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心理学的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倍他乐克;依那普利;安体舒通;慢性心力衰竭;心室重构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3(b)―023-02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终末阶段,也是最主要的死亡病因。随着人群老龄化,CHF的病发率,死亡率逐年增高。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B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的益处已明确,为此,我们用倍他乐克、依那普利、安体舒通联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观察其对心室重构的影响,探讨此种联合用药方法是否能够更好地改善心功能及临床症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符合美国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患者40例。年龄64―76岁,其中男22例,女18例,病程2-21年。随机、双盲分为倍他乐克组(A组,n=20),倍他乐克+依那普利+安体舒通组(B组,n=20),两组临床资料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给药方法
在常规抗心衰治疗(洋地黄、利尿剂、扩血管药等,1周后病情缓解停药)的基础上,A组给予倍他乐克缓释片28.75 mg/d,无不良反应,1周后增量至47.50 mg/d。B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那普利5 mg/d,无不良反应,1周后加量至10 mg,d,安体舒通20 mg/d,1周后改为隔日1次,疗程3个月。
1.3临床疗效
根据NYHA分级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进行心功能分级,判定疗效及预后。临床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②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③无效:心功能无改善或恶化。
1.4超声学观察
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在同一台超声仪器上由同一人操作,进行心脏彩色超声检查,观察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后壁厚度(LVPW)、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射血分数(LYEF)。
1.5统计学分析
所有实验数据均以x±s表示,所有资料均采用£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
2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A组显效率24.8%,有效率67.5%。无效率7.7%;B组显效率25.1%,有效率68.8%,无效率6.0%,有效率两组间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
两组治疗前后心脏指标的变化:各组治疗后LVEDD、LVESD较治疗前缩小(P
两组治疗前后心脏指标的变化:B组治疗前后比较,LVEDD、LYESD显著缩小,LVEDD为(68.31±6.10)mm和(58.54±6.02)mm,LVESD为(56.11±7.83)mm和(46.50±6.97)mm、LVEF为(33.04±7.59)%和(48.50±8.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研究方法
被试非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开放式问卷的被试110人,预调查问卷的被试440人。
研究过程第一对87名本科生和23名研究生进行开放式调查和访谈,让他们填写或回答在他们心目中的心理学的形象是怎样的,并用4—6个句子、短语或者形容词描述他们心目中的心理学的形象。第二把收集到了423个条目进行整理,首先邀请5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对收集到的条目进行筛选评定:根据条目的内容,把明显不是体现大学生心中心理学学科形象或者意思模糊的条目删除,然后根据条目所表达的含义,把意思完成相同或者大致一样的条目归为一类,再根据条目的频次,删除频次小于3的条目,最后得到63个条目。第三把这63个条目以随机的形式呈现在问卷中,并用采用Likert五点量表让被试对63个条目所表达的含义进行认同程度的选择,1=完全不认同,2=比较不认同,3=不确定,4=比较认同,5=完全认同,最后形成了非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心中心理学学科形象结构探索研究的调查问卷。第四在广州、江西多所高校共发放440份问卷,收回的有效问卷404份,有效率为91.8%。
研究工具和统计方法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
研究结果
1项目分析
首先,对问卷项目进行区分度分析区分度(戴海琦,张峰,2008)是指测验项目对被试心理品质水平差异的区分能力[8]。在心理测量学中,通常以临界比率作为区分度的指标。临界比率的获得首先要根据被试获得的问卷总分进行高低排序,得分高的27%被试定义为高分组,得分低的27%被试定义为低分组,然后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高低两组被试在每个项目得分的平均分检验其差异是否显著,所得的T值就是临界比率CR值。一旦CR值达到显著水平,则说明该项目能有效区分得分高和得分低的被试,也就是说该项目具有较好的区分度(鉴别力)。如果T值不显著,则删去相应项目。本研究中,研究者先计算被试在63个项目的总分,并按总分的高低对其进行降序排列。得出总人数的27%所对应的分数分别为238和209,所以总分高于238的被试被划为高分组,总分低于209的被试被划为低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高低两组在63个项目上的得分差异。结果显示,在这63个项目中,V47、V52和V60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其余60个项目高分组和低分组平均数的T值都差异显着,具有鉴别度,所以把V47、V52和V60这3个项目剔除,保留剩下的60个项目。其次,对各潜在变量的测量项目进行深入分析,剔除信度较低的项目。Churchill(1979)提出,在探索性因素分析前需要对测量项目进行净化来剔除“垃圾测量项目”,从而防止多维度的结果,导致很难解释每个因素的涵义[9]。本研究利用α信度系数法(ThecronbachAlpha,简称α系数)检验测量项目的信度,对于删除后将导致α系数值增加的项目予以删除。即假如删除某个测量项目α系数增大,则表示可以删除该项目[10](卢纹岱,2002)。从表1.3中可以看出,在这60个项目中,其中V14、V15、V28、V29、V30、V35、V41、V48、V50、V51、V54这11个项目删除后的α系数大于问卷整体一致性α系数0.931,剩余49个项目删除后的α系数均小于或等于问卷整体一致性α系数,因此,把V14、V15、V28、V29、V30、V35、V41、V48、V50、V51、V54这11个项目删除,保留剩余的49个项目。
2探索性因素分析
探索性因素分析适合度检验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之前,要利用KMO值和Bartlett’s球形检验的卡方值进行因素分析适合度检验[11](张文彤,2004)。如表4所示,本次调查样本的KMO值是0.920,Bartlett’s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8415.380,自由度为1176,显著性水平为0.000,小于0.001,非常显著。通过以上分析表明,对本次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因素分析是可行的。
因素提取对49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因素,以正交转轴法进行因素旋转,并结合项目分析,参考各项目的共同度和因素负荷值,对项目进行筛选。以特征根大于1为截取因素的标准,参照碎石图来确定项目和因素。逐步删除对公共因素贡献小的项目。项目删除的标准定为:(1)共同度小于0.40,(2)在两个因素上负荷都大于0.40,(3)最高载荷小于0.40。经过多次的探索,最终获得了5个显著的因素,总方差解释量62.263%,问卷最终共保留了16个题项,5个因素结构清晰,各项目均在相应因素上具有较大载荷,处于0.636~0.825之间。从共同度指标来看,16个项目的共同度在0.451—0.753之间,说明16个项目在五因素模型中都可以得到比较满意的解释。从碎石图中可以看出,从第一个因子到第五个因子,碎石图的坡度很陡,层次分明,而且这五个因子的特征根都大于1,从第六个因子开始碎石图的坡度变得平缓,特征根都小于1。
因素命名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非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心目中的心理学学科形象包括了五个方面的维度,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和各因素所包含的项目,对各因素做如下命名:因素1:对心理学的态度主要内容包括对心理学的喜爱,对心理学的关注以及进一步加强对心理学的了解的愿望。因素2:心理学的价值主要涉及的是心理学对个人的精神感悟、健康的心理和乐观的生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素3:心理学的重要性主要涉及的是心理学在当今我国中小学教育和社会上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因素4:心理学的特性主要涉及的是心理学的科学性、内容的深奥性和逻辑性。因素5:心理学的本质主要描述的是心理学是什么。
信度分析通过因素分析探索出的这五个因素以及相应的项目组成的初测问卷后,还需要对其可靠性做进一步的分析,本研究最后形成的初测问卷各因素和问卷总体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见表6。根据Henson的观点,如果研究者的目的在于编制预测问卷或测量某构思的先导性研究,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5至0.6已足够[12](吴明隆,2003)。从表中可以看到,心理学学科形象问卷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都在0.5以上,问卷总的α系数为0.827,而五个因素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分别达到了0.830、0.663、0.712、0.655和0.574,说明心理学学科形象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效度分析从以上五个因素的具体内容来看,这五个因素代表了非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心目中心理学形象的不同构面,但它们能否反映同一主题,还需作进一步的结构效度检验。根据心理测量理论,问卷的各个维度之间应该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一个良好的问卷结构要求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在0.3-0.8之间,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在0.1-0.6之间[13](钱志亮,顶攀攀,2002)。因此,可以用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各因子与问卷总分间的相关来估计问卷的结构效度。
分析和讨论
在心理学的学科形象上,国外的学者主要是从学科的科学性这个角度去研究的,而国内学者主要考虑了心理学的价值、科学性和态度这三个方面,虽然比国外学者考虑得更全面,但是依然没能体现整体的心理学学科形象的结构维度。而且国内外的学者对于心理学学科形象的研究都是先确定研究的角度,对特定的维度进行研究,这样得出的结果必然比较单一,也无法全面地了解到心理学的学科形象。而本研究收集到的条目是建立在访谈和开放式问卷的调查结果基础之上,并结合了前人的研究和自己的观点。研究遵循了从内容归纳到探索性因素的过程,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在非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心目中,心理学学科形象包含了五个方面的结构:对心理学的态度、心理学的价值、心理学的重要性、心理学的特性和心理学的本质,从整体来看这五个因素基本上涵盖了有关心理学学科形象的所有内容,并且也已经涵盖了之前许多学者所研究的角度。在这五个因素结构中,第一个因素与总分的相关最大,解释率最高,说明态度问题在心理学的学科形象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包含的四个项目分别是:我很喜欢心理学、我很喜欢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我经常关注心理学和我想了解或进一步了解心理学,这四个项目包含了态度中的情感和行为这两个主要的部分。因此,心理学的学科形象就可以通过人们对于心理学的情感反应和行为意向体现出来。在前人的研究中,有些研究涉及到了人们对于心理学家和心理咨询的态度,这些研究对心理学学科形象的研究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心理学家是从事心理学研究的专家,而心理咨询是心理学一个主要的应用方向。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方面为心理学的学科形象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另一方也证明了本研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得出的这个态度维度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第二个因素是心理学的价值,这个因素对于反映心理学的学科形象也至关重要。一门学科价值的重点就在于学科这个客体如何更好地满足主体的需要,适合于主体,服务于主体[14](李燕丽,2012),所以心理学的学科价值就在于如何更好地满足人类这个主体的需要,如何适合于人类和服务于人类。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社会各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化越来越大,工作、学习、生活的压力日益增加,人际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和复杂,环境的污染和气候的改变,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灾难性事件都使人们心理疾病增多,心理健康状况出现恶化,这些都使人们感到需要心理学,而这个时候心理学的价值就可以得以充分体现。而心理学价值的体现是离不开心理学的本质的。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学,是关于认识人的本质的学问[15](蔡笑岳,于龙,2005),这是心理学的本质,也是心理学学科形象的第五个因素,正是由于心理学这种“人学”的本质,帮助了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更好地调节自我、处理人际关系,从而生活得更乐观、更幸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认识到了心理学的价值,认识到了心理学在当今社会生活以及教育中的重要性,而对于重要性这一点也是心理学学科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
结论
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
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着,出现了几个着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
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着《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
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高职教学 管理实践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211-02
随着当前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范围不断的扩展,同时教育心理学的自身理论内容也在不断的拓展和深化。教育心理学在充分体现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理论兼收并蓄的基础上,还吸收了一些实际的应用理论,将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内容不断地进行充实和完善,从而更富有成效的应用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实践表明,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帮助教师和学生学习高职的有关知识,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教学管理,而实际教育教学的进步也丰富了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一、高职院校中学生的特点及进行教育心理学教育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中学生的特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当前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尤其是一些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很多高校采取了扩招的措施。但是很多院校所招收的生源背景和自身水平有较大的差异,因此给院校的管理等方面带来了不小的难题。高职院校的很多学生和普通的学生相比,不仅具有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有一些属于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只有将学生的特点掌握清楚,才能够更好的开展各项管理工作。
首先,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来源和大多数的高校存在一定差异,高职学生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中职院校以及职业高中等,甚至还有一部分的初中学生,由于学生的来源比较广泛,学校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了解程度也就有所欠缺,造成了学生类型和培养多样化的局面。同时很多学生自身对于院校的学习和培养内容存在抵触的心理,不愿意积极的学习文化知识。这些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之前,自身的文化知识体系比较杂乱,对于各个学科所掌握的知识内容并不扎实,因此在高职学校中他们没有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更好的开展新的阶段的文化和专业课程的培训。
其次,根据当前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了解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感。由于很多学生是在中职院校以及技校等学校中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因此他们会感觉自己不如进行高考的一些学生,在意识中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信心。不仅如此,很多同学看到周围的同学也没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就会感觉自己在高职院校之中没有存在感和上进心,最终影响了他们自身的学习和工作。虽然在各项法律法规之中对于职业高中的办学和教育等行为给予了肯定和鼓励,但是社会之中仍然有一部分人员和公司对于从高职院校之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偏见,这也从侧面加深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自卑感。
(二)在高职院校中进行教育心理学教学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学是吸收了教育学和心理学核心理论而形成的一门学科,能够更好的指导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高职院校之中,教育心理学的主要负责对象为高职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因此只有加强对他们的引导和教育,才能更为科学的开展日常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高职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技能放在首要位置,因此怎样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成为当前教育心理学关注的重点问题。只有将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学生的日常实践学习活动相结合,才能掌握好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规律,针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发挥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在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及实施会更加的完善,成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重要依据。
二、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一)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关注和教育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可以将学生学习中的实际心态分为心理障碍以及心理疾病等范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需要选择相应的教育心理方法来对他们进行开导。造成高职学生不愿意主动积极进行学习的因素比较多,比如家庭方面的原因,会使得他们缺乏一个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因此对于学习内容丧失了兴趣;同时还有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之中对于一些基础不好的学生本身存在一些偏见,而在工作求职的时候则更为明显,因此造成了学生深深的自卑感,对学习这个事业不能更加专注。
除了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之外,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自身的问题也不能忽视。很多学生在初中及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就不好,因此长期的学习压力带给他们的负面影响也不利于他们开展新的学习阶段。因此,教师应该在了解他们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之上,增加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和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同时,教师也可以定期组织同学们进行心理咨询的活动,及时掌握学生们的思想动向,对他们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
(二)利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内容管理班级
高职院校的班级构成中包括学生学习目标以及班级共同目标等,因此只有学生和班级实现共同的目标,才能真正的实现教育事业的进步。一个管理良好的班集体之中,学生能够自觉的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同时也可以积极的完成学业,和大多数同学一起进行学习任务。班集体的生活能够较好的帮助同学们形成一种积极团结的性格和心态,帮助他们从自身开始改变,最终赢得各个方面的尊重。对于一些表现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将他们树立为学习榜样,督促班级的其他同学进行模仿和学习,实现共同的进步。向优秀的榜样学习是高职学生进行自我转变的首要步骤,如果同学们能够顺利的完成,就可以更好的实现教育教学方面的进步。利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同学们的模仿和学习行为进行引导,可以帮助他们更加积极的投入到班级学习之中,不断的提升个人水平。
(三)利用教育心理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使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内容来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是当前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重点任务。根据心理学中有关学习需求的规律来看,只有人们对于社会知道了解的越多,才能对自己的未来和生活有更高水平的规划,同时对自我要求的提升也会对学习产生良好的影响,不断督促自身完成学习的目标。因此,高职教学管理中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重要意义,创造良好的条件帮助他们进行学习和实践,将专业知识更熟练地掌握。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懂问题的时候,则可以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比如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或者组织同学们共同讨论找到解决方式,最终及时地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当他们完成了学习任务和目标的时候,则需要给予他们积极的肯定,激发他们自身学习的动力,实现长远的学习目标。
三、小结
综上所述,当前高职院校所培训的人才多为实用型的人才,因此更加需要高职院校对他们进行思想方面的培训,利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他们进行科学的引导。为了更多更好地培养出优秀的高职专业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我们继续在教育教学领域落实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教学实践内容,使得当前的高职教育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强冬梅,刘英杰.适应高职教育特点,提高教学管理水平[J].现代技能开发,2011(6).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路径构建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046-02
教育心理学是我国高校师范专业的重要课程,是师范类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作为教师的基本素质的考核内容之一。教育心理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可以培养学生心理学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以平和的心理状态进行处理与解决,对高校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然而在诸多高校的教育心理学课堂中,体现出注重实践、淡化理论的教学特点,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因此在新课改的视角下,各位教育工作者应注重教育心理学基础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发展,有效的对教育心理学进行教学改革,进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效学生,以下为笔者对此给予的相关分析与建议。
1.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1.1教材与学科课程的问题。目前我国使用的教育心理学教材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注重社会实践。第二,注重理论基础[1]。在以往的教育心理学课堂中,往往是以教育实践为核心,觉得教育期间出现的各种心理特征与现象皆可以作为教育心理学分析的对象,因此教育心理学的教材一般是以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思想素质、审美技能与个性差异等角度加以组织与实行,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心理学会容易失去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研究价值。
在西方教育心理学走进我国学术领域的过程中,我国专业教育心理学者以挖掘本学科的心理特征为目标,走进学术领域中的极端,也就是注重实验探究,淡化教学实践的理论需求,促使我国的教育心理学与西方的教育心理学教材相接近。
1.2教学手段与评价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诸多高校教育心理学科教师主要采用演讲的方式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教育心理学涉及的教学内容通常会与构建注意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以及合作探究等教学手段相关联,然而在实际的教育心理学课堂中,往往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对心理学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阶段,无法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心理学的中心内容,导致学生实践活动的效果并不明显,长时间下来会影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脚步[2]。
除此之外,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评价常常以笔试的形式进行,但是考试卷上涉及的内容大多数是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相关概念。这样,大多数的学生会在考试之前努力学习,在考试之后全部忘记,并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教育心理学学科的素养,甚至使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失去意义与价值,以致于学生缺少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思维的灵活转变能力。所以,这种教学手段与评价方式会在某一个程度上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影响高校教育心理学课堂的长久发展。总之,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2.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路径构建策略
2.1整合教育心理学结构框架。所谓的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趋势与学生学习特点,对学生主体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其教学的内容涉及到心理特点与发展、一般心理教育、分类学习心理、心理理论教育、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等多个方面。
心理特点与发展教育是指关于皮亚杰、维国斯基等人士的心理發展特征;一般心理教育是指学习动机、学习生理变化机制与学习迁移等内容;分类学习心理是指与创建知识体系、解决问题的手段与学习方式有关的学习内容;心理理论教育是指注重基础知识,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创新新知识,产生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是指教学环节的设计、学生个体的差异、现代先进技术等使用教育。总体而言,教与学两者在教育心理学课堂中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共同为教学的有效发展服提供服务[3]。
2.2注重实践训练。教育心理学开设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科学的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进而保证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因此,教育心理学的中心应被理解为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学习品质与培养学习动机的综合学科。比如在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系统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直观性与综合性的活动,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关注知识点的产生与形成,包括高层次的知识学习与学生心理的自我调节;在培养学习动机时,教师可以对真实存在的教学案例进行动机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
或者结合成败的原因引导学生进行归因学习,依照学生自我管理的理论提升学生自身价值;在情感态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教师深入了解品德的内在特征,并且组织学生依据现有的知识经验对社会行为与个体品质进行分析与说明。除此之外,上述的所有内容皆需要依托教育心理学中案例的支持,制定相应的思考问题与探究问题,促使学生从多个方面进行学习,真正的将理论知识的社会实践相融合,便于学生了解教育心理学的本质内涵,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2.3创新教学内容。因现今各所高校的教育心理学教材重要研究的是人本主义与构建主义,从学生自身出发,注重学生心理知识的构建,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使学生发展为学材。针对学习心理、心理特点与发展以及品德心理而言,需要体现这三向内容的实效性。以学生为中心需要以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前提,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与发展趋势,依据皮亚杰的心理学说对学生的身心进行深入研究[5]。
与此同时,教师要面向所有学生,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在教育心理学课程中,教师应给予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手段与教学评价高度重视,善于使用先进技术开展教育活动。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教师需要基于多元智能化教学思想与其实际的价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学习与发展的最佳学习方式。由此,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自身与学习的关系,进而在多个学习领域中加强自身的社会认知,提高学生自身学习水平。2.4改革教学手段与评价思想。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手段与评价思想需要进行改革,教师应及时更新自己的思想,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关注学生主体参与式的发展与教师与学生之间友好关系的建立。对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可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直接学习,或者为学生创设问题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质疑,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心理学课堂中。同时,教师可以针对某一个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与意见,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活跃课堂气氛,有效的开展教育心理学教学活动。
此外,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背景下,教师需要善于利用先进教育技术,比如多媒体技术、实时投影技术、电脑教学一体机技术等,将教学内容与相关案例制成课件,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赋予课堂生动性与趣味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领会与掌握,进而掌握相应的学习技能。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应加强精细讲述力度,涉及到与教学主题与思想内涵的内容重点强调,促使教育心理学的课堂活动顺利进行。
2.5小组学习与研究。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师需要结合现有的知识与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实践热情,促使学生主动的走进教育心理学知识的世界,感受到知识世界奥秘。比如在引导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依据社会行为形成特点,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并思考知识,帮助学生构建教育心理学学习体系,扩展学生知识观,全方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
在实际操作环节中,学生个体需要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的讨论,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探索心理学的世界,再对学生给予一定的支持与鼓励,使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树立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与评价,将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列入在考试成绩中,调动学生平时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深度与广度的思维转变能力,促使學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针对性的进行改正与完善,丰富学生教育心理学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关键词]心理学;整合;分裂
[中图分类号]B84-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045 ― 04
有关心理学分裂与整合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很多研究者认为心理学的分裂不利于心理学的发展,甚至有研究者担心心理学会被其他学科吞并。因此,很多心理学家都在积极尝试将心理学整合为统一的学科以促进心理学的发展,维护心理学的科学地位。但是,由于心理学在科学观、方法论、研究对象以及学科性质等方面有其独特性,因此不能强求心理学的存在形式与其他统合学科的形式完全相同。当前学术界所谓的心理学的“分裂”样态,或许正是其应然的存在样式。心理学的分裂或整合,可能只是学术研究的一个假命题,心理学既不需要整合,也根本无法进行整合。本文将在对以往心理学分裂与整合的研究进行分析梳理的基础上,以新的研究视角重新探讨心理学的分裂与整合,以还心理学应然的学科面貌。
一、心理学分裂的现状及其整合研究的尝试
(一)分裂的心理学
学界已有研究普遍认为心理学处于分裂之中,而这种分裂局面的形成有诸多原因。Stephen C. Yanchar和Brent D. Slife认为,心理学的分裂主要有如下原因〔1〕:第一,心理学专业的奖励机制不完善,对于心理学理论创新的支持不足,并且学生在受教育的时候易受到导师固有观念的影响,这加剧了心理学的分裂。第二,科学研究与实践活动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地联系,心理学的很多研究脱离实际生活,导致心理学应用领域与学术研究领域的断裂。第三,心理学理论形态的多样性,不同的心理学派别在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时以不同的哲学方法论为指导,有不同的研究对象以及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导致学派之间难以统一。第四,方法论的多样性,不同心理学派别持有的哲学观点不同,其方法论也就不同,科学主义取向心理学的方法论来源于实证主义,而人文主义取向心理学的方法论则是现象学和解释学等。
心理学的分裂受到了心理学家的高度关注,有研究者认为心理学发展的关键问题是缺少共同的基础,“心理学家总是各自为战,虽然研究对象相同,但却从不同的基础出发,使用不同的方法,说不同的行话,得到相互矛盾的结论”,〔2〕3同时,他们还认为心理学正在被其他学科蚕食,面临被吞并的危机。科学主义取向的心理学家将注意力集中在实验室的研究中,关注的是实验和数据,注重从某一侧面入手研究人的心理实质,强调实验数据而忽视了实验结果对人和社会的指导意义;人文主义取向的心理学家则关注心理学理论的实际意义,认为实验缺乏一种整体观,把人等同于物从而忽略了人的主观性与能动性,因而无法解释所有的心理现象。实际上,心理学内部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也存在着由来已久的对立倾向,心理学的学术研究强调其研究的纯洁性和高尚性,认为学术是第一位的,应用是第二位的;心理学的应用研究则强调心理学的着力点在于实践应用,拒绝把心理学当做纯科学。〔3]193学术研究关注的是个体,缺乏对社会宏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分析且其基本原理脱离社会实践;应用研究则把心理学带入一些微观领域,出现了很多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二)“第三种文化”下的心理学整合观
在《两种文化》之后,斯诺又于1963年发表了《再看两种文化》一文,并预见了“第三种文化”的出现。这种文化将弥合人文知识分子和科学家之间的沟通鸿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两类知识分子可以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且关系融洽。〔4]24斯诺的“第三种文化”有利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对缓和两种文化之间针锋相对的现状也有积极的作用。
“第三种文化”具有包容性、超越性和大众化的特点,能够容忍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可以使每一种观点都得到严肃对待,对于不同的学科可以相互包容,并且学科内部不同观点和学派之间地位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种文化结合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取向,用一种“统合”的观点解释问题,试图从两种不同取向结合的角度进行科学研究,更具综合性;同时,这种文化也是一种大众文化,由于学者们对专业问题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诠释,因而可以使普通民众了解专业化的知识。〔4]25在“第三种文化”的指引下,心理学内部需加强对话交流和互相谅解,认真思考不同学派和不同取向的心理学观点,并在一些问题上先达成共识;在关注心理学理论发展与心理学专业化的同时,也应重视心理学的社会指导意义,要让心理学知识大众化,使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惠及大众,彻底掀开心理学的神秘面纱,使心理学真正为人类做出贡献。
学界普遍认为心理学处于严重的分裂之中且危机重重,心理学的整合势在必行。“第三种文化”的出现虽然给心理学的整合指出了一条道路,但心理学的整合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相互融合。其实,心理学这种分裂的样态正体现了心理科学自身的特点,既包含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也囊括了“第三种文化”。如若忽视心理学自身所固有的天然的学科特点,试图运用某一“范式”或科学观强行进行心理学的整合既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必要的。虽然我们也提倡心理学整合的学术性研究,但仅限于学术研究而已。
二、对于心理学整合的疑问
(一)心理学是否可以在一种科学观下整合
有研究指出心理学的整合需要统一的科学观作为保障。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心理学家所持的科学观各不相同,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对心理学进行整合是不现实的。事实上,自心理学诞生之日起,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和研究准则就深受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以实证主义哲学为方法论指导的心理学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主流。主流心理学所倡导的是“唯科学主义”的科学观,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限定为可被观察和实证证实的经验,并以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目的是将心理学建成精确、客观、实证的自然学科,树立心理学的科学形象。〔5]92这的种“唯科学主义”的科学观虽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并朝着客观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但也使心理学发展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如研究中所出现的“不分”的伦理问题就贬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使用割裂了心理现象的整体性,把对完整心理现象的研究分解成片段式的、碎片式的研究,无益于说明和引导人们的心理活动。这种困境引起了人文主义取向心理学家的关注,他们认为,在心理学研究中不应忽视人的价值以及心理学对社会生活的指导意义,强调心理学研究应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文主义取向的心理学将整体的人及其心理作为研究对象并且注重人所特有的独特性,提倡使用访谈法、历史法、临床法等颇具人文主义特色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和解释人的心理现象。但是,由于缺乏客观标准且其科学性无法证明,因而其神秘色彩依然十分浓重。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科学观指导下的心理学各执一词、互不妥协,导致心理学的分裂与割据局面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有研究者提出了融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为一体的心理学的“大人文科学观”。〔3]351在这种科学观的指导下,我们就要摒弃纯粹以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的方式所进行的心理学研究,而要谋求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融合的方式来进行心理学的研究。以这种科学观为指导,心理学家进行了很多理论研究,如尝试整合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谋求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试图缓解不同取向心理学家的关系、改变心理学分裂无序的局面;尝试对心理学进行全新的学科定位。但是,这种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为一体的“大人文科学观”在当前仍然是不可能出现的,因此要在一种科学观的指导下来整合心理学是不可能的。
(二)心理学是否有统一的哲学方法论
实证主义、解释学和现象学作为心理学的三大方法论基础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证主义认为,只有可观察的经验才是认识的基础,坚持对经验进行描述并认为只有被经验描述的认识才是科学的。受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影响,冯特在心理学独立之初便主张用心理物理学的方法和生理学的模式对心理学进行研究;随后出现的行为主义更是将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推向了极致,华生声称要将心理学转变成为纯实验的科学并把行为还原为刺激(S)与反应(R)的联结。在行为主义那里,“心理学就成了研究一种物理化学变化引起另一种物理化学变化的自然科学”。〔6]
与实证主义方法论不同,现象学强调对人的独特性的研究,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作为研究重点,强调描述的方法以及整体论的观点;解释学则强调理解的历史性,即历史条件、历史环境以及历史地位对理解者理解文本的影响,主张使用一种与自然科学“说明的方法”不同的“理解的方法”。布伦塔诺反对冯特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主张把意动当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且重视人的能动性和整体性,从而开创了人文主义取向的心理学研究的先河。随后兴起的格式塔心理学强调心理的整体性,主张对意识和人格进行整体性描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则要求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与动物和机器不同的特殊性。由此可见,不同的心理学流派所推崇的哲学方法论是不同的,要想使心理学各个派别摒弃自己的哲学立场和方法论转投他人怀抱亦是不可能的,故试图用一种哲学观点作为心理学的方法论来整合心理学也是难以达成的。
(三)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随着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的兴起,在心理学学科性质的问题上,研究者又提出了心理学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的观点。〔7]119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心理和行为、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基础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等问题。人的心理不仅有其生理基础,而且也受社会、经济和文化等的影响。在探讨心理学问题时,我们会用到自然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设备,也会用到社会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思维方式,纯粹从某一个角度、采用某一种方法来研究心理学都是不全面的。心理学发展的新趋势表明,心理学正在成为一门连接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枢纽”学科。既然心理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那么其交叉点在哪里?它们是如何进行交叉的?等等,这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讨论和厘清的问题。
有研究者指出心理学没有必要禁锢在旧式的学科划分之中,心理学应谋求自己应然的学科定位,即心理学应该属于“科学人文学科”。〔5]2-6在这种学科定位下,心理学研究应强调在某一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对人的心理进行整体研究,注重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反对唯实证方法的倾向;在理论建构的过程中,要以科学心理学为指导,吸收常识心理学、哲学心理学的合理内核来丰富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本土化研究,使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如实反映人的心理,进而预测、解释和干预人的心理和行为。但是,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存在已久且分歧严重,要使学界接受心理学的“科学人文学科”定位也是困难重重。至今,心理学不也仍然是既有科学主义取向的实证研究,又有人文主义取向的人本研究吗?这两种取向的心理学研究或许都能部分解释对方所承认与主张的某些观点,但彼此却并不隶属与统摄。因此,我们认为心理学既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有人文科学的属性,这应该是心理学自身应然的学科定性。
(四) 库恩的“范式论”是否适合评判心理学的科学性
众所周知,科学心理学诞生于十九世纪的德国,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科学发展的影响下,特别是在物理学和生理学的影响下,冯特决心采用实验法来进行心理学研究,并进而树立心理学的科学形象。科学哲学对心理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库恩的“范式论”就是对心理学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科学哲学。库恩认为,如果一门学科没有建立自己固定的学科范式,那么它就不能称其为科学。以此为标准来判断,心理学就不是库恩“范式论”意义上的科学,因为心理学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范式。以库恩的“范式论”为指导,很多心理学家致力于探讨心理学究竟是不是科学?有研究者甚至认为,应将心理学踢出科学的大门,原因在于多年来心理学进展缓慢且未形成“统合”的理论体系,即心理学未形成能够称其为科学的“范式”。但是,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库恩把物理学的发展模式经抽象和概括总结成科学发展的一般模式,似乎一切科学的发展都类似于物理学,而事实上,各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同,其发展也可以遵循不同的模式,特别是像心理学这样一门以人,而不是以物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其发展不可能,也不必要走物理学的道路”。〔2]3况且,库恩范式论中的“范式”是一种模糊不清的概念且其理论本身是一种不可知论,是站在实用主义立场上提出的观点,否认了科学的进步性。〔8]
总之,由于心理学具有研究对象复杂、研究方法多样、理论众多等特点,因此试图在一种科学观、一种哲学方法论的指导下来整合心理学、试图用库恩的“范式论”来评判心理学的科学性既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我们就需要从另一个视角重新审视心理学的分裂与整合问题。而一旦当我们换个角度重新审视这一问题时,就会发现心理学既是难以整合的,也是无须整合的。
三、“殊途同归”的心理学
(一)心理学难以整合
心理学的整合是一个难以完成的工程。心理学研究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时代性。心理学会第一时间吸收最新的哲学观点和科学前沿理论并将其结合在自己的研究中。例如,跨文化研究兴起之后,各个国家都在探讨心理学的本土化问题,希望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与历史特征联系起来,发展有本国特色的心理学。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就强调以哲学作为指导原则,结合中国历史文化特点,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但由于各国均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传统,也都有其自身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结果貌似繁荣和发展了心理学,实质却加重了心理学的分裂。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学将永远无法成为一门“统合”的学科。第二,多样性。心理学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即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学科分支的多样性。〔7〕7心理学可以借鉴物理学、生物学、神经科学等学科最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设备以推动自身的研究。由于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在借鉴这些新理论、新技术进行心理学研究时,也会生发出更多新的心理学分支。以往对心理学进行整合研究的尝试性研究虽然从理论上讲可能有利于心理学理论的整合,但因这些研究都是阶段性的、暂时的结论,对心理学的理论整合并无实质性影响。第三,复杂性,主要是指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我们不可能只考虑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某一属性,而不顾其他属性。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各心理学流派均从一个侧面或属性出发来进行心理学的研究,从未有任何一个学派从多个侧面和多重属性出发同时进行心理学的研究,这不是因为它们不愿意这样做,而是因为心理学根本就不具备进行如此研究的条件。
(二)心理学无需整合
事实上,心理学并没有分裂,所谓心理学的分裂实际上是在心理学整体框架之内不同取向的研究,这是心理学应然的研究状态。以往的研究普遍认为,心理学出现了严重的分裂。我们认为,之所以会得出这种论断主要是由于研究者片面地使用自然科学的标准或者人文科学的标准来评判心理学,而忽视了心理学的学科特殊性。纵观心理学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是理论心理学家在不断地批评那些实验心理学家在实证主义道路上走上了不归路,但许多心理学实验又确实对人类未来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认知心理学在人工智能以及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的交叉渗透等等,Daniel Kahneman 就因将认知心理学有关人类认知决策和判断的实验研究与经济学理论相结合提出了“预期理论”,并因此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另一方面,心理学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引导作用也不可忽视。对于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我们更应该关注其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其实践应用价值。一些持实证观点的心理学家在罔顾心理学人文社会属性的前提下,质疑人文主义取向的心理学研究是没有道理的。我们认为,心理学的发展和研究需要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相互结合,当前看似分裂的心理学研究,实质上只是心理学在其应然框架内的合理存在样态。
从西方心理学二分法的角度来看,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我们认为,两种取向的心理学的研究目的都是解释和预测人的心理与行为,也就是说不论是从科学主义角度出发还是从人文主义角度出发,心理学研究的目标都是解释和预测人的心理和行为。据此,心理学研究只是围绕着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在进行不同角度和取向的研究,其最终的目的是一致的,即 “殊途同归”。〔9〕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终会整合为“统合”的学科,可以和其他学科一样有自己“统合”的理论体系和学科“范式”。但我们认为,站在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来共同进行心理学研究,可能才是引导心理学发展的正确路径和方法。
因此,我们应该持有一种辩证的态度:心理学理论终究可以用“科学”的方式来解释,即使现在看起来遥不可及但是未来必会实现;实证研究也应该在理论的指导之下开展,既要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也要突出理论的指导意义,要认识到实证研究是无法代替“理论先行”的地位的。目前来看,心理学分支庞杂且每一分支都有其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虽然心理学不同领域各执一词、各持己见,但都获得了诸多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我们在批评心理学这种分裂的状态时,也不要忽视这些分支领域的不断突破和进步不仅没有损害心理学反而促进了心理学发展的事实。试问心理学新理论、新领域、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不正是体现了其生命力吗?心理学的这种主客观结合,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和研究方法多样的特点决定了我们不能用某一种科学哲学或科学观来定性和整合心理学,研究者在对心理学进行整合研究时也应认识到,心理学或许有适合其自身学科特点的科学观体系,只是我们目前还未发现而已。在理解了心理学的特殊性和其当前的存在样态之后,我们就应该顺应心理学的现实状况,这样才能繁荣心理学、巩固其科学地位。我们认为,心理学在当代不仅没有必要进行整合,而且如果罔顾心理学的实际进行整合,反而会影响心理学的发展。
心理学既没有分裂,也不需要整合,心理学分裂与整合的问题或许只是心理学学术研究中的一个假命题。我们应该尊重心理学固有的天然的学科特点,让其以其固有的应然样态存在并以其应然的方式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心理学的繁荣与发展。
四、结语
心理学是一门“顶天立地”的学科。心理学的“天”就是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心理学的“地”就是医学、生物学、物理学、生理学等基础的自然科学领域。心理学要存在于“天地”之间就要依靠这二者的相互协调和相互支持。我们认为,心理学“学派林立”和理论观点多样的特点,就是其立足的基础和应然的存在形式。心理学就应保持其多取向、多视角、多属性的特点,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姿态生存于“天地”之间并获得其应然之发展,而根本没有必要强行整合为像物理学、化学那样的统一科学。
〔参 考 文 献〕
〔1〕Stephen C. Yanchar and Brent D. Slife,Pursuing Unity in a Fragmented Psychology: Problems and〔 Prospects〔J〕.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997, 1(3) , p.238.
〔2〕叶浩生.再论心理学的分裂与整合〔J〕.心理学探新,2000,(02).
〔3〕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曾永志.“第三种文化”的哲学思考〔J〕.未来与发展,2003,(11).
〔5〕贾林祥.论西方心理学的价值取向〔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3).
〔6〕叶浩生.西方心理学中两种文化的分裂与整合〔J〕.心理学报,1999,(03):4.
〔7〕杨玉芳,孙健敏.心理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27).
早在20世纪初,西方心理学家就开始专注于研究教育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以桑代克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对教育学与心理学进行了最为深入的研究。桑代克所著的《教育心理学》就是第一本讲解教育学心理学之间关系的著作,我国也对该书进行了翻译,并形成了具有中国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体系。桑代克在他的书中分别对人性与心理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并对心理学教育的观点与发展方向进行了归纳,后期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和内容与之大致相同。所以,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教育心理学的开山之作。现如今,教育心理学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它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心理学在教育界的作用,研究课题方面也开始变得多种多样。它已经将研究方向深入到教育心理学对社会教育的影响,将原本理论化的观点进行社会实践,从而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正确性进行检验。这种实践行为也促进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推广,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
2.教育心理学独立性发展
在20世纪前期,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心理学体系脱离而出,但缺乏心理学理论的支持,教育心理学开始变得空洞起来。值得庆幸的是,这种发展模式并没有持续很久,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开始自觉扩展教育心理学内容,并尽可能地脱离课堂式、说教式的教育,使教育心理学走进社会,从而实现了教育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这两大心理学的最广泛的结合。这就是所谓的教育心理学的独立发展时期,该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不断涉及新的领域,提高教育心理学在社会中的地位,使它不再仅仅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作为教育学与心理学两者结合后的一种服务于校园与社会的实践性学科。
3.教育心理学研究课题的变化
我们可以从各种学科研究课题的变化上看出其研究重点的改变,这种改变有时候是方向性的改变。其中作为这一领域的代表人物,维特罗克提出了他自己在教育心理学上的理解,他将教育心理学从单一的理论研究转变为实践教学,这种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在推广初期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师既是参与者,又是传播者,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试验对象,这种复杂的关系能否得出正确的结论本身也是一个问题。所以,后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开始向教育工作者的自身能力与教育对象的学习方法方面进行转变。我们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教学改革为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单纯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得很多学生理论丰富,但实践不足,导致学生无法在毕业后直接进入心理医学领域独立工作。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将真实的心理疾病案例引入课堂教学,这种更为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这种实践性的教育模式在丰富了课堂内容的同时,还培养了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独立性。因此,传统心理学的纯理论研究方式向实践教学研究转变是非常有必要的,而这种转变必将是成功的。
4.教育心理学启发与影响
教育心理学自20世纪初发展到现在,无论是从理论教学到互动式实践教学,还是从单纯的心理学到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统一,都对社会有着不同的启示作用。受这种启发影响最大的是教育界,以美国教育界为例,加德纳就曾对美国教育进行过批评,他认为教育要结合文化,文化的丰富性和包容性直接影响到智力的发展,早期美国对外界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采取排斥的态度和政策,导致美国民众无法了解中国,更不用说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这种在心理学界对美国政府的批评直接影响到了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态度,之后美国逐渐放开了对中国文化进入美国的限制,将中国文化作为美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美国也通过对这种文化的包容和学习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也是心理学家运用心理学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对政府决策进行影响和启发。
5.总结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发展 新研究 方向
引言
随着通过生化技术来治疗心理疾病和情感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对精神和心理对抗运动的研究兴趣也逐渐增大。而最早意识到积极心理学作用的是:马丁・赛里格曼博士,它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鼻祖,并且用了40多年的时间致力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在追求生活质量的同时,却忽视了精神追求,因此负面心理纷至沓来。与此同时,传统的心理学中的诸多理论把人过于机械化,忽略了人内在的潜能和主动性。因此,积极心理学应运而生。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以及研究层面
1.积极心理学简介
在过去10年里,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是其研究以及应用合理的囊括了人类经历的精神层面曾经被视为消极的、不成熟的、甚至是病态的心理现象已经不再为人鄙视,而更多的心理学专家对其表现出了积极地态度。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地品质,它与消极心理学对立而生,相对于消极心理学的负面、低落,积极心理学能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能,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生活更加的幸福安定。积极心理学本身利用了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有效的试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及发现的问题
单就目前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而言,积极心理学主要从三个层面上来研究其对人产生的影响。
首先由内而外,在主观层面上积极情绪体验的研究,其包括:幸福感和满足感、希望和乐观主义,以及快乐和幸福。而研究表明,人类的各种积极情绪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往往在体验一种积极情绪的同时,也会间接的感受到其他的积极情绪。
单就个人而言,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工作能力、人际交往技巧、对各种事物的感知能力、天赋、智慧等等,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的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在群体的层面上,积极心理学研究公民美德和使公民更具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以及民间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责任的媒体等等。
在对积极心理学产生的条件做相应研究的同时,人们也发现了诸多矛盾的问题。例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积极的心理学强调获得积极情绪,必须存在快乐、满足、幸福等必要因素,但是中国古人却留下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样的名言,而一些常识也进一步证明,有些成功,也要面对负面情绪的积累,而长期处于优渥环境下的人,反而丧志,所以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之间如何转化?如何塑造更健全的人格? 这些也给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这也有待专家们的进一步的探究。
二、积极心理学发展的意义
1.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完善心理学理论体系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并不是全新的流派,它是将以前各种专业研究中忽略的积极心理元素整合在一起,然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某种程度上的创新,促进心理学分支中人性积极层面的发掘。如今,积极心理学被越来越多的群体所重视,逐渐成为当代心理学新的研究方向,所以积极心理学发展的研究,有利于构建心理学的完整体系,同时发展积极心理学技术,从而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及水平,使之与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匹配,由此带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2.积极心理学能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的对象是个人,而且其关注的是人的优点和价值,关注正常人人性中的积极的成分,从而更加全面的了解人心理状况,更有利于展开积极的干预和诱导,以促进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积极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可以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从而更好的建立健全人格。
3.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对于传统研究技术的沿用,促进其更新变革。
从某种角度来说,积极心理学是在消极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消极心理学研究过程中碎片化的整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继续沿用了消极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例如:问卷、访谈、实验等,但是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变革,研究方法更加的标准、醇熟,从而使研究方法更高的服务于心理学研究体系。
三、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遵循当前主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例如:问卷,访谈,实验等各种方法,同时中间还融合了人本主义思想。积极心理学倡导探讨人的美德、爱、宽恕、感激等各种积极的方面,引导人们不断的发现自身长处,使普通的个体对社会及生活充满积极情绪,促进个人,团体和社会的繁荣,从某种意义上来来说,积极心理学弥补了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空档。
但是换言之,积极心理学也并不是凭空出现的新鲜事物,在以前的心理学研究中,就已经存在了积极心理学的元素,只是它们当初相对的分散,没有被整合成一个整体,虽然西方学者对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得出了许多振奋人心的结论,但是上述研究中发现的矛盾及问题也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参考文献
[1]曹爱红,陈晓芳,宋惠佳.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方向及价值核心.[J].心里科学进展,2008,5(9):30-37
[2]严文斌,宋佳鑫.社会对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支持和影响.[J].应用心理学,2005,11(8):56-69
一、《旅游心理学》课程特点分析
旅游心理学是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之一,并且在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旅游心理学课程在国外产生于20世纪的70年代,而国内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出现介绍旅游心理学的书籍。所以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来说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时间都较短、课程理论体系也不是很完善。该课程以旅游者心理、旅游企业管理心理和旅游企业服务心理为研究对象,形成了旅游心理学的三大内容模块。旅游心理学既属于旅游科学的范畴,也属于心理学科学的范畴。正因为如此,旅游心理学这门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一)学科交叉性与综合性强。旅游心理学主要涉及到两门主要学科,旅游学和心理学。例如,人们的旅游动机、旅游行为各不相同,要确定这些动机和旅游行为,就必须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探索,从而找到旅游产品市场营销的最佳方法。
旅游心理学除了心理学、旅游学等基础学科外旅游心理学还需要管理学、经济学学、人类学、生态学、历史学等学科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和方法的支撑。可以说是旅游心理学是以心理学、旅游学为核心并与其他众多相关学科相综合的产物
(二)实用价值高。旅游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就在于通过对旅游者心理的研究,了解那些激励并且影响旅游者做出各种旅游决策的心理因素,从而为旅游市场的预测以及开发、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心理学依据,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因此脱离旅游实践的旅游心理学将毫无意义。
(三)该课程对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正如前面所述,旅游心理学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必然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任课老师既要懂得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又要熟知旅游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
例如:在课程讲到经典性条件反射时,任课教师应当讲清楚在旅游中有哪些情况可能会发生经典性条件反射,以及巴普洛夫是谁,他是怎样做经典性条件发射的实验的。如果只是单纯的讲什么是经典性条件反射,这样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二、《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由于这门课程自身的独特性,任课教师要上这门课程比较容易,但要上好这门课程,并将其设计成精品课程却存在着一定的难度,需要任课教师付出很大的努力。目前来说,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课程价值缺乏认同感
据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半的学生对学习旅游心理学感到无所谓,有 16. 4%的学生对这门课程不感兴趣,不喜欢学习,认为该课程不重要。仅仅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对课程感兴趣[1]。
学生对课程感到无所谓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该课程内容对实际没什么用处,对解决实际问题不会有多大帮助。学生对本课程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觉得这门课程很枯燥,很多理论知识都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且缺少实践的探索。当然也有学生认为这与教师上课质量有关,有些学生认为任课教师很少积极地组织课堂教学,讲课很单调,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对旅游心理学课程评价的结果表明学生没有足够认识到旅游心理学的学习价值,对该门课程价值缺乏认同感。
2、课程以教师为中心,抑制了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课堂缺乏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上旅游心理学课程的讲授主要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发放,以任课教师为中心,教师讲什么学生就记什么。学生长期处于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中不仅容易养成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而且学习思维的活跃性会受到阻碍,不会去思考为什么是这样。长期以往,容易造成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肤浅,分析问题的能力慢慢下降。
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的彼此独立,容易导致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全靠自身对知识的理解。但是学习心理学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对样本分析,并且通过样本分析来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样本的分析需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但是旅游心理学的课程恰恰缺少这点,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3、教学评价体系落后
在旅游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关注的重点是把应该要讲的内容在课堂上讲完,忽略了学生接受了多少理解掌握了多少旅游心理学的知识。目前大多数学校主要按照教学大纲与教学进度表是否一致来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与考核。而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课堂气氛的调动以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注的非常少。
上述问题告诉我们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来改革旅游心理学教学模式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否则“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能力”将始终只是空谈。
三、《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与方法
(一)任课教师要结合职业岗位,构建课程内容
首先,任课教师要把握旅游心理学这门课程的总体教学内容,清楚其逻辑框架结构。其次,要了解旅游业是与人打交道的服务性行业,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根据旅游过程中涉及到的旅游消费者、旅游服务者以及旅游企业管理者三大对象,可将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构建为三大模块,即旅游消费者的心理、旅游服务的心理和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心理。
(二)丰富教材形式与内容细节
在以往旅游心理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一本教材讲到底,教材有什么内容,教师就讲什么内容,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学形式的丰富、也不利于教师执教能力的提高。为改变这种情况,学校应该积极鼓励任课教师结合个人讲课风格,选择更多的教材作为授课参考,甚至于教师可以编写融入个人观点的优秀讲义,从而丰富教材形式。
在授课内容上,要不断丰富授课内容的细节。例如:在讲授个性这一节内容的时候,不仅要补充各种关于个性的定义,还要通过心理测验让学生了解自己是属于哪种个性。这就需要任课教师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对教材形式和内容细节的丰富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旅游心理学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为学生将来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的岗位提供参考意见。
(三)实验案例教学与课堂讲授并行,加强师生间互动,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运用典型案例或者问题进行分析,以提高课堂讲授效果的教学方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这种教学法以理论联系实际为主,教学过程注重启发,互动性强。经过教师引导,学生间讨论,师生间的共同分析讨论,学生就能比较快的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健全教学评价体系,强调学以致用,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
健全旅游心理学教学评价体系应该以有利于推行素质教育,突出心理学知识的应用性,以及培养符合专业要求的人才为标准来进行。评价课堂教学可以采取教师自评与学生评价、学校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针对旅游心理学课程特点,任教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认清该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大限度调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旅游心理学的积极性。
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增加平时的学习表现的比例,促使学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具体做法是:一是加强日常教学环节中的评价,特别是实践训练项目的考核;二是在期末考试中对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知识的比例要合理的安排,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