carried out regular physical train-ings including running, swimming and mountain climbing. With these physical trainings, his son has never been in hospital since delivery. By contrast, a growing number of kids in China are becoming weak or overweight. As children have no idea of proper exercise, it is their parents who should urge them to exercise regularly for fit.

In addition, for a 4-year-old kid, running in snow is challenging his limitations. It is possible for the child to gain toughness through fighting against cold. When the old eagle teaches its young, it takes the young eagles to the cliff side, beats them and pushes them to use their wings. Therefore, it is possible for kids to strengthen themselves bo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through physical training as kids are highly adaptive.

反方:

From my point of view, “eagle dad” just forces his child to become successful so that he himself could feel powerful.

第8篇:狼爸式教育范文

这几天,我在给俺家的小朋友读绘本《小魔怪要上学》,在这个绘本里,小魔怪很善良,不吃人,爹妈大魔怪是坏魔怪,喜欢吃人,大魔怪这么跟老师说:你好好教我们孩子读书认字,不然我把你们都吃掉。但最后大魔怪也都成了好的魔怪,不再吃人了。因为,小魔怪每天讲故事唤醒了大魔怪本身内心深处的善与美。我看这个绘本里的大魔怪比虎妈狼爸都要好,至少,他们在倾听小魔怪的声音。

接下去,我要讲一个有别于虎妈与狼爸的家长:虫爹。

首先因为我家小魔怪名字叫虫虫,所以我自然是虫爹。其次相对于虎妈狼爸的强大,我觉得在面对孩子时,我很无能,不像他们那样充满自信一往无前,最多是一条虫子,所以叫做虫爹。

并且,从现在看,菜虫虫小朋友一点也不像将来很有成就那种,他周岁的时候最喜欢抹布和拖把,两周岁时最喜欢踩三轮车,三周岁时最喜欢玩垃圾桶,一点远大理想也没有。所以我总是很担忧,担忧自己作为父亲的无能。

其实我来谈论一个孩子的成长,不如说,是孩子促成了我的成长。我原来是一个丁克主义者,顶不住长辈的压力,才要了菜虫虫这个孩子。但是菜虫虫来到世界,才真正促使我明白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以前觉得,有了孩子,就没有了自己。而有了菜虫虫之后,才感觉到,菜虫虫拓宽了我的世界。而我的育儿,基本上是对其无能为力的,这是一种无能式的教育。所以我要用崔健的一首歌名来表达我的观念:《无能的力量》。

在我与菜虫虫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努力做到两点:

一、期望天下父母都能懂得孩子。成年人最可悲的一点便是,我们曾经是孩子,但我们忘记了自己曾经是孩子。

二、尽力保卫孩子的童年。保卫什么?保卫他们的好奇、善意以及天真。――保卫他们哲学的启蒙。

我跟大家分享三个故事:地球是粒费列罗;菜虫虫不想7岁;为什么要听话?

这三个问题,基本上都是菜虫四五岁左右提出来的。可以见出,孩子开始获得自我意志以后对这个世界的初步的哲学思考。我们成年人怎么办?如何呵护他们的这种思考的启蒙?而且这些问题一出来就是哲学的元命题,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真的,面对这些思考,一则我们会惊讶于孩子的世界充满了神秘,又一则,我们怎么还会自以为是地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需要我们以虎狼的办法去对付呢?

因而,我把我的这个分享的故事,叫做“无能的力量”。

而这个“无能的力量”也是一语双关。

第9篇:狼爸式教育范文

前者教养模式以“近乎专制”为主要特征,后者以“绝对放任”为主要特征。两种恰恰相悖的家庭教育模式都能够把孩子送进知名高等学府,这充分表明“智取华山”并非只有一条路,两种教养模式都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对孩子管教相对严格一些或放任一些,都是可以的,只要符合孩子的个性特征,孩子能够适应,都是可取的。

“虎妈”、“狼爸”这夺人眼球的名称赫然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一些家长闻风而动,立刻效法“近乎专制”的管教手段;同时,一些家长却嗤之以鼻,直呼“变态”。之所以出现两种完全相悖的极端态度,这恰恰是媒体所要的效果。其实,所谓“近乎专制”的“虎妈”和“狼爸”,并不是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是事事、时时专制,也有许多民主教养方式的因素;同样,刚刚出现的“哈佛妈妈”也不是完全放任自流,撒手不管,任其为所欲为,还是有引导和指导的。其实,家长是被某些媒体用醒目的“标签”给忽悠了。

对孩子管教过于“专制”并不科学,因为违背了人的天性,我并不赞成。但对个别孩子还是应该尽可能严格一些,因为有的孩子已经被娇惯、放任得不成样子了,必须使他们收收心;而对于那些很有主动性、自觉性的孩子,就是应该适度地放任一些,解放他们,让他们的活力释放出来。这就叫“因人制宜,因材施教”。

这些不同的管教模式一出现,就受到许多家长的青睐,极力效法,简单模仿。这并不可取。这是心态浮躁、头脑不清醒、盲目的表现。我始终认为,经验是有价值的,都有可取之处;但任何的经验不可避免地都是有局限性的,不能生搬硬套,全盘照搬。因为只是“个案”,他们的“成功”不是必然结果,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不具备普遍意义。经验不等于规律,不能反复起作用。只有上升到规律才会没有局限性,才能适应所有家庭和孩子,才具有普遍意义。对任何的经验,都要采取冷静的分析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为我所用。

这些家长的教子“经验”之所以引起高度关注和效法,就是因为孩子都进入了知名大学。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孩子没有进入知名大学,就是管教方式方法再科学、再人性化,也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效法。

进入知名大学当然是好事,但知名大学也不是个个学生都是出类拔萃的佼佼者,一般大学毕业生做出突出成绩的比比皆是。据调查,我国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历届高考状元在事业上做出突出成就的寥寥无几。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据我所知,世界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绝大多数不是出自名牌大学。”况且,刚刚进入大学或刚刚毕业的学生,这才哪到哪儿呢?“出水才看两腿泥”,培养孩子算不算真正的“成功”,社会实践才是最客观、公正、权威的评价,只有知名大学的“证书”并不能说明什么。

社会上一个常见的现象是“高分低能”、“高学历低成就”,而班里“前十名”左右的学生往往成功的比例比较大。这似乎奇怪的现象,其实是很正常的。以高分考入知名大学的学生,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规定教材中,考试分数虽然很高,但知识面狭窄,实践能力差,因而缺乏自我发展能力;而“前十名”的学生,没有把全部精力都投放在规定的课程学习上,有一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扩充知识面,开阔眼界,参加实践活动。他们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因此具有发展的后劲,成功的几率就大。

应当承认,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上了知名大学,家长有很大的功劳。但必须指出的是,只有家长的培养教育,没有好学校和好老师精心培养,孩子也进不了知名大学。家长不能“贪天功为己有”。把一切成果都归功家长自己,这是不实事求是的,不能让人佩服。

对孩子究竟是应该严格一些还是宽松一些呢?这不能一概而论。还是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因人而异。该严格就严格,该宽松就宽松,应“严”、“松”兼而有之。不论是严格还是宽松,都要掌握分寸,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过犹不及”,过严、过松效果都是不好的。要做到“严而有格”,“松而有度”。总的原则是以儿童为本,就是尊重儿童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和性别特征,努力促使儿童和谐、持续发展。

要问什么样的教养模式是最好的?适合自己孩子的教养模式就是最好的。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