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旅游的意义范文

智慧旅游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旅游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旅游的意义

第1篇:智慧旅游的意义范文

“太阳公公真好,”小灰驴想,“我要是能抚摩他一下那有多好呀!”

小灰驴抬起头,看着太阳公公。已经是正午时分了,小灰驴觉得太阳公公就挂在屋顶的烟囱上面。

“我爬到屋顶上,就能抚摩到太阳公公了。”

小灰驴拿来梯子,爬上屋顶,探身向着太阳公公伸出手。但是够不着。小灰驴又登上烟囱,还是够不着。

“应该爬到那棵最高的橡树上。”小灰驴休息了一下说。

小灰驴好不容易才爬到那棵最高的橡树顶上,抬头一看,太阳公公比最高的橡树还要高。

“难道我永远也够不着太阳公公吗?”小灰驴伤心起来。

这只白耳朵的小灰驴是一个非常善良的小家伙,有时候还十分固执。现在,他坐在草地上,看着这样亲近,而又这样遥远的太阳公公。“我怎样才能做到抚摩一下太阳公公呢?”

小灰驴找来一只篮子,这是妈妈平时采野果的篮子;然后他又去找来了五只气球,五颜六色的,很大,几乎跟小灰驴一般大小。小灰驴把气球系在篮子上。他刚爬进篮子,篮子就飞起来了。

这是一幅非常美丽的图画:一只白耳朵的小灰驴坐在篮子里,他的头顶上面是五只彩色气球,在阳光的照耀下五彩缤纷,非常好看。

这下小灰驴飞得比屋顶还高,比最高的橡树还高,而且越飞越高。“我飞啦!”小灰驴兴奋地说,“我要直接飞到太阳公公跟前!”

小灰驴飞得很高,眼看马上就要够着太阳公公了。但是,一阵大风吹来,五彩气球被吹得泄了气,小灰驴的篮子慢慢地降落到屋子附近的地上。

“我再也不能抚摩到太阳公公了。”小灰驴几乎要哭出来了。

“小灰驴,你为什么这样伤心?”一只小兔子跑过来问道。

“我想抚摩一下太阳公公,但是我无法够到他。”小灰驴说,“太阳公公比屋顶高,比最高的橡树还高,甚至我乘气球也飞不到他跟前。”小灰驴伤心地说。

“那你就抚摩一下我吧!”小兔子安慰说:“每天晚上,我睡觉的时候,妈妈总是说,睡吧,睡吧,我的小太阳!”

第2篇:智慧旅游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大型体育赛事; 与会动机; 形象感知; 行为意向; 多元回归分析

1文献回顾国际学界对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形象效应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研究是将赛事简单地看作是一个“存在(Present)”因素,基于一种“事件情境(Event Context)”,通过对事件前后旅游者(一些研究也包括本地居民)形象感知与态度等的对比分析来研究事件的潜在目的地形象影响。这类研究并没有涉及事件的作用机制(过程),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与一般性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并无实质上的差异(Kim,et al.,1989;Ritchie,Smith,1991;Shibli,Coleman,2005;Zhang,Zhao,2009)。还有一类研究则是将体育赛事看作是一个“显在(Active)”因素,注重体育赛事本身及相关因素对目的地形象的作用过程与机制。Barker、Page、Toohey以及Taylor等人有感于大型体育赛事因为在有限时空范围内聚集大量人流而最容易对目的地形象中的“安全”因子产生影响,先后对赛事旅游者在这方面的认知、情感反应以及后续旅游决策与行为过程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Barker,Page,2002;Barker,et al.,2002,2003;Toohey,Taylor,2003;Taylor,Toohey,2006,2007;Donaldson,Ferreira,2007;Lepp,Gibson,2011)。Preuss(2004)认为,体育赛事的“事件传媒(Event Media)”主要指“体育赛事相关报道”、“赛事直/转播”和“赛事广告”等。间接促销作用和赛事期间“目的地游历者的口碑”是传递旅游目的地形象并进而影响潜在市场进行旅游决策的两个最为重要的渠道(Channels)。鉴于此,一些学者综合运用传媒、符号资本(Symbol Capital)与市场信号(Market Signaling)等其它学科的理论进行了相关的研究(Preuss,2007;Smith,2005a,2005b,2006;Chalip,Costa,2005;Xing,Chalip,2006;Getz,Fairley,2003;Hede,2005,2006;Kim,Morrsion,2005)。还有一些学者则通过对赛事旅游者和非赛事旅游者的形象感知与态度在事件前后变化情况的对比分析,研究了体育赛事的目的地形象效应(Florek,et al.,2008;Lee,et al.,2005)。旅游目的地为体育赛事提供了相关体验的“地方”(place),因此目的地的形象可以对事件的形象产生影响(Hinch,Higham,2004);反过来,后者也可以影响前者(Xing,Chalip,2006;Gwinner,1997;Gwinner,Eaton,1999)。以Chalip为代表的一些学者专门基于两个“形象”之间的相互作用角度进行了研究(Xing,Chalip,2006;Jago,et al.,2003;Chalip,et al.,2003;Chalip,McGuirty,2004;Chalip,Costa,2005)。旅游目的地形象通常由认知(Cognitive)和情感(Affective)两个维度的内容构成。旅游体验可以创造一个由前者到后者的转移(MacKay,McVetty,2002)。相比前者,后者在旅游决策与行为中有着更为直接和重要的作用(Goossens,2000;Kaplanidou,2007;Bigne,et al.,2001;Bigne,Andreu,2004)。Rebeiro等对观看2004年欧洲杯足球赛的旅游者的体育事件情感形象进行了调查(Ribeiro,et al.,2004)。Maria与Pedro专门从“认知”维度,以赛事媒体工作人员为例调查分析了这一细分市场在赛事与目的地两方面的形象感知,并揭示了对整体形象有显著作用的因子以及事件形象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Custódio,Gouveia,2007)。Moon等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专门就体育事件质量的感知与举办城市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之间的理论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作者将事件的质量感知因子分为“无形”和“有形”两类,同时将目的地形象因子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动的(Conative)三部分,分别分析了两类事件质量感知因子对三个方面TDI感知的作用(Moon,et al.,2011)。Kaplanidou等从形象因子的认知与情感两个维度,将旅游目的地形象视为一个先在的(Antecedent)基础性因素,同时考虑到“旅游经历”、“观赛经历”、旅游目的以及人口统计因素,在“形象感知-满意度-态度-决策与行为意向(重访与推介)”这一整体理论框架中,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更为全面和综合的研究(Kaplanidou,Vogt,2007)。2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内容与理论框架本文拟以深圳26届大运会学术大会的与会者为研究对象,对这类特殊事件旅游者的参会动机(Attending Motivations,AMs)、学术大会认知形象(Cognitive Image of Conference,CIC)、大运会认知形象(Cognitive Image of Universiade,CIU)、旅游目的地认知形象(Cognitive Image of Destination,CID)、目的地情感形象(Affective Image of Destination,AID)以及会后目的地旅游行为意向(Behavioural Intention of Destination,BID)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性研究。综合上述文献回顾并结合本案,文章拟提出如下图1所示的假设模型(假设5除外)。假设1:AMs与CIC、CIU、CID均显著正相关(图中标示为①)。假设2:CIC、CIU、CID对AID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图中标示为②)。假设3:CIC、CIU、CID与BID均显著正相关(图中标示为③)。假设4:AID对BID有显著正向影响(图中标示为④)。假设5:相比于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对BID的影响作用更大。

图1研究假设模型

2.2 研究方法

2.2.1调查对象与抽样方法本次会议共吸引了来自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名与会者。其中,境外人士150人(42.8%) 大运会学术大会官方网站:http:∥/fisuview.asp?info=3&id=191。。参会人员主要由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人员(85.6%,含研究生)、政府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2.8%)、教练员与运动员(6.5%)以及其他等代表等构成。大部分与会者都是第一次来深圳(64.4%)和观看大运会(61.5%)。初次参加此类会议的人数也占到近一半(43.3%) 数据来源于调查问卷。。大会组委会在会议进行期间安排了两次与大运会有关的集体活动一次为开幕式,另一次是美国对韩国的男子篮球小组赛。。本文选择此次会议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其一,会议连续举办;其二,与会人员多、规模大、具有国际性;其三,与会人员构成相比其它的协会型会议更为多样化。从问卷的“个人信息”部分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与会者除了参会这一主动机(目的)以外,还有“度假”(30.2%有此旅行目的的被调查者占总样本数的比例,下同。)、“观看赛事”(39.6%)、“陪同或看望参加赛事的亲友”(24.5%)、“到会议地走亲访友”(15.1%)以及“其它”(25.5%)等旅行目的。另外还分别有9.4%、5.7%和2.8%的与会者有“参赛”、“商务”和“赛事工作”等旅行目的;四,作者参加了此次学术大会并做了分场报告,因此可以提前获取参会者的信息,便于设计抽样调查的方案和进行实地调查(Lee,Back,2008;Mair,Thompson,2009;Oppermann,Chon,1997)。调查人员依据参会者的身份采用了分层目标抽样法会务组根据与会人员的身份为每位参会者配发了不同颜色的胸牌(出入证)。。调查在会议的最后两天(8月15、16日)进行,共发放问卷248份,回收问卷233份,回收率94%。鉴于本文的研究目的,回收问卷的有效性以被调查者是否参加了两次活动中的至少一次或观看了其它场次比赛为标准。结果获得有效问卷106份,有效率45.5%。问卷的有效率比较低,但问卷量足以支持本项研究。

2.2.2问卷设计问卷的内容包括五部分。(1)与会者的参会动机(见表1)。本部分测量项确立的依据是朱峰建立的量表(朱峰,罗秋菊,2010),综合考虑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对部分与会者的预先访谈,删除了“与会专家有吸引力”、“导师或单位鼓励参加会议”和“与举办方的联系”等3个调查项,同时增补了“会议组织观看的赛事及相关活动吸引自己”和“可以观看自己感兴趣的比赛”两个与赛事旅游有关的调查项,最终形成20个问项。(2)样本CIC、CIU与CID感知。其中,CIC测量项的形成是基于以下程序:首先,作者随机抽取20位与会者(包括国内、海外和港澳台地区),就他们“最为关注的学术会议服务要素”进行开放式预访谈,然后选取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6个项目 餐饮、住宿、交通、信息服务、学术活动的安排与组织、旅游与休闲活动的组织与安排。。CIU(共9项) CIU的9个测量项分别为:赛事的组织与运营、安全与安保、后勤、比赛场馆的通达性、比赛场馆的一般情况、媒体与信息服务、志愿者服务、赛场工作人员的服务、球迷接待。与CID(共15项)感知的调查项是在综合分析参考文献44—47的基础上形成。(3)ID的感知。调查项(共4个) 分别为4个5级语义差分李克特量表(“枯燥无味的-令人兴奋的”、“ 令人不愉快的-令人愉快的”、“ 使人苦恼的-使人放松的”和“令人失望的-令人高兴的”)的形成过程同CIU与CID。(4)样本的BID,采用前述相关文献中广泛运用的“目的地推介意向”和“目的地重游(访)意向”2个调查项。(5)样本的人口统计特征。问卷统一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其中,第一、四部分中各项的“同意程度”分别从1至5依次增高。第二部分的“满意度”则分别从1至5依次递增。第三部分则采用语义差分量表(Semantic Differentiate Scales),从1至5积极评价依次增强。

3量表品质的评估量表品质的评估一般从测量信度与测量效度两方面展开。信度测量可以采取“不同时点的稳定性”、“不同测量对等值性”和“测量条款间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数)”3种指标进行评价(窦军生,等,2009)。本文采用第三个指标对测量信度进行评价。对于样本量相对较小的个案,国外有学者主张一次分析一个量表策略(LearyKelly,Vokurka,1998)。国内有学者采用这个方法进行了成功的实证研究(窦军生,等,2009)。依据这一方法所获得的CIC、CIU、AID与BID的相应指标分别为0.837、0.918、0.886和0.813 因测量项目少,均只形成一个主因子,因篇幅所限,此处不再列表。。AMs与CID的分析结果分别见上表1与表2。量表的效度(Validity)评估通常从内容(Content)效度与构思(Construct)效度两个方面进行。前者评价测量项的设置是否具有代表性与综合性,有效程度主要取决于测量项目产生的实际背景,通常通过文献分析并结合对样本的预访谈进行设置(见上述)。构思效度的评价具体又可以从会聚(或收敛)效度与判别效度两方面展开。会聚效度是指同一概念的不同测量项之间的一致性,最常用的评估指标是测量项目的累积方差解释率(TVE)(一般认为大于50%时量表的会聚效度就处于可以接受的水平)。CIC、CIU、AID与BID的相应指标分别为55.708%、60.718%、74.607%和84.600%。AMs与CID相应指标参见上表1与表2。判别效度则是指不同变量测量项之间的差异化程度。本文采用比较不同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和各自的信度系数大小的方法进行评估(当后者高于前者时,就表明判别效度较高,结果见表3)。

上述评估结果表明,本研究中各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均可以进一步分析。4研究结果与假设检验在验证假设之前,笔者首先对与会动机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主成份法),结果形成4个主因子,分别命名为“学术研究(AR)”、“会议日程(CS)”、“旅游休闲(TR)”和“职业提升(OI)”(见表1)。本文采用了SPSS 17.0的双变量相关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功能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统一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模型进行估计。与会动机主因子变量的赋值采用因子分析得分系数矩阵估计值。CIC、CIU、AID与BID等潜变量均采用各自测量条款的加总平均值。CID的3个主因子也采用第二种方法,用各自所含测量项的算术平均值予以赋值 对于这两种方法哪种方法更好,目前尚无定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情况下两种方式所得分数高度相关。国内有学者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曾将两种方式进行了比较,两个结果有接近1的高度相关性。因此可以认为,采用哪种方式并无多大区别(参考文献52)。。为了保证结论的可靠性,还针对每个回归模型均中的变量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和异方差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检验。多重共线性问题主要通过容忍度(Tolerance)和方差膨胀因子(VIF,也即容忍度的倒数)两个指标来进行诊断。容忍度值越小(或VIF值越大),自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的可能性就越大。有专家认为,容忍度小于0.1或者0.2(或者VIF值大于5或10),就可以认为模型存在共线性问题(卢纹岱,2010)。异方差问题则采用回归模型未标准化残差的绝对值(e)与解释变量之间的等级相关系数(Spearman相关系数)来判断。结果见表6。

4.1与会动机与认知形象的关系检验为了验证假设1,笔者对各形象认知与参会动机进行了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

综合地看,与会动机与认知形象之间有较普遍性的显著正相关性;具体来看,“学术研究”类动机(态度均值4.145)与“职业提升”类动机(态度均值3.450)作为最主要的与会动机,与5个认知形象之间均呈很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会议安排”类动机除了与会议本身的认知形象外,与其它几个认知形象均有较显著的正相关性。与此相反的是,“旅游休闲”类动机只与学术大会认知形象和“事事”维度的目的地形象认知间有显著的正向关系。这个结果也反映出,不同类型的动机因子与不同认知形象之间有“交叉”性影响作用。假设1总体上得到支持。

4.2认知形象与目的地情感形象的关系检验为了验证假设2,笔者以AID为被解释变量,对CIC、CIU和CID1、CID2和CID3进行强制回归(模型1),结果见表5。根据表5的分析结果可以判断,5个自变量中CIU与CID3对因变量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2的这一部分假设得到支持。CIC、CID1与CID2与因变量之间则没有显著相关性,研究结果对假设2的这一部分未予支持;同时,Beta系数则显示,与会旅游者对CIU水平对因变量预测作用最大。

4.3形象感知与目的地行为意向的关系检验为了检验假设3至5,本文以BID为被解释变量,对CIC、CIU、CID1、CID2、CID3与AID进行回归分析。由于自变量较多,因此采用了逐步回归分析法(模型2) 受篇幅的限制,此处表中只列出逐步回归分析的最后一步结果。。表5结果表明,5个认知形象解释变量中,进入最后回归模型的自变量只有CID3,且对因变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3得到部分支持。AID也进入最后回归模型,同时显示出对因变量有非常显著的正向作用。假设4得到支持。进一步比较分析可以看出,AID对BID的影响强度与显著性均明显大于CID3(比较Beta系数与p值)。结果对假设5予以支持。同时,此结果证实了上述Goossens和Kaplanidou等人所持的观点:情感形象相比认知形象更能在旅游者的重访决策与行为中起到作用(Goossens,2000;kaplanidou,2007;Bigne,et al.,2001;Bigne,Andreu,2004)。上述各回归模型中,自变量的容忍度均介于0.4~0.9(VIF介于2.50~1.20)之间,模型均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各模型的e与解释变量之间的等级相关系数处于0.2左右或低于0.2的水平,且均为不显著(个别系数处于低显著水平)(表6),因此也可以认定不存在异方差问题。前述各回归模型的结果是可靠的。

5结论与讨论

5.1研究发现及其启示本文以“大型体育赛事旅游”情境下的某一特殊细分市场为对象,对旅游动机、综合形象感知和目的地后续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对与会动机的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学术研究”、“职业提升”等仍然是与会行为最根本的内在驱动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旅游休闲”类动机的强度没有其它动机大(均值2.293),显示出一定的“附带”性特征,但是这类主动机因子的生成还是可以看出“大型体育赛事旅游”情境对与会动机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反过来,综合分析回归模型1的结果也可以看出,这种情境的作用可以使会议旅游者对“形象”的认知“透”过学术大会本身而“投射”到更大范围内的赛事以及整个目的地形象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动机因素很有可能对后两者产生更大的影响作用(比较Beta数值就可以看出)。因此,基于事件旅游的市场营销角度分析,这部分旅游者完全有可能成为目的地的潜在市场。大型赛事举办地政府与相关部门需要对这部这些“赛中会”型与会旅游者加以足够的重视。第二,大运会作为特定时间内目的地城市的“中心事件”,旅游市场对其形象的认知很容易“投射”到对城市的旅游目的地情感形象的感知水平。这个结果也证实了前述MacKay与McVetty等人的观点:实际的旅游体验可以创造一个由认知形象到情感形象领域的转移(MacKay,McVetty,2002);同时,受特定时空条件的影响,此类与会型旅游者对深圳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的认知也多集中在“节事”这个维度,并进而影响到对最终的目的地情感形象感知。这个结果再次表明了“大型体育赛事旅游”情境在目的地形象方面的作用。第三,由于存在“情感形象”的“中介”作用,认知形象对事后的目的地相关行为意向的影响作用并不大。学术大会与大运会的认知形象均没有对行为意向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文化节事”维度目的地认知形象对行为意向有显著影响这一点进一步证实了“大型体育赛事旅游”情境在目的地形象感知以及旅游决策与行为方面的显在作用。本文的研究发现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启示作用:一,举办地可以利用事件作为一种重要的力量和间接传媒,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进行宣传与推广,并继而对潜在旅游市场的旅游决策与行为产生影响;二,此类大型体育赛事具有“一次性”和“短期性”特征,举办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有必要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时空条件,尽量以“主动出击”的方式提高事件的综合性,努力吸引多种类型的事件旅游者;三,从浅层次的“认知”到深层次的“情感”,再到最后的实质性的“意向”形成,这是一个长期的非线性过程,并具有复杂的不确定性。举办地有必要在事后利用“事件元素” 持续性地开展旅游目的地的营销工作,方能达到最佳效果。

5.2研究不足与展望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从上文的回归分析结果中R2值可以看出,各方程对方差解释能力均不高。这表明各被解释变量的形成及其特质是受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只是就其中的某一个方面试图寻找其中的因果关系,还有很多其它未知的潜在因素有待进一步的分析。其中,对“事件旅游”领域研究成果的学习与借鉴,对本课题后继研究思路的拓展和质量的提升将会大有裨益;二,受研究目的与设想的限制,本文的样本量相对较小;而且,不同类型的事件旅游者在动机、形象感知过程与结果等方面均会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如果从大的“事件旅游”角度来考量,本文的研究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同源偏差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如果能够利用多种途径获得多种事件的相关研究数据以进行比较研究,无疑会取得更为可靠和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结论。但是,考虑到如前文所述的此类事件的“短期性”和“一次性”,要很好地实现这个目标,仍然存在很大的难度。致谢:感谢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地理与环境管理学院的Geoffrey Wall教授、石家庄经济学院耿先锋博士,以及FISU学术大会组委会对文章写作和问卷的调查提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窦军生,李生校,邬家瑛.“家和”真能“万事”兴吗?——基于企业家默会知识代际转移视角的一个实证检验[J].管理世界,2009(1):108120.

[2]卢纹岱.SPSS统计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朱峰,罗秋菊.参会者的动机对会后行为的影响及参会决策模型——以“可持续和可替代性旅游国际研讨会”为例[J].旅游学刊,2010(4):9096.

[4]Barker M,Page S J.Visitor safety in urban tourism environments:The case of auckland New Zealand [J].Cities,2002,19(4):273282.

[5]Barker M,Page S J,Meyer D.Modeling tourism crime:The 2000 America’s Cup[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3):762782.

[6]Barker M,Page S J,Meyer D.Urban visitor perceptions of safety during a special even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3,41(4355361).

[7]Bigne J E,Sanchez M I,Sanchez J.Tourism image,evaluation variables and after purchase behavior:Interrelationship[J].Tourism Management,2001,22(6):607616.

[8]Bigne J E,Andreu L.Emotions in segmentation:an empirical stud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4,31(3):682696.

[9]Chalip L,Costa A.Sport event tourism and the destination brand:Towards to General Theory[J].Sport in Society,2005,8(2):218237.

[10]Chalip L,Green B C,Hill B.Effects of sport event media on destination image and intention to visit[J].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2003,17(3):214234.

[11]Chalip L,McGuirty J.Bundling sport events with the host destination[J].Journal of Sport Tourism,2004,9(3):267282.

[12]Custódio M J F,Gouveia P M.Evaluation of the cognitive image of a country/destination by the media during the coverage of megaevents:The case of UEFA EURO 2004TM in Portuga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7,9(4):285296.

[13]Donaldson R,Ferreira S.Crime,perceptions and touristic decisionmaking:Some empirical evidence and prospects for the 2010 World Cup[J].Politikon,2007,34(3):353371.

[14]Florek M,Breitbarth T,Conejo F.Mega event=mega impact? Travelling fans’ experience and perceptions of the 2006 FIFA World Cup Host Nation[J].Journal of Sport & Tourism,2008,13(3):199219.

[15]Getz D,Fairley S.Media management at sport events for destination promotion:Case studies and concepts[J].Event Management,2003,8(3):127139.

[16]Gwinner K.A model of image creation and image transfer in event sponsorship[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1997,14(3):145158.

[17]Gwinner K P,Eaton J.Building brand image through event sponsorship[J].Journal of Advertising,1999,28(4):5874.

[18]Goossens C.Tourism information and pleasure motivat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27(2):301321.

[19]Hede A M.Sportsevents,tourism and destination marketing strategies:An Australian case study of Athens 2004 and its media telecast[J].Journal of Sport Tourism,2005,10(3):187200.

[20]Hede A M.MegaEvents and the“showcase”effect:Investigating the moderating influence of exposure to the 2004 Olympic Games telecast and interest in the Olympic Movement:An Australian perspective[J].Tourism Review International,2006,10(4):241255.

[21]Hinch T,Higham J E.Sport Tourism Development[M].Bristol: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2004.

[22]Johnson A T,Sack A.Assessing the value of sports facilities:The importance of noneconomic factors[J].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1996,10(4):369381.

[23]Jago L,Chalip L,Brown G,et al.Building events into destination branding:Insights from experts[J].Event Management,2003,8(1):314.

[24]Kim J G,Rhee S W,Yu J C,et al.(1989).Impact of Soeul Olympic Games on nation development[EB/OL].http:∥kdi.re.kr/data/download/pub_open/2714_4.pdf.

[25]Kim S S,Morrsion A M.Change of images of South Korea among foreign tourists after the 2002 FIFA World Cup[J].Tourism Management,2005,26(2):233247.

[26]Kaplanidou K.Affective event and destination image:Their influence on Olympic traveler’s behaviour intentions[J].Event Management,2007,12(10):159173.

[27]Kaplanidou K,Vogt C.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 event and destination image and sport tourists’ behaviours[J].Journal of Sport & Tourism,2007,12(34):183206.

[28]LearyKelly S O,Vokurka R J.The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construct validity[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1998,16(4):387405.

[29]Lepp A,Gibson H.Tourism and World Cup Football amidst perceptions of risk:The case of South Africa[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2011,11(3):286305.

[30]Lee C K,Lee Y K,Lee B.Korea’s destination image formed by the 2002 World Cup[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32(4):839858.

[31]Lee C K,Taylor T,Lee Y K,et al.The impact of a sport megaevent on destination image:The case of the 2002 FIFA World Cup Korea/Japa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 Tourism Administration,2005,6(3):2745.

[32]Lee J S,Back K J.Attendeebased brand equity[J].Tourism Management,2008,29(2):331344.

[33]MacKay K J,McVetty D.Images of firsttime visitors to Queen Charlotte Islands and Gwaii Haanas National Park Reserve[J].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2002,20(2):1130.

[34]Moon K S,Kim M,Ko Y J,et al.The influence of consumer’s event quality perception on destination image[J].Managing Service Quality,2011,21(3):287303.

[35]Mair J,Thompson K.The UK association conference attendence decisionmaking process[J].Tourism Management,2009,30(3):400409.

[36]Oppermann M,Chon K S.Convention participation decisionmaking proces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7,24(1):178191.

[37]Pyo S,Cook R,Howell H L.Summer Olympic tourist market:Learning from the past[J].Tourism Management,1988,9(2):137144.

[38]Preuss H.Signaling growth:China’s major benefit from staging the Olympics in Beijing 2008[J].Harvard Asia Pacific Review,2007,9(1):4549.

[39]Preuss H(2004).Aspects of Olympic Games tourism[EB/OL].http:∥sete.gr/files/Ekdiloseis/041012_HolgerPreuss.pdf.

[40]Ritchie J R B.Assessing the impact of hallmark events:Conceptual and research Issue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4,23(1):211.

[41]Ritchie J R B.Turning 16 days into 16 years through Olympic legacies[J].Event Management,2000,5(6):155165.

[42]Ritchie J R B,Smith B H.The impact of a megaevent on host region awareness:A longitudinal study[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1,30(1):310.

[43]Ribeiro J C,Viseu J,Delalande T,et al.(2004).UEFA Euro 2004 visitors analysis[EB/OL].http:∥repositorium.sdum.uminho.pt/bitstream/1822/1326/1/WP_NIPE_15_04.pdf.

[44]Spilling O R.Beyond intermezzo? On the longterm industrial impacts of mega events:The impact of lillehammer 1994[J].Festival Management & Event Tourism,1998,5(1/2):101122.

[45]Shibli S,Coleman R.Economic impact and place marketing evaluation:A case study of the world snooker championship[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vent Management Research,2005,1(1):1328.

[46]Smith A.Conceptualizing city image change:The ‘reimaging’ of Barcelona[J].Tourism Geographies,2005a,7(4):398423.

[47]Smith A.Remaging the city:The value of sport initiativ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b,32(1):217236.

[48]Smith A.Tourists’ consum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port event imagery[J].Journal of Sport & Tourism,2006,11(1):77100.

[49]Toohey K,Taylor T.The FIFA World Cup 2002:The effects of terrorism on sport tourists[J].Journal of Sport tourism,2003,8(3):167185.

[50]Taylor T,Toohey K.Impacts of terrorismrelated safety and security measures at a major sport event[J].Event Management,2006,9(4):199209.

[51]Taylor T,Toohey K.Perceptions of terrorism threats at the 2004 Olympic games:implications for sport events[J].Journal of Sport Tourism,2007,12(2):99114.

第3篇:智慧旅游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贸易收支;格兰杰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111-03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人民币处于持续升值的状态之中,汇改日2005年7月21日的人民币汇率为8.11,截至2013年6月30日,人民币已累计升值达24%。尽管升值幅度较大,但是当前人民币仍面临持续的升值压力。很多学者从自2001年开始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国贸易顺差是造成金融危机后国际收支失衡愈发严重的主要原因,并且将这个问题与人民币汇率相联系,认为人民币汇率的低估造成了中国贸易顺差和一些国家贸易逆差。因此,研究人民币汇率与国际收支之间究竟是否存在关系,对于人民币汇率的下一步调整和国际收支状况的调节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此,本文以1994年汇改以来至2013年月度数据为样本容量,实证研究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中国国际贸易收支的关系。

二、文献综述

(一)理论基础

1.弹性分析理论:指汇率变动通过相对价格(国内产品与国外产品之间、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等本国生产地贸易品与非贸易品之间)的变动来影响一国的进出口价格和需求,以此来达到调整国际收支的目的。

2.吸收分析理论:这一理论首先以国民收入恒等式推出的基本公式为分析出发点进行研究,在国际收支调整的先决条件上尤其强调了弹性分析理论所忽视的问题,即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如果要使货币贬值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目的,要保证有足够的资源用于供给更多的出口和进口替代品的生产,就必须配合减少货币支出的政策执行。

3.货币理论:认为货币存量失衡是造成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本源头,不以国际收支的某个具体项目为研究对象,不追求局部均衡,未采用以前国际收支理论的研究方法,而是将研究范围由经常项目扩展到资本项目,强调国际收支的整体均衡。

(二)实证成果

1.国际实证研究。(1)汇率波动对贸易收支没有显著影响。Tilak Abeysinghe和Tan Lin Yeok(2005)对于名义汇率和新加坡国际收支做出了相关的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本币的升值恶化贸易收支的情况并不明显。Silvana Tenreyro(2004)和Wilson(2000)分别选用数据专门研究了名义汇率或者实际汇率波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二者结论相同,都是汇率的波动对贸易收支没有任何显著影响。(2)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有影响 。Tauf Choudhry(2005)运用1974―1998年美国对加拿大和日本的实际出口量的数据,从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两个角度研究了汇率波动影响,其结果表明,美元名义汇率的波能够对美国的出口量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Eleanor Doyle(2001)采用了GARCH模型、协整与误差修正理论分析汇率波动如何影响爱尔兰对其重要的贸易伙伴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出口,表明不论名义或真实汇率波动对爱尔兰的出口都具有积极影响。

2.国内实证研究。(1)汇率变动对中国贸易收支无显著影响。宿玉海、黄鑫(2006)分别研究了1997―2004年间人民币名义汇率变动对中国向日本及欧元区国家出口的影响,结果是中国出口贸易受人民币名义汇率短期变动的影响效果不显著。欧元明等(2005)着眼于研究对内资企业出口与汇率的关系,采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进行了相关实证,得到结论表明中国内资企业出口和实际有效汇率之间无论在长期和短期变动方面均没有因果关系。(2)汇率变动与中国贸易收支有显著关系。朱小梅、田贤亮、王红玲(2006)以中国对日本的农产品贸易为研究对象,采用1994―2004年的数据区间,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量受汇率波动的影响。卢向前(2005)采用协整向量自回归的分析方法重新对ML条件进行检验,对1994―2003年人民币对世界主要货币的加权实际汇率与中国进出口为研究数据,对二者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结论为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中国进出口存在显著的影响,马歇尔―勒那条件成立,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进出口的影响存在“J”曲线效应。

三、实证分析

尽管前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有的研究结果在解释和预测上可能不甚合理。本论文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将样本容量进行扩展,以1994―2013年的人民币实际汇率和中国贸易收支数据为样本,运用Eviews 3为计量软件,实证研究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贸易收支的关系,以期在解释和预测上更为准确和更具时效性。

1.数据选取及处理。我们选取样本期间为1994 年1 月至2013 年6 月共234 个月度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和中国贸易收支差额数据。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REER)来源于BIS(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网站,BIS的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采用的是间接标价法,以2010年为基期进行了指数化调整,汇率指数上升(下降)意味着人民币升值(贬值)。中国贸易收支差额的进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总署网站,以当期美元计价。

(1)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是本国价格水平或成本指标与所选择国家价格水平或成本指标加权几何平均的比率与名义有效汇率指数的乘积。由于实际有效汇率不仅考虑了一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货币的变动,而且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2)对数化调整。由于中国进出口数额的数量级与汇率的数量级差别很大,所以如果进行回归或误差修正就会出现自相关性,通过对对数化的调整能够消除这种自相关性。(3)实证方法。本文通过单整及协整检验,在验证人民币汇率与中国国际贸易顺差的长期稳定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了二者的因果关系。

2.实证过程。

(1)为了避免两个时间序列变量之间出现伪回归,首先要检验变量的平稳性。本文采用ADF方法检验两时间序列是否为单位根过程。分别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以及出口/进口取对数,即得到ln(reer)与ln(ex/im)。二者ADF一阶差分结果(见表1):

(2)由第一步知两变量一阶差分平稳,为同阶单整,因此用Engle-Granger检验二者是否具有长期稳定关系。

第一步:协整回归,用OLS法估计yt=+xt+ut得yt= -0.2685+0.09xt,保存残差序列e。

第二步:对模型的残差序列e 做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由检验结果可知残差项为0阶单整,说明平稳,ln(reer)与ln(ex/im)两序列是(1,1)阶协整的,二者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3)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二者因果关系。由检验结果可得,对于LN(EX/IM)不是LNREER原因的原假设,拒绝第一类错误的概率仅为0.07,表明LN(EX/IM)不是LNREER原因的概率较小,可以拒绝原假设。第二个检验伴随概率为0.4,表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下,可接受原假设,即不能认为LNREEX是LN(EX/IM)的格兰杰原因。

3.实证结果及原因分析。汇率的变动不是引起出口―进口变动的原因。而相反,出口―进口的变动是引起汇率变动的原因。汇率的调整并不能缓解贸易收支逆差,贸易收支的变动还可能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1)进出口价格传递:从出口角度看,中国出口大多数为消费品,本币升值,汇率贬值时出口传递大,升值时的出口传递弹性较小,升值对出口影响小;从进口角度而言,贬值时,由于中国进口商品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因而汇率贬值的进口传递弹性较大,升值时的进口传递小,升值对进口影响小,因此人民币升值对于中国贸易顺差调节作用不大。(2)商品结构:对于垄断性竞争产品的出口,其价格弹性较大,对于汇率的变动反应敏感。但在中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贸易中,汇率变动对于出口传递弹性小,因此贸易收支基本不受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3)可贸易性投入品的比例:如果生产所需投入品完全为本国提供,则出口产品价格变动与汇率变动率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如果投入品部分或全部来自国外时,比重越大,汇率变动产生的影响效果越小。中国需要进口原材料的在加工贸易中所占比重大,因此汇率波动对贸易产生的作用不明显。

四、结论

贸易收支差额的变化是引起汇率变动的原因,而由于进出口价格传递,商品结构以及可贸易投入品的比例等原因的影响,汇率的变动却并不能有效影响到一个国家贸易收支的差额,其更多的是作为贸易收支变化的结果而不可能依靠一个国家汇率的变动来调节国际收支。汇率只是国内一般价格水平的一个参照点,而不是实际的竞争力,要求人民币升值以达到扭转逆差的观点是不合理的。人民币应该继续保持汇率稳定的政策,如果单纯地依靠改变汇率来调节国际收支是不现实的,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侯英.汇率波动影响贸易收支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分析[J].经贸论坛,2010,(20).

[2] 毕云.汇率对中国贸易收支的影响[J].中国经贸,2009,(4).

[3] 高奇,廖涵.汇率与国际贸易收支关系研究理论新进展――简评对中国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11,(2).

[4] 谢斌,冯勇.浅析汇率与国际贸易收支的关系[J].中国集体经济,2011,(34).

[5] 周惠.人民币汇率变化对中国贸易收支的影响[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5.

[6] 危兆麟,刘佳.人民币汇率与国际贸易收支差额变动关系研究[J].商业文化,2007,(9).

[7] 徐少强,马丹.人民币实际汇率对中国贸易收支影响的实证分析[J].新金融,2005,(2).

[8] 王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山东省国际贸易收支的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5.

第4篇:智慧旅游的意义范文

一、智慧旅游及其优势

(一)智慧旅游

通过大量的参阅文献和田野调查我们发现,智慧旅游概念的提出,在学习并无定论,一般而言是认为智慧旅游是基于IBM公司所提出的智慧城市的理念而提出的。在这里谈到的智慧旅游,多数指的是在,地区旅游路径的规划过程当中,引入信息技术的理念以信息技术的便捷性来助力旅游城市的构建。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民经济水平的总体提高,当前在我国,旅游业正在面临着升级换代和转型的当口。与传统的参观市的旅游业相比,新时期的旅游者更关注旅游过程当中的舒适性和便捷性,更加关注旅行的过程当中能够为自身的成长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做作出的有益贡献。以此为前提,市场的转型为当前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也为旅游业的从业人员和旅游市场的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思考课题。

(二)智慧旅游的优势

相比于以往的偏向于实体产业的旅游方式智慧旅游的优势体现在智慧性和舒适性两个层面。

1、智慧性,指的是智慧旅游在实施的过程当中,结合信息技术,开发出适用于客户使用的流线型前端,让用户通过网络搜索app下载等方式获得个性化的旅游路线规划和相关的旅游方式和生活方式指引,以信息技术的开发和使用来帮助用户获得更多更好的旅游体验。

2、舒适性,强调的是在只会旅游实行的过程当中,游客能够通过下载和使用旅游周边信息技术产品的使用来获得更好、更便捷的服务,能够大大提高游客的舒适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对于旅游过程中的审美体验有着更加深刻的要求,在这样情况之下,唯有改革以往的粗放型的旅游发展方式,更加关注旅游者个人的内心需求,才能实现旅游业的升级发展。

二、基于智慧旅游优点和特点的创新分析

由上可知,在新时期,智慧旅游能够为旅游行业提供新的发展的可能,也能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新的增长点。面对我国国民经济面临调整转型的当口,正视过智慧旅游的意义和价值,针对智慧旅游发展过程当中可能面对的问题,应该想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去着力解决。

(一)重视互联网平台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

将实体经济发展与互联网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当前“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发展的核心要义。在发展智慧旅游的过程当中,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对于旅游业的助力应该被列入核心的发展计划,重视互联网平台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

1、应该重视与旅游业相关的互联网平台的建立。围绕用户在旅游过程当中的种种需求,从多个角度出发,基于良好用户体验的实现,应该着眼于用户在旅行过程的当中衣食住行等等方面的需求,来进行互联网产品的开发,在APP、客户端的等产品的开发过程当中,应该考虑到,用户在旅游过程当中的需求的一过性的,因此应该从提供服务的时效性等方面着眼,以适应用户的需求。

2、应该在产品开发的过程当中强调旅游地方品牌的建立。随着我国互联网产业商业化进程的持续加快,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正在试图功过与地方政府合作来进行商业版图的扩展,依托于地方政府的各项政策支持,包括“去哪儿”、“携程”等旅游网站正在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智慧旅行服务,这些公司也由此成为了智慧旅游商业化运营过程中的受益者,不过应该认识到,政府和地方旅游品牌才是这些商业旅游线上运营的实体依托,政府和相关的旅游主管部门因该考虑在这个过程当中树立自己的品牌,将自己的影响力施加出去,务必要防止“为别人做嫁衣裳”情况的出现。

(二)强调服务理念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

应该认识到,发展智慧旅游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游客服务的,因此在智慧旅游的周边配套设置的开发问题上,应该重视服务理念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让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服务的增值增效作出有益的贡献。

1、应该强调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这里谈到的智慧旅游主要是依托于信息技术的,是依托于移动终端和互联网的有机配合来实现的。在智慧旅游的整体建设构架和计划当中,应该着重考虑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考虑到智慧旅游的实现过程当中需要移动终端和互联网无线技术的有机配合,因此可以考虑在旅游地实现wifi全覆盖,以保证游客在进行旅游的过程当中能够时时接受互联网服务。

2、应该围绕用户的需求来进行产品开发的总体设计。应该着眼于用户旅游过程中生活品质的提高这一中心,重视和强调旅客在旅游过程当中的主体感受,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智慧旅游服务。具体而言,在智慧旅游设计构架的当中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那些省钱经济为目的的景点的设置,而是要着眼于用户自身享受的需求。这也是着眼于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水平持续增长的现实情况所作出的结论

三、结语

第5篇:智慧旅游的意义范文

游客尚未出行,便可定下行程,甚至足不出户,便可走遍天下。智慧旅游时代,旅游企业和管理部门的服务能力显得更为重要。例如,有没有在微博或微信平台有自己的公众号,与游客亲密互动,进行网络营销?有没有专业旅游产品的销售平台,为游客提供便利的购买场所?对旅游企业而言,能否在互联网+时代快速跟进,决定他们的生存或死亡。对旅游管理部门而言,这是一场能否将旅游业变成一个高附加值产业的战役。

一、实现智慧旅游的重要意义

对游客而言,智慧旅游可以让游客不出家门,全面仔细了解目的地旅游信息,预订产品并支付,异地购买旅游特产;旅游行程中动态实时了解所需信息;旅游结束后亦可进行有效的信息发聩。

对旅游企业而言,智慧旅游的系统,多角度多途径地为旅游企业提供展示企业形象和提品的平台,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极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对咸阳旅游管理部门而言,通过目标定位、数据统计、信息反馈等系统,全面了解游客需求、目的地动态和投诉建议等内容,帮助实现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大数据分析的依据。也是旅游管理部门改变管理模式,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实现智慧旅游的途径

由于业界习惯将旅游分为吃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笔者也将按照次六要素对咸阳实现智慧旅游的途径逐一分析。由于吃住行三要素在旅游生活中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故笔者放在一起讨论。

(一)吃住行

虽我市有咸阳市乡村旅游网,但该网站目标群体单一,覆盖面不大,知名度也不高。故笔者提出开发设计“咸阳旅游助手”移动手机客户端,整合集成咸阳吃住行游购娱等诸多方面的旅游资讯,为广大居民和游客提供全方位的“贴身旅游服务”。通过“咸阳旅游助手”移动客户端,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游客海量的个性化需求。另外,快速准确找到离自己最近的厕所,将是该APP最大的亮点。

(二)游

游是旅游六要素里的重中之重,是吸引游客来咸旅游的主要因素。虽然咸阳旅游资源,尤其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开发和宣传力度不大,没有形成品牌,且没有独立的旅游形象。因此,咸阳旅游要建立自己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外,也要鼓励各县旅游管理部门,开通微信和微博等网络互动平台,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提升旅游核心吸引力。例如,礼泉已通过旅游微信、微博等,为游客提供旅游指南和吃、住服务信息,截至2015年6月底,礼泉县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440.44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21.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3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1.4%。

其次,与自然旅游资源不同,文化旅游资源,历史悠久,背景复杂,每一件文物都有自己的故事。所以,笔者建议,一方面,游客可以通过扫描文物旁的二维码,得到该文物的详细介绍;另一方面在各景点提供电子讲解器,作为传统讲解手段的补充。该电子讲解器有大众版、专业版和儿童版,也有多国语言。

(三)购

咸阳每个县区都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如乾县锅盔、淳化苹果、旬邑花子馍等。笔者建议,建立开设统一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以淘宝和京东等大型电子商务平台为依托,建立网络销售渠道;亦或建立咸阳特色旅游产品网,专门销售咸阳各县区特色旅游产品,从而提高销售量,促进咸阳特产走出陕西。

另一方面,苹果、锅盔等特色产品,重量大、体积大,不方便游客携带,笔者建议在个体销售店中推广和物流企业的合作,如与顺丰速递等合作,游客在购买时只进行选购下单,个体销售商店负责联系快递公司,保质保量,按时准时,将商品送至顾客手中,解决游客的后顾之忧。游客也可以定制自己喜欢的刺绣、剪纸等民间作品,通过快递方式,实现门到门的运输,减少在游客在行程中转中对这些特殊旅游产品产生的不必要的损害。

(四)娱

虚拟旅游体验,可以给游客带来超时空的体验,游客可以按照固定路线或自选路线从不同角度观赏,获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同时,也可以弥补游客由于时间不充足或精力不足等原因。因此,通过建立3D虚拟景区旅游平台,摆脱单一的门票经济,也能为景区起到分流的作用。利用全新的三维全景技术,全面展现咸阳各景区美丽景色和历史文化,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咸阳旅游,将推动咸阳旅游大发展。

另一方面,咸阳作为十三朝古都,文物资源丰富,因此通过开发趣味性知识性为一体的淘宝考古游戏,让游客亲手去体会挖宝的乐趣,游客在游戏中扮演淘宝者,淘到的宝贝可与其他玩家互赠或交易。

三、结语

第6篇:智慧旅游的意义范文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在不断适应这个社会,去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价值提升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心理疲惫期。旅游作为当代人度过心理疲惫期的最好选择,旅游景区的服务及其设施如何就成为人们选择是否前往的一个要点。从顺应时代的变化与发展的角度出发,面对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伴随“互联网+”所带来的机遇,为了实现旅游景区的进一步发展,传统旅游景区的转型升级是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使效益不断增长的良策。

一、“互联网+”与智慧景区基本概念

(一)“互联网+”

“互联网+”代表的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社会各行各业进行充分融合,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以及它的灵活性、创新性、交互性推动实体经济进行不断地创新与生产,实现经济发展新形态。

(二)智慧景区

智慧景区是互联网与旅游景区相结合的产物,它打破了传统的营销模式和管理模式,能通过信息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对景区进行管理,无论是对景区地理事物、自然资源,还是景区工作人员行迹、旅游者行为、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都能进行全面、透彻、及时的感知;对游客、景区工作人员实现可视化管理;同旅游产业上下游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实现景区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智慧景区建设要素分析

(一)景区智能化系统

1.游客通讯网络及定位系统。由于个人移动终端在国内的大范围普及,游客对景区无线宽带网的需求增强。因此在保证其它通讯网络能够正常使用的基础上,通过增强无线信号以达到无线宽带网与游客的移动终端高度联系的目的是各景区必须落实发展的一步。

网络在景区内大范围覆盖的同时促进了手机地图的使用。通过对景区内部地图的收录与细化,只要游客在景区范围内使用APP,就能够清晰明确地标出游客所在的具置。目前,国内的游客定位系统发展范围较狭窄,比如万达长白山国际度假区的游客定位系统只能标识在固定建筑物周围的具体的位置,而在雪场或者雪道上就无法对具置作出定位,也无法提供所在雪道的具体名称和信息。与之相比,国外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旅游业的研究和实践开展得比国内早,美国的Steamboat滑雪场于2005年推出RFID定位装置反馈系统MountainWatch,此系统专为游客服务,具有实时监测游客位置、反馈游客消费情况、推荐最优滑雪路线的功能,以科技化服务保证游客的便捷与安全。

2.智能导游服务系统。智能导游相对于普通的电子自助讲解导游来说,它的服务可选择性更多,也更有个性。比如在2009年,英、德两家公司就以“增强现实”技术为基础,开发了一款智能导游软件。此软件凭借手机里的全球定位功能和摄像、图片识别功能,对游客所在的位置及面前的事物进行摄影定位,并从游客的视角将所在景点的具体信息通过手机显示出来,比如古迹曾经的繁荣样貌或断壁残垣的虚拟重构等。除此之外,该软件还有路线规划功能,人性化的服务表现在充分考虑游客对不同路线的需求,为游客量身定做专属旅行方案,比如帮助游客远离大众线路,独辟蹊径等。

目前,国内也已经有不少景区将智能导游落实到旅游活动中。从2015年7月起,三河古镇景区适时启用了电子语音导览系统,游客来三河古镇只需花10元就可“聘请”一名电子导游,走到哪“导游”到哪儿。因此,在2016年旅游旺季出现时,没有出现“导游荒”。

(二)旅游资源保护系统

1.数字保护系统。旅游资源的保护一直是国家所关注的热点,特别是文物资源的保护。2016年在上海举办的“敦煌:生灵的歌”展览让游客感受到了古文化的震撼,以及发起对文物保护与创新的思考。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说:“敦煌莫高窟就像人从幼年到青年再到壮年,最后到老年,就会离去。这个壁画肯定也是要走色,不过就是速度问题,我们过去做了大量工作使它延年益寿,而无法阻挡他慢慢的退化。”因此,对文物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发展,始终是摆在旅游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图像数字化和档案数字化是实现文物保护的主要方法。而且数字化有着检索快捷方便、容易实时同步备份、维护安全简单、存储空间小等优点。在“互联网+”被提出后,敦煌莫高窟景区就充分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科技手段,最终以数字技术实现了文物保护的完整性与精确性,将整个洞窟的大小、形状、颜色都实现高保真,有效避免了中国文明的失色。

2.3D技术保护系统。文化遗产的珍贵性不仅在于其历史性,还在于难保存性。通过数字技术,我们可以将它的具体信息、图像保存下来,但文物实体该如何保存又成了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与改进的技术难题。如果目前做不到将文物本体资源永久保存,那么使用一些新科技手段将其最高程度地表现出来,让人们依然能够进行游览的同时,文物本体资源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修整。

在国内,结合了三维扫描技术的3D打印技术已经被应用到国内一些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中。博物馆对3D打印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对于无法翻模或不适于翻模的文物进行复制和用于局部残缺文物的修复。个别材质的文物,比如瓷器,还可以直接利用打印品来进行文物补全。

虽然3D打印出来的文物,永远都不会是拥有历史与精神的文物本体,但是3D打印却可以作为文物价值的技术支撑,对于文物保护和文物修复是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的。

三、智慧景区建设现状

2015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4A级以上景区和智慧乡村旅游试点单位实现免费Wi-Fi(无线局域网)、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在全国打造1万家智慧景区和智慧旅游乡村。目前,国内的智慧景区建设发展如何,在此以扬州瘦西湖智慧景区的发展建设现状为例进行研究。

《互联网周刊》了2015年智慧旅游景区的Top100,扬州瘦西湖以品牌内涵与影响力得分95.67分、自身网络的建设得分94.78分、传统行业地位得分97.38分,综合得分97.09分位列榜首。作为榜单第一的扬州瘦西湖,以下将对其建设内容分为以下三点进行研究。

(一)灵活营销

蜀冈-瘦西湖景区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宣传渠道和影响力优势,借助各类媒体及微信、微博等手段,开展了高密度的立体宣传营销。比如:针对清明小长假雨天的不利情况,景区连续策划一系列高品质的微博、微信,微杂志作品《清明到扬州来看雨》将连绵阴雨天气演绎出别样雅致的意境,不时被拿来与故宫、三亚等旅游胜地做比较,大大实现了利用微营销达到品牌塑造的目的。

(二)便捷购票

当旅游行为发生时,游客最为关心的不外乎是买票。瘦西湖的高兼容轧机已经实现了一个二维码对应三家OTA(携程、同程、驴妈妈)的一对三模式。游客可通过OTA购买电子票或者在自动售票机自助购票,还可以通过微信的摇一摇“智能购票”。对于传统的团队游,团队通道依旧得到专门开设;而散客可以持金融IC卡直接刷卡进园,便利性得到提高。

(三)智能导航

进入景区后,游客在园区内可享受全覆盖且免费的WiFi网络,可以通过手机虚拟导游了解景点的文化内涵,也可以通过摇一摇的方式进入景区微信服务区,了解景区周边的停车情况、餐饮以及购物场所,并使用导航功能快速地前往各个景点。

四、智慧景区建设对策

目前,国内的景区数量相当庞大,但不是所有景区都有转变为智慧景区的基础。通过对瘦西湖这个发展较为成熟的智慧景区的研究,为目前急需转型升级的景区提供以下两点建设对策。

(一)景区总体智慧化

智慧景区的智慧化不会局限在某一段时期内,也不会单纯地只表现在管理、营销和服务上,而是会由内到外、由小到大、不间断地去改善景区的方方面面,使景区最大程度上与时代科技接轨。转型升级可以是长期的不间断的匀速改造,也可以是短期的投入大成本的快速改造。

在保证旅游资源不被破坏且获得一定程度的保护和创新的基础上,管理是景区经营的关键,作为首要的转型目标,一定要不断地研究与融合时下新兴科学技术,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手段对景区进行管理,使其利用率达到最优,从而实现管理的迅速、便捷、灵活与准确。营销方面,以多渠道、多层次营销为主。多渠道营销在于充分利用各大热门媒体,比如微博、微信、途牛APP、去哪儿APP等,结合传统的营销手段进行营销;多层次营销则以年龄、性别、职业等不同因素,将游客分为不同的目标群体,实行针对性地宣传。服务方面,分为基础设施服务和无形服务,通过对游客需求的调查与研究,对基础设施进行更新与完善,提供现代化的设施设备,给予游客最舒适的体验效果;而无形服务体现在工作人员的服务上,注重服务质量。

(二)多方合作

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旅游景区若是“闭关锁国”,就会逐渐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导致市场竞争力下降。因此,多方合作的重点在于发展成熟且具有一定空间范围的景区可以结合周边的小景点,以大景区为中心,小景点为辐射,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旅游面。在这个旅游面里,又可以形成多条旅游线路,而景区凭借着相对较高的知名度和居于连接的中心点的优势,可以实现稳定,甚至快速的发展。同时,旅游面的形成还可以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比如餐饮业、酒店业等等,其次,通过打造旅游面的线上服务、电商平台,能够更大程度地满足游客的信息采集、购物等需求。多方合作的意义在于,以旅游面的整体吸引力来提高在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市场竞争力,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

五、结语

第7篇:智慧旅游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视角;全域旅游;发展办法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2-0250-01

旅游行业的发展与我国经济的快速l展是分不开的,而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无论是经济还是科技,都为全域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机会。但是如何发展这种新的模式,如何做好旅游行业的转型升级是当前旅游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全域旅游的发展必须要结合科学技术,以智慧旅游为依托,这样才能够实现全域旅游为游客带来的全过程、全方面的旅游体验。

1 对全域旅游重点智慧旅游的分析

在大力发展全域旅游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对智慧旅游的分析,因为智慧旅游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智慧旅游的发展能够促进全域旅游的进步,同时全域旅游又为智慧旅游提供了发展的舞台,两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鉴于智慧旅游的重要性,本文对此进行了重点分析,内容如下:

1.1 从智慧管理角度分析

旅游管理部门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旅游市场进行有效的调节,为公共提供服务,所以想要进一步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旅游管理部门就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在办公中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这样即可以有效的提高办公效率,又可以减少办公成本,是一举两得的。同时,旅游管理部门在开展智慧管理过程中,还应该构建公众投诉渠道,对市场发展进行严格的检测,以此来提高旅游行业整体的服务能力,促使旅游资源能够实现智能化管理。

1.2 从智慧营销角度分析

为了进一步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推动智慧旅游的实施,就应落实智慧营销策略。笔者以成都中科大旗软件有限公司在建设攀枝花智慧全域旅游过程中所采取的智慧营销策略为例进行了分析,首先,想要实现智慧营销,那么就必须要有相应的营销平台,鉴于当前网络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所以应以全域旅游为目的构建营销服务云平台。其次,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智慧营销策略,比如说攀枝花的特色在于冬季较为温暖,所以在营销过程中就以此为切入点,将其打造成冬季阳光度假旅游地。最后,应确定营销手段,在营销中,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应将营销点和营销面进行有机结合,同时还应该开展多区域营销,只有将智慧营销落实到位,才能发挥智慧营销的作用,推动旅游这一行业的发展。在智慧营销中,应通过微信、微博以及电子导游的方式来实现营销信息的收集,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智能卡以及二维码等方式来构建智慧旅游系统[1]。还可以开展线上销售,线下服务的方式来综合推广智慧旅游,以此来确保智慧旅游更好地发展。

1.3 从智慧服务角度进行分析

在开展智慧旅游过程中,服务是非常重要的,智慧旅游为顾客提供的服务是具有针对性的,游客可以通过网络来开展订购服务,同时旅游部门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多更全面丰富的旅游资讯,另外游客还可以通过智慧服务来查阅住宿、餐饮等相关的资讯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的了解来进行预订。在智慧旅游发展中,游客还可以进行飞机航班时间查询、订购飞机票等。从总体来说,智慧服务为人们的旅游出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智慧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进而推动了全域旅游的快速发展。

2 在信息化视角下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应采取的方法

想要在信息化视角下推动全域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就应该推动旅游的信息化发展,强化信息基础建设,对智慧旅游进行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加快顶层设计,以此来确保旅游能够更加符合当前人们的追求。

2.1 创新智慧旅游发展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很多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摒弃了旧观念,采用了创新的技术,旅游行业同样如此。传统的旅游模式正在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化,智慧旅游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甘孜州地处四川省西部,是人们誉为“最后的香格里拉”,甘孜州在2011年的时候就已经提出了全域旅游,智慧旅游想法,并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探索,目前已经初步拥有智慧旅游发展基础,但因为所处地理环境限制,从而导致智慧旅游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鉴于这样的情况,在进一步发展甘孜州智慧旅游过程中,应对智慧旅游的理论进行创新和研究,并更好地应用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通过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来进一步解决甘孜州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管理、决策以及营销等相关问题,并构建新型智慧旅游模型,从而确保智慧旅游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更加的完善和有效。与此同时,还应对智慧旅游体系进行完善,在完善体系中为其提供新的接口和动力,以此来推动智慧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2.2 强化信息基础建设

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推动旅游的发展,应该强化信息基础建设,信息基础建设就好比建筑工程中的地基,若是地基不牢固,那么工程整体质量就会存在问题,所以说,若是不做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那么全域旅游的发展也势必会遇到问题。鉴于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在发展旅游行业过程中,应该进一步提高通信网的应用水平,并获取更多相应的支持,比如说获取中继设备以及无线基站等方面的支持,这样高质量的信息基础设施,可以为全域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

2.3 做好顶层全局规划设计

在发展全域旅游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实践,但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注意的就是顶层设计。所谓的顶层设计就是指全局规划,对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主体,比如说游客、政府以及企业等多个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从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实现旅游业和其相关产业的融合,这样一体化的旅游行业发展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在发展全域旅游过程中,还应站在至高角度对智慧旅游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在规划中要一步一个脚印,不能盲目燥进,要稳扎稳打,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智慧旅游的稳步发展。另外,在进行顶层全局规划设计过程中,还应该对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对相关的技术架构进行重组,对运行环境进行进一步改善,只有全方位落实顶层规划设计,才能确保整体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推动全域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视角下,全域旅游的发展要以智慧旅游为基础,在全区域、全社会、全要素的整合上,实现全民的参与,这是全域旅游要求,也是实现旅游行业转型升级的保证。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全域旅游的发展实现了智慧旅游和科学技术的结合,对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推动旅游业的升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8篇:智慧旅游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智慧景区;智慧服务;智慧化建设

一、引言

智慧旅游在“智慧地球”及“智慧城市”基础上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新的旅游发展理念,智慧旅游作为以信息化带动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重要途径,已经被公认为是把旅游业培育成现代服务业的关键。[1-3]智慧景区建设是智慧旅游发展的一个核心环节,是景区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最新方向,是景区发展的一次革命性飞跃。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许多利益,同时也伴随着很多的挑战。这些挑战表现在市场需求更加复杂及多面化、信息传播新的模式不断产生、景区的危机管理更加迫切等方面,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必须加强智慧景区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4-5]2015年9月,国家旅游局了《“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明确到2018年,将推动全国所有5A级景区建设成为“智慧旅游景区”;到2020年,推动全国所有4A级景区实现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顺应国家政策的号召,许多景区加入智慧景区建设的潮流,本文从智慧服务角度进行思考,以期为智慧景区的建设提供支持。

二、智慧服务建设

景区服务是指景区为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向旅游者提供的各种接待条件和相关服务的总和。[6]景区的旅游服务是旅游景区的核心组成部分。智慧景区的建设中,必须重视智慧服务相关方面的建设。一般来讲景区服务的内容包括:接待、游览、解说、交通、餐饮、娱乐、购物等方面,智慧景区的服务进行智慧化建设应从这七个方面进行。

(一)智慧接待服务

景区的接待服务主要是对游客购票、检票、咨询、投诉等方面的服务。

购票环节的智慧服务是指景区要积极地融入移动互联网大潮中,线上和线下订票环节的服务做好互通服务,相互配合,线上订票要在网站订票、APP订票、微信订票、支付宝订票等。[7]

检票环节,景区要逐步实现电子门票的智能化检票,如扫二维码检票、机器检票等。

咨询环节,景区要实现线上公示信息的完善,线上人工智能回答和线下咨询服务实现一体化,为景区游客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咨询服务。

投诉环节,在当今网络时代景区尤其要处理好游客在线上的投诉问题,及时的消除问题,处理好与游客的矛盾关系,在合作的旅游电商平台,安排好在线客服。

(二)智慧游览服务

景区的游览服务是游客整个行程的体验质量的核心影响环节,智慧游览服务即是把智能化导览融入智慧游览服务中,如通过扫景区二维码可以在手机上看到整个景区的地图,游客依靠手机就能实现整个景区的游览。此外,景区可以在游览服务中融入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等,实现智能游览服务的更加智能化。

(三)智慧解说服务

目前国内景区的解说服务主要由导游进行讲解,一些先行的景区已经初步实现智能化语音讲解,如龙门石窟景区,通过扫景区二维码,可以免费获取景区内的语音讲解服务,这是未来景区发展的一大趋势。此外,景区的解说服务还可以融入虚拟旅游技术(VR),实现VR+直播解说,游客可以自由的在景区内选择享受观赏点和视频解说服务。

(四)智慧交通服务

景区内的交通服务,是提升游客游览质量的重要服务内容。景区内常见的交通方式有游览电瓶车、三轮车、自行车、缆车等,使景区交通服务智能化,近期景区要做的措施主要是在面积较大的景区内实现自行车自助服务系统,主要由电脑进行控制和管理自行车的日常运行。

(五)智慧餐饮服务

游客进入景区内进行游览,会期望品尝到干净、安全、特色的当地饮食。目前,景区内的餐饮服务,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与整个社会环境相关。同时,也与景区内部的内对餐饮服务重视程度有关。如今,游客对餐饮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景区内的餐饮服务质量应不断地提升、不断地提高服务水平。从餐饮服务智慧化方面来看,景区内可以采取的举措有:自上而下一体化餐饮管理、自助点餐、自助订餐品、智慧化推送餐饮信息等。另外,在景区的餐厅要融入客人自主点餐系统、服务呼叫系统、后厨互动系统、前台收银系统、预定排号系统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等。

(六)智慧娱乐服务

景区娱乐服务的智能化主要是从增加游客的互动体验角度着手,增强活动中与游客的互动,增强活动中高科技技术的应用,使活动更加具有特色,更具吸引力。具体来说,景区可以开发娱乐服务板块的智能娱乐管家APP,游客可以输入自身的兴趣爱好信息,智能娱乐管家APP可以在几分钟内为游客推选出几条适合游客的私人定制娱乐路线,使游客能够更享受娱乐活动。

(七)智慧购物服务

在日常生活中,自助贩卖机,已经较为常见。景区提供智慧化购物服务,未来可以往自助方向发展。从近期的发展来看,景区可以将小件的旅游商品放入自助贩卖机,游客可以在景区内实现自助购买。从远期的发展来看,景区可以只设置一处实品展示店,同时将推出的旅游商品在各自的APP上进行售卖,游客可以在APP上进行下单,自由的选择旅游商品品种和发货时间。

三、结论

智慧景区的建设价值对于景区开发者、管理者、游客意义重大,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旅游人要重视并不断地将智慧景区的建设事业推向新的台阶。智慧服务建设只是智慧景区建设的一部分,要推动智慧景区的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还要重视智慧管理、智慧营销等方面的建设。(作者单位:1.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2.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3.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常态下智慧旅游驱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研究”(2015BJY130);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旅游管理”学科资助;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重大项目“互联网+时代信息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与协同创新研究”(2016-YYZD-03);河南大学硕士优秀学位论文培育计划(理科)(Y1516023)

参考文献:

[1] 邓贤峰.“智慧景区”评价标准体系研究[J]. 电子政务, 2012(09):100-105.

[2] 章小平,邓贵平. “智慧景区”建设浅探[N]. 中国旅游报,2010-01-25(007).

[3] 左齐等.基于模式识别的智慧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安全防范系统[J].中国园林,2011:33-35.

[4] 李继峰.旅游景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解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2):110-113.

[5] 聂晓民. 专家学者研讨景区智慧化建设[N]. 中国旅游报,2014-12-05(003).

[6] 方小燕.景区服务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第9篇:智慧旅游的意义范文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非常迅猛,旅游市场迅速壮大成熟,而旅游产业也在不断发展中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信息化阶段。2008年“智慧地球”的概念被正式提出,接着就迎来了“智慧城市”的风潮。在此基础上,“智慧旅游”也很快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这也是旅游业正式进入信息化阶段的必然结果。智慧旅游时代的来临无疑为旅游企业的发展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一、智慧旅游概述

“智慧旅游”可以说是在旅游信息化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兴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智慧”主要是指利用高新科学技术来改变人们固有的工作及生活方式,根据人们的状态、习惯和需求的不同,做出不同的反映,真正的提高工作效率及生活的舒适度等,实现科技与实际生活的进一步融合。最早被提出的有关“智慧”的概念是由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而随后提出的“智慧城市”顺利地将“智慧”理念的理想照进了城市的现实。而随着“智慧城市”的全面建设,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重要支柱产业的旅游业便也成为了重要的建设对象,“智慧旅游”便由此产生。

目前学术界对智慧旅游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权威的定义,但大多是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的,只是有的侧重于对智慧旅游给旅游者带来的体验变化进行阐述,比如马勇、姚志国等提出的概念;还有的将智慧旅游的概念倾向于管理变革,比如张凌云、史云姬等对智慧旅游的理解;还有的学者认为智慧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形态,比如唐洪广、殷千红等。虽然学者们给出的智慧旅游的概念各有不同,但是基本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一致:首先,智慧旅游利用了移动云计算、物联网、高速无线通讯技术等高新科学技术;其次,智慧旅游为旅游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对旅游者的旅游方式、旅游体验,旅游企业的管理与营销、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等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最后,肯定了智慧旅游对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包括旅游者和旅游企业。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智慧旅游”与“智慧城市”下发展的旅游产业并不等同,前者要比后者的范围更为广泛。智慧旅游是指利用高新技术来实现旅游者或旅游企业的个性化需求。而智慧城市下发展的旅游产业,主要是指旅游产业的信息化发展,大多是将信息技术简单直接地应用到传统旅游业经营与管理中,只为简化工作的繁琐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二、智慧旅游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带来了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却也相应的暴露了越来越多的隐患。大多数的传统旅游企业的发展都到了瓶颈期,再加上自助旅游和私人定制旅游等新型旅游形式的涌现,部分传统旅游企业甚至面临着破产的危机。传统旅游产品同质化和过度开发的现象严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旅游企业的管理与经营发展也缓慢,无法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伴随着高新技术而来的智慧旅游时代恰好为传统旅游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当然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对于传统旅游企业来说智慧旅游也是一把“双刃剑”。

(一)智慧旅游为旅游企业带来的机遇

1、智慧旅游的发展可以通过整合资源,改善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传统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并没实现全部资源的最优配置,往往会在经营管理企业的过程中消耗太多的时间、人力、物力与财力,而忽视了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与改善。智慧旅游利用高新科技对资源信息收集与分析,并通过系统的科学分析对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监控,可以使旅游企业对自身的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更为深层次的了解与规划。同时,通过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旅游市场进行高度细分,进一步确定旅游产品的目标市场,联合行业内其他旅游企业开发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完成资源的实时共享,减少单兵做战,实现双赢或共赢,进而也可以拓宽旅游企业的发展空间,促进旅游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提升旅游行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2、智慧旅游的发展可以通过对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的创新,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提升旅游者的满意度。智慧旅游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就是可以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通过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移动上网终端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特别是旅游者需求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对旅游市场需求信息的分析,时刻掌握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与偏好,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有效的反应,制定相应的调整对策,有针对性的开发与设计旅游产品。并结合旅游市场的最新需求,进行旅游产品的创新、升级与改造。同时,在对旅游市场需求进行高度细分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市场需求要提供相应的、不同的服务,这样就可以大幅度地提高顾客对旅游企业所提供服务的满意度,进而提升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才有机会去争取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3、智慧旅游的发展可以通过控制旅游企业的发展节奏,来实现旅游企业长期、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智慧旅游的发展可以使旅游企业有机会通过对自身信息以及合作对象或者是竞争对手信息的整理、对比与分析,来进一步确定主要目标市场,合理规划次要目标群体,避免不必要的竞争所带来的无用的消耗;通过大数据的分析,辅助旅游企业对市场竞争情况,做出客观、冷静的判断,不做冲动的决策,也减少错失良机的机会,合理的掌控企业发展的节奏,不进行过度的资源利用与开发,进而实现企业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二)智慧旅游为旅游企业带来的挑战

1、智慧旅游的发展直接考验着传统旅游企业的应变能力与反应机制,一旦其无法适应智慧旅游的发展将会有被市场竞争淘汰的危险。人或者动物在面临突发的巨变时,反应越迅速、适应越快,那么生存下去的可能性就越大,传统旅游企业也是如此。智慧旅游的发展无疑是一场高新技术在旅游产业掀起的一场飓风,如果能够顺势而起,合理地利用智慧旅游创造的机会,对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方面都做出升级改造,那么未来能够走多远,就看风势强弱,但终归会越走越远;但如果不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与反应,或者是停滞不前,那么就会有被连根拔起的可能,最终退出市场竞争的舞台。

2、由于智慧旅游主要是依靠高新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也就对专业型人才有着较高的依赖性,因此传统旅游企业如果缺少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也很难借助智慧旅游的发展而突破自身的难关。传统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较差,顾客的体验度与满意度低,都与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有关。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同质化程度高,一方面是由于旅游线路的复制难度较低,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缺乏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可以说,缺少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了传统旅游企业发展的最大阻力之一。但智慧旅游的发展如果离开了专业型人才的支持,就只是一个空壳,毫无任何意义,甚至还会成为旅游企业前进的绊脚石,这也就要求旅游企业在借助智慧旅游进行发展时,一定要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三、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企业的发展策略

智慧旅游在旅游产业的覆盖面非常广泛,涉及到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营销等多个方面的智慧优势。从智慧旅游给旅游企业带来的双面影响可见,旅游企业在发展策略上必须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改变现在被动的现状,成功将发展的危机变成前进的动力,走出眼下的困境。

(一)重视目标市场大数据,创建独立自主的智慧营销系统

大数据就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的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对大数据的处理通过需要借助云计算来完成。对于旅游企业来说,旅游市场的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直接影响了市场细分的结果,影响旅游企业对目标市场的选择与判断,进而影响旅游企业在营销策略方面的制定。

旅游企业通过对旅游市场大数据进行统计,准确地掌握客源市场的基本信息与具体的市场需求,定位与企业发展相符的目标市场,再利用云计算来完成大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对旅游市场进行细分,明确掌握客源市场的最新需求,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制定最有特色的营销方案,并通过对大数据的实时监测,可以及时的发现目标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做出最快的反应进行适当的调整。

通过智慧旅游的发展,旅游企业借助对高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创建独立自主的智慧营销系统,这不仅是指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高效营销策略,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高速无线通讯技术,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完成营销平台的建设,而不再只是依靠第三方平台进行有限的线上营销。在旅游企业自主的智慧营销系统中,可以通过设计与创新营销内容与手段,来吸引潜在客户的注意力,提升现有客户的兴趣度,来扩大市场影响的范围,以达到旅游企业营销推广市场的最终目的。

(二)提高专业人才占有率,形成高效优质的智慧服务团队

目前,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无法提供令旅游者满意的旅游服务,而且多数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一直没有明显的提升,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才匮乏。无论是旅游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还是其他方面的专业型人才,与其他行业相对,旅游企业的大多数从业人员的素质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同时,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直接影响了旅游企业提供的旅游服务的质量,进而降低了顾客的满意度与体验度。而旅游企业中少有的高素质的综合人才,也因为合作者的良莠不齐而无法形成高效优质的团队合作。

智慧旅游本就是在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被提出来的,那么也必定会对人才有着较高的要求。即使旅游企业制定再多富有创意,符合市场需求的发展策略,如果缺乏有力的执行者,那一切也都是空谈。而且往往越是出奇制胜的策略,越是需要得力的执行者来完成。因此,旅游企业要想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至关重要的就是要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在从业人员中所占的比例,上至旅游企业的管理层,下到旅游企业的一线员工。这里并不是说一定要高学历、高知识等等,但是所有从业人员,必须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这就要求旅游企业一方面要注意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招聘与引进,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岗位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与考核。

(三)重新整合扩充资源链,开发高性价比的智慧旅游产品

目前旅游产品的竞争之所以十分的惨烈,就是因为同质化竞争严重。旅游产品的特征也导致了旅游产品极易被复制,所以市场已经成熟的旅游产品可有谓是大同小异,即便是有较新的旅游产品出线,也会很快被竞争对手复制,而这种竞争时刻有演变成恶性竞争的危险,现在就时常有恶性的低价竞争发展,这样的后果必然就是导致旅游行业混乱,整体停止发展。其实,旅游企业之间完全可以形成良性竞争,最终实现共赢。

目前的市场需求发展的形势下,旅游企业的产品开发必须从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顾客处在被动地位”向“以顾客为中心,产品随其发展”来进行转变。只有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市场才会选择旅游企业的旅游产品,如今兴起的自助旅游,一部分原因就是传统旅游产品过于单一重复,灵活性与体验性过低,无法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实际上旅游企业拥有着大量的资源,只是在运用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在智慧旅游的发展下,旅游企业进一步掌握了旅游市场的需求,就可以有针对其个性化的需要开发旅游产品。同时,由于在产品开发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需求,有些是无法单独完成的,这就需要旅游企业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的整合,通过行业内的资源共享,实现按需定制。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满足旅游市场的需要,还可以实现行业内良性的共同发展。

(四)合理融入高科技成分,打造量身定做的智慧管理系统

目前,大多数的旅游企业都缺少完整的管理系统,对于企业的管理都处于比较松散的状态,有的旅游企业没有定位明确的目标市场,有的旅游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变化缺少认知,有的旅游企业没有共同的发展目标等等。智慧旅游将促使旅游企业将高新技术融入到整个管理系统之中,比如对于内部管理来说,旅游企业可以通过数据库的建立,对企业员工的个人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同时监测他们的工作状态与成果,进行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而对于外部管理来说,旅游企业则可以通过对旅游市场需求的分析,预测市场需求的变化,预估竞争对手的反应,并对企业自身的发展策略进行相应的行之有效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