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浅谈中医养生范文

浅谈中医养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浅谈中医养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浅谈中医养生

第1篇:浅谈中医养生范文

关键词:中医养生;糖尿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R7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5-0094-01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年化进程的加速,糖尿病患者在我国呈快速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在老年人中发病率最高。老年人是弱势群体,他们的身体机能随着年岁的增长一直在慢慢的减弱,并且身体也更容易受到疾病的困扰。而中医养生作为一种科学的养生方式,它对糖尿病的预防以及治疗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究竟在老年人的糖尿病治疗与预防重应该如何科学的运用中医养生方式呢?

1 中医养生的涵义

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子。从最先开始的《黄帝内经》到后来的《千金实话》以及《本草纲目》乃至到现今的各种中医养生书籍的出现,都无疑不昭示着中医养生在我国历史中不断传承与发展。那究竟什么是中医养生呢?

其实所谓的中医养生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用中医的方式来帮助人们保持健康,延年益寿。而从理论上来讲,中医养生则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之下,对于一些传统的养生方式不断的进行探索、研究并且不断的实践,从而用中医的方式来不断的调节人们的身体机能,帮助人们保持健康,延年益寿。一般来说常见的中医养生方式有心理调节、饮食护理、运动保健等等。

2 糖尿病的中医释义

从中医上讲,糖尿病又可以称为“消渴症”,这在《黄帝内经》及《灵枢》中都有相应的记载。《灵枢·五变篇》中讲:“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一个人如果脏腑之间阴阳失调,阴损过多,阳气过盛,则可能致“消”,消渴症在发病的时候小便至甜。关于糖尿病的患病原因有很多,例如先天母体胎养不足、后天损耗过度、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肝气郁结、外感六、毒邪侵害等等。

3 中医养生在糖尿病中的具体应用

糖尿病一直以来都威胁着老年朋友们的生命,而对于糖尿病的中医治疗已经进行了几千年的实践,那么究竟在老年人糖尿病的防治中应该如何具体的应用中医养生呢?

3.1 调节情志,顺应自然:中医认为,人的情志对身体的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有这样的观点:“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喜、怒、忧、思、悲、惊、恐这七种情绪对应的是我们的五脏,所以它们的起伏变化都会牵动我们的身心,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本来就处在一个下降的阶段,并且体内的阴阳也难以调节。而如果在平时的生活中总是过多的情志起伏会对老年人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

在《灵枢·五变》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怒则气上逆, 胸中蓄积, 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 故为消瘅”。不仅如此,在《医宗己任篇·消症》中也有这样的说法:“消之为病, 一源于心火炽炎……然其病之始,皆由不节嗜欲,不慎喜怒。”由此可见,人情志的调节对于糖尿病的防治有着重大的作用。

所以,在老年人的糖尿病的预防中,要做到顺应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常保持平和的心态,善于养心。并且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不断的调节自己的情志,让情志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对于不健康的情志则应该及时的做到疏导,从而让身体远离疾病的侵扰。

3.2 饮食有度,保持均衡:在中医养生中,饮食占据着重要的位子,并且饮食对于糖尿病患者病情的预防与治疗也是至关重要。在《素问·奇病论》中就有记载:“人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满, 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也就是说糖尿病的发生跟人们食用了很多高热量的食物有关,当然现代的医学也认为糖尿病的发病跟人身体的肥胖以及饮食方面过于偏重高热量有关。所以,在老年人的饮食中,就应该做到合理的饮食,让体内的热量保持在一种均衡的状态。那么在糖尿病的预防以及治疗中应该如何调节饮食呢?

对于糖尿病的防止在饮食中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饥饱要保持平衡,并且对于食物也尽量不要偏食,在入夜前不要吃宵夜。在食物的引用中最好以谷物类的食物为主,然后做到粗细搭配,当然在这过程中可以多食用一些玉米以及燕麦的成分,多食用豆类制品,而对于一些动物的肝脏等具有高脂肪的食物则应该要远离。对于饮料方面也要注意,对于那些含糖多的饮料不宜饮用,而对茶则可多喝。

3.3 适度锻炼,强健肌体:在糖尿病的防治中,运动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在中医中对运动防治也有记载,就像是《素问·奇病论篇》中指出:“此肥人之所发也”,而在《素问·举痛论篇》中也有“逸则气滞”这样的说法,意思就是说,消渴症也就是糖尿病的发作一般肥胖者居多,并且过于安逸也可能会导致气机郁滞,痰湿内生,长此以往会导致消渴症的出现。所以对于老年朋友们来说,适度的运动锻炼对于健康的保持非常重要,特别是在糖尿病患者中,更应该保持适度的锻炼,从而调节肌体功能。

具体来讲,对于运动糖尿病患者也要进行科学的把握。对于运动的时间与项目患者可以针对自己的个人情况进行不同的选择。在做一项运动项目之前一定要在医生那里做好咨询。一般来讲,糖尿病患者的运动项目可以选用一些强度不大的有氧运动,例如散步、垂钓、气功、骑自行车等,这些运动项目的锻炼时间一般保持在30分钟左右的时间,而对于一些有着强度的运动,比如慢跑、划船、打羽毛球等则最好把握在10分钟左右。并且在运动的时候还要尽量避开吃药以后的那段时间,以此来科学合理的进行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第2篇:浅谈中医养生范文

一、创设质疑环境

1.心理环境的创设

首先,在学生中树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观念。要让学生意识到不会提问就不会学习,在思想上要求自己能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名人格言、名人故事等,帮助学生提高对质疑的认识。如: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自由落体定理”的科学修正及创新,非常清晰而准确地说明了这一点。因为比萨斜塔上的试验几乎人人可为,但是能发现这一问题存在的仅有伽利略一人。

其次,帮助学生冲破迷信权威的心理障碍,给学生以质疑的信心。我总是鼓励学生:“虽然我是老师,但我也会出错,你们应该大胆的提出来。”同时,利用教材、教辅等权威书籍中的不足、遗漏甚至错误,让学生明白任何人都会出错,没有绝对的权威,鼓励学生大胆向权威的观点提出挑战。

比如,在抛物线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发现:课本中关于抛物线的定义是不严格的,实质上,若定点F在定直线L上,则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将是经过F与L垂直的直线。

2.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

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让他们自己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解决问题。比如,在导数的计算章节,关于曲线的切线问题的教学中,我给出两个非常相似的题目:①求y=x3-2x在M(1,-1)处的切线方程。②求过M(1,-1)且与y=x3-2x相切的直线方程。题目一给出就有学生提出疑问:这两道题不是一样的吗?也有学生认为不一样,但又说不出原因。更有学生说它们写在一起,肯定不一样。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讨论,使他们兴趣盎然,接下来教师再引导学生揭开问题的本质。

二、教师示范引导

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养成质疑的习惯,这样可以为学生作出示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对问题产生疑问。若教师自己缺乏质疑的习惯和能力,那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也就成为了奢谈。如,在《圆锥曲线的定义及应用》观摩课中,教师出示例题:

例:P满足,则P的轨迹是。

对该题学生很快就解决了,学生以为问题已解决就无需再思考了,此时,教师提出了质疑:①若把4变为2,则轨迹是什么图形?②若把左边“+”改为“-”又是什么图形?③怎样的式子才能表示抛物线呢?

通过对已解决问题的不断质疑,从而更加深入的认识问题,给学生起了一个积极的示范作用,在后面的例题教学中,则让学生模仿着自己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三、实施成功教学

学生渴望成功,成功将更能激发他们提出问题的兴趣。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帮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即使学生有时提出了不合理的问题,也要首先肯定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然后共同分析思维不合理的原因,让学生自悟自明,获得成功的喜悦。

比如在等比数列的学习中,我从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定义出发对两者的相关概念、通项公式、求和公式等进行比较,使学生对两者的联系与区别有深刻的认识,此时有学生提出了质疑。

学生1:既然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有那么多的类似之处,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为,能否把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写为呢?

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刻在同学中炸开了锅,很多同学表示有同感,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这个问题上。学生通过类比,作出这样的猜想是难能可贵的,如果我用“这个问题提得好,大家可在课后好好探究”来搪塞过去,那就会严重打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但如果引导的好,就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学生1的猜想是有道理的,从等差数列通项公式an=a1+(n-1)d到等比数列通项公式an=a1qn-1,从等差中项到等比中项,那么从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到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写为,这样的猜想是合乎情理的,到底对不对呢?我们该怎样判断?

学生2:用特殊情况先检验一下。

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取等比数列{an},其中,a1=1,q=1,n=4,此时,S4=4代入得S4=±1,显然猜想不成立。得出这个结论后,大家感到一阵的轻松与快乐,但问题还没有结束,我引导学生从已解决的问题中再次提出问题。

教师:不是等比数列的和,那它究竟是谁的值呢?我们能不能改进这个猜想?

教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中出现的a1+an有何特征?等比数列中的a1an又有何特征?

学生3:等差数列中满足a1+an=a2+an-1=…=定值,而等比数列满足a1·an=a2·an-1=…=定值。

学生4:那就有(a1an)n=(a1an)(a2an-1)…(a1an)=(a1a2…an)(a1a2…an)(Sn)2,既有(a1an)n=(S’n)2,其中S’n表示各项的乘积而不是各项的和,即有,而且正负的取值与q的正负、n的奇偶等有关。

第3篇:浅谈中医养生范文

关键词:中职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中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终身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学生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工作承担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提高体育锻炼能力发挥着无可取代的积极作用。中职生处于青春期,身心正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段时期将奠定他们身心发育的基础,同时通过中职的学习他们将直接走上社会,在中职学习期间培养他们终身的体育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职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意义

1.培养中职生终身体育意识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育部制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表明: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文件也指出: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意识和终身体育的培养与提高。

2.培养中职生终身体育意识是人体自身发展的需要

体育锻炼对人的各个不同时期的身体健康,都具有积极影响。体育锻炼要根据各个不同时期人体发展的特点,提出相应的要求。生长发育时期的要求,是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成熟期的要求,是保持旺盛的精力与充沛的体力;衰退期的要求,是延缓衰退、延长工作年限、延年益寿。因此,一个人需终身进行体育活动。

3.培养中职生终身体育意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于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平时活动量明显减少,随之而来的现代文明病威胁着人们的健康,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症等老年病,也逐渐年轻化。加上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精神压力的加大,更需要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

二、培养中职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必要性

中职生正处在16~19岁年龄段,是青春发育期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较差,另一方面也是进行锻炼身体、掌握体育知识、养成体育的习惯、培养体育意识的重要时期。中职生毕业后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学校体育教育将就此终极,将来的职业需要,未来生存生活,都要求他们必须要有良好的体质、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这个时期的身心发展及体育意识将直接影响着人的一生。

三、如何培养中职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1.加强体育理论知识教育

体育理论知识教育要具有时代性,要与社会上热门的运动相结合,同时要有针对性,要针对中职生的身心特点,以终身受益为出发点,加强对中职生终身受用的体育科学知识的传授。如可以介绍体育项目的起源和发展、常见体育运动损伤和防治知识、各年龄段锻炼项目等。

2.加强意志品德的培养

中职阶段是意志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中职生体育意志力培养,对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高空拓展、长跑等适当的体育项目对中职生的自制力、果敢精神、顽强精神、坚韧性等品德进行锻炼与训练,从而养成良好的意志品德,对终身体育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3.加强独立锻炼能力的培养

中职教学中有效地锻炼中职生身体的同时,还要潜移默化地去培养中职生独立锻炼的能力,让他们知道如何去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怎样去自主练习,如何独立地从事新项目的锻炼,为其将来进行终身体育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4.学会在体育中享受生活的快乐

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中职生感觉到,体育既是一项运动,有时又是一种娱乐。让学生在活动中寻求乐趣、体验运动的乐趣,获得身心的满足,将学习、生活的压力在体育活动中得到释放,把体育变成快乐体育。同时教师要使学生在中职阶段的体育学习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逐渐把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体育,中职生可能不一定能意识到体育对他个人成长的真正意义,但这对中职生将来进行终身体育活动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另外,目前中职生有相当一部分入学的目的就是奔着职校的对口单独招生的,中职生的接收能力、体育意识、心理素质都参差不齐,因此,在对中职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过程中,还必须要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通过启迪、诱导、优化教学内容等方式方法,尽量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使终身体育意识在中职生的心中深深扎根,从而成就他们的人生,全面提高国民身心素质。

参考文献:

第4篇:浅谈中医养生范文

关键词:生物教学;质疑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7-083-1

一、乐于质疑

问题是思考的起点,发明创造的源泉。新课程学习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问题进行学习。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可以不断生成问题。学习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形成一种乐于质疑的思维品质。

1.耳濡目染,播下质疑的种子。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懂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学而不思则罔”。经常围绕“兴趣与问题”、“疑问与认知”、“问题与能力”、“问题与成就”等展开讨论,启发学生懂得学会提问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基本生存能力,对成长、成才关系重大,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引导学生从人的认知基本规律去认识问题,使学生明确问题是学习、求知的起点,人正是在“质疑——探究——释疑”的循环中不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

2.创设情境,激发问题意识。奥苏伯尔的有意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学习的心理倾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生物教学中的很多内容可以引发各种问题,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产生问题的意识,使学生的问题逐渐多起来。带着问题和需要进行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思维变得活跃,学习效率自然得到提高。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教材中实验内容很多,挖掘实验的内涵与外延,从知识的联系角度,自我设计实验,激发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如在进行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与利用教学时,演示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学生观察漏斗管内液面的高度升高后,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并得出渗透作用的概念及发生的条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若将漏斗中的蔗糖溶液换成葡萄糖溶液,漏斗内液面的高度又会如何变化?然后笔者将带来的一根萝卜切成体积相同的两个长方体,分别放入清水和30%蔗糖溶液中,让学生观察并记录长度、重量的变化,并对结果做出解释。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就会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积极主动动手实验,从而增强了问题意识。

二、敢于质疑

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不想质疑,更不敢质疑。对此,我们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性,努力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氛围,学生才能尽可能发现问题,才敢于提出问题。

1.尊重学生。在教学中,我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个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课堂上为鼓励学生多发问,努力做到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同意见允许争论;答错了允许重答;老师讲解允许提出质疑……对学生经思考后提出的不同意见,总是及时鼓励,并投以赞许的目光。当学生提出有一定价值的问题时,除了当即表扬,还会把问题提到全班同学面前,让大家讨论。这样,当学生得到老师的尊重后,学生才能消除恐惧害羞的心理,才能增强他们质疑的勇气和信心。

2.放飞学生心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尽量让学生感到提出自己独到的问题是自由又安全的。基于这种认识,在教学中,我尽量减少对学生质疑和思维的限制,给予他们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而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挑剔,多鼓励,尽量使学生消除顾虑,获得安全感。这样学生就敢于接连不断地提出问题。坚持一段时间,我惊喜地发现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后,学生提出的问题都逐渐多了起来。

三、善于质疑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疑的重要性,消除恐惧、害羞的心理,增强质疑的勇气和信心,敢于质疑,更要把质疑的方法教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该提出问题的地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可从下面几点入手:

1.利用因果关系,提出问题。见到一种生物现象,探究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对所学的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解答习题时,多想想获得结论的过程、思路和方法,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如在春末时节,附近水流缓慢的河流,池塘出现水华现象,借此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发问,“为什么会发生水华”、“什么时候容易发生水华”、“谁是其中的罪魁祸首”、“应该如何治理水华”、“从哪里开始治理”、“在治理的措施中,什么措施最好”……一连串的“为什么”,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启发了学生思维,培养了提出问题的能力。

第5篇:浅谈中医养生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育 构图 艺术创作 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5-

一、构图在艺术创作中重要地位

无论是中国绘画还是西方绘画,前辈大师们都很重视对构图的研究。塞尚在艺术构思中十分重视形状、线条、色彩、体积的关系构成,独特的几何化作品构成形式,对现代艺术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十九世纪后期以来,西方现代艺术的兴起,使原有的构图形式不能满足需要,新的构图形式在艺术家的探索下不断涌现。克利姆特的其作品中采用强烈的花纹平面化处理,是极具装饰性的绘画构图形式;现代画家毕加索的《镜前少女》的作品中,融入了各种不同的圆形、方形、圆弧线,并且各自形成自己的节奏;莫兰迪的大量作品中充分的运用了对象的内形和外形所构成的不同的几何关系达到的画面的高度和谐,从而产生了宁静而略带有忧郁的美。

中国画同样很重视构图的研究,古代的绘画理论中构图又被称作章法、布局或经营位置,东晋时代的顾恺之提出了“置阵布势”,要求密于精思,临见妙裁。不是见什么画什么,而是要求画家根据布势的需要有所选择,中国画十分重视气势和神韵,潘天寿的构图喜欢作方形结构,常常创作奇险的境界,用以表现他雄阔、霸悍、质朴的艺术风格。

构图教学是小学美术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基础,纵观整个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构图知识的教学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构图是具体的形式,也是一件绘画作品形式美的集中体现。因为一切形式因素,不论是线条、形体、色块等,都必定集中展露在构图之中,要使学生具备灵活运用构图法则的能力,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增加构图教学的内容,全面系统的分析讲解构图的形式法则,提高对构图教学的认识和地位,使构图教学成为独立的教学单元,在现代艺术教学体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艺术创作中构图意识培养方法

(一)把握构图原则

关于构图的规律或原则,各家所指,不尽相同,总则大同小异。差别往往在于着眼点不同,侧重面不同,而基本道理多数都是一致的。中国画传统理论的阐述,立足于动感,使相对静止的山水,在画家心目中也要取势,即获得运动的倾向性。而西方的构图学,立足于静止,先讲均衡、稳定。其实中国绘画未必不要均衡和稳定。所以在艺术创作中应该把握构图的原则,也是真正能够掌握并熟练应用构图方法与技巧的关键,那么,首先艺术创作的作品能把注意力引向画面主体,也就是说,不管你使用什么方法,只要使观赏者的目光渐渐投向画面主体,通过主体与陪衬画面的结合,更容易理解画面上的内涵,从而对作品产生更深层次认识。其次,艺术作品中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或是表现一个人,或是表现一件事物,即使是抽象画其实也有一个主题。主题应该在作者心中明确,毫不含糊,但在表现上不一定使观赏者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只有主题鲜明,才能更好展现绘画目的,观赏者才能充分理解画面上的含义。

(二)融入构图艺术

当艺术作品中具备了上述提到的构图的基本原则时,艺术实践表明均衡、对比和完整仅仅是构图的初级阶段,也是构图的最高阶段,绘画作品要成为一幅艺术品,应该在构图上有更多美学的要求,绘画作品是一个有机体。所以,在绘画作品中融入构图的艺术才能更好的展现画面内容。

第一,新颖与朴素的艺术展现,构图的原则固然应该考虑,但试想如果画家都按照原则作画,那就无法吸引住观赏者,只有新颖的构图,才能吸引住人们的视觉,利用心理学的首因效应,给人以感染力和吸引力,不论是色彩、线条、空白大小分配都会给人们新鲜的感觉。同时,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真正具有感染力的作品往往具有朴素的特征,朴素的主题、朴素的感情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二,节奏和韵律的艺术展现,韵律广义上讲是一种和谐美的规律,是造型要素在节制、推动、强化下呈现的情调与趋势。作为视觉艺术,韵律主要意味着构图中形、线、色的形式感觉的一致,包括基调及主线起承转合的和谐性,一幅具有较高艺术的构图,它不仅具有新颖与朴素感,而且要有韵律感。

第三,装饰性绘画更注重主观性和规律,它可超越客观现实和时空限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画面上的装饰性,主要是指写实性绘画的基础下其形式语言风格样式及处理手法根据画面效果的需要,进行得体的“装饰”表现。

第6篇:浅谈中医养生范文

一、问题和问题意识

问题就是疑点。它是一个人面对某种不认识的东西而又不能应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弄清它时产生的。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质量,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创新教育教学活动来说,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不如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自由落体定理”的科学修正及创新,非常清晰而准确地说明了这一点。因为比萨斜塔上的试验几乎人人可为,但是能意识并发现这一问题存在的仅有伽利略一人。就像每天有无数的人烧开水都可见到水开时壶盖会跳,但没有人能像瓦特那样提问:壶盖为什么会跳?正是瓦特的这个问题以及由此发明的蒸汽机,直接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可以说,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无从谈起。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解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心态。产生学习愿望的根本是问题。问题的存在本身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所以没有问题很难激发人的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的学习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没有问题,难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所以,问题意识形成后,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另一方面,从人才成长的规律与教育实践来看,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大多有好问、多问、深问的思维质量,通过学习过程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问题解决过程往往也是一个探索过程、发现过程,学生思维的独立性、灵活性和广阔性得到了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

第一、教师落后的观念导致了学生不需疑问。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观念落后造成的障碍。长期以来,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习惯于认真听教师灌输,教师习惯于学生安静地听讲,渐渐地学生成为耐心的听众,教师成为高高在上的主讲者;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现成结论和方案,把教师的话当成“圣旨”不假思索,全盘接收;教师把提问变成了自己教学中的专利。认为只要全部自己设计的教学问题课堂上全部解决,学生就能够理解和掌握所规定的知识内容。由此可见教师落后的观念直接导致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薄弱。

第二、学生物理基础差,提不出问题。学生掌握一定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产生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或思维能力不足,碰到问题不知怎样提出来,更提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问题。

第三、没有机会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满堂瀼”、“填鸭式”,使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也没有发问的机会。

第四、因自卑不敢问。这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造成的心理障碍。由于在以前没有提出“好问题”或回答老师提问不正确,被老师或同学的嘲笑和讥讽后,学生会产生一种自己不如别人的心理,总感到自己无法回答或提出有质量的问题,长期以来,这种自卑心理产生的后果便是不愿提问或不敢提问。

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一)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教师是学生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发扬民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尽量让更多学生提出问题。但是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进行学习,根本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他们的好奇心受到了压抑,他们的想象空间受到限制。所以刚开始学物理时学生往往不敢提问,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不管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的态度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对提出新颖独特、别出心裁问题的学生,可以给予表扬。经常这样训练,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这样才能逐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应用十分广泛,从日常生活到卫星上天、嫦娥一号,物理现象无处不在,物理知识随时都在被应用。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他们反对这种心理特征,调动他们这种停留在表面的新鲜和好奇,激发求知欲,转化为潜在的学习动力。

(三)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1.从自然现象中提问

在大自然中包含大量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思考现象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中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2.从物理实验中提问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科学实验中隐含着许多实验现象可以提出的问题。但是在物理课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提问,往往会出现两种局面:一是学生怎么提也提不到点上,二是学生的提问漫无边际。为了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需要教师先定位探究的目标,在借助于现象明显的实验进行引导。例如在讲压强时,可以设计实验让学生用两个手指捏住铅笔,使它保持静止。学生两个手指感受的压力作用效果不同。很容易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受力面积有关吗。

3.从课本中提出问题

教材是实施新课改的载体,新教材上有趣的插图,在“科学世界”中介绍生动的物理小故事。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先选择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进行探究。

4.从实践中提出问题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自觉的把学到的物理知识与亲身体验到的事物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进一步产生认知上的冲突而发现问题。可以结合新教材中安排一些探究性课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提高他们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5.引导学生再生问题

第7篇:浅谈中医养生范文

一、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的传授,让学生能问

学生问题的提出一般都是从自己的运动实践、体验和观察中产生的,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建立在对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动作的概念有所了解的基础上,缺少相应的知识经验、技能水平,问题意识必然贫乏。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重视学生“三基”的传授,让学生了解体育教材的知识结构,知道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正确理解体育的名词概念,引导学生观察,指导学生掌握纠错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问

目前,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使学生没有时间思考和提问,严肃的课堂气氛和教师严肃的神情使学生不敢问。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与学习氛围密切相关的。因此,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增进民主教学,构建师生互相对话、交流互动的平台,消除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

三、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展露,让学生想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展现和表露除自身因素外,往往依赖于一定的环境。在问题情境中学生面临新的未知的知识情境,便在头脑中产生问题并能引发他们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师要科学地应用语言、情境、活动等各种手段,采用激发式、情境式、对比式等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自主练习、体验和感受动作。同时,适合、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教材,对学生进行定向激发。

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爱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加强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生动活泼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养成三问的习惯:①这个动作是怎样做?②为什么这样做?③还有其它的方法吗?通过引导学生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和发现创新。如:在迎面接力赛中,我们通常用立棒传接法,学生在练习中对立棒传接法提出了质疑,提出这种方法不利于传与接,而且握住棒的上端在跑动中不利于摆臂等问题。通过学生的尝试和探讨,创设了横棒传接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使学生能大胆想象,大胆创新。

五、提供“问”的示范,让学生会问

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提问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做好提问的言传身教,而且站在学生的角度提问,为学生提出问题做示范。如:在快速跑教学中,提出了影响快速跑的因素有哪些?我在跑中存在什么问题?哪些练习方法对我提高跑的速度更直接有效等问题。然后,学生通过思考解答问题,通过相互观察提出问题,针对自己存在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这样,学生在教师的熏陶下,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范式,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六、提供尝试和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善问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以注入式、传递式的教学模式,学生按部就班地机械模仿,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和自我发展余地。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技术、技能对所学的动作进行自主学练,学生在尝试和探索中获得体验,获取知识,发现规律。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尝试和探索中能主动发现问题,特别是学生碰到困难或遇到疑难时会主动提出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如:学习前滚翻时,学生通过尝试提出了头的着力点在头的哪个部位?哪个最容易翻滚?头顶和后脑勺翻滚哪个最好翻,这时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再让学生去尝试和探索,学生就能很快地掌握动作。由此可见,创设尝试的机会,提供探索的空间能活跃学生思维,把学练过程变成学生发现问题过程,并在发现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创设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质问

第8篇:浅谈中医养生范文

高效课堂情境创设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一、在情境中设置悬念,让学生在好奇的探索中产生问题

在永昌六中每周一课,构建高效课堂的活动中,自己进行了极积探索实践。2012年3月22日,我在公开课《浮力》教学上是这样引入的。这是澳大利亚悉尼麦加里湖面上拍摄到的一张照片,一天一名男子在湖边散步,忽然看到一个皮球在麦加里湖面上动来动去,觉得好奇,就上前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条鲶鱼误把篮球当做自己的“美食”,结果篮球卡在嘴里,动弹不得。这条倒霉鲶鱼试图带着自己的“美食”游到水下,但是,一次次的又被篮球带回水面,几番折腾后,这条鱼已经精疲力竭了。幸运的是这条鲶鱼被这名好心男子救起。同学们针对这个信息,提几个自己感兴趣问题?立刻课堂活跃起来。吴康宁提出怎样有效帮助鲶鱼摆脱困境?吴泽煜又提出在这个情境中蕴涵哪些物理知识?何超又提出了物体的浮沉决定于什么?这节课让我们结合问题情景来走进浮力,老师很自然的引入浮力教学。在《探究液体压强》教学,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的压强,同学们想一想,你游泳时,在水下有什么感觉?猜想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再想一下我们在陆地上为什么见不着活的带鱼?

二、让自然的、生活化情境走近物理课堂

物理来源于生活,丰富有趣的自然、生活中的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物理教学更离不开现实的生活与自然,让自然的、生活化科技信息走近物理课堂,走进学生熟悉的环境,能使学生初步领略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保持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望。“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科技创新能力,更重要的充分体现知识的价值,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

例如,我在讲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将科技信息巧妙的引入课堂,小芳在公园天鹅馆里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几只天鹅在没有栅栏和护网的不大池塘里却飞不走。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原来这里有许多物理科技知识。管理员告诉他,天鹅在展翅高飞前、必须有一段足够长的水面供其滑翔、如果滑翔助跑线过短、天鹅就无法飞上天。请大家帮我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给我。

三、在问题情景中,教给问的技巧,让学生善问

提问题是一门艺术,其中有很多技巧,让学生从物理现象入手,例如我在《浮力》教学中,搜集到一张死海照片,这个人一动不动,为何会浮在水面上呢?近年来在我国的深圳到珠海航线上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水陆交通工具——气垫船,它速度比一般的轮船快得多,气垫船可以径直由水上航行到陆地或由陆地航行水上,对道路的要求不高,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交通工具,气垫船有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地方叫什么?又如在2012年9月13日我校每周一课中《简单电路设计与连接》教学中是这样处理。这是一个理发用的电吹风,我让一个同学来感受一下,它工作时有几种状态。一个扮演理发师、一个扮演顾客针对这个信息你还能提哪些你感兴趣的问题?学生立刻提出了许多问题。是先吹风还是先发热?在这二种状态下,带动风扇的电动机,发热用的电热丝以及开关它们是怎样连接的呢?老师很自然地引入新课,这节课让我们联系问题情景,结合实际生活来进一步探究一下简单电路设计与连接。

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入手,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密度,那么下面有段对话你支持谁的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小明说一个最多能容纳1千克水的瓶子,一定能装下1千克的酒精。小芳说一个最多能容纳1千克水的瓶子,不能装下1千克的酒精。教师适时点拨诱导,引导学生关键处质疑,具有创新个性的问题要给予积极的评价,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给学生一个自己的舞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知识容易混淆处入手,在讲授“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时”教师给出一幅漫画指出,一女士开车经过天安门广场国旗旗杆正前方时的速度是100km/h,被正在值勤的交警发现,要求接受处罚,这位女士狡辩到“不可能,我从家里开车出来还不到十分钟呢”假如你是这位交警该如何回答?一下学生活跃起来,提出许多问题,经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分析、使学生明白了速度概念。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让学生张开嘴,让更多的同学成为成功者,给学生一个自己的舞台,给老师一种新的希望,努力构建高效课堂,重视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展示自信和魅力,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第9篇:浅谈中医养生范文

关键词:意志力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学生的成才过程是一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尤以非智力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它直接影响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笔者认为意志力是非智力因素中的重要一环。

何为意志力?

意志力是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苦难,不断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为,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们认识、改造客观和主观世界,发展能力,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心理素质。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既调节人的外部行动,又调节人的内部心理状态,成为推动人们矢志不渝努力的动力。

坡曾经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说的正是强大的意志力是成就事业的重要因素。

一、学校教育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为了自己的责任、为了正义、真理,自己的信念而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宛如天上的星星闪闪发光,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所有的这些为我们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我们先人的坚守。

我们讲到《苏武牧羊》这一课的时候,教师用深沉的、带有感情的语言来讲述:公元前100年,苏武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后被匈奴扣留,期间苏武以死相逼,由于抢救及时而没有死,为了迫使苏武投降,匈奴大单于将他关押在地窖之中,不给吃喝,企图迫其就范。苏武居然口吞毡毛和白雪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匈奴人以为神灵护佑苏武而不敢加害于他,但也不放他回汉朝。给了他一群公羊,把他流放到北海地区,(北海地区是今天俄罗斯贝加尔湖一带,是匈奴人流放罪犯的地方)并声称公羊生出小羊才放他回汉朝。苏武在人迹罕至的北海一住就是十九年,每天对着一群不会说话的公羊,仍然不忘汉朝,手持符节面朝南方的汉朝,没有粮食,他就挖地鼠的窝找粮食。天寒地冻的恶劣环境,孑然一身的处境没有打垮苏武。在此时间,匈奴人派苏武的手下以及被俘的好友李陵劝说其投降即可获得荣华富贵,但苏武不为所动,苏武在北海待的第十九个年头,最终回到了汉朝。如此苍凉慷慨但又百折不饶的精神,怎么不让人肃然起敬呢?怎么不让人顶礼膜拜呢?听了如此的故事,学生难道心里就没有一点触动,对他们就没有一点影响?

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俗话说,知易行难。学生们都知道强大的意志力对自己各个方面都有好处。那么怎样才能教导学生培养自己的自制力乃至意志力呢?我认为教师除了讲述一些历史名人意志力的故事以外还要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向孩子们传授经验。每个老师都是经历过中学阶段的,学生身上的问题或多或少都曾经在自己的身上有一些体现。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向学生剖析种种的问题:自己中学也有恋爱的问题,但是最终解决地很好,没有出什么问题;自己的意志力开始也比较差,但是自己从小事做起,一点点积累,逐渐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自制力,乃至意志力,积少成多最终考上了大学。榜样的力量的无穷的,好的榜样可以影响一个、两个甚至更多的意志力薄弱的孩子逐步走向正轨。

历史教师要做的不仅要教授孩子们历史知识,更要关心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尤其是学习成绩较差,意志力较为薄弱的孩子。比如某同学过生日,提前为其准备一份礼物,给他一个小小的惊喜,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一个历史老师不能用人格魅力征服学生,那他绝对不是一个好老师。这样才能一点一点地教导学生,完善他们的人格。

关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不仅仅是历史老师的责任,更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下面来说一下家庭和社会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

二、家庭教育对学生意志力进行培养: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过:“决定未来的是孩子,决定孩子的是母亲,民族的未来掌握在母亲手中。”戴高乐家族有着浓厚的爱国主义传统,他的远祖让戴高乐,曾经在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中英勇抗击过英国侵略者,他的父亲是一位参加过1870年普法战争的退伍军人,复员后成为一名教师,戴高乐是在父亲讲普法战争的故事中逐渐长大的,他的母亲约瑟夫玛郁也是个非常爱国的女人,她经常拉着小戴高乐到墓碑前,看烈士的墓志铭,并且让小戴高乐大声读墓志铭上的文字:在英勇烈士手中折断的法国宝剑,将被后辈重新锻造。也许是家庭的影响,玩打仗的游戏是戴高乐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上小学以后,戴高乐最喜欢的功课是历史,戴高乐常常为路易十四和拿破仑时代的辉煌而陶醉,同时也为滑铁卢战役和普法战争的失败而激愤,从此戴高乐选择投笔从戎,走上了战斗的道路;二战中法国政府在1940年6月17日向纳粹德国投降,戴高乐将军随后在6月18日发表六一八战斗演说,领导法国人民继续抗击法西斯德国,戴高乐将军在1940年拯救了法国,1944年解放了法国,1958年使法国免于内战的破坏,戴高乐将军建立了一个独立、强大的法兰西共和国。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肩负的责任是重大的。

坚强的意志力并非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后天的活动和实践中慢慢培养起来的,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孩子意志力的发展。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采用关爱,理解式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形成例如自信,自制等好的品质是有积极作用的,而家长采取漠视,拒绝等方式则会对孩子意志力的形成起到消极作用,在一个和谐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应对困难,独立能力等方面大都优于那些在扭曲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所以,要想从小培养孩子具备坚强的意志力,来自家庭的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首先,家长应该注意以身作则,孩子在年纪尚小的时候,没有分辨的能力,有的只是一些简单的模仿,往往看到家长怎么做,孩子也会跟这做,一个喜欢抱怨,怨天尤人的母亲是很难造就一个性格豁达,任劳任怨,不畏艰难的孩子的,一个无所事事,只知道玩乐的父亲也很难培养出勤奋上进,乐观向上的孩子,所以,家长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其次,家长也应该尽量维护整个家庭的团结,制造一种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让孩子在一个充满爱和包容的家庭里健康地成长,这样的家庭氛围会让孩子自信,积极地面对一切困难而不畏惧。最后,从小培养孩子对意志力的认识,多给孩子讲讲小英雄们的事迹,带着孩子发现身边具有坚强意志的故事,教育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来的道理,逐步让孩子感觉到周围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只要自己勤于学习,不怕苦不怕累,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社会环境下进行培养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且多元的社会,生活在这个年代的青少年们享受着以往任何时候都没有的幸福生活,物质生活的充裕,精神生活的丰富,都是以往所不能及的,整个社会试图为青少年们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使之健康成长。但是,仍然有些唯利是图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青少年的成长。国家明文规定,不允许十八岁以下青少年进入网吧,但是仍然可以看到很多黑网吧里待着不少学生模样的人,到了夜里,歌厅酒吧里也是随处可见十七八岁的青少年,在弥漫着烟酒味的环境下疯狂舞蹈。另外,由于过多的物质诱惑,不少青少年干起了不法勾当,青少年犯罪的比例越来越高,这都是因为青少年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自己的控制力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事实表明,我国青少年的意志力等品质确实大大劣于以往,青少年之间存在着浓厚的攀比现象,比考试分数,比家庭条件,比身上的名牌服饰等等,彼此之间互不谦让,把现实利益看得过重,而把那些中华民族保存了几千年的优秀的文化传统丢在脑后。另外,由于青少年们没有经历过什么困难,导致心理承受力极低,据有关部门统计,青少年自杀的比例正在逐年升高,当看到那一个个青春的脸庞轻易就了结生命的时候,我想没有一个人不会感到揪心的难受,这一切或多或少源自本身意志力的薄弱,对于压力,困难,感情上的纠结没有好好解决,无奈选择了这个干脆的方式,父母辛辛苦苦把自己养育成人,父母的养育之恩还没报答就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确实是种很不通达、很不理智的行为。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况生命乎?因此,在我看来,要想利用社会这个大环境对中学生进行意志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办到的事,这个任务是万分艰难的,首先,需要得到国家相关制度的支持和保障,政府相关部门不能只说话不办事,应该经常走访,对于不按规定办事的商家应该给予严厉的处罚;其次,大家应该共同努力找回当年人们所固有的品质,媒体应该多报道一些有关意志力题材的新闻故事,从社会舆论上对中学生意志力的培养给予一定的支持。最后,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份子,都应该为中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在平凡的事情中也同样能够体现,不要非等到出了大事,遇到大难,让我们心中那股坚强的意志力相互影响,相互支撑。

关于中学生的意志力培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努力,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想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的进步,在不久的以后,我们中学生的意志力在内的各个方面都会得到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丽秋.初中生注意力的培养:一项个案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6,2

[2]易莉.加强志育教育迫在眉睫[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11(3)

[3]胡耀宗.贾海宁.简论青年学生意志力的培养[J].青少年研究,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