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和经济发展范文

金融和经济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和经济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和经济发展

第1篇:金融和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河北省;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3-0103-03

一、指标设计与数据来源

(一)指标设计

为了揭示河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将使用两组指标,一组反映河北省金融发展状况,其中既有规模指标,也有效率指标;另外一组反映河北省经济增长状况。

反映河北省金融发展状况的指标包括:

1.金融发展规模指标。学术界衡量金融发展规模常用货币化指标(M2/GDP)和金融相关比率(Financial Interrelations Ratio,FIR)这两个指标,前者称为“麦式指标”,后者称为“戈式指标”。其中戈式指标更能反映金融的发展水平,因而被广泛接受。根据Goldsmith(1969)定义,FIR是指“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含有重复计算部分)与国民财富(实物资产总额加上对外净资产)之比”。通常,人们将其简化为金融资产总量与GDP之比。在实证研究中,由于中国缺乏各地金融资产和M2的统计数据,无法直接使用戈式指标,而只能利用存贷款的数据作为金融资产的一个窄的衡量指标,来揭示河北省金融发展状况。戈式指标包括存贷款的设计方法是普遍的(易纲,1996)。因此,本文直接用(L+D)/GDP来表示河北省的金融相关比率,其中L代表各类贷款,D代表各类存款。

2.金融发展效率指标。根据以往的研究方法,本文用储蓄与贷款的比值来衡量金融中介将储蓄转化为贷款支持经济增长的效率。用河北省存款余额与贷款余额之比SLR=D/L来表示金融发展效率指标。

反映河北省经济增长状况的指标则选用河北省人均GDP指标。Heston(1994)指出:人均GDP数据易于比总GDP数据出现更少的错误,因为一些影响GDP水平的估计错误也影响对人口的估计,这样错误可以被抵消。因此,这里用人均GDP来衡量河北省经济的增长而没有直接采用GDP。

(二)数据来源

1.从河北省2009年经济年鉴和金融年鉴上获得了以下河北省经济发展分析的初始数据,时间跨度是1995—2008年:

二、实证分析过程

(一)回归分析

首先对这个时间序列作回归分析,以分析金融和经济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在Eviews6计量软件上,利用OLS估计模型,得到如下结果:

变量系数标准误差T值概率c8.2965740.08376999.040860.0000LnFIR0.8274410.3898042.1227090.0598LnSLR1.8886660.3320345.6881750.0002R方值0.948476F统计量92.04258调整后R方值0.938171DW1.345302施瓦茨检验-1.175197F检验的相伴概率0.00000因此回归方程可表示为:

lnPGDP=8.296574+0.827441lnFIR+1.888666lnSLR

T统计量:

(99.04086)(2.122709)(5.688175)

从以上回归结果看,LnSLR指标对经济发展具有正相关关系,LnFIR指标则具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从R方值看出,模型的拟合效果很好。从T检验值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明显,反映变量间线性程度较高,回归方程高度显著。具体来说,这些金融发展的指标与河北省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二)变量平稳性检验及协整性说明

变量的平稳性是时间序列模型的重要前提,接下来对这个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这里采用Dicker&Fuller(1974)提出的ADF检验法,若ADF统计量的绝对值小于临界值的绝对值,则该变量存在单位根即非平稳,若ADF统计量的绝对值大于临界值的绝对值,则该变量不存在单位根即平稳。依据施瓦茨准则,可以做出更准确的判断。结果如下:

ADF检验结果:

变量ADF检验值1%显著水平5%显著水平10%显著水平施瓦茨准则LnFIR-2.424600-4.992279-3.875302-3.388330-

由于原始数据的变量平稳性检验不能通过,所以本文对数据进行了一阶差分。根据表中结果可以看出,差分后的各变量具有很好的平稳性,因此可以肯定回归方程中变量的有效性,检验结果没有发生冲突,所得结论是比较可靠的。根据上面的平稳性检验,我们得出变量是同阶平稳的,根据协整检验知道数据是通过验证的,即三个变量之间具有长期的稳定关系。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以上检验结果表明河北省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之间确实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下面将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检验这种关系是不是因果关系,是单向的因果关系还是双向的因果关系。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检验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关系的方向,方法是分别估计模型,利用F检验判断金融发展是否会影响经济增长率。同理,可以检验经济增长的变动是否会影响金融发展。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格兰杰检验结果样本:19952007lags:2可能发生的结果ObsF检验值P概率值FIR不是PGDP的格兰杰原因

111.597690.2778PGDP不是FIR的格兰杰原因2.247600.1868SLR不是PGDP的格兰杰原因

110.130190.8803PGDP不是SLR的格兰杰原因5.008290.0526(四)结论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河北省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因果关系,一方面,从金融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来看,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都与河北省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关系,但是金融发展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明显,而金融发展效率对经济增长的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从经济增长指标对金融发展指标的影响上来看,人均GDP对FIR的作用相对显著,而对SLR作用并不显著。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河北省金融发展规模对河北省经济增长较强的解释作用,而相对来说金融发展效率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解释力相对较小;而河北省经济增长对河北省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的影响都很大,解释度也都很大。

赵玉华:河北省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的实证分析三、政策建议

(一)加强金融业的整体实力

目前我国金融业仍然是以银行业为主,要加强银行的资金运营能力,稳定银行存款来源。根据国家产业和经济发展政策调整贷款方向。随着美国次贷危机而来的金融危机对各个银行提出挑战,要保证贷款的优质性和长短期的适当比例。在我国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下,河北省各银行要对政策重点支持的制造业、纺织业、新能源业和各类中小企业在资金方面给予支持,保证河北省经济稳定增长。为拉动内需对居民购买耐用消费品和优质信用度客户申请信用消费可以放宽信用额。

第2篇:金融和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金融机构;生态环境;经济;和谐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更加的突出。因此,改善金融的生态环境,可以有效的推进金融体制的改革,它是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现代金融经济和谐发展,实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应该积极的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当前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自我约束机制

目前的金融结构都是建立在国家信任的基础上,归国家来管。如果出现了金融风险的话则是由财政部门以及中央银行来援救。使得自我约束机制在金融机构中缺乏有效性。由于金融机构出的状况都是由国家政府来出面解决,这就更加助长了金融机构的冒险性投资气焰。使金融资源缺乏合理有效的管理配置。

2.缺乏公平竞争机制

只开“通行证”而没有完整的惩罚机制的国家信任担保机制并不适应如今的市场经济规则。在这个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金融机构即使是经营不善到资不抵债也很难及时的脱离金融市场,这对金融生态体系是十分不利的,这样只会使得有缺陷的金融结构影响了整个的金融体系。

3.缺乏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近些年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治理诚信环境。前几年还在上海开展了征信体系试点工作。但是诚信工作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治理好的,由于缺乏对失信人的惩罚机制,给治理诚信环境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4.缺乏和谐组织体系

银监会的成立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经营、监管体制的健全,逐渐形成了“一行三会”的格局。但由于新的监管格局没有协调机制,导致人民银行以及分行无法及时的和金融金钩进行交流、沟通,难以达到信息资源的共享,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工作的效率。

二、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已经基本确立了金融机构的商业主体地位。金融市场的功能越来越完善,人民银行的监管职能被分离开来,在国务院又赋予了人民银行很多新的职能。在新的形势下,各银行的分支银行应该从脱离过去的管理日常事务的管理,集中做好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营造工作。建立以法律为支撑、以金融机构及其相关部门为基础的组织体系。

1.加快出台与金融机构破产、存款保险制度有关的法律法规

应该把金融结构和其他的工商企业一样的看待,不要把金融机构看成是为追求利润而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企业,而不是不能破产的企业。金融机构一旦破产就应该立刻退出市场。有关部门应该尽快的出台保护金融机构债权人权益的法律。以促进金融机构的顺利运营。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金融机构破产要符合市场的原则,破产造成的不利后果应该由金融机构的股东和相关的利益人来负责。而不应该由国家财政才收拾这个“烂摊子”。所以应该在遵循市场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存款保险制度。

2.以保护债权为中心,为金融机构的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党的十六届三种全会明确提出的要求。完善的信用制度有助于保护公民的正当权益,使守信者得到应有的益处,失信者得到一定的惩罚。通过正向和反向激励政策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为金融机构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我国可以参照国外那些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方面成功的经验,平衡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

3.确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

应该促进金融产权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扩大金融产业投资主体的范围,实现多元化的金融主体成分。不管对金融实行控制的是什么性质的主体,必须要承担金融机构的经营的后果。绝不允许在金融机构经营失败后就以各种形式转嫁成本,使金融产权更加的完整。

4.优化经济运行环境

一是要倡导地方政府把金融业作为当地的优势行业,大力的发展金融业以扩大招商引资。二是要积极的配合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工作,并根据有关的国家政策已经当地的情况来适当的调整经济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三是要借助当地政府和党委的力量来打击各种金融犯罪行为,以保障金融机构的安全。四是要对各种逃掉银行债务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给金融机构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五是要不断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5.以风险控制为核心,切实保障社会公众的权益

金融监管主体的职责应该是保障公众的利益。一要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度。金融监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控制风险。强化失职追究制度,为金融监管建立一套完善的绩效评估和考核制度,使监管部门能真正做到为社会公众利益着想。目前保险、银行以及证券这些行业的监管实行的都是收费制,所以更应该建立制度促进这些行业更好的发展,其中包括物质奖惩制度以及引咎辞职制度。二是应该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以人民银行为主导,充分的发挥出人民银行的职能,并尽快的出台相关的政策以及工作制度。

总而言之,要想改善金融的生态环境,就应该建立健全各项法律制度,完善信用制度,确定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优化经济运行环境以及充分的发挥金融监管的职责,切实的保障社会公众的利益,给金融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周志平.构建和谐金融经济要妥善处理的几个关系[N].张家界日报,2005(8).

第3篇:金融和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面板数据

一、引言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历来是金融发展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Schumpter(1911)以及Goldsmith(1969)、Mckinnon(1973)和Shaw(1973)认为金融中介的发展将能加速技术创新和生产力的提高,从而促进经济增长。韩廷春(2001)利用全国的数据并使用了较为复杂的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国内学者冉光和等(2006)认为: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金融发展引导经济增长的单向长期因果关系,无明显短期因果关系;东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明显的双向长期和双向短期因果关系。周好文,钟永红(2004)认为金融中介的规模指标和效率指标与经济增长在各地区间的因果关系不一致,中西部地区的金融中介机构为更好地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应该扩大对非国有企业的贷款。本文依据东中西三大区域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利用1995年的面板数据对中国的东中西部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经验分析,结果表明中西部的经济增长依赖于信贷数量的扩张,而东部经济增长依赖于金融效率的提升。

二、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三区域比较的经验分析

1、时间和数据的选取

在时间方面,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才开始规范,尤其是西部大部分省份90年代初期证券方面数据薄弱,故本文选择1995作为起始时间,本文终止时间采用为2007年。另外,本文在回归分析时将采用取自然对数的方法平滑指数,1995-2007这个时间区间充分考虑到数据的完善程度和可信程度,本文采用各省区(自治区、直辖市)的年末统计数据。对于银行等中介机构,本文选取贷款类指标。对于证券市场,本文选取各区上市公司总市值,不但因为这个指标相对于上市公司数量能够有价格和数量的优势,而且相对于上市公司总股本能够动态体现上市公司市场影响能力的变化情况。对于保险市场,由于在2002年之前保险行业统计数据不考虑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因此本文为了数据的稳定行,统一采用《金融年鉴》上一贯沿用的保险费收入作为保险行业的衡量标志。

2、相关性分析

本文根据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省级数据,运用面板数据进行对数多元回归对东部、中部和西部金融的三大行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同时对东部、中部和西部金融发展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系数检验(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看出,我国总GDP增长跟总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保费收入、股票市场总市值呈正相关,尤其跟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保费收入相关程度非常高,分别达到0.954和0.945的程度,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保费收入相关程度也非常高,达到0.964,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金融行业的市场业务相关性。而股票市场跟其他变量的相关程度相对较低,这跟我国证券市场是在20世纪末期建立并逐渐完善的有关。但是股票市场跟其他变量的相关程度在绝对程度上也较高,说明我国的金融市场体系是健全有效的。

3、实证检验结果及解释

对各解释变量进行估计,结果显示,1nF_loanit,1nF_feeit,1nF_mvit系数在不采用虚拟变量的时候分别是0.519,0.306,-0.023(模型1(EGLS,PSUV)),结果显著。说明在全国总体来看,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GDP增长贡献程度最大,其次是保费,而股票市场的指标是呈现负相关的,也就是说,股票总市值越高,对GDP增长是有拖累的。在模型2(OLS)中,采取的是东部的金融行业对全国GDP的影响分析,1nF_loanit?鄢D1,1nF_feeit?鄢D1,1nF_mvit?鄢D1三个指标的系数分别是0.136,-0.051和-0.150,可以看出,东部除了金融机构贷款对全国GDP增长的影响是正的以外,其余两个指标都是负相关性,但是1nF_feeit?鄢D1指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与保费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大有关。在模型2和模型3中采用地区三大金融行业对全国GDP的影响分析,因此对三个金融行业数据分别乘以各自的虚拟变量。在模型3(OLS)中,1nF_loanit?鄢D2,1nF_feeit?鄢D2,1nF_mvit?鄢D2三个指标的系数分别是-0.154,-0.007,0.026,但是结果都不是非常显著。由于在前两个模型中,区域保费收入对全国GDP的估计都不显著,所以,模型4(OLS)中,扣除区域保费收入变量,仅仅对区域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和股票市场总市值这两者与全国GDP增长情况进行估计,1nF_loanit?鄢D1,1nF_loanit?鄢D2,1nF_mvit?鄢D1,1nF_mvit?鄢D2系数分别是-0.059,-0.193,0.036,0.039,并且的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而且这个结果跟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首先,一方面,在东、中、西部差异上,在金融机构在贷款使用效率上,西部仍然存在一定改进空间;另一方面,东部的金融机构贷款系数大于中部大于西部,从实证上验证了东部资金利用对GDP增长的效用是三个区域内最优的。中国东、中、西部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领先于中西部,其市场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均高于中西部,市场机制在东部地区的资源配置中已发挥明显作用,经济与金融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 而西部由于在改革的进程中落后于东部,市场机制的建设还很不完善,投融资制度也不健全,贷款的使用效率较低。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非常关注西部的发展,投入增多,但这些投入多数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而对生产性领域投入依然较少。西部的这种投资结构也决定了金融对经济作用速度较慢。

其次,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晚,尤其是在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的准入门槛较高,因此国内企业上市比例不高,因而,股票市场很大程度上不作为企业首选的融资渠道。此外,由于中国资本市场不发达,国民对投资选择比较局限,股票市场虽然逐渐由市场主导,但跟政府相关政策(例如2007年5.30印花税的调整)、投机热度有关系,这就使得股票的总市值不能很好地反应GDP增长情况,甚至存在过度、或者不足反应企业实际价值。

三、有关结论与展望

本文在总结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这一分析工具从区域的层面研究了金融发展,尤其是三大金融支柱行业的发展对GDP增长的影响。结果使我们得出的启示:首先,要注重区域间平衡发展。由于我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和金融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当前,推进既有区域针对性、又能保持区域间协调的金融区域化发展战略显得尤其必要。制定金融政策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国家的层面,而应该深入到地区的层面上,否则容易使得东西部差距拉大。其次,要注重提高金融行业之间的平衡发展,由于我国各金融行业在资金使用效率上的差异,当前,加快金融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促使各个金融行业根据本区域实际情况,借鉴国际优秀经验,不断推陈出新,使我国各个金融行业走上和谐、共同发展的道路。最后,金融效率提升比金融规模扩张更加有助于经济成长。但这并不意味着东中部区市金融规模已经达到了一个能很好适应经济需要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Shaw、Edward:Financial Deep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2]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0.

[3] 冉光和、李敬、熊德平、温涛: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基于东部和西部面板数据的检验和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2).

[4] 崔光庆、王景武:中国区域金融差异与政府行为:理论与经验解释[J].金融研究,2006(6).

[5] Nouriel Roubini、Xavier Sala-I-Martin:Financial repression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39,1992(5-30).

第4篇:金融和经济发展范文

2010年我国确定了北京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市、江苏省等地作为科技金融试点,而北京市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示范区,是我国科技金融的风向标,多年的努力终于让中关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科技金融发展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北京市科技金融发展现状

第一,高层次人才加速集聚。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北京的人才比例在全国位于第一,逐渐成为了我国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地。在2009年至2014年期间,北京市的科技人员数量呈大幅度提升,在一万人中就有着338名的科技人员,近年来北京科技人员的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37%,超过了上海、江苏等地。

第二,研发投入不断加大,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近年来我国研发投入不断提升,2015年研究投入就达到了8.9%的增长速度,研发投入强度为2%,其中北京市的科研投入强度远远超过了上海等地区,是我国平均水平的三倍,同时中关村内股权投资的机构也超过了上一年。从此以外,中关村还形成了各种互联网金融机构,这些互联网金融机构也成了北京股权投资的重点,比如大数据金融、P2P等,同时还成立了北京市科技创新板。

第三,股权投资发展稳定。股权融资主要包括上市、代办股份转让和股权投资等[1],2015年一季度,北京市海淀区股权投资机构增加了49家,其中股权投资管理机构新增21家,占了将近全市的一半,2014年海淀区的被投金额为409.13亿元,远远超过了前几年的水平,而2015年的海淀被投金融实现新高,达到了645.34亿元,比上年高出了200多亿元,可见其发展速度之快。

(二)北京科技金融体系形成

北京市中关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初步建成了“一个基础、六项机制、十条渠道”的科技金融体系,其中“一个基础”是指将企业信用体系看做是整个科技金融的基础;“六项机制”是指技术和资本高效对接机制,其中包括了风险补偿机制、信用激励机制、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投保贷联动的机制、银政企多方合作机制、分阶段连续支持机制以及市场选择聚焦重点机制;“十条渠道”只要是指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需要的不同融资渠道,包括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贸易融资等十项融资渠道。中关村还组建了多个服务联盟,比如中关村信用保险及贸易融资服务联盟等[2]。

二、北京市科技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科研经费投入与国际水准差距很明显。2015年北京研究与试验发展内部支出虽然比上年有了一定的提高,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科研经费投入相比也远远高于国内其他地区,但是和国外水平相比仍然有着明显的差距。一个地区如果科研经费投入增加,那么这个地区的发展会有很大的提高[3]。同时从科研经费的活动类型来看也很容易发现北京科研经费的问题,2015年北京科研经费用于基础研究的金额为1909930万元,用于应用研究的金额为1594874万元,用于试验发展的金额为8747665万元,按照国际通用的方法算下来北京市的科研经费投入结构是有问题的,应有研究实际投入与应该投入的差距较大,实验发展也同样太少,北京市应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促进我国科技金融的发展。

第二,企业的作用弱化,政府的作用强化。企业的作用被政府的过分参与所掩盖,科技金融要求发挥企业的作用,而不是让政府越俎代庖,不断用政府的资源去实现经济发展,这样只会使得企业失去竞争力,在社会中无法立足最后惨遭残酷的社会所淘汰,政府在整个科技金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也不能一味靠政府,企业也要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

第三,信息共享机制不够完善。北京市信息共享机制还不够完善,科技金融主体和科技创新主体之间的信息应该做到适当披露,以防一些企业心存侥幸,在没有披露信息的情况下搭便车,北京市中关村先行先试的优势令北京市成为国内科技金融的佼佼者,但是也要注意加强信息的共享和联通,促进科技金融更好的融合。

三、北京科技金融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加强风险控制,减少政府干预。建立企业、银行和担保机构共担风险的机制对科技金融发展来说很重要,政府管理部门的主要责任并不是直接去干预,北京应该确定适当的担保比例,并将风险控制与中小企业咨询服务进行结合,同时要设立一些中介机构进行监督。

第二,建立社会性科技金融机制。所谓社会性科技金融机制是指通过一些科技金融中介来促进科技金融,目前北京的科技金融中介还不够完善,尤其是科技金融中介的数量以及种类,如今拥有的科技金融中介机构也不能独当一面。建立社会性科技金融机制对促进科技金融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北京市需要完善科技金融中介机构,从而起到推动科技金融发展的目的。

第5篇:金融和经济发展范文

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即研究金融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优化金融资源促进经济增长并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早进行金融发展理论研究应该从银行出现开始,研究银行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对金融进行专门研究,只是把金融作为促进交易的工具,直到二战后,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影响到部门国家经济增长的现象明显显现,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也形成了金融发展理论的萌芽。这个阶段典型代表是格利、E.S.肖和帕特里克。格利、E.S.肖分别发表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方面》和《金融中介机构与储蓄——投资》专著中提出金融发展是金融机构、金融制度、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发展,金融的作用的是实现资金的顺利流动,将储蓄转化为投资资金,从而提高生产资金,提供社会经济增长。帕特里克(1966) 在《欠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中提出需求追随和供给领先两个金融问题,金融发展可以是被动的和相对滞后的,也可以是主动和相对先行的。奠定金融理论发展理论基础的是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创造性的提出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采用8个指标来度量金融规模和结构,对35个国家98年的数据分析发现,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具有正相关关系。

金融发展理论的建立可以以麦金农和E.S.肖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两本书中提出了“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即“麦金农—肖模型”。麦金农认为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落后,金融二元结构存在,金融管制严重,导致信贷资金得不到有效配置、储蓄无法有效转化为投资资金,抑制了经济增长。肖认为健全的金融发展和良好的经济增长能够起到互相促进作用,使金融资源得到进一步的优化配置。

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提出后,引起了理论界的研究热潮,促进了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其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七八十年代,从投资数量、质量等方面对金融抑制和深化论进行深入研究,认为由于受到利率和收益影响,导致资金无法顺畅流向投资领域,无法有效配置,所以必须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九十年代后进入了第二阶段,金融发展理论在内生增长理论基础上着重研究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的功能和作用,规范了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解释,得出了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金融内生化的机制作用,提出了金融约束论和金融内生增长论,深化了金融发展理论。

二、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潜在国民产量或潜在实际GNP的扩展。(萨缪尔森,1992)经济增长既可以是国民收入的总产量,也可以是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经济增长理论是研究解释经济增长规律和影响制约因素的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的原因有资本、技术、土地、分工。代表性的有古典经济学鼻祖斯密,他认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两种途径是劳动数量和劳动效率。

之后不断有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包括了在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基础上哈罗德和多马提出了哈罗德—多马模型,成为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典型,该模型认为经济增长和储蓄率成正向关系,和资本与产出比成反比关系,资本是经济增长主要决定因素。但该模型基于储蓄率和资本与产出比不变的假设,存在缺陷,麦金农对模型进行了修正,认为储蓄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之后经济学家又提出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索洛模型为代表,他认为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资本和劳动各自的产出弹性以及技术进步决定了经济增长率,同时技术进步是随时间变化的。金融的作用仍然没有提及。20世纪80年代后围绕索洛模型缺陷,经济学家开始从技术进步、人力资源等因素研究经济增长的内生性,以卢卡斯和多马为代表,卢卡斯批判新古典经济学模型的封闭性,同时认为技术进步至少部分是是内生的,多马提出了以规模报酬在外部性和生产中是递增的,而在新知识创新中的规模报酬是递减的为假设前提的内生技术创新模型。

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分析

关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内外大量的经济学家进行了研究,但是都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研究的成果和结论大体分为以下几种。

古典经济学认为货币只是促进交易的工具,对生产和经济增长没有作用,计量统计中的相关性仅仅是金融对经济的反映和体现而已。经济学家托宾和熊彼特从货币功能角度认为货币的价值储藏功能和流通功能影响社会储蓄增加资本,满足了企业信贷需求,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经济学家琼、罗宾逊等人认为经济增长促进了金融发展。原因是社会经济规模的扩大客观上要求相对应和匹配的金融市场建立,促进了金融的发展。麦金龙则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互相促进:良好的金融市场能够降低投资者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有利于促进社会投资,最终会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客观上要求与之对应的金融市场建立,促进了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凯恩斯和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则认为金融领域的过度投机等行为导致了金融风险的产生,有可能影响实体经济领域导致经济危机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国内经济学家对此的研究结论与国外研究也大体相同。当然这些研究主要是基于全球和国家级别的层面,基于省内级别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大家关注的都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论证.而较少关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即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问题。所以其作用机理分析主要是研究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变化规律,分析内在作用机制。即研究金融功能如何促进经济增长,金融增长又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

金融机构可以以专业化和规模化的优势帮助金融交易双方降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费用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从而提高经济运行效率,通过金融市场帮助资金流向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和单位,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经济增长。也正是由于金融系统规避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特点,金融市场的机构和制度可以以其专业化和严格的审查帮助储户分散和降低风险,增加储蓄,同时帮助投资者提供长期流动性使企业获得资金,高效促进社会资金流向投资领域促进经济增长。为了降低交易和信息费用,金融市场会在专业化和技术创新上下工夫,促进了技术进步和交易工具创新,使金融交易更加高效,加速资金流动促进经济增长。由于金融市场的存在和参与,金融制度加强了对公司的监督和监管,避免了委托风险和道德风险,改善公司治理,促进资本更快积累和长期增长,最终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根据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一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取决于资本的投资效率、储蓄率以及制度安排,金融系统通过上述资源配置、降低风险和交易成本、增加储蓄、创新交易手段和改善公司治理等功能最终影响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了社会分工,金融便是社会分工的结果。经济不发达阶段,社会分工水平不高,阻碍了金融的发展。经济增长促使社会分工水平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财富增加,商品价格下降,增加居民储蓄,同时,专业化水平提高增加了商品交易数量、交易种类和交易方式,要求相应的金融服务。经济增长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要求相对应的金融发展。(作者单位:1.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2. 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胡琳,湖南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第6篇:金融和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合作金融;发展路径;内生性;印度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2-0172-02

合作经济在中国的历史也由来已久,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新兴的合作经济与合作金融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迅速发展起来。以辽宁省为例,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农民自主联合、民主管理,并为全体社员谋利益的新兴经济组织。目前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万多个,加入的农户成员达到51.6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9.7%;带动非成员农户118.6万户。由此而来的合作社内部互助融资的问题则十分突出,原有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正在进行中,民间非正规的合作金融形式多种多样,这一切都让我们更加关注合作金融的发展问题,印度的合作金融发展历程与路径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印度合作金融概况

印度的合作金融业历史也比较悠久,并且其近些年在金融市场的份额也呈现出上升趋势,到2008年,合作银行已占存款市场8%的份额。印度的合作金融体系由初级信用社、中心合作银行、联邦合作银行和土地开发银行组成。初级信用社是乡村级的合作信贷组织,规模较小,按规定十个人以上即可以组织信用合作社,但必须向政府注册登记。中心合作银行是一定区域内初级信用社的联合机构,主要职能是向初级信用社发放贷款,适当平衡辖内信用社的基金,在初级信用社和邦合作银行之间起桥梁作用,同时也发挥一般银行的支付作用,联邦合作银行是信用合作组织的最高级机关,也是提供中、短期贷款的合作金融机构。

印度农村信用合作运动是国家发起的,国有合作制是印度合作运动的最独特特征,到目前为止,政府对于农业合作社的股金资本仍占有7.5%。这种特征成为国家持续控制合作社的方式,官办化,政治化,使合作社丧失了活力,民主自治特征。印度合作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储蓄、印度国家农业乡村发展银行(NABARD)的低息贷款。印度合作金融体系组织机构健全,显著特点是由政府发起组建,政府把合作社看成官方机构的一部分,干涉过多,农民多将信用社视为取得政府援助的一种工具:初级信用社除发放贷款外,还兼营生产、加工和销售等业务。

二、印度合作金融体系的发展路径

合作金融体系指一个经济体内的所有合作性金融机构及其相互关系,通常包括信用合作社,合作银行,各种类型的互融资机构等。内生式自然演进路径最能体现合作性金融机构的自愿、互助、互利本质,也是合作金融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的一种直接体现。相对于内生性发展路径,外生性制度发展具有政府强制性变迁的特征。如日本和法国的农业合作金融体系,在其形成的初期,就具有了浓厚的官办、官扶色彩,一定程度上履行了部分的政策性金融的职能,也更有效、更为直接地表现为政府的意图。所谓混合式发展路径是指合作金融体系在发展中既有内生的动力,又有政府的引导与扶持,两种路径相互交错、共生共存。这种路径可能是合作金融发展历程中,最初内生自然演进,之后政策扶持引导,再脱离政府独立发展,或者是整个合作金融体系中,某种类型的机构内生式发展,而另外类型的机构则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外生发展,或者进行强制性变迁。

混合式发展路径的优势是合作金融内生不足或有先天缺陷的情况下,政府会适时介入,有利于合作金融健康发展。但缺欠是,有些国家干预过度,则向外生性强制变迁靠拢,影响了合作金融自身优势的发挥。总体来看,印度政府和管理层更注重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因此合作运动以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增长为主,尤其是农村信用合作社表现出典型的外生性特征,而城市信用合作行业则明显地具有内生性特征。

1.城市信用合作体系的发展路径呈现内生式特征

印度第一个互助援助协会Anyonya Sahakari Mandali于1889年在Vithal Laxman的指导下成立的,也称为Bhausaheb Kavthekar,城市信用合作协会是在社团基础上组建的。1904年,合作信用社团法(Cooperative Credit Societies Act)给予了信用合作运动真正的推动和激励,当年10月第一家城市信用合作社团注册成立。在早期信用合作协会中,Bombay Urban Co-operative Credit Society最为知名,它成立于1906年。在1913―1914年的银行危机中,有57家银行倒闭,存款大量从股份制银行向城市信用合作社转移,大量存款从非合作机构转入合作机构,两者的安全性是明显不同的,对后者的偏好部分是因为其地方性和公众性,主要的原因还是与政府大力推进合作社运动相关。

当前,印度共有2 090家城市信用合作社,占银行业总数的10%,是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政府对UCB也提供支助与外部监管,但其最初的形成与日后的发展还是以尊重内生性需求为主,与RCB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2.农村信用合作体系的发展路径呈现外生性特征

印度于1947年独立后,政府仍然继续支持合作运动。1982 年,印度的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正式成立,这一银行的主要职能是为信用合作机构、地区农村银行以及从事农村信贷工作的商业银行提供再融资服务。

印度的农村合作银行类似于中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具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只为社员提供中短期贷款服务的农村合作银行,另一种是专门提供长期贷款服务的土地开发合作银行。截至目前,印度全国共有农村合作银行109 924家,其中农村合作银行109 177家,土地开发合作银行747家,其中合作银行在农村金融业中所占地位逐步提升。印度的合作金融宏观结构为三层结构,第一层结构是农村信用合作社是乡村一级的信用合作组织,是印度信用合作体系的基础;第二层结构是中心合作银行,是区域性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联合机构;第三层结构是邦合作银行是印度各邦信用合作的最高机构,其成员是中心合作银行。

印度政府为了鼓励农村合作金融发展,以出资者的身份参与信用社。信用社的资金来源主要由社员股金、储蓄基金、储蓄存款、政府或其他部门的贷款组成。在印度农村合作金融体系中还有一种民间自生的机构――农村金融互助组,它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合作性组织形式。由于互助组能够动员那些不希望储蓄的穷人储蓄,并且能够使集中起来的资金在小组成员间有效地流动,所有互助组成功地为其成员提供了金融服务。为了支持互助组的发展,印度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于1992年实施了银行与互助组联系工程。印度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还向参与这项工程的银行提供百分之百的年利率为6.5%的再贷款,并且组织银行和非政府组织进行交流和对话,以宣传这项工程和确保银行官员参与这项工程。

互助组与银行联系的方式主要有四种:最简单和最直接的方式是银行直接与互助组联系,对互助组向其成员的贷款提供信贷资助。另一种方式与第一种方式稍有不同,是银行直接支持互助组,但由互助组促进组织向互助组提供培训和指导,并监督互助组的执行情况。第三种方式是由非政府组织和互助组促进组织充当银行与互助组的中介组织,银行与互助组的联系是间接的,非政府组织与银行签订合同,承担向银行还款的责任。第四种方式是银行根据互助组和非政府组织的推荐,直接贷款给互助组成员。

但是由于外生型制度下成员缺乏参与管理的积极性,缺乏专业的公司治理,政府的政治性干预,使得大多数合作社经营不善,效率低下。农业信用合作机构在数量扩张上是令人满意的,但存在着结构性缺陷和经营性不足。表现为信用循环较差,资源利用不善,借贷无效,恢复困难。UCB(城市合作银行)与其他类型的银行相比,机构总数连续递增,已经达到1 800多家,但存贷款增速却是逐年递减的,而且在印度的金融市中所占份额比较低,自1990―1991年度的 3.3% 稳步增长到1999―2000年度的6.6% ,在此之后又回落到2005―2006年度的 4.8%。

与UCB同样,RCB(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份额也呈递状态,这与印度的宏观经济、金融环境有关,20世纪90年代以后,商业性金融有了较大发展,政府推动银行与合作社经济之间的合作,也使得RCB的业务量增长有所放缓。最近,印度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对Karnataka ,Andha Pradesh和TamilNadu三个邦实施联系工程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与银行有联系的互助组经营效益和效率都有所提高。

三、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和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的金融供求失衡问题不容忽视。而合作金融本身具有的不同于商业性金融的非盈利特性与这一供求缺口的特质具有极高的吻合度。作为一种内生性的制度安排,在合作金融的发展进程中,政府的支持及引导应当适度。就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而言,制度失灵与市场失灵共同存在,需要政府的引导与规制,而促进合作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是当前一条切实可行的措施。因此,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进程中,必须体现这一原则。

中国的合作金融机构总体规模不是很大,但类型繁多,城市信用合作社,城市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合作银行,各种形式互助会,融资互助组,合作社内部的互助融资部门,其发展路径不宜单一化。

第7篇:金融和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 碳金融 清洁发展机制 碳资产定价权

随着化石燃料的广泛使用,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生产对气候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20年间了5份气候变化状况报告,呼吁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就是在经济发展中,通过技术创新等方式,不断提高能效,降低资源消耗,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进程。1997年,联合国气候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第一次明确了部分发达国家具有法律约束的温室气体的减排义务,同时明确了三种减排机制。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碳金融应运而生,主要内容是基于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一类金融交易行为。

一、我国碳金融的发展现状

与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碳金融市场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未来市场前景极其广阔。由于我国尚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和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根据英国风险评估公司Maplecroft公布的数据,中国2010年排放的二氧化碳达到60亿吨,约占全部发展中国家排放量的50%,全球总排放量的15%。而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具有1亿至2亿吨的二氧化碳减排能力,具有巨大的减排储备,中国未来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交易市场。

目前,我国的碳金融业务还主要集中在碳指标交易、银行贷款等几个方面,具体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基于清洁发展机制的碳金融业务

根据《京都议定书》,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前并不承担强制减排义务,主要通过参与CDM项目进入到碳交易市场中。自2002年荷兰政府与我国签订的第一个CDM项目以来,我国的CDM市场呈现了极为迅猛的增长势头。根据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13年1月6日,我国成功注册项目2980项,占到全球东道国注册项目总数的52.9%,稳居世界首位。

(二)自愿减排市场中的碳金融业务

2008年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交易所、天津环境交易相继成立,这些交易所自成立之日起对自愿减排市场中的碳金融业务进行了探索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 2009年9月在北京环交所则达成了我国第一单自愿减排交易――天平汽车保险公司以27.7万元的价格购买了北京奥运期间绿色出行产生的8026吨碳减排指标;2009年12月,北京环交所联合BlueNext交易所共同推出了国内首个自愿减排标准――熊猫标准;2010年4月,上海环交所更是推出了中国首个自愿减排交易平台,并与当月成功成交226例。根据我国的“十二五”发展规划,预计我国自愿减排市场中的碳金融业务在未来几年中将获得爆发式的增长。

(三)商业银行参与的碳金融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以“绿色信贷”以及相关的中间业务的形式来参与碳金融。“绿色信贷”最早开始于2007年,是环境保护部、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为了遏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扩张而联合推出的新型信贷政策。兴业银行是我国“绿色信贷”的先行者,其在正式政策出台前即积极开展相关业务,分别在2006年和2008年与IFC联合开展节能减排贷款项目,其项目贷款以CERs作为第一还款来源。2008年,兴业银行成为我国的“赤道银行”并开始全面推行“绿色信贷”政策。之后工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中国银行等各大银行以随之跟进,截止2011年末,仅国家开发银行和五大行的绿色信余额即超过了1.9万亿元。2012年2月24日,银监会了《绿色信贷指引》,对“绿色信贷”的实施提出了明确的规范要求,“绿色信贷”更是走向了快速、规范发展的新阶段。除直接的信贷业务以外,商业银行亦开始尝试开发各类从事碳金融的相关中间业务,如2007年深发展银行推出了与二氧化碳排放期权挂钩的理财产品等。

二、我国碳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碳金融交易市场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是受制于我国整体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以及碳金融交易自身发展时限较短的原因,我国的碳金融市场依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过度依赖CDM存在较大的风险

目前,我国的碳金融产品主要依赖CDM。CDM一方面存在较大的政策风险,《京都议定书》到期后,欧洲发达国家在债务危机、经济萧条的背景下,愿意承担多少减排义务还很不确定;另一方面,CDM项目审批程序复杂、审批周期较长。很多CDM项目在审定之后还被要求复核,甚至被否决,另外,还有一些CDM项目在监测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事实上,除了这些风险之外,CDM的市场风险也比较高。由于受经济危机影响,欧洲的工业生产规模降低,自身排放量下降,因此对于碳市场的需求急剧降低。2009年,CDM市场严重下滑,交易额同比下降了59%,CERS的价格也不断走低。

(二)碳资产缺乏定价权导致的利益损失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进行能源调整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发达国家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成本水平较高,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本普遍超过每吨100美元,而我国的减排成本仅为20美元左右。但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碳金融交易体系,信息披露机制不够健全,市场参与者的数目也相对较少,从而无法形成成熟有效的市场定价机制。这也就导致我国仅能够接受国外的单向报价,从而导致各企业参与国际交易时的利益受损。根据WorldBank提供的数据,发达国家2007年温室气体的交易价格普遍处于10-15欧元区间内,而我国的碳交易价格则仅为10欧元左右,远低于国际水平。

(三)专业中介机构发展水平较低

在各类成熟的细分金融市场中,专业的中介结构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我国开展碳金融交易业务的中介结构以及第三方核准机构在数量方面还非常有限,其所能提供的产品和配套服务也是比较初级的,在排放权的交易和CDM项目评估等方面的工作能力也比较薄弱,这进一步限制了我国参与碳金融交易的深度与广度。

(四)碳金融产品结构不合理

首先在整体的产品结构上,我国的碳金融产品非常单一,尚未发展出多样化的衍生品交易市场。其次在碳金融产品的行业分布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以我国当前的CDM项目为例,其主要分布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相关领域,这些领域的项目由于投资额度小、减排的成本低、技术成熟度高等优势而备受国外的投资者所青睐,根据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提供的数据,这些项目占到总项目的95%以上。而实际上急需投资的垃圾焚烧发电等领域的项目却由于投资负担大、技术困难度高、减排成本高等原因而几乎处于无人问津的处境下。

三、构建我国碳金融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碳交易平台建设

目前,国内具体的碳交易业务以及对应的碳交易平台都极其分散,亟待建立统一的交易平台已保证未来碳金融的稳定发展。国内现阶段的碳交易业务以CDM项目和CER项目为主,此类项目的特点是交易较为分散、流程琐碎复杂、信息披露度低。而相应的国内交易所平台又存在已建或在建交易所数目过多、彼此之间职能定位相互重叠、过度乃至恶意竞争严重等问题。这两方面的问题直接导致了碳交易市场较高的波动性和我国在国际碳市场上的话语权的缺失。因此,为了确保我国碳交易市场的长期平稳发展和国际话语权的提高,我国应当借鉴国外碳交易市场发展的经验,一方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业务进行主动整合,另一方面,在严格限制未来地方碳交易所的扩张的基础上将现有的几大交易所整合为统一的大交易平台,并为之制定统一的交易规则和监管体制,真正实现交易平台的价格发现功能,为碳金融的发展提供稳定高效的外部发展环境。

(二)创新碳金融交易工具,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多样化的碳交易工具是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碳交易市场、促进碳交易市场成熟发展的必备条件,而新型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亦对碳金融交易工具的创新提出了需求。因此,改变目前国内碳金融交易市场格局、进一步推动碳金融交易工具的创新是完善碳金融体系构建中非常关键的一环。要促进碳金融交易工具的有效创新:首先,政府应当依托交易所平台,适时推出符合我国碳交易业务特点的期货、期权、远期合约等多项金融产品;其次,在政策方面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进一步提高财税、信贷等方面政策的扶持力度,对积极参与使用新型交易工具的市场主体提供税收优惠和利息补贴,形成正向激励;最后,还要强化相关金融知识的普及,提高大家对不同碳金融交易工具的认识,以鼓励各种不同的经济主体参与到市场交易中来,从而提高各项金融工具的流动性和有效性。

(三)促进专业中介机构发展

碳金融相关业务的链条长、内容复杂度高,这就要求有较高水平的中介组织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高水平的专业金融机构从事碳金融业务可以有效降低交易的整体成本和业务风险水平。另一方面,与专业中介机构相配套的是一流的专业人才,由于碳金融涉及的专业技术内容较广,因此亦需要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来为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应当由相关的行业协会制定培训并制定从业资格标准,促进人才培训。

(四)强化碳金融业务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整个金融行业的一项核心内容,而由于碳金融业务整体的发展时间短、行业秩序尚有待确立,强化碳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碳金融交易的市场参与者应当从以下多个方面来实现风险的控制:综合运用多项碳金融衍生工具以实现套期保值,控制汇率风险和市场风险;通过项目评级、收取抵押品等方式防范信用风险;密切关注国际国内节能减排的各项政策,抵御政策风险;聘请专业的法律服务机构,减低法律风险。

参考文献

[1]初吕雄,周丕娟.碳金融:低碳经济时代的金融创新[J].金融与经济,2010(02).

[2]杜莉,韩丽娜.论碳金融体系及其运行框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05).

[3]蒋毅一,杜静.碳金融市场分析及我国的发展策略[J].开放导报,2010(12).

[4]刘志成.我国发展碳金融面临的风险和对策[J].金融创新,2012(06).

[5]王凯,庞震,潘颖.中国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区域金融研究,2011(12).

[6]王伟炫.我国碳金融发展体系的探讨[J].金融,2010(12).

第8篇:金融和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4)05-0057-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05.12

近两年来,随着互联网理念、技术向金融领域的高度渗透,以余额宝、微信理财通、拍拍贷、众安在线、阿里小贷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引发市场高度关注。特别是近期由是否应该取缔余额宝所引发的关于互联网金融发展和监管的争论,一度成为社会热点话题,而非仅仅局限于金融圈内。

一、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和主要模式

所谓互联网金融,一般指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为代表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与金融行业深度融合所形成的金融新业态新模式,具有融资、支付和交易中介等金融功能。互联网金融通过移动支付、供应链金融和大数据服务营造互联网金融生态圈,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帮助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大幅减少交易成本,从而创新性地破解融资难题,并推动金融行业加快变革。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主要衍生和发展出以下六大模式:

一是P2P(Peer-to-Peer)模式。P2P模式是指拥有资金并且有理财投资意愿的机构或个人,通过网络平台,以信用贷款的方式将闲置资金贷给资金需求方。与传统的投融资渠道相比,P2P模式具有收益高、风险低、资金门槛低、省时省力等众多特点。P2P平台作为单纯的网络中介,负责制定交易规则和提供交易平台,不承担借款人违约带来的损失,并且整个业务都是在线上完成。如2006年成立的美国Prosper公司有125万会员,已累计促成3.07亿美元的会员间贷款。P2P模式进入中国后,逐步演变出信贷中介、信息服务、担保赔付等三大模式[1]。

二是互联网支付模式(包括移动支付)。互联网支付模式是指客户为购买特定商品或服务,依托互联网发起支付指令,实现货币资金转移的行为。互联网支付模式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更加便捷、低成本的支付服务,从根本上改变了支付清算模式,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互联网支付模式主要有商户直联网银、网关支付与虚拟账户支付。其中,虚拟账户支付模式分为直付型虚拟账户支付和第三方支付两种模式。第三方支付又从单一互联网支付向网关支付与虚拟账户支付的混合支付模式发展,逐渐发展成为综合支付服务提供商。

三是众筹模式。众筹(Crowd Funding)模式即大众筹资,是指用团购+预购的形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众筹利用互联网和SNS传播的特性,让小企业、艺术家或个人对公众展示他们的创意,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援助。相比传统融资方式,众筹更为开放,能否获得资金不再是由项目的商业价值作为唯一标准。只要是网友喜欢的项目,都可以通过众筹方式获得项目启动的第一笔资金,为更多小本经营或创作的人提供了机遇。众筹模式自2009年在国外出现以来,已经发展了近四年。2012年4月,美国通过JOBS法案(Jumpstart Our Business Startups Act),允许小企业通过众筹融资获得股权资本。众筹模式也已经在国内出现,如2011年7月上线的点名时间,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众筹网站。考虑到法律风险,目前国内几家众筹平台都不涉及股权融资。

四是金融产品互联网销售。是指基金、银行理财产品、保险产品等金融产品借助互联网渠道和电商平台实现快速和规模化销售的模式,以余额宝、微信理财通、众安在线以及方正证券在天猫商城开设的泉友会官方旗舰店等为代表。如天弘基金与阿里旗下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合作推出的余额宝从去年上线到现在已经吸引了8100万用户并吸纳了近5000亿元资金,导致银行人民币存款大幅减少,正在威胁银行业的传统垄断地位。天弘基金凭借余额宝这一产品所管理的基金规模已经超越华夏基金成为行业第一。众安在线也不是单纯地“通过互联网卖保险”,而是从互联网参与方的需求出发,为互联网的经营者、参与者和用户提供一系列整体解决方案,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出虚拟货币失盗险、网络支付安全保障责任险以及基于语音技术的保险保障服务等虚拟保险业务,化解和管理虚拟金融业务的各种风险。

五是互联网货币。互联网货币是指采用一系列经过加密的数字,在全球网络上传输的可以脱离银行实体而进行的数字化交易媒介物,表现为数字货币、在线货币、电子钱包、电子信用卡等形式,以比特币、Q币、亚马逊币等为突出代表[2]。互联网货币的发行方不需要政府的特殊授权或者监管机构发放的牌照和资质,不同国家政府对互联网货币的合法定位也有不同的认定。以比特币为例,德国是世界上首个承认比特币合法的国家,但只是被认定为“记账单位”,中国、韩国等国家均不承认比特币合法地位,而美国对此含糊不清。近日,由于黑客入侵盗走价值4.67亿美元的比特币,导致世界最大的比特币交易所Mt.Gox近日申请破产保护。

六是其他模式。互联网金融还创造出金融搜索、网上OTC业务、基于交易历史信用记录的网上贷款等新模式。比如,金融搜索是将互联网的大数据、搜索引擎技术与金融咨询、贷款初审等金融专业技术进行结合的新型模式,“融360”就是我国融资贷款搜索平台代表之一[3]。网上OTC业务则是通过互联网平台搭建的针对机构投资者的OTC业务,比如Wind资讯推出的“万得市场”。阿里小贷则以会员在阿里巴巴平台上的网络活跃度、交易量、网上信用评价等和企业自身经营的财务健康状况作为依据进行网络小额贷款。

二、互联网金融的运行逻辑

互联网金融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并非偶然,其背后是以互联网技术、社交网络应用、信用环境和法制环境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支撑的。

一是信用为前提。互联网金融通过构建虚拟信用平台,加速金融中介消亡,为更广泛的金融需求创造信用。比如,对于小微企业来说,由于缺乏信用评估和抵押物,往往难以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融资支持,而通过互联网数据发掘,可以充分展现小企业的“虚拟”业务轨迹,从中找出评估其信用的基础数据及模式,由此为小微企业信用融资创造条件。

二是信息为核心。互联网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提供信息支撑。在信息接入方面,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接入变得更加容易,客户接触和服务的渠道由实体向虚拟转移;在信息处理方面,包括搜索引擎和即时通信的后台大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使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大大降低。同时,依托海量数据的深度挖掘,大大降低了客户网络行为分析、消费行为分析、消费心理分析的成本,降低了客户违约风险,提高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是技术为基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支持。比如,海量数据挖掘技术实现了客户的精准分析和风险控制;云计算技术实现了数据集中处理和安全存储;动态交互技术保障资金融通的即时完成;搜索引擎技术实现了对大量信息的有效过滤和查找;安全技术使隐私保护和交易支付顺利进行。

四是法制为保障。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个人信息保护、信用体系、电子签名、证书等体系建设,互联网金融涉及的支付技术、客户识别技术、身份验证技术等技术环节涉及公民权益甚至国家安全,这些都需要健全的法制体系作为保障。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跨种类金融机构、跨市场金融活动、跨时空交易的统一协调监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互联网金融对经济金融活动的重要作用

互联网金融创新对盘活社会资金、加速金融创新和金融机构变革、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提供了有利契机。

(一)有助于盘活社会资金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助于扩大社会融资规模,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盘活社会资金,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一是互联网金融大大降低了普通百姓进入投资领域的门槛,通过积少成多形成规模效应,撬动更多社会资金。如绝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起步资金都在万元以上,而“余额宝”一元起即可购买,有助于吸引以百元和千元为单位的社会闲散资金大量进入。二是互联网金融可以依托资产证券化等手段盘活资产,实现资金快速循环投放。如阿里金融与东方证券合作推出的“东证资管-阿里巴巴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使得阿里小贷能够迅速回笼资金,盘活小额贷款资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有助于加速金融创新

互联网金融打通了交易参与各方的对接通道,提供了不同类型金融业态融合发展的统一平台,有助于加快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模式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一是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发展将重构当前的金融生态体系,新金融机构、泛金融机构、准金融机构等非传统金融机构将不断兴起,集成创新、交叉创新等创新型金融形态将不断涌现。近年来支付宝、人人贷、阿里小贷、众安在线的出现和发展即为例证。二是在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冲击下,金融机构既有的盈利模式、销售模式、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倒逼其推动金融模式转型和创新。三是随着信息技术、社交网络技术、金融技术的不断突破,大量基于消费者和小微企业的个性化、差异化、碎片化需求的金融产品由理论变为现实,将大大丰富现有的金融产品序列和种类。

(三)有助于加快传统金融机构变革

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传统金融机构的资源配置主导、定价强势地位和物理渠道优势,倒逼传统金融机构加快价值理念、业务模式、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的全方位变革。一是促进传统金融机构价值理念变革,摒弃以往过于强调安全、稳定、风险、成本的价值主张,更加注重无缝、快捷、交互、参与的客户体验和客户关系管理,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二是促进传统金融机构业务模式变革,改变息差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传统盈利模式,通过产品创新和提供综合增值服务构建新盈利模式。三是促进传统金融机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再造,加快组织的扁平化、网络化和流程的简捷化、去审批化,从而提高组织效率,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四)有助于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

互联网金融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有利于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无门的问题。一是互联网金融依靠先进的搜索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和风险管理技术,大幅降低了参与方在信息收集、询价磋商、信用评价、签约履行等方面的交易费用,整体上降低了小微企业的准入成本和融资成本。二是互联网金融的运营特点与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具有很强的匹配度。如P2P网络贷款服务平台贷款门槛低、覆盖面广、交易灵活、操作便捷、借款金额小、期限短,可以为小微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三是互联网金融引致的激烈市场竞争将推动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重新配置金融资源,大量小微企业将得到更多信贷支持。

三、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发展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凭借“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精神,对传统的金融理念、金融模式、金融业务和金融监管体制形成了颠覆性的冲击和挑战。

(一)对金融理念的影响

基于搜索引擎、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定律、概率统计、数据挖掘等行为分析技术支撑,互联网金融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金融理念和思维模式。一是边际交易成本和市场参与门槛大幅降低,信息安全保护和风控制度设计不断健全,使得金融需求端和供给端之间的“点对点”和“多对多”直接交易成为现实,实现了封闭式金融向开放式金融的转变。二是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发展和虚拟货币的出现,改变了银行作为资金交易和支付中介的传统定位,加速了金融脱媒和“去中心化”进程。三是社交网络的发展使得平台化应用变成众享众制众筹模式,移动微博方式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自媒体”成为趋势并带动“自金融”时代到来。四是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催生了大量需求驱动型的创新金融产品,普通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碎片化的融资和理财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且被准确地风险定价,个人金融服务迅猛发展,传统金融向普惠金融转变趋势日益明显。

(二)对金融模式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将对传统金融机构现行盈利模式、营销模式、风控模式和组织模式带来很大影响。一是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稳步推进和存贷款利率上下限逐步放开,宜信、拍拍贷、人人贷等P2P网络贷款服务平台快速发展,将对银行依靠吸存放贷赚取息差为主的盈利模式造成重大冲击,倒逼银行加快转型。二是互联网金融的不断渗透将隔断银行与客户的联系,导致银行客户萎缩和业务流失。由于难以掌握客户交易行为和信用信息,基于客户信息的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交叉销售等运营模式将愈加困难。三是互联网金融以庞大的电商交易和信用记录为基础,通过数据挖掘、社交网络和行为分析进行风险识别、信用评级、系统化审批和纯信用贷款,对传统金融机构以抵押、质押或担保为主的风险控制模式和信用审核模式产生很大的冲击。四是互联网金融依托信息技术和移动网络平台提供即时、快速、便捷的全天候服务,对银行、券商、保险公司等以物理网点和柜台服务为核心的组织架构和服务模式带来深远影响,促进金融机构传统组织架构由线下向线上延伸、由面对面服务向非现场服务转变。如美国已出现无网点、无ATM、无信用卡、无支票的“纯网络”银行。

(三)对金融业务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和功能产生极大的替代效应。一是第三方支付从入口处改变用户支付习惯,冲击银行传统汇款转账业务和增值业务。如支付宝、易宝支付、拉卡拉等可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转账汇款、票务代购、电费和保险代缴等结算和支付服务。随着身份认证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的发展,移动支付将会更多用于解决大额支付问题,替代现金、支票、信用卡等银行现有结算支付手段。二是互联网金融为各类金融产品提供扁平化的直销渠道,弱化了银行、券商、保险公司的传统通道业务功能。如余额宝在支付宝账户内嵌基金支付系统,用户既可以购买货币基金产品享受理财收益,又可以随时赎回用于消费支付,对银行传统代销基金业务产生较大影响。再如众安在线不设分支机构,完全通过互联网进行保险产品销售和理赔业务。三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资金、股票、债券、票据、产权、保险、大宗商品等交易方更多通过网上信息、磋商谈判、完成交易,给银行、券商、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产权交易中心的存贷款、经纪、资管、投行等业务造成极大冲击。如Wind资讯客户可以依托“万得市场”项目信息和寻找交易机会,目前“万得市场”已覆盖固定收益、上市股权、投行销售、理财产品、产权股权等五大类和十五个小类。

(四)对金融监管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生事物,其产品的创新性、业务的融合性、发展的草根性、服务的普惠性、风险的传播性都对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和法律体系带来很大的挑战。一是互联网金融具有明显的跨行业跨市场跨业务的特征,其混业经营和综合经营的模式与当前的分业监管体制相悖,导致监管存在缺位、部门监管界面不清、监管标准不一、甚至逃脱现行金融体系监管,容易产生监管套利行为。二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下,互联网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层出不穷,而相应的门槛准入、经营范围许可、资金风险监控、信息披露、惩罚约束机制等监管制度和管理手段严重滞后。此外,对互联网金融往往重在事后监管,日常监管和事前监管不足,容易产生风险敞口。三是互联网金融长期良性发展的基础体系和法律法规建设滞后。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征信体系、电子签名技术、数字证书等无法跟上,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法律体系、部门规章和国家标准还不健全。

参考文献:

[1]冯军政,陈英英.P2P信贷平台:新型金融模式对商业银行的启示[J].新金融,2013(5).

第9篇:金融和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中印经贸合作;经济互补性;相互投资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印经贸合作现实意义

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不仅是亚洲地区的重要经济体,而且在全球经济发展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对亚太地区的经贸合作,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据中国海关统计,2008年中印双边贸易总额为518亿美元,是2000年的17.8倍。据印度《金融快报》报道,2009年7月27日,印度商工部部长表示,由于对来自美国产品需求疲软,而对中国产品需求旺盛,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

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背景下,中国和印度两国的贸易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但仍保持了较为旺盛的活力。中国和印度是在此轮全球金融危机阴霾之下发展最快的两个国家,而这两个经济体的发展模式却迥然不同。印度力图仿效中国的成功,希望在制造业领域为其日益庞大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而中国则试图仿效印度在IT、医药产业等知识含量比较高的领域取得成功。中印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印关系的新亮点,也有助于提升亚太地区应对金融风暴袭击的信心。

二、金融危机对中印经贸合作的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金融危机和经济发展周期的双重打压,在此情况下,中印两国虽然经济仍在增长,但增速明显下降,外部金融动荡加剧,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恶化。中印经贸合作的主要行为体是企业,但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民众消费信心下降,企业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导致大量企业倒闭,许多企业收缩生产规模。一些已经上马的工程被迫停工,一些原先签署的协议可能作废,中印经贸合作受到冲击。例如中国是全球铁矿石第一大需求国,印度是继澳大利亚、巴西之后中国的第三大铁矿石来源国,其铁矿石出口的80%销往中国,并占据其对华贸易的70%以上。经济危机使中国钢铁生产大幅下滑,尽管全球铁矿石价格已大跌,但中国企业的铁矿石需求整体萎靡,对印度铁矿石的需求也呈下降趋势,从而进一步增加印度对华贸易逆差,印度则求助于对中国出口的其他商品采取反倾销政策,冲击两国经贸关系。经济危机主要带来的不良影响是:

(一) 印度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中印贸易虽然发展迅速,但印度对中国的商品准入和企业投资长期持怀疑态度,并频繁采取投资审查和反倾销等措施。相关资料显示,印度对华实施反倾销的数量仅次于美国。

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呈上升趋势。印度虽然自诩自身增长模式是内需驱动型,一度自认所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甚至认为金融危机为其提供了赶超中国的机会,因为依靠出口驱动增长的中国受到冲击较大。但现实情况是,印度并未能在危机中独善其身。印度经济也遭遇卢比贬值、股市缩水、企业倒闭、资本流动性紧张等问题。

为了刺激本国经济增长、扶持本国企业生存,印度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尤其针对中国发起了多起反倾销行动。特别是在2009年 1月23日,印度宣布禁止从中国进口玩具,后虽对部分产品放宽条件,但其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不言自明。

(二) 发展模式之争加剧

目前,国际社会上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欧盟为代表的福利资本主义、日本为代表的发展型国家资本主义及新兴国家的中国模式和印度模式。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欧日经济问题较多,其发展模式已偏向美国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美国模式”即“华盛顿共识”,其宗旨是强调市场自由原则,主张政府角色最小化,完全的自由化、市场化。“中国模式”特指在维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主动创新、大胆实践,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的协调发展、国家的和平发展的一整套思路、经验和理论。中国模式强调务实,反对意识形态为纲;强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相结合;强调统筹政府和市场两个大局。“印度模式”与中国不同,其基本思路是在民主体制下推进经济的自由化,逐步放松传统的政府管制,鼓励私营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并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金融危机下中印经贸合作的对策

(一)挖掘经济互补性,深化经贸合作

与“安全困境”相比,经济领域的共赢机会更多。中印发展模式虽然不同,但互补性强。中国劳动力效率高,印度资本效率高,两者结合将产生“经济增效”作用。未来双方可着重加强以下领域的合作。一是商品结构的互补。从商品构成看,印度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仍以原材料或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中国出口的商品更加多样化,且附加值较高,如重型机械。由于双方经济的整体发展模式及具体产业发展层次存在差异,这种商品贸易的互补性可以持续下去。二是相同产业内的互补。两国在相似部门如化学药品、机械设备及纺织业等领域开展产业内贸易也完全有可能。两国可结合自己的发展特色,不断提高各自在相似产品价值链的不同层面上的比较优势,不断扩大同一产业内的互补性。例如,中印在纺织品出口领域的竞争使中国企业从印度进口纺织原料,而自己生产和出口服装。这样,两国通过纺织业内部贸易得以将竞争转化为合作的新机遇。三是IT服务领域的互补。印度软件发达,中国硬件发达,两国在IT领域建立合资企业有相当广阔的前景。

(二)推动企业走出去,加强相互投资合作

印度对中国始终抱有戒心,在诸多“敏感”领域对中资企业投资设限。金融危机发生后,印度为疏缓严重的资本流动性紧张问题,放宽部分领域的外资进入限制,并鼓励企业海外融资。2008年10月,印度证券管理委员会宣布解除对外资最高40%的投资限额规定,以“挽留”正迅速流出的国外资金。 2009年2月,印度政府表示将放宽外国资本对印度的直接投资,凡是印度资本占 50%以上的合资企业所建新的企业一律被看做印度企业。按照原来的法规,凡有外资加入的印度企业建立的新企业仍被看做合资企业。按照新规定,所有印度资本占多数的新建企业将不受到政府关于外资对不同行业投资比例的限制。印度政府的上述举措无疑为中国企业进军印度提供了机遇,经济上相互依存度的提升势必可作为双边关系的稳定器。另外,两国大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实力较以前大为提升,并加快“走出去”步伐。印度私企实力雄厚,在经济生活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仅塔塔和安巴尼两家家族企业的销售额就占印度GDP约5%。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可凭借雄厚财力,通过注资、并购和直接投资等方式,加快进军国际市场。国际金融危机下,许多西方大公司资产缩水,甚至面临破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较之前大幅下挫,为中印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文富德. 印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及其经济前景分析[J]. 四川大学学报, 2009(4).

[2]齐玮. 印度对外贸易现状与中印经贸关系分析[J]. 北方经贸, 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