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浅谈中医养生范文

浅谈中医养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浅谈中医养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浅谈中医养生

第1篇:浅谈中医养生范文

关键词:中医养生;糖尿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R7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5-0094-01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年化进程的加速,糖尿病患者在我国呈快速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在老年人中发病率最高。老年人是弱势群体,他们的身体机能随着年岁的增长一直在慢慢的减弱,并且身体也更容易受到疾病的困扰。而中医养生作为一种科学的养生方式,它对糖尿病的预防以及治疗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究竟在老年人的糖尿病治疗与预防重应该如何科学的运用中医养生方式呢?

1 中医养生的涵义

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子。从最先开始的《黄帝内经》到后来的《千金实话》以及《本草纲目》乃至到现今的各种中医养生书籍的出现,都无疑不昭示着中医养生在我国历史中不断传承与发展。那究竟什么是中医养生呢?

其实所谓的中医养生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用中医的方式来帮助人们保持健康,延年益寿。而从理论上来讲,中医养生则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之下,对于一些传统的养生方式不断的进行探索、研究并且不断的实践,从而用中医的方式来不断的调节人们的身体机能,帮助人们保持健康,延年益寿。一般来说常见的中医养生方式有心理调节、饮食护理、运动保健等等。

2 糖尿病的中医释义

从中医上讲,糖尿病又可以称为“消渴症”,这在《黄帝内经》及《灵枢》中都有相应的记载。《灵枢·五变篇》中讲:“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一个人如果脏腑之间阴阳失调,阴损过多,阳气过盛,则可能致“消”,消渴症在发病的时候小便至甜。关于糖尿病的患病原因有很多,例如先天母体胎养不足、后天损耗过度、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肝气郁结、外感六、毒邪侵害等等。

3 中医养生在糖尿病中的具体应用

糖尿病一直以来都威胁着老年朋友们的生命,而对于糖尿病的中医治疗已经进行了几千年的实践,那么究竟在老年人糖尿病的防治中应该如何具体的应用中医养生呢?

3.1 调节情志,顺应自然:中医认为,人的情志对身体的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有这样的观点:“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喜、怒、忧、思、悲、惊、恐这七种情绪对应的是我们的五脏,所以它们的起伏变化都会牵动我们的身心,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本来就处在一个下降的阶段,并且体内的阴阳也难以调节。而如果在平时的生活中总是过多的情志起伏会对老年人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

在《灵枢·五变》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怒则气上逆, 胸中蓄积, 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 故为消瘅”。不仅如此,在《医宗己任篇·消症》中也有这样的说法:“消之为病, 一源于心火炽炎……然其病之始,皆由不节嗜欲,不慎喜怒。”由此可见,人情志的调节对于糖尿病的防治有着重大的作用。

所以,在老年人的糖尿病的预防中,要做到顺应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常保持平和的心态,善于养心。并且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不断的调节自己的情志,让情志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对于不健康的情志则应该及时的做到疏导,从而让身体远离疾病的侵扰。

3.2 饮食有度,保持均衡:在中医养生中,饮食占据着重要的位子,并且饮食对于糖尿病患者病情的预防与治疗也是至关重要。在《素问·奇病论》中就有记载:“人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满, 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也就是说糖尿病的发生跟人们食用了很多高热量的食物有关,当然现代的医学也认为糖尿病的发病跟人身体的肥胖以及饮食方面过于偏重高热量有关。所以,在老年人的饮食中,就应该做到合理的饮食,让体内的热量保持在一种均衡的状态。那么在糖尿病的预防以及治疗中应该如何调节饮食呢?

对于糖尿病的防止在饮食中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饥饱要保持平衡,并且对于食物也尽量不要偏食,在入夜前不要吃宵夜。在食物的引用中最好以谷物类的食物为主,然后做到粗细搭配,当然在这过程中可以多食用一些玉米以及燕麦的成分,多食用豆类制品,而对于一些动物的肝脏等具有高脂肪的食物则应该要远离。对于饮料方面也要注意,对于那些含糖多的饮料不宜饮用,而对茶则可多喝。

3.3 适度锻炼,强健肌体:在糖尿病的防治中,运动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在中医中对运动防治也有记载,就像是《素问·奇病论篇》中指出:“此肥人之所发也”,而在《素问·举痛论篇》中也有“逸则气滞”这样的说法,意思就是说,消渴症也就是糖尿病的发作一般肥胖者居多,并且过于安逸也可能会导致气机郁滞,痰湿内生,长此以往会导致消渴症的出现。所以对于老年朋友们来说,适度的运动锻炼对于健康的保持非常重要,特别是在糖尿病患者中,更应该保持适度的锻炼,从而调节肌体功能。

具体来讲,对于运动糖尿病患者也要进行科学的把握。对于运动的时间与项目患者可以针对自己的个人情况进行不同的选择。在做一项运动项目之前一定要在医生那里做好咨询。一般来讲,糖尿病患者的运动项目可以选用一些强度不大的有氧运动,例如散步、垂钓、气功、骑自行车等,这些运动项目的锻炼时间一般保持在30分钟左右的时间,而对于一些有着强度的运动,比如慢跑、划船、打羽毛球等则最好把握在10分钟左右。并且在运动的时候还要尽量避开吃药以后的那段时间,以此来科学合理的进行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第2篇:浅谈中医养生范文

论文摘要:对博士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首先是管理者必须具有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培养、实践技能培养和思维模式培养的结合,注重个性化,为达到培养目标莫定基拙。

博士生是中医药高等院校培养的最高层次人才,如何把他们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高级人才,正是我们中医药高等院校思考的问题。中医药学的创新,即是根据社会发展程度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对医疗技术的需要,根据发展中存在的间题在中医药领域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满足社会对这种高级人才的需要是中医药学创新的根本。为此,我们在中医药博士生的培养中,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探索。

1构建培养博士生创新思维的条件

1.1博士生指导教师的选聘我们取消了论资排辈,采取院内外专家同行评议制度,结合申请者的科研情况,对具有创新精神的、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的导师优先聘用。同时,注重导师组的作用,即采取“群策公关法”,集思广益,促使博士生产生创新性思维。

1.2改革招生制度拓宽博士生的招生面。根据培养目标,允许具有创新潜质的、临床工作达到一定年限、具备扎实的临床工作基础和出众的临床工作技能并有科研成果的本科毕业生报考博士或跨专业的招生,对他们的创新性思维的新颖性和价值进行评价,进而判断他们发展的潜力,以决定是否录取,将有限的资源投人到更加能够发挥价值的地方。

1.3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及氛围多方面给予博士生优先和照顾,例如,增加博士生借阅图书数目并延长借阅时间,优先使用校际联用图书卡,共享其他医学院校的藏书。再如,允许博士生与导师组协商并自选课题,对于他们的新颖、新奇想法给予大力支持,在课题完成所需要的条件上给予优先解决;同时,对于他们的具有创造性的观点(没有固定的程序和公式,而是以一种超越思考的既定方式达到未知和创新的领域),可能面对不被接受的局面,我们会尽量想办法解除博士生的压力,协调好他们与导师组的关系,消除他们对完成、实施新想法的条件等方面的顾虑。此外,尽量排除他们在生活、工作中的困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保持博士生的最佳脑力资源状态,也是促使他们产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手段。

2注重博士生基础理论和技能的培养

2.1加强理论知识的培养对博士生进行中医药理论知识培养,增强他们对本专业知识的洞察力,培养他们正确观察事物的能力,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思维图,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使他们的思维匣处于开放状态,更加容易接受新理论、新知识,能够主动、积极地进行必要的思维模式更替,进而为他们以后进行创新活动打好基础。在博士生学习、工作期间,尊重他们的灵感和直觉,鼓励他们随时记录他们的想法和思想火花,坚持写“做梦日记”,以利于当创新性思想一旦出现,他们能够及时抓住,并进行跟踪。平时的教学中,要求任课教师培养博士生随手记录的习惯,尤其在听取跨学科、专业的学术讲座中要记录随时出现的灵感。

2.2重视新兴学科及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博士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教给他们一些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的理论知识。例如浙江大学盛正卯教授关于“物理学与现代文明”的讲座,对同学们很有启发,触发了一些同学的灵感并将物理学研究的一些思路和方法应用到中医药研究中,为创新开启思路。同时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些实验课程学校无法开设就送到综合性大学去培养。宽广、扎实的多学科知识给他们今后的创新成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注重博士生个性化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1个性化发现与培养考虑到博士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培养。根据个性分析,准确判断其适宜的发展方向。结合个体情况,对表现出众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根据个性特点,培养新的思维模式,以便于在科学研究中、在必要时进行模式更替(所谓模式更替就是用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修改或替换旧的思维模式的过程,是转变思想观念或思维模式的过程……)。如,在首届3名博士生中,分别在科研思路、临床技能、教学方面具有倾向性和优势,与他们的个性相符合,因此在培养中就注重分别培养,将他们的各项特长有效发挥,毕业后都走向了适宜自身发展的工作岗位。

3.2创新思维的激发与培养一名博士生要想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创新,必须培养其创新思维。而发散思维(pergent thinking)和收敛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散思维又叫辐散思维、求异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收敛思维又叫辐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思维方式,与发散思维相对应。中医药院校的博士生一般均接受过正规的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教育,可以说知识面是比较宽广的,但由于受到中医学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思想的影响,更加注重收敛思维。为此,我们在注意加强他们的思维训练的同时,对发散思维的培养作一定的侧重,鼓励他们结合宽广的中西医理论知识及现代科技发展进行联想和想象,以利于学会指出新问题,提出新看法,培养这种能力,是最重要的创新技能。通过思维培养,培育博士生正确看待事物,客观辨证地看待问题的各个部分以及总体,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理论,为民所用。

4培养博士生创新思维的目标

要想达到博士生的培养目标,注重积累和准备是必需的。为此我们设定了近期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就是在博士生就读期间,其创新成果要具有个体新颖性(主观新颖性),可以进行初级创新,这种创新往往是更大创新的起点。鼓励博士生的思想具有地区、团体或行业范围内的新颖性,进行行业、地区范围内的创新。远期目标就是在博士生毕业后2-5年内其创新成果具有地区、民族、团体或行业范围内的新颖性,进行行业、地区范围内的创新。毕业后5一10年内其创新成果具有世界新颖性,进行历史性的创新。

第3篇:浅谈中医养生范文

关键词:中职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中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终身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学生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工作承担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提高体育锻炼能力发挥着无可取代的积极作用。中职生处于青春期,身心正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段时期将奠定他们身心发育的基础,同时通过中职的学习他们将直接走上社会,在中职学习期间培养他们终身的体育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职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意义

1.培养中职生终身体育意识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育部制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表明: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文件也指出: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意识和终身体育的培养与提高。

2.培养中职生终身体育意识是人体自身发展的需要

体育锻炼对人的各个不同时期的身体健康,都具有积极影响。体育锻炼要根据各个不同时期人体发展的特点,提出相应的要求。生长发育时期的要求,是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成熟期的要求,是保持旺盛的精力与充沛的体力;衰退期的要求,是延缓衰退、延长工作年限、延年益寿。因此,一个人需终身进行体育活动。

3.培养中职生终身体育意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于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平时活动量明显减少,随之而来的现代文明病威胁着人们的健康,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症等老年病,也逐渐年轻化。加上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精神压力的加大,更需要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

二、培养中职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必要性

中职生正处在16~19岁年龄段,是青春发育期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较差,另一方面也是进行锻炼身体、掌握体育知识、养成体育的习惯、培养体育意识的重要时期。中职生毕业后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学校体育教育将就此终极,将来的职业需要,未来生存生活,都要求他们必须要有良好的体质、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这个时期的身心发展及体育意识将直接影响着人的一生。

三、如何培养中职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1.加强体育理论知识教育

体育理论知识教育要具有时代性,要与社会上热门的运动相结合,同时要有针对性,要针对中职生的身心特点,以终身受益为出发点,加强对中职生终身受用的体育科学知识的传授。如可以介绍体育项目的起源和发展、常见体育运动损伤和防治知识、各年龄段锻炼项目等。

2.加强意志品德的培养

中职阶段是意志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中职生体育意志力培养,对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高空拓展、长跑等适当的体育项目对中职生的自制力、果敢精神、顽强精神、坚韧性等品德进行锻炼与训练,从而养成良好的意志品德,对终身体育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3.加强独立锻炼能力的培养

中职教学中有效地锻炼中职生身体的同时,还要潜移默化地去培养中职生独立锻炼的能力,让他们知道如何去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怎样去自主练习,如何独立地从事新项目的锻炼,为其将来进行终身体育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4.学会在体育中享受生活的快乐

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中职生感觉到,体育既是一项运动,有时又是一种娱乐。让学生在活动中寻求乐趣、体验运动的乐趣,获得身心的满足,将学习、生活的压力在体育活动中得到释放,把体育变成快乐体育。同时教师要使学生在中职阶段的体育学习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逐渐把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体育,中职生可能不一定能意识到体育对他个人成长的真正意义,但这对中职生将来进行终身体育活动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另外,目前中职生有相当一部分入学的目的就是奔着职校的对口单独招生的,中职生的接收能力、体育意识、心理素质都参差不齐,因此,在对中职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过程中,还必须要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通过启迪、诱导、优化教学内容等方式方法,尽量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使终身体育意识在中职生的心中深深扎根,从而成就他们的人生,全面提高国民身心素质。

参考文献:

第4篇:浅谈中医养生范文

关键词:生物化学 记忆能力 培养

Discussed shallowly the biochemistry teaching middle-school student remembers ability trained

Zhang Shaoqing

Abstract :The biochemistry is an important medicine foundation curriculum,is studies the life chemistry the science.Now the biochemistry more and more many becomes the life sciences the common language,it has become the life sciences domain the front discipline.This discipline various chapters content interdependence,seeps mutually,concept many moreover abstract,the student feels this discipline both difficult to study difficultly generally and to record.How does this article on train the student to remember ability question,from the analysis knowledge,the relation clinical,using aspects and so on teaching aid,improvement method discusses several desserts.

Keywords :Biochemistry Memory ability Raise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2-0105-01

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生物化学知识体系隐晦、概念抽象、代谢途径错综复杂,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且难以理解记忆,不少学生对生化产生畏惧感。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到只要正确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剖析难点,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力,是可以使学生从畏惧的心理解脱出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好本门学科。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记忆能力问题,浅谈几点心得体会。

1 剖析知识:化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

1.1 对于抽象概念、名词的记忆。诸如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线粒体氧化呼吸链、NAD+、FAD的命名等,单靠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必然难以记牢。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剖析其结构,讲清其组成和特点,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先获得瞬时的记忆是十分重要的。并指出维系其稳定的力量是氢键及范德华力。使学生在脑子里形成一种空间概念。加深了对二级结构的理解,既能获得第一次记忆;又如在讲解NAD+为什么命名为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时,首先要剖析它的结构,说明在的NAD+结构中有一分子腺嘌呤核苷酸,另外还有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戊糖及一分子尼克酰胺组成的好似核苷酸的结构,故称其为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1.2 对于有些概念,文字较长,层次又多乍读起来似乎很拗口,学生往往对之望而生畏。对于这类概念,可以把它分解为几个小概念,一个一个地讲清楚,然后进行有机联系,再从整体上点明其中的关键就便于记忆了。例如三羧酸循环的教学,先把三羧酸循环全过程逐一剖析,明确三羧酸循环是由2碳的乙酰辅酶A与4碳的草酰乙酸在柠檬酸合成酶的催化下生成6碳的柠檬酸开始,经4次脱氢、2次脱羧和1次底物磷酸化又回到草酰乙酸的这样一个循环反应过程。如此对这一循环过程、产能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之后,对三羧酸循环的概念也就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1.3 对各种代谢物的结构式及代谢途径等。因与有机化学关系密切,欲使学生理解并记住务必不惜教时先复习有关的有机化学内容。如讲解糖酵解过程中3磷酸甘油醛脱氢生成1,3二磷酸甘油酸的反应时,应先从甘油的结构演变到甘油醛,再演变到甘油酸及磷酸甘油酸的结构讲起。

2 紧密联系临床,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主动记忆

生物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主干学科,它在医学教育中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兼具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即为其他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打基础,本身又直接应用于临床。在教学中逐一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临床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激发起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从而增强记忆的能力。掌握了糖代谢内容,便能了解糖尿病如何由病因引起症状的。再如在讲解酶与疾病的关系时,先提出为什么服乐果可致中毒甚至死亡?问题提出后必然引起一个悬念,使学生积极思维。然后再解释有机磷中毒的机理,并可适当介绍中毒的临床表现;在讲解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时,先肯定氰化物及煤气中毒可以致死的严重临床后果,诱导学生探究其原因的求知心理。教学中紧扣临床,减少纯理论教学必然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增强记忆力。

3 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增加形象记忆

各种教学图表、幻灯录像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必须在教学中适时穿插应用。例如和蛋白体循环模型及录像、蛋白质的螺旋状片层状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诱导契合模式图等等,既有刺激视觉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又能提高记忆效果。是否合理应用教具对比同一专业统一课题的教学效果是有明显差别的。针对生物化学课程内容抽象、繁琐的特点,传统的黑板式教学法已难以适应现代生物化学教学的需要。而多媒体教学能使难于理解的生化机理通过图象、图表、文字、数据与动画演示结合融为一体,直观地表现出来,能显著提高生物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如应用多媒体教学,将DNA复制的详细过程做成多个图片来展现,将全过程制作成动画加以播放,教师再借助这些媒体素材,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辅以讲解答疑,学生就可以清晰明了地掌握DNA复制的整个过程。同时,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做到脑动、手动、口动,而不是被动观看和接受知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4 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的学习方法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由于生化学科具有理论性强等特点,学生一般自行预习比较困难。在每次授课结束以前用几分钟提纲要领地布置下一节课内容,点明重点预习的部分,让学生在预习时找出难点,以便在下节课时带着问题听课,这对多数学生来说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做好课堂笔记,上课时边听边记,尤其记述重点、难点以及教材之外的补充内容。即可使眼、耳、手、脑并用而增强瞬时记忆能力,又便于课后复习。达到巩固记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此外,在教学中归纳总结一些表格或口诀,如无机盐代谢可用表格归纳;八种必需氨基酸可编成口诀(来写一两本淡色书――赖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20种天然氨基酸也可以编成口诀(丙、甘、蛋、酪、脯,赖、缬、丝、苏、组,天、谷、谷、精、半,天、色、苯、异、亮――饼干蛋酪脯,来寄师叔祖,添谷二斤半,天色本以亮)。对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也是有帮助的。借此引导学生自行归纳总结问题,变书本知识为自己的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鉴别对比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她们今后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5篇:浅谈中医养生范文

新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活动,在实践中可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物理意识的培养,主要在于将科学研究领域的探究方法引入课堂,可以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乐趣,理解科学思想观念,在物理学科的世界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培养的人才要既能获取先人留下的宝贵知识,又具有能开发出新的知识领域的能力,因此,我们在物理这个来源于生活,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应用能力。然而,当前农村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机械的学习和运用物理知识,无法进行深入地理解和思考,缺乏运用物理知识、物理实验、物理方法和物理语言分析物理的能力、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特别是近年来中学物理的教学越来越重视物理知识的应用和迁移,更要让学生掌握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因此,初中物理教学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物理意识。那么,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意识呢?

1.重视物理概念教学,挖掘物理内涵

1.1 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从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不少与物理有关的感性经验,即"前概念",而其中一些经验是片面或错误的。学生常用"前概念"分析问题,如干燥的温度计,在电风扇吹风下,其示数是否变化?按生活经验,当风吹来时人就感觉凉爽,学生由此判断得出温度计示数减小的错误结论。学生分析出错主要原因:其一是学生对"蒸发吸热"的内涵认识不清。液体蒸发才吸热,而风吹干燥温度计不存在蒸发现象;其二是学生"想当然"的思维定势,缺乏自觉运用概念分析问题的意识。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时应努力挖掘概念内涵,通过物理实验、具体事例、多媒体教学手段等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杜绝死记硬背现象。实际上物理概念和其他物理知识对初学者来说都是一种脱离学生思维结构的外在体系,并转化为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因而常出现"学而不用"的现象。为了强化学生主动运用概念分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分析物理问题时,应在学生充分理解概念含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做到:"论而有据",即所要解决的问题应与物理知识挂勾,要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等进行判断和推理,切忌"想当然"。

1.2 学生偏重利用公式进行量值计算,而对其物理意义认识不够,常将物理问题公式化,是学生缺乏物理概念意识的又一重要表现。如要求学生计算露出水面的桥墩所受浮力大小时,学生会不加思索地利用浮力公式进行演算,从而得出错误结论。导致错误原因是学生对浮力概念缺乏实质性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理解概念:浮力是物体上下表面所受液体(或气体)压力之差,这就是浮力产生的物理实质。学生理解到这一点就不难得出上述桥墩所受压力之差为零因而浮力为零的正确结论。另外,教师提问、命题时,应使问题涉及物理实质,让学生明白:记住概念、规律和法则的文字和公式而不领会其物理意义是学不好物理的。

2.重视规律教学,注重物理实验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大量的实验,这表明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然而,许多学生对实验的认识是肤浅的。他们将教材上物理规律的条文和实验器材、实验现象等背得烂熟,而不去理会物理规律与物理实验间的逻辑关系,更谈不上自己设计实验验证、探索物理规律,学习实验只是在应付考试。而近年大量出现注重考查学生应用物理的能力题,加强了能力培养,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欣赏与创造美的能力的考查。因此,初中物理教学,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牢固的实验意识,让他们切身体会到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考虑物理问题应把实验事实放在思维的首位。

那么,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抓好实验教学呢?首先,教师应重视实验教学,千万不能在黑板上讲实验。实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器材、控制实验条件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有目的地撰写实验报告,从而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学生便体会到:一定条件下的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都受规律制约,物理实验是探索物理世界的重要方法。其次,教师要多创造让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许多演示实不应局限于课堂上演示,要开放实验室,指导学生动手。另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就地取材"在家实验"的意识。如在家观察水的折射现象,只要用一只水杯和一枚硬币就可观察到奇妙的折射现象。此外,我个人认为,可将课堂部分实验精心包装游戏化,如小魔术、趣味小游戏、小制作等。有条件的学校可将部分演示实验制作成类似游戏软件,利用计算机、投影机等电化教学设施的再显性重现实验的基本情况。

3.重视解题教学,渗透物理方法

第6篇:浅谈中医养生范文

一、激活兴趣,增强学生质疑体验

兴趣是儿童学习的先导,只有儿童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才会敢问、爱问、会问。因此,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产生疑问的必要手段。如在教学《纸的秘密》一课时,我一改以往的做法,把活动主题分成四个环节:1.展示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纸和纸制品来创设情境。2.过程探究。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设计方案观察实验交流研讨”的科学探究过程。3.思维拓展。通过引导学生观看更多的有关纸的发明和资料,帮助学生了解纸的奥秘。4.设计制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各种不同特性的纸来设计一件新物品,让学生感受纸的特性与用途的关系。之后汇报产生的疑问时,学生的思维出现了空前的活跃,提出了“卫生纸与报纸、牛皮纸与信纸、硬纸板与纸箱的特性与用途有什么不同”等疑问,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教材内容。

二、以问促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并通过质疑解惑来解决问题。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质疑和解疑的空间。如在教学《空气在哪里》一课时,我以“空气”为主线,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存在,通过四个环节的质疑和解疑,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探究空间:1.“我们想办法找空气”,几个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找到了空气;2.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边实验、边讨论、边探究,几个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得知瓶子里有无空气;3.利用flas课件提出问题“空气能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一个杯子里吗?”4.“水里面有空气吗?其他星球上有空气吗?”以此将问题延伸,引发质疑。通过以上问题的引领,让学生想办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及时评价,激励学生敢于质疑

第7篇:浅谈中医养生范文

心理学理论认为,激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是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质疑就是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力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作为中学化学教师,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真正实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深刻,甚至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难怪有人说,一名好的教师,既要教会学生一些东西,也要教不会学生一些东西,这是很有道理的。问题就在于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巧妙设疑和究竟怎样去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质疑技能。朱嘉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其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教其有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下面谈谈我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尝试.

一、创设质疑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的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求异思维。我们的教师过多地关注答题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复旦大学演讲时所说的:中国古代讲究做“学问”,而现在的学生只会做“学答”。长期以来造成了有疑不敢质,无问题可问的被动局面,并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有懂得不透或完全不懂的问题,有的可能比较浅显,有的则较为深刻。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致使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障碍。如存在认为自己根本提不出问题的自卑心理,有问题但顾虑重重,担心提出的问题不合教师的意图而受到教师的指则;或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不能引起教师的重视,并担心遭到同学的嘲笑等等。因为教师包办太多,有“我不懂,教师会讲”的依赖心理。由于这些心理障碍,使得课堂无法形成浓厚的质疑氛围,尽管教师千方百计地表扬、鼓励,却不能真正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学习局面。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以增强质疑意识。

二、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激发学生自动质疑

在化学教学中应注意尽力发挥教材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自学嫩里,在预习中找出疑点,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时,先布置学生看书预习,为使学生看书有重点,可先向学生揭示本节的教学目的: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理解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并要求学生在看书过程中,将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或存在疑点记下来。由于预习过,上课发现,学生的疑点比较集中在下列问题:氧化反应的定义是不是“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这个问题提得好,由于氧化反应的定义,教材中是在总结、归纳了碳、硫、磷、铁、镁、石蜡等物质跟氧气反应的事实后得出的,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再加上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往往把氧化反应错误地理解为“物质跟氧气的反应”,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课本中由于印刷错误少印了一个“气”字,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解释,可作适当点拨,氧和氧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接着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不断的认知冲突中获得自我释疑,然后再加以归纳,以加深对氧化反应概念的理解。

教学中除了布置学生看书预习外,在课堂上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看书质疑。如在学习催化剂定义时,一位同学提出疑点:催化剂定义中“改变”一词的含义是什么?仅是加快吗?紧接着就有同学指出:“改变”有两层含义,一是加快,二是减慢。这样经学生主动质疑,分析解疑,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而且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三、巧妙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质疑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有趣诱人的、直观且学生易接受的问题,去引导学生积极质疑,启迪创新思维。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只要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索意识,便能引导学生主动质疑,使学生一直处于高度积极的思维状态,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善于营造愉悦氛围,促进学生乐意质疑

如果课堂气氛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那么学生就会有一种无行的压抑感。这将严重制约学生思维的活跃,特别是制约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善于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大胆探索,主动乐意质疑的能力,特别是在复习课时,学生质疑之处比平时课堂教学时多得多,教师必须给予机会,给学生提供乐意质疑的广阔时空。

第8篇:浅谈中医养生范文

1.在教学目标上, 做到“上不封顶”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

“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一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

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

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

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

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

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

3.在教学练习中,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会学”中逐步形成的,而创新意识的巩固与提高,则是在教学练习中得到保证的。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练习题的设计,我的做法是:

一是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

二是形式要新颖有趣,就是说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

三是条件要发散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垂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解决;四是适当运用一题多解等等。

第9篇:浅谈中医养生范文

【关键词】数学意识;审美意识;数学美;数学美感;简洁美;对称与和谐美;统一美;数学方法的奇异美

【Abstract】Help student understanding mathematics the United States of basic characteristic main have:Simple and direct, symmetry and harmony, unity and oddity;From mathematics story the body flavor mathematics United States, development mathematics pleasant impression, strengthen mathematics appreciate beauty consciousness;Appreciate unify of mathematics from mathematics system and mathematics mold piece inner part the United States, exaltation the student's mathematics appreciate beauty consciousness;Experience from the solution the method or the solution the process mathematics of simple and direct the United States and strange the United States;Appreciate mathematics sketch and mathematics type of symmetry the United States and harmony the United States, comprehension symmetry the United States and harmony the United States of differentiation and contact.Mathematics United States can be pure to the lofty situation, can attain strict of the only greatest art then can manifestation of that kind of.

【Key words】Mathematics consciousness;Appreciate beauty consciousness;Mathematics United States;Mathematics pleasant impression;Simple and direct United States;Symmetry and harmony the United States;Unify the United States;Mathematics method of strange the United States

数学意识是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主观意图和动态趋势,学生如果有较强的数学意识,才能正确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较高的数学素养。人的审美活动以人的认识活动为基础,数学美感是数学美在人们情感领域的集中体现,数学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是高中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原动力,对数学美的体验是数学创造的基础,数学美感产生数学直觉,从而促进逻辑思维活动的产生。因此,深入研究培养高中生数学审美意识的方法,培养高中生的数学美感,促进高中生对数学美的认识和体验,是数学教师教学教研的课题.

一.数学美的表现与特征:数学美是一种理性的美,抽象形式的美,数学美感和人的数学素质具有很大的关系。克莱因曾对数学美作描述:“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技可以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却能提供以上一切。”数学美的主要特征有:简洁性、对称与和谐性、统一性和奇异性.

1 .1数学的简洁美可以从数学符号的简洁性、数学公式的简洁美、数学技巧的简洁美来

罗素说:“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正象雕刻的美,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这种美不是投合我们天性的微弱的方面,这种美没有绘画或音乐的那些华丽的装饰,它可以纯净到崇高的地步,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那种完满的境地.”

参考文献

[1]罗素.《我的哲学的发展》[M].商务印书馆 1982

[2]毛永聪主编《中学数学创新教法》之《思维训练方案》[M].学苑出版社1999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