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医治疗的区别范文

中西医治疗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医治疗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西医治疗的区别

第1篇:中西医治疗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山羊 急性肠炎 中西医结合 治疗

[中图分类号] S858.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2-0275-01

引言

急性肠胃炎是山羊养殖过程中十分常见的问题之一,会导致山羊的体质下降和体弱多病等情况,严重的还会造成其产量的下降或者死亡等,使山羊养殖户的经济利益受到了巨大的损害。造成山羊出现急性肠胃炎的原因主要是饲养不当,例如经常给山羊饲喂冰冻的饲料或者发霉的饲料等都会引发山羊的急性肠胃炎,而且还会伴随着一定的传染病,例如寄生虫病和大肠杆菌病等,对此,我们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广泛的关注,分析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其的治疗效果,为做好其防治工作做铺垫。

1 临床症状

当山羊患上急性肠胃炎时,会出现消化不良的早期症状,然后便会转变成急性胃肠炎,伴随一些腹痛症状和食欲减退的症状等,严重时山羊出现水泻脱水的症状与稀粪恶臭的症状等,这些都将使山羊的精神萎靡,体型也迅速地消瘦,如果对其的治疗不当,山羊将会全身衰竭致死。所以,一旦确诊山羊患有急性肠炎,我们必须立即加强对其的治疗、观察与控制。

2 疾病诊断

当山羊患上急性肠胃炎时,它们会出现消化不良这一早期症状,然后便会迅速地转变成肠炎症状,当山羊出现口腔发臭的症状、体型消瘦的症状以及食欲减退的症状的时候时,我们便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且结合其粪便的组织片对其病情进行进一步的诊断,还要区分急性肠胃炎与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区别。一般在夏即和秋季的时候,即7-9月份左右,急性细菌性痢疾这一类疾病较为多见,通常情况下,急性细菌性痢疾发病前的一周时间内,山羊曾经接触过患有痢疾的其它山羊或者曾经饮食不洁等。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发作时,会导致山羊出现腹泻的情况,会连续拉两天以上的大便而且每天三次以上,粪便没有脓血,左下腹位置的压痛比较明显。对以上的粪便进行连续两次镜检,每个高倍镜视野中的白细胞数量为5个以上,通过粪便来培养其生长或者荧光抗体,进而达到其抗原阳性检测的目的。

3 治疗方法

3.1 中医治疗

通过中医对其进行治疗,要选择温养脾胃疗效的汤剂,对其进行止痛与散寒。在不同的发病时期,要选择不同的汤剂来对其进行治疗,在发病的早期,应该选用黄岑3 g、白头翁12 g、山枝3 g、黄连2 g、玉金8 g、茯苓5 g和山楂5 g这一药方,用500 m L水来煎煮灌服,连续灌服2~3 d,1次/d,当其症状缓解时,再选用粳米100 g、赤石脂35 g和干姜20 g这一药方,用500 m L水来煎煮灌服,连续灌服2~4 d,1次/d。最后,选择石榴皮散这一中成药进行治疗,在饲料中投入药剂喂食,以达到活血的功效,连续拌食2~4 d,2次/d。

3.2 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是结合以上中医治疗进行的,可以促进病羊症状的有效改善。常用的药物主要有维生素C、盐酸左氧氟沙星和磺胺脒等,要严格地遵循说明书的指示控制好这些药物的使用方法与具体剂量。当病羊的脱水情况比较严重时,要对其进行输液,促进脱水症状的缓解,药液的组成是:葡萄糖溶液(5%)200m L~300 m L+樟脑磺酸钠(10%)5 m L,并且对其进行静脉输注,2次/d,脱水症状得到明显的缓解以后,停止对其的输液。

4 效果评价

本次试验主要随机地抽选了在某一养殖基地养殖的、急性肠炎病的山羊,总共26只,根据所采用的不同治疗方法将其随机地分为实验组(13只)与对照组(13只),对照组病羊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即上文所述的治疗方法,试验组病羊则是在进行西医治疗时配合中医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2周以后,对两组病羊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随访,其结果表明,经过治疗以后,两组病羊的腹泻症状、腹痛症状以及脱水症状等都得到了很大的缓解,然而,对照组的病羊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舌面苔黄的症状和食欲不振的症状,其粪便中有少量的血液,死亡的病羊有3例,对其进行剖检,我们发现,其肠系膜的淋巴结出现大量充血的症状,胃肠道存在的出血斑较为明显。实验组病羊的腹泻症状、腹痛症状以及脱水症状等都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山羊的喂食量增加了许多,没有出现较为明显的微循环障碍症状或者肝肾功能异常的症状。由此可见,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对山羊的急性肠炎进行治疗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它不仅可以促进山羊各种发病症状的有效改善,还能提高山羊的食欲以及消除炎症等。

结束语

从山羊发生急性肠炎原因这一角度来看,对其的饲养不恰当或者是对其的管理不恰当时都将会导致山羊患上急性肠炎这一疾病。因此,在对山羊进行养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好对其的饲养工作与管理工作,尽可能地做好勤观察与早发现这两个方面,对于已经患病的羊只,我们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对其进行及时的治疗,避免其病情的恶化,使山羊的健康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最终实现对山羊养殖户经济效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郭晓峰.中西医结合治疗山羊急性肠炎[J].中国动物保健,2016,18(3):51-52.

[2]姚振宙.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肠炎分析[J].哈尔滨医药,2015,35(1):69-70.

第2篇:中西医治疗的区别范文

1.如何早期发现乳腺癌?

乳腺普查很重要。乳腺普查可以发现没有任何临床症状、极小且未发生转移的乳腺癌,这是乳腺癌早期诊断的目的。

目前常用的乳腺癌检查多种多样。建议采取以下三种方法,以早期发现乳腺癌的“蛛丝马迹”:

1.请专科医生评估病史及检查,有无肿块,有无溢液,评估是否为乳腺癌高危人群。

2.适当辅助检查,如B超、钼靶甚至磁共振检查。

3.定期乳腺自查,提高健康意识。

2.有人说:某医生手特别灵,一摸就知道是什么性质的肿块,是不是就不需要再做辅助检查了?

体格检查主要检查乳腺有无肿块,皮肤有无内陷,有无溢液等,但很多很小、早期的病灶,还是得靠辅助检查才能把它们抓出来,否则就容易成为漏网之鱼。检查包括超声检查、X线片(钼靶)、导管镜、磁共振(MRI)、组织活检等。这些检查方式有各自的优缺点,不可偏废,需要适当结合,但最终诊断还是要靠病理学活检这个金标准。

3.肿瘤的中医和西医治疗有什么区别?

中医与西医治疗是两个不同的治疗体系,西医治疗的重点是杀死癌细胞,同时对正常的细胞也有一定的伤害。中医治疗的重点是扶正祛邪,乳腺癌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正气虚,通过扶助正气可以改善机体内环境,提高抗肿瘤的能力。同时中医最大的特点是能体现个体化治疗。西医治疗后有一些副作用的患者,如睡眠不好、胃口不好、大便干或大便不成形的,中医会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予以不同方药治疗,从而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及抗肿瘤功能,起到预防复发转移的效果。

4.中西医结合有怎样的效果?

第3篇:中西医治疗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紧张性头痛;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203-02

紧张性头痛又称做肌肉收缩性头痛或者肌原性头痛,它主要指患者头部肌肉发生痉挛收缩时产生的疼痛,是最常见的的慢性头痛之一。在临床上,紧张性头痛是一种典型的心身疾病,一般出现在儿童以及中青年身上,它严重影响着儿童以及中青年的身心健康,受到许多人的关注。本文主要研究50例紧张性头痛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1紧张性头痛鉴别诊断

紧张性头痛容易和其它头痛疾病混淆,因此对紧张性头痛的鉴别诊断尤其重要。

1.1后颅窝肿瘤:

当肿瘤受到压迫时,患者的后颈部可产生疼痛感,刚开始出现时这种疼痛感并不是很明显,之后疼痛加剧,而且这种疼痛是持续性的。后颅窝肿瘤经常伴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即患者除了颈部疼痛之外,还出现视水肿以及呕吐等现象。后颅窝肿瘤与紧张性头痛的区分方法很简单,只要经过头颅CT或者实行磁共振就可以分辨出后颅窝肿瘤。

1.2颈椎性头痛:

颈椎性头痛常见于中老年人。中老年人在晃动头颈时极易出现颈椎性头痛,所以中老年人在晃动时常感到头晕、站不稳、手脚酸痛等,这些其实都是颈椎性头痛的表现。颈椎性头痛与紧张性头痛的鉴别方法比较简单,只要对患者进行颈椎磁共振检查即可辨别。另外,还可以根据年龄来辨别,一般紧张性头痛常见于青少年,而颈椎性头痛则常见于中老年人,不过,这种鉴别方法只来源于经验,无科学根据。

1.3偏头痛: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血管性头痛,在青少年人群中比较常见。偏头痛的痛源主要集中在头一侧的颞额眶部部分,大多患者感到这一部分跳动得厉害。而且在头痛的时候还经常感到恶心,想呕吐。

1.4枕神经痛:

枕神经痛主要是指患者的一侧或者两侧枕,出现疼痛的情况。枕神经痛具有持续性、扩散性的特点,疼痛主要来源于头部表面,疼痛强度等同于电击,并且颈肩部分也相应的出现疼痛或者麻木感。枕神经痛有一个压痛点,主要在枕神经的出口处,这是区别于紧张性头痛的重要点。

1.5丛集性头痛:

丛集性头痛的主要痛源跟偏头痛一样,都处在头部一侧眶颞额部,但比偏头痛要厉害,而且可能会扩散到整个头部。丛集性头痛具有突然发作和突然结束的特点,在发作之前,无任何预兆,一旦发作,即出现剧痛的状况。

2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

2.1临床资料

2.1.1诊断标准:

紧张性头痛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神经病学》提供的资料和国际头痛协会在1988年签订的紧张性头痛的诊断标准。紧张性头痛可分为慢性型的紧张性头痛和发作型的紧张性头痛,具体的诊断标准如下:1.慢性型的紧张性头痛,即患者在一年当中,有半年以上出现头痛现象,一月当中,有半个月以上出现头痛现象。2.发作型的紧张性头痛,即患者在一年当中,头痛时间不超过半年,在一个月当中,头痛时间不超过半个月。

2.1.2一般资料:

本文主要对50例紧张性头痛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探讨分析。这50例患者均符合紧张性头痛的诊断标准,为了方便于对结果的分析,我们把这50例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在18~5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3岁;病程在14天~20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1年。治疗组35例,男10例,女25例;年龄在17~4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5岁;病程在10天~1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8年。

2.1.3临床表现:

紧张性头痛常见于青少年,而且女性偏多。主要的疼痛部位在双侧枕颈部以及额颞部,严重时科扩散到全头,大部分患者头部有胀痛、压痛的感觉,像被什么压住了一样。在临床上,分为发作型紧张性头痛和持续型紧张性头痛,病程不固定,有几天也有几年。

2.2治疗方法:

在紧张性头痛治疗方法上,我们可以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为方便对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将这50例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

2.2.1对照组:

对照组的治疗方法比较简单,一般只需服用乙呱立松与阿米替林,这两种药每天服用一次,一个疗程为三个星期,需服满一个疗程。

2.2.2治疗组:

治疗组在对待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肝气郁结型患者,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使患者的肝脏顺畅,无郁结情况。可以选用四逆散加味。具体用药如下:11克郁金,35克丹参,25克生牡蝠,10克钩藤,25克葛根20克白芍,5克甘草,12克积壳,11克柴胡,13克川芍,25克生龙骨,25克石决明,10克合欢皮。心脾两虚型患者,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护脾护心,补气补血,可以选择归脾汤加味,具体的用药如下:10克炙甘草,10克陈皮,10克西洋参,25克黄蔑,10克当归,21克获神,15克木香,15克炒白术,10克半夏,20克酸枣仁,10克远志,25克浮小麦,15克川芍,25克白扁豆。肝肾阴虚型患者,主要治疗目的是护肝护肾,可以选择六味地黄丸加味,具体用药如下:20克牛膝,13克制首乌,10克牡丹皮,21克构祀子,20克山药10克丹参,10克泽泻,25克获神,10克甘草,25克熟地黄,20克龟板,12克川芍,25克山茱英。1次/d

以上三种不同药方服法一样,即每天1剂,用水分两次煎,每天分两次口服。如果疼痛比较厉害,则需添加虫类药,即需要添加3条娱蛤以及6条全蝎,而且要在以上药物之前服用。在服用中药的时候也需要注意西药的服用。西药主要服用阿米替林。刚开始服用时剂量不能太多,最好不要超过13mg,每天服用两次。如果是睡眠质量不好的患者,则需增加剂量,至少要在20mg以上,且要在睡前服用,这样可以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如果是疼痛比较厉害的患者,则需增加55克的乙呱立松,每天要服用两次,一个疗程为三个星期,至少要服完一个疗程。

2.3结果:

在对照组里治愈的有4例,显效的有4例,有效的有3例,无效的有4例,总有效率为73.3%,在治疗组里,治愈的15例,显效的有10例,有效的8例,无效的有2例,占4%;总有效率94.3%。

3讨论

紧张性头痛是一种最常见的慢性头痛之一,在青少年中比较常见,主要是指头部肌肉发生痉挛收缩时产生的疼痛。紧张性头痛又称做肌肉收缩性头痛或者肌原性头痛。在临床上,分为发作型紧张性头痛和持续型紧张性头痛,病程不固定,有几天也有几年。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因为竞争的增加、压力的增大而容易引发紧张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则可能引发抑郁病,严重影响我们的健康和生活,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紧张性头痛的治疗。本文通过对50例紧张性头痛患者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分析,掌握了紧张性头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紧张性头痛容易与其它头痛混淆在一起,不容易区分,对此,在诊断方法上,我们可以利用鉴别诊断来辨别紧张性头痛和其它头痛的区别。在治疗方法上,西医治疗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如不能解决患者肝脏失调等问题,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在使用西医的基础上,服用相应的中药进行肝脏、脾的调理等等。临床分析显示,在单使用西医的对照组例,总有效率仅为73.3%,而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治疗组里,总有效率达到94.3%。对此,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可以明显的提高紧张性头痛的治愈率,而且可以减少紧张性头痛的复发率。

参考文献

第4篇:中西医治疗的区别范文

肿瘤是一种细胞的异常增生,肿瘤细胞来自正常细胞,但又不同于正常细胞,两者在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区别。恶性肿瘤现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也是医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目前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防治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中西医结合的肿瘤防治研究体系。笔者现仅以系统观的认识思路对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一探讨。

1 目前肿瘤治疗存在的问题

1.1 片面追求肿瘤灶的治疗,较少从整体考虑疗效把体内肿瘤细胞的消除情况当做疗效好坏的客观指标,而没有考虑到患者体质能否承受治疗的实际情况。其实,有效的治疗并不需要肿瘤的完全消退及癌细胞的全部杀灭,机体对癌症的反应性是最重要的,它决定着宿主的最后命运。

1.2 治疗缺乏合理性和计划性

目前,肿瘤的临床治疗主要还是以近期疗效为评价终点的短期行为。由于多数肿瘤治疗方法的损伤较大,治疗引起的并发症较多,所以,并非所有的治疗都能获得预期的近期疗效。对于多数手术不能治愈的患者,行大剂量化、放疗后并没有明显改善预后,强化治疗的速决战不仅增加严重并发症的危险性,也没有留给患者机体恢复的机会,对某些发展相对缓慢的肿瘤,强化治疗方案的实施还有悖于肿瘤发展规律和治疗原则,使后续治疗的机会大大减少,甚至降为零。

1.3 综合治疗方法缺乏理论支持

综合治疗缺乏合理的内涵。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理论上应根据肿瘤原发部位、性质、分化程度和全身情况等合理、有计划地综合选用各种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导向治疗、局部理化治疗、中药治疗、支持治疗等,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效提高治愈率,提高中晚期肿瘤患者的疗效。但当前的综合治疗远不能令人满意,各学科的本位主义严重,缺乏正常的交流与协作。在为肿瘤患者寻求切实可行的治疗策略时,既缺乏整体观念,也缺少全科知识,结果只能把几种治疗手段盲目地加在一起,因此,肿瘤患者得到的只是形式上的综合治疗,而实际上并没有得到正确而全面的治疗[1]。

1.4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重视不够

因不适当的治疗而使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受损甚至提前死亡的例子很多。国内肿瘤的治疗迄今仍然是以公式化的经验治疗为主,缺乏个体化的合理治疗。因此,只重视治疗强度,忽视肿瘤患者对治疗的敏感性,是肿瘤临床治疗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1.5 对中医药重视不够

中医药治疗肿瘤有其独到之处。研究表明,中医药能有效预防肿瘤的术后复发、转移[2];对肿瘤病灶有缓解和稳定作用,对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效果,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3]。但不少人习惯认为,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仅是在西医没有办法时采取的一种辅助措施。这种认识上的不足,导致目前对中医药的重视不够、认识不够、应用不够。

1.6 中医治疗肿瘤的缺陷

《灵枢》指出:“是故虚之中人也……传舍于伏冲之脉……传舍于胃肠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留而不去,息而成积。”强调了正气在肿瘤发病学中的主导地位。历代医家对肿瘤转移的病机认识主要包括正气内虚、伏邪未尽、血瘀痰凝等方面。现代中医学者结合西医研究成果,对肿瘤转移的病因病机有了更完善的认识。肿瘤患者的虚证常涉及多个方面,但重点是脾肾二脏不足,邪实尽管持续存在,甚或增强,但本虚已不能耐受攻伐,单用攻伐,癌细胞更易增殖、转移。因传统中医药基本上是一种经验性知识体系,有时由于缺乏实验的检验,故存在着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或经验[4]。另外,中医药借助现代医学也会出现新的问题,如目前主要限于运用现代医学手段检测中药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高表达的肿瘤细胞的调节作用,而缺乏对相应中医理论的探讨[5]。

转贴于   2 中西医结合在肿瘤防治中应该大有作为

2.1 加强中医对恶性肿瘤基础知识的研究

就肿瘤的治疗而言,西医注重的是局部治疗,而中医更加重视整体调节,两者结合,取长补短,会进一步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这点已为大量临床实践所证实。中西医结合也体现了我国的卫生政策,是我国在疾病防治领域的特色和优势。中医学虽有许多关于恶性肿瘤的描述,但毕竟从未有过完整的肿瘤学概念。因此,若要将行之有效的中医治疗手段更好地用于恶性肿瘤的防治,首先必须从中医学本身的理论出发,系统深入地观察和认识肿瘤的发生发展规律;按照中医理论对肿瘤发生发展的特点有非常清楚的认识,才会使中西医在技术方法上的结合更趋完善,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2.2 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疗效的系统化判定,研究合理化、规范化的方案

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既包括西医的综合治疗,也包括中医的综合治疗。前者如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生物治疗等,后者包括中药的内服、外敷、静脉点滴、局部注射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不仅仅是西药加中药或某种西医手段加某种中医手段的一起治疗,而是要结合中医和西医对恶性肿瘤的基本认识以及各种肿瘤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体质强弱等,进行辨证施治,制定一个合理的、有计划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对许多恶性肿瘤都无统一的治疗方案,致使临床上无据可依;且各地方治疗方案不尽相同,治疗方案中的经验成分很大,势必影响我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的整体效果。因此,制定规范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方案势在必行。

2.3 加强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术后复发、转移的研究

恶性肿瘤术后的复发、转移,是迄今肿瘤防治工作面临的难题。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虽然试图采用介入手法进行防治,但疗效不满意。而中医药最大的特点就是扶正祛邪,或者说是祛邪不伤正。对于根治性切除的实体瘤患者,理论上说其体内残留的癌细胞短期内在数量上不会太多。如何利用中药来清除体内少量的癌细胞而又不损伤机体的正气(各脏器和组织的正常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复发、转移的目的,是十分值得研究的。在许多恶性肿瘤的根治性手术后如何减少复发和转移的研究领域,中医与西医都有优势,但最重要的是,能把二者的基础理论更好地结合,使二者的临床优势更好地互补,从而制定出更为有效的方案。

3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是系统观的最好体现

肿瘤治疗已逐渐进入中西医综合治疗时代。从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成功经验中可以看到,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能有效指导临床,关键是我们要在头脑中真正建立起这种整体思维。如果在临证中真正能始终不离整体观念,自然就会发现当前病患所需的治疗原则。中医学的整体观就是系统观的属性之一,科学已开始迈向系统时代,系统理论将成为指导我们实践的理论基础。许多科学家指出,科学正从分子时代走向系统时代,系统观和系统方法正在成为主导现代科学的思路,中医学的临床思维正符合这一发展趋势,发掘和发展中医学的系统方法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6]。系统观正成为认识现代科学的新思路,中医学应加以发扬光大,要利用现代科学方法,真正做到中西医结合,找到治疗肿瘤的根本方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2] 沈晔华,宋明志,黄雯霞.中西医结合治疗71例乳腺癌术后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3,1(1):30.

[3] 李佩文,毕国文,刘宝宽,等.参芪扶正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2):115-117.

[4] 阙华发,陈红风,徐杰男,等.生命质量与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探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4(7):254.

[5] 郑 展,徐振晔.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及其信号转导通路与中西药肿瘤靶向治疗[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4(7):320.

第5篇:中西医治疗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席汉氏综合征; 中医药疗法

席汉氏综合征,又称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常见的是在产后大出血或产褥感染伴休克或昏厥,随之出现垂体功能减退闭经等一系列症候群。临床表现为极度体力衰竭、产后无乳、贫血、感染,渐进出现性征退化、闭经、毛发脱落、性器官和萎缩等减退等。严重者每有晕厥,甚至无明显诱因突然死亡。中医古籍无此病名,属中医学“虚劳”、“血枯经闭”、“不孕症”等范畴。现将中医治疗席汉综合征的研究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陈少春[2]认为产后大出血,气随血脱,血少而不生精,精血亏损、冲任虚衰、血海不充、胞宫失养是其主要病因,气血亏损、脾肾阳虚、肝肾亏损是其主要病机,尤以肾虚为发病关键。张梅兰[13]认为肝肾不足、脾肾亏虚、心脾两虚为病因病机。哈荔田[29]认为与肝肾亏损、精血虚衰的病理相关,尤以肾虚为发病关键。刘奉五[32,34]认为气血虚极、肾气亏耗是其病理实质。

2 诊断标准

2.1 辨证标准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制定了席汉综合征不孕证型辨证标准[1]:

席汉综合征不孕证型常以脾肾阳虚、气血虚衰为主[1]。

3 中医治疗

3.1 辨证论治

韩百灵[3]对肾阴亏损用百灵育阴汤;血虚用育阴补血汤;肾阳虚用渗湿汤;肝郁气滞用调肝理气汤(皆为韩百灵临床经验方)。胡仲英等[4]认为席汉氏综合征之临床症状复杂多变,气血津液,五脏六腑多有涉及。又因为它在垂体50%以上破坏时,出现临床症状; 75%破坏时,症状较明显; 95%破坏时,症状典型,病情已很严重。这种病情变化规律为辨证分型提供了帮助。陈少春[2]分3型:气血虚衰,精亏血乏用十全大补汤加减;脾肾阳虚,精枯血竭用右归饮加减;肝肾阴亏,冲任衰竭用集灵膏(《张氏医通》)加减。哈荔田[29]主张治肾为主燮阴阳,调脾为辅化源昌。庞保珍[36]分4型:肾阳虚用自拟右归广嗣丹;肾阴虚用自拟左归螽嗣丹;气血亏虚用自拟八珍益宫丹;血瘀用自拟逐瘀衍嗣丹。

3.2 专病专方

李颖[5]报道贺永清以人参养荣汤加减滋肝肾,补气血,复阴阳,治愈本征1例;李志文[6]采用生地黄、女贞子、旱莲草、玄参、山茱萸、石斛、麦冬、黄精、白芍、五味子,治疗席汉氏综合征获效,并每日服六味地黄丸以善其后;刘春煦[7]用左归丸加味治疗两例患者,疗效满意;张新华等[8]采用当归补血汤合二仙汤,四物汤加减治疗1例,效佳; 藤玉莲等[9]用地黄饮子加减治疗1例,获显效;李林凤等[10]采用右归丸加味治愈1例因精神刺激而致产后大出血者;张仁秀等[11]采用当归、川芎、生地黄、鹿角胶、沙参、麦冬、枸杞、百合、生麦芽、鸡内金、川楝子、菟丝子、羊藿、仙茅、葫芦巴为基本方,治疗席汉氏综合征18例,效佳;袁支霞[12]以刘奉五之四二五合方,治疗1例,疗效显著;张梅兰等[13]惯用鹿角胶血肉有情之品,直入奇经,培补气血,以水蛭贯穿始终,因“虫蚁之类最善走络剔邪”,采用:酸枣仁、鹿角胶、补骨脂、巴戟天、羊藿、白术、党参、水蛭为基本方,效佳。郭镜智[14]用下乳涌泉散加减温补阳气、养血润燥,疗效较好。李相中等[15]以右归丸与通窍活血汤交替应用,效佳; 王蒿志[16]以紫鹿椒鳖丸(紫河车一具〔洗净焙干〕、鹿茸片、人参、黄芪、白术、川椒、醋制鳖甲、地鳖虫)为主,治疗席汉氏综合征16例,治愈14例。秦齐[17]介绍李积敏经验:方用熟地黄、菟丝子、山药、枸杞、五味子、山茱萸、羊藿、补骨脂、丹皮、茯苓、当归、香附、覆盆子、白芍、肉桂、制附子,疗程3个月,可收效。黄兆铨[18]以大营煎加味治疗2例效佳。强调用药切忌单用纯阳之品,治宜阴阳兼顾,于补阳剂中酌加益精血、补冲任之血肉有情之品。叶敦敏[19]认为补肾中药有类似激素样作用,可以提高体内激素水平;活血化瘀药则能改善微循环,增加盆腔脏器血流量。通过补肾活血法能调整肾―天癸―冲任―胞宫的平衡关系而收效。故采用张氏归肾活血调经汤(菟丝子、山茱萸、淮山药、枸杞子、丹参、熟地黄、当归、杜仲、桃仁、赤芍、川芎、香附)治之,效佳。杨灵生[20]仿刘奉五先生四二五合方,创三四五合剂,治疗席汉氏综合征12例,痊愈10例,显效2例。刘永等[21]以八珍二仙汤治疗席汉氏综合征48例,效佳;轩秀清[22]以自拟健脾补肾汤煎服,并配合炒食胎盘,治疗本病疗效显著。认为人胎盘为血肉有情之品,有返本还原之功,调补阴阳,治虚劳有特效,并能促进萎缩的性腺发育。戴德英等[23]以自拟温肾通经方治疗本病35例,治愈19例,好转及无效者各8例。李广文[31]石英毓麟汤。刘奉五[32]四二五合方。朱小南[33]善用峻补冲任之品,如鹿角霜、紫河车、巴戟天、仙灵脾等。裘笑梅[34]养血补肾助阳饮。王渭川[35]育麟珠。王渭川[35]种子方。

3.3 人工周期

程泾[30]认为月经失调有狭义、广义之分,主张以中医周期疗法治疗功能性月经失调,将治疗功能性月经失调常用的调制奇经基本治则,归纳为补肾填精调冲、滋肾养阴调冲等十四法;认为治疗妇科病尤其是功能失调疾病,必须重视调理冲任(督带)。

4 中西医结合

唐瑞秀[24]以金匮肾气丸、八珍汤合方结合①人工呼吸、呼吸兴奋剂;②氢化可的松200mg/d,静脉滴注; ③抗生素控制感染;④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抢救1例席汉氏综合征且垂体危象患者;孙昌茂[25]用:仙茅、当归、川芎、山茱萸、香附、橘皮、橘叶、黄芪、白芍、甘草为基本方,西药:每晚服乙底酚1mg,服20d,第16天起,加黄体酮10mg,肌注, 1个月为1个疗程, 3~6个疗程判断疗效。结果总有效率为94.1%,认为单纯人工月经,虽然月经来潮,但全身症状难以改善。纯用中医治疗,月经周期恢复不易,两者结合相得益彰。徐永正[26]治疗本病6例,其治法为:①保暖、供氧,补充热量、维生素; ②强的松10~30mg/d,甲状腺素片20~60mg/d。3例年轻者,予短期人工月经周期治疗。③抗感染、纠正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④中药以制附子、白芍、党参、黄芪、丹参、熟地黄、白术、甘草为基础方,结果6例患者病情持续稳定,好转出院。随访中, 6例患者激素用量大为减少或已停用。毕良研[27]采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肌注, qd,强的松10mg, Tid;甲状腺素片40mg,口服, Bid;并同服八珍汤合右归饮加减,治疗1例席汉氏综合征患者,疗程2月余,病情明显好转。柴志凤[28]以补脾益肾汤加甲状腺素片40mg,口服, Bid;苯丙酸诺龙25mg,肌注, qod;强的松10mg,口服, Tid,共5次;已烯雌酚0.5mg,口服, qN,共20d;右旋糖苷铁100mg,肌注, qd,共10d。治愈2例该病患者。

5 疗效评价标准

孙昌茂[25]参照拟定疗效标准为:痊愈;好转;无效。张仁秀等[11]拟定疗效标准为:痊愈;临床治愈;好转。

6 小结

中医药治疗席汉氏综合征,至今多系个案报道,以临床分型系统的辨证论治较少,诊断、疗效判断标准不一,更缺乏系统的前瞻性研究、实验研究,缺乏标准的诊断、疗效评价标准。本征单一证型较少,且多虚实夹杂。笔者认为,研究席汉氏综合征,首先应确定标准的诊断、疗效判定标准,以利于深入研究与广泛交流;辨证分型应规范化;重视本征的早期诊断,避免误诊、漏诊。本征发现越早,疗效越好,由于本征早期症状不明显,且与产后某些生理现象难以区别,所以当分娩大出血后,出现少乳或者无乳可泌等,即应高度怀疑本病。

参考文献

1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国际中医妇科诊断标准与疗效评价标准(讨论稿)[S].天津中医药,2007,24(增刊):30,49-53.

2 陈少春.席汉氏综合征[M].∥程泾主编.实用中西医结合不孕不育诊疗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366-370.

3 韩延华,韩延博编著.百灵妇科传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59-162.

4 胡仲英,胡剑东,胡剑北.中医诊治席汉氏综合征的特色[J].福建中医药, 1990, 21 (2): 59-61.

5 李颖,贺永清.临床辨治疑难危急症验案3则[J].陕西中医, 1997, 18 (10): 458-459.

6 李志文.从肾辨治席汉氏综合征一得[J].河北中医,1989, (5): 34.

7 刘春煦.左归丸加味治疗席汉氏综合征[J].甘肃中医, 1998, 11, (2): 33.

8 张新华,李景芬•中药治疗席汉氏综合征1例[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1999, 21 (2): 330-331. 9 藤玉莲,高健杰.地黄饮子治验3则[J].甘肃中医,2002, (4): 19.

10 李林凤,张德兴.妇科难症辨治两则[J].陕西中医,2002, 23 (5): 434-435.

11 张仁秀,刘玉兰,周华.中医药治疗席汉氏综合征18例临床观察[J].国医论坛, 1998, 13 (5): 32.

12 袁支霞.二五合方治验举隅[J].光明中医, 2000,15 (2): 41.

13 张梅兰,指导:王慧川.席汉氏综合征的中医辨证治疗体会[J].陕西中医, 2001, 22 (6): 383.

14 郭镜智.席汉氏综合征的中医治疗[J].福建中医药, 1996, 7 (4): 25.

15 李相中,杨纲领.补肾活血法治疗席汉氏综合征2例[J].中原医刊, 1990 (3): 26-27.

16 王蒿志.紫鹿椒鳖丸为主治疗席汉氏综合征16例[J].浙江中医杂志, 1996 (11): 495.

17 秦齐,李积敏.治疗席汉氏综合征验案3则[J].甘肃中医, 1996, 9 (4): 9-10.

18 黄兆铨.温补肾阳法治疗席汉氏综合征2例[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90, 14 (5): 16-17.

19 叶敦敏.补肾活血法临床应用举隅[J].实验中医杂志, 2000, 16 (4): 43.

20 杨灵生.三四五合剂治疗席汉氏综合征[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0, 23 (4): 16.

21 刘永,刘桂营.八珍二仙汤治疗席汉氏综合征48例[J].陕西中医, 1995, 16 (6): 251.

22 轩秀清.健脾补肾法治疗席汉氏综合征[J].河南中医, 2000, 20, (5): 57.

23 戴德英,张凤星.温肾填精通络法治疗席汉氏综合征闭经[J].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1 (10): 15-17

24 唐瑞秀.中西医结合救治席汉氏征并垂体危象1例[J].新疆中医药, 1994 (2): 30.

25 孙昌茂.中西医结合治疗席汉氏综合征34例[J].陕西中医, 1996, 17 (12): 541-542.

26 徐永正.中西医结合治疗席汉氏综合征6例[J].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1, (9): 568-569.

27 毕良研.席汉氏综合征中西医治疗的体会[J].中医药学报, 1997, (4): 24.

28 柴志凤.中西医结合治疗席汉氏综合征2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 1998, 14 (4): 29-30.

29 哈孝贤,谷金红,哈小博.哈荔田[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9-44.

30 程泾.月经失调与中医周期疗法[M].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186.

31 李广文.男女性疾病与不孕症[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20-222.

32 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中医学校编.刘奉五妇科经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29-134,281-282.

33 朱南孙,等.朱小南妇科经验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114-121.

34 裘笑梅.裘笑梅妇科临床经验选[M].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88,88.

35 王渭川著,何焕霞整理.王渭川临床经验选[M].太原: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236-237.

第6篇:中西医治疗的区别范文

【摘要】目的:观察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8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西医组24例西医合理有效控制血糖同时,根据尿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有效抗生素,如头孢他啶、氧氟沙星等;中西医结合组24例西医合理有效控制血糖和选择有效抗生素同时,加用中药清热除湿、利水通淋、健脾补气方剂。疗程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西医组,显效9例,有效1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8%,随访6周后复发1例,再感染1例;中西医结合组,显效14例,有效10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随访6周后复发0例,再感染1例。两组效果有显著的差异(P

【关键词】糖尿病并发症;泌尿道感染;中西医结合治疗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紊乱。其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其中尿路感染又是糖尿病并发症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存在着病情重、感染不易控制、易复发等特点[1]。我院采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产生了显著的效果,具体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于我院治疗的48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21例(占43.8%),女27例(占56.2%),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4岁,患者糖尿病病程4~28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有尿频、尿急、尿痛症状者43例,无症状菌尿者5例。其中中医学辨证分型,膀胱湿热型18例,气阴两虚型17例,脾肾气虚型13例。

1.2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48例患者均给予尿沉渣检查,结果示白细胞大于10个/HP,清洁中段尿培养阳性,细菌计数大于1000个/ml均可以诊断为尿路感染。尿培养出致病菌有革兰阴性或阳性球菌或杆菌等。

1.3治疗方法

1.3.1 控制血糖 采用糖尿病饮食基础控制和药物治疗糖尿病,皮下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治疗,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

1.3.2 西医抗感染 所有病例均根据清洁中段尿培养及药敏试验,而选用敏感抗生素药物,如复方新诺明、头孢氨苄、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庆大霉素等。对全身症状重,如严重寒战、高热者,以三代头孢菌素为主。其中联合静脉应用抗生素5例,并同时进行膀胱冲洗11例,其余为单一应用抗生素治疗。平均用药疗程约为2周。并进行多饮水,勤排尿等对症支持治疗。

1.3.3中医治疗 清热除湿、益气养阴方剂用:山药30g,枸杞子15g,女贞子15g,党参15g,茯苓15g,麦门冬30g,墨旱莲15g,白茅根30g,车前子(布包)15g,石韦30g,黄精30g,生黄芪30g,五味子15g,牡丹皮10g,葛根15g,天花粉30g,甘草6g。健脾补气、益气利湿方剂用:四君子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利水通淋方剂用八正散加减。均每日1剂,水煎服。2个月为1个疗程[2]。

2、结果

显效:症状完全消失,清洁中段尿培养转阴;有效:症状明显好转,清洁中段尿培养及菌落计数<103/mL;无效:症状无好转,清洁中段尿培养及菌落计数无改变;复发:菌尿转阴后,但在停药后6周内复发,且致病菌与先前感染的完全相同;再感染:菌尿转阴后,另一种与先前不同的致病菌侵入尿路引起感染[3]。

西医组,显效9例,有效1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8%,随访6周后复发1例,再感染1例;中西医结合组,显效14例,有效10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随访6周后复发0例,再感染1例。两组效果有显著的差异(P

3、讨论

尿路感染是由于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尿路急慢性炎症,包括膀胱炎、尿道炎和肾盂肾炎。又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好,高血糖状态更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再加上其免疫功能低下,吞噬能力和杀菌能力降低。糖尿病的老年女性患者极易反复发生尿路感染,并且病程迁延反复,使患者对疾病治愈的积极性和决心也逐渐下降,思想麻痹化,导致不能很好的遵守医嘱治疗。有症状发生时患者多自行服药,待症状稍有缓解便自行停药,结果造成体内菌群失调,耐药菌株的产生[4]。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防治,首先要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注意保持外阴的清洁,第二要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且对肾脏无或少损害的抗生素。尽量避免长期应用抗生素,防止引起耐药性及真菌感染。因此我院现在采用敏感抗菌药控制尿路感染,后配合加用中药或单独应用中药治疗,取得了的很好的临床效果。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尿路感染属中医学淋证、腰痛范畴。消渴合并淋证病因病机多由膀胱湿热、脾肾气虚、气阴两虚引起,临床上应注意区别,辨证治疗。膀胱湿热型、脾肾气虚型、气阴两虚型、分别用石韦、木通、蒲公英、栀子、大黄、灯心草、甘草等诸药合用,以达到清热泻火、利尿通淋之功效;党参、黄芪、茯苓、熟地黄、枸杞子、菟丝子、山药、薏苡仁、车前子、石韦、麦门冬、黄精、天花粉、女贞子等以达到滋补肝肾之阴、养阴生津功效。

综上诉述,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尿路感染、对巩固治疗效果、预防复发等方面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光辉.尿路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1, 1(1):58-60.

[2] 贺志光.中医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325-326

第7篇:中西医治疗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糖尿病;急性脑出血;中西医结合;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10(b)-0071-02

急性脑出血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并且因为大部分患者合并慢性疾病,尤其是糖尿病,不仅增加了治疗难度,还严重影响预后[1]。当前临床上在治疗急性脑出血合并糖尿病时,主要为西医治疗,但是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因此,该文对中西医结合运用在急性脑出血合并糖尿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80例急性脑出血合并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糖尿病病程2~10年,平均病程为(5.8±3.6)年,年龄55~78岁,平均年龄为(64.5±9.9)岁,其中50例为男性、30例为女性,出血部位:20例为脑室出血、5例为脑干出血、30例为基底核区出血、10例为小脑出血、15例为脑叶出血,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入选标准:①有糖尿病病史;②符合急性脑出血诊断标准,且经颅内MRI或者CT检查结果确诊;③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④患者家属知情,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异常或者意识障碍者;②合并周围神经损伤性疾病;③合并肝肾功能障碍者;④不愿意参与研究者。两组的基本资料如出血部位、病程等对比无区别(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降低颅内压、预防应激性溃疡、脱水、降血糖以及营养支持等。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运用丁苯酞联合治疗,即运用100 mL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100041,规格100 mL:0.9 g氯化钠与25 mg丁苯酞)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2次/d,连续治疗5 d。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运用中医联合治疗:①麝香四黄汤。药方组成成分包括羚羊角粉、天竺黄、珍珠粉、牛黄、冰片、麝香以及黄芩,运用清水对上述药材进行煎煮,取汁200 mL,100 mL/次,早晚各1次,1剂/d,连续治疗5 d。②针灸治疗。运用酒精棉球消毒局部皮肤后,运用梅花针对患者的甲状软骨两侧进行扣刺,微出血后,运用干棉擦干净血迹,隔天进行1次针灸,连续治疗10次。

1.3 观察指标

运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价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得分与治疗效果呈反比关系。同时,记录两组的空腹血糖和住院时间。

1.4 疗效判定标准

评价治疗效果:临床痊愈。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90%~100%,且病残程度为0级;显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下降49%~89%,且病残程度为1~3级;有效。相比较治疗前而言,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18%~45%;无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下降

1.5 统计方法

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运用t检验组间NIHSS评分对比,并且运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运用χ2对组间治疗效果对比进行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NIHS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两组NIHSS评分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NIHSS评分下降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血糖水平低,且住院时间短,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有报道显示,糖尿病合并急性脑出血与水肿有关,并且患者的死亡率与水肿程度呈现出正比关系,相比较非糖尿病急性脑出血患者而言,糖尿病合并急性脑出血患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所以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尤为重要[3]。中医学上将脑出血划分为“中风”范畴,认为其发病与痰热滞留、腑实不通、痰热内盛、脉络阻塞等有关,治疗通常坚持化痰清热、通腑泻浊的基本原则。麝香四黄汤中的黄芩具有解毒、清热燥湿之功效;麝香可以止痛消肿、活血散结、开窍醒神;冰片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牛黄可以息风止痉、清热解毒;珍珠粉具有解毒生肌、安神定惊之功效;天竺黄可以凉心定惊、清热豁痰;羚羊角粉具有清肝明目、平肝熄风之功效,诸药合用,则可以充分发挥通腑泄热、化痰开窍之功效[4]。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麝香四黄汤可以改善D-二具体和血浆内皮素水平,对血肿吸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减轻水肿,降低血糖,提高治疗效果。同时,针灸能够使血浆内皮素水平降低,使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升高,使脑组织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使脑组织损伤减轻,有助于修复组织损伤[5]。此外,针灸与中药联合治疗,还可以使组织损伤修复能力增强,对神经细胞进行保护,有效控制颅内压,改善临床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目的[6]。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率为95%,高于对照组的80%,并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住院时间短、血糖水平低、NIHSS评分低,这一结果与杜庆娟[7]研究报道一致,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出血合并糖尿病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在急性脑出血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有助于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致残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美.脑出血急性期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护理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4(20):163-164.

[2] 吴宏靖,石峰,宋秀婧.急性脑出血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方法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6,14(19):78-79.

[3] 马文慧.急性脑出血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J].糖尿病新世界,2014,21(11):58.

[4] 王银霞,赵世刚,张国华,等.合并糖尿病的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及预后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2,22(16):360-364.

[5] 徐昕. 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临床分析[J]. 吉林医学,2014,21(19):4634-4635.

[6] Mancia G,Parati G,HennigM,et al.Relation between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and carotid artery damage in hypertension: baseline data from the European Lacidipine Study on Atherosclerosis(ELSA)[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5, 313(21):1315-1322.

第8篇:中西医治疗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RS3PE综合征;中西医结合;医案;治疗经验;刘效家

刘效家教授曾任辽宁中医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在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的中西医诊断及治疗方面有丰富经验。刘效家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中,总结出了独特的治疗理念,在尽可能有效地控制疾病进展的同时,尽量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笔者在跟师学习过程中受益匪浅,援引其诊治缓和的血清阴性对称性滑膜炎伴可凹性水肿综合征(remitting seronegative symmetrical synovitis with pitting edema,RS3PE)2例患者病案,以飨同道。

1 病例资料

【病案1】患者,女,56岁,因多关节肿痛3个月,加重20 d于2008年5月27日收入风湿免疫科。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膝、双踝关节肿痛,肿胀呈持续性;伴低热,曾在某医院住院治疗。住院检查:C-反应蛋白(CRP)91.4 mg・L-1,

ANA、抗ds-DNA抗体、抗ENA系列、抗CCP抗体及类风湿因子(RF)均无异常。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予口服甲泼尼龙片每日12 mg及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症状改善。出院后激素逐渐减量至每日4 mg时,突然出现双手、双足肿痛,手足呈弥漫性肿胀,按之凹陷,双手握拳不能。20 d前患者双膝关节肿痛加重,伴轻微眼干、口干。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查体:T 37.4 ℃,BP 130/80 mmHg(1 mmHg = 0.133 kPa),口腔黏膜湿润,无口腔溃疡,无龋齿,心、肺、腹部检查无异常体征,脊柱呈正常生理弯曲,四肢关节无畸形,双手、足背弥漫性肿胀,轻微指压痕,压痛(+);双手握拳不能,双膝肿大,皮温略高,压痛(+)。双浮髌征(+)。舌红苔黄腻,脉沉数。

入院后复查红细胞沉降率(ESR)55 mm・h-1,CRP 15.8 mg・L-1,免疫球蛋白IgE 503.80 IU・mL-1、IgM 1.128 g・L-1、IgG 17.8 g・L-1、IgA 4.07 g・L-1,谷丙转氨酶(ALT)45 U・L-1,谷草转氨酶37 U・L-1,碱性磷酸酶37 U・L-1,谷氨酰转肽酶(GGT)236.00 U・L-1,白蛋白45.2 g・L-1,球蛋白34.9 g・L-1,肝炎病毒学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8.97×109・L-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2.4%,血小板计数546×109・L-1。尿、便常正常。咽拭子培养(-),补体C3、C4正常,离子、Bun、Cr均正常;HLA-B7(-),双肺CT、腹部超声、心电图均无异常。因有口干、眼干症状,眼科会诊意见:双眼“干眼症”。请口腔科会诊后行唇腺活检,病理报告示:下唇送检涎腺组织3块,共约4 mm2,可见淋巴、浆细胞浸润灶1个(细胞数 > 50个)。临床根据病史、查体、辅助检查等诊断为干燥综合征,给予口服甲泼尼龙片每日24 mg,联合美洛昔康片、来氟米特片口服并辅以法莫替丁片、碳酸钙片等。经治疗关节肿痛略好转,体温正常,复查ESR 44 mm・h-1,CRP 18.7 mg・L-1,IgE 291.30 IU・L-1,ALT 50 U・L-1,GGT 132 U・L-1,WBC 14.9×109・L-1。

患者对糖皮质激素口服心存忌惮,请刘效家教授会诊。刘效家教授详细诊查后,对干燥综合征诊断提出异议。组织病理专家对病理切片进行会诊,否定灶性淋巴细胞浸润存在,并且细胞数不达标,故否定干燥综合征诊断。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刘效家教授提出西医诊断为RS3PE,中医诊断为痹证(湿热痹阻),并调整治疗方案。改予羟氯喹片0.2 g,每日2次口服;甲泼尼龙片减量为每日20 mg,以后每周减量4 mg,5周后停药,停药后继续服用中药。中医治疗以祛风清热除湿,通经活络,兼补脾肾为法。方药:忍冬藤30 g、威灵仙30 g、青风藤15 g、炙黄芪20 g、积雪草30 g、甘草15 g、金雀根30 g、当归15 g、赤芍20 g、乌梢蛇15 g、僵蚕15 g、白芥子6 g、泽兰15 g、穿山龙15 g、地黄30 g、羊藿10 g、巴戟天10 g、补骨脂10 g。水煎服,每日1剂。

3个月后患者手足漫肿症状消失,双膝、双踝关节无肿痛。遂停用中药,羟氯喹片减量为0.2 g,每日1次口服,维持至1年后停药。治疗期间未出现眼部和心脏传导阻滞等表现。2015年12月随诊无异常发现。

【病案2】患者,女,58岁,以多关节肿痛伴发热2个月余为主诉,于2006年9月14日收入风湿免疫科。患者2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发热,T 37.3~38.3 ℃,伴咽痛、畏寒、无力,双膝关节酸痛不适,但无红肿,自服土霉素后咽痛渐好转,但仍发热,双膝关节肿痛加重,逐渐发展至右肩、右肘关节疼痛及双手指间关节、双足跖趾关节肿痛,手背、足背呈凹陷性浮肿,晨僵 > 1 h,遂入住某医院。查ESR 81 mm・h-1,CRP 43.5 mg・L-1,ANA、抗ds-DNA抗体、RF、抗“O”均无异常。双膝关节MRI示:右膝关节骨关节炎(增生硬化、软骨退变Ⅲ~Ⅳ期),双膝关节腔积液。诊断: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给予地塞米松及青霉素静脉滴注,3 d后改为醋酸泼尼松片每日30 mg口服至今。经治疗后发热消退,关节痛好转,双足、双手浮肿略减轻,但双手指间关节仍肿痛,肩关节亦有疼痛感,无皮疹、脱发、口干、眼干、口腔溃疡。既往高血压病史2年,右膝骨关节炎史4年,无可疑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T 36 ℃,BP 140/100 mmHg,全身皮肤黏膜无皮疹,咽无充血,双扁桃体不大,心、肺、腹部检查无异常体征,双手近指间关节肿大,压痛阳性,皮温增高,双手、足背弥漫性肿胀,轻微指压痕,压痛(+);左踝关节畸形,无明显活动障碍。舌红、苔黄稍腻,脉沉数。入院后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均正常,血糖和血BUN、Cr均正常,RF、抗“O”、抗CCP抗体、HLA-B27、HLA-B7均正常;心电图、双手正位片均无异常,肝血清酶正常,抗HBs(+)。

请刘效家教授会诊,经详细诊查后,更正诊断,西医诊断为RS3PE,中医诊断为痹证(湿热痹阻)。治疗方案调整为羟氯喹片每次0.2 g,每日2次口服;醋酸波尼松减量为每日25 mg,以后每周减量5 mg,5周后停药,停药后继续服用中药。中医治疗以祛风除湿清热、通经活络、补益脾肾为法。方药:忍冬藤30 g、青风藤15 g、穿山龙15 g、金雀根30 g、乌梢蛇15 g、泽兰15 g、积雪草30 g、当归15 g、赤芍20 g、甘草15 g、僵蚕15 g、炙黄芪20 g、地黄30 g、羊藿10 g、巴戟天10 g、补骨脂10 g。水煎服,每日1剂。3个月后双手、双足肿痛消失,双手功能恢复正常。停用中药,羟氯喹片减量为0.2 g,每日1次口服,维持至1年后停药。治疗期间未出现药物毒副作用。2015年12月随诊无异常发现。

2 讨 论

RS3PE是一种主要影响腕关节和掌指关节的少见疾病[1],1985年由McCary等[2]首先报道。目前RS3PE尚无严格统一的诊断标准,根据McCary等的描述和多数学者的看法可归纳成以下几点作为临床诊断要点:①老年发病(年龄>50岁);②急性发作;③对称性关节炎伴肢端可凹陷性水肿;④症状可在6~18个月内缓解[3],无侵蚀、残疾、畸形或其他形式关节损害;⑤RF、ANA阴性;⑥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良好;⑦病情缓解后多无复发。基本病理改变为滑膜炎,以屈(伸)肌腱鞘滑膜的炎症为显著特点[2,4]。以上介绍的2个病例均符合上述疾病诊断要点。

目前西医主要为对症治疗,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羟氯喹、非甾体抗炎药均有效[5]。糖皮质激素能迅速消除关节肿胀、减轻疼痛并缓解晨僵,但长期应用耐受量增大,撤药困难[6]。在老年人应用激素时,由于本身肾上腺皮质功能已有所减退,加之基础疾病较多,极易出现停药困难和诸多不良反应。尽管目前临床采用小剂量激素(醋酸泼尼松每日10~20 mg)治疗RS3PE综合征取得明显效果,但有研究表明,即使糖皮质激素用量小于每日10 mg(按泼尼松剂量计算),也会导致高脂血症的发生[7]。

以上2例患者在诊疗过程中被先后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和“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刘效家教授认为,其中的根本原因是对疾病的基本病理改变认识不清,由此而对相应的临床表现不能正确鉴别。

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病理改变是关节滑膜炎,进一步可发展为血管翳,造成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质破坏。灶性淋巴细胞浸润性唾液腺炎是干燥综合征的基本病理特征。在解读唇腺组织病理时,只强调是否发现1个以上淋巴细胞浸润灶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以下2点:①淋巴细胞浸润必须围绕腺体导管周围,取代了正常腺体;②病灶周围的腺体大致正常,少有腺泡萎缩、导管扩张或纤维化。干燥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口干、眼干,其中70%~80%患者有关节痛,10%有关节肿,但关节破坏非本病特点,侵蚀性关节病变罕见。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由感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后出现的反应性关节炎,临床最常表现为膝、踝、肩、腕、肘等大关节炎,呈游走性、反复性发作。关节疼痛很少持续1个月以上,通常在2周内消退。关节炎发作之后无变形遗留,但常反复发作。

刘效家教授认为,RS3PE基本病理改变虽亦为滑膜炎,但以屈(伸)肌腱鞘滑膜的炎症为显著特点,且很少有骨质侵蚀。从解剖学角度看,手、足背部正是屈(伸)肌腱鞘集中部位,屈(伸)肌腱鞘滑膜的炎症必然出现手、足背部炎性水肿。结合实验室检查表现为RF、ANA阴性,并排除感染、其他结缔组织病及肿瘤等,则可做出明确诊断。

2例患者均为50岁以上老年人,突然发病,有p手、足背部可凹陷性水肿,以屈(伸)肌腱鞘滑膜炎为主要特点,虽有其他关节疼痛,但都无关节破坏或畸形,RF、ANA阴性。病案1属急性起病,而不具有类风湿关节炎慢性起病且反复发作的特点,且抗CCP抗体及RF均无异常,可除外类风湿关节炎诊断;虽有口干、眼干症状,但据唇腺组织病理分析和ANA,抗SSA、SSB抗体均为阴性可除外干燥综合征诊断。病案2不具备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有大关节的游走性疼痛而无肢端可凹性水肿发生的发病特点,且抗“O”阴性,故除外该诊断。

刘效家教授在对本病的中医诊治过程中,遵照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原则,在辨病中参考现代医学的病理变化,在辨证中注重八纲辨证;在病机分析过程中除注重病位、病性外,还尤其重视邪正虚实,这是中医和西医在病机病理分析的最显著不同点。2例患者均年近六旬,主症是多关节肿痛,伴有双手足浮肿、低热,舌红苔黄腻,脉沉数,中医诊断为痹证(湿热痹阻),病位在四肢关节、筋、骨。其病机是老年肝肾亏虚,或脾肾虚损,气血不足,营卫失调,风、寒、湿、热之邪侵袭肌肤,滞留关节、筋骨,闭阻气血经络,瘀阻痰聚,或热化后痰瘀热毒交结,均可造成关节漫肿疼痛。脾主四肢,运化水湿,肾主水,脾肾虚损,水液代谢失调而见肢端水肿。证属本虚标实,标为湿、热、瘀痹阻筋脉、关节,本为脾肾不足、气血亏虚。治疗中除应用清热除湿、祛风通络法外,更重视益脾肾、补气血以扶正祛邪。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中医治疗用药的思路,将中药进行归纳分类,根据病位、病性等灵活选用处方:祛风除湿药物如羌活、秦艽、威灵仙、徐长卿、青风藤、络石藤、海桐皮、老鹳草、五加皮等;通经活络药物如桂枝、桑枝、乌梢蛇、地龙、蜈蚣、岗稔根;健脾益肾药如金雀根、苍术、白术、羊藿、巴戟天、茯苓;补气养血药如当归、熟地黄、白芍、黄芪、党参。根据中药现代药理研究和本病的特点,还常常应用具有抑制免疫及抗变态反应的中药,如虎杖、忍冬藤、岗稔根、金雀根、羊蹄根、积雪草等。

实验研究证明,补肾中药与激素合用可减轻或消除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所致的脑垂体前叶的形态改变[8]。滋阴中药有减轻或防止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所引起的肾上腺皮质萎缩的作用。温阳药有类似激素的作用,但无激素的副作用,它可能是在改善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的基础上而发挥作用。这2例患者在治疗中使用中药,在取得稳固疗效的同时,保障了糖皮质激素的顺利减量和停药,减少了糖皮质激素用量及疗程,从而尽可能降低副作用,远期观察疗效良好。这充分体现了中西医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特长的优势。

3 参考文献

[1] 菲尔斯坦.凯利风湿病学[M].9版.施桂英,栗占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2081.

[2] McCary DJ,O'Duffy JD,Pearsonl L,et al.Remitting seronegative symmetrical synovitis with pitting edema,RS3PE syndrome[J].JAMA,1985,254(19):2763-2767.

[3] 王红,李建武.中西医结合治疗RS3PE综合征1例[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10):45-46.

[4] Olivieri I,Salvarani C,Cantini F,et al.Remitting distal extremity swelling with pitting edema:a distinct syndrome or a clinical feature of different inflammatory rheumatic disease[J].J Rheumatol,1997,24(2):249-252.

[5] 李天红,杨南萍.缓和的血清阴性对称性滑膜炎伴凹陷性水肿综合征合并肾脏损害及血液系统损害一例[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1,15(2):142-143.

[6] 邱玉珍,张爱华.中西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近况[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98-100.

[7] 穆荣,王素梅,刘传慧,等.小剂量激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不良反应的回顾性临床分析[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9(5):303-305.

第9篇:中西医治疗的区别范文

臀上皮神经损伤也称臀上皮神经炎,正常情况下,臀上皮神经不易摸到。臀上皮神经容易在劳动中因腰背部长期绷紧状态、躯干左右摇摆时受到损伤,即是老百姓说的“推车”病,是由于弯腰劳动臀部皮肌劳累,产生水肿或患者的神经被压迫而出现的传递障碍等情况。此疾病比较高发,有统计显示,门诊骨科的患者中60%患有此疾病。过往多把此疾病当作坐股神经痛来进行诊断和治疗,但治疗的疗效并不理想。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治疗300余人,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解剖复习

臀上皮神经的数目1-6支,以4支最多。组成臀上皮神经的各腰神经后外侧支在横突附近,骶棘肌内,骶棘肌表面或穿出筋膜后彼此吻合,合成臀上皮神经后,在臀部吻合更为广泛。偶尔与股外侧皮神经吻合下行,支配大腿、膝及小腿外侧皮肤。

2症状与体征

临床出现患侧臀部,大腿外侧,乃至小腿外侧出现疼痛,向键侧弯腰及直腿弯腰时疼痛加重,检查时用拇指触诊法,与患测臀部髂嵴下7cm-12cm,处深筋膜浅层可扪及条索状物(并非“筋出槽”),明显压痛,并传导至大腿及小腿外侧,但大腿及小腿外侧无压痛,直腿抬高不受限,坐股神经紧张试验阴性。

3鉴别诊断

①坐骨神经痛鉴别,坐股神经痛无论是神经根性、梨状肌综合症、还是坐骨神经炎(神经干性)疼痛症状均沿下肢后侧达足底。②腰椎间盘脱出症:此症发生在L3-S1可有类似症状及体征,但有腰部外伤史,间歇性跛行,相应的CT检查可确诊。最大的区别是臀上皮神经疼痛不过膝,坐骨神经痛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都在膝盖以下。

4治疗

4.1西医和手法治疗1用单手或双手拇指触诊法,大致在髂前上棘的内侧约2cm-3cm处,触到条索状物时,垂直该条索状物行弹拨、指压进行镇痛。发病在一周内,加服消炎痛3-5天,一周以后,可再行手法治疗。2局部深筋膜浅层注射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25mg加1-2%利多卡因2-3ml,维生素B12250mg,注意:注射深度不可超过深筋膜,以免无效。3局部封闭,以2%普鲁卡因3ml-6ml+强的松龙12.5mg痛点封闭法,每周1-2次,3-4次为一疗程,也能起到特别好的效果。对于急性期的疼痛也可以实施手法加药物联合治疗,但,必须先行药物治疗后,再施行手法治疗。上三种治疗均要卧床休息一周以上,以防复发。也要配合以中医疗法,显效快,且乐于患者接受。

4.2手术治疗经上述治疗症状在2-3周不能立行缓解的,或是长期不愈的顽固性患者,行手术切除术,把经过髂嵴部的一段臀上皮神经切除,能完全的根除此病。

4.3中医治疗①腰部保健按摩,可以舒筋活络消除肌肉疲劳,壮腰健肾,缓解痉挛和疼痛,使患者处于紧张后有放松感。取穴命门、肾俞、腰阳关、委中等穴位,还可以取相邻的啊是穴配合,手法由轻至重,指压或轻捶,每日最好做两次。②针刀治疗,在确定神经位置后,行严格的外科消毒处理,行髂嵴处针刀处理(臀上皮神经区、梨状肌区等压痛点处),要求技术全面,精湛,不得误伤局部血管和相邻组织。③中药治疗:中药治疗以活血化瘀,止痛消肿为主,方用熟地15g,当归10g,桃仁15g,赤芍12g,杜仲15g,川断12g,狗脊10g,麻黄10g,地龙15g,川牛膝20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一付,并配以西医和手法为辅助。

经过以上三种方法综合治疗的患者,疗效确切,治愈率100%,所以值得推广,望能给予同行借鉴。

参考文献

[1]郭世绂.临床骨科解剖学[M].1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09:694.

[2]冯天友.新医正骨讲义(软组织损伤)[M].西安:中国人民第四军医大学新医正骨疗法学习班,1977.03:44-45.

[3]韩玲玲,王艳.中西医结合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84例[J].中国医药导报,2007,4(03):49.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