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河流治理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小河流;防洪工程;洪水计算
.中图分类号:TV87 文献标识码:A
1 基本情况
商洛市地处陕西省东南 部,与豫、鄂两省接壤。自然环境山水交融,岭谷相间排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伸展,呈掌状分布。商洛境内沟壑纵横,河流密布,共有大小河流及其支流72500多条。河网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为1.3公里。境内河道多为流程短、流速急的山区河道,干支流易遭遇洪水,形成峰高量大、暴涨、急落的洪水过程。因此,商洛市历史上是一个“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多灾地区。目前商洛市中小河流治理普遍滞后,主要存在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河道淤积萎缩严重,治理投入不足等突出问题,部分中小河流仍处于自然状态,每遇暴雨,河流沿岸都会造成洪涝灾害,国家及民众的损失惨重,频繁的洪灾是制约地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修建防洪工程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
2 设计洪水计算方法
2.1水文比拟法
(1)水文站实测资料设计洪峰流量推求
此方法适用于治理河流设有水文站,且有多年观测记录资料的河流或河段。
以武关河支流铁河重点段设计洪水计算为例:
依据武关水文站1959~2010年52年实测洪峰流量资料,以及《水文手册》1919年洪水调查成果,将1987年、2007年、2010年实测值与1919年调查值作为特大值处理。按不连续系列进行频率计算;特大洪水的经验频率采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06)公式3.1.3-1计算,连续洪水的经验频率采用公式3.1.3-2计算。
特大洪水经验频率:M=1,2,…,a;
一般洪水经验频率:
经对资料系列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皮尔逊Ⅲ型概率曲线适线,经适线取值如下: Q均=304m3/s。 Cv=1.5,Cs=2.5Cv。再根据河道设计洪水标准计算相应频率的设计洪水,如20年一遇设计洪水为1510 m3/s。
(2)推求规划河段设计洪峰流量
铁河为武关河一级支流,因此铁河口规划河段设计洪峰流量可采用武关河控制水文站不同频率洪峰流量水文比拟推求。
计算公式为:Q设=(F设/F参)n ×Q参
式中:Q设——规划河段设计洪峰流量(m3/s)
Q参——参证水文站设计洪峰流量(m3/s)
F参——参证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F柞=724km2
F设——规划河段流域面积(km2),F设=85.4km2
n —— 面积指数,采用2/3
计算所得结果见表1-1。
2.2推理公式法
当缺乏实测流量等水文资料时,且治理河流流域面积小于200km2时,可采用推理公式计算,公式如下:
Qt=0.278 ht× F/t, τ=0.278L/m/J1/3/Q m1/4
以武关支流铁河为例,铁河入河口以上面积85.4 km2,采用推理公式计算设计洪水。根据《商洛市暴雨参数图集》查的流域重心1h、3h、6h和12h点雨量的均值为30mm,41mm,50mm,58mm,点面折算系数αt =0.8895,0.9045,0.9142,0.9332。CV分别为0.5,0.55,0.5,0.5,取CS=3.5CV,由此推算出各频率设计面雨量。如20年一遇各时段设计面雨量为53.1mm,73.8mm,95.99mm,107.71mm。设计面雨量及河道特征值带入计算公式,即可求出相应控制面积的设计洪峰流量,计算结果见表1-1。
2.3汇水面积相关法
参照《商洛地区实用水文手册》提供的经验公式——汇水面积相关法,以及经验参、指数进行计算。
计算公式为:
Qp=Kp Fn
式中:QP——设计频率为P的洪峰流量,m3/s;
F ——设计流域面积85.4km2;
Kp ——模比系数经验值,详见《水文手册》;
n——经验指数,丹江下游区为0.557。
2.4综合参数法
利用《商洛地区实用水文手册》提供的经验公式——综合参数法,以及经验参指数进行计算。经查取《手册》相关图表,铁河口以上流域重心处6小时暴雨量均值H6h=50mm,Cv=0.55,按CS=3.5Cv查得Kp值,计算出不同频率的设计暴雨值。主河道平均比降J=17.2‰。计算所得结果见表2-4。
计算公式为:Qp=Kp Fn Jα Hpβ
式中:Qp——设计频率为P的洪峰流量,m3/s;
F——设计流域面积85.4km2;
J——主河道平均比降,J=17.2‰;
Hp——设计频率为P的6h暴雨量,查《水文手册》为50mm;
Kp——模比系数经验值,详见《水文手册》;
n、α、β——经验指数,n=0.604、α=0.031、β=0.557。
根据以上水文比拟法、推理公式法、汇水面积相关法、综合参数法计算的结果见表1-1。
设计洪峰流量计算成果表
表1-1单位:m3/s
3 设计洪峰流量采用值
从表1-1可以看出,四种方法计算结果水文比拟法与汇水面积相关法计算结果较接近,推理公式法与综合参数法计算结果差异不大。但因为汇水面积相关法、综合参数法及推理公式法推求设计洪水均采自《商洛地区实用水文手册》有关图表及数据,《商洛地区实用水文手册》编制于1985年,所采用的资料系列短;且经验公式考虑条件较少、精度较差,其计算结果合理性较差,加之铁河重点段规划河段设计标准为20年一遇,四种方法5%设计频率洪峰流量计算结果差别不大,经比较分析,以与武关水文站水文比拟计算结果作为采用值。
总结
商洛市主要为山区地形,在设计洪水计算过程中,共有四种计算方法:水文比拟法,此方法适用于治理河流设有水文站,且有多年观测记录资料的河流或河段;推理公式法,当缺乏实测流量等水文资料时,且治理河流流域面积小于200km2时,可采用推理公式计算;经验公式法,即汇水面积相关法、综合参数法,此方法考虑条件较少、精度较差,为辅助方法,主要用于相互印证,从而提高计算成果精度。因此,在中小河流设计洪水计算时,如果有测站流量资料,则优先选择水文比拟法计算设计洪水,如果没有实测资料,则依据各条河流的流域特性选择计算方法。
[参考文献]:
⑴ 林爱松.小流域设计洪水计算方法的探讨.水利科技与经济,2012
⑵聂受洋.信阳市中小河流治理洪水计算方法分析.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
【关键词】 正压留置针;护理;并发症
正压接头留置针具有减少血管损伤,利于定时给药和抢救等。既能减轻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又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抢救时又能及时给予输液治疗,正压接头能防止静脉留置针堵管、回血的意外发生;通过穿刺后在消毒,透明无菌敷料全覆盖封闭式固定,能有效地预防静脉炎,延长留置针的时间;在保护留置针的同时,也能减少护士的被针刺伤的危险,确保输液的安全,但静脉置管的患者如护理不当也会发生套管堵塞,皮下血肿,静脉炎,套管脱出等并发症。因此,正压留置针期间的护理和并发症的预防也极为重要。
1 健康教育
置管前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工作,已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告知患者和家属说明正压留置针的作用、优点、注意事项、配合方法、消除患者紧张和恐惧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便更好的配合治疗。
2 血管及部位的选择
本着能扎上肢,不扎下肢;能扎健侧,不扎患侧的原则。宜选用相对粗直、有弹性、血管充盈度高,无静脉窦,局部无炎症,长度适合留置针的血管进行穿刺,通常以四肢浅静脉,如手背静脉,手臂静脉等,长期输液者要合理使用和安排血管,一般从远端小静脉开始穿刺,据报道,久病卧床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比上肢静脉血栓多三倍。为防止静脉血栓形成,穿刺时尽可能首选上肢粗直静脉,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3 操作方法
3.1 做好物品的准备,留置针的选择根据患者病情、治疗、年龄及血管情况的需要,分别选择合适型号(18-24G)的留置针,检查留置针包装是否完好、有无漏气、是否在有效期内、备输液贴及透明敷料,并在透明敷贴上书写日期及时间。
3.2 穿刺方法协助患者取舒适,常规消毒局部皮肤,用安尔典棉签环形或平行消毒皮肤两次,范围大于8×8cm,在穿刺部位上方10-15cm扎止血带,从包装中取出留置针,将输液装置头皮针与肝素帽连接,排气,左手绷紧穿刺点远端皮肤,固定欲穿刺血管,右手食指、拇指持针柄,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15-30度进针,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进行0.2-0.4cm,左手固定针芯,右手将软管送入静脉内,同时抽出针芯,松开止血带,打开输液器开关,使液体流入血管内。
3.3 妥善固定留置针管,经我科临床实践在穿刺部位用输液贴固定后再用无菌透明贴膜在进行固定,以免留置针的拖出,使留置针更加稳固。
3.4 封管方法 由于正压留置针科学的设计,只需使用注射器脉压式推注生理盐水3-4ml,左手拇指将延长管根部向针翼上方反折,食指按住使延长管根部成反折死角,然后右手固定可达到封管,采用双重正压封管可有效地遏制各种原因引起的回血现象,使体内血液无法向套管腔内回溢,可减少堵管,延长留置时间。
3.5 再次输液时,先消毒可用延长管连接输液接头,输液前用生理盐水冲,管,确保输液管腔通常,以确保输液能顺利输入。
3.6 每次输液后嘱患者穿刺部位不要用力过猛,以免引起大量出血。
3.7 拔针时,因为针孔大,留置的时间较长,最好用无菌输液贴或棉签按住针孔处,最好按压时间要相对的长一些。
4 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4.1 静脉炎 静脉炎按原因不同可分为化学性和感染性。由于长期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静脉内放置刺激性较强的输液导管时间较长:输液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均可出现静脉炎,在静脉留置针期间,要严格观察穿刺的局部组织有无发热、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穿刺的部位是否沿静脉走行出现条索状红线等。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症状,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可减轻患者血管的损伤和痛苦,对刺激性较强、浓度较高的药物充分稀释后再输入,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4.2 采用正压输液法输液时,应严格掌握正压静脉留置针的时间,一般留置3-5天,最好不超过7天,每天更换留置针无菌贴膜一次,进针处用安尔碘擦拭消毒,如无菌贴内有渗液、渗血、出汗、空气等及时给予更换,需24小时连续输液者,应每天更换输液器。
4.3 液体渗漏 因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较小、固定不牢、患者躁动不安,外套未完全送入血管内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的面积太大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漏渗,如果液体漏渗患者局部会出现肿胀、疼痛、严重可出现组织坏死。为了避免液体漏渗,我们护理人员要加强基本功训练之外还加要加强护理观察能力,应妥善保护并固定导管,躁动患者必要时可适当的约束肢体,同时要注意穿刺部位上方的衣服勿过紧。
4.4 导管堵塞 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静脉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用量以及推注的速度不当,患者的凝血机制异常有关。因此,在静脉营养输液后应用无菌溶液冲洗管腔,掌握合适的封管液的用量,正压封管。在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视,要保护留置针的肢体,尽量避免肢体下垂,以防导管堵塞。
4.5 皮下血肿 发生皮下血肿的原因有几个方面。操作不当、动作不稳、角度不对;置管及操作不够娴熟等原因,导致发生皮下血肿,所以护理人员要加强锻炼护理人员基本功,穿刺时要做到稳、准、轻、巧,我们要根据患者不同的血管情况,掌握好一些的进针角度,从而提高我们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最终并且有效地避免了患者的疼痛和皮下血肿的发生。
摘要 目的评价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配对观察 的方法观察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将骨髓瘤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采用 沙利度胺+VAD。使用剂量:沙利度胺200mg口服 d1~21+VAD方案(长春新碱0.5mg/日d1~ 4、阿霉素10mg/日d1~4、地塞米松40mg/日+d1~4d9~12d17~20)。B组只采用VAD方 案, 方案同上。结果 A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结论 沙 利度胺对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沙利度胺;多发性骨髓瘤; 疗效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源于浆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可浸润骨髓、骨质和髓外组织产生溶骨 性病变,并可合成和分泌大量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或其轻链,引起骨骼疼痛、骨折、反复感 染、贫血、出血、肾功损害。[1]常规化疗有效率40%~60%,完全缓解率低于5%, 中位生存期不超过3年。2005~2008年我院将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病人采用沙利度胺联合VAD 方案治疗,并与单用VAD组进行对照,以观察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现总结如 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05~2008年住院的分期II期以上的多发性骨髓 瘤患者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50~78岁;分期根据邓家栋临床血液病 (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1)[2]。随机将患者分成A、B两组;A组采用沙利度胺+VAD12例; B组只采 用VAD组11例。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病程统计学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 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组采用沙利度胺+VAD。使用剂量:沙利度胺200mg 口服 d1~21+VAD方案(长春新碱0.5 mg/日d1~4、阿霉素10mg/日d1~4、地塞米松40mg/日d1~49~12d17~20)[3] 。B组只 采用VAD组。沙利度胺(国药准字H32026129)为常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1.3 疗效标准 判断本病的疗效根据主要标准血清M蛋白和或尿本周氏蛋白(即单克隆轻链)减少50%以上; 其次是溶骨性损害明显改善。次要标准骨髓示浆细胞减少至5%以下;血红蛋白增加20g/L; 血钙及尿素氮降到正常水平。凡经过治疗后上述各项检查指标均达到正常水平为完全缓解, 达到至少1项主要标准和至少2项次要指标为部分缓解。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之和即总有效 率。
2 结果
3 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如大剂量的化疗、放疗、加自体造血干细胞 移植。但对于50岁以上全身条件差或无条件大剂量化疗加自体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仍以化疗 为主,但化疗具有相关化疗的毒付作用,最终不可避免引起耐药性产生,研究发现多发性骨 髓瘤有骨髓血管增生的现象,骨髓微血管密度增加与疾病发生和预后有密切的关系。 沙利 度胺(又名反应停)1965年由德国(ChemieGruneenehal)公司合成,在欧洲作为镇静剂治 疗妊娠晨吐,由于导致5000~6000例“海豹胎”的出生而撤出市场,后来研究发现其有抗炎 、免疫调节、抗血管生成作用。 正是其抗血管生成的作用,导致影响孕妇妊娠初期胎儿某 些器官血管生成,造成畸形。沙利度胺抗血管生成主要是降低微血管密度及血清血管内皮生 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等浓度,从而抑制骨髓瘤的血管生成。 起到抗肿瘤的作用。[4]骨髓瘤的病理过程与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介素6(I L-6)升 高有关。[5]沙利度胺可抑制TNF的合成,减少IL-6的产生,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6]沙利 度胺还可通过调节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LAK细胞的数量和功能来杀伤肿瘤细胞。 [7]沙利度胺结合VAD方案可通过不同作用机制控制疾病的发展,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长期 生存率。付作用表现乏力、嗜睡、便秘等,皮肤干燥、瘙痒相对常见,但大多能耐受,严重 病发症是深静脉血栓和末梢神经炎,但是很少见,无骨髓抑制,是目前骨髓瘤治疗的一大进 展,是骨髓瘤患者又一种安全、有效、价廉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之南.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2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 998,373-380
[2] 邓家栋. 主编. 临床血液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093-1 094
[3]姚尔固 .主编 .新编白血病化疗学.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232
[4] COOPER MR. A review of clinical studies of alpha-interferon in t he management of multiple myeloma [J] Semioncrol2001,18(7);18
[5]臧洪梅.沙利度胺的最新研究进展. 药学进展,2008, 32(1):21-22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安徽合肥 230041
[摘要] 目的 分析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06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4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1例给予VAD方案治疗,治疗组21例给予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5.2%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0.9%,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临床积极治疗,两组患者骨髓瘤细胞、M蛋白以及β2-微球蛋白显著下降,血红蛋白显著上升,且治疗组各指标变化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临床效果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
关键词 ] 沙利度胺;VAD方案;多发性骨髓瘤
[中图分类号] R7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5(b)-0103-02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生疾病,大部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具有年龄大、难治疗、耐药性强、复发率高等特点,以往临床多采用MP或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但治疗效果不佳[1-2]。本文对2006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给予沙利度胺联合VAD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06年8月—2013年8月间本院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病人4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病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男12例,女9例;年龄43~82岁,平均年龄是(56.3±2.1)岁;病程分期:Ⅰ期11例,Ⅱ期5例,Ⅲ期5例;分型:IgA型2例,IgG型17例,轻链型2例。治疗组,男15例,女6例;年龄42~79岁,平均年龄(54.5±2.0)岁;病程分期:Ⅰ期10例,Ⅱ期7例,Ⅲ期4例;分型:IgA型2例,IgG型16例,轻链型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分型和分期等方面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进行临床比较。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VAD方案治疗,治疗方法如下:将0.5 mg/d长春新碱(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华联制药厂,国药准字h33020421)溶于250 mL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注射,1次/d,共4 d;将10 mg/d阿霉素(广东岭南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3155)溶于100 mL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d,共4 d;将40 mg/d地塞米松(成都天台山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1020514)溶于500 mL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第1~4天,第9~12天,第17~20天。28 d为一个疗程[3-5]。
治疗组给予沙利度胺(常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6129)。
联合VAD方案治疗,在上述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每晚一次100~200 mg/d沙利度胺口服,连续治疗6个月。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均每2周监测一次血红蛋白,每月监测1次M蛋白和β2-微球蛋白,并定期检查骨髓,监测骨髓浆细胞。
1.3疗效判定
直接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尿中或血清中M蛋白降低50%以上。
间接指标:①血红蛋白上升20 g/L,或红细胞压积持续一个月或超过一个月上升0.06;②血尿素氮恢复正常;③骨髓浆细胞降至低于5%或减少80%以上;④高血钙恢复正常;⑤生活自理改善2级或以上[6-9]。
部分缓解:患者符合2项或2项以上间接指标,且符合直接指标;进步:符合直接指标,或至少符合2项指标;无效:未到达进步要求或仅符合1项间接指标。总有效率=(部分缓解+进步)/总数。
1.4统计学分析
本实验中所采用研究资料均由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由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组间总有效率对比
总有效率对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指标变化比较
经临床积极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后骨髓瘤细胞、M蛋白以及β2-微球蛋白显著下降,同时血红蛋白显著上升,对治疗前后进行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指标变化情况比较上治疗组患者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不良反应
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5例便秘,1例嗜睡,2例白细胞计数下降,3例腹胀,1例头晕乏力;对照组则有6例便秘,2例嗜睡,2例白细胞计数下降,4例腹胀,1例头晕乏力。两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差异显著(χ2=4.97,P<0.05),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目前,临床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方法是化疗或VAD方案,但化疗通常具有较多的不良反应,且最终可导致耐药发生,因此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麻烦。
有研究显示,在部分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如急性白血病及多发性骨髓瘤中可存在大量骨髓血管增生现象,表现为血清VEGF水平升高。因此目前治疗血液恶性疾病的重要方向为拮抗血管新生。近年来,临床逐渐将沙利度胺应用到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治疗中。沙利度胺是一种血管生成抑制剂,具有抗血管新生作用,能有效降低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可降低瘤细胞血液供应,抑制瘤细胞繁殖,同时也可直接抑制基质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增殖,从而发挥作用[10-12]。将沙利度胺应用于临床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中,有如下作用:①其能抵抗新生血管生成,从而控制血液VEGF水平,降低骨髓瘤细胞血液供应,最终,一直骨髓瘤细胞增生速度[3-15];②其能有效杀死基质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明显抑制基质细胞核骨髓瘤细胞增生速度;③其能有效调节细胞表面粘附分子功能,影响分子之间的作用;④对基质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和骨髓瘤细胞有一定的影响,并改变细胞生物活性;⑤沙利度胺作用在T淋巴细胞上时,能发挥机体免疫调节作用[16-17]。
本文选取2006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给予VAD方案治疗以及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结果显示,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独VAD方案治疗,且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能明显改善骨髓瘤细胞、M蛋白、β2-微球蛋白以及血红蛋白等各项指标,效果令人满意,且其不良反应多数患者可以耐受,安全性较高。
因此,临床可将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广泛应用于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同时也为日后多发性骨髓瘤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意义重大。
[
参考文献]
[1] 张洁.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11例效果观察[J].交通医学,2010(24):280-281.
[2] 丁刚.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体会[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6):17-18.
[3] 王国江,朱英男.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观察34例[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9):103-104.
[4] 洪莉.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8,3(5):1033-1034
[5] Hideshima T, Chauhan D, Shima Y, et al. Thalidomide and its analogs overcome drug resistance of human multiple myeloma cells to conventional thereapy[J]. Blood,2000,96(9):2943.
[6] 兰学晶.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1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疗前沿,2008,3(18):87.
[7] 张文生.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J].中外健康文摘,2009,6(34):147-148.
[8] 晋红丽,韩艳玲,孙静,等.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07,5(9):27-28.
[9] 曾晚蓉,陈应照,尹恩,等.沙利度胺联合VAD 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观察[J].肿瘤药学,2011,1(4):363-365.
[10] 刘涛.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J].江苏医药,2011,37(8):975-976.
[11] 秦福丽,郭志强.VAD方案联合沙利度胺和干扰素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2):31-32.
[12] 邱宏春,孔荣,吴鹏飞,等.VAD方案联合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20例疗效观察[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6):1295-1296.
[13] 陈世明,汪玉芳.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11,23(11):2132-2133,2136.
[14] 周玉萍,唐君玲.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7):968-969.
[15] 张文生.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J].中外健康文摘,2009,6(34):147-148.
[16] 叶成林,张伟民.改良VAD方案联合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6,11(6):431-433,439.
【关键词】恶性肿瘤;血栓形成;发病机制;预防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25-01
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较非恶性肿瘤患者高6倍【1】,并且此类患者发生静脉血栓后的生存率显著降低【2】。无形之间也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及心理压力。如能及时诊断治疗及预防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 bosis,DVT),则有助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几率。以此来降低患者的就医成本,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回顾性分析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肿瘤治疗中心2011年5月-2013年5月因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29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9例患者,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39-75岁,平均54岁。患者均经胃镜、肠镜、支气管镜、穿刺、或术后病理确诊。结果如下:肺癌8例,乳腺癌4例,食道癌3例,胃癌4例,胰腺癌1例,肝癌1例,结直肠癌5例,卵巢癌2例,子宫内膜癌1例。其中上肢静脉血栓12例,下肢静脉血栓17例。
1.2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
所有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深静脉管腔内无血流信号及频谱信号,静脉加压后管腔无塌陷,部分患者行静脉造影显示静脉阻塞。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嘱其尽量卧床,禁止按摩,下肢静脉血栓患肢抬高30°。治疗方法主要分两种:①低分子肝素钠4100IU每12小时一次皮下肌注,连用3-5日后合用华法林钠片3mg日一次口服,根据凝血功能调整华法林剂量,直至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3),停低分子肝素钠,疗程大于3个月。②溶栓治疗,急性期3-5天内尿激酶400000u,患者静脉滴注1次每日,7-10日,缺点是栓子容易脱落合并肺栓、脑梗、心梗等更严重的并发症。经济条件允许可行静脉造影、滤器置入术 ,术后再行溶栓可避免上述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1.4 疗效评价标准
1.4.1 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均消失,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深静脉血流完全再通。
1.4.2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减轻,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深静脉血流部分再通。
1.4.3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未见减轻或加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较前无明显变化或加重。
2 结果
2周后复诊,痊愈7例,有效21例,1例死于肿瘤本身。3个月后复诊痊愈23例,有效5例。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 1865年Trousseau首次报道胃癌患者易形成静脉并发游走性静脉炎成为Trousseau综合征。其中以深静脉血栓形成(VTE)最常见。其中静脉血栓有关的3个基本因素:静脉瘀滞、内膜损伤、高凝状态【3】。在恶性肿瘤患者中均具备这3个因素并有其特发因素。①静脉瘀滞: 恶性肿瘤患者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术后卧床,制动。晚期肿瘤患者恶病质卧床。肿瘤晚期患者多有淋巴转移,可压迫附近的静脉,使血流受阻。接受化疗患者多行深静脉置管,可使原有的静脉血流改变形成涡流。②内膜损伤:1)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化疗,化疗药物的毒性直接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2)肿瘤细胞膜上可产生少量凝血酶,导致血小板的粘附及聚集,并沉积于血管内皮,导致内皮细胞受损。③高凝状态:1)肿瘤细胞能通过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直接激活凝血酶原,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2) 肿瘤患者富含TF,激活的致癌基因及失活的抑癌基因可导致TF水平活性增加【4】。3)肿瘤相关癌促凝物质(cancer procoagu lant,CP)仅在恶性肿瘤细胞中存在,可直接激活Xa因子引起凝血。4)致癌基因MET基因可上调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及环氧合酶,这两种物质均高凝状态直接有关。
3.2 预防
恶性肿瘤患者并发DVT后生存率低及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因此采取预防措施是控制DVT的关键。①外科手术患者应积极的预防性抗凝,应用低剂量的普通肝素。②在制动、并发症卧床及肿瘤晚期卧床患者,应当适当的预防血栓形成。③行深静脉置管的化疗及静脉高营养患者,应加强护理,每日应用普通肝素冲管。
恶性肿瘤患者具有深静脉血栓的高风险,因此应积极的采取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就医成本,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BLOM JW,DOGGEN CJ,OSANTO S,et al Malignancies,prothrom botic mutations,and the risk of venous throm bosis[J].JAMA,2005,293:715-722
[2] CHEW HK,WUN T,HARVEY D,et al,Incidence of venous throm boem bolism and its effect on survival am ong with com m on cancers [J].Arch In tem Med,2006,166:458-464
关键词:硼替佐米;沙利度胺;VAD方;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疗效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起源于生发中心后B细胞且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恶性克隆性浆细胞类疾病,多见于55~65岁患者,此病一般发展较慢,起病时间较为迟缓,并且在病情初期很少有较为明显的症状,直至出现病理性骨折、肾功能损害、贫血等症状才被确诊,传统化疗完全缓解率低。硼替佐米是蛋白酶体抑制药、沙利度胺能抑制新生血管生成,为提高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我们对40例初诊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运用硼替佐米、沙利度胺或联合VAD方治疗进行比较,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后,现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0年4月~2012年8月入住我院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随机抽取40例,诊断均符合国内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平均每组20例。对照组中男患者9例,女患者11例,年龄38~70岁,平均年龄(48.5±4.4)岁;实验组中男患者10例,女患者10例,年龄40~77岁,平均年龄为(41.5±5.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临床类型等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硼替佐米和沙利度胺两类药物,硼替佐米1.3mg/m2静脉注射,第1、4、8、11d应用,沙利度胺的起始剂量为100mg/d睡前口服,并逐步增加剂量直至200mg/d。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长春新碱0.4mg/24h,1~4d;阿霉素9mg/m2,1~4d;地塞米松20mg/m2·d,1~4d,9~12d, 17~20d,1个月为1个疗程,所以患者均接受4~6个疗程化疗。
1.3疗效评定标准[2] 按EBMT 疗效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 CR)、部分缓解(PR)、微小缓解(MR)、无变化(NC)和疾病进展(PD)。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检验计数资料,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疗效情况 实验组与对照组经治疗后,实验组CR 9例、PR 7例,总有效率(CR+PR) 80.0%;对照组CR 7例、PR 5例,总有效率60.0%。实验组的CR 高于对照组,统计学上有意义(P
2.2不良反应,见表2。
硼替佐米、沙利度胺联合应用VAD方治疗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当白细胞低于2.0×109/L 的患者,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血红蛋白低于60g/L者,予输注悬浮红细胞,血小板计数低于15×109/L,予输注单采血小板及白介素11治疗;恶心呕吐者予5-羟色胺(5-HT)拮抗剂止吐;便秘患者给予聚乙二醇散口服。硼替佐米和沙利度胺治疗组肢端麻木疼痛明显,血细胞减少极少。两组患者均无因不良反应退出者。
3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主要是由于骨髓浆细胞克隆性异常增生、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引起溶骨性骨骼破坏、肾脏损害、高钙血症、贫血以及感染等相应危害。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大概有7.5万例新增病例[3]。既往的治疗方案难以达到完全缓解,硼替佐米是一类由人工合成的硼酸二肽化合物,可以通过抑制人体内的泛素蛋白酶使得蛋白降解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其次,硼替佐米能与细胞周期调节蛋白等多种靶蛋白结合,使MM 细胞周期停止,进而诱导细胞凋亡[5]。而沙利度胺对于治疗初步诊断的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来说,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因此常被应用于临床[6]。采用硼替佐米、沙利度胺或联合VAD方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能够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我们采用该方法治疗MM患者40例,从实验中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运用硼替佐米、沙利度胺联合VAD治疗的总有效率80.00%,明显高于硼替佐米、沙利度胺治疗的总有效率60.00%,统计学上有意义(P
虽然实验组所有患者均发生骨髓抑制,但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11及成分输血治疗后血象均能在短期恢复,血液学毒性易于控制;非血液学毒性反应予对症处理缓解。周围神经病变是硼替佐米常见的副作用,发生率30~40%,我们的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端麻木疼痛,但未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感染。
本研究显示运用硼替佐米、沙利度胺或联合VAD方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能更好地控制患者病情,联合VAD方疗效更好,此治疗过程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2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73
[2]中国多发性骨髓瘤工作组[J].中华内科杂志,2013,9,52(9):3.
[3]Harousseau JL. Bortezomib in multiple myeloma:treatment approach and outcomes[J].EJC(Supp),2004,2(6):12
[4]陈世明,汪玉芳.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11,23(11):2132-2133,2136.
关键词:悬移质泥沙 床沙 交换机理 平衡冲淤物粒径
1 引言
悬移质泥沙与床沙交换机理及计算方法,作为河流泥沙动力学的重要问题之一, 长期以来,被许多学者所关注,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该问题的研究,对河道演变分析、河工模型设计、河流泥沙数学模型计算以及河流泥沙动力学学科的发展都颇有意义。
现有方法一般为将悬移质泥沙和床沙分成若干组,通过计算分组挟沙力实现悬沙与床沙的交换,从而求出悬沙与床沙级配的变化规律。其中韩其为是由悬移质级配求分组挟沙力,该方法假定含沙量级配与挟沙力级配相同,且各粒径组泥沙独自保持平衡而不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淤积和冲刷两种情况的级配计算公式[1],但在计算过程中出现与实际河流冲淤不相符合的情况,如河床发生冲刷时,各粒径组的泥沙均发生冲刷,而淤积时各粒径组泥沙均发生淤积。HEC-6模型[2]是以床沙级配求分组挟沙力,其基本思路为:先求每一粒径组泥沙的可能挟沙力,即这一粒径组含沙量占100%的水流挟沙力,而实际挟沙力则是此粒径组泥沙在床沙中所占百分比与上述可能水流挟沙力的乘积,这种方法的前提假定与实际挟沙图形有较大出入。
李义天[3]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输沙平衡状态下床沙质级配与床沙级配之间的关系为
【关键词】 慢性尿酸性肾病;六味地黄汤;防己黄芪汤;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8-0041-01
慢性尿酸性肾病主要见于原发性高尿酸血症患者,中老年男性发病率较高,高尿酸血症是其发病的主要病理学基础。对于慢性尿酸性肾病,如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病情可恶化并发展为终末期肾衰竭而需要透析治疗,给病人及其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本病的严重程度与血尿酸升高程度及持续时间呈正相关,控制血尿酸是防止病情恶化的有效措施,目前西医治疗主要是服用抑制尿酸合成药,但其临床疗效有限,且长期服用该类药有一定副作用,因而不宜长期使用,如果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达到较好的疗效。因中药治疗可以避免或减轻长期服用西药所带来的肝肾损害等毒副作用,且其疗效肯定,因而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笔者所在科室采用中药内服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慢性尿酸性肾病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符合全国中医肾病专题研讨会海南会议拟订的原发性慢性尿酸性肾病诊断标准。其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34~67岁,平均(51.5±17.3)岁;门诊病人39例,住院病人1l例。
1.2 治疗方法①一般治疗:禁酒,控制肥甘厚味饮食;大量饮水,保持尿量在2000—3000ml/日;根据病情口服碳酸氢钠片剂;如伴高血压者则采用口服降压药物以控制血压。②中药治疗:采用六味地黄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组方如下:山药12g,山萸肉12g,熟地黄12g,丹皮12g,泽泻12g,茯苓12g,黄芪30g,汉防己10g,白术10g,玉米须60g,薏苡仁15g,扁蓄10g,红花10g,丹参10g。每日1剂,水煎2次温服。共治疗3个月。
1.3 疗效标准参照全国中医肾病专题研讨会海南会议(1999)拟定的标准。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血尿酸浓度恢复正常,尿毒症期时血肌酐下降≥25%;有效:症状、体征显著减轻,血尿酸、肾功能好转,但未达到正常标准;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实验室指标无变化或升高。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果
本组50例中,显效11例,有效3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2%。
3 讨论
慢性尿酸性肾病是由于体内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间质而引起的肾脏病变,也常称之为痛风。肾病。临床表现可有尿酸结石,小分子蛋白尿、水肿、夜尿、血尿酸升高及肾小管功能损害,多合并有轻中度高血压、高脂血症及代谢综合征,本病易产生动脉硬化和心血管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蛋白质及富含嘌呤成分的食物摄入量增加,其发病有年轻化趋势,加之人口老龄化的加快,高尿酸血症及尿酸性肾病的患病率也日益增多。
目前西医治疗多采用抑制尿酸合成,促进尿酸排泄等方法。常用的别嘌醇、秋水仙碱等药物使用后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且停药后血尿酸极易反跳,不能有效改善肾损。开展中医中药研究,防治慢性尿酸性肾病,利用中药的综合调理、双相调节等优势来调节尿酸水平,改善远期预后、预防痛风发作等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根据慢性尿酸性肾病的临床症状表现,可以将之归属于中医之“痹证”、“历节病”、“石淋”、“腰痛”、“水肿”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多食肥甘厚味等,致脾肾功能受损,水湿运化失常,聚湿生痰。因此,脾肾两虚、湿瘀内阻是其根本病机。胡耀琪等人。也认为其病机以痰浊湿瘀为标,脾肾亏虚为本。临床上,脾肾亏虚则表现出全身困乏、腰酸、浮肿及夜尿增多等临床症状;湿瘀内阻则出现关节疼痛结节及湿热淋症等。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如采用中药治疗必须标本兼顾,将护肾作为治疗本病的根本原则以治其本,故选六味地黄汤;同时还通过健脾以固本护肾。除此之外,还须清利湿热及活血化瘀以治其标,故在六味地黄汤的基础上加用防己黄芪汤。有关防己黄芪汤对慢性尿酸性肾病的临床疗效,韩洪采用了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表明,该方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能达到降低血尿酸、血肌酐的治疗目的,对慢性尿酸性肾病有较好的疗效,且久服未发现毒副作用。在上述两方基础上,再加用红花、丹参以祛其瘀,扁蓄、玉米须增强清利湿热之功。因此能有效控制痛风的反复发作,明显改善肾功能,且无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韩洪.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32例观察[J].北京中医.2004,23(3):155—157.
[2]尿酸性肾病的诊断和疗效标准[S].海口:全国中医肾病专题研讨会,1999.
[3]孔庆歆,刘加林.中医药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的思考与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2,13(11):1004—1005.
[4]胡耀琪,储水鑫,唐娟.从脾肾论治慢性尿酸性肾病2则[J].中国中西医结台肾病杂志,2012,13(7):637—638.
[5]钟宏琳,欧伟宁.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慢性尿酸性肾病42例[J].辽宁医学杂志,2009,23(3):138-139.
关键词:河流治理 生态工程学 生态水工学 发展沿革 趋势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面对河流治理中出现的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某些负面影响问题,欧洲的工程界对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理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河流治理不但要符合工程设计原理,也要符合自然原理。特别随着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他们进一步认识到河流治理工程还要符合生态学的原理,也就是说把河流湖泊当作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待,不能把河流系统从自然生态系统中割裂开来进行人工化设计。在欧洲陆续有一批河流生态治理工程获得成功,同时相应出现了一些河流治理生态工程理论和技术。这些理论、经验和技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1 欧洲的河流生态工程实践
河流生态工程是从欧洲对山区溪流生态治理开始的。早在19世纪中期欧洲工业蓬勃发展,阿尔卑斯山区成为中欧的工业基地。由于开矿山、修公路、建电站,大规模砍伐森林,破坏植被,造成山洪、泥石流、雪崩等频繁发生,引起了地区各国的关注,1846~1884年间制定了森林法及水资源利用法。为了与山洪和山地灾害斗争,兴建了大规模的河流整治工程。经过近百年的治理,大批工程设施发挥了作用,对山洪和山地灾害有所遏制。但是随着水利工程的兴建,伴随出现了许多负面效应。特别是随着大量移民迁入,山区旅游事业激增,这些负面效应愈显突出。主要是传统水利工程兴建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明显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人居环境质量有所恶化。社会舆论要求保护阿尔卑斯山区,呼吁回归自然。这使传统的河流治理工程设计理念受到挑战。工程师开始反思,认为传统的设计方法主要侧重考虑利用水土资源,防止自然灾害,但是忽视了工程与河流生态系统和谐的问题,忽视了河流本身具备的自净功能,也忽视了河流是多种动植物的栖息地,是大量生物的物种库这些重要事实。另外,从资源开发角度看,山区溪流地区还有登山、滑雪、休闲等功能,保护生态系统也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
至20世纪50年代德国正式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提出河道的整治要符合植物化和生命化的原理。
阿尔卑斯山区相关国家,诸如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在河川治理方面的生态工程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国家制定的河川治理方案,注重发挥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注重河流在三维空间内植物分布、动物迁徙和生态过程中相互制约与相互影响的作用;注重河流作为生态景观和基因库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近自然河流治理”工程,至今虽然仅20多年,但是成效斐然。与传统工程方法比较,其突出特点是流域内的生物多样性有了明显增长,生物生产力提高,生物种群的品种、密度都成倍增加。比如 Oichtenbach 流域“近自然治理”前后动物种类由44种增加到133种,Melk 流域在治理前的1987年每百米河段鱼类个体数量150条,生物量19kg,治理后的1990年分别提高到410条和55kg。治理后另一个特点是河流自净能力明显提高,水质得到大幅度改善。实践证明,充分利用河流自净能力治污,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技术。
20世纪80年代开始莱茵河的治理,又为河流的生态工程技术提供了新的经验。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流域面积18.5万km2,河流总长1320km。流域内有瑞士、德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等9国。二次大战以后莱茵河沿岸国家工业急剧发展,造成污染不断蔓延,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到20世纪70年代污染风险加大,大量未经处理的有机废水倾入莱茵河,导致莱茵河水的氧气含量不断降低,生物物种减少,标志生物——鲑鱼开始死亡。1986年,在莱茵河上游史威查豪尔 (Schweizerhalle) 发生了一场大火,有10t杀虫剂随水流进入莱茵河,造成鲑鱼和小型动物大量死亡,其影响达500多km,直达莱茵河下游。事故如此突然和巨大,欧洲社会舆论哗然。成立于1950年的莱茵河保护国际委员(1CPR)于1987年提出了莱茵河行动计划,得到了莱茵河流域各国和欧共体的一致支持。这个计划的鲜明特点是以生态系统恢复作为莱茵河重建的主要指标。主攻目标是:到2000年鲑鱼重返莱茵河,所以将这个河流治理的长远规划命名为:“鲑鱼一2000计划”。这个规划详细提出了要使生物群落重返莱茵河及其支流所需要提供的条件,治理总目标是莱茵河要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骨干”。沿岸各国投入了数百亿美元用于治污和生态系统建设。到2000年莱茵河全面实现了预定目标,沿河森林茂密,湿地发育,水质清澈洁净。鲑鱼已经从河口洄游到上游——瑞士一带产卵,鱼类、鸟类和两栖动物重返莱茵河。 2 各种生态工程理论及其评价
追溯河流治理的自然工程理论的形成历史,当推1938年德国Seifert首先提出“亲河川整治”概念。他指出工程设施首先要具备河流传统治理的各种功能,比如防洪、供水、水土保持等,同时还应该达到接近自然的目的。亲河川工程即经济又可保持自然景观。使人类从物质文明进步到精神文明、从工程技术进步到工程艺术、从实用价值进步到美学价值。他特别强调河溪治理工程中美学的成分。
如上述,20世纪50年代德国正式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学”,提出河道的整治要符合植物化和生命化的原理。河流治理的生态工程理论逐渐走上科学的轨道,还是在现代生态学形成和发展之后的事。现代生态学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一系列国际研究计划极大促进了现代生态学的发展。其中著名的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生物学计划”,70年代“人与生物圈计划”,80年代“国际地圈一生物圈计划”等。现代生态学的特点,首先是向宏观研究发展,采用系统方法及多变量和非线性模型。其次,随着学科的深入发展,一些分支学科如进化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化学生态学和分子生态学相继出现,扩大了生态学的领域。从应用方面看,为应对20世纪中开始出现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危机,促进了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及融合。不少科学家认为,生态学是解决人类面临的危机的科学基础之一。这些新的交叉学科可以归类称为“应用生态学”。比如始于20世纪70年代生态学与人类环境问题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环境生态学,其后保护生物学、经济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应运而生。而生态学与各类工程学的结合,主要是在工程设计理念中吸收生态学的原理和知识,改变传统的工程理念和技术方法,又形成了不少新的工程理论。
1962年 H. T. Odum 提出将生态系统自组织行为 (Self-organizing activities) 运用到工程之中。他首次提出“生态工程”(Ecological engineering) 一词,旨在促进生态学与工程学相结合。
受生态学的启发,人们对于河流治理有了新的认识,河流治理除了要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以外,还要满足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及生物多样性的需求,同时把河流的自然状态或原始状态作为河流整治及人类干预的尺度,相应发展了生态工程技术和理论。
1971年Schlueter认为近自然治理 (near nature contr01) 的目标,首先要满足人类对河流利用的要求,同时要维护或创造河流的生态多样性。1983年Bidner提出河道整治首先要考虑河道的水力学特性、地貌学特点与河流的自然状况,以权衡河道整治与对生态系统胁迫之间的尺度。1985年Holzmann把河岸植被视为具有多种小生态环境的多层结构,强调生态多样性在生态治理的重要性,注重工程治理与自然景观的和谐性。同年,Rossoll指出,近自然治理的思想应该以维护河流中尽可能高的生物生产力为基础。到了1989年Pabst则强调溪流的自然特性要依靠自然力去恢复。1992年Hohmann从维护河溪生态系平衡的观点出发,认为近自然河流治理要减轻人为活动对河流的压力,维持河流环境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其河流生态系统平衡,并逐渐恢复自然状况。
河川的生态工程在德国称为“河川生态自然工程”,日本称为“近自然工事”,或“多自然型建设工法”。美国称为“自然河道设计技术”(natural channel design techniques)。一些国家已经颁布了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1989年Mitsch等对于“生态工程学”(Ecological engineering) 给出定义,Mitsch有时也使用“生态技术”(Ecotechnology) 一词。1993年美国科学院所主办的生态工程研讨会中根据Mitsch的建议,对“生态工程学”定义为:“将人类社会与其自然环境相结合,以达到双方受益的可持续生态系统的设计方法。”生态工程学的范围很广,包括河流、湖泊、湿地、矿山、森林、土地及海岸等的生态建设问题。
从以上简单介绍可以看出,有关河流的生态工程理论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可以归纳以下观点是共同的:(1)在学科的科学基础方面,强调工程学与生态学相结合。在河流整治方面,工程设计理论要吸收生态学的原理和知识。(2)新型的工程设施既要满足人类社会的种种需求,也要满足生态系统健康性的需求,实现双赢是理想的目标。(3)河流生态工程以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为重点。在治河工程中,尊重河流流域的自然状况,尊重各类生物种群的生存权利。水利工程设施要为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栖息提供条件。(4)认识和遵循生态系统自身的规律,充分发挥自然界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功能,生态恢复工程强调生态系统的自我设计功能 (self-design)。(5)依据人文学理论,强调河流自然美学价值。在治河工程中,要设法保存河流的自然美,以满足人类在长期自然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情感的心理依赖。
3 生态水工学的内涵
具有各种不同目标和内容的河流治理生态工程学,是人们摒弃了“征服自然”的观念以后,更为理智的工程科学。它反映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是水利工程理论和其他相关工程理论发展的一个方向。
河流治理生态工程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它包括水土保持、河流泥沙治理、水污染防治、地下水保护、河口治理等诸多方面。与此相对应,目前河流治理生态工程学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宽阔。 发达国家近一、二十年的工程实践,其理论和技术方法也在不断发展。但是毕竟是新兴的工程理论,河流治理生态工程学也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
生态水利工程学 (Eco-Hydraulic Engineering) 简称“生态水工学”,是从减轻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负面影响的一个侧面,探讨水利工程新的工程理念和技术方法。
笔者认为,生态水利工程学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发展生态水工学的目的,是促进人类与自然相和谐,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生态水工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也是一门实用的工程学。它是立足于水利工程学,吸收、融合生态学的原理和知识,用以改善水利工程的规划与设计方法的工程学。其内涵似应包括两部分:生态水工学的基本原理和生态水工技术。
生态水工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研究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不同区域水文与水质因子与生物群落的相关关系;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系统的交互作用;生态型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补偿的原理和机制等。生态水工学的原理是遵循生态系统的自我设计、自我组织、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的规律。
生态水工技术的任务是水利工程在满足人对水的多种需求的同时,为保持和提高生物多样性提供必要的生境条件。生态水工技术具体包括:河道整治、水库工程、人工湿地及生态景观的生态水工技术等。
我国发展生态水工学及开发生态水工技术,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但是不可能照搬。原因是自然条件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地解决生态建设技术问题。同时,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制定生态恢复目标方面也会有所不同。从工程规划角度看,在开发利用水流时,应明确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交织在一起共生共存,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规划中要考虑这一重要因素。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不仅仅要解决濒危生物或“明星生物”的栖息问题,还要从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性考虑问题。 从工程建设角度看,水利工程设施首先要保证结构物的安全,达到强度、稳定和耐久性的技术要求,具备完善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吸收生态学原理,为维持生物多样性创造条件。
如同任何工程建设一样,生态型的水利工程也要进行技术经济论证,保证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的合理性。生态恢复工程的经济分析,似应根据客观需要和实际经济支付能力,确定合理的生态恢复目标。在生态恢复工程中,开发廉价、实用的技术最合理的技术路线就是充分利用生态系统自我设计,自我修复的功能。实际上,自然界早在人类出现以前就能够有序地运行和演进,全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自我设计和自我修复功能。我们现在说的生态修复工程,也是遵循这些基本规律。自然界并不需要人类的“恩赐”,需要的是少一点“干预”。我们的任务是深入认识生态系统的规律,谨慎地遵循这些规律,而不需要创造什么规律。
生态水工学的发展需要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相结合,在学科的交叉、融合中得到发展。生态水工学将是一门实用的工程学,通过不同类型的示范工程,摸索经验,总结提高,逐步推广,在工程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规范和标准。
参考文献:
[1] Mitsch WJ. Ecological engineering [M]. John Wiley & Sons Ltd., 1989.
[2] 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 [J].水利学报,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