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林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林业碳汇;价值评价;文献回顾;展望
中图分类号:F3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2
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温室气体被排放到大气中,全球气候不断升温,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气候问题成为引人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京都议定书》规定林业碳汇是减缓气候变化的一种重要途径,因此,以增加温室气体(主要是CO2)吸收为主要目的的林业碳汇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林业碳汇价值评价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更为建立我国区域性碳市场做好了准备,为参与国际碳贸易谈判提供了数据支持。文章从林业碳汇的概念入手,着重介绍了现今国内外普遍运用的碳汇评价方法,最后做出简要评论与展望。
一、林业碳汇概念的界定
分析现有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对碳汇概念的探讨与表述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①碳汇是一个贮存库,是一个实体,是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②碳汇是一种状态,判断是碳源还是碳汇的标准在于其在整个碳循环过程中与外界进行碳交换时的净成果,如果该状态体现为它对外界碳交换是净吸收,则是碳汇,反之是碳源。[1]③碳汇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④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碳汇功能体现在碳库的贮量和积累速率。⑤林业碳汇是指通过实施造林、森林管理和保护,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和活动。[2]⑥也有的研究者认为,林业碳汇具有公益性且具有计量难、市场化难的特点,将林业碳汇与碳贸易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妥,因而把林业碳汇仅仅定义为通过造林、再造林和减少毁林、森林管理与森林经营等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源或增加温室气体吸收汇以及通过森林碳汇相关管理减缓气候变暖的活动。[3]⑦有的学者则干脆把林业碳汇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认为广义的林业碳汇是指任何通过森林活动清除CO2的过程、活动和机制以及由此引起的碳的汇集和储存的结果;狭义的林业碳汇则是在《公约》和《议定书》下的一个特定名词,是指通过造林和再造林项目而产生的一种碳的汇集。
以上各定义均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选取不同的角度提出来的。笔者基于森林生态价值补偿估算的需要,绿色GDP核算的需要以及对未来碳汇交易的预期,认为碳汇是森林多功能中的一种功能,林业碳汇是指一切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中的CO2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CO2浓度的过程。
二、林业碳汇价值评价方法
纵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林业碳汇价值评价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市场价值法、造林成本法、碳税法、人工固定CO2成本法、均值法、支付意愿法和成本效益法等,文章介绍了上述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1.市场价值法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对森林碳汇价值评估比较适用的方法是市场价值法,即先定量地评价森林碳汇功能效果,再根据这些效果的市场价格来出总经济价值。于是要计算林业碳汇价值取决于两个参数,一个是碳汇量,一个是碳汇价格。其计算公式为:
V=Q×P
其中,V为碳汇的价值;Q为碳汇的数量;P为碳汇的价格。文冰等根据云南省腾冲森林CDM项目碳汇售出价格(10美元/吨)估算云南省森林碳汇价值潜力为3877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为27.06亿元。[4]许文强也选取10美元/吨作为参考价格(按1比8的汇率折算成人民币即价格为80元/吨碳),估算了黑龙江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第一阶段人工林碳汇价值共12.49亿元。[5]可见,市场价格的选取决定了森林碳汇价值量的大小,对森林碳汇价值的评估就是以森林的碳汇功能为评估对象,进行市场价值的判断。该方法是目前用得最多的评价方法之一,其优点是直接、明确、技术简单,但是通过碳市场形成的碳交易价格随市场时空的转换以及政策的变动波动较大,造成碳汇价值估算结果的不稳定。另外,由于目前在碳汇市场的交易中,林业碳汇交易非常少,应用市场价值法很难找到合适的参考价格。
2.造林成本法
造林成本法把森林看成是固定二氧化碳的一种手段,依据所造林分吸收大气中的CO2的数量与造林的费用之间的关系来推算森林固定CO2的价值。美国国家环保局研究结果表明北寒带、温带和热带各类森林固定CO2成本小于30美元/吨碳;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计算出热带森林固碳的造林成本为24-31美元/吨碳。在中国,薛达元[6]认为我国人工林固碳成本为251.4元/吨碳;成克武[7]、余新晓[8]和施溯筠[9]分别认为造林成本为260.9元/吨碳、273.3元/吨碳和305.0元/吨碳,取其算术平均值,我国固碳成本大约为272.65元/吨碳。该方法比较适宜于人工林碳汇价值的评估,但是也有研究者把时间因素考虑进来,认为造林成本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如吴庆全对闽南地区国强林场桉树人工林在一个完整轮伐期内的固碳成本现值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不考虑木材收益的情况下,桉树人工林固碳成本现值随林龄的增加而降低,各林龄(1~7a)桉树人工林固碳成本现值分别为每吨碳1082.9、648.2、529.1、393.1、319.3、273.4和244.0元。[10]也有专家认为,造林成本法由于幼林造林费用高,但林子小、碳汇能力弱,因此利用造林成本法导致计算出的林业碳汇经济价值偏低。
3.碳税法
碳税法是政府部门为了限制向大气中排放CO2而征收的,按向大气中排放CO2的税费标准计算森林植物固定CO2的经济价值。即对含炭的燃料,每排放单位重量的CO2征收一定数额的碳税。目前,瑞典的碳税率得到较多人的认可,为150美元/吨碳。李亮用云南省森林碳储量乘以通用的瑞典碳税率150美元/吨碳,估计了云南省森林碳汇经济价值为273亿美元。[11](其与前文用市场价值法估算的云南森林碳汇价值为38770万美元来比,相差了约270亿美元)其他国家如挪威碳税率为227美元/吨碳,美国碳税率为15美元/吨碳,法国对化石能源使用的征税标准为17欧元/吨碳。碳税法通常被认为是减少能源消费和大幅削减碳排放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碳税中的碳排量价格稳定,由碳税形成的碳价值比较稳定。但是各国政府制定的税费相差很大,不利于国与国之间横向比较。尤其,以瑞典为代表的碳税率相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偏高,并不适合我国国情。
4.人工固定CO2成本法
人工固定CO2成本法就是以工艺固定等量二氧化碳所花费的成本来计算森林固定二氧化碳的经济价值。目前人类运用碳捕获和封存(CCS)技术可以准确地计算出碳固定价值。具体而言,是指把CO2从排放源分离出来,输送到一个封存地点并且长期与大气隔绝的一个过程。如日本在计算森林的碳汇效益时,采用森林年度CO2吸收量乘以火力发电站回收CO2的成本计算森林吸收CO2所产生的生态效益。IPCC第三工作组主持编写的《关于CO2捕获和封存的特别报告》对CO2捕获和封存的成本进行了一个全面评估,认为碳捕获CO2的成本在5~115元/吨,运输、封存以及监测与检验CO2的成本在0.6~30元/吨,所以总的碳汇价值为5.6~145元/吨。目前较少人采用此种方法对森林碳汇价值进行估算。
5.成本效益法
成本效益法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森林对CO2的吸收作用,用固定等量CO2的成本来计算森林固定CO2的经济价值。典型代表有,袁嘉祖等采用计算碳的成本效应(BRAC)的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BRAC = (I-C) / Ci
其中,I为每公顷林木所产木材的市场销售额(即总产出值);C为每公顷林木的投入总金额;Ci为每公顷林木的固碳量。计算得出,每储存1吨CO2的社会经济效益为11.18美元。[12]唐晓川等通过对1984-2004年间千烟洲站人工林(生态林和经济林)固碳总量和碳汇收益的研究结果,计算得出人工林每储存1吨CO2的社会经济效益为79.45美元。[13]成本效益法能客观地分析碳汇经济价值,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是可以看出,对于不同林分、林龄且固碳量、成本、收益也不尽相同的森林的碳汇价值估算相差很大,无法准确计算未来碳汇经济价值。
6.均值法
为了更加合理的估算森林碳汇价值,有些学者把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结合起来,采用均值或范围作为碳汇功能的经济价值。如黄怀雄等采用瑞典碳税率法和造林成本法的平均值,取650元/吨估算长株潭地区森林固碳释氧功能价值;[14]张雄等先分别按照造林成本法251.4元/吨碳、260.9元/吨碳、273.3元/吨碳、305元/吨碳,瑞典碳税率150美元/吨碳和标准林业碳汇价格14.7美元/吨进行计算,然后再进行加权平均,得出湖南主要针叶林乔木层碳汇价值为437.9223亿元。[15]另外,欧阳志云等取造林成本260.90元/吨碳和瑞典税率150美元/吨碳,利用造林成本法和碳税法估算出海南岛各类生态系统固定碳的总价值分别为31.14×108元和148.20×108元,认为海南岛生态系统每年固定碳的总价值介于二者之间。[16]也有专家把造林成本法和成本效益法结合起来,提出碳汇经济价值计算的预期效益法,即将两者的均值作为碳汇功能的经济价值。均值法仍具有上述方法的种种缺陷,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7.支付意愿法
支付意愿法就是在没有完备的真实交易市场的情况下,构造一个假设的市场,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在一系列假设问题下,通过调查、问卷、投标等方式来获得消费者对享受森林碳汇服务的支付意愿,以此来确定碳汇的虚拟市场价格。该方法克服了市场价值法寻找可比价格困难的缺点,但是该方法要求被访者的配合,不仅是在对碳汇的认知水平、环境保护意识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配合,更重要的是中国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消费者购买力水平的配合。因此采用此方法估算得到的碳汇价值不一定能真实反映碳汇的真正价值。不过还是有学者如曹建华、郭小鹏 将意愿调查法在森林资源环境价值评价上进行了尝试。
三、简要的评论与展望
尽管上述碳汇价值评价结果由于方法不同、国家不同以及时间地点不同等变化幅度很大,但毕竟可以为计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以及碳汇交易提供参考,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人工固定CO2成本法、造林成本法和碳税法从成本的角度从正向度量森林碳汇价值;市场价值法、成本效益法以及支付意愿法则是从市场效益角度来逆向度量森林碳汇价值。每种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在它们中间很难找到一种令大家都满意和信服的方法,研究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和条件对林业碳汇价值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研究者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背景下的林业碳汇价值评价的研究,对我国林业碳汇的市场化以及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开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气候谈判的推进,尤其是把REDD纳入新一轮气候变化谈判,林业碳汇交易量将不断增加,我们需要一种更为准确的、国际通用的计算林业碳汇价值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黄丽媛,陈钦.中国森林碳汇研究综述[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C].2009:153-164.
[2]李怒云,宋维明.气候变化与中国林业碳汇政策研究综述[J].林业经济,2006(05):60-64.
[3]李珊,陈昱杉,李顺龙.关于林业碳汇基本问题的再认识[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C].2009:165-168.
[4]文冰,曹超学,王见.云南省森林碳汇贸易制度研究[A].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C].2008:169-176.
[5]许文强.森林碳汇价值评价[D].西南林学院,2006.
[6]薛达元.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7]成克武,崔国发.北京喇叭沟门林区森林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价[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2(04):66-71.
[8]余新晓,秦永胜,陈丽华.北京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初步研究[J].生态学报,2002,22(05):783-786.
[9]施溯筠,李光,张三焕.长白山区森林固定CO2价值的评估[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8(02):134-137.
[10]吴庆全.闽南地区桉树人工林固碳成本核算[J].桉树科技,2011,28(01):44-47.
[11]李亮,王映雪.云南省森林碳汇能力及经济价值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1(24):24-25.
[12]袁嘉祖,范晓明.中国森林碳汇功能的成本效益分析[J].河北林果研究,1997,12(01):20-24.
[13]唐笑川,孙玉军,王绍强等.我国南方红壤区CDM造林再造林项目实证研究――以千烟洲生态试验站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08):1477-1487.
[14]黄怀雄,赵红艳.长株潭地区森林固碳释氧功能价值评价[J].林业调查规划,2010,35(02):136-137.
关键词:智慧林业,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无线通信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智慧地球”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应运而生,林业也从“数字林业”向“智慧林业”转变。智慧林业要求林业信息感知化、物联化和智能化,要求林业信息传输的互联互通和安全快捷,因此,通信技术在智慧林业建设中起到基础性关键作用。当前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和移动互联网通信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建立高效的林业信息传输系统提供了有效手段。以信息感知、传输和交换模式来建立高效的通信网络,从而实现智慧林业的功能。本文在介绍智慧林业产生背景、内涵和关键技术的基础上,根据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概述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在我国智慧林业中的应用进展,分析通信技术在智慧林业应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探讨现代通信技术在今后智慧林业应用中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林业信息化和智慧林业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1智慧林业概述
智慧林业是指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等途径,形成林业立体感知、管理协同高效的林业发展新模式,是“智慧地球”概念在林业领域的创新发展[1-2]。自2008年IBM首次提出“智慧地球”理念以来,全球涌现出一股智慧化发展的浪潮,智慧化发展理念推动了我国林业信息化发展,我国林学家也提出了智慧林业概念[3-4]。智慧林业是在林业信息数字化、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基础上,实现林业资源的一体化、协同化、生态化和最优化[4]。林业信息资源数字化要求实现安全、智能、高效地采集、传输、存储和共享林业信息;林业资源感知化要求利用高效智能的传感器来实时获取林业数据信息,相互感知林业生态系统中的各种资源;林业信息传输互联化要求建立安全、贯通、高效的林业信息传输系统;林业系统管控智能化要求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林业信息的智能化采集、运算和管理,并利用各种自动化技术实现林业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林业体系运转一体化要求整合林业信息系统,并融入到智慧企业、智慧农业和智慧城市等多种信息系统中,实现社会整体的融合发展[5-6]。智慧林业将在数字林业基础上,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3S技术、移动通信)来实现林业的智慧感知、移动互联、协同管理和智能服务[7]。智慧林业的基本要求是林业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构建遍布整个林业体系的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快捷传输、交互共享和安全可靠。因此,通信技术在智慧林业建设中发挥着极其关键作用,只有建立完备的通信网络和完善的通信技术,才能保证林业信息的感知、传输、运算和共享,才能保证林业资源的综合监测、智能防控、应急指挥、移动办公和科学决策[8]。智慧林业是未来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2013年8月国家林业局印发了《中国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表明我国林业信息化步入了智慧林业发展的新阶段。
2通信技术在智慧林业中的应用进展
现代通信技术开始向网络构建标准化、管理服务智能化、信息传输高效化、通信网络综合化方向发展[7],现代通信技术是智慧林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支撑,在智慧林业建设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信技术主要包括有线通信、无线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和移动互联网通信等,下面分别介绍这些通信技术在智慧林业中的应用情况。
2.1有线通信技术
有线通信技术是指利用电话线、电缆和光纤等介质来传输信息的通信技术,是最基本也是最可靠的通信手段。随着程控数字交换技术的发展,有线通信能较4为安全便捷地实现互联网接入、视频通话和图文数据传递。有线通信技术,尤其是光纤通信技术在林业综合办公系统、林业云计算平台及林业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中得到较好运用,具有传输效率高、技术安全等优点[9]。2009年我国改进了各省的林业光纤局域网,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国省级林业部门和国家林业局直属单位的林业信息专网。我国林业下一代互联网在现有国家林业信息专网基础上,将采用有线通信技术构建具有管控和网络服务等功能的IPv6网络系统,联接国家、省、市、县4级林业网络架构,以满足林业系统日益扩大的各类业务模块和大数据量遥感影像、GIS数据、音视频数据等通信及传输需要。有线通信网络不仅在构建林业信息服务网络上应用广泛,而且在防灾监测、资源监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0]。刘亚荣等[11]利用光纤通信构建了基于分组传送网的山林防灾监控系统,并利用光纤传感器对林地温度、湿度、易滑坡部位进行监测。由于受林区自然条件的限制,在林区架设电缆、双绞线和光纤等传输介质线路困难,而且火灾、泥石流和洪水等自然灾害容易导致通信中断。因此,有线通信技术在林业的应用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2.2微波通信技术
微波通信是直接使用微波作为介质进行的无线通信手段,主要适用于2点间直线距离内无障碍的通信,具有容量大、质量高和通过中继站能长距离传输等优点。我国林业部门在上世纪末曾利用世行贷款在黑龙江、内蒙古等林区建立了多个微波通信防火工程。大兴安岭林区建设了微波通信站30个,可满足雷电探测、气象自动预报、数据处理、计算机联网等多种通信需求,增强了林区森林防火、通信指挥和生产调度能力[12]。美国、欧洲等开发了多种基于微波通信的森林资源监测系统,包括POLSAR、ALOS-PALSAR、TanDEM-L、TerraSAR-X、RADARSAT-2、TanDEM-X、DESTINY等微波雷达监测系统;德国开发了依赖微波的Fire-watch森林火灾自动预警系统[13]。但微波通信存在着造价较高、信号传输受电离层影响大、难以跨越高山和海洋等缺点,需要依赖于卫星系统中继转发。
2.3卫星通信技术
卫星通信是指利用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微波信号的无线通信技术,具有通信覆盖区域大、通信距离远等优点;能够跨越高山、海洋而不受距离限制和陆地灾害的影响;覆盖面积大,可实现较大范围内的多边通信;工作频带宽、通信5容量大,适于音频、视频、图像等多种数据的高速传输,可靠性高。基于上述优点,近年来卫星通信技术在林业上得到广泛应用。林业部门开始使用“动中通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和“IPSTAR卫星宽带通信系统”等来应对林区地震、泥石流等突发地质灾害和森林防火应急指挥的通信需求[14]。上述卫星通信系统结合地面通讯指挥车或中心站,可有效地进行高速互联网接入、数据通信、音频视频传输和电视电话会议等高通量通信传输。美国和加拿大主要采用卫星巡回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林区温度来进行林火预警[15]。在智慧林业建设中,卫星通信技术结合3S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能够高度集成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处理和应用。我国自主开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林业部门得到广泛应用,有些单位还整合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和物联网等技术,构建了森林防火综合指挥调度系统,为林业资源监测、林火指挥、安全管理和生产调度等提供技术支撑。
2.4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
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是移动通信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的产物,是一种通过移动的无线通信技术接入互联网的新型数字通信模式。在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支持下,用户可使用PDA、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手持移动终端,通过移动无线网络接入到互联网中,进行视频、图像、语音和大数据通信业务。随着3G和4G技术的快速发展,WiFi和Zigbee、蓝牙、超宽带等新一代数字超短波通信技术的成熟,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的网络视频监控体系,为林业监测管理、应急感知和办公自动化提供了技术保障[16-17]。在林火监测、森林旅游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基于3G和4G技术的网络监控系统能有效构建一套实施监测的视频监控网[18]。近年来,国内开发了大量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林业信息化系统。如基于Android系统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系统[19],基于3G和GPS的林业资源实时监测系统[20],基于Zigbee网络结合北斗通信技术的林火监测系统[21],基于移动终端和互联网卫星影像的林业资源三类调查系统等[16],已初步具备智慧林业的雏形,代表着未来林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目前,国内外主要将移动互联网通信与物联网结合起来,构建传感器网络通信系统和电信传输网络系统,以满足实时感知、信息短距传递和信息远距离传输的林业综合监测网络需要。传感器网络通信系统主要是依靠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近距离通信技术(NFC)、蓝牙通信技术、红外通信技术、超宽带通信技术(UWB)、毫米波通信技术、ZigBee通信技术等[22]。RFID技术是一种基于射频的无线识别通信技术,在欧洲和美国被广泛应用于珍稀动植物监测、木材储运管理、森林资源监测等方面,通过建立电子标签来达到对森林资源的实时监测和信息传输[23]。NFC通信技术可完成10cm范围内点对点数据的高频无线传输,结合RFID技术将识别信息自动“虚拟连接”到蓝牙和WiFi等移动设备上。蓝牙通信技术可支持10m距离内移动设备间的低成本通信,在手持移动终端上应用广泛[24]。ZigBee通信技术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近距离的双向可组网式无线通信技术,在林业信息通信系统上应用广泛。ZigBee通信技术可高效地实现林业资源的定位监测,如基于ZigBee技术设计的林火监测系统、野生动植物保护系统、森林资源清查网络等[25]。电信传输网络系统主要采用WiFi通信技术、3G、4G和5G移动通信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传输效率高等优点,在林业监测和资源管理中应用广泛。例如,基于3G视频技术的森林防火系统,基于WiFi的手持森林病虫害监测系统,基于3G、GIS和GPS的森林资源采集系统等[20,26-27]。尽管目前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发展极为迅速,但受林业发展水平和地理条件的限制,上述通信技术在林区的应用还较少,新一代3G和4G网络覆盖度低,缺乏多种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整合,限制了智慧林业建设的发展速度。
3通信技术在智慧林业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展望
虽然现代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林业信息的互联互通提供了有效保障,实现了信息的快捷传输和交互共享。但其在智慧林业建设中的应用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1)林区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覆盖度很低,接入传感器和物联网的水平较低,尚不能实现通信技术在林区的全面覆盖;2)无线宽带通信技术、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和现有林业基础数据库在大数据、云计算方面的整合程度不够,没有构建一体化的信息感知与实时传输体系;3)智慧林业建设缺乏全国统一的标准,不同地方的系统采用不同开发平台、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很难实现互联互通,导致形成了无法互通的信息孤岛;4)智慧林业系统内部信息的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导致信息系统数据面临泄露威胁,对智慧林业的信息安全战略重视不够。针对通信技术在智慧林业中应用中存在的不足,今后在智慧林业建设中应加强以下方面工作:1)加强林区无线网络覆盖,提升林业资源的实时监测水平,推动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整合[28]。林区无线网络的全面覆盖是物联网和智能设备在林区应用的网络基础,可选择一些基础条件好的林区推进无线网络建设,提高其无线通信能力。林区无线网络应以公众网为主,鼓励网络资源安全共享[29]。2)要加快林业监测信息与现有公共基础信息、林业基础信息、林业专题信息及政务办公信息等共享和大数据、云计算整合,提高林业资源的监测效率和应急感知处理能力。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林业遥感卫星、无人遥感飞机等监测感知手段的整合,实时提供林业资源监测所需各类遥感信息和位置数据的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3)要整合无线宽带通信技术、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技术、3S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构建一体化的信息感知与实时传输体系,这是智能林业物联网的发展方向。使物联网技术实现从林木感知、动植物感知、林区环境感知到整个林区的综合化智能监测感知网络,从而快速提高林业智能检测、管理服务和决策支持水平。作为智慧林业建设的关键技术,下一代移动互联网技术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4)加快建立现代通信技术在智慧林业建设中应用的统一标准,采用同一开发平台、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通与共享,并加强智慧林业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
作者:马建浦 单位: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世东.中国智慧林业路线图[J].林业经济,2014(10):54-57.
[2]LID,YAOY,SHAOZ,etal.Fromdigitalearthtosmartearth[J].ChineseScienceBulletin2014,59(8):722-733.
[3]刘亚秋,景维鹏,井云凌.高可靠云计算平台及其在智慧林业中的应用[J].世界林业研究2011,24(5):18-24.
[4]张扬南.智慧林业:现代林业发展的新方向[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3(4):77-81.
[5]左家哺,邓平.林业发展新模式:智慧林业的评述(Ⅱ)[J].湖南生态科学学报,2014,1(3):52.
[6]李世东.从“数字林业”到“智慧林业”[J].中国信息化,2013(20):64-67.
[7]BOY,WANGH.Theapplicationofcloudcomputingandtheinternetofthingsinagriculture8andforestry[C].2011InternationalJointConferenceonIEEE,Beijing,2011.
[8]刘广平,刘波,滕轶䶮.“智慧林业”时代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13(6):33-36.
[9]刘赟.林业位置服务(LBS)系统构建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10]杨伟,林元乖,郑泽龙,等.无线通信技术在森林资源信息采集系统中的应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3,33(7):86-90.
[11]刘亚荣,谢晓兰,杨春,等.基于PTN的山林防灾监控系统设计[J].电视技术,2014,38(1):168-170.
[12]曹轩.数字无线通信技术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2014,37(13):17-21.
[13]BOERNERW.FutureperspectivesofSARpolarimetrywithapplicationstomulti-parameterfullypolarimetricPOLSARremotesensing&geophysicalstress-changemonitoring[C].5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mputersandDevicesforCommunication(CODEC),Guangzhou,2012.
[14]王芳.IPSTAR卫星通信系统在“森林草原防火快速处置”中的应用[J].卫星与网络,2008(10):44-49.
[15]KURUMM.C-bandSARbackscatterevaluationof2008gallipoliforestfire[J].IEEEGeoscience&RemoteSensingLetters,2015,12(5):1091-1095.
[16]吴鹏.移动终端和互联网卫星影像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2014,39(6):10-15,33.
[17]ZHANGJ,LIW,HANN,etal.ForestfiredetectionsystembasedonaZigBeewirelesssensornetwork[J].FrontiersofForestryinChina,2008,3(3):369-374.
[18]JIANGS,FANGL,HUANGX.Anideaofspecialcloudcomputinginforestpests’control[M]//CloudComputing.Berlin:Springer,2009:615-620.
[19]陈万钧,张维玲,钟建华,等.基于Android系统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系统设计[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8):181-185.
[20]LIUY,ZHUYT,LIYR,etal.TheEmbeddedSystemofForestResourceInformationAcquisitionBasedonOMAP3530[J].AppliedMechanicsandMaterials,2013,241/242/243/244:2242-2245.DOI:10.4028//AMM.241-244.2242.
[21]邢劭谦.Zigbee网络结合北斗通信技术在林火监测中的应用[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2.
[22]ZHAOC,LIXS,CHENJS.StudyontheApplicationofInternetofThingsintheLogisticsinForestIndustry[J].AppliedMechanicsandMaterials,2011,97/98:664-668.DOI10.4028//AMM.97-98.664.
[23]ANDERSB,MARTINE,JANNEH,etal.MonitoringenvironmentalperformanceoftheforestrysupplychainusingRFID[J].ComputersinIndustry,2011,62(89):830-841.
[24]KALEGM,LABADERP,PAWASERS.TunableanddualbandrectangularmicrostripantennaforbluetoothandWiMAXapplications[J].Microwave&OpticalTechnologyLetters,2015,57(8):1986-1991.
[25]QUY,HANW,FUL,etal.LAINet:awirelesssensornetworkforconiferousforestleafareaindexmeasurement:design,algorithmandvalidation[J].ComputersandElectronicsinAgriculture,2014,108:200-208.
[26]LÓPEZO.Monitoringpestinsecttrapsbymeansoflow-powerimagesensortechnologies[J].Sensors,2012,12(11):15801-15819.
[27]张劲松,齐怀琴,苗凤娟.3G视频在森林防火系统中的应用[J].福建林业科技,2013,(3):74-77.DOI:10.3969/j.issn.1002-7351.2013.03.16.
该平台集中运用了生物工程、信息工程、机械制造、环境工程等众多前沿学科的最新成果,将农机与农艺、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从而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该平台以无锡市高效农业七大业态为核心,兼顾江苏省其他主要农业业态,主要包括水产养殖、茶园、蔬菜、果品、花卉苗木、食用菌、畜牧养殖等业态节点,并尝试在水环境、大气环境等其他领域的拓展运用。针对不同业态,分别建立种植(养殖)计划系统、种植(养殖)监控系统、采摘(收获)控制系统、收购控制系统、加工控制系统、流通控制系统、销售系统、溯源系统、病虫害预警预报防治系统、安保系统等十大管理系统,并融入远程教育和会议系统,实现对无锡及网内企业的农技、农艺、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品质。
按照规划,无锡农业与装备物联网中心将建设以“一个平台、两个中心、三个基地”为架构核心的、基于传感网技术的农业信息与服务领域的科技研发创新集群。
其中,一个平台是指农业与装备监管技术服务咨询平台;两个中心是指农业与装备物联网示范中心、农机与农艺研究中心;三个基地是指农业与装备传感产品研发人才培养基地、农机与农艺教育基地、农业科学化生产宣传示范基地。(张惠)
我国林业信息化由“数字”步入“智慧”
国家林业局日前印发了《中国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这标志着我国林业信息化由“数字林业”步入“智慧林业”发展新阶段。
据介绍,“智慧林业”将在“数字林业”的基础上,全面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使林业实现智慧感知、智慧管理、智慧服务;通过“智慧林业”建设,形成信息基础条件国际领先、生态管理与民生服务质量提高、林业产业结构与创新能力优化发展的模式,
“智慧林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对林业生产的各种要素实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科学化管理;对森林、湿地、沙地、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动态变化进行有效监管;对生态工程的实施效果进行全面、准确分析评价;对林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引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对林农群众提供全面及时的政策法规、科学技术、市场动态等信息服务。(杨光)
淘宝网向卖家开放淘字号申请
淘宝网店铺标识服务――淘字号于近日向卖家开放报名申请。淘宝卖家可通过申请字号,申请成功后,不但享有字号保护的权利,还能享受搜索直达和开通爱淘。另外,卖家将在显著位置增加TB符号,以便让消费者更好在网上识别其字号。目前,R(商标)或TM满6个月卖家可直接提交淘字号认证,非R(商标)或TM满6个月的卖家申请的字号必须为店铺名里含有的词。淘字号是指在网上的“标识”,可以由中文、英文或数字组合组成,并且具有唯一性,总长度在4-14字节,店铺名将由淘字号和自定义区组成。
淘宝网同时推出的淘字号智能机器人,卖家输入想取得品牌字号,智能机器人就可以帮助查询所取的字号是否符合相关规范。据悉,当出现多家店铺申请同一个淘字号时,审核将依据店铺指标分数来授予字号的归属。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小微企业及个人网店往往难以承受商标申请的长时间、精力及资金占有,而淘字号服务或是对商标的一种有效补充。此举将诞生将近数百万个淘字号,将远超过商标数。(姜姝)
厦门社保信息系统全国联网
厦门社会保险信息系统近日正式与国家人社部养老保险待遇状态比对查询服务系统实现联网。今后,将更有效防止养老保险待遇重复领取,维护广大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的合法权益,为社保基金的安全监管构筑又一道防火墙。
现在,社保中心经办窗口在办理养老保险待遇申报时,系统将自动向人社部待遇比对查询系统发起查询,如果有参保人异地待遇领取信息,系统会自动提示;同时,输入参保人的身份证号可查询到其异地待遇领取情况。
据介绍,此前厦门就采取了多项举措防止重复冒领养老保险待遇,如对领取养老保险待遇人员实现社会化管理,每年定期开展资格认证。对异地居住的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人员,会进行抽查。厦门还规划、构建了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与就业、地税、卫生、计生、公安户籍、民政殡葬、银联、银行、地理基础信息、企业法人等10多个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管宁静)
上海打造数字排水框架
上海排水公司近日打造“数字排水”框架,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按照智慧城市建设方针,积极实现排水运行实时监测、科学调度、智能运行三大目标。目前,排水公司已在32条中心城区主要马路建立了积水自动监测系统和200多个雨情采集点,动态移动与固定相结合,对水位、雨量等信息实行多方位监测和收集,防汛排水的信息化已建成网络平台。据透露,下阶段将重点抓好排水泵站自动化系统建设、排水防汛预警决策支持系统以及苏州河水质在线监测等七项重点工作,为城市防汛安全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持。
浙江推出微信版“智慧高速”
日前,浙江省交通管理部门通过微信建立起便民服务平台――“智慧高速”,用户可以通过微信搜索“智慧高速”或“zhgs0571”添加关注即可。该平台的主要功能就是浙江高速即时路况,用户可以在出行之前输入高速公路名称或代码,便可查询这条高速公路的即时路况。据介绍,目前浙江各地高速公路监控报警求助中心都有“智慧高速”信息上报系统,值班人员发现辖区路段有车流量大、堵车、施工、事故、抛锚等凡是与高速通行有关的信息,会第一时间将这些数据上传至该系统。
中山医院开启物联网医学模式
日前,复旦大学附属医院中山医院启用“联动云加端”物联网医学诊治模式。该模式通过物联网医学技术,由一家三级医院牵头,联合若干二级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物联网医学联盟”,开展对患者的早期诊断以及经过治疗后的跟踪管理,从而将市民“病发后到医院”的被动就医模式改为“及早预警和及早主动治疗”的现代医学模式。目前,这一全新的医学模式已在大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漕河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青浦中心医院、嘉定中心医院和闸北中心医院试行,今后还将逐步扩大覆盖面。
关键词:森林资源调查 YC-CORS 智慧林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6-0184-02
1 引言
CORS是指利用多基站网络RTK技术建立的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综合系统(Continuously OperatingReference Stations,缩写为CORS),CORS系统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化通讯技术等高新科技综合体,是目前国内外GPS的先进技术和发展趋势。2008年,宜昌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YiChang Continuous Operational Reference System,简称YC-CORS)建成,该系统能在数秒之内精确定位至厘米级,并覆盖宜昌近70%的国土面积。由于该系统准确度高、工作效率高等特点,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宜昌市城市规划、水利、交通等行业。宜昌市是一个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的山区市,是生物多样性富集地区,索有鄂西“绿色宝库”之称。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54.05万hm2,占国土总面积的72.6%。森林覆盖率达到65.7%,居全省之首。
森林资源管理监测任务繁重,特别是在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以及造林作业调查设计与伐区调查规划设计中,需要有高精度的卫星定位系统支撑开展监测样地的初设与导航复位、林班界与林班桩定位、荒界落界与测图信息数据采集等工作。YC-CORS系统与传统手持GPS作业相比,具有操作简便、作用范围广、精度高、实时性强、覆盖率广、野外单机作业等众多优点,在宜昌市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和智慧林业建设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 YC-CORS技术原理及建设现状
2.1 YC-CORS工作原理
YC-CORS即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为一个或若干个固定的、连续运行的GPS参考站,利用现代计算机、数据通信和互联网(LAN/WAN)技术组成的网络,实时地向不同类型、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用户自动地提供经过检验的不同类型的GPS观测值(载波相位,伪距),各种改正数、状态信息,以及其他有关GPS服务项目的系统。根据系统功能的要求,此系统的GPS硬件由如下几个单元组成:GPS基站、电源系统、用户系统。整个系统的原理如图1所示。
2.2 YC-CORS作业操作流程与数据处理流程
YC-CORS作业操作流程:以宜昌站现有具备差分功能的厘米级高精度GPS设备(中海达V60 GNSSRTK系统)为例进行操作。首先安装用于接收CORS基站信号手机卡(手机卡要有移动数据流量功能),接着将RTK的工作模式设置移动站,数据链设置为内置网络模式,网络接口设置为CORS格式,然后设置所要测量样地的坐标系统各项参数、投影参数、椭球转换、平面转换,最后使用YC-CORS中心运营商提供授权的基站服务器IP地址和端口密码进行登陆连接,连接成功后就可以开始测量定位了。
YC-CORS数据处理流程:RTK工作时数据通讯模块通过局域网从服务器的指定位置获取YC-CORS基站提供的差分信息后输入RTK数据处理模块进行差分解算,然后得出当前所测样地的精准地理位置坐标。整个数据处理流程如图2所示。
2.3 YC-CORS建设现状
宜昌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YC-CORS)于2008年建成并完成测试投入试运行,先后在宜昌主城区、秭归、长阳、远安和枝江建设了5个高时空分辨率、高效率、高覆盖率的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平均站间距约42km。覆盖面积约为1万km2,同时建立了宜昌市高精度、动态的、现代三维大地测量基准框架。并对针对高精度的控制测量、基础测绘、以及土地、林业、农业等部门的调查测绘提供开放服务,任何具有差分功能移动端设备经批准后,都能进入该系统,获得该系统的服务。
3 YC-CORS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优势
(1)精度定位可以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在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中样地复位、寻找中心桩和角桩、确定边界是一项对卫星定位设备精度要求较高的工作,传统GPS设备误差通常在2~3m左右,寻找多前年被植被土壤覆盖的固定中心桩和角桩通常要花费大量的调查工时。现在通过YC-CORS对每中心桩和4个角桩(图3)进行厘米级精确定位,并将各个定位点的经纬度数据编辑入库,在下一次的样地复位工作就能轻易中通过YC-CORS系统导航找到固定样地中的中心桩和角桩,这将大大提高森林资源调查工作效率。
(2)森林资源外业调查工作更便捷。传统的RTK技术中,外出作业必须架设基准站,除携带移动站设备外,仍需携带基准站及供基准站使用的电瓶、发射电缆、角架等诸多设备。而使用YC-CORS系统后,外出作业只需携带移动站设备即可,使得外出作业从繁重的设备中解脱出来。
(3)可以增加有效的作业范围。传统的RTK技术中,采用数传电台做为差分信号的载体,受无线电技术的束缚,作业的距离有限,在理想环境下有效作用距离也只能达到10~20km。随着RTK技术的成熟,OEM主板解算模型所能达到的作用距离已超过40km,无线电台的瓶颈日益突现。YC-CORS系统摆脱了无线电技术的束缚,采用因特网、GPRS和CDMA做为差分信号传输的载体,借用成熟的网络和移动通讯技术,使差分信号的传输再也无距离的限制,充分发挥出RTK技术的效能。
(4)全天候实时传输。YC-CORS基站全天24小时运行,而且利用移动通讯技术作为传输载体,使实时动态监测又有了一种新的可能性。野外PDA采集设备与通讯技术相结合,能够实时的将测量的数据通过网络传输至电脑等输出终端,提供实时的、动态的数据。
(5)林业调查领域扩展性强。大多采集设备都具备PDA功能,还可以应用到其他森林资源专题调查项目如:古树名木调查、湿地调查、林权落界、林业司法鉴定、无人机操控等。
(6)据兼容性好。支持数据格式包括:ArcGISShapefile,MapInfo MIF,Microsoft Access,abase,Auto-CAD DXF等格式,兼容性较好。
4 存在的问题
(1)森资源调查工作多在山区密林,GPS和GSM网络信号在复杂的地形会接收不到信号。
(2)应用成本较高。目前应用YC-CORS具备差分功能的GPS设备价格都较为昂贵,除了软硬件费用外,还需要考虑手机GPRS流量通讯费用。
(3)YC-CORS网络的建立、运营管理都是规划、测绘相关部门负责,因此需要相关部门的协助。
(4)YC-CORS和传统RTK相比,由于基站是地理位置固定的,相对来说有其区域的局限性。目前该系统工作基站主要集中在宜昌主城区和秭归、长阳、远安和枝江几个周边县市,而在森林资源相对丰富的五峰县、兴山县这样的边远山区目前还未起步建设,需加在宜昌全域范围加密参考站,实现连续运行网络系统。
怀有“弯弓射雕、天地在胸”壮志的苇河人,深深的知道林业是发展的主题没有拉树木就没有了一切,保护林业将是一项神圣、朝阳的事,保护好林业必将有大舞台、大作为。
庄子说,水是万物之尊。水至坚水至柔。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苇河人则说水是生命之源,苇河的发展与水有缘。如果说水的流转是生命的流转;水的渗透是生命的渗透;那么苇河人流转的是祖国林业资源的延续;渗透的是对将来发展的承诺。苇河的水不仅是生命之源,
更充满着灵性个博爱。一方水养一方人苇河的水不仅哺育着苇河人,更哺育着华夏大地。苇河人还拥有着一颗水晶般的心,水晶是透明的、晶莹的,这使苇河的天空变的更加明朗、湛蓝,苇河的热土将充满着无限的希望。
波涛汹涌、惊涛骇浪、岁月的年轮,时光的文本“粘贴”了多少苇河人的业绩!他们跨越每一处关隘,都带给后人无穷振奋、激情和许多新的启示如同灵魂碰撞出的火花,无不燃放出绚丽的光芒。
古人说:“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之前;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之上。”林业领域的一个神话,这就是苇河林业局。”苇河人就是这样志存高远、前瞻务实的斗士!
关键词:绿地系统;城镇特色;融合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城镇特色环境要素分析
刘集乡位于颍上县城东南20公里的颍河左岸,是秦上卿甘罗的故里。全乡境内地势高洼不平,河网水系众多,素有“五湖八岗一面坡”之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颍河大堤防护绿化和公路网绿化
颍河是我国四大水系之一淮河的最大支流,颍河是四级通航水系可以通江达海。颍河滨河绿带是安徽省绿道总体规划确定省域绿道主干线“三横”中的沿淮河绿道主干线的一部分,是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重点打造省级绿道主干线。县道032(夏杨路)呈“L”型穿越全乡。这些主要颍河和公路沿线一般分布有宽10―100米不等生产防护林带,生态和经济效益明显。
2.河流水系众多,水绿交融
刘集乡地处中国南北交界处,水系较好,刘集乡之水具有2个最主要的特征。
颍河由苏杨村西入境,由西北向东南依境而过,至甘罗村出境,长19.3千米。主要河流有老敦沟、花水涧、刘集大沟、穆岗大渠、截岗沟、民兵渠、三支渠等。
水量丰富、河网纵横是刘集乡重要的自然特征之一。刘集乡及周围河流湖泊众多,流经行政辖区除颍河外,主要老敦沟、花水涧、刘集大沟、穆岗大渠、截岗沟、民兵渠、三支渠等。其中在集镇区周边合理主要有:流经集镇区南部、东部颍河、老墩沟、穿越集镇区河流主要有刘集大沟和北部的截岗沟。集镇区周边分布的主要河流水系都直接或间接地与颍河相连接,城中有水,水中有城,构成了城水相依的优美自然景观。滔滔不息的颍水不仅是刘集乡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刘集乡的历史兴衰息息相关。
刘集乡之水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神态各异,精采纷呈。一方面,刘集乡之水具有北方之水的恢弘滂渤之气势,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同时,也不乏江南水乡之水的旖旎可人,其水静如处子、光彩照人;另一方面,刘集乡沟河具有平原地区河网密布,河道平直的特点,整齐划一,不差分毫,同时刘集乡一些沟河也具有山区河流婉蜒曲折的特点,峰回路转,百转千回。
3.城镇悠久的历史文脉
刘集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浑厚。刘集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春秋战国时著名政治家甘茂和少年英才甘罗均出生在刘集乡甘罗村,境内颍河堤旁有“秦上卿甘罗墓”是颍上古八景之一。颍上县旅游规划确定的甘罗智慧园项目就在少数民族村甘落村境内。
甘罗十二岁为相,是中国最年轻的政治家、外交家,作为神童智慧的化身,甘罗的故事及文化效应流传较广。另外作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改革家管子的出生地,也位于颍上。
4.良好生态资源和全国先进水平的平原绿化、生态农业
刘集乡位于南北气候过渡带上,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四季分明,为平原绿化、生态农业和林业、花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刘集乡所在的颍上县是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县、全国高标准农田林网示范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和安徽省旅游强县,这些良好基础条件为刘集乡生态绿地和特色环境的创造提供良好基础。
二、规划原则
1.注重城镇大环境绿化与城镇内部绿地系统相结合、绿化与城镇各组成要素相结合,改善人居环境、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2.深入挖掘刘集乡的历史文化特点,结合园林绿化,延续悠久的历史文脉,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使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
3.合理定位,从区域环境入手,突出地方特色,融入城市设计理念。
三、城镇绿地系统特色规划
1.利用颍河大堤和公路网构成的绿色长廊、创造城镇大环境绿化的特色
颍河的滨河绿道工程是安徽省绿道总体规划确定省域绿道主干线“三横”中的沿淮河绿道主干线的一部分,是省市县重点建设绿道骨干工程。绿道干线在刘集乡域总长约为19公里,以沿线甘罗智慧文化园和集镇南侧颍河老街生态公园为重点、以点带面,结合经济林、用材林、风景林、生态林等建设,建设休闲游憩和慢行空间,形成沿线20米至200米范围内的林带和2公里范围的高标准农田林网,在颍河大堤左侧规划形成多林种、多功能、多效益的防护林网体系,与公路绿色长廊相结合,对保护城镇生态平衡,维持生物多样性,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创造了淮北平原生态城镇大环境绿化的特色。
2.创造城水相依、水绿交融的滨水园林城市特色
城镇水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城市水空间,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城镇中的作用,是改善人居环境、创造城镇特色的有力手段。
刘集乡绿地系统规划以“人、水、环境”为主题,结合水空间边沿进行绿化,并与各种建筑小品、雕塑有机结合在一起,创造优美的城镇景观,同时对自然的水空间进行艺术加工,沟通截岗沟、刘集大沟等集镇区河流,建设水上公园。在颍河上开辟水上游览线,融观水、戏水、游水为一体,丰富城镇景观。以颍河大堤外的颍河老街生态公园为核心,以颍河生态景观带、截岗沟景观带和刘集大沟-老敦沟景观带为纽带,以沿带状滨河绿地镶嵌的公园为节点,以众多河流绿带连接成密布集镇区的绿色风景线,成为水、绿交融的淮北平原水乡型园林城镇。
景观规划以公园、环城公园、滨河绿带、市民广场、体育公园为重要景点,从创造优美、宜人的集镇空间出发,将“生态宜居”的设计理念贯彻到规划中,构建在生态上绿地成网、景观上水景绕城、活动上引人亲水的空间,力求塑造出一个景观标志物醒目突出、建筑形式丰富多彩、整体环境和谐优美的具有强烈地方风貌特色的综合型集镇,在景观上形成了“水为灵、绿为媒、景为心”的特色风貌。
刘集之水“浅者能行,深者莫测”;“大者千顷,小至一勺”。巧妙利用水的或动或静、或曲或直、或深或浅、或大或小等特点,把水之神态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真正体现刘集乡水之特色:澎湃之水,如颍河、颍河老街生态公园等,可临水修筑“观涛亭”,以观其势,听其声。恬静之水如甘罗智慧文化园等,可在水边建亭、台、楼、榭及垂钓区,以赏其影,幽其静;平直之河如刘集大沟、东沟、西沟可修人工泊岸,在满足其排水防洪功能的同时,显示人工力量;婉蜒之溪,如截岗沟、老墩沟等,可利用河道的自然弯曲,利用两岸绿化的遮挡,层次的深远,形成幽遂深远的景色,达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景观效果;深潭之水,如颍河之水可利用水涛及旋涡,产生海涛的联想,有如融于大自然之中;浅滩之水,截岗沟公园、工贸路公园等,理水置石并充分利用人的亲水性的特点,形成游憩活动,观赏于一体的景观。
3.创造与城镇历史文脉相结合、弘扬历史文化的特色
(1)建设甘罗智慧文化园
甘罗智慧文化园景区由“一区一岛一城一宫一带”组成,一区是综合服务区,以管理和服务类为主;一岛指智慧岛,以知识智慧为主体项目区;一城指给甘罗城,以甘罗墓祠等文化观光类产品为主;一宫指甘罗地宫,以地下探险为主题的项目区;一带是指秦河及沿岸的秦街古巷,以秦国历史文化为主题。最终目标是将甘罗智慧文化园打造成集休闲观光、休学考察、文化体验、名人瞻仰、娱乐探险、青少年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文化园。
(2)刘集老街历史文化的恢复和弘扬
颍河老街生态公园,作为旅游休闲景区和省级绿道干线节点公园,结合颍河风景带、绿道干线的建设,应当重视其景观塑造,作为集镇景观重点,打造浓厚历史文化的特色老街、休闲驿站及滨颍河景观风貌节点,成为展示刘集集镇因水而兴、因水而衰的发展历程窗口。
4.与平原绿化、生态农业和林业相结合, 形成“园中有城、城中有园”的特色
依靠城镇周围广大农村的农田、林带、农村各项绿化,利用公路、河流两侧及伸入城镇的各类绿地,与广大农村生态环境相互融合贯通。城镇园林绿化与农村绿化、生态农业相结合,与平原绿化造林相结合,发展林业,实现城镇园林化、农业生态化、农田林网化、沟河林带化、道路林荫化,达到环境的生态平衡,形成“园中有城、城中有园”的特色。
四、结语
通过对城镇特色的挖掘,充分利用城镇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行政辖域和规划区大环境绿化为基础,以集镇建成区绿化为重点,建立起城乡一体,符合现代化城镇要求的城市绿地系统骨架,塑造一个生态上绿地成网、景观上水景绕城、活动上引人亲水的空间特色,把刘集乡建成宜居、优美、生态的滨水园林小城镇。
参考文献:
[1] 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 李铮生.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关键词:苗族;农林生产;生态智慧
中图分类号:C91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9)01-0120-05
生态智慧是人们对事物符合生态观点和生态规律的认识的结晶。苗族人们在千百年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超前的生态智慧,既发展了生产,又保护了自然环境,维持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黔东南苗族居住地区生态保护良好,与自古居住于这片土地人民的生态智慧密切相关。
一、稻作农业生产中的生态智慧
苗族是我国最早从事稻作农耕的民族之一。黔东南苗族有着从事稻作农耕的悠久历史,世代以稻作农耕为主,对稻田的分类极为细密,各种不同类型的稻田各有不同的称呼。在黔东南苗语中,稻田为lix,其下又分为十几种类型。如:
lix bil或lix ghab bil、Kx hfud bil高坡田,望天水田
lix dab fangx黄泥田
lix dab hxud灰泥田(土质差)
lix dab hsat砂土田(不贮水)
lix dab mangl砖瓦土田(田底下的泥巴不杂砂石,宜用来烧制砖瓦)
lix dab rib碎石田(田泥杂有碎石,犁田易伤牛脚)
lix dab yib秧田(育秧苗的田)
lix diub zangt坝子田(水源好,土质肥)
lix eb水田
lix eb ded过水田,源头田(下游的田靠此田排水灌溉)
Iix eb ment冷水田(只宜种植糯谷)
I’x ghab bangs傍坡田
lix ghab diongl gif山谷田,阴山田(不向阳)
lix ghangb vangl寨脚田(土质肥)
lix ghad saf锈水田(田底下有矿物质,常冒出锈水)
lix gil旱田
lix hfangh荒田
lix langf烂泥田
这里的苗族人们针对不同类型的稻田进行有分别的施肥和管理。俗语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在肥料的使用上,基肥以牲畜(如马、牛、猪等)粪、绿肥、塘泥、沤肥等为主。追肥以人粪尿、草木灰为主,适当追加一些化学肥料。在施基肥时,要根据稻田的土质情况施不同的肥料。烂泥田多施表土肥,锈水田多施阳沟肥、草木肥,砂土田多施牲畜粪肥和绿肥,黄泥田多施厩肥和沤肥。在施肥时,还要根据禾苗的长势情况进行施肥,按照稻田面积大小来定量施肥,做到对“症”下肥。
苗乡蔚为壮观的一片又一片层层梯田是苗族人们生态智慧的象征。苗族人们由于历史原因,一般都居住在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崇山峻岭之中,但是他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坚韧的毅力开辟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园。苗族人们深谙“哪里有树哪里就有水;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的原理。他们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在崇山峻岭之间开辟出了一片又一片直冲云霄的层层梯田。梯田不仅可以给苗家人提供赖以生存的稻谷,而且还起到了良好的生态屏障作用。层层梯田就是天然的蓄水池,下雨时能把雨水储存起来,既可以起到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水土的作用,又可以为水稻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
苗族人们围绕农耕生产尽量做到地尽其利,物尽其用,多种经营,做到资源的循环利用。为了做到地尽其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苗族农民经常在田间套种麻、竹、豆等经济作物。《苗族史诗》载: “姜央开的田,田里边插秧,田坎上栽麻,麻长三庹高。姜央开的田,田里边插秧;田坎脚种竹,竹笋就有三庹长。”苗族人们还喜欢在田埂上种豆(如黄豆、绿豆、豆角等)。他们修砌的田埂一般都比较宽,每年的播种季节,人们便在田埂上每隔一尺左右种一棵豆,在豆苗长到五、六寸高的时候就把田埂里边的肥泥扶上田埂,并逐蔸培土追肥。豆子(尤其是黄豆、绿豆)成熟了,成为苗寨人们打油茶的好配料。这样年复一年的轮番耕作,不仅使稻田土壤得到了改良,田埂的泥土得到了更新,而且使稻谷和豆类得到稳产和高产,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
苗家人的聪明智慧还表现在稻田养鱼的悠久历史传统上。在黔东南苗族地区流传着一组古老的《养鱼歌》:“哪个是聪明人?哪个去结草把了扎排给鱼产卵;王宝最聪明,是他去结草把,扎排给鱼产卵;哪个好心肠?它去点火把,照母鱼产卵;雷公好心肠,它去点火把,照母鱼产卵;不知找来白条鱼,或是找鲤鱼?不找白条鱼,那鱼长太慢,个体也不大,去找鲤鱼种,鲤鱼长得快,又长得大个。哪个心眼灵?下河里捉鱼,放在塘里养。……”还有《苗族史诗》这样唱道:“开荒要留沟,留沟让水流,把水引到田里,好在田里养鱼。”可见稻田养鱼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分量,并且苗族先民很早就掌握了一定水平的稻田养鱼技术。稻田养鱼的人家,一般都修一个清水配种池,在每年的春末夏初时节,鱼将要产卵时,人们便把带叶的树枝或鱼草用清水洗净并在阳光下晒,这样做是通过太阳的照射达到消毒的目的。然后,一簇簇地放在配种池里,并从鱼塘里捞出种鱼放进去,让种鱼产卵配种附在树叶或鱼草上面。再把这些树叶或鱼草捞起来放到盛有水的大木盆里,这样鱼的孵化率就高,待鱼苗长到一寸左右的时候就捞起放入稻田里放养。在养鱼的稻田中挖一些直径和深度均为一米左右的圆形鱼窝,再在稻田中理出通向鱼窝的长短不一的纵横交错的水沟。在晒田、浅灌或喷洒农药时,鱼群经过水沟游到鱼窝里栖息,免遭搁浅和药害。等到复水还田、药力消失的时候,鱼儿又出来活动。在稻田的排水口处插上一排排的细竹片,以防止鱼往外跑。稻田养鱼的特点是鱼稻互养、稻鱼共生,相辅相成。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并不需要投放专门的鱼食,鱼儿主要靠稻田中生长的水草、微生物以及水稻生长过程中附生的细稻蚊虫和一些夏季生长的幼虫为食。鱼在稻田中寻觅杂草、昆虫、微生物等为食,既可以减少对水稻的危害,又可以因鱼的活动搅松田泥,有利于土壤肥料的分解,代替了人工耕除草,从而减轻了种稻的劳动程度。再加上鱼排出的粪便又成为肥料,有利于禾苗生长,促进稻谷增产,形成稻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到了稻谷金灿灿的金秋十月,田里的鱼儿也肥胖胖的,肥大鲜美的鱼也就可以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了。此外,由于鱼类在稻田中的活动能够消灭危害人畜健康的蚊幼,改善农村的卫生条件,减少某些疾病的发生机率。由于稻田养鱼将水稻种植业与水产养殖业结合起来,互相利用,形成新的生态农业,因此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林业生产中的生态智慧
山区苗族与森林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苗族村寨多是依山而设。苗族地区大多为森林繁密的林区,在《黔南识略》中记载“郡内自清江以下至茅坪二百里,两岸冀云,承日无隙,土无漏阴……”可见当时黔东南苗族地区森林之繁密。到过苗乡人们,莫不为其“山山树成林,泉水处处清”的如诗如画 的景观而叹服。苗族人民住的木质吊脚楼、造的木船、搭建的木桥及其先民所用的木犁、木耙、竹刀等等,无一不是来自于森林。森林不仅赋予苗族人们丰厚的木材,生活在森林里的各种动植物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狩猎和采拮资源。生活在这里的勤劳智慧的苗族人们在生产与生活实践中,摸索和掌握了聚居区域内动物、植物的生长与发育规律,并能动地适应这个规律,利用这一规律来调整生产。黔东南气候温和,云雾多,光照柔和,昼夜温差较大,空气相对湿度大,土壤有机质积累多,分解缓慢,适合林木生长。人们正是利用这样的地理气候条件广种杉树、油桐和茶树,并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营林经验。这里的苗家人精心管理着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尽量在一个大的范围内,增长自然生产力。
苗族人们在植树育林前后的许多环节都有很多讲究。通常是在选好育林地后,先用火耕方式,这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清理造林地的办法,有许多潜在的好处,它不仅能够有效地清除荆棘杂丛,烧毁枝叶杂草,烧死害虫和腐生菌,减少杂草对幼林的竞争和病虫害对杉木的危害,而且还能有效地抑制有危害杉树苗的微生物群落的蔓延,为杉树苗创造相对纯净的生态环境,同时可以加速腐殖质的降解,增加土壤中的可溶性养分,充分利用有机肥料加深熟土层,提高土壤肥力,确保幼林生长所需的养分,为杉木生长准备基本条件。在树种的选择上也很讲究, 《黔南识略》记载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人们的育种方法:“……杉阅十五六年始有子,择其枝叶向上者撷其子,乃为良;裂口坠地者,弃之。慎木以其选也。春至则先粪土,覆以乱草,既干而后焚之。而后撒子于土,面护以杉枝,厚其气以御其芽也。秧初出谓之杉秧,既出而复移之,分行列界,相距以尺,沃之以土膏,欲其茂也。稍壮,见有拳曲者则去之,补以他栽,欲其亭亭而上达也。树三五年即成林,二十年便供斧柯矣。……”在《黔语》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杉历十数寒署乃有子,枝叶仰者子乃良,撷而蓄之;其罅而坠者,弃之;美其性也。春至,粪土、束刍覆之,……稚者日衫秧,长尺咫则移而植之,皆有行列,沃以肥壤,欲其茂也。壮而拳曲,即付剪刈,易以他栽,贵在直也。”由于杉树一般要十五六年才有种籽,所以种籽要先备好,首先要挑选树叶向上而且又粗壮的杉树为母树,种籽如果开了裂又坠落在地上的就不能用。到春天播种的时候,林地中要先施肥,等肥料在地里充分发酵后就把经过精选后的杉树种子直接象撒谷种一样撒播在整好的苗床上,并覆盖上一些杉树枝叶。这既可以防鸟虫偷吃杉树种籽,遮挡阳光的直接照晒,又能改善苗床的小气候,同时枯枝败叶在腐败的过程中所释放出的生物能量能够均衡稳定地提高苗床的温度,起到了帮助催芽的作用。当杉树苗长成后,杉树苗定植则按照行宽距进行移栽或根据地势定植,同时还加覆沃土于杉树苗根部。在杉树的成长过程中,还要不时去检查幼苗,如果发现有不壮且又弯曲的树苗,就必须适时将其拔掉,并补栽新壮苗。按照这种方法,经过三五年,杉树便可成林,一般十八或二十年便可成材。
由以上所述黔东南苗族育林方法,可以看出他们的植杉技术深深地打上了稻作农耕的烙印。如前所述,当地苗族人们很早就已开始从事稻田耕作,他们在育种植杉时,很自然地借用了稻田耕作的技艺,创造性地了发明了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独特造林技术。其最基本特点就是按照稻田育秧的方式构筑苗床,培育杉树苗,借用稻田插秧的方式移栽杉树苗造林。通过苗床使种子培育成杉树苗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苗床易管理,如除草、驱逐害虫等。又能防止家畜、野兽之害,便于培养健壮的树苗,而且可以确保大量树苗的生产,能够适应大规模人工造林的需要。很显然,苗族的这套人工营林技术是与苗族稻作农耕技术一脉相承的,同时又根据旱地农作物的需要和杉树耐阴的特性作了一定的变通性改进,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难怪黔东南苗族地区林农的杉木营林方式能在持续数百年的发展之后,仍然保持着良好的林业产出效益和生态保护实效。
在黔东南苗族地区还传唱着这样的歌诀:“移栽选哪天?阴天拔苗栽,阴天活得快。”“枫是祭祖的树木,栽它在路旁;杉木挺拔梢尖美,栽在山湾里,枝娅平平长;松树干长松针美,栽在斜坡上,枝娅平展展,如果栽它在山脊,长大了就平头;香樟栽在山坳旁,来往行人好乘凉;还有弄基树,栽在山娅口,木叶声声恋姑娘,讴她们心花怒放;麻栗树和化香树,栽在山顶崖脚。……”这其实是苗族人们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总结出来的树木栽培的经验。在竹子的栽培上人们总结说:“栽枫要栽竹子陪。竹子伴着枫树长,枫树脚下绿茵茵。”因为枫树和竹子都喜欢生长在潮湿的地方,他们的生活习性很相近。枫树高,而竹子矮,枫树根可以深入土壤底层,竹根则横窜土壤浅表,从而可以充分利用阳光、空气、肥力和水份。现代林业科学技术充分证明,混交林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能够有效地防止和减少病虫害。而且枫叶飘落,竹子常青,飘落的枫叶还可以为竹子提供养料,将枫树和竹子二者混合种植真可谓良好的配合。当地的苗族人们还认为,竹子移栽的时候要挖根,单根是“公”竹,移栽难以成活,双根的是“母”竹,移栽后才能繁衍,所以人们在移栽竹子时要选择双根的“母”竹。而且移栽竹子的时侯要把竹梢砍掉,这样做就可以使水分下行,以保证竹子生长需要。为了做到对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人们还把桐树与茶树混种,桐树砍伐之后茶树就立即成长起来。
苗族同胞不仅在林木的栽培、管理上很有讲究,而且在摄取行为上也颇讲究规范的。人们对于不同种类的林木有不同采伐规范,比如,在砍伐乔木类的林木的时候就要求“砍小留大”,即砍伐稍微小一点的树木,而蓄留稍微大一点的树木。而在砍伐灌木丛类的林木时则与砍伐乔木类的林木的规范正好相反,要求“砍大留小”,即砍伐稍微大一点的树木,而蓄留稍微小一点的树木。因为乔木分枝较少,再生能力较差,如果砍伐大树则林木生长不快,而留大树则可很快成林,并且还可以砍削大树上的枝、r作柴禾。而灌木林再生能力较强,发枝较多,越砍越密。所以,人们在砍伐乔木类的林木的时候就要求“砍小留大”,而在砍伐灌木丛类的林木时则要求“砍大留小”。黔东南是全国有名的杉木之乡,人们在砍伐杉木的时间和砍伐方式上都其独特的规范。砍伐杉树时一般采取轮伐或间伐,砍伐时间一般都是选择在立秋之后、立春之前,因为这段时间树液流动量较少,砍伐之后老树桩还能发出新芽,第二年就可长成新的树苗。如果选择在其他时间砍伐,老树桩就会连根部一起干枯腐烂,从而就不可能在树桩上发出新芽而长成新树苗。在砍柴禾的时侯则要求“密多疏少”,即密的地方可以多砍,而稀疏的地方则要少砍,更不能不分大小成片地砍伐,一般都只砍锄头柄大小的树,大一点的树和太高的树也不能砍。苗族人认为,如果成片地、不分大小地砍伐,是对树木的糟蹋或不文明的一种行为。当人们在砍柴禾、割草、铲田埂遇到像杉树或杨梅等果树树苗时,则将其保留下来,舍不得砍。人们在采集果实的时候,不管是树果还是藤类果,都不能用把树枝或藤茎砍断的方法来摘取果实,而要背竹篮或竹篓上树去摘,有时一颗一颗地摘,有时一小枝一小枝地摘。远处的枝丫不容易摘或摘不到的,就在下面用一根上端开口 成钳子形状的竹竿伸上树梢扭摘或干脆用竹竿把果子打落到地上再拾起来,这样采摘就不至于对果树造成很大的伤害,第二年仍然可以结出累累硕果。而对于像栗这类干果,一般都是待其成熟且自然脱落后再到树底下去捡。
三、林粮间作
林粮间作型的生产方式在黔东南也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如在《黔南识略》有记载:“山多戴土,树宜衫。土人云,种杉之地必预种麦及包谷一二年,以松土性,欲其易植也。”在文斗苗寨保存了一本明代万历(1573―1619年)年间编修的《姜氏族谱》,该族谱记载:“明中,苗人只知开坝砌田,挖山栽杉,不肯迎师就读,教子求名。”可见,到明代中期,这里的苗族人们就已开始人工植树造林,并习惯了“开坝砌田,挖山栽杉”这种山田互补、林粮间作的生产方式。
林粮间作是清水江流域苗族人们特有的经济生活方式。在当地流传着一句民谣说:“种树又种粮,一地多用有文章,当年有收益,来年树成行。”林粮间作主要是指在林地里套种粮食作物,林粮兼种。种植方法是,在育苗之前一二年种麦和玉米,在幼苗的成长期,林地里仍然要种旱作,这些作物枯萎后,原有的根系形成众多孔道,以便树苗的侧根迅速生长。这样做的优点有:松土、深化土层,为幼苗成长提供了疏松的土壤,而且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幼林生长快,大大缩短了成材期。通过种麦或包谷进行间作,以耕代抚,来增加土壤疏松度,使土壤不致板结,这可能是因为清水江流域山多田少,坡陡谷深,历来少粮缺吃,通过种麦或包谷则可以解决部分缺粮问题,庄稼长起来后,可为杉树掩荫,同时人为增加幼林地上的地表覆盖率和粗糙程度,雨季时依靠植物的茎叶削减地表径流加速度,同时依靠盘根错节的群落根系扣留表层肥土。从而可以有效地抑制缓减幼林区地表暴露出的水土流失。既促进了幼树生长,又获得林茂粮丰的效果,有一举两得之利。苗族人们还在他们的茶园、果园、药园里套种玉米、小麦、豆类等农作物。
可见,这种林粮问作生产体系解决了栽种粮食和植树造林的争地矛盾,保证了土地的充分使用,从而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可以在育苗的前一二年内稳定地产出粮食作物,既解决了林农的吃粮问题,又发展了林业,实现了林业经营中的“以短扬长”,从而提高了林农的短期收入。这种简便可行的科学方法,对于今天林区的经济发展,应该说是一个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经验。同时,套种在林地里的粮食作物的根须还可以充当未来树苗根系的开路先锋,树林郁闭后,这些植物的根系就会逐年缓慢地腐烂,腐烂之后留下的空隙自然就成了杉树苗侧根向四面延伸的通道,这种空隙中既有空气又有养分,可以确保树苗的侧根得到充分发育而使树苗生长旺盛。
黔东南苗族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探索出来的林粮间作型农业,可以说是人类农业生产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林粮争地的问题,而且成功地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从而探索出一条切合山地实际的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在林业档案管理过程中将管理的整个流程和管理的机制进行统一化和标准化的管理,这不仅仅是一些单位的个体行为,也是整体林业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一些体现。但是,我国的《档案法》中对档案管理的要求并不够健全,他只是从在法制方面对档案管理进行了一定的阐述和管理,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约束,对于在档案管理统一化这一方面上的相关规定仍然存在漏洞,有待完善。所以,在对档案进行管理的时候,不但要对档案内容的真实完整性进行管理,还要针对档案进行统一规范化的管理。在林业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对各行业和各个协会进行沟通和协调,在统一的协作和组织之下保证档案管理在信息收集、归纳整理、档案保管、数据统计以及最后的移交等很多个阶段都能够按照统一的流程和规定进行,根据统一制定的档案管理制度在标准的流程中进行统一化的管理,从而有效的实现精确数字化的档案数据信息。现在很多林业单位都是采用计算机进行电子档案管理,在对档案进行统一化的管理时可以从一些数字化的方面进行归类制定,同时,将这些档案的资源作为制定规章制度的支撑点,并利用先进的智能检索等高新技术为途径完成档案管理的目的,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2实现信息技术的统一化,加快档案管理部门发展的步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知识理论方面的需求,在挑选人才的时候要根据社会的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人才。目前,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智慧和技术并存,只有拥有了高新技术才能对未来进行创造。换句话说技术就是促进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是加快生产的决定性动力,在林业档案管理过程中,为了使林业跟上时代的步伐,就要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引进先进的技术,形成信息技术的管理模式,这也是促进社会不断发展和变革的动力源泉。然而就我国目前的计算机领域而言,在很多方面计算机硬件的研制和开发上都远远地超于软件,而软件作为档案管理过程中比较冷门的科目来说就更为不受重视。与此同时,在我国的各个地区和各个企业单位为了使自己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有一席之地,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很多单位开始根据本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自己对软件进行研究和开发,以此加大企业的实力,而这种方式虽然对企业有所帮助却阻碍了全国的互联。因此,为了促进我国档案管理模式的发展,拉动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有效的构建一个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档案管理体系,国家档案管理相关部门就要起到带头的作用,使档案管理达到办公自动化的目标,从而实现档案管理标准的统一,格式的一致,档案管理平台的公平,实现具有信息化技术的档案管理。只有这样才可以不断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使林业档案管理与其他部门共同进步和发展。
3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构建强大的人才队伍
在我国过去的林业档案管理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都没有进行专业化的教育,很多人员并不具备专业的能力,有的人甚至都不具备上岗证,这种现象在林业档案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都随处可见,严重阻碍了林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另外,由于林业部门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不重视,导致部分林业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工作态度松懈,缺少工作热情,在工作时没有严格的按照国家或者是单位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造成管理工作混乱不堪。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林业部门在人才招聘时要严格把关,对于没有上岗证的人员不予录取,并适当的提高招聘要求。对于已经上岗的工作人员要加大投资力度,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专业素质。通过员工专业素质的提高为单位建立一个强大的人才队伍,有利于构建一个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模式,从而顺应时展的趋势。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可以组织一些专业知识竞赛,通过竞赛的活动方式有效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对本职工作的热爱,认识到档案管理这个岗位的重要性,还能够促进工作综合能力的发展,发挥出他们最大的价值。
4结语
国内外许多国家都在“智慧城市”和 “智慧地球”理念的引导下,先后开展了智慧水务建设,智慧水务已成为许多国家科学管理水资源的有效载体。本文深入探讨了智慧水务的发展战略,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智慧水务 智能水网 信息化建设
为了更好地应对人类剧烈活动、气候变化而带来的水资源问题(如水土流失、洪涝灾害、水体污染、干旱缺水等),推动水务工作向更高信息化层次发展,国内外许多国家都在“智慧城市”和 “智慧地球”理念的引导下,先后开展了智慧水务建设,智慧水务已成为许多国家科学管理水资源的有效载体。
1 国内外智慧水务建设成果
1.1 国外智慧水务建设成果
2008年,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并且也在不断寻求解决方案。IBM的智慧水资源管理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协调、预测、利用,第一步是通过水资源运营数据来提高水资源运营管理能力;第二步是对长期的水资源需求和潜在的水资源问题予以预测;第三步是对水资源健康运营予以保障、协调,以便能够可持续利用水资源。IBM公司开发了一套能够具有信息、多组织数据共享、可视化设备和管网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水资源管理系统,从而实现了跨部门协同共享、优化调度、实时采集、梳理管网顺序。
韩国KILT专家认为智能水网能够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信息技术来指导现有水资源管理,进而提高水资源的管理、供给和生产效率,主要包括四方面:
(1)为了避免出现水渗漏问题,搭建起了智能水账单系统。
(2)为了能够高效配置和生产水资源,建立起了可替代性的水资源交易系统和利用系统。
(3)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水资源信息管理发展,可建立起先进的传感器网络和水资源管理信息平台系统。
(4)有机地连接起智能水网与电网,进而使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得以提高。
日本日立公司也致力于智慧水务建设,将“智能水系统”作为 “智能城市”中的主要部分之一,该系统基于日立公司“控制、信息融合系统”来一元化管理各种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数据,以便能够对水循环经营效率进行改进,可以对用水趋势进行预测,进而大幅度提高区域供水效率。
1.2 国内智慧水务建设成果
北京、深圳、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先后开展了“智慧水务”建设。江苏省在2010年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了一体化的智慧水利系统――“蓝藻湖泛智能监测及打捞车船实时调度物联网系统”,智能管理、调度和感知太湖蓝藻打捞、蓝藻湖泛处置、水环境治理。
上海“智慧水网”以应用为核心、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环境、资源、安全”三位一体治水思路及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来开展水务信息化建设,依托智慧城市网络基础,将体制改革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推进业务网上流转、市区协同联动、跨行业集约整合,服务于应用服务便利化、评价决策智能化、行业监管精细化、行政执法规范化,支撑社会公共服务、行业基础管理和政府职能转变。
深圳水务坚持“统一管理、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并且基于服务“效益水务、民生水务、安全水务、低碳水务”建设的总体要求,对信息化建设予以统筹规划,分别从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数据中心建设、、网络建设等方面出发,积极推动发展智慧水务建设。
2 智慧水务的发展战略研究
2.1 智慧水务框架
智慧水务在信息时代既是科学发展水资源管理的新模式,也是水务现代化发展的新目标。智慧水务依靠政府管理部门、水供应商、市民的多方参与,利用新技术来实现水资源的控制更自动、服务更主动、感知更全面、管理更协调、决策更科学。智慧水务总体架构主要包括五部分,分别是智慧水务支撑保障体系、智慧水务自动控制体系、智慧水务主动服务体系、智慧水务立体感知体系、智慧水务智能应用体系。
2.2 智慧水务发展战略
(1)转变观念。智慧水务在信息时代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了让智慧水务更好地融入到水务管理中,应该从科学决策水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水突发事件、水务机构设置等方面来将智慧水务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2)服务融合。智慧水务以社会公众为核心,能够利用移动终端和互联网来为市民提供一站式涉水业务服务,实现水质实时投诉、网上办理行政许可、电子支付水费、智能水表等功能,进而使水务公共服务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
(3)领域协同。智慧水务并不仅仅只是在行业部门间实现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而是全面整合相关领域。当遭遇水突发事件时,应该联合新闻媒体、农业、环保、水务、国土资源、林业、气象、卫生、交通等相关部门来共同实现决策支持、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应急管理全部的涉水事务;将温馨、便捷、及时的服务提供给社会公众,将更加高效、便捷的水服务提供给涉水利益相关者;在遇到水灾害事件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向社会各界公布,并及时采取解决措施。
(4)公众参与。智慧水务利用云计算技术来提供平台共享和数据开放,以此实现社会公众、水供应商、管理部门的共赢。这种公众参与模式可以增加公共服务的供给,减少管理部门相应的资金投入,能够让公众享受到多样化、高质量和低成本的服务。
2.3 实施途径
(1)信息技术和管理模式共存。现代信息技术(如云计算、物联网等)的成熟应用和高速发展,为智慧水务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使“全过程应用贯穿”、“全天候传输时间”、“全掌握采集信息”、“全覆盖感知内容”的设想得以实现,提高了水资源管理的有效性、灵活性、高效性、明确性,真正实现了扁平化、全方位覆盖、高效敏捷、精确精细的水务管理模式。
(2)专项研究与顶层设计同步。智慧水务的建设是以“统一的工作部署”、“统一的运行环境”、“统一的业务框架”、“统一的技术架构”、“统一的技术标准”为内在要求,最佳方法就是开展全局性的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地对水务发展进行协调、集约、统筹。与此同时,也要积极开展各专项研究,做好深入规划。
3 结语
智慧水务建设是科学发展水资源的新模式,也是我国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必由之路,务必要把握住全局性、长远性的战略思想来加强智慧水务建设,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马士玲.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2(02).
[2]胡传廉.基于新技术条件的城市“智慧水网”发展规划初探[J].中国水利,2011(11).
作者简介
袁敏(1975-),女,山东省梁山县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济宁中山公用水务有限公司工程师,从事技术研发和管理工作。